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医学存在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3-10-18 17:22: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精准医学存在的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本文结合精准医学概念,探讨中西医结合临床教育如何在理念上、实践中与现代医学前沿接轨,同时分析中医临床教育与现代医学前沿接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阐述如何在中西医结合教育过程中树立“衷中参西”的根本理念和“兼收并蓄”的学习模式。
关键词:
个体化诊疗;精准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教育
中西医虽有不同的理论体系和历史发展沿革,但二者从诞生之日起,都是以治愈疾病为目的,对于疾病认知模式虽有偏向“形而上”或“形而下”的差异,但其临床疗效的实现,必然都是通过对人体的病理状态进行了调整而实现的。中医现代化科研所作的努力就在于使中医的诊疗方式能够用现代医学的方式进行阐释,在保持中医诊疗思维方式的基础上,有利于深入理解中医药特点和优势发挥的原理,这在中医发展过程中,是有益且必要的一个环节。本文结合精准医学概念谈如何在中西医结合教育过程中树立“衷中参西”的根本理念和“兼收并蓄”的学习模式。
1在理念上中西医结合临床教育与现代医学前沿接轨
由于时代背景和文化不同,中西医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形成明显差异。西医的理论是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中医理论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交织在一起,如中医的一些基本概念如气、阴阳、五行,更多地是从哲学的层面进行人体现象的解释,如果只从实证的角度评价,中医理论就会被认为是粗糙和模糊的,然而中医理论这种系统的、整体的、动态的对生命体的认识进而衍生的理法方药体系,恰恰是中医的特色和优势所在,其明确的临床疗效使中医具有了顽强的生命力,对此持一味否定和固步自封的态度都不符合中医认识事物兼收并蓄的特点,而在与现代医学结合时,完全可以“和平共处”“”,不必强求理论上的融合,而从寻求理念上的对接入手。在中西医结合临床教育过程中,对于最新的现代医学概念,在充分认知的基础上,应该学会与中医学进行比较联系,发现异同之处,从而加深理解。如当“精准医疗”等概念出现时,我们应该在临床过程中将其与中医的诊疗进行比较并进一步加深中西医结合的理解。“精准医疗”(PrecisionMedicine,PM)是近几年提出的新的医学概念,它是通过深入了解每个患者的遗传学和基因组学信息,力争做出达到分子水平的准确诊断,为临床治疗决策和正确用药提供详细的参考依据,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治疗效果[1]。精准医疗是一种基于病人“定制”的医疗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医疗的决策、实施等都是针对每一个病人个体特征而制定的,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是在合理选择病人自己的遗传、分子或细胞学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的[2]。中医诊疗过程自古以来就是一种基于病人“定制”的医疗模式,根据每个具体病人在疾病过程中某一个病理阶段的“证”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中医的“病”“体质”,同时考虑到患者所处的地理环境、气候环境,甚至要对患者的心理状态、依从性要加以考虑,才能算是完成了一次“量体裁衣”式的诊疗。中医将每一个可能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加以考虑,并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加以处理或在医嘱中加以体现,虽不同于现代医学精准医疗借助了先进的现代科技将遗传信息与诊疗相对应,并做到精细、量化,但二者在诊疗过程中“量体裁衣”的个体化诊疗理念是一致的,并不存在冲突,随着科技的发展,中医也越来可能将其诊治方式以更加客观量化的方式加以呈现。认识到这一点,才会具备中西医结合的思想基础。通过深入比较精准医疗与中医诊疗思维理念的异同之处,在中西医结合教育过程中使学生更深入了解中西医各自的优势,在理论上“”,在理念上寻找共同的思想基础,进一步进行临床科研实践,才能更好地进行中西医结合。
2中西医结合教育如何在实践中与现代医学前沿接轨
在中西医结合临床教育过程中,借助精准医疗等新的技术的出现,将其与中医理念与临床科研实践结合起来,有助于使“衷中参西”的中西医结合原则落实到临床和科研实践中。
2.1中西医结合与现代医学前沿接轨的临床实践
中医与精准医学结合,不是与精准医学比较谁更能做到精准,而是应该思考在临床上如何使之发挥更好的疗效,精准医学目前在肿瘤的治疗中应用较多[3],采用的方法是根据患者肿瘤的特定基因选择一种针对性的药物进行治疗,在此过程中,中医与西医结合的原则应该是“减毒增效”,尽管中药在治疗过程中对肿瘤的抑制作用不可忽视,但相对于靶向药物治疗的效果评价的证据尚未能完全按照循证医学的规则进行,在抗肿瘤治疗时,中医药的特色优势主要不是针对肿瘤瘤体本身,而是着眼于人体的整体状态,依据靶向药物进行“精准治疗”的过程中,患者出现的临床不适症候进行诊治,通过发挥中医药“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的优势,改善临床症候和病理状态,以减少毒副作用,使“精准治疗”能够顺利进行,从而达到“增效”的治疗目标,如中医联合吉非替尼治疗肺癌的研究,已总结出配合吉非替尼肺癌靶向治疗20种常用中药以及核心处方药物:党参、黄芪、金荞麦、沙参、麦冬、龙葵、白英、甘草、黄精、红景天。体现了扶正解毒的基本法则,在治疗过程别重视从整体出发,调补肺、脾、肾三脏,灵活运用“培土生金”“金水相生”之法[4]。从临床疗效的角度,更好地进行中西医结合的实践。
2.2医学科研中与现代医学前沿接轨的中西医结合实践
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使医学科研越来越精确,也成为精准医疗得以实现的基础,这些组学的理念与中医的系统观念有相似之处。如“代谢组学”的概念,是由Nicholson等在1999年提出[5]。因其“组”“群”“谱”集成的功能特点,可以更好地反映中医“证”的本质。使其成为证候标准化研究的一种有效的途径,代谢组学的系统研究方法在本质上与中医理论相一致。中医采用多成分多靶点作用方法用于疾病的治疗,与代谢组学的整体观完全吻合[6]。目前已有较多中医联合代谢组学技术的研究,如王喜军等[7]应用高通量、高分辨、高灵敏度的UPLC-MS分析仪器,结合模式识别、专家系统等生物信息学技术,建立黄疸证和阴黄、阳黄证的特征性代谢模式,并从微观角度解读黄疸、阴黄和阳黄证候的科学内涵。王广基院士课题组[8-9]采用GC-TOF/MS分析冠心病不同中医证型(痰阻心脉、气阴两虚、气虚血瘀及气滞血瘀型)患者血浆代谢谱,其结果显示能将疾病组与健康组明显区分,并与临床中医症状分级量化指标显著相关,提示中医分型的物质基础可能正是代谢组学所研究的体内小分子化合物。代谢组学技术有利于助力精准医学的发展,也有助于进行中医“整体观”临床诊疗机制的阐释,从现代科学角度进行中医药的继承与发展,这种理念上的共通之处更易于进行中西医结合。
3中医临床教育与现代医学前沿接轨中存在的问题
3.1信中还是信西的问题
在中西医结合的临床教育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衷中参西”的观念,西医临床诊疗的过程中,以指南为参考依据,而中医临床的特点和优势决定了其临床统一模式形成的难度,因而在进行诊疗活动中,尤其是对于刚毕业的学生,西医的诊疗相对易于操作,中医的辨证相对较难把握,因而在心理上容易认为西医更加客观,中医更加主观,而且中医的阴阳五行及中药的四气五味等与西医学的认知在理论层面较难对应,所以在这个阶段,临床教育对树立中医临床信心至关重要,一方面,要肯定西医的认知模式的实用性,同时,要充分认识中医临床自身的特点、规律和优势,不能一味地在理论层面寻找对应,而要更多地从理念上寻找共同点,如目前西医学对中医扶正、驱邪的理念,未病先防的理念,并不存在认识上的冲突,从中西医的疗效优势上树立自信,进而比较中西医各自的优缺点,然后从相互弥补彼此的不足入手。随着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的深入,加深对彼此的理解,更好地为临床诊治疾病服务。
3.2会不会影响中医思维的问题
中医和西医的思维方式有差异,西医以客观数据作为诊疗的依据,中医通过望、闻、问、切收集的临床资料进行辨证论治,收集到临床信息都必须由临床医生进行主观思维的综合判断,在中西医结合教育过程中,要牢固树立采用中医思维方式进行临床的思想意识,中医辨证论治的整个过程必须完全按照理、法、方、药的思维过程进行,在此过程中西医学的认识作为参考,不能影响到辨证论治的思维过程,否则可能会影响中医疗效优势的发挥。在中西医结合临床过程中,将理念的相同之处作为结合的切入点,将临床疗效的提高作为结合的目的,将机理的阐释作为结合的手段,将理论的差异作为深入思考的方向,在保持自身特点和优势的同时,借助现代科技,借鉴现代医学研究方法,更好地将中医临床有效性的机制和原理加以阐释,使中西医能够进行更通畅的交流,更好地为提高临床疗效作出贡献。
作者:王睿林 单位:第三二医院中西医结合中心
参考文献
[1]彭亦良,周雄.精准医疗对未来医学发展的启示与质疑[J].中国医药生物技术,2016,11(1):88-90.
[2]夏锋,韦邦福.精准医疗的理念及其技术体系[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10,31(22):1-3.
[4]刘浩,林洪生.基于无尺度网络分析中医药配合肺癌靶向治疗用药与处方规律[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5,33(7):1671-1673.
[6]贾伟,蒋健,刘平,等.代谢组学在中医药复杂理论体系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中药杂志,2006,31(8):621-624.
