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概论范文

时间:2023-10-18 17:21: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儒家思想概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儒家思想概论

篇1

【关键词】 高职高专 思想政治教育 运行机制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面临新的形势,如何提高高职高专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是高职高专所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深入了解和掌握高职高专学生的思想状况,针对他们的实际,构建高职高专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机制,是做好高职高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要,对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

1.高职高专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调查

为了了解高职高专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我们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进行了调查。调查以无记名方式进行,答案无所谓对错。调查过程中,我们未对调查者进行倾向性引导和心理暗示,因而调查资料显示的结论能客观地反映广西高职高专医学生思想政治的基本状况。调查问卷选取学生思想状况中政治态度、理想信念、价值观、择业观念等方面进行调查。一是政治态度。学生思想意识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在回答“你认为大学生是否需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培养”的问题时,85%的学生认为“很需要”,只有10%和2.56%的学生回答“可有可无”和“不需要”。表明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不整齐,大多数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较好,但也有少部分学生政治观念相对淡薄。二是道德认知水平。大多数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持肯定态度。对"应该大力提倡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的回答,74.57%的学生选择大力支持,6.74%的学生选择不支持,11%的学生选择无所谓;对于"诚信",23.18%的学生选择要讲诚信,7.6%的学生选择有严格的监督就讲诚信,6.2%的学生选择对亲人朋友讲诚信;如果看到有人不讲公德,80%的学生选择指正,12.67%的学生选择如果关系自己利益就指正,4.72%的学生选择就当没看见。可见,当前高职高专学生的主流道德意识积极、健康、向上,一部分学生对高尚的道德行为观念认同,但不能积极地转化为自己自觉的行为,道德思想与道德行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脱节现象。三是择业观念。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在选择职业的标准方面,19.6%的学生选择经济收入高,10%的学生选择社会地位高,20.3%的学生选择学习条件好,有利于深造,39.22%的学生选择工作条件好,能发挥才干,10.78%的学生选择条件艰苦,但大有可为;可见,当前高职高专学生择业观念相对务实,关心自己的学业,注重个人前途的发展,注重个人实惠,强调自我价值、自我利益的实现,但缺乏为他人、社会、国家做贡献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四是价值观念。由于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的影响,学生对社会现象的认识出现了一些偏差。调查结果表明,学生的价值观主流是积极、健康的,务实进取,不盲从,但趋向功利和实惠,存在传统和现代的义与利的冲突,成材愿望比较强烈,思想趋于成熟,价值观呈现多元化。

2.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和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新特点,高职高专院校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研究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目的是为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1 高职高专思想政治教育所取得的成绩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职高专的一项重要工作,受到学校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首先是思想上重视,学校的领导层及广大教职工对思想政治教育给予高度关注,并投入了许多精力,使学生的整体思想政治素质得到改善。其次,组织上重视,学校专设一名副校长或副书记分管学生工作,学生工作处对分管领导负责,代表学校制定全校的学生工作规划、计划和管理规定,并负责组织实施;校团委则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以团的工作为主线,结合团员青年的思想实际开展各项工作。

2.2 高职高专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薄弱环节

高职高专院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认识存在偏差,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些教师或政工人员,对高职高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未能做深入全面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仅理解为维护学校的正常秩序,忽略其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的认识,因而思想政治教育更多的是着眼于对学生思想、行为的控制与管理。三是专业课教师与班主任、辅导员管理脱节。部分专业课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不够重视,片面认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党委部门和政工干部的事,在课堂上只传授专业知识,课堂上出现的问题未与班主任或辅导员协商解决,班主任或辅导员也较少向专业任课教师了解情况。

3.构建高职高专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机制的意义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高职高专应从全局的高度来审视思想政治教育,积极研究环境与对象的变化,适应新形势构建高职高专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机制,这对于加强和改进高职高专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3.1 使高职高专思想政治教育沿着规范化、有序化的方向发展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关系到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战略工程,高职高专必须适应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机制,这是搞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

3.2 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篇2

关键词:“和”;中国传统文化;中日文化比较

一、“和”字本意

中国的汉字的构造条例有六种,我们称之为“六书”。分别是: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和”字属于形声字。甲古文中“和”字就已经出现了,他的左侧为“禾”,发音也取自此字。

我国最早按部首编排的字典《说文解字》中对“和”是这样解释的:“和,相应也。”。然而笔者认为这个并不是“和”的本意,这个解释是已经发展之后的。“大笙谓之巢,小者谓之和。”这是《尔雅・释乐》里面的一句话,下定义式地说出了何之谓“和”。同样在《仪礼・乡射礼》中记录有“三笙一和而成声。”。从这里面我们应该不难看出“和”最早应该指的是一种乐器的名字。

在《周札 春官 典同》中,有“和,谓调其故器也”这样的叙述。这里“和”不在单单是一种乐器的名字,有的动词的词性,指将乐器发出的声音更加的悦耳、动听。拥有了动词词性我们就不难理解说文解字中“相应”的意思了。

二、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和”

首先我们来讲一下诗经里面出现的和,据笔者统计诗经里面共出现了12次。当然这12个“和”意思不尽相同。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指古代车轩上挂的铃铛,如“和鸾雍雍,万福攸同”《诗经・小雅・蓼萧》;二指美味的食物。如“亦有和羹,既戒既平”《诗经・商颂・烈祖》,三指随声附和,如“叔兮伯兮,倡予和女”《诗经・国风・兮》;

特别想提到的是“鼓瑟鼓琴,和乐且湛”《诗经・小雅・鹿鸣》这里面的“和”字。对于这个“和”字,《诗经》小雅传这样解释道:“九族会日和”。讲的就是亲戚、朋友,老孺在一起其乐融融地品佳肴、赏美酒的场景。这个“和”已经有了和睦相处这样一个层面的意思。

此外,四书之一《中庸》对“和”也做了这样的定义,“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是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这里阐述了“中”与“和”,而和指的是将内心情感适度地表现出来,成了一种度得拿捏,恰如其分、恰到好处。作为一部儒家代表作品,笔者认为通过前面引用文的最后一句不难看出编者对“和”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

另外一部儒家经典之作《论语》也数次提到了“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此处之“和”为心中不争的状态,也就是指人与人相处时的和睦。“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论语・学而第一》。众所周知,仁、义、礼、智、信是儒家思想所倡导的重要理念。这里讲礼的推行和应用,以和谐为贵。发展到这里,“和”在儒家思想中的意味得到了深刻地阐释。小至人与人之间,大至整个国家的各个部分之间―种协调、调和的状态。

如今中国的“和”文化就是这样一种追求美满和谐,其乐融融,不论高低不论贵贱都能以和为贵,共同建设一个美好的家园的文化。

三、日本文化里的“和”

“和”在早些时候指日本这个国家,我们说起“倭”来可能大家更熟悉,其实这两个汉字在日语里面有相同的读音“ㄢ”。“和”作为日本的代指,在文化层面上的概念至今依然在使用,如“和服”、“和食”、“和风”等等。

“以和为贵,无忤为宗。”

这是圣德太子在504年发表的宪法十七条的第一条。在圣德太子执政时期,他往当时的中国派遣了很多“遣唐使”、“留学僧”,这些人回国之后带去了中国的儒家思想,在当时统治阶级勾心斗角,动荡的社会背景之下圣德太子寄希望与所提倡的“和”的理念,用儒家道德规范来教化国民,以图国家安定天下太平。此时圣德太子所追求、所推行的“和”与我们儒家巨著中所讲的“和”并无差异,都是在追求一种和谐安定的局面。做到人人不争,天下大同。

日本茶道讲究“和静清寂”,可见“和”的在茶道中的重要地位,外至茶具、茶室,内至人的内心都要求做到“和”。在傲茶道的过程中,整体环境的要求是极高的,茶具的使用、摆放,茶室的布局、装饰,都有具体要求。做茶道的人,也应该保持内心清净、不争的一种状态,带着这样一种感觉来做是茶道最重要的前提。

如今我们谈日本的“和”文化就不得不提集团主义了,集团主义文化是日本文化一个显著的特征,他存在于日本社会这个大的整体之中。而集团主义的形成又与稻作文化是分不开的,自古以来,日本都是以集体劳作的方式进行水稻的种植。在这个过程中,协作、团结、和睦的精神受到推崇。日本文化里面并不重视与推崇个性,重视的是整个集体的秩序,重视礼仪。在这样一个集团利益至上的前提之下,“和”文化的生根发芽就不足为奇了。大家彼此之间,和睦相处、共同努力创造集体利益的最大化。

由此可见,“和”在日本的文化里面,“和”从古至今都在扮演者很重要的角色,上可追溯到圣德太子执政时期,下到如今的茶道文化和日本整个民族彼此之间的交往。

综上所述,中国的“和”文化是讲究“礼治”“德治”“人治”的儒家思想体系里面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传统儒家文化输入到日本,“和”文化在这个重视集体主义的国度扎根并得以发展。但无论是中国还是日本都是追求一种和谐、调和的状态。这个或许是这几千年来儒家思想“和”文化最根深蒂固的一点吧。

参考文献:

[1]韩立红:《日本文化概论》[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年

篇3

关键词:武德;尚武精神;传统文化;爱国主义

1儒家思想与“尚武”精神

儒家思想和“尚武”精神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儒家思想和“尚武”精神在塑造人的伦理道德和精神文明方面是一致的。何为“尚武”精神?“尚武精神”并不是单纯的“尚武”,“尚武”的字面意思只是崇尚武技,是对武术动作技能的高度追求,而“尚武精神”则是表现在精神品质层面,是一种民族气节和民族精神。“尚武”精神是以从事武事活动(军事、武术等)的人所普遍尊崇的强健、爱国、勇敢、忠诚等优良品质为主要内容,与过度崇文背景下,人的文弱、自私、怯懦、虚伪等表现相对的一种刚健、果敢、勇于进取的精神。[1]中华民族有上下五千年的精神文明历史,自远古以来就存在“尚武”精神。黄帝战蚩尤,以弱胜强,靠的是尚武精神;炎帝神农尝百草,以己之死现身于民,靠的也是尚武精神;精卫勇于填海、夸父敢于追日、后羿射日等都包含了古代的尚武精神。由此可见,尚武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之一,其包含的自强不息、承载万物的精神已经融入到中国人的血液之中。[2]中国的传统文化离不开儒家,儒家文化是通过远古的炎黄文化孕育出来的,由孔子所创,强调社会的和谐稳定,注重文化,崇尚道德,更加强调人的内心修养和精神品质。儒家思想不提倡用武力解决问题,但是儒家从来不“文弱”,孔子之父有举城门之力,孔子的塑像和画像也身佩宝剑。孔子说过“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3]此非崇文弃武,子曰:“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4]说明孔子为政时首先不主张对邻国用兵,但是也不排斥武力,孔子“六艺”中的“射”“御”二艺也充分表明其在教育弟子时“尚武”的成分占有很大的一部分。子曰“见义不为,无勇也”[3]“仁者必有勇,勇者未必有仁”,[3]孔子一直赞成培养人的武勇精神,而孔子“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3]的名言充分体现了孔子的“尚武精神”,这种精神是一种士可杀不可辱、宁可站着死也不跪着生的“浩然正气”。正是儒家这种浩然正气,孕育了中国从古至今成千上万的民族英雄。由此可见,孔子儒家思想中的“尚武”精神是“备战、慎战、讲文教、重武备、居安思危、有备无患”的战略思想,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思想观点。

