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课外阅读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3-10-18 17:21: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大学生课外阅读的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关于大学生课外阅读的建议

篇1

关键词:课外阅读;阅读习惯;人文素养

课外阅读在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对其道德情操、人格品质、精神境界的形成与提高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了解本院学生的知识涉猎,我小组成员在吕梁学院校园内进行了一次关于课外阅读的问卷调查:共发放6340份的问卷调查,由学生无记名答卷,并随机抽查了3600份进行数据收集。随后,我们走访了各系教师和学生。经资料整理了解到,本院大学生课外阅读方面存在不少问题。

一、现状与问题

从调查问卷现状来看,绝大多数学生对课外阅读感兴趣,但是花在阅读上的时间却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节假日等不上课的时间。文科系的阅读氛围较理科系浓厚,每月阅读量为2本的约占39%,而理科系仅为27%。绝大多数学生所读的书籍基本来自图书馆,少部分能够自己购买或订阅。所阅读的书籍类型多样,同时也存在系别差异。理科系学生多半喜欢军事体育和科普类书籍,文学艺术性与政史哲类的课外读物不是很受欢迎。文科系则相反。此外,因学习之需,考证类的书籍在文理科中均占一定比例。关于学校或各系举办过什么样的阅读活动,45%的同学参加过一些读书讲座或是主题性的读书活动,其他一些同学则表示不是很清楚。

调查发现,我校学生课外阅读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实用主义正成为当今大学生课外阅读的主要倾向;二是娱乐、休闲性的读物走向前台,高雅文化被挤兑到边缘;三是阅读的积极性不高,独立思考能力较差,阅读质量不高;四是当前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要途径。

二、原因分析

第一,我院学生的人文素养较为薄弱,部分学生没能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平时更注重课本或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受到“快餐文化”的影响,学生的读书精力不够,更愿意将课余时间花在玩游戏、搞时尚、谈恋爱上。

第二,学校和各系组织安排的读书活动不多,各系之间缺乏交流,对课外阅读的重视程度不够。另一方面,课程安排密集,课时安排不合理,导致学生花在专业书籍方面的时间较多,自由阅读的时间较少。

第三,由于近年来社会就业紧张,竞争激烈,学生普遍感到压力大,所以不少学生阅读功利性比较强,会选择实用性较强的书籍进行阅读。再加之,都市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学生的心理普遍浮躁,很少有学生能静下心来安心读书,并发自内心地感受到读书的快乐。

三、对策与建议

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曾说过:“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家庭,是一个平庸的家庭;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校,是一个乏味的学校;一个不重视阅读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阅读是一种快乐,更是一种享受。针对我院大学生的读书现状,我们小组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建议:

第一,从学生主体来看,学生可以多自发组织一些读书交流活动,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如读书交友会、演讲活动等,以扩展思想交流,提高阅读品位,改善不良阅读倾向。

第二,学校方面应该采取一些措施对大学生课外阅读进行引导,真正使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兴趣,从中获取知识,受到熏陶,提高综合素质。例如:多支持和举办类似读书讲座、主题读书、征文比赛等的相关活动,使学生意识到读书的意义和重要性。还可以邀请一些有经验的人士积极参与、指导,并作评点,并设置一系列的奖励机制,鼓励更多的学生发现阅读的乐趣,自觉进行阅读。

第三,建议各系合理安排课时,并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推荐好作品,引导大学生转移阅读方向,尤其是高雅的著作,提高他们的辨析能力和审美情趣。文科系从本专业出发,深读、精读古典名著,在本系开展以“书香文化,古典优雅”为主题的诗文朗诵比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理科系则可以多开展一些有趣的知识性竞赛或读书性的游戏,以开阔理科生的阅读视野。同时,加强各系内部之间的交流与联系,主动借鉴、学习他系的成功举措。适当安排一些合理的读书规划,开辟读书栏目,每月要求学生做读书笔记。

第四,学校图书馆应不断扩大书籍的收藏量,满足不同学生的读书趣味。图书馆学生管理委员会也应尽可能多的举办和开展一些读书活动。例如:图书捐赠活动、图书借阅排行榜、个人读书排行榜等,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完善图书馆管理机制,延长图书馆开放时间,节假日安排值班人员,方便学生借阅,便于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同时,还要加强图书管理员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此外,随时保证图书馆的清洁、安静,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

阅读改变命运,知识造就人才。当今社会知识的力量显得越发重要。对于大学生读书的问题,武汉大学尚重生教授的建议是“读书要杂交”,即广泛涉猎,文哲史、政经法都要了解一些,毕竟每种书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大学生身负祖国的未来,更应该多读书、读好书,充实自己。

篇2

关键词:大学生阅读 现状调查 问题分析

伴随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产业升级与毕业人数增加对大学生就业带来了双重压力。努力提高大学生的职业能力是改善困境的主要途径之一,而阅读是扩充阅历、丰富知识的重要手段。众多高校开展了形式多样促进大学生阅读的举措,14所知名大学校长的推荐书目也在网络上广为流传。与此同时,“互联网+”的不断深化,大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渠道也应变得多样。本次调查研究主要是了解当前大学生的阅读现状,关注大学生的阅读活动与阅读兴趣,对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改善建议,为大学生正确对待阅读夯实基础,也为高校有效地开展读书活动提出建设性意见。

本次调查主要在南京工业大学展开。南京工业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理、文、管、法等多学科综合发展的大学,是国家首批入选“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的14所高校之一,以该校作为调查对象,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本次调查问卷发放以现场发放为主、网上为辅。共发出问卷500份,有效回收问卷353份。其中男生237份,女生116份。

一、大学生阅读现状调查

1.大学生阅读时间、阅读量普遍很少

问卷统计发现,大学生每周阅读时间在4小时以下的人数占67%,每周阅读课外书籍2本以下的占77%。这样大学生平均每天用于阅读的时间不到1个小时。很多大学生的课外阅读数量非常少,远远低于国家对大学生阅读量的推荐数,反映了当前我国大学生的课外阅读严重不足。进一步对不同性别大学生阅读情况分析,阅读时间在4小时以上的男女比例为81:32,由此可见男同学比女同学花在阅读的时间更多。或许近年来随着韩剧、动漫、游戏等娱乐快速进入,微信、微博、QQ等快餐式信息采集手段的发达,大学生对于阅读活动的兴趣逐渐减少。加上从高考的压力中“彻底”解放出来,多数大学生投入到读书和思考活动中的意愿降低。

2.阅读方式的改变

大学时期是通过阅读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阶段,现代社会里知识传播形式的变化,极大地改变了当代大学生阅读的方式和手段。此次调查收回的353份问卷中,有50%的人依旧坚持选择了传统的纸质阅读。但是,使用手机等手持设备阅读的人已高达37%,使用PC网络在线阅读的人占到7%。相对于纸质书籍的厚重、不便携带,使用手机、电子书进行阅读,则更加方便,随时随地。并且电子阅读在价格上也更加便宜。这就使得手持设备阅读占有很大的优势,日益赶超传统纸质阅读。而在读书地点的选择上,超半数大学生选择在宿舍进行阅读,图书馆以36%位居第二。

3.阅读内容偏向于休闲娱乐

目前市场上书籍种类繁多,各种职业作家的小说、杂志铺天盖地。数据统计发现,33%的大学生偏爱于小说。选择专业技能等实用性书籍和娱乐休闲书籍的人数都占到总人数的16%。而选择阅读经典文学名著的只有13%。男女比例显示,女生比男生更爱看小说、杂志,男生则偏向于军事、政治书籍。大学生的课余时间以娱乐为主,似乎印证了现阶段“全民娱乐”现状。

