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的定义范文

时间:2023-10-18 17:21: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儒家思想的定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儒家思想的定义

篇1

关键词:儒家思想;医疗保健;伦理决策;访谈;定性分析

一、引言

在过去的三十年里,由于政治和经济的改革,中国社会经历了根本的改变。在这些变化的影响下,儒家思想为家庭以及与之相关的医疗卫生专业人员的日常行为提供了哲学基础[1]。学者对此进行了相关研究,例如郭照江[2]指出,儒家的道德观念,比如仁义,博爱和孝顺,在中国传统的医学伦理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范瑞平[3]指出,医疗领域实际上是儒家思想的某种延伸。

本项研究调查了中国医疗卫生领域中的伦理困境,以及儒家思想是如何影响医生和护士的伦理决策。山东是儒学发源、延展和研究的重阵,且相关的研究人员可以组织当地的医务工作者进行访谈,所以我们选择在山东省进行调研。研究在中国山东省的两所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和章丘市人民医院)进行了小组访谈(医生11人,护士13人)。

二、分析和发现

以下5个从访谈分析中得出的主题反映了儒家价值观在相关领域的影响:1.病人的经济条件,2.家庭因素,3.儒家文化的影响,4.伦理决策过程,和5.伦理教育(见图1)。

1.病人的经济条件

疾病不仅会给患者到了躯体的痛苦,还会带来心理和社会层面的痛苦。社会层面的痛苦可以用疾病经济负担来表示,包括直接的疾病经济负担,间接的经济负担,以及无形的经济负担等。本研究的第一个主题是有关病人的经济承受能力对治疗的影响,也就是疾病经济负担造成的伦理问题。小组访谈中,病人经济承受能力经常被医生和护士提到,并且将之视为最紧迫的一个伦理问题(占15.2%的访谈内容)。鉴于过去三十年的医疗卫生领域的相关改革,原本对城乡居民免费的医疗服务不再由政府全部负担结果,对于大多数患者来讲,选择什么样子的治疗完全依赖于他们的支付能力。因此,经济条件在医疗卫生系统中产生了很多问题,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医生和护士的相关伦理决策。在研究中,医务工作者提到的伦理难题包括:是否给病人昂贵的治疗,是否继续治疗(在病人无法负担治疗费用的情况下),如何为病人制定切实可行的医疗计划,以及在病人由于无法负担相关费用而要求终止治疗时该如何去做等等。被访医生做出了如下描述:

在肾脏科,大部分的病人都是老年人。主要的问题是患者的经济条件。对于那些绝症患者,比如说,当没有办法完全治愈时,我们会告诉病人家属实情,由家属对是否继续治疗来做最终的决定。因此,最终决定是由家属来决定而不是由患者。许多患者会因为经济条件不允许而放弃治疗。如果患者选择继续治疗,他们家属的生活水平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这一点不仅提到了相应的经济因素,同时也提到了儒家观念的照顾病人与医院需要盈利才能生存之间的紧张关系。

2.儒家文化影响

儒家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学派。做为华夏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的儒家,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学术或学派。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而山东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发源地,从山东走出来的孔子、孟子等儒家代表人物的思想,是中国文化的宝贵资源。这个文化资源和伦理思想影响着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本研究的第二个主题是儒家文化对中国医务工作者的影响。在访谈中,13.5%的参与者提到文化和宗教因素对于他们的伦理决策有着不小的影响。根据儒家思想在中国医学伦理中的角色,医生和护士应该遵守传统的儒家价值观。访谈的医务人员做了如下说明:

在山东省,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对人们的社会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在偏远地区,特别是农村,医生们大部分的伦理决策是基于他们自身的文化背景。

对于所有的中国人来说,儒家思想是主要的道德观,儒家文化影响了中国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在医疗卫生系统,同时也在其他的社会领域,例如商业,政治以及教育等等。儒家道德观念深深地影响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互动。例如,儒家思想决定了医务从业人员的伦理观,而他们的伦理观又影响着他们的日常行为规范。有趣的是,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道德观与功利主义是相互矛盾的,并且直接导致了医务工作者的相关伦理困境。

3.家庭因素

在儒家文化背景下,个人是一个以家为核心的有机个人,社会是一个以家为核心的有机体。家庭不仅提供经济支持,而且提供情感支持,不仅承载人的成长和人的再生产等基本职能,更是一个神圣的伦理实体。在生命伦理视阈下,家庭具有关心成长、呵护健康的职责,具有共同负担医疗费用、共同承受医疗后果的功能。本研究的第三个主题是有关病人的家庭因素。在小组访谈中,有大约20.3%的讨论涉及到了这点。医生和护士将患者家属的态度或者是相关的家庭因素视为他们所遇到的一种伦理问题。特别地,家庭因素影响到了患者的知情同意权以及他们对病情的接受程度,这两点在西方的医疗系统中是很基本的观念。在中国文化中,是由患者家属作出最后的决定:是否继续治疗或者接受何种程度的医疗方案,医务工作者将遵从患者家属们的决定。在中国,通常情况下医生和护士是不会直接告诉病人们的病情,特别是那些绝症患者,但是他们却会和病人家属讨论病情。本调查的医务人员与护士提供了以下信息:

将真实病情告诉病人,这确实是个问题。比如说,在临床中,对于癌症,医生一般是不会告诉患者实情的。在中国,普遍来说,癌症患者都难以承受这些(实情),特别是对于那些教育程度比较低的患者。通常来说,对于病情很严重的病人,我们是不会告诉他实际病情的。

4.伦理决策过程

医务人员在医疗实践中经常会碰到伦理冲突,需要在道德规范之间、效果之间、规范与效果之间的进行权衡,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式就是是进行伦理决策,本研究的第四个主题是有关医务工作者的伦理决策过程以及医生和护士们用来解决这些伦理难题的相关方法。在研究中,有13.5%的访谈内容是有关这一点的。当遇到伦理难题时,受访的医生和护士谈到,他们会向他们的上级主管或者所在医院去报告这个问题,或者与自己的同事进行讨论,而不是根据已有的道德规范或者特别的解决方法来独自作出判断和决定。从访谈中可以看出,相关决定的作出是取决于医院内的等级制度,而非医生或者护士个人,这一点也与儒家思想中的等级观是一致的。

被访医生作出了如下描述:

有时侯,病人是在很紧急的情况下被送到医院的。如果病人并没有钱,通常情况下,我们没有办法作出决定。我们会把情况汇报给医院领导,如果他们签字,我们就会继续给病人治疗。有时,当我们面对这类的困境或者难题时,我们会和主管或者同事来讨论。如果科室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那么我们会把情况反映到更高一级的领导,一般来说也就是医院的管理部门。我们会和他们讨论这个案子,不然的话,这对我们来说确实是个很严峻的问题。

对此主题,一个可能的解释是传统的儒家思维模式。一般来说,相关决策的作出,是由于儒家的管理等级观所致。为了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儒家思想倡导在不同的社会系统中都建立相关的等级制度[4]。而对于中国医院管理的等级制度来说,是遵从基层医生或者护士,到他们的主管,到科室主任,再到医院的领导这样一个顺序。因此,中国的医务工作者在解决相应的伦理问题时,都要按照这个顺序来进行。通常来讲,医院的管理层是最终的决策人。有时候,如果问题非常棘手,更高层级的主管部门会作出最终的裁决[2]。另外,服从上级在中国是非常普遍的情况。在本研究中,医务工作者的伦理决策过程反映了传统的内在的儒家价值观,特别是有关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服从的方面。

