儒家文化的思想范文

时间:2023-10-18 17:22: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儒家文化的思想,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儒家文化的思想

篇1

儒家思想柔性精神中国舞蹈中国舞蹈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遗存,是我国丰富的文化中蕴含民族精神最明显的一项,并且有着各个区域之间的舞蹈都具有着共通的神韵和风貌,形成了独特的审美形式。在中国舞蹈文化的发展中,儒家文化思想对其起到了重要的意义。可以说,儒家文化思想的“柔性精神”对中国舞蹈的影响是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可比拟的。

一、在舞蹈中追溯文化源流和背景的重要性

在对舞蹈的学习中,对其文化源流和文化背景的追溯是十分重要的,虽然舞蹈是一种以肢体语言来传达精神的一种方式,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但是,对舞蹈理论的探讨也是不容忽视的;理论探讨,是使舞蹈者领略舞蹈内涵的重要依据,能够使舞者对舞蹈文化的形成有一个充分的了解,从而将舞蹈所要表达的思想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

几千年来,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可谓是博大精深,虽说历年来出现了很多争议,但是不能否认,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而儒家文化思想中的“柔性精神”对舞蹈文化所产生的影响,可以说是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可比拟的。在儒家文化中,无论是仁、义、礼、智还是忠、孝、廉、耻,都体现出了儒家文化的柔性思想。

从儒学文化的基本理念来看,无论从哪个方面来阐述,其核心思想和文化精神都是围绕着伦理本质和守诚观念来展开的,追求和谐的理想境界、中庸的心理结构和以“仁”“礼”等思想构造出来的社会秩序,以上所提到的内容,都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柔性精神。这种柔性精神可以说贯穿在了整个儒家文化思想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

柔性精神可以说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项主线,并且在中国古典舞蹈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中国古典舞中所展现出来的外柔内刚、刚柔相冲,以气韵为中心,就是儒家柔性精神的具体展现。通过将柔性精神结合到舞蹈中,从而使舞蹈的表现达到线条柔和,同时也包含了内在的力量,使我国古典舞蹈能够表现得更加唯美。可见,中国的舞蹈文化离不开中国儒家文化中柔性精神的影响,在舞蹈学习的过程中,要对舞蹈中存在的柔性思想进行充分的理解和认识,对提高舞蹈的表演效果有积极的影响。

二、舞蹈与儒家思想

舞蹈,是一门综合了多种艺术而产生的另外一种艺术形式,从广义的角度来说,凡是能够借着肢体动作来抒发内心情感的都可以称之为舞蹈,当人们的情感达到极致的时候,已经无法用语言或者其他形式来表达的时候,舞蹈就成为了最好的表达方式。由此可见,舞蹈源自于生活,并且能够反映生活,提炼生活,已经成为了一种中国的传统文化。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我国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项组成部分,占有显著的地位,儒家学说经过历代 的推崇以及孔子后学的发展和传承,使其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中国文化的深层观念中,无不打上儒家思想的烙印。同时,在我国舞蹈文化中,儒家思想也起着重要的影响,从我国舞蹈的发展中看,无论是舞蹈的外在形式还是内在的含义,无一不透露了人对美的意境的追求,同时也展现出了深层次的思想,因此可以说,我国的舞蹈文化从起源上就与儒家文化有着某种一致的地方,而且在其发展过程中也随着儒家文化的深入而打上了儒家的烙印。由此可见,研究中国舞文化中的儒家思想是很有必要的。

三、柔性思想在中国舞蹈中的教育理念

在对舞蹈的演绎中,所要突出的不仅仅是肢体动作的美,更重要的是一种心灵撞击所产生的美,而这种美就是中国舞蹈中所突出表现的柔性之美,是一种以和谐、均衡、协调统一为特点的一种美的感受,是舞蹈中最为常见的一种表现形态,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相结合的产物,在二者统一的基础上,使人感觉柔和、愉悦、舒适,从而给人以美的感受,使舞蹈的本质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

从中国古典舞的角度来看,中国古典舞是在各个民族传统舞蹈的基础上,经过不断的创造和整理,并且加上长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具有一定典范意义的舞蹈。在我国古代的文论与画论之中,就有所谓的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之分,这二者同样也适用于古典舞的艺术表现中,在柔性的飘逸动荡中,将内在的气韵和生命力充分的展现出来,如掌上舞的赵飞燕,在对古典舞蹈演绎的过程中,将柔性之美表现的可谓达到了淋漓尽致。正是将这种柔性之美恰如其分地融合在舞蹈的演绎中,才能使舞蹈起到震撼人心的效果,实现其艺术价值。

柔性之美对中国舞蹈文化的影响,并不仅仅局限于中国的古典舞蹈,在民族舞蹈中,也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作用。在我国民族民间舞蹈中,也存在着对柔性美的标准,如人们常用描述自然形态的那种柔美来形容舞者高超的舞蹈技巧和优美的舞蹈动作,柔性美在舞蹈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一直贯穿其中,并且对民族民间舞蹈同样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可见,中国舞蹈文化的重要特征就是传统文化中的“柔性精神”的渗透和表现,将柔性精神合理的运用到中国的舞蹈文化中,能够在很大意义上将舞蹈美充分地展现出来,给人以美的感受。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舞蹈中,“柔性精神”的渗透和表现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特征,鉴于其对中国舞蹈起到的重要作用;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柔性精神充分地融入到舞蹈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把握舞蹈学科的核心思想,并将其思想内蕴贯穿在教学的过程中,使柔性精神在中国舞蹈中的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李玉.浅谈中国儒家文化思想对中国舞蹈的影响[J].科技创新导报,2012,(11)

[2]黄葶.中国舞教学中的柔性精神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2010,(9)

篇2

从1999年国家实行扩招政策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毕业生人数从1999年的一百多万迅速增加到2014年的七百多万。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对就业问题的解决直接影响国家稳定和社会和谐发展。随着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高校对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也在与日俱增,如何应对就业压力?高校在不断扩充就业师资队伍的同时,也在不断探索更多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有效方法和资源,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传统儒家的教育思想作为一项重要的文化资源也开始进入到我们就业指导工作的视野中来。儒家文化走过了几千年的历史,传承了中华几千年的文明,无论是历史还是今天它都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对国家层面的影响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它的继承和发扬,对个人的影响如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润物细无声。我们如何从儒家文化中汲取营养,把儒家文化的影响力发挥到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并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值得我们探讨。

一、当代毕业生的特点

大学毕业生是一个即将结束十几年的教育生活,即将成为国家经济建设的主力军,即将圆一个家庭梦,即将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的群体。这个群体在这个阶段会不得不再次面临人生的选择,是继续深造,出国,还是就业?同时也面临人生的第三个“断奶期”,再次离开父母、熟悉的校园、朋友、同学,走进学校或社会,体验别样的生活和学习环境。面对这一系列的问题,他们表现出一些消极的方面:

1.容易产生失意、压抑、焦虑等一系列心理问题

虽然我们说大学就如一个小社会,进入大学是他们人生的第二个“断奶”期,他们开始离开家庭独立生活、解决问题。但是他们毕竟依然生活在相对纯洁的校园里,依然有可亲、可敬的老师相伴,还有知心、可爱的同学相依;而对毕业生而言,家庭和学校在此刻能对他们的帮助微乎其微,他们即将面临人生的第三次“断奶”。要独自面对生活中的所有压力,并且承担起家庭的责任。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在就业最难季的今天,让这些生活在象牙塔中的学子们不知所措;大学毕业生所具备的综合素质与招聘单位人才需求的素质之间的差距;就业市场和体制的不健全,地区之间的不平衡,行业的竞争激烈;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差距大;一次次的应聘失败等等使得他们感到不适应。他们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自信遭到了质疑,对未来的迷茫,甚至对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可能一部分同学会由此而产生失意、压抑、焦虑等一系列心理问题。

2.以自我为中心,具有双重评价体制

现阶段的毕业生已全部为90后,他们成长在物质条件比较优越的时代,大多数人是独生子女,从小就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在他们身上突出表现为太“自我中心”,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只考虑自己,不愿意顾及他人。他们一般具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和进取心,在求职阶段一旦发现自己的不足,会在短期内想尽一切办法去弥补,不遗余力地想办法推销自己。但是对理想和信念的认识相对来说比较弱,虽然口口声声说要做一个有志青年,但对事物似乎没有常性,容易随波逐流,对逐年增加的违约率,当问及原因时有学生会这样回答:当时看大家都签约我就跟着签了,后来才觉得不合适。还有就是有迫切自我实现的愿望但责任心不够。在一些西部贫困地区,家庭是倾其所有培育一名大学生,对他们给予了一个家族几代人的厚望。但当学生毕业工作后,为了减轻自己的负担,几年和家人失去联系。

3.诚信意识的缺失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由于各国经济文化的不断交流以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重在鼓励人们的逐利行为,导致个人私有利益不断增加,诚信意识缺失。这个问题在毕业生身上表现为就业压力的增大,一部分毕业生把就业的主要问题并非放在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上,而是各显神通,通过一些不正当的手段企图侥幸达成就业,如因为一些单位在就业招聘时要求出具成绩单,一部分学生在考试的环节中选择作弊;还有一些学生则弄虚作假,修改成绩单。在就业过程中,简历制作中借用他人的获奖证书,出现一个班几乎都是班“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的现象;在求职过程中向招聘单位隐瞒自己的真实意愿,本来对某份工作并不满意,但是想着先确定下一个单位再找更好工作的想法,增加了违约率,给学校声誉造成不良的影响。

二、儒家文化对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儒家文化中吸收一些资源,以丰富我们的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

1.儒家“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对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人的自然和社会属性的辩证统一,“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领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结合经济工作和其他实际工作一道去做,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1]而“以人为本”是自古有之的观念,尤其是儒家很注重以人为本。孔子讲“仁者爱人,推己及人”(《论语?颜渊》)。“仁”,即以人为本。所谓以人为本,就是把人当人看,正视人性优点与弱点[2]。