4.阅读目的被动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阅读是为了储备知识,为将来专攻某一项内容打下基础。根据调查,35%的同学在选择阅读书籍时,会选择公认的经典书籍,27%的同学会选择老师推荐的、销量高的书籍,老师推荐或“市场公认”成了选择阅读书目的标准,自己主动地发现好书并产生兴趣的比重不高。当前大学生仅仅是为了增长知识、扩大知识面,或是为了消遣,或是为了应试需要。阅读需要不清楚,目的不明确,在选择阅读内容上则对自己的帮助减弱,做不到学以致用。

二、当前大学生阅读存在的问题分析

1.热衷的阅读与知识累积之间的冲突

有些同学选择阅读作为课余的休闲方式,希望通过阅读加大自己的知识储备量。根据统计,选择小说、动漫等休闲内容作为阅读首选的大学生人数占到总数的49%。而使用手持设备、电子书等一次性阅读的人数占到了45%。阅读内容的休闲性加上看过即删、即忘的习惯,这样的阅读并没有带来真正的知识积累。很多大学生在推荐书目中写下了《云中歌》、《花千骨》、《大漠谣》等一系列小说的名字。还有一些同学是为读书而读书。选择辅助教材、考试书籍的大学生人数有16%,只为了应急,完成学业考试,而考试过后则弃之不用。真正选择阅读经典名著的大学生占比13%,而阅读军事政治的只有10%。只有近三成的同学选择阅读是为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充实自己,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如此一来,看似积极的阅读却成了白费时间精力。

2.广泛阅读与有效阅读之间的冲突

大部分大学生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没有阅读计划也没有老师和家长来指导他们进行课外阅读,阅读方法随意,不分精读、略读、泛读。有49%的大学生在选择阅读书籍时,会选择公认的、销售量高的书籍。有13%的大学生会根据老师的推荐来阅读。学校乐于开展各类社团活动,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加强体育锻炼。而现在面对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学校主要致力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量,鼓励学生参与实习,自主创业。然而,作为学生,读书这一重要任务却被忽略了。在收回的问卷中,16%的大学生选择阅读专业技能书籍,12%的大学生选择阅读职场励志书籍,积极为创业工作做准备。学校过于的注重就业能力,而放弃了大学生内在素养的提升。使得很多同学过早的接触社会,变得急功近利,而没有心思去读书。

3.实际阅读环境与预期环境之间的冲突

首先从基本的阅读环境开始看,图书馆是公认的适合阅读的地方。目前,只有36%的大学生依旧选择去图书馆进行读书,而选择在宿舍阅读的人数已超过半数。阅读环境十分吵闹随意。从社会的大环境下看,现代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百无一用是书生”。人们的传统观念已经发生改变,多数人认为读书上学没有用,学习知识文化已不是成功的唯一道路。在校大学生在这种社会风气的影响下,宁愿选择兼职来丰富社会经验,选择社交活动来扩充人脉,放弃阅读,以便更好地寻求就业机会,融入社会。据统计,有80%的大学生坦言身边同学没有爱读书的好习惯。随着职业作家、的出现,市场上的书籍大都朝着“忆青春,疼痛系”发展,同质化严重,加上大量的成功学、创业论等,这些都使大学生耳濡目染,偏离正确的阅读轨道。武侠小说、言情小说、“快餐文化” 等等, 虽然在大学生阅读比例较高, 但这种作品阅读得快, 遗忘得也快, 很少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整个社会浮躁、急功近利,使得大学生没有一个能安心阅读的良好环境。

三、 大学生阅读问题改善建议

1.大学生本人明确阅读目标

作为学生,读书依旧是首要任务。在调查中,27%的大学生阅读的目的是为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获取信息,为了满足兴趣爱好而阅读的占比26%。然而,有4%的大学生阅读的目的确实盲目随机的。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曾说过:“没有阅读就没有精神的发育。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读什么样的书,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多阅读文学、经典名著等书籍,可以提升自己的内在涵养,文化素质,加大知识储备。根据自己日后的学习、工作发展需要,明确目标,独立自主选择有用的书籍。而阅读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将自己每天的阅读时间,阅读内容做一个一周的详细规划,尽可能的完成目标,并且在计划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将阅读作为一种目标直至变成习惯。

2.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各项阅读导读活动

学校是学生的管理者,也是学生的引导者。学校应发挥大学生社团等正式群体的作用,培育、建立课余文化中心,积极培养课余文化骨干力量,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把校园文化活动放在素质教育的重要地位。根据调查显示,13%的大学生根据老师推荐书目来选择阅读内容。由此看来,学校老师时可以给大学生一定的指引。在不影响学业知识的学习下,学校可以鼓励学生自主开展专项的读书活动,学校可以提供场地和经费,让学生在组织过程中锻炼自己的管理能力,同时了解阅读的重点和意义。其次,将阅读作为一门课程建设。由专门的老师进行讲解引导,让学生充分了解阅读的趣味性和重要性,设置阅读任务,督促学生进行阅读。学校也可以邀请一些名作家来校开展讲座,读书会等,利用名人效应,让学生了解作家的写作意图,提高阅读的积极性。

3.社会进行积极的宣传,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大学生阅读现状的改变一方面是本身思想观念的转化,根本则是社会这一大环境的影响。现代社会中,由于竞争的压力,大学生的阅读除了为完成学业外,更多是满足于日常娱乐消遣以放松身心,对繁杂的经典阅读不感兴趣。出版社可以利用国家倡导全民阅读等各种契机,将读书活动,读书交流会带到校园,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组织相关的读书讲座、读书交流会、作家签售活动等。重视与大学生之间的互动,做好营销推广活动。目前,通过纸质阅读的大学生人数占到68%,所以说书店的宣传尤为重要。将经济利益的驱使转变为文化知识的沁入,加大对文学名著、经典内涵书籍的推广,能在很大程度上勾起大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也能有一个良好的阅读地点与环境提供给大学生。对于图书的购买阅读,有36%的大学生在乎图书的价格以及封面内容和印刷效果。出版商可以适当降低书籍的售价,更用心的进行书籍编排和形象设计,提升大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购买欲望。在促进大学生积极阅读的基础上,也有效的提高出版社的销售量。社会更需要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服务,加大对知识文化素养的重视程度和阅读设施环境的建设,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参与阅读,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从根本上说, 大学生课外阅读是一个综合问题, 既要让大学生有书读, 又要做好导读工作, 同时, 还要深化教学改革, 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以利于他们有时间读书, 乐意读书,读好书。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通过大学生本人和学校的多方努力,提升阅读的兴趣和积极性,促使阅读成为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提升大学生的文化内涵,贯彻“读书、读好书”的理念。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通过这次大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调查分析发现, 当代大学生课外阅读情况不容乐观,要解决这些问题和不足,需要家庭、高校和社会各界予以重视和关注,进行积极引导。阅读,作为一种精神的需求,真正能满足这种需求的,还是要有高品位、高格调、高质量的图书。在新形势下,出版业除了要有社会使命感,多出好书,多出精品,为培养新一代大学生承担自己应尽的责任外,还要有时代紧迫感,改革创新,奋发进取,着眼于未来,做有品味、有风格的图书以丰富和充实大学生的心灵家园。

参考文献:

[1]孟恒芳.大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及对策研究[J].青年作家,2015(3):142

[2]王亚琴.大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及出版业对策浅析[J].中国出版,2010(9):58-60