篇2
现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医疗诊断、治疗对科学技术的依赖性日益加强,医学放射成像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就是众多医学技术的一种,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包括X线、CT、MR、超声、窥镜、血管造影等,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导致了临床对影像学数据信息分析技术需求的增高,进而促进了医学影像信息学的产生与发展[1]。医学影像信息学指基于临床医学影像存储与通信,应用计算机技术解决临床影像分析、数据处理的技术管理系统,主要发挥收集和处理患者放射科的登记、分诊、影像诊断报告以及放射科的各项信息查询等临床医疗信息的作用[2]。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影像学技术逐渐实现了数字化、无胶片化。临床实例分析结果显示医学放射成像技术与医学影像信息学相辅相承,共同促进、共同完善,本文主要对医学放射成像与医学影像信息学间的关系展开探讨,以下是本次研究全部内容。
1.资料
1.1三维CT成像与医学影像信息学
医学放射成像技术能够简单、直观的反应患者身体内部脏器、骨头等病变情况,极大的提高了临床诊断准确度及精密度。20世纪80年代以来,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计算机存储量大、分析速度快等特点逐渐应用于医学放射成像技术,医学放射成像技术与医学影像信息技术的结合促进了医学放射成像信息的数字化转变,简化了医学影像分析难度,提高了图像分析的准确度,同时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能够显著提高放射成像图片的质量,并且有助于医学影像图像数据的系统化管理,降低了工作人员劳动强度,同时有助于医学信息系统化管理[3]。
具体应用实例包括三维CT随着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其图像分辨率、数据采集速度、射线利用率、人体射线吸收剂量分别向着更高、更快、更高、更低的方向发展,现代临床应用的锥型束螺旋CT即随着平板(2D)检测器的发展,影像学的发展逐渐解决了传统医学放射成像不能解决的全身或者较长身体部位的检查问题,锥型束螺旋CT重建算法极大的提高了医学影像质量[4]。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与发展,实时X线平板(2D)检测器技术逐渐成熟,克服了传统组合断层成像数据采集速度慢、噪声干扰和几何失真等问题,获得高质量的实时数字X-线图像,丰富和发展了临床数字放射摄影和真三维CT图像信息采集[5]。
1.2多源螺旋CT成像检测技术与医学影像信息学
传统螺旋CT成像检测技术受信息采集时间、螺旋速度等限制,很难对运动心脏的临床数据进行采集。计算机软硬件、多媒体以及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促进人类生活方式及生活水平不断发展的今天,患者及临床医学对医学影像的需求及要求不断增长,这些均在极大的程度上促进了科学工作者对医学影像技术的改革,为了克服传统螺旋CT成像检测技术的上述不足,科学工作者逐渐将医学影像信息学技术应用于医学成像领域,2005年SOMATOM Definition双源螺旋CT检测器应用而生,该检测技术解决了单源螺旋CT检测器不能解决的心脏及冠状动脉情况的观察,但是双源螺旋CT则不存在精确重建的算法,为了克服这一技术问题,多源锥束成像装置应用而生,这一技术发展得益于医学影像信息学的发展实现了快速、精准控制多个X射线管,进而实现了同时获取多投影角下的投影数据信息,这重建[6]。医学影像信息学的发展促进了医学放射成像技术向着更加快速、精准、方便的方向发展,同时还增加了医学影像信息存储量,同时能够实现影像信息的远程分析。
1.3电子扫描CT与医学影像信息学
电子扫描CT是采用扫描电子束X射线进行医学影像信息采集的医疗器械,该设备依靠阴极X射线管发射的电子束沿轴线加速与聚焦进行的顺序触发式扫描,能够应用于动态心脏检查。但是传统电子扫描CT成像检测器上不能装防散射栅叶片,因此不能保证医学图像质量由于散射而受到影响,同时检测器上香蕉形的放射剖面严重降低了系统的几何剂量效率,此外传统X线管的功率比较低,一般不适用于大体形的病人应用,受环境影响较大[7]。随着医学影像学的发展,逐渐克服了电子扫描CT的上述不足,综合了锥束螺旋CT与电子扫描CT的共同优点,对电子扫描CT设备进行改造,设计了一个供小动物成像用的电子束微型,并改进了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有效地克服了传统电子扫描CT图像质量差、几何效率低、信噪比大等缺点。电子扫描CT的发展同时刺激了椎束变螺旋CT理论的发展。
2.讨论
医学影像信息学的不断发展,实现了对医学放射图像的数字化分析与存储,这一改变在一定程度上极大的节省了医疗成本,同时数字化医学影像信息存储节省了存储空间,提高了临床工作效率,而且克服了传统图像储存存在的图片因长时间存放而褪色、失真等问题,降低了医院信息管理费用,而且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导致了医学放射成像技术的发展导致的工作效率的提高,极大的增大了医院的经济收益。医学影像信息学的发展,简化了医生的工作内容,有助于提高医院的诊断水平及准确度的提高,而且有利于医院对典型病理信息的收集、存储及管理,同时实现了全面的医疗技术交流,有助于医学技术的成熟与发展。
综上所述,医学放射成像与医学影像信息学间相辅相承,共同发展。医学影像信息学的发展一方面无形的促进了医学放射成像技术的发展,进而促进了医学影像信息学的逐步完善;另一方面医学放射成像技术以及医学影像信息学的不断发展,促进了计算机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实现了医学技术的快速、精准、方便、廉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振国,徐崇强.数字化X线成像在临床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工程,2011,19(12):113-115.
[2]曹厚德.医学影像网格技术―医学影像数据共享的新动向[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7,41(2):115-116.
[3]李小虎,束宏敏,李晓,等.医学影像学科学研究的特征及发展变化方向[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4,3(10):30-36.
[4]张建年.多层螺旋CT在鉴别新旧胸腰椎压缩骨折中的应用[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1,27(1):142-143.
[5]谢显孝,张勇.数字化X线成像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09,(2):75-76.
篇3
梁园区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894户,7128人。其中因病致贫1363户,2718人,占贫困户的38%。
一、主要做法及取得成效
(一)认真开展精准核查,实施大病、慢病精准救治。依托河南省健康扶贫动态管理系统,以区扶贫办提供的数据为基础,采取数据对比,入户确认等方式,共核实患有慢性病人员2097人,大病患者21人。所有患病人员均根据病因、病情分类建卡、建档,实行一人一档,一人一卡,分类救治,按照保证质量,方便患者,管理规范的原则,对于救治对象进行分类管理,定点救治。对于能够一次性治愈,集中力量开展专项救治,对需要住院治疗的,由县级人民医院实施救治;对于需要长期治疗和康复的,由乡镇卫生院或村卫生室在上级医院指导下,实施治疗和康复管理,做到精准到人,精准到病,精准施策,并且结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日常工作,建立上门随访制度,将因病致贫贫困人员纳入医疗服务重点管理对象,按照健康档案病种管理要求,开展有针对性的随访、指导、康复等个性化帮扶服务,使贫困患病得到更优质更满意的医疗服务。
(二)着力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切实增强健康扶贫的深度。
1、夯实基层卫生网底,实施“基础建设工程”。
加速推进贫困村卫生室建设,梁园区原有18个贫困村,已建设完成标准化村卫生室18所。疾控中心已投入使用,市妇幼保健院建设项目即将完工并进行内部装修;梁园区中医院建设项目已完工,正在进行内部装修;梁园区所有乡镇卫生院全部改建结束,达到每个乡镇有一所标准化卫生院的要求。
2、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落实“369”人才工程。
通过落实医学院校毕业生特招计划、全科医生特设岗位、369人才工程、基层骨干医师培训计划、基层卫生人员在职学历提升计划等7项行动计划。对全区乡村医生进行专业培训,大大提升了乡村医生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为贫困乡医疗机构培养一批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医疗卫生专业人才。各个医疗卫生单位利用“三项活动”契机,大力改善基层医疗机构基础设施,提高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加快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和人才培养力度,力争基层中医药人员配备达到国家标准,截止目前特招医学院毕业生314名,全科医生转岗培训233名,住院(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合格280名。
3、凝心聚力,持续推进帮扶力度。
区卫健局一直在实施二级医疗机构对口帮扶基层医疗机构业务帮扶、人才帮扶计划,通过业务以上带下,人才培训、进修等措施,逐步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整体管理水平和业务水平,把多方面力量集中基层,让群众在家门口即可解决看病就医问题,多方面推进健康扶贫工作,让群众看病就医放心,安心。
(三)落实便民措施,打通健康扶贫“最后一公里”。
1、强力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截止2018年度,全区家庭医生签约223267人,占总人口35.2%。贫困人口签约7128人,签约覆盖率100%。自今年国家卫健委指导、组织、开发,运营的中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网络平台,推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智能化,截止目前通过“家庭医生平台”签约25577人。