5.伦理教育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与人的生存、发展关系越来越密切,医学伦理教育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最后一个主题是有关医生和护士所接受到的伦理道德教育。在小组访谈中,有大约7.6%的内容提到了这一点。在(1966-1976)以前,中国并没有系统的生物医学伦理教育,所有的道德教育都是与儒家思想有关。在之后,特别是在最近的二十年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儒家的价值观和中国的传统文化得到了复兴,尤其是通过媒体(例如很多公共论坛,教育节目,以及电视和互联网的演讲都在讨论相关的伦理问题。)特别地,在中国的医学院里,虽然提供了一些伦理道德教育,但是却非常的空泛,并且这些教育仅仅是为了满足获得相关的专业认证的条件而已(范瑞平,2006)。另外,在访谈中,医生和护士都提到,在他们毕业之后,在工作单位中,接受到后续的相关伦理道德教育不是很系统。受访医生谈到了以下内容:

如果医生是在很久以前毕业的,那么在当时是没有相关的医学伦理道德教育的。而且,在医院里,也很少有相关的伦理道德培训。

实施医学伦理教育不仅是培养德才兼备的医务人员的重要手段,也是医务人员解决医学难题促进医学发展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缓解医患矛盾。因此需要加强医院医生的继续教育,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发展。

三、结论

从1978年以来,由于大规模的社会和经济改革,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计划经济转变成市场经济。另外,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人的生活水平以及医疗卫生条件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同时,这些改革也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的医疗系统,并且中国的医务工作者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期也将面临许多新的伦理困境或者伦理问题。除了经济快速发展这个因素外,传统的中国哲学,特别是儒家思想继续极大影响着中国医疗从业人员的思维和工作模式。本项研究的结论并不能推广到所有的医生和护士,但它却揭示出一些有趣的观点。第一,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在整个医疗卫生体系中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它决定着患者的医疗方案并且直接影响着患者家属的态度以及他们对治疗方案的意见。第二,儒家的道德观,例如仁义,礼和孝道,影响到了医务工作者的观念和行为。由此,本项研究揭示了山东省医疗从业人员间的某些哲学关系。

下一步的研究可以在中国的其他省份展开,也可以采用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由大样本调查问卷所采集的数据,分析出的结果会更具有代表性。同时,我们也可以就中国不同地区间的文化差异和经济发展差异为基础,来调研各省医务工作者所遇到的伦理问题有何不同,以及他们是如何来处理和解决这些问题的。

参考文献:

[1] Bowman,K.W,Hui,E.C.(2000).Bioethics for clinicians:20.Chinese bioethics.Journal of Canadian Medical Association,163,1481-1485.

[2]范瑞平(2006).儒家的孝顺思想和对年长父母的长期照顾.医保伦理委员会讨论会18,1-17

[3]郭照江(1995).中国儒家文化和医疗道德传统.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21,239-246.

篇2

关键词:韩愈;科场试作;儒家思想;接受

韩愈,中唐时期最著名的文人之一,在其一生坎坷的仕途及多样的文学创作中一直坚守着儒家的道统思想,而他的为政理念更是与儒家的道统思想密不可分。这一特征最早可追溯到他的科场试作中。

韩愈于贞元二年(786年)赴长安应试,无门第资荫,三试不第。贞元八年(792年)始中进士。(P28)贞元十二年(796年)到贞元十七年(801年)间,韩愈曾两度辗转地方节度使(宣武军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并在其属下担任“节度推官”。直到贞元十七年(801年),韩愈的才华得到当时京兆尹李实的赏识,他的仕途才开始有所转机,历任国子监四门博士、监察御史、刑部侍郎、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职,其间还有几次被贬经历。虽然一生仕途坎坷,但韩愈一直坚持着儒家以孔孟为正统的道统思想,坚持树儒排佛、老的立场。他的坚定立场在其科场试作中便已有所展现。

贞元八年(792年),进士科考试由时礼部侍郎陆贽主司,试《明水赋》、《御沟新柳诗》。这一年韩愈与欧阳詹、李绛等共二十三人中第,一时间名声斐然。韩愈的诗作现已逸散,其所作的《明水赋》现收于《韩愈文集》中。《明水赋》源出“明水”一词。“明水”,是指古代祭祀所用的净水,出于《周礼・秋官・司@氏》:“掌以夫遂取明火于日,以鉴取明水于月,以供祭祀之明斋明烛共明水。”朱右曾校译:“明水,元酒,取阴阳之洁气也。”《周礼》是关于“礼”的儒家经典,而该赋以“明水”为题、“玄化无宰,至精感通”八字为韵,其对儒家礼法的推崇态度十分明显。

韩愈在该篇赋作中开头便道出礼法的重点:“古者圣人之制,祭祀也;必主忠敬,崇吉蠲。”[2]强调了礼法中祭祀之礼对君主社稷的重要作用。接下来讲述了“明水”之名的由来:“月实水精,故求其本也。明为君德,因取以名焉。”[3]在阐述司@氏的传说后,韩文机智发问:“明德惟馨,玄功不宰;于以表诚洁,于以戒荒怠。苟失其道,杀牛之祭何为?如得其宜,明水之荐斯在?”[4]“不引而自致,不行而善至。……将以赞于阴德,配夫阳燧。”[5]作者在发问之后,做出了自己的解答,行“不行之善”、“以赞于阴德”无形中扣合了儒家“仁礼”“德治”的政治主张。赋的末尾,作者以“鹤鸣在阴之理不谬,虎啸于谷之义可崇。足以验圣贤之无党,知天地之至公。窃比大羹之遗味,幸希荐于庙中。”[6]几句作结,气势磅礴,也充分表明了自己对儒家之礼法、祭祀制度的积极响应与美好希冀。由此可见,韩愈作品中的儒学色彩在其始中进士第的科举文章中便已足够浓厚。

贞元九年(793年),博学宏词科试以《颜子不贰过论》为题,韩愈参加考试的作品得以流传下来。《颜子不贰过论》是一道关于孔门弟子“贰过”的讨论,题出《论语・雍也》:“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7]考试原题为:“论曰:登孔氏之门者众矣,三千之徒,四科之目,孰非由圣人之道,为君子之儒者乎?其于过行过言,亦云鲜矣。而夫子举不贰过,惟颜氏之子,其何故哉?请试论之。”[8]我们不难发现,这道试题从立题层面上便已凸显了主考官对儒学圣人学说的观照。

韩愈在这篇文章中对“过”进行了重新定义:“所谓过者,非谓发于行、彰于言,人皆谓之过而后为过也,生于其心则为过矣。”[9]这明显不同于常人“发于行、彰于言”的言行之过,而将其拔高到“生于其心”的始萌状态之“过”,他发挥了《中庸》“圣人抱诚明之正性,根中庸之至德”的基本定义,阐发了圣人诚明至善、中道无过的道德本性,指出:“自诚明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无过者也;自明诚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不勉则不中,不思则不得,不贰过者也。”[10]这是对孔子圣人理论的发展。“不以富贵妨其道,不以隐约易其心,确乎不拔,浩然自守。”[11]是该篇文章不可多得的好句,由《孟子・滕文公下》“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和《孟子・公孙丑上》“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引申而来,但较孟子语更为具体、更具原则性,尤其是“不以隐约易其心”,明确指责了那些见风使舵,投机钻营的势利小人。因此,我们可以看到,韩愈对于儒家经典不是一种从众或钻营的心态,而是在充分信仰的基础上有他个人的理解与操守的。

贞元十年(794年),博学宏词科以《学生代斋郎议》为题,要求考生讨论是否应该以太学生为斋郎的议题,考题较前两题更具实操性,这是唐代科举在刘思立的谏言下做出的科举改制的一些尝试。

