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医学市场规模范文

时间:2023-10-18 17:21: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精准医学市场规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精准医学市场规模

篇1

2、新一代技术商业化趋势愈发明显。

2015年11月,媒体报道了基因编辑技术成功救治罹患白血病的女孩,基因编辑再次受到广泛关注。尤其是最新的第三代CRISPR基因编辑技术,2013年和2015年两次被《科学》杂志评为年度十大科技突破,几家龙头CRISPR技术公司2013年以来总计获得3.74亿美元的风险投资,其中不乏富达、盖茨基金、谷歌风投等著名投资机构。

我国基因编辑研究处于世界领先。我国一直重视发展基因技术。2015年3月,首次精准医学战略专家会议决定在2030年前在精准医疗领域投入600亿元,2016年3月精准医学入选“十三五”百大项目,上升为国家战略也为我国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带来强有力的催化作用。我国在CRISPR技术方面的研究也属于国际领先,数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2015年中国全国自然科学基金会向至少42个Crispr项目拨款2300万元人民币。

商业化正在路上。新一代CRISPR技术与前两代技术相比,操作更加简便、成本更加低廉,非常有助于基因编辑技术的商业化发展。基因编辑在基因治疗、基础研究、药物制备、农业生产、环境保护、频危动物救助等方面均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目前,基因编辑技术的商业化应用主要包括科研、制药和动植物产品生产等几大领域,发展前景相当广阔。

A股相关上市公司包括涉足基因编辑技术基础研究的银河生物、东富龙、澳洋科技以及在基因治疗、细胞治疗研究方面布局的劲嘉股份、安科生物、佐力药业等。康复医学:新模式新技术造就康复新蓝海

投资要点:

1、康复医学应用价值显著。

2、政策+资本+技术合力推动千亿市场。

康复医学是“预防、临床治疗、康复”三位一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治疗紧密相连,分为急性期康复、急性期后康复和长期护理三阶段康复治疗。康复医学在综合医院中具有明显的应用价值,更有效加快了患者的康复进程,显著降低致残与致死率。

我国康复医疗空间广阔但供给不足,机制不完善制约发展。我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疾病谱改变,加上慢性病致残带来的需求,持续扩容康复医疗行业需求空间。至2013年,我国国内康复医疗市场规模仅有200亿人民币,据预测至2023年我国康复医疗产业规模有望达到103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不低于18%。同时,目前我国康复医疗供给不足,医疗服务体制机制不够完善,制约了我国康复产业的发展。

政策、资本和技术合力推动,数千亿市场即将启动。分级诊疗、医疗保险等国家政策对康复医疗扶持力度已显著增强。我国康复医院有不同的业态种类,部分由公立二级医院转型而来,部分由公立综合医院托管经营,此外,社会资本与公立医院合作建立康复医院成为主流的双赢模式,康复医院凭借其人才要求低、盈利周期短、标准化程度高、易复制扩张等优势,同时缓解公立医疗系统看病难、看病贵的痛点,受到社会资本的青睐。康复机器人、康复信息化、大数据及虚拟现实等先进技术进一步激发康复需求。

重点关注公司:1)布局上游康复器械公司:东富龙;2)下游提供康复医疗服务的公司:湖南发展、澳洋科技、和佳股份、华邦健康。

投资要点:

音乐版权:理想很丰满现实需跟上

1、国内音乐产业基础薄弱。亟需结构优化。

2、秩序重建推动音乐版权内容价值重估。

音乐产业的最上游为音乐创作人,具有极度分散的特点,以广播音乐公司为例,其的词曲作者及出版商超过70万个。不过个体音乐产出者必然具有溢价能力低、收入确认难的问题,而良性的产业生态又需要让创作者获得应得的收入以维持创作产出量。因此,类似美国等发达国家音乐产业就出现了完备的版权保护机制和创作者集体组织,这两大制度设施对产业良性运转产生了重要作用。

国内音乐产业基础薄弱,亟待结构优化。2014年中国音乐产业市场总规模约为2851.5亿元,核心层的市场规模约650.61亿元。国内音乐产业结构总体存在两大问题:(1)2014年,中国数字音乐的市场规模达491.2亿元,已确立主体地位,但上游音乐CP因渠道强势及付费难推处境艰难,亟待产业环境优化;(2)出版商缺失及版权管理机构低效导致版权价格严重低估,版权经纪(管理)市场规模仅为实体及数字音乐总规模的0.55%。

若秩序重建,音乐版权内容价值将迎来重大重估。根据我们的测算,若国内音乐行业秩序重建,(1)数字音乐:市场规模增加增加一倍,版权价值重估10倍;(2)音乐作品及录音作品出版授权理论规模为383亿元,具备极大重估空间。

我们认为音乐产业需要关注两大类公司:(1)具有音乐版权储备,且具有持续创造版权能力的公司,如共达电声;(2)具有数字版权管理能力且有望拓展到音乐版权服务领域的公司,如安妮股份。

新能源汽车:业绩支撑 反弹首选

投资要点:

1、中央明确新能源汽车的战略地位。

2、销售量持续超预期。

政策见底,中央明确新能源汽车的战略地位,地方补贴政策快速跟进。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进一步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五项措施;3月“两会”期间,工信部部长苗圩表示,我国新能源汽车已经进入成长期,预计今年比去年将有一倍以上的增长。中央政府的接连支持态度,明确了新能源汽车作为未来产业调整方向的战略地位。同时,各个地方政府补贴政策快速跟进,目前已经有北京、深圳、河北等14个省市明确了2016年地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政策,而且多以1:1补贴比例为主。

篇2

关键词:“互联网+”;医疗健康行业;现状;创新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3-0020-03

一、医疗健康产业的概念

狭义的医疗健康产业指医药产销及医疗服务直接相关的产业活动,总体分医药工业和医药服务,其中,医药工业包含五大子行业,医药服务包含医药商业、研发外包、医疗服务(见图1)。

广义的医疗健康产业则是指维护健康、修复健康、促进健康的产品生产、服务提供及信息传播等活动的总和。大健康产业由医疗性健康服务和非医疗性健康服务两大部分构成,已形成了四大基本产业群体:以医疗服务机构为主体的医疗产业,以药品、医疗器械以及其他医疗耗材产销为主体的医药产业,以保健食品、健康产品产销为主体的保健品产业,以个性化健康检测评估、咨询服务、调理康复、保障促进等为主体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与此同时,我国大健康产业的产业链已经逐步完善,新兴业态正在不断涌现。健康领域新兴产业包括养老产业、医疗旅游、营养保健产品研发制造、高端医疗器械研发制造等。

二、“互联网+”环境下医疗健康行业的发展现状

(一)医药市场的发展现状

《中国健康产业蓝皮书(2016版)》(以下简称《蓝皮书》)详细的分析了2015年我国医药、医疗器械以及医疗服务行业细分市场的情况。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市场上化学药物的销售额达到8 880亿元,占国内医药市场总量的66.5%。从未来趋势看,医药产品的质量标准和运营规范的提升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化学药领域的兼并重组,特别是一致性评价的推进将很可能明显改变化学药市场竞争的格局。2015年,国内中成药市场增长趋缓,总体市场规模约为3 379亿元,占国内医药市场总量的25.3%。《蓝皮书》预测,从发展趋势看,得益于中国政府对中医药产业的支持,未来行业仍有着明显的增长机会,而这需要各大企业进一步对产品和技术的研发投入。2015年,中国市场上生物药物的销售额为1 095亿元,占国内医药市场总量的8.2%左右。预计未来我国的生物制药市场仍有巨大的增长空间。

(二)医疗器械市场的发展现状

在医疗器械市场方面,根据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推算,近几年来,国内医疗器械市场一直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率,2010―2014年,市场规模扩大了1倍以上,市场总量从2010年的1 200多亿元增长至2015年的3 00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20%;预计到2019年行业规模将再翻一番,达到6 000亿元左右的规模。影像科设设备、检验科设备、心血管设备、骨科设备、信息科设备是医械行业最大的5个细分领域,《蓝皮书》预测,国内产品将向高端领域突破,产业融合将成为大势所趋,信息化和大数据将成为医疗器械市场发展的新的助推器。

(三)医疗服务市场的发展现状

在医疗服务市场方面,中国医疗服务市场规模从2011年的1.40万亿元增长至2014年的约2.20多万亿元。基于国家卫计委的统计,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预计2019年中国医疗服务市场规模达到4.338万亿元。目前,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收入占比78%,社区基层与私营医院所占比例仅为11%和8%左右。预计到2020年我国人均私营医院床位数将翻三番,届时,私营医院医疗服务收入所占比重将大幅提高。