[3]余双好,梁涛.大学生课外阅读现状调查与思考[J].青年探索,1996(3):7-10

篇3

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补充、是学生获取知识、丰富课余生活、提高作文能力的重要渠道,对初中生的人格发展、学习、生活有重要作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加强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要求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增加课外阅读时间,指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然而,在实施的过程中,初中生的课外阅读落实的怎样?城市和乡村存在着多大的差异?这些问题尚未引起广泛的注意。

本研究试图通过个案调查从课外阅读的态度与目的、方法与内容、时间及数量、来源、影响因素和环境支持等维度出发,结合新课改推荐书目阅读情况,对城乡初中生课外阅读情况作初步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对农村和城市的情况进行比较研究。

二、研究方法

(一)抽样与被试。

本研究选取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实验中学及大理州云龙县漕涧镇民建乡中学为研究对象。以初二年级作为调查对象,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12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20份,回收率100%,其中农村、城市学生各60名,男生30名,女生30名。农村和城市学生人数持平,男女比率持平。

(二)研究工具。

1.问卷调查。

问卷的主要内容包括五个维度,即阅读的态度与目的、时间和数量、影响因素、课外阅读的内容与方法、环境支持。根据以上维度设计半封闭式问卷,共18题,其中单项选择17题,开放式问题1题。此外,我们在问卷最后列出了新课改的课外阅读推荐书目,从学生读过与否,喜欢哪类书籍等方面进行调查。

2.访谈

访谈提纲主要从学生、家长、教师三方面出发全面了解真实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对课外阅读的态度与目的。

在所调查的120名城乡学生中有115名学生认为中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有必要,占总人数的95.8%,其中认为非常有必要的有64人,占53.3%。可见大部分学生意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在课外阅读的目的上,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城乡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时都有明确目的。选择扩大知识面的有80人,占总人数的66.7%。辅助学习的有19人,占15.8%。娱乐消遣的人也有19人,占15.8%。

(二)课外阅读的时间和数量。

尽管大多数学生认为进行课外阅读有必要,但他们的课外阅读时间却不容乐观。由表1可以看出,城乡学生每天都坚持课外阅读的有16人,占总人数的13.3%,经常读书的50人,占41.6%,偶而读书的50人,占41.6%,几乎不读书的还有4人,占3%。

在表2中可以看到:农村学生每天阅读课外书的时间明显少于城市学生。经总体比率差异显著性检验得出Z=2.6>2.58 (p=0.05),城乡学生每天阅读课外书时间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这一调查结果与1996年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阅读研究中心进行的“中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得出的结论,即:“经济发达地区较不发达地区学生每天阅读课外书时间多”相似。

调查结果显示除了在阅读时间上城乡学生存在差异外,在学生每学期阅读的课外书数量上城乡的差异更为明显。见表3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士刘洪全认为现在的初中生以每天阅读1小时,每本书20万字计算,每学期初中生阅读课外书的数量底线为5本。②参照这一指标,我们可以看到,云南城乡有相当大一部分初中生未能达到底线。

(三)影响初中生课外阅读的因素。

在影响课外阅读的因素上农村与城市学生存在一定差别:第一,城市学生多选择没有精力,家长不支持;第二,农村学生选择没有合适书籍明显多于城市学生,这一倾向在我们开放式问卷中得到进一步证实,当我们问到“你认为不能实施新课改对扩大学生阅读量等要求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时,农村学生回答由多到少依次为没书籍、没时间、城市学生多数回答没有时间。

(四)环境支持。

新课改实施以来,家长对学生阅读课外书支持增多,农村学生中选择家长支持的有51人,城市有49人,共计100人,占总人数的83.3%。在教师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情况上,农村学生选择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的有42人,城市有33人,共计75人,占62.5%,选择很少的农村有17人,城市有23人,共计40人,占33.3%。可见,农村学校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的情况要比城市学校好得多。

(五)对推荐书目使用情况的分析。

为了进一步调查新课改在加强学生课外阅读方面的实施情况,考察推荐书目的使用价值,问卷专门列出了推荐书目所推荐的书,从学生是否阅读过和喜欢的情况进行调查。(见表4)

从读过的书目看,城乡学生都读过推荐书目中的书,但只有6本书的阅读率超过了50%,且城乡学生对推荐书目中所列的书全读过的几乎没有。而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初中课外阅读不少于180万字,其中文学名著2至3部,背诵篇数不少于80篇。要求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品味、揣摩、感悟和积累,因此城乡学生对推荐书目的阅读情况与新课改提出的“关于加强初中生的课外阅读”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

从喜欢的书目中看,学生大多爱看小说类的文学作品,可分为两类:一是冒险型,如《西游记》、《鲁滨逊漂流记》等,其中《西游记》的喜欢人数占总人数的57.5%,超过了一半。二是励志型,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骆驼祥子》等而散文、诗歌类文学作品不受学生的欢迎,如《繁星春水》、《朝花夕拾》等。

四、结论及建议

(一)城乡学生课外阅读时间不足,学校必须采取相关措施保证学生基本的课外阅读时间。

调查显示有近一半以上学生每天的课外阅读时间不到1小时,虽然新课改的进行得如火如荼,但学生的课业负担却只增不减,甚至在原有的基础科目作业的基础上增加了各种所谓素质教育的活动作业。初中阶段是学生拓展知识,提高阅读能力的好时机。因此,学校首先应转变育人观念,重视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

其次,学校应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保证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并从设施、管理上创建良好的阅读氛围,支持、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而对于贫困的农村地区,除了做好以上工作外,还应解决学生没书读,没好书读的问题,将图书馆、阅览室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纳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工作中,确保新课改关于加强学生课外阅读的各项工作顺利展开。

(二)农村学生的课外阅读资源不足,条件较差,应加大对农村地区的经济投入,改善农村学生的课外阅读环境。

在问卷调查中发现农村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和购书花费明显少于城市学生,从影响课外阅读的因素上看,农村学生选择没有合适书籍的人数多于城市学生,所以很难达到新课改关于加强学生课外阅读等方面的要求。根据这一情况,政府部门应增加对贫困地区的财政支出,努力建设好农村中学的图书馆、阅览室等基础设施,改善农村学生的课外阅读环境。而农村中学除了有效利用各种图书资源在校内开展全校师生捐书、献书建立校园流动图书角等活动外,应积极争取校外的帮助,将自帮与他帮结合起来。可通过和城市学校建立互帮互助机制的形式,为学生开辟多种图书借阅渠道,即:以农村中学为依托,向城市学校、图书馆借阅书籍,农村学生定期将所借的书进行交换,形成一种滚动的借阅模式,通过这种模式达到资源共享。

(三)城乡学生未培养起做读书笔记的阅读习惯,应加强教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

鲁迅先生曾说过“读书时应做到三到,即心到、口到、手到”,伟人也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可见阅读是要有良好习惯的。在调查中发现多数城乡学生不擅于作读书笔记,尤其是城市学生。针对这一情况各任课老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应负责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首先,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班、本年级学生的实际,参考教材中“名著导读”部分的书目,选定一定数量的书推荐给学生;其次,要及时了解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布置、督促学生做必要的读书笔记、摘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再次,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指导学生进行一些阅读后的活动,如开展读书报告会、辩论会、诗歌朗诵会、戏剧表演、编文艺墙报等。通过这些活动,一方面调动学生读书的兴趣和积极性,一方面起到一个监督的作用,还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阅读的情况,检测他们阅读能力。此外,应加强指导学生对不健康图书的鉴别和抵制工作,尤其是城市学生存在盲目崇拜追赶潮流问题,不容忽视。

