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古典文化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10-18 17:21: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西方古典文化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5-0195-01
前言:中西方古典园林在慢长的发展过程中,因其在世界园林艺术中均具有独特的造林形式,被人类视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中国古典园林的典型特点为山环水抱,曲折蜿蜒,花草树木讲究自然,没有统一的格式,给人以舒适安逸的感觉。而西方古典园林的体现形式则截然不同,在其设计的过程中,主要采用人工造林的手法来体现人工美的价值,采用对称的布局、注重花草木修剪组合而成的精美的几何图案。因此分析总结出中西方园林艺术的各自特点与精髓,将其融入到现代设计理念,从而设计出更加符合现代人生活与审美的新型园林。
1、中西方古典园林概述
园林艺术与其它艺术并无大的区别,中西方古典园林分别具有自己独特风格与特征,据资料显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始于夏商时期,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被兴誉为世界园林之母,从早期秦始皇时期的阿房宫,汉代的上林苑简单圈地开始,到了魏晋南北朝时代受到佛教和玄学的影响,开始模仿自然,在园林设计的过程中以自然因素为主,创造出类似于自然园林的景观。直到唐代受到各种艺术文化的影响,园林艺术又上了一个台阶,如唐代诗人王维的辋川别墅,其宅院与自然山水风景有机结合,在北宋时期园林建筑业又加入一些新的元素,形成了中国园林的主要特色。而到了清朝时期中国园林艺术发展到,连续修建一系列弛名中外的经典作品,如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等。
西方造园艺术则始于古罗马的中央是绿地,四周围绕住宅的模式,希腊又在古罗马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发展为大规模的山庄园林,其典型特点是以建筑为主体,以对称的形式为本,在树木与绿篱造景时,开始应用整形修剪技术。直到文艺复兴时期,西方的园林开始快速发展。以人工安排,布局方正的大规模的别墅庄园日益增多。直到凡尔赛宫的兴建,这种几何形式的西方古典园林艺术达到顶峰。
2、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色
中国古典园林园林在艺术上具有:自然与含蓄、造型与空间、借景与意境三大典型特点,主要采用人工仿造各种自然山水风景。在园林的空间布局、景观配置及其建筑群体几个方面均体现着自然式山水风光之美,在此基础上又适当融入一些中国的传统文化,从而形成了令世界瞩目的中国古典园林艺术。
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色重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中国古典园林在空间布局上追求自然美,可以简单的比喻为:“把大自然中的各种美景浓缩在庭院中”,在空间上通过借景、对景、分景,隔景等造园方法,通过空间局部的交错与曲折变化,在有限的面积内,给人以空间无限的感觉,从而形成了二维空间与三维空间相结合的艺术景观效果,犹如一幅完美的图画。其次是在园林的景观配置方面多以自然山水为主体,点缀适当的花草树木,其典型特点是假山设计自然逼真,池沼布局错落有致,花木品种多样化,不同的季节都设有可观赏的植物且高低分布有别,注重远景与近景的层次,在形式上充分体现了自然天成之美与意境美。再次是中国古代园林建筑虽然没有大型建筑,但其布置往往都很密集。经常设有厅、堂、轩、馆、楼、阁、榭、舫、亭、廊等功能不同的建筑,这些建筑与山、石、水、植物之间紧密的融合在一起,让人无限的接触自然,不知不觉中体会到天然环境情趣。最后是绘画、诗词对中国造园艺术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中国古典园林常常采用各种山水诗、山水画的形式寄情于景,赋予园林超脱与自然协调共生的意境,承载着了中国丰富的传统文化信息,实现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价值与文化内涵。
3、西方古典园林的艺术特色
西方古典园林艺术与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属于迥然不同的两个流派,西方人认为园林是人工创造的,就应该对自然的景观加以改造,才能达到完美的境地。因此在西方古典园林造园的过程中,以排斥自然为前提,追求严谨性与合理性的相互统一,以纯粹的几何结构和数学关系为基础,强迫自然接受匀称的法则。西方古典园林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所有要素之间比例协调、采用对称式的布局,其总体构图也以规则严谨、直观明晰的形式为主,从而呈现出一种几何图案之美,由此可见,西方造园艺术主要是立足于采用人工方法来改变自然状态。
总的来说,西方古典园林的艺术特点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在西方园林的布局构造中,建筑物体积往往都比较大,在整个园林中占很大的比例,是构成整座园林的基础。所有的花坛、水池、喷泉、雕塑等都是以大型建筑为主轴,通过对称式的几何图案将园林的整体构造有序的组合在一起。其次是在园林的景观配置方面,非常讲究人为的创意,如水池、台阶、植物及道路形状、大小与位置等每一元素都设计的非常精细,各种植物也都是通过人工修剪而成各种形状供欣赏,绝不允许其自然生长,所有的园林构成元素经过严格地规划与布局后,呈现出圆形、方形、椭圆形或菱形等规则的形状,在形式上给人以规则整齐的感觉,在空间上给人足够的想象空间,在思维上给人以征服自然的。
结束语
总之,中西方古典园林风格各具艺术特色。一个优质的园林,无论是中国古典园林还是西方古典园林,都具有令人赏心悦目的共同特征,只是侧重点不同而以,西方园林给人的感觉偏重于悦目,而中国古典园林则突出赏心。然而对比分析中西方古典园林艺术并不是本文的最终目的,在日后的景观园林设计中借鉴中西方古典园林艺术的综合特点,将双方的优点运用到新型景观园林的创新设计非常关键,所以在分析比较的过程中,要着眼于借鉴与创新,充分发挥中西方古典园林艺术的优势,设计出更加符合现代政治、经济、文化的新型园林。
参考文献:
[1]祁颖;《旅游景观美学》;中国林业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张玲;中国古典园林置石在现代园林景观中的应用[J];农技服务;2010年11期
篇2
一、中国古典舞与西方古典芭蕾舞动作原理之间的比较
(一)就“运动人体”的重心而言,西方古典芭蕾舞是高的而中国古典舞是低的。古典芭蕾舞者的身体重心保持最高位置,稳定面小,有天平的平衡感觉,使动作感觉自由灵巧、轻盈飘逸,突出了立体效果,并有表现动作的特质。中国古典舞动作重心则多降低,体重多落于脚跟,有表现平衡的特质,两脚一虚一实,一轻一重。
(二)就“运动人体”的轨迹而言,西方古典芭蕾舞是从内到外的,而中国古典舞是从外到内的。古典芭蕾技术中动作感觉是离心的、星射的,力量发自躯体的中心,由中心外展开至肩部、上臂、下臂、手部、指尖,然后继续延伸至远方;下肢从躯体中心至胯部、大腿、小腿、足部、脚尖,然后钻入地心或穿透空气。
(三)就“运动人体”的态势而言,西方古典芭蕾是开、绷、直、立,而中国古典舞是拧、倾、圆、曲。其实,不论是西方古典芭蕾还是中国古典舞都是对“运动人体”的审美开发,只不过是在不同的审美需求下从不同角度来理解、观察的。
二、中国古典舞与西方古典芭蕾舞表现和之间的比较
(一)就“运动人体”的表现而言,西方古典芭蕾示形而中国古典舞示意。西方所有的舞蹈动作与姿势基本上不含任何意义,主要表现动作的形式与技巧、动作的意义是由舞蹈的不同需要和舞者所赋予的,尤其是西方古典芭蕾中的双人舞托举,惊人的技巧多于传情。中国古典舞动作虽然也示形,但以示意为主。“意”是动作所传达出的意味。动作均是“以意领形”“动以示意”,并且每一个舞蹈动作均有其表现的意义。