三、“互联网+”环境下医疗健康行业的创新

在“互联网+”环境下,医疗健康行业必须进行创新,实现互联网医疗,弥补传统医疗模式的缺陷,帮助患者更好进行科学、有效的预防疾病,实现治未病;使优质医疗资源进行跨时空的最佳配置,优化患者院内就医流程,帮助病人免去不必要的到院就医,节约时间,提高效率;给患者更方便快捷、便宜的购药体验,促进医患沟通,使医生价值最大化、服务最优化。提高医疗服务效率,提升医疗水平和健康管理能力。

(一)创新健康管理方式

健康管理包含保健食品、器械设备、健康追踪、体检、健身养生等多个领域,其核心是预防医学的思想。近年来,健康管理已逐渐发展成为社会热点,作为一般医疗服务的“升级版”,未来将向个性化、多元化方向发展。

互联网医疗下全新的健康管理理念、技术和手段,能够有效促进疾病预防,医病于未病,帮助降低医疗机构压力,提高国民健康水平。传统医疗环境下,多数患者出现明显病症才就医,这种健康管理方式通过互联网医疗会变为主动进行疾病的预防。首先,人们可通过穿戴先进的医疗设备将生命体征指标数据化。通过穿戴设备患者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自我健康管理,实时获得数据,及时筛查、预防疾病;将获取的身体各项体征数据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寻找疾病与日常生活行为的关系,并及时咨询专业医护人员。其次,通过基因检测筛查致病基因,预估疾病发生风险。患者可以通过合理饮食、积极运动等方式尽早进行预防,减少预防疾病的发生。健康管理的未来趋势见图2。

(二)创新就医方式

互联网问诊平台通过在线问诊、诊前咨询,初步了解用户的病症情况,引导其科学、合理就医,推动医疗资源使用情况的倒三七模式向正三七模式发展,最终实现医疗资源的合理使用,因而将成为分级诊疗的有效手段。而传统医疗服务模式为“四面墙加一张检查台”,患者必须亲自前往医院就诊。由于目前我国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医疗基础设施薄弱,出现了挂号难、医疗效率低、医疗服务质量低等诸多问题。

图2 健康管理的未来趋势

互联网医疗环境下,不需要政府重新建造医院、诊所,只需要通过“虚拟化”的医疗体制和系统,对患者进行远程监控,管理患者的信息即可。这样就会将医疗服务惠及更多的患者。跨时空的优质医疗资源的配置将极大改善医疗服务效率,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提升就医体验。互联网医疗与传统医疗的就医路径对比见图3。

图3 互联网医疗与传统医疗的就医路径对比

(三)改善就医体验

“挂号排队时间长、看病等待时间长、取药排队时间长及医生问诊时间短”这一“三长一短”使就医体验饱受社会诟病。互联网医疗的出现使得“根治”这一“顽疾”指日可待。与传统就医体验相比,互联网医疗就医过程更加快捷,减少排队时间,提高服务效率和患者满意度,改善就医体验。在互联网医疗环境下,患者可以通过互联网随时进行挂号,大大节约时间;同时,医院根据不同科室的预约可以提前调配医生,缩短患者候诊时间,缓解医院的看病难问题。在候诊环节,患者可以通过科室导航服务快速找到相应的科室;在缴费环节,可以通过网络支付,如可以通过微信、支付宝等方式,节省了到窗口排队缴费的时间;在获取检验报告环节,患者可在手机上查看报告,不需要再到医院提取;在院外康复环节,通过在线问诊或者远程医疗设置,患者可以与医生随时咨询,针对病情及时采取相应的办法。

(四)创新购药方式

传统医疗行业购药环节存在诸多痛点:处方用药不透明,购药方式多为医院看病购药以及实体零售药店购药,取药时间长且路途用时长。互联网医疗通过医药电商,可以实现让用户更方便、快捷、便宜的购买药品。方式主要以B2C和O2O两种方式。例如,O2O模式通过实体零售药店的快速物流配送,实现在1个小时内完成药品的配送,为用户带来更加快捷的购药体验。B2C模式则通过互联网药店或者第三方医药平台,对药品信息进行快速查询、比价,查看是否支持医保报销,用户在网上完成下单,药品在1―2天内就能收到。

随着网售处方药政策的放开,医药分离的状况愈加明晰,互联网医疗销售的药品种类将迎来大幅增长,医药电商的购药方式正在加速重构传统的购药方式,为用户带去更好体验。新医改的公立医院改革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改革是破除“看病贵”问题的针对性改革措施(见图4)。

(五)重构医患生态

当前,医患冲突不断升级。互联网医疗环境下,医患关系会得到改善。医生可以通过互联网以健康管理、自诊等方式在线上与患者进行沟通咨询。通过在线问诊可以缓解医疗资源的不对称,优秀的医生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为更多患者提供诊断,收获口碑和名誉,恢复“白衣天使”称号。互联网医疗通过线上和线下的服务,优化服务流程,为患者提供导诊、释疑、咨询等人性化服务和人文关怀,使传统医疗的“三长一短”现状得以缓解,使患者就医更加方便,给患者带来更加温暖的体验。

参考文献:

[1] 唐克媛.互联网医疗健康行业融资情况分析[J].时代金融,2015,(11)

[2] 熊翔密.医疗健康产品发展数字营销的策略研究――以Z公司为例[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14.

篇3

一个人的基因编码“数据库”不仅是遗传密码,而且是未来的金矿。

随着基因测序技术越来越完善,所花费的成本将会越来越低。今后,患者以及普通人都可以方便快捷地进行DNA基因全测序,了解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和预测“生命的未来”。

在技术的变革下,未来医学是看“基因”下药。

不过,我们也看到基因大数据带来的问题不容乐观,业界对伦理、监管的边界不明晰而感到担忧。对企业而言,当前要想从基因大数据中掘金,耗资巨大,且盈利尚需时日。

那么,我们将如何看待当前热潮下的基因大数据,以及技术变革带来的产业变革?本期《支点》杂志专访基因大数据领域相关企业界代表,听听他们对基因产业发展的声音。

基因诊断存在局限性

《支点》:生物科技、基因测序,作为新型的产业受到了国家的鼓励支持。如何看待这一产业的发展态势?

许鹏:从上世纪50年现DNA以来,基因检测一直是医学界的热点。最近几年,基因检测已得到广泛应用,比如目前比较成熟的产前筛查,以及还在探索阶段的个性化肿瘤治疗等。

科学研究者发现,很多疾病都与基因有关,随着基于基因诊断的数据越来越庞大,基因诊疗的准确度也开始提升。过去我们要想对人体进行全基因组测序,费用高昂,动辄上百万美元。而现在我们只需花上千元,就可以做简单的基因检测。

可以说,基因技术的发展,对医疗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会。

张增金: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日益深入,我们迎来了生物大数据时代,动辄就是数百GB的测序数据,还有庞大的生物序列数据,以及复杂的蛋白质结构数据等等。

生物信息分析软件和数据库,配以精悍的服务器硬件,只要你手上有自己的基因数据,我们就能提供专业的数据分析服务。

《支点》:我们看到,越来越多医疗领域相关公司加入到大数据的掘金中来。如何看待大数据对医疗产业带来的变革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

许鹏:基因检测和大数据的结合,给生命科学带来不少变革,如对海量基因数据的分析,或许能找出疾病基因的规律。同时,数据就是金钱,目前不少公司收集数据,并从中不断尝试,提炼出有价值的数据。

不过,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我认为基因指导诊断目前还存在一些局限性。

现在对基因大数据的运用,很多还停留在炒作概念的阶段。比如,有的机构声称,通过采集DNA样本进行基因测序,就可以确定孩子的天赋特长和未来的发展。甚至,有的公司宣称利用基因测序,能够确定人的性格。这无疑是种误导。

张增金:当前,我们看到基因大数据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数据种类繁多,比较分散;缺乏存放标准、难以共享;数据分析缺乏有效工具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逐步去解决。

目前,基因大数据的挖掘才刚刚开始,可挖掘的价值较多,需要参与者去开发更好用的工具,更好地去组织数据,从根本上去推动生命科学领域的发展。

我们离真正理解基因科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人类当前对基因组的理解尚不到3%。这个领域才刚刚开始,要发掘的内容是很多的,而且是一个长期的工作。

董鸣雁:基因大数据受到各路资本的青睐,是未来医疗产业发展的方向。

但是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对基因大数据的采集、分析需要花费大量的研究成本,何时收回成本短期没有时间表。同时,在实际生活中,让市场能够为基因大数据买单,我觉得尚需时日。

打通数据“孤岛”

《支点》:由于医疗机构之间的壁垒、检测标准、试剂选取等原因,数据口径和相关指标无法直接使用的情况依旧存在。我们又将如何打通这些数据“孤岛”呢?

