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疏导的步骤范文

时间:2023-10-18 17:21: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儿童心理疏导的步骤,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儿童心理疏导的步骤

篇1

一、国内同类课题的研究状况

现今“箱庭疗法”在幼儿及特殊教育中的应用得到了较好的评价,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得到了重视。在南宁市中小学校中,南宁市二中首创了我市第一间“箱庭治疗室”,咨询工作开展得很好,在2010年心理素质教育评估中获得了优秀的好成绩,并已向全区推广。而在小学利用沙盘疗法帮助学生疏导心理问题的研究却是个空白,许多学生出现问题得不到很好的疏导,从而导致心理问题越来越复杂,越来越严重。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理论意义:沙盘治疗是一种非常适合儿童使用的心理治疗方式,那些沙具代表了儿童身上活跃的能量,许多的沙具塑造所丛集的是儿童的内心世界,沙盘意象往往是通向儿童潜意识的窗口。在学校和幼儿园,它被广泛应用于儿童的心理教育与心理治疗。通过唤起童心,找到了回归心灵的途径,从而使学生的身心失调、学习行为习惯不良、环境适应不良、人格发展障碍等问题在沙盘游戏中得以化解。

实践意义:沙盘游戏治疗是目前国际上很流行的心理治疗方法。在治疗疏导的过程中,通过对学生所创造的沙画的共同感知,重塑其内心世界,帮助学生适应学校学习生活,认识自我,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愉悦的学习情趣。

三、课题研究的预定目标

利用沙盘治疗疏导学生心理问题的实践与探究,是按一定的心理学原理和技术设计的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咨询工作。作为一个新课题,有着值得在学校实践与探究的价值。

1.促进学生个体身心健康,让学生通过自我咨询活动获得良好的情绪、情感体验,掌握学习、生活、社会适应与发展的技能。

2.着眼于培养和发展每一个学生基本的、必须的素质和能力,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避免或矫正不良的心理问题,为学生的人格发展提供经验,从而使他们更好地做人、更科学地学习、更幸福地生活。

3.重视学生的自身力量和价值,关注学生潜在能力的发扬和自我发展。

4.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过程,唤醒学生的良好情绪,让学生学会珍惜,学会感恩。

四、课题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

注意观察沙盘游戏治疗中学生对沙的使用,做好沙具的摆放顺序、摆放位置的记录。这是沙盘游戏的最基本的要素,能够帮助教师从沙具的摆放设置中,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心灵的充实与发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2.难点

当学生产生消极的行为和情绪的反应时,如何针对其心理问题对症下药,研究学生心理健康的调适及维护措施,并在这一过程中,做好分阶段咨询及个案分析。

五、本课题研究的方法

调查法、观察法、个案法、问卷法、量表法

六、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

1.沙盘游戏可对有自闭症、恐惧症、社交困惑、躯体化等心理障碍的儿童提供心理辅导。

2.做沙盘游戏,可以提高自信心,完善自我性格,提高人际交往技巧,能有效的宣泄消极情绪、释放压力等。

3.个体沙盘游戏可以深入展示个人的内心世界,让自己与潜意识对话,了解自己的深层次需要。

4.家庭沙盘游戏,可以有效地改善家庭成员关系,呈现成员的无意识反馈,促进成员间深层次的心灵沟通,尤其是对培养孩子的良好性格习惯有积极作用。

沙盘治疗的方式有其特别的程序,但是都遵循容纳、保护和自由的无意识工作方式,其根本目的和治愈原理都是要通过沙盘游戏的过程来接触无意识,进而达到心灵发展和转化的目的。

七、沙盘治疗步骤

1.向来访者介绍沙盘游戏的沙和水的使用,介绍各种模具的类别和摆放位置,让来访者感到安全、自由,让他明白有充分的条件可以选择任何模具来做任何形式的创造。

2.治疗师帮助来访者以一种自发游戏的心态来创造沙盘世界以及自由地表达内在的感受,帮助来访者唤起“童心”。

3.来访者开始摆放沙盘世界,此时所奉行的是“非言语的治疗”原则,治疗师尽可能保持一种守护性和陪伴性的观察和记录,并努力让来访者自己和沙盘交流。

4.沙盘摆放结束后,治疗师开始陪同来访者对沙盘世界进行探索,努力对沙盘世界进行深入的体验和经历,在适当的地方给予共情引导,在必要的情况下给出建议性、隐喻性或提问性的诠释。

5.对沙盘世界进行拍照记录,这样做的目的是为整个沙盘游戏治疗疗程留下记录,也是对来访者心路历程的一种纪念。

篇2

关键词:孤残儿童;特殊教育;探索实践;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6-00-02

一、把握机遇,量质并举,扎实推进孤残儿童特殊教育工作

(一)不断完善教育设施,为孤残儿童营造优美的教育环境。

福利院现有孤残儿童76名,这些儿童98%都存在不同的智力和身体残疾。为了更好地提高这些孤残儿童的教育质量,福利院根据智障残疾儿童特殊教育的需要开展多元化教育,设立了手工坊、模拟超市、绘画室、运动室、多功能厅、情境教室,并不断配套完善相应的设施设备,充分开发孩子的智力,激发孩子的潜能。同时,福利院根据孩子需求重新布置室内环境,用生动有趣的儿童卡通绘画装饰墙壁,在不同楼层设计不同的主题,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教室里悬挂以孩子活动为中心的图片和孩子们的作品,创造一切对孤残儿童成长有益的教育环境,增强孩子的主体意识和“家”的归属感。

(二)转变观念,重视和支持孤残儿童的特殊教育。

福利院积极从自身观念入手,主动打破在服务理念上仅仅满足于能够使孤残儿童吃好,穿好的现状,努力探索适合我院的特殊教育途径和方法,把对孤残儿童的特殊教育工作列入日常管理重要内容。成立了康复特教室,聘请专业的康复特教教师,并注重加强特殊教育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采用请进来、走出去和内培的方式,为职工开展特殊教育技能培训,提高特教队伍的专业技能水平。近年来,福利院选派特教教师外出培训5人次,并组织特教人员先后赴标杆单位、兄弟单位学习特教经验;同时挑选特教骨干人员在全院开展定期特教教学活动,建立长效机制。