篇4

一、绪论

小学生年纪普遍较小,通常英语课程的学习从小学三年级开始,也就意味着小学生需要从9-10岁开始学习英语,而英语又属于外语,这一阶段的孩子对于国语的掌握还不够透彻,在学习国语的同时又需要学习英语,在语言环境上本身就存在了缺陷,加上年纪小,智力发育还不完全,很多东西属于认知阶段,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如果不能经常接触外语读物或者相关的外语文化的话,就极其难将英语这门课程学好。并且小学生的记忆力、理解力、解题能力都有限,不可能很高。对于英语这种第二母语的学习,在知识和语言环境上又打一次折扣,课堂上老师如果没有进行阅读材料的拓展,阅读方法的指导,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真是岌岌可危。小学生阅读能力不够强,阅读课外材料有困难,就会产生畏难情绪,使他们对英语阅读产生畏惧心理,对英语读物望而生畏。这样的恶性循环最终只能造成小学生阅读兴趣丧失,阅读能力每况愈下。为此,笔者就如何拓展小学生英语课外阅读实践,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一些建议,供同行参考。

二、培养小学英语课外阅读兴趣的有效途径

(一)将学生作为教学工作的中心,选好教材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作为老师应当正视这一点,将学生作为教学工作的中心来展开教学工作。英语不同于其他课程,对于语言的学了相应的知识之外,语言环境对于语言的学习有着极其重要的帮助,因此,英语作为外语本身在语音环境这一方面就存在了缺陷,如果要想小学生学习好这一门语言,老师就应当将学生作为教学工作的中心,站在学生的角度挑选适合小学生这个年龄阶段阅读的教材,并且应当有针对性的为小学生推荐适合阅读的课外英语读物,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弥补语言环境的缺陷额,提高孩子的阅读兴趣。

(二)授之以渔,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英语这门语言不如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这门外语。在学习英语这门课程之前,教师应当对小学生进行一定的英语文化教育,让学生对于中西文化差异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并告诉学生学习外语的重要性,让学生能够摆正学习英语的态度。其次,应当在学校的大环境中布置一定的英语学习环境氛围,例如张贴英语标语、悬挂英语格言等,教师应当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英语,而不是一味地通过老师来进行学习。

(三)改进教学方式,拓展延伸阅读

教师应该将教学中心从单词和词汇上逐渐转移到语言内容和意义上来,重视知识的完整教授,注重意群阅读。用心教育学生,主动为学生考虑,帮助学生学习英语,做一个负责的好老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主动为学生搜集和整理适合学生学习的课外延伸阅读材料。做有心人,为学生搜集和整理并补充合适的延伸阅读材料。如果你使用的是牛津教材,那么你可以借用剑桥或其他教材的阅读材料作为补充,或者从课外,借助网络等搜集相关话题小短文或小故事,对话题进行拓展,让学生有更多的阅读机会,了解更多知识。

(四)创设英语学习环境.激发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

学习环境能够促进学生学习,英语是第二母语,是外语,在语言环境上存在劣势,家庭环境及社会环境都不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英语学习语言环境及学习氛围,因此,学校应当有针对性的通过创造英语学习环境来弥补英语学习在语言环境上的劣势,通过张贴英语格言、在汉语标识语下面增加英语标示,通过这些途径来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扩大学生关于英语的接触面,激发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

三、结语

篇5

关键词: 阅读共同体 师生精神成长 小学语文教学

“师生阅读共同体”是指师生通过有效互动而促进师生共同成长的一种关于语文阅读教学的活动组织。他们就在阅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交流合作,师生共同制订计划和目标,一起研究探讨解决办法,通过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实践与反思,达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教师专业化发展、师生精神成长的目的。因此,教师要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学会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构建阅读共同体,促进师生精神成长。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和实际的教学情况,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构建阅读共同体,促进师生精神成长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一、以学生为中心,理解教学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显然,阅读对于语文学习,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语文课程总目标中相应提出了“学生在义务教育期间的课外阅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的要求,这就可以看出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新课标中提出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同时也提倡沟通合作式的阅读教学。阅读本身其实就是一个个性化与社会化相统一的过程,在尊重学生个体个性化阅读的同时,教师为学生构建一个“阅读学习共同体”,通过用阅读的方式进行交流与沟通,这不失为是一种扩大学生阅读面、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和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好方法。

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以理解为主进行阅读教学,达到建构阅读共同体的目的。教师在阅读教学这一活动过程中,要与学生通过对话、沟通、交流和学习,通过相互讨论和帮助一起解决问题,实现教师与学生共同进步。语文课标中指出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是多元而又开放的,这单凭学生努力不足以构建,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点拨,需要同学之间的交流和分享,只有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就阅读内容和文本进行充分的交流,相互产生影响,形成“阅读学习共同体”,才能逐步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水平。比如:通过学习《猴王出世》一课,进行课外阅读《西游记》。教师就可以以学生为中心,理解教学,结合课文内容,与学生展开讨论。师生一起阅读一起交流,在很大程度上就拉近了师生关系,同学之间也加强了彼此之间的交流。通过以学生为主,教师适时进行点拨达到师生一起成长,构建阅读共同体。

二、利用有效的手段,构建师生阅读共同体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很大程度上对于小学生的学习与思想会产生影响。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教师起到了榜样作用。所以,要想让学生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要做好表率。教师可以在班里建立一个图书角,在课余时间引导学生借书看和定期进行读书交流会。可以与学生交流读书心得,让学生走上讲台交流读书感受。并且及时给予学生鼓励与表扬,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开展好书推荐等活动,一方面,可以开阔学生视野和扩大阅读面。另一方面,可以贯彻落实新课标的要求,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提高学生的水平。在这些有效手段的合理运用下,教师和学生对于阅读就都会有不同的认识和热爱,教师与学生构建一个阅读共同体,促进师生共同成长,一起享受阅读带来的美好。

三、小组合作,构建生生阅读共同体

一个班级好的阅读氛围光靠学生与教师的沟通与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学生与学生之间一起阅读与交流,对于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是有巨大帮助的。教师可以把小组合作这一教学方式运用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把学生分成几个阅读小组。教师把推荐阅读的书目或者需要思考的问题布置下去,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先在小组中进行讨论与交流,最后得出一个结果。其实,结果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享受讨论的过程。小组与小组之间可以相互交换书读,也可以互相交流与讨论。这样以点带面,班级的读书氛围就会十分浓厚。并且,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小组奖励和开辟读书交流栏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当学生的阅读习惯养成,教师的目的就达到了。这样生生构建阅读共同体,可以提高学生的沟通与交流能力,拉近同学之间的关系,增强班级凝聚力,促进师生和谐共同发展。

四、家校合作,构建亲子阅读共同体

有效的家校合作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还有利于学校建设与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的成长来源于学生,但不能忽视的是家长的意见和建议。教师与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基本保证。教师可以通过家校联系本、电话、QQ群等联系方式提醒家长监督学生的阅读预习情况,并且建议阅读符合自己兴趣和爱好的读物。家长与学生一起阅读,并且在阅读过程中给予提醒与指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一举措不断拉近了亲子之间的关系,促进了心灵交流,使得家校合作更密切。这对于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学校建设都会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阅读对于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品格和培养该有的文学素养都具有重要的作用。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浓厚的阅读兴趣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都是很有帮助的。同时,教师能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发现新的方法与思路。因此,构建阅读共同体不仅能提高学生和教师的能力,而且能促进师生精神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曹小旭.构建课内外阅读学习共同体,让阅读教学焕发活力[J].考试周刊,2014(10):34-35.

[2]陈礼斌.构建课外阅读学习共同体提升小学生语文学习力[J].上海教育科研,2012(7):87-88.