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以人为本”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会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参与性与引导力,也就更能够得到学生的认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力。对于毕业生就业问题的“以人为本”,我们首先应该正确面对毕业生存在的这些问题,认识到这个阶段出现的失意、压抑、焦虑等一系列心理问题等是可以理解的。这个时候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要以宽容的态度对待、接受他们的这一状态,并给予正确的引导。通过面对面谈心、利用网络交流与咨询、进行心理健康培训等形式进行有力的疏导。指导他们进行自我心理调适,从而缓解心理压力,克服心理障碍,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抗压能力。其次通过生活和学习上的关心和帮助,协助他们选择并进行合理的人生规划。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切身需要,只有满足学生的切实需求,才能真正意义上增强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意义,否则“假、大、空”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只会使得该工作裹足不前。

2.儒家“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对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因材施教是儒家最重要的教育原则,读《论语》我们从孔子对“仁”的解释就可以理解,孔子是如何“因材施教”的。颜渊问“仁”,他答曰:“克己复礼为仁”,并进一步解释:“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3]。仲弓问“仁”,他让仲弓掌握“仁”的精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所不喜欢的事情就不要强加于别人(《论语?颜渊》)[2]。樊迟问“仁”,孔子答曰:“爱人。”(《论语?颜渊》)[2]虽是同一个“仁”字,孔子却根据学生性格和天赋的不同给予不同的解答。

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采取“因材施教”的原则,即要把握学生的个性、品格、智力、才能、兴趣等因素,同时还要因时、因地、因事施教。对于不同学生我们要根据学生个人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才能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率。当然要做到“因材施教”我们首先应该做到的是一视同仁、平等地对待学生,只有师生之间互相尊重、平等,才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推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实现真正的教育。其次要根据毕业生个体不同的个性特点(如智力、能力、性格、家庭环境等因素),给学生做初步分类,如对于性格内向的毕业生,我们首先要让毕业生明白人是社会性动物,我们要在与他人的交往中生存,也就难免会与他人发生冲突。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把握学生的心理需求,总结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规律,对自身的教育方式进行相应的调整,这样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更具针对性的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

3.儒家“诚信”思想对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在儒家文化中,“信”是一个很重要的教育思想。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都对“信”做了表述: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r,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2]孔子说:“作为一个人,不讲信誉,不知那怎么可以。譬如大车没有安横木的?r,小车没有安横木的?,如何能走路呢?”孟子说:“食而弗爱,豕交之也;爱而不敬,兽畜之也。恭敬者,币之未将者也。恭敬而无实,君子不可虚拘。”孟子说:“只给吃而不,那就像对猪一样;而不恭敬,那就像养牲口。恭敬之心是礼物送上之前就该具有的。只有恭敬的形式,却没有诚心实意,君子就不能以虚假的礼仪笼络人”[3]。从这两位儒家圣人的言语中我们可以看到,诚信在儒家文化中具有何其重要的位置。

篇3

的茶文化,中国和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是春秋时期的孔子。他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今天,2000多年前,它仍然对中国人的行为习惯、思维和生活方式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对茶文化精神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是茶的故乡。饮茶的历史很长,但在最初的时期,人们对茶的需求只是为了解渴、解毒、治病。在汉晋时期,一些人开始将茶与精神文化联系起来。到了唐代,茶与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在以陆羽、白居易和焦然为代表的众多茶人的努力下,茶文化已经形成,世界上第一本茶书《茶经》的出版标志着茶文化的形成[1]。陆羽本人倾向于儒家思想。正是儒家的积极理念促使他周游全国,认真学习,记录自己的积累《茶经》编纂多年,促进了茶叶的发展,为后世做出了巨大贡献,可见儒家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茶文化的形成,而且在中国茶文化中也蕴涵着儒家思想。在儒家,和谐是程度,和谐是适当的,和谐是适当的,一切都很好。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喜欢和追求《和为贵》、《和谐》、《和美》和《祥和》。《论语》提到“礼仪之邦,你受尊重,先王道斯美”。这句话表达了仪式的基本含义,决定了“仪式”的社会功能。一个社会是由各个层次组成的,协调社会各个层次之间的关系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因此,“和谐”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和”是万物之源,体现在自然、社会、生活等方面。“和”是春秋时期儒家思想中拯救社会的一条好途径。儒家思想注重人性的和谐以及个人与社会的和谐。这一儒家思想在秦汉和宋明时期不断得到加强,并深深地进入人们的头脑,在其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在茶道的“和谐”主要指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尊重,人与环境、人与工具之间的和谐,以及事物之间的协调。茶,作为一种饮料和客观物质,已经演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并且从生活方式到精神层面,它已经演变成文化,深深扎根于对传统文化“和谐”的记忆中,成为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2]。茶的“和平”文化需要人们内心的平静。茶文化类似于儒家的思想,茶艺术文化类似于儒学的“和谐”和“和美”的思想有共同之处。因此,茶自然成为儒学思想的传承载体。由于茶艺术是一门高贵典雅的艺术,热爱茶道的人自然会受到影响。因此,在茶道,茶道人被要求端庄典雅,看起来平和,茶道一气呵成。应o茶文化博大精深,仪式众多,因此无论是煮茶、煮茶还是品茶,都要求茶道人必须展示茶道的动作要领,充分理解和体验茶文化的魅力,向人们展示美丽的视觉和宁静的氛围R

“和谐”体现了茶道的最高境界,充分体现了学者们对儒家思想的深刻钦佩和对茶协会的强烈响应。儒家重视“仪式”,这是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如果每个人都能按照礼仪精神对待他人,整个社会就会处于一种非常和谐的状态,这就是儒家重视礼仪的原因。礼仪的基本精神清楚地写在《礼记》中:“有礼貌的人自尊心很低,尊重他人。”可以看出,礼仪是让人们处理与他人的关系以谦逊的精神,贬低自己,尊重他人。礼仪是对人的尊重,而不是对富人和穷人的水平的尊重。一方面,礼仪可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可以调节自己的情绪,从而做到开朗、宽宏大量、大方。由于儒家的倡导和重视,中国人也特别注重礼仪,言行规范礼貌。因此,中国自古就被称为“礼仪之邦”,是一个讲究礼仪的文化大国。从古代孔融让梨,到现代林秀贞对孤寡老人的爱,再到全国劳动模范郭明义的爱与奉献,都充分体现了传统社会文化礼仪在中国古代的延续与不断创新与发展。可以说,主人和客人的礼貌以及老人和孩子之间的和谐是传统茶道的一部分,也是中国儒家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茶道的“仪式”是秩序、尊重、仁慈和友谊。“客来敬茶”是中华的优良传统美德。金代王蒙的《茶汤敬客》、恒温的《茶果宴客》和陆纳的《茶果待客》都流传至今。客人来到门口,喝了一杯茶,这不仅表达了以茶会友和续谊的真诚心情,也表达了他们对客人的尊重。“客来敬茶”的礼仪深深扎根于我国人民的心中。主人家提供茶水以示礼貌和文明。喝茶的地方干净整洁。精选的茶具干净卫生。茶也是家里的上品无论是茶道人的礼仪,茶道中的礼仪,还是茶道的过程,如开水、煮茶、买茶、品茶,每一步都体现了一种礼仪和每个人的风格。甚至客人举杯的顺序也很特别,比如先端茶向谁举杯等等。茶道中的仪式不仅是一种仪式,更是社会治理的缩影,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仁爱、和谐和相互尊重。

儒家文化的礼仪在中国茶道得到充分体现。在孔子看来,礼仪应该是一种行为准则,从天子到普通人,每个人都必须遵守。用自己的正直和道德去影响人们,用礼仪来规范和规范他们的行为。茶使人头脑清醒,因此中华茶文化也吸收了“仪式”的精神。茶道强调仪式,类似于儒家[4]。

。古往今来,有志之士始终提倡节俭,廉洁。他们赞美诚实的良好道德,献身于正义事业,不向邪恶势力低头。由于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历代文人都选择了茶,这是一种干净优质的饮料。茶在保持整体性、启发性、雅志等方面的作用从古到今,清茶一杯都具有深远的意义。东晋贵族很奢侈,把它当作一种时尚。当时,儒家理论的实践者继承了晏子精致节俭的饮神,用茶来保持清洁,以抵制同时期的奢侈[5]。儒家非常重视茶的高贵和干净的品质,将茶视为自省、灵感和生命。帮助其他人维护“本我”,并在浮躁的社会中塑造自己的个性。在古代,,“茶宴地区”紧随着迄今为止演变的“茶话会”。一杯绿茶将在大都市举行各种活动,如庆祝和表彰、欢迎新老、接待、讨论和友谊。一杯茶配上适量的水果小吃,既庄重又清淡。其中,儒家一直倡导的是继承的清廉作风。

在茶道的“诚信”不仅是古代清官的诚信行为,也是现代人崇尚诚信的高尚表现。通过饮用清茶,礼仪茶中的人们可以更好地看到、审视和反省自己,了解自己,反省自己,了解他人。这样更方便生活在礼仪茶中的人们设身处地,了解他人的困难和痛苦,从而使自己对人和社会更加宽容,对他人和社会的心和事更加和谐宽容。一个干净的人意味着正直。“茶香缥缈清茶杯”影响深远,吸引了无数学者对其进行研究和解读。从中国历史上茶的发展来看,茶不仅是一种消暑解渴的饮品,更是饮茶者精神境界的体现。清茶让人们反思和提升自己,在卷曲的茶香中体会生命之美,寻找淡泊宁静和幸福的生活。喝茶能让人安静,在喧闹的市场上也能找到保持安静的好方法。茶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财富。茶是茶树的精华。绿茶散发出香气,散发出独特的生命力。茶树生长在群山深处,被群山所覆盖。他们崇尚天地之义,朴实正直。通过饮茶和品茶,我们逐渐了解茶的本质,并将茶与人们的道德修养联系起来。在喝茶的过程中,我们陶冶情操,陶冶情操,提高品质,感受生活。

大多数人将茶与人格相提并论,称之为茶德比仁爱,它体现了儒家追求冷漠、诚实和优雅的绅士性格。茶道的“廉价”就是这样,在品茶中寻找淡泊宁静。茶道也是茶德。它用茶来滋养性和诚实。茶道人们向往茶的清净高贵,向往茶的绅士风度,向往茶的优雅气质和清淡绅士风度,

的儒家文化在先秦百家争鸣中散发出灿烂的生命力。儒家理念的创始人孔子在当今世界备受尊敬,他所创造的文化影响深远。中国茶文化是中国宝贵的传统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儒家思想与中国茶的融合与结晶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众多专家学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挖掘。研究儒家思想与中国茶文化,有助于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精髓,有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交流。弘扬中华茶文化,复兴中华的茶艺术[6]。因此,儒家思想在茶文化中的体现具有重要意义。

[1]王芳,黄毅彪,中国茶文化中的儒家思想[J.三明学院杂志,2016,(01).

