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中的传统文化范文

时间:2023-10-18 17:21: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筑中的传统文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建筑中的传统文化

篇1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建筑设计;中庸;材料;结构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一、建筑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一)建筑设计根植于传统文化之中

建筑设计必须在一定的文化语境中展开和完成,反映出不同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念,体现出某一时期文化的风貌人们按照历史经验加工着有关存在的一切印象,从这一意义上说,建筑设计根植于传统文化。世界著名华人建筑师贝幸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充分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占建风格,根据当地的地域特色,将传统文化巧妙地与现代设计结合在了一起,同时又在苏州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了提炼,博物馆主体造型设计得新颖巧妙,充分运用了当地传统建筑的基木色调,给人以亲切的相识感。在博物馆的选材上完全是就地取材,比如石材、地砖等都是当地的材料,可以说整个建筑就是苏州土生土长的特色建筑。这也正是苏州博物馆新馆为什么能够如此密切地融入当地环境之中的原因。贝先生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融入了老子《道德经》中的空间理念,解决了建筑与白然的之间的融合,在充分尊重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做到了“苏而新,中而新”。

(二)传统文化是建筑设计的创新源泉

建筑设计不是“无源之水”,即便是“反传统”的设计师,也得以“传统”作为反面的参照物来界定白己的思维,设计从来就不是可以任意作为的纯个人行为,我们应该正确地对待优秀传统文化,并从中汲取创新源泉。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传承了中国建筑文化“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析理思想,是建筑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典型案例。总设计师何镜堂认为,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和谐观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中国的建筑中其中一个比较有特色的构建是斗拱,为了防雨所以选择了这么一个造型。如果没有一个力的话,它挑不起来,所以这个构建是一个承力的构建,这成了我们中国建筑一个非常特殊的亮点,沿着中国建筑的钥匙,它己经成为了我们中国传统建筑历史功能和美学功能结合的一个非常好的构建世博会中国馆在对待传统的过程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立足于设计实践对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和创新。中国红、月-拱等元素的使用,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展现中国精神,体现博人精深的中国文化特色;环保、节能等新技术的使用则是顺应时代潮流,表达当今时代特色和科技成就。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建筑思想

(一)传统人文思想对建筑审美的影响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浩瀚如烟,在古代文化长河中,不乏有儒家、道家及佛家这样的思想大家流派,对后世影响深远,其中,对于现代建筑设计领域也是影响颇大。传统人文思想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设计师的审美观念、性格等来达到左右建筑设计的境界。

儒家主张“天人合一”、和谐统一,在建筑设计中,则体现为建筑对内严格封闭、对外自由天地。如建筑大师赖特在流水别墅的设计中便是吸纳了这一思想内涵,建设于岩崖之间,室内外却浑然一体,真正实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

禅宗思想在我国古代建筑设计中影响就颇深,“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可以说是这种设计的真实写照。如苏州园林中的拙政园就是传承了传统佛家人文思想的精华,讲求远离世俗,追求归隐山林。这种亲近自然、远离世俗的思想在现代建筑设计中也占有极大的市场,尤其是在当今生活繁杂、忙碌的时代,人们喜爱住在偏远闹市、花草丛生而又自然的建筑中,导致了现代建筑设计中大肆融汇了这一思想。

(二)“风水文化”对建筑布局的影响

在我国古代,建筑布局主要是指风水学思想。风水并非都是现代多数理解中的伪科学,也是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对于我国古代建筑布局思想风格影响极深。风水学本身具有中国古代美学、地质、地理生态学及古哲学等思想内涵,并包含丰富的顺应自然、适合地理等人文思想,是我国古代建筑设计思想中的重要理论源头。

如我国明清皇宫的布局便是采取了古代风水学的思想,其中,一律坐北朝南的布局设计就是综合了地域气候、环境及日照等自然因素等影响,也考虑了文化、风水等人文因素的影响。北京的四合院建筑是我国古老、传统的文化象征,将我国古代关于“四”严格的方向布局及“合”明显的和谐人文气息体现的淋漓尽致。

(三)中庸的思想理念

与此同时,我国的传统思想中还特别注重中庸,任何事情都应当做到不偏不倚。这种思想也很好的被应用到建筑的设计和建造上。在大多数传统建筑中我们都能够发现,在建筑的结构体系中比较看重居中的思想,以中为贵。例如,紫禁城的整体布局都要围绕着设定好的中轴线,且中轴线必须居于整个紫禁城的正中部位。又如西汉的长安城,整个都城都被中轴线所分割,也都体现着居中的思想理念。在中庸思想理念的影响下,人们开始将研究居中理念作为研究我国古代建筑的重要材料。

三、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传承

(一)传统材料的传承

建筑材料可是说是建筑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古代,还是在现代建筑设计中,都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传统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传承另一方面则需要深化对于传统材料的传承上。以中国为代表的大中华文明的古代建筑是以木材为主要原材,力求达到亲近自然、朴素自然的建筑美感。21世纪的今天,虽然钢铁、混泥土式的现代建筑材料已经成为了时代的主导,但是也可以在主打格调中积极吸取传统材料的特点。即我们可以运用现代建筑材料,通过简单的艺术造型等,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展现隐喻木质材料风格中“亲近自然”、“中庸之道”的文化内涵。

(二)传统建筑元素的传承

1、传统元素的直接应用

中国的传统文化资源极其丰富,尤其在建筑的设计上,格扇设计,门窗设计,台阶设计,以及吉庆图案的选用。如龙纹凤藻、回文水纹等,都是极具中国特色的设计元素,可以在现代建筑中直接加以应用。

其中,坡屋顶可以说是最具特色的一个元素,在现代建筑中仍可以应用坡屋顶元素来增加建筑的古朴感和韵味感。

2、传统元素的传承与创新

建筑设计中,对传统元素中的图案、色彩等因素都要进行一定的借鉴,但在借鉴的基础上也要有一定的创新,即对各种元素和造型的提炼和重组,使其融入现代审美,最终符合现代建筑设计美学的要求。还要依据现代的艺术手法,进行一定的抽象与拼接,以及一定程度的重构。这样,使得传统元素与现代建筑设计新型完美的融合,提炼出最符合现代审美倾向的传统元素,在设计里体现一种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性格。

以香山饭店为例,从外形上,醒目的白墙,深色的压檐都带来视觉上极大的冲击,尤其是墙面的青砖线脚分割墙面的手法,其做法是中国传统的“磨砖对缝”工艺,而纹样则按照扬州纪念堂的墙体划分进行模仿。重复的菱形窗是高度抽象的结果,这来自园林建筑屋脊上竖置的叠瓦。其空间序列酷友一定的连贯性,适于营造庭院深深的美学表现。此外,流华池中心以小桥连接平台,与苏州博物馆的庭院设计异曲同工,也十分符合“流觞曲水”的意蕴。其借景入室的手法,对方和圆等中国元素的大量使用,使得这座现代化建筑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这种造型简单利落,协调统一,分布合理,将现代艺术的简洁明快与古典艺术的沉郁悠长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

(三)对中庸理念的继承和学习

中庸对于现代建筑来说都是一项目标,是一种设计思考问题的方法。笔者认为在现代建筑中继承传统中庸思想,最好的体现就是对于建筑的布局要讲究匀称,并且要使各部分的建筑风格和气息适合整体的建筑特点,不主张彰显建筑个体,而是注重整体的风格和效果表现。同时这种匀称还不应仅仅表现在建筑的格局设计上,在具体的色调搭配上以及结构的镶嵌上也要讲究中庸匀称,根据具体的建筑要求和目标来进行相应的建筑设计。最终的效果应当达到既不过于浮夸高调,又能够充分的展现出建筑自身的特点和个性,给人一种内敛的感觉。