2、严格执行困难群众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对贫困人员开展优质服务,在县域内医疗机构住院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全部享受“一站式”即时结算和先诊疗后付费服务。保障贫困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医疗服务,也为贫困患者减少不必要的报销程序,使贫困患者看病、就医无压力、无负担。县域内各医疗机构共设立贫困患者专用窗口33个、“爱心病房”专用床位50余张。截止目前“一站式”即时结算3468人次,享受先诊疗后付费 1826人次,免收押金金额522万元。
3、充分发挥医疗救助托底保障作用,实施扶贫医疗救助。将农村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医疗救助范围,实现应救尽救。区财政部门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等困难群众每人每年交120元购买住院医疗再补充保险,筹措200万启动资金为全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行兜底医疗救助 。
4、全面开展送医下乡,进行义诊活动。 全区各医疗机构积极组织下乡义诊活动。在义诊现场医护人员热情地为当地村民量血压、测血糖、把脉问诊、开具处方,耐心解答就诊村民咨询的健康问题,并根据病情及时制定出诊疗方案,发放了健康教育宣传资料,对村民进行健康知识宣教,以提高他们的预防保健意识。让广大村民,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熟悉了解贫困户应该享受的医疗保障救助各项政策。各乡镇卫生院开展“认门入户”宣教咨询,通过入户走访、电话随访等形式,为辖区内残疾人、贫困户等特殊人群主动服务。对行动不便的贫困、疾病患者进行入户诊查。
5、配置爱心保健箱,情暖贫困群众。为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统一免费配备健康扶贫爱心保健箱,总计3048个,每个箱内配备价值80元左右的常用药品。免费发放健康扶贫服务卡、就诊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卡。
6、积极开展全区健康扶贫大走访活动。卫健局组织全区乡卫生院院长进行健康扶贫大走访活动。要求8个乡镇卫生院院长按照不漏一户不落一人的要求,全面摸清贫困人员看病报销等现实困难和具体问题,并根据个人实际情况,面对面与贫困人员进行沟通,做到了因户而异、因人施策、对症下药。通过健康扶贫大走访,全面掌握贫困户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精准制定"一人一策"健康帮扶计划,切实解决每一个家庭看病难的问题,解决了实际难题,增进了群众感情,为促进全民健康奠定坚实的基础保障。
7、加大督导力度,确保“问题清零”。加强督导检查,确保健康扶贫工作任务落实到位。制定了一年四次督导方案,卫健局分成四个督导组,分片包干负责健康扶贫工作督导,认真开展督导工作,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确保措施落实到位,工作取得实效。针对在各单位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形成问题清单,在落实工作的过程中保持头脑清醒,切实增强健康扶贫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要紧盯问题整改,针对督导发现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分门别类,建立台账,整改销号,全面做好“问题清零”工作。
8、深入开展政策宣传。将健康扶贫政策归纳整理,在全市率先开展“健康扶贫政策系统解读”专题培训,并印制了“一本通”小册子10000本、印制宣传海报10000张,宣传单20000 份,在每个村委会和贫困户家中进行张贴,动员全区卫生系统医务人员进村入户,走进田间地头,开展健康知识宣传、提供咨询服务。目前,已开展义务巡诊300余次,免费发送药物价值约10万元,免费发放健康知识手册、政策解答手册2万册。有效的提高群众对扶贫政策的知晓率 。
(四)强力推进“三化建设”,提升健康扶贫工作水平和成效。
为统筹推进我区健康扶贫工作提质增效,加快建立科学规范、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健康扶贫长效工作机制。积极落实精准扶贫,积极探索精准健康扶贫新模式,对扶贫工作中存在的服务能力不足、制度不完善、标准不统一、服务不规范的提升。规范制作家庭签约医生联系牌约3000个,健康扶贫政策和健康知识宣传栏50多个。
(五)多措并举开展“两筛”“两癌”工作,保障妇幼健康。
为做好妇幼民生实事,结合我区实际,采取多种举措,保障了“两筛”“两癌”工作扎实开展。截止12月底,我区彩超检查4769人,完成比率45.45%;血清学筛查人数6454人,完成比率61.5%,新生儿两病筛查人数10365人,完成比率为97.34%,新生儿听力筛查人数10184人,完成比率为95.64%,乳腺癌筛查人数2015人,完成比率100.3%。宫颈癌筛查人数5015人,完成比率100.3%。
二、存在的问题
(一)健康扶贫档案管理不到位。个别健康档案不能全面反映患病人员疾病状况,实际有多种慢性病,而档案仅记录一种或两种。体检手段单一,不能根据疾病有针对性的检查。
(二)对患9种大病和30种慢病人员的随访不能全部做到及时记录和更新,没有系统的管理随访记录台账。建档立卡贫困户的30种慢性病不能完全做到管理和随访,只有公共卫生管理的四种慢性病纳入随访管理。
(三)贫困人员医疗保障措施落实困难,尤其是医保由人社部门统一管理,沟通不畅、落实困难,虽然与区人社部门反映,但效果不好。
(四)健康扶贫政策宣传不够深入。在政策宣传过程中存在“蜻蜓点水”的现象,给贫困人员的政策宣传过程中只重视知晓率而忽略了特殊群众的需要,比如:老年群体对政策的了解不够全面,部分文化程度较低的贫困人员不能完全知晓政策的普惠性。
三、下一步工作规划
(一)规范医疗服务能力。严格落实区乡村医疗卫生机构“五个一”标准化建设,在床位设置,诊疗服务建设,人员配备,医疗质量等方面进一步提升。
(二)强化贫困人口兜底医疗保障。依据梁园区脱贫攻坚小组实施方案,对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报销后个人自付住院医疗费用通过兜底保险和特殊救助资金解决贫困人口因病致贫问题,将农村贫困门诊大病,长期慢性病医疗费用个人自付比例控制在全省标准之内。
(三)规范家庭医生签约,强化履约,确保高质量服务。
进一步加强对全区签约医生和团队的技能培训工作,完善签约服务团队人员组成,协议书规范化,在稳定签约数量,巩固覆盖面的基础上,把工作重点转向提质增效上来,力争做到签约一人,履约一人,坐实一家,满意一家。强化履约责任和履约质量,不断提高贫困人口对签约服务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依托“中国家医平台”,向签约居民提供高质量的“家庭医生+服务团队+支撑平台”层级化团队服务,同时将服务人数,履约质量纳入专项考核,对家庭医生严格落实奖惩制度。
篇4
大众医学:什么是脑肿瘤?脑肿瘤就是脑癌吗?
毛颖:脑肿瘤是颅内肿瘤的简称,常造成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严重时会危及生命。脑肿瘤和身体其他部位的肿瘤性疾病一样,也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脑膜瘤和垂体瘤都是发病率较高的大脑良性肿瘤。通常人们所称的“脑癌”,泛指大脑恶性肿瘤,脑胶质瘤是最常见的一种脑癌。大脑良性肿瘤“性情“”比较“温和”,生长较为缓慢,手术能够根治,复发率比较低;大脑恶性肿瘤“性情“”比较“残暴”,通常需要手术切除配合放疗和化疗等,难以根治。绝大多数大脑恶性肿瘤会复发,对患者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很高,也是目前临床上神经外科需要重点攻克的难关之一。
大众医学:脑癌主要分几类?预后如何?
毛颖:大脑脑癌的分类比较多,具体取决于病理诊断。就脑胶质瘤而言,分类方法取决于两方面:一方面是病理诊断,按以往诊断标准大体可以分为星形胶质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少突-星形胶质细胞瘤和胶质母细胞瘤,胶质母细胞瘤相对预后最差,少突胶质细胞瘤则预后较好;另一方面是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分级标准,分为I~IV级,I~II级称为低级别胶质瘤,III~IV级称为高级别胶质瘤,分级越高,恶性程度越高。2016年,WHO对脑胶质瘤重新制定了诊断标准,引入了分子诊断指标。我院目前已经对脑胶质瘤患者常规开展分子病理检测。
脑肿瘤基因检测技术有助于判断脑胶质瘤患者预后
近年来,随着脑肿瘤基因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结合分子病理结果来判断脑胶质瘤患者的预后是一种较为精准的方法。例如,IDH1基因突变、MGMT启动子甲基化、1p19q染色体共缺失等,都是提示患者预后较好的分子指标。
大众医学:脑胶质瘤发病情况如何,哪些人更容易发生?
毛颖:随着CT和磁共振等大型医疗检测仪器广泛应用于临床,以及民众健康意识的提高,脑癌的检出率逐年增加。2011年,中国脑脑癌发病率为6.47/10万,占全部恶性肿瘤的2.59%,位居全部恶性肿瘤发病率第9位,病死率位居全部恶性肿瘤第8位。脑胶质瘤是大脑恶性肿瘤中发病率最高的,2007~2011年美国统计资料显示,脑胶质瘤发病率占所有大脑恶性肿瘤的80%;2003~2007年上海地区统计资料显示,脑胶质瘤占所有大脑肿瘤的25%,男性好发;我院回顾了1951~2011年手术获得的病理标本,脑胶质瘤标本占40%左右。
大众医学:脑胶质瘤患者增多与近30年来手机的广泛使用有关吗?
毛颖:和大多数癌症一样,脑胶质瘤的发病原因尚不明确,目前普遍的观点认为,人体内单个细胞的基因变异是导致脑胶质瘤发病的源头因素。环境、食品、情绪、感染等因素均可能导致细胞变异,唯一确定的因素只有X线辐射。这引出了一个公众关注的话题,现代人手机使用频率极高,会不会导致脑胶质瘤的发生?近30年来,上海脑肿瘤的发病率持续增加,而这30年恰恰是上海手机普及率井喷的一段时期。我院曾经对国际上有关手机使用与脑肿瘤发病关系的论文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发现:同侧、长时间的手机使用与脑胶质瘤患病风险密切相关,在长时间使用手机的人群中,低级别胶质瘤发生率明显增加,20~29岁是脑胶质瘤的高发人群,这一结果与国际癌症研究署主张的“将射频电磁场定义为人类可能的致癌剂”不谋而合。
手机使用与脑肿瘤关系的研究
国际上有多家机构开展了手机使用与脑肿瘤关系的流行病学研究,其中数据最全的项目有两个。①国际癌症研究署的INTERPHONE项目:研究发现,最高级别的重度手机使用者(30分钟/天,持续10年)患脑胶质瘤的风险增加,但较低暴露不增加患病风险。遗憾的是,其他研究不能重复这一结果。②Hardell研究小组的研究项目:该研究主要针对不同年龄组(20~80岁)的病例进行对照研究,结果发现,脑肿瘤与手机使用之间存在正性关系,20~29岁人群相对危险度最大。
大众医学:脑胶质瘤有哪些早期迹象?