[2]牛玉芬,“和谐”文化与中国茶道[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47-49.

[3]吴玉冰茶的医疗本质与原因[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

[4]方雯岚.从精神到形式——儒家茶道的创造[J]农业考古学,2008,(05):68-71.

篇4

关键词: 儒家思想 高校后勤企业文化建设 启迪

一、高校企业文化的概念

文化一词来源于古拉丁文Cultura,本意是“耕作”、“培养”、“教习”、“开化”。在中国最早把“文”和“化”两个字联系起来的是《易经》:“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思是指圣人在考察人类社会的文明时,用诗书礼乐来教化天下,以构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体系和制度,使社会变得文明而有秩序。

高校后勤企业文化是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后勤员工在长期的工作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并且为员工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取向、团体意识、工作作风、行为规范和思维方式的具有高校特色的一种企业文化,是维系高校后勤企业的一种精神力量。

二、高校后勤企业从儒家思想中当汲取什么

儒家思想的基本观念,诸如仁爱、诚信、人本、和谐、太和、中庸等,是经历几千年文化变迁和社会实践而被证明是有利于人类生存发展及社会进步的精神财富,是儒学体系中最基本的、核心的价值观念。儒家的这些基本价值观不但没有过时,而且其核心价值观具有普遍性,可以在高校后勤企业文化中发挥提升道德、裨益世道人心的实际作用。当然,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新时代,学习借鉴儒家思想也必须与时俱进,合理扬弃,必须建立起适应高校后勤企业文化发展所需要的新体新用的新型价值观。

1.应以“以仁为本”视为高校企业文化的理论核心

“以仁为本”在中国早就根深蒂固。儒家、道家等诸子百家对现代企业文化建设具有很大的借鉴价值。特别是儒家的“仁”的理念,可以说“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也是儒家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

在现今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大潮中,出现频率最多的词就是“企业文化”、“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特别是对一些正在完善和已经形成体系的高校后勤企业的管理者来说,在管理中汲取儒家思想体系的精华,并同现代企业管理有机地结合,正是高校后勤企业占领市场、稳健发展的必由之路。要真正使员工爱岗敬业、以企为家,就要尽后勤之所能,为员工解决实际困难和后顾之忧;要鼓励员工学习,并制定出鼓励员工学习的一系列政策。因此,必须想方设法使员工从被动的等事干转变到主动积极、心甘情愿地干好服务工作。

“以仁为本”关键在于以“人”为本,作为高校后勤企业的领导者应关心员工、温暖员工,调动并引导他们发挥特长,形成充分张扬个性的企业风格。这是领导者们带领员工向专业化迈进的一项重大任务。以人为本作为高校后勤企业文化的一种有益的补充,必须增添一些诸如友谊、人情味、和谐关系之类的、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并加以保持、继承和发扬光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创造出具有高校特色的现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

2.以“信”为高校企业文化之本要

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为儒家的“五常”之一。孔子将“信”作为“仁”的重要体现,是贤者必备的品德,凡在言论和行为上做到真实无妄,便能取得他人的信任,当权者讲信用,百姓也会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

高校后勤企业有其独特的顾客群体――“师生”。“师生”当中尤其是学生更是一个复杂的群体。这个群体是一个纯粹的消费群体,他们无任何收入来源,仅靠父母的支持,因此,高校后勤企业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同时,必须形成自己独特的诚信风格,也就是要认真制定一套独特的诚信经营准则。通过制订诚实守信的经营准则和诚实守信的企业文化,高校后勤能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使命;让全体人员明确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怎样做符合诚信经营准则,怎样做违背诚信经营准则等。通过施行诚信经营准则,员工诚信行动和后勤企业诚信目标同步协调,促进后勤企业持久发展。要诚信待人、以人为本,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把后勤企业的诚信经营准则转化为全体人员的自觉行动。

3.以“礼”为后勤企业文化建设之规范

礼指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礼者,治辨之极也,强国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总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孔子主张必须以“礼”的规范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使用一定程度的强制手段来实现社会管理的目标,因此古代的“礼”具有政治法律制度、道德行为规范、礼节礼仪的内容,它在古代有着重要的管理功能。

中国高校后勤企业管理的约束性是通过企业内部的各种规章制度来实现的,因此建立合理的、科学的、系统的、适用的规章制度是现代管理中不可缺少的。现在,中国高校后勤已经进行了多年的社会化改革,一切管理的规章制度必须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必须从旧的管理模式中走出来,克服消极管理模式的影响。一切规章制度都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管死了不行,不管也不行。规章制度必须具有约束性,但绝不是为了约束而约束,约束的目的是为了规范人的行为,达到人的行为的自觉性以及人与人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有序和协调,从而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经济效益的目的。随着中国高校社会化改革的不断发展,“礼”在管理实践、经营活动等方面越来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我们应该继承和弘扬我国传统的儒家文化,不只是继承其形式,更重要的是继承其中有价值的内容。

4.建设“学而不厌”的学习型企业文化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同悦)乎?”这是《论语》首篇的开卷的第一句话。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孔子把获得知识看成人生的一种乐趣,把学习看成一种乐趣。企业置身于一个知识、信息、创新、竞争快速发展变化的社会中,唯一持久的竞争优势,就在于具备比竞争对手更高、更快、更好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已经成为所有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要素。后勤企业文化追求“学习型企业”的目标并加强学习和培训,与时俱进以强化“文化影响”与儒家提倡的“自强不息”。

现代企业文化特别重视“文化力”的影响,重视企业文化的培育。企业文化是一种价值理念,是人的思想的组成部分,有点类似社会道德。当前一些高校后勤企业大兴建设企业文化,借鉴儒家文化,对后勤企业的发展不无裨益。不学习如逆水行般,尤其是在当今社会,不学习不行,学得慢了也不行。国外的大公司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每年花很多的钱用于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终身培训。北京某高校后勤树立的学习理念是:后勤是学校、同事是同学、领导是老师、工作是作业、工资是助学金。进入高校后勤就得从培训开始,并且培训将伴随着你在此工作的全过程。当然,培训员工只是一种手段,主要的目的是要使员工能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服务理念,为师生提供知识型服务,以实现高校后勤企业的持续发展。

三、结语

良好的后勤企业文化环境,是后勤企业经营管理目标顺利实现的重要依托。在后勤企业文化氛围中,职工通过耳闻目睹,会自觉不自觉地接受企业的共同理想和价值观念,对职工的思想、性格、情趣、思维方式等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职工将自己融合到企业中,从而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在市场经济一体化的今天,高校后勤企业怎样才能提高其自身的凝聚力和竞争力,如何在高校这片市场上赢得师生的信赖和赞誉,以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这固然需要从许多方面加以努力,但不容忽视的是,吸取儒家伦理思想之精华来搞好企业经营管理是赢得优势、谋求发展、走向辉煌的重要方法,这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重视和关注。高校后勤企业文化是一种新的文化形态,是高校后勤管理、服务向高层次发展的标志。成功的企业文化能够对后勤的改革发展产生有利的影响,是后勤发展最持久的决定因素,是后勤企业经营管理创新的基础,是企业无形的约束与支柱,是一种精神动力。大力加强后勤文化建设,是促进后勤企业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与基础。因此,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如何与高校后勤企业文化有机地结合,是摆在许多管理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罗瑛.论企业家与企业文化的协同关系[J].商业时代,2005,(33).

[2]汪宇燕.论儒家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5,(03).

[3]张建学.双汇集团核心竞争力评价与提升的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7.

[4]姜廉毅.儒家“仁、和、义、信”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D].南京理工大学,2007.

篇5

关键词:儒家思想;传统;影响

儒家学说是在我国经历了夏、商、周几千年历史之后,由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孔子提出,并创立了儒家学派,其弟子曾子、子思、孟子等将儒家学说补充扩大的。从古至今,儒家思想对我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古代中国儒家思想甚至占据了不可替代的统治地位。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传统的责任感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其与封建统治结合的结果。儒家思想对中国的影响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可以说儒家思想对我国古代直到现代的影响力都是不容小觑的。

传统的儒家思想在我国已有几千多年的历史,其中还经历了百家争鸣、两汉独尊儒术、隋唐儒释道并立等,但儒家思想却一直经久不衰,随着时代的变迁,非但没有失掉往昔颜色,反而成为了一颗更耀眼的明星,可见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大根基,之所以能够在我国的历史上独领两千多年,并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是因为儒家思想能够跟随社会的变迁和改革,不断的吸收其他文化的可取之处,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得到丰富与改善,去适应社会发展的新潮流。

春秋末年,儒家学说逐渐形成独立学派。在社会的内部矛盾众多且不可调和的时期,孔子提出“仁学”思想体系,以“仁者爱人”的人道主义为出发点,主张仁政,推崇“中庸之道”、“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顺应当时的历史形势,并为儒家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本的框架。汉武帝时期是儒家思想发展的鼎盛时期,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刘彻为帝,关于民族发展做出了一个重大的抉择,进行了思想和政治上的重大改革,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思想上升到管理国家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从此儒家思想在历史上的发展掀开了一个新的篇章。儒家思想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这两千多年来的风风雨雨中,儒家思想也经历了发展中的起起落落,包括极力推崇儒家思想的时期,也包括发展步履维艰,受到阻塞的时期。但儒家思想无论是面对外来文化的挑战,还是本民族其他思想的浸润,都没有改变其本身主要的内涵和思想。与此同时,在儒家思想发展的过程中,能够紧随社会变迁、文化的发展,逐渐走向更高的层次。这也是它能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独领的重要原因。

