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医学市场范文

时间:2023-10-18 17:21: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精准医学市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精准医学市场

篇1

作为一种特殊的公共产品,运用经济学分析的原理即可分析这种产品的需求和供给及其均衡问题,分析市场准入的效益和成本,提高政府的规制的效率,并为政府制定有关政策、法律提供基础。

一、市场准入的需求与供给

需求和供给是对经济现象进行分析的一对基本范畴。如果需求和供给可以保持均衡则是政府对市场进入进行干预的理想目标,但由于市场进入对政府管制的需求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且这种需求和供给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如何减少这种政府的管制和市场的需求的不平衡则是经济学家要探讨的问题。

市场准入的需求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自然垄断、外部性、信息不对称或不完全信息、国际贸易保护等。而市场准入的需求不同,政府对市场准入规制的供给也不同。

1、自然垄断

即某些公共生产和服务部门的技术经济特征决定了一家企业满足全部市场需求的某种合理性,形成自然垄断。由于自然垄断产业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具有成本弱增性,由一家或极少数企业提供特定的产品或服务能使成本极小化。但由于企业实行垄断经营,其经济人的特性使其本能地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为了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作为垄断经营者的一种交换条件,需要政府垄断企业设立价格(费率),并限制竞争者的进入,即提高市场准入的条件。自然垄断而产生的政府对市场进入干预的需求和供给表现为:一、是抑制企业过度进入,保证社会生产效率。如果不存在市场准入,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许多企业就会盲目地进入自然垄断产业,重复投资,过度竞争。为了防止破坏性竞争,需要政府对自然垄断产业实施市场准入,通过控制进入壁垒,抑制企业过度进入,以保证生产效率[2][2]。二、保证自然垄断行业的安全和稳定性。由于自然垄断行业如电信、电力、铁路运输、煤气和自来水等行业,多为社会的生活必需品,大多关系到公共利益,同时也需要必需的投入和沉淀资本。政府要对企业进入自然垄断行业进行管制,可设立一些严格的准入条件,并限制一定行业中的主体的资格和数目,对申请进入某个自然垄断行业的厂商进行资格审查,规定采取特许投标竞争,拍卖某种产品或服务的独家经营权,选择并赋予少数几家或一家企业垄断特权,发放许可证。有的国家规定由政府自己直接经营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企业。

2、外部性

概括地讲,外部性即一个行动可能在市场之外有助于或有损于他人的利益。外部性对市场准入的需求和供给表现:一、为具有外部性的企业制定较高的市场准入标准;淘汰落后。通过市场准入管制,预先淘汰掉那些不具备相应的高技术能力、治污降污能力的申请人,甚至不允许某些行业的“自由进入”(如烟草行业、某些有可能产生麻醉物质的化工和制药行业),以实现全社会总的经济配置最优化。二、通过准入保证现有企业正外部性,鼓励公共物品的生产。在外部经济的情况下,政府也可以通过市场准入,保证市场上主体的垄断地位或相对垄断地位,保障其对社会有利的行为获得回报,确保其利润,从而促使其进行对社会产生正效应的行为。如中国保证中国电信一定程度的垄断地位,以发展边远地区的通信事业。

3、信息不对称理论(asymmetricinformationtheory)

通过政府规制可以通过降低得到信息的成本,克服信息偏在。一是诉讼成本高于规制成本。二是消费者不可能轻易对收集到信息作出评介,如潜在的药物效力方面或某一个特定航线上的安全方面的信息;三是市场供给方面不能提供所需要的信息。信息不对称或信息偏在的存在也对市场准入提出了需求。

政府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法规制:一是政府、其他机构或经营者直接对信息劣势者提供信息。如要求经营者提供信息,如要求经营者对产品作出确切的标识,禁止误导性的陈述或宣传广告。二是建立或实施产品的市场准入制度。一方面,由于企业(尤其是有限责任的企业)设立时的资产与人员的准备都直接影响着成立后的企业与相关市场主体交易的效率与安全,企业市场准入规制的重要信息公开制度正是为相关市场主体获取信息创造条件,以克服信息不对称及其引发的市场失灵。另一方面,由于人们很难理解产品所涉及的技术数据时,对政府部门或经营者来说不能直接指望消费者都能具有评介不同产品成分所需要专业知识或资料。政府可以对产品的质量或向产品的厂商发放生产经营许可证。即在在这些产品出售之前,政府即要求企业或产品应当建立实施有关的标准,符合标准的产品或服务才能进入市场销售,实行严格的企业或产品的市场准入制度。

4、国际贸易保护

贸易自由原则是WTO的精髓,成立世界贸易组织,制定国际贸易规则,就是为了推进全球范围内的自由贸易活动。但贸易自由是有条件的,包括WTO在确定市场准入、贸易自由原则的前提下,也规定了例外条款(principleofexeption),即允许各成员基于健康、道德、环保、安全、历史及本国经济的发展等原因,而背离其义务,准许其不遵守和执行贸易自由原则下的最惠国待遇、国民待遇、互惠、透明度、关税减让、取消数量限制、促进公平贸易与例外条款、对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待遇等原则,正体现了贸易自由与贸易保护在WTO规则下的共存。逐步自由化原则也体现了对贸易保护的认可。这些都是对WTO市场准入的限制。

近年来,通过WTO成员之间的谈判,已大幅度减少国际贸易中的关税壁垒和形形的非关税壁垒,推动商品、技术、资金和服务在国际间的自由流动。但是,当今,在推进国际贸易进程中,新贸易保护主义利用各种非关税措施来构筑贸易壁垒,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西方发达国家利用隐藏性强、不易监督约束的技术壁垒,充当贸易保护的重要手段,给我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发展对外贸易造成极大影响。这种贸易保护壁垒,其实质即是市场准入障碍。各国政府就必须研究制定适合自已国情的国际市场准入制度。

国际贸易保护对国际市场准入的需求和供给表现为:一,根据WTO的市场准入和例外原则的承诺,政府决定一国市场准入的范围,哪些是方面可以放开,实行市场进入,哪些实行市场适当进入,哪些不能放开,不能实行市场进入。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并不意味着就能够消除中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所有障碍,世贸组织对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的约束力是十分有限的。在WTO的承诺之外,各国要根据本国的情况,对进入本国的贸易、服务、投资进入本国市场实行管制。一国政府既要研究本国的市场对外开放度,积极参与国际市场准入标准的制定;又要研究他国市场准入障碍,应对各种贸易壁垒。

此外,政府在市场准入中还存在特殊的供给。当然,市场失灵并不一定要通过政府才能解决,如有些外部性,通过当事人双方的私人安排也可解决。但是政府在处理市场失灵时具有强制性的权力,这种建立并保障市场上的权力,直接提供某些基本的服务,并间接地创造出信任、理解和有安全保障的环境,这种环境对企业的日常生活是生死攸关的。正是这种权力体现为政府在矫正市场失灵时,具有特殊的优势:如征税权、禁止权和惩罚权等。[3][3]如在某些涉及国家安全的领域,政府可以对微观的经济主体进入市场进行规制,禁止某些行为,除非得到国家的特许权,否则就不能禁止其他主体进入某一商业领域或从事某种行为。政府也可通过成本-效益分析来选择自己从事经济活动的环境,为了使竞争不至于过于激烈,需要政府规则来控制产业进入。