2中华民族“尚武”精神的缺失

中华民族本来并不缺少“尚武”精神,从古人的造字中就可以体现出来,如“我”字,由“手”和“戈”组成,意为“戈操于手,从戈者取戈自持也”;再如“躬”字,由“身”和“弓”组成,意思是“弓置身旁,保有自卫能力”,[2]这些字的组成都有保存武力以便自卫的含义。在近代封建社会时期的中国,统治者争权夺利,故步自封,盲目自大,致使国门封闭,科技落后,国人在封建思想的统治之下无比愚昧。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禁止民众携带弓弩,禁止民众佩剑,人民逐渐失去了忧患意识,开始崇尚诗文,重文轻武,在一定程度上摒弃了尚武精神,致使春秋战国时期的“尚武精神”在近代社会不见了踪影。因此,在当时的封建统治形势下出现了很多文人雅士,中国人的精神气质也变成了一种“文弱”的形象。国人都开始注重性格的收敛,修身养性,而“文弱”也被充分的效仿,这种文弱形象甚至被曲解成温文尔雅、绅士风格。如果一个人肌肉发达、身体健壮,则会被形容为头脑简单、四肢发达,冠以“粗人”“鲁莽”的形象。对女人的审美观也产生了影响,摒弃了原本健康的体魄而以林黛玉那种病恹恹的形象为美,认为“文弱”就是窈窕淑女。这种以文弱为导向的精神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是十分危险的。“重文轻武”的思想使中国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意识发生了改变,在统治者的影响和倡导下中华民族变成了只求自保、苟且偷安的状态,失去了冒险的勇气,不敢于去创造和接受新鲜事物。而当时西方国家的科技迅猛发展,特别是火药被应用到了武器之中而创造了长枪大炮并大量装备军队使之战斗力大增。最终,西方列强们用枪炮轰开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大门,中华民族受到前所未有的欺侮和压迫,甚至到了生死存亡之际。人们便想起了抗争,例如,中日、八国联军的、等。这一系列的抗争使国人开始对我们民族自身的文明进行了检讨。此时作为“民族精神”代表的武术,重新出现在国民的视野,各地武术组织、武术社团相继出现并迅速发展壮大。例如,精武体育会以“强种强国”“救国救民”为宗旨,把“尚武精神”重新建立于民众之中,武术得以传播推广。此时的武术开始走进军队,走进学校,成为备受关注的体育项目。梁启超的《中国之武士道》中说:“采春秋战国以迄汉初,我先民之武德,足子孙模范者,以列传体叙次之,加以评论,以发挥其精神”,[5]可见梁氏是想让尚武精神在全国得以普及。在现代,在一些娱乐节目中,许多男演员、男明星的言谈举止、穿衣打扮过于“女性化”,没有男子汉应有的阳刚之气。这种娱乐性的媒体导向影响了我国娱乐文化和国民的时尚审美,在当代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无形的注入了一种“阴柔文化”。这是我们国人现阶段一种病态的审美,并且大有扩展之势。这种形象并非一天两天能够养成的,它是在当前追求经济的前提下“颜值经济”和“流量至上”的带动之下发展起来的,其更加体现出了当前社会,特别是娱乐圈中奢侈腐化的本性。在多元化发展的现代,追求“美”也无可厚非,但是,无论什么事情都应该有“度”,过分的追求就形成了一种病态。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教育,而正确的文化导向是教育的关键。尚武,简单理解就是“崇尚武力”。但从客观角度来看,崇尚武力并不等同于崇尚暴力。尚武精神包含着我们国人热爱祖国、自强不息以及文明礼让、尊师重道的民族精神。“制造中国魂”,首要是“尚武”,以此改变国家“文弱”的社会风气,形成“尚武”的国民精神。[6]随着我们国家的强盛,物质文明高速发展,而国民的诚信、见义勇为等精神则没有跟上社会文明的进步程度。民众的精神状态和身心修养逐渐开始浮躁、无情、冷漠,老人摔倒不敢去扶,扶起来被讹诈等现象。曾经言而有信、舍己为人、重义轻利等传统伦理精神越来越少,更有甚者,习武之人的武德修养也只是浅尝辄止,流于表面。[7]面对暴力事件时,从大众的需要来说,首先需要的是国家保护合法公民的能力,需要强有力的法治,需要有高素质的国民。而对于个人而言,需要的则是个人的安全意识和自卫能力。不应失去忧患意识。在大学生群体中,很多人养尊处优,导致了其“尚武精神”的缺失。

3“尚武”“爱国”精神的重塑

3.1重塑“尚武”之身体素质

在近几年学生体质检测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在速度、耐力、心肺功能等方面的指标都普遍偏低,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呈下降趋势,情况堪忧。《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显示:83%的成年人从不参与体育锻炼,国民正遭受亚健康的危害,并且患病的人数也在逐年增长。[9]比如说我国肥胖人员在逐年增加,心脑血管疾病也在逐年增长。有很多刚入学的大学生军训都坚持不下来,在校生体育课经常性的因坚持不了而请假,甚至因为运动量稍微过大而晕倒的现象比比皆是。我们大学生的体质已经到了非重视不可的地步,如不加以引导,树立良好的运动习惯,我们又将又将如何附身建设祖国呢?文明其精神不可不野蛮其体魄。古代孔子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育人,现代我们要求“德、智、体”全面发展。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体育都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全民健身,强种强国的大环境下,体育在教育的过程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现代提倡尚武精神,就是不忘体育锻炼,科学健身,提高自身身体素质。在生活中剔除安逸享乐之惰性,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尚武就是要摆脱懦弱、萎靡的心理状态,重塑体格健壮的勇士之躯和百折不屈、奋勇向前的勇士品格。[10]武术作为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其本身具有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等重要价值。将其作为高校体育教学和大学生体育锻炼的主要项目可以有效提高当代大学生身心健康水平。武术作为民族文化的代表之一,本身就对大学生具有天然的吸引力,容易使其在心理和情感上形成较强的认同感。另一方面,武术作为一个运动项目集合,其内容和形式丰富多样,对运动场地和器材的要求相对较低,适合不同身体条件与运动水平的大学生参与。武术运动为全身有氧运动,且具有较高的观赏性,其运动负荷也可以自由控制,具有良好的健身效果。因此,武术对改善大学生的体质,增强身体素质具有积极作用。

3.2重塑“尚武”之民族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11]与身体的亚健康相比,当代大学生精神的状态更叫人叹息。诚信、见义勇为等精神品质早已经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较为少见。尚武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发展的动力,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战争年代国民所表现出的英勇反抗的民族抗争精神,在和平年代所表现出的自强不息的民族自强精神,皆是尚武精神的具体呈现。尚武精神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基本前提,只有民族尚武,国家强盛,才能有“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的雄心壮志。尚武精神更重要的是在国家和民族处于危难之时所表现出来的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爱国情怀,是中华民族在受到压迫时所表现出来的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当今的大学生应秉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不忘初心、自强不息,砥砺前行、锐意进取,为实现我们中华民族的中国梦前赴后继,艰苦奋斗。

3.3重塑“尚武”之武德内涵

“尚武”精神与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武术是分不开的,“习武先习德”是至理名言,从古至今传统武术都非常重视武德修养。然而在注重武术动作“高、难、美、新”的今天,武德教育被逐渐的忽视,武德教育的缺失是“尚武精神”缺失的重要环节。重塑“尚武精神”,就必须重塑武德,加强武德教育,因为武德修养直接影响尚武精神的发展。武德内涵中的仁爱、知礼、忠信、谦逊、宽容等内容也正是尚武精神的内涵。所以,通过武德内涵的重新塑立,能够重塑“尚武精神”。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尚武”精神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开拓进取、勇于抗争的价值驱动力。尚武精神也是中国传统武术精神。如果说最初的“武”是一种纯粹的杀戮的话,那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提高,武术的终极目标变为“止戈”,其目的是避免杀戮、维护和平。在当前社会,我们倡导的“尚武精神”是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中武术精神的核心,是应发扬光大的民族精神。我们现代的高校教育过程中,应该以传统儒家文化为基础、以武德教育为手段、以文化的传承和复兴为目标,重塑“尚武精神”。

4结语

尚武精神不是个人英雄主义,更不是匹夫之勇,尚武精神是“天行健”的最佳注释,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永不止步勇往直前的动力源泉。现代的大学生正需要这种民族精神,使其自身的发展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凝聚在一起,为实现我们的民族复兴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张强强,清.“尚武精神”概念的内涵探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7(6):177-180.

[2]支川.中华武术文化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163,165.

[3]朱熹,译注.论语·大学·中庸[M].北京:中华书局,2015:198,24,164,107.

[4]王国轩,王秀梅,译注.孔子家语[M].北京:中华书局,2011:7

[5]梁启超.中国之武士道[M].杭州:浙江出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2014.

[6]乌晓东,爱华,李英.梁启超之“尚武精神”[J].体育文化导刊,2004(4):70-71.

[7]马佩,杨刚,姜传银.衰微与重塑:论古今之尚武精神[J].体育文化导刊,2018(3):134-138.

[8]方勇,译注.孟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5:135.

[9]陈竺.“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10]周虎生,孙健,王舜.全民健身:弘扬民族尚武精神[J].体育科技,2019(4):74-75,78.

篇4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 文化差异 儒家思想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的人们的交往日益增加,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和西方国家的交往日益频繁,西方社会的人和事物越来越多地走进了我们的视野,在这种情况下,跨国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将会与日俱增,这对于加深我们的西方社会的理解是一件好事,但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来自陌生的文化和国家,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的人,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例如,英语中的Blue Room,如果不了解这是指美国白宫中总统接见至亲好友的那个粉刷成天蓝色的房间,你就不可能准确地把它翻译成“内客厅”。这种由于不了解对方文化而造成的跨文化交际方面的误解与损失,简直不胜枚举。作为东西方文化的代表,中美两国有着迥异的文化特征。

一、中美文化的差异

1.中国文化

中国是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东方大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孕育了悠久灿烂的东方文明,形成了神秘而古朴的东方文化。它是一个独特的文化体系,深深植根于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中国文化涉及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物质与精神的方方面面,是一种由善到美,带有浓厚的人化色彩的文化。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而不同的哲学观,刚健有为的进取观,以天下为己任的价值观,崇礼重德的伦理观。其特点是相对内敛、温和、沉稳。中国的传统价值观认为,个人的价值是通过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体现出来的。个人不仅要对自己负责,还要对别人和社会负责。中国人强调集体主义,认为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当两者产生冲突时,个人利益应该作出必要的牺牲以保全集体利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历来主张尊卑有别、长幼有序,尤其是在人与人交往时都必然要受到各自的地位和角色的制约,否则就是失礼。例如,晚辈见到长辈或下级见到上级时要主动先打招呼,以表示尊重。交谈时,职位高或年长者常是谈话的主导一方,另一方则要表现出洗耳恭听的谦卑举止。