儒家思想能够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占领统治地位,一方面是因为它为中国封建统治阶级提供了系统的治国理念和思想体系;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孔子所提倡的“仁爱”思想能够顺应当时统治者的治国思想,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正向作用。孔子的“仁爱”思想不但是封建时期维持国家安定的保障,直至现代社会也依然是人与人能否和谐相处中的重要影响因素。

此外,我们所提倡的“仁义”、“孝”、“诚信”等都是我国传统儒家思想的精华,这些思想对我国的发展也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的核心思想就是儒家思想。仁义礼孝都是我国传统道德文化中的精华,这些传承深远、意味深长的思想对于我们现代人的人格塑造和情操培养方面都有着深刻的启示。可以说,儒家思想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除此之外,在政治方面,儒家思想提倡德治,对当代政府官员的为官之道也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在金钱上,儒家思想提倡“以其义而得之”,唯有遵纪守法,按照正规途径赚来的钱才能久远,这种思想对我国经济健康发展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儒家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在现代社会儒家思想中最基本的内容 “仁”也依然对我们有很大的影响。“仁”既是我们处理人际关系时所应遵守的基本原则,也引导我们在思想上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孔孟都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从孔子提出的“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到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都在强调为人处世的过程中要以人为核心,尊重每个人的价值。如果每个人都能保持一颗仁义的心,互帮互助,多为别人着想,那么我们的社会就将是一个和谐美满的社会,充满友爱而不是彼此之间的猜疑和不信任。学习儒学仁义思想不仅对当代人自身人格的塑造和培养有帮助,对中国社会风尚的发展也有积极向上的影响力。

总的来说,儒家思想在我国的文化发展史上有着无比重要的地位,对于当代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影响。新时期,儒家思想也将不断的与现代社会文化相结合,使传承中有创新,创新中有发展,以新时代的思想对儒家经典进一步的认识学习,取其精华,将适应于现代社会发展的主流思想继续传承,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儒学社会主义道路。(作者单位:陕西中医药大学)

参考文献:

[1] 秦秀莲.儒家思想对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逻辑性思考[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2.

[2]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 赵光贤.先秦儒家思想的几个特点[J].天津社会科学.1982.

篇6

关键词:儒家教育思想;现代学校;文化建设

现代学校文化建设是具体落实现代学校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支撑学校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特有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学校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依托于长期的教育实践,是一种稳定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由学校全体成员创造和遵守,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因此,学校文化可以说是学校的精神支柱。现代学校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学校全体成员进行教育创新和改革、适应时展潮流的重要精神力量,也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实现学校创新发展的强大内驱力。现代学校文化的建设必须具有时代特征,但并不意味着抛弃教育的传统文化。中国教育源远流长,浩瀚广大;群星灿烂,竞相争辉。这当中尤为耀眼的是儒家教育。在古代,儒家教育思想体系构成了中国传统教育的主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现代中国教育,并推动其向前发展。我认为,基于儒家教育思想的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突显了中华教育文化特色,发扬着中华文化的传统,摆脱了现代社会中的浮躁气息。儒家教育思想影响下的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突出体现在现代学校的课程文化、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方面。

一、传承儒家教育思想,有效实施现代学校课程文化建设

今天我们进行教育改革,应当自觉地发扬光大儒家教育思想之精华,以使我们的教育走得更快,走得更稳,成效更为显著,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所需要的人才。儒家教育思想的基础是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本,其核心是教化天下。当然我们今天的教化内容与传统儒家思想的教化有着本质的不同。在近几十年的教育改革过程中,课程和课程文化建设越来越注重这些至今闪光的思想与现代教育内容、方式方法的融合。课程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载体,是一切教育活动的载体,课程和课程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支柱。课程不等于学科,它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其本质是一种教育进程,是一种实践状态的教育。[1]学校课程文化本身具有开放性、选择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这些特点本身就显示出儒家教育的光辉思想。而现代学校课程文化还应具有活动性,即开展活动课程,充分发展学生个性。这是也是对儒家教育思想的发展。儒家教育中学生以学习礼、乐、射、御、书、数为主,涵盖人文、艺术、科学各个方面,因此,儒家思想下的课程文化建设首先要丰富课程内容,提高艺术类、科学类课程在学校课程中的比重;其次,教材的选择和使用要不拘泥于统一编制的教科书,应大力开发校本课程,体现本土特色;第三,课程实施过程中,充分融入儒家思想元素,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渗透在教学中,如音乐、美术课程包含经典民乐、民歌、民族戏剧欣赏和中国画、书法艺术欣赏的内容,体育课增加中国武术等教学内容等。学校可以秉承儒家教育思想,在课程文化建设方面,首先注重德育渗透,关注课程发挥的道德教育功能,提出“蒙以养正”的教育理念,意即通过启蒙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如为了让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积极乐观地成长,面向学生和家长开设心理团辅课。整个课堂以活动为载体,在寓教于乐中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同时利用亲子活动,增强亲子交流,提高家长教育能力,实现义务教育与心智成长和谐递进,为塑造良好学习成长环境、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打好基础。此外,注重课程建设的活动性,寓教于乐,知行合一。活动课程可以丰富多彩:“文明礼仪活动月”“艺术活动月”“体育活动月”“读书活动月”,每年四个主题周而复始,既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又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为了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还可以推行校内“志愿者在行动”,让学生参与学校的管理,比如食堂就餐的管理,做到三句要求:“进食堂,安静;餐盘里的饭菜,吃净;坐过的地方,更干净。”

二、传承儒家教育思想,有效实现现代学校教师文化建设

教师文化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对职业、学生等一系列问题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主要包括教师的职业意识、角色认同、教育理念、价值取向、情绪和行为的反应等。[2]教师文化是学校的主流文化之一,学校教师文化建设的内容一般包括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风格、行为风范等。儒家教育思想下的教师文化表现在:1.为人师表,认为一位称职的教师必须具备博学、勤习、求知、践行和谦让五方面的条件;2.教学相长,认为教育者只是相对高于受教育者,因此当他教育别人时,也是自我教育的过程;3.有教无类,认为无论什么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4.因材施教,认为对不同的材,进行相应的教育,使学生将其特长和本领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5.善于诱导,认为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6.勤勉不辍,“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显然儒家教育思想强调教师的敬业精神、自我提升与教育教学方法等。承继儒家教育思想中对教师的要求,学校应将教师专业发展作为促进学校发展的重中之重,一方面对教师的师德师风提出要求,另一方面对教师个人专业素养提出要求,要求他们不断学习,更新和扩充知识体系,提升自我,以适应当代社会学生学习需要。学校还可以以师德师风建设为核心,围绕学习型学校的建设目标,利用一切机会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培训和学习的平台,在原则上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方式上侧重参与式培训与反思性教学,在内容上坚持通识培训与学科培训并举,在层次上全员培训与骨干培训相结合,逐步形成师德与业务并行、务实进取的教师文化。[3]如深入扎实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活动,通过进行“身边人写身边事”,在全校树立起师德标兵,以先进的典型事迹引领全校教师修身立德、为人师表。同时,还将师德列入教师绩效考核范畴。此外,在终身学习理念的指引下,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还可以组织教师每学年都参与教育局与中国教育学会联合开展的培训,北京、上海等地的学习交流和考察极大地拓展了教师视野,吸收了优秀的教育教学经验。为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除为他们提供学习培训机会外,还可以在校内实施校内导师制,定期磨课、研讨,鼓励优秀青年教师加入县名师工作室等。

三、传承儒家教育思想,有效实施现代学校学生文化建设

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价值是教化天下,而教化的关键是修身正己,即所谓“内圣外王”,就是开掘道德潜能,追求道德人格,达到人格完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儒家的修身正己有一套准则与规范,那就是仁、义、礼、智、信。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有特定文化环境和氛围;不同的文化环境,学生群体必定持有与他们的文化环境一致的共同的价值观、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不同的文化环境和氛围,决定了不同的修身正己的准则和内容。因此人们常说,什么样的学校走出什么样的学生。可见,积极、健康的学生文化的形成与学校整体文化建设息息相关。积极健康的学生文化的形成取决于修身正己的准则和内容。修身正己的前提是立志。立志就是要确立远大的理想和宏伟的目标,树立起前进的方向,坚定前进的信心。其次要自强不息。儒家认为人应该坚忍不拔,志存高远,立功当代,扬名后世,生则有为,死则不朽,壮心不已,奋斗不息,以天下为己任,“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受儒家教育思想的启发,我们确立了“身心健康、品学兼优、做大写的中国人”的培养目标,形成了“勤学善思,知行合一”的学风,培育有理想、有担当、有爱国情怀的少年。儒家教育思想认为教育是形成于内而形于外的,修养的高低主要靠行动来体现,也只有按照道德规范身体力行,才能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水平。为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应做出以下努力:一是强化学生会职能,发挥学生会、学生文明岗在学校常规管理中的作用,强化班团干部的管理、使用;二是实行班级内部学生值日制度,设值日班长,每日轮流值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班级管理,培养自主管理能力;三是充分利用好班会课这一主阵地,通过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让学生自我设计、自我教育,给学生以展示自我的平台;四是依据学生的兴趣与发展需求开发了拓展性社团,有“黑鹰跆拳道社团”“飞翔田径社团”“铿锵玫瑰足球社团”“书画社团”“舞蹈社团”“百灵鸟合唱团”等等。儒家认为人性本善,可以通过教化,由善端发展为善行,或善质变为善行。根据儒家教育思想,学校应看重学生德行的养成教育,看重良好德行养成的具体内容与措施。为此,学校开展了三个德育专题活动:《做一个文明人》《干净整洁每一天》《自理自立我能行》。我们认为,学生从小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必能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现在,更要关注学生的未来。我们知道,儒家教育的显著特点是启发人的内心自觉,教育人如何“做人”。所以,我们要让学生懂得,做事先做人,做人比做事重要,做事比做学问重要。我们注重学生的自觉自省,使他们成为管理自己学习和生活的主人,最终达到学习上自觉,主动参与和探究;生活上自立,主动自理与服务;行为上自律,主动约束与反省;交往中自强,主动合作与交流。通过系统全面的养成教育,从根本上培养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让我们的教育影响孩子一生,成就孩子未来。