(二)就“运动人体”的追求而言,西方古典芭蕾舞主外,中国古典舞主内。西方古典芭蕾演员的面部总是冷冰冰的,如同面具,但却刻意去追求超强的肌肉力量,通过完成高难度技巧来取悦观众,使观众叹为观之,以此也使西方古典芭蕾舞的审美价值得到认同。而中国古典舞的追求则是“神、律、诗意”,“神”即神韵,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是舞蹈者心态和内涵的表达。
(三)就“运动人体”的表现体系而言,西方古典芭蕾舞属一元动作而中国古典舞属多元动作。芭蕾的动作是一元的是说动作性质的相同,即不分男女,不论剧情,都是一组基本动作。而中国古典舞则不同,男女有不同的动作系列,这是源于在中国古典舞学科建设中,男舞主要以大武生为基调,女舞主要以青衣为基调;男舞雄浑刚劲,女舞则内敛秀美;男舞舞起来荡气回肠,女舞跳起来娇小迷人;男舞多以运用大云手、烽火轮、腾空跃跳对舞台产生强烈的占据感。
(四)就“运动人体”的动作技术层次而言,西方古典芭蕾舞是多层次的表现,而中国古典舞则是单层次的动作技术表现。西方人认为宇宙是有整齐的秩序,有低至高之层叠,所以西方古典芭蕾舞的动作技术是由低层向高层发展,同一动作有不同层次的技术发展。而中国人在观念上个体与整体不分,一变为多,多亦可合一,所以中国古典舞的技术是单层次的,每一动作只有一种做法,亦即每一动作只有一个动作层次,还有一点是西方古典芭蕾舞的动作是联合表现的,大多数动作必须联合表现才可完成,这种动作的联合表现性也是必然的。
三、中国古典舞与西方古典芭蕾舞道具应用的比较
剑与水袖是中国古典舞表演中最常见的两种道具。剑舞身法性强,充满阳刚之气,袖舞柔媚飘逸,韵律感强。除剑、袖运用之外,还有鼓、扇子、手巾、帽子、桌子、椅子、长绸等的运用。例如中国古典舞中的绸舞体现了我国传统造型艺术以线造型,以线传神,以线抒情的审美意趣,它以飞腾跌岩的动势,舒卷盘旋的流线,起伏流畅的韵律,组成充满音乐感的时空造型,如再有与色彩相结合,就会使人联想到行云、流水、泛烟、火焰、彩虹、流电……充分发挥了道具在舞蹈中的象征手法,也正因中国古典舞中道具的巧妙运用,才更加烘托了舞蹈主题,丰富了舞蹈表意,渲染了舞蹈氛围。而谈到西方古典芭蕾舞的典型道具就非“足尖鞋”莫属了,女舞者穿上它翩翩起舞于舞台之上,通过做一些旋转、跳跃的技巧展示着“足尖鞋”的神奇,给人以蜻蜓点水般的轻盈之感。也体现着西方人所追求的典雅高贵之美。
篇3
关键词:芭蕾舞;古典舞;基本功;关系
在舞蹈专业教学中,不论是西方的舞蹈,还是中国的舞蹈,基本功训练课都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必修课。系统的基训课必须有步骤地根据一定的程式,遵循由易到难、从简至繁的规律,采用符合训练要求的教学方法,进行身体各部分肌肉的能力训练,对关节的柔韧性、控制身体活动的灵活性和稳定性能力训练以及跳、转、翻等各种技巧训练,以适应各种类型动作为将来可以承担各种舞蹈角色做准备。中国古典舞是对中国传统戏曲舞蹈的复兴与再造,融入了戏曲、武术等传统文化的精粹,具有东方神韵的审美特质;而芭蕾艺术起源于意大利,兴起于法国,盛行于宫廷,也有“晚宴芭蕾”之称,今天它已遍及全世界。解放后,我国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指导方针下,北京舞蹈学院以戏曲舞蹈为基础,引用、借鉴、融合西方芭蕾舞的优点,创造起一个全新的中国古典舞。这样使两个舞种之间产生了特殊的关系。
1 西方芭蕾舞基本功的特点
芭蕾舞的基础训练以科学性、规范性、严谨性为特点。它对肌肉的训练可以使学生的肌肉走向、承受力和关节得到解放,完成对“开、绷、直、立”等主要芭蕾舞美的特征的训练,逐渐形成了挺拔、匀称、舒展的体态,使舞者在“气质”上得到提升。它将人体运动生理和艺术表现有机地结合,为舞蹈演员提供丰富的表现意识和表现手段。芭蕾美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开”“绷”“直”“立”的技术原则上,而这也是芭蕾训练的难点。脚背的“绷”:毫无疑问是延长了腿的长度,强化了腿流线型的美,最重要的是绷脚训练了踝关节的力量,增强了踝关节到趾关节的灵敏度。膝盖的“直”:两腿脚在完成充分的伸展时,必须把膝盖骨伸直,使芭蕾中的许多舞姿达到舒展、长线条、完美的视觉造型效果,也在技术训练时确保人体重心的垂直。髋关节的“开”:外开不是人们自然而然形成的动作习惯,但它对于一种发源于皇家宫廷、极具贵族风格的舞蹈来说,“外开”的体征却是必不可少的,各种舞姿的跳跃、旋转和转身,各种舞步和连接等一系列的动作,都要求有“外开”的特征。身体的“立”:立是在基训中强调最多的,芭蕾的美就建立在直立的基础上的。“立”是一种延伸感,是指身体要拉长,是指腰椎到颈椎部位的立,避免舞者出现松腰、懈胯的现象。
2 中国古典舞基本功的特点
中国古典舞训练体系必须是建立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以其浓郁的风格韵味和特有的律动方式,体现我们民族的艺术美学特征。针对这一特点,在教学中运用中国古典舞的身法、身韵,帮助学生寻求内在气质与外部动作的共同点,力争将舞蹈中的精美舞姿巧妙结合,集于一体,使基训课既丰富多彩又严格统一。中国古典舞基本功是以传统戏曲为基础,借鉴、吸收了杂技、武术、芭蕾的内容,经过老一辈舞蹈家“取其所长、补我所短”的长期研究、实践、创新发展起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舞蹈训练体系。它具有的民族特殊的审美心理、情趣和特征,是芭蕾所难以比拟的。因此,中国古典舞的训练更能体现中华民族精神。中国古典舞的训练主要以腰为轴心,训练俯、仰、拧、倾等动作,圆、曲、含、腆等基本韵律,要突发有力,并能在多维空间完成跳、转、翻、滚等技巧。节奏上强调轻柔、动静、收放、缓急的鲜明对比,点线结合的特点,达到“神形统一、内外结合”的独特风格,能使舞者肢体的各部位得到最大范围的解放。中国古典舞采用大量的芭蕾舞训练方法,通过地面、把杆、中间,采用压、搬、耗、控、踢、甩、涮等不同方法,使学生从肩、背、腰、膝等各个关节及整个躯干得到训练,进而使学生在软开度、素质能力上得到发展。其次,在能力训练方面,增加对学生的腹背肌练习以及弹跳方面的练习,使学生的整个肢体在各个方面都得到有效的训练,从而增强了肢体的表现力、感染力。
3 两者之间的关系
诞生于20世纪的中国古典舞基训是在戏曲舞蹈形式与芭蕾结构框架相融合的基础上创建发展而来的。现在,中国古典舞的训练存在的问题是“芭蕾的下身,古典舞的上身”。以戏曲为基础,以芭蕾为方法,建立中国古典舞教材。其中基础是指戏曲中的风格造型、风格技巧,方法是指芭蕾所具备的科学性。在当时中国古典舞基训课堂中基本使用的是戏曲中的训练方法,过了一段时间后发现行不通,因为基训的根本任务是培养舞蹈演员扎实的专业基础、人体的基本素质、舞蹈的形态与高难度技术技巧,而戏曲中没有适应舞蹈的科学训练体系。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古典舞基训便进行了一次“科学化、系统化”的讨论和研究,以此来加强中国古典舞基训教材的科学系统性。此时的芭蕾舞基训已经积累了几百年的经验,有一整套较为科学的训练体系,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严格的规范和结构形式,正好弥补中国戏曲舞蹈在训练中的不足之处,能更好地锻炼演员的基本功和身体形态以及肌肉的素质。在这次“科学化、系统化”的改革中,通过借鉴芭蕾基训确定了中国古典舞基训的舞姿、跳跃的基本方法、跳的连接动作和辅助动作,确定了把上的训练动作。包括什么动作活动哪一部分肌肉、增长身体哪部分的能力、把上的哪个动作为把下的哪些技巧和跳跃做准备,课堂中从把杆“一位擦地”开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这样芭蕾舞便为中国古典舞基训提供了完善的教学结构。其次,找到中国古典舞和芭蕾舞训练上的共性。如:腿的直立、重心的要求以及如何使学生更有效地掌握舞姿和旋转、跳跃技巧的能力。我们不能把西方芭蕾的东西照搬全抄,那样会失去我们自己的民族性,如果没有了民族性就不是中国古典舞了。所以,我们还加入了身韵“形”的特征和“神”的体现,以及“Q”“倾”“圆”“曲”和下身的“勾”“脍”的体态美。