(三)改善教育模式,全面提升孤残儿童的教育水平。

1、开设特教班,开展个性化、多元化教育。福利院于2012年9月开设特教班,根据儿童年龄、智力情况和接受能力,对儿童进行分班教学。课程以实用语文、实用数学、蒙氏教学为主,结合手工、音乐、美劳、品德教育等辅助课程开展课堂,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学流程。教师通过情境观察、记录、与多元智力测验相结合的方式对儿童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结合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特点,为儿童拟定包括年、月、周多层次的教学计划和个别教学辅导计划,按计划实施课堂,根据课堂进度、学员接受程度进行课堂记录,并及时总结评估。目前福利院开设4个班级,分别为特教一班,特教二班,蒙氏教学班和语训班。一共有15名收养人员参与到上述班级中进行学习。

2、适龄儿童进入学校,接受义务教育。进入学校学习是孤残儿童融入社会最关键的一步。对一些有就读能力,可以进入高层次学习环境中的收养人员,福利院院主动为他们联系附近的学校,让他们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同时院内提前为这些孩子制订入学前个训计划,有针对性的将一些入学前能力训练一对一进行强化,针对孩子们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树立自信心,使孩子们更好地融入学校生活中。目前已有2名儿童进入张家港市特殊学校就读,1名儿童进入梁丰幼儿园就读,4名大龄收养人员接受义务教育后,已成功走向社会。

3、大力发展早期教育。从“零”开始,抓好婴幼儿的早期教育。一是对0―3岁的婴幼儿开展启蒙教育。通过音乐、图画、游戏等形式寓教于乐,培养婴幼儿的肢体运动和语言能力。开展了“爱德祖母育婴”项目,培训并聘请当地的退休人员充当特殊“祖母”,每天花一定的时间负责照料3-5名孩子,通过抱、亲、逗、做游戏等方式,使孤残婴幼儿的身体、认知、情感等方面发育有进一步提高。二是对3―6岁的适龄儿童进行学龄前的教育。以儿童为主导,老师为辅导,主要从语言、知识、日常行为及动作等方面对学龄前儿童进行早期教育。2014年,福利院院进一步推行“微笑妈妈“行动,使护理员与孤残儿童间形成稳定的、积极的情感依恋,满足了孤残儿童情感需求,实现了由按需喂养向回应式抚育的转变。

4、开展大龄儿童技能培训。培养教育孤残儿童不仅教他们学习文化知识、培养优良的个人品德,更为重要的是教他们如何能更好地适应社会。为此,福利院在征求大龄儿童个人意愿的基础上想方设法使其接受职业教育,培养基本的生活实用技能。一是持续开展各类手工艺品制作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二是送孤残儿童去苏州学习刺绣,并进行展览义卖;三是开展“类家庭”项目,筛选出3名大龄儿童进行类家庭生活体验教育;四是联系爱心企业,为大龄儿童提供学习就业机会。通过近年来的不懈努力,我院有3名残疾儿童掌握了一技之长,开始独立生活,其中一名已经组建家庭,育有一子;1名脑瘫儿童可以较熟练地弹奏电子琴; 3名儿童的油水分离画在“《少儿画苑》第18届国际少儿书画大赛暨第44界世界儿童画展览大赛”中,喜获一金二银的好成绩。

5、注重孤残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福利院的孤残儿童,他们从小失去了父母和家庭,大多数还要遭受病痛与残疾的折磨,外加上从小生活在福利院这样单一枯燥生活环境中,造成他们在心理和性格的健全发展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碍,进而使他们养成一些自卑、孤僻、不合群的行为举止。为此,福利院将孤残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放到同生活照料、知识学习同等重要的位置,从孤残儿童心理障碍的共同点的基础上出发,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特点进行分别施教,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进行心理咨询和请专业爱心人士有针对性的对儿童进行适当心理疏导、开展心理关爱活动等方式提高孤残儿童自我价值认同感,促进孤残儿童人格的健全发展。

6、特殊教育与康复训练相结合。福利院脑瘫儿童的比例相当大,针对每一位脑瘫儿童的具体情况设计特殊教育课程,吸收现代康复技术的新成果,融入物理治疗、言语治疗、心理咨询和辅导等相关专业的康复知识,实施一对一和小组化相结合的训练模式,在保证对其肢体训练的同时,对他们进行适当的智能训练,以增强脑瘫患儿的自身适应能力。同时融合音乐与游戏的配合教学,提高孩子学习的兴趣和自主探索的欲望。让孤残儿童在学习中得到了康复,康复的过程中也在学习,使儿童在运动、语言、机能、社交、个性以及情感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最大限度地弥补了孤残儿童的缺陷。

7、探索家庭式养育模式。回归家庭对于福利院的孤残儿童来说是最有利于其全面健康成长的,但福利院集中供养的大部分孩子因残疾、患病无法被正式收养,从而导致家庭教育的缺失。为了打破福利机构集中养育的局限性,福利院积极探索家庭寄养养育模式,建立跟踪回访制度和规范,定期回访,追踪服务。同时,为了让孤残儿童既能感受家的温暖又能享受到院内专业的医疗、康复、特教服务,2013年福利院探索启动“爱心助养项目”和“类家庭”项目。目前已有16位爱心人士与我院签订了《爱心助养协议书》,成功与8名儿童结对,并开展了畅游欢乐世界、制作月饼、庆祝生日等20余次活动,使儿童开阔了眼界,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与关爱,弥补了机构集中养育的不足。

8、开展社工项目,促进孤儿成长。福利院充分利用元旦、春节、元宵、中秋等传统节日的不同意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节日间社会爱心捐赠活动,根据孩子们的认知能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如春节期间开的“迎新春联欢会”活动,五一期间的“亲子运动会”活动,“六一”儿童节开展的“爱心同行”主题开放日活动,“小小故事会”活动等等,使孤残儿童在参与活动时既感受到了快乐又增长了知识。同时,组织儿童走入社区感受居民小区的生活气氛,带领儿童参加相关单位的联谊活动,使孤残儿童更广泛地参与社会活动,提升对社会的认知,进一步完善其心理和情感。

二、孤残儿童特殊教育存在的问题

通过实践探索,福利院的孤残儿童特殊教育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但由于经验的不足、条件的有限及人力资源的缺乏,致使该项工作还存在很多不足,有很多可见的制约因素使该项工作距离理想目标还有很大差距。

(一)专业特教师资力量不足。目前,福利院3名特教教师中仅1人是专业的特殊教育院校毕业,教师专业训练经验不足,仅凭着工作热情和责任心为儿童传授知识,缺少系统科学的方法,长远来看,我院的特殊教育没有得到教育部门指导、帮助,缺乏充足的教育资源和先进的教育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特殊教育的教学质量。

