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行为管理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10-18 17:22: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幼儿行为管理的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幼儿行为管理的方法

篇1

一、班主任管理工作的重点

(一)班主任要全面了解幼儿和研究幼儿

教师要想教育好幼儿,必须先了解幼儿,这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必要条件。了解幼儿包括个人和集体两方面,班主任在对幼儿基本情况进行充分全面的认识和了解的前提下,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制定合理的教育目标,对幼儿实施科学的教育影响。

(二)明确幼儿园班级管理的内容与任务

幼儿园班级管理有其特殊性,即在保育和教育相结合的基础上进行的管理。在幼儿园中,不同的年龄班,所实施的保育和教育内容是不同的。作为不同年龄班级的班主任需要针对不同的幼儿运用不同的方法,才能进行有效的管理。

(三)重视班主任的工作计划和总结

幼儿园班级管理环节包括:工作计划的制定、组织、实施、检查以及计划的调整、总结与评估。在制定时需考虑园务工作计划、班级的实际情况、教师以及其他条件。由此可见,幼儿园班级管理工作是方方面面的,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同时,提出相关策略分析:

二、以幼儿为主的班级管理策略

(一)班主任和教师要遵循“一切为了孩子”的原则

“以幼儿为主”具体体现在,在制定规则和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孩子的实际情况,争取使之合情合理;在各种活动中,教师要运用柔性的管理,表扬是班级管理的常用策略,需要班主任细心观察幼儿、了解幼儿,然后有的放失地采取教育手段,并且不断变化教育方式,以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二)保教结合,正确指导幼儿的一日生活

班级保教人员要协调配合,共同制定班级工作目标与计划,全面安排幼儿的生活与教育,积极创设有利于幼儿发展的环境,使幼儿得到全面发展。

(三)积极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班级氛围,以形成良好的班风

良好班风的形成是每一位班主任工作的首要任务。它需要教师以身作则、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幼儿,在这样的环境中,幼儿快乐地生活,教师热情地工作,全园的风气也会得到改善,教育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灵活运用班级管理方法实现管理目标

1、情感沟通法

教师之间、教师与幼儿、园长、家长之间的沟通工作是开展班级管理工作的一个前提。做好沟通工作可以解决许多实际问题,调节各种矛盾,使班级管理工作顺利开展下去。

2、榜样激励法

教师要在日常生活和教育教学活动中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起好带头作用。例如,在遵守时间上,教师如果坚持做到不迟到、不早退并在各种游戏活动中体现出自觉遵守的行为,这样便会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幼儿的行为;教师之间也同样如此,作为班主任如果事事抢着干,不怕苦,并与配班教师和睦相处、坦诚待人也会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为班级管理工作创设有利于其顺利开展的条件。

3、互动指导法

教师之间的优化组合,为其互动提供了发展空间。在互动中增进相互了解、相互沟通。4、规则引导法对于幼儿园中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及班级内部的各项规章制度,都需要教师对其进行规则的引导以使幼儿、家长了解并逐渐内化到其思想行为中。因此,在孩子每天入园时,对家长进行有意识地参透关于班级的一些制度,以使今后的班级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五)做好家长工作,密切与社区联系

篇2

一、幼儿教师在课堂管理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一) 幼儿教师缺乏主动管理意识

课堂作为幼儿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要场所,需要具备主动管理意识,但有些幼儿园教师认为自己的教学任务就是“教书”,习惯于单向的灌输知识,认为学生要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负责,过多的课堂管理甚至会影响到幼儿的责任心,所以缺乏相应的主动管理意识。究其原因,在于幼儿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课堂管理的重要性,不能准确地认识、识别和纠正学生的问题行为,缺乏管理技巧,从而影响了课堂管理活动的有序开展。

(二)缺乏足够的课堂管理能力

有的幼儿园教师在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中忽略了个人课堂管理能力的提升,在面对幼儿在课堂上的各种失常行为时,没有采取正确的管理办法,或者管理方法运用不当,导致幼儿课堂的秩序比较混乱,严重时甚至会造成师生关系的对立。此外,有的幼儿教师在课堂管理活动中没有充分顾及到幼儿的个性化差异,或者过分看重个人在课堂上的权威,没有充分尊重到幼儿在课堂上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反而不利于幼儿个人情感素质的健康发展。

(三)没能保证幼儿在课堂管理中的主体地位

课堂管理活动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幼儿的主体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但是有些教师在课堂管理活动中,要么太“紧”,要么太“松”,没有留给幼儿合理的自主管理空间,加上缺乏科学的引导策略,让幼儿在课堂上始终处于被动管理的地位,不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幼儿教师加强课堂管理的有效对策

(一)重视语言管理艺术

幼儿教师在课堂管理活动中,最常用的沟通方式就是语言,所以语言管理艺术是每个幼儿教师都必须掌握的课堂管理技能。高水平的课堂管理语言艺术,可以有效缩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启迪幼儿的智力发育,加快幼儿对知识的吸收。首先,幼儿教师要尽量保证自身语言的诙谐幽默,这样可以有效吸引幼儿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激发出幼儿的求知欲,营造出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从而提高幼儿课堂的管理效率。其次,幼儿教师在管理活动中要注重语气上的变化,使教学管理语言有“乐调”,如教师批评幼儿时,语调、 语速和节奏上的变化会产生截然相反的结果。再次,幼儿教师的语言要有启发性和趣味性,对幼儿的想象力和探究欲进行充分的激发,促进幼儿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从而使幼儿产生更加强烈的学习兴趣,能够正确认识个人在课堂上各种行为的对与错。

(二)充分了解学生之间的差异,因材施教

有效的课堂管理活动,需要幼儿教师在教学管理活动中充分顾及幼儿的个体差异,开展“因材施教”式的管理。对此,幼儿教师在课堂上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幼儿分别制定管理方案,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管理活动中付出更多的个人精力和情感,认真了解课堂上每个幼儿的性格特征和兴趣偏好,在课外多加强同幼儿及其家长之间的交流,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机制,这样教师就可以更好的了解幼儿之间的个体差异,制定更加科学的课堂管理策略。

(三)提高自身的情绪调控能力和管理反思能力

幼儿教师课堂管理能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个人的职业素养,只有幼儿教师喜欢幼儿、热爱幼教工作,以积极、良好的心态投入到课堂管理活动中,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课堂管理水平。因此,幼儿教师要重视自身情绪调控能力以及自我反思能力的提高,掌握一些合理宣泄和控制情绪的方法,减少对幼儿的负而影响,同时要对自身在教学管理中的不足和失误多进行自我反思,这样方能实现课堂管理能力的不断提升。

(四)建立科学的课堂管理评价机制

幼儿教师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其个人的职业素质和教学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家整体上的学前教育质量。因此,幼儿园要建立有效的课堂管理行为评价机制,帮助幼儿园教师充分认识到课堂管理的重要性和课堂管理的目标,认清可以采用和不能采取的课堂管理行为,帮助教师形成科学的课堂管理理念,实现课堂管理能力的不断提升。在评价幼儿教师的课堂管理行为时,可以从教师个体的行为倾向、价值取向、心理状态、师生互动等多个角度出发,实现结果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的有效统一。

结语

篇3

关键词: 多动症幼儿 幼儿教育 管理方法

近年来,多动症幼儿的数量逐渐增多,每一学期我们都会在幼儿园中发现有幼儿患有多动症,这些幼儿给幼儿教师的管理带来极大的困难,需要对多动症幼儿进行管理和矫正。笔者对多动症幼儿的管理进行了如下研究。