张增金:一是可以对存储和管理的基因大数据进行整合,并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合规性;二是可以用方便快捷,且经济的方式去分析基因组大数据,生成可靠易读的科研报告和可视化的图表;三是与业界同行进行安全、无缝对接,实现科研合作。

目前,有上百家科研院校在我们的云平台上进行基因大数据的挖掘。

董鸣雁:在医疗运用领域,大数据与医疗行业两者间的业务结合还不够紧密。最近三年以来,不少大型医院、医疗机构对系统做了大量改造。我们看到,在数据医疗领域,有的医疗机构已展开与国内外同行间的交流学习。

目前,这种交流是点对点的展开。如何将各个数据“孤岛”整合起来,我认为还需要国家建立区域卫生平台,让区域卫生数据在一个平台上通联起来,形成汇聚点。

《支点》:我们看到医疗大数据的市场容量呈爆发式增长,基因大数据的扩展价值主要在哪些领域?

张增金:基因大数据+精准医疗,一定是未来的发展方向。精准医疗离不开基因大数据的分析,目前研究和应用的热点是单基因遗传病,复杂疾病以及肿瘤。我们目前布局精准医疗领域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成立了百迈客医学检验所,为实验和数据做储备;二是利用百迈客云的平台来进行数据分析。

在精准医疗领域,基因大数据将摒弃过去的“经验”诊断,实现更加精准的诊断;在大众健康领域,基因大数据将实现由预防到治疗的转变。同时,利用基因大数据,我们可以在农作物育种领域大有作为。

如果算上大健康领域、农业育种、工业微生物领域的基因大数据,其市场规模将达到万亿元。若单就基因检测领域来看,国内基因大数据规模将超过千亿元,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许鹏:当前,国内医疗大数据市场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商业模式尚未成熟。国内医疗大数据企业的盈利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数据收入、搭建系统收入、软件收入、提供服务的收入、免费提供服务换取流量之后靠流量变现。

虽然行业尚未形成稳定成熟的商业模式,但健康医疗大数据市场未来的发展仍然值得期待。

医疗大数据的收集与分析,是精准医疗攻克其主要技术难题的关键环节,是其成功路上的重要“螺丝钉”。

隐私边界不明

《支点》:我们在基因数据化的同时如何保证基因数据的安全性?

董鸣雁:大数据医疗行业的安全性分为两个层面,一是技术上的安全性,二是观念上的安全性。在技术安全性领域,目前技术对数据的保存本身并不太难,且有一定社会认可度。但是在观念上,我们对医疗大数据的隐私保护等,还存在一定的安全忧虑。

我们要让医疗大数据走出“院墙”,让患者没有顾虑地去医院看病,放心填写个人的病历、病情、亲友电话,以及家族是否有遗传病例史等,医院要做到妥善保存。这些数据,除去个人的敏感信息外,病情、病理、病历等这些信息大量汇聚以后,才可能进行数据提炼、分析或抽取,并提供给医疗机构。

我们可以引入第三方机构,如专业的医疗云等,让其提供数据医疗的整理、分析等报告。同时,作为数据收集的点来说,医疗云为大数据做出基础、物理准备,是大数据医疗产业链条上的重要一环。

篇4

移动医疗的“资本寒冬说”从2015年下半年就已开始,一年后寒意更浓,各种移动医疗企业、医疗信息化企业纷纷倒闭,让当初下这片海捞金的投资者们渐渐开始驻足犹豫。

资本寒冬之下,转型正成为互联网医疗界的关键词。

在微信和微博上与朋友比拼行走步数,用公众号和挂号平台挂号,或者直接通过电商平台购买药品快递到家……然后,我们还能用互联网为自己的健康做点啥呢?

当前,一些变化已经悄然发生,以阿里巴巴和腾讯为代表的互联网厂商不断与线下医院对接试水创新应用;移动医疗应用也颇受资本市场青睐,据不完全统计,数百家医疗健康互联网公司都走在融资的道路上。2014年到2015年,我国“互联网+医疗”市场规模分别为29.5亿元、42.7亿元,增长率为44.7%。预计到2017年,这一数字将超过125.3亿元。国家卫计委体改司副司长姚建红表示:“互联网为医院插上翅膀,也是深化医改非常重要的一方面,通过健康信息服务和智慧医疗服务,能够放大优质资源效应,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

但在另一面,前途并非一片光明。包括电子处方在内,一系列政策并不明朗,使互联网与医疗的深度融合仍存在各种不确定性。而在医院之外,使用频次低,用户黏性差,也使大量移动医疗应用“胎死腹中”,来自第三方的统计显示,仅今年之内,就有将近40家医疗健康互联网公司相继倒闭,春雨医生、丁香园、杏树林等知名应用也开始战略转型。

以挂号与支付起步

从8月9日开始,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在支付宝中的服务窗向用户开放,它不但能实现在线预约挂号,还是全国首个应用“防黄牛模型”的医院线上服务。蚂蚁金服医疗行业总经理王博介绍:“利用实名信息,支付宝能精准匹配挂号人和就诊人。通过对用户的身份信息、行为特征、关系网络建立多维度的层次化体征体系,通过数据挖掘和建模,有效识别出黄牛身份,为医院建立‘黑名单’库。”

在线挂号正是“互联网+医疗”的绝佳“破冰”入口。以北京为例,北京市卫计委此前出台了多项措施:2016年底前,北京市属22家医院将全部取消现场放号,改为实施“非急诊全面预约”等,而预约的最主要途径就是互联网。在支付宝服务窗之外,腾讯同样在微信城市服务中,与包括“微医(挂号网)”在内的合作伙伴,共同推出统一挂号开放平台。据介绍,迄今为止,微信的挂号平台已经在60多个城市落地。

而在实现挂号预约后的下一步,则是支付。深圳市人社局局长王卫介绍说,从今年6月起,深圳成为全国首个通过互联网渠道完成医保移动支付的城市,参保人通过支付平台绑定加载金融功能的社会保障卡后,就可以在全市17家试点医院一键完成医保与自费的移动支付。“接下来深圳还将逐步探索扩大移动支付的使用场景,包括生育保险、大病门诊、住院、社康门诊、药店取药等,更加方便群众就医。”

开通医保的移动支付功能,不仅意味着提高效率,还意味着患者就诊流程的创新。如支付宝已能实现“当面付”“扫码付”,也有“诊间代扣”和“实时支付”,甚至对特定用户推出了“先诊疗后付费”模式。

尽管在线挂号和在线支付已经是“互联网+医疗”中相对成熟的模式,但这些环节仍需细化完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北京三甲医院医生告诉记者,“非急诊全面预约”的初衷是好的,但实际操作仍要考虑到医院工作的实际情况。“比如上周末系统出错,我们科室就多挂出了20个普通号。再比如过去预约挂号过时不候,但现在迟到半小时还可以来就诊,结果造成就诊秩序混乱,每位患者的就诊时间得不到保证。”

硬件连接的慢病管理

通过智能硬件,糖尿病成为“互联网+医疗”目光聚焦的新热点。9月20日,腾讯糖大夫二代智能血糖仪,新一代血糖仪不但支持WiFi无线连接,甚至支持联通3G网络。腾讯腾爱医疗总经理吴波说,尽管通过硬件来获得用户并不是特别有效,但其获得的用户数据质量不错。

而在此前一周,专门从事糖尿病监测产品研发的进口品牌拜安则与阿里健康携手,宣布将拜安进智能血糖仪作为阿里健康“智能关爱计划”第一期的旗舰产品。阿里健康资深总监蒋b介绍说,患者每次的血糖检测数据会自动上传至云端,最终形成患者的个性化血糖趋势报告。

硬件厂商和互联网平台关注糖尿病,正是由于患者的血糖测量能够形成稳定的数据源。为了鼓励患者上传数据,阿里健康甚至表示,在现阶段,患者只需在规定时间范围内上传7条有效血糖数据,就能获得拜安进血糖仪购买费用近70%的现金返还激励。而互联网保险公司众安保险的“糖小贝2.0控糖保障产品”也在其奖励机制中规定,糖尿病患者每天测量血糖,如果测量结果在正常范围内,则“奖励”200元保额,而如果每周测量少于1次,则将扣减200元保额。

