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好处范文
时间:2023-10-18 17:21: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好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阅读;网络;中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21-0049-02
1 引言
在我国现行教育系统中,应试教育使得中学生的学习压力相对来说比较重,学生课外活动时间比较紧张。另外,在家长的要求下,许多学生还报有其他的兴趣培训班,诸如比较流行的舞蹈培训、围棋培训、跆拳道培训等,这些培训对学生兴趣的培养的确有一定好处,但是也占用了学生大部分的课外时间。因此,课外阅读在中学生的生活中所占比例是很小的。在信息时代,人们生活水平变得更加富裕,信息电子产品成本越来越低,电子产品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中,网络的便捷性也给中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广阔的资源,中学生一人一部手机已经非常普遍。在此背景下,如何利用网络来拓展中学生的阅读广度呢?
2 课外阅读对中学生的意义
阅读是一个很全面的复杂的活动,它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对心理理想的追求和坚持,更可以让人们的灵魂受到洗涤和安抚。阅读可以在人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中体现,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甚至是人生。
阅读可以提高中学生的写作能力 作文是中学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许多家长和学生头疼的问题,经常听到学生写作文时抱怨:没的可写,总有书到用处方恨少的感觉[1]。对于这种情况,课外阅读是最佳的解决方法,大量的课外阅读是写作文的基础,书中的大千世界让学生了解到他们生活中从来没有见过的人和事,积累了知识和素材,开拓了作文思路,让他们有话可说、有事可讲。
拓展视野,阅读是第一步 通过长期广泛的课外阅读,学生可以足不出户,了解外面的大千世界。通过最新的杂志,可以了解世界正在发生怎样的故事;通过历史类读物,可以了解到国家的历史、世界的历史、人类的历史;通过科学著作,可以了解到将来人类可能如何发展,环境问题、食品问题如何解决;通过指导类教学类书籍,可以学到如何为父母做一顿精美晚餐,如何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学习课外知识,课外阅读是最好的方法 在课程教学中,课本的学习和教师的授课往往是有限的,对于知识理解能力逐渐增强的中学生来说,课内知识远远不够,那么,这时候就需要大量的课外阅读,正确的课外阅读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理解力,从而使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书籍,学生可以更加了解这个世界[2]。
3 中学生阅读现状
时间问题 随机调查了两所中学中的50名学生,发现喜欢看娱乐类书籍的学生占45%,校园爱情类占39%,漫画类占34%;而对看书时间的分配,大部分表示会利用周末时间看书,平时几乎不看课外书,11%的学生表示在周末和节假日才有空看书。通过数据来看,他们的时间问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受到平时作业、考试的影响,他们把大部分时间花在课内学习中,而课外阅读时间很少;二是时间分配问题,他们虽然大部分时间在忙于课内学习,但是在课外也有很多的零碎时间,这些看似很少的零碎时间,如果能够科学地加以管理和利用,会收到很大的益处。
阅读类型问题 中学生的阅读类型主要有娱乐、言情小说、武侠小说、科幻推理、战争类等。大多数情况下,男女生喜欢的类型有较大差别,女生以娱乐、言情小说为主,男生以武侠、科幻、战争类小说为主[3]。可以发现中学生阅读国内外名著的比例非常小,有更多的是在教师和家长的要求下阅读的。
其他问题 除了以上列出的问题以外,中学生在阅读方面还有许多不是特别突出的问题,这里也拿出来分析一下[4]。其中家长也存在不支持学生看课外书的情况,理由一般是看课外书对学习没有好处,甚至影响学习,因此要求他们将大量时间用于应试的学习与复习。
另外,阅读的功利性、课外阅读的兴趣低下也造成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出现问题。对于中学生来说,阅读还只是纯粹的爱好,一般不会带有什么特殊的目的。但是通过观察,有很大一部分学生的阅读带有不同的目的,功利性比较强。这会直接导致中学生阅读兴趣低下和阅读兴趣无法正常培养的问题。
4 网络阅读的特性
什么是网络阅读 百度百科对网络阅读的定义:网络阅读是一种有别于传统纸张阅读的新型阅读方式,此种阅读方式的兴起、发展有赖于互联网的发展。网络阅读不仅节约了纸张,还在便捷性、实时性、全面性等方面优于传统阅读。
网络阅读的特性 1)网络阅读依托于电子产品,非常便捷。网络阅读的载体可以是电脑、手机,甚至可以是手表等易于随身携带的电子产品;网络阅读可以随时随地,只要动动手指就可以阅读。2)网络阅读的资料丰富、全面。网络阅读是基于互联网的资源,因此,各种资源应有尽有,它带来的是资源的成本大大下降和资源的全面性,但同时也使得垃圾信息多,资源筛选带来难度。3)网络阅读超越传统文字式阅读,通过多媒体技术的支持,可以加上图片、声乐、视频等元素,阅读生动,表现力和感染力强。
5 如何活用网络来拓展中学生的阅读广度
合理规划时间,为阅读找到一席之地 首先,阅读应该引起家长和学生的注意,在新的网络阅读背景下,阅读更加便捷,更加高效率和节省时间[5]。因此,中学生应该抓住网络阅读这一特性,合理规划时间,在课余减少玩游戏、QQ等娱乐性的活动,把时间分配给网络阅读。
充分应用多媒体阅读,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下,阅读可以自由地加上声音、图片、视频,甚至连线到作者,与作者沟通交流,这就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倡导名著经典阅读,加强阅读信息筛选能力 在庞大的信息和资源面前,许多学生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干扰,接触到许多不良的信息,因此需要加强学生信息筛选能力的培养,让他们找到什么是对自己有益的书,怎么拒绝诱惑和识破骗局。另外,经典名著是历史的沉淀,经过了时间的考证,对中学生非常有益,因此应该鼓励中学生阅读经典名著。
6 结语
目前,网络阅读在中学生阅读开展中还是起步阶段,在实际操作中还有许多问题。当遇到问题的时候,应该明白网络阅读的普及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注定会遇到更多的实际问题。这就需要不断地努力,不断寻找更加科学的方法来完善它。
参考文献
[1]王健,陈琳.青少年数字化阅读素养的内涵与培养[J].中小学电教,2011(6).
[2]马世晔.阅读素养与国家竞争力:国外阅读素养测试对我们的启示[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0(7).
[3]杨爱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初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9).