一、多动症幼儿的特征

如果幼儿患有多动症,课堂上就不能长时间坐在座位上,还会经常干扰周围学生的学习;不能集中注意力,当周围有声响发生时,就会东张希望,将注意力转向发生声响的位置;行动不受大脑控制,在一些事情上表现得极冲动,从来都不考虑后果;有的幼儿还表现出非常霸道、没有纪律性、喜欢撒谎、较狂妄、非常固执等问题;学习成绩较差,在识字、语言表达和记忆力方面存在障碍;患有多动症的幼儿在人格方面存在缺陷,趋向于病理人格[1]。

二、教师应该对多动症幼儿进行的管理

(一)对作息时间进行合理制定理

譬如:每天当幼儿到幼儿园后,可以让他们帮助教师打扫卫生,然后在早操时间、上课时间、午睡时间等按时对他们进行提醒,同时要叮嘱他们多喝水、上完厕所后要洗手,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午睡时,幼儿教师可以给幼儿讲故事、哼唱儿歌等,让幼儿快速入睡,且保证好的睡眠质量。

(二)构建一个好的学习氛围

因为多动症幼儿没有较强的自律能力,不能将注意力长时间集中,教师可以把一些自控能力非常强的幼儿安排在多动症幼儿身边,同时在课上及活动时,教师都要特别关注他们,当他们注意力不集中时及时给予提醒[2]。譬如:经常向他们提问,并帮助同学回答问题等方式促使他们集中注意力。教师还可以利用游戏使他们养成静坐的习惯。譬如:带领他们玩木头人的游戏,看谁坚持得最长,且每天都需要将静坐的时间延长一些,当多动症幼儿静坐时间变长时,给予他们相应的奖励,如给幼儿发放小五星等,并且要当着所有学生的面对他们进行表扬,使其增强自信。

(三)不能对学生的活动进行限制

多动症幼儿具有非常充足的精神,非常愿意动,假如教师限制他们活动,这样不但不能制止住他们动的行为,还会促使他们更想进行活动,所以教师可以采用以动制动的方法,让他们参加各种各样的体能训练,比如跳绳活动、跑步活动或是踢球活动等,使多动症幼儿的精力可以发挥出来,当运动以后他们就会慢慢地安静下来。

(四)设计各种各样的游戏促进幼儿中枢神经的发展

例如:分豆豆游戏,把不同种豆豆混合到一起,然后让孩子把他们分别挑选出来;还可以让孩子A在孩子B背上写字,然后让孩子B猜是什么字;还可以设计穿珠子游戏、捡豆豆游戏等,这些都是纠正孩子多动行为的好方法。

(五)对多动症幼儿表现的不良行为给予严厉的批评

幼儿班级内假如多动症幼儿和其他同学发生冲突,表现出莽撞的行为,或者是在课上不专心听讲、多动、打扰其他学生学习时,教师要对他们进行严厉的批评,一定不能让他们的这些行为继续恶化发展下去。

三、通过家园合作对多动症幼儿进行的管理

想要幼儿的多动行为得到纠正,就需要幼儿园和家长的积极配合,一同管理多动症幼儿。其一,幼儿教师要指导家长,如何应用平和的心态面对问题,让家长知道对于多动症幼儿不能有太高的要求,但要有个底线。其二,幼儿园应该要求家长亲自带孩子,不把孩子交给老人带,因为通常情况下,老人都比较溺爱孩子,这样会导致孩子更固执和狂妄。其三,家长要配合幼儿园工作,多带孩子参与一些的室外活动,带领他们打羽毛球、踢足球等;在假期可以带孩子爬山和郊游等;或者是让他们到图书馆、书店阅读图书[3]。其四,家长要和幼儿教师积极配合,在孩子活动时,应该从旁指导孩子的行为,使孩子可以辨别是非善恶。其五,幼儿园教师与家长应该时刻关注多动症幼儿,不论是在生活小事中,还是学习中,只要孩子有进步,都应该给予表扬,因为多动症孩子和普通孩子一样,他们喜欢被表扬,所以家长和幼儿园教师一定要多多表扬孩子。其六,家长要经常与幼儿教师沟通,互相了解孩子在幼儿园和在家的表现,这样才能更好地对多动症幼儿进行管理。

通过对一些幼儿园进行走访调查可知,其中还存在一定数量的多动症幼儿,这些幼儿是幼儿教师在管理的一个难题。要对多动症幼儿进行管理,幼儿教师一定要做到耐心和细心,和蔼可亲地对待他们,不能歧视他们,同时要采取多样的管理方法对他们进行管理。此外,家长也应该积极的配合幼儿教师对自己的孩子进行管理,这样孩子才会慢慢纠正自己的多动行为,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陆亿群.欣慰的小变化――帮助多动症幼儿迈出良好的第一步[J].新课程学习・上旬,2014(7):180-180.

篇4

班级教学是教师与幼儿共同生活、游戏、学习的组织形式,也是新课程实施的基本保障。本文分析了乡镇幼儿园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和成因,探讨了加强和改善乡镇幼儿园班级管理的若干对策,帮助幼儿教师积极利用有利因素,控制不利因素,有效协调各种因素于班级管理之中,使班级组织和管理走向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

关键词

乡镇幼儿园 班级管理 秩序 规则

幼儿园的班级工作,从教师计划的拟订、实施记录的形成、课程资源的寻找和利用,到幼儿园班级空间的布置、一日生活的组织和安排等,都是班级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每一环节都对幼儿时时处处产生影响。实施课程改革的过程最终将落实于日常的班级组织管理过程,因此,班级管理是教师教育教学观念转变,教师教育行为优化的最直接体现,它是课程实施的基本保障。幼儿园班级管理因其管理对象的不同,在管理原则、策略上明显区别于中小学班级管理。我市乡镇幼儿园班级管理工作无论是在幼儿园层面还是班级教师的角度,大多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急需改进。

一、乡镇幼儿园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班级计划执行方面

大多数教师认为班级管理就是管理班级物品和幼儿的纪律,按照幼儿园一日常规的要求和教学计划组织好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有20%左右的班级教师能够结合本班幼儿特点和实际发展水平制定本班班级管理计划,灵活组织和安排幼儿一日生活,其余80%左右的教师基本上是按部就班,在组织和管理幼儿一日生活过程中惯性的执行统一常规,班级系统管理意识淡薄,大多忙于班级事物管理与班级生活秩序的管理,缺少系统规划。制定班级计划与班级实际工作的组织与实施相脱节,教师缺乏主动管理的意识,缺乏在班级管理中的主动反思与改进。

(二)班级秩序方面

在班级管理中,60%左右的班级管理比较有秩序,幼儿有比较良好的生活卫生行为习惯,有一定的自律意识,能够遵守老师的要求,听从老师的话,比较有序的参与活动。此外40%左右的班级秩序较为混乱,导致幼儿没有形成良好的习惯和动力定型。有的班级要么在教师的严格要求下,幼儿安静一时,要么一活动起来就疯闹不已,不能自控。很多时候,尤其在过渡环节,幼儿都无所事事,消极等待。总之,班级管理中以教师为中心现象比较普遍和突出。教师权威性表现过于显性,很多班级教师管理行为表现出随意化、随性化,缺乏规范。幼儿多处于被动地位,常常被动服从教师的指令,没有体现自我管理意识的培养。