(二)幼龄儿童家庭式抚育跟不上。虽然开展了“类家庭”“爱心助养”等项目,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项目开展以来,只在一些残疾程度较轻的学龄儿童间开展,一些重度残疾幼儿还没有享受到稳定、温馨的小家庭式生活,没有感受小家庭的爱和温暖。 应建立幼儿教育模式,再配套适合幼儿成长的家庭式抚育生活照顾模式。

(三)心理辅导专业化程度不足。由于孤残儿童多半有很多心理问题,随之表现行为问题,心理辅导工作显得尤为迫切,但福利院没有专业心理辅导人员,工作人员只能依靠长期的工作经验开展该项工作,虽然成效不错,但亦显不足,常常遇到一些棘手问题。解决儿童心理问题不仅能解决很多行为问题,还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从教学计划上来看,整体设计上缺乏前后呼应的整体连贯性,教学内容的目标模糊;从教学过程来看,课堂开展略显单薄,不能生动活泼的开展课堂;从总结评估上来看,不管是学习方面还是学生方面,发现问题后不能及时找到好的解决办法,并且在特教、康复、养护上不能有效融合,缺乏沟通。

三、孤残儿童特殊教育的完善与发展

(一)不断完善配套教育设施。完善对孤残儿童教育的基本保障,有步骤、有计划地建设和完善福利院的教育设施。在设计上要符合特殊教育工作开展的要求,要能够按照不同孤残儿童的不同需求,不同功能来配备,实现孤残儿童特殊教育的设施规范化建设。

(二)大力培育优秀特殊教育人才。加强现有特殊教育教师的培训力度,让特殊教育教师能够及时接受最新的、丰富的特教信息和知识。一方面强化教师的政治学习。首先要求教师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把“爱心”教育作为教师发展的灵魂工程来抓,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方法。另一方面加强教师业务能力培训。包括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残缺的能力培养、特殊教育教案的制定和实施个别化教学的能力培养等,提高教师业务能力。

(三)积极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积极争取上级领导重视,通过协调人力资源部门,招募志愿者等形式,为我院输入具有正规教育学历的幼龄和学龄教育、心理辅导、社会工作等专业人才,弥补我院专业力量不足问题。同时,积极争取教育部门和专业特殊教育机构的指导,拓宽特殊教育信息。与救助管理站共享资源--“阳光心灵”心理咨询室及配套建立的心理沙盘游戏室。

(四)将特教工作贯穿于机构养育工作。特殊教育与其它服务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互为补充、相互增效。从模式、时间、空间和形式上,优化人员结构配置,组建特教老师、社工、保育员、志愿者四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以缓解特教人员紧张局面。强化生活教育,带着孩子做游戏、踏青游玩、做家务、及各种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实现德育的制度化和规范化,逐步引导孩子的思想发展,实现儿童文化知识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心理疏导、课外学习、生活管理的全覆盖。

篇3

地震以猝不及防的方式,使成千上万的生灵遭到涂炭。它除了物质损失和躯体伤害之外,给人心理造成了巨大冲击。面对灾难个体易产生一系列的躯体、情绪、认知行为反应,发生生活信念、人格等方面的改变,出现头痛失眠、焦虑紧张、恐惧害怕、悲伤抑郁、愤怒、易激惹、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等症状,部分个体会出现严重的精神卫生问题,如急性应激障碍(ASD)和自杀[1]。灾后有效的心理干预和治疗能够缓解受灾者的心理应激反应,可以降低抑郁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等远期心理问题的发生[23]。20080525~0805我院接收汶川地震灾后伤员20例及家属21例。经过2个多月精心治疗护理,伤员躯体恢复良好,情绪稳定,陆续出院。其中,心理护理干预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10例, 女10例, 年龄3~81岁,平均(33.85±20.26)岁。伤员中躯体不同部位骨折16例(其中多发骨折2例),脏器损伤2例,其他2例。住院时间最短12d,最长73d。

1.2 伤员入院早期反应类型 由于伤员的特殊性,全社会高度关注,慰问者络绎不绝。因此,我们选择伤员入院第3天环境相对安静的情况下对伤员进行入院后第一次心理评估,根据伤员的自述、结合心理健康自评问卷(SRQ),检查筛选伤员反应类型见表1。

1.3 伤员住院后期心理反应 在伤员出院前1周再次进行问卷,根据伤员自述,筛选出伤员最关心的问题见表2。

表1 伤员入院早期心理反应类型(略)

表2 伤员入院后期心理反应(略)

1.4 心理护理干预方法

1.4.1 成立心理干预小组:小组由11名护士组成,组长负责制。其中副高职称4人、中级职称3人、初级职称4人。有心理咨询师专业证书3人,按两人1组分为5组。每组配四川籍大学生志愿者1人。伤员到达之前,小组成员接受心理干预相关知识培训,相互传达和反馈信息,探讨干预方案和措施。达成每天有记录、每周有总结,悬而未决问题及时向有关领导沟通的共识。研究证实[4]小组工作制的方式可以密切医护患关系,提高疗效和患者应对能力,促进患者社会功能恢复。

1.4.2 解决语言沟通问题:考虑到伤员来自于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可能存在的语言交流的困难等因素,医院联系大学院校的四川籍学生加入小组,同时小组成员积极学习四川话。解除了大家语言沟通障碍的顾虑。

1.4.3 提供安全舒适环境:医院专门设立以温馨和放松为主题的爱心病房。病房里及走廊上张贴图片并写上鼓励和祝福的话语;休息间悬挂医护人员和社会上的爱心人士亲手折叠的千纸鹤;每个病床均配备电话机,以便伤员随时与家人朋友取得联系;适当限制外界人员的探视和新闻媒体的采访,保证伤员休息。

1.4.4 做好日常生活护理:给每个伤员准备全套日常用品,根据当地的饮食文化和口味准备饭菜, 关注伤员的生活所需,对病人提出的合理需要尽量给与满足;做好基础护理,协助生活不能自理的伤员翻身、擦背、洗头、进食等。