这样,西方的芭蕾舞与中国的古典舞有了各自的特色,芭蕾舞注重的是气质,古典舞讲究精气神。芭蕾舞训练要求开、绷、直、立,动作简洁大方,指尖、脚尖要求无限延伸,出手、投足讲究正,做动作时提着气,重心随动作主力脚快速移动,一般保持较高的位置。中国古典舞训练多讲究柔软、气息、韵味。如脚就有正脚,撇脚,绷脚,腰就有胸腰,中腰,板腰等,重心按舞蹈要求可高可低。不过由于中国古典舞借鉴了西方芭蕾舞,所以,中国古典舞脱离不了西方芭蕾舞的训练方法,也正是有了芭蕾舞的融入,中国古典舞才能达到更好的训练效果,使其更加成熟和完善,与芭蕾舞在世界舞林之中并驾齐驱。
参考文献:
[1] 许霓.论芭蕾基训在形体训练中的实用价值[J].中国西部科技,2007(4).
[2] 赵卫华.浅淡芭蕾基训课的特点[J].艺术教育,2006(6).
[3] 李炜,任芳.舞蹈文化[M].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
篇4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中国现代园林
中图分类号:K928.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中国古典园林在世界园林发展史上独树一帜,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造园艺术的奇观。中国古典园林是人类用勤劳和智慧创造出的境界独到、风范高雅的工艺造物,以其沉静典雅、平淡含蓄、心物化的美学风范,成为世界造园艺术宝库中一朵魅力永恒的奇葩。中国的造园艺术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审美旨趣,它深浸着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内蕴,是中国五千年灿烂文化造就的艺术珍品,代表着中华民族内在的精神品格。
中国现代景观园林要取得进步和发展,既不能片面照搬中西方古典园林的内容和手法,又不能忽视中国本土自然景观资源和地域文化的特征,必须通过对传统园林深入研究,提炼中国园林文化的本土特征和西方园林文化的精髓,抛弃传统园林的历史局限,把握传统观念的现实意义,使其融入现代生活的环境需求和设计理念。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色
1.园林的空间布局
中国古典园林造园的主旨是表现自然美,追求意的优雅环境的深邃。她将大自然中的各种美景再现在小小的庭院中,在二维的园址上突出三维的空间效果,通过借景、对景、分景、隔景等种种手法来组织空间,造成园林中曲折多变、小中见大、虚实相间的艺术景观效果,表现出具有中国传统特点的空间组织手法和空间的曲折变化,让山水风光、自然气息渗透入园林建筑,使人们在建筑环境中能尽情领略大自然的天趣。园中园式的空间布局原则上将园林整体分隔成许多不同形状、不同尺度和不同个性的空间,将形成空间的各要素糅合在一起,分别表现自然、山水、人文景观等,使人们看到了空间局部的交错,以有限的面积,创造无限空间,形成丰富得似乎没有尽头的景观,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一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假自然之景,创造真山水之趣。
2.园林的景观配置
中国古典园林是自然山水式园林,园中多以自然山水为主体。这些自然山水虽通过叠山理水、植物配置等人工模拟而成,却浓缩了自然界美好的山水风光,在园林中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效果,体现着自然天成之美、自然天成之理和自然天成之趣。
中国古典园林多以山水取胜,配以适当的植物,其山石采自太湖流域的太湖石。山体自然,神似真山,一些山石还具有“透、漏、瘦、皱”等特点。园林中花木的品种繁多,具有季节性、地方性、艺术性和民族性的特色,如拙政园的紫藤,留园的银杏,网师园的桧柏等有着数百年树龄的古木,尤为珍贵。园林通过亭、台、楼、榭、轩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和花草树木的映衬,体现出近景远景的层次。
3.园林的建筑群体
中国古代园林除了有自然的趣味,还有密集的建筑。为了使园林成为可望、可行、可游、可居之地,园林中必须建造各种相应的建筑,如厅、堂、轩、馆、楼、阁、榭、舫、亭、廊等。园林中的建筑不但不能压倒或破坏主体,而且应该突出山水的自然,力求达到自然与建筑的有机融合。在使山、石、水、植物和建筑之间协调融合时,应顺其自然、追求大趣,使人与自然十分和谐地溶入建筑环境之中,让人们虽然身处有限的人造环境中,却能够感受到一种天然环境的无限情趣。
4.淳厚丰富的园林文化
人们常常用山水诗、山水画寄情山水,表达追求超脱与自然协调共生的思想和意境。中国古典园林中大量的楹联、匾额、雕刻、碑石、文学、书画、音乐等不仅表达着中国古代哲学理念、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还承载着淳厚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信息,是综合性地历史文化艺术宝库,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底蕴。
二、中国现代园林的发展
时代在变迁,社会在发展,时代的变化推动着中国现代园林建筑的发展,这是园林发展的客观趋势,更是时代的要求。在中国建造园林不能简单的模仿、抄袭,或是将各景点的精美元素拼凑、组装在一起。这种一成不变、生搬硬套的造园模式已经满足不了当代人的需要,新条件下的创作应该既适应时代的需要,又具有典型的传统风貌。
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现代园林设计的灵感之源,其造园的思想精髓是现代园林设计的理论基础。中国园林设计师应对中国传统园林积极地进行探索研究,吸取她的造园精髓,保留其“人与自然的和谐”、“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思想,同时挖掘古典园林的现实意义,将其造园手法、造园要素、空间布局形式以及文化特征等应用到更广阔的领域,继承和发扬极富现代意义的理念和手法。设计出的现代园林作品应富有地域性景观文化特征,使中国园林文化得到延续和发展。
中国现代园林的发展,既不能生搬硬套中国古典的园林形式,也不能完全依赖于西方园林的造园模式,而是应该深入研究中国古典园林和西方园林杰作中所蕴含的典型特征,遵从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方法、合理借鉴西方的表现形式,取西方园林之长,补中国园林之短,从而将中国文化思想与西方现代观念完美融合,并把握好中西方古典园林设计的精髓。
三、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
在国内,古典园林同样也是一切造景设计的基础。近些年来,在它的基础上已经形成了多个学科交叉的新型学科,如:园林设计、环境设计、规划设计、风景园林设计等等,这些学科虽然名称不一样,但其所共同追求的“普遍和谐”的传统观念都是一样的。古典园林中“天道与人性和谐”的一贯思想指引着他们将自然山水比德、仁智、“道发自然”为探求规律,遵循“反璞归真”、“朴素自然”为审美标准,以自然而然的大自然才是真、善、美的。
3.1中国古典园林是现代园林设计的灵感之源
中国古典园林是现代园林设计的灵感之源,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精髓更是我们现代造园设计的理论基础,因为一个好的园林作品并不是凭空臆造出来的,而是从“乡土”中“生长”出来的,正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道理,一方水土出一方园林景观。
3.1.1对中国古典园林的研究是了解本土地域文化的捷径
中国现代风景园林的发展,需要本土风景园林师的艰苦努力。中国的风景园林师必须关注风景园林的本土地研究,积极探索富有地域性景观的文化特征,这样才能设计出“土生土长”的风景园林作品。
3.2中国古典园林面对西方思潮的冲击需把握两点
3.2.1开拓思路,拓展中国园林的设计领域
面对西方思潮的冲击,现代设计师更要开拓思路,挖掘古典园林的现实意义,把中国的古典园林造园手法、空间布局形式、造园要素以及文化等等,应用到更广泛的领域。
3.2.2融会贯通,探索科学严谨的设计方法