四、传承儒家教育思想,有效实施现代学校物质文化建设

物质文化一般指学校的绿化、美化、净化、文明化,具有美化作用、引领作用、育人作用、助推作用,这与儒家教育思想一脉相承。儒家教育思想充分利用人的社会化的本能和需要,重视在“导”字上下功夫。儒家认为,道德即人处于理智状态,当人们在道德无知状态下,要向人们灌输道德理性;当人们的理智在失控的状态下,要向人们进行道德理性的呼唤;当人们在道德迷惘的状态下,要向人们进行道德理性的启发。通过“导”寻求渐进的功效。[4]基于此,为进一步规范、细化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学校可以将物质文化进行这样的打造:走进我们校园,首先看到的是刻有《论语》经典论述的“孔子大道”,让学生每天行走在经典之中;“孔子游学”浮雕、儒家思想经典语录、校园展板、醒世警言,多姿多彩的班级文化长廊、班级宣传栏,都是一种无声的循序教导;班级里的图书角,每月一次的影视欣赏,陶冶学生情操,增长见识。学生作品的展示也为校园带来浓浓墨香。从教室文化、宿舍文化、餐厅文化、建筑文化、花园文化建设,让每一面墙、每一个角落都会说话,注重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把儒家思想、传统文化的精髓自然融入于学校物质文化之中,为校园文化建设铺下深厚的积淀,让学生耳濡目染,接受中华文化的熏陶。儒家教育思想与现代学校文化建设一经融合,便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当然,目前学校儒家教育思想与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融合基本上停留在表层,形式居多,尚未完全内化进领导层的管理行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与学生的修身中,尚未完全自然地融入于学校物质文化中;再者,还需注意学校文化设计上的整体性、创新性,要让学校文化具有旺盛的“生命”、鲜明的“性格”。我们相信,有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这块厚实肥沃的土壤,有我们自觉的继承与发扬文化传统的意识,我们一定能在日益开放、多元文化并存的社会中为学校发展谋得一席之地,彰显学校特色,培养出更多祖国建设需要的栋梁之材。

参考文献:

[1]程红兵.学校发展与现代学校文化建设[N].中国教育报,2007-11-13(06).

[2]李金初课题组.学校文化建设:学校发展的精神动力[J].教育研究,2004,(12):80-85.

[3]李立国.儒家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与当代价值[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73-77.

篇7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是传统文化历史传承的重要载体,大学教育应该把传统文化教育作为重要内容,根据民族传统特色去完善适宜的教育内容。首先,传统生态文化为现代生态文明教育提供哲学基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优秀文化拥有丰富而宝贵的生态思想,传统生态文化为现代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扎实的哲学根基。一是为现代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思想渊源。中国传统生态文化,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都与现代生态文明的基础相吻合,能够为现代生态文明教育提供思想基础。中国优秀的传统生态文化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定位为“天人合一”,认为人类是自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人与自然是完整的系统,不能分离;在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目标层面,中国传统生态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天人共生共荣”,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是人类社会和谐的基础;在面对自然发展的过程中,尊重自然规律、遵从自然法则是实现“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二是为现代生态文明教育提供重要的方法论。道家思想充满了辩证法思想,主张人类社会实践要遵循自然规律,对自然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儒家思想强调“知行合一”“言传身教”等,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积极融入中国优秀传统生态文化提供了哲学方法论基础。其次,中国传统生态文化为现代生态文明教育提供永续发展的价值导向。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家、儒家思想都主张“天人合一”,提倡天、地、人为一体,强调遵从自然规律,保护自然,合理开发与利用自然资源,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实现“天人”共存发展的境界。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倡导人类社会、经济与自然的协调与永续发展,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以实现生态可持续性为导向,构建人与自然之间生态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和谐性与可持续性。传统生态文化强调的“天人合一”与“天、地、人一体”思想对矫正目前的工业经济发展中的资源过度掠夺和生态环境破坏,实现资源节约与永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意义。传统生态文化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与系统观,能够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生态环境与资源永续发展的价值导向。第三,传统生态文化为现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生态道德观支持。中国优秀的传统生态文化强调“仁爱万物”,尊重生命,关爱大自然,保护自然资源的生态美德,这为现代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生态道德观支持。现代生态文明的思想精髓在于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这要求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尊重自然界的价值与权力,尊重人的价值与权力。作为自然界的关键成员,人类应该尊重生命、关爱自然,实现资源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这和我国传统生态文化提倡的生态道德观是一致的。因此,建设现代生态文明既要以现代生态观念为指导,更要在全民中积极进行生态道德观教育,尤其是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中的生态道德观,提升全社会的生态伦理意识与生态道德观,遵守生态道德规范,自觉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二、传统生态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障碍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是至关重要的传统文化传承渠道,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理论传播基础。在社会转型期,受经济利益取向和价值观念多元的冲击,大学思想政治教学对传统生态文化的内涵与价值认知不足,传统生态文化融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诸多障碍。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理念障碍。教师是文化的传承者、学生理念的培育者,肩负着引导和培育大学生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世界观的历史使命。然而,思想政治教师在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导入优秀传统生态文化方面存在着理念障碍。一是在大学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设计、内容设计时是以考研重点、政策热点为导向,而对传统生态文化内容的讲解重视相对不足;二是部分教师传统文化底蕴不足,且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积极性和掌握程度不足。对孔、孟、荀等儒家思想和道家、墨家、法家生态文化思想的系统学习不足,缺乏传统生态文化知识的现代价值辨识能力,难以将传统生态文化以生动有趣、乐以接受的方式传播给大学生,进而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三是教师的评价观念落后。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讨论和问题回答缺少充实性、激励性的评价语言,使教师在与学生进行传统生态文化知识交流中的评价性语言难以起到反馈、诊断与激励作用。传统优秀生态文化教育理念的缺失,导致传统生态文化在大学思想政治教学中难以做到全面和系统,只是点缀和陪衬,不能充分发挥现代生态文明的引导作用。其次,大学思想政治的教学方法障碍。中国传统生态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但传统生态文化主要以文言文的形式存在,对大学生进行这些内容的教育需要以青少年所喜爱的形象生动和富有多种表现形式的教学方法进行。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因材施教”“温故知新”“学思相长”“知行合一”等丰富的教学方法。而现阶段,基于教学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大学思想政治教学主要以满堂灌、填鸭式等方式进行照本宣科教学;形式单一,仅有极少数思想政治教师采用图片、故事短片和现代化多媒体声、光、影教学设备,或者采用课堂小组辩论、课外信息收集等生动形象、富有乐趣的形式进行教学,难以满足大学生对传统生态文化的多样性、启发性教学要求。

中国传统文化包含中丰富而优秀的生态智慧,需要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示和教育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而传统的教师讲授方式,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偶然的课堂提问也主要表现为对学生的考查,难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三,网络环境因素。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互联网的广泛普及使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文化存在方式、社会互动与精神活动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在信息时代,互联网作为重要的信息来源与沟通渠道,大学生与互联网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已经成为充满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的大学生开阔视野、探究新知的重要平台。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互联网是继课堂教学和家长教育之外对大学生知识获取和价值观塑造最重要的影响因素。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信息和进行交流沟通平台的同时,由于互联网信息良莠不齐,一些负面信息、虚假信息也会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冲击,造成思想观念的困惑与迷茫,导致其价值观的错误认知和传统生态文化融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遭遇障碍。第四,社会环境因素。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极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传统生态文化学习既需要教师主动在课堂上推动,也需要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熏陶与支持。现代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且多数父母出生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尤其是传统生态文化教育的内容较少。受市场经济中的竞争文化熏陶,这一代父母为了孩子在未来的就业与发展竞争中取胜,对孩子的教育多是“高标准、严要求”,希望子女能够通过大学教育中应试技能的提高,考入知名大学,实现较好的就业。教育观念的陈旧与错误,导致很多家长在子女教育过程中的无知与幼稚,过度追求应试能力和成绩提高,而不顾孩子成长的客观规律,忽视孩子的兴趣与自身条件。家庭教育的误区加大了传统生态文化融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在社会转型期,大学生价值取向呈功利化趋势,注重个人利益忽略社会利益,注重眼前利益忽略长远利益的现象普遍存在,重利轻义的思想严重。这对大学生进行传统生态文化教育带来了挑战。

三、传统生态文化导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建议

思想政治教育是引导大学生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传承生态文化的重要途径。传统生态文化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内在一致性和契合关系,在培育青少年生态价值观和现代生态文明建设中应该把传统生态文化教育作为大学思想政治教学的重要内容。首先,提升思想政治教师的传统生态文化素养与生态文明理念。大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尚未形成,教师的引导具有重要作用。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具有较高生态文化素养、职业责任感的教师对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和生态文化价值观的培育具有关键作用,能够给学生带来良好的表率和示范作用,提升学生学习传统生态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学思想政治课教师应该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与使命,积极学习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知识,树立现代文明理念。在新时代,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要树立生态文明思维和创新精神,结合新时期大学生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和思想价值多元化,将传统生态文化与现代生态文明理念融合起来,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以新内容、新形式进行讲授、讨论,提升学生对传统生态文化的接受、学习和内化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共生理念,使学生“以世界公民的姿态”共建和谐世界。其次,鼓励大学思想政治教师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和学生是一个互动的整体,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是提升学生学习传统生态文化兴趣和提升大学生传统生态文化素养的先决条件,可为学生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形成完善的生态价值观打好基础。科学的教学方法有益于教师和学生的良性互动,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传统生态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果。单调、陈旧的教学方法容易疏远师生之间的融洽关系,也导致学生的厌学、弃学,甚至对思想政治教学内容产生反感等负面影响。针对追求新奇、思想多元和价值观尚未形成的大学生,教师在将传统生态文化融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可选择优化教学方式,激发大学生学习传统生态文化的兴趣。孔子曾指出“不愤不言,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在进行思想政治教学中要善于运用“愤”与“悱”对学生进行传统生态化与现代生态文明的启迪、引导,循序渐进,最终达到“博我以文,约我以礼”的学习目的。将传统生态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仅依靠课堂教学,也不能仅仅停留在对传统生态文化的感悟层面,要让学生对传统生态文化的感悟和实践经验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最佳学习效果。在进行传统生态文化教育过程中,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体验相结合,让大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切实感受传统生态文化的活力和魅力。如在讲授“天人合一”“顺其自然”“仁爱万物”等传统生态文化内容时,可通过图片对比,或者组织学生到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严重的地区进行实地观测,增强学生的直观认识,使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会真正领悟传统生态文化的现实价值,赋予传统生态文化的新内涵,培育生态文明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实践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第三,优化传统生态文化的教学与学习环境。