规律产生的健康数据意味着连接,更意味着互动和黏性。而这些都是互联网慢病管理的基础,从这个角度上来看,糖尿病的数据化也成为互联网慢病管理的试水之举。丁香园创始人李天天表示:“互联网慢病管理有3个要素:一是要能收集数据。二是要能互动。比如患者可以收到微信提醒最近血糖控制得好不好,或者中秋节前提醒患者不能吃月饼。三是并非所有慢病都适合互联网管理,要挑选那些能管好的、容易的采集数据,能拉动互动的慢病先作探索。”

“互联网+医疗”对慢病管理的热衷,其实也正是寄托着移动健康医疗应用的转型渴望。此前,移动健康医疗应用往往只选择轻医疗、轻技术领域,比如切入门槛相对较低的健康保健和寻医诊疗两个市场。但实践已经证明,不解决患者“痛点”和“刚需”的产品,难以建立盈利模式。“慢病管理跑起来后就会发现可以拉动保险、制药、设备等企业一起参与,蕴含丰富的商机”。

互联网医院未来之路

2015年12月10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院长、心血管专家王建安教授,通过乌镇互联网医院的网上平台,为杭州患者黄女士开出全国首张在线电子处方。随着这张电子处方的开出,“互联网医院”真正走进公众视野。截至今年7月,乌镇互联网医院在线接诊量每天已超过2.1万人次;预计到今年年底,乌镇互联网医院的日接诊量将超过8万人次。

“‘互联网+医疗’可以分为3个阶段。在单体医院信息化,和单个实体医院通过互联网手段拓展服务半径、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后,第三阶段则真正进入‘互联网医院’。”39互联网医院执行院长庞成林说。

乌镇互联网医院的开业,也让国内互联网医院如雨后春笋般出现。4月,微医、好大夫在甘肃、宁夏上线互联网医院;随后,七乐康与广州市荔湾区中心医院达成合作;6月,阿里健康网络医院落户甘肃金昌……来自第三方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全国互联网医院试点已达35家。

互联网医院能干啥?所谓互联网医院,是指通过视频请医生诊疗,开具电子处方,药品快递到家的新型远程线上诊疗模式。其意义在于打破地域界限,既可以让偏远地区患者享受高水平的医疗服务,又可以提高大城市的医疗服务水平,还可以更合理地配置医疗资源。

篇5

悄然筹备两年后,阳光融和医院于今年五月对外正式营业,一时颇为外界瞩目。这是

>> 险资从医:新业态启示录 “中国新首富”启示录 新艺术运动之启示录 新媒体发展的启示录 险资投蓝筹旧瓶装新酒 举牌地产股 险资新玩法 崩溃启示录 水启示录 汶川启示录 普洱启示录 现代启示录 冰岛启示录 残奥会启示录 “惠民”启示录 启示录 战争启示录 “上岛”启示录 灾难启示录 《战马》启示录 漕运启示录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医学 > 险资从医:新业态启示录 险资从医:新业态启示录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本刊编辑部")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话题一:险资从医

悄然筹备两年后,阳光融和医院于今年五月对外正式营业,一时颇为外界瞩目。这是国内首家大型保险集团――阳光保险首次深度涉足医院投资,不仅是中国保险企业投资设立的第一家大型综合医院,也是国内一次性投入最多、开诊面积最大的大型非公立综合医院。

阳光融和医院地处胶东半岛中部的山东省潍坊市国家高新产业开发区内,占地950亩,一期工程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开放床位2000张,总投资30亿元,从一开始就依照三级甲等医院标准以及国际JCI医疗标准而建。尽管医院是依国际标准而建,但收费标准不会高于同地区的其它医院。

险资从医缘起

作为一家保险集团的领导者,阳光保险集团董事长张维功认为保险与医疗存在天然的共性――二者都与民生密切相关,若发生系统性风险,影响面会很大。因此,耐心经营与稳健发展才是关键,而阳光融和医院将用五至十年的耐心来发展。

事实上,近年来保险公司与医院接触、合作的案例并不鲜见。这得益于保监会“国十条”的相关政策,这一文件明确“支持保险机构参与健康服务业产业链整合,探索运用股权投资、战略合作等方式,设立医疗机构和参与公立医院改制”。而最近一年,国家层面密集出台了20多个与医改有关的文件,均从不同角度鼓励保险与医疗之间的深入合作。

这一政策力度也说明了医改渐入深水区,商业保险企业在解决医疗控费这一难题中的作用举足轻重。

阳光保险相关负责人在采访中表示,商业保险公司既要考虑扩大市场规模,又要保证永续经营,所以控费动力很大;此外,保险公司拥有较成熟的精算技术和核保技术,能合理定价并审核医疗行为;在日趋完善自动化技术支持下,数据整理和加工分析能力也较强。

“其实,技术只是手段,往往还是会出现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情况。”阳光保险相关负责人说,“终极的解决办法是要让医院、医生和患者等各方利益一致起来,让保险公司这样具有控费专业能力的付费方参与对医疗行为的监管。” 凯撒医疗模式能否复制?

全球范围内,凯撒医疗常常被视为医疗与保险深度融合的范例,美国总统奥巴马在推行全民医保时多次提到,“如果全美医疗机构都像凯撒医疗集团一样有效率,就不会有今天的医疗费用危机。”凯撒医疗集团也是健康维护组织(HMO,Health Maintenance Organization)的鼻祖,其核心是一个高度整合的医疗体系,旗下医疗机构和保险公司成为一个利益统一体,改变了医疗按项目付费的方式,并强调“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实现了医疗控费的目的。

然而,即使在拥有强大实力商保集团的美国,实现医保控费也非易事。就在4月19日,美国最大的商业医疗保险公司联合健康(United Health),到2017年将大规模撤出奥巴马医改中的平价医疗法案(ACA,Affordable Care Act),原因是参与ACA的决策导致损失预计高达五亿美元。

而在中国,保险公司面临的主要难题是以公立医院为主的医疗机构的过度医疗行为,控费同样很难。相关数据显示,国内商业医疗保险产品,40%的公司赔付超过100%,80%的公司赔付超过80%,现状很不理想。

“过去,由于保险公司被隔绝于医疗市场之外,对医院几乎没有话语权,所以无法对患者的医疗费用进行管理,”阳光保险相关负责人说,“其结果就是导致保险公司要么不做这块业务,要么对患者进行限制。”然而,对患者进行过多限制,在投保规则、核保条件方面重重设防的最终结果就是,保险产品对投保人群没有足够吸引力,进而形成了医疗保险市场的恶性循环。 医、保融合之阳光路径

在阳光保险集团高层看来,通过控股医院来摸索实现医疗控费是一条必经的路径。阳光融和医院主要通过优化诊疗模式流程、管理机制、数字化手段等途径探索险资控费。医院首推的是多学科协诊MDT模式,具体而言就是围绕病人疾病诊疗。例如,融和医院整合心内科、心外科,建立心脏中心;整合神经内科、神外外科,成立脑科中心。按同样的模式,还设立了阳光融和糖尿病中心、肠癌中心、乳腺癌中心、肺癌中心等。

“通过多学科、多专业有机融和、联合会诊、共同管理,从多角度进行专业综合判断、评估,为病人提供精准科学,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融和医院相关负责人说,“病人需要什么检查就做什么检查,什么药有效就用什么药,避免传统模式下各科室‘各自为政’带来的过度医疗和不科学诊断。”

此外,为了减少病人不必要的医疗费用支出,阳光融和医院采用了按病种付费的支付方式,这也与新医改中的医疗支付改革有所呼应。我国现行的医疗支付方式是按项目付费,相当于医院提供越多服务,收入就越多,因而导致医院控费动力不足。

对于按病种付费的好处,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协和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刘远立在接受采访时说,是到了医院针对病种进行固定额度的时候了,这样医院就不会拼命上好药,因为过度医疗相当于增加医院自身成本。

而在阳光融和医院,这样的尝试已经在开展。融和医院相关负责人说,目前医院已在实行自动化临床路径管理,将国家规定的糖尿病、高血压、阑尾炎等395种疾病纳入自动化临床路径。“详细清晰地设定了每一种疾病从入院到出院需要多长时间、每一天都要做什么、必须经过哪些基本治疗环节等等,有效控制诊疗质量,消除乱收费的现象,”上述负责人说。

同时,因为保险直接控股医院,融和医院还实现了医院与保险公司在医疗保险运营上的无缝对接,实现了信息系统的对接联网,数据共享、信息互通。融和的赔付也可以从事后审核的传统赔付模式,彻底转变为事中监控,实时结算。