1.4.5 提供针对性心理疏导和支持:①对焦虑不安的伤员,让他们表达内心的焦虑、恐惧,对沉默不语的患者,采取陪伴、握手、触摸的方式与伤员建立信任和亲密关系;对不能联系到家人的伤员,通过医院或媒体等渠道联系家人以缓解内心的焦虑不安。②对丧亲后情绪克制、回避的伤员,提供安全、安静的环境,进行一对一的交流,鼓励他们表达内心的哀伤和对亲人的哀思;对于内疚自责明显的伤员进行认知调整,让其意识到这是自然的灾难并不是个人的过错;③对抑郁较为严重的伤员要随时关注情绪变化,注意安全,移去一切危险物品,如水果刀、绳子等,加强陪护,同时请精神科会诊,对情绪易激惹的伤员根据医嘱使用镇静药物。④对有愤怒情绪的伤员让他们表达和发泄,并尊重和理解伤员,做好沟通交流,必要时请心理专家共同解决。对伤员呼叫或提出的问题及时做出反应,防止伤员有被忽略的感觉。⑤对疲倦、失眠、噩梦、晕眩、心神不宁的伤员,提供安静环境,给予心理抚慰,安排家属陪伴,适当使用抗焦虑和镇静安眠类药物。⑥对入院后期伤员心理反应,提供充足可靠的信息是非常必要的,包括地震灾害的信息、抗震救灾的进展情况,他们得到最权威、最及时、最准确的信息,心理确定感增强,也是很重要的心理支持。针对伤员关心自己的是否得到了及时而有效的救治,是否会留有某些后遗症,而这些后遗症(如截肢)是否会影响将来的工作和生活,甚至影响家庭及婚姻等心理,小组成员把躯体治疗的方案和疾病的预后告诉伤员,使伤员了解医疗、护理方面的措施和要求,做到其心中有数,积极配合。⑦关注儿童伤员的心理:面对突如其来的灾害,相对于成人来说,儿童的安全感遭到了更为严重的破坏[5]如果得不到有效干预, 有可能在将来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6]。我们将4个学龄儿童和1个学龄前儿童安排在一个病室,鼓励他们多接触,利用年轻人更易于接近儿童的特点,选派小组年轻的成员负责他们的心理抚慰任务、年轻护士负责他们的日常护理工作,并根据伤情的恢复情况带领他们参加活动,如游园、看电影等,伤员住院期间恰逢“儿童节”,我们经医院领导和主管医师同意,在病区为他们举办主题为“手拉手,让我们一起过‘六一’”活动,无忧的笑容又重新回到他们的脸上。

1.4.6 伤员家属心理支持:伤员家属除了遭受强烈地震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外,还饱受失去亲人的巨大悲哀,同时还要照顾伤员,以及自身面对的环境、事物变化产生的脆弱情感[7],需要更多的帮助。我院为家属提供舒适的陪伴条件,不需要陪伴的伤员,医院安排居住宾馆,专人负责家属管理。同时,请心理专家为家属举办心理辅导讲座。家属运用有关知识较好地配合医疗救治工作和心理治疗工作。

1.4.7 加强社会支持:安全良好的就医环境,家人朋友、医护人员、志愿者及其他社会各界人士对地震伤员的关心和爱护、陪伴和支持都会给伤员带来力量和希望,一个微笑,一个拥抱,一句安慰人心的话语,让伤员体会到被尊重、被理解、被支持,感到此次地震不仅仅是个人和家庭的灾难事件,也是全社会的灾难性事件,同时也让伤员们感到他们并非是孤军作战,他们有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作为坚强后盾,提高了伤员应对疾病和灾难的信心,增加了应对应激的能力,躯体和心理状态得到了良好的恢复。

2 效果

2.1 小组的工作得到伤员的认可 我们通过观察、询问等了解患者的反映,伤员的心理健康状况明显好转, 说明心理护理干预措施是恰当和有效的,工作方法是成功的。它不仅反映在伤员情绪的稳定,还表现在他们对小组成员的极大信任。通过小组成员的努力,在伤员住院1周后,伤员既能主动交流,积极表达他们的所思所想。如我们收治的某体育学校的大三学生,左腿腓骨开放性骨折。对于他来讲,学体育的腿不能动了,心理压力可想而知。刚入院时,情绪方面主要表现为悲观、失落、麻木;行为方面主要表现为不信任他人、与人疏远。我们通过与主管医生沟通,把治疗的方案和疾病的预后告诉他,使他了解医疗、护理方面的措施和要求,当他知道他的伤痊愈后对他的学习工作不存在任何影响时,大家体会到他开朗的性格,他不仅谈他的学校生活、他的理想,甚至还谈到他以后找什么样的女朋友。所有伤员在离院前要求小组成员必须当面道别;还有一个14岁的小伤员把心里话写成信交给我们成员,在信中他称我们“妈妈”,让我们深受感动,激发出极大的成就感。

2.2 小组的工作得到病区医护人员的好评 病区医护人员感受最深的是伤员由刚入院的悲观、愤怒、沮丧、失落、麻木、害怕、紧张、焦虑及烦躁,极端的不配合到主动了解病情、病区伤员之间的和睦相处,治疗护理依从性得到较大提高,为诊治工作的顺利展开和伤员的痊愈起到积极作用。

2.3 小组工作得到主管部门领导认可 救治四川灾区伤员不仅是一项医疗任务,更重要的是一项政治任务,它体现的是党的凝聚力和国家的综合实力,全世界的目光都在关注。所以,伤员的救治牵动着所有人的心,“不能出半点差错”是最起码的要求。在2个多月的救治过程中,没有1例伤员因心理问题延误治疗,也没有1例伤员出现明显的心理障碍,全部伤员很快走出了地震的阴影,出院前情绪稳定,态度乐观,对生活表现出敢于面对未来、重建家园的信心。我们的工作也得到院领导的表扬。

3 讨论

3.1 建立接纳、信任的护患关系是进行心理干预的基础 我们小组全体成员于伤员入院第2天下午,和伤员进行了第一次的接触。没有急于询问伤员有什么心理问题,而是通过拉家常的方式了解伤员的生活情况,为他们读报、打水、协助进餐、购买他们喜欢的杂志等,建立初步的信任。

3.2 心理状况评估是心理干预的前提 知己知彼,有的放矢。如果不知道伤员的心理状况就无法进行干预工作。我们小组全体成员于伤员入院第三天对全体伤员进行全面心理评估,通过心理健康自评问卷(SRQ),检查筛选伤员反应类型,将问题总结归纳,制定出干预计划,逐项去完成。