(三)班级规则方面

班级中的规则往往是教师为保证顺利组织活动而做出的纪律要求,往往统一标准,统一要求,忽视幼儿个体差异,对幼儿的观察了解不够,教育缺乏针对性。尽管各种规则由于幼儿的年龄差异在个别内容与要求程度上略有差异,但从总体上说幼儿园的规则可以用“内容具体、种类繁多、要求严格”几个方面加以概括。并且班级规则基本都出自教师对幼儿的要求,少有与幼儿共同参与讨论的规则,幼儿也基本上是被动的服从教师的要求。很多要求幼儿只知道应该这样做,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没有真正理解规则和遵守规则的意义。

(四)师幼互动方面

在班级一日生活中,大部分教师比较尊重幼儿,与幼儿交流互动有很多时候会尊重幼儿的意见,尤其在批评幼儿的时候比较注意方法,也比较善于观察和把握幼儿在各环节活动中的表现,有关注幼儿情绪状态的意识,也比较注意幼儿的个体差异。但仍有教师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以自我为中心,完全是按照自己的习惯和喜好领导幼儿,并在师幼互动的过程中表现出比较明显的单向性,以传递知识技能,维护规则为主,事务性互动多,情感交流少,不利于幼儿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发展。

(五)在保教结合方面

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存在比较明显的重教轻保现象。教师往往重视班级教育教学工作的管理,尤其关注幼儿的集中教育形式的学习活动。忽视了对幼儿生活、运动、游戏的整合管理,忽视幼儿的自由活动,尤其忽视一日生活中的生活活动的科学管理对幼儿社会化发展的重要影响。一日生活安排过于死板,环节过度机械,多出现消极等待的现象。只有少数教师能够做到幼儿的一日生活都是“课”,对于幼儿的生活活动、教学活动都是同样重视,尤其在幼儿生活活动中,非常注意培养幼儿卫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幼儿在生活中学习基本技能与文明行为。更多的教师表现出对于教学活动比较重视,准备比较充分,在教学中比较注意策略和方法。但是往往一上完课,就显得比较放松,组织幼儿生活活动就有些随意,计划性和针对性不强,在生活中因势利导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的机智和意识表现得不明显,仅仅是为了吃饭而吃饭,为了睡觉而睡觉。

(六)家长参与班级管理方面

在目前的班级管理中,大多数的教师能有意识请家长参与班级管理,除邀请家长参与班级各项活动外,还能与家长一起研究幼儿具体教育问题,如何家园合作共同配合,一些具体规则和常规的培养如饭前洗手,饭后漱口的习惯培养,教师就和家长达成共识,在幼儿园和家里同时培养,以便不断巩固,尽快养成习惯。有55%左右的班级管理比较封闭,较少与家长沟通,班级中的规则仅限于在教室中使用,造成家长对幼儿园班级管理工作不了解、不参与、不重视,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家长只重视孩子在幼儿园都学到了哪些知识,而对于幼儿的全面发展情况缺少关注和了解,从而缺乏理解和支持。

总之,目前我市乡镇幼儿园的班级管理中普遍的问题是教师是管理者和组织者,幼儿是被管理者和被组织者,教师在幼儿园班级管理中有绝对权威。班级管理中的规则与纪律的制定也多是以教师为中心,多带有教师的个性色彩。管理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方便管理,并没有把幼儿的发展做为班级管理的出发点,缺少人文关怀和班级文化建设意识,幼儿的主体性教育价值也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些都在不同程度对幼儿发展起着消极影响甚至阻碍的作用。

二、乡镇幼儿园班级管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受幼儿教师的传统教育观念、幼儿园管理制度、幼儿园师生比例、社会和家长的要求等内外因素的影响。

(一)内在因素

首先是班级内部人的因素,主要是教师、幼儿,以及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因素。

1.教师。作为班级的主要管理者,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教师的班级管理理念、教育观与价值观、专业素质、职业道德等综合素质是影响班级管理效度的直接因素。不同取向的班级管理观念引发不同类型的班级管理策略、行为,从而呈现不同的班级管理效果。

2.幼儿。幼儿受遗传、发育、教育、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表现出不同的原有经验、学习方式、发展速度以及个性特点等方面的差异比城区幼儿要明显,这使得幼儿园的班级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灵活性,给教师的班级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首先,班级保教人员是一个工作集体,他们之间的协调统一对幼儿的发展起到整体教育作用。保教人员对于班级管理工作的认同度;班级管理工作能否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和一贯性;彼此间关系是否协调、融洽;配合是否默契等因素,也是直接影响班级管理成效的关键。其次,教师与幼儿之间是否相互尊重,尤其是教师对于幼儿的尊重程度,直接影响与幼儿的交流、合作等互动有效性,影响幼儿在班级中参与各项活动的积极性。再次,班级活动内容与方法、环境和材料,以及组织形式等关系方面的因素,也都在不同方面影响着幼儿园班级管理的效果。

(二)外在因素

除班级内在因素外,幼儿园班级管理不可避免地要受一些外在因素的影响,这些外在因素包括幼儿园领导管理水平及幼儿园管理制度、幼儿园文化建设,以及家长和社区资源等方面的影响。

1.幼儿园。幼儿园的办园宗旨和价值取向、幼儿园的管理文化,幼儿园领导的管理艺术和水平,幼儿园的生源状况和经济效益,保教人员的专业化水平等方面的诸多因素是直接影响和制约幼儿园班级管理水平的重要前提和背景因素。

2.家长。由不同社会背景,不同职业背景,不同文化程度以及不同个性品质等诸多差异的家长个体组成的家长群体,面对幼儿园班级管理,既有共性需求,也有个性要求,经常对班级管理提出各种挑战,家长因素既可以推动和促进班级管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着班级管理。

3.社区资源。地域分布、地区的人文背景差异,以及幼儿园所在社区的教育职能发挥程度,是否有利于在班级管理中挖掘和利用等方面的因素在客观上也对班级管理间接产生着影响。

三、加强和改善乡镇幼儿园班级管理的若干对策

(一)树立先进的班级管理理念

现代教育理念倡导幼儿园的教育要以儿童为主体,尊重和满足幼儿的个性发展与需求。幼儿园教师应该树立先进的班级管理理念,遵循以人为本、整体协调、保教结合、师幼互动和家园协同等班级管理的基本原则,根据未来社会发展需要,以幼儿发展为本,整合各方面资源,让全班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实现班级的教育价值和社会效益。有效的幼儿园班级管理应是班级教师在树立正确儿童观的基础上,注重营造一种自由、民主的气氛,引导幼儿发挥主体性,实现幼儿的自制、自律;能达到在一定的规则和秩序下更好地尊重幼儿的个性,促进幼儿的发展,实现教师的“管”与幼儿的“自由”之间的平衡,只有具备这样的正确的理念和行为才有可能产生好的班级管理效果,才能为幼儿营造一个浸润式的生活与学习环境。