2.美国文化

而相对历时较短的美国文化,是一个受到众多文化影响的多元文化,其文化特性受到盎格鲁撒克逊民族殖民文化的影响,也受到其他众多移民文化的影响。早期的清教主义思想居统治地位,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本土宗教萌发并成为具有影响力的文化要素。美国社会是比较开放的社会,其国民热切希望实现个人奋斗目标,亦即“美国梦”的文化特性也非常显著。此外,美国文化特性中还存在着根深蒂固的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下的“物质主义”和“个人主义”。美国人认为,一切人生来都是平等的,都有追求自由和幸福的权力。在美国,父子、师生、不同职位的人并无尊卑之别。平等观念渗透到美国人的生活和思想领域,他们的行为、工作、娱乐、语言、政治等无不体现平等观念,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关系无不受这种观念的制约。在美国文化中,人与人交往时较少拘礼。熟人相见,不论辈分与地位,一律以平等的“你好”(hello)表示问候。

二、中美文化差异产生的原因

任何―个民族的文化形成最初时期都深受自然环境如气候、地理位置的影响,是自然环境给文化发展提供了最初的可能框架。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人们选择不同的生存方式。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滋生于人类生活的整个过程,同时也受到政治、经济、地域及历史等因素的影响,文化具有地域性、超地域性、时代性和继承性。

中国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是典型的大陆农耕文化,其地理环境和生产方式决定了中国文化注重群体主义,而不主张突出个人。其历史文化传统强调群体意识,重视集体的作用,注重互相帮助,相互依靠,注重人际间的和谐。中国又是一个传统导向的社会,几千年来,儒家思想一直占统治地位,自秦始皇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帝国以来,历代统治者为了维护其自身利益,需要用伦理之说来教导人们忠于国君(家长),恪守本分,谨守礼数,平安相处,以利于巩固其政治统治,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传统的思想规则、方法延续至今,为大家所认同,变成了集体的意识,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儒家文化的影响一直占主导地位,受其影响的文化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基础。儒家伦理历来讲究尊卑有别,长幼有序,这是造成中国文化中等级观念较强的根本原因。

美国文化则为地道的滨海商业文化,希腊、罗马是这种文化的发源地,地处海滨及近海各岛屿。众多的岛屿使人际往来不如平原方便,故强调充分发挥个人作用,形成了今天的美国文化注重个人主义。这种个人主义包括个人的作用,个人的独立性,自主选择,注重自立和独立;重视突出个人,追求个体差异。美国深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有着强烈的自我中心观念,信奉个人主义,充分享受个人的权力与自由。美国文化从一开始,就继承了欧洲文化(西方文化),而人权观念正是西方思想传统的产物。人权最早见于1628年英国议会向国王提出的权力请愿书,18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提出“天赋人权”并使其理论化。1776年,美国的《独立宣言》则用政治纲领的形式宣布:“一切人生来都是平等的。”美国文化强调人权,因而等级观念淡薄。

三、结语

社会学家告诉我们,一切文化都是独特的、互不相同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往,其间必然存在着文化差异,有文化差异就会造成交际障碍。东西方文化差异不可改变,但可以相互了解。中西两种文化的形成是一个多种文化相互斗争、融合与发展的过程。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要进入西方社会,开拓西方市场就必须熟悉西方文化,了解差异的根源,以求知己知彼。因此,了解中美文化的差异,不仅有助于我们和美国的文化交流,也有助于我们和世界,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往来。跨文化交际研究帮助我们把本民族文化置于全球大环境中,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对比,这样不仅可以在世界范围内传播自己优秀的文化传统,同时也在研究中发现本民族文化需要健康发展,不仅可以拓宽视野,也促进了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池振航.英美习俗与社交礼仪[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国语教育出版社,1997.

篇5

关键词:生态文明;教育;生态人格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3-0257-02

一、全球生态危机视域下加强大学生态教育的必要性

1.生态教育史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报告中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用生态文明建设一个美丽中国,成为全党和各族人民的强烈期盼和奋斗目标。我国的改革开放在三十多年里取得了世界瞩目的经济建设成就,但同时我们正在为此付出巨大的生态代价,生态问题也日益成为制约社会向前快速发展的最突出的问题。在一些地方,由于片面强调GDP增长,形成大量消耗资源、大量排污的发展模式,使经济与环境、生态处于严重的矛盾状态。环境污染事件频频发生,给公众的生产生活造成很大影响。去年年底和今年年初北方地区连续形成一百多万平方千米的PM为2.5的雾霾天气,给人们的出行、工作、健康和生活造成了极大的阻碍和困扰。在这种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步步逼近的严峻形势下,大学校园的教育在这些方面急切需要加重生态文明的教育,让大学生认识生活在蓝天、白云和洁净清新的空气和水体中,有绿草和鲜花围绕是全社会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生态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必要内容。作为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生态伦理教育应该是大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但目前我国的大学教育关于这方面的教育仅仅在理科的大学生物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专业教育中进行相关的知识教育和前沿研究,并没有在全国大学生中形成一个领域宽广、内容厚实和配套科学的基础学科教育体系。无论是在政治理论课程、德育课程以及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中都很少有生态知识、生态伦理规范和生态人格培养的相关内容,即使有一些也不受学科建设投入的重视。而大学生的生态素质和生态人格的缺乏,将直接影响到他未来在从事社会各行业的工作和管理时是否会有自觉的生态意识,能否为生态文明建设尽自己的一己之力。

3.生态人格的培养是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是让社会的每个公民要有基本的生态保护意识,尊重生命,敬畏自然,让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成为全民共识。更需要大学生在自己的观念中具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意识和自觉,也需要在日常生活和以后的社会工作中遵循和形成低碳生活、节约资源、节俭生活、爱护动植物的良好习惯,具有生态人格的大学生才是身心全面发展的基本标志。

二、儒家生态伦理的主要内容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齐聚巴黎共同探讨人类的生存环境问题,他们得出的结论是:“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人们惊奇地发现中国文化有自己不同于西方的独特魅力。中国儒家的“天人合一”是一种非常智慧的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原则,在这样的总体思想之下注重“心性”修炼的“德性之知”,即“天”、“道”、“性”、“命”、“正心”、“诚意”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完整的一套拯救人类生存危机的东方思路和伦理学范式。具体的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天人合一的思想:究天人之际(即人与自然界的关系问题)是中国古代儒家知识分子最为关注的首要问题。“天人合一”成为占主流地位的共识。其中《易经》的三才之道就非常精准地给了人类一个很好的在自然界的位置定性,说明人只是大自然的成员之一,而不是如西方工业文明里人是自然的统治者。《说卦传》将乾、坤二卦视为父母卦。“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这所谓“父母”,是指宇宙自然界这个生成人这个类的父母,不是指人类家庭中的血缘父母,主要是阐述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其思维方式也是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是树根与树干的关系,而非实体的本源与创生的关系。至于人究竟在人之道该如何思、如何说、如何做才可不愧于天地赋人之聪颖灵秀,是儒家的创始人和传人一代又一代的思考和敲打琢磨的事情了。人作为天地之所“生”,只是万物中的一个自然成员,但人毕竟不同于万物。因为人有“仁义”之性、有“性命”之理,所以这就决定了人在天地万物之中,负有一种神圣的使命。

2.万物一体的思想:“万物一体”思想是宋明儒学的基本观点,它拓展了儒家“亲亲-仁民-爱物”的思想,把“一体之仁”的对于自然的敬畏、生命的尊重普及于天下万物,尽力做到天人合德的圣人境地。王阳明书曾说道:“盖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其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风雨露雷、日月星辰、禽兽草木、山川土石与人原只一体。”在这里,原始儒家的人际关系原理的“仁”被从爱人推及到万物与人的共生共存的生态伦理的层面上,拓展了儒家的伦理学范围,因而已经超出了大多数学者所认定的儒家是人类中心主义的看法、具备了今天生态伦理学的雏形。

3.“践仁知天”工夫论:儒家《大学》里讲“自天子以至于庶民,皆以为本”。身心修养本是儒家所有学说和思想的落实处,身心关系成为继“天人关系”之后又一儒家思想必须着力解决的现实问题。如果说天人关系是比较抽象和宏观,那么身心关系则是更为具体和微观。在中国的文化中,自然是大宇宙,人是一小宇宙,天人有同质同构的一致性,身心一如的原则是儒家要求修身养性做君子,在做君子的过程中逐渐地超越自我中心,达到尽心知性以知天,存心养性以事天,乃至天人合一的圣人境地。而在西方以宗教文化背景为主的情形下,人与上帝“天”或者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根本不可能同质同构的,他们之间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尤其是在迪卡尔之后,身心二元的鸿沟越发加深,人的理性成为上帝,人的身体则成为要被理性所宰制的对象,实际上人的身心关系在渐行渐远地进入自我分裂和自我绝对之中,自我身心的不和谐导致的必然使人的理性藐视一切物质性的、自然的存在。人理性的统治自然和人受制于自身的物质欲望,使人成为具有了上帝与魔鬼混同一起的矛盾面具,对自然的破坏就更是变本加厉。生态危机源于人类中心主义,而人类中心主义的根源更在于自我的私欲物欲的膨胀和自我身心修养的伦理道德的势微,而中国儒家的身心如一的修养功夫却有着无比丰富的智慧资源以帮助迷茫的现代人摆脱物欲的束缚,达到超越物欲泛滥的精神自由和解放,提升人自身的精神境界的目的。

三、用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培养大学生生态人格的途径

从心理学来说,人格是指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使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价值观在其中起着主导作用。生态人格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内心有善待自然、善待生命的自觉意识,拥有认识到自我的存在与自然界存在是息息相关的价值观。在今天的大学生受教育和成才的过程中,由于知识灌输式的模式占主导地位,即以儒家所说的见闻之知为主,而忽略大学生的德性之知的培养,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待完善和全面提升。尤其是在全人类面临生存危机的时刻,培养大学生的生态人格更显重要,必须采取以下的措施和途径加强大学生生态人格的培养和成熟。

1.增大传统文化课的分量,深化大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目前大学里专业课程分类、细化和分量,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大学生对跨学科课程的关注和热爱。开设一些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有助于大学生全面了解自己民族为文化的独特魅力,拓宽大学生的思维深度,改变目前大学生死记硬背地用“脑”储存知识的记录器状态,加大培养大学生对自己“心灵”的探索和熏陶。如此不仅增强了大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而且在生态人格培养上寻找到播种生态伦理的心灵空间。

2.在课程内容上用儒家万物平等的思想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的意识。在增大课程的分量的同时,还需要教师调动学生积极性参与到备课的内容方面,以生命基因工程、生态危机、科学技术的负作用等方面问题结合儒家的生态伦理的智慧设计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案,在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式的讨论中,让学生以内心的真正触动和主动的价值观思考来达到大学生的生态人格的形成和塑造。让大学生从内心深处理解和体悟到自然界中万物和人类的和谐关系和平等共存的重要性,超越自我中心,自觉养成敬畏自然、尊重生命、爱护自然一草一木的内心趋向和动机。

3.在生活行为中强调自我身心修养,培育大学生生态人格。以儒家文化为主的中国文化课程的学习,最终是要落实在大学生日常的言谈举止和生活行为之中。因而,文化课本身的开设要与大学生相应的校园文化结合起来,组织学生关注全球和我国环境监测报告、生态科学的研究状况、文明宿舍建设、人际交往礼仪、参观文化故里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渐地让大学生在内心和身体感触方面得到逐渐的熏陶和强化,使大学生自身产生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包括生态保护意识的增强。另外在自己的个人生活和学习中养成离开教室要随手断电、关掉空调,不乱扔垃圾、垃圾注意分类处理,不浪费钱财乱买衣物,吃饭不浪费的种种良好的低碳生活习惯。每个大学生若能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与熏陶,自觉认识到生态危机人人有责,从自身点滴做起,通过大学生这个群体感染父母、工作单位和整个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美丽中国就是可以早点实现的梦想了。

参考文献: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Z].

