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培训方案范文

时间:2023-10-18 17:21: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产业培训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业产业培训方案

篇1

第一条 为落实《农业部财政部关于印发〈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农科教发[]12号)及农业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人员考评办法(试行)》精神,保证我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示范培训基地人员遴选及考核工作的顺利进行,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示范培训基地人员是指在产业示范培训基地任职的主任及技术员。

第三条 主任岗位主要职责:

(一)在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管理咨询委员会及首席专家的领导下,负责产业示范培训基地的全面工作;

(二)根据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产业任务规划,制定产业示范培训基地的中长期规划及年度计划,并负责落实和具体实施。

(三)组织技术员认真完成首席专家下达的各项农业科技成果的适应性试验示范和转化任务,积极开展如品种、栽培、土壤肥料、病虫防治等技术集成配套大示范,展示最新科技成果,让当地农户亲眼见证科技惠农的力量。

(四)组织技术员员调查、收集本州县生产实际问题与技术需求信息,监测分析本州县疫情、灾情、产销信息等动态变化,按季度上报首席专家及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管理咨询委员会办公室,并协助处理相关问题。在应急或灾害情况下按管理咨询委员会办公室的具体要求进行上报。

(五)配合首席专家,在产区进行相关调研与指导,发现产业中的问题,与首席专家和有关专家共同确定试验、示范有关技术,通过示范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六)积极开展专业技术骨干和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培训工作。

第四条技术员主要岗位职责:

(一)在主任的领导下,按分工负责产业示范培训基地的具体工作;

(二)认真各项农业科技成果的适应性试验示范和转化任务,积极开展如品种、栽培、土壤肥料、病虫防治等技术集成配套试验示范。

(三)调查、收集本州县生产实际问题与技术需求信息,监测分析本州县疫情、灾情、产销信息等动态变化,

(四)开展专业技术骨干和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技术培训工作。

第五条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管理咨询委员会指导基地人员的遴选工作,执行专家组具体承办基地主任遴选工作,首席专家具体承办技术员的遴选工作。

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监督评估委员会指导产业示范培训基地人员考核工作,执行专家组具体承办基地主任考核工作,首席专家具体承办技术员的考核工作。

第二章 遴选方式

第六条产业示范培训基地主任及技术员人选遴选范围重点在州(地、市)、县农(牧)业局、农(牧)科所、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涉农院校和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产业示范基地、龙头企业等单位。主任的遴选采取首席专家推荐或个人自荐的形式产生,技术员的遴选采取产业示范培训基地主任推荐、产业示范培训基地依托单位推荐或个人自荐的形式产生。

第七条遴选遵循公开、公平、公正、选优原则。

第八条主任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主持或参与过本产业技术领域的科研项目任务,熟悉本产业发展现状及产品的生长发育规律和特点,有丰富的生产一线或基层实践经验。

(二)从事相关产业技术试验示范或推广培训研究工作10年以上,具有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原则上年龄在55岁以下,在本领域中有一定学术地位的中青年人员优先考虑。

(三)身体健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和工作作风,诚信廉洁,具备较强的社会活动、组织管理和协调合作能力,对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培训领域有创新性的构想,具有争取和主持重点推广培训项目的能力,能自觉接受体系相关制度的管理。

(四)保证有超过80%的时间和精力完成承担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培训任务。

第九条技术员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热爱农业科技推广事业,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熟悉本产业发展现状及产品的生长发育规律和特点,有一定的农业科技试验、示范、推广培训经验。

(二)从事相关产业技术试验示范或者推广培训研究工作5年以上,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在职专业技术人员。原则上年龄在50以下,在本领域中有一定学术地位的中青年人员优先考虑。

(三)身体健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和学风,诚实守信,具有较强的协调合作能力;能自觉接受体系相关制度的管理。

(四)保证有超过80%的时间和精力完成承担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培训任务。

第十条 管理咨询委员会办公室根据省农业产业化发展布局和《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的要求,制定主任及技术员遴选方案,并相关信息。

第十一条拟应聘主任参选人员填写《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示范培训基地主任推荐(自荐)表》,征得所在工作单位的同意,并报管理咨询委员会办公室。

拟应聘技术员参选人员填写《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示范培训基地技术员推荐(自荐)表》,征得所在工作单位的同意,并报管理咨询委员会办公室。

第三章 审批

第十二条 执行专家组对申报主任的自荐、推荐人选进行评审,拟定产业示范培训基地主任候选名单,报管理咨询委员会审核。

首席专家对申报技术员的自荐、推荐人选进行评审,拟定产业示范培训基地技术员候选名单,报执行专家组审核批准。

第十三条管理咨询委员会将产业示范培训基地主任候选名单向社会公示7天,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

第十四条 管理咨询委员会将产业示范培训基地主任侯选名单呈报省农牧厅审批。

第四章 考核

第十五条 考核分年度考核和综合考核。年度考核在每年12月至下一年度2月之间进行;综合考核在每5年一个实施周期的第5年年初进行,综合考核当年不再安排年度考核。

第十六条考评的主要依据:

(一)任务书、任务委托协议书;

(二)产业示范培训基地年度工作总结报告

(三)个人年度述职报告;

(四)工作日志;

(五)其他。

第十七条主任岗位考核内容:

(一)任务委托协议中规定的各项指标及完成情况;

(二)对本区域产业发展和技术支撑情况;

(三)组织管理和本站人员的工作协调情况;

(四)团队人员参加体系工作和团队建设情况;

(五)工作日志填报情况;

(六)经费使用情况。

第十八条技术员岗位考核内容

(一)任务委托协议中个人承担的各项指标及完成情况;

(二)对本区域产业发展和技术支撑情况;

(三)工作日志填报情况;