篇2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学 课外阅读 写作能力 结合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的现状与重新定位
教育部在2001年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初中生(7―9年级)应“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这表明,传统的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目标已经慢慢转向以语文素养为核心的教学目标。在强调提高语文素养的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因此,我们应该把强化课外阅读作为中学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
但是,在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首先,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把越来越多的时间花在应付考试上,这使得用在课外阅读上的时间日益减少。其次,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中学生渐渐对课外阅读失去了兴趣。学生不再喜欢阅读,尤其是与考试看似没有关系的课外阅读。再次,老师往往只强调学生对教科书的重视。常常要求学生掌握对教科书课文的理解,而很少注重课外阅读。最后,由于课外书籍的多种多样,挑选甄别有价值、对自己成长成才有益的课外书籍对于中学生来说颇为不易,所以不少学生家长对中学生课外阅读持一种消极的态度。
因此,如何改变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的尴尬现状成为了中学语文教师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我根据自己多年来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实践提出了想法,那就是将课外阅读和写作结合在一起,以课外阅读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以写作为目的指导课外阅读。我认为对于课外阅读的这一重新定位能够较好地解决目前中学生课外阅读缺乏的问题。
二、以写作为指导和目标,促进课外阅读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可见阅读与写作是密不可分的。读书多、阅读能力强的人,写作能力往往很强。相反,读书少的人则很难写出好文章。因此,我提倡以写作作为指导和目标来促进课外阅读。
(一)扩大课外阅读,重视语言的积累。
语言积累是一个较为缓慢的过程,如果仅仅依靠课堂教学就远远不够。所以中学生必须广泛阅读才能逐渐提高语言素养。教育部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各个学段的课外阅读量,它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做到丰富语言的积累。
(二)区分精读与泛读,重视精读经典。
正如上面所提到的,中学生可选择的课外书籍非常多,对于所有课外书籍都进行精读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因此,区分精读与泛读,重视精读经典十分重要。在这一方面,教师应该发挥应有的引导作用。
对于泛读的课外书籍,应指导学生将重点放在语言的积累、视野的开阔、情操的陶冶等方面。另外,在泛读课外书籍中也应该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在快读阅读中搜索有用信息在现代社会中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能力。对于精读的课外书籍,教师必须做好挑选甄别的工作。教师应推荐学生阅读一些适宜的经典书籍。依我的教学经验,适宜精读的书籍应当以散文为主,精读散文有几个好处:一是篇幅较短,不用花费大量时间;二是散文的写作线索较为明显,适宜中学生理解和分析;三是散文接近中学生写作的文体,利于学生吸收模仿。总之,课外阅读应区分精读与泛读。
三、以课外阅读为基础进行写作
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说:“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课外阅读抓得好,对学生写作帮助很大,文章写得好的同学恐怕多半得力于课外阅读。”如果说把阅读看做是信息的输入的话,那么写作就是信息的输出。信息的输出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先前的信息输入。由此可见,以课外阅读为基础进行写作是可行的。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我认为以课外阅读为基础进行写作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一)锤炼语言文字,注重语词与文采。
语言文字是写作的基础,恰当地使用语言文字是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但语言文字的正确使用并不是通过有关语法教学就可以完全实现的,而是需要学生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在语言的使用中掌握用法。语言的生命在于运用,只有理解了语言在运用中的含义,才能明晰其用法。文章好不好的一个重要体现是看文章是否有文采,文采依靠的是积累。
通过课外阅读,尤其是大量地泛读,学生可以积累大量的辞藻和词语搭配,也可以对语句的表达方式有更深刻的认识。具体来说,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两个方面:首先,使用怎样的词语;其次,怎样将这些词语以何种方式组织出来。前者涉及用词,后者指向成句。大量的泛读可以使学生在这两个方面有潜移默化的提升。
(二)精构篇章框架,展现文章脉络。
相对于上面的语言要求来说,这里涉及的是写作更高层次的要求。好的文章不仅仅在于遣词与造句,更核心的在于文章要表达的思想和思想表达的线索与层次。在写作中,这就体现在怎样设计篇章结构的问题上。所谓写作之前要“胸有成竹”就是强调在写作具体材料之前要有对文章篇章框架的设计和规划。
掌握这种篇章规划能力对于中学生来说是非常难的,依据我的教学经验,中学生写作中最缺乏的就是这种能力。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应该通过课外阅读的精读来解决。之所以推荐学生课外阅读中要精读名家散文,就是想让学生通过对名家散文的认真分析与研读来逐渐领悟文章篇章结构的框架方法与技巧。在精读了一些名家散文后,学生模仿其行文方式多加练习,便可以大大提高这方面的写作能力。
因此,面对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不被重视的尴尬现状,我们可以将课外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提高相结合,以写作为指导和目标促进课外阅读,以课外阅读为基础提高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篇3
教育部在2001年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初中生(7~9年级)应“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这表明,传统的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目标已经慢慢转向以语文素养为核心的教学目标。在强调提高语文素养的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因此,我们应该把强化课外阅读作为中学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
但是,在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首先,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把越来越多的时间花在应付考试上,这使得用在课外阅读上的时间日益减少。