(二)创设和谐的班级环境

蒙台梭利认为,如同植物生长需要适宜的阳光、空气与水份一样,幼儿的身心是在外界刺激的帮助下发展起来的,他们借助环境来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因此,教育的要点就在于要向幼儿提供适宜的环境,使其找出发展自身潜能的方法。首先应该创建安全舒适、有准备的环境,要把幼儿的安全放在首位,要充分发挥环境的教育功能。其次是营造宽松偷快的班级氛围,以爱为出发点,尊重和接纳每一名幼儿,打造和谐向上的班级文化。和谐向上的班级文化应体现尊重、参与与合作,教师有尊严地工作,幼儿有尊严地成长。教师首先要发挥自身表率作用,与同事和谐相处,关心关爱幼儿,对家长认真负责。其次班级教师与幼儿、家长之间要达成共同的班级愿景,班级成员之间要有为实现远景共同努力的决心和行动。

(三)建立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

幼儿与教师在班级中的互动是幼儿在幼儿园学习和生活的主要支柱,应该在一日生活中强化有效互动意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在照顾幼儿生活过程中实施有效师幼互动;在师幼互动中注意保护幼儿的积极情绪;在师幼互动过程中满足幼儿需要。

(四)有效进行时间管理,使幼儿一日生活科学高效

在幼儿园班级管理中,妥善掌握和运用时间因素,能使幼儿一日活动进行流畅,班级管理流畅高效。教师必须尊重幼儿生理和心理节律性,科学安排幼儿一日生活;在保证幼儿生理需求的基础上,掌握一定灵活性;合理运用时间,提高一日活动有效性。所有过渡环节,教师都要心中有数,都应该让幼儿知道自己现在应该做什么,并且每一个幼儿都应该有事可做,时间久了,养成一定的习惯,环节过渡就会宽松有序,并且在一日生活中承上启下且富有价值。

(五)加强日常生活管理,培养幼儿良好生活常规

优化幼儿生活常规管理,使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态度,提供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班级生活管理涉及幼儿作息时间的安排、起居方式的规定。一切按幼儿的接受能力和特点做精心的安排,从而促进幼儿掌握正确的生活常识,纠正或改善幼儿入园前的不良生活习惯。

生活管理是整个幼儿园班级管理的一部分,它是顺利进行教育管理的必要条件。没有规范的生活管理,幼儿就无法适应具有各种规则的教育、娱乐活动,从而对班级其他管理造成消极影响。重点是培养自主常规和良好班级秩序。首先,规则的制定要建立在充分尊重幼儿的基础上,制定师生共同遵守的班规,让幼儿学会自己管理自己。其次,规则的内容要明确且简单易行。第三,规则的制定和实施要循序渐进,长期坚持。教师应该运用榜样示范法,引导幼儿主动学习好的行为习惯;可以利用音乐和文学作品,巧妙引导幼儿学习掌握常规;教师可将生活常规的内容设计成正规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以直观生动的方法,启发幼儿理解生活常规的内容,以活泼多样的形式帮助幼儿练习巩固,形成动力定型。教师恰当地运用奖励评价,激励幼儿自信心与自觉性。同时引导家长积极支持与配合,要具体指导家长应该如何配合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遵守规则的习惯。

(六)有效提升班级课程管理水平

幼儿园班级的课程活动不仅仅限于狭义的教学活动,而是包括学习过程中所进行的各种活动,如保育和户外活动等,良好的幼儿园课程活动安排是达成班级管理目标的重要要素之一,有学者认为,好的班级管理就是计划良好的课程安排本身,由此可见课程活动对班级管理有着积极的影响。应该力求课程班本化,建立具有整合性的开放性的完整的课程体系,注重幼儿的参与实践,充分调动幼儿自主。

总之,幼儿园班级管理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项艰巨而漫长的工作,需要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努力,需要更多的幼儿园教师和管理者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导下,不断地探索幼儿园班级管理的新思路,提升幼儿园班级管理品质,不断优化我市幼儿园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实现幼儿园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唐淑,虞永平.幼儿园班级管理[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张咏.幼儿园的开办与管理[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篇5

1.创造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和谐是班级管理的基础

班级内教师之间的关系是班级顺畅的基础,其关系是否和谐,配合的是否默契直接关系到班级管理的好坏。要想形成有利的班级团体优势与和谐的教师关系,我认为必须做到以下三点:一是教师之间应坦诚相待,加强沟通。班级内的教师应相互信任、相互帮助,在相处中必须做到“真诚”二字。主班教师在处理班级中的事情时要与配班教师多沟通、交流。如对于班级孩子的表现是进步了?落后了?最近有什么反常表现?对某某小朋友我们应该用什么方法激励他?等等一系列的事情,主班老师应及时与配班老师沟通,交流意见和看法,这样既加强了老师之间融洽的关系,又有利于幼儿的教育和班级的管理。主班教师只有坦诚地对待配班教师,配班老师才能自愿地服从主班教师的领导,这样班级才有凝聚力、向心力,班级管理工作也就自然上来了。二是教师之间应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主班教师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因而要做到严以利己,宽以待人。在处理班级工作时不应独断专行,而应多听其他老师的建议,学习他们好的做法,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并把成功的经验运用到对孩子的教育中,使教师与孩子共同进步,共同发展。三是教师之间既要明确分工,又要密切配合。幼儿园班级教师一般配备二教一保,三个人负责班级里的一切事务,他们是班级管理工作的主要承担者,是一个集体,每个人都应承担起自己在班级中的一份责任,既要分工明确,又要配合默契,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小分工,大合作”。像在早锻炼时间,保教人员如果各自为阵,那么就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幼儿放任自流,造成管理上的困难。所以无论在哪一个时间段,班级里的三位保教人员都要有明确的分工,默契地配合,这样才能形成一定的秩序,避免不必要的紊乱而导致工作的无序。

2.抓好幼儿的常规教育是班级管理的关键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班的常规如果没有建立好,幼儿无法形成良好的习惯,就会直接关系到教师的管理工作。《纲要》也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要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要想引导幼儿自我管理,也必须要有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我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以下几点:一是师生共同讨论,制定活动规则。讨论是孩子在学习生活过程中相互合作、相互交流而确定一种最佳方案的过程。讨论能让孩子获得正确的认识,调节自己的行为,是孩子学习知识时必不可少的一种方法。我在制定班级活动常规时,经常与孩子们共同讨论制定活动的规则。二是发挥评价功能,调整已有规则。孩子是在老师和同伴的评价中成长的,他们非常在意这种评价。所以在每天幼儿即将离园时我总要对她们一天的表现进行评价。在评价中让孩子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如一次快放学时,我给孩子们发小红花。当我问琪琪小朋友能不能得到时,小朋友们异口同声说“不能!”我问:“为什么他不能得到小红花?”明明站起来理直气壮地说:“他今天洗手时把水浇到别人身上。”妮妮说:“他在厕所里打人。”文文马上补充说:“我还看见他把玩具扔在地上。”孩子们对琪琪的表现非常不满。于是,我马上抓住这个契机,问孩子:“那你们说说怎么做才能得到小红花?”孩子们纷纷说开了:“要和小朋友团结友爱!”“不能随便玩水。”“不能乱扔玩具。”其实,孩子对于一日规则是早有所知的,但是今天琪琪小朋友没有遵守规则,引起了孩子的不满,事后我让幼儿再次讨论规则,这其实是在对已有规则进行了重新的认识和思考。由此可见,在常规培养时我们要发挥好评价的教育功能,以促进规则的调整和完善。三是运用文学作品,促进规则养成。文学作品具有较强的感染性和表演性,适合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特点。