第十九条考核组根据主要考核内容对产业示范培训基地主任及技术员工作业绩和成效进行科学、准确地考核,并确定是否称职,形成考核意见,提交管理咨询委员会办公室。

第二十条管理咨询委员会办公室报管理咨询委员会审核考核结果。

第二十一条管理咨询委员会向产业示范培训基地反馈考核信息,并辞退不称职人员。

第五章 附则

篇2

第一条根据《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结合实际,围绕我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推广服务的目标及要求,为了加强人员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增强责任感,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进村入户,特制订本遴选办法。

第二条现代农业产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任及推广员遴选,应坚持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建立起适应现代农业产业技术推广体系,人员能进能出,待遇能高能低,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

第三条中心主任岗位职责是:

(一)负责制定区域内农业产业技术推广服务计划并组织实施。

(二)负责组织农业产业关键技术和新品种的集成推广,做好推广效果监测工作。

(三)负责农业产业技术建设项目的编制审核工作;负责组织实施重点农业产业技术项目和示范培训基地下达的推广项目。

(四)负责开展农民产业技术的专业培训。

(五)负责开展产业技术、信息服务;积极指导农业推广机构、群众性科技组织和农民技术人员的农业产业技术推广活动。

第四条推广员岗位职责是:

(一)引进当地急需的新成果和新技术,进行推广服务,落实推广项目的具体实施,建好示范区、样板田,培训农民技术员。

(二)具体指导示范户和农民的技术应用,向农民做好新型产业技术普及工作。

(三)带头应用先进技术向农民宣传新技术和新成果,并把农民反映的技术难题及时向中心反映,协助解决技术问题。

第二章 遴选方式

第五条按照公开、公平、公正、择优的原则,选出一批技术能力强、业务素质高、有丰富实践推广服务经验,有工作责任心和奉献精神,愿意为农牧民服务的专业人才,实施科技进村入户。

第六条中心主任应具备一定的组织和管理能力,较强的领会和执行政策的能力;熟悉农业产业技术发展动态,了解和掌握产业技术,至少有10年以上从事农业生产或推广服务工作的经历;责任心强,吃苦耐劳,经验丰富;年龄不超过50岁,具有农业推广类高级职称。

第七条推广员应具备承担对农民进行技术指导、技术咨询、技术培训,及时提供农业信息,向农民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工作能力;甘于扎根基层,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综合素质较高;年龄不超过45岁,具有相应专业或农业推广类初级以上职称,至少有5年以上从事基层农业生产或推广服务工作的经历。

第八条推广服务中心主任,由产业示范培训基地根据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工作目标和要求,一般由岗位专家担任,同时,聘用县农业主管部门、推广部门负责人担任副主任,上报产业示范培训基地批准。

第九条选聘推广员由产业示范培训基地,根据农业产业技术推广服务的特点和技术要求,从当地农业推广部门、农业院校、科研部门和涉农企业聘用;或面向社会公开考试,择优选聘,由推广服务中心批准,上报产业示范培训基地备案。

第三章 考核

第十条每年对中心主任和推广员实施工作绩效考核,作为续聘和奖惩的重要依据。

第十一条考核应坚持客观公正、民主公开、注重实绩的原则。

第十二条考核内容主要是德、能、勤、绩四个方面,重点考核绩效。

德:主要考核政治思想、职业道德、遵纪守法和爱岗敬业等方面的表现。

能:考核业务技术水平、组织管理能力及工作能力等方面,包括业务水平、组织协调、开拓创新及其他适应职位职责工作要求的能力。

勤:考核工作态度、工作作风、工作积极性等方面的表现。

绩:主要考核聘期内完成工作的成绩与效果(包括完成推广服务工作的数量、质量、难易程度、效果、贡献大小等),以工作人员的职位、职责所承担的工作任务完成情况为基本依据,重点考核工作实绩。

第十三条考核程序是:

(一)被考核对象如实填写年度考绩记实手册和年度考核表。

(二)被考核对象应提交推广服务业务总结相关材料。

(三)由产业示范培训基地会同推广服务中心召开考评会。首先由被考核对象述职,然后由测评人员对考核对象评分。

第十四条考核主要采取民主评议和绩效考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实行百分制计分考评。民主评议主要面向服务农户测评占考评总分的30%,主要是测评工作人员的服务效果和满意程度,测评结果分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三个等次,绩效考评分占考评总分的70%,主要考评年度规定目标和任务的完成情况。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次。

第十五条由考核委员会依据考评分,拟定考核对象的等次,并在推广服务中心公示。

第十六条如对考评分和拟定的考核等次无异议,由考核委员会确定考核等次,将考核结果向考核对象反馈,考核对象签署意见后即上报考核结果,考核结果存入考核对象的个人档案。

第十七条考核结果计入个人档案,考核结果将与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和续聘挂钩。

篇3

1.现存的农业休闲项目档次低。当前休闲农业发展多为小规模的餐饮、农家乐及采摘园等形式,大多数观光休闲农业区设施简陋、内容简单,生态文化内涵不高,社会影响力不大,针对消费者的品牌知名度,更没有形成所谓的“口碑”传播。休闲农业区内缺乏具有较高档次、良好生活品味的设施建设。

2.大部分休闲园区的从业人员缺少培训,素质偏低。休闲农业区内的经营管理人员、从业人员,大多是原来从事农业生产、加工的当地村民,对从事休闲农业缺乏经历及经验。休闲农业区内的从业人员没有较高的学历,基本素质偏低,而且从业主体大多数是中老年人,经过简单培训便进行从业,专业化程度不高。

3.政府扶持力度不够。有一些京郊区县在休闲农业发展上,政府的调控力度不足,没有对当地的休闲农业发展进行明确定位,没有对产业布局、区域功能进行合理划分。扶持资金投入相对不足,没有针对休闲农业发展提供用地、资金贷款等相关方面的优惠政策。政府方面未能为休闲农业的宣传提出行而有效的措施,导致休闲农业在社会上影响力不足。

二、北京市休闲农业发展对策

1.科学合理的规划北京郊区休闲农业产业布局。当地政府应当加强针对休闲农业产业的发展规划意识,努力做到将休闲农业与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完美衔接,根据当地的气候、地貌以及基础资源条件,因地制宜地设计休闲农业区,对空间布局、交通条件进行合理规划,努力做到一、三产业联动发展。