因此,如何改变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的尴尬现状成为了中学语文教师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我根据自己多年来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实践提出了想法,那就是将课外阅读和写作结合在一起,以课外阅读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以写作为目的指导课外阅读。我认为对于课外阅读的这一重新定位能够较好地解决目前中学生课外阅读缺乏的问题。
2 以写作为指导和目标,促进课外阅读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可见阅读与写作是密不可分的。读书多、阅读能力强的人,写作能力往往很强。相反,读书少的人则很难写出好文章。因此,我提倡以写作作为指导和目标来促进课外阅读。
2.1 扩大课外阅读,重视语言的积累。语言积累是一个较为缓慢的过程,如果仅仅依靠课堂教学就远远不够。所以中学生必须广泛阅读才能逐渐提高语言素养。教育部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各个学段的课外阅读量,它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做到丰富语言的积累。
2.2 区分精读与泛读,重视精读经典。正如上面所提到的,中学生可选择的课外书籍非常多,对于所有课外书籍都进行精读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因此,区分精读与泛读,重视精读经典十分重要。在这一方面,教师应该发挥应有的引导作用。
对于泛读的课外书籍,应指导学生将重点放在语言的积累、视野的开阔、情操的陶冶等方面。另外,在泛读课外书籍中也应该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在快读阅读中搜索有用信息在现代社会中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能力。对于精读的课外书籍,教师必须做好挑选甄别的工作。教师应推荐学生阅读一些适宜的经典书籍。依我的教学经验,适宜精读的书籍应当以散文为主,精读散文有几个好处:①篇幅较短,不用花费大量时间;②散文的写作线索较为明显,适宜中学生理解和分析;③散文接近中学生写作的文体,利于学生吸收模仿。总之,课外阅读应区分精读与泛读。
3 以课外阅读为基础进行写作
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说:“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课外阅读抓得好,对学生写作帮助很大,文章写得好的同学恐怕多半得力于课外阅读。”如果说把阅读看做是信息的输入的话,那么写作就是信息的输出。信息的输出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先前的信息输入。由此可见,以课外阅读为基础进行写作是可行的。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我认为以课外阅读为基础进行写作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3.1 锤炼语言文字,注重语词与文采。语言文字是写作的基础,恰当地使用语言文字是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但语言文字的正确使用并不是通过有关语法教学就可以完全实现的,而是需要学生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在语言的使用中掌握用法。语言的生命在于运用,只有理解了语言在运用中的含义,才能明晰其用法。文章好不好的一个重要体现是看文章是否有文采,文采依靠的是积累。
通过课外阅读,尤其是大量地泛读,学生可以积累大量的辞藻和词语搭配,也可以对语句的表达方式有更深刻的认识。具体来说,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两个方面:首先,使用怎样的词语;其次,怎样将这些词语以何种方式组织出来。前者涉及用词,后者指向成句。大量的泛读可以使学生在这两个方面有潜移默化的提升。
3.2 精构篇章框架,展现文章脉络。相对于上面的语言要求来说,这里涉及的是写作更高层次的要求。好的文章不仅仅在于遣词与造句,更核心的在于文章要表达的思想和思想表达的线索与层次。在写作中,这就体现在怎样设计篇章结构的问题上。所谓写作之前要“胸有成竹”就是强调在写作具体材料之前要有对文章篇章框架的设计和规划。
篇4
关键词:新课程;课外阅读;矛盾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4-0099-01
为了打造书香校园,我校号召师生大量读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老祖先早就形象凝练地道出了关于阅读的要义--我想无论如何,在课堂上是破不了万卷书的,唯有在课外才有可能去读成千上万卷的书,才能达到"下笔如有神"的境界,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有助于作文能力的提高。
课外阅读,是学生拓宽视野的有效途径,是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和补充,是打开学生潜能的金钥匙,是塑造学生完美人格的辅助手段,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切入口。当前,不少中学生比较重视对课本知识的学习和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对课外阅读分配的时间较少,导致中学生课外阅读面窄,知识面不广。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课外阅读不容忽视。但是,农村中学课外阅读教学的现状令人担忧,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升学压力与新课标要求的矛盾
九年级学生要求课外阅读总量在400万字以上,而当前农村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较重,只要考上好一点的高中就行,读课外书他们认为是耽误时间,白费功夫。以我校的九年级学生为例,想上一节美术课,音乐课难上加难,自习课被老师占去进行讲解习题,学生每天都是做不完的各科试题,哪有时间去读"闲书"呢?说实话,一部分老师认为进行课外阅读只对语文课有好处,跟其它课无关,他们虽不反对,但也不支持。不是不爱看,面对各方面的升学压力,学生只有"望课外书兴叹",只有对课外读物说拜拜。
2.学生很少时间课外阅读与应试矛盾
其实七、八年级虽没有九年级学生的学习时间紧张,但每天要面对各科正式的作业,非正式的练习作业等,课外阅读时间也是微乎其微。由于学生课外阅读面窄,阅读量少,致使学生知识面窄,而当今的中招考试却越来越重视课外阅读的考查,学生遇到此类试题就束手无策。据笔者调查,我校九年级学生对于考《水浒》中有关鲁智深的情节填空一题,98℅的学生答不准确。这又如何让学生从容面对中考呢?
3.想读课外书与无课外书的矛盾
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几乎没有学生买很多正版的书来读,如果老师要求,学生也大多从地摊上买一两本应付,而学校对图书的投入又不多,因此图书室里藏书量也不大,或陈旧过时,或不适合学生阅读。借阅到了又不喜欢读,爱读书的学生只有失望,仅靠买来的书籍进行课外阅读远远达不到要求。
4.想读课外书与不知如何读的矛盾
有的学生读课外书,主要是为了消遣和娱乐,对武侠小说、神话小说、言情小说较感兴趣,有的学生不知道看什么书,或者挑一些自己喜欢看的,看书时也是走马观花,,囫囵吞枣,只追求刺激性很强的细节,却无视书中的精华,大部分学生看书前没有目的没有计划,没有选择,对书中优美的词句看后也如过眼烟云。这样一来,阅读课不但没有良好的效果,反而是浪费资源。没有正确的"阅读观"。
针对以上情况,我在阅读课教学中探索出以下对策:
(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校布置了名著长廊,在教室走廊的墙壁上张贴名著导读的宣传画,内容涉及作者介绍、内容概述,并配上作者相片和相关图片,力求图文并茂,使学生在课余饭后就能接受名著的熏陶。平时我在课堂上朗诵优美的诗篇,在作文课上讲名人故事,学生有兴趣之后,在阅读课上,我向他们推荐一些中学生必读书目,如《名人传》、《西游记》、《水浒》、《鲁宾逊漂流记》、《爱的教育》、《繁星·春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昆虫记》、《格列佛游记》、《骆驼祥子》、《朝花夕拾》、《伊索寓言》等,性格不同的学生选择的书不同,但我并不强求学生,依爱好选择,这样学生更乐于读。
(2)制定课外阅读计划,克服课外阅读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美国作家杰克·伦敦说过:"你宁可去读拜伦的一行诗,也不要去读现在的一百多种文学杂志。"这句话告诉我们,应该读经典名著。为了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在阅读课初期我给学生推荐了一个月应读完的感恩类书籍:感恩父亲、感恩母亲、感恩自然等十几本书,接着推荐的是《名人传》、《爱的教育》、《繁星·春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昆虫记》、《格列佛游记》、《朝花夕拾》、《伊索寓言》等十几本书,现在学生正在读《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等名著,我班一部分同学已经超额完成制定的读书计划,准备下一步让学生读泰戈尔,读莫泊桑,读托尔斯泰等。
(3)提供阅读条件,解决学生读书难、借书难的问题。自从开展阅读课以来,学生也愿意买课外书了,但这只是杯水车薪,远远达不到要求,让学生买书也不现实,同学们互相借阅,班级与班级之间互相借阅,这样阅读面就宽一些,营造一个书香浓郁的阅读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此,我校建立了班级图书角,以班级为单位努力打造书香文化班级,倡议每个学生都把自己认为的好书贡献出来,充实班级的图书角,学校图书室也放宽了借阅制度,学校资金投入到图书管理上一部分,支持学生阅读。
篇5
中学生课外阅读调查现状
调查一:课外书的种类
通过对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调查发现,中学生喜欢看的课外书中,30.9%的人选择了恐怖小说,57.7%的人喜欢看青春小说、武侠小说、奇幻小说、网络文学和流行杂志等。相比之下,经典名著颇受冷落,只有11.4%的中学生表示爱看经典名著。在调查中,笔者还发现85%的中学生表示“没有看完”《红楼梦》,像《高山下的花环》、《红岩》、《烈火金刚》这些红色经典书籍,几乎很少有人去关注。阅读《飘》、《呼啸山庄》、《茶花女》、《三个火》等外国名著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调查二:课外书的来源
调查发现50%的中学生的课外书都是由父母购买的,32%的中学生的课外书是老师、同学和亲戚推荐的,只有18%的中学生利用节假日自行到书店选购。初三学生张迪说:“我喜欢看漫画书,从《灌篮高手》到《我为歌狂》,从《死神》到《海贼王》,我几乎都看过。一套漫画书往往数百元,价格有点贵,但作为藏品也算是个人爱好吧。”
调查三:看课外书的目的
调查显示,75%的中学生看课外书是为了娱乐消遣,17%的中学生是为了扩展知识面,只有8%的中学生是为了丰富自己的兴趣爱好。赵媛媛是一名初三学生。她从小喜欢阅读,凡是“目所能及”的书,她都纳入阅读计划,尤其是文学类作品。不过,自从升入初中,赵媛媛再也不能随心所欲地看课外书了。因为学校禁止学生往学校带课外书,一旦被老师发现就被没收。赵媛媛说:“我看的课外书都是文学类的,是对学习有帮助的,再说,学校阅览室的名著版本老旧,类型单一,根本不能满足我的阅读需求。”
调查四:中学生的阅读倾向
24.5%的中学生阅读的课外书为实用型,包括阅读新闻类、科普知识、人物传记以及相关的学科辅导书等,75.5%的中学生喜欢阅读流行的、时尚的言情小说或幻想小说。喜欢科普的中学生一般都读过《时间简史》,这是一本探索时间本质和宇宙最前沿的通俗读物,它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的观念。这本畅销世界的《时间简史》已成为科学著述的里程碑。这不仅归因于作者史蒂芬・霍金迷人的表达方式,还归因于他讨论的令人敬畏的主题:空间和时间的本性,上帝在创生中的作用,宇宙的历史和将来。今年初二的冯世章刚刚读完《奥巴马回忆录:我父亲的梦想》一书,他说:“这本书主要讲述的是奥巴马的故事。45岁的奥巴马演说极具魅力,灿烂的笑容更虏获许多民众的心。与过去有意竞选总统的黑人前辈相比,奥巴马是首位在初选前民调获得全国性支持的明日之星,2008年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黑人总统。”
与这些实用型书籍相比,沈阳市某中学的李姗姗则把自己的阅读点放在青春故事和幻想小说上面。李姗姗说:“我很喜欢雪小禅的书,她的《看我青蛙变王子》、《戏子》、《像冰一样疼,像火一样蓝》、《一地相思两处凉》等我都看过。我不仅喜欢她的写作风格,关键是故事情节引人入胜,读后有一种暖暖的感觉。”在调查中发现,越来越多的中学生把阅读目光投向了漫画。赵小天说:“学习太紧张,看漫画书可以解除疲劳。另外,故事内容富有幻想性,打斗场面很刺激,人物形象逼真,读了有身临其境之感。”
分析
名著是历史积淀下来的文化结晶,无疑有很高的价值,但是由于时代、文化的差异性,使名著与中学生离得越来越远,甚至产生了“隔膜感”,这就造成了中学生宁愿看漫画,读青春小说而不愿意看名著的主要原因。另外,随着网络文化的兴起,中学生的阅读习惯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他们以快捷的网上阅读代替了纸面阅读。从课外书的来源上看,中学生看名著处于被动,也许是学习时间紧张,也许是名著枯燥乏味,也许是父母的过多干涉……总之,名著就好像是身边的一缕风,可有可无。
有人认为名著是文学的经典,能影响人的一生;有人认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标杆,为什么一定要读去名著?到底如何看待这个文化现象?笔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调查采访。
不读名著的三大理由
理由一:名著内容陈旧,缺少新意
张利伟(初二学生):我们初中生大都不喜欢读名著,《梦里花落知多少》、《那小子真帅》、《哈利・波特》之类的书倒是很受欢迎。什么原因?名著读起来十分无聊,使人读不到一半便不想再往下读了,就拿《西游记》来说,故事无非是说有一群怪兽贪吃,抓了唐僧就走,而每次又不吃,等着孙悟空来救,最后怪兽输了。每次的故事无非如此,毫无新意,我读到一半便不想往下读了。另外,我感觉名著的语言习惯和我们现在大不一样,如果看得多了,我还担心自己模仿上了,那样就有可能写不出东西了啊!
理由二:“名著”是闲书,应以学习为主
李宏达(大一学生):上小学的时候,我就开始接触《水浒传》《西游记》《格林童话》之类的书了,开始并不是很愿意去看,只是父母总在耳边说看这些书能受益一辈子。尽管名著中的语言不太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但是我还是能感觉到,里面的故事很经典。
我和“名著”划清界限是从高一开始的。有个周末,我一睁眼就发现枕头边的《红楼梦》不见了。没多久,母亲敲门进来,对我说:“你已经上高中了,高中就意味着学习,以后不许看这些闲书了。”“闲书?”我诧异地看着母亲,一时说不出话来。母亲一边说一边开始收拾我的书桌,把所有和学习无关的书籍都没收了,临走时还呵斥我:“等你考上了名牌大学,随便你怎么看!”我知道母亲这样做是为了我好,就是一时无法接受她的这种做法。高中三年,我从没来没有读过名著,偶尔看几眼杂志,也都是母亲拿来的。去年,我考上了大连理工大学,给母亲交上了一张满意的答卷,可是每当同学谈论文学典籍时,我很少能插上嘴。在此,我要劝学弟学妹一句:不要为了考大学而忽略了丰富自己的课外知识,其实,读一些名著是很有必要的。
理由三:时间紧,放弃课外阅读
赵晓冬(初三学生):我从来不看课外书,中外名著,我也打小就没有接触过。但是你不能据此断定我不爱学习,相反,从我有记忆以来一直在忙着,甚至远远比一般的同学要忙。记得初一的时候,有个朋友来我家做客。当他看到我的书架上一排一排花花绿绿的书时,大为感叹地说:“想不到你不是个书呆子嘛,知识面这么丰富啊!”但是不过三分钟,他又说了一句:“这么多书,怎么连一本名著都没有啊?”我还没来得及答话,就被妈妈抢了先:“现在,我家冬冬正准备出国,最重要的是补外语,没时间看那些课外书。
是啊,小时候是不知道看,现在是没时间去看,我什么时候才能静下心来读一读名著呀!
