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体育教学案例分析范文
时间:2023-10-18 17:21: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体育教学案例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高中体育;安全问题;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3B-0089-01
在体育教学中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采用有效的措施予以防范,是体育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
一、高中体育教学中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新课标中对体育教学提出了健康第一的基本理念。首先,必须保证不发生安全事故。现在孩子多为家中的独生子女,保障他们的健康成长是学校的义务和责任,加强体育安全管理,是保障学生健康成长的第一步,如果出现安全事故,对家庭、学校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对于学校而言,做好体育教学的安全管理,是保障体育教学活动有序安全高效开展的前提。对教师而言,加强体育教学安全管理,是有效避免安全责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对学生而言要树立安全意识,保障安全运动,才能不断提升运动能力,健康快乐成长。安全管理对学校、对家庭、对学生意义重大,因此,一定要重视体育教学的安全管理工作。
二、高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安全管理问题
(一)学生自我安全防范意识欠缺
通过调查发现,现在绝大多数高中生没有认识到在体育学习锻炼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他们在体育学习锻炼过程中,安全意识非常淡薄。这种状况是很令人担忧的。存在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从小学到初中、高中,无论是学校还是体育教育工作者,不重视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宣传, 学生认识不到体育锻炼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二)教师安全意识和保护学生能力不强
体育教师不仅需要较强的专业技能,还需要具有更强的安全意识,能保护学生,帮助学生处理一些突发问题。体育专业出身的教师,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即使出现一些跌打损伤也认为是非常普通的事情,不会有大碍。但是,高中学生没有自我保护能力,缺乏一些基本的应对处理技巧,普通的动作体育教师根本不会出问题,但在学生那里就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后果。
(三)学校场地器材等方面有所缺失
一些学校由于经费问题,不能完善体育教学场地、器材。一些学校体育场地不标准,场地不大,导致很多学生拥挤在一起参与体育活动,互相之间均有影响,从而产生安全事故。另外,一些学校体育运动场地年久失修,体育器材损坏严重,既不能保障学生体育运动的效果,也不能保障学生安全。
(四)学校忽视学生体育常规锻炼
应试教育思想指导下的高中教学管理重视学生的智育发展,轻视学生的体育进步,学生体质、体能和综合素质在繁重的学业负担下呈下降趋势。学生的体能下降,体育技能掌握不好,如果参加体育运动,很容易出问题。
三、高中体育教学加强安全管理的策略
(一)加强学生的体育安全教育工作
在体育课上,体育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积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工作,比如,在长跑训练项目中,如果心肺功能不是很好,在长跑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问题,作为教师必须让学生了解这种情况,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性地进行体育训练,体育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每节课都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通过培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针对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不足问题,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首先,学校需要加强体育教师安全意识的培养,要使教师认识到在体育教学中,时刻要树立安全管理意识,避免因疏于管理导致安全事故。另外,要通过教育使教师认识到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训练前的热身运动的重要性,使教师能够重视体育热身运动。
(三)学校要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学生的运动环境,完善运动器材
学校要认识到体育安全问题的重要性,拿出一部分经费,建设运动场地,保障运动场地足够宽敞,如果运动场地损坏严重,要进行修缮。最好是能够建设标准化的体育运动场地,做塑胶跑道、塑胶操场,避免学生在运动过程中出现事故。另外,学校要投入资金,保障运动器材的数量,保障运动器材的完整性。学校要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对体育场地及器材进行检查,不合格,就需要替换,对于存在较大安全问题的体育场地、设备,要及时维修。
(四)重视体育教育,设立安全管理部门
学校要认识到体育教育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能够保质保量地开展体育教学活动,通过体育教学提升学生的体能,发展学生的体育运动技能。学校要加强对体育教学的安全管理工作,可以成立安全管理部门,制定体育安全管理制度,指派专人加强对体育教学的安全管理,定期对体育教学进行安全检查,发现问题,积极解决,防止体育安全事故的发生。只有建立安全管理部门,对体育教学活动适时进行管理,才能保障体育教学活动安全高效运行。
参考文献:
篇2
《经济法》是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要求理论基础夯实,综合性较强,涉及民事诉讼法、民法、商法等方方面面,内容庞杂,知识点多且零散。面对严谨枯燥的法律条文和司法解释,高职院校的学生相对理论基础差、自制力不足,容易产生厌反情绪。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就曾指出:“教学方法最优化程序中一个最重要、最困难的问题是合理选择教学方法使之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由此可见教学方法的运用对学生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高职作为高等教育中的职业教育类型,主要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以“理论够用”为尺度,侧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本文结合作者本身的教学实践,在《经济法》课程的教学中,融入了一体化分小组案例教学模式,并创新性地采取了“1+1+1”三方考核评价系统,就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提出一点看法,供探讨与交流。
一、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一)《经济法》课程内容庞杂,与会计专业契合度不高