2.因地制宜,打造特色品牌。休闲农业区在经营中还须坚持“以农为本”,把增加农民收入放在首位,在此基础上深入挖掘有特色的休闲体验项目,努力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休闲农业产业品牌,争取在该产业中树立自身品牌的知名度、认知度、美誉度甚至忠诚度,更好地为广大游客提供休闲农业产品、知识和服务。例如天津塘沽北塘镇推出了一款“做一天渔民”的休闲体验活动,用自身特色树立品牌形象,吸引了大量游客,实现了其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所以,在经营内容上开拓思路,因地制宜弘扬自身特色,打造自身品牌效应是发展休闲农业产业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3.休闲农业发展经济效益应当与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并重。在大踏步发展、促进休闲农业经济效益的同时,兼并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共同发展。本地休闲农业发展应与当地经济发展方向一致,尊重当地居民意志,尊重当地传统文化,增强区域内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实现休闲农业产业与自然文化、历史文化共同和谐发展。大力宣传环境保护力度,优化休闲农业产业区内的环境,促进休闲农业与旅游业完美融合,实现可持续发展。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休闲农业区的内外道路修缮、完善周边环境,解决“进山难”、“难出山”、村庄道路差等问题,解决好道路问题就会增加游客数量、游览次数。同时加强区域内的设施建设,改善住宿、餐饮、卫生等接待条件,根据中、高档次标准提升当地的接待设施及配套服务设施的档次,全面提升当地服务业水准。

篇4

加强组织领导 确定试点区县

绵阳市农业局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分管局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明确了职能职责,确保试点推进工作有领导、有机构、有人员。

绵阳市在省农业厅确定的安县、北川县两个省级试点县的基础上,确定了游仙区、梓潼县两个市级试点县,计划通过2~3年的努力,培育1400名新型职业农民。在抓好四个省、市试点县工作的基础上,亦引导其余县市区逐步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并在市级提升培训和首批认证上实现了9个县市区全覆盖。

明确目标任务 制定实施方案

2013年3月22日,绵阳市在安县召开了新型职业农民试点工作启动会,明确提出了试点工作总体目标:一是积极探索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二是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师资库建设;三是积极探索建立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投入保障机制和扶持政策体系;四是切实探索制定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

围绕总体目标,绵阳市农业局和四个试点县均制定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试点工作的基本思路、指导原则、工作目标、具体任务、培育重点、培育方式、进度安排及相应的保障措施,确保试点工作分步骤、分阶段有序推进。

出台管理办法 遴选培育对象

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绵阳市农业局制定并下发了《绵阳市市级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试行)》,产业暂定为种植业、养殖业和农机作业。基本条件是在劳动力年龄内(18~60周岁内)从事种植、养殖、农机作业三年以上并有一定规模的经营业主;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具有与申报产业相关的技能等;具有一定生产经营规模。四个试点县也正在结合本地农牧业产业发展实际,积极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

绵阳市按照新型职业农民的相关要求,立足农村与农业产业发展实际,以发展现代农业为宗旨,以提升农民职业素质、职业能力为核心,重点把种植大户、养殖大户、加工大户、农业产业工人、农民专业合作社领办人及骨干社员、农村经纪人、家庭农场主等作为培育对象。通过自主申请、乡镇初审推荐和县级审核确认,全市确定了1783名培育对象。

扎实开展培训 完成首批认定

绵阳市组织科教系统科技人员编写了《新型农民科学素质读本》、《新型农民实用技术读本》,作为绵阳市新型农民培训地方教材,并制作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光碟。绵阳市还以县市区农广校为培训主阵地,整合各类涉农培训资源,联结西南科技大学、绵阳市农科院、绵阳农校,依托阳光工程创业培训、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粮油高产创建、禽畜标准化养殖场建设等项目,广泛开展对培育对象的培训,并把教学班办到专业村、合作社、养殖场、示范园,基本做到了每个培育对象都经过2~3次县级专项培训。

在县级专项培训的基础上,绵阳市农业科技教育中心于2013年11月25日—12月6日分别举办了“2013年绵阳市新型职业农民提升培训”(种植业班和养殖业班各一期),培训以现代农业、市场营销、品牌创建、农业科技、农产品安全等为主要内容,考察了现代农牧业种养殖基地,选取了15名学员作经验交流发言,共有305人通过考试考核,获得了首批市级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认定,绵阳市人民政府、四川省农业厅科教处、四川省农广校等有关部门领导出席了颁证仪式,并向学员颁发了绵阳市市级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书。

体会与建议

强化政府行为,加大财政投入,解决谁来培育职业农民的问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是一项公益性、社会性事业,涉及的行业和专业门类众多,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要强化政府统筹,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导、上下联动、多元参与、广泛培训”的工作机制,加强各级政府统筹农民教育培训资源,加强队伍管理,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培训条件,提升培训能力,加强宣传、动员和组织社会各方面力量和资源开展职业农民培育,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立足农村实际,突出重点群体,解决谁来担当职业农民的问题。所谓职业农民,首先是农民或者以务农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劳动力群体。因此,应立足农村实际,着眼于正在务农的、有一定文化知识的青壮年农民,他们对土地眷恋,乡村情结浓重,习惯于农村生活的艰苦与寂寞,有发展农业和依靠农业致富的信念。对他们以适当方式加以培养和支持,他们将会成为支撑农村农业发展和繁荣的新型职业农民。在现阶段,要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目标,以提升农民职业素质、职业能力为核心,重点培育种植大户、养殖大户、加工大户、农业产业工人、农民专业合作社领办人及骨干社员、农村经纪人等,以集中培训、实践操作、异地学习、技能考核为手段,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生产型、经营型、技能服务型职业农民培训。