从医院的管理结构上来看,阳光融和医院实行的是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董事长负责医院重大战略、投资决策,院长有充分的经营自、人事管理权和薪酬分配权。在管理机制上,张维功强调,阳光融和医院就是要用阳光的薪酬制度来体现医生价值,切断“回扣”等灰色利益链条,药品、耗材销售额不与医生收入挂钩。这些都可视为阳光保险从医院、医生端尝试的控费手段。 患者端:新保险产品试水

险资办医,一方面需要医院、医生的支持,在另一端还需获得市场的认可,也即患者的青睐。对此,阳光保险的负责人有清晰的认识,核心是医生团队,基础是医疗服务和保险产品。

在医生方面,融和医院的专家团队包括山东省肿瘤医院院长金明院士、北京安贞医院儿童心脏外科专家刘迎龙、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神经外科专家张力伟、北京阜外医院副院长兼心内科主任杨跃进等。此外,融和与国际顶级医疗机构合作,例如美国哈佛大学Joslin糖尿病中心、以色列舍巴(Sheba)医学中心、美国杜克大学医学部等。医院也不惜重金投入与世界同步的先进的设备,各类7000多台高端设备中,单价超过百万的50余台,包括领先的PET/MR肿瘤诊断设备等。

在具体保险产品方面,张明伦表示,目前为融和医院配套开发的一款产品是一年期医疗保险产品,年度保险金额为50万元。这款产品突破了常规医疗险的赔付比例,例如在医院和发生的住院费用和特殊门诊费用均按100%给付等。就诊发生的医疗费用将获得直赔,无需客户先垫付后理赔,实现了社保内能保,社保外也能保。

此外,阳光保险在医疗+保险之外,增加了“养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为患者或者保险用户建立个人专属档案,客户和医院可以随时查阅自己的病例记录,持续为客户健康积累数据,增强健康管理能力。

甚至患者的心理诉求也被考虑到了,“我们还在医院里为不同民族信仰的患者和家属设置了专门的祈祷场所,让患者找到精神的寄托和慰藉,”融和医院相关负责人说。

第三方“守门人”

在目前的实际就医过程中,医疗信息普遍的不对称情况引发了多种问题。要解决这种不对称现象,除了需要政府管制和监管,也需考虑引入第三方机制来弥补双方信息的获取和表达,其中,保险作为医疗的第三方“守门人”恰恰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阳光保险相关负责人表示,融和医院不仅可以积累控费的经验,也可以在评估医疗供给的效率、效果的专业性上提供患者支持,譬如融和医院在实施的395种疾病自动化临床路径,又如保险人利用资源向患者提供既有医疗服务供给方之外的第三方意见,帮助患者获得更多医疗信息、更多的依靠选择,提高患者的医疗参与与决策能力。

篇6

这说明,全球化的男士护肤品风潮,已经开始吹向中国市场。在中国直销行业,主营护肤品的企业不在少数,对男性护肤品的研发和推广也经历了大约10年的历程。目前,中国直销男性护肤品市场格局如何,以直销方式销售男性护肤品是否更具优势,在男性护肤品领域将有怎样的市场前景?《中国直销》杂志对此做了分析和解读,以供业界参考。

发展历程

1.引领者

中国的护肤品、化妆品市场,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忽略掉男性的。进入21世纪后,男性护肤品才逐渐出现在聚光灯下,登陆各大商场的柜台。

在中国直销行业,雅芳率先在中国大陆地区推出了全套男士护肤系列,倡导用简单、快捷而有效的方法,打造干净、清爽、舒适、健康的男性形象。2005年12月,首套产品上市推广,包括清爽洗面奶、须后露、深层润肤乳和清爽沐浴露等。

无独有偶,安利也几乎是在同时期宣布推出首款男士护肤品“陶仕”系列。2006年1月,该系列产品正式上市,以10分钟完成护肤的简单方便和活力控油保湿的核心效果进行推广。此系列产品在美国、日本、韩国销售已久,安利认为在中国推出时机和经验都已成熟。

“2003年,全球男性化妆品销售总额已达52亿元,约占全年化妆品总销售额的5%。而2003年中国男性化妆品市场的销售额只有3900万元,仅占中国化妆品总销售额的0.1%。”安利经销商王先生提供的相关数据显示,当时的男性护肤品在中国还有很大的潜力,“因此陶仕系列推出后,销售一直还比较好。”

此后不久,绿之韵公司推出了“留金岁月”男士护肤系列。同时期,如新公司也提出将会推出男性护肤品。2005年5月,时任如新个人保养品总裁的白莱莉在接受网易商业频道采访时称:“在不久的将来,如新在中国市场会推出男性的剃须用品。这个产品会将男士的护肤需求和剃须的功效相结合。”

据悉,如新公司在2003年7月便推出了品位男士保养系列产品(Dividends),包含无痕剃须乳、须后舒缓乳和长效抗汗香体膏等,但未在中国大陆地区销售。

“此后,如新因为产品线重新定位,专门的男性护肤品并不符合产品定位,因此中国最终没有推出专门的男性护肤品系列。”如新公司相关人士透露。

2.爆发期

经过几年的市场培育,男性护肤品市场越来越热。2001年,全球最大的化妆品集团欧莱雅旗下碧欧泉以男士产品首先进入中国大陆,定位高端市场。2006年,旗下巴黎欧莱雅品牌推出价格中低档的男士产品,受到欢迎。2008年,旗下薇姿品牌男士护肤品正式登陆中国,带来了专业医学护理产品。“我们要从消费档次、年龄、产品领域等多方位来覆盖中国男士护肤品市场。”时任欧莱雅(中国)有限公司总裁的盖保罗如此分析。

传统市场男性护肤产品的持续跟进和火热,带动了整个领域的发展。2008年1月,直销行业中专注化妆品的玫琳凯公司,也推出了男士护肤系列产品和绅度古龙水。

“我们发现很多美容顾问的丈夫在用他们太太的产品,既然他们有这样的需要,为什么不特别为他们开发产品呢?所以才推出男士的产品。”玫琳凯中国总裁麦予甫曾对媒体公开称,男士用女士的产品是玫琳凯开发男士化妆品的基础,他也一直在用玫琳凯女士的维他命C产品。

玫琳凯经销商冀女士也表示,在实际的市场运作中,给男士客户并非只推荐男士产品。“玫琳凯男士系列产品是因男士也有护肤的需求以及对男士的关爱出发的。玫琳凯根据不同肌肤的护肤需求,为每个人精心定制个性化护肤方案。实际上,玫琳凯的经典配方和美白系列等已经能满足不同的皮肤需要了。”

此后,直销行业有一大批的企业陆续推出男性护肤品,呈现爆发状态。2008年3月,荣格研发一年的厄尔妮诺男士护肤品正式进入市场。2009年2月,欧瑞莲推出了诺士男士系列。2009年,克缇开始进军直销,7月就一举推出10款针对男士研发的3DR劲绅护肤系列,试图在这方面大展拳脚。2009年9月,金士力佳友推出了帝兰男士经典尊荣系列。2010年12月,隆力奇雅璨男士护肤品正式上市。

3.成熟期

直销行业中,推出男性护肤品的企业越来越多,同时对产品的研发和升级则成为进一步扩展市场的重点。整个男性护肤品市场也出现了大幅的增长。

来自国际研究机构欧睿国际的调查显示,2010年中国护肤品市场总体销售规模为641.9亿元,其中男性护肤品市场为20.6亿元。2011年中国护肤品市场总体销售约为723.9亿元,其中男性护肤品市场约为26.4亿元;2012年中国护肤品市场比2011年增长11.5%,而男性护肤品市场增长率为24.4%,几乎是整个护肤品市场增幅的两倍。

此后几年中,大多数公司都在产品原有基础上进行了升级和扩展,或者在规整产品线时对男性护肤品进行了更新。

2013年6月15日,安利公司将男性护肤品纳入其雅姿品牌之下,推出了“雅姿男仕”系列,以全新的设计以及针对性的功效代替了原有的陶仕系列。“雅姿男仕系列的配方是针对亚洲男士肌肤状况研发,融合了安利雅姿皮肤健康研究中心的最新科技,有专利配方,在控油的同时补水保湿,能够还原肌肤最佳状态。”安利经销商王先生说道。