韩愈在这篇文章中言辞更加犀利、态度更明确,论述也更为严谨。开篇作者先分析了斋郎和太学生不同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认为斋郎“奉宗庙社稷之小事,任力之小者也”,太学生“于教化,可以使令于上者,德与艺之大者也”[12],两者各有分工和侧重,而不应让太学生在祭祀庆典活动中充当搬运祭品、祭器斋郎的角色。接下来,作者详细分析了二者角色移易的不良影响:一是不合乎儒家伦理道德,“以德艺举之,而以力役之,是使君子而服小人之事,且非国家崇儒劝学、诱人为善之道”[13];二则于斋郎、学生之道均有所妨碍,“学生之教加少,学生之道益贬;而斋郎之实犹在,斋郎之名苟无也”。因此,文末最后得出结论“议罢斋郎而以学生荐享,盖亦不得其理矣”[14]。观点鲜明,逻辑严密,层层推进,说服力很强。

由后世观之,纵然韩愈的一“论”一“议”两篇文章文采斐然,论证严谨,他亦免不了吏部试三次不中的遭遇。但是,即便一生仕途坎坷,韩愈一直坚守在儒家道统继承人的立场上。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势衰微,藩镇割据。韩愈与柳宗元开始写作古文,倡导“古文运动”,提倡思想复古、文学复古,以期通过恢复儒家的道来重新树立儒家伦理秩序,维护唐王朝的封建等级秩序,这在当时是不被时人所理解的,正如李汉《昌黎先生集序》中说:“时人始而惊,中而笑且排,先生益坚。”元和十四年(819年),唐宪宗将释迦牟尼佛佛骨迎入了宫中供养三日,举国若狂,甚有百姓烧指灼背而供养者。时任刑部侍郎的韩愈撰文《谏迎佛骨表》对唐宪宗加以劝阻,后触怒龙威,被贬为潮州刺史。韩愈坚持树儒排佛,置自身政治前途于不顾,堪称孔子所言“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殉道精神楷模。

小结

韩愈,作为自诩儒家道统继承人的中唐文人,终其一生都践行着他对儒家思想的坚守。他的科场试作是现今流传下来的最早的展现其对儒家思想接受的作品。贞元八年中进士第时作的《明水赋》,表现出他对儒家之礼法、祭祀制度的坚持与守护。贞元九年、贞元十年的《颜子不贰过论》、《学生代斋郎议》凸显了他在为政期间对儒家传统行为规范的恪守。而他在接下来的仕途中推崇古文、谏阻迎佛骨等都是以树立儒学正统地位并辅助政治建设为目的的。因此,韩愈是用一生去坚守儒学道统思想的儒士,科场试作仅是他对儒家思想接受的一个开始。(作者单位:郑州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 (宋)吕大防等撰,徐敏霞校辑.韩愈年谱[Z].中华书局,1991.

[2] [3][4][5][6](唐)韩愈.韩愈文集・外集(卷1)[M].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

[7] 王世祥.唐代进士科诗赋试停复的文化内涵[J].郑州大学学报,2015(1).

篇3

摘 要:在传统文化失传严重的时代背景下,国家提出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紧密联系当今社会和时代的需要来批判的继承传统文化。同时,西方一些阴谋政治家抓住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足点大放厥词,谬言中华民族历来就是一个缺乏公平正义的国度,并把一些发展中国家所必须经历的问题和情况夸大虽然关于儒家的种种思想的论述已经很多,可儒家社会公正思想在和谐社会的发展与建设过程中的作用,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比如“什么是公平”、“什么是公正"的概念更是十分模糊.笔者在这儿旨在纠误、创新阐述一家之言,当然也是符合时展的需要和国家政策的号召。

关键词:儒家;社会公正;公平 ;正义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8-0126-01

从读书的那一天起笔者就偏爱儒家文化,随着知识的丰富和兴趣的加深,笔者也越来越发现自己在儒家文化方面的欠缺与认识的浅显。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儒家典籍更是浩如烟海,由于发现自己在这方面的文化知识还有待深化,所以笔者选择了去继续深造,继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经过多年的阅读与在读研期间的深化思考,笔者发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也觉得越来越迷惑。关于儒家思想的论述可以说面面俱到,对于各种论说也莫衷一是。使得笔者对一些概念的理解也越来越觉得不太明了。但后来笔者经过大量的查阅和探索慢慢的形成了自己的一种思考,笔者认为关于儒家的思想文化研究并不是每个方面的都研究的彻底正确或者完善,相对于其他儒家思想文化的研究笔者认为在儒家的公平正义思想这方面的论述还是很欠缺的。在阅读和思考过程中笔者发现虽然一些作者已经做了相关论述但还是远远不够的,比如在论述自己的观点之前,许多作者并没有完全弄懂或者定义好在儒家的语言和文化背景下“什么是公平”,“什么是公正?","什么是正义?”如果这样的话写出来的文章也是含糊不清的。关于儒家的社会公正思想已经有少数学者做过论述,但笔者经过自己的思考与查阅还是决定提出自己在这方面的思考,虽然是一己之见,还请各位导师与专家啊批评指正。

关于原典的考查和论证历来很多,尤其是关于思想和文化的研究论述就更多了,可以说是面面俱全,几乎穷尽了儒家思想的全部范畴。我们耳目能详的一些儒家话题如:“礼”说,“仁”说,“忠君”说,“三纲”说,“孝”说,“仁孝”说,“忠恕”说,“仁恕”说等,其中以“礼”说和“仁”说的影响较大,并且理论界对此的说法已不下十余种。 相对于这些思想而言儒家的公平正义思想反而受到了漠视。在和谐社会和法治社会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总是存在着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尤其是在社会主义中国人民大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财富不断增加的现实情况下,人民对社会公平公正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并进一步的把他推向了社会问题的核心位置。如果不解决的话这对社会的和谐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尤其是在传统文化失传严重的时代背景下,国家提出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紧密联系当今社会和时代的需要来批判的继承传统文化。同时,西方一些阴谋政治家抓住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足点大放厥词,谬言中华民族历来就是一个缺乏公平正义的国度,并把一些发展中国家所必须经历的问题和情况夸大。经过西方的煽动和蛊惑以及建国以来我们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民众中一大部分人也一直存在着这样一种思想即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是封建专制的文化,在封建社会时期的人们没有公平,更没有什么公正可言。这完全是一个误区。如果仔细阅读和思考的话,中华民族从来就不缺乏公平正义的思想。我们和西方一样有着非常丰富和优秀的公平正义思想源泉,甚至在五千年的每个文化符号中都包含有公平正义的元素。所以面对现实社会中的一系列问题和西方某些人的大放厥词,我们急需要做的工作就是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紧密联系当今社会和时代的需要来批判的继承传统文化,并发掘展示我们自己的公平正义思想,这样不仅有利于我们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的一些现实问题的解决,同时西方某些阴谋家的谬论也会不攻自破。但我们知道儒家思想自从汉代确立它的核心地位以来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继承和发掘传统文化中的公平正义思想也主要是发掘儒家文化中的公平正义符号。笔者认为既然儒家文化为传统文化的核心那么在历史文化长河的每个时期都是儒家思想处于主导地位,并且在每个历史朝代和时期都发挥了相应的历史作用,笔者在这儿旨在纠误、创新阐述一家之言,当然也是符合时展的需要和国家政策的号召。从另一方面来说,笔者还认为在时代的大背景下论述“儒家的公平正义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在古代的历史背景下和儒家的文化语境下“什么是公正?”,“什么是公平?”。公平和公正在当今时代背景下的意义又是如何的?对于儒家文化人们曾一度认为他就是伦理纲常,是专制文化的根。殊不知这样的以偏盖全既是不客观的也是缺乏考证的。自从儒家文化创立以来,他就从未缺乏过公平正义的文化元素,例如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提倡教育面前人人平等。《吕氏春秋.去私》:‘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尧有子十人,不与其子而授舜;舜有子九人,不与其子而授禹;至公也。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也?’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这是孔夫子在行政用人方面的主张即以公举人的实例,思想家门记录并赞扬这样的范例,这样的例子说明了只有以公心举人,所举之人,才有可能是真正的公正廉明之士,并依靠他们去实现人们所追求的社会公正。亚圣孟子也曾提出“民贵君轻,仁爱的思想”,即号召大家博爱公正。荀子在《荀子.王霸》:“人主不公,人臣不忠也。人主责外贤而偏举,人臣则争职而炻贤,是其所以不合之故也。人主胡不广焉,无恤亲疏,无偏贵贱,唯诚能之求。若是,则人臣轻职业让贤,而随其后。如是则虞舜还至,王业还起。”引导统治者公平正义的施政用人。以求达到社会的公平合理。再比如董仲舒在这方面的思想论述还有隋唐时期的科举制等等都是开诚布公的招纳贤才的一种方式和途径。当然历朝历代都有,笔者在这儿就不一一列举了。类此种种,是笔者在以后的研究和思考中所要主攻的方向,即发掘了我们传统文化中的公平正义思想,又可以起到现实借鉴作用。