虽然在继承传统建筑理念时要注重中庸思想的借鉴,但也要赋予建筑充分的

时代性,不然就会像中庸思想中说的一样“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

(四)建筑的框架式结构

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中国古代建筑大都使用木构架结构,这种结构主要使用木梁和木柱构成房屋的整体框架,屋檐和屋顶的重量通过梁架转移到立柱上,墙壁仅仅起到隔断的作用,所以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墙倒屋不塌”的谚语。这种房屋结构具有很多优势,一方面它可以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满足人们生活和生产对房屋提出的各种功能要求,另一方面,这种框架结构还形成了一种在祠庙、宫殿等古代高级建筑中的独特构建,即屋檐下的一束束“斗拱”,主要是由弓形的横木和斗形木块组成,纵横交错,形成下大上小的托座,既可以起到装饰美观的效果,又可以支承荷载梁架。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建筑设计;传统文化;符号;建筑关联;应用

1引言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影响极为深远,自古就有建筑风水学说等内容的存在,且其影响更是深入人心,因此我国的建筑设计过程中需要设计人员兼具传统性、现代性双重特征。在现今社会当中,传统性又逐步演化通过传统文化符号的文化形式来进行留存和传承,因此传统文化符号具有极高的历史性、文化性内涵,而在建筑设计中,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符号的表达,并成为不同文化的人们之间沟通的重要方式,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应用符号语言,充分结合传统与现代,将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应用到建筑设计中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但能够充分学习理解西方现代艺术设计,又能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应用到现代设计当中?。

2建筑设计与传统文化符号

2.1传统文化符号的内涵

传统文化对建筑设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建筑设计理念影响上,在西方社会更关注设计的方式与实用性,我国传统文化自仰韶文化算起,已有五千年的历史,若从史料记载推算更是可以追溯到七千年以前,从符号的角度来看,我国传统文化包括显性、隐性符号两种,而显性主要包括,文字、图形、数字、色彩几个系统;隐性主要包括自然、文化等方面,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传统文化都流失了很多内容,留存下来的多是部分片段了,记录了文化的发展轨迹,贯穿了我国文化发展的全过程,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融合到设计理念当中,兼具传统与现代气息,还能充分保护地方传统文化,避免千城一面的现象,到在具体设计过程中这种融合仍旧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要想实现传统与现代的互动融合,需要深厚的文化功底和思想内涵,并能通过合理的文化符号来向各色人等进行充分的展示,很好的继承传统文化m。

2.2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现阶段我国建筑设计中仍旧存在于传统文化割裂的现象,建筑设计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存在严重问题,这方面的问题不仅是建筑设计与文化、地域的关系,还是延续建筑自身文化、内涵的重要关系,在现阶段具体的建筑设计过程中必须要认真考虑这方面的问题,来帮助建筑设计进行创新的同时融人中国传统文化,借助符号的力量提升建筑设计的内涵,充分借鉴西方建筑设计思想,综合性的进行融合,将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3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3.1各个地域的文化体现

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具体的空间和具体形式上,通过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符号的融合,同时将地域文化符号融入到其中,充分体现出现代建筑设计理念,一般情况下,同地域的建筑、园林等建筑的设计理念、实践都会存在很大的相似性,加之我国融合了多个民族的文化特征,传统文化符号各具特色,并且多种多样,显示出来建筑设计过程中受到各个地域文化的影响,同时充分体现了不同地域特性的文化特征。

3.2非本国特色建筑中的应用

上世纪我国建筑设计人员进行了大胆创新,将西方建筑理念和我国传统建筑设计元素进行结合,如天津洋楼屋檐,会出现我国古代殿宇的飞檐、拱形设计,这是一种融人了传统建筑文化的中大屋顶建筑理念,类似的符号应用创新还有很多,也获得了非常良好的效果,有效降低了建设成本,更与周围环境能更好的进行融合,但是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比较复杂,同时科学技术水平的落后,不少设计却未能充分体现预期的成效。

3.3复原或历史性建筑中的文化符号

我国的历史悠久,而各个城市的历史大部分都是非常有内涵的,而城市建设过程中为了更好的恢复城市历史面貌,继承优良的传统文化,会对历史性建筑进行复原重建,一定程度上对历史原貌进行了复原,这种充分结合已有建筑理念、特色,在原遗址上进行修复,融人现代元素,使得古典与当代完美结合,被很多城市所借鉴。这种操作方式当中存在两种方式:群体性建筑重建和单体性建筑重建。群体性建筑重建时,需要借助相关权威资料,但是存在部分资料丢失的情况,就需要能够结合传统建筑理念进行分析、规划、复原,此类重建中最成功的就是天津鼓楼的复原,其复原程度较高,同时还在其周边设计了配套的商业建筑,形成了一个商业中心,成功吸引了大量人流,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这不但使历史建筑得到了保护,同时还吸引了人流,借助传统文化的符号作用提高了社会、经济效益,是的历史传统文化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单体性建筑重建典型就是武汉黄鹤楼的复原,最大限度了恢复了历史古迹的面貌,完全保持了“九省通衢”的历史文化,但是在复原过程中,由于时代的发展、理念的上升,建筑即使恢复历史原貌,也需要进行相应的创新,继而充分融合传统文化符号与现代文明。

4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结合建筑设计,具有对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的重要影响和意义,随着现今建筑业的蓬勃发展,其审美也正在发生较大的变化,建筑当中的意义更为深刻,而采用传统文化符号与现代建筑相结合作为当代设计师的创新思路,不但为建筑发展引导了方向,还提高了建筑设计和鉴赏水平,通过不断的融合、创新,吸取传统文化精华的同时,融合创新元素,设计新型的建筑风格,不但传承历史文化的精髓,同时也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

参考文献:

[1]田维飞,王建英.传统文化符号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探析?山西建筑,2011(13):I8.

篇3

【关键词】:中国园林文化;酒店设计;融合与创新

中图分类号:K92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现在的城市酒店的设计中,我们急需寻找到一种风格化的东西,并将这种风格化较好的融入到酒店的整体气质中,下面就针对这种风格展开探讨。

1.酒店建筑的基本功能

酒店的基本功能是向宾客提供住宿、膳食与娱乐,现代酒店不论类型、规模、等级如何,其内部功能均应遵循分区明确、联系密切的原则,满足接待、住宿、餐饮、公共活动的需求。更重要的是,现代城市酒店必须依据其内外部条件,营造一种文化氛围那就是力图通过空间结构的设计传达出别样的空间叙事美感,借助自然与绿色的引入,凸显出独特的人文意境。

2.现代城市酒店功能的单一与风格的缺失

目前城市中各类酒店均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两个明显的缺陷:一是服务功能的单一;二是酒店风格的缺失,简述如下。其一是功能单一。在现代城市中,酒店本身已经成为社会交际、文化交流、信息情报传递的重要社会活动场所,其功能与流线越来越错综复杂。大型城市酒店,尤其是四星级以上酒店,不仅要承担部分城市功能,宛如城中之城,而且其服务对象已从住店宾客扩大到了社会各界,凸显出城市酒店的社会职能。因此,增设酒店的服务设施,丰富酒店的服务空间,满足社会各界不同层次宾客的诸多需求,就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增设美容保健系列服务、健康俱乐部、会员制俱乐部、娱乐沙龙或娱乐中心、商务服务中心、购物中心、专题商店、文化教室、展厅剧场、礼堂、写字间出租等等。其二是酒店的风格。目前的各级城市酒店,经过五花八门的“设计装修”越来越趋向于“无风格”,成了国外城市酒店的拼装集锦,已经看不出一点中国味道。在许多酒店,古典式中国花窗,竟成了西方光影斑驳中的点缀,完全失去了其联系空间物质,拉伸视觉距离的美学意义。

现代城市酒店自身风格不同于一般的艺术特色与风格,它是通过城市酒店的内外部设计,表现出来的是相对稳定、更为内在和深刻的精神内涵,从而更为本质的反映出时代、民族或建筑师、设计师个人的思想观念、审美理想、精神气质等内在特性的外部印记。风格的形成是时代、民族或建筑师、设计师在艺术上超越幼稚阶段,摆脱各种模式化的束缚,趋向或达到了成熟的标志。忙。因此,现代城市酒店自身风格的形成,就成了我们民族成熟的一种表征。在城市酒店这

一社会节点上,如何传承传统文化,融合现代文化。形成中国意味的风格就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文化的问题。