同时,在大势所趋之下,无限极也在2013年6月最新推出了“传统中草药与现代护肤技术结合”的萃雅男士系列护肤品。

市场现状

大浪淘沙,中国直销男性护肤品经过长达10年的发展,一部分更新换代,一部分销声匿迹。目前,业内仅有10家企业销售男性护肤品(详见附表),这和几乎家家都在销售女性护肤品或化妆品的形势差距甚大。

1.份额小,缓慢增长

在43家拿牌企业中,仅有10家企业销售男性护肤品,整体市场份额不大。在各个企业中,男性护肤品的销售也只占到很少的比例。

例如,“目前隆力奇公司男士护肤产品在整个护肤品品类的销售占比还不是很高,约5%左右。”隆力奇公司相关人士说道。而当年雄心勃勃一举推出10款男性护肤品的克缇公司,后来也逐渐放弃了一些产品,本刊记者在其官网发现目前仅存一款男士洁面产品。

虽然市场份额并不大,但男性护肤品市场还是呈缓慢增长趋势。这是由于时展,越来越多的现代男士开始意识到良好的仪表可以帮助他们保持更好的竞争状态,男性对护肤品的整体需求变高。据隆力奇公司透露,“按照目前男性护肤品的整体发展状况,销售平均每年约增长30%。”

在这样的情况下,要增大市场份额就要增加整体的市场参与度,积极培养男性使用护肤品的习惯。这正如欧莱雅亚太区CEO贝瀚青所言,“我们要发展中国的美妆市场,与其说是要增加市场份额,不如说是把蛋糕做大,让更多的中国女性去用化妆品,更多的男性去用使用护肤品。”

2.直销的优势

培养男性使用护肤品的习惯,对于直销行业来说,则比传统行业更占优势。在传统商超渠道,男性因为传统观念很少驻足护肤品专柜慢慢选择和试用,大部分由女性代为购买。在直销渠道,则可以选择在多种轻松的场合下交流,避免了在公众场合的尴尬。

“男性消费者面对新产品时会去思考,更注重产品的质量和效果,一般会持谨慎、怀疑和观望的态度。”玫琳凯经销商李女士透露,“所以要提供有效和可靠的产品方案,在他们真正认可以后,对一个产品的忠诚度是比女性要高的。”

另外,直销人的面对面交流,也更容易细致阐述产品的内涵和外延。“一般给男性要从科学方面普及肌肤的知识,比如男士肌肤普遍比女士油脂分泌旺盛,角质更厚,肤色偏暗,更容易出现缺水的现象。30岁之后,男士比女士的皱纹来得更宽和深。”康婷公司刘女士说道,“男士和女士的肤质差别很大,所以男士用女士的护肤品并不恰当,应该使用专门为男士生产的产品。还有,就是赋予产品之外的价值。比如,男士在使用洁面产品之后,能够提高精神面貌,增加成功的气质。”

除了经销商在开发市场时,利用直销属性积极展业。企业也通过直销渠道的优势,来助力男性护肤品市场的发展。“通过直销渠道我们可以第一时间了解消费者的需求,从而来调整公司的产品线,不断提升产品品质。另一方面,目前体验式营销在直销渠道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2014年,隆力奇也将会举办类似产品嘉年华这样的活动,从检测到体验到感受,让消费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产品的优势。”隆力奇公司表示。

发展趋势

根据咨询调查公司欧睿的一份报告显示,2011年到2016年,亚太地区将成为护肤品市场增长最大的贡献区域,而其中最主要的增长来自中国。根据麦肯锡的一份报告,中国到2025年将成为世界上第一大美妆市场。这些数据透露出中国男性护肤品市场还有很大的潜力,对于直销企业而言,有哪些发展趋势可供借鉴?

1.产品细分化

目前,直销行业男性护肤品虽已经过十年的发展,但品类仍然比较单一,以基础护理产品为主,其中洁面乳占比最大,其他护理品包括爽肤水、乳液等,少部分企业研发了眼霜。

而在传统行业,男士面膜、防晒产品甚至彩妆产品都开始出现和流行起来。2013年,欧莱雅上市一款喱状的男士BB霜,欧莱雅亚太区CEO贝瀚青觉得这在15年前是无法想象的,“那时候,中国的男士几乎没有什么护肤的概念,他们不需要使用洁面泡沫,对于提亮肤色,遮盖痘印的打底类化妆品更是不知所谓。”

而现在男性护肤单品已经种类繁多,这和男性消费者的需求和关注度是一致的,因此企业想把男性护肤品市场做大,则需要精准分析男性护肤需求,再对产品种类进行细分,并且使目标消费者对此产生认同和依赖。

目前,隆力奇公司透露已同隆力奇(美国)保健化妆品研究院及隆力奇清华生物研究所联合开发升级现有男士护肤产品,针对不同人群、不同年龄层、不同的皮肤特性细分产品品类,男士眼霜、男士面膜、男士手霜均是考虑进入的品类。同时,荣格等新兴直销企业也表示具备研发和生产细分产品的能力,将根据市场的需求和潜力,随时调整研发的方向和策略。

2.营销创新

“在中国找工作,提交个人简历的同时还需要提供一张个人照片。而正是此种在工作中以及在寻找个人的‘另一半’时对仪表的注重,带动了中国1340亿元的化妆品市场规模。”美国《彭博商业周刊》如此描述。而消费者研究公司KantarWorldpanel调查数据显示,约有73%生活在主要城市的中国男性认为良好的仪表对于事业成功、爱情幸福举足轻重。

面对这样对于“面子”和仪表越来越重视的当下,有分析称,若营销瞄准中国男性的野心以及安全感的欠缺,男性护肤品的销售份额将迅速提升。所以,增加产品和品牌价值的附加值就变得尤为重要。

另外,在传统渠道,女性消费者是商超渠道的主力,多年来男性护肤品市场的很多销售渠道仍然没有真正接触到目标消费者,所以以往的促销手段并没有起到很大的作用。目前,一些企业研发了家庭包装或者情侣包装的护肤品来扩大影响力,以更快的速度覆盖更多的消费者。

在直销行业,也可以采取类似的措施。而很多直销企业,还提出将加大男性养生保健品的研发,带动男性护肤品的突破,全方位地打造男性这一群体的针对性产品。

最后,在营销方面的创新,不得不提到电子商务。网络广阔的覆盖面,能够辐射到更大范围的目标消费者,另一方面,电子商务渠道结合了详细的产品参数和消费者的使用体验评价,符合男性消费习惯和心理。目前各大直销企业都在尝试运作电子商务,不妨将男性护肤品的一部分市场扩展其中,适时或有针对性地推出一些活动,也许将会收获一些新的启发。

中国直销企业男士护肤产品列表(统计至2014年5月20日)

公司 具体品类 功效或特色

雅芳 劲活滋润霜、劲活洁面喱、控油洁面喱、控油保湿霜、净炭洁面泥、净爽平衡调理水 含有咖啡因、非洲棉精粹、白柳叶精粹等成分,唤醒肌肤活力。

安利 净肤洁面乳、平衡保湿爽肤水、唤能保湿乳、紧致活肤乳 多种复合配合,获得美国专利,平衡滋润肌肤。

玫琳凯 洁面乳、爽肤水、保湿乳液、眼霜 不含酒精,不引起面疱,敏感肌适用。

欧瑞莲 诺士男士保湿亮肤乳液、诺士男士全效抗老化面霜 蕴含北极专业防护因子,深层修复。

隆力奇 雅璨净爽洁面膏、雅璨净爽洁肤水、雅璨净爽紧肤霜 含海洋活力因子,不油腻,清新香型。

无限极 萃雅洁面乳、萃雅润肤露 含有氨基酸及翠竹精华,焕发肌肤健康光彩。

康婷 畅透洁面泡沫乳、平衡调理爽肤水、舒缓保湿滋润面霜 高保湿,控油抗敏,须后舒缓。

克缇 劲绅洁容霜 源于大豆天然氨基酸,温和洁净。

篇7

人工智能如今已是科技行业中“闪耀的新星”。

我们不禁追问:

人工智能的前沿问题到底是什么?

众多科技公司对“人工智能”的厚爱是赶时髦还是真较量?

在概念被炒得火热的同时,

人工智能的实际应用和有效价值又表现如何?