整合教育资源,针对农民特点,解决怎样培育职业农民的问题。立足农业产业布局和主导产业发展实际,把服务产业、支撑产业作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工作的首要任务。依托县市区农广校,整合各类涉农培训资源,联结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搞好农民培训的基地建设,完善教学培训条件,抓好师资队伍建设。针对农民的生产生活实际和学习特点,改变培训教育方式,把教学班办到专业村、合作社、养殖场、示范园,要紧扣农业生产实际和农时特点,根据生产、产业和市场需要安排教学,坚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注重解决农业生产经营实践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拓展既往的农业技术培训模式,变一技一培、一事一培为系统化的农业职业教育培训,通过每期2~3年农学结合、弹性学制的中专学历教育,使受训农民在文化、技术技能、经营素质等方面得到较大提高,真正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

篇5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挥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主题,以提高农业的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产业化和农民组织化程度为主线,以培育主导产业和农民增收为目标,坚持产业富民,产业强村,通过政府引导、政府支持、示范带动,激发农民发展生产、振兴农业农村经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快形成“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特色产业发展格局,加速我镇经济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二、目标任务

目前我镇主导产业是优质稻、蘑菇、烟叶、蚕桑、加工橙以及三黄鸡。今年我镇将继续在全镇推广优质稻种植。对樟树、樟坑、鱼青、山车等地理环境因素较好的四个山村,每村年内优质稻种植面积要求达到1000亩,全镇总面积达到1.9万亩。蘑菇作为我镇规模化效应最好,实现增收最明显的优势产业,我们将不遗余力地鼓励更多农户参与,并统一规划以形成规模较大的生产基地。今年我镇的蘑菇总种植面积将实现120万平方米的目标。三黄鸡养殖方面,在做好禽流感防控的同时,我镇将大力促黄鸡产业的发展。实现全镇黄鸡年总出产500万羽,规模养殖达2万羽的产业基地10个。同时发展以真君堂、大岭背等千亩烟叶基地。

除以上四大主导产业,我镇还将因地制宜地发展其他特色产业。在赖坊、、真君堂、大岭背等村各发展席草300亩,全镇席草总种植面积达1500亩以上;开发新圩、栗山大坪三个村实现千亩以上果业。扩大烟叶种植面,主要集中在赖坊、大岭背、旱脑和真君堂四个村,总面积为1200亩;继续稳固和扩大在旱脑、法沙、水枞等村的种桑养蚕,年内扩种200亩;同时以法沙、中江等村的甜玉米种植基地,力争秋季种植200亩以上;另外,我镇还将进一步做大做优果子园、青树、上南等村千亩商品蔬菜,大岭背200亩水稻制种,以及黄岗300亩荸荠等传统产业。

围绕农业产业发展的目标,镇政府将花大力气引进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并引导农户成立合作组织,形成“公司+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加强产品的品牌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年内基本实现每村都有一个以上特色产业,使之成为我镇新农村建设中的支柱产业。形成农业产业的发展格局。

三、工作措施

1.抓住时机,早做宣传发动

我镇根据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形势,大力实施“产业富民”的战略,组织召开了党政班子会和镇村二级干部大会,研究部署农业产业化建设工作,做好广泛的宣传发动工作。一是文字宣传。要通过张贴宣传标语,印发宣传资料等形式,将农业产业化政策、农业服务指导的做法进行广泛宣传,各村要写一条以上永久性标语;二是会议宣传。要通过召开村组干部会、群众座谈会等形式进行口头鼓动,了解群众的思想动态,解答群众的思想疑难,倾听群众的意见建议;三是上户宣传。镇村干部必须用下村工作时间,利用农业书籍,农业技术图画走村串户,逐户宣讲当前农业产业化发展形势和政策。同时要组织群众到农业产业示范点察看,做到眼见为实。通过发动宣传,激发群众从发展传统农业转为大力发展新经济产业的积极性。

2.强抓培训,加快科技推广

实用技术培训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是提高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的科技素质及服务水平的重要举措。今年,我镇围绕农民知识化工程,着力建设以蘑菇、蚕桑、脐橙、三黄鸡为主体的4个实用技术培训基地。年内计划聘请省、市、县农业专家来基地授课,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技术培训、技术服务、示范引导等服务活动,达到“学一技,带一批,促一村,兴一片”的效果。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实用技术水平,促进我镇的农业产业格局更上新的台阶。

3.筹措资金,加大产业扶持力度

按照“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的指导思想,继续执行“扶大、扶优、扶强”原则,镇财政每年在预算中安排3万元农业产业发展专项经费,同时捆绑涉农项目资金,在不改变使用用途的前提下,重点用于扶持龙头产业。今年,我镇将继续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蘑菇、三黄鸡、蚕桑、烟叶的扶持力度,尤其是对蘑菇的扶持,继续保持每平方米30元贴息信贷的政策。同时充分利用本地人才和资源优势,激活民间资本,引导和鼓励本地能人兴办农业经济实体,促进我镇特色产业上规模、增效益。

4.完善机制,发展合作经济组织

一方面继续贯彻“先运行,后规范”的原则,围绕我镇的主导产业,积极指导筹建合作组织,打破行政区划界限,以产业为纽带组建行业协会或专业合作社,扩大群众参合面,让更多的农民从参合中收益,实现“办一个协会,带一项产业,兴一方经济,富一帮群众”。另一方面坚持“民有,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制定制度,强化管理,规范行为,充分发挥合作经济组织的效应。大力发展订单农业,逐步形成“公司+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充分发挥蘑菇专业合作社、三黄鸡流通协会及蔬菜协会等经济组织的作用。

5.强化服务,加强督查考核机制

一是成立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制定工作方案和措施,落实工作责任,要求镇班子成员所驻村必须抓出一项特色产业,同时对各村农业产业工作列入年终目标考评。严格奖惩制度,班子成员与第13个月工资挂钩,村委负责人与全年浮动工资挂钩,所驻村的干部与年终奖挂钩,实行严格督查,奖惩分明。通过一系列严格的措施,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四、组织领导