篇4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儒家心理教育;借鉴

1.思想政治教育与儒家心理教育的前期研究

1.1研究背景

对于当前的思政研究工作而言,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研究的重要课题,而在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过程中,为了使教育能够更好的符合当代大学生发展。因此便研究我国融儒家心理教育的核心思想。而在研究的过程中,不仅发现儒家心理教育思维对当代思政教育有着很深的联系,更发现了一些关键性的问题。其中包括:在现代教育理念中,对优秀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的重视性不足,并没有全面以及认真的研究借鉴优秀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而在对儒家心理教育思想的研究中,也出现了很多的领域定义空白。

1.2研究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效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思政教育从根本上来说,是研究人的思想品德的发展与规律,而在这个过程中会涉及人的思想以及心理活动。而儒家心理教育思想在传统教育文化中,是最为契合的一种心理文化教育,虽然儒家文化是几千年前的教育思想,但是由于其思想的先进性,很多理念应用到现代社会依然会成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要资源。融儒家心理教育思想由于其优秀的文化底蕴以及优秀代表人物,优秀思想会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丰富且有力的资源支撑因此对于丰富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系统,创建适合大学生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具有重大意义。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儒家心理教育思想的借鉴

2.1浅言儒家教育思想

(一)平等的教育思想

在传统儒家文化中,孔子提出“性相近、习相远”的理论思想,之后有强调“有教

无类”。这便是传统思想文化中的平等思想,即人性平等。教育不分阶级,平民也可以接受教育,二儒家思想将平等的教育理论定义为教育思想中的理论基础。一方面肯定了教育在人类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突出儒家教育的人性论。

(二)治人

在传统儒家文化中,另一重要的理论体系是“治人”思想。即以培养优秀文化人才来服务于统治阶级为核心,强调教育的重要性。通过不断学习与思考,来成为一个完善的人,从而来为国家提供优秀的贤才。孔子在理论体系建立的过程中,将修身作为教育重要的前提与基础。

(三)思政结合的教育思想

在后期的发展过程中,孔子不断的完善思想伦理道德教育,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又融入了知识教育。这事思政教育在古代结合的有效体现,通过将文化知识教育与道德相结合来段的完善人的思想品德与伦理常识。

2.2借鉴儒家心理教育思想的必要性

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与发展的支撑,需要从思想上树立起优秀的思政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积极快乐的成长。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剧,学生所接触到的信息并不一定是完善且优秀的。在经济的大环境下,会产生自私自利的现象,而一些先私后公的功利主义思想会影响大学生的判断,甚至影响自我价值的实现。而部分学生又会受到来自社会、家庭等等多方面的压力。例如学习成绩、失恋等情感问题都会使部分大学生陷入迷茫期。在心理的困惑更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侵入。而我国当前大学生的现状是独生子女为主,因为该群体在缓解压力的过程中是缺少一定的心理帮助的。这边要求优秀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快速建立。而对于传统儒家思想而言,其的友善互助,自省慎独改变等思想也有利于学生快速的从困境中走出。因此现代思想体系的建立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借鉴儒家思想。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崇尚科学的优良思想、善于思考善于创新,进而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贡献。

2.3有利于完善现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

在儒家心理思想的研究中,通过不断的与现代政治教育学的结合,最大的优点是可以完善现有的思想政治理论体系。在当论体系中,其主要由三部组成:基本理论、实践教学、思想政治教育。在不同的领域研究中,由不同的思想体系作为支撑。而儒家的心理教育思想强调的是如何通过自身修养的改变来不断与外部环境相融合,从而达到一种更好的为当局者提供优秀的智力支持。因此无论实在理论还是教学上,都有自身的独特性质,都是可以被借鉴的优秀传统思想。

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在选取上应该着重侧重能够被学生所应用的理论,因此在融汇的过程中会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建立,这种体系的建立会最大程度促进学生如何处理实际工作与自身思想的关系。

2.4有利于树立坚强的心理世界

在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中,不仅学习好理论知识,更应该学习如何去做内心坚强而丰富的人。因此,只有不断的通过价值体系进行引领,不断进行政治思想学习,才能够不断的完善思想,用理论知识结合优秀的思维方式从而抵制不良思想。而对于我国来说,通过儒家思想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结合来不断的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体系的建立。

2.5自省思想

在《论语学而》中说到:“吾日三省吾省。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在这个过程中强调的是自我反省的过程,即自我省察。在这之中儒家所强调的自省思想便于现代政治思想教育中的自我批评与自我思想相似。而在古代的批评中,实际上是通过两种不同的思想方法进行教育。一方面是批评别人,即被批评的是客观条件与他人;而另一方面则是以自我为主体进行批评,通过不断的批评自身来进行改进,即批评是主观条件,而批评的主体是自我。而对于现代思想教育来说,应该汲取的是有利于个人发展的自省。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时,应该注意且借鉴的是儒家思想中优秀也有利于当今时展的。即要求个人从实际出发,对自身的所作所为进行不断的反省与思考,改变自身做的不对的方面,不断反省,不断改进。

3结束语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研究中,通过与儒家心理教育思想的广泛结合,可以创造出适合时展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在研究的过程中,在创造中应该考虑实效性。只有坚持从实际出发,不断借鉴优秀文化,才能够创造出适合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思想政治落脚点,通过分析现代思想与儒家心理教育的差异性与一致性,最大程度的探求儒家心理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只有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力,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也能快速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下),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

篇5

孔孟思想称之为“有”,因为它是一种为社会确立秩序和价值的学说,它的作用表现在使社会由此进入一种稳定的状态,使人的行为有明确的规范可以遵守。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和方圆明明白白,所以它是“有”。老庄思想之所以称为“无”,因为它不相信人所订立的秩序和价值能够稳定地存续,能够使人生活得更好。因为这是人为地从外面强加给人的东西,它不自然,不符合天地的本性,也不符合人的本性。而世界的本质其实是一个虚无,这个“虚无”并非一无所有,而是不可定义、无限可能。