读名著的三大好处
好处一:开拓自己的知识面
田丽莎(学生):读名著的好处真是数不胜数。它能在我掌握知识的同时,放松心情、陶冶情操;能在我提高文笔的同时,领略到了大文豪们的风采。名著中还能体现许多文豪的人生观,使我懂得许多人生哲理。读名著还可以使我们的人生少走许多弯路,不去赴那些过了一辈子失败人生的人的后尘。《时间简史》是一本人人都能读懂的时间简史,一部深入浅出、简单明了的科学经典,我读了三遍。这不仅归因于作者迷人的表达方式,还归因于他讨论的令人敬畏的主题:空间和时间的本性,上帝在创生中的作用,宇宙的历史和将来。《时间简史》让我受益匪浅,让我了解了宇宙本性的最前沿的知识。
好处二:提高人的文化素养
董力夫(学生家长):经典书籍是我们永远需要的,因为经典书籍能提升我们的人文的价值和人文的精神,能够培养一个人的素养。《老子》、《孟子》、《论语》等古籍看似离我们很远,但其理论思想一直影响到今天。“百家讲坛”风靡一时,它借助名人名家之口将中国古人的思想精髓传播开来,产生了轰动效应。我认为孩子从小就应该养成读名著的习惯,读名著对人格塑造有很大的好处。孩子通过这些不朽的文学作品来认识世界和感悟世界,增强对真善美、假恶丑的认识和理解。这种对人生哲理潜移默化的接受,比我们大人肤浅的说教要深刻得多、有效得多。
好处三:帮助提高学习成绩
赵维江(语文教师):大部分中学生不读名著,原因很复杂,有来自家庭和学校的因素,也有是出于个人原因。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中学生热衷于考大学是情理之事。在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充斥下,一些中学生跟着浮躁的风气走,扑向网络和卡通,名著当然就被冷落了。但是,名著都是经典,而经典是永恒的,有着永恒的价值和魅力。我们不能为了一时的玩乐而忽略了对经典的阅读。说到名著与考试的关系,这几年,部分省市为了提倡读名著,语文卷都要出几分的“名著题”,“名著题”多是普及性的简单知识的填空。有些同学认为分数少,不得也罢,其实,“名著题”是很容易拉开分数的,如果同学们对名著很了解,对提高考试成绩会助上一臂之力。
链接:中学生必看的十大名著
《老人与海》
推荐理由:小说语言简洁,情节激动人心,洋溢着英雄主义精神,深深吸引着世界各国的读者。1954年,《老人与海》使海明威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部小说从此成为家喻户晓的世界文学名著。
《边城》
推荐理由:《边城》,被称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不朽杰作。该书分别从沈从文的《湘行散记》、《湘西》、《从文自传》中搜辑名篇,基本囊括了沈从文作品的精髓,且较能体现沈氏文风的别样神采。
《繁星・春水》
推荐理由:作用微带着忧愁的温柔的笔调,述说了心中的感受,同时也在探索着生命的意义和表达着要认知世界本相的愿望。
《骆驼祥子》
推荐理由:作者善于调动各种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作者创造性地运用北京市民的口语,使通俗朴素的语言文字变得生动新鲜,充满了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格列佛游记》
推荐理由:该书充满了奇异的想像和童话色彩。辛辣、尖锐而深刻的讽刺是该书的灵魂所在。另外,作者借游记、借外人之眼来评议自己国家的现状。
《鲁滨孙漂流记》
推荐理由:小说对鲁滨孙荒岛生活的描写逼真自然,表现了作者非凡的想象力和艺术表现力。小说语言明白晓畅,朴素生动。
《名人传》(《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
推荐理由:该书采用大量的引文,抓住“传主”最主要的性格特征,使之成为统领全篇的灵魂,产生动人心魄的力量。书中,作者多侧面地去表现“传主”在身体上和精神上遭受的磨难,他们对无限苦难的不懈抗争,以及在抗争中爆发出来的生命激情。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推荐理由:这是一部闪烁着崇高的理想主义光芒的长篇小说。小说写人物以叙事和描写为主,同时穿插内心独白、书信和日记、格言警句等,使人物形象有血有肉。
《童年》
推荐理由:读来令人感到悲哀但不过于沉重,使人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邪恶中看到善良,在冷酷无情中看到人性的光芒,在悲剧的氛围中感受到人们战胜悲剧命运的巨大力量。
篇6
在农村,大多数中学生的主要阅读来源还是教科书,课外阅读量是少之又少。古典文学著作中,就连我国古代四大名著都很少有人全部读过。至于鲁迅老舍等近现代名家的作品,学生也很少主动去读。而没有一定的阅读量做基石,是无法提高阅读能力的。归结一下原因,主要是这几点:
1.升学考试带来的压力。在我国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面临很大的竞争压力。由于考试内容几乎全部出自教材和课内,因此对学生来说,把教科书努力“吃透”就意味着好成绩、好高中、好大学,甚至是似锦的前程。为了把更多的精力用于取得好成绩,学生只能大幅度减少或放弃读课外书的时间。家长的反对、老师的担心,学业的压力,都只能让学生选择和课外书说“拜拜”。
2.学生作业负担依然沉重。尽管近年来社会上一直有“减负”的呼声,学生的作业负担却依旧减不下来。这也难怪。毕竟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成绩是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体现、升学率是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评价标准。因此,除了学生和家长,教师和学校对学生的成绩也是高度重视。只有更多的习题练习,才能使学生更快、更熟练的掌握课本知识。而大量的作业占用了学生大部分的课余时间,还会有多少时间能够用于课外阅读?