1.成立机构。为加强领导,便于落实责任,我镇成立了农业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组长由分管领导同志担任,成员由镇产业办和现代农业办公室工作人员组成。具体各村的产业发展由镇驻村领导和驻村干部具体抓落实。

篇6

1.明确培养目标,调整教学方向

为了更好地落实国家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政策,做好农机职业技能教育培训,针对面向农业、面向农村、面向农民,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适应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的农业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创业型人才和新型农民。县农机校制定新的教学方案,为了不影响农民的生产,学校派教师下乡讲课,到农机驾驶员家里,到农机修配厂、农机修理部、配件商店进行一对一讲课,围绕培训目标,使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相联系,并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从总体上保证人尽其才,更好地为当地农业经济发展服务。

2.调整课程结构,优化教学内容

实现职业教育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应当以当地农业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打破以学科为本的教学模式,要树立以能力为本的教学观念。围绕当地农业主导产业,有选择地开设课程,注重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灵活性,在传授给学生先进的知识和实用的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适应能力、自我学习能力、自主选择能力实践,以提高为农业产业化服务的本领。

3.加强实践教育,注重能力培养

实践教学是农业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动手能力、动脑能力、销售能力为一体的主要手段,在实践教学中,师生共同承担实习基地的生产、经营任务、产教结合,教师既传授知识又作为师傅传授技能,实地指导生产与经营,学生既学习知识又直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增加感性认识,掌握生产技能,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既掌握知识和技能,又培养和提高生产经营能力。因此,农业职业教育应加强实验实习基地建设。创造良好的实验实习条件,让学生有更多、更好的实践机会,培养和训练其实践技能。要加强考核,提高学生思维,动手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

篇7

关键词:农科院校 农业产业化人才 培养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农业主要以分散的家庭承包方式经营。这种生产方式生产规模小、产品成本高。只依靠传统经验进行的重复、盲目、简单性劳动,缺乏足够竞争力,也难以回避市场风险,导致农民收入难以提高。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在产业结构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推广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包含市场流通服务多元化、生产标准化、专业化、品牌化、集约经营规模化。它形成产、销、加工一体化的一条龙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有效地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调整并向高级化方向发展。

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这种转变,本质上需要由知识与技术的集约来实现。这就需要农业产业化人才在生产、经营和服务各个环节中进行大力推动。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人才需求仍有很大缺口,因此农科院校需要为农业产业化提供智力、人才与科技支撑,负有培养农业产业化人才的重任。农科院校理应在农业产业化发挥更大的作用,加大农业产业化人才的培养力度。同时,农业产业化又将促使农科院校在教育结构、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方式上作出相应的调整。那么,农科院校在农业产业化中能发挥哪些作用呢?

一、农科院校在农业产业化中的作用

1.开展农业产业化人才培训,为农村输送优秀人才

学校可根据农村产业化发展的需求来设置专业和课程,如开设的农学、果树、植保、蔬菜、畜牧等专业,组织实施“绿色证书”工程培训体系,为地方区域经济建设培养“下的去,用的上,留的住”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些学生毕业后将活跃在农村基层,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领头雁”。

学校还可以帮忙培训地方选送来校学习深造的农村实用人才,普遍提高农业从业者的科学文化和专业技能素质,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

2.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程度与农业技术贡献率息息相关。农科院校应发挥多学科优势, 把学校教育与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 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城乡一体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持。

学校通过建立“产、学、研、用”合作系统工程,与当地企业、科研等单位互动。通过专业教师进入企业.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进入学校,加深与企业之间的双向合作与交流,为地方区域经济建设提供高水平科技支撑,有力地推动农业科技的开发、推广。

3.服务龙头企业

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对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一般龙头企业普遍缺乏创新资源和配套能力。农业院校可通过整合相关学科力量, 成立共性技术研发平台,为龙头企业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如整合计算机、网络专业与物流管理专业, 为中小企业物流配送提供技术方案等。

农科院校还可为龙头企业输送产业化优秀人才。学生毕业后服务于农业基地(公司)、农业服务中介组织、农产品加工企业等龙头企业,利于壮大龙头企业规模。

二、农科院校需要培养的农业产业化人才类型

我国目前缺乏大量掌握现代农业技术的科技人才和产业化管理人才,从而影响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这二种人才也是农科院校需要重点培养的人才类型,下面具体论述:

1.农业科技人才

农业科技人才在产业化各环节主要起以下的作用:

(1)指导农民提高生产技术和掌握先进农业机械操作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趋势是向机械化和自动化的大农业发展,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投人,增加产出,达到增产增收。其目的是要摆脱自然条件的制约,在人工创造的可控环境条件下连续作业,以实现集约高效可持续发展。

因此,需要大量的相关人才帮助农民掌握农用机械相关知识,运用先进的农业机械从事农业生产。还需要专门从事农业生产技术指导与推广的人才。他们掌握了农林牧副渔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以及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能够在产前、产中各环节提供全方位的有效的技术服务,指导农民进行生产。

(2)指导农民对农产品贮藏、保鲜、深加工与包装

农产品加工业是农业生产的继续、发展和深化。只有不断延长农业产业链,才能保证农产品高附加值的实现和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产值在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只有40%左右,而一些发达国家农产品约70%左右产值是通过产后的贮运、保鲜和加工等环节来实现的。由于我国缺乏农产品的保鲜、贮藏、加工和包装的技术、经验与人才,农产品的附加值不高、出现“增产不增收”的现象。

要使农业产业由目前低效益产业向高效益产业转变以适应市场需求,就需要进一步对农业初级产品进行加工、保鲜、贮藏、加工和包装,以提高农产品的深加工程度。这就需要大量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如机械加工、食品加工工艺等技术,能切实搞好农产品保鲜、贮藏、加工和包装的人才。

(3)帮助建立健全农产品安全标准体系

科技人才先要帮助农民掌握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操作规程;其次,督促农民严格按规程操作、施用生物肥、药,推广防虫网、杀虫灯等先进设施,以生产无公害农产品。