要说儒家的“有”,首先表现在孔子的“正名”说,所以儒教又被称为“名教”。用孔子语录为例,就是我们很熟悉的那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正名”的本质就是要使实存的事物符合于理念,或者说,设计一张蓝图,把社会纳入它的轨道。

但是名教思想先天地包含着危机。因为世界并不是按照理念来运行的,它不可能永远安顿在人给出的秩序与价值体系中。人能够发现的“真理”永远只是在有限的时空范围内成立和有效,不管人们宣称已经给出的设计多么完美,世界仍然会以不可预测的方式发展变化。这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呢?名的世界会崩溃,一个理念的世界会崩溃。如果现实世界已经变化了,有人还要偏执地依着固定的理念去强制变化的世界,以为陈旧的理念比鲜活的人生更重要,那真是滑稽而可悲。

老庄所说的“虚无”与“自然”意义相通。依这一派的看法,世界变化的根本法则不是人为设定的法则,而是事物内在的自然法则。而既然在人为秩序和价值观约束下的生活是不自然的,那么任何时候都可以返回自然;既然名的世界与实存的世界并不是一回事,那么你也可以认为已被命名的世界其实仍然处于无名状态。

老庄思想通常在社会动荡、原有价值观被怀疑而趋于崩溃的时候影响力特别大。东汉末年特别是魏晋时代老庄盛行,它给士人的精神以一种大解脱。嵇康说要“越名教而任自然”,集中表达了从“有”走向“无”的欲望。我们读魏晋时代的东西,觉得和中国其他时代的东西是不一样的,用朱东润先生的话说,那个年头是君不像君,臣不像臣,老子不像老子,儿子不像儿子,人人都想凸显一个不同于他人的自我,乱七八糟,鲜灵活泼。

篇6

关键词:韩愈 儒家思想 道统论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儒家思想作为封建阶级的统治思想,始终处在支配的地位,它深深地契入了中国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的各个领域。在儒学发展史上,汉儒和宋明理学家们根据时代的社会需要,对传统的儒家思想进行了新的理论阐释。被后人誉为“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的韩愈是唐代的文学家、思想家的教育家。在学术思想中,他一生以复兴儒学为己任,首次提出了以弘扬儒家圣人之道和人文价值为核心的道统论,为之后的中国哲学文化发展提供了一种文化形式的可能性选择。历史表明,其对宋明理学的影响作用,不只是历史性的,而且还具有深层的文化意义和理论意义。韩愈的“道统论”思想,主要体现在《原道》、《原性》等作品中,本文也以《原道》、《原性》等著作为基础,概括总结韩愈的“道统论”思想以及其历史作用和意义。

一、“抵制异教,攘斥佛老”的道统论思想

韩愈终其一生都在追求建立一套“抵制异教”,重振儒学的道统论体系。纵观中国从春秋开始之思想历史,春秋时期,孔子继承文王和周公之仁政和礼制,创立儒家学派。战国之间,各国争霸,并且进行改革,都欲建立起一套新的适应时代的思想体系来,于是出现了儒、墨、道、法等百家争鸣的局面。汉朝时吸取秦朝之经验教训,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最终确立了儒家思想在社会中的正统地位。两汉之后,中国历史又一次出现分裂的状况,由于西汉时期“丝绸之路”的开通,随之带来了所谓的异教——佛教,而此之间道教也开始兴起,使得中国传统思想——儒家开始面临严重的挑战。隋唐时期,中国政治得到大一统,但是思想方面并没有统一。唐朝之初,佛教盛行,加之唐代帝王和老子同姓之缘故,更加推崇道家老子之学说,所以形成了儒、佛、道三家并立的这样一个局面。当然,在当时的社会之下,佛老之学能够盛行的原因也是因为它们对于封建统治者的统治毫无疑问是很有利的。

韩愈生活的年代正是中唐时期,当时社会危机日益严重,藩镇割据、权臣倾轧的状况是甚之又甚。特别是中唐后期的安史之乱带来的影响也是特别的沉重,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政治日趋腐败严重。这是当时的政治背景。另一方面,当时佛教、道教势力日益蔓延,尤其是信佛佞僧风气尤为严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韩愈认为必须要重振儒学,强化儒家的正统地位,排斥反对魏晋以来流传广泛的佛道思潮。并且韩愈敏锐的感觉到佛教的思想里有着不事君父和不承担赋税这样给社会带来的经济损失和离心倾向的消极面将会越来越严重。而韩愈生长在儒学世家,父辈们即以尊崇儒学并且身体力行儒行而著称于世的,他深受其影响,所以韩愈感觉到务必要进行儒家的重振,于是他走向复兴儒学,攘斥佛道的道路。韩愈五十二岁那年,虔诚信佛的唐宪宗大张旗鼓的将凤翔之佛骨迎来长安,并且留置禁中(天子居处)三日,然后送入寺庙,于是上有好者,必有甚焉,当时的王公士庶,奔走施舍,唯恐在后,百姓有废业破产而求供养。韩愈当朝为官看到此景,大为痛心,于是不顾自己安危,大胆向唐宪宗上《谏迎佛骨表》,痛陈这是“伤风败俗,传笑四方”的丑事,并对皇帝提出“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诸水火,永诀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患。”[1]他公开批判佛教曰:“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2]由此可见韩愈的《论佛骨表》着重从纲常伦理方面批判佛老之学。不仅是这样,而且也从佛老对社会政治、经济生活方面造成的消极负面的影响进行了严厉的批判。他在《原道》中指出:“古之为民者四,今之为民者六;古之教者处其一,今之教者处其三。”[3]这样出家人剧增,他们不担赋税且不牢而食,增加了社会的危机给社会经济带来严重的负担,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二、以“仁义”为核心的道统论思想

在韩愈看来,儒家的基本原则是仁义,而仁义最基本的精神是教人如何做人,以什么样的精神做人,做什么样的人等等,也就是人道。儒家的道德原则在人道中被赋予了充实的内容。韩愈在《原道》一文中指出:“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 [4]

这里韩愈给仁、义、道、德下了定义,仁义二者有其特定的内容,是儒家所特有的;道德二者的意义比较宽泛,哪一个学派都可以用,对“仁”韩愈用“博爱”释之(与孔子“仁者爱人”相通),意即对人充满关怀和热爱,始于孝敬父母、友爱兄弟,进而推及于任何人“泛爱众”;这种“博爱”的心情必须通过行为表现出来落实到具体的实践中,如得体适宜,即是“义”(与孔子“克己复礼”相通)。所以仁、义二者,一表现为内心修养,一表现为行动。按照仁义的标准去做即是“道”,不必要外界的帮助和安慰,切实具备仁义,达到自得自乐的地步,即是“德”。韩愈在这里是用“仁义”来限制“道德”,用“仁义”来充实“道德”。 “道德”是以仁义为具体内核,“其道易知,其教易行” ,能够达于四海,通于万世的“天下之公言”。而真正能体现“仁义”原则的是“除天下之害,兴天下之利”的“圣人”。韩愈弘扬仁义,给仁义道德寓于“定名”作为儒家总纲,其理论完整表现在韩愈以《大学》为纲领的儒学思想体系中,将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原则与个人的道德修养联系在一起,用“将以有为也”的仁义道德,贯通内外两个方面,融二者于一体。

韩愈对历史上儒学受到多次挫折表现了极度的感慨。为了倡导先王之道的崇高和悠久,给仁义道德寓于“定名”。他创造了对后世儒学发展颇有影响的“道统论”,“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5]以此“道统”为理论依据,力图恢复儒学在社会中的正统地位,同时以“道统”为人道价值标准,定名仁义道德,倡导先王之道,以存于内的“仁”到见于行的“义“来核实人道之本。