[2]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1988.

[3]王阳明.传习录[M].岳麓书社,2004.

篇6

                            ——以《堪破》为例

摘 要:《堪破》的创作思路源自于本土传统文化佛教中的一则禅机小故事,佛家故事众多,且内有玄机,往往能破迷开悟,启化人生,对现代文明有着深远的意义。

表现方式上,这部作品继承了传统动画写意的风格。并且延续了中国学派传统美学的风格,如大量留白的背景,简约和空白的背景可以更加衬托人物的运动,体现了一种中国式的特殊美感。再有散点透视,打破真实,根据艺术需要组合画面元素,这也是传统艺术绘画中的一个特点。

   声效部分运用传统古风乐器笙和木鱼的声音。木鱼又是佛教生活和音乐中代表性的道具和乐器。作品中用木鱼的缓急来描绘和尚不同时期的心情,用笙渲染很突然地紧张气氛。

创作手法上摒弃了传统的纸笔手绘,采用电脑分层手绘,电脑集中合成,再添加音乐和效果。与现代计算机技术相结合,既有手绘动画的灵活性,又提高了画面的效果和制作的效率。

作品意在表现一种传统中国元素视觉效果,展现本土艺术风格神韵,宣扬中国博大精深的民族精神文明。提倡继承和升华源自民族文化沃土的动画形式,传承祖国深厚的文化,让中国动画成为一种品牌屹立于天下。

关键词: 传统,计算机技术,中国元素

  

Abstract

《kanpo》 the creative ideas from the local traditional culture, Buddhism in a Zen story, many Buddhist stories, and there are subtleties, and often can break fans enlightenment, Kai of life, of modern civilization has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

    Show the way, this works freehand inherit the traditional animation style.And continued the style of the Chinese school of traditional aesthetics, such as a large number of blank background, the background simple and blank characters can be more set off the movement, embodies a unique Chinese aesthetic.Further points of perspective, to break the true combination of picture elements required under the Arts, which is the traditional art of painting a feature.

some use of traditional musical instruments sound archaic sound sheng and wooden fish. Wooden fish is representative of Buddhist life and music, props and musical instruments.The priority of works used to describe wooden fish monk's mood in different periods, rendering very suddenly with Sheng tension.

     Creation of means to abandon the traditional pen and paper hand-painted, layered hand-painted by computer, computer centralized synthesis, and then add music and effects.And modern computer technology combined with the flexibility of both hand-drawn animation, but als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and screen productions.

     Works intended to show a traditional Chinese elements in the visual display local art style and spirit to promote China's profound spiritual nation.Promote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sublimation from the fertile soil of the animation, the motherland rich cultural heritage, so that a brand name for Chinese animation stand in the world.

Key word:

Traditional,computer technology,Chinese elements

目    录

摘  要

Abstract

一、本土艺术文化对本土动画的蕴养…………………………….5

1.1思想的影响…………………………………………………5

1.2题材的影响…………………………………………………5

1.3形式的影响…………………………………………………5

二、传统动画的特征……………………………………………………6

三、中国传统动画的成败………………………………………………7

四、以现代技术承继传统动画…………………………………………7

    4.1传统与现代的磨合……………………………………………7

  4.2风格与技术的并用……………………………………………7

 五、结束语…………………………………………………………………9

 致谢     ………………………………………………………………10

参考文献

在计算机动画风靡一时的当今社会,在传统动画比较萎缩的今天,作为现代人我们不得不承认高新技术给动画创作带来的深刻变革和影响。电脑动画有利有弊,但是计算机对传统动画也潜在很大的帮助,主要体现在计算机代替手工劳动和利用计算机技术完成无法实现的画面效果和真实模拟镜头上面。具有中国本土艺术特征的动画必然产生于自身 丰厚的文化土壤,本土文化已经确立了一种和谐相生的文化生态关系,所以传统动画形象在现代生活方式和文化方式中也必然有生存的土壤。纵观中国传统动画史的成败,要想让国产动画独树一帜,就要确立动画创作技术与本土艺术文化的结合的创作理念,技术上与时俱进,又不失传统动画艺术风格的生动性。因而现代动画不但要解决动画创作的技术和方法问题,还应该加强对民族本土文化的亲和力。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动画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将两者的结合,才能使中国动画具有民族性,创新性。才能促进和繁华我国的动画事业。

一 本土艺术文化对本土传统动画的蕴养

我国是一个有个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多民族国家,各个地域各自具有的独特文化和地域性的元素是取之不尽的文化资源,对这些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再创造使我国传统动画呈现出独特的风格,充分体现了艺术文化对动画的影响。

1.1思想的影响

思想上,我国的优秀作品体现出我国独特的审美思想,我国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儒家思想强调社会责任感,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我国素有“文以载道”的传统,强调艺术的社会功用。“文以载道”影响了人们的审美方式和思维方式,“文以载道”也深刻影响了我国传统动画的创作,在动画的创作中一直遵循“寓教于乐”的创作理念,教化的思想在我国动画中非常明显,比如《骄傲的将军》告诉人们不要骄傲,要谦虚、进取。《猪八戒吃西瓜》告诉人们不能好吃懒做。而《三个和尚》没有一句台词,通过简单的动作,幽默的故事,润物细无声地表达了出团结的重要性。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文学艺术都是追求“中和之美”,中和是中国古代传统的文化心理模式和思维模式,也影响了我国动画的创作。喜剧性的动画,像《过猴山》、《三个和尚》中的对于喜的表现都是含蓄的,夸张而有节制,而我国在喜剧的表现中体现出我国含蓄、乐而不的追求。《过猴山》中老者和猴子的斗智、《三个和尚》中三个和尚和老鼠的对立,都是含蓄幽默、轻松诙谐、温和宽厚。中和追求对于我国动画的影响还体现在大团圆结局,这也是我国戏曲的重要特征,不仅是创作上的追求,而且是传统文化的体现。

作品《堪破》的立意在“禅”。禅是佛教文化的中心思想。而佛教文化在本土文化中历史悠久,对我国的文化思想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禅的意义就是在定中产生无上的智慧,通过一件小事或一句话让有你醍醐灌顶效果。堪破并非放下,而是领悟自身及其周围事物的价值。惧由心生,恶有心起。千万别为了些莫须有的事物迷失了自己。要相信自己,相信这个世界。有了一颗淡然的心,坦然的面对身边的人事。一身正气,定能自在。

1.2题材的影响

题材上,中国有丰硕的文学成果,给传统动画提供了源源不尽的题材借鉴,如《大闹天宫》的故事就是源自古典小说《西游记》。《哪吒闹海》的故事源自古代神话小说《封神演义》。

1.3形式的影响

形式上,本土艺术表现形式的多样性给传统动画充分的汲取空间。最为突出的就是水墨画的形式,如《山水情》《鹿玲》,从《大闹天宫》和《哪吒闹海》中可以看到民间艺术和壁画对传统动画角色造型的影响。再如《骄傲的将军》中对京剧中画脸的体现。等等数之不尽。

二 传统动画的特征

中国动画的艺术特征来自于传统艺术,而传统艺术深受中国哲学、美学思想的影响。中国动画最具特色的艺术特征就是“写意”。

一是情节的写意,传统动画在情节设计上更重视过程而非结果,创作时美术思维更胜于电影思维,表达方式倾向于象征化。

二是动作的写意,动作设计有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更注重其功能性而非合理性。设计者很重视动作和谐的节奏和韵律,表现飘逸优美的姿态,用意向化的线条,将生活中的动作转化为写意的表演。

三是想象的写意。早期的角色形象和背景的设计灵感多来自绘画壁画、民间艺术,其装饰性大于功能性。角色形象不能突出性格。

四是主题的写意,中国动画一向被赋予“寓教于乐”的使命,通过幻想的故事或象征的形式,表现深刻的主题。主题经常是含蓄隐晦的,以简单的故事反应深刻的哲理,不同于西方动画片推崇简单的善恶两元对立。

《堪破》在表现方式上,这部作品继承了传统动画写意的风格。并且延续了中国学派传统美学的风格,如大量留白的背景,简约和空白的背景可以更加衬托人物的运动,体现了一种中国式的特殊美感。再有散点透视,打破真实,根据艺术需要组合画面元素,这也是传统艺术绘画中的一个特点。

   声效部分运用传统古风乐器笙和木鱼的声音。木鱼又是佛教生活和音乐中代表性的道具和乐器。作品中用木鱼的缓急来描绘和尚不同时期的心情,用笙渲染很突然地紧张气氛。

三 中国传统动画的成败

中国动画一路走来 ,一度曾走在世界的尖端,在一代动画家的探索下,开创了“中国学派”,也开创了中国动画的新局面,创作的水墨动画更是国宝级珍品,至今世界其他国家也难以效仿。中国动画虽然曾一度辉煌。但同时也体现出它的弊端。内容上教化色彩过浓,难以受到多层次观众欢迎的。技术上落后,多依赖于手工,制作时间长,造成作品量少,市场不够,造成很多滞后。

四 以现代技术承继传统动画

4.1传统与现代的磨合

首先思想上,传统动画与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一族有着观念上的冲突。传统动画说教色彩太重,时至今日按照传统教育模式营造动画,也依旧带着一副道德说教的色彩。而现代人在一种多元化的大背景下,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观念上已经无法接受陈腐俗套的东西,现代人崇尚自由,追求新奇刺激。所以传统观念的动画引不起现代人的欲望。

其次题材上,过于陈旧,缺乏创新。传统动画题材畏手畏脚,放不开,过于狭隘这也与现代人不相容的。

再次技术上,传统的制作方式耗费时间长,工作量大。导致作品少,精品更少。如今互联网的时代,媒体传播充斥大多数人生活。少数的动画作品不能满足众多人的需求。

4.2风格与技术的并用

知道了传统和现代动画的冲突,我们就要想办法解决,解决的最好办法,就是两者取其所长,避其所短。传统动画在形式和风格上的成功之处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中国动画就该有自己的民族特色。至于思想内容上与现代人的冲突,动画业者能够改变观念,与时俱进,自然是可以克服和 改变的。但是传统动画技术上的缺陷显得日益沉重。所以我们应该保持传统动画的风格和形式,提高制作技术,借助于计算机技术,让其深入其中,有效地利用。

这次作品《堪破》就是一次传统动画风格与现代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一次尝试。如借鉴三个和尚,背景留白,强化人物动作,采用传统写意风格。但是其中又加入了新的元素和形式,如画面处理成蜡笔画的效果,色彩更鲜亮,提高了画面的可观性。技术上,前期是电脑单张绘图,然后flash合成,再用后期剪辑加入音效和特效。保留了传统动画的灵活性又提高了工作效率。

五 结束语

中国的动画发展应该走中国特色的文化道路,挖掘传统文化资源,整合开发中国特色的动画作品,挖掘和弘扬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重新塑造新时代的民族形象。《堪破》是我的一次尝试,也借此想激励热爱动画的年轻人,重视中国动画的民族化,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致谢