就市场准入的内容而言,主要包括政府的市场准入的立法和执法。立法是执法的基础和依据,而政府执法是立法的落实和保证。

应该明确的是,市场准入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有自然垄断、外部性和国际贸易等等;同时又是错综复杂、不断变化的,不同的时期,对市场准入的需求不同,从而提供相应的政府对市场进入的供给也不同。市场准入的供给主要取决于政府对提供市场准入的理性认识和条件。如应市场准入的认识而言,到底是放松还是管制,在哪些方面放松,哪些方面管制,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国家均的不同的看法。市场准入的供给还取决于政府对市场进入管制的条件是否具备、条件是否成熟。

二、市场准入的成本与收益分析

市场准入的成本如果超出了收益,则存在政府规制的失灵。因此,可以运用经济学中的“成本--收益”分析方法来判断政府对市场进入的规制是否失灵。

1、市场准入的成本分析

政府对市场进入的管制主要是通过立法、法律法规的修改与调整、执法、放松或解除管制来实现的。政府对市场进入的管制是有成本的。这些成本包括微观制度的制定成本和动作成本、效率成本、转移成本、机会成本、“劝说”成本[4][4]等等。就市场准入的立法而言,由于立法是执法的基础和依据。立法活动是一项复杂而严肃的活动,它需要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工作,收集相关的信息,征求各届的意见,然后起草某项意见,举行听证会、座谈会或论证会等形式征求公众意见,作为修改草案的依据。有时没有照顾到某些利益集团的意见,法律法规而被推迟或不予通过。因此,政府管制的成本是相当大的。而有些利益集团为了促使政府颁布对其有利的法规,常常会对立法者进行游说,甚至行贿,这些也构成相关利益集团的立法成本。一项法规对利益集团的关系越密切,这种由利益集团承担的立法成本也越大。在管制的总成本中,执法成本所占的比重最大。该成本直观地表现为政府管制机构所发生的日常成本费用和政府管制机构的职员人数。据霍普金斯估计,1996年美国政府为建立和管理有关规则制的规章制度开成了总量达140亿美元的支出。[5][5]

市场准入的成本可以分两大类:一是政府本身承担的成本,主要表现为政府管制机构的各种成本费用,对政府而言,比较容易估量;另一类是被管制企业承担成本。包括如行政符合成本[6][6]和用于向政府管制部门游说,甚至进行寻租活动的成本。这一类较为隐蔽,而且常被忽视。因此,该类成本比较难估量。

2、市场准入的收益分析

政府管制的收益是通过垄断者收益减少而消费者收益增加来衡量的。如如实行价格规制后,遏止了垄断价格,给消费者带来了福利。又如在自然垄断行业,由于实施了市场准入,降低了收费价格。福利经济学,认为如何衡量政府管制的收益的最好办法是计算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总增加量。但这种方法由于是人们心理上的一种感觉,并不好操作。有的学者提出一种简单容易的衡量方法[7][7]:通过计量实行政府管制后,消费者支出的减少数量和生产者因效率提高而增加的数量的加总数来衡量政府管制收益。其理论依据是,一种有效的政府管制机制能刺激企业努力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增加收益。以英国为例,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英国政府对电信、电力、航空等部门实施垄断的国有经营体制,导致其缺乏活力,效率低下。80年代初,英国对这些基础产业进行重大改革,设立政府管制机构,间接干预企业经营活动,强化了政府管制的作用。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社会福利改进。从该例可以看出,实施政府管制后,生产者因效率提高而增加的数量是可以计量的。规制的收益水平还可以通过规制实行前后社会福利的实际水平进行比较得出。

3、市场准入的成本与收益对政府对市场准入规制的影响

根据西方经济学中,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原则决定最佳产量。市场准入的成本收益分析从理论上说明政府对市场进入的规制是有必要的。成本与收益的分析对于判断是否及应该怎样实行市场准入规制也具有意义。但是,由于政府机构的活动的特性以及规制行为的社会性、复杂性,不具有象实物产品那样可分性,要在占有完全信息的基础上,准确了解企业和社会在规制前后的成本、收益状况,进而准确估量政府对市场进入规制的成本与收益,从而决定最佳政府规制是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植草益和施蒂格勒从不同角度对政府规制的成本和收益作了分析,并得出何时政府管制是必要的,何时政府管制是无必要的。[8][8]由于该两学者的观点在现实的难操作性。我国学者王俊豪提出一种计量方法。[9][9]

篇2

作为健康管理期刊的办刊人,身处于智慧健康的大潮中,已感受到近一年多,健康管理受到了冷遇,至少在政府文件和健康宣传中提得少了。究其原因,绝不是健康管理的理念和方向出了问题。在2016年的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其重要内容依然是推动 “以疾病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促进为中心”的转变,就是要改变目前以治病为主要目标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生理――心理――社会――环境”四者相结合的健康管理模式。这是对健康管理最明确的肯定。但检讨前两年健康管理机构的工作,不得不承认,蓬勃发展的健康管理机构,多以雷同的营利性健康体检为主,在调动个体和群体及整个社会的积极性、有效预防疾病、维护健康方面,服务价值难以体现,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健康管理;未形成健康管理的主流理论框架;未构建起具有我国特色的健康管理体系;技术水平、服务模式都相应落后;部分地区健康管理机构设置过多,水准参差不齐,已出现市场供应不足、信用度下降,面临重新洗牌。

健康管理遇到智慧健康,是被取而代之还是遇到了改革创新的良机,答案肯定是后者。观望,将于事无补,只有坚毅地改变才是良方。我们要有持守、有引领、有警醒、有担当。当今,健康管理在中国已根深叶茂,已形成一支庞大的几乎遍布全国的健康工作队伍。毫无疑问,取向和目标相同的健康管理机构,必然是智慧健康落地的最好载体。

首先,健康管理模式要根据智慧健康的发展做相应的改变,要建立起智能健康管理系统,智能化理健康信息的获取、传输、交互和集成;要能够通过区域智慧健康网络平台,及时对个人进行健康指导和健康管理服务,努力做到预识、预警、预防的科学防治;要重视技术革新的推动作用,支持并协肋人群使用可穿戴设备、远程医疗、网络问诊等手段进行健康监测,实现自我健康管理;要学会运用各类医疗大数据,提升预防和疾病管理的针对性、准确性和安全性。