3.对中国传统造园文化中空间处理的领悟

深刻理解中国传统造园文化,从中摄取设计元素和手法,运用到现代酒店的设计当中,从而创造一个虽由人造,但却宛自天成的自然“城市”,其关键是领悟中国传统造园文化,特别是苏州园林文化空间处理的真谛。

酒店和园林的艺术处理一样,都是处理空间的艺术。老子就曾说:“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这里说的“室之用”是指室中之空间。而“无”在老子那里为“道”,即是生命的节奏。中国的园林建筑与设计是世界闻名的,如苏州的拙政园、网师园、狮子林,北京故宫三大殿旁的三海。郊外的圆明园、颐和园。甚至中国民间的老式房子,如苏州的私家圃林,北京的四合院等,其特点都是通过巧夺天工的设计,将天井、院子、屋窗、墙窗、小桥、流水、怪石、奇树有机结合起来,处处体现出中国园林的意味宋代的郭熙在论山水画时说“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在他看来“可行、可望、可游、可居”就是园林艺术的基本思想了。园林中有建筑,要能够让人居住,使人获得休息。但它不止是为了让人居住,还必须可游,可行,可望。“望”是最重要的。一切“美”都需要“望”,都需要审美欣赏。在中国园林中,不但“游”可以产生“望”的作用,如网师园中的长廊不但引领我们“游”,而且指引我们

“望”。就是“居住”,也同样可以“望”。亭台楼阁以及居室的窗子并不单单为了透气,更重要的是能够“望”出去,望到一个新的境界,使人们获得美的享受。这实际上就是中国传统造园文化空间处理的审美理念。

在中国传统造园文化空间处理的审美理念中,最为典型的是中国园林的窗。窗子在园林建筑艺术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有了窗,内外就发生了交流与沟通。窗外的翠竹、青山、流水、兰花,透过窗子的形形的框子望去,就是一幅画,一个天人合一的境界。拙政园所有的厅堂四边都有窗子,其围墙也都设置着许多别致的小窗,面对窗外风景,每个窗子都等于一幅小画,正如清代戏剧理论家李渔所说:“尺幅窗,无心画”也。更加微妙的是,同一个窗子,从不同的角度看出去,景色各有不同,画的境界就无限的增多了。明代人有一首小诗,将窗子的美感作用表达到了极致:

“一琴几上闲。

数竹窗外碧。

帘户寂无人,

春风自吹入。”

诗中所描绘的小房子和外部是隔离的,但经过窗子和外部联系起来,成为一幅画,画中故意隐去了人物,突显出的却是这小小房间的空间之美。中国传统造园艺术所突出的是一种空灵的意蕴,体现的是世间万物的必然联系,其基础是中国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晋人陶渊明说的更加明了: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很显然,陶渊明所说的是心灵空间之窗,是心灵空间处理的豁达意蕴。但我们完全可以通过中国传统造园文化对物理之窗和心灵之窗的深刻诠释,充分利用“中国意味”的空间处理方法和空间处理技巧,打通酒店物理空间与宾客心理空间的界限,让每一位入住的宾客在中国风的引领下,透过物理空间的曲幽长廊,放飞久藏心底的浪漫梦想。这也许正是中国现代城市酒店应具有的风格。

4.结语

总而言之,建筑师营造各种各样的建筑,其目的是为了获得一个供人生活和使用的空间。不论这建筑物是用泥土、石块、木材、砖瓦建成的。还是用钢筋混凝土、水泥造就的,对于入住宾客而言,不过是用这些材料构筑起来的室内空间而已。这个道理,早在2500多年之前,老子就说过“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体,无之以为用来构筑空间的门、窗、墙壁,都是实实在在的物体,见得到、摸得着;而它所构造的空间却是空空的,尽管是空空的,却是人们所要利用的。这也正是建筑师所营造各种建筑物的终极目标。

在现代城市酒店的设计中,我们应该在中国传统造园文化中寻找设计的元素、概念和符号,并运用在设计之中。达到一种中国意味的自然与和谐,这里所说的自然与和谐,从更深层意义上讲,应该是一种“精神”,一种“场所精神”,一种能够“传承与超越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精神”。

【参考文献】

[1]高思怡.现代酒店设计[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

社,2008.

[2]张同道.艺术理论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8.

[3]张绮曼,郑曙呖.室内设计资料集[M].北京:中国建

筑工业出版社,1999.

篇4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建筑设计;应用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中国建筑设计要兼具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性双重特征,这是建筑设计人员在设计建筑时必须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风水学说在一些人心中有重要的位置,其影响十分深远。因此,如何实现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性的完美融合,是当前建筑设计领域的一个重要内容。建筑学理论,在建筑设计中,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依靠符号的表达来实现的。西方建筑学界普遍信奉“人是符号的动物”这一圭臬,认为文化的传承需要符号,需要人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人的作用也受到所在环境传统文化的影响。符号语言的运用,已经成为人们之间沟通的重要方式。因此,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贯彻符号语言,结合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体现这种新型的“符号文化”。基于此背景,分析建筑设计中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应用,对加强传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作用,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1、建筑符号学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建筑符号学是建筑学界近年来研究和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并对建筑设计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从建筑符号学的理论和应用的角度进行综合分析,将建筑视为一个整体的符号体系,能够更好地在设计过程中贯彻建筑理念。简而言之,建筑符号可以被视为是文化的载体。符号集中表达了建筑的理念,意象,感知和核心观念,通过符号进而表达出建筑设计的意境,是建筑设计人员一直以来致力于达到的目标。符号在建筑中的作用和意义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必须探究出一套完整的理论方法,以指导建筑设计实践,从而彰显符号的意义,这也是建筑设计人员目前正在考虑和研究的内容。对建筑设计人员而言,他们没有必要掌握完整的符号学理论和高深的逻辑学知识,但是了解其基本的内容是必须的,只有这样,才能让建筑设计体现出设计人员的设计理念和设计哲学观念。

2、中国传统文化符号

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对建筑设计有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建筑设计理念的“源”和“流”进行分角度认识和剖析,追本溯流。而与中国这种观念不同,西方则更关注“建筑方式”和“建筑实用性”的角度进行分析。传统文化对当地的建筑设计有重要影响。四大文明古国的建筑,从文明产生之处,就有极为明显的差异。以中国为例,中国传统文化从仰韶文化算起,至今至少有五千年的历史,而有史料可查的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七千年前。从符号学角度来看,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分为显性符号和隐性符号。所谓显性符号,就是指文字,图画形式,数字系统,色彩布局等;隐性文化则包括了自然环境,儒家文化等。在建筑学界中,近年来出现一种发展趋势,即要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进行完美的契合,又而设计出兼具古韵与现代文明的建筑。同时也保护了传统文化,彰显了地域特色,避免了城市发展中的“趋同现象”。这一观念已经广泛地被建筑设计人员所接受。当然,设计人员也面临着一个现实难题,即如何实现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良好互动,在建筑中能得到一定程度的体现。传统文化是一种相对成熟的记忆方式,运用符号进行文化表达也成为人们之间,沟通交流和批判性继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

3、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相结合,进一步体现在建筑设计理念中的方法有很多,其关联性也相当的广泛。

3.1 与地区的建筑或者民居建筑的关联

对现代建筑设计理念而言,现代文明和传统文化相融合,主要表现在建筑设计的空间和具体形式上,并且总是和同一地域的建筑设计理念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一般而言,同一地域的民居,家族大院和园林等的设计理念和设计实践,都有很大的相似性。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并且是多民族聚居的大家庭。因此传统文化多种多样,色彩斑斓,并且各具特色。在这种大的环境下,中国建筑设计理念也体现出较为明显的地域性。

3.2 与官式建筑或者与非当地地方建筑的关联

上世纪初,中国建筑设计人员对建筑设计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即将西方理念下的建筑理念和中国传统建筑设计元素相结合。例如天津、广州等地的洋楼的屋檐上,会有类似中国殿宇的飞檐、拱形设计等。人民大会堂在建设时,设计者就融入了传统建筑文化中大屋顶式的建筑理念。这些创新曾经获得较为良好的收效,并且实现了成本降低、与周围环境友好的发展。但是,由于当时政治动乱,经济凋敝,无法承受建设成本和达到施工的技术要求,因此很多设计也没有达到原有预期的效果。