三、儒学的理论依据——“性三品说”

在韩愈与佛老斗争、重振儒学的过程中,提出来他的“性三品说”,并且把它作为恢复儒家传统思想的理论根据。

韩愈在他的《原性》中认为每个人有性有情。“性也者,与生俱生也;情也者,接于物而生也。性之品有三,而其所以性者五,其所以为性者五,曰仁,曰礼,曰信,曰义,曰智。上焉者之于五也,主于一行于四;中焉者之于五也,一不少有焉,则少反焉,其于四也混;下焉者之于五也,反于一而悖于四也。情之品有上、中、下三,其所以为情者七,曰喜,曰怒,曰哀,曰惧,曰爱,曰恶,曰欲。上焉者之于七也,动而处其中;中焉者之于七也,有所甚,有所亡,然而求合其中也;下焉者之于七也,亡与甚,直情而行者也。情之于性,视其品。” [6]他认为性的内容是仁义礼智信,也就是儒家的五种伦理道德。又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个品级。他认为五种伦理道德在不同人身上的搭配以及所起的作用是不相同的,这样,人性便有了高下之分;同时,他把情也分成三个品级,而高下取决于每个人对自己的情感表现不同。韩愈之所以认为如此,主要他认为情由性生决定,人的情感意志与人的本性是相一致的。人性中有中固有的仁义礼智信的道德伦理,但又因为情感的表现和人的禀赋能力的不同,而分为上中下。那么在现实社会伦理关系中通过情的“动而处其中”,来体现人的道德本性,人们的社会行为只有以儒家的社会规范作为标准,才能近善而远恶。

四、韩愈思想的历史地位及意义

韩愈站在时代的高度痛陈佛老学说对社会造成严重的危害,从而为重振儒学提供了有力的证据。韩愈的道统思想,在中国道统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孟,下启程朱,开宋学道统论之先河,是承前启后的中间环节。但他为了重振儒学,完全否认了佛老学说在当时存在合理性的一面,使韩愈最终走向一个极端。后来的程朱采纳了佛老学说中合理的成分,以至于儒家道统思想在宋明时期达到一个巅峰时刻。尽管这样,我们还是应当承认韩愈在弘扬儒家文化,重振儒学的正统地位方面做出了积极巨大的贡献,他在道统思想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我们应该给予肯定。

参考文献:

[1] [5]韩愈.韩昌黎文集注释[M].阎琦校注.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 400-401,165,15,22,22.

篇7

【关键词】韩愈 教育 哲学

韩愈(公元768―公元824),唐代文学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世称“韩昌黎”,被苏轼誉为“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冠三军之帅。”他在教育事业上贡献巨大,主张“上者可教而下者可制”,并以“性情三品”说为其教育理论基础。[1]

一、“性情三品”说与教育对象

对人性的研究,是中国自古以来众多有识之士讨论的一个重要问题。自先秦以来,传统儒者对人性的看法不一致,其中许多观点影响深远,如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以及扬雄的善恶混论等等。韩愈的人性说可谓是承秦汉之前,启两宋之后,滥觞于孔、孟,直接继承了董仲舒的人性说,是其中的关节点。[2]263

把人性分为三等,在孔子的论说里已初见端倪,孔子有云“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从本质上分析,韩愈“性三品”说与孔子人性说如出一辙,并无太大差异;唯一不同的是韩愈由“性三品”说派生出了“情三品”说,从这一点看韩愈是在孔子和诸家人性说的基础上作了积极的推进。同时,韩愈把“性”、“情”合而为一,放在一起分析,强调了二者的联系和区别,并指出“情”接于物生,充分体现出了典型的唯物主义的思想观。[2]264-268

韩愈将人性划分为上、中、下三品,强调个体的先天差异性,同时又说明了后天环境对人性的重大作用。因此,韩愈指出人性是能够通过教育而发生改变的。正所谓“上之性,就学而愈明;下之性,畏威而寡罪;是故上者可教,而下者可制也。”[3]123相比之下,韩愈的这一主张扩大了教育的对象,具有重要的意义。另外,尽管韩愈认为教育对于不同的人会发挥不同的作用,但是他终究承认了教育是能够对所有人产生影响的,从这一点看来,该观点是难能可贵的。

二、道统论与教育目的、内容

自汉代以来,虽然董仲舒提倡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很大程度上巩固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但是佛教、道教思想也都以各自的方式悄然存在,并在隋唐时期得以蓬勃发展,形成了儒、佛、道三足鼎立的竞争局面,三者之间斗争形势非常险峻。然而,鉴于唐朝一统天下的形势,对思想的统一更显迫切,以此巩固政权的稳定,因此,儒家思想再次被予以高度重视。韩愈基于统治阶级的立场,极力主张“崇儒学,反佛道”,拉开了重振儒学的序幕,他以辟佛抑老为己任,以建立道统、传道以治国为旨归。[2]274然而韩愈所传之道究竟是什么呢?他在《原道》里提到:“斯道也,何道也?曰: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同时,他所提倡的儒学道统思想又包括哪些内容呢?韩愈在《原道》里云:“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已,无待于外之为德。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4]2662由此可知,韩愈所传之道是仁义之道,仁即博爱,义即行宜,然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教人以礼乐刑政。

韩愈非常重视教育的作用,并主张通过教育来实现儒道的普及,同时指出教育的目的就是传授儒道,并用其教化人民,使人民之行为合于孔子之道,以便统治者更好地管理国家。然而,“道”是一个非常抽象化的概念,人们到底应该学习什么内容呢?韩愈认为应该学习“仁”、“义”、“道”、“德”,即儒家思想的核心成分。[5]

三、师道论与教师责任、资格

韩愈倡导了以“道”为中心的师道论,构成其教育哲学思想中的重要成分,并阐明了教师在儒道的推广和继承过程中的核心作用。他的师道观点在我国教育哲学史上无疑是一个积极的贡献。[6]78

基于师道论的观点,韩愈较为细致地论述了教师的责任和资格问题。首先,他向教师指明了三大责任,即“传道”、“授业”、“解惑”。其次,在论及教师资格时,韩愈认为其合格的条件只有一个,即“闻道”:“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毫无疑问,这在当时是一次大胆的创新,同时还大大地削弱的了师道的封建性,把师生关系社会化,打破了师法和家法的壁垒。[2]324

四、教育主张和人才观

在韩愈的文集中,论及教育主张和人才观的篇幅可谓是相当丰富。

韩愈提出了许多经典的教育主张。(一)主张教人以知识。在《师说》里他就给教师下了明确的定义:“师者,所谓传道、授业、解惑也。”(二)主张兴办学校。韩愈首先是倡导整顿太学;其次是兴办乡学,韩愈被贬潮州期间,积极开办乡学,并聘请德高望重的名师执教。(三)主张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韩愈的这一见解是对孔子教育经验的继承和发扬。他在《进学解》里全面系统地讲述了学习和教育方法,通过对木材的形象比喻,指出教人时必须因材施教才能培养出学有所长的人才。在论及人才方面,韩愈也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并在各种实践中积极培育人才。(一)重视人才。韩愈对人才非常看重,并指明了发现人才的两条捷径:一是博采而后精鉴;二是要有如饥似渴的求贤热情和慧眼识才的伯乐精神。(二)开启后学,导引后进。[2]339韩愈既是“千里马”类型的贤才,也是慧眼识才、勤于育才、敢于用才的伯乐。