在智慧健康中有个最新概念一一精准健康。精准健康已被预测为健康管理的方向和终极目标,国内巳有成立精准建康管理分会。精准健康是在紧密依靠大数据的支撑下表达的,一场研究应用大数据的浪潮正在兴起,2016年6月国务院就下发了《关于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指导意见》,智慧城市的医疗数据开始交互整合,健康机构也积极行动,智慧健康产业联盟在工信部指导下,已于2016年成立“亚健康大数据管理专业委员会”;今年四月中国卫生信息学会又成立了“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评估和保障专业委员会”;另一方面精准健康源于精准医学。精确医学有人说它是分子水平的个性化医疗,内容涵盖了预防、筛查、诊断、治疗及康复;精准医学正在推动医疗行业从一体化模式向靶向治疗转变;随着巨量的基因数椐整合进临床工作,精准医学得以更深入地研究遗传性疾病和慢性疾病。

篇3

1、人工智能技术大幅降低误诊率

现在即使是梅奥这样的机构,据说初诊失误率也高达40%,有人估计国内医院的初诊失误率高达60%甚至更高。初诊失误率太高是当前医学的核心问题,而问题的根源就在于医生个人知识和经验的局限性,未来能否通过大数据积累、人工智能技术,来支持临床诊断和治疗决策,从而降低误诊率?我对此持乐观态度。这样复杂的系统不会很快变成现实,但技术正在十倍的速度发展,2020年应该可以大规模应用了。

2、精准医疗得到普及

最近奥巴马提出的精准医疗,获得了全球的关注。精准医疗的基础是个人基因筛查,据说现在个人的基因筛查成本已经降到了70美元,而且成本还在快速下降、筛查速度还在提高。由于基因筛查技术的进展,未来的精准医疗和我们一直在说的4P医学,有望变成临床现实。现在的障碍主要还在于,全基因组筛查的结果和疾病的联系仍然不够清晰和具体,但确实已经有部分能用于临床了。

3、远程医疗大发展

未来移动互联网技术将进一步发展,网速将进一步提升、流量费将会进一步下降至很低的水平,在高网速、低流量费的前提下,大数据云端存储和云计算可以实现,这与视频技术支持相结合,将导致远程医疗会成为现实。未来普通的民众都能有机会接触到更好的、更优秀的专科医生。结果全科医生的数量可能并不需要那么多,这为中国的初级医疗保健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现在可能不需要再走英国的全科医生模式了。

4、在线继续医学教育将成为主流

现在还需要通过出差、旅行去参加一场学术盛会,这样做,经济和时间成本过分高昂。未来的远程学习技术,能够将大专家和普通医生、国内医生和国外医生、科学家和医生、医生和医生、医生和全球的学习资源更好的联系起来,他们将能够在手机上随时随地地发起学习和同行协同交流,这是未来的CME图景。

5、廉价手术机器人让远程手术普及

手术机器人源自航天计划,它的本意就是为了解决太空人的远程手术问题。现在因为价格问题不够普及,未来如果手术机器人能够成为医院或者诊所的标配,外科医生的服务能力和服务半径将极大扩展。远程手术室中,仍然需要麻醉、护理、当地外科医生的监护。可能远程的专家们只需要参与手术方案的制定、负责最关键的手术环节――这和现在大专家们在自家医院干的差不多。

6、医改有望获得成功

到2020年,我国的医改能解决最基本的问题吗?――医护自由执业、医疗市场开放、医疗医药分开、医疗价格合理、政府管基本和基础医疗、靠市场解决大部分需求?我认为是可以乐观的。一旦医改成功,医护的临床能力将会市场化,他们的劳动将会得到合理的报酬。如此重要的话题放在后面,是因为在近期看不到医改成功的可能性。

7、医护专业人员准入门槛将提高

为什么中国的医生护士水平差距这么大?为什么医学院吸引不到最优质的生源?

就其本质而言,是因为当前的人力资源市场上,医护的收入不具备竞争力。只有医生护士人力资源市场化,才能导致高水平医护收入上升,才能导致这个行业具备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而只有各个层级的医生职业都具备吸引力,医护的准入门槛才能提升。如果基层吸引不到医生,就用赤脚医生来代替的政策不变化,医生护士的门槛就无法提升。放到2020年来看,有理由对此保持乐观态度,虽然其实我还不太能肯定。

8、制药业继续摆烂和器械业提升

我们的制药工业不但不能研发出国际水平的创新药品,而且也无法制造出优质的药品。这个问题,未来20年能够改善吗?我对此不乐观。中国医疗器械行业的进展会更肯定些。主要的原因是,中国制药工业得到了过多的保护,存在太多的行政干预,结果民族制药工业不需要按照国际规范市场的要求研发产品就能获得很好的回报。因为该领域利益集团庞大,很难设想其未来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与此相比,医疗器械企业有很大可能性在基础的医疗器械设备制造领域取得最重要的地位。

9、肿瘤治疗技术获得突破

随着精准医疗的推进,干细胞技术、细胞治疗技术、新药物的进展,癌症患者生存期会大大提升,有部分癌症通过预防性治疗得到避免,有部分甚至能彻底治愈。能彻底攻克癌症吗?这个问题,要留给时间来回答。很显然,现在可能正处在技术突飞猛进的战略转折点上。

10、慢病管理将会市场化和网络化

现在通过移动互联网,完全能够对慢病患者进行有效管理、进行更好的服务。因为这部分人群公立医院没有能力、意愿去做,同时中国的全科医生难以形成有效的保健力量(在可预见的将来都无法形成,主要原因是合格的医生难以培养出来),慢病管理领域会成为市场力量占主导的领域。现在的问题是谁来付钱?如果克服了这个问题,市场化的慢病管理技术将会大发展,结果是为普通人提供了更好的基础医疗保健服务,同时也能大大节省医保支付的费用。

科技进步带来的民主性赋予了每个人更多自,年轻一代越来越倾向于持有自力更生的医疗健康价值观。何为自立更生的医疗价值观?褒义地讲是自己的健康自己作主;中性地讲是自己的健康自己负责,要获得更大自由就得承担更多责任――这是自力更生医疗健康价值观的潜台词。

自力更生价值观下的互联网医疗DIY模式切入点的背后渗透着权力与责任的关系。可以将其分作两部分来看:填补信息鸿沟获得医疗健康的自由决策权;通过自控与自管理进行健康决策的自我执行。

自由决策:

填补信息鸿沟获得决策权

填补信息鸿沟包括两个步骤:获取信息的能力,开始DIY的第一步;解读数据的能力,自动化数据分析跳过医生、实现DIY自诊断。

长久以来,因为获取医学健康知识的高门槛,医生一直处于绝对权威的地位,医患之间存在巨大的信息不对等的背景下,患者DIY无从谈起。然而科技进步与商业模式创新,已经开始打破这种局面,患者在很大程度上开始有能力掌握信息,开始迈向自由的第一步。我们获取到的信息包括三种:自我健康数据、医学健康知识、他人健康经验。互联网医疗基于对这三种信息的获取与解读具体而言有以下几个切入点:

个人消费级生物传感器硬件

如今借助生物传感器技术的发展,个人通过DIY方式全方位了解自己的身体数据不再困难。从关注健康状态的睡眠深浅、运动轨迹、体重脂肪、血压心率到以往只能去医院化验才能获得的尿检、血检、心电图、维生素含量等等,甚至在心理健康方面还出现了能感知情绪变化的传感器技术。这些生物传感器技术以可穿戴设备或家用检测仪的方式进入我们的生活,并努力朝着更低成本、更高准确性、实时连续、便捷无创伤的方向持续改进。

基于自动化算法的自诊应用

许多检测到的体征数据在不能得到解读之前事实上几乎没有意义。必须经过分析解读才能呈现出价值,或者说给出诊断结果。在传统模式下,这个工作是由医生来完成的。医生为什么能做到?因为他们的大脑里存有多年积累的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而现如今基于大数据,自动化算法已经能在部分领域替代医生进行数据分析最终做出诊断。例如之前介绍的AliveCor所开发的ECG移动监测设备,其能通过分析ECG数据得出中风前兆房颤现象的自动化算法通过了FDA的审批。相信未来随着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自动化算法,替医生为我们做诊断。

个性化智能化医疗健康资讯

关于获取医疗健康知识,这类资讯信息由来已久,但以往的呈现方式缺乏针对性,并且许多内容对未受过医学训练的人来说艰涩难懂。而现今医疗健康知识开始向着智能化、个性化、简约化的呈现方式发展。例如填入症状,自动化系统将为你匹配出可能的疾病;输入病种、个人病史等信息,系统自动为你查找适合的药品;根据个人生活习性和健康状况,为用户自动推荐的瘦身饮食、养生食谱、健身计划,等等。

患者社区共享临床经验

互联网让信息共享变得触手可得,病友之间交流治疗记录、用药经验成为许多患者寻求救治的DIY途径之一。尤其对于罕见病,即便是专业医师也很难拥有足够多的临床经验,在没有足够多的临床经验支撑下,做出最佳诊疗决策显得缺乏依据。患者社区平台的共享文化不但为患者自身,甚至为医生群体提供了更多支撑决策的信息。

自我执行:

学会自我控制与自我管理

通过以上那些DIY手段,我们获得了支持决策的足够信息,我们完全有条件获知该怎样做才能生活得更健康。接下去就是执行这些更利于健康的决策,例如控制指标、遵医嘱服药、调整饮食、坚持锻炼、改善作息时间、保持心情愉快……当然这些列举的只是大致的方向,互联网医疗创新模式可以做到按每个人的不同状况为你定制一套生活守则,甚至行为时刻表,问题是你能不能做到,这时候没有医生或护士来看管你。事实上这是一个巨大的问题。为了让DIY模式最终得以产生价值,在促进执行上,互联网医疗创新可以做哪些事?

健康自管理工具

现如今有许多健康自管理工具帮助你管理自己,这些健康自管理工具往往具有两类主要功能:计划与提醒。例如帮助你制定康复计划、养生计划、瘦身计划,走出抑郁的心理治疗计划,甚至遵医嘱每日吃药的计划。然后根据计划,在特定时间甚至特定地点提醒你去完成计划。例如曾介绍的Nightingale创业公司设计的个性化智能药盒,匹配你的生活习惯来定制吃药提醒就是为了让你更容易做到遵医嘱吃药。

游戏化社交化激励工具

有了计划,收到了提醒还是执行不了怎么办。对于许多有健康问题的人群来说,这种现象再正常不过了。一些创新公司开始将激励消费者和激励员工的方法应用到激励患者上。在这里最有效的激励方法莫过于游戏化和社交化。一些健康应用将这两种元素应用其中,提高用户的参与度,进一步促进完成健康计划,并长期坚持下来。例如GymPact公司通过GPS追踪技术监督用户是否坚持到健身房锻炼。如果玩家达到了锻炼目标就可以赢得现金,不过也有许多玩家因为没能兑现锻炼承诺而遭到了惩罚。

事实上,互联网医疗DIY模式中的这些切入点往往不是割裂的,有许多整合式的解决方案,将信息获取与解读集成在一起,有些同时还设置有健康自管理功能,实现从DIY获得决策依据,到进行决策执行的完整流程。

值得注意的是,整个DIY流程的设计并非封闭式的,在许多环节中都有接口通向医疗机构或医生个人,允许用户在必要的时候向医生寻求帮助。

来源:医学界 动脉网

篇4

空空狐将目标用户定位在18-40岁的时尚女性,从交易活跃度最高的高端商品(奢侈品及轻奢)切入,专做女性高端闲置服饰市场。

女孩子总是爱购物,但很多商品买了之后就会闲置,成为无用的负担,其中的一些高端商品更是如此,要么选择放在家里继续长霉,要么去各种论坛、二手交易网站发帖售卖。

空空狐是一款专做高端闲置衣物交易的APP,2014年9月中旬刚刚正式上线App Store,其创始人余小丹便是在经常逛论坛的时候发现的这一市场:买卖闲置商品的人其实很多,但论坛和二手交易网站上信息十分杂乱,并没有明确的用户定位。“比如说我要卖一双香奈尔的鞋,价格很高,可能挂上去10天也没有人理我。所以市场还是要越来越细分,服务的人群要精准一点才能更加好解决他们的需求”。

据调查,女性衣橱里有80%的服饰是闲置的,在2014年这个市场有1600亿,并且每年以30%的速度高速增长,市场潜力十分巨大。瞅准这块蛋糕后,余小丹从伊利诺伊大学医学工程硕士毕业后,决心回国创业,于2014年4月在家乡重庆成立一点点科技,用了1个月时间组建团队开发产品,9月正式空空狐APP iOS版本。现在,一点点科技拥有5名员工,并获得重庆当地机构数十万的天使投资。

空空狐将目标用户定位在18-40岁的时尚女性,从交易活跃度最高的高端商品(奢侈品及轻奢)切入,专做女性高端闲置服饰市场,通过APP对商品即拍即发,目前支持衣服、鞋、包和配饰四大种类。在交易环节,空空狐选择与支付宝合作,拍下货品后买家将款打到支付宝平台,在确认收货后才会进入卖家账号,完成整项交易。在APP内,空空狐还设有专门的投诉页面,若用户没有收到货或者货品与图片不符,平台会自动将交易暂停,由人工客服介入调节问题。空空狐想做到的事情,一是将闲置服饰变现,把女生衣橱里不需要的衣物清空,通过空空狐平台找到买家折换成现金;二是帮用户能够低价买大牌,与时尚亲密接触。在未来,空空狐计划与淘宝上一些代购商家取得合作,帮助其处理闲置的高端衣物库存;同时针对精准用户进行营销,将产品推广给更多的人。

篇5

2015年,国内整形达到1000万人次,行业营业额大概为2000~3000亿元,把不合规、非法市场或一些缺少执照转型做医美服务的机构全部算在一起,这个市场的份额大约在8000亿元左右,每年基本上是30%的增速。