古今结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是必然的趋势。遵从古代的造景方法、合理借鉴西方的表现形式,取西方之长,补中国园林之短,融中国文化思想之内涵与西方现代之观念,创造中国特色的现代园林。
老子有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遂有“天人之际,合而为一”的宇宙观,认为对立物的统一,则有创新,能够有新生事物的出现。我们在现代园林建设中既要继承传统,又要有所创新;既要考虑民族文化的文脉,又要考虑时代的发展,在现有的条件下,结合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努力创造出具有现代特色而又不失中国古典园林的“魂”的景观。
参考文献:
[1]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篇5
1.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典园林,是把自然的和人造的山水,以及植物、建筑融为一体的游赏环境。中国园林是中国建筑中综合性最强、艺术性最高的一种类型,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珍品。
中国古典园林具有非常突出的审美特征,是一种蕴含着非常丰富和谐而又具有自然韵致的景观体系。中国古典园林还被赋予了深致的精神内涵,中国文化中的人格精神、哲学思想、宇宙观念等都可以通过园林这个艺术方式予以表现。
追求诗画意境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理念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自从文人参与园林设计以来,追求诗的涵义和画的构图就成为中国园林的主要特征。谢灵运、王维、白居易等著名诗人都曾自己经营园林。历代诗词歌赋中咏唱园林景物的佳句多不胜数。画家造园者更多,特别是明清时期,名园几乎全由画家布局;清朝许多皇家园林都由画师设计。园林的品题多采自著名的诗作,因而增加了它们的内涵力量;依画本设计布局使得园林的空间构图既富有自然趣味,又符合形式美的法度。
注重审美经验,通过多种手段调动审美主体的能动性是造园艺术家的不懈追求。园林毕竟是人造的景物,不可能将自然美完全逼真地再现出来,其中的诗情画意,多半是人的审美经验的发挥,即所谓借景生情,情景交融。观赏者的文化素养越高,对园林美的领会越深。
创造无穷的空间效果是园林艺术设计特别注意要达到的目标。在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中,私家园林面积都不大,而皇家宫苑又是私家园林的集锦。要表现出诗情画意的美学内涵需要某种连续委婉的曲线流动。为达此目的,必须运用曲折、断续、对比、烘托、遮挡、透漏、疏密、虚实等手法,取得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的无穷效果。
中国古典园林是一种综合性的空间艺术,为了达到突破视觉局限,与天地融通的要求,在造园的过程中还非常强调借景。借景包含借入与屏出两个相反相成的部分。中国园林运用借景手法创造了许多著名的美的画面,如江苏无锡寄畅园借景锡山宝塔,北京颐和园画中游、鱼藻轩借景玉泉山和西山,河北承德避暑山庄锤峰落照借景磬锤峰,等等,都是这方面最成功的例子。
2.西方古典园林的审美特征
西方园林艺术与中国园林艺术迥然不同。西方园林的造园艺术,完全排斥自然,力求体现出严谨的理性,一丝不苟地按照纯粹的几何结构和数学关系发展。“强迫自然接受匀称的法则”是西方造园艺术的基本信条,追求一种纯净的、人工雕琢的盛装美。
西方园林的艺术特色突出体现在园林的布局构造上。体积巨大的建筑物是园林的统率,总是矗立于园林中十分突出的中轴线起点之上。园林以此建筑物为基准,构成整座园林的主轴。建筑物控制着轴线,轴线控制着园林,因此建筑也就统率着花园,花园从属于建筑。在园林的主轴线上,伸出几条副轴,布置宽阔的林荫道、花坛、河渠、水池、喷泉、雕塑等。在园林中开辟笔直的道路,在道路的纵横交叉点上形成小广场,呈点状分布水池、喷泉、雕塑或小建筑物。整个布局,体现严格的几何图案。园林花木严格剪裁成锥体、球体、圆柱体形状,草坪花圃则勾划成菱形、矩形和圆形,等等。总之,一丝不苟地按几何图形剪裁,绝不允许自然生长形状。水面被限制在整整齐齐的石砌池子里,其池子也往往砌成圆形、方形、长方形或椭圆形,池中总是布置人物雕塑和喷泉,追求整体对称性和一览无余。
在园林布局上,黑格尔曾说:“最彻底地运用建筑原则于园林艺术的是法国的园子,它们照例接近高大的宫殿,树木是栽成有规律的行列,形成林荫大道,修剪得很整齐,围墙也是用修剪整齐的篱笆造成的。这样就把大自然改造成为一座露天的广厦。”西方古典园林无论在情趣上还是构图上和古典建筑所遵循的都是同一个原则。园林设计把建筑设计的手法、原则从室内搬到室外,两者除组合要素不同外,并没有很大的差别。
综上所述,西方园林艺术提出“完整、和谐、鲜明”三要素,追求严谨的理性。欧洲人自古以来的思维习惯就倾向于探究事物的内在规律性,喜欢用明确的方式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形成清晰的认识。这种思维习惯表现在审美上就是对称、均衡和秩序,而对称、均衡和秩序是可以用简单的数和几何关系来确定的。“决定美和典雅的是比例,必须用数学的方法把它制定成永恒的、稳定的规则”,是西方造园艺术的最高审美标准。
3.中西方古典园林审美特征差异的根源
中西方园林在起源上有着根本不同的用途,又因为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引起了二者在发展过程中审美特征的不同发展趋向。
篇6
[关键词]:园林空间布局; 园林景观配置; 园林文化; 园林艺术;园林发展;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它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品格的生动写照,是我们今天需要继承与发展的瑰丽事业。
西方园林艺术提出“完整、和谐、鲜明”三要素,追求严谨的理性。欧洲人自古以来的思维习惯就倾向于探究事物的内在规律性,喜欢用明确的方式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形成清晰的认识。这种思维习惯表现在审美上就是对称、均衡和秩序,而对称、均衡和秩序是可以用简单的数和几何关系来确定的。正如古典主义建筑权威大勃隆台所说:“决定美和典雅的是比例,必须用数学的方法把它制订成永恒的、稳定的规则”,这就是西方造园艺术的最高审美标准。
因此,中国现代景观园林要取得进步和发展,既不能片面照搬中西方古典园林的内容和手法,又不能忽视中国本土自然景观资源和地域文化的特征,必须通过对传统园林深入研究,提炼中国园林文化的本土特征和西方园林文化的精髓,抛弃传统园林的历史局限,把握传统观念的现实意义,使其融入现代生活的环境需求和设计理念。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色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造园艺术源远流长。园林效法自然,凿池开山,栽种花木,用人工仿造自然山水风景,常以假山、漏窗为屏障分割视线,有移步换景之妙,成为“虽由人作,宛如天成”的自然式山水风光。
1. 园林的空间布局
中国古典园林造园的主旨是表现自然美,追求意的优雅和境的深邃。她将大自然中的各种美景再现在小小的庭院中,在二维的园址上突出三维的空间效果,通过借景、对景、分景、隔景等种种手法来组织空间,造成园林中曲折多变、小中见大、虚实相间的艺术景观效果,表现出具有中国传统特点的空间组织手法和空间的曲折变化,让山水风光、自然气息渗透入园林建筑,使人们在建筑环境中能尽情领略大自然的天趣。园中园式的空间布局原则上将园林整体分隔成许多不同形状、不同尺度和不同个性的空间,将形成空间的各要素糅合在一起,分别表现自然、山水、人文景观等,使人们看到了空间局部的交错,以有限的面积,创造无限空间,形成丰富得似乎没有尽头的景观,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一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假自然之景,创造真山水之趣。
2. 园林的景观配置