首先感谢老师们大学期间的教育和培养,不仅让我对动画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具备了一定专业知识和创作能力。也感谢同学们的互相帮助和扶持。让我对动画有了一腔的热情和动力,也希望以后能坚持下去。能够有所作为,有所贡献,回馈学校及老师的教育和栽培。

参考文献

[1]闲云居士(中).禅的智慧故事全集[M].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07.5

[2]宫承波(中)动画概论[M].北京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7.2

[3]孙立军(中). 影视动画经典技法剖析[M].北京:海洋出版社 2004.10

[4]冯文 孙立军(中).动画概论[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6.9

篇7

关键词:康百万庄园 雕刻艺术 文化解读 传统文化

康百万庄园坐落在巩义市康店镇, 是明清时期中原地区传统民居建筑的典范,2001年被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遵循“天人合一、师法自然”的原则进行选址,临街建楼房,靠崖筑窑洞,据险垒寨墙,滨河设码头,建成了一个各成系统、功能齐全、布局严谨、等级森严的集农、官、商风格为一体的大型封建地主庄园。其石雕、砖雕、木雕技艺精湛,雕刻精准细腻,图案繁简适度,画面丰富多彩,意蕴厚重深刻,既给人们带来视觉和精神上的享受,又是一种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象征符号”。

一、康百万庄园的雕刻艺术

(一)木雕

康百万庄园的木雕工艺精湛,题材丰富,不仅富有装饰性,而且大都寄托着主人美好的祝福与希望,洋溢着亲切的民俗气氛。装饰部位主要分布在檐下(月梁、额枋、花罩、斗拱、隔扇、门窗)、家具和一些单体雕塑等等。雕刻的材料主要用楝木、黄杨、桐木等,木质纹理粗细皆有,这类木材色泽本身就有良好效果,油饰后效果更佳。檐下部位大多雕刻有植物如牡丹、月季、葫芦、葡萄等等,也有少量的动物。家具包括平时的椅子、桌子、床等等都是雕饰的对象。园内上房内一张雕花顶子床(图一),被称为木雕艺术的典范。床内外采用透雕、镂空雕刻等多种形式雕花卉、人物、鸟兽等装饰图案80余种。床顶最上层正面透雕一组“状元及第”图。顶部从里向外分三层雕刻悬檐,前檐下垂4个大莲蓬,精心镂刻着活动自如的7个莲子。第一层正中,双层透雕有福、禄、寿三星,三星两侧依次雕刻有“喜鹊闹梅”、“胡蝶恋花”、“礼让”、“课读”、“教子”等图案。第二层雕刻“凤凰戏牡丹”及“富贵不断头”花纹。第三层雕刻“麒麟送子”、“蝙蝠献寿”等图案。床裙板刻精益求精,正面雕刻堆成的“双凤戏牡丹”图案,两侧分别雕刻宝剑、长笛、绣球等图案,后壁分别雕饰有简册、如意、宝剑、腰刀及盛满花卉的花瓶。床腿雕刻象鼻形,正面雕吉祥如意和金瓜卷草纹。更为精妙之处,其床柱雕刻为一节比一节长的竹节形,寓含了主人希望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和“高风亮节”及“竹报平安”等美好意愿。[1]37

(二)砖雕

康百万庄园砖雕主要集中在墀头、檐口、影壁、门楣等部位上。常用的雕刻技法有线刻、线浮雕、高浮雕、半圆雕、透雕等类型,其构图丰满、纹饰繁缛,刀法浑厚朴茂,于雄浑之余透出粗犷之气。硬山墙的墀头砖雕遍及庄园各处,是重点表现对象,既有常见的福禄寿禧、吉祥如意的内容,也有地方流传的民间故事。庄园门楣上一条独特的砖雕横额(图二),是一组别有深意的藏字游戏,从左到右,分别为“青气、南元、方便、财主”。“青气”二字采用形意法,把青色的气形象比喻为天;“南元”为“官”的代称;“方便”为“赐”,来源于佛教用语;财主则代表“福”。这里面隐藏着民间广为流传的吉祥语“天官赐福”,寄予着康氏家族及民众的美好祝愿。

(三)石雕

康百万庄园的石雕主要运用圆雕、镂雕、浮雕等工艺技法,创意独特,雕刻精美,寓意丰富。石雕装饰主要集中于柱础、门枕石等。柱础有基座式、鼓式、覆斗式、复合式等样式,分别雕刻牡丹、葡萄、龙凤纹等多种纹样。庄园内门枕石形式多样、造型独特,有单体狮子、抱鼓石、精美组合图形等等。其中精品组合图形是门枕石的主要类型,这种门枕石一般分为几层,采用多种技法分别雕刻。如位于庄园内主宅区三院的一组门枕石(图三),是石雕艺术的代表作品。整块青石上下分三层雕刻而成,第一层是姿态慵懒、温顺可爱的狮子,呈现半卧状,显示了康家的富有、安定;第二层采用剔地突起的雕刻手法,刻出了一幅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人物故事,且这两幅图案分别与两边楹联相互照应,显示了康家对装饰艺术的讲究。上联为“处事无他莫若为善”,配图案为“尊老爱幼”图、“妯娌和睦”图;下联为“传家有道还是读书”,配图案为“拜师求读”图、“宾客宴饮”图。第三层是一组传统的图案,有“凤凰牡丹图”、“麒麟送子图”、“金鸡报晓”图等等。一幅幅传统礼仪的画面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甚至是人与动植物之间和谐相处的关系。

二、康百万庄园雕刻艺术的文化解读

(一)多子多福,养生增寿

1.对生命繁荣的期盼

生殖文化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孟子有云:“不孝为三,无后为大”,说明了中国子子孙孙延续的重要性,生子关系到宗族的兴旺和国家的强盛,故结婚是民众的终身大事,生子则是大事中的大事。在康百万庄园的雕刻图案中,有关生殖和渴望子孙满堂的图案占有不少比例,主要是植物组成,如有莲花、石榴、葡萄、葫芦等与生殖有关的吉祥物。莲花、石榴、葡萄都是多子之物,表达了民众对多子多孙、家族繁荣的期盼。

2.对生命长存的渴望

中国历来有“五福寿为先”的说法,表明中国人将延年益寿看做人生最为吉祥幸福之事。为了祈求长寿,表达长寿的愿望,民众除了探索种种长寿的诀窍、方法外,还雕刻了种种寿神以供膜拜,表达民众对生命的重视。八仙、“暗八仙”、寿星和“福禄寿”三星组合是康百万庄园常见的雕刻图案。寿星图案多雕刻于照壁、墙体上,且福禄寿三星一块崇拜。寿星(图四右)的形象为额头又高又圆,耳垂长大,鹤发童颜,眉毛也很长,右手拄着弯拐杖,左手捧大寿桃,一副笑容可掬的可爱模样。可以看出民间对寿星的崇拜及渴望长寿的愿望。

(二)驱邪禳灾,平安如意

1. 驱邪禳灾的神灵寄托

中国的神话和传说中,龙是一种神异动物,是民众心目中万兽之首,万能之神,集勇武、威严、吉祥、喜庆于一身。康百万庄园内有关龙的吉祥图案很多,有龙吻(图五)、双龙捧碑、二龙戏珠、双龙戏凤、龙凤戏珠等等,普遍散布在庄园建筑的屋顶、门、雀替、碑楼等各个角落。王充在《论衡・解除篇》中对人们的这种用意进行了解释:“龙虎猛神,天之正鬼也,飞尸流凶安敢妄集?犹主人猛勇,奸客不敢窥也。”[2]242龙是一种神灵,是吉祥、瑞祥的象征,龙的神威震慑到了整个院落,满足了人们求吉辟邪的意愿。狮子也是雕刻图案中常见的驱邪吉祥物,起着保护主人平安、吓阻凶恶的作用。

2.幸福如意的正面

“福”多与祭祀、神明、祈祷、企盼有关。在甲骨文中,古代的所谓福,是双手捧着美酒敬献于神前,祈求祖先保佑,即“求福”,这就是“福”的本义。《尚书》所载“五福”,即寿、富、康宁、攸好德和考终命,“寿”是长寿,“富”是富贵,“康宁”是身体健康且心灵安宁,“攸好德”是指所好者美德,“考终命”是指善终而没有遭到横祸。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方面表达了民众对“福”字的全面理解,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康百万庄园内供奉的福星(图四中)天庭饱满,头戴花冠,身穿长袍,手持如意,是一个大富大贵的长者形象,能赐予民众福气、幸运。“福”字雕刻在墙壁、照壁、门楣上,表达了为康家祈福、希望康家有福气的美好祝愿。

(三)勤学苦读,追求富贵

1.传家有道还是读书

在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封建社会时代,传统文化存在着根深蒂固的“兴农抑商”和“重仕轻商”思想。康家非常重视子孙的教育,把学习文化知识看做是头等重要的大事。在庄园雕刻的图案中有关学习知识的很多,有拜师图、教子图、课读图(图六)、课间嬉戏图、惩罚图等等,以此来鼓励、督促康家子孙勤学苦读,目的是考取功名,光宗耀祖。庄园内也雕刻有科举求吉的状元及第图、鲤鱼跳龙门图等等,表明了康家希望子孙能考取功名,拿国家俸禄以光宗耀祖。

2.“富―贵―禄”一体化的生活追求

财富是人类永恒的主体,但现有的关于“财”的雕刻图案并不是很多,内容比较单一,这并不能表明民众对“财”的追求不狂热,其实中国古人传统价值观中追求财富、享受富贵、加官进禄是联系在一起的,财富是一定要追求的,但是要“贵”,要想“贵”,只有追求“禄”,古人认为,只有这三项整体地组合在一起,才能达到民众真正追寻的理想境界。对于康家来说也是如此,他们追求真正的富贵禄一体化的理想状态,推崇文化的兼容并蓄,亦儒亦农亦商。庄园内有财神图案、算盘图案、聚宝盆图案等祈求发财;有富贵牡丹图案、凤凰戏牡丹图案、“富贵不断头”花纹表达富贵;有禄星图案(图四左)、状元及第图案、文官出任图案、武官出征图案渴望康家有拿俸禄的人出现,从而实现真正的“富―贵―禄”一体化。

(四)气节高洁,名利淡泊

康百万庄园雕刻的图案大多是以驱邪求吉为主要内容,带有很强的功利性目的。但也有一部分雕刻图案,如林和靖爱梅图(图七)、“耕读渔樵”图、梅竹组合图等,表达康家人追求心灵的淡然、高雅的情操和人格的不断完善。梅是康家喜爱的雕刻对象,在这里赋予梅花以人的品格。这个“人”不是那种空虚庸下追求物质享受的俗人,而是品格高尚的风雅之士。康家人也以此勉励自己有这种高洁、淡泊名利的人格追求。竹有君子之德,有“本固、性直、心空、节真”的高贵品格,也是康百万庄园常见的雕刻对象,表达了康家人对竹的喜爱,最重要的是对竹子品格的向往。