3.3 复原性、重建性建筑与传统建筑文化之间的关联

为恢复城市历史原貌,更好继承传统文化,很多城市采用了在城市接到两侧重建或移建原有建筑,或者是在原有建筑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维护和整修,这样至少在外表上能够实现对历史原貌的复原。而部分城市探索出的新的方法,现在被广为重并,受到建筑业界的好评。即结合原有建筑理念和建筑特色,在原有建筑遗址上进行部分修复,并融入现代元素,使其呈现历史与现代,古典与当代的完美结合。这一措施在保留了历史遗迹的基础上,又融入了现代文明元素,因此收到良好的效果,并被很多城市所借鉴。

(1)群体性建筑重建。复原古建筑,古书和文献记载是一手资料,也是最有信服力的资料。一般建筑的修复就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进行。但有时文献记载不完全或信息失真,因此往往需要结合传统建筑理念,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规划复原。天津鼓楼的复原,是在建筑复原中结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一个例子。天津鼓楼复原,不仅将其进行较为完整的复原,并在其周边设计修建了商业中心。商业中心吸引人流的能力很强,而且可以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天津市的做法,不仅使历史古迹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护,而且吸引人流。从另一个侧面,也促进了历史传统文化的进一步传承和发扬,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2) 单体性建筑重建。 除了群体性建筑的复原重建之外,单体性建筑的设计重建,也是十分重要的内容。武汉黄鹤楼的复原,就是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理念,最大限度地回复历史原貌的例子。其完全保持了原汁原味的“九省通衢”历史文化特色。而时代总是在进步,建筑理念也是在不断发展的。因此,建筑学界普遍认为,恢复历史原貌,离不开对其进行创新。

3.4 模仿性建筑 -- 新型的、新兴“历史文化名城”

为提高自身知名度,增强历史厚重感,很多城市在挖掘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大力宣传历史名人,并兴建故居、纪念馆等,纪念这些当地名人。这样一来,既可以发扬历史文化,又增强了市民的自豪感,再有就是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复建方法。

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对建筑事业的需求会越来越多,同时随着国际文化之间的交流,建筑的审美也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这就令建筑其精神上的意义得到改变,同时也重新得到重要性的考虑。对建筑审美的有效分析,并将传统文化符号运用于建筑设计中去,传承历史文化的精华,在当今建筑发展中显然是很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 田维飞,王建英.传统文化符号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探析[J].山西建筑,2011(13):2-4.

篇5

关键词:传统文化 建筑设计 传承 发展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正文:

1.概述

人们的建筑设计往往是建立于前人的基础之上或者以前的经验基础上,所以,可以说是,建筑设计立足于传统文化之中。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要想实现真正的建筑设计风格的突破,往往需要尊重历史,尊重传统的建筑文化,从中吸取优秀的传统经验与理念、方法等,加以融合与现代建筑之中,才可以实现“艺术的再生”。如2010年我们的上海世博中国馆的建筑设计便是传承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其中,传统在现代建筑设计中传承的淋漓尽致。也可以看出,传统文化是现代建筑设计的创作源泉,为艺术设计提供丰富的艺术灵感与经验资料。

尽管有些设计师尝试脱离于传统,实现真正的“新设计”,这是不现实的,纵然再新颖的设计也是吸收传统的经验而进行的创新。如著名的建筑设计大师贝津铭在巴黎卢浮宫前的“玻璃金字塔”设计,则正是源于古老的埃及金字塔的灵感创意,成功地与卢浮宫首尾呼应,成为一大文明建筑。同样是贝先生的建筑设计风格,在苏州的苏州博物馆则大大吸取了老子的《道德经》里的空间观念,融汇了自然与建筑的魅力,充分做到了尊重历史、尊重自然,实现了“苏而新,中而新”。这些,都是将传统很好的融入到现代建筑设计之中得以巧妙传承

2.传统文化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影响

2.1、建筑布局

在我国古代,建筑布局主要是指风水学思想。风水并非都是现代多数理解中的伪科学,也是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对于我国古代建筑布局思想风格影响极深。风水学本身具有中国古代美学、地质、地理生态学及古哲学等思想内涵,并包含丰富的顺应自然、适合地理等人文思想,是我国古代建筑设计思想中的重要理论源头。如我国明清皇宫的布局便是采取了古代风水学的思想,其中,一律坐北朝南的布局设计就是综合了地域气候、环境及日照等自然因素等影响,也考虑了文化、风水等人文因素的影响。北京的四合院建筑是我国古老、传统的文化象征,将我国古代关于“四”严格的方向布局及“合”明显的和谐人文气息体现的淋漓尽致,其中,布局严格、讲究分明等也是社会等级明了的体现,也可以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实现对于外部气候环境的防御,夏可纳凉冬防寒。在现代生活中,这些思想因素看似平常,在现代建筑设计中似乎到处可见,却是我国传统的重要体现。

2.2、人文思想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浩瀚如烟,在古代文化长河中,不乏有儒家、道家及佛家这样的思想大家流派,对后世影响深远,其中,对于现代建筑设计领域也是影响颇大。传统人文思想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设计师的审美观念、性格等来达到左右建筑设计的境界。

儒家主张“天人合一”、和谐统一,在建筑设计中,则体现为建筑对内严格封闭、对外自由天地。如建筑大师赖特在流水别墅的设计中便是吸纳了这一思想内涵,建设于岩崖之间,室内外却浑然一体,真正实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

道家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中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对现代建筑影响颇深,如我国国家大剧院的设计灵感便源于这一思想。大剧院建设初期承受着巨大的社会压力,建成后却得到了一片称赞,原因便在于实现了协调的设计,融汇了“无为而治”的精华,看似无为实则更加遵从自然,给予建筑功能与形式自身自由发挥的空间。佛家则追求自由随意、返璞归真的人生之道,道家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中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对现代建筑影响颇。

禅宗思想在我国古代建筑设计中影响就颇深,“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可以说是这种设计的真实写照。如苏州园林中的拙政园就是传承了传统佛家人文思想的精华,讲求远离世俗,追求归隐山林。这种亲近自然、远离世俗的思想在现代建筑设计中也占有极大的市场,尤其是在当今生活繁杂、忙碌的时代,人们喜爱住在偏远闹市、花草丛生而又自然的建筑中,导致了现代建筑设计中大肆融汇了这一思想。

3.传统文化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传承与发展

3.1.传统符号的传承

传统因素的传承往往体现在一个“思想符号”或者“事物符号”的传承上。于是,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应积极注意对于传统符号的认识与吸取,融合于现代建筑设计中。符号是一个系统而泛泛的概念,可以说包括了人、物、概念、人文思想等。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对于传统符号的传承,可以是一个传统的图案因素,也可以是传统的建筑手法等等。日本建筑大师丹下健三就曾提出,“抄袭传统形式的方法”,即将传统形式中的非精神的成分现代化样的传承下来,并结合未来的发展方向。在传统因素与现代建筑设计在时空中出现交汇时,积极将传统符号与现代符号想象、提取出来,促进两者的共融与结合,实现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对传统符号的积极传承。如1988年我国建成的上海金贸大厦,由美国著名建筑师事务所设计,吸取的就是中国传统塔的符号因素,“一以中国塔的形象为起点,设计的一个极具时代气息和地方特色的塔式建筑”。此类实例还有许多,如台北的101大厦便吸取了中国传统古铜钱图腾和“8”的意寓;而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则是采取的中国古代的“天圆地方”思想,与东方明珠电视塔虚实呼应。