3.实现家园共育是班级管理工作的保障

《纲要》中指出:“家庭是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由此可以看出,幼儿园的班级管理是离不开家长的配合的。我在日常的管理过程中,尝试利用家长资源进行班级管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3.1 引导家长转变观念,明确班级管理的重要性

很多家长单纯地把幼儿园看成幼儿的生活护理场所,对班级的一些规则不懂得遵守和配合,这就对班级管理产生了负面影响。针对这些情况,我积极引导家长转变观念,明确幼儿园是贯彻保教并重的原则,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班级内的三位老师虽然职责不同,工作内容不同,但我们分工不分家。在工作中,几位老师相互配合,保中有教,教中有保,共同完成孩子的保教任务。家长们了解了以上情况后,对老师都能充分尊重,也能愉快地配合班级开展工作。如小班孩子刚入园时会经常哭闹,导致许多家长不放心,孩子送到老师手中后迟迟不肯离去,这给班级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于是,我就从班级管理的角度出发,请家长在孩子入园后及时离开,由老师以教育的手段来吸引孩子,以转移注意力。看着孩子们很快适应了集体生活,家长也放心了,班级管理也渐入正轨。可见,家长的配合和支持对班级管理是多么重要。

3.2 让家长明确家园共育与班级管理的关系

篇6

那么新教师如何处理幼儿自由与纪律之间的关系,如何进行班级常规管理,如何既能体现对幼儿的充分尊重,给予幼儿自主发展的空间,又能让幼儿在集体中有约束自己的能力。本人根据自己在幼教工作中跌爬滚打的教学实践,总结了一些班级常规管理的方法,现与刚刚加盟幼教事业的同行者们分享。

一、班级规划

班级规划包括对幼儿进行编组、规划幼儿活动空间以及班级物品的摆放,也就是教师对人、物和空间的规划。班级规划是班级常规管理的第一步,为班级常规管理奠定了物质基础,教师只有通过对人、物、空间的合理的规划,给幼儿一个融洽、有序的环境,才能更好地实施常规管理。

1 对幼儿进行编组。当新教师接手一个班级时,要充分了解该年龄段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生长规律以及每个幼儿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甚至生活背景,以便于对幼儿进行合理有效的编组。每组以4―6人为宜,要注意性格互补和性别搭配,如:淘气的幼儿和文静的幼儿坐在一起,外向的幼儿和内向的幼儿坐在一起,这样可以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每组都要选出小组长或值日生,小组长(值日生)的选举权应该交给该组幼儿,幼儿也可以轮流担任组长,让幼儿真正成为管理班级的小主人。

2 合理规划幼儿活动的空间。幼儿园的生活是保教结合的,为了更有效地完成保育和教育任务,教师可以将幼儿的生活区域和学习区域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分割。幼儿都很好动,所以幼儿的生活、学习以及区域活动的空间要大小适宜,不能太小,避免幼儿之间因为摩擦而引起的争端,给班级常规管理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3 班级物品的摆放。秩序感养成的最佳时期是幼儿期,像幼儿常用的剪刀、胶水、学习用书等物品都要有固定的摆放位置,以方便幼儿拿放。区域活动的材料摆放要整齐,拿放有序,以培育幼儿的秩序感。

二、管理办法

在班级常规管理中,教师要和幼儿一起制定常规,持之以恒、有所侧重地实施,并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来增强幼儿遵守常规的意识。

1 师生共同制定常规。班级的管理者不仅仅是老师,幼儿是班级中的一员,同样有班级管理的责任。幼儿参与班级管理可以让他们更加明确当前所制定的常规,能够调动幼儿遵守常规的自主性。所以,在常规建立时,教师把对幼儿的要求放在一个平等的环境中提出,并与幼儿们共同讨论、一起来制定常规,由传统的老师强制性的“要幼儿们怎么做”转化成幼儿自主地“我要怎么做”,建立平等、公正的师生关系,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幼儿实施常规的积极性。

2 常规内容具体化。根据幼儿具体形象思维的年龄特点,常规的内容不能过于笼统,而应把常规具体细化到每一个执行动作。如进行课前准备时,有的老师会说:“我请小朋友坐好。”这样的话是很笼统的,教师应该把“坐好”细化到每一步,如:“小眼睛看老师,小耳朵听好话,小胸脯挺起来,小手放在大腿上。”这样更利于幼儿执行,尤其是年龄小的幼儿。

3 常规的执行有所侧重。常规的制定也要有先有后,如果在同一天中制定并执行多个常规,幼儿会感觉很疲惫,最终会导致一个都执行不了。所以每周的常规要有一至两个侧重点,以便幼儿更好地执行。如:第一周刚开学,主要围绕幼儿的来园时间开展常规教育;第二周则可以侧重幼儿的进餐情况开展常规活动。这样让幼儿基本掌握了一个常规后再进行另一个常规教育,能够达到较好的效果。

4 持之以恒实施常规。在制定出一定的常规后,一定要提供给幼儿实践的机会,让幼儿在活动中来掌握常规,再根据幼儿的实践来修改常规,使常规真正具有科学性,并成为幼儿行为的指南。制定的常规不能只是在制定的当天实施,而要每天进行巩固。作为教师,对制定的常规应该保持一贯性,持之以恒地实施,只有这样做,幼儿才会照章行事,便于教师更好地管理班级。

5 建立激励机制。情感的激励能够帮助幼儿遵守班级常规,教师一个眼神、一下抚摸、一句表扬、一段谈话都是对幼儿无形的鼓励。而“物质”的诱惑更能激励幼儿更好地遵守常规,一朵小红花、一张贴花纸都会让幼儿爱不释手。但是教师的奖励要适度,不能吝啬自己的奖励,但同样奖励也不能过于泛滥。教师要将奖励落实到每一条常规上,而不是面面俱到。物质奖励可以采用图示图表,以便教师观察每个幼儿遵守常规的情况,也利于幼儿更好地激励自己。

三、指导策略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教师可以采取正面教育、情景演示、行为练习、榜样示范以及个别指导等策略,更好地开展常规管理。

1 实施正面教育,教给幼儿正确的社会行为技能。在常规教育中,教师也要多从正面引导幼儿,树立幼儿的自信心,交给幼儿正确的社会行为技能,对幼儿正确、良好的行为及时给予肯定,久而久之使之巩固、以形成良好的习惯。

2 通过情景演示,分辨行为的对错。幼儿的思维特点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往往只是从事物的表面现象分辨是非,而情景表演有很强的直观性,能够帮助幼儿分辨对错。教师可以根据制定好的常规内容给幼儿创设两个不同的情景,一个是正确的、一个是错误的,要求幼儿从中判断是非,并了解这正反两方面所产生的后果给他人带来的影响,既培养了幼儿的是非观念,从中能分辨出善恶美丑,也为幼儿在今后遵守常规时树立了一个参照物。

3 进行行为练习,巩固常规。良好的常规习惯养成不是一蹴而就,是靠练习而形成的,在一日活动中各环节中经常性地进行行为练习来巩固幼儿即将掌握的常规,以形成良好的习惯。

4 树立榜样示范的作用。同伴间的影响力对幼儿的发展也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教师要善于抓住日常生活中点滴小事,把握好教育时机,让幼儿教幼儿、幼儿向幼儿学习。同时,像饭前便后要洗手、饭后要漱口、物品用完后要放到原位等常规,教师和家长也要坚决地遵守,给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