3.课外读物的欠缺。在农村中学,教学设施往往能够较差较不健全,图书室的规模往往很小、读物很少。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阅读。
4.自身阅读意识的缺乏。很多民族都很重视孩子的阅读。例如犹太人。犹太民族是世界上最聪明的民族之一,很多伟大的人物如爱因斯坦、马克思就出生于此。犹太人的家庭从小就注重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养成孩子的读书习惯。其实我国古代人也是很重视读书的。男孩子们从小被送入私塾或接受家里专门聘请的教书先生的教育。学富五车成为读书人追求的目标。遗憾的是,现在我们国家面临的一个窘状是很多中学生不喜欢阅读、养不成阅读的习惯。对于他们而言,更乐于把课余时间用于聚会、聊天、电子游戏、电视节目上。因为在这部分学生眼里,这些方式更休闲和轻松。
二、解决农村中学生在课外阅读问题的基本路径
从教育部门方面来说,可以加大对农村中学的经费投入,帮助学校改进图书馆的设备、增加藏书。对教师来说,则要关注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合理的展开课外阅读。
1.引导学生正确阅读。学生的阅读内容应当是积极向上的,具有正确价值观和正能量的;阅读也该是广泛的,可以涉及不同学科、不同的文化,能够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身知识修养。学生在选择读物时要慎重,应避免沉溺于言情小说、武侠小说。这样才不至于影响学习成绩和正常的生活。引导的方式也可灵活多样。比如,可以在班级、学校开展辩论赛活动,激发出学生获得知识的欲望,从而主动搜集资料、主动探求知识,提高自身能力。再如可以开设定期的阅读课,带领学生进入阅览室自由阅读,并引导学生建立阅读本,将阅读中读到的精彩语句、优秀素材还有自己的感悟记录下来,为作文积累材料。
2.向学生推荐订一些优秀的中学生报刊。学生之间可以订阅不同种类的报刊,看完后相互交换,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了、知识面扩充了,不仅能带动语文成绩的提高,对其他学科的更好的学习也会有帮助。这样既能提高语文素养,又能消除家长的顾虑。
3.鼓励学生养成定期阅读的好习惯。对于中学生来说,坚持定期阅读难度较大。在繁重的课业负担下,学生对阅读往往容易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甚至把书一放很久后才捡起来继续读。这样对提高阅读能力是很不利的。因为无论要做成一件怎样的事,都离不开“坚持”二字。因此,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定期阅读。首先要支持学生进行适当的、有规律的课外阅读,与此同时,阐明课外阅读的好处,让学生从心理上产生对阅读的好感。其次,可以努力给学生创造阅读的条件,比如给学生定期安排阅读课,让学生从繁重的课业压力中暂时“解放”一会儿,既释放压力,又能提升学生对阅读的好感度。还有是教给学生适当的养成方法,例如让学生制定阅读计划,每天拿出10分钟或者是读5页书,不贪多,这样就更容易养成定期阅读的好习惯,长此以往,学生将会受益无穷。
4.让学生更加主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如果看到特别好的文章,就可以打印下来交给老师。由教师选中之后,便可以给每个同学都打印一份,然后在课堂上一起交流学习。学生自由发言点评,教师作总结。学习文章的结构、写作方法、思想。这样就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也能使学生收获颇多。还有一个有用的方法是,教师根据自己的经验,在课堂上简单介绍一些好作品,既能引导学生的阅读方向,又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自觉去阅读。本文来自于《语文学刊》杂志。语文学刊杂志简介详见
篇7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多媒体技术
【中图分类号】G633.3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在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对于阅读的要求越来越严格。阅读理解在语文教学中占的比重比较大,在各类语文考试中阅读理解也是也是必考项目,并且所占分值比较大。在日常对于阅读理解的训练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对于阅读理解的学习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提升中学生的阅读能力。考试出题者一般都会在阅读理解的题目上下功夫。对于初中语文老师来说,怎样通过有效的阅读理解教学的训练来提高中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是很重要的教学任务。
一、现代教学方法运用的误区
现在语文课堂教学往往一改传统的教学方式,会在教学中利用到信息资源、多媒体等一些先进的设备辅助于日常的教学。这样的教学响应了新课标对于教学提出的要求,也比传统的阅读教学要有效许多。从我们对初中学生的阅读理解的训练中不难看出,在文章中直接看出答案的出题模式早已经不阅读用了,现在语文阅读题,对学生的阅读水平的考察难度更加大,这就要求学生努力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在平时的练习中提升阅读能力。
1弱化语言教学
多媒体是个好东西,但是许多老师在课堂上频频将多媒体展示于教学,我们知道,凡事过犹不及,不能因为有效就一味的运用它,这样反而会在某些方面起到教学的反作用,弱化的语文教学的目的。提高语文教学效果。只有通过对文章的阅读,才能理解文中的语言信息,读懂作品的真实意义。从语文的教学中我们看出,语文阅读教学是先导式语言。有必要运用“咬文嚼字”的方式来开展语文教学,提高学生对文章的悟性。如果老师仅仅将文章变成多媒体里面的录像和幻灯片,或者多媒体的课件,那么语言教学的要求遭到弱化,与语文教学的初衷相违背。
2.单一多媒体画面,妨碍学生发挥想象力
一味的运用多媒体教学,文字变成了一幅幅图画,阻碍学生对于文字阅读时的想象能力。语言媒介的效果也遭到消弱。要想切实提高语文技能,就必须要感悟语言文字的本身。然而,多媒体教学中的影视图形将文本阅读所取代,图片使得学生无法发展想象的空间,这也和语文教学的最初目的不符合。除了多媒体,中学生要进一步对文本进行品味,体验文本的情感。这种体验是无法用几张多媒体图片来替代的。
二、如何提升语文阅读多媒体教学
1借助多媒体创设阅读情境
教学情境的创设自从新课改以来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引起重视并且不断的运用于日常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靠想象力来完成。多媒体能够给予中学生灵感,并且创造出活泼的语文教学环境。
运用多媒体教学虽然能够激励中学生的情感,丰富学生的联想力,使学生有创新的理念,比如说,我们可以将古代一些很美的诗句,用多媒体展示于教学,诗词的主旨能够通过多媒体的播放很好的呈现在学生面前。
2.运用多媒体技术加大阅读量,拓宽知识面
初中新课标对于中学生语文阅读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学生不仅要能够独立阅读,还要掌握阅读的技巧,在阅读中积累知识,关注语文阅读时对情感的体验,培养出语言阅读的语感。以便于在浅层次上对文学作品来鉴赏和理解,丰富中学生的精神生活。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在多媒体的技术中借助店子图书库,这样会有丰富的课文阅读材料。在阅读方式中,进行电子阅读不仅效率比较高,成本相对也低。其次也可以进行在线阅读,中学生对某个主题提出探讨,通过查阅大量的与主题有关的课外资料来得出自己的观点。学生的生活常识日渐积累,同时还能充实自己,丰富语文课外阅读的知识。
3.运用多媒体优势,拓宽阅读空间
多媒体信息技术运用于语文课堂,通过互联网使得学生能高效地进入世界各地多样的“语文课堂”,这也是一种接受语文教育的方式,我们可以称之为远程教育。在这类课程当中,我们的学生面对的教师数量多,讲课方式不一样,学生能够体验多元化的语文教育。同时,学生可以将其在网络阅读过程中的文章和知识发送给身边的同学,达到资源共享。学生之间共同分享一些优秀的作品,很大程度的增加了学生的阅读资源,让学生在阅读的海洋里尽情吸取知识。
4.运用信息技术平台,拓展课后作业的空间