3.2.传统材料的传承

建筑材料可是说是建筑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古代,还是在现代建筑设计中,都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传统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传承另一方面则需要深化对于传统材料的传承上。以中国为代表的大中华文明的古代建筑是以木材为主要原材,力求达到亲近自然、朴素自然的建筑美感。21世纪的今天,虽然钢铁、混泥土式的现代建筑材料已经成为了时代的主导,但是也可以在主打格调中积极吸取传统材料的特点。即我们可以运用现代建筑材料,通过简单的艺术造型等,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展现隐喻木质材料风格中“亲近自然”、“中庸之道”的文化内涵。如日本建筑大师安藤忠雄便提出了独特的“建筑美学”概念,并逐渐为世界所认可。在1992年建成的世界博览会日本馆中,他就设计运用了这一理念,使用集成木材,很好的传达了传统木式建筑中斗拱的构成美。这样的传承,是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与认识,也是对传统的尊重和创新,自然实现了对传统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有益传承。2002年,张永和在威尼斯双年展上设计了“二分宅”,一方面积极运用平面实现了对于不同景致、意境和空间的引入,另一方面采取古式夯土墙及土墙内的木构支撑来传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美”,也巧妙地传达了生态、环保及现代中国住宅的发展方向。

4.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要明确城市建筑形态是城市中重要的视觉元素,传达城市特有的历史文脉,营造城市特有的环境特征,现代建筑设计,从某种意义上讲,只有是民族的,才有可能成为世界的。现代建筑存在形态是城市文明的最直接表达,合理运用,传承历史,情系现代,实现传统精神和现代文明的共生!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传统文化;现代建筑艺术;设计;应用

中图分类号:E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和社会文化的进步,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逐年增大,传统文化元素在中国现代建筑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多。然而由于相关设计人员设计理念落后,综合素质偏低,在进行现代建筑艺术设计时盲目使用一些传统文化元素,不仅丑化了建筑外观,还使建筑与周围建筑环境极不协调,严重失去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建筑艺术设计的应用意义。因此现阶段急需加强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建筑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性研究,探讨更为合理有效的应用方法和手段。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艺术设计的内涵

建筑是为满足人们居住、生产、生活等功能要求的活动空间,伴随着人们对精神文化的不断追求,建筑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现代建筑已经不再是传统单一的功能性空间,而是兼具实用价值、审美价值、工程技术、美学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形式。现代建筑艺术设计就是通过利用相关艺术手法和先进技术手段,对建筑空间实体的造型、结构型式等进行科学的安排和布置,使其与周围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从而生动形象的表达出人们的生活习惯、、精神追求或情感状况等。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建筑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多。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国,拥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博大精神,是历代中国人建筑文化的丰富和积累,是集景观学、地理学、建筑学、生态学和人体工程学等多种科学于一体的古代综合性建筑设计理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受传统儒家、道家思想的影响程度比较大,在进行建筑艺术设计时极为注重天时、地利、人和,向往着“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比如烘托皇帝崇高与神圣的北京故宫,以及追求“天人合一”的古代园林。

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建筑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形式

中国传统文化凝结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根源和文化形态,因此在中国现代建筑艺术设计中要结合本民族的生活习惯、、精神追求等进行特色性设计,而不是一味地效仿西方建筑设计。近些年来在中国建筑设计师的努力下,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建筑艺术设计中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概括来说主要表现在用形和用意两个方面。

1、用形方面

用形就是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中的图形信息,放置到现代建筑上体现出来,使其展现出一种新的视觉效果和精神内涵。用形是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建筑艺术设计中的直接应用,是一种形象直观的应用手段和理念,具有极强的创造力和表现力,但是这种方式对周围环境、具体建造工艺以及建筑材料等方面的要求比较高,只有各个方面搭配合理、组合协调,才能发挥出最佳效果和最大价值。通过对中国很多现代建筑的艺术设计调查发现,一些传统的造型、样式在现代建筑艺术设计中被直接应用,比如建立于1958 年的上海经贸大厦,虽然使用了现代的玻璃幕墙和钢结构手段,但外形是参照西安唐代的大雁塔建造的。

2、用意方面

用意就是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情感、思想因素通过一定的环境构成原理和组成方式,直接应用到现代建筑上,使其赋予深刻的传统文化内涵、寓意、价值取向等。用意是一种间接的应用手段,多是通过对传统图案、造型、陈设的选择和布置来实现的。比如现代室内的中式装饰设计,通过古玩、字画等传统饰品的布设,使建筑室内环境不仅富有民族和地方文化神韵,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性,满足现代人的生活等功能要求。

四、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建筑艺术设计中应用的有效措施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建筑艺术设计中的合理应用,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潮流,迎合了现代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但是若要稳步快速的发展就需要广大设计师不断的努力和创新。

1、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扬

我国是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文明古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涵了儒家、道家、佛学等多派思想学说,比如对“仁义”、“礼乐”、“天人合一”等哲学思想和伦理道德的推崇,对人情、感受、表现、意境的注重,对“气韵生动”、“象外之象、味外之味、韵外之韵”等艺术手法和审美观念的崇尚。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在多年的努力奋斗中积淀下来的精神成果,是一种极为丰富和完善的艺术手段和技术,反映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因此若想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建筑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就必须做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扬,摒弃其中不利于现代建筑艺术设计思想发展的封建元素,并注意继承和发扬其中的文化精髓,使中国传统文化跟随现代时代的步伐不断的进步和发展。

2、紧跟时代步伐,注意新的建筑艺术设计思想的学习

伴随着时代的进步,现代建筑艺术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立体艺术形式,即不断通过改变建筑群体组织、建筑物的形体、平面布置、里面型式、内外部空间组织、结构造型、比例尺度、色彩搭配、质感和空间感、装饰布置等方面,来美化建筑的形态外观,丰富建筑的功能特点和文化内涵。随着科技的进步,建筑材料、结构型式不断更新,施工技术水平不断进步,因此现代建筑的艺术设计手段也变得更加丰富,思想、理念也在不断提高,而建筑设计师们若想将中国传统文化完美的融合在现代建筑的艺术设计中,就需要不断学习新的先进的建筑艺术设计手段和思想,不断提高其综合设计水平。

3、注意现代建筑艺术设计审美理想的构建

现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精神文化水平的提高,并受到经济、文化全球化进程中新的审美理想、审美观念和审美需求的冲击,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建筑的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手段更为丰富,手法更为灵活,但是若要使其发挥出最佳效果和最大价值,就需要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观念进行融合,根据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审美要求等将中国传统文化不断的进行丰富和改进,并形成一种新的现代建筑艺术设计审美思想体系,以适应现代人的精神需求。

五、结束语

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加入中国传统的文化元素,不仅可以满足现代人对居住空间的精神和功能需求,还可以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因此需要广大建筑设计师们,注意做好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现代先进建筑意识设计思想、手段的学习和理解,注重实用性与观赏性的有效把握,不断创新设计理念,以设计出更具中国特色的、更适合社会发展以及现代人们审美情趣的建筑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1] 陶陶. 传统文化艺术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中国集体经济,2011,30:147-148

[2] 粟亚莉. 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2,25(3):169-170

篇7

建筑,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所展现于地平线上的一种巨大的空间文化形态,是人类按一定的建造目的、运用一定的建筑材料、把握一定的科学技术与美学“语汇”所进行的大地营造。这种为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所构成的建筑,同时又反过来表现人自身,这就是建筑的文化性。中国传统建筑深受中国传统的社会哲学、美学及特有的环境气候条件的影响,形成特有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时空观念。中国人一向认为人与自然是血肉相连、同构对应的。远古时代,人们对无法预测的自然环境感到恐惧敬畏,归结到“天”上。为了得到“天”的庇佑,竭力寻求“人”与“天”之间的联系,产生了“天人合一”的观念。道法自然的道家思想哲理应运而生。远古的祭坛、明堂、神庙等建筑都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理念。二是阴阳有序的世界观。由于受天人合一的观念影响,就产生了阴阳五行说。中国建筑受这些思想的影响从建筑方位来说也是有主有次,上古对太阳的崇拜形成了日出日落之方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认识了天体,又产生了朱雀、玄武、青龙、白虎之说。建筑位置也随方位区分形成左先右后,东尊西卑的观念。建筑以南为上,以东为上。三是严肃的伦理观念。中国传统建筑的平面布局是中轴对称的。无论是宫殿、坛庙、陵寝及民居建筑布局,都是井井有条,这些建筑形制把儒家宗法制度体现得淋漓尽致。四是以物托意,祈求美好。中国传统建筑设计上,用数的象征、形的象征、物的象征来表达人的思想,例如天圆地方、阴阳尺数等来表示人与自然的联系,寄托古人的理想。