5月23日-27日,围棋界的人机大战在乌镇上演。柯洁与AlphaGo三番棋大战之后,人类又组团群雄再战AlphaGo。人工智能再次成为这些天的新闻焦点。

人工智能如今已是科技行业中“闪耀的新星”。IDC的一份报告显示,认知计算和人工智能解决方案市场在2016年到2020年的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55.1%,认知计算和人工智能在各行各业中的广泛应用将推动其全球收入从2016年的近80亿美元增加到2020年的470多亿美元。

Gartner副总裁兼资深研究员大卫・卡利(David Cearley)在2017年重大技术趋势预测会上表示:“应用人工智能和高级机器学习实现了一系列的智能应用,包括物理设备(机器人、自动驾驶汽车、消费电子产品)、应用程序和服务(虚拟个人助理、智能顾问)。”

卡利说,这些应用将以不同于以往的智能应用程序和智能产品的形式呈现出来,并为各种各样的网络设备、现有软件和服务解决方案提供嵌入式的智能。

Gartner执行副总裁、研究主管兼资深研究员达尔・普拉默(Daryl Plummer)预测,到2020年,更智能的算法将会让人工智能改变全球10多亿工作者的状态。

在Gartner的2017年十大重大技术趋势预测中,人工智能相关技术占据了前三名的位置,分别是:人工智能和高级机器学习、智能应用、智能产品。

第一,人工智能和高级机器学习。人工智能和高级机器学习由很多技术(比如深度学习、神经网络、自然语言处理)组成。Gartner认为,更先进的技术将超越基于规则的传统算法,创造能够理解、学习、预测、适应甚至有望自主运作的系统,从而让智能机器显得更加“智能”。

第二,智能应用。像虚拟个人助理这样的智能应用程序可以发挥人类助理的某些职能,让人们的日常工作变得更加容易,提高用户工作效率。Gartner认为,这些智能应用程序有潜力改变现在人们的工作性质和职场结构。“未来十年,几乎所有的应用程序、服务都将包含某种程度的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在应用程序和服务方面的应用将不断发展壮大,这将成为一个长期的趋势。”卡利举了一个麦当劳的案例:麦当劳生产汉堡,智能应用每分钟通过照片分析超过1000个面包来检查其颜色、形态和芝麻分布状况,从而不断自动调整烤箱的温度和烘烤时间,可以大幅减少人工成本,并保证高质量。

第三,智能产品。智能产品是指超出了刚性编程模型范畴的物理实体,通过应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来实现高级行为,并与周围环境和人类更加自然地交互。

目前,日本长崎的Henn-ne宾馆已经开始使用10台类人机器人进行迎宾服务,代替了原来预订柜台的所有服务员。随着无人机、无人驾驶汽车和智能家电等智能产品的不断普及,Gartner预计各自为政的智能产品将转变为相互协作的智能产品。

数据经济时代下,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新技术正在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将会作为一种新的常态,推动行业企业转型,改变人们的生活工作方式。随着“加快人工智能等技术研发和转化”今年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商业人工智能将在拥有庞大数据资源的中国市场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当今世界上各大科技公司均将投资目光投向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上,并且在可预知的未来一段时间内,他们纷纷计划在该领域发力。

那么,我们不禁追问:人工智能的前沿问题到底是什么?这么多科技公司对“人工智能”的厚爱是赶时髦还是真较量?在概念被炒得火热的同r,人工智能的实际应用和有效价值又表现如何?

前沿领域篇 人工智能研究的前沿是什么

史蒂芬・霍金教授在2017GMIC 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上的视频演讲中对于人工智能的前言研究领域如此表述。在过去的20 年里,人工智能一直专注于围绕建设智能所产生的问题,也就是在特定环境下可以感知并行动的各种系统。在这种情况下,智能是一个与统计学和经济学相关的理性概念。通俗地讲, 这是一种做出好的决定、计划和推论的能力。基于这些工作,大量的整合和交叉孕育被应用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统计学、控制论、神经科学以及其它领域。共享理论框架的建立,结合数据的供应和处理能力,在各种细分的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功。例如语音识别、图像分类、自动驾驶、机器翻译、步态运动和问答系统。

他说,现在,关于人工智能的研究正在迅速发展。这一研究可以从短期和长期来讨论。一些短期的担忧在无人驾驶方面,从民用无人机到自主驾驶汽车。比如说,在紧急情况下, 一辆无人驾驶汽车不得不在小风险的大事故和大概率的小事故之间进行选择。另一个担忧在致命性智能自主武器。它们是否该被禁止?如果是, 那么“自主” 该如何精确定义。如果不是, 任何使用不当和故障的过失应该如何问责。还有另外一些担忧,由人工智能逐渐可以解读大量监控数据引起的隐私和担忧,以及如何管理因人工智能取代工作岗位带来的经济影响。

长期担忧主要是人工智能系统失控的潜在风险,随着不遵循人类意愿行事的超级智能的崛起,那个强大的系统威胁到人类。这样错位的结果是否有可能?如果是,这些情况是如何出现的?我们应该投入什么样的研究,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危险的超级智能崛起的可能性,或智能爆发的出现?

有人说,脑科学和人工智能迄今为止还是两门平行的学科,人工智能对人类脑科学研究暂时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帮助。反观脑科学却对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方面提供了不少帮助, 比如人工智能借用神经科学里的视觉工作机制理论,使得人工智能有了今天的发展。但实际上,至今为止, 人工智能也只是用了脑科学其中的一个理论而已。

但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机器学习系主任Tom Mitchellt不这么认为。他在GMIC2017上的演讲中提到,下围棋、下象棋,人工智能在这一领域突破非常快,背后主要是依靠深层次的机器学习。

另外在脑科学方面的发展也非常迅猛。在过去十几年的时间里,有很多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使得我们可以采用无创或者微创的方法进入到人的大脑,进行毫米级的观察,而且在毫秒内就可以对几千张影像进行分析,观察人脑的活性。

此外,动物大脑的研究更加令人欢心鼓舞,通过基因方面的研究,在基因上进行相应的工程,对老鼠和其他动物相应的神经元进行修饰、改变,这样可以更好地对人的神经活动进行一些管理和控制。无论是人工智能还是脑科学,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进展。现在人的脑科学和人工智能方面到了可以有更多交集的好时机,我们应该在人工智能和脑科学之间搭建更多的桥梁。

而天风证券海外首席分析师何翩翩(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电机工程学士、人工智能硕士、MBA三学位获得者)在GMIC 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上分享关于人工智能未来发展趋势的报告时表示,目前, 国内外人工智能的讨论范畴一直都围绕着五个点:强度、能力、广度、监督和自主性。通俗地讲可以概括为:机器训练智能化的程度;用来解决什么问题;特定性向通用性的延伸;监督和无监督;人工智能是助手还是主角。

她介绍了MIT关于人工智能的五大趋势预测。首先,最先出现的两个趋势应该是正向强化学习和对抗性神经网络。AlphaGo 可以说是深度强化学习技术的一个里程碑。GAN (生成对抗网络)很有可能会是在无监督学习还没能普及之前让计算机变得更加智能的关键所在。其次是语言学习。语音识别和语音接口,在技术和应用场景方面已经算是AI 里面较为成熟的,计算机通过语言与我们交流和互动,理解语言的上下文含义,将使AI 系统获得全方位的实用性提升,这也是AI步入夏天的第一步。

第四个趋势是,2017 年中国开始成为人工智能主要参与者。BAT 的布局,加上国内投资者对于AI 创业公司的投资热情高涨。政府方面也在积极推动政策扶持,预计在2018 年前投资约150 亿美元。但我们也发现关于AI 的夸张报道铺天盖地,对AI 的炒作也达到了令业界人士不安的程度。我们认为这样对AI 可能会造成揠苗助长的负面效果,继而导致创业公司因估值过高而步向失败以及投资枯竭的情况。

第五个趋势就是面对炒作我们应该深呼吸一口气,头脑时刻保持清醒,理智地去看待AI 行业的下一步发展,踏踏实实地去做好AI 应用的研发工作。

百家争鸣篇 厂商厚爱AI 是赶时髦还是真较量

谷歌

谷歌早在2011年就成立了AI部门。2015年8月,谷歌宣布架构重组,设立母公司Alphabet,把谷歌搜索里提炼出来的人工智能做成谷歌大脑,然后应用到各领域。

今年5月,谷歌揭示了人工智能发展的一种主要新方法,它被称为“自动机器学习(AutoML)”,它允许人工智能成为另一个人的架构师,并在无需人工工程师输入的情况下进行自我创造。