毛颖:相对于其他类型的癌症,脑胶质瘤早期的临床症状并不十分典型,主要可以归纳为三种情况:①肿瘤生长在大脑内,形成了局部占位效应,引起颅内压力增高,患者会出现头痛,严重者会出现“颅内压三联征”――头痛、呕吐、视物模糊。②肿瘤压迫临近的脑组织,造成局部神经功能障碍,比如压迫脑运动功能区,会造成肢体乏力,甚至偏瘫;压迫语言功能区,会造成言语不流利,甚至失语;压迫情感功能区,会导致情绪淡漠和记忆力下降。③脑肿瘤的存在还会导致大脑电生理功能的异常,引起大脑局部异常放电,患者可能出现癫痫发作,也就是人们俗称的“羊癫疯”。癫痫发作的形式多样,最为常见的是短暂意识丧失、肢体抽搐、口吐白沫、大小便失禁。
大众医学:长期头痛,会不会得脑癌呢?
毛颖:头痛是大家都很关注的问题,也是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很多老百姓一出现头痛就会悲观的认为“是不是脑子里面长了东西”“L期头痛肯定是得了绝症”。其实,头痛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头痛时间可长可短,程度可轻可重,伴随症状可有可无,不同的头痛类型往往提示的头痛原因也不尽相同。脑胶质瘤引起的头痛大多数是占位效应导致的颅内压升高所引起,发展过程较漫长。若肿瘤短期内明显进展或者出现瘤内出血,患者会出现急性头痛发作,此时必须引起重视。对于普通人而言,如果长期头痛,经济条件又允许,每年体检时宜增加头颅磁共振检查,对于早期发现颅内病变有很大帮助。
大众医学:有没有简便有效的脑胶质瘤筛查办法?
毛颖:头颅CT是筛查颅内病变的“第一道屏障”,快速、便捷,各大医院急诊均能开展。但是,CT仅仅能够帮助发现颅内病灶,大多数情况下无法判断病灶的性质,甚至会遗漏一些微小病灶。通常,在CT发现异常情况后,医生会建议患者接受头颅磁共振(MRI)检查。目前认为,MRI是确诊脑胶质瘤的主要检查手段。若MRI仍然难以确诊,PET/CT是一个很好的补充检查措施。
特别提醒定期体检不要漏了脑部检查
脑胶质瘤的早期症状不典型,体检时可以增加头颅磁共振检查项目。?尤其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认知水平下降,早期常因记忆力下降、精神症状等原因而被误诊。因此,定期体检时,千万不要漏了脑部检查。
大众医学:脑胶质瘤怎么治疗?
毛颖:一旦确诊为脑胶质瘤,“积极就医、长期随访”将会成为每一个患者的指导原则。目前比较公认的脑胶质瘤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手术治疗是根本,除了可以取出肿瘤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是哪种类型的胶质瘤外,还可以起到降低颅内压力的作用。手术后,再根据胶质瘤的恶性程度进行化疗或(和)放疗。部分胶质瘤由于生长部位较深,或者已经在颅内广泛播散,无法进行手术切除,神经外科医生会针对颅内病灶进行穿刺活检,在明确病理诊断后,进一步实施放疗和化疗。规范的治疗能够有效地延长肿瘤的复发时间和患者的存活时间。
脑胶质瘤须尽早治疗
虽然脑胶质瘤病理类型各不相同,恶性程度也大相径庭,但不论何种类型的脑胶质瘤,都会发生肿瘤进展。相关研究发现,在一批无意发现脑胶质瘤的患者中,脑胶质瘤每年都会按一定的速度生长,越到后期,肿瘤细胞的生长速度越快,最终可能造成患者颅内压增高,甚至发生脑疝,危及生命。诊断明确为脑胶质瘤的患者应尽早至正规医疗机构就诊,规范治疗。
大众医学:华山医院在治疗脑胶质瘤方面有哪些特色?
毛颖:除了规范化治疗外,近年来中国神经外科领域针对脑胶质瘤做了大量研究,对脑胶质瘤的认识也不断深入,结合国际先进诊疗技术,对胶质瘤的诊疗做出了很多有效的变革,从“统一化”的治疗模式转变为“个体化”,从“一味追求肿瘤切除程度”到“以保护脑功能为前提的最大范围切除”,从“组织学诊断”发展为“分子水平诊断”,从“神经外科单兵作战”过渡到“多学科合作诊疗”,给脑胶质瘤患者带来了福音。我院在国内率先成立了胶质瘤亚专科,并逐步引入了“高场强3.0T术中磁共振”“清醒麻醉联合多模态神经导航”“胶质瘤分子病理诊断”和“个体化免疫治疗”等先进技术和理念,体现在从手术到放疗、化疗的每一个环节。
大众医学:手术会损伤患者的神经功能吗?
毛颖:目前,脑胶质瘤的手术治疗采取的是“最大限度安全切除”原则,即在切除脑胶质瘤同时,尽可能保护患者的大脑功能,使患者术后可以获得较高的生活质量,重返正常的社会生活和工作。对于一些肿瘤位于脑功能区的患者,手术中我们会将患者唤醒,联合电生理监测和功能磁共振导航,精准地定位肿瘤边界和脑功能区,再实施手术切除,同时进行术中磁共振扫描,及时发现残余的肿瘤,再进行二次切除,最大限度地提高脑胶质瘤的切除率,有效降低患者术后的神经功能障碍。对于切下的肿瘤标本,我们会进行分子病理检测,更准确地判断患者预后,提高放疗、化疗敏感性,发现潜在的治疗靶点,实施个体化的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通过一系列的临床治疗,使肿瘤复发时间明显延长,患者总体生存时间明显延长。以最恶性的胶质母细胞瘤为例,国际报道平均生存时间12.5个月,而我院2014年已经达到19.6个月,且这一时间仍在不断延长。
脑胶质瘤患者术后需要注意什么?
脑胶质瘤患者术后,需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控制癫痫。特别是术前和术后就存在癫痫发作的患者,一定要坚持标准的抗癫痫治疗,切勿轻易减少药物剂量或停药。第二,密切随访,患者术后三个月,以后每六个月定期到医院复查磁共振(MRI),包括平扫和增强。第三,坚持康复训练,存在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术后应坚持康复训练。
大众医学: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在脑胶质瘤治疗中发挥了哪些作用?
毛颖:随着医疗水平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在的放疗和化疗技术已今非昔比。过去损伤大的全脑放疗已被适形调强的局部放疗取代,医生会根据肿瘤的大小、部位、形态,以及与大脑重要功能结构的关系,精心设计放射剂量分布,准确地照射肿瘤并保护正常组织。而化疗与放疗同步应用,以及放疗后追加数个疗程的化疗是另一个进步。医生根据生物靶标,可以对不同患者进行选择性化疗,既提高疗效,又可避免盲目用药,减少副作用。此外,有针对性的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的问世,也给脑胶质瘤患者带来了福音。由于这些治疗均需要医生针对患者的情况制定“个体化”方案,故可以认为,脑胶质瘤的治疗正向“个体化”“精准化”治疗迈进。当然,无论是手术,还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多学科协作的力量不可忽视,这也是目前脑胶质瘤诊疗的趋势,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患者的医疗安全和诊疗效果。目前,全国多家医院都拥有针对脑胶质瘤的多学科协作团队,部分神经外科诊疗中心还设有胶质瘤多学科诊疗门诊,给患者带来诸多便利和实惠。
大众医学:脑胶质瘤术后复发,怎么办?
毛颖:脑胶质瘤复发后的治疗可以说是全世界的一大难题,原则是能够手术,先考虑再次手术;如果无法手术,则辅以个体化的放疗和化疗。放疗的作用非常显著,主要方法包括:普通放疗、伽马刀、射波刀和质子刀。其中,普通放疗是应用最广泛的,现在已经发展到三维适形放疗,尽可能地保护正常脑组织。
大众医学:伽马刀治疗脑胶质瘤效果好吗?
毛颖:伽马刀或许是普通老百姓经常会听到的一个医学名词。然而,伽马刀治疗脑胶质瘤是否有效,目前还没有非常权威的数据证明。可以肯定的是,伽马刀必须与放疗或者化疗联合使用,才可能取得一定治疗效果。此外,肿瘤体积较大、周边水肿明显的脑胶质瘤,采用伽马刀治疗是不合适的。
大众医学:您对防治脑胶质瘤,有哪些建议?
毛颖:脑胶质瘤的治疗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而随着神经外科医生对脑胶质瘤认识的不断深入,会使得整个治疗过程更倾向个体化和精准化。至于如何预防脑胶质瘤的发生,尚无统一的说法。对于已经发现颅内病灶的患者而言,如下的建议是非常有效的:切莫讳疾忌医,一旦确诊,应尽早就诊,在专科医生指导下接受规范化治疗;坚持定期和长期随访;如果术后出现出血、神经功能障碍,积极地接受早期康复治疗也十分必要。另外,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的决心和战胜病痛的信心。
大众医学:在治疗脑胶质瘤过程中,有没有令您记忆深刻的病例?
毛颖:作为一名从医接近30年的神经外科医生,我个人对于胶质瘤的认识也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治疗脑胶质瘤是我职业生涯的起点,因为我最早独立主刀的手术就是脑胶质瘤切除术。20年前,还没有所谓的神经导航,所有的胶质瘤切除手术都凭医生的肉眼和手感来确定肿瘤的边界,以及定位一些关键的脑功能区。往往一台手术非常成功,感觉肿瘤已被完全切除,但患者术后却出现了难以解释的偏瘫、失语等神经功能障碍。还有一些手术,当时亦感觉非常成功,但术后患者很快出现肿瘤复发,甚至死亡。曾经有一个患者在我手上先后接受了四次脑胶质瘤切除手术,那个时候,我深深感觉到神经外科医生的无力。后来,我们通过大量的研究,有赖于科技水平和设涞母新,才知道精准定位功能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与国际同仁的交流以及自己团队的研究,我开始关注胶质瘤的分子生物学特性,逐步确立新型的胶质瘤治疗理念:以手术为中心,配合个体化的放疗和化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大众医学:对脑胶质瘤诊疗的未来,您有哪些展望?