篇8

摘要: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的韩国,经济之所以能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有赖于韩国对儒家文化的传承。韩国传承了儒家文化中的讲“仁”重孝伦理思想、尚贤重教思想以及谦逊礼仪观等,不仅对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有着重要影响,也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我国要借鉴韩国经验,领会其本质,从政府、教育、传媒等入手,引导人们对儒家文化的重视,以探索传承和发扬儒家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 :韩国;儒家文化;传承;启示

韩国作为继承和发展儒家文化最好的国家之一,对儒家文化进行了完整的集成与进一步发扬。时至今日,儒教在韩国占据主导地位,孔子的“为国尽忠,敬信节用,爱民如子,人伦之中,孝忠为本”思想已融入韩国人血液,成为国家发展和人们正确价值观的精神能源。儒家思想对韩国当代现代化进程、社会伦理道德、教育等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儒家文化在韩国发展的原因

韩国对儒家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比其他国家更重视,韩国是儒教的“优等生”国家。儒家文化之所以能在韩国得到较好传承和发扬,除地缘外,还受到本土文化影响。

1.历史背景

中国作为儒家思想的发源地,一向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友好往来,尤其是古代朝鲜。古代朝鲜地处亚洲东部的朝鲜半岛北端,陆地与我国山水相连,地理位置非常接近。由于地缘关系,儒家学说最先传入的国家就是古代朝鲜。据文献记载,远古时期,中国东北各少数民族不断移居朝鲜,相互来往。《史记》中有殷末周初箕子率族人去朝鲜的记载,称其为“古朝鲜”。1 儒家思想先后传入朝鲜半岛的高句丽、百济、新罗三个国家,它们都以各种形式对儒家学说进行了传承。进入李朝后,儒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那时,不仅创造了韩国文字,还实现了以礼乐治天下的“儒教”精神,为韩民族精神的巩固奠定了基础。

纵观韩国历史,尽管随着社会的发展,儒教形式和内容有所改变,但儒教的基本理念,已深深根植于韩国文化中,成为韩国民族精神基石。

2.文化背景

韩国地处半岛,国土狭小,人口较少,历史上又屡遭外族入侵。保持民族团结和稳定,关系到韩国民族生死存亡。儒家文化所主张的中央集权加强了社会稳定,受到韩国统治阶级推崇。儒家文化已成为韩国人救亡图存、凝聚民族精神和推动现代化进程的精神动力。

韩国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古代曾多次派遣留学生到中国学习汉文化。到了近现代,又虚心学习日本科学技术和美国文化。韩国提出世界化的同时,又注重保护和弘扬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能根据本国具体国情,把本民族文化发展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结合起来,吸取精华去其糟粕,这是韩国传承儒家文化的最大特点。

二、韩国对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在韩国,儒教既具有官方性质,又具有民间特点,对儒学的保护和复兴起到很大作用,也促使韩国能成为儒家思想保存较为完好的国家。由于对儒教的重视,韩国政府大力倡导人们对儒学的推广应用,鼓励学者积极探索和发掘儒家思想内涵。

1.韩国对儒家文化传承的内容

韩国传承的儒家思想主要包括伦理道德、社会教育、社会礼仪等,并将它应用到社会生活各方面,为促进韩国经济快速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1)讲“仁”重孝的伦理观。儒家推崇“仁爱”原则,强调“人和”精神,“仁”是儒家文化道德思想的核心和最高境界。韩国把“忠恕之道”作为“仁”的准则,把公民权利、义务教育与忠孝教育有机衔接起来,有利于人们形成忠孝一致的伦理观。儒家文化倡导大家庭和等级制度,长幼有序的礼节,服从精神。长期以来,韩国社会的人际关系是按家族与社会等级制度形成的“君、臣、父、子”的服从关系。这是“忠孝一致”的儒家思想的伦理道德观的体现,以此为基础强调对君主和国家的绝对忠诚和对家族先辈的绝对服从,构成家族内部生活伦理秩序。儒家文化思想已成为韩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尚贤重教的教育观。儒家的“有教无类”“学而优则仕”等教育思想,在韩国影响深远。韩国非常重视儒家思想教育,李朝太祖六年成立的一所以教授儒教精神为办学理念的高等学校,即成均馆大学,距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至今,成均馆大学在韩国依然是政府重视的教育基地。韩国儒学教育除成均馆大学、成均馆下属的地方乡校外,成均馆下属的“儒道会”等组织,还举办各种讲习班以宣传儒学思想。

1960年以来,大韩民国政府正式施行伦理教育,还根据各级学校的不同情况制定了相应的道德伦理科目。小学学习《家庭》科目,讲述“正经的生活之道”。培养学生养成端正、诚信、节制、尊重生命等正确的个人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爱国家、爱民族、爱家庭等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初中学习“道德”科目。主要是培养学生养成懂礼节、重孝道、尚和平、善合作等正确的道德观。高中学习“国民伦理”科目。以培养学生尊重人的生命与价值、注重民本思想、重视修身养性等,以更好地传承民族的伦理传统。大学继续学习“国民伦理”科目,内容包括韩国传统思想的源流,实学思想等。让学生深入了解本民族发展史,从而热爱国家,更好继承和发扬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韩国,除了课堂教育外,还组织学生深入农村、孤儿院和养老院等进行社会实践,将所学的道德科目内容运用到社会生活中。

(3)谦逊的礼仪观。儒家文化中“长幼有序”“男女有别”的观念已在韩国人心中打下深深的烙印。韩国父母从小就开始用自己的言行教育孩子懂礼节,学校从幼儿园开始教孩子基本社交礼仪。韩国学校礼仪教育包含在系统的道德教育中,教授系统的礼仪知识包括国家、社会、家庭、学校、个人等。韩国还利用政府在各个地方办乡校书院,积极向社会开展儒家文化礼节教育。如梁山乡校每年面向社会免费进行韩国传统礼仪教育,还开设书法、茶道、祭祀、韩服等礼仪。

2.韩国对儒家思想传承的方式

韩国对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发展,主要通过教育实现。这种教育方式既有学校的正规教育,也有社会组织的非正式教育。教育乃百年大计,横向上教育传播面广,纵向上教育影响深远,教育模式具有简约性、整体性、延续性等特点,能更好地继承和发扬儒家思想。除正规学校教育传授儒家思想外,韩国一些非正式组织也会宣传儒家思想。如儒道会、传播媒体等。儒道会主要通过举办学术和文化交流宣传伦理道德和忠孝思想。韩国国家电视台坚持定期播放《论语》讲座宣传儒家思想。

3.韩国对儒家文化的传承对青少年的影响

韩国对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发展,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重要影响。讲“仁”重孝的伦理观教育,能促使青少年从小养成孝敬父母、与人为善的伦理观。尚贤重教的教育观,能促使青少年养成诚信、节制、热爱生命等正确的个人价值观,也能促使青少年爱国家、爱社会、爱民族、有责任等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形成。谦逊的礼仪观教育,有利于青少年养成懂礼貌、乐于助人、文明友善的正确道德观。

三、韩国对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儒家思想虽源于中国,但从某种程度上说,韩国对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发展比中国还要好。韩国对儒家思想的重视,使得儒家文化在韩国现代化进程中,以一种不自觉的历史认同形式存在。儒家文化成为推动韩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精神动力。韩国对儒家文化的传承,对我国有着重要的启示。

1.正确看待韩国对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韩国对儒家思想的传承与发展,不是全盘吸收,而是在吸收儒家优秀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本国的国情,探索走自己的道路。做到了吸取精华,去其糟粕。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在韩国得以较好地传承和发展,关键在于韩国政府对儒家文化的重视和积极引导。这些是值得我国借鉴和学习的。

首先,我国要足够重视传统儒家文化。中国目前比较重视经济的发展,忽视了意识形态领域建设,必然会影响经济发展质量。我国可以借鉴韩国对儒家文化的传承发展之路,审视自己的传统文化建设。其次,我国应该对儒家传统文化给予积极的探索和挖掘。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随着历史的发展,儒家文化中的某些思想已经过时,但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却具有永久性的价值。我们应该挖掘儒家思想中的积极成分,探索如何将消极的影响转化为积极的影响,使积极的影响发扬光大。

2.学习韩国设立专门的儒教大学

近年来,儒家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国也已相继建立。作为儒家思想发源地的中国,更应该加大对以传授儒家文化为办学理念的学校的创建,尤其是孔子学院的建设。

在韩国,中央设有专门的儒教大学成均馆,在地方普遍设立公私教育机构,如乡校、书院等,主要以儒家经典教育、儒家文化传播为教育宗旨。这也是儒家文化在韩国得到普遍认同和发展的重要原因。我国可根据本国国情及借鉴韩国办学经验,探索建立有特色办学理念的学校,以更好、更有效地传承和发扬儒家优秀传统文化。比如,在中小学乃至大学层面增加《论语》精华部分诸如诚、信、仁、爱、孝、悌、礼、仪等“道德”、“伦理”方面的内容和科目,借用儒家文化的道德资源对青少年进行启蒙式道德教育。学校除了学习儒家思想理论外,还应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志愿活动,比如,到养老院、孤儿所等志愿服务,把学到的儒家思想精神应用到实践中去。

3.发挥大众传媒的传播作用

大众传媒作为当代社会信息传播最主要的渠道,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面广,时效性强等特点。我国可以借助网络、电视、报纸等多种媒体进行儒家优秀传统文化宣传。内容可以多样化,除了《论语》《大学》等理论知识外,还可以大力宣传孔庙、孔府、孔林这些世界文化遗产。让人们通过参观,亲身感受中国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产生崇敬之情。还应该重视影视节目对人们的影响,影视题材要贴近生活、贴近百姓,内容要反映人们的道德伦理观和正确的价值观等,这些都有利于儒家文化更好地推广与传承。

引文注释

1 文思和.世界通史:上古部分[ M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397-398.