五、总结

综上所述,韩愈的教育哲学思想的主要贡献在于重振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在古代思想发展过程中具有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他的教育哲学思想内涵丰富,对后世影响深远,对当今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仍具有宝贵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天凤.中国教育家简介[M].北京: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2011

[2]卞孝萱,张清华,阎琦.韩愈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韩愈.韩愈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4]屈守原,常思春.韩愈全集校注[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

篇8

我们一般将书法的字体定义为书法风格类型。经过数千年的传承发展,目前我国的传统书法可大致分为草书、隶书、行书、楷体等几类字体,且以上字体间各有联系,互相影响。不同的字体风格可造就不一样的视觉风格与感官意象,有针对性恰当选好字体,将会让现代汉字艺术设计的魅力倍增。

1.书法艺术同类字体的融合经历数千年的继承发展,我国书法艺术的同类字体往往具有形态较多。如篆书可分为小篆和大篆,而大篆体又有石鼓文、甲骨文与钟鼎文之分;行书分为二王行书、颜体行书与魏碑行书;而隶书亦有古隶、今隶、秦隶、汉隶等之分。故现代设计者在分清以上书体表现形式差异的基础上,还有理解各字体的基本构成,剖析各字体的细微架构,掌握每一字体的特征,才能更好地为现代设计中的汉字艺术设计提供创作的空间与思路。

2.书法艺术异类字体的包容中国书法作品的创新性多有展现,例如不同字体经过创作者心灵手巧般地融合在一起,可自然地书写在一幅作品中。不同字体的风格亦有所差别,如草书讲究变化多端,妙笔生辉;隶书则注重字体间的一致性,展示出文字的优雅生动;而行书则浓淡相融,疏密得体。将不同书体合理搭配即为不同字体风格间的和谐共融。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与审美情趣的不断提高,现代设计领域也重视字体艺术的探索与创新,力求字体间的完美搭配进而产生美轮美奂的艺术效果。因此,在现代设计创作过程,也应根据设计画面的美学需求,加强对字体间搭配的构思,巧妙设计字体间的运用,以达到夺人眼球的视觉感受。

二、书法艺术的墨象表现与现代字体设计

书法艺术的墨象表现即是指书法线条在宣纸、布卷或其他载体上用墨象形式展现的状态。一般认为,书法书写最合适的笔型应为柔软的毛笔,其可与宣纸、徽墨等产生完美反应,进而发生一系列如快、缓、暖、潮、淡、浓等神奇变化,将书法艺术从一种纯粹的手法升华成绝妙的绘制艺术,极有美学内涵与意境。故现代设计艺术中,字体设计应全面吸收书法艺术的独特成效,完善字体设计内容,不断增强字体设计的艺术价值。书法艺术的墨象表现主要体现在墨象的浓淡与暖潮两个方面。前者指的是通过水来调墨以达到让丰富墨色效果的目的,主要用执笔用墨量的多少变化,再配以行笔的智慧让书法作品呈现景象万千的唯美变化。后者指的是以运笔速度快慢调节让书法呈现暖、潮、润、燥等形态,即书法作品展现平稳有力的特征需书法家书写速度迟涩,而展现飞速敏捷则需书法家书写速度疾驰。前者即为“潮”态,后者即为“暖”态。现代设计中,我们应根据设计对象有针对性地对墨象表现进行描绘创作,配置“暖”、“潮”态的艺术特色,从而让艺术作品充满生命力与自然感。

三、书法思想与现代设计思维

中国的书法艺术可理解为中华民族思想的浓缩,饱含国人的哲学思想与艺术精神,它与我国传统的儒家思想、道家观念、民族精神、伦理道德等紧密联系在一起。我国书法艺术的创作始终贯穿着以“中庸之道”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其提倡的“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风格与态度对书法风格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国书法艺术的整体结构讲求对称,风格较为规整则是受儒家思想的感染。的而道家所主张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理念则是引领书法大家从喧嚣的尘世中解放出来,以求清静与无为,对书法艺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韵”上,渴求宁静以致远的创作意境。故我国书法艺术中对“阴阳”、“刚柔”的创作需求,无一不是受到传统儒家与道家思想的影响。在现代艺术设计中,我们可以很浓烈地体会到书法艺术里所暗含的寓意与表达的思想,同时与设计的其他方面相衬托,共同构成了一幅幅和谐完美的作品。例如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舞动的北京”上,先是以书法的意境描绘出一个汉字“京”,并将其幻化为一个奔跑的人,舞动着自己的双手。其次“Beijing2008”的书写更是凸显出我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高度统一,以汉简书法的形式,自然、贴切、清晰地将书法艺术的韵味和笔法融入至会徽中,也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北京奥林匹克精神的完整统一,表达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兼容并蓄”的精神内涵。

四、结语

篇9

传统文化是一个笼统的称谓,凡是有着一定的历史积淀及传承作用的,相对较为稳定的文化性的综合体都可以称为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包含多方面含义,不仅包括物质层面的文化,同时也包含意识层面的文化,是一种复合体。传统文化在设计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本土化设计成为了当今设计发展的原动力,同时也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形成其独立设计风格的基础。现代室内设计区别于传统室内设计,以人性化需求为依托,不仅需要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同时需要注重人民的精神感知,著名设计教育家王建柱老师将室内设计定义为:“室内设计是环境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环境设计的一个主要的部门,是对建筑空间内部进行的一种理性的创造,是精神与物质并重的创作活动。”现代室内设计有别于其他设计,同时和其他设计存在一定的共通性,都需要以文化为支撑,以需求为落脚点。

二、现代室内设计中融入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室内设计是当今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不管是任何风格的设计,都需要特定的文化支撑,同时在这种特定的文化语境下完成,是不同价值观的体现,也是一种时代的文化风貌,另外,不同时代的文化与设计息息相关,设计源于文化,同时是一种丰富的文化经验的呈现,具有典型的地域性特征,换句话说,历史的设计便是设计的历史。当今的设计呈现出的多元化趋势,有些前卫的设计师主张抛弃传统,保证自己设计的独特性与个性化,其实不然,他们的设计虽然在形式上是反传统的,但是这也仅仅是一种传统的演绎,是一种对传统思想的突破,是一种时下流行的“未来的传统”。也就是说,室内设计不可能离开传统文化而存活,且室内设计无时无刻不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正是因为有这这种影响,室内设计才呈现出了典型的地域化特色,符合大众的审美。

三、传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1.儒家思想的应用

中国的儒家思想以中庸之道为处事态度,主张天人合一,注重人与自然的共荣共存,是一种以和谐为主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也是中国传统室内设计的基础,同样是中国设计师恪守的设计原则。当今我国室内设计不乏一些欧式设计,但是大部分居家设计还是以象天法地、模山范水为原则,虽然大部分靠人自行打造,但是离不开师法自然的烙印。对于儒家思想的应用,笔者认为需要以观察事物、观察生活为基础,将一些美好景象通过演绎之后植入室内设计中,比如在室内设计中引入青山绿水的形象,设置奇石异草形象去描摹自然,以小衬大,突出天人合一的意境美;又如,在家具配饰的选择上,以清漆为主,在色彩、纹理及造型上保持树木本身的特征,不仅可以显示出一种天人合一的古朴美,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漆料对室内环境的污染。

2.道家思想的应用

“道法自然”,道家以推崇自然为基础,崇尚宁静致远的情景,同时注重动静、虚实的结合,道家思想在室内设计中应用主要体现在设计中的张弛有度、虚实结合。比如,通过交错、穿插等手段,将活动区、休息区等进行分别隔断,同时隔断也是道家思想的真实体现,特别是在空间分割中运用隔断、帷幔等方式,虽然进行了空间的划分,但是并没有因此隔断气息、声音和光线,塑造出一种强烈的空间流动感,“隔而不绝、封却不断”,呈现出独特的空间感。通知道家思想的引导中的区域格局相对较为灵活,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分区的适当调整,增强空间的实用性与观赏性。