语文老师在教学中,使用网络资源来要求中学生做一定的阅读拓展练习,使得学生掌握语文课后作业的运用以及技巧。从语文课后练习来看,做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自己进行选择喜爱的文章,鼓励学生自主阅读,锻炼学生在阅读中提高查阅资料的能力。这样,学生自觉的参与到阅读学习中,最大程度的发挥学生的阅读潜能,使得知识向能力进行有效的转化。
三、结束语
我们在进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当中,老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来进行阅读场景的创设,有效的增加中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和信息获取量,拓宽了学生的阅读面,丰富学生的知识并且开拓眼界,阅读能力也得以提升。恰到好处的运用多媒体,使其更好的服务于语文阅读教学。
参考文献
[1]陈海霞;唐正美;夏德好.巧用多媒体,轻松“读”、“说”、“写”――浅析电教媒体在初中语文情境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教师,2013(23)
篇8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如何指导学生正确巧妙地进行课外阅读呢?我认为中学生应该注意以下几点,才能提高阅读效率。
一、读书要有选择
选择什么样的读物,往往因人而异,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读物。一般说来,一个人兴趣越广泛,读的书越多,他的视野就越开阔,也就越能增强自己的才干。社会在不断进步,科技在飞速发展,我们应该通过有选择的读书来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以适应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
学生选择读物,还可以多向老师或父母请教,或征询读过这些书的同学的意见。并不是所有的书都能启迪思想和陶冶情操的。我经常看到一些已经是初中生的孩子整天捧着乱七八糟的漫画书或是五颜六色的口袋书等,如果总是读这些没有品味的低俗或不健康的休闲书籍, 有损人的身心健康,使人眼界狭窄,庸庸碌碌,道德水平低下,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堕落。教师应适时地引导学生在读书时必须把握分寸。我的要求是课外阅读,第一肯定是读名著 ,四大名著很应该读。接下来就是大家的作品了,比如鲁迅的《朝花夕拾》、老舍的《骆驼祥子》、冰心的书都应该读读,读这些书一定要用心去读, 记住其中的好词好句, 这对中学生写作很有好处。还有一些外国的也不错, 比如《简・爱》《格列佛游记》这些书都含有很深的寓意,学生要仔细琢磨。读了这些书,我们就能很形象地知道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什么样的感情才是美好的……读这些书使学生精神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情感得到升华!此外,还可以选择一些工具书,如字典、词典、百科全书等。这些都是最好的“无声老师”,我们在学习中遇到疑难问题,就可以随时向它们“请教”。
选择合适的读物是一种本领。掌握了这种本领,就能帮助你用有限的时间去读更多的好书,去获取更多的知识。
二、读书要有技巧
要想让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读书的过程中学生就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创造出更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其实,读书方法大有讲究。
不同的书有不同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读书习惯,教师一定要教给学生恰当的读书方法,注重他们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让课外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的自身需求。我认为比较有效的方法就是纲举目张、提纲挈领。平时我总是会反复引导学生读书要能领会大意,读一本书,如果想初步了解它的内容,可以先读一读序言或绪论,再看一看目录和最后一章的结束语。目录一般是每段文章的标题,无论是大标题还是小标题都有高度的概括性,能一下看清楚这部分的写作内容。要在短时间内了解得多些可以用很快的速度阅读,并略去部分内容,这样能较快地获取文章要旨和自己需要的内容。了解了该文章大概说的是什么事后,再仔细想一想是否要精读。
一些美文,不能用读小说的速度来读,需要精读。又比如一部书,先从头到尾浏览一遍,选取精华部分、未懂又需懂的部分、对自己启发最大关系最密切的部分,细嚼。当需要对作品做出评价,或者吸收全文的观点、理论时,应进行细致、思辨的研读。
教师在平时要指导学生运用科学、多样、灵活、高效的阅读方法提高读书速度和记忆效率。学生往往能通过选择多种方法和调节阅读速度来掌握阅读书籍或材料。
三、读书要有交流
篇9
关键词:课外阅读 习惯 方法
大哲学家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学习数学使人精密,物理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的确,读书可以改变人的精神、气质和品德,不仅可以改变孤独、麻木、灰色的人生,还可以提升人的智慧,实现自我生命的升华。孤独寂寞时,阅读可以消遣;高谈阔论时,知识可供装饰……既然读书有这么多的好处,那么现在的中学生在承受着课业负担重的情况下,该如何选择读书呢?
我在多年的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逐渐探索出了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方面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
要想搞好阅读,首先就是激发学生们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提高思想道德水准,从而拓展知识视野,培养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进而提升学生们的语文基本素质。上阅读课时,教师应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阅读,内向的学生喜欢默读,外向的学生喜欢朗读,那就满足他们。在阅读成果展示时,同学们可以选择自己的方式,比如“有情朗诵”,用自己的诗句表达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或者用画画的形式去描绘……
同时,还要培养阅读习惯。教师一定要做好引路人,主要是乐读、有效读、享受读。途径有两种:一是强制,二是暗示。只要能坚持下去,阅读慢慢地就会变成每个学生的左右手而不能忘怀。
二、针对学生能力选择不同的读物
一个班级的学生,阅读能力因智力因素、能力水平等原因,存在一定的差异。老师应认真掌握每个学生的阅读水平,为他们选择不同的读物。阅读能力处于中等水平的学生,可指导他们选读篇幅较短、内容连贯、内涵适当的作品,如《上下五千年》、《平凡的世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三步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以及《汤姆·索娅历险记》、《羊脂球》等等;而对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则推荐他们读篇幅较长、历史背景复杂、内涵丰富、隐含哲理、手法新颖独特的读物,如《寂静的顿河》、《白鹿原》、《家》、《春》、《秋》、《边城》、《雷雨》、《人间喜剧》、《哈姆雷特》、《百年孤独》等。这些读物的内容既有思想深度又有艺术特色,既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又能开拓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从而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三、教会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