现在国内约有6000多家合规的医美整形机构,但是相对台湾和日本还是非常少的。现在资本市场以及参与投资的名人明星也在不断通过投资进入医美行业,或者称之为“泛美业”。

新氧的成立正是在三四年前看到了这个市场的潜力。在进入这个市场的时候,我们发现求美者非常需要不同案例和不同用户之间的信息交流帮助自己选择和判断。但是当时医美市场上这些内容是非常稀缺的。我们当时做了大量翻译工作,把比较先进的韩国案例、内容、消费信息翻译到国内给大家提供医美科普内容。现在新氧APP激活总数在1200万左右,月活400万左右,而网友自发在平台上撰写的整形日记累计超过120万篇,内容形式丰富,社区活跃度也很高。目前,我们的电商平台每个月交易额超过2亿元,大约5000家医美平台和15000名医生入驻我们的平台,融资已到C轮。随着用户增多,我们适时推出了相关的医疗金融以及整形保险增值服务,同时还设计云诊所模式,让这个链条更加完善。

那么,医疗品牌怎样做品牌市场推广呢?

过去很多人对医美行业不清楚,以及受负面信息影响,都戴着有色眼镜看待这个行业。对于有需求的医美用户而言,他们排斥广告,最需要看到的是效果。我们如何营造这部分人群的安全感,就成了营销推广的主要使命。

第一个任务是了解用户。人们为什么需要整形?想要整容的人群内心画像是怎样的?经过大量分析,我们发现符合消费升级的用户心理是有标签的,可以排列出四个层面:爱美标签、认同标签、自信标签和及时享乐标签。依据这些标签,我们在今年2、3月做了十个小视频,这十个视频分别通过用户访谈时的话语代表不同的价值观。这些短视频作为很好的内容素材可以配合事件营销和议题策划。

首先是内容营销。我们打造了医美行业流量第一的微信号,用了一年多时间,每月大约覆盖2100多万用户。这是如何做到的呢?首先,保持每天更新;其次,内容要契合现代人对娱乐八卦的需求;最后,把内容更好地分发。除了进驻不同的自媒体头条号,我们开始尝试多元化的内容形态,比如医美视频节目和明星整形教室,一周一次的原创文字+视频播报,目前在全网播放已经超过了3亿。

其次是事件营销。做事件营销不只是为了和用户及粉丝互动,还要考虑影响医院,要让医院、医生认同我们的模式,并愿意为我们背书。所以我们开始做“品牌盛典”,邀请许多医院负责人参加,从不同维度行业信息,包括投资圈如何看待医美行业发展、医生之间的医学技术交流等,并邀请科技、时尚、泛生活类的主流媒体进行对谈。活动之后我们“医美白皮书”,结合新浪微博和百度知道等数据平台,让大家知道整个行业现状。新氧的发展概念也融合到了白皮书里,比如云诊所对行业未来会产生的影响等等。白皮书的目的,最终还是为品牌做背书。此外,我们也参与到一些娱乐行业活动中,增强我们与用户之间的关联度。

第三个部分是基于行业特性,从时尚娱乐、娱乐、泛生活的角度与用户产生关联。借势传播尤为重要。因为可以把话题用更加软性、科普、娱乐的方式放到年轻人喜欢看的综艺、网剧、谈话节目中,做多方位综艺植入。我们尝试在不同的内容栏目或适合贴片的网剧做植入,比如《太子妃升职记》、《整容记》等。

通过这些尝试,我们整理了一些找到优质合作内容的规律:首先,挑选大IP改编的现代时装剧,古装剧、神怪剧都不适合我们的用户;其次,要有小鲜肉和小花旦,这些是流量担当;最后,是配合视频网站,视频网站有很多用户精准的产品。选剧的主要原则就是正能量、不腹黑、不脑残、不过度肤浅。

篇6

专业化推广方式分为医学和非医学两类,分别对应两个问题:一是让客户(医生、医院)了解产品,塑造产品的专业化形象;二是建立品牌影响力,加深与医院高层、重点目标医生的关系。

那我们双管齐下不就行了?问题没那么简单。对于不同的企业,或是同一企业的不同产品,或是同一产品的不同生命周期,你要灵活使用不同的推广方式才能奏效。

选择什么推广策略,组合什么推广手段,要综合考虑产品属性、生命周期、市场认知程度、服务对象的需求、竞争者策略等诸多因素。

产品属性

1.特异性产品:

你的产品独树一帜,人市时少有对手冲击,便可以医学专业化推广为主。

事实上,国内这种产品很少,特异性也没那么强,加上本土企业销售队伍的综合技能(特别是医学专业技能)与外资企业有一定差距,所以,专业推广就要有所调整:

深入挖掘产品的内在品质,特别是中药,一定要将传统中医药知识与现代医学打通。要知道,绝大多数西医听不懂什么“补气益血”,你这么说他们以为你只是在“忽悠”。

销售代表不大懂医,但普遍对准医学专业推广和非医学专业推广的兴趣较强,可加强培训,用其所长。

专业的事还是要专业的人去干。别想着省钱,一支专门的学术专员队伍还是必不可少的。

2.普药产品(即非特异性产品):

这是个竞争者众多的市场,通常采取跟随策略。产品本身你没什么可说的,大家都一样,但可以强调你在质量、剂型、工艺、服务、价格等方面所具有的优势。这与医学专业无涉,但与营销策略有关。

3.品牌产品:

它可以是普药(如白云山的复方丹参片等),也可以是有一定特异性但特异性在走弱的产品。它有一定的品牌效应,应结合品牌推广、专业化服务和适度的准医学专业化推广方式,突出品牌、服务、质量、功效(与同类产品比较)。

比如,白云山复方丹参片在率先掌握缓释技术之后,便可用以上推广组合,强调这一点,增强渠道和消费者对产品、品牌的认知和信心。

产品生命周期

1.导入期:

市场启动阶段投入较大,销售增长缓慢,但这个阶段是今后销售的基础,需要专业化推广来夯实基础。

国内多数企业从进入医院的第一天开始,就一味地采用带金销售,最后好产品也卖得半死不活,这正是忽视医学专业化推广的结果。天士力的复方丹参滴丸、以岭药业的通心络胶囊,二者市场策略不尽相同,但导入期都注重专业化推广,为后期起量起到了关键作用。

2.成长期:

在这一阶段里,产品正被市场迅速接受,利润也在快速增加,市场投入理所当然应该继续加大,而且所有的专业化活动(医学专业化推广为主,兼顾非医学专业推广)都应该强势推进。

3.成熟期:

产品已被大多数潜在购买者接受,销售量增长减缓。为了对抗竞争、维持产品地位,营销费用不能大幅削减,导致企业利润稳定乃至下滑。

但是,为了遏制下滑、延长产品生命周期,还要实施专业化推广(以非医学专业化推广为主)。如果挖掘出了新的卖点或新的适应证,产品将迎来新的生机,相关医学支持更要增加。

4.衰退期:

销售下降的趋势增强,利润不断下降,市场活动自然要减弱。

不过,需要强调的是:

1.企业资源有限,市场发展难以一盘棋推进,各区域的发展状况各不相同,因此,在产品生命周期管理上,公司的总体策略,并不意味着区域市场可以没有变通的分解策略。

2.产品有生命周期,但你往往无法量化、精准地评定产品处于哪个周期。西安杨森的吗丁啉在销售达到2.6亿元时,大多数一线经理认为成熟期已经到来,但新任总裁却告诉大家,产品无生命周期。如果没有这个论断,或许就没有吗丁啉今天的辉煌。

产品入市后,销量会随着医生对产品的认同发生变化。

1.让医生知道、感兴趣:

手段有一对一拜访、院内科室推广、院外科室推广会等。

院外科室推广会,其实就是大家都在做的“宴请”,但“宴请不只是请客吃饭”,你要保证“吃”到位,杜绝只吃不做、更甚是连产品名都记不住的“白眼狼”事件。因此在邀请医生、早期使用者(通常为3~5名)一起就餐时,餐前可花上5~10分钟向他们介绍产品的一两个卖点。最好将产品幻灯片制成台卡形式,方便理解。

2.开始试用,但保守用药:

这时吃饭就不够了。应增加处方医生圆桌会议、区域学术会议、临床文章/媒体广告等;针对临床专家,则要经常采用临床试验、专家圆桌会议、科研研讨会等形式。

其中,处方医生圆桌会议是院外科室推广会的延伸,即选择一两家对产品理解好、销售好的医院的医生,与两三家不好的医院的医生,进行圆桌式的研讨与交流,内容包括相关医学知识、用药体会等,通过“帮扶”来“传染”医生的用药热情。

3.二线用药和首选用药阶段:

医学专业推广和非医学专业化推广相结合,比如针对处方医生,经常采用学术+联谊、一对一访问(家访、夜访、参观企业)、区域学术会议、促销性临床试验/文章、医师维权、医患沟通等形式;针对临床专家,经常采用赞助学会会议(或活动)、临床试验、避免医患纠纷、家庭访问等形式。

服务对象的需求

每个医生的需求都不尽相同,将需求相同或相近的医生聚集在一起,自然事半功倍。

篇7

从1988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开始,基因组学应用的壮阔前景开始展现在人类面前。近几年来基因测序市场飞速发展,从2007年的7.94亿美元增长到2015年的59亿美元,预计2020年将达到138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8.7%。新一代基因测序技术已被用于临床医学服务,代表性的应用有无创产前基因检测。华大基因(300676.SZ)是国内这一领域的代表企业。

业务规模快速增长

华大基因的主营业务为通过基因检测等手段,为医疗机构、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等提供基因组学类的诊断和研究服务。

华大基因秉承“基因科技造福人类”的愿景,进行科研和产业布局,致力于助力和加速科学创新,减少出生缺陷,加强肿瘤防控,抑制重大疾病对人类的危害,实现精准治愈感染,助力精准医学。

公司依托世界领先的生物信息研发、转化和应用平台,上百台高性能测序仪,质谱仪和大型计算机,为数据的输出、存储、分析提供有力保障。

华大基因总部位于中国深圳,在国内主要城市设有分支机构和医学检验所,并在香港、欧洲、美洲、亚太等地区设有海外中心和核心实验室,已形成“覆盖全国、辐射全球”的网络布局。

公司主要服务于国内外的科研院校、研究所、独立实验室、制药公司等机构,以及国内外的各级医院、体检机构等医疗卫生机构、公司客户。目前,已经覆盖了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包括境内31个省市自治区的2000多家科研机构和2300多家医疗机构,其中三甲医院300多家;欧洲、美洲、亚太等地区合作的海外医疗和科研机构超过3000家。

经过多年的科研积累和产业发展,华大基因已建立含有新一代组学技术,特别是基因测序和质谱检测领域的人才中心、标准中心、研发中心、样本中心及数据中心。公司已成为全球少数具备全产业链资源的多组学科学技术服务提供商和医疗服务运营商。

凭借一系列突出的竞争优势,并且伴随着行业的迅猛发展,华大基因业务规模快速增长。2014-2016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113198万元、131870万元、171149万元;净利润分别为5852万元、27205万元、35001万元。2017年一季度营业收入为38784万元,同比增长27.99%;净利润为9697万元,同比增长29.88%。

多项优势形成核心竞争力

华大基因具有技术优势、资质优势、基因检测实验室规模和布局优势、人力资源优势、临床研究优势、基因组数据库优势和全球布局优势。

华大基因将基因测序技术应用于临床,其中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以无创产前基因检测、HPV基因检测、肿瘤基因检测及遗传病基因检测为典型实例,已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医学基因检测中心之一,并获得广泛认可。

华大基因已经与全国上千家医疗机构开展合作,其拥有全球先进的基因组研究平台和生物信息分析能力,完全具备筹备大型基因组学实验平台能力,有能力建设基因组临床应用转化平台,可提供基因组学高通量测序、生物学数据分析及报告解读能力的系统解决方案。

篇8

业内普遍认为,这一纲要的意味着智慧医疗时代正大跨步赶来。易观国际的预测数据显示,2014年仅我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已达到30.1亿元,同年增长52%,预计2017年,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将突破200亿元,市场进入高速发展期。

大数据支撑医疗健康

“互联网+与医疗健康产业的结合,大数据在其中起到决定性作用。”亚信数据电信解决方案&行业创新中心总经理李捷表示,体外诊断是一个新领域,在这个领域里面有很多新兴技术,包括皮下的持续监测血糖、心电的实际监测、基因测序等,让人的健康护理、健康管理在科学上取得很大的进步。

众所周知,亚信是专注运营商行业的企业,那么为什么亚信会选择深耕医疗健康领域呢?

李捷解释说:“运营商正面临着转型,而其庞大的客户群不仅仅有通讯需求,还有更多的自身生活健康相关的诉求。运营商本身也是一个管道提供商,在管道上承载的各种专项服务,对运营商而言都是有价值的。”亚信数据方面认为,产业跨界联合,一方面是对新兴领域的探索,另一方面则是希望通过领域拓宽,给运营商的原有市场和老客户群体带来新的价值。

互联网+医疗健康有诸多价值可以挖掘,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对生活质量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从简单的衣食住行到关注自身健康养生,这也推动了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快速发展,目前已然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闭环。从设备的数据采集,数据传输,到数据的挖掘跟管理,再到健康师的分析,最后给出合理的理疗建议。亚信数据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的就是生态中最为重要的一个角色——数据分析。

精准化服务

大数据分析的价值在于以此为依据提供定向的专业化服务,李捷表示,亚信数据的准确率高达85%以上,亚信开放云平台有着五年的非结构化数据处理经验,包括对各个APP和互联网语料库的识别能力,行业涉及政府、餐饮、医疗健康、公共媒体等。合作伙伴遍布产学研各个领域,合作模式不仅仅局限于数据支撑,也包括联合运营。