5 发挥家长和同伴的监督督促作用。教师可以请自控能力好的幼儿来担任小小监督员,当有个别幼儿不遵守常规时,监督员就会提醒他,监督员也可以将个别幼儿的不良行为反映给老师,这样可以不放任任何幼儿违规行为,又减轻了老师的工作。教师还要将每周的常规要求贴在家园联系栏上,让家长一起来督促幼儿,达到家园协调一致。

6 分层指导、个别教育。由于每个幼儿的能力参差不齐,所以教师要根据每个人的情况进行因材施教。对于个别自律性较差的幼儿,教师可以对他们进行分层指导和个别教育。对自律能力好的幼儿要求高一些,对自律能力差的幼儿要求低一些;经常进行个别谈话和指导,对于自律能力差的幼儿的点滴进步进行鼓励,逐步增强幼儿遵守常规的自觉性,养成良好的常规习惯。

四、学习反思

教师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反思自己的管理行为才能找到更适合本班幼儿的管理方法和策略,更好地完善自身的班级管理能力。

1 学习经验。新教师要积极向老教师学习有关班级管理的经验,留心观察其他教师的管理方法,汲取优秀的管理方法与经验。还要勤于向书本学习,勤于向幼儿学习,勤于向专家、同事和家长们学习,总结更好的管理办法。

篇7

关键词:围棋文化; 班级文化; 自我管理

中图分类号:G89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4-113-001

作为一线教师,有这样的现象常常在我们眼前浮现:老师每天在班上忙前忙后地管理着孩子的吃喝拉撒睡,恪尽职守地照顾着每一位孩子,这种精神在让人敬佩的同时,也催人深思。其实,幼儿对幼儿园生活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渴望得到发言权,能自己决定、管理自己的生活,自我管理是幼儿成长的内在需要,一张一弛是生活之道,培养幼儿自我管理能力也应如此。制定适度而良好的规则,群体会呈现出活而不乱、收放自如的效果。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指出:“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围棋中的“修身、主观、淡定、果断、自我调节、自我管理”等都是围棋精髓文化所在。

一、看看学学――我也能行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教育首先要引导幼儿沿着独立的道路前进。”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潜移默化地引导着孩子学习。以身作则一方面使幼儿从教师的行为中具体形象地感受到教师所讲的社会规则,从而去积极模仿学习;另一方面教师以自身的行为、态度、品质等来感染幼儿,增强了规则的吸引力,保证了教育的有效性。如在中班孩子刚刚接触围棋活动时,我会以身示范主动摆放和及时收拾幼儿的棋盘棋盒等操作材料,还用儿歌《我会这样做》帮助孩子巩固活动规则(围棋活动真有趣,棋盘棋子做游戏,玩前桌上放整齐,玩好柜子放回去)。几次以后,孩子们就渐渐养成了每次围棋开始前就自觉地摆放好操作材料的习惯。不仅如此,我还把围棋中的规则运用到了一日活动中:每次活动开始前,我主动摆放好教室里的玩具、学具、活动器械、操作材料等,午睡时默默地帮助幼儿折好衣服、摆好鞋子等。当整理完教室里的物品时,我会组织幼儿欣赏我的“杰作”:“瞧我多能干,把教室里的东西摆得整整齐齐,你们有我这么能干吗?”幼儿好胜心强,马上就有幼儿回答:“我也能行。”当幼儿产生了自我管理的欲望时,相信做起来一定是事半功倍。

二、想想画画――图谱帮忙

当幼儿有了自我管理欲望时,我就有意识地在幼儿活动的各个环节与幼儿一起建立规则,并经常边说边做,提醒、督促。但由于孩子年龄较小,有些稍复杂的规则很多孩子说过就忘。如围棋活动中“观棋不语”、“落子无悔”、“不争不抢”等,很多孩子刚刚说完就马上就范了。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和孩子们商量解决的办法,有的提出“做好就奖励”的奖惩制度,有的孩子说“发现情况报告老师”的救助制度,还有的指出“拍照或画画”的张贴警示制度……针对实际情况,我们采用了在棋社张贴了“文明小棋手”海报,不仅让小棋手起到了自我管理的作用,还美化了环境,吸引了客源。同样的好办法被我运用到了孩子们的一日活动中,我让孩子通过讨论:“每个活动环节可以做些什么?”孩子自己制定出活动的规则,如上厕所,排队、进餐、午睡、集体活动、自主游戏等。并用简单的文字或图案记录下来,贴在活动室相应的位置。如洗手规则贴在水池上方,孩子们每次洗手都能一目了然地看到,游戏时要遵守哪些规则,如何爱护自然角的植物,值日生应该做哪些事情等,孩子们通过讨论,自己设计图案,自己张贴来提醒自己和大家都来遵守需要注意的规则,形成互相管理,互相监督的效果。在眼看、耳听、动口、动手、动脑,充分完整深刻地感知理解,并掌握活动规则,实施自我管理。

三、自主拓展――榜样引领

幼儿实施自我管理的难点在于,如何制订、实施自己的行动计划。而榜样、表扬和鼓励恰巧是幼儿教育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幼儿自我管理能力的有效手段。有了老师的以身示范和反复提醒,日复一日,幼儿一定会出现良好的自我管理行为。此时,充分发挥同伴间的榜样作用,细心观察幼儿的良好行为并及时给予表扬。如:“佳佳今天在棋社中帮助别人整理材料,非常棒。”“俊俊做数学作业很细心,进步很大!”“美艺坊的小朋友把卡纸、剪刀、蜡笔放得整整齐齐,大家快来看。”……这样多以表扬来激发幼儿自我管理的兴趣,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为其他幼儿起到了示范引导的作用,自然形成一个心理导向,明白怎样做才是好的行为。同时还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

1.让孩子自己做计划。鼓励幼儿自己做计划,让他们自己决定怎样度过游戏时间,怎样实施他们的计划,教师不去影响幼儿的选择,而是帮助他们学会确定自己的选择,并给那些不知道干什么的幼儿提供帮助,提醒他们应做些什么,怎么做。

2.帮助幼儿弄清计划,了解同伴的想法。幼儿常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计划,如用手指、点头和用眼睛看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愿和计划,老师要耐心倾听并弄清幼儿的计划,这样可让幼儿从中享受到受尊重的喜悦,还可以学习同伴的经验,了解他人的想法。

篇8

关键词:幼儿园;常规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3B-0015-01

所谓幼儿园常规是在幼儿园保教过程中沿袭而来的,是一种行为准则,也是一种习惯与法则,主要是指幼儿园对幼儿开展活动,遵守要求,采取方法等,主要分为生活常规、游戏常规以及教学常规。众所周知,幼儿园是幼儿学习与成长的重要场所,由于幼儿年龄比较小,对事物认识能力不足,所以在日常学习中会比较调皮,需要建立常规,保障幼儿个性品质的构建,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一、利用儿歌与故事提高注意力

幼儿的成长离不开儿歌与故事,儿歌不仅短小精悍,而且朗朗上口,在对学生进行常规教育时,教师可以利用儿歌吸引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幼儿对常规标准有所认识。比如,在教给幼儿洗手的时候,教师可以教幼儿唱《洗手歌》,教师要与幼儿共同洗手,这样一来在不知不觉中就能教会幼儿洗手的步骤。在教幼儿穿衣服的时候可以唱 《穿衣歌》 以及《叠衣歌》,让幼儿提高兴趣,在儿歌中轻松掌握常规环节。