中国古典园林是自然山水式园林,园中多以自然山水为主体。这些自然山水虽通过叠山理水、植物配置等人工模拟而成,却浓缩了自然界美好的山水风光,体现着自然天成之美、自然天成之理和自然天成之趣。中国古典园林多以山水取胜,配以适当的植物,其山石采自太湖流域的太湖石。山体自然,神似真山,一些山石还具有“透、漏、瘦、皱”等特点。园林中花木的品种繁多,具有季节性、地方性、艺术性和民族性的特色,如拙政园的紫藤,留园的银杏,网师园的桧柏等有着数百年树龄的古木,尤为珍贵。园林通过亭、台、楼、榭、轩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和花草树木的映衬,体现出近景远景的层次。
3. 园林的建筑群体
中国古代园林除了有自然的趣味,还有密集的建筑。为了使园林成为可望、可行、可游、可居之地,园林中必须建造各种相应的建筑,如厅、堂、轩、馆、楼、阁、榭、舫、亭、廊等。园林中的建筑不但不能压倒或破坏主体,而且应该突出山水的自然,力求达到自然与建筑的有机融合。在使山、石、水、植物和建筑之间协调融合时,应顺其自然、追求大趣,使人与自然十分和谐地溶入建筑环境之中,让人们虽然身处有限的人造环境中,却能够感受到一种天然环境的无限情趣。
4. 淳厚丰富的园林文化
人们常常用山水诗、山水画寄情山水,表达追求超脱与自然协调共生的思想和意境。中国古典园林中大量的楹联、匾额、雕刻、碑石、文学、书画、音乐等不仅表达着中国古代哲学理念、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还承载着淳厚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信息,是综合性地历史文化艺术宝库,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底蕴。
二、西方园林的艺术特色
西方园林艺术与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效法自然迥然不同,它完全排斥自然,追求严谨的理性,一丝不苟地按照纯粹的几何结构和数学关系发展。西方造园艺术把强迫自然接受匀称的法则作为基本信条,提出“完整、和谐、鲜明”三要素。
1. 园林的布局构造
西方园林的建筑物体积巨大,矗立于园林的中轴线起点之上。整座园林以建筑物为基准,使其成为整座园林的主轴。将宽阔的林荫道、花坛、河渠、水池、喷泉、雕塑等分别布置于园林的主轴线旁的几条副轴上,并在园林中开辟笔直的道路,将水池、喷泉、雕塑及小建筑物等点状分布在道路的纵横交叉点上。布局严谨,构图强调秩序美,通过对称、均衡和秩序来表现简单的数和几何关系,体现严格的几何图案。
2. 园林的景观配置
西方园林讲求人工化,整座园林全都统一在单幅构图里,树木、水池、台阶、植物、道路等的形状、大小、位置和关系都推敲得很精致,连道路节点上的喷泉、水池和被它们切断的道路段落的长短宽窄都讲究很好的比例。植物绝不允许自然生长出其各自的形状,完全被一丝不苟地剪裁成锥体、球体、圆柱体等几何形状。,水池、草坪、花圃。水池、草坪和花圃追求对称性和整一性,也被严格地规划成矩形、圆形、方形、椭圆形、菱形等几何形状以达到自然的和谐。西方园林造园之美就在于其所有要素之间比例协调,总体构图明晰和匀称。
三、中国现代园林的发展
时代在变迁,社会在发展,时代的变化推动着中国现代园林建筑的发展,这是园林发展的客观趋势,更是时代的要求。在中国建造园林不能简单的模仿、抄袭,或是将各景点的精美元素拼凑、组装在一起。这种一成不变、生搬硬套的造园模式已经满足不了当代人的需要,新条件下的创作应该既适应时代的需要,又具有典型的传统风貌。
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现代园林设计的灵感之源,其造园的思想精髓是现代园林设计的理论基础。中国园林设计师应对中国传统园林积极地进行探索研究,吸取她的造园精髓,保留其“人与自然的和谐”、“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思想,同时挖掘古典园林的现实意义,将其造园手法、造园要素、空间布局形式以及文化特征等应用到更广阔的领域,继承和发扬极富现代意义的理念和手法。设计出的现代园林作品应富有地域性景观文化特征,使中国园林文化得到延续和发展。中国现代园林的发展,既不能生搬硬套中国古典的园林形式,也不能完全依赖于西方园林的造园模式,而是应该深入研究中国古典园林和西方园林杰作中所蕴含的典型特征,遵从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方法、合理借鉴西方的表现形式,取西方园林之长,补中国园林之短,从而将中国文化思想与西方现代观念完美融合,并把握好中西方古典园林设计的精髓。
中国现代园林设计只有以严谨的态度进行改革、创新,才能建设出具有感染力和创造力的现代园林。我们在现代园林建设中既要继承传统,又要有所创新;既要考虑民族文化的文脉,又要考虑时代的发展,在现有的条件下,结合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努力创造出具有现代特色而又不失中国古典园林的“魂”的景观。
参考文献 [1] 周维权. 《中国古典园林史》,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
篇7
关键词:古典园林设计;共通处;不同处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园林艺术是一门结合自然的艺术,是表达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最直接的创作。园林设计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根据地形特征的利用与改造,并结合植物配景和建筑布置,创造出景色如画、环境舒适、健康文明的游憩境域。纵观园林的发展史,当今世界园林艺术已形成了三大系统―――中国、欧洲和西亚。
1 欧洲古典园林设计与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共通
1.1 对自然与美的追求的同一性
中西方古典园林同属园林艺术,文化和历史的差异造就了不同的自然观和审美观,从而导致中西园林艺术形式出现差异,但是园林艺术形式的不同并不能掩盖中西方人们对一种内在本质和理想的追求,即对自然和美的追求。首先中西方在园林设计中都承认自然是美的。只不过东方园林追求的是“天然自然”, 西方园林追求的是“人工自然”。其次,美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无论是几何式的还是自然式的本质上都是美的,都是人们根据美的规律创造出
来的艺术表现。
1.2 中西方园林都与历史发展密切相关
不同时期的中西园林艺术都是中西方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都是人类历史活动的结晶,都反映了当时的历史现状和人们的需求。同时中西方园林艺术也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互补的, 并且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吸收的。西方园
林最终选择了东方的园林艺术形式就是对此最好的历史见证。
2 欧洲古典园林设计与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不同
2.1 文化背景的差异
中国传统哲学的主流是由“儒、释、道”三家学说构成,成为中国古典园林历史发展进程的意识形态背景。与崇尚隐逸、寄情山水和天人合一的思想汇合一起决定了中国造园“重情”的美学思想。中国古典园林受中国文化的熏陶,与绘画、诗词和文学紧密结合。当时的绘画理论对于造园起到指导作用。以自然山水为创作的楷模,强调不要抄袭自然山水,而要经过艺术家的主观感受以取其精华。中国古典私家园林很多为文人园,园林的拥有者以古代圣人自比,借题寓意,寓情于物,以园林寄托对社会的情感。这种社会感情导致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建造设计不是单纯的景观设计,还蕴含着浓厚的社会意义。
西方哲学思想是从古希腊以本体论起,到近代转为以认识论为主,其基本思想是主客二分,作为西方文化思想传统的主流,体现在自然观上是天人相分,与自然疏远甚至对立,以自然为客体,人站在自然、世界之外来思考自然、对待自