在高职院校的《经济法》课程的教学中,涉及的法律种类较多,内容庞杂,但课时却非常有限,少的仅有42个课时,因此在课堂上无法同时引入多种教学方法,只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高职学生普遍对基本的法律、法?没有足够的了解,这样就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真正吃透法律的基本原则、精神以及各单行经济法条文。另外,目前绝大部分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普遍采用不分专业、授课内容统一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并没有突出其与各自专业的结合,无法体现学生在本专业基础上的法律优势,这也往往使得学生在心态上,习惯于将经济法当成非专业课程对待,忽视其重要的地位,加之教学方法单一枯燥,所以学生学习热情也不高,教学效果难以令人满意。
(二)《经济法》课程教学实践普遍缺乏条件
《经济法》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但目前的高职院校在《经济法》课程的教学中,仍以教师单方面灌输、学生被动接收为主要形式,教学上更是偏重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法条的讲授,这是典型的“灌输式教学”。因此,师生之间教与学的互动性难以实现。更为突出的另一方面,是普遍都缺乏可实践的教学条件,这就导致一些事务所咨询、实地法律调研、模拟法庭等实践教学方式很难开展,其结果就是,学生虽然学习了相关法律法规,但并不能因此解决实际生活工作中的经济法相关问题,不利于实践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利于实践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三)《经济法》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过于单一
目前的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中,仍以单一的闭卷考试形式为主,缺乏专门针对该课程特殊性做出的新尝试和新探索。经济法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考核不能仅仅体现在对法律概念、法条的背诵记忆上,更高层次的考核应该是体现在其实践中的应用,因此应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融入多元化、过程化的考核思路,瞄准学生未来工作的实际需要,注重分析能力测试,进行综合考评。
二、一体化小组案例分析与“1+1+1”三方考核评价体系的教学思路
美国法学家霍姆斯在《法律之路》一书中提出:“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一个个的案例就是人类法律生活经验的结晶。这说明了具体案例对于学习法律的重要性。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已经在《经济法》课堂中运用了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但是非一体化的分小组案例分析方法过于零散,无法实现《经济法》课程中各章节知识点的串联,且容易造成学生只见树叶不见森林的短视。而基于一个统一的企业背景下的一体化案例分析,能让全体学生有身临其境融入企业经济环境中,去实践经济法的运用,真正地做到寓教于学、工学结合的目的。
其次,对于一体化分小组案例分析实施后,还有一个重要的学生评价配套体系改革。此前,《经济法》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中,仍以单一的闭卷考试形式为主,且平时成绩部分,也都依靠任课老师的主观印象给分,有失公允。哪怕是课程中运用了案例分析后的评价,也是单一的由教师评分作为考核评价,这个是比较片面的。因此,本文作者在这里引入“1+1+1”三方评价系统,从组内自评、小组互评及教师评价三个角度均衡地去评价学生的一体化案例分析成果,这样既有利于调动大家地积极性,也有利于公平地打分。
三、一体化小组案例分析与“1+1+1”三方考核评价体系的实施路径
(一)教师需要研究一套用于小组一体化案例分析的背景资料
教师需先根据所教授的《经济法》课程章节内容,即哪些章节可以进行分小组案例分析,再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日常,研究一套适用于分小组一体化案例分析的背景资料。本文作者在《经济法》课程的教学实践中,以当下非常热门且深受学生喜爱的一档综艺节目――“奔跑吧兄弟”,作为一体化案例分析的背景,学生可以根据老师安排的相关知识点任务,结合背景知识,模拟甚至演绎相关的案例,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强化知识点,实现真正地寓教于乐。
(二)对《经济法》课程学生划分小组。
在《经济法》课程的第一堂课上,就要对学生进行分组。要根据男女比例、性格差异、能力层次等不同的指标,科学地进行分组。每组选出一名小组组长,对该组的案例分析进行统筹安排,同时通过抽签,决定各个小组案例分析的顺序。小组组长负责组织本小组成员分析目标任务、制定实施计划、分工实施任务。这样能保证教学活动正常开展,将合作与竞争机制有机结合,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新格局。
(三)课堂一体化分小组案例分析实施
根据课程进度和分组顺序,每个组会在下堂课前知道本小组要围绕此展开案例分析的知识点。比如,教师本次课堂上讲授了关于“公司法”中“有限责任公司”的相关知识,那相应小组成员就要围绕这个大的范围,以“奔跑吧兄弟”为案例背景,构思相关的案例,将跟“有限责任公司”相关的知识点嵌入其中。案例展现的形式多种多样,小组成员可以选择根据各自分配好的角色,对案例进行演绎分析,也可以通过PPT的展示讲解,进行案例分析。
该环节需要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其中只是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在学生准备的过程中,可以指引他们如何有效地去组织案例,从哪里查找相关的案例资料等等,在这个过程中,还应注意提示学生注重团队配合,培养整体协作能力,当然,如果出现有的学生浑水摸鱼,搭便车的情况,需要与该学生及时沟通,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适当的约束。
(四)开展“1+1+1”三方考核评价
大部分学生都是第一次尝试这样的案例分析课堂教学,在最后的呈现过程中,肯定会有做的出色的可以让别的小组学习借鉴的地方,也会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因此最后案例分析结束后的评价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教师会邀请别的小组的成员对该小组的案例分析发表观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然后,教师要对案例分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同时对凌乱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并为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考核评价摒弃了一贯的教师单方评价原则,引入“1+1+1”三方考核评价体系,分为组内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分别对学生的参与态度、参与能力和完成状况进行评价。最后,通过50%的组内自评分数、25%的小组互评分数和25%的教师评价分数,作为学生最后的平时考核分数。
四、实施总结
- 上一篇:德育在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 下一篇:绘画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