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有着哲学的辩证关系。传统文化代表过去,但从发展的观点看,传统文化又是过去的现代,现代的古代,现代是由古展而来,又是未来的古代。所以,现代建筑文化不可避免地要在传统建筑文化的基础上发展,现代建筑总会不同程度受到传统建筑文化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新材料,新技术对建筑的影响极大。现代建筑正逐步走向国际化。目前国内某些地区盲目追求现代,割裂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以至于城市建筑失去可识别性,形成“千城一貌”的尴尬局面。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并通过现代的技术手段,使传统的建筑文化重新活跃起来,传统的建筑文化正逐步转化成适合现代建筑的建筑文化。纵观我国当代建筑设计中对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全面再现传统建筑文化。现代建筑装饰中,一些建筑由于年久失修已经失去,人们为了复现这些建筑风格,按照建筑的原样建成复古新建筑,传统商业建筑空间及建筑装饰被重新建造。在设计中运用传统的平面布局、空间、外观以及细部,严格遵循古建筑法式,简单再现历史。这样传统商业空间建筑装饰被全部搬迁运用到复古新建筑上。例如北京王府大街的小吃街就是传统商业建筑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复古再现。几乎所有原来建筑的装饰都用了,挂落、栏杆、柱头,招牌、幌子,应有尽有;色彩质感基本上和原来一模一样,完整地再现了原有建筑的风貌。

二、以古建筑有代表性的“视觉模式”作符号,局部运用到现代建筑中。这样做既不影响整体,又可避免传统与现代多方面的矛盾。这些符号局部地运用到现代建筑设计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屋顶符号的运用,在现代建筑设计中,传统的大屋顶以及屋顶装饰符号被点缀在建筑的屋顶和檐口,例如顶部的兽吻,起翘的屋檐,饰有琉璃瓦的小檐口等。二是门窗、隔扇这些传统建筑符号在现代建筑空间中的运用,在现代建筑空间中,一扇古门、古窗,一方隔扇点缀在现代建筑空间中,能使整个建筑空间产生意想不到的意境。三是梁柱这些承重建筑结构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现代仿古结构的大跨度、大空间的建筑结构依然离不开梁柱结构。四是天花藻井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运用。现代建筑天花装饰采用现代的装饰图案,结合传统的藻井形式,使现代建筑更具装饰效果。五是传统色彩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运用。色彩在古建装饰中十分重要。它既能造成宫殿的鲜艳浓烈环境,又能营造出江南园林淡雅朴素的意境。这种传统的色彩配置在现代创作中大有用处。六是传统装饰陈设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传统的建筑陈设装饰包括家具、古董、器皿等。这些元素在现代室内空间环境营造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在会客厅内放置一款做工精致,图案精美的花台与茶几,会带来古香古色、意境深幽的美妙效果。上海的中餐厅有些就成功运用了中国元素。如地处陆家嘴的黔香阁,就以清雅而闻名,其设计层次分明,错落有致,曲折的回廊将室内空间划分为几块。顶上的古式宫灯隐伏在灾木椽之内,线条简单,但却把现代感融入了古典,基调是简约的古雅,营造出古朴、典雅的传统文化氛围。

篇8

关键词:传统文化;建筑文化;隐私元素

中国是拥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度,独特的地理结构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化,而中国传统建筑作为炎黄子孙一项基本实践活动,也是这种灿烂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纵观历史,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可以说是不断改造、改进并完善居住场所的演变过程。人类在这漫长的完善居住环境的过程当中,不仅尽量满足遮风挡雨、生活起居等功能性方面的物质需求,而且还注重居住心理、居住伦理和居住审美等方面的精神需求[1]。因此中国传统建筑也包含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它的形成和发展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智慧,是民族性格的一种集中反映。

一、 院落?围合

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建筑相比,在形式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西方建筑通常以单体建筑的形式来体现其价值,这种价值既包括技术上的也包括艺术上的,因此西方历史上某些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往往体现了当时社会最先进的技术和最高的艺术成就,例如古罗马竞技场,佛罗伦萨大教堂等。而中国传统建筑虽然缺少这种“鹤立鸡群”的气势,但是它的价值却是通过建筑群的围合来体现,即通过院落来组织空间,通过院落来体现其文化价值。虽然西方建筑也有建筑群的概念,但与其开放的特点相比,中国的建筑群往往比较封闭,它是通过一个个封闭的院落来组成一个大的建筑群体,因此确切的说中国的建筑群就是一个由围合创造的内向空间,这种空间大到都城、宫殿,小到园林、住宅,其构成方式都是通过围合来形成,因此围合的院落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核心元素。

这种独特的内向围合结构与中国根深蒂固的农耕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地理上来讲,中国广大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这种气候的特点是四季分明,雨量和热量丰沛,适合农作物的生长,因此良好的气候条件造就了传统的农业活动,而农业活动又是一个长期性和持续性的过程,因此农业生产决定了农业人口的定居生活方式。同时,农业生产又形成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即典型的“男耕女织”的生产模式,这种小农经济最大的特点就是基本的生活资料通过家庭成员间的劳作就可以满足,而无需频繁的交换来获取生活物资,因此长久以来封闭保守的小农经济形成了中国人内向、封闭的性格特点,而这种孤僻的性格自然也造就了谦逊、内向、中庸的中国传统文化。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建筑的院落形式其实就是中国传统封建文化的一种反映,它是心理空间之外的一个物质空间——将院落内部的小空间与外面的大空间区分开,反映的就是将自我与外界隔离的封闭心态。所以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虽然各地的地理、气候、民俗等客观条件各不相同,但是中国的传统建筑特别是民居建筑均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均以房屋围绕院落向心而筑,形成独立封闭的院落空间。

虽然中国传统建筑是由房屋围合而成的封闭院落,但这只是一种形式上的表现,实际上这种封闭只是相对的,对于外界来说它是一个封闭的内向空间,而对于内部来说它又是一个面向家庭成员的开放、宽敞的公共空间,因此从严格意义上来讲,院落是一个联系内外的过渡空间,它具备封闭与开放的双重性。从字面上来理解,“围合”本身就具有辨证关系,“围”字的意义在于“合”,空间是由“围”而合成的,在庭院建筑中,空间的“围”是以房屋的实,围成院落的虚,同样,反过来看,正是院落空间的虚,界定四周房屋的实。所以围合并不等同于完全的封闭,它的最终目的是创造虚实有序的内部空间,为内部成员创造一个多样丰富的空间环境。因此中国传统建筑通常以院落来营造不同的内部空间,当居住者从一个院落走向另一个院落,他所看见的景物就会随空间变换而变换,从不同的线路、方向进入院落,又会得到不同的心情和感受,这是对庭院建筑内的流动空间艺术的体验与把握。

院落对外是封闭的,给人以冷漠的一面,对内则是开放的,又呈现出温情的一面,因此院落空间对于居住在其中的居民来说,具有较强的归属感和领域感,由于院落具有稳定和安静的特征,由此又给人以安全感、满足感和亲切感。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院落作为一种领域空间,它对人的情绪、性格及内聚力的形成有着异常强的作用和影响,这种领域感无疑会在潜移默化中,左右着居住者的心态、情绪以至行为,成为维系内部成员关系的情感枢纽。因此,从另一方面来看,院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宗族观念,它所反映的是一种小团体的利益文化,是区分彼此的价值标准,一个院落其实就是一个利益团体,大家在团体当中相互照应,相互协助,共同创造和谐安定的生活环境。

二、 隔断?遮掩

中国传统建筑围合、向心,体现着含蓄、内敛的气质,就像中国人的处世哲学,总是显得谦逊和低调。如果说围合的空间犹如建筑的骨骼,成就了它的轮廓和气质,那么建筑中的构件和陈设就犹如它的衣裳,为它独特的气质锦上添花,使它的形象更加靓丽动人。因此封闭的空间必定有着同样内敛的构件,两者之间相互契合,相互呼应,共同展现出中国传统建筑的风韵和气质。