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利用故事提高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对常规要求有所认识,利用故事为幼儿介绍常规内容。比如,在为幼儿讲述刷牙的重要性的时候,可以给幼儿讲《小兔子刷牙》的故事,在课堂上利用牙齿的模型让幼儿对牙齿的构造以及刷牙的意义有所认识。在为幼儿讲述珍惜粮食、爱护环境的时候,也可以采取讲故事的形式,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幼儿在故事中得到启发。

二、构建情境暗示

幼儿园常规管理的建立需要保证科学性与合理性,笔者认为可以应用情境暗示,让幼儿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之中受到影响。

首先,要营造心理情境。由于幼儿年龄比较小,情感依赖比较强烈,所以构建温馨的心理情境能够让幼儿在脑海中形成一定的常规意识。比如,在玩具柜上可以摆放小乌龟、小白兔等各种小动物模型,要暗示幼儿说话要轻,如果大声说话会打扰身边的动物朋友。另外幼儿教师与幼儿进行交谈时,需要蹲下身来,让幼儿能够感受到你就是他(她)的知心朋友。

其次,要融入音乐情境。在幼儿生活学习之中,需要积极贯穿音乐情境,让幼儿能够在音乐情境中完成任务。比如,在课间的时候可以播放比较轻柔的音乐,告诉幼儿说话声音要轻,在活动结束的时候可以播放节奏比较欢快的音乐,告诉幼儿活动结束可以快乐地回教室,在午休的时候可以为幼儿播放一首《摇篮曲》,让幼儿能够在甜美的音乐中好好休息。实践证明,由于音乐具有非常强烈的渲染性,能够稳定幼儿的情绪,能够让幼儿快速进入学习或者玩耍活动中。

最后,要介入教育情景,为了让幼儿养成不乱丢垃圾的习惯,教师可以根据相关材料编故事,将常规管理融入其中,让幼儿能掌握正确的习惯。另外,在幼儿进行擦嘴、漱口的时候,可以编儿歌或者故事,让幼儿能对要领进行了解,这种教育行为不用刻板说教,能够潜移默化影响幼儿。

三、制定清楚的标记与符号

幼儿的年龄较小,控制能力比较差,对常规认识难以理解,所以对于幼儿园制定的准则难以遵守。针对这种现象,幼儿教师可以将班级环境进行设置,与幼儿共同制作常规标记图,让环境成为幼儿遵守准则的基本方法。比如,幼儿教师要引导幼儿摆放玩具或者其他物品有序,与幼儿动手制作简笔画,将图画贴到玩具柜上,久而久之能够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另外,为了避免在课下活动的时候幼儿之间产生碰撞,可以制作小脚丫或者小箭头等标志,提醒幼儿在课下的时候靠右行走。其中值得注意的一点是需要根据幼儿的年龄差异制作标记与符号。

四、加强对幼儿的鼓励与强化

在幼儿行为的矫正中强化法是一种比较常用的方法,主要是幼儿常规教育在构建之后形成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主要包括正强化法、负强化法、消退法。正强化法是幼儿行为矫正中比较基本的方法,主要是指幼儿从事某种行为的时候产生的一种矫正方法,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便是向教师发放小红花或者小红旗,或者幼儿在回答问题之后给予微笑、点头等肯定。负强化法主要是儿童发生不良行为之后,采取厌恶型的刺激,降低不良行为的发生几率。消退法是在发生某种行为之后不采取任何强化方法的矫正行为,比如,对于孩子的胡闹行为不理睬,或者与正强化法进行结合。等到幼儿不良行为消退,需要及时给予强化。

综上所述,幼儿园常规建立之中存在非常多的策略,这些策略对提高幼儿的素养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心理学家表示,人一生中的态度、习惯是在幼儿阶段形成的,因此,积极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常规习惯具有重要作用。作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需要把握常规教育的度,不能将简单的方法变得复杂化,也不能把复杂的东西变得简单化,需要探索出适合幼儿年龄特征的常规措施,推动幼儿常规的建立。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

中图分类号:G6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7-0016-02

古代中医为病人看病讲究先把脉再诊断最后出处方,几年的工作经验让我发现,保健管理与医学把脉有相通之处。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中经常需要我们及时把脉――发现问题,诊断――分析问题,处方――解决问题。这三步如同“三角原理”保障了卫生保健管理的稳定性。

一、把脉现场是提升卫生保健质量的基础

保健管理是为了有效提升保教质量,中国有句俗话: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其意思就是说,没有规则(即制度)的约束,人类的行为就会陷入混乱。因此,制度是把脉卫生保健的主要依据。开学初,我们上下结合,根据上学期的情况汇总和本学期的工作要求,明确制度,对一日活动常规与细则进行微调,然后民主、公开并逐条学习,让大家都明确自己的职责与任务。深入一线获取有效信息是把脉卫生保健的必要条件。明确制度要求后,保健教师采取深入一线的方式,巡视一日活动中各个环节,把脉制度的执行情况。针对教师,重点巡视幼儿餐前餐后管理、入厕组织、户外健康活动的活动量等;针对保育员,侧重两巾、茶杯的清洗消毒及午睡室、卫生间、包干区等卫生工作;针对食堂,重点把三关――进货关、烹饪关、消毒关。深入一线既让我对全局了然于心,又能对工作的每个细节心中有数,最终掌握管理主动权,求得工作效益的最大化。

把脉――发现问题。案例一:午餐巡视中的发现。中午进餐活动时段,巡视过程中发现部分教师喜欢面对电脑,背对幼儿,全体幼儿在无人管理的情况下开始聊天的聊天、等待的等待,体弱儿胃口不佳,将不吃的菜剔除在餐盘中,挑食者直接将不喜欢吃的菜扔到桌子底下……与教师沟通后,一般教师的回答是:“这些孩子不知道怎么回事,天天催都是老样子,很慢而且挑食,我们也没有办法。”

二、诊断分析是提升卫生保健质量的关键

诊断在医学上是对疾病进行分析判断。同理,“诊断”是对保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判断。针对日常管理中的问题,“诊断”有助于保健教师梳理日常管理,使其更具条理性、目的性,有助于保健教师及时自我反思管理中的问题,有助于保健教师进一步明确管理方向,把握工作重点。针对不同的管理对象,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进行分级管理,从而充分发挥每个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诊断――分析问题。案例二:教师的进餐管理意识淡薄,管理内容不明确。进餐活动是幼儿园一日活动的重要环节之一。这个环节往往容易被教师忽视,带着孩子经历了一上午的室内室外的教学游戏活动后,教师的精力明显有所消耗。当教师将饭菜盛好后,便开始松懈,随口提示几句:“快点吃啊!你怎么又磨蹭了?跟你说过多少次了,这个菜不能扔掉……”等等催促、不耐烦语气,疏于管理;或者因为忙于教学台账,无暇顾及孩子进餐。

陶行知曾说过:教育无处不在。尤其是幼儿园,每个环节都存在教育条件,进餐管理除了培养幼儿独自进餐的习惯,还需要关注孩子在进餐过程中的洁净度、进餐量,是否将所有按照营养计算的食物吃完?是否关注了班级肥胖儿或者当天身体不适的幼儿的进餐?是否关注了进餐完后的漱口环节?等等。种种现象表明,教师在进餐管理方面的意识淡薄,意识指导行为,由于不具备管理意识,也就不会关注孩子,不会拓展管理内容。