3.3 心理干预要有计划、系统地进行 我们在伤员到院前即制定工作三步骤,第一步保证伤员休息,鉴于刚入院伤员路途颠簸,未能很好休息,此时应以保证他们休息为主;我们主要通过阅读病历来了解伤员的伤情和家庭情况。第二步建立信任,初步评估,伤员入院第2天,和伤员进行了第一次的接触。与他们建立初步的信任。第三天通过心理健康自评问卷(SRQ),检查筛选伤员反应类型。第三步分组进行干预。每2人1组,每组负责4个伤员,频率为第1~2周为1次/d,第3~4周为1次/2d,第5~6周为每周2次,第7~8周为每周1次。了解伤员所需,密切观察伤员情绪和精神状态,对特别需要关注的伤员,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和支持,树立信心,使伤员度过心理危机,逐步适应新的生活状态。

3.4 护理人员要做好心理护理的自身准备 对伤员应激反应或危机的心理干预护理,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如果心理干预人员缺乏相应的知识与技能,不但难以取得良好的干预效果,而且会给伤员造成“二次创伤”。 我们小组成员中3人有心理咨询师专业证书,其他8人在专家的指导下进行了如何观察伤员心理应激、创伤心理救护、正确对待病者进行心理指导等多方面知识的学习,并且与某心理咨询有限公司、知名医院精神科专家建立业务关系,取得技术支持和帮助。

灾后心理重建的路还很长,其实每个人心中都蕴藏着康复的力量和建设性的潜能。伤员出院时所表现出的对生活的乐观态度让大家深感欣慰。此次的汶川地震对我们医务人员培养综合能力也是一次重大考验。无论到灾区前线还是在后方救治伤员,都显示出白衣天使大医精诚的深刻内涵。在未来的路上,也许还有很多不期而至的考验,愿我们的经验对同仁应对类似事件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董惠娟,李小军,杜满庆,等.地震灾害与心理伤害的相关问题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2007,16(1):153158.

[2] Goenjian AK, Walling D, Steinberg AM, et al. A prospective study of posttraumatic stress and depressive reactions among treated and untreated adolescents 5 years after a catastrophic disaster[J]. Am J Psychiatry,2005,162:23022308.

[3] 赵国秋. 心理危机干预技术[J]. 中国全科医学,2008,11(1):4547.

[4] 王志英,翁永震,张大光. 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医护小组工作制的研究[J]. 中华护理杂志,2002,37(10):725728.

[5] Orlee U,Boyle S,Yule W,et al. Risk factors for longterm psychological effects of a disaster experienced in adolescence: Predictors of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J]. J Child Psychiat,2000,41(8):969979.

篇4

论文摘要:现代教学把语文教学分为认知与情感两大领域,但在教学实际中,许多教师囿于传统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将自己所讲的东西规定为学生的规范,不注重学生的情感和求知欲、创造欲,将学生置于被动听讲的位置,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笔者从多年的教学实践出发,从融洽师生关系,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知识的自信心和意志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求知欲四个方面对情感教育在小学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进行了阐述。 

 

情感教育是旨在教学中帮助学生认识知识,掌握知识的同时,产生主观体验促进其感情变化。换言之,情感因素不仅对学习过程起着推动、强化、导向、维持和调节作用,促进知识的掌握和智能的发挥,还对学生健康的心理,高尚的人格,优良的道德品质的形成起着巨大的作用。 

正是因为情感教育对学生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有着很大的实效性,增强学生追求知识永不懈怠的耐力,古今中外的许多教育家,十分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渗透,从不同的角度,对情感教育的内容、方式、步骤进行了探究。被后世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的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认为,教师应当爱学生,忠于教职。他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这种爱生忠诲,任劳任怨的精神,就是一个老师应当具有的情感素质。法国启蒙运动的思想家教育家卢梭从人道主义出发,要求热爱儿童和尊重儿童,按照儿童的天性去进行教育,教育要适应自然,适应儿童的年龄特征,以培养儿童善良的感情、意志和判断。这就明确指出了情感教育的出发点——儿童的心理特征和目的——培养儿童的良好品质和技能。热爱学生的方式方法方面,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进行教育,首先要关切地,深思熟虑地,谨慎小心地触及青年人的心灵。”我国教育家陶行知也说过:“要注意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现代教育学更加强调情感教育在教学当中的位置,将情感教育提到搞好师生互动关系的高度来论述:教师要对学生热情关怀,严格要求,竭尽全力地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教师关怀,爱护学生,会使学生受到鼓励会更加尊敬教师,热爱学习;对学生的教育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情,持之以恒。”——既概括了情感教育的过程,又指明了情感教育的方式方法。 

人类文化发展史中丰富的教育教学理论,蕴藏着极其宝贵的情感教育的资源。今天,科学技术正飞速发展,知识更替日新月异,认识领域的新观念,新学说层出不穷,对人才的需求愈益广阔而严格,依靠自己学习,终身学习成为适应社会变化的制胜法宝,情感教育理论的创新,深入提高,也就成了当务之急。 

现代教学论把教学划分为两个领域:一是以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认知领域;一是以热爱学科学习,以道德情操,审美情趣和个性发展为目标的情感领域。这就一改我国教学体制一直以应试教育为主,注意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忽视或轻视情感教育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的片面性。这是新时代对学校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对传统情感教育理论的开拓和深化。 

笔者从事小学教学教育多年,不仅从理论上花大力气全面深入地探讨了情感教育方面的论述和思想,而且在实际教学工作当中身体力行,切实探索情感教育的路子,教育教学成效显著,对情感教育在教学当中的作用和意义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体会和领悟。 

一、情感教育可融洽师生关系,增强学生接受教师教育教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师生关系是学校人际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方面。只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有正常的教学秩序,才能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小学生是接受知识,塑造品格的初始阶段,好奇心,敏感心较为强烈,想象力相当丰富,而求知的心灵犹如一颗稚嫩的小草,来不得些许风霜侵袭。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以朋友谈话的方式传授知识,可克服其畏惧的心理,增强其好奇心,求知欲及想象力,就可以对教师的一言一行印之于脑,贯之于行,乐于接受教育,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大大增强,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就十分融洽。所以,作为一名教师,无论是向全体或个别学生进行教育时,要以真情实感对待他们,即使他们以冷漠的表情,冰冷的心对待老师的帮助,教师也要以春天般的温暖,夏天般的炽热,使其在感情上受到感染,逐渐融化其冰冷的心使其在知识和品格的发展上打好基础。 