移动互联网时代,很多的企业都在探索如何依托大数据技术实现企业转型,亚信的互联网运营经验得以显现。李捷认为,亚信数据最大的优势在于其与运营商的多年合作,积累了大量的用户上网行为分析经验,同时拥有庞大的运营商用户作为支持,其数据更加多元、精准。用户在管道里面搜索的信息,挖掘的信息,也是由运营商第一时间捕获,其实运营商比互联网公司能够更早的捕获这些信息,这也是运营商数据价值所在。

通过大数据分析,对人群进行分类,可以更好地帮助定向人群找到最适合的解决方案。同时给传统的医学机构、营业机构提供精准的市场分析报告。同时李捷认为,在技术上,目前国内的几家技术领先企业各有千秋、不分伯仲,而亚信数据对于行业的理解是超前的。数据整合之后,需要做深度的行业理解跟模型转换,比如医疗健康行业,数据涉及很多的健康指数,用户日常行为等,这些数据之间有着潜在的关联关系,而对关联关系的解读需要相当的行业沉淀,亚信数据有着专业的咨询顾问团队做后台支撑,不只是医疗健康行业,亚信数据在各个涉及的行业均组建了相应的咨询顾问团队,提供最专业的行业分析。

大数据的流动性价值

与大数据、互联网相关的产业,竞争无处不在。对此,李捷说:“因为现在已经是跨界竞争的状态,我们会遇到很多原来在通信行业里不会遇到的竞争对手,比如说阿里、百度,他们同样在做跨界的渗透。”面对资本雄厚的竞争对手,亚信数据认为,目前其行业经验的积累使其与强大的竞争对手处在同一竞争水平。加之亚信一直与运营商合作比较紧密,行业基础牢固,李捷透露,下一步亚信计划联合运营商在移动端展开战略布局。

篇9

面对日益严峻的市场环境,医药健康类媒体应如何调整经营思路,扩大生存空间?这是医药健康类媒体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2003年我国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已经增至5.4%,超过世界平均水平0.1个百分点。卫生部2004年12月公布的《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主要结果》显示:我国医疗服务费用增速超过了人均收入的增长,医药卫生开销已成为家庭食物、教育支出后的第三大消费。同时,人们的健康意识在不断增强,对健康类信息产品的需求也水涨船高。

有需求就会有市场,人们对健康资讯的渴望推动了医药健康类媒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急速发展,从洪昭光讲座受到热捧,到西单图书大厦那一大片健康科普书架;从大小报刊上雨后春笋般冒出的健康专栏、专版,到广播电视中的医学专家访谈,各种媒体的线上和线下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医药健康类媒体越办越多,很多平面媒体也开设了健康版和健康周刊。

医药健康类媒体面临的现状

随着医药健康类媒体的队伍越来越庞大,很多问题也逐渐突现,违法违规医药广告就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一个。面对这种情况,国家频频出台政策,大力整顿医药广告市场,加强了对医药广告的审查和监督。特别是2007年以来进行的第21次大幅度药品降价、新的医疗广告管理办法的实施及有关部门一系列管理政策的出台,在有效规范医药广告市场的同时,也使得媒体尤其是医药健康类媒体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现实在一次次提醒我们,拥抱春天的机会和与其失之交臂的可能共存。

目前,医药健康类媒体同质化现象依然非常普遍。到街头报摊浏览一番不难发现,健康类报纸杂志的种类繁多,但是质量却良莠不齐。这种现象也反映出大部分媒体在市场运作中缺乏核心竞争力,最终导致大多数不得不以最为原始的方式进行竞争。另外,医药类媒体是一个身处特殊行业的媒体,它所面对的是有特殊需求的人群,只有充分满足受众的需求才能充分体现媒体的价值。也正因为如此,现在医药健康类的媒体在满足受众需求上还需要提高。

尽管医药健康类的媒体在发展中遇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是不可否认医药健康类媒体的生存空间是巨大的,市场从来不缺少机会,缺少的只是发现机会的眼光。重要的是,面对日益严峻的市场环境,医药健康类媒体应如何对症下药,开出一副让自己健康的良药。

创新:让精准高效成为制胜法宝

20世纪初,美国费城商人约翰・华纳梅克曾说过:“我的广告费有一半浪费了,可是我不知道浪费的是哪一半。”可以肯定地说,为了到达1个受众目标而不得不花出覆盖几个人的花费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无论是分众还是聚众,他们的目标受众都是分散的,在广告到达受众的过程中,你不得不花费大量的金钱来覆盖那些不会产生效果的群体。

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博士曾经说过,企业需要更精准、可衡量和高投资回报的营销沟通,需要更注重结果和行动的营销传播计划。企业在过去数年不断谋求突破传统媒体,因为在电视、报纸、杂志刊登广告有一定的局限,广告客户希望能通过打破传统的宣传手法,为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品牌印记。如何将确定的信息最准确、最直接、最经济地传递到目标受众头脑中,是精准传播的核心,也是企业最想明了的问题。互力健康传媒在过去的几年中一直践行着“TPO”原则,从实际的效果来看,确实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T就是time,健康传媒只出现在解决健康问题的关键时刻。只有当健康遭遇一定程度的损害或疾病发展到一定地步时,才是健康信息传播效果最为显著的时候。P是place,健康传媒只出现在解决健康问题的核心场所,如医院、药店等。据央视CTR市场研究数据表明,人们在医院的平均停留时间为122.18分钟,药店为19.18分钟,其中22.2%的停留时间在收看健康传媒的液晶电视。o是occasion,健康传媒锁定在特定情境下有健康需求的人群。这种人群的特点是遇到了健康障碍,急切需要解决健康问题,对于解决健康问题的方法和各种健康信息的关注度都很高,自我保健治疗意识强。

受众需求是媒体驱动力

注意力就是生产力,在眼球争夺战中,谁能让消费者坐下来,谁就已经赢了。而能让消费者坐下来主动诉求的媒体就是让受众感受到能够满足他的现实需求的媒体。如何满足需求?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播放合适的内容就是硬道理。一个广告在不合适的时间播出,不仅不会吸引观众反而会造成反感甚至危害到传播的收视质量。但是在内容为王的今天,学问还不仅仅如此,在医院和药店中,人们的健康需求是多方面的,在医院和药店的不同终端也要提供相应的、有针对性的健康视频资讯服务,满足个性化、互动式的需求,依靠技术进一步拓展视觉空间,只有这样才能在公众中真正建立起公信力。

承担健康教育社会责任是长远发展的基石

非典过后,原卫生部副部长殷大奎曾经说过,人们往往“好了伤疤忘了疼”,健康教育才是防控疾病最好的疫苗。健康教育每投入1元,医疗费可节约8.59元,抢救费用可以节约100元。但是我国的健康教育投入和效果都不尽如人意。中国健康教育协会一项针对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60个城市的调研结果显示,中国城乡人群的健康知识水平和健康行为形成率较低。城市居民的人均健康教育经费不足1毛钱,农村居民相比之下更是少得可怜。