篇6

关键词:课程改革 语文课程 教改 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4-0091-02

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程改革至今已十多年了,新课改由最初开展得如火如荼到逐渐冷却再到如今似乎是一片沉寂。2010年4月教育部在《关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中提出要大力推进教学改革,要把教学改革作为深化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使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落实到课堂教学中,要以各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组织教学。时至今日,学校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推进情况怎样?于是,笔者近期以语文课程为例对河南省X市语文教师的教学改革实施现状做了一次调查。

1 调查范围、对象和方式

调查的范围为河南省X市的四区八县义务教育阶段的公立学校(含县级市及县以下的乡镇、村),调查对象为在岗的语文教师。调查采用问卷和访谈的方式进行。

调查样本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分层样本主要兼顾市区、县城、乡镇学校的差异,在X市的市区、县城、乡镇共采集20所中小学校,向20所学校发放语文教师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41份,问卷有效率80.33%

在241名样本中,初中教师112人,占48.48%;小学教师119人,占51.52%;其中X市区学校教师49人,县城教师102人,乡镇教师90人;他们平均年龄为35.3岁,年龄最小的22岁,最大的59岁。总体看,语文教师年龄段成常态分布:青年教师和中青年教师占多数,25岁以下的新教师和50岁以上的老教师占少数。就理论而言青年和中青年教师占据多数应该是课程改革前进的有利条件。

2 结果与分析

2.1语文教师对课程改革的认知态度

2.1.1对《语文课程标准》的研读情况

对新课程有个清晰的认识,是课改顺利实施的首要条件。《语文课程标准》可以说是集中体现了此次课程改革的理念,它是教师了解新课程理念的主要凭据,也理应作为教师日常教学的依据。因此,调查语文教师对于《课标》的学习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了解到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掌握程度,于是在问卷中设计了“您阅读《语文课程标准》的情况”的题目。调查结果如下:

从表1分析,城市教师选择A项的占35.63%,乡镇教师占50%,可以发现:乡镇教师对于《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态度总体表现得更为认真、积极;但总体而言,语文教师认真研读《课标》的情况很不乐观,课改进行十多年后的今天,仍有大部分教师没有认真研读过《课标》,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大致看过;而且,无论是城市还是乡镇,都还有少数教师没有阅读过《课标》。

2.1.2对课程改革的态度(认可度)

对课程改革的态度或者说认可度,也是课程实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隐形条件,那么教师进行多年的课改的态度如何呢?在问卷中问“若能自主选择,您愿意从事课程与教学改革吗?”

从表2的数据分析,无论城乡都有超过60%的语文教师愿意选择“从事课程与教学改革”,并且乡镇教师选择此项的更多,说明乡镇教师对课程教学改革表现得更为积极、主动。可是,城乡教师选择A、C两项的总数都分别超过三分之一,教师中近三分之一对课改不那么积极,有一部分表现出消极甚至拒绝的态度,显然这是深化课程改革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2.2语文教师教改实践活动情况

2.2.1学校语文教改研讨活动的开展情况

语文教师从课改通识培训(专家讲座、报告、讲授的形式)了解到的是课改新理念和目标,但宏观的理念并不能转化为具体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而学校通过定期的教改研讨活动,可以让全体教师都投入到实际的探究,制定适合本地区、本学校的教改实施方案,以及与具体的课堂教学实例相结合的研讨更赋予了教改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另外,教师通过有的放矢的研讨活动及时总结交流经验,研究课改中出现的问题和偏差,解决不断出现的问题,教学方向沿着良性发展的方向,教师素质不断得到提高。

从上面表3看出城乡学校教师的选项基本持平:无论城乡学校选择A和B之和超过60%,说明学校每学期能经常或定期开展语文教改研讨活动;选择C和D之和超过三分之一,说明超过三分之一的学校很少或基本不开展语文教改研讨活动。

再从表4分析课堂教学的改革情况,发现城乡学校的情况类似,都是不足一半的语文教师能够根据课改理念主动改革教学方法,非常遗憾的是通过B、C的选择看出近60%语文教师平日上课还是课改之前的传统教法,并未主动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2.2.2语文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的情况

阅读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要求学生具备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在“实施建议部分”提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不要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求重视扩大学生的阅读面、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并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最终提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阅读量在400万字以上。

然而,调查得知教师往往还是重视课内阅读教学,忽视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检查和监督,见下表5的调查数据。

表5:城乡学校教师检查、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频率情况表

从表中看出,语文教师检查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是不容乐观的:无论城乡,能经常检查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老师占少数,多数老师是偶尔检查指导一下学生的课外阅读,不检查、指导的也占一小部分。看出城市学校教师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稍好于乡镇学校,通过与学校老师和学生接触了解到,跟农村学校的学生们缺乏图书资源有关。

3 结语及思考

在X市中小学的一段时间的问卷调查和与一线老师的访谈、交流,大致可以了解X市的语文教学改革情况:

3.1语文教师大部分非常愿意从事语文教学改革,可是,对课改的精神还是表层的了解

从主观愿望而言,无论城市还是乡村,语文教师大部分(超过60%)特别是乡村教师有着更为强烈的愿望:非常愿意从事语文教学改革,很想在课程改革中提升自己的素质,想改变语文教学中的不合理局面。可是,教师在课改培训中得到的仅仅是自上而下的宏观理念的指导,对课改的精神还是表层的了解。而且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并没有接受过正式的课改培训,好多老师对《语文课程标准》都没有认真地研读过就可见一斑。甚至还有极少数教师像是生活在世外桃源,对课改理念和精神几乎不了解。

3.2许多教改研讨活动多流于形式

大部分学校虽然能开展教改研讨活动,但是通过深入地观察了解,发现许多教改研讨活动多流于形式。老师参与的多是听观摩课、上公开课及评课的过程中,个别学校会有集体备课活动。教师普遍反映在学校的所谓教改活动中收获很小,更谈不上自己在素质上的真正提升。因为缺乏适合本地区、本校实际情况的校本教改研讨活动,也没有结合实际情况的有效的专业指导,没有推动教师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去不断地学习与阅读的活动,那么,课改的理念和精神使得教师在本校的教学实践中就得不到深入地理解和具体地掌握运用。更为糟糕的是一些学校根本没有教改研讨活动,结果课改的理念和精神只能束之高阁。

3.3在课堂教学改革实践和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上,离《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都相差甚远

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实践和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上,无论是城市还是乡镇学校的教师离《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都相差甚远,虽然城市学校的情况稍好些,但是也只有不到一半的教师能够根据课改理念主动改革教学方法,许多老师认为课改理念多半不合实际,只有在上级听课时才组织一节“课改课”;虽然有部分教师课改新理念有较深入的了解,但由于实施效果不佳而不得不“阳奉阴违”。

纵观语文课改十多年,最初的课改培训声势浩大,课改的理念也令人精神振奋过,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课改的声势也渐次衰退,有着虎头蛇尾甚至不了了之的情况。为什么如此?除了大家一致认同的当前考试评价制度的制约外,应该还有其他重要的瓶颈制约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

笔者认为,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重要制约性因素,那就是这种自上而下的改革没有得到一线教师普遍的认同和理解,尤其课改培训离一线教师太远,没有后续课改跟踪调研和对教师有针对性的专业指导,再完美的课改理念也只能束之高阁。由于没有激发教师的主体意识和创造作用,没有教师专业化的成长和进步的课程改革自然是走不远的。只有自上而下没有深入到一线教师内心的课改往往让人认为只是走形式,所以导致一线教师用自己的形式再来对付上级的形式主义。

因此,当前我们的语文教学改革急需自下而上的推动,通过教育管理者和研究者多多“送教下乡”,也就是开展切切实实的田野教育研究,在中小学培养出越来越多的优秀教师,激发他们追求自我成长的意识和行动,这样通过影响广大的一线教师进而达到影响整个教育的效果,有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才逐渐有完美的教育世界。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Z].教基二〔2010〕3号文件,2010-4-27.