AutoML项目专注于深度学习,一种涉及到通过神经网络层传递数据的技术。创建这些层是很复杂的,因此谷歌的想法是创造能够自我创造的人工智能。

谷歌的这个想法,就是让现有的人工智能创建自己的代码层,而事实证明,它比它的人类技术人员更快、更有效地完成了它的工作。

NVIDIA

在AI世界里,NVIDIA拥有的GPU技术一直占据中心地位。从2016年起,NVIDIA开始为数据中心和自动驾驶技术提供图形处理器,成为提振去年股价的中心动力,而这两项业务的发展也是蒸蒸日上。根据其最近公开的财报,第一财季的数据中心业务收入翻倍至4.09亿美元,远超过预期的3.182亿美元。汽车业务收入增长24%至1.4亿美元,好于预期的1.32亿美元。

NVIDIA创始人兼CEO黄仁勋在本月初的2017 GPU技术大会上宣布,将与日本汽车制造商丰田合作,为其提供人工智能硬件及软件技术,致力于在未来几年内提升自动驾驶系统的性能并推进商业化进程。

IBM

日前,以“天工开物・人机同行”为主题的2017 IBM论坛在北京召开。会上IBM了全面升级的加强版合作伙伴计划(PartnerWorld计划),以期帮助合作伙伴在云计算、认知、大数据、安全等高增长领域建立更强大的专业知识和新技能,在认知时代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业务高速增长以及提升最终客户的满意度。

IBM大中华区董事长陈黎明认为,Watson是IBM在人工智能领域60年集大成者。IBM在人工智能这个领域的尖端技术集中体现到了Watson这套系统上面去,当然IBM的能力也在不断的研发、不断拓展当中,它的能力一定会变得越来越强。目前Watson 所有具备的URLI四大能力是: Watson能够理解、推理、学习并通过自然语言与人类进行交互。它已经超越了语言和语音的范畴,深入到视觉、情绪和发现领域,其中情绪和发现是Watson所特有的。

OpenAI

OpenAI 是一家非营利性机构,由特斯拉CEO 马斯克联合多个硅谷名人成立,马斯克也时常发出人工智能,如开发人工智能即召唤邪恶,甚至表示未来人类将会成为人工智能的宠物,以及人机结合,人类与人工智能并存,或者可以理解为“半机械人”。

在2015 年12 月,马斯克及多位硅谷大亨成立了OpenAI 机构,开始了他的疯狂人工智能计划,并筹得了10 亿美元的资金来推动人工智能健康有序发展。他所研究的人工智能技术成果开源,分享给想要使用的每一个人。要知道推动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因素是人才和数据,OpenAI 拥有庞大资金后,首先争夺人工智能人才,从谷歌等公司直接挖来顶尖人工智能研究人员,Google2Brain 团队的前研究员Ilya2 Sutskever 担任研究总监。与谷歌、微软等相比,OpenAI人工智能队伍仍然十分弱小。OpenAI 近日一项实验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基于全新算法,人类在虚拟现实环境中演示一遍后,机器人就能模仿执行相同的任务。尽管任务相对比较简单,但对未来发展奠定基础,前景广阔。

百度

百度是我国最早在人工智能领域布局的公司。2013 年年初,李彦宏就提出设立深度学习研究院;当年4月,百度设立了硅谷人工智能实验室。之后,人工智能就渐渐成为百度的战略发展方向,到如今,百度在人工智能的投入与布局已经初现成果。2016 年6 月,《麻省理工科技评论》评选的“全球最聪明的50 家公司”,百度成功入选; 2016 年11月, 百度大脑入选15 项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除百度大脑外,百度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布局还包括:无人车驾驶、度秘、百度AR 和百度医疗大脑。

阿里巴巴

依托阿里云和电商大数据, 阿里巴巴也在人工智能领域逐渐发力。2016 年8 月初, 在云栖大会北京峰会上,阿里云正式推出人工智能ET。ET 目前已具备智能语音交互、图像视频识别、交通预测、情感分析等技能。此外,阿里还有“电商大脑” 和“阿里小蜜”。

腾讯

腾讯相对较晚,2016 年9 月末,腾讯AI 实验室成立,专注于人工智能的基础研究及应用探索。目前, 该实验室已经有超过30 位顶尖科学家入职,其中超过90%拥有博士学历。下一步,将围绕内容、社交、游戏三个领域的应用场景,专注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语音识别和和计算机视觉四个方面的基础研究。

联想

2017 年4 月中旬,联想集团董事长杨元庆对外宣布,未来4 年,联想集团将在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大数据方面的投资超过12 亿美元(约82 亿元人民币)。至2021 年3 月份,联想集团每年研发开支将到达15 亿美元左右,且上述款项将占总研发预算的20%以上。

同BAT 相比,联想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探索起步较晚。但未来,每年将有15 亿美元的研发资金用于三个技术方向的研究:第一, 将AR作为未来的显示和应用平台;第二,对话式的人机交互;第三,针对后台设备的数据中心技术平台。据悉,其在智能家居、智能办公室、智能医疗及其他领域已经开始有所动作,最终联想能否杀入人工智能排位赛的前列, 让我们拭目以待。

美团云

近日,美团云推出高性能GPU 云主机,标志着美团云正式进军AI 领域,开启云端AI 战略。

美团云高级研发总监王昕溥向《中国信息化周报》记者介绍,美团云打造的人工智能版图主要包含三大类产品:主机类、平台类和服务类。主机类产品中,除已可申使用的高性能GPU 云主机外,还将上线FPGA 云主机服务。FPGA 的单位功耗性能是GPU 的10 倍以上,由多个FPGA 组成的集群能达到GPU 的图像处理能力并保持低功耗的特点。英特尔预计,到2020 年,将有1/3 的云数据中心节点采用FPGA 技术。平台类产品方面,美团云还将于7 月正式开放深度学习平台,输出美团云AI 能力,为用户提供TensorFlow 的灵活、高扩展性深度学习框架。美团云深度学习平台可以让工程师摆脱底层的繁琐细节及资源约束,实现一站式开发、测试、部署。在上层服务类产品中,美团云即将上线人脸识别、OCR 文字识别、图片识别、语音识别、智能客服、自然语言处理、机器翻译等与人们生活场景密切相关的AI 服务,让人类生活更加智能化。

实际应用篇 最接地气的AI应用有哪些

说到人工智能(AI),目前被炒得最热的似乎都是天上飞的技术,比如无人驾驶、AlphaGO 对战下围棋, 而实实在在落地到应用生活层面的人工智能却并不被关注。这不禁让市场感叹,2017 年的人工智能虚火上升, 不接地气。

云知声董事长/CTO 梁家恩就曾在4月举办的硬蛋AI+ 产业峰会演讲中表示,现在绝大多数的AI 产品都更像是在炫耀技术,哪天看不到技术的痕迹了,才可能是达到了一个使用的阶段,并最终渗透到智慧生活、智慧城市、智慧制造等领域。其中智慧生活是面向普通的用户,智能城市是让资源如何变得更加的优化,智能制造是软件实现个性化。

可能,生活中的智能家居是最接地气的AI应用。

随着物联网时代的来临,智能生活将成为大多数人的生活常态。而老百姓日常生活所离不开的家居用品则可能是人工智能这项飘在云端的技术中最接地气和最容易落地的产业,而智能家居落地后会大大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数据显示,2017 年全球智能语音产业规模将达112.4 亿美元,复合年均增长率达35.1%,将成为未来智能硬件爆发的据点之一。2012 年至2020年,中国智能家居市场年增长率将达到25%左右,2020 年市场规模将达到3576 亿元。而国外,包括苹果在内的科技巨头也在布局HomeKit 的智能家居新模式。

IBM Watson Health已经开始证明自己在帮助处理期刊文章、开展最新医学研究以及随后充当诊断助理方面的宝贵价值。现在,IBM正在训练Watson读取医学影像,以帮助放射科医师加速开展工作并减少错误。

无人机是现在最火的智能设备,除了民用航拍,近几年专家们还开始利用它们回传的视频和图片来进行大型工程的结构检查。人们将现有的机器视觉AI技术加入无人机,它就可自行对设备进行检视,大大缩短设备维护的时间。

Facebook 表示未来将使1000多架太阳能激光无人机为全球 50 亿人提供上网服务,用激光从 6 万至 9 万英尺(约合 1.8 万至 2.7 万米)的高空发送高速数据供全球最偏远的地区上网。据悉,该公司将使用一种名为 Aquila 的无人机来完成该项目,这种 V 形无人机的翼展与波音767相仿,重量却不及一辆小轿车。

F8 大会期间,Facebook 还展示了这种无人机的最新设计,它可以一次性在高空停留 3 个月,这些无人机有望在今年夏天升空测试――听起来真的很酷。

如今,人工智能虽在整个行业内掀起火热的浪潮,但是如何将研究进程转换为实际的有效价值才是研究的最终方向。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