然,他们崇尚理性,崇尚对自然的征服,因此是以人类和知识为中心,侧重对自然、世界本质的认识。在设计园林时,欧洲造园家都从数的观点出发,事事追求精确,把数理主义完全贯彻到园林创作当中,使园林图式化,形成了一种几何式的园林美,给人一种开朗、广阔和宏伟的壮美,表现出人的伟大力量。
2.2不同的自然观
东西方人对待与自然的关系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西方人善于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积极进取,他们在与自然的抗争中获得和乐趣,并且认为这是一种文明的进步。而东方文化则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不同的自然观反映在造园艺术上,就有了风格迥异的特点。
中国园林讲究在园林中再现自然,“出于自然,高于自然”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一个典型特征。以中国园林中的“叠山”、“弄水”为例:园林中的“叠山”是模拟真山的全貌,或截取真山的一角,以较小的幅度营造峰、峦、岭、谷、悬岩、峭壁等形象。从它们堆叠的章法和构图上可以看到对天然山体规律的概括和提炼。园林中假山都是真实的山体的抽象化、典型化;园林中各种水体也是自然界中河、湖、海、池、溪、涧、泉、瀑等的抽象概括,根据园内地势和水源的具体情况,或大或小,或曲或直,或静或动,用山石点缀岸、矶,堆岛筑桥,以营造出一种岸曲水洞,似分还连的意境。在有限的空间里尽量模仿天然水景的全貌。这就是“一勺则江湖万里”立意。
西方园林所体现的是人工美,布局对称、规则、严谨,从而呈现出一种几何图案美,从现象看西方造园主要是立足于用人工方法改变其自然状态。西方园林造园材质从砖石到植物大都经过人力加工成理想的形状,突出了人对自然的改造,用规整的阵列和几何形状作为基本的造园布局,加上地广人稀的生存模式,使得西式园林整体上在中轴对称控制下呈现出开阔的视野与恢宏的气势。西式园林注重外在几何秩序的形式美感的同时,更注重园林的功能性,以人为本,很早就有了功能明确的剧场、廊架、迷园、泳池等户外娱乐游憩场所,充分体现人类活动一切为人服务的世界观。
2.3不同的审美观
“情融于景,景融于情” 反映了中国人在造园中的传统哲学思想和审美追求。中国人崇尚自然,十分注重情与景的关系。造园之时以情入景,以景寓情,观赏之时则触景生情,把自己当作自然环境的一部分。因此中国园林就是把自然的美与人工的美高度结合起来的环境空间产物。辛弃疾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正是体现了情景交融、天人合一,渗入大自然的意境。
几何式的西方园林起源于意大利的几何式的园林,它反应了西方人的传统思维模式和审美观,在法国人的手中发展到了极致(从凡尔赛公园可以看出)。欧洲自古以来就有穷究实物内在规律的习惯。在审美上,他们坚持美有其内在的规律,而且符合一定的数字和几何比例关系。西方园林的设计是实质上是用数和几何关系这样的理性的思维来确定花园的秩序和比例关系。另外一方面,西方造园不会像中国人那样把园林当作精神家园去寄情,而是建筑的自然延伸,直接物化的表现权利、财富和社会地位。
2.4不同的意境追求
意境是中国艺术创作中的最高追求,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经久不衰的命题。作为中国古典文化的一部分,园林也是把意境的创造作为最高的追求。中国园林追求诗的意蕴,画的意境,处处体现一种诗情画意。园林中的意境能引发人们的深思、联想,把物境与心境柔和在一起,情景交融,物我共化。而西方园林是通过园林的绿地、水体、雕塑、道路等要素,运用绘画中透视的手法,体现出人们所要追求的意境。
2.5空间布局的差异
东方文化强调含蓄美,追求恬静与淡泊。园林的空间处理一般通过景观的收放、对比、藏露、围透、借景与对景,在园林空间构成中力求景中有景,园中有园,峰回路转,曲折通幽。达到催人触景生情,从而形成意境的目的。建筑是园林中的一个有机部分,使之与山石、植物、流水等园林要素按空间的律动、节奏与和谐的需要组成富有音乐感的流动序列。使得游览路线复杂多变,通过延伸游览时间来展示各个景区。建筑往往穿插、点缀在自然山水风景之间,达到“依山就势”、“宛自天开”的效果,使自然美中融入人工美的气息,增添人们现实生活的情趣。如杭州西湖风景区的建筑尺度,一般都不大。即使有些像灵隐寺等体量较大的建筑,也被有意识地隐藏于山麓林木之中,使之与自然结合并融于自然。
欧洲园林则强调视野的开阔和舒朗, 要体现景观的“大气”。空间结构以开放形式为主,使满园景致尽收眼底,让目光体会出“一马平川”的舒畅感。西方规则式园林中将树木整形,造型灌木,组建几何花坛以及运用喷泉等造园要素,对自然元素进行艺术地人工处理,使自然转化为高度的人工艺术,使自然的艺术美成为园林艺术的最高目标。西方自然式园林则是以自然为师,追求园林与自然的高度融合,与中国的自然园林不同的是西方自然园林排除一切自然中原本不存在的人工性。英国自然式园林更多地表现出一片天然牧场的样子,以草地为主,生长着自然形态的老树,有曲折的小河和池塘。这种形式一直延续到 18 世纪下半叶。
3结语
中西方园林艺术尤其是其差异性,是中西方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深入研究中西方园林艺术差异可以透过园林特点这一表面现象,使我们能更加深入了解中国和西方园林的造园史、园林艺术的本质特征,并充分感受到不同历史、不同民族的审美意趣,人类文明的多姿多彩。在各种文化互相冲击交融的今天,有利于我们在造园时除弘扬自己的传统文化外,还能更好地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来充实和提高自己的作品,使整个人类的园林文化更加绚丽多彩。
参考文献:
[1]朱建宁.西方园林史[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7)
篇8
现代设计源于西方,它所体现的是西方的文化、历史和社会意识形态。现代设计传入中国后虽一度影响国人的审美观,但在改革开放以来设计快速发展的几十年里,人们逐渐意识到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的重要性,新中式风格就此逐渐形成。新中式风格诞生于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新时期,随着国力增强,传统意识逐渐复苏,人们开始从纷乱的模仿中整理出头绪,探寻中国设计界的本土意识。逐渐成长起来的新一代设计师和消费市场促进了含蓄秀美的新中式风格的形成。在中国文化风靡全球的新时期,中式元素与现代材质的巧妙融合,再现了中国传统装饰的风格特点。在文化层面,新中式的居室设计风格在经过了欧风美雨的侵袭过后,近几年愈发显得成熟和富有传统气息,西方后现代主义设计的审美价值与中国本土的传统和文化之间开始多层次地融合,中国本土文化的精神和价值获得前所未有的彰显。文化的交汇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通过融合而成的新风格的产生,一种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新室内设计观——新中式风格在这样的情境下融中西文化特点于一身,呈现在人们面前,越来越得到大众的认可。
二、新中式风格中传统元素的彰显与西化倾向
新中式风格的产生是现代设计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结果,但是现代中国室内设计大都学自西方,这就决定了新中式风格虽然是一种中式的室内装饰风格,但是在本质上带有明显的西方设计的烙印,因此新中式风格以特定的角度也可以被视为西化的中式风格。现代室内设计强调功能性,在设计中要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并满足人在居住空间中的基本需要和个体差异所带来的各不相同的特殊要求。新中式风格在室内设计方面比较完整地保留了现代设计中的功能性原则。在元素和构件的运用方面,新中式风格利用各种传统建筑构件,并借鉴传统装饰布局原理,使整体设计追求在形式上富有韵味,表现简洁明快的视觉感受。传统纹样的运用是新中式风格必不可少的点睛之笔,回形纹、中国结等传统元素在室内设计中可以营造出浓郁的中国风韵。新中式风格在结构上可以看做是以功能主义为框架,在内容上以中式传统的构件、纹样、色彩为手段,解决居住空间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并在心理方面唤醒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满足现代人的精神需求和归属感。新中式风格通过提取与运用传统文化元素,使家居设计既有中式家居的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人生活的特点,达到了古典与时尚的完美结合,体现了中西艺术和文化的融合。