参考文献

[1]朴文一,金龟春.中国古代文化对朝鲜和日本的影响[M].哈尔滨: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1999.

[2]柳承国.韩国儒学史[M].台湾:商务印书馆,1989.

[3]蔡茂松.韩国现代的儒学[J].华学月刊,1975(10).

[4]史丽萍.中韩儒家文化比较研究:韩国儒家文化继承对中国的启示[D].2004.

篇9

儒家文化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表达清楚的,它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它的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留传下来的宝贵财富,值得现代人去继承和发扬光大。儒家的思想文化涉及道德、政治、生活和教育的方方面面,它作为一种世俗文化,是一种关于人的文化,特别注重对人的关怀,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其精神内涵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概括。一是人本主义精神。就是在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上,更多地关注人在社会中的位置,更主张通过个人的努力和道德的修养的自我完善,来实现人生的价值的一种精神状态。二是内圣外王精神。主要是培养人的奉献精神,是宣扬群体价值取向和培养一种救世主的忧患意识,能以天下为己任,以社会贡献大小论英雄的忘我精神。三是积极入世精神。就是通过对外界环境的体验,从自身内在的生命力量出发,领悟到作为人的尊严、价值和意义所在,在生活中更注重追求现实世界的幸福生活。总之,儒家文化理念的精神已经侵入我国的政治、经济、教育等各个领域,并依然发挥着它巨大的影响力。

二、在高校展示空间设计教学中扩展儒家文化理念的意义

如今我国高校教育是开放的,正面临多种思想和文化价值观的冲击,无论是西方文化,还是中国传统文化,学生都难以取舍。而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力量,具有丰富的内涵,思想博大精深,在我国美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对我国的教育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在我国文化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在我国高校展示空间设计教学研究上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儒家文化理念中所表达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是我国传统哲学的主要特点之一,也是儒家文化理念中的特征。在眼下高校展示空间设计教学中就是通过“绿色、环保、健康”为主题来进行设计的,它强调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就是儒家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理念;而儒家文化精髓中的礼,是中国文化化人伦秩序与人伦原理最集中的体现,它强调整以体秩序为最高价值取向,体现庄重之美的内涵,但在现代展示空间设计艺术中,通过视觉传达呈现出规范的秩序,让观赏者在设计作品中能感受到色彩表现上的朴素和浓艳、大俗与大雅的独特个性,包括在现代展示空间中随处可见的黑白对比和素雅色调都是受儒家文化中的礼的影响而留下的;儒家文化思想中的仁,也就是对万物有仁爱之美,这是儒家生命价值观,也是儒家文化理念的一个重要特点。对现代高校展示空间设计教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本质上来讲就是要求高校展示空间设计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自身内心修养的培养,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去达到更高的视觉设计艺术境界。以儒家文化理念为依托,立足于民族文化特色,我国教育的展示空间设计教学之路才会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三、儒家文化理念下高校展示空间设计艺术的风格定位

目前,我国高校展示空间设计艺术的风格就是在现代时尚元素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这种风格的定位即体现了时代特色,又保留了传统民族文化的独特风格,使其在设计艺术中更能展示强大的生命力。眼下多种风格并存是现代展示空间设计艺术的风格发展的必然格局,但也要在多元共存的基础上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因此一定要坚持真善美的原则,将儒家文化思想进行科学的构建,让其在当代展示空间设计艺术中体现出应有的“美”。也就是说从传统儒家思想美学的角度来考虑现代展示空间设计艺术的风格定位,即要吸纳儒家思想的美学精神,也要吸纳现代的美学精神,要在设计中协调出整体之美,创造出热烈之美,并将其内在之美传承开来。这也是现代展示空间设计艺术教育教学现代化发展形势所趋,渗入什么样的思想理念和意识形态,就会形成什么样的展示空间设计艺术风格,同时在教学创意中,也会呈现出怎样的展示空间设计艺术的风格定位来。因此,在高校展示空间设计艺术风格定位上,要遵循儒家思想的美学精神,将传统艺术设计元素与国际化的设计理念相结合,最终形成自己的艺术设计风格来。如著名艺术设计大师韩美林先生的作品——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的标志,就是取材于传统的凤纹,它巧妙地把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精髓融入现代视觉传达设计的理念当中,寥寥数笔却显得那么简洁有力,却能给人们一种舒适的飞行服务和安全保障的感觉,这也体现了设计作品风格定位的重要性。

四、儒家文化理念下高校展示空间设计教学思维的培养

基于儒家文化理念下,人们如何对高校展示空间设计教学思维进行培养,如何开拓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这也是目前高校展示空间设计教学中所要面临的问题,同时在高校展示空间设计教学中扩展儒家文化理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但从目前来看,高校教师在展示空间设计教学过程中对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意识的传播还不是很积极,在培养学生儒家文化思想意识上还很薄弱,以致于学生在进行展示空间设计时,很难将儒家文化的精髓渗透到设计作品中去,使设计出来的作品很难体现本土文化特色,看起来缺乏强有力的生命力。因此,在高校展示空间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将儒家文化美学思想的意识和精髓不断地扩展到设计教学思维的培养中去。正确引导学生去学习儒家文化的内容形式,去了解儒家文化的精神内涵,着重挖掘具有继承价值的艺术素材,学会把中国特色的艺术设计元素进行分类和总结,提高学生对儒家文化的审美意识,在儒家文化思想的指导下能用独特的思维去树立自己的作品设计理念和方法。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去多看优秀设计作品,了解更多的设计风格,并掌握先进的展示空间设计理念和方法。除此之外,还要让学生不断去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的优秀设计作品,使自己的视眼变得更加开阔,掌握的设计形态更加全面,并能对西方文化进行分解和还原,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进而达到东西方文化的有效融合。这样设计出来的展示空间艺术作品才会具有强烈的民族传统风格。例如我国香港著名设计师靳埭强,在他的作品中就经常主张把中国民族艺术和儒家美学思想的精髓跟西方现代设计理念进行结合,使创作出来的作品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同时又具有浓厚的东方韵味,处处体现儒家文化理念的“美”。因此,在高校展示空间设计艺术教学实践中要找到一个最佳契合点,要将儒家文化中的“传承、融合和创新”理念贯穿到整个教学实践过程中去,引导学生重新解读儒家文化理念,并能理解其中的精神内涵,并将儒家文化的精髓与现代展示空间设计理念完美结合起来,通过作品表达出来。也只有在儒家文化理念的影响下,才能培养学生先进的、具有时代气息又不失民族风格的展示空间设计艺术思维能力,才能创造出更多更符合现代审美需要的展示空间设计艺术作品来。

五、儒家文化理念下高校展示空间设计教学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展览会、博览会及商业展销中心如雨后春笋,这也间接地体现出展示空间设计艺术在我国各个相关产业受到关注的程度,其前景是极为广阔的。一个好的展示空间设计艺术作品是展示活动能否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通过展示空间设计艺术作品能够呈现出一种融合、多元的格局,给人传递一种美的享受。而这种美正是我国传统儒家文化理念下的美学精神的真实反映。如今,我国高校对展示空间设计专业的教学越来越重视,展示空间设计作为一门涉及多领域、多学科的空间艺术设计专业在内容、时间、规模上有着较大的灵活性和差异性,即具展览、观赏、文化教育的功效,还起到商务推广的重大作用。特别是在传统儒家文化理论的指导下,萌发了新的发展趋势,在展示设计艺术教学中要以不同的设计理念体现时展的脉络、特征,并将时代的精神、文化的观念,充分能反映出自然及社会的精神文化内涵体现出来。可以想象得到,在不远的将来,在儒家文化理念下,高校展示空间设计教学将以一种竞争、融合、多元的格局呈现出来。展示空间设计艺术作为一种现代视觉语言的传递方式,其特点就是不断寻求创新和求变,只有把主要力量放在多种因素的互动设计上面,使其形成相连的、内存的、互动的关系,最终体现出一种整体的作品展示效果。再说,在全球来看,不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展示空间都具有历史延续性,越是工业发达的国家对各种文化的需要就越急切。这就要求展示空间设计应该努力去挖掘关于地域、民族以及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遗产,利用现代的设计手法进行新的诠释和传承,这是现在及未来展示设计探索面临的又一大课题,也是展示设计向地域化或者本土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在我国现代高校展示空间设计艺术教学的探索过程中,也要学习发达国家的长处,立足于儒家文化,将儒家文化思想内涵充分体现在展示空间艺术设计教学上来,用儒家文化理念中的精髓来指导展示空间艺术创作和教学。笔者相信在儒家文化思想下我国高校展示空间设计艺术将会打开新的发展局面。