作为医药健康类的媒体应该怀揣一份社会责任心,积极推动国民健康教育的发展。有人也许把这种社会责任当成媒体的包袱,其实这正是医药健康类传媒保持持续性发展的决定因素,只有被社会和广大民众认可的传媒才具有社会核心价值和竞争力,生命力才更长久。互力健康传媒借助自身的健康教育平台,每天通过全国20多个重点城市的5000多家医院和药店向那些急需要健康知识的人传递信息。2007年,出资100万元成立了互力健康基金,为患先心病的儿童提供帮助。除此之外,互力健康传媒还向各级卫生部门无偿开发平台媒体资源,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进行健康科普教育和专家义诊等活动。无论是平台上还是平台下,互力健康传媒都在积极地推进公益事业,并且实现了公益和商业的良性接轨。

篇10

“因溪筑十堰,以灌田”,《湖广图经志》为十堰做了最好的诠解。十堰市最为人熟知的三张名片是武当山、丹江水、汽车城。武当山古称太和山,太和医院的称谓即由此而来。随着其中西部地区地市级区域医疗中心地位的确立,2011年,太和医院以综合实力强大、影响力广泛,被评为“十堰城市名片”,与以上三张文化名片并驾齐驱。

50年,一座医院崛起,一张名片闪耀。50年,重新出发,神居胸臆!

秦巴崛起医疗城

1965年,为响应“把医疗卫生工作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六二六”指示,湖北省委从武汉医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抽调53名专家到郧县创办郧阳地区人民医院和武汉医学院郧阳分院。医院和学校一套人马,两块牌子。这批由两名副教授带领的年轻专家团队开启了十堰市医疗和医学发展的历史。

太和医院院长罗杰把医院前18年的发展历史称为艰苦创业期。“那是医院发展非常困难的时期,硬件、软件都很差。因为有强大的经济做支撑,当时发展最好的是东风公司总医院,大家都很羡慕。”而这种发展态势并没持续太久,从1983年起到2000年,太和医院抓住改革开放的历史机遇,用活用足所有政策,将医院推向发展的快车道。几个标志性事件,鲜明地记录了那段历史。1989年太和医院提出创三甲医院目标,1993年便正式成为湖北省首批、十堰市第一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同样是在1993年,高24层的济世大楼动工兴建,病床越过一千张,整体规模位居全国第21位。在1995年竣工之际,钱信忠、崔月犁、陈敏章三任卫生部长为其题词,香港大公报向海内外报道了“国内医界第一高楼”落成的消息。

“那个时期,改革开放刚刚起步,市场经济还没发展起来,医院靠国家拨款搞建设,没有扩张规模的概念。当时的院长王伦长提出‘负债经营,滚动发展’,多方借款六七千万盖大楼,这奠定了医院后续发展的重要基础。”罗杰说。

2000年,太和医院床位数突破1450张,这样的规模在湖北省地市级医院中绝无仅有,在全国范围内也并不多见。2000年开始到2014年,医院发展进入内涵建设期。此阶段,太和医院取得了湖北省地市级医院中最多的省级重点专科。其间,医院获得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医院管理年活动先进单位。2012年,在“医疗质量荆楚行”活动中,太和医院成绩位居榜首,成为湖北省公认的医疗质量品牌。在内涵建设中医院规模进一步扩大,2014年底,医院床位达到3450张,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第18位。

2014年,太和医院年门诊量163万人次,住院量12万人次,手术量5.52万台次,外埠患者占30%以上。“一家独大不是什么好事,这违背医学的博爱精神和公立医院公益性本质。”罗杰说,太和医院始终保持着“自豪不自大,昂扬不张扬,务实不浮躁”的作风。医改新时期,国家正将医疗卫生的侧重点从“治病”转至“防病”,对医院的要求悄然发生变化。“医院不能只盯着患病人群,而忽视了患病之前的健康管理和治疗之后的康复养生。”

在摸清了时代的脉搏后,进入转型与升级阶段的太和医院也有了新的发展战略。

开创大健康时代

“将健康融入全生命周期,助力健康服务业集成发展”是罗杰为医院定下的新时期发展战略。据此,太和医院推出了“一院两区、三特色、四工程、中心”的发展路线。“一院两区”,即为太和医院本部及十堰市康复医院和正在建设中的太极湖养生养老院;以这三个组织构架为基础,太和医院将着力发展综合医疗特色、中西医结合多学科关联康复医学特色,以及以太极湖医院为主的养生养老特色的“三特色”战略模式;再结合已经建成投入使用的医疗培训大楼等“四工程”,推进疑难病诊疗中心等中心建设,实现医院的品牌、质量、技术、服务、管理升级。

目前,医院已经初步形成了包括试管婴儿、妇产中心、母婴照护会所、儿童诊疗保健、各临床专科、康复医院、养生养老在内的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链,为当地群众提供整体健康服务。

大健康产业的落地需要坚实的学科力量。“医院专科化,专科医院化”是罗杰提出的强学科战略。“我们把儿科发展成儿童医疗中心,实际上就是一个儿童医院,内设小儿神经、小儿心脏、小儿呼吸等二级学科。”罗杰告诉记者,医院妇产中心、皮肤病中心、康复中心都是类似的发展模式,每个中心都设在单独一栋大楼内。康复中心是按三级康复医院的标准建设。“目前,我们正积极向上级申报院中院。这样我们就组成一个医疗集团,本部是一级法人,院中院是二级法人。这样的模式下,专科优势非常明显,人才培养也更加快速。”

在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身为区域医疗中心的太和医院并没有忘记自身承担的责任。当分级诊疗成为医改重点,太和医院顺势而为。“我们构建了紧密型医疗联合体,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医院管理等方面,都有统一的建设标准。惟其如此,才能保证优质医疗资源顺利下沉,达到提升基层医院管理能力和诊疗水平的目的。”

2013年和2014年,太和医院分别托管了神农架林区人民医院和郧阳区人民医院,对两院实行全面的经营管理。在太和医院的帮扶下,郧阳区人民医院骨科、泌尿外科等6个专科成功创建为湖北省县级医院临床重点专科。一年多来,医院主要业务指标呈现快速增长态势:门诊诊疗量17万人次,同比增长127%,其中,专家门诊诊疗量同比翻一番;出院量25 172人次,同比增长21.8%;手术量3439人次,同比增长52.7%;病床使用率保持在93%以上;业务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

神农架林区当地人口仅有8万,城镇人口仅为2万。托管后,神农架林区人民医院顺利通过二级甲等医院等级评审,医院实际开放床位由托管前的75张上升到现在的254张、年门诊量从6万人次上升至11万人次。2014年8月,太和医院正式兼并武当山特区人民医院。2015年8月,太和医院又与十堰市西苑医院建设紧密支援型医疗联合体,至此,一个一主多中心的医疗集团展现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