三、结语
篇9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西方古典园林;起源差异;文化差异
1.中国古典园林
清代乾隆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最后繁荣时期,号称“乾隆盛世”,此段时期集中兴建的一大批优秀的皇家园林与江南私家园林,成为我国园林发展史上并驾齐驱的高峰,可以认为是整个封建社会园林创作的总结。它们全面体现了传统园林的美学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审美心理的结晶,在从古至今的世界园林舞台上,是令观众倾倒的最精彩的角色之一,故研究乾隆盛世园林美学思想的意义,是我们揭开中国古典园林美学内涵的最佳选择.以下我们便以乾隆时期的中国园林为例,说明古典之美。
2.中国古典私家园林的美学思想
绘画乃造园之母!此时期私家园林受到文人画的直接影响,更重诗话情趣,意境创造,贵于含蓄蘊藉,其审美多倾向于清新高雅的格调。此时期的园林代表作品可推无锡寄畅园、苏州拙政园、扬州影园,其审美特点是“接近自然”。
无锡寄畅园主体是自然风光,其妙在“利用地形,巧于结合外因,冶内外于一炉,纳千里于咫尺”。借景使景观达到近水远山虽非我有而若为我备的境地。从文徽明所著《王氏拙政园记》可以看出拙政园是从“逍遥自得,享闲居之乐”出发,淡泊自然,故信步园内,眼前山林深郁,池水连绵,“滉漾渺弥,望若湖泊”,仿佛置身于纵横淋漓的山水画卷之中,令人心旷神怡。
这种旷达与超逸的园林审美观从明中叶一直延续到清初,至乾隆时,园林美学思想起了巨人的变化。由于清初大兴文字狱的结果,文人按照官方的文化标准多醉心于八股制艺,结果明代富有浪漫气息的文艺思想被窒息了,园林艺术创作形成了形式严谨、技术性强的一套程式。特别是在皇家园林艺术创作中,更表现了一种统一的风格,一种共有的审美倾向,如:大内御苑、离宫御苑、行宫御苑等。
3.西方古典园林
西方的古典园林无论是皇家还是私人大部分讲究的是规整、对称。规则的几何形状往往给人理性、宏伟、庄严的感觉。其中尤以法国的宫廷或庄园园林为代表。
在对园林建筑细部的精雕细硺上,西方古典园林相较与中国古典园林有过之而无不及!而在建筑形态和规划上西方古典园林中宫廷园林和私家园林的区别只在规模不在形式。他们大多都是有一个主体建筑,然后小型的建筑、构筑物在它的周围或者中间点缀、搭配。这样突出主题会使得园林整体布局显得简练、大气。在一些小的园林建筑形式上,喷泉、花斗、规则绿篱都是西方古典园林的特色性形式。
4.起源的差异
中国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在几千年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孕育出“中国园林”这样一个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园林体系。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文王筑灵台、灵沼、灵圃可以说是最早的皇家园林。春秋战国到西汉时期,迅速发展的园林已具雏形。园林的功能由早先的狩猎、通神、求仙、生产为主,逐渐转化为后期的游憩、观赏为主。由于原始的自然崇拜,帝王的封禅活动,人们尚未建构完全自觉的审美意识。然而“师法自然”作为中国园林一脉继承的基本思想已扎下了根,它以自然为审美对象而非斗争对象。这一思想形成过程是基于人顺乎自然、复归自然的强大力量,这种朴素的行为环境意识是由稳定的文化固有思想决定的。
西方园林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古埃及和古希腊。地中海东部沿岸地区是西方文明的摇篮。公元前三千多年前,尼罗河沃土冲积,适宜于农业耕作,但因其每年泛滥,退水后需丈量耕地而发展了几何学。古埃及人根据自己的需要灵活用之于园林设计,是为世界上最早的规则式园林。公元前五百年,以雅典为代表的自由民主政治带来了园林的兴盛,古希腊造园就如古希腊建筑一样具有强烈的理性色彩,是通过整理自然,形成有序的和谐。古希腊被古罗马征服后,造园艺术亦为古罗马所继承,并添加了西亚造园因素,发展成了大规模庭院。到此,西方园林雏形基本上形成了。萌芽时期的西方园林体现着人类为更好地生活而同自然界的恶劣环境进行斗争的精神,它来自于农业生产者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天人相胜”的观念、理性的追求已体现在西方园林之中。
基于其地理环境不尽相同,对自然的态度和观念的不同,中西方传统园林发展产生了迥异的结果。西方园林从一开始就同秩序密不可分,从一开始就是与自然抗争,并试图征服自然来产生他们认为的和谐美。而中国园林一开始就建立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去模仿自然、再现自然,他们利用自然的可持续性在为自我服务的同时“创造”出自然式的园林,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自然美的园林风格。人与自然在起源上是合一的,随着时空的发展变化,人被动地从随同自然向改造自然进化。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人和西方人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自然,又以不同的方式和态度去改造和征服自然。
5.文化背景的差异
园林是人与自然对话的一种方式。要探求园林的发展,就必须针对园林背后蕴涵着的文化及思想进行探讨。
5.1世界观的差异
中国人重视整体的和谐,西方人重视分析的差异。中国哲学讲究事物的对立统一,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而西方哲学主张客观世界的独立性,主客观分离,相反而不相成。与西方清晰客观的雄辩相比,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大多有道佛之风范,参禅悟道,却始终没有一句明确回答。因此在造园中也讲究含蕴、深沉、虚幻,尤其是虚实互生,成为中国园林一大特色。西方园林方正严谨,直道轴线,一览无遗。
5.2自然观的差异
中国哲学传统主流是人与自然和谐,崇尚自然的思想在中国建筑中首先表现为中国人特殊的审美情趣。例如造园的要旨就是“借景”。“园外有景妙在‘借’,景外有景在于‘时’,花影、树影、云影、风声、鸟语、花香、无形之景,有形之景,交织成曲。即使皇家园林,亦比西方皇家园林有着更多闲情逸趣。
在西方哲学传统主流中,几乎一边倒的是人与自然决无和谐相融,而是你死我活地只有相克。西方园林经过古罗马、文艺复兴到十七世纪下半叶形成的法国古典园林艺术风格,一直强调着人与自然的抗争。他们肯定个人,肯定现实生活,求生存的竞争,促进了园林的发展。可以看出西方文化思想的发展,是从人与自然相分开认识自然、探索自然规律的。
5.3实践理性的差异
中西方都有理性主义。中国民族特点是实践理性精神。中国人基于一种整体本体的思考,理性趋于具体化。而西方人则趋于抽象化。所以我把中国的理性主义叫作具体的理性主义,把西方的叫作抽象的理性主义。跟中国人谈话最好多举例子、就事论事,而跟西方人谈话则可以多谈观念、方法、法则,他们的理论理性发达。
总之,这些园林起源、文化背景的差异造成了审美趋向的差异,而直接导致了造园形式上的巨大差异。但是要看到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差异越来越小,当今园林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规律一样——扬长避短、兼容并包。
【参考文献】
[1]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12).