篇10

>> 通俗情节剧中的儒家文化精神 儒家文化与公司伦理 浅谈儒家文化的教育意义及思想影响 浅谈儒家文化的批判性继承 浅谈儒家文化与齐鲁民风 祭孔:儒家文化的时代印记 儒家文化的现代意义 的思想与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的根在乡村 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 论儒家文化的复兴 儒家文化的现代命运 儒家文化里的和谐思想 论家庭伦理剧中的矛盾冲突 家庭伦理剧中女性形象的嬗变 浅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儒家文化的熏陶 浅谈儒家文化对中国企业管理的影响 浅谈儒家文化对构建生涯规划体系的启示 浅谈儒家文化对当代人际交往的影响 浅谈儒家文化与现代足球运动发展的比较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艺术 > 浅谈家庭伦理剧中的儒家文化 浅谈家庭伦理剧中的儒家文化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宋骁")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千百年来,儒家文化在中国文化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而在主要反映家庭伦理道德的家庭伦理剧中,儒家文化更是处处可见。家庭、仁义、和谐贯穿了中国家庭伦理剧的发展。本文将从家庭伦理剧的界定、儒家文化的展现、家庭伦理剧的最终归宿三个方面进行研究,重点分析家庭伦理剧与儒家文化的关系以及家庭伦理剧的最终发展趋势。 关键词:家庭伦理剧;儒家文化;家园;和谐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08-0073-02

一、家庭伦理剧的界定

《中国家庭伦理剧矛盾冲突类型研究》一文中指出,“家庭伦理剧就是反映社会伦理道德为题材的通俗剧。这类题材的通俗剧往往以广阔的社会为背景,将家中发生的事件,如爱情、婚姻、婚外恋、多角恋、、家庭解体、妇女独立、老人和儿童等社会伦理道德问题,搬上屏幕,引起人们思考,促进社会的不断进步。[1]”中国历来是一个重视伦理道德的国家,中国的传统文化,从本质上来说正是一种伦理文化,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架构,以血缘关系为依托,指引着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由此引发的一系列思考及感悟,是影视作品创作的良好素材。

二、儒家文化的展现

由于儒家文化在我国正统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在以家庭为主的家庭伦理剧中,必然离不开对儒家文化的探索与展示,儒家文化充分地渗透在家庭伦理剧的每一个方面。

(一)“家”的概念与孝道的展现

千百年来,儒家文化深深地印在每一个人心中,因而在自身的行为约束与道德准则上,往往按照儒家的礼仪规范要求自身。这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对血缘的尊重与对孝道的崇尚。

家庭这个概念是在人类学上有明确的界说:这是个亲子所构成的生育社群。亲子指它的结构,生育指它的功能。亲子是双系的,兼指父母双方;子女限于配偶所出生的孩子。这社群的结合是为了子女的生和育[2]。家庭是不同于一般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是长期稳定的,由血缘构筑。在中国人的思想中,将“家”的概念进一步深化,家庭不再单单指有血缘关系的父母、子女等,更是指一切关系的总和,可以指相关的无血缘关系的亲属,也可以指相关的家族。而家庭伦理剧中展示的正是这种被放大了的“家”。

电视剧《好大一个家》讲述的是一个即将拆迁的大家庭的故事,这个家中的许多人物并没有血缘关系,但相互之间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男主人公尤曙光与妻子赵迎春离异,娶了女主人公李婉华,李婉华的女儿豆豆与尤曙光的女儿尤优成为了无血缘关系的姐妹。赵迎春嫁给了王大冲,而尤优嫁给了王大冲的儿子王浩,这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关系构成了一部40多集的电视连续剧,虽然剧情跌宕起伏,但始终离不开这个家庭。而这种对家庭的热衷,正是源于中国人对儒家文化的继承与对家的依赖。

此外,对家庭重视的另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对孝道的宣扬。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曰:“何为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由此可见,儒家传统文化中对孝道极为重视,而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听从父母的安排,好好侍奉父母。近年来,虽然也出现了一些如《丑娘》《双面胶》等违背孝道的电视剧,但人们更希望电视剧中展现出一幅父慈子孝的场面。《好大一个家》中,尤曙光虽然与妻子赵迎春离异,但并未隔断自己与岳母一家的关系,仍将岳母视为自己的亲生母亲一般,这样的温馨场面正符合了儒家思想中,对孝道的要求。

(二)以“仁”为主的道德理念

儒家文化以孔子所提倡的“仁”为核心,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智者利仁。”在孔子眼中,“仁”为万事之本,安身立命之所。而对于仁的理解自古有所不同,简单来说,仁就是人与人的相互友爱、帮助,对待他人的温和宽容以及兼济天下的情怀。这种温和的态度以及万事以“仁”为核心的思想是与西方的斗争哲学全然不同的,因此也构成了我国以及亚洲许多国家的特有道德准则,而这种准则,更是贯穿电视剧的核心思想。

当下的家庭伦理剧虽然接受了许多西方思想而发生改变,加入了许多矛盾丛生的场面以引起观众的兴趣,但在观众眼中,电视剧中最为核心的主题思想必须是“仁”的展现,人与人之间爱的力量与人性的善良。电视剧《好大一个家》中,充满了戏剧性,其中,最值得人称赞的就是女主人公李婉华。当尤曙光与李婉华结婚,开始过幸福生活时,前妻赵迎春突然醒来,这给了一家人不小地打击。一方面,家人欢喜赵迎春的康复,另一方面,家人也不知如何解释她被离婚的现实。在这样情况之下,尤曙光夫妇为了照顾病人,甘愿合伙为赵迎春营造一个温馨的环境。这样的友爱与情怀,正是对传统儒家思想良好地继承,也正是孔子眼中“仁”的真正体现。

此外,“仁”的思想也表现在“君轻民重”的“民本”思想上。《孟子・尽心章句下》中曾写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可见,在儒家文化中,一直看重平民百姓的社会生活。作为反应普通人生活的家庭伦理剧,更是将大量的笔墨放在反映人民的生活上。

近年来,家庭伦理剧着力于反映普通人安贫乐道的幸福生活,如《老大的幸福》《幸福来敲门》等。电视剧《好大一个家》中,涉及的是比较敏感的拆迁话题,同样是拆迁,这部电视剧不同于《蜗居》等电视剧的着眼点,拆迁的老板不再是趾高气昂的富人形象,而是尽量满足大众需求的服务者,拆迁过程也完全按照法律规定,当群众堵在公司门前时,老板没有采取暴力手段,而是按照群众要求进行协调。这样,给人们展示了一幅重视民生的画面,让人们感受到了国家对底层人民的尊重。

(三)讲信修睦的和谐观念

《礼记・礼运大同篇》中曾说:“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弃者,皆有所养。”这是儒家文化中的理想社会,人人无私利,以诚相待。

在一段时期的家庭伦理剧中,为了吸引观众,制造了许多不符合社会伦常的情节。如《婆婆遇上妈》中,婆婆因不喜欢儿媳妇而为儿子找小三;《家产》中,兄弟姐妹为了争夺家产打得不可开交,这些都不符合中国传统礼仪文化。近年来,随着观众审美趣味的提高,电视剧开始追求一种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好大一个家》中,虽然起初也是矛盾重重,但这些矛盾都是合情合理的或者是无意之中制造的误会。唐一品与王大冲为了争得李婉华的芳心,采取了许多手段,但都不违背人情常理。赵迎春在得知自己误会尤曙光与李婉华后,立刻醒悟。整部电视剧充斥着善意的无奈与理解。又如电视剧《幸福来敲门》中,全局可以说没有一个反面角色。当人们看了太多的争斗之后,只有这种和睦的大团圆生活可以慰藉人们的心灵,让人们重新回到平平淡淡的生活之中。

三、家庭伦理剧的归宿

从《渴望》开始,我国家庭伦理剧经过了多番的变化。大量的矛盾冲突短时期内引起了广大观众的兴趣,但长此以往,此类作品将很难满足观众对影视作品的审美需求。鉴于此,当下的家庭伦理剧创作已逐渐转向对家庭的回归与传统的认可。

(一)回归家园

家庭价值被削弱和忽视,“人类中心论”大肆宣扬,但这种“人类中心论”又导致人类对自然界无情的征服和掠夺,造成了人类的生存与思想的危机[3]。创作者们也关注到了这一问题,对家庭的回归,并非要求家庭伦理剧忽视个体存在的价值,而是将个体放在家庭中,赋予个体更合理的位置。

作为影视艺术的研究者,可以看出,虽然在电视剧中,创作人员都是尽力展现一个意想不到的剧情。但是,创作者们还是不自觉地给观众一种圆满的感觉。当下,家庭伦理剧如此火爆,不得不说与创作者善意的倾向有很大关系。任何人,都希望给观众营造一个温馨的叙事环境,都希望继承传统的文化价值,因此,和缓的故事与平淡生活中的真情实感正是当下电视剧中最不可缺少的。

(二)情感价值的矫正

经济的快速发展引发了人们对家庭的迷茫与困惑,近年来,家庭结构不断发生变化。特别是在快节奏的城市当中,对父母的顺从以及对大家庭的责任意识越来越淡化。这样的情况下,人们更加期望在电视剧中看到孝顺长辈,恭简礼让的美好画面,去填补现实中情感的缺失。电视剧创作者们也关注到这一需求,缓和冲突、构建和谐情感,着力展现良好的家庭相处模式。

电视剧《好大一个家》正是这样一部优秀的作品。作品在展现时,注重了“度”的把握,既可以娱乐大众,又宣扬了正确的价值取向,让观众在耳融目染中受到教育。这样的作品充分展现了叙事技巧,无需特别的与众不同,平淡中完成了情感的表达,传递了美好的思想,实现了文艺作品的真正意义。

(三)由冲突走向和谐

电视剧作为大众艺术,无法摆脱圆满性的艺术要求,在有限的情节之中,在一定的压抑之后,一定要得到一种圆满性的释放[4]。近几年的家庭伦理剧虽然将各种矛盾冲突表现的淋漓尽致,但是在最后总是给人们一个更容易接受的结局。《金婚》中如此复杂的生活,几乎年年发生意向不到的事情,但最终还是以老两口牵手离开作结;《好大一个家》中,关系错综复杂,但就是这样复杂的关系,最后也给了观众一个传统的大团圆。八方街的老邻居们重新回迁,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最后,年三十的团圆饭上,连唐一品都放弃了昂贵的别墅,回到群众中来。这样的和谐温馨场面,正是满足了人们对生活的期望,符合了观众对电视艺术的要求。

四、小 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