篇5
有没有办法将癌症转变为可控的慢性病?
“人类所有的疾病除了创伤以外都和遗传基因相关,其实癌症就是一种基因组疾病。”余伟师对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Health,NIH)院长弗朗西斯・柯林斯说过的这句话,一直记忆犹新,冥冥中他和同伴创业赛福基因也与这句话有关。
如何通过基因层面来防治癌症?要通过基因检测和与之相对应的解决方案。而现实的状况是,中国目前还缺乏完整的数据库,其次是生物信息分析和解读时效低、成本高,此外基因检测服务和临床医生之间存在断层,有效沟通不足而导致检测报告不容易被理解。基于这些痛点,赛福基因团队决定放弃美国的工作,回国创业,他们的愿景是,结合生物信息学和分子医学的技术去开发基因数据分析平台,帮助医生更精准地对疾病患者,尤其是癌症病人的诊断分型与治疗。
众筹智慧
在创立赛福基因之前,余伟师在NIH下属的最大机构――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那个时候关于基因测序“精准医学”的计划还没有被美国总统奥巴马正式提出来,他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有没有办法让这些研究基因数据的科研学者跟医生合作把致癌的可控因素查出来,增强医生对疾病诊断的准确率,提高癌症治疗的有效率,或者说把癌症变成一种可控的慢性病。
幸运的是,期间余伟师遇到了志同道合的人。创业初期,5个同伴,有住纽约的,有住新泽西的,有住华盛顿的,有学生物信息学的,有研究分子医学的,有学分子遗传学的,还有在耶鲁大学读应用数学的博士、毕业后开始做基因数据分析的,大家利用周末电话会议凑在一起,头脑风暴,讨论如何整合不同专业的专家学者智慧、把基因组数据分析的流程制定出来。
余伟师本人有11年的基因和疾病相关领域的研究经验,2013年开始创建这个团队,2015年带着团队回国创业,其他的联合创始人,比如,技术总监刘湘涛是耶鲁大学应用数学博士,市场负责人贾洪涛是俄亥俄州立大学生物医学博士,运营负责人梁萌萌是南加州大学病理生物学博士。
待到赛福基因回国创业时,已经是整合了64位美国博士专家的团队,通过两年时间构建了与基因有关的三大数据库网络――疾病、基因、药物之间的关联,其中包括11000多种疾病相关的基因与基因突变位点信息;通过数据库的整合,构建自动化、智能化的基因数据分析平台;同时他们也注意严格把控数据的安全性,将数据端、分析端和应用端隔离,从源头杜绝数据的安全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伴随着基因数据量的增加,团队如何解决专业分析与解读的速度问题?“虽然说我们单个样本分析能保证时效,如果大量的样本数据未了怎么办?我们从有这些想法起就开始以‘众智’的理念,众筹智慧,吸收更多的专家学者参与进来。”余伟师介绍,回国后,团队专家一部分全职在北京,另一部分在海外以“顾问”的形式为赛福基因提供智慧支持。
其中是否涉及学术专利的问题?余伟师说,团队对此相当谨慎。一方面,这些顾问在贡献自己的知识智慧时,并不占用其所在机构的资源,比如他原来做基因组分析是用老鼠做样本,在赛福基因的顾问服务则是将这些分析原理运用到人体样本上;另一方面,针对疾病和癌症,他们会利用一些公开的文献数据库,整合一些有价值的信息、以建立赛福基因的相关数据库,这也是“顾问”能够贡献智慧的;再者,赛福基因在美国也有自己的专业律师顾问,从一开始就对这些风险进行把控。
“人”,以平台的形式、共享经济的方式聚拢这些基因数据分析领域的专业人才,是赛福基因的一大优势。余伟师介绍,在全球范围来看,基因检测技术领域里专家级别的人才,主要集中在美国,而且培养的成本都很高。相较而言,生物信息学在中国是这几年才兴起来的,而且基因检测某种程度上是“综合性”学科,真正要做生物信息学的分析,至少得有数学、生物学两方面的专业背景,甚至是将计算机技术一起结合使用。同时,在中国做生物信息分析的成本非常高,还没有非常专业的遗传咨询师,时效性就降低了,而且要从美国聘请相关专家回国成本相当高。
搭建基因数据分析平台
如何以“众筹智慧”的方式,快速积聚专家人才?如何让基因数据分析这一完全依赖人和设备的技术服务,能够越来越自动化、智能化?这是基因检测领域的玩家们都在思考的,在中国这个领域的先进入者如华大基因,创新团队如赛福基因皆是。
赛福基因现在一方面在完善基因数据分析的相关数据库建设,另一方面在推进自动化、智能化的基因数据分析平台的IT化建设,最终要实现在平台前端将客户原始数据上传,最后能够看到相对简单直接的数据解读结果信息。
在余伟师他们的设想中,当整合了一定数量的专家博士做平台级的服务,慢慢建立中国人自己的数据库,结合自动化、智能化的基因数据分析平台,赛福基因能更高效地与国内的医院、科研机构、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深度合作。
余伟师说,赛福基因专注于中国人基因组大数据在健康管理与疾病诊疗领域的产业化应用,希望建立中国人的基因数据库,也希望打造出国际一流的基因数据分析平台。
赛福基因一方面与之前医院的合作项目不断深入,比如北大肿瘤医院,展开了多个项目的深度合作,在不同胃癌表型的临床样品中,挖掘潜在的与致病以及药物敏感性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已经取得了很好的结果;另一方面,在过去的几个月内,凭借赛福基因数据分析与个性化解读的核心优势,与国内外十余家三甲医院,以及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Cleavland Clinic)、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医学院等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其中包含临床产品推广与临床基础研发,涉及肿瘤、心血管疾病、神经性疾病、糖尿病、自闭症等多种疾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此外,赛福基因已经与诺禾致源、药明康德、云健康、海普诺斯、瑞奥康晨、百诺等第三方检测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就其各自的需求提供数据分析或解读服务。
篇6
1 高等院校英语语言学课程教学背景
随着我国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医学在教学过程中已逐渐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因此在医学教学过程中英语语言学已得到重视。在以往医学教学中,高等医学院校将专业知识教学作为重点教学内容,而忽视了英语教学的重要作用,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相关的医学知识已得到国外的重视,因此在现如今医学教育中英语语言教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医学英语语言学的主要教学目的是为了帮助医学生更好地进行英语交流。因此提高医学英语语言交际能力是医学英语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医学英语语言学教学的宗旨。
医学英语语言学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相关文化素质教育,高等医学学生应熟练掌握听、说、读、写、译这五种英语语言能力。英语语言学在医学教学过程中应以日常工作为重点进行学术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应充分了解我国医学英语语言学存在的不足,在日后的学习过程中,对不足之处进行重点学习,从而使我国医学英语语言学得到显著提高。
2 我国医学英语语言学存在的不足
现如今,我国医学英语语言学师资力量不完善,相关教育人员没有足够的教学经验,并且医学英语教育与日常英语教学存在一定的差异。日常英语教学有一定的教育模式,并且词汇较为简单。而医学英语语言教学中有许多专业词汇,导致学生在日常学习及应用中难以掌握。因此,医学英语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加人教学技巧,方便医学学员记录,并充分掌握学习方法。
其次在医学英语语言教学中,许多学员对英语学习不重视。近几年随着人们对英语语言学的不断研究,认知医学英语语言学理论日益丰富,认知英语语言学涉及的领域随之扩大。
(1) 医学英语语言学词汇的复杂性
医学词汇本身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对于初学者而言难度极高,学生需具备扎实的医学专业知识,在此基础上才能够展开医学英语语言学的学习,大批量的英文专业词汇是医学英语语言学中的难题。学习者在记忆单词的过程中,不仅花费大量的时间,且由于英文单词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记忆不够深刻,因此无法掌握单词的准确用法,实践性较差。对于教师而言,医学英语语言学的教学同样具有极大的挑战性,学生对于单词的认知程度远远无法达到要求。针对这一问题,教师需要引起重视,并在教学中展开针对性的词汇教学策略,使学生提升对医学英语语言学的认知水平,并逐渐形成完善的语言学认知体系。Hygeia是古希腊传说中一位健康女神的名字,这一文化背景对医学英语也产生了影响,衍生出hygieology(卫生学),hygienist(卫生专家)等一系列词汇。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文化拓展策略,深人挖掘医学英语词汇背后的文化内涵,以及词汇之间的相互关联,加深学生对英语语言的掌握能力。
(2) 医学英语语言学词汇的多译性
英语语言学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个重要的问题便是英语语言的词汇多义性。(张然,2015)在不同句子中使用同样的词语,其意思是不同的,这也是现如今医学英语语言学习中最难以掌握的部分。并且在这项学习中并没有好的办法加深学生的记忆,因此只有灵活掌握英语语言学才是重要的学习内容。在英语语言学习中普遍存在一词多用的现象,例如单词gout,在医学语言范畴内,意为“痛风”,除此之外,gout还有“一滴”“一团”的意思,在医学范畴内,应当突出其作为疾病名称的含义,但也不能忽略其他含义,以此来确保医学用语的精准性。同样的词语在不同的句子中,具有不同的意思,可见英语语言学在学习过程中的难度。
3 有效提高我国医学英语语言教学
现如今,我国医疗行业已与世界接轨,我国相关医疗教学已经得到国外的重视。因此在我国相关医学教学中,英语语言教学应得到重视。