3.佛教思想的应用

佛家倡导无欲无求,以修身养性为基础,通过个体直觉感受与冥思的方式达到精神的超脱,最终返璞归真,因佛家思想指导下的室内设计一般不浮夸,且更容易给人归属感,随着生活压力的增加,频率的加快,佛家的禅意设计越来越受到推崇。佛家思想指导下的室内设计倡导简约而不简单的风格,以线条简单与色彩纯净为基本设计原则,家具设计以深色木质材料为主,同时搭配中国传统纹饰及图案,搭配具有典型佛家特征的器皿等,体现出十足的禅味,驻足房间,会有一种返璞归真的美感,可以在喧嚣的城市中得到一份安宁,在繁忙的工作中得到一种休憩。

三、小结

篇10

1.传统文化影响了室内设计。作为社会中的一个人,其任何思想观念的形成都必然离不开客观存在。在现代,有些设计师尤其是一些具有前卫意识的现代设计师,虽然口口声声说自己的作品是抛弃传统,毫无传统痕迹可言,但是事实远非如此。即便是一名“极端反传统”的设计师,也不可能脱离传统,因为他必然会把传统作为反面教材来重新定义自己的新思路。室内设计不是纯粹的个人行为,从媒介、语言、表现手法、关键点等显性的传统文化到设计文化知识的心态和思维方式等隐性的文化传统等,这些都在有意无意地影响着每一位室内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和最终风格。2.科技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信息的高速,计算机的更新使室内设计拥有了更强烈的时代感和现代气息,但是这种技术手段上的日益丰富并不能满足人们思想意识上的回归,作为一名室内设计师必须从人的传统本源出发来考虑室内设计所带给人们的舒适的感觉。我们要想创作出高雅舒适的室内空间环境,就必然需要遵循“大象无形”“大音希声”的传统创作之道,否则我们就不可能得到相应的审美境界和审美意象。而这种“美”以及这种与“美”相对应的法则正是从中国千年的传统文化中所总结提炼出来的。因而将传统文化理念融入到现代室内设计理念当中去,是作为一名优秀的设计师所需要密切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室内设计的影响

1.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对室内设计思想意识的影响中国的传统室内设计同中国的传统文化一样独具特色,它因其自身所蕴含的深刻的哲学和文化思想而傲立于东方这片神奇的沃土。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不仅可以净化人的心灵,还可以帮助我们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易经》有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就是引导我们室内设计思路的“道”,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和道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对中国室内设计思想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1)儒家思想对室内设计的影响自汉武帝纳董仲舒之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就一直作为中国的主流社会思想意识形态流传至今。儒家思想以孔孟文化作为其主导理念,提倡以和为贵,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模式。从室内设计的角度来讲,儒家思想所透漏出的是以情为美、以和为美的艺术理念,这对中国传统的室内空间的功能设置和空间布局提供了良好的设计角度和思路。比如,现代室内空间设计中的简约风格,其设计理念最初就来源于中国儒家思想中的“删繁去奢”“绘事后索”。“删繁去奢”就是指去掉过于繁琐和奢华的装饰元素。现在好多设计师都提倡“以人为本”,将室内空间设计复杂而奢华,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值得提倡的,在室内设计中便与不便是相辅相成的,过于繁琐奢侈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最后很有可能适得其反。人的本质就是一种动物,要让人体处于一种最简单的运动状态之中,低碳环保,节能减排。“绘事后索”是孔子的原话,是表述其对美的一种看法,在孔子的意识里,“绘事”是指非自然的装饰出来的美,而“索”则是最自然的最具有原始气质的美。孔子认为“索”要美于“绘事”,这同时也是中国士大夫阶层所追求的“大美无言,大象无形”。此外,儒家思想的一些细节,也对室内设计有着具体的影响。比如“内圣外王”这个概念不仅告诉我们该如何为人处世,其对室内设计的影响也不可估量。中国人所讲究的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核心就是修身,只有把自身的修养提高到了一定的层次才可以使得外界事物达到平顺的境界,其再拓展到外部就是家和、国强、天下平,也就是所谓的内圣为王。在室内设计中,“内圣”表现在设计师的修养上,要想设计出好的作品,设计师就必须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自身修养不够就不能驾驭那些依附于设计思想而存在的设计元素,这样的作品就会死板,缺乏灵动感。(2)道家思想对室内设计的影响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儒家思想一样同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从室内设计角度来讲,具有抽象性和超验性的“表现本性”是其主要的理念,质朴古雅、虚静谦和的道家思想对中国室内设计在形式上具有一定影响。以虚实结合的手法来展现室内环境的意境美,这是质朴典雅、须经谦和的道家思想在形式上对室内设计的影响。还有“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对室内设计中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使用也很重要,它要求我们在室内设计时要讲究人与自然、空间之间的和谐,甚至需要我们考虑到设计装饰材料的自然环保和低碳低耗无污染。道家思想认为宇宙是阴阳与虚实的结合,宇宙万物都是处于不停的变化发展之中,其有生有灭,也有虚有实,这一点从空间概念上来讲就是层次。清朝大书法家邓石如曾经说过,“字画疏可以走马,密不使透风,常计以白当黑,奇趣乃出”。中国传统室内布局正是把装修陈设同内部空间进行综合的考虑,采用计白当黑的手法,通过内部空间的灵活组合来对空间布局、立面造型、家具陈设进行艺术化的处理,这是虚实结合的典型。2、中国传统文化对室内设计装饰美化的影响上文主要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室内设计思想方面的影响,下面笔者将具体阐述一下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对室内设计装饰美化方面的影响。(1)汉字元素对室内设计装饰美化的影响汉字作为承载汉文化的重要的工具,是中华文明最有力的象征。汉字不仅仅是传统文化的代表,也对室内设计的装饰美化有着重要的影响。众所周知,汉字书法和篆刻、文字暗喻、汉字图案等早已在历史的发展中具备了装饰审美的基本特征,对此,我们可从这一方面入手来分析汉字在室内设计上的最新应用。最简单的也是最常见的一种做法就是直接把某件名家书法作品挂在墙壁上,但这作为一种比较业余的处理方法,不值得提倡。而最经典的一种做法就是将传统篆刻的文字或是篆书的变形纹样直接融入到背景墙当中去,因为篆刻的字体比较有艺术美感,将其放在背景墙上也会显得比较古朴。此外,汉字在室内设计中应用的最广泛的一个地方就是屏风,一旦室内设计涉及到中国传统风格,那么屏风就是一个经典的元素。屏风多为镂空工艺制作而成,意在营造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视觉效果。改变以往的以雕花为主的屏风,而将其换成文字变形图案,这会更加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更加讲求“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和“不似之似”。(2)水墨元素对室内设计装饰美化的影响水墨是中国画特有的一种形式,其魅力就在于拥有黑白空间的特殊的视觉韵味,水墨语言的构图风格、审美特点、晕色晕染等都具有抽象化的视觉语言符号美,而媒介材料的特殊性质也会赋予其一种特殊的美。比如,在进行室内空间设计的时候,可以在茶几的印花玻璃上印上中国水墨画,这可以让水墨画在更多地释放其在表现空间、载体、材料的优越性的同时转移大家的视线,使大家清晰地感觉到水墨文化的艺术魅力,使大家感受到整个空间设计的清新淡雅、超凡脱俗。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