二、情感教育能促使学生树立学习知识的自信心和意志力,稳定学习情绪 

列宁曾经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要求。”从教师这一方面而言,其精神状态,情绪波动对于课堂教学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教师在心情愉快,轻松舒畅,情绪状态较佳的情况下,其个人固有的教学水平,教育教学能力会得到自然,准确,流畅的展现;就学生这一方面来说,教师和颜悦色的叙说,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播下欢愉的种子;而教师手把手,面对面的悉心指点,又对学生能够学会知识产生自信力;教师对学生所取得的点滴成绩的鼓励,还可产生克服学习困难的意志力;教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的耐心疏导,悉心纠正往往又可稳定学生的学习情绪。对于这种师生双向互动,现代作家冰心形象地比喻说:“世界上没有一朵花不可爱,同样也没有一个孩子不可爱,要让学生身上布满阳光,教师心中应有一轮太阳。”这是颇有见地的。

三、情感教育可引导学生产生学习知识的浓厚兴趣 

兴趣,是学习知识的第一位老师。实际教学当中,确切的说,教师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起着媒介和桥梁作用。这个作用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而兴趣的产生往往通过情绪与情感对师生的智力活动施加影响的。如果师生关系好,教师爱学生,关心学生,学生也对教师的授课活动从一开始就会产生兴趣,再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语言,动作,表情等方式传递鼓励、信任的情感信息,学生接受教育就有了肯定情感的体验,就会在情景交融中去看、去听、去想、去感受,学生不仅接受了知识的信息,更重要的是得到美的情感的熏陶和体验,学生反过来也会给教师以相应的积极情感的回报,会更深沉地热爱教师,尊敬教师,把教师当作自己崇拜的偶像。这时便会产生情感迁移的现象,即由爱教师进而爱他所教的学科,对他所教的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这就叫:“亲其师,而信其道。”因此,美国心理学家莫维尔认为:情绪是智慧的高级组织者,能够对认知过程产生重要的指导作用,情绪对智力活动的影响具有双重性,愉快的情绪有利于智力的活动,沮丧愤怒的情绪则不利于智力活动。一言以蔽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 

四、情感教育可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求知欲,为进一步形成科学素养打好良好基础 

从学生成长的长远利益考虑,现代教学理论将教师的价值取向提到了十分突出的位置。强调指出:教师教学的价值观对学科教学的认识与行为具有经常的导向性。又强调:教师教学要真正走出纯科学主义的价值取向,注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育,杜绝应试教育。科学素养的形成,应当及早抓起。小学教育恰恰是科学家素养培育的起步阶段,而这个起步阶段对小学儿童来说是丰富多彩,充满了“别有天地”的无穷魅力的。《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论及小学儿童心理特征时谈到:“(1)小学儿童是幼稚的,即便是小学高年级儿童也会提出一些令成人可笑的问题;(2)小学儿童是天真烂漫的,不会向别人掩饰自己的想法和感情,而且喜怒哀乐都溢于言表;(3)小学儿童是好动的,喜欢东摸摸,西碰碰;(4)小学儿童是好奇的,见到一件新东西,就想用手摸摸,听到外面有奇怪的响声,就想出去看看,手上有了玩具就想拆开瞧瞧;(5)小学儿童是喜欢模仿的,成人的动作方式,他们一学就会,影视的角色特征,他们跟着学样,社会上的流行的时髦语言,他们也会朗朗上口的;(6)小学儿童做事是喜欢成功的,即使做得很不成样,只要成人认真地称赞几句,他们就会非常高兴,干得更得劲。”这一全面而精确的论述,对于教育儿童科学素养形成方面的起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提醒教师,儿童身上有着科学素养形成的纯粹因素,万万不可轻视。这就要求教师基于“每一个儿童都是可造之材”的认识,以温暖如春的语言,以平心静气的态度,以促使学生健康成长的责任感,以积极乐观的热情,激发和强化学生内心深处的想象力,好奇心,求知欲,注意觉察学生思想深处的奥秘,触摸学生感情的脉搏,对症下药,清除其心理障碍,努力发掘他们的闪光点。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给予表扬,哪怕是在学习上提出一些奇谈怪论,也不应讥笑、嘲讽,遏制学习活动。尤其对差生要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问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回答对就及时表扬,使差生感受到在老师心目中有一定位置,布置作业也可难度小点,平时不能要求过高,生活方面也要对差生充满爱心,帮助他们解决些实际困难,使他们能够真正体会到老师和同学都没有因自己学习差而歧视他,增强他们的求知欲望。因此,小学教育要从教师教学正确的价值取向着手,全面关心每一个学生,不仅在知识传授方面本着一颗热爱之心,没有对优生的偏爱,没有对差生的厌弃,而且在生活及其他活动中献出爱心,没有被忽视冷落的学生,这样就会激励起全面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求知欲,为将来形成科学素养打下良好基础。 

综上所述,情感教育在教学当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教学中注重情感教育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和教师教学能力的发挥,实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利于树立教师教学的正确价值取向,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和恒心,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及他们的成长。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家庭资本 社会情感能力 学业成绩

分类号 B844

1问题提出

学业发展是衡量儿童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而来自家庭的、影响儿童发展的各种资源一般被统一称为家庭内资本或家庭资本。西方对家庭资本的广泛关注缘起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科尔曼(James S.Coleman)领导的美国教育调查运动指出家庭而非学校是造成白人儿童和黑人儿童学业差异主要原因,引发美国社会的激烈讨论。资本理论的重要创始人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Pierre Bourdieu)和美国社会学家科尔曼(James S.Coleman)都重视家庭资本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布迪厄曾经指出家庭是造成不平等的文化和社会再生产的主要原因之一,不同阶层的家庭传递给子女的社会资本、文化资本和经济资本决定了其子女获得的机会及儿童学业,进而影响儿童未来成就。科尔曼则强调家庭内资本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他将资本及获得资本的个人能力看成是可以被学习和获得的,在此基础上,指出父母有义务通过发展和改善与教师及家长之间关系网络来帮助其子女获得资本。综合来看,他们均认为家长参与及形成的互动关系(包括亲子关系与家校关系)不仅是家庭资本的一部分内容,亦是其它类型家庭资本发挥作用的重要条件。实证研究中,这一观点得到有力证明,由于家长参与对儿童学业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在世界范围内,正逐渐被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教育政策以求在实践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当前,在影响儿童学业发展的家庭因素实证研究中,以家庭收入、父母受教育水平和父母职业为核心测量变量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指标(social and economic status,简称SES)依然是衡量家庭资本最主要的方式,被广泛使用。研究结果显示,SES既通过影响家庭内外部资源的获得来影响儿童学业发展,亦通过影响认知和健康等方面的发展来影响儿童学业发展。与此同时,对SES代表性的质疑也从未停止,一方面,批评者提出SES对学业成绩变化解释率总体较低并且这一指标的作用不断下降;另一方面,批评者认为由于学校和学生对SES相关信息掌握不准确和不一致导致测量有效性无法保证,对研究造成难以估计的恶劣影响。可以说,测量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该领域研究的深入开展,如要改善这一局面,丰富家庭资本的测量方式应当是该领域研究值得努力的方向之一。