首先,医学英语语言学要想得到飞速发展,相关部门应制定出有效的医学英语教材,同时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融人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模拟教学、游戏教学、小组教学,其实验教学主要体现在今后在工作过程中可能运用到的英语教学内容,并充分体现在医学英语语言教学中。
游戏教学,其相关教育人员应在教学中融人关于医学英语语言的游戏,突破以往英语教学的传统模式,使医学学员爱上英语,充分掌握医学英语,并熟练运用在今后的工作中。由于现如今我国医学在学习过程中,科室划分较为显著,因此在医学英语语言教学中,应根据学生实际基础将同一科室的学员进行分组,通过分组学习促进我国医学英语得到飞速发展。如在学习单词ane-mia(贫血)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学习,由ane-mia这一单词进行联想,并由学生阐述原因,学生极易联想到iron deficiency anemia(缺铁性贫血),aplasticanemia(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并使学生对医学英语的认知更加深刻。
其次,在医学英语语言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尤为重要。以往在英语学习中,英语的教学方法普遍存在单一现象,因此医学英语教师应当改变现有的教学方法。在日常医学英语教学中用融人积极的教学内容,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使医学学员熟练掌握英语语言,并且运用到今后的医疗事业中。
最后,在医学英语语言教学中,相关部门应制定有效的教学内容。医学英语教学内容的制定直接关系着我国医疗英语的教育水平,在课本的制定过程中应避免出现与实际工作不符的现象。应当制定高效的教学课本,使医学教育在教学中能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从而更有效地提升我国医学英语语言教学,使我国医学英语语言教学得到良好的发展,并且有效推动我国经济发展。
篇7
【关键词】血气分析;质量控制
0.前言
现代社会在其发展中已逐步呈现出现代化以及科技化的趋势,血气分析技术的应用范围也在进一步的扩大化。在医学领域的诊断、治疗、预后等诸多方面,血气分析均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且意义重大。
1.分析准备期间的质量控制
1.1 注射器及针头的选取控制
在实行血气分析操作时,对相关标本实行采集操作的注射器的选取将会对最终的分析结果产生直接性的影响。
经过大量的实践对比发现,与5ml的注射器相比,2ml的运用效果更为优良。2ml注射器其自身具有的死腔量较小,因此当其所采集的血量已满2ml时,肝素以及血液之间的具体比例就为1∶20。另外,此种注射器的针芯较为轻便,因此更能促进血液尽快流入针筒之内,免去了相关的抽拉操作,避免大量气泡进入针筒内影响最终的分析结果。2ml与5ml注射器的具体对比如表1所示。
关于针头的科学选取应为7号针头,主要原因为:第一,7号针头直径与血气分析所运用的进样孔相吻合,因此能够直接进入其中。9号针头的直径则过大。第二,7号针头在其运用中,对患者身体组织所造成的创伤较小,其针头的粗细度也较为适宜。
表1 2ml与5ml注射器的具体对比
注射器 死腔量 肝素与血液比 血液的具体进入速度 气体进入
5ml 0.15 1∶12 慢 易
2ml 0.10 1∶20 快 不易
1.2 标本抗凝剂的选取控制
在血气分析过程中,较为常用且效果优良的抗凝剂为肝素,其主要的应用优势为:能够在应用较少分量的基础上达到相应的抗凝效果。与此同时还不会对血液中的具体成份及其PH值产生影响[1]。在大多数情况下对所需分析的标本实行采集时,抗凝剂的选取通常为肝素钠的液体形态。但由于此试剂在其应用中可能会对最终的分析结果产生部分影响,因此在应用时应着重关注具体的用法及试剂量。
1.3 血液标本抽取后的送检控制
在常温环境之下,所需分析标本中的红细胞在其进行新陈代谢活动时将会对氧分子进行消耗,与此同时还会相应的产生部分酸性物质。从而使得整个血液中的酸碱度及氧分量有所下降,最终结果的科学准确性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影响。经过大量的实践探究发现,血液标本其自身的存放时长越长,所处的环境温度越高,那么其最终结果所受到的影响度也就越大。因此,在对所需分析的血液实行采集后,应及时迅速的将其进行送检,标本采集后需在15分钟内送到实验室。如因特殊情况无法在第一时间进行送检,则应将相关标本放置于冰箱中进行保存,冰箱温度应保持在0~4℃范围内。但应注意的是,在冰箱中封存并不代表可以进行长时间封存,需将标本在2小时内取出。温度对分析标本的影响如表2所示。
表2 温度对分析标本的影响
温度 PH PCO2(mmHg) PO2(mmHg)
1小时 2小时 1小时 2小时 1小时 2小时
4 -0.006±0.005 -0.007±0.006 0.5±0.2 0.9±0.6 -1.2±1.6 -2.1±2.2
27 -0.032±0.013 -0.072±0.021 4.7±2.0 8.2±3.3 -3.5±2.2 -6.1±4.5
2.标本分析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2.1 实施检测前
在正式实施检测前,相关检测人员应对分析设备实行科学养护[2]。与此同时,还需将相关的室内空间环境质量控制及评价判定工作完成。对分析设备的具体运行状况实行具体的分析了解,明确其运用的科学精准度。如果在设备的运行中出现任何异常状况,检测人员应在第一时间对问题发生的原因进行找寻,并采用科学的解决方法。如此一来,检测设备对于最终分析结果的不利影响便能够降到最低。
2.2 检测过程中及检测后
在实行检测时,相关工作人员应对标本中的患者基本信息进行核实。在将标本放置于设备上实行检测之前,需对其进行混匀处理,并将其前几滴血液进行排出处理。经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在血液分析中,如果温度输入环节出现失误,那么其对血气中的PaO2将会产生直接性的影响。因此,科学准确的血气分析应做好相应的患者体温、吸氧度等校正数值的输入工作。
在检测完毕及相关的分析结果得出后,工作人员应对最终的结果实行科学判定。如在结果中发现明显的异常状况,应在第一时间将具体情况报告给相关临床医师。在将外在影响因素进行排除处理后,对检测分析结果实行复查。
3.血气标本分析后的质量控制
3.1 增强医技之间的沟通合作
对于血气分析完成后的质量控制,最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便是相关医师对检测结果进行科学评定。相关医师对于患者的基本情况及其病症表现较为熟悉了解。标本分析后的临床判定情况是充分表现其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指标之一。所以,检验工作人员应加强与相关医师之间的交流沟通,对其所提出的建议认真倾听考量,对实验中存在的误差问题进行科学妥善的解决,将整个检测分析质量水平进一步提升。
3.2 始终遵循危急值报告原则
在整个血气分析过程中,其所涉及到的危急值较多,如pH、PO2、PCO2中的检测。所以,在得出相应的分析结果后,如果在其中发现危急值,在对相关分析仪器进行检查以及操作技能均不存在问题的状况之下,需及时与临床医师联系,并做好具体记录。如果最终的检查结果与患者临床上的表现不一致,那么医护人员应协调合作,积极找寻出问题的原因及相关影响因素。在必要的情况下,还需对血气分析标本实行重复审查工作。
3.3 实行了质量分析后的血气分析实验的精准度
实验结果的精准度主要是指准确度及精密度两个方面。准确度具体是指在同等的条件状况下,经过多次实验测定得出的平均数值与实际值之间的相符度。精密度则是指经过多次实验测定后各个测定具体值彼此之间的重复性。精准度其实就是对工作人员实验中的操作科学性,实验分析结果可用性进行充分全面化的反映,由此充分表明质量控制的科学正确性。具体的实验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血气分析质控实验结果(%)
指标 精密度 准确度
质控标本数目 20 8
PH 96.86 97.25
PCO2 94.79 95.16
PO2 95.75 94.97
K+ 93.26 96.52
Lac 98.92 97.96
通过表格分析表明,实验中的精密度及准确度均较高,保持在90%以上。由此可以充分表明,对血气分析标本及相关处理操作实行科学的质量控制措施,能够帮助提升分析实验的精准度,为后续的临床分析研究提供帮助。
4.结语
在血气分析工作实践中,为了将最终分析结果的质量水平及科学准确性进一步的提升,需在各个环节中实行科学正确的质量控制,将失误隐患彻底消除或降到最低。如此一来,血气分析的作用才能够得到最大化的发挥,为临床病症的诊断治疗等各环节提供帮助,为患者的生命安危提供坚实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医学影像系统 差异化竞争
医学影像系统是医院医疗系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为代表民生重要福利的行业,医疗正在随着科技的发展而成为社会各个阶层瞩目的焦点,一些新型病症的出现让人们开始迫切地需要一种能够探究疾病成病原理的重要手段,而医学机构和组织也急需要进一步对相关病症进行深入研究,利用前沿科技作为基辅的影像医学自然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追捧,因此我国医疗影像系统和相关设施设备在市场上的需求也急剧增长。可以说,医学影像系统开发成为了医疗领域必然也是必须研究的课题。
一、医学影像技术的现状
一百多年以前,伦琴发现了X射线,从而为后来医学影像的发展奠定了核心基础,这么多年以来,医学影像的发展速度非常迅猛,除了将X线应用到医学影像中以外,一些非X线的成像技术也逐渐被一一开发,包括人们耳熟能详的B超、核磁共振(MR)、PET(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SPEC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照相机)等等。
1. 1常规X线成像
X线成像作为发展最早、最基本的成像方式,一直以来都是应用最多、推广范围最广的技术,但科技发展让数字化技术成了X线成像的新突破,包括影像板技术(CR)和电子板成像技术(DR)。影像板技术是让影像板取代了传统的X线胶片成为了影像载体,影像板通过X线照射感光后经过激光扫描就得到了数字化的影像,其主要特点是便于进行携带、储存,且影像板可以重复利用。电子板成像技术是指曝光利用多个微小的X线感光元件排列形成的电子成像板,可直接形成数字化影像。