篇7

关键词:传统文化;当代大学生;调研;统计分析;建议

中图分类号:G515.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2-0186-02

一、引言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汉民族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民族历代相沿而又不断传承更新的共同认可的生活方式、道德意识、民情习俗、思维特性及价值观念等。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大学生是社会上极其特殊的一个群体,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离不开大学生的积极参与。为了掌握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我们以辽宁省六所高校部分大学生为对象进行了调研,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

(一)调查研究的背景

从1840年到20世纪80年代,国人围绕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几次论争。90年代后,人们开始重视传统文化问题,在中华大地上掀起了一股传统文化热(国学热),一直延续到现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正处在文化冲突的焦点。十六大报告指出:“……面对世界范围的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作为未来社会中坚力量的大学生更应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以便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研究方法

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只针对大学生群体,调查对象为沈阳市六所高校在校大学生。采取团体施测形式,文理科生兼顾,覆盖面较广,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44份,样本分布情况见表1。问卷共包含35道题,27道单选题,8道多选题。

二、调查结果的数据分析

(一)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总体认知情况

1、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了解程度一般。在参与调查的大学生中,6%的人对传统文化了解非常深入,81%的人了解程度一般,13%的人不了解。总体上看并不理想,传统文化教育依然任重道远。

2、大部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很感兴趣。76%的被调查者对传统文化很感兴趣或比较感兴趣,20%的人兴趣一般,4%的人不感兴趣。这说明在大学生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具有良好基础。

3、关于传统文化的存在价值:认同度很高。90%的被调查者对传统文化的存在价值持肯定态度,11.9%的人认为可有可无或没有价值,显然他们在认识上存在误区。95%的人认为有必要学习传统文化,3.4%的人为了考试才学习;个别人认为没必要,这显然是错误的。调查表明,大多数大学生在情感和理性上认同传统文化的价值和重要性。

4、大学生认为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积极作用。90%以上的被调查者承认传统文化对社会具有积极作用。87.9%的同学认为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对个人帮助较大,12.2%认为帮助程度一般。可见主流思想是肯定传统文化的作用。

5、大学生对保护传统文化态度比较坚决,对紧迫性认识不足。94%的被调查者支持保护传统文化遗产的活动。对于传统文化是否需要保护的问题,76%的人回答坚决保护,20%的人表示稍作保护, 4%的人觉得无所谓。关于保护传统文化的紧迫性,69%的人认为十分紧迫,18%的人不觉得紧迫,表示不清楚、无所谓的人数各占9%,4%。可见大学生对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迫切性认识不够深刻。

(二)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具体掌握情况

文学艺术、传统技艺、传统节日等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外在表现,问卷着重从这几方面进行了调查,以求窥一斑而见全豹。

1、文学艺术与传统技艺

对于京剧或其他地方剧种,“非常喜欢”和“可以去看看”的人分别占12.6%和46.8%,“不感兴趣”和“非常讨厌”的占34%和6.5%。可见接受程度不高。对于古代经史子集,9.7%“爱不释手”,66.9%“偶而翻阅”,可见大学生并不反感,但了解不多也不深刻。对于四大名著,12.2%的同学多次看过,33.3%都看过,47.5%看过一两部。21.2%的同学能背诵很多古典诗词,64.6%回答“不多”、14.2%“很少”。关于二泉映月是什么曲子,84.5%的同学选择了正确答案二胡,答唢呐、笛子、钢琴曲的分别为8.1%、6.5%和0.9%。总之,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掌握很不理想,需要大力加强。

2、传统节日

对于传统文化的另一重要载体-传统节日,51.8%的同学很感兴趣,43.7%的人随大流。对于国家将清明、端午等传统节日定为法定假日的行动,92%的同学非常支持或比较支持。大学生对韩国端午申遗事件的反应见图1,折射出大多数人有文化保护意识和高度的爱国热情,但也有少数同学漠不关心,令人不解。

3、大学生感兴趣的传统文化内容及学习途径

中国传统文化包罗万象,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其中,文艺类、科学类、建筑类为大学生最喜爱的内容,其后依次为饮食类、传统习俗、服饰、道德教育。目前大学生获取传统文化知识的途径中,课外阅读、媒体宣传和课堂学习分列前三位,其次是长辈教授和其他途径的学习。大学生眼中造成自身传统文化贫乏的主要原因如图2。

4、大学生乐于接受的传统文化学习方式

这是本次调研的重点内容之一,采用多项选择方式。大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方式依次是①名家讲座;②民俗活动;③旅游;④传统文化题材影视作品(表2)。结果显示大学生更乐于接受生动形象的、具有现代特征的学习方式,同时对传统学习方式课堂学习、课外阅读也不排斥。

(三)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发展前景的展望

调查问卷最后请大学生展望传统文化的未来。认为前景很乐观和比较乐观的人各占24%、38%,表明多数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很有信心。21%的人认为前景一般,少部分人不乐观,呈现出担忧心态。

三、调查结果引发的思考与启示

(一)传统文化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社会上还没有形成崇尚民族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社会重视力度远远不够,优秀传统文化没有得到很好地传承,在青少年心中有淡化趋势。

第二,传统文化教育形式单一,缺乏有效渠道。尽管大学生在理性上认同传统文化且学习热情较高,但由于方式、渠道限制等原因效果并不理想。

第三,学生在学习上过于追求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不少学校只重视应试教育,忽视或淡化了人文精神和思想道德文化等内容,加之就业难度大等导致学生学习时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思想较严重。

(二)改进建议或措施

1、纠正全社会轻视传统文化的普遍风气,形成传统文化教育的良好氛围。家长、学校以及其他企事业单位、民间组织、社区等应共同努力,形成良好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

2、多途径、多形式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一方面要大力提倡和引导青少年阅读经典,另一方面也要不断改革,用当代青少年更易接受的形式去表现传统文化内容。

3、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教育制度化。

传统文化的重要地位应从战略高度进一步强调并制度化,还应保证政策制度的连续性。

4、重视传媒在弘扬优良传统文化、传播历史知识中的作用。应充分发挥现代传媒的优点来传播和弘扬传统文化。

5、大学生应学会更加全面地塑造自己成才。当代大学生应深刻认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个人成长及健全人格形成的重要作用,注意提高个人思想道德水平和基本素质,真正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不使其流于形式或口号。

四、结语

本项调研目的在于促进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更好地把自己塑造成为适应社会和时代前进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同时为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提供现实依据。本文所提供资料真实准确,统计分析结果对于改进传统文化教育的缺点和不足、提高其针对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黄洪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态度及其对策[J].民族传统文化精神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2007.