1、 照壁

照壁又称“影壁”或“屏风墙”,“影壁”二字由“隐避”二字变化而来,在门内为“隐”,在门外为“避”,后人统称为“影壁”。从字面就可以看出从产生到现在,遮挡一直是照壁的主要作用。早在西周时期的建筑遗迹中就有照壁的形象,汉画像石也有照壁形象,说明照壁历史非常久远且经久不衰。

篇9

【关键词】:国际主义风格 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 领悟和实践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各种艺术思潮和建筑风格纷纷涌入设计行业。在这各种风格中,国际主义风格以其商业性、形式简洁大气,体现高科技手法得到很大的推崇。再加上为满足各种需求对建设数量的片面追求造成的工业化大生产使得迅速发展的城市出现千城一面的状况,不论是北方还是南方,总会发现相似的建筑。民族性以及地域性的缺失、自我风格的模糊成为了眼下中国现代建筑以及建筑师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国际主义设计风格”的起源和特征

建筑设计是为了满足人们生活、工作的物质要求和精神要求所进行的理想的内容环境设计,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以至于迅速发展成为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十分实用的边缘科学。“国际主义设计风格”的产生有它自己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它起源于平面设计的一种设计风格,其风格简单明确,传达功能准确。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这种风格的广泛流行影响了世界各国的建筑设计,产品设计和平面设计。第一,资本主义的,中产阶级的,富豪的。当现代主义设计大师到了美国以后,发现美国的社会阶层和欧洲有很大的不同:美国是中产阶级占了大多数,穷人和富人并不多。于是他们渐渐改变了原来的设计思想,形成了国际主义设计,为富有的人们做设计。第二,商业性的。国际主义在美国富裕的环境下抛弃了一战后对于工业化和当时的贫穷的社会状况进行的探索性设计,它是一种商业的设计,它成为了资本主义企业形象和符号。第三,形式至上的。现代主义设计追求的是功能,只要功能符合,形式不是特别重要。但是国际主义在这点上却,成为了形式至上的风格。由于这种风格代表了大企业、政府、权利和现代化,所以,为了达到这种形式,功能也就被忽略。第四经济效益的。国际主义追求的却是它的经济效益。他们不在乎花很多的钱来建造一个建筑,他们更加看重建筑本身日后能够带来的财富。

在我国经济建设大发展时期, 钢铁、玻璃幕墙、钢筋混凝土的大量使用,简练大气的高层建筑和造型现代独特的大型公共建筑的出现,成为了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和建筑科技技术大力发展的一大标志。在一段时期内,当这些简练高技的建筑刚刚出现在城市中时,一度被视为是经济雄厚、进步、现代化的标志。在初期,这样的建筑风格是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科技和施工手段日益进步的需求的。但当社会,物质生活不断提高之后,民众的审美水平也随之提高,再审视这些建筑,却发现它们似乎和周围的环境不那么和谐。它们已不能表达其所在的这个城市和国家独特的性格。人们需要一种体现城市和国家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最初印象或者说是最直接的表达是在城市建筑中表达出来的。在充斥着这些雷同建筑的城市之中本土的文化符号和地域特征被渐渐遗忘,城市的历史和脉络正在一点点的消失。

二、传统文化和地域性的思考

如何才能解决面临的问题呢?不仅是中国建筑师,各国建筑都在进行深刻的思考和实践。侧重地域性表现是当代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当代建筑师对抗建筑“国际化”“标准化”的有力武器之一。早期现代主义及国际主义风格设计的核心思想多在于强调建筑是科学技术的反映,而对于建筑与自然,与人文环境的关系缺乏关注。地域主义的基本策略是从地方和场所中提炼地方要素,从而突破现代主义所强调的统一和统一性,这些要素来自于场地的地形地貌,营建的结构和构造系统以及由此演化生产的营造美学法则。而要想做出“中国精神”的建筑,就必须进行地域性的设计,民族性的设计,必须对其所在地区的文化背景进行深入的了解,只有真正的理解文化环境,再加上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符号,才能得到适合的并彰显中国特色的建筑。

吴良镛先生提出“抽象继承”的观点,第一,将传统建筑的设计原则和基本理论的精华部分(设计哲学、原理等)加以发展,运用到现实创作中来;第二,是把传统形象中最有特色的部分提取出来,经过抽象,集中提高,作为母题,蕴以新意,以启发当前的设计创作形式美的创造。传统建筑元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越来越彰显出独特的艺术魅力,给建筑设计带来了新的风格。将传统建筑装饰艺术元素抽象化,并结合原有建筑本身的文化特色,结合地域的独特文化,使人们在建筑作品形象上能直接感觉到强烈的传统气息和独特的文化气息。

三、实例分析

2011年7月1日,成都东客站正式投入运营。成都东站占地面积大约1306亩,南北长约2.9km,东西宽约520m,自西向东:西广场、站房、东广场。成都东站建筑面积大约220000O,包括站房、无柱雨棚、高架等等。其中,站房面积108000O。成都东站建筑高度约为39m。当这个大型的建筑出现在大家眼前时,不仅感受到了强烈的视觉冲击,也感受到了强烈的地域文化特色。作为西南大都市的门户和文化的名片,成都的重要地标建筑,设计师们为这座集科技和地域文化于一身的车站赋予了多层的文化地域寓意。融入独特青铜面具艺术元素的结构造型,舒展、张扬的屋檐,这些元素都是成都平原古蜀文化的体现,从这些抽象元素中深深捕捉到三星堆文明和金沙文明的影子。独特的川西风格竹编幕墙以及檐口的雕刻,展现汉蜀文化的宫阙和雕刻艺术,体现成都独特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建筑与城市轴线相契合,与塔子山公园九天楼遥相呼应。成都东客站集优美造型和先进功能为一体,达到建筑与科技的和谐统一,达到了与场地协调,与城市文脉与地域文化相契合。

三、结语

作为建筑师对于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的理解,不能仅认识在形式层面上,而需要透彻理解和领悟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将这种感悟升华极至,转化成一种精神,一种寓无形于有形的精神。只有这样,建筑符号语言才能在不断再生中使文脉得以延续,传统文化在当代建筑设计中才有正确的表达方式,才能设计出具有自己风格、具有民族精神的优秀作品。

参考文献:

[1]关瑞明,聂兰生.传统民居类设计的未来展望[J].建筑学报,2003(12):58.

[2] 孔宇航,王原,刘九菊.地域性思考 整体性设计[J].城市建筑,2009(06)

篇10

关键词:建筑;自然观;宇宙观;宗教;礼制;民俗

中图分类号:TU-02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0)04-0059-03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国劳动人民用自己的血汗和智慧创造了辉煌的中国建筑文化,而且有着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样式。这些丰富的样式正是我国古代文化多元与多样性的产物。

中国传统建筑在时间上有汉、唐、宋、元、明、清之分,地域上有东、西、南、北、中之别,可谓是丰富多彩。己故的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教授曾于1961年这样评价我国的传统建筑:“……这里所谓的旧建筑应该理解为从文献可考的秦汉以来,一直到解放以前共约二千年间遗留保存下来的全部遗产,包括近百年来帝国主义侵略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建筑遗产,这是一份无比丰富的遗产。”

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构架建筑体系为主体。在汉代的时候木构架体系已经基本形成,到唐代已达到成熟阶段。木构架体系历史悠久、体系独特、分布地域广阔、作品十分丰富,并且一直持续发展完整地经历了古代社会的全过程,是世界建筑史上的重要建筑体系之一。