只有掌握了正确的阅读方法,课外阅读才能真正收到实效,如果只是走马观花、隔河观柳,是收不到良好效果的。常见的阅读方法,教学中已经讲过,学生可以运用到课外阅读中。但在课外阅读中,还应补充一些,如:把好词佳句、精彩的段落摘录下来,注明出自哪一本书,有条件的制作成卡片;默读和朗读有机结合,好的段落可以大声朗读,有的段落要细心品味;一般的课外读物,要求学生通过泛读、略读、快速浏览,以达到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增长知识的目的。短而精的书,要多读几遍;有助于扩大知识面的书,要多读若干遍,以增加知识积累;篇幅比较长或者内容复杂的课外读物,可指导学生写阅读提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要求学生在读完整本书后,必须写出读书笔记或读后感,做到“雁过留声”,把自己读书受到的教育和启发、产生的感想和见解整理出来,可以使学生在阅读中有效提高写作水平。
四、家长多鼓励学生阅读
好多家长认为提高孩子成绩的唯一条件就是做题,大量做题,有的甚至把课外书籍当成“闲书”,不准孩子摸,不准孩子碰,一经发现就惩罚、就没收等等。其实这样做大错特错,他们把读书的目的搞错了。他们认为,读书就是为了挣大钱、发大财,或者过上更好的生活等等,却不知“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认识事物原理”。处世行事时,知识意味着才干。懂得事务因果的人是幸运的。有实际经验的人虽能够处理个别性的事务,但若要综观整体、运筹全局,却唯有学识方能办到。所以家长不仅要鼓励孩子读书,还要要求孩子读书,切不可妨碍阻挠。
五、尽量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条件
1.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阅览室,保证学生精神食粮的供应。
2.动员学生捐书,成立班级“图书角”,鼓励学生订阅报刊。
3.时间要充分保证,既集中读又分散读,每天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让学生广泛阅读报刊,每周抽出两节课给学生阅读课外书。给学生的课外阅读以充沛的时间,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能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长此以往,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定能得到提高。
六、周期性地对学生阅读效果进行检查
篇10
[关键词]引导山区中学生名著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读名著是提高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可以从中获得很多有益的启示。正如所说:读《三国演义》,可以领略到诸葛亮口战群儒的风采;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能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和生命的意义;读《西游记》能学习孙悟空的疾恶如仇……许多名著内容丰富,结构巧妙,情节精彩,主题深刻,是文学之精华。因此我认为:教师如能引导学生到名著里遨游,让名著知识伴随学生,定有利于学生开拓视野,增长见识,活跃思维,陶冶情操,发展能力。可在经济落后,条件较差的山区中学,老师应怎样引导好山区学生进行名著阅读呢?这是重要而又难执行的任务。下面,谈谈我在此方面探索出的一点思考与方法。
一、根据现状要创建阅读名著条件
1.山区中学生名著阅读的现状
目前山区中学生在名著阅读中存在令人忧虑的现象。主要表现为:⑴教学资源缺乏,不能满足学生阅读的需求。经调查,学生除了作文选之外,其他书少得可怜,有的甚至一本都没有。多数学生的父母长期外出大工,无法直接对孩子的学习、生活进行指导。山区镇连一家正规的书店都没有,就是想买书、租书,也没地方。⑵很多家长和部分教师只热衷于教科书,只重视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课外名著阅读教育或不允许学生阅读课外书籍;⑶缺乏兴趣。大多数学生喜欢听流行歌曲、看动画片、看球赛或电视剧。而对名著却不感兴趣,不想看。⑷缺乏引导,名著难以理解,特别是半懂不懂的文言文名著和外国名著,许多青少年无所适从。
因此,对于山区中学生的课外阅读问题,我们在高度重视之余更应明确:应当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加以正确引导,通过有效途径,来开辟学生学习的新天地,开拓学习知识的新领域。
2.利用一切资源,创建阅读名著条件
⑴是以学校的图书室为主要阵地,鼓励学生到读书室借名著来阅读;⑵建立班级图书角,让学生找或借,凑几十本书。学生就可以有书可读了;⑶利用上网查看。个别同学家有电脑的,并提醒学生上健康的网站如:教育服务网等;⑷争取家长的支持。与家长联系,如:用至家长信,让家长了解阅读名著的好处,赢得家长的支持,尽量为子女提供名著书籍与阅读时间。
二、培养兴趣,使名著阅读成为学生的强烈愿望
“兴趣意味着自我活动。”要让学生乐于读,自愿读,把名著阅读作为自己学习、生活的需要,才能使其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1.教师和同学推荐名著的好片断读给大家听,或选取一些合乎学生心理特点的影片看,如《真假美猴王》、《醉打蒋门神》等。让大家去感受其中的情节。创造机会让同学们自己把喜欢的名著阅读材料向同学们介绍。这样做有利于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还可起到促进大家多读书,发挥读好书的作用,形成榜样和竞争的力量的氛围。
2.为了鼓励学生进行名著阅读,在课堂教学中,经常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运用歇后语、名言警句、人物介绍和名著知识竞赛等。形成学生学习强烈的心理动机,从而引发学生阅读名著兴趣。
3.开展名著阅读比赛和成果展览。我设计了以小组为单位的“课外阅读评比表”,一月进行一次小结,一学期进行总结,看谁读得多,看哪个小组读得多,并做到持之以恒。可以借用活动课等时间,让学生通过朗读、背诵、知识竞赛、讲故事、谈读后感、讲与课文相关的知识等形式汇报阅读的成果,以检验大家的阅读效果。这样,既可检查学生名著阅读的效果,也可激发学生名著阅读的热情,又能让学生主动、自觉的阅读名著。
三、指导学生阅读名著的方法
1.轻松读得,富有实效。培根在《论求知》中说过,有的书只要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须知其中梗概即可,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精读,细读,反复地读。我们也可对名著阅读的方法大体分为两种,即略读和精读。略读,就是简略地读,涉猎性地读。要引导学生学会通过看目录、读故事梗概和抓其中片断读等方法来了解图书、文章的大意,力求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有用的信息。则要采用精读的方法。精读,可以理解为积累性的阅读或探究性的阅读,更注重内容的内化和运用。精读时应引导学生采用品读、背诵、摘录、等方法促进对精读内容的理解、积累乃至运用。精读和略读并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精读往往建立在略读的基础之上。如《朝花夕拾》一本书,常常是先浏览一番其中的十篇作品,通过逐步了解、感知才会发现其中是否有值得精读的内容。比如当读到某段话对自己人生有很大启迪时,就可以细细品读,深入感悟;如果读到描写百草园景物的十分优美的语句,对自己习作有帮助,不妨把它摘录下来,背一背。这样,略读和精读有机结合起来,既能保证有较大的阅读量,又能确保阅读的效果。
2.制作读书卡。⑴作摘抄。将读物中的作者、主要人物及性格,精彩情节、名言警句、分类地抄在卡片上。经过选择、抄录,这些材料就成了自己的财富,以便日后查阅、使用。⑵作批注。随读随在字里行间加上各种符号,在正文、两旁加批注,以助理解和记忆。⑶作笔记。这是与写作练习结合的一种方法。阅读后,写出提要(或提纲)、读后感等,把阅读所得加以提炼、概括、系统、引申,最后整理成一本本的读书笔记,如《随感录》、《名言警句》等。这样从中真实地感受到阅读的快乐,提高文学素养。学生就可在阅读的质和量上协调发展。
总之,山区语文教师应正确引领学生进行名著阅读,把通向语文知识名著宝库的钥匙交给学生,引领学生逐步学会打开这扇知识的大门,让名著伴随学生左右,体验名著阅读的乐趣,使山区学子从中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文能力,并养成终身读书的习惯,从而收益终身。
参考文献:
[1]张俊.如何引导中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2]魏海松.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