篇8

【关键词】高中汉语文新课改多媒体合作学习

新课改是我们面临的新问题,我们要认真领会新课改的精神实质,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恰当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构建多向互动创新性汉语文课堂教学结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对传统教法认识有偏差

我们常说“除旧立新”,一个新的理念的实施必然是建立在“破”的基础上,“有所破才能有所立”,但这绝不意味着对旧的优秀理念的完全背弃。这一次的新课改也是如此,虽然它在课程结构设置、目标设计等很多方面都有较大的改革,给我们耳目一新之感,但在我们的教学中力求新的同时,也应该不要忘记一些好的传统教法,特别是在汉语文教育中行之有效的一些教法。更何况新课标中并不是排斥这些方法的。那些认为在新课改环境下一切都要创新的想法实际上都是不了解教学规律、不了解新课改的特点的。这些应发扬的传统教法有如下几种。

1.多读

新课标对“阅读和鉴赏”提出的要求是“高中三年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以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同时也提出了课外阅读的目标要求:“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这个要求的提出体现了新课改对课外阅读的重视程度。事实上,《普通高中汉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解读》也总结了一条汉语文学习的规律性的结论:“汉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只有依靠大量阅读,没有捷径可走。”诚哉斯言!而多读也是我们传统汉语文教学中的主要方法。古人早已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经验之谈都体现了多读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的重要作用。显然,仅靠课本里的几篇选文来培养阅读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虽然新课改建设了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的课程结构,并开设了五个系列的选修课,使得学生能够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学习到更多的篇章,我们仍需通过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进而培养学生终身阅读的习惯。当然这是更高层次的目标,也是最终的目标,但在高中教育中,多读至少可以起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的作用。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学习遣词造句的方法,在模仿中提高写作能力。当学生接触到更多的文本时,他们也能在阅读中比较各种表达方法的优劣,从而使自己的表达更多样化、更流畅。更重要的是在广泛阅读中,能学会如何思考问题,如何看待人生,从而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因而多读仍然是汉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方法。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比如通过交流读书心得、举办读书讲座的方式来鼓励学生多读,学生还可以按读书多少在《模块学习分项记录与评价》中给自己自评等级。多读如此重要,因而我们在新课改中仍需大力地提倡。

2.多背

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要“重视文言文的诵读和背诵”,“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事实上,这也是古人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行之有效的方法,很多名人也对此有很深的体会。郭沫若就曾说:“儿时背下的书,像一个大冰山,入了肚子,随着年龄增大,它会慢慢融化,一融化可就是财富了。”可见,背诵确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在背诵的过程中,学生的语感就得到了培养,在积累了大量的文言名篇后,相信不用多分析各种语法、词类活用的现象、各种特殊句式,学生都能在反复涵咏中认知和理解文本。在文言文阅读方面,要破除的旧教法是那种死板的文言知识的传授,是那种脱离语境梳理语法、句式用法的方法。新课标是十分提倡多背的,它提出文言文的学习有“一多一少”,即“重视多读,努力扩大阅读面,少做脱离了课文语境、所谓梳理规律、机械操作性的客观化、标准化练习。”多读与新课改并不相违背。

以上两种传统方法可谓古已有之,它们的效果也很明显,可谓是汉语文教育中的常识,可是有的时候常识却是往往容易被忽视的,特别是在汉语文教育中大力提倡创新的时候,这一点显得更为重要。

二、关于多媒体的运用

多媒体应用于教学中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想象力,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传递,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弥补教师自身不足,完善课堂教学结构。在导入新课、讲授课文、总结练习时恰当使用多媒体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在使用多媒体的过程中却出现了几种情况应引起我们的注意:一是多媒体成了一种装饰门面的标志,实际上是打着新课改的旗号,行形式主义之实,对整个课堂的改变并无裨益。二是过分依赖多媒体,多媒体在课堂中随处可见,仿佛没有多媒体就上不成课。多媒体终究只是一种辅助手段,一种工具,工具是为人所用的,而不能让人变成工具的奴隶。对此,很多老师也提出了很多真知灼见,他们认为:“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不能排斥或替代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过分强调多媒体教学的优点,而忽视了课堂教学中的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师生之间课堂上的情感交流,削弱了教师的授课艺术和临场发挥能力,最终不是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就是把学生搞得顾此失彼,反面降低了课堂效率。”

三、关于合作学习

新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提出了“积极倡导资助、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应该以此为标准来该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

1.小组讨论不等于小组合作,没有明确的团体目标指引下的小组讨论式的群体学习行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

2.缺乏教师指导的“合作”学习不会有好的效果。

3.合作学习不能用得过滥。合作学习方式的选用应根据学习的内容和难度而确定,频繁、无价值的合作不但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还容易使学生养成遇到问题浅尝辄止,一味依赖他人的不良习惯。

篇9

[关键词] 语文选修课;阅读教学;比较教学

吕叔湘先生说过“应该以学生的活动为主,让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使学生从被动的听转为主动的想,主动动手、动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行语言和思维的训练。”吕教授这一段话对我们进行新教材的教学改革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从2003年的教育改革开始,选修课被列入了语文学习的范围之中,新标准理念下高中语文选修课具有新特点,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国家高中语文课程分为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每个系列分为若干个模块组成,每一模块又有他的相对关联性,学校按照各个系列的课程目标,根据本校课程资源特点及每个学生的需求有选择性地设计模块,开设选修课课程。

选修课的开设,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甚至让那些较差的学校束手无策,只好对付。目前就高中语文教师的实际状况而言,能上好选修课的只是少数人,特别是农村和西部偏远地区更是很少,相当多的教师离开参考书很、具体的教案无法上课,目前关于选修课的教学方式方法正在探讨中笔者从选修课本身的特点结合我国现在选修课的实际教学情况提出以下两种教学方式。

一、阅读教学在选修课中的运用

本文中的阅读教学是相对于教师的讲授教学而言的,温儒敏说“选修课应当以学生阅读为主,老师适当讲析引导,可以理解为阅读型教学。”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通过阅读教学来完成的,阅读教学已成为语文教学中的重头戏,如何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值得每一位中学语文教师去研究的。目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选修课纳入了中学语文教材,但是在封闭的教学空间中教师还是主要以必修课讲授的方式来授课,忽视学生个体选择的兴趣,导致学生学的烦,教师教的烦。阅读教学除了学习知识,提高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把阅读作为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

阅读教学应强调尊重学生的天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培养想象力。阅读应当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和鼓励学生特有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完全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选修课的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生的感悟阅读,充分发挥学生阅读的主体性,教师作为阅读教学的引导者,主要作用是为学生指导阅读的方向,帮助学生拓开阅读思路,引导他们多角度思考问题,展开想象,把文本的具体形象与师生主体的理性分析结合在一起。语文选修课的文本内容都是取自于我国传统的经典读本,但并不是完全摘录,只是摘录其中的一部分供学生阅读学习,有些文章内容脱离了文本本身而缺少了实实在在的内涵和深意,这就要求在语文选修课的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让有限的时间发挥出尽可能大的效能,从课内到课外,要引导学生拓宽课外阅读内容,特别是对于名著节选的课文,学习时,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去阅读原著,也可以从课内文章出发,进行扩展式阅读,找到在主题、题材、写法上具有相异相同特点的课外阅读材料,与课文联系在一起读,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在阅读教学中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温儒敏提到阅读经典,他说“经典是人类文化几点下来的精华部分,读经典可以接触体验人类文化智慧。所谓素质培养,最重要的就是用人类最精华的智慧成果去熏陶、感化,让人格思想得以健全发展,”由于经典和当代青少年之间有很多障碍,读起来可能有隔阂,事实上青少年学生一般不太喜欢读经典,由于时代距离的问题,学生不喜欢也是正常的,但是老师和家长应指导合适确定的书目为孩子阅读,虽然有些经典读完也不太懂,这不要紧,总有一些阅读感觉和印象存留下来,他们在以后的人生中会慢慢去理解。