除了占主体地位的木构架体系之外,中国传统建筑还并存着干阑、井干、窑洞、土楼、碉房等多种其他建筑体系。这是因为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的气温、湿度、雨量、地形和地表土层差别悬殊,地方性的建筑材料资源也大不相同,众多民族的生产特点和生活习俗也差异较大,并且木构架体系建筑自身,因为这些同样的原因,在基本构筑形态的共同性基础上,也带有地域性、民族性的许多差异,因而形成了多彩多姿、不拘一格的建筑装饰形式。例如:从通行于北方的抬梁式结构形式到通行于南方的穿斗式结构形式,从北方的四合院到南方的干阑式住房,从河南巩县与陕北地区的土窑洞到福建与广东客家族的土楼民居,从蒙古族同胞的蒙古包到藏族同胞的帐房和碉楼民居等等,各有其不同的风格,从而形成了极富于艺术性的地方。建筑造型、建筑图案、建筑装饰色彩等方面也是千变万化、绚丽多姿。从宫室建筑中规格不同,形式各异的屋顶型式与组合方式到园林建筑中多姿多彩、无一雷同的漏窗型状与窗根图案以及栏杆图案,从单体建筑与群体建筑中变化无穷的空间分隔到人文景观与园林建筑中依山就势的规划布局,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然而这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结构与形体,正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多元及各地区民风民俗所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着自然观、宇宙观、宗教、礼制、民俗等各个方面。(图1-6)

1、自然观

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在中国古代建筑创作中是始终遵循的指导思想之一。中国人一向将大自然认做自己的“母亲”,认为人与自然本是血肉相连、同构对应的。先秦之后,天人合一的思想一直是中国文化思想的一个主流。庄子在《齐物论》继而美化自然。在中国画中,中国的古建筑(包括古庙、古民居等)往往都建在半山腰,很少有建在最高峰峰顶的,这就表示了对自然的一种尊重甚至是礼让。中国先人选址定居时,也往往将自然环境作为决定性的因素,由此诞生了一门古老的学说_风水。例如《管子》一书中就明确了城市选址的方法,提出了“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干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面沟坊省”的原则。人们在实践中还强调“师法自然”,把大自然当作老师。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历代的造园家以神州大地千姿百态的山川林泉为本源,创作了无数园林范例,形成以山水为景观骨干的独特东方造园风格。中国古建筑在审美情趣和创作思路上也极力体现着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例如中国每个封建王朝都建有供黄帝祭天的建筑,明朝北京天坛祈年殿采用圆形,三重檐(上檐青色表示天,中槽黄色表示地,下檐绿色表示万物),很明显地体现出“天圆地方”和“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图7-8)

2、宇宙观

“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代关于宇宙生成的理论,后来发展成指导人们行为的基本准则,对我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等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阴阳的最初概念指日之向背,朝阳面为阳,背阳面为阴。后来人们将阴阳认为一切事物皆由阴阳这两个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的因素组成,是一对对立统一的哲学范畴,即老子所谓的“万物负阴而抱阳”。五行指土、木、金、火、水五种元素。古代思想家将这五种物质视为宇宙万物的起源及其变化的基础。“阴阳五行”学说影响着古代中国人对世间事物的认识,他们将一切事物皆视为阴阳两个方面。在中国传统建筑中,“阴阳五行”观念影响着建筑的布局、结构、装饰以及环境设计等。中国传统居室与陵墓建筑中的“风水”学实质也是以“阴阳五行”观念为理论基础的。“阴阳五行”观念不仅强调阴阳的对立,同时也重视阴阳的“中和”与“互补”,即所谓的“刚柔相推”、“含刚蕴柔”、“寓柔于刚”。反映在中国传统建筑审美中,则表现为建筑空间的虚实相生。《老子道德经》中说:“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一直延续着虚实相生的理念,从建筑布局看,庭院与殿堂楼阁一虚一实,内外空间互为补充。从建筑结构看,墙体与门窗,基座与栏杆,横梁与竖柱,方正框架与飞檐翘角、皆为实中有虚,阴阳结合。

(图9)

3、宗教意识

宗教的传播影响着人民的意识形态,随之而产生的宗教建筑也在建筑文化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我国的宗教以佛教和道教为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以其博大的胸怀,吸收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其中亦有异国他族的宗教。这些宗教思想的传人,带来各种形制和功能的宗教建筑的产生,因其产生的不同背景和教义而呈现出各具特色的宗教建筑,宗教建筑成为了中国传统建筑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建筑虽是作为宗教活动的场所,然而它们以其精湛高超的建筑艺术和绚丽多彩的风格,展示了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我国现存的宗教建筑中,佛教寺庙占有绝对的多数。佛教建筑有塔、寺、石窟三种主要类型,佛教意识决定并影响着佛教建筑的特点。如佛塔层层向上的形式,将人们的目光引向上苍,代表佛教徒摆脱现世苦难、向往天国的愿望;莲花寓意佛地净土的洁净高雅,是佛教建筑中的常用装饰;放生池是佛家普度众生慈悲为怀的体现,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是由殷商时期的鬼神自然崇拜,战国时期的方术和神仙信仰以及两汉时期的黄老学说杂揉而成的。道教信奉“阻阳八卦”和“五行”学说,道教的宫殿建筑就是深受这两种思想的影响。(图10)

4、封建礼制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上之滨,莫非王臣。(引自《诗经-小雅・北山》)自国家产生以来,君主专制制度成为中华五千年文明

的主要政体形式。在这种政治体制下,君主赖以维护社会秩序的两样法宝是礼与法。所谓礼,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伦序,故《礼记》称“礼为天下之序”。实质上就是维护封建伦理道德的等级制度。《礼记・经解》说:“礼之于正国也,犹衡之于轻重也,绳墨之于曲直也,规矩之于圆也。”在儒家正统思想看来,礼既是规定天人关系、人伦关系、统治秩序的法规,也是制约生活方式、伦理道德、生活行为、思想情操的规范。它具有强制性、普遍化、世俗化的特点,渗透到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当然也不可避免地制约着中国古代建筑活动的各个方面。礼对建筑的制约,不仅表现在建筑类型上,如宗庙建筑摆到建筑活动的首位,而且在城制等级,建筑组群,甚至建筑的装修上,都含有等级的含义。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存在着壁垒森严的等级,从皇室宫殿、贵族府邸到平民住宅,从建筑的布局方位、形体大小、群体组合、结构构件、色彩装饰到建筑用材,处处皆凝结着强烈的伦理和政治等级规范。如传统四合院民居的布局讲究正室居中,左右两厢对称在旁,这实际上是宗法伦理中“礼”的体现。家族中的礼主要表现为父尊子卑,长幼有序,男女有别。因而在居室建筑的安排上父母之居称正屋,并且安排在整个组群的中轴线上,居中在上,以显示其在家庭中的至尊。在正屋的两边,对称排列东西两房,归子辈居住,称为“厢房”,父与子的居室除了在坐落方位有别外,往往在建筑规模、室内装饰与陈设上也有尊卑之分。(图11)

5、民俗文化

民俗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民俗的体现是全方位的,衣食住行处处皆有民俗文化的烙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发展与传统的民俗文化底蕴是密不可分的。民俗文化具有传承性和渐变性,它折射于建筑的各个方面,从屋顶形式、大门方位、门窗样式、平面布置到建筑装饰的空间布局等,都受民俗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建筑承袭了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民俗文化,反映出了中国特有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建筑的形制和功能有的就是直接来源于民俗文化,如宗庙与家祠的形成就起源于人们对祖先的崇拜;人们的节日婚丧聚会、酬神唱戏等民俗活动也直接影响着建筑空间组织和造型。各地风格各异的民居、建筑装饰的繁或简、朴实或隆重、题材的属性等都直接反映着民俗艺术特色和生活气息,并且形式也比官式建筑自由随意。

综观各类建筑的形成与发展不外乎是我国劳动人们勤劳智慧的结晶,中华民族文化的产物。正如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写到“生产创造消费,消费也创造生产。心理结构创造艺术的永恒,永恒的艺术也创造体现了人类社会流传下来的社会文化心理结构。……心理结构是浓缩了人类历史的文明,艺术作品则是打开了时代魂灵的心理学。”。因此,在分析传统建筑文化时,我们有必要对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心理,包括自然观、宇宙观以及主导文化思想等作进一步的了解。(图12-13)

参考文献:

[1]梁思成,建筑创作中的几个问题,建筑学报[J],1961,(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