三、康百万庄园雕刻艺术的文化透视

(一)儒家思想的渗透

雕刻作为一种民间文化艺术,方方面面渗透着儒家思想。从康百万庄园的雕刻艺术来看,孝道伦理和积极入世是其主题。在儒家思想中,孝是中国文化最突出的特色。[3]31就家庭伦理规范体系来说,孝主要表现在尊祖敬宗、孝敬父母、关爱兄弟、传宗接代等方面。从康百万庄园的雕刻图案中观察,孝敬长辈、传宗接代为重要内容,对维护家庭秩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庄园内有许多尊老、爱老的图案,特别是石牌坊上的二十四孝图说明康家对“孝”的宣扬程度。同时,传宗接代在儒家孝道思想中也是极其重要的。“不孝为三,无后为大”,[4]411家族生命的传承关系到家族的兴旺发达,因为“无子为其绝世也”。[5]69所以婚姻便成了民众传宗接代的一件大事。康家作为一个大家族,更是注重传宗接代,园内有关送子、多子的吉祥图案随处可见,有麒麟送子图、连生贵子图、观音送子图等表达了对子嗣延续的渴望;有葫芦、石榴、葡萄等多籽的植物图案表达对多子多福的期盼。

(二)道家思想的融合

鲁迅先生曾说中国文化的根砥全在道家。[6]285道家思想在中国民居雕刻艺术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如果说儒家思想代表了一种务实的道德理想和积极的人生态度。那么道家思想以“道”为核心,追求“道”为人生的终极目标,追求一种遗世独立的脱俗人格和艺术精神。表面看来儒道两家是相互对立的,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积极进取,一个消极避退。但实际上两者互为补充,协调统一。[7]55就康百万庄园的雕刻艺术来说,道教对其影响深远,养生增寿和“无为”思想是其主题。

道教把人生命的价值放在首位,且通过一些神仙方术、鬼神崇拜和巫术活动祈求长生不老,甚至得道成仙。而对于普通民众来说,通常会选取道教的神仙或神仙器物来达到长寿的目的。“八仙”纹和“暗八仙”是庄园内常见的雕刻对象。“八仙”是民众所熟悉的得道神仙。宋元以来,民众不断地把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附加到八位仙人身上,使八仙变得神通广大且有人情味。民间传说八仙经常下凡民间,帮助民众解决疾苦,引渡得“道”的有缘人成仙以长生不老。采用八仙手持之物代表各位神仙的纹饰称为“暗八仙”,“八仙”和“暗八仙”纹的出现在心理上满足了民众长生不老的愿望。

道家的“无为”,是一种处世态度,并非不求有所作为,只是指凡事要“顺天之时,随地之性,因人之心”。而要做到这种无为的境界,就要顺应自然规律,而后才能实现精神上的超越。庄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逍遥游”从而实现精神上的超凡脱俗,追求一种“淡泊、宁静”的生活。康百万庄园内“耕读渔樵”图、“四爱”图及一些梅兰竹菊图时常出现,表现了康家人在积极入世的同时,追求悠闲自乐、淡泊宁静、独善其身的心灵境界,是高尚情操和自甘淡薄的人格写照。

(三)民间“天人合一”思想的解说

“天人合一”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充分体现了人类精神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对民间来说,“天命”和“人生”是合二为一的关系。离开天命无从讲人生,离开人生无从讲天命。所以中国古人认为人生与天命最高贵最伟大处,便能把他们合二为一。[8]180在这种“天人合一”观念的影响下,民众为了有更好的命运,常常通过祖先崇拜、神灵崇拜、占卜风水、禁忌习俗等多种民间信仰方式来“敬天”,企图趋福避祸,从而得到一种精神上的安慰,具有明显的功利性。[9]204康百万庄园内大部分雕刻的图案都有着明确的求吉求福目的。如龙、狮、虎图案辟邪求福,寿星、乌龟、寿石图案保佑长寿,文财神、武财神图案保佑发财,葡萄、石榴、葫芦象征多子,凤凰、牡丹代表富贵等等。这些图案的人物、动物、植物大多具有神性,或者是天上的神仙,或是具有神奇的传说,只要对这些灵物虔诚信仰就能得到具有万能的神灵庇护。正是这种功利性使得民众拥有乐观向上的生活,这是雕刻艺术的持久生命力之所在。

四、结语

雕刻艺术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民间传统艺术,作为一种特殊语言,早已成为人类传递情感和思想、分享信息和经验的一种重要文化行为。[10]117康百万庄园作为明清时期我国中原地区民居建筑的典范,木雕、砖雕、石雕艺术可称为我国民间艺术优秀的代表,反映了特定自然和社会条件下民众及康氏家族的生活理想、价值取向和审美追求。无论是砖雕、木雕还是石雕,都可归结为一个主题:求吉纳福。且这种求吉纳福主题是民众对于自己人生信仰和家族信仰的主动谋划,目的是让家族或家庭能兴旺发达、千秋万代。透过康百万庄园的雕刻艺术可以看出,雕刻艺术与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及民间“天人合一”思想对雕刻的内容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且影响不是单向的,而是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的一个过程。

参考文献

[1] 王振和,李春晓.走进康百万庄园[M].北京:学苑出版社,

2007:37.

[2] (汉)王充.论衡[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242.

[3] 杨国枢.中国人的蜕变[M].台北:桂冠图书公司,1988:31.

[4] (宋)朱熹.四书集注・孟子[M].长沙:岳麓书社,1987:411.

[5] (汉)戴德.大戴礼记[M].(周)卢辩,注.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6:69.

[6] 鲁迅.《鲁迅全集》第9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285.

[7] 孙琦.文化人格的立体展演――江浙传统民居纹饰研究

[D].华东师范大学,2008:55.

[8] 尹笑非.中国民间传统吉祥图案的理论阐释[M].上海:上

海书店出版社,2009:180.

[9]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204.

篇8

[关键词]传统音乐 高校教育 教学教法

一、高校开展中国传统音乐教育的意义

1.培养人才,提高人才素养

我们的传统音乐教育,首要的任务是育人,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人格涵养,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我们现在提倡“素质教育” ,目的正在于培养国家所需要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的各种人才。因此, 在音乐教育中不能只注重音乐单方面的学习, 而应该把音乐视为文化的一部分, 包括音乐生成的社会、历史背景及哲学、文学、艺术和意识行为等各种层面的内容, 并加强对与音乐相关的传统文化的学习。高等院校的传统音乐课,正是让青年学生学习、了解我国优秀的音乐文化传统,并进而引发他们热爱音乐、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操。这种教育以培养完美的人格,培养一个外而有礼、内而和乐,具有美好理想和端正人格的人为目标,是一种人文的教育。我国现阶段音乐教育目标明确规定为:音乐教育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良好态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丰富情感体验,使学生具有感受、表现、欣赏音乐的能力;扩大文化视野,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个性的核心发展,培养合作意识,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弘扬民族音乐是目前音乐教育中最重要的内容,是使被教育者了解、熟悉、热爱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达到音乐教育的社会目标。

2.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

前苏联著名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曾深刻地指出:“音乐教育的中心材料,必须从民族音乐、古典音乐、现代音乐三方面来选择。但首先必须立足于本国音乐的巨大重视。”继承和发扬这笔丰富多姿、独具特色的民族音乐文化遗产,无疑是具有重要意义的。1963 年8 月,曾提出:我国在音乐、舞蹈和其它文艺事业上,应在吸收世界先进文化的同时,着重继承和发展祖国的艺术传统,发展民族音乐的基础是要发展民族音乐教育。他在接见当时准备去朝鲜访问的舞蹈团时又一次谈到中外关系:中国这样一个大的国家怎么能没有外国音乐呢! 要有芭蕾舞团,要有交响乐团,也要演外国歌剧,但这些不会是大量的发展的,需要大力发展的是民族音乐,民族文化艺术。所以说,音乐教育首先应该担负起自身音乐文化的传承与构建。而在现今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新时期,我们以儒家思想主的传统优秀思想被重视的时代,我们更应该关注传统音乐教育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乐教”居于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孔子时代的“六艺”,就将音乐作为文化素养的一部分,成为承担“君子”名号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儒家的乐教并不是一种单纯的艺术教育,而是一种人格教育和政治教育,儒家将乐教看做是促进人格和谐、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途径。为此孔子十分重视乐教。作为私塾教育的先驱,他把礼乐的教育思想教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认为对人的教育应当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不仅如此,乐教之于社会,不仅仅是美育。美国音乐人类学家阿兰梅里亚姆很早就指出,音乐的功能至少有情绪、审美、娱乐、传播、象征、身体反应、社会控制、服务与社会制度和服务与宗教仪式、文化延续、社会整合等十数种,仅仅看见审美或美育,至少是不全面的。所以我们应该从综合性出发,开发学生智慧,和谐人类行为。继承和发扬儒家乐教思想的精华,将其与现代乐教理论融合,建立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新型乐教,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培养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一些教学教法的可行性建议

1.课程设置

不管是继承弘扬中华传统还是吸收外来传统,必须有坚实系统的中国音乐课程基础。在普通高校的音乐课程设置上,要以本土音乐为主,重视和加大民族音乐课程,建构民族音乐门类、形式、风格较为完整的课程体系。课程的设置有《中国民乐鉴赏》、《中国民歌鉴赏》等艺术欣赏类课程,《中国民乐演奏基础》等艺术实践,还有《中国音乐简史》等音乐理论类课程,使学生在学校里都能接受比较系统的中国民族音乐课程教育。另外,学校可设置一些额外的课程,请一批技艺精湛的民间音乐艺人到学校演出民歌、曲艺、戏曲等等,让学生在观摩民间艺术演出,进行严格的唱腔记谱训练,也不无裨益。

2.在高校的传统音乐教育中,也应促进传统音乐与世界音乐的对话

近年来,中国传统音乐在国外的演出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有位音乐家曾感触地说:中国音乐学院的人要有自己的风格,搞出民族音乐学派来,眼睛尽可能瞄准世界大赛,但更重要的是要用自己的东西征服别人,而后者更有说服力,20世纪90年代,全球多文化音乐教育已成为国际音乐教育的重点话题。我们应该鼓励接受传统音乐教育的学生与国外音乐院校接触,进行交流演出,参加国内外的音乐比赛,在交流中促进提高。

3.多媒体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教学意境对学生尤为重要。这时,你便可以运用多媒体的手段:制作课件,运用录象投影等使声像结合,来创设教学意境。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正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音乐课教学中。在一些有条件的学校中,钢琴集体课、视唱练耳、乐理、配器等课程已基本上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将使传统课堂音乐教学无法解决的问题得以解决和弥补,它的科学性和优越性已得到人们充分的肯定。例如MIDI系统,它是由电子乐器制造商们建立起来的,用以确定电脑音乐程序、合成器和其他电子音响的设备互相交换信息与控制信号的方法。利用MIDI音乐声音素材丰富的特点,利用MIDI音乐的创作随意性特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打破传统音乐中的一些限制,发挥他们的音乐创作灵感。比如,可以用某些民族乐器来进行爵士乐的创作,让学生在不断地反复视听、修改中得到提高。所以我们鼓励建以计算机、MIDI设备为中心的多媒体音乐教室。例如,利用网络资源,网络上有无限的涵盖了传统音乐的音乐教学资源,提供丰富的图文影像资料,还可以进行网上搜索、学习、借鉴、模拟等学习活动。

三、结语

中国传统音乐经历前年,传承至今,我们一定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来继承和发扬这种优秀的传统文化,而高校的传统教育又是重中之重,必须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要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袁静芳.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0.

[2]马达. 20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M]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3]俞人豪.音乐学概论[M] .人们音乐出版社,1997.