1. 2CT成像
CT成像早在1972年就被应用在了临床诊断和治疗上,其基本原理是利用X线束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对需要进行检查的人体部位(且要求具有一定厚度的层面)扫描,探测器在接收到信号之后将其转变为可见光,再通过光电转换器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最后转换为数字信号进行储存和进一步处理。现今螺旋CT技术的应用让传统CT成像在质量、速度和成像方式等多个方面都上了一个新台阶,也让CT诊断技术有了长足进步。
1. 3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成像技术主要应用于脑血管疾病、关节病、脊髓病等病症上,该技术在这些病症上的独特优势令其成为近年来发展最快、技术成果最多的成像技术。成像速度从最初的几分钟每层到后来的几十分之一秒每层,再到后期的3D、4D处理影像和核磁共振透视等,目前的磁共振成像因为抗血管生成因子辅助MR功能成像等多个新技术的持续开发与应用,已经将磁共振成像仅用于大体解剖水平向分子水平甚至基因迈进。
1. 4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
PET技术是指利用人体或生物代谢所必需的某一种物质,例如蛋白质、葡萄糖、核酸等,用短寿命的放射性核素进行标记,通过观察该物质在代谢过程中的聚集和分解等活动情况来反映生物代谢的情况,以此为依据进行诊断。一般临床应用较多的是氟代脱氧葡萄糖,用于观测恶性肿瘤方面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针对性。
1. 5图像储存与传输技术(PACS)
PACS技术是医学影像数字化的典型代表,主要分为图像获取系统、控制系统、显示工作站三大部分,如果只是医院或者科室内几台放射设备的联网则称为mini PACS(微型),若是整个放射科的设备联网则被称为radiology PACS(放射科),另外还有全院PACS,其未来还有可能发展至区域乃至全球PACS。
除以上几类医学成像外,还有超声成像、介入放射学等也是医疗领域应用较多、发展较为成熟的医学成像技术。每一种成像技术都根据自身不同的成像原理应用于相同或不同的医学领域,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这些成像技术还会有显著的进步甚至会有新的成像技术诞生。
二、医学影像数字化带来的挑战
经过多年的发展,医学影像为国家医疗实力的提升提供了卓越的贡献,显著提高了人们的医疗水平,互联网和科技的发展让医学影像数字化成为了必然趋势,但同样医学影像数字化也带来了许多现实性的挑战。
2. 1思维方式的变化
对于传统的医学影像工作人员而言,对于医学影像的思维方式很多还停留在二维图像、单纯诊断以及反映真实大体机体状态等层面上,事实上医学影像已经从反映大体病理转向了分子和基因水平,图像维度也早已从二维发展为了三维甚至四维,从单纯诊断发展成为了以诊断为辅助的治疗方向。因此利用医学影像进行诊断和治疗的医务人员乃至科研人员应当及时完成思维方式的过渡和转变,用动静结合、宏微观结合、结构功能结合等多个方面来看待和学习研究医学影像,将医学影像前沿技术应用到医疗中去,发挥其应有的医学价值。
2. 2工作流程变化
在上文所提到的图像储存与传输技术(PACS)不仅已经实现了过去胶片向数字化信息的转变,更是医学影像数据信息从“硬拷贝”向“软拷贝”的转变。在形成医学报告时,未来甚至现在的工作流程必然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而已经习惯于传统阅片形式的老医生们在操作流程上会不够顺利,加上对电脑技术的应用不熟练,更难以实现“纯熟经验”与现代先进技术的融合。
2. 3医学影像技术手段的选择和费用问题
相对于传统的X线检查、超声波检查、CT检查等方式,现下的CR、DR、螺旋CT、磁共振成像(MRI)、PET、PACS等技术虽然能够获取更多地医疗信息数据,图像更为清晰,使诊断更为精准和方便。但对于一些较易观察和诊断治疗的病症如急性脑出血等利用CT技术就已足够,其相对螺旋CT等技术所消耗的医疗费用更低,检测结果由一张或几张图像反映反而要优于其他方式形成的几百张图像分析。因此影像学医师不仅要熟知各类技术的应用操作方法,也要学会分辨病变的特征,采取最合理的检查手段,缩短诊断时间的同时也降低费用消耗。
2. 4保密与安全性问题
对于传统的医学影像技术而言,所有针对病患的医学数据信息都是处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由医学影像设备进行储存,或者所有实质性的资料、电子信息资料等都由档案科一并封存归档。但现代的医学影像设备尤其是诸如PACS等技术设备实现了设备之间的联通功能,相当于打破了传统的封闭式管理和储存方式,这种功能虽然相对外部社会只是属于医院的内部使用,但不能否认其有被盗取、损坏的可能性。因此,在使用医学影像设备时必须利用数字认证或其他保密手段以确保医患的隐私权不被侵犯。
2. 5影像科管理问题
由于各类医学影像技术还在不断地被开发和更新,医疗机构对于设备以及人员的如何配置成为影响医疗机构技术水平高低以及资产合理利用与否的关键问题。经调查发现,与其他科室相比较,医学影像科是占医疗机构固定资产三分之一的大科,人员与设备重组和搭配关系到医疗机构科室建设以及相关技术教研工作。如果不能正确合理进行配置,很容易造成人员或设备浪费,且对于医疗机构来说,控制项目费用成本也是维持机构生存的重点之一。
三、医学影像系统的差异化竞争
差异化竞争包括多个方面,例如市场差异化、价格差异化、功能差异化、包装差异化等等,医学影像作为一种产品,且是未来市场前景强大的产品,要想以自身独特的个体特征赢得市场自然也不能排除利用差异化竞争策略进一步打开市场。根据现代医学影像系统数字化、网络化、标准化、小型化、诊断与治疗相结合等特征,其差异化竞争策略主要应从以下几点入手考虑:
3. 1市场定位的差异化
当下绝大多数正规医疗机构都已经配备了基本的医学影像系统和相关设备,如X线成像设备、CT成像设备、磁共振成像设备、超声波成像设备等,虽然PET、PACS等技术仍然是医疗机构购置热点,但我们必须清晰地认识到市场已经由生产者主宰转变为了消费者主宰,医学影像系统的开发在满足民生医疗基本需要的大众化需求之后,更应该转向攻克一些顽固病症所在的个性化市场,也就是由大众化市场向定制市场以及细分市场进军,利用更有个性特征的市场群进行医学影像系统的功能性提升。
3. 2模版开发的差异化
虽然不同医疗机构所开设的科室基本相同,但不同医院所擅长的医学领域并不一定相同,且对于不同的医疗机构,医学影像系统所具备的应用功能也不同,有以医疗为目的的,也有以研发为目的的,还有以教育为目的的。因此,医学影像系统必须对不同的应用功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开发应用。医学影像系统通过对系统流程的更改,可以令线上编辑处理、图像数据上传速度等功能进行改善,同时为避免大部分系统模板存在功能单一、分类混乱等问题,还应该拓宽思路和方法,研究开发更多特色功能和高级功能。
3. 3产品种类和层次的差异化
目前所开发的、经由医疗机构普遍应用的多是一些发展较为成熟的医学影像系统设备,即使是一些利用了前沿科技所开发出来的产品正常情况下在一般的医疗机构中应用价值并没有很明显的体现,一方面是由于一般性的医学影像系统能够满足人们日常医疗所需,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缺乏具有与设备相匹配知识及操作水平的医疗人员所造成的。因此未来医学影像系统的开发必须打破概念模糊、定位不清晰、产品种类多但技术不精的难点,从产品本身性能以及市场定位层次出发提升医学影像系统的核心竞争力。
与普通影像设备不同,医疗影像系统属于专业性较强、功能性明显的系统技术,因此医疗影像系统在宏观层面来看不仅要平均着力,提升民生医疗水平,也要从微观层面体现其在细分市场和客群之中的价值,既要做大做全,也要做优做细,不仅是为了产业盈利性质,更是为了社会安全和进步。
篇9
【关键词】便携式;医疗电子设备;应用
便携式医疗电子设备在现实中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可以有效治疗人们的疾病问题,为人民群众带来健康,电子血压计、数字式体温计以及血糖测试仪等设备使医学治疗变得更加简便,提高了治疗效率。可想而知,便携式医疗设备是时代所需,对我国的医学治疗具有重要的作用。
1便携式医疗电子设备的发展状况分析
便携式医疗电子设备主要利用先进的电子设备,从而达到有效治疗的目的。便携式医疗电子设备与以往医疗设备具有很大的不同,是传统医疗设备更新后的产物,具有体积小、功能性强、可靠度高、耗能低等优势,有的便携式电子设备甚至可以自由移动,扩大了医学治疗的领域,为医学的有效治疗带来更多方便。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群众物质生活得到保障的同时,不少人也开始将重心转向自身的健康状况,不过传统的医疗设备过于繁重,无法时刻进行有效的医学治疗。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电子化的医疗设备应运而生,解决了传统医疗设备中存在的问题,促进了医疗界的发展进程。在国外,便携式的医疗设备的其起源早,发展快,目前已逐渐趋于成熟阶段。国外的便携式医疗电子设备大体可分为两个类型:其一是医用型的医疗电子设备;其二是家用型的医疗电子设备。二者主要区别在于使用领域的不同。医用型医疗电子设备主要包括监护仪、便携式呼吸机以及除颤器等等;家用型医疗电子设备主要包括数字式助听器、便携式多功能皮肤美容器、健康体重磅秤等等。便携式医疗电子设备的核心研发领域包括欧洲、美洲等一些国外经济发达的地区,这些地区也是便携式医疗电子设备的发源地,产品销往各地,带动国家的发展。相比国外便携式医疗电子设备,我国起步较晚,科技相对来说还没有达到先进水平,而且便携式医疗电子设备仅仅存在于我国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东部地区,分布极为不平衡,大多设备都是从国外引进,致使我国国产便携式医疗电子设备的开发水平没有得到提高,只是处于一种跟风的起步开发阶段,严重阻碍了科技和创新水平的提高,不利于我国的长久发展。
2便携式医疗电子设备面临的问题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我国便携式医疗电子设备最初起源于90年代,要比国外的一些发达国家要晚了很多年,这使得我国便携式医疗电子设备的发展遭遇了困境,面临着一些问题的存在,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也就意味着无法实现未来便携式电子设备持续发展的不目标。