科技人才还可以帮助建设农产品的安全标准体系,如建立监督检测,强化安全标准生产的措施等。

(4)帮助农民提高科技素质

事实证明,一个地方转化科技最新的成果的速度越快,品种技术的更新也就越快,农民接受新生事物、转变观念也就越快,同样农业产业化发展速度也就越快。要适应买方市场,必须不断更新品种,提高科技含量才能做到。

农业科技人才可以帮助农民大胆引进科技新成果,使用新肥药种,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产量,从而增强农副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同时也帮助农民提高科技素质。

2.农业产业化管理人才

农业产业化需要懂经营、会管理的人才。这种“能人”按其在产业化各环节所起的作用,可分为以下几类:

(1)农产品营销人才

农业具有的周期长、易受不可抗力侵害的特点。为了获得准确的市场需求信息、避免盲目生产,需要大量的农产品营销人才来帮助个体农民发现市场需求、开拓市场、抵御风险,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这些农产品营销人才一般都聚集在产业化组织中。产业化已越来越为广大农民所接受,加入各类产业化组织的农户呈逐年递增态势。而产业化组织负责“产后”服务,开拓市场,促进销售以带动农业生产的发展。

(2)连接产、供、销各环节的管理人才

目前加工企业大多数为植根于乡村的私营企业,它的生产原料大部分由当地供给。如果企业生产原料得不到保障,企业就难以运转。现在大面积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集约化经营方式,许多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连接还较为松散,部分农民不按订单合同办事、单方毁约的事件时有发生,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这其中有农民素质的高低的问题,还有农业组织形式的调整和完善问题,以及管理人才不足的问题。

因此,需要有善于整合并优化农业产业化各要素资源的能力的管理人才,帮助连接各环节并兼顾农户、企业、消费者各方的利益,形成紧密的利益集团。

(3)帮助农民增强市场观念、职业道德、法制观念的人才

一些农民的小农意识,缺乏市场观念已不能适应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需要,农产品质量保障要求农民必须有一定的职业道德和思想素养。有些农民缺乏职业道德,不顾农药的残留期,刚喷完农药就上市,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构成威胁。农民还须增强法制观念,增强信誉意识。这样才能够依法办事,又能通过法律讨回自己的利益。

因此亟需有帮助农民增强市场观念、职业道德、法制观念的人才,这些也是要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解决的问题。

三、农科院校面临农业产业化人才培养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农科院校特色鲜明,在服务地方农业经济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农业院校要改变固有的教学模式、向培养农业产业化人才方面倾斜,必然会遇到一些困难。下面就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途径做一些探讨。

1.师资问题

对于农业基础课所需的师资,农科院校大多能够自身解决。对于部分专业课,农科院校已有的专业师资亦可解决,甚至部分课程为农科院校的特色或专长。

面向培养农业产业化人才所缺少的师资,农科院校可以通过引进、外聘专职教师、聘请社会兼职人员,或本校教师外出进修等途径加以解决。部分新课程也可采取联合培养,甚至采取让学生跨校选课的方式加以解决。还可聘请专家到校传授农业、水产、畜牧、林业等农业实用技术和举办专题讲座,组织学生到相应企业进行生产培训等加以解决。

2.试验基地问题

依托学校现有的实验、实习基地,围绕设施农业、林下经济、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业的主推品种和主推技术,加强本科教育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建设一批品牌特色专业。

对于农科院校缺乏的实验基地,可与各类企业全方位合作, 包括校企共建实习基地、建立科技园区等。利用社会大农业资源的优势, 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大力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

农业产业化,需要具有开拓和创新精神的农业生产经营者。目前,我国农业从业者素质偏低,农业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偏少,这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农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应该突出为农业产业化服务这一重点,有所取舍,办出特色。加大农业产业化需要的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最终使农科院校的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懂专业、善管理、会经营,寻找商机,迎接挑战。

(注:本文为2014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重点课题结题论文 。课题题目: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发展现代农业研究,课题号:2014021404)

作者简介:(可不放在文章中)

篇8

关键词:农产品;流通;农业产业化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基础。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我国农业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以来,通化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长足的发展,但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仍比较大,特别是在农业产业化经营方面差距更大。尽管我们的主导产业早已确定,并具有一定的规模,但始终还未能完全脱离传统的自给半自给的农业和农村经济,使之更好地和市场接轨。根本原因在于政府和生产经营者没有把农产品流通放在重要位置,重生产轻流通,因而造成主产业发展缓慢,不能及时迈上产业经营的轨道。

一、搞活农产品流通对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重要作用

㈠农产品流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环节。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依靠各类龙头企业和经济组织的带动,将生产、加工、销售紧密结合起来,实行一体化经营。按农业产业化经营这一含义,发展龙头企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环节。而扶持一批加工流通和外销型的龙头企业,增强其竞争、辐射、带动能力,则可大大促进农产品的流通。因此,加快发展农产品流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环节,是实现农产品最终价值的关键,也是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措施。

㈡农产品流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必然要求。农业产业化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的基础上,确立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的农业经营形式。这一形式的首要特征就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与流通各个环节都要根据市场机制来进行,要求改变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部门分割的管理与运行机制。农业生产经营要求适应“以销定产”、“大规模生产、批量化与网络化销售”的特点,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指导下,按市场需求进行。农业生产的产品最终是以农产品流通的形式进入市场,农产品在市场中实现价值的高低是农业产业化形成、巩固与发展的关键。因此,农产品流通是农业产业化和农业集约化经营的客观要求。

㈢农产品流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在联系。农产品流通和农业产业化具有高度的“亲和力”。一是二者具有相同共性。都是市场经济产物,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二是农产品流通对农业产业化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农产品流通的龙头功能、优化功能可以促进龙头企业的发展,农产品流通的规模经济功能可以促进农业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基地化建设。三是农业产业化为农产品流通拓宽空间。农业产业化有利于农产品流通对产品质量、生产规模和科技含量的要求,有利于推动市场体系的发展,从而为农产品流通提供广阔的舞台。