篇10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圆动静态韵律魅力
任何一种艺术门类都有其独具的风格、特性,而这种所谓风格特性,也就是中国古典舞这门艺术的神韵特征之所在。中国古典舞训练的总要求就是要围绕着形、神、劲、律进行的整体而系统的训练。它是中国古典舞的神韵特征的突出表现。而平圆、立圆、8字圆是中国古典舞所有连接特点,这里的8字圆又是各种转换连接中的必然过程,是转换的衔接点,在运用过程中有时是局部的,在审美上它是一个弧线,离开了弧线也就没有了圆,没有圆就没有了动势,而缺少了动势的动作变化就是相加的,是生硬的,就会不顺、不圆、不流畅自如。
一、“圆”在中国古典舞中的呈现
中国古典舞做为我国舞蹈艺术中的一个类别,她是在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的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的提炼、加工、整理、创造、并经过较长时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具有一定典范意义的古典风格的特色舞蹈。中国古典舞在舞姿造型,动势动态上始终遵循着“圆”和“终点回归起点”的走圆运动原则,充分体现了“圆”的运用在中国古典舞中的特殊意义,也表现出“圆”在中国古典舞蹈中的核心价值。要清楚的展现“圆”在中国古典舞中的作用,首先必须了解中国古典舞的发展起源。
在欣赏舞蹈中也要求圆圆相扣,虽曲折不断,最终还是要求圆圆满满。因此中国舞蹈必须遵循这一规律,缔造出中国人喜欢的舞蹈艺术的“圆”。何为中国古典舞的“圆”呢,舞蹈界人士是这样解释的。
二、中国古典舞“圆”的理论
中国舞蹈在经过了长时间的发展形成了以“圆”为主要审美特点的审美趋向,而“拧”是中国舞蹈身韵美的支柱。从造型,动律,运动线,舞蹈技巧都表现出“拧”的特点。而“拧”的本质是曲线,曲线是圆的变形,这一切都源于中国文化对于圆的审美情趣,同时也有人认为太极图是中国古典舞的典型反映。无论从宗教祭祀舞蹈,还是宫廷宴乐,直到元,明,清的戏曲舞蹈都体现了圆的审美标准。
那在审美上自然仍以“拧、倾、圆、曲”为主要特点,但是由于戏曲舞蹈在元、明、清这样一个思想禁锢的时代中产生,自然在舞蹈的审美上也过于压抑与内敛,戏曲舞蹈并不能代表了中国古典舞的全部,尤其汉、唐两代舞蹈艺术奔放、外化是中国舞蹈艺术发展史上独具魅力的时代。在周、汉、唐、宋的舞蹈虽然不同于元、明、清,但是从历史资料中可以看到至少在舞姿上也是以“圆”为主要的审美标准。
那么中国自古就缺少像西方一样的舞台概念,宫廷舞蹈的表演场地多是一个众人在四周的观看形式。民间乐舞的表演更是场所不定像“踏歌”之类的民间节庆联欢舞蹈更是随时随地。到了宋代民间艺人虽然有了固定的场所“瓦子”、“游棚”也是众人围而观之。直到元、明、清杂剧戏曲的出现逐渐有了表演的“戏台”。中国的“戏台”不同于西方的舞台,是一个平面。由左、右上下场,而是一个向前突出的矩形,上下场是由舞台最后墙的两扇向正前方开的门“出将”、“入相”进出。在这样的表演场合下,舞蹈表演不但要满足正面观众的需要,还要满足剩余观众的舞蹈审美要求,那舞蹈造型、动作走向无时都要让180°或360°的观众看上去都是美的。在这一点上与西方的芭蕾舞只是要满足正面的观众审美需要不同,这样舞蹈主要在一个平面展示。这要求了西方舞蹈者的“开、绷、直、立”而中国的舞者就舞姿上像“圆”一样,从各个角度都是完美的,在造型、舞姿、运动线上也都以“圆”为主要的美学依据。
邵洋老师创编的舞蹈《罗成叫关》就多次运用了“子午相”的舞姿展示手法来塑造人物,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该剧目有几个动作的设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表演中,演员一手握拳,一手探撑,形如“山膀”跪地而立,时而运气,时而曲腰始终静止在一个点上用头,肩,腰,臂去划“圆”,表现了主人公罗成将军自感身遭陷害,无语面对苍天的复杂心情,也是“圆”的静态在此剧中的具体体现。
三、中国古典舞“圆”的魅力及展望
中国古典舞作品遵循“圆”的规律,从而体现出“圆”的魅力。舞蹈《罗成叫关》也就是一例,编创老师为制造“圆”专门设计了一根马鞭和一缕长发,这也是该剧目的亮点所在。舞蹈《夜奔》,编导也运用了多颗粒手法,将古代舞者头,肘,手,膝等部位充分调动,其舞蹈的造型到造型,舞姿到舞姿之间都严格遵循了古典舞中“欲动式”以及“三圆”的运动规律。奥运会开幕式中的舞蹈《画卷》也运用了圆的技法,将古典舞与中国书法文化,扇文化融为一体,把舞乐,书画融为一体,无一不贯穿着“圆”的韵律。
其实,“圆”也是取之于生活的,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不断地划着,中国古典舞也将利用自身的艺术优势,为人类世界划出更大更美的圆,正如清人张英所说,“天有不圆,圣人至圣德,古今之至文:法贴,乃至艺术,必极圆而后登峰造极。” 圆是中国古典舞的突出特征,有着“平圆,立圆,八字圆”的三“圆”运动轨迹,差异的对立的方面,互相结合,互济不足,从而构成了高度协调,平稳,一致的整体。这个和谐统一的整体就是圆。
中国古典舞作为一门高品位的艺术,必须要坚持以观众为中心的原则,在遵循规律的同时必须尊重观众的审美需求,不仅要把“圆”呈现给大家,而且还必须与观众的心理设想相吻合,这样才能引发观众的审美.因此在运用“圆”的舞台实践中,切忌圆规式划圆,形同机械,味如嚼蜡,不能调动观众对中国古典舞艺术的渴望,只有充分的理解“圆”,巧妙地运用“圆”才能真正使中国古典舞这一璀烂的明珠永远放射出她那夺目的光辉。
中国古典舞训练的特点,说明遵循中国古典舞自身的运动规律,从需要出发是我们寻找和提炼更加直接、有效的训练手段的依据和准则。而形、神、劲、律则是打开思路,思考问题的钥匙,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古典舞的训练更加系统化、科学化,达到更理想的训练效果,这就是中国古典舞训练的总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于平.舞蹈文化与审美.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