另外,教师还可以帮助学生确定课外阅读的目标,向学生介绍《语文课程标准》建议的读物,学生在选定自己的课外阅读书目后,教师帮助学生制订课外阅读计划。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读书活动,既可以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又可以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进行阅读思考,主动揣摩所阅读的文章词句,并结合阅读训练,多读多练,把教师的“教读”与学生的“自读”结合起来,使学生达到能够“自主读书”的目的。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在回归文本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文章进行阅读赏析。

二、比较教学在选修课中的运用

按照国家制定的教学计划,高一每周五课时,高二、高三每周四课时,每学期实际授课18周,那么高中语文共有 68 课时,除去平时的复习考试和高考前的总复习,实际能用来授课的只有400课时左右而要达到高考要求则必须完成7个模块,每个模块规定 36学时,那么肯定会超支很多时间。从规定和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存在冲突,基于此,教师为了赶进度,省时间,学生的一切自主、合作、探究,都以老师讲授为主,选修教材中富含的思考、情感、文化等人文营养大量流失。教学方式的“单一性”,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连“基础性”都得不到保证,更不用说个性发展了。从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出选修课的教材容量大,课时少,如何以简驭繁, 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成为教师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使用比较教学法能够更好地解决这一难题。

比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认识对象放在一定的条件下, 按照同一标准进行对照比较,从而确定认识对象属性的同异、地位的主次、作用的大小、性能的优劣、问题的难易或认识的正误深浅, 以达到辨识、了解和把握认识对象之目的的一种方法。比较教学法是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 也是使用范围最广的教学方法之一。不论教学内容是什么,不论教学对象是谁, 也不论在什么教学阶段、教学时间、教学地点, 都可使用比较教学法。比较教学法包含着比较对象、比较标准、比较方法和比较结果四个要素。

从上面的比较教学法的定义和内涵可以看出比较教学法对我国选修课的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我从选修课教学的进行探讨,我们知道选修课教材与必修课教材,各选修系列,同一选修系列各模块,同一模块各单元,就是同一单元不同篇目,它们的内容与知识都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知识的联系和区别又是千头万绪的,运用比较教学的法,能理清这千头万绪, 使纲目井然有序,同时从多方面的联系对比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选修课内容是在必修课内容的基础上的拓展和提高,新老知识可以融会贯通, 抓住这一点, 通过联系与对比,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根据选修课程的内容可以按时代,可以按作家,也可以按题材、风格或诗体种类, 分类组合,由点到面, 由此及彼, 由分到合,从多方面,或把握共同特征, 或比较不同特点。通过纵横联系对比,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如《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中学习王维的诗歌《积雨辋川庄作》和《辛夷坞》,可以联系必修课中王维的《山居秋暝》,加深对王维诗歌写景动静结合、“诗中有画”的艺术特点和清寂淡雅的艺术意境的理解, 最后, 比较归纳王维山水田园诗歌的艺术风格。

教学方法是为了让教师更好地在有限的封闭的教学空间里教好书,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做到有的放矢、详略得当、重点分明。选修课的教学是一项比较具有挑战的工作,需要教师自己充实自己,积极主动地探讨选修课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版.

[2]张秋玲,尹逊才.高中语文选修课中教师角色的自主转换[J].教学设计.

[3][4]温儒敏.温儒敏轮语文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41.

[5]韩静静.实施高中语文选修课困难何其多[J].文学教育,2009,(1).

[6]李运模.比较教学法论略[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3).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版.

篇10

【关键词】中专英语听力教学

1 提高中专学生听力水平的途径

教师通过对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施加影响,消除阻碍英语听力提高的障碍,使学生的英语听力得到提升。

1.1 课堂教学。

1.1.1 教导学生准确发音,使学生的音辨能力提高。加强语音训练是提高学生听力的基础。首先学生单词发音要准确,只有学生自己的发音与标准的发音一样,才能听懂听到的单词;其次学生对单词句子的重音、连读、不完全爆破、语调变化要掌握,这样学生才能精确分辨出听到的句子。

1.1.2 加强词汇、语法的学习,为听力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记忆单词;帮助学生掌握单词的全面信息;帮助学生由浅入深,熟悉并能运用语法。学生奠定了良好的词汇与语法基础后,会更易于理解听力内容。

1.1.3 听、说、读写结合。听说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教师在课堂上要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进行听说练习,让学生在口语表达过程中综合运用单词、语气、语调、语法以及情感,使学生在听时能更好地进行辨听,达到以“说”促“听”,“听”带动“说”的目的。

听读训练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语感,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教导学生模仿录音对文章进行跟读训练,对学生的语音、语调、语感的增强都有益处。学生这方面能力得到提高后,自然会促进听力水平的提高。

听写练习是提高听力水平重要的环节。教师结合精听对学生进行听写练习。学生只要对单词、句子、发音等都掌握了才能准确完整记录下来,只有经过了大量的听写训练,才能真正攻克听力理解。教师应先简后难,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练习。

1.1.4 精听与泛听结合。听力的提高要精听和泛听相结合。精听是听懂每句话,每个单词,并能把听到的写下来。泛听指置身于英语的环境中,通过进行大量的听力训练,在日积月累中提高自身的英语听力水平。

1.2 课外学习。课堂上的时间毕竟有限,要在课外多开展听力活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如何利用课外时间,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听力水平的目的。 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1.2.1 多开展英语相关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英语演讲比赛、听力竞赛、英语角等活动。为学生创建英语的环境,能学致以用,从而达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目的。

1.2.2 多阅读外文原著,了解英语国家文化背景。教师多鼓励学生课外阅读英文小说、杂志、报纸等。学生对有情节的故事进行阅读不容易感到枯燥,能使学生在扩充词汇的同时,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潜移默化地提高了英文思维。

1.2.3 多看英文电影,培养英语语感。教师可推荐学生课外

多看经典的英文原声电影,让学生在娱乐中快乐地学习,原

声英文对话,能帮助学生培养英语语感,同时了解英文国家

文化背景。

综上所述,教师要通过课堂加强语音、词汇、语法的指导,强调听读写结合、精听和泛听结合;课外多开展与英语相关的活动,引导学生多阅读原著,多看英文原声电影,能有效攻破知识性障碍和非知识性障碍,达到提高学生听力水平的目的。

2 提高英语听力水平的技巧

英语听力课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课程,更主要是传授语言收听技能和方法的过程,所以听力教学活动应围绕提高学生的听力技巧和听力水平进行。

2.1 抓住语调提供的信息。语调是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手段。它可反映说话人疑问、怀疑、肯定、激动、感叹等表情,注意语调,能帮助学生辨别句子的含义。

2.2 理解词组和习语的含义。平时对听力中常出现的各类词组和习语要多读、多听、多写、多记,不断补充词汇量,正确理解它们的确切含义,切忌以个别单词来猜测整个习语的意思。比如:with flying colors(非常好),get cold feet(犹豫)等等。

2.3 在进行语段理解时,要抓住关键词和关键句。在听的过程中,不可能什么都能听懂,要避开无关的内容,集中感兴趣的信息,对所听材料从词汇、语法等方面作进一步分析,抓住关键词和关键句。

2.4 对材料所提供的信息作出正确的判断或合理的推测。在听对话时注意第二者说话的内容,判断对话双方的关系或身份、对话地点或时间,对话的主题、发生的事情,推测说话的真实意图或其他常识。

2.5 提高语篇理解能力,多听短文、长对话等学生。在听短文时要抓住第一句话(topic sentence)以了解中心思想。有时短文第一句话只起到引出主题句的作用,因此要特别注意however,but 等词后面的句子,并且要带着这几个问题听:淤说话人的身份。于听话人的身份。盂说话的主题。榆说话的地点。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