㈣搞活农产品流通是农业产业化的根本途径

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科技为支撑,围绕主导产业,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以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集种养加、产供销于一体的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这是农业产业化的基本涵义。"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这是经济规律的基本要求,也是农业产业化的核心。我们知道,市场靠生产来支撑,特别要依靠规模生产来支撑;而生产要靠经济效益来驱动,特别是规模生产更需经济效益来驱动;效益则需要通过市场流通来实现。由此可见,市场流通是实现经济效益的关键环节,也是农业产业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抓流通是促生产、增效益、出名牌的根本途径。

二、农产品流通中存在的问题

总的来说,当前东明县农产品流通形势是好的,主要的大宗农产品都能及时销售完毕,没有形成积压,但仍有部分农产品“卖难”和价格下跌,影响农民的收入。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㈠农产品流通信息不畅,市场调节的盲目性大。农产品价格是由市场来进行调节的,而市场调节的关键是全面、准确、快捷的现代化农产品流通信息网络系统。多年来,由于信息闭塞原因,东明县农产品的销售是被动的,主要由外地商贩收购,价格也由外地商贩确定,对外地市场销售行情和价格不了解不清楚,造成了丰年农民增产不增收。

㈡农产品批发市场功能作用难以有效发挥。农产品流通,已经形成了以批发市场为枢纽的流通体制。东明县90多家农贸市场,其中大部分是在农产品供求追求数量扩张阶段建立的,而且分布不尽合理,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在供求质量提高新阶段的需要。

㈢流通的农产品质量偏低,经济效益难于提高。东明县农产品品种多、繁、杂,管理粗放,产品质量差,大路货偏多,名特优产品比例低,不能形成具有影响的龙头产品。农产品的供求格局,已经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所以加快发展东明县农产品流通现代化进程,要用优化的体制来保证优质农产品的流通。

㈣“加工订单”兑现率不高。目前东明县农产品加工能力差,上规模、上档次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较少,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产品的进一步流通。

三、加快发展农产品流通的对策

东明县加快发展农产品流通,应当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

㈠制定农产品流通发展规划。农产品流通对农业生产的引导带动作用越来越明显,特别是近年来,市场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农产品由卖方市场转为买(下转第14页)(上接第10页)方市场,农产品流通对生产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东明县必须从经济发展的全局高度,密切结合农产品生产、流通、消费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内一些成功经验,制定出东明县农产品流通现代化发展规划并形成方案,有步骤地组织实施。

㈡积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一要编制好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标准、发展规划和整顿规范方案。二要加强对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监管,加快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当前,东明县首要任务是进一步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设施建设,加强市场监管力度,对农产品批发市场配备检验检测设备,加快综合市场建设步伐。

㈢加强农产品流通网络体系建设。一是整合东明县已有的农产品流通相关的信息网络资源,尽快的构建市、县(区)、镇(乡)、村四级统一的农产品流通网络平台。二是健全农产品流通信息服务体系。三是开展多种形式的信息技能培训,提高信息员对信息技术的维护、收集、处理、分析、能力。

(四)大力培育农产品流通龙头企业。按照农产品流通产业化的发展方向,推动商户企业化,在税费、资金和经营上予以支持。重点加大对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运销企业,进出口企业的扶持力度。目前,东明县应重点发展培育加工流通和出口外销型的龙头企业,带领农民进入市场,帮助农民解决农产品的出路。

㈤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品牌是质量的标志,品牌价值一旦凸现,就会被越来越多人认识、接受。东明县应进一步加强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为农产品流通品牌化打下良好基础。

㈥重点扶持产销大户发展。规模生产是效益的基础,是市场形成的重要因素,抓好产销大户的发展,对搞好农产品流通,促进生产发展起到十分重要作用。当前东明县应通过抓示范、树典型的方式,扶持发展一批种养销售专业大户,形成一批专业规模产销队伍。如市银海区平阳村西瓜大王冯辉友是一个很好的典型,他不但每年种植几百亩西瓜,而且帮助瓜农销售西瓜数百吨,在他的带动下,已形成一批种销西瓜的能人和专业户。

㈦加强流通队伍的建设。流通队伍建设的好坏会影响到东明县农产品流通。因此,东明县要加强流通队伍建设,进一步扩大流通队伍,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扶持壮大一批流通组织,全面开展对流通经纪人的培训。目前东明县约有50%—71%农产品通过专兼职经纪人和销售组织销往全国各地。

篇9

1、现代农业稳步推进。一是农业园区建设情况良好。按照省、、市“三个一批”建设标准和相关要求,今年我们重点规划建设了3个现代农业产业园,23个现代农业示范基地,17个现代农业示范村,到目前为止,已有“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被省列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四青产业基地、光明现代农业示范村,申报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和示范村,另外,2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区、6个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和6个现代农业示范村申报市现代农业产业园、示范基地和示范村。并新扩建种养农业园区110个,总投资4.13亿元,完成全年任务的82.6%。二是高效设施农业稳步发展。截止到9月份,全市规划建设(包括已经建设的)高效农业项目基地37个,计划总投资1.95亿元,完成大棚搭建的基地有9个,累计完成大棚搭建面积3600亩,其中500亩以上钢架大棚基地1个,500亩以上竹架大棚基地2个,100亩以上钢架大棚基地5个,100亩以上竹架大棚基地1个。另外,正在进行建设的钢架大棚基地(包括智能温室)有4个。此外,基本落定的基地有9个,其余15个基地尚处于洽谈阶段。全市12个乡镇,每个乡镇都有了在建或在谈的项目基地。三是外向农业发展取得突破。农业实际利用外资有所突破。今年1-7月份,农业实际利用外资达2800万美元,完成全年任务的80%,其中农业直接利用外资1000万美元以上的有2家。并且农产品出口呈现恢复性增长。1-7月份全市有出口业绩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达34家,农产品出口为2660万美元,完成全年任务的67%。其中出口额达100万美元以上的有8家。