三、艺术处方是提升卫生保健质量的有力保障

通过前两个环节的把脉与诊断,处方是解决问题的最有效方法。本着“一把钥匙解一把锁”的原则,对不同的管理对象有了不同的解决措施。出示处方,讲究时效性、针对性、具体性、可操作性,也讲究方法与艺术。良好的处方,能促进管理的良性发展,反之,会使员工产生逆反、抵触情绪,反而不利于工作的开展。因此,管理处方主要坚持以下三点。

第一点:应该怎么做。无论是教师、保育员还是食堂人员,在巡视工作中发现问题后,要及时处理,讲究时效,针对不同的人员,以多种方式来让他们明确应该怎么做。如果是简单的问题可以是现场直接指导,明示工作要求,明确具体操作步骤。如果是共性、普遍性的问题,则可以结合考核制度,通过培训、会议上明确制度等方式,指导教职工应该怎么做。也可以直接采用榜样法,展示日常管理中做得好的案例,让彼此相互学习。

第二点:为什么要这样做。以不同方式培训教职工规范各个环节的操作,从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出发,明确每个环节的操作是为了幼儿的健康成长而设置的。管理者在明确怎样做的时候,可以是朋友式的交流提醒,也可以是沙龙式的相互研讨,从而不断提升教职工的保教能力。

处方――解决问题。案例三:多形式引导教师进行进餐管理。以学习交流形式帮助教师明确进餐管理内容,如对于肥胖儿要饭前先喝汤;进餐时,多关注身体不适的幼儿;对于挑食的幼儿进行逐步引导;对于全体幼儿的进餐,可以采用表扬、鼓励的手法;等等。以竞赛形式,促进教师巩固进餐管理,同时也提供交流机会,便于大家相互学习进餐管理亮点。

第三点:还可以怎么做。这是讲究工作的持续性,明确以上两点,掌握了实际操作方法后,贵在各个部门能够按照制度坚持执行。同时也可以提倡拓展式挖掘员工创新的、更有效的工作方法,相互学习效仿,以此提高工作效率。

把脉、诊断到处方作为卫生保健管理的三部曲,使管理者和工作对象零距离接触交流,富有人情味,能为教职工创设家园式的工作氛围,利于叫教职工找到归属感;也能促使管理者沉下心来,深入到一日活动的每个环节中。把脉、诊断、处方主要以指导工作、提升效果为主,以激励为主要手段,坚持做到标准的一致性和常态的持久性,最终让幼儿园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乐园。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屈玉霞.幼儿园经营与管理(修订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篇10

【关键词】教育生态;幼儿教学;教学管理

一、幼儿教学管理现状

1.幼儿园管理者自身专业素质受限,难以协调好各关键因素的关系

据了解,目前我国幼儿园园长很大一部分专业素质方面水平较低,日常教学管理上缺乏目标跟计划,善于用工作经验“说话”,对其工作人员命令多于沟通,同时,园长精力主要集中在资金筹措,缺少对自身专业学习的提高及对管理理论的钻研。其中不乏尚未达到国家要求的相关合格学历及任职资格的管理者。同时,幼儿园的科学管理缺少足够经验,要把握好幼儿园整体利益,协调相关人、财、物、事等关键因素,加强部门间相关沟通协调,以达到部分实现整体的最优。

2.幼儿园管理工作目标脱离实际,评价缺乏可靠标准及方法

幼儿园管理目标在实际操作过程偏离活动实际,幼儿园领导常凌驾于目标之上,使得在幼儿教学管理目标实施过程中,领导声音盖过目标,加剧目标实现的难度。而行政管理部门在对幼儿园审评中也没有统一标准,部分审评依靠评价者主观评价,评价结果缺乏真实性和有效性,加剧幼教管理科学实践的难度。

3.管理过程中缺乏上级部门有效指导,自主权无法落实

幼儿园是部门和单位办园结合,隶属主办单位,可获得资金、人员及相关设备支持。但在幼儿园管理业务上,主管部门需通过主办部门传达相关事宜,二者意见不协调易使得幼儿园在政策执行上产生偏差,一级一级传达信息模式也使管理更新滞后,无法快速应对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明文规定“幼儿园园长负责幼儿园的全面工作”,但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幼儿园的各项职权基本由上级部门掌握,使得幼儿园管理改革不能顺利实施。

4.幼儿园自身条件制约使教学管理难度加大

幼儿教育在我国福利性质较大,教学收费偏低,远无法匹配目前物价水平。幼儿园自身管理体制缺少对目前市场的应变能力,没有有效的改革措施,同时,教学设备落后、教学老师专业素质能力跟不上家长需求,使教学效果、质量、管理受到很大影响和制约。

二、教育生态学对幼教管理的影响

以教育生态学作为幼教管理的重要参考依据,是因为教育生态学对幼教管理有着比较显著的影响。在幼儿园幼儿的管理上进行有效生态定位,需要幼儿园资源进行有序寻求和拓展,全面科学调整需求生态定位,才能让幼儿很好适应幼儿园的陌生环境及幼儿教学。在幼教管理的方法和理念上以往并没有深入展开完整的研究,许多幼教管理模式也相对陈旧。从教育生态学将幼教作为一个系统性工作,在开展幼儿教育的过程中首先要提高幼儿教育工作者自身专业水平,同时加强幼儿教育工作者在管理经验上要求,与幼儿的和谐相处,引导幼儿积极适应幼儿园生活,更好提高幼儿兴趣和挖掘潜能,这都需要有良好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作为基石。同样,教育生态理论会更加关注幼儿的全面发展,倡导激发孩子在幼儿教学中各个方面的能力和天赋,并积极健康快乐茁壮成长。教育生态理论在幼教管理方面有着非常有效的借鉴意义,并将积极推动幼教向科学化管理方向发展。

三、教育生态下的幼教管理模式的革新途径

从教育生态学角度对幼教管理进行深入新的思考和定位,促使幼教向更为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对幼儿教育有着深刻的影响。面对目前更为激烈多变的市场环境,幼儿教育加强管理制度建设亟待解决。幼儿管理制度作为幼儿教育重要工程,将提升我国幼儿教育的整体水平。同时,幼儿园管理人员应在工作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管理能力并对管理中一些不合理的教育管理模式进行深入思考,结合实际对管理的局限探索出新的管理模式,以能促进幼儿教育管理制度有效建设。

在幼教管理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内容是如何更好地培养幼儿在有效的管理模式下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幼儿实践需要细心引导,利用幼儿对新事物关注,耐心指导。强硬无趣的口头指令等只会弱化幼儿在幼教管理中效果的实现和降低幼儿对新事物接受的信心和强度。相反,兴趣引导则更能加强幼儿对事物的兴趣,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改变行为模式。科学且针对性强的教育管理制度不仅能极大提高目前幼教参差不齐的管理水平,对幼儿在各方面的兴趣和能力的培养也能得到较好的激发效果。以上充分证明,幼教管理制度建设的加强、幼教管理模式的更新,能显著提高幼教管理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林惠娟.尊重幼儿,促进个性发展,凸显幼儿管理的成效――谈“我们该为孩子做点什么” [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5(11)

[2]王海娟.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幼教管理[J]. 启迪与智慧(教育版).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