此外,影响儿童学业发展的个体因素同样受到关注。其中,社会情感能力(Social and Emotional Skills)被认为是儿童学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以多元智力理论和情绪理论为基础的社会情感能力是指人们在成长和发展的复杂情境中发展出来的认识情感和管理情感能力;这一能力的发展能帮助人们应对学习、人际关系和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发展积极的自我情感并建立有效人际关系,最终获得良好的发展。其对儿童个体发展的具体作用表现在:首先,社会情感能力影响儿童认知,OECD组织一项纵向研究表明,改善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能够有助于提高学生认知水平,尤其在基础教育阶段,改善社会情感能力对儿童社会情感能力和认知能力双方面的发展均能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其次,社会情感能力能够调节儿童学习动机,使其积极面对学业困难并改善学业行为,从而积极影响学业结果;再次,社会情感能力促使儿童从积极的角度理解和尊重他人行为,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及同伴关系,有利于儿童主动改善学习环境,获得来自他人的支持,间接促进儿童学业发展。不仅如此,社会情感能力亦能促进学校发展。对学校组织发展来说,社会情感能力有助于创设积极、和谐、互相支持的工作氛围和情感环境,有助于达成教育和教学目标及提高学校效能。

然而,需要指出,由于本土环境下的社会情感能力研究刚刚起步,以往任何研究未涉及社会情感能力、儿童家庭资本、学业发展影响三者关系的研究,这既是本研究的挑战也是本研究的意义所在。因此,本研究在编制家庭资本问卷的基础上,尝试分析社会情感能力在家庭资本对儿童学业成绩影响中的作用。

2研究方法

2.1被试

来自西部地区的广西、宁夏两省(区)16所乡镇中心小学及农村完全小学的学生参与编制家庭资本问卷。在每所样本学校的三、四、五年级中各抽取两个班学生整体参与问卷填答,从而获得有效样本3832份。其中,男生、女生及缺失信息分别为1993人、1679人及160人,各占样本总数52.01%、43.81%及4.18%;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及缺失信息分别为1196人、1302人、1133人及1人,各占学生总数31.21%、33.98%、34.79%及0.02%。

基于研究科学性的考虑,学生学业成绩相关分析只采用其中参加某次县级期末统一考试的学生数据,有效样本共1113份。其中,男生、女生及缺失信息分别为544人、529人及40人,占样本总数48.88%、47.53%及3.59%;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及缺失信息分别为357人、396人、359人及1人,各占学生总数的32.08%、35.58%、21.26%及0.08%。

2.2研究工具

2.2.1家庭资本问卷

本研究以布迪厄和科尔曼资本理论为基础,编制家庭资本问卷作为本研究测量工具。初步的问卷共17个项目,采取Liket五点量表,1表示“完全不符合”,5表示“完全符合”,分数越大表示儿童获得的家庭资本越好。

问卷回收后,将数据随机分成两半分别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的步骤如下:对数据题目开展项目分析保证其区分度,球形检验结果(Bartlett=0.83,p

2.2.2社会情感能力问卷

中国本土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结构包括自我认知、自我管理、他人认知、他人管理、集体认知和集体管理六个方面。测量问卷共30个项目,采用Likert五点量表计分,得分越高表明学生自我感觉该项能力越强。该问卷被证明具有良好信效度,在本研究中,验证性因素分析的拟合指数x2/df=7.90,CFI=0.91,RM-SEA=0.04,SRMR=0.04。总体Cronbach α系数为0.91,分维度Cronbach α系数在0.60-0.75之间。

2.2.3学生学业成绩

本研究中,学业成绩采用总体样本中某县春季学期统一期末考试语文和数学分数作为学业成绩指标。数据通过学生自我报告的方法获得。分析中,将语文和数学成绩分别转换为z分数进行计算。成绩总体Cronbach α系数为0.71。

2.3研究程序

本研究问卷采取整班学生集体作答的形式,问卷回收后,主试筛查排除废卷及开展编码后交由专业的数据录入公司进行数据录入。所有数据均采用双人录入并且第三人抽查校对的方式。数据处理与分析采用SPSS17.0和AMOS21.0软件。

3研究结果

3.1相关分析

通过相关分析可见,家庭资本、学生成绩及社会情感能力三个变量之间彼此均正向相关并达到显著性水平,家庭资本与社会情感能力在各自变量关系群体内相关程度最高,说明适合使用路径分析探讨各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果如下表1显示。并且根据平均数和标准差判断西部农村地区的儿童家庭资本处于一般到较好的水平之间。这一结果与其它一些以测量家庭社会经济地位(SES)为主的家庭资本研究存在区别。这是由于以往研究过于关注家长受教育水平、职业地位及家庭收入的影响,故容易得出农村地区儿童家庭资本较低的结论,而本研究立足于科尔曼和布迪厄理论,强调的是涵盖家长参与在内的家庭资本。当前关于家长参与的研究表明,传统“学而优”的思想下,中国家长热衷投入那些对儿童学业有直接影响的事件,并且这种参与方式较少受到社会经济地位影响,故本研究获得的结论能够得到支持。

3.2模型比较

按照结构方程模型应用的要求,首先对测量模型开展评估,主要是考察显变量对潜变量的代表性程度。所得模型拟合值如下表2所示。假设的家庭资本、学习成绩、社会情感能力三个独立因子模型拟合指数程度更好,这说明其中各观察变量能够较好地反映所要考察的潜变量,并且三个因子彼此具有较好的区分度,适合进行进一步研究。