[4]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篇9

儒家文化深刻而广泛地影响着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使中国传统建筑始终以现世的军权为核心,以宫廷寺庙建筑为主导,渗透着中国人的伦理观念,而影响中国建筑的基本因素“礼乐”观,在支配建筑的型制和内容、形态和图案等方面,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对建筑与环境、空间和意境,造园与造景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儒家 礼乐 传统建筑

建筑是人类创造的最优秀的文明成果之一。它不仅是人类修身养息的场所,还是历史文化的容器。它是一种借助内外空间、形态与环境来表现一个民族的心理状态、审美观念和哲学理念的文化现象。建筑最初是为了“以待风雨”,但纵观古今中外的建筑发展史,会发现建筑的文化、历史、艺术、精神、哲学价值绝不次于建筑本身的实用价值和技术价值。它反映着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社会生活、艺术精神和哲学理念、凝聚着一个民族的审美观念,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乐文化”对中国传统建筑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不仅表现在建筑形式上,更在建筑审美的精神层面上有着显著作用。中国建筑融入了“礼乐合一、情理并重”的中国传统文化哲学基因,是世界建筑丛林中一支独树一帜的奇葩。

1 礼乐文化的含义

1.1 礼的意义

礼者,等级森严的典章制度与伦理规范,其着眼点在于对社会人群的“分”、“分而治之”这是礼的精神实质。在三千多年来的中国文化历程中,“礼”成为规范整个社会的纲,它贯穿了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道德、宗教、文艺、习俗等各个方面的内容,规范了一切的人和事。礼,在于要求社会有条不紊,秩序严格。

1.2 乐与礼的辨证关系

然而,一旦强权意志过分强烈,惟礼而无其他,最后必然导致天下大乱。于是,作为对立互补因素的“乐”出现了,其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维持其统治。礼的本质是上下尊卑的等级伦理;乐的精神则是调和各等级类别之间的关系。所以,“乐统同,礼辩异”,“礼乐皆得,谓之有德”这便是儒家的礼乐观。在《乐之初义及其历史沿革》中说道:“礼是意志的训练,乐是情感的陶冶;礼是由外而内的教育,乐是由内而外的教育。”从中可以看出“礼”、“乐”的辨证关系。“凡音(乐)之起,由人心升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这里的“物”,就是天地。所以,礼乐的和谐,就是“天人合一”。这种礼乐“和谐”,在中国建筑文化舞台发出磅礴的声响。

2 礼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影响

中国文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其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以“礼”文化为特征。自周代以后,历代都把“礼”当作文化的主体框架。“礼”,在儒家的字典里,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而在建造中则体现为严格的等级制度,从普通民居到宫殿建筑都体现了这种礼制影响形成的秩序。

2.1 城市选址

早在先秦时代,人们就已经十分注意城市及村落的选址。“择天下之中而立国”的思想是当时城市选址的一个基本原则。在古人看来,居中为尊,左、右次之。古时宫城一般都在位于王城的中央,以体现王者至尊的礼制思想,其余建筑大都左右对称布局,进一步烘托至尊地位。自先秦以后,居中为尊的观念已成为历代社会的礼制规定,成为分别贵贱等级的原则。所以历代都城的选址多以“天下之中”而自居。

2.2 城市布局

同时,在城市布局中等级的概念也表现得十分充分,例如在布局中“内之为城,外之为郭”。历代城市布局以主城居中,追求轴线对称,《考工记・匠人》中有“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其中所包涵的礼制精神表露无疑。

2.3 建筑型制

由礼制秩序所确定的尊卑等级制度不仅表现在总体的规划结构中,也表现在单体建筑的型制中上:秦代就有以高为贵者:“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的规定;而到了明代,尊卑有序的伦理更加细致入微,住宅有以多为尊者:“一品二品厅堂五间九架,三品至五品厅堂五间七架,庶民庐舍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饰色彩”;有以大为贵者:“宫室之量,器皿之度,棺椁之厚,丘封之大”;更有以“中”为尊者:“中正无邪,礼之厚也”;同时在屋顶型制上也有尊卑等级之分:按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重檐攒尖单檐庑殿顶单檐歇山悬山硬山排序;色彩等级按照:黄赤绿青蓝黑灰排序;甚至连建筑的彩画也有高低贵贱之分,以用金多少来区别级别:和玺金琢磨石碾玉琢磨石碾玉金线大点金墨线大点金墨线小点金……正如《礼记》所言“礼有以多为贵,有以大为贵,有以高为贵,有以文为贵。”

2.3.1 对宫殿建筑的影响

宫殿是都城的主体建筑,作为帝王理政与生活的场所,其建筑制度依“礼”而定,十分严格。这里以北京故宫为例,其作为两代王朝的宫殿,其型制可谓是中国的礼乐文化的最集中体现。

故宫在整体布局上分为外朝内廷二大部分。外朝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其中以太和殿为尊,采用最高等级的重檐庑殿顶,赤柱黄瓦,彩绘以龙凤为主题,色彩偏于金黄。中和殿在太和殿之后,为帝王朝政的准备之所,位居次;保和殿采用歇山式,作帝王举行庆典和欢宴之用。而整个外朝地位又高于内廷,内廷主要建筑为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三座宫殿两侧为东六宫、西六宫,为嫔妃居住之地。这就是渗透着儒家思想的“前朝后寝”之制。

2.3.2 对居室建筑的影响

(1)尊卑有理:宗法伦理中的“礼”在中国传统民居中主要体现在正室居中,左右两厢对称在旁。在居室的安排上父母之居称正屋,一般安排在整个族群的中轴线,居中在上,以显示其在家庭中的至尊地位。对称排列在正屋东西两旁的称为“厢”,归子孙辈居住。“房,旁也,室之两旁也。”所以,房对正屋而言,属于从属地位,这与其居住者在家庭中的地位是吻合的。长辈与子孙辈的居室在坐落方位上有别外,在建筑规模、室内装饰上也有尊卑之分。

(2)以堂为尊:堂不仅是活着的家长之居所,同时也是祭祀祖宗的场所。传统的宗法观念认为,一族一家之祖虽已离开人世,但他们的在天之灵仍会关照在世的子孙,视他们“孝”的程度赐福降灾。“堂屋”既为在世家长之居,又为在天祖宗灵位之所在,因而家庭中最重要的活动一般也在堂屋举行,成为家庭成员汇集的场所。

北方的四合院,长辈住正房,下辈住厢房,前后辅助房间则为家奴,下人的住房,整个庭园的建筑秩序象征着家族内部的伦理秩序。南方民居的堂屋天井组合也是如此。堂屋是家族的象征,正中供奉祖宗牌位,家族内部重大事务都在这里进行。以堂屋为中心进行组合是家族伦理秩序的最理想的形式。

2.3.3 对陵寝的影响

中国历代陵寝礼制的儒家规矩,首先表现在帝陵上的“以高为尊”。汉武帝茂陵“高十四丈”,唐太守倡言薄葬,庆因山而葬,勿需起坟,其实陵之所居九崤山海拔1184m,其高峻雄伟不言而喻。而臣仆之陵,不论功劳多高,都不得超过帝陵。唐代规定一般情况下,一品官坟高一丈八尺,从二品以下依此递减二尺,六品以下为七尺,庶人仅为四尺,甚至不起坟。中国历代陵寝礼制,不仅以高为贵,而且以多为贵。如秦始皇陵,地上、地下建筑之繁丽是人们所熟悉的;再如汉高祖刘邦的长陵,“周七里一百八十步”,其地宫的设置也是极其繁复。

3 乐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影响

透过“礼”的表面,我们还应看到“乐”的作用。儒家不仅追求社会各等级间的和谐统一,还追求天人之间的和谐统一。“乐”,指人的内心情感及自然欲望,表现在建筑上就是以“适形”体现,所谓适形,就是指人情味,建筑要有宜人的尺度,适合人的居住需要。因此,历代统治者在都城建设中,虽然极力强调“礼制”,但同时他们也没有忽视“乐”的作用。无论是宫殿寺庙,还是住宅、园林,都与自然结合的十分密切,有些建筑形式追求的就是不严格对称、无明显的主次之分,根据需要自由组合宜人的空间尺度和体量,总的来说,给人一种精神上的舒适感。而在众多建筑类型中,则以园林建筑和文教建筑最能说明中国建筑的“乐”的精神。

3.1 庭园

庭园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个基本单位或母题。有人指出,“庭园模式”是中国传统建筑空间构成的根本特点。它的主导思想乃是中庸和谐之美,其结构明显的表现出以礼乐精神为主体的中国文化精神。

礼乐精神中“礼”主地、阴、理、静,“乐”主天、阳、情、动,“礼乐”共同构成了社会的整体框架。礼乐互补在建筑中表现之一就是建筑与庭园的结合,建筑为“礼”,庭园为“乐”。从功能上来看,庭园的出现为建筑群的平面扩展提供了空间框架。如果我们从更深层次来看,庭园乃是“精神的居所”、“诗意的居位”。因此,庭园具有物质及精神的双重功能。一方面庭园有着向内的模式并且具有完整性,可满足秩序、伦理的要求;另一方面庭园又为人提供了亲近大自然的机会。因此,庭园成了人与自然、礼与乐共同的中介。宋代以后,封闭、内向的庭园逐步加强了与自然的融合,扩大为花园,建筑的布局也更为灵活,形成了园林的雏形。陶渊明的《项脊轩志》中就写:“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寥寥几笔写出了庭园的诗意。

3.2 书院

书院,作为一种具有综合功能的文教建筑,其组合方式是“礼”与“乐”相结合的典型。书院属于教学场所,应该具备三个条件:第一是要有授课的讲堂、自修的斋舍等建筑物;第二则是需要有纪念名人的祭祀建筑;最后一个必不可少的就是要有园林,因为陶冶性情也是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学所用的讲堂、书斋等建筑一般都按照中轴线布局以体现“礼”的秩序感,而用来休息和陶冶情操的园林建筑则具有“乐”的审美涵义。所以,书院建筑实际上是礼与乐的综合体,典型的体现了中国建筑的礼乐合一。

无论是文人园林还是书院,它们在空间、光、影、色的艺术表现的同时,还有声音的艺术表现,如优美的琴声伴随着大自然的风雨声、潺潺流水声,形成一幅幅有声有色的建筑画面,这也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礼乐文化相互融合的表现。

4 结语

“立于礼,成于乐”,中国传统制度与规范,一直受到礼乐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礼”的建筑秩序和“乐”的审美理想早就开始了他在各类建筑中的实践,不论是城市的形成和建筑的形式、形制,都深深地打上了礼乐文化的烙印,对礼乐文化在传统建筑方面的影响和研究,有助于理解和完善中国传统的建筑设计的理念和思想,对于我们现在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楼庆西. 中国古建筑二十讲[M].三联书店,2001.