2、绿化造林有序落实。今年我委重点完成了八项工作。(1)完善宁启高速公路(段)绿色通道2公里不合格造林,重新营造4公里造林失败地段,全面补植19.5公里高速公路绿色通道。(2)完成吕北公路绿化2000亩。(3)完成镇西侧河道绿化350亩。(4)开展套种银杏实生苗示范工程,重点乡镇镇、镇、镇、镇、镇共完成套种银杏1675亩。(5)重点实施的第四批扩大内需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市沿海防护林建设工程”,共合计造林5000亩,其中镇1270亩,镇500亩,镇500亩,乡1000亩,镇1730亩。(6)示范道路、示范河道绿化工程,每个镇乡完成了新建10公里以上连片的示范道路,5公里以上连片的示范河道。(7)完成村庄庭院绿化150万株,折合面积1.0万亩,并建成14个绿化示范村、60个绿化合格村。(8)2010年我市建成镇、乡两个绿化示范乡镇。总计,全市共新增造林面积3万亩左右(完成全年任务的83.5%),其中新增成片造林合格面积2万亩左右(含国债防护林0.5万亩)、新增四旁植树150万株(折合面积1万亩)。

3、质量农业扎实开展。一是积极组织三品认证。为切实提高农产品基地、生产企业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的积极性,推动我市品牌农业的发展,我委利用会议、培训等形式广泛开展宣传,对需要申报三品的企业进行专门辅导,促进“三品”申报认证工作的有序开展。截止目前,已完成16新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的产品、水、土的抽检及材料准备,2个绿色食品、16个无公害农产品和27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复查换证材料的送审工作。二是继续加强农产品监测。我委质监中心对农贸市场、蔬菜批发市场、蔬菜生产基地、超市销售蔬菜进行农药残留例行监测,并加强对进沪产品的抽检。目前为止,共检测市场、基地等的蔬菜样本2520个,合格率98.8%;检测进沪农产品178个样本,合格率达100%。我委还加强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现已完成国家发改委、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项目》的初步建设文件的编制。三是严格落实开展农业标准化生产。我委积极宣传农业标准化生产,通过建立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编写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流程,严格实施标准化生产,准确控制农业投入品,为全市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提供典型。今年以来,建立省级农业标准示范区3个,完成4个省农业地方标准的评审工作。

篇10

    县、乡政府及产业化业务主管部门,要扎实地做好宣传工作。不能让中心村“承包”宣传工作,要根据大盘棋、造大船乃至建舰母的理念来合理布局与安排,绝非随心所欲地定位主导产业,既缺乏理论依据,又缺乏市场基础。引导本区域内农业走上产业化的道路,不同的中心村适应农业产业化链条中哪些环节,应认真加以剖析,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每一个中心村就是一个“器官”,在健康发展的过程中,强调协调一致。发展的根基要放在农业上,“非粮化”及“非农化”的农村产业现象,会逐步让农民损失最基本的利益保障。而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根本要领是让农民走上强身健体之路,走上现代农业的发展之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农民宣传“什么是产业”、“什么是农业产业化”、“什么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是什么”等内容,如农村俗话中“千棵棕,万棵桐,子子孙孙永不穷”、“大田去小坝,农业实行机械化”等,能有效地让农民理解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2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要规划好、部署好

    规划是先导,投入是基础,操作是关健,体制机制是保障。因地制宜地做好中心村规划是美好乡村建设的重点工作,是理清思路、设计发展路径的基础工作。因此,要从有利于农业新技术推广与应用,有利于农业规模化、效益化、产业化的形成,有利于农产品深加工的发展,有利于土地的综合利用,最终有利于在一定区域内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有效提升产品品质,完善品牌建设,带领农民走向市场,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出发,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及水利建设条件,科学制定中心村产业发展方案。

    3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要示范好、管理好

    加强中心村产业化经营,必须建立标准化的示范基地,从基础设施建设到田间作物管理,积累数据,科学种植,推广有序。绝不能贪大求洋,过分地标新立异,一定要立足根本,挖掘传统产业的发展基础,在农民乐于接收,易于操作的生产方式上加以转变。特别是已经定位“一村一品”的中心村,在经营项目上要更上一层楼,努力建立完整产业链,并适度延伸,生产规模化、市场化、营养化和品牌化的安全农产品,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在起步的示范基地,要加强对农产品质量的监测与控制,确保在源头上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1-3]。

    4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要对接好、服务好

    国家鼓励培育多种形式的经营主体,但就中心村而言,不可能所有类型的经营主体都要培育,无论是培育种养大户、家庭农场还是发展合作社、建立龙头企业生产基地等,都必须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产业发展阶段、土地集中规模、产业形成基础等方面来明确中心村对接的方向与培育的经营主体。同时为经营主体开展实质,为他们提供更加良好的发展空间和生存环境。对难以培育经营主体的中心村,要加强农业招商工作,与各大农业经营主体对接,发展基地农业。还可适度引导投资农业的工商企业进入中心村的产业经营中,带动农户以多种形式的合作方式,加强连接,从而带动中心村的农业产业化经营[4-6]。

    5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流转好、流通好

    农户承包地的细碎化是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基础上,加强明晰产权、规范合同的土地流转,是中心村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工作,是采取合同租赁、土地托管、土地入股、利润返还等经营方式,还是以自然村为基础或以中心村为基础开展土地流转,认真分析土地结构,劳动力结构,居民居住现状与土地可整合的结构,要与中心村产业发展方向相结合,特别是利用现行的三农政策,有效地破解农村一户多宅的现象,使农户的老宅基地、现有空白地,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这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前置性工作。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过程中,农产品流通是一个系统工程,县、乡政府必须统筹安排,加强县域农产品专业市场的规划与建设,从根本上完善农产品流通环节的建设。中心村要与县域规划保持高度一致,无缝对接,通过各经营主体的联结机制,加入或组建农产品物流协会,确保农产品安全有序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