根据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在结构模型分析过程中,本研究拟构建两个结构模型:从预测变量(家庭资本,用X表示)到结果变量(学业成绩,用Y表示)的直接效应模型,以及包含中介变量(社会情感能力,用M表示)的中介效应模型。按照中介作用条件,第一步检测直接效应模型中预测变量(X)到结果变量(Y)路径系数C是否显著,若X至Y的路径系数C不显著则停止检验中介作用;第二步,检验预测变量(X)到中介变量(M)的路径系数a是否显著,若a不显著则停止中介作用检验;第三步,同时检验中介效应模型中预测变量(X)到结果变量(Y)路径系数C′是否显著及中介变量(M)到结果变量(Y)的路径系数b是否显著。首先检验b,若b显著则中介效应显著;反之则中介效应不显著。接着检验C′,若C′显著则为部分中介效应,表示预测变量(X)不仅直接影响结果变量(Y)并且通过中介变量(M)间接影响结果变量(Y);若C′不显著则为完全中介效应,表示预测变量(X)通过中介变量(M)间接影响结果变量(Y)。

因此,首先检验家庭资本对学生学业成绩的直接作用。结果表明家庭资本对学业成绩的回归显著,回归系数为0.24,p

4讨论对学业成绩有显著正向作用(B=0.25,p

4.1西部小学生家庭资本与学业成绩关系再探讨

本研究结果表明,家庭资本对学业成绩有显著预测作用,这一研究结果与国内最新研究结论一致。具体来看,家庭资本中,经济资本的价值在于提供儿童学习的基本物质条件,如安静的学习环境、必须的学习用品和书籍;家庭的文化资本则通过父母的学历发挥作用,而且会内化成为父母教育子女的方式,如父母将精力投入到与儿童一起探讨学习的事情、检查其作业及鼓励儿童克服困难等;家庭的社会资本,发挥作用的方式是鼓励家长增加与教师联系。对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有限的家庭和父母来说,虽然参与儿童在学校的教育缺乏时间和精力,但是同样有能力和意愿在家庭中支持子女的学习发展。

由于当前本土研究缺乏家庭资本对学业成绩变化影响程度的计算,因此无法就本研究与其他测量结果开展对比分析。西方学者认为,相比八十年代当前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学业成就的影响作用持续减弱,原因包括:学生对家庭物质资源依赖降低,政府促进公平的政策增加及学校变量对家庭发挥调节作用等。这一变化存在多方面的意义,一方面,提醒教育者家庭社会经济地位高低并不能决定儿童未来的发展,将儿童学业表现不佳的责任全部归咎与家庭是一种不负责任的体现,应对儿童的学习不良或其他发展问题上,学校教育者转向家庭寻找原因的同时也应主动发现学校教学和管理中的不利因素;另一方面,提醒教育者家庭处境不利儿童遭受到的教育不公平不仅体现在家庭无法给儿童学业提供支持,还有可能体现在来自教师和同伴不公平的对待。因此,教育公平不仅需要国家在物质上提供支持和补偿,同时要求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创设一个平等和支持的良好氛围。

4.2社会情感能力在西部农村地区学生家庭资本与学业成绩关系中的作用探讨

本研究发现,包括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在内的西部农村地区家庭资本显著影响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发展,社会情感能力对学生学业发展有显著影响,且社会情感能力能够全部解释家庭资本对学生的学业成绩的影响。这一结果说明家庭资本对学业成绩发生作用是通过社会情感能力产生的,凸显社会情感能力的价值和社会情感学习项目的家长。

社会情感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家庭资本发挥作用。研究者指出,亲子情感纽带对儿童学业成绩有重要影响,亲子关系亲密能够提升父母对子女的期待和投入,从而提升儿童学业成绩,反之,亲子疏远会降低儿童的学业成就。本研究认为,在创建良好的亲子关系过程中,良好的社会情感能力帮助儿童在亲子沟通中运用合理的方式向家长表达自我需求,同时也促使儿童站在父母的角度思考问题,体谅其工作的艰辛和不易,此外,还帮助处境不利儿童开展积极情绪调节和自我疏导,将压力转化为动力。其次,儿童的情绪和态度影响家长参与学校的积极性,从而影响了家校交往。家校交往以儿童为中介,拥有良好的社会情感能力的儿童一般较少引发家长和教师间的误解和冲突,并且能够协调家长和教师间的矛盾,帮助父母深入了解学校,促进家庭和学校开展合作。

社会情感能力帮助家庭资本发挥作用的同时,更直接的方式促进儿童的学业成绩发展。一方面,社会情感能力改善班级情感环境是通过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融入学校生活和班级生活,获得班级归属感和责任感,从而实现教师关爱及师生互相支持的班级情感环境;另一方面,良好的社会情感能力促使个体自我反思,改善学业动机,调整学习目标和压力应对策略,从而以更积极的姿态投入学习过程中,更容易获得理想的学习效果。

今后研究应当扩展研究对象和范围,深入研究学校和家庭各种变量关系。本研究尝试将社会情感能力这一变量加入家庭资本与学业成绩变化的关系中,探讨家庭资本影响学业成绩的中介作用,其结论得到来自国内其他研究的支持。有学者通过运用PISA数据对上海地区开展研究,结果发现家庭资本不能对学业成绩产生直接影响,而是通过分配教育机会和学校资源来产生作用。然而,由于本研究对象局限于某一区域,因此,若希望这一结论获得推广则还需日后将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纳入研究范围。此外,深入研究亦需将学校组织因素和教师教学因素考虑入内。

5建议

基于本研究结果,对教育管理部门和具体学校就发展社会情感能力提出以下建议。

将发展儿童社会情感能力作为改善教育公平及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

发展权是最重要的儿童权利之一,儿童社会情感能力既是儿童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保障处境不利儿童获得高质量教育的措施。一方面,正确认识自我、调节自我情绪和情感能够促进处境不利儿童心理健康,增强其抗逆能力,同时能够促进其认知发展,从而帮助其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借助社会情感能力这一“工具”,有助于创造互相尊重、和谐友爱的学校氛围,减少处境不利儿童在人际交往中遭受的歧视,有助于提升教育过程公平。

在发展儿童社会情感能力过程中,为了更好发挥家庭资本的作用,国家应当明确制度家庭教育法,将父母开展儿童教育的责任与权利进行统一,以落实家庭教育的内容。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首先,应从管理上树立“尊重学生发展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理念,建立相关制度,完善实施机制和保障机制,将社会情感能力纳入学生评价体系,并做好监督和指导工作;其次,应通过政策宣传和鼓励的方式,引导家长改变错误的教育观念,同时为家校合作建立政策平台。作为教育教学基本单位的学校,从措施上做到平等对待每位儿童,打破传统上“好学生一坏学生”的分类方式;同时,将发展儿童社会情感能力作为家校合作的目标,设计并实施具体、相关的家校合作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