[2]马敏.中国文化概论[J].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沈福熙.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史 [D].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篇10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广告设计;中国广告;现实意义

绪论

现代广告设计是工业社会普遍的广告传播形式,它遵循现代主义的审美原则,注重表达的规范性、虚实的连贯性和逻辑的合理性。后现代广告设计则不同,大多强调了广告设计的意识形态作用,善于把商品、特质精神、文化观念等加以解构,改变了现代广告设计的风格,

后现代主义是相对于现代设计而言的,是后工业社会的产物,是后期资本主义的文化特征,是和商品化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社会历史运动和时代的不断变革,从理论和实践上对广告设计形成了强大的冲击,体现出对传统的反叛与变革精神,从而给广告设计带来了新的设计理念、设计思想和设计主张。通过无数设计者的努力,一场广告界的革命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形成了一种新的设计思潮,为广告设计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1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作为同后工业社会相适应的一种文化思潮,兴起于20世纪后半叶,后现代主义出现在现代主义之后,即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概念包含有时间顺序上的前后相继,是对现代主义的一种批判与超越。“后现代”是指“非现代”、“反现代”,与现代相对立、相对抗。后现代主义要与现代的理论和文化实践、现代的意识形态和艺术风格彻底决裂,反其道而行之;后现代主义是高级现代主义,“后现代”即“高度现代化”、进一步发展了的现代化、更加完善的现代化。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的继续和强化,是现代主义的一种新面孔和一种新发展。

后现代主义具有积极与消极的二重性,后现代主义发展的激进方向,是以先锋艺术的精神体现出对传统文艺和现代经典的彻底反叛;或是面对商品化而社会,采用荒诞、调侃、反讽、拼贴、嘲弄、游戏等手法,来突破传统文艺乃至现代主义文艺的审美范畴。因此,需要辩证地分析。

2 后现代广告

后现代广告伴随后现代主义思潮应运而生,首先在欧美流行开来,20世纪90年代在中国艺术界开始流行。研究后现代广告,是对一种新兴的广告概念的探索。

后现代广告往往以晦涩的表述、冷傲的形象、模糊的意指;以荒诞、戏谑、嘲讽、自虐的形式表现。后现代广告遵循浪潮化的时尚运作程序,采用大批量复制的传播手段,平面拼贴化的艺术制作方式,来实现广泛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后现代意识影响了广告设计的语言创造和表现形式,给广告设计带来了更多的表现手法。它让设计者不必再拘泥于过去的法则,而可以随心所欲地给广告注入更多元化得因素。比如:解构主义,新历史主义,角色的重新定位,人生游戏、游戏人生,人性的呼唤,情理之外、意料之中等等。从而使广告设计有了更强烈的个性。

广告设计中的后现代意识最终的归属为两个方向,一是用来迎合大众文化,用后现代的方式重新解释传统文化与高雅艺术,使之变得通俗;另一种是迎合当今所谓“新新人类”的极端与非主流的另类。

后现代广告有着明显的特点,在后现代社会中,人消费的不再是物的功能,而是精神。主题的观念化要求广告必须传播一种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与目标消费者达成共识,使之认为消费就是其生活方式的展示和价值的再现。后现代广告对视觉的要求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它甚至可以单纯地追求视觉效果、感官刺激。后现代广告的风格是多样化的,不管是高雅文化还是精英文化都被消解,可以任意拼贴,任意组合,使广告表达风格的多样化成为可能。后现代广告以个人为对象,所以,后现代广告的话语模式大多与“我”有关,以第一人称来缩短与目标消费者的心理距离。如:李宁“我运动,我存在”,索尼游戏网站“我玩,故我在”。此外,具有代表性的形象和生活方式也是个人化表达的主要途径。[2]

广告的首要功能在于沟通品牌与消费者,而研究后现代广告的现实意义就在于迎合不断发展的社会和与时俱进的消费者的口味,从而刺激消费,建立品牌形象。

3 对中国后现代广告的分析与探讨

中国后现代主义广告发展于改革开放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培育出新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而且逐渐形成一种新的社会文化现象。这种后现代社会文化现象具有浓厚的后现代经济社会的价值观特征。同时,各国的现代社会都存在后现代广告,其广告中的语言以及内容不可避免地也会受到当地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和制约。正如 “每个民族都拥有一些深植于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心理特征。这些心理特征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风俗习惯,也制约着人们的语言活动”。中国传统文化源源流长、底蕴深厚,其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理想人格、道德情感都对现代人们的实践活动有着很大影响,必然会对后现代广告产生一定的作用。 广告必须与一个民族传统价值观相吻合,否则会遭到摒弃,永远不会真正的被接受。所以,反映社会文化的广告不仅容易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还可大大促进广告的功能。

广告创意日益走向一种物质化、低俗化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后现代文化中的霸权主义对中国的侵入还体现在西方广告公司对中国广告行业的行业规范、准则和执行等方面.以图达到其在思想观念、社会价值和经营规律上的控制。广告作为时尚最前沿的产业,最为一种时代的风向标,已经被纳入了西方经济霸权的一员,并在其中担负起重要作用。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正一点一滴地渗透和改变现代中国广告人的广告创意和广告形式。

然而,西方对后现代主义的研究是建立在如何认识和评价当达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现状问题上,中国则是自80年代开始对后现代主义进行话语的融合,忽略东西方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差异以及面临问题的不同,把西方的文化传统无条件的搬到了东方,用到我们的话语中。所以重新在中国本土的角度出发,正确的评价对待和反思后现代主义,是当前中国广告所应采取的积极态度和方向。

4 中国后现代广告的未来方向

当代置于全球后现代主义的大背景下,在跨国资本主义经济运作和高科技发展的双重压力下,中国广告人面临着更为复杂的文化和市场环境,这要求中国的广告必须从全球的后现代主义中突围出来,坚持在中国本土进行文化和市场的操作。一方面必须加强社会主义的道德文化建设,将广告创意更多地传承深厚的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加强广告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内涵,毕竟国外更多获奖广告所处的文化背景和中国的文化相差太大,只有在运用后现代的拼贴风格的同时既加深创意的思想深度又体现出创意的独特个性,才能做出真正适应中国消费者心理反应、满足其文化需要,才能正确做出引导大众文化的优秀广告。另一方面别忘了广告的实质所在,广告是艺术也是科学。它是市场营销的一部分,在服从艺术和文化原则的同时,还必须符合科学和市场的原则。这就要求广告必须仔细研究本土市场和消费者,真正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在面对全球化的竞争中真正让广告起到先遣的作用。

着眼于我国的后现代广告创作,我们应该努力做到:

(1)选择性的继承和发扬

后现代主义广告设计,以幽默、叛逆、和奇思妙想极大地充实和丰富了我们的生话,充满了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性的乐观年代展现在我们眼前。同品味高尚,严谨的现代广告相比,后现代广告犹如脱开了传统枷锁的孩子一样任意展示他的年轻和灵动。但反叛、洋洋自得、甚至有些颓废和放荡的后现代广告风格也体现它的叛逆性。因此,我们要看到,后现代广告和其他新兴事物一样都具有两面性,能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尤为重要。

当前的后现代广告中我们看到了后现代摧毁、解构和否定性的一面。它以生冷、难以消化的文案刻意与传统、现实保持距离,却没有寻求办法来停止传统和现实的“媚俗”,它以刻骨铭心的图片来反映社会的“阴暗面”,却没有寻求办法重建人与世界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这是我们中国广告业应当抛弃的,因为它背离了我们的传统文化。

后现代主义也应该有其积极、肯定、建构性的一面。虽然它反对“唯一的中心”、“绝对的基础”、“单一的视角”,但不能忘记的是,它反对的目的是为了解放思想,拓宽视野,为人们争取自由。基于这样的指导思想,未来的后现代广告的制作是否也可以往以下两个方面考虑:

第一,倡导“希望”。无论是个人潜意识还是社会潜意识的存在,都是人们对潜意识世界不满的表现。后现代广告不应该只是客观的、如实地反映这种不满,还应该通过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倡导对过去和未来的关心等方式让人们看到希望,将消费导向积极的一面。

第二,深入展开对问题的追问,甚至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案,然后以广告的形式表现出来。当前的后现代广告常常以一种“出世”的态度,试图引发人们对价值观、生活方式等的思考,以树立起某种形象。真正的关心人、教化人的出发点或许是后现代广告一条较好的出路。

总而言之,中国的后现代广告创作中要舍去西方后现代文化中一些不好的因素,吸收它优秀的一面,帮助我们创作出更具价值更有创意的广告。

(2)突出中国后现代广告的民族性

任何一个民族文化的特征都不是凭空存在的,而是生活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的不同种族或民族长期实践活动得来的结果。不同的地理环境提供了不同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由此使生活于其中的民族从事不同的物质生产活动,选择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从而建立相应的社会组织,最终形成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

传统文化是某个民族长期活动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思维和行动方式,广告是一种文化的传播现象。就传统文化而言,它是一种多维的复杂的文化现象,但是,它的表现形态一定会与它的民族文化息息相关。中国的后现代广告就应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的,体现其自身特点――“民族性”。

合理运用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国几千年的儒家思想对我们的影响已经根深蒂固,儒家思想对后现代广告的影响更多地表现在其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一整套道德伦理方面的传统价值观。虽然后现代主义是对传统文化的颠覆,但在中国五千年文化的影响下中国后现代广告必定表现出非彻底的颠覆性,而是注入了传统文化的痕迹。中国人历来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情感联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强调尊老爱幼、仁爱这些都可以通过人情味来表现,例如大家耳熟能详的脑白金广告“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它在形式上改变了传统礼品广告中的子女孝敬父母的温馨场面,在颠覆传统广告模式的同时还是基于中国人对老人的孝道和来而不往非“礼”也的传统儒家思想。广告语巧妙地抓住了中国人最重视的传统节日时机,把产品塑造成为协助消费者了却心愿的情感帮衬,充分迎合了中国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值的注意的是,传统文化中存在的对广告文化不利的因素我们应该摒弃。

突出喜庆圆满和诚信。中华民族是一个热情向上的民族,传统文化中喜庆热烈,欢乐祥和的气氛对广告表现影响至深。“百事可乐”春节期间在中国做的广告,外国人穿大红唐装,手提大红灯笼,背景是中国传统的春联,营造出非常浓厚的节日气氛,极具视觉冲击力。尤其广告语“百事非常可乐”抓住了中国人在传统节日里追求圆满,吉祥喜庆的心理特点。像这样的以喜庆圆满形式的广告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无论是国内公司或国外公司创作的广告在创意中都不约而同带有中国民族的文化,这样更能被中国的消费者所接受。

在中国五千年的文化祭奠中我们要传承祖先留下的优秀文化,儒家文化两千年的熏陶,为我们的广告创意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我们要舍去封建文化和西方后现代文化的不利因素对我们创作的潜意识的影响,形成中国特色的后现代广告文化,为广告创作提供一个更广阔的舞台,使中国的后现代广告创作具有独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与内涵,这样中国的后现代民族性的广告才能在世界广告业中独树一帜。

5 结语

广告是商品化社会的产物,后现代主义是与商品化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人的后现代生存状态、后现代艺术的元素等都对广告有巨大影响。广告的后现代主义仅是各种表现手法的一种,后现代广告不只是广告,而是消费时代的艺术。消费社会里“商业艺术是真正的艺术,真正的艺术是商业艺术”。我们不能完全的套用西方的后现代主义的模式,要保持我们特有的中国传统民族创意思维,从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中去寻找创意的灵感,并结合现代科学的理论,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后现代民族性广告,并努力促成创造性转换是当代中国广告发展值得思索之路。

【参考文献】

[1]彭吉象:《艺术学概论(新版)[J]》,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威廉・阿伦斯:《当代广告学[M]》.丁俊杰,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3]王世德著:《商业文化与广告美学》,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年版

[4]威廉・阿伦斯:《当代广告学[M]》,丁俊杰,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5]陆蓉之:《后现代艺术[M]》,文汇出版社,2002

[6]梁一禽:《中国人审美心理研究[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

[7]王幼江著:《广告创意揭秘》,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9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