2.1便携式医疗电子设备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2.1.1使用者没有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无法进行有效使用便携式医疗电子设备属于新兴的一种医疗器械,所以在使用上会对年龄有所影响,特别是对老年人,由于受到教育水平的不同,很多老年人无法了解便携式医疗电子设备的使用原则和方法,接受能力相对较慢,导致使用时出现错误。还有的就是一些儿童,在使用时往往需要家长的帮助,一旦脱离父母独立使用时,难免也会出现错误。面对这一问题,就需要引导使用者提高自身教育水平,从而对便携式医疗电子设备进行有效的了解,提高设备使用的准确率。2.1.2各种医疗设备存在功能上具有严重的差异性,与国外技术水平相差甚远由于我国便携式医疗电子设备起步较晚,所以无论是在规格上,还是在技术上都无法与国外匹敌。我国的便携式医疗电子设备与国外相比,具有体积大、操作复杂、精准度较低以及信息采集速度慢等缺点,科技相对落后,无法达到国际水平,也就实现进一步发展的目标。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国应当积极发挥创新精神,不断弥补便携式医疗电子设备的缺陷,提出解决方案,不断完善、发展便携式医疗电子设备。2.1.3安全系数不够高,无法保障便携式医疗电子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便携式医疗电子设备目前还是存在着安全隐患,包括医疗设备使用后所产生的副作用、设备的寿命周期以及设备的生理实验现在还都无法进行准确的阐述,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担忧和顾虑,对便携式医疗电子设备也就无法完全相信。这点问题最直接的解决方法就是不断提高便携式医疗电子设备的安全性,同时也需要广大医疗部门的支持和关心,避免医疗安全性问题的发生。
2.2便携式医疗电子设备的发展趋势
近几年来,我国各个领域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计算机技术的使用范围逐渐在全国得到普及,这也意味着未来便携式医疗电子设备必然有所发展。便携式医疗电子设备未来的发展趋势具有以下几点内容:2.2.1便携式医疗电子设备更加趋于智能化和网络化现在是信息化社会,计算机技术已经渗入到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逐渐与社会分隔不开,便携式医疗电子设备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利用网络自身蕴含的强大功能发展医疗事业,强化便携式医疗电子设备功能的延伸。另外,便携式医疗电子技术应当具备针对性,针对不同人群进行产品开发。2.2.2便携式医疗电子设备更加趋于合作化我国的便携式医疗电子设备存在局限性,所以会出现一些问题。但国外的却不同,国外便携式医疗电子设备较为发达,具有很多我国国内所没有的优势。未来我国的便携式医疗电子设备必然会加强与国外的合作,吸收借鉴国外优秀的成果并完善自身,并一步步向国际水平迈进。2.2.3便携式医疗电子设备更加趋于个体化、家庭化未来便携式医疗电子设备不再只由医院等医疗部门负责,专门致力于便携式医疗电子设备的部门将会不断涌现,为它的进一步创新发展作出了重要巨大的贡献。另外,便携式医疗电子设备将从医院摆脱出来,走向人们更为方便社区之中,形成家庭化的医疗模式,为人民群众带来便利。
3结语
综上所述,便携式医疗电子设备是未来医疗领域发展的重要领域,也是医疗事业进步的重要体现,对我国医疗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虽然,我国的便携式医疗电子设备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但一定不会止步不前,一定会越来越好,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科学技术部.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十二五”专项规划,2011.
[2]张崇.便携式医疗电子设备应用及发展趋势探讨[J].医疗装备,2014,27(02):27-28.
篇10
关键词:临床医学检验;沟通;综合素质;质控工作;发展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和发展,我国的医学检验赢来了一个快速的发展期,医学检验也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今临床医学检验工作已经渗透到了临床医疗的每一个环节,为临床疾病诊断治疗提供最直接的科学依据。下面结合工作实践,就临床医学检验现状和发展展开相关的探究,探寻存在问题,从而更好的完善,使其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1 我国临床医学检验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医学检验缺失与临床的有效沟通
临床医学检验不应该忽视与临床间的重要联系。两者密不可分,一方面临床需要检验人员对检验单有着合理的解释,另一方面检验人员改进工作,接受意见反馈,开展新业务都需要和临床做好良好的沟通。尤其像是一些刚从学校出来的医学生,他们在学校的学习存在滞后性,很多新的检验项目他们都需要学习,学习先关的临床应用、方法原理等,那在配合临床诊疗过程中,如果缺失沟通,那么检测结果的意义就可能无法体现。相反,在临床的医师也应该在医学检验人员的指导下,选择合理的检验项目,通过检验人员掌握项目更新和应用意义。而像检验结果的准确性的保持需要临床护士怎么达成,对标本如何保护,送达过程安全、送达时间有效,良好的沟通,才能节省医疗资源,也为患者减少医疗费用。
(二)检验人员的综合素质还有待提升
临床医学检验的不断发展,技术手段和设备的不断更新,对检验人员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尤其是知识水平较高的、经验较丰富的高、中级检验人员的需求增大。检验人员的专业素质决定着其科研的进展情况,和设备操作能力。因此就要求我们要重视培养检验人才,并重视提升其综合素质,加强实验技术技能噢诶讯、加强本学科的科研工作,π轮识有着一定预判能力和分析判断。从而技能保证对各类型先进仪器的操作,还能具备实验诊断综合能力,辅助临床诊疗。
(三)医学检验的质控工作还有待加强
医学检验是通过对检验标本的收集和测定,为临床提供准确和及时的报告,从而辅助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的一门学科。因此检验报告中的结果、数据,不可缺不可错。一旦弄错,事关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我们一定要加强医学检验的质控工作。全面开展质量管理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从患者到实验室的检验环节,层层把关、步步谨慎,保证高质量的标本和高质量、高准确度的检验结果。
(四)临床医学检验软硬件建设的失衡
近几年,我国临床医学检验学虽然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其主要领域还是集中在技术和仪器上,进口检验设备的引进缩小了我们和国外先进检验水平的差距,但软硬件建设的失衡,对于相关理论发展的缺失使我们的医学检验还存在着失重现象。因此面对这一问题,我们应该重视对医学检验的理论研究,在国外,医学检验作为独立的医学学科存在,而反观我国的这方面还需要再加强。
2 我国临床医学检验未来发展的具体方向
(一)医学检验各高新技术的发展
临床医学检验融入了很多学科,其内涵丰富,高新技术的发展也促进着我国医学检验工作的进步,可以说现今我国的医学检验正想着全自动化、床边化、分子化、信息化与标准化发展。各项高新技术也会不断的完善发展,实验室自动化系统、自动化分析设备及信息处理系统会更加完善,降低工作成本,减少检测周期,提供更精准的结果。
(二)转化医学中的全程检验医学
转化医学作为近些年来国际医学领域范围内出现的新概念新内容,其核心建立起基础研究工作者与了解病人需求的医生之间的有效联系,从而打破基础研究、临床医学和药物研发之间的传统屏障,将实验台和临床之间的距离缩短,从而使基础研究成果科学、快速且有效的作用于临床治疗,实现其作用力。但是就目前来说,我国的转化医学还不成熟,还需要将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之间有效沟通起来,从而使其两者相辅相成的发展与进步。全程检验医学通过使以患者个体为研究对象,在疾病发生的初期、发展过程和转归的各个阶段,全面应用检验技术,对其单一的诊断前期的辅助模式进行改进,加强对患者整个治疗过程与预后的全方位的诊断检测,个人资料信息化的建立,个体化的服务,不仅保证了临床诊断的准确数据,还能像基础研究人员提供第一手的资料,在利用现有的技术与设备的同时,对其安全性、不良反应做全程的检测服务,从而为开展更加灵敏科学的微量检测提供研发积累。
(三)循证检验医学的应用及发展
循证检验医学是国际临床医学发展的一个新的方向,通过最新、最有利的科研信息指导医生采取最合适的诊断方法与精确的预后估计。其原则是以“当前最好的证据为基础”,全面提升质量的监控,这也是我国现代临床医学实践的一个新方向。通过当前最好的检测与质控展开科学的评价,全过程的、全面的多样的治疗控制模式与方法,横跨各个学科,为患者提供了各项服务的综合体。
总之,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社会对医疗水平,医学检验也有了更多的关注与要求。如何更好的与各项学科、新技术进行融合与创新,如何与临床做更多有效的互动,都是较为复杂的工程,需要我们深入的思考。但只要我们认识到和国际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加大建设力度,临床医学检验一定能在医疗改革发展中快速稳步成长,符合改革的需要与社会群众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何英武.检验医学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当代医学.2009(2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