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的专业范文

时间:2023-10-18 17:21: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互联网金融的专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互联网金融的专业

篇1

1、高职院校金融专业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

(1)“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目前,高职院校对于教师的考查以及评价主要是以课时量为标准,专业职称也是从科研成果以及课题层次与数量来考评,对于专业教师的实践经验没有甚么请求,造成“双师型”师资队伍评估体系不够完美;到目前为止,我国高职院校尚未树立“双师型”教师队伍培训相应的轨制,也缺乏专门的“双师型”教师培育的院校,仍在沿用传统的基于职业技术示范学院的培训模式以及以普通院校为基地的培训模式对于“双师型”教师进行培训;金融行业从业人员待遇好、业余时间不多,1般都不愿意到高职院校担任校外兼职老师,从而致使金融专业的老师专业理论知识比较丰厚,然而缺少行业以及企业工作阅历;也很少有专业技巧证书,有的有专业技巧证书也没有从事相干的工作;致使现在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

(2)不公道的传统课程体系。传统的高职院校金融专业课程体系在专业课程触及的内容方面对于计算机、数学、外语、法律、心理学、管理学等缺少斟酌。从传统的专业课程体系教材内容来看,也只是简单的把课程习题变为虚拟业务题,实训仿真不够,跟不上金融行业以及具体工作岗位需求。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不公道的传统课程体系远远不能知足现今社会对于高职院校金融行业人材培育的请求。

(3)滞后的传统教学模式。高职院校普遍存在两种传统教学模式:1是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在下面当真地记笔记的“1言堂”式的“1讲多记”的教学模式;2是老师在对于教材进行简单的讲授的“翻译”式的教学模式。滞后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大学的学习进程中处于被动地位、疏忽了学生个性化、主动性以及立异性的培育。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来看,这两种教学模式已经经滞后了,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的请求。(4)单1的教学成果考查方式。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1般都是在1个学期期末组织学生进行课程测试,就是很简单的把卷面成就与平时形考成就相加,构成1种过于单1的学期教学成果考查成就。这类简单的教学成果考查方式不能凸起对于学生动手能力以及文化素质的考查。它的存在忽视了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育,造成高职院校大学生重理论轻实践,动手能力差,远远不能知足社会对于职业院校金融专业人材培育的需求。

2、树立完美高职院校金融专业教学的措施

(1)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职业院校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现专业现代化以及国际化的重要前提,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需求动身,加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逐渐把专任教师向“双师型”教师方向发展。比如,职业院校要制定轨制,在职称评定、评优评先、工资待遇方面适量向对于“双师型”教师歪斜,给专业老师向“双师型”转变提供强大的支撑;遴派专业课程教师到企业或者者行业工作1线体验、观摩学习,丰厚其企业工作阅历,提高他们的实践工作能力;吸纳企业专家以及技术人员实质性介入专业课程开发,做到“工作进程导向课程”的专业课程;聘用企业、行业专家以及1线的优秀人员到学校兼职授课。以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请求来增进校园文化建设、拓宽专业以及课程体系建设、夯实校内外试验实训基地,全面增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努力建成教学以及实践水平高的“双师型”专业课程教学团队。

(2)努力构建优良的师生瓜葛。在互联网发达的时期,大学生1般都是颇有个性,高职院校不能用1成不变的方式来组织施行教学。“知识是学生自己学会的,老师只是引导,老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师生瓜葛直接影响到教育质量的高下,这就请求专业老师以及学生处理好教与学瓜葛。比如,老师要充沛的应用“功课—答题”的情势来促进师生沟通,要换位思考,谅解学生学习的辛勤,也要学生尝试上讲台试试,也要他们体验出专业老师教学的辛勤。做到通过师生之间的互相体验交换,端正了学生学习念头,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致,把专业老师的教学工作以及学生的学习都落实,同时也潜意识的构建好了融洽、优良的师生瓜葛。

(3)加快构建公道的课程体系。在“互联网+”的时期,高职院校金融专业要结合互联网金融模式请求改革陈腐的课程内容。打破传统布局,对于传统的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公道的分析以及计划,提倡专业教师开发适合高效的课程,比如,开设互联网金融课程;重视与其他相干学科知识的交叉融会以及互相渗入,要在专业课程建设中充沛的斟酌计算机、数学、外语、法律、心理学、管理学等方面的内容;重视大学生能力培育,强化实践课程,建设好学生实习基地,要以实际工作岗位以及工作进程请求来对于现开设专业课程进行构建;在所开设的课程中做到理论与实践充沛结合,努力构建大学生的

篇2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客户行为;转型;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5)05-0070-05

近年来,伴随着新一轮信息技术的发展,以移动支付、大数据和社交网络等为代表的新技术与传统金融业务快速融合,带动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对商业银行客户和经营产生巨大影响。在新的形势和环境下,应对互联网金融挑战,分析客户金融消费行为变化,研析银行经营转型之道,对于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互联网金融概念、范畴和发展背景

1. 互联网金融的概念

互联网金融是指依托于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等互联网工具和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的一种新兴金融模式,是传统金融与互联网精神相结合的产物。

2. 互联网金融的范畴

目前,学术界、金融业和互联网行业对于互联网金融的范畴理解各不相同。从广义上讲,传统商业银行业务的电子化发展,以及互联网企业借助信息技术向客户提供支付、贷款等金融服务均可视为“互联网金融”。而从狭义上讲,互联网金融指的是第三方支付、人人贷(P2P)、网络理财等互联网企业直接或间接向客户提供的第三方金融产品和服务。本文侧重探讨非银行金融机构类互联网金融对客户行为及商业银行的影响,故采用狭义的互联网金融概念。

3.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背景

(1)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是技术变革的产物。金融中介的价值在于降低资金融通的交易成本和缓解信息不对称,而依托于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应用,互联网金融极大程度降低了资金融通的交易成本和信息透明度。一方面,互联网公司只需网络终端设备,无需物理网点就可以实现资金的划转、借贷等基本金融业务,其固定成本与人工成本要远远低于传统的商业银行。另一方面,交易双方可以在互联网平台上,无需通过金融中介直接交换个人资金、信用等信息,开放透明,有效降低资金融通时的信息不对称和获取成本。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互联网金融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了银行,发挥着类金融中介的作用。

(2)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是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产物。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正在稳步推进,贷款利率市场化已基本实现,存款利率市场化将是改革中最重要也是最艰难的一步,而互联网金融的“鲶鱼效应”大大推动了存款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进程。互联网理财的出现,使名义储蓄利率迅速接近实际利率,大量中低收入人群的闲余资金享受到了真实利率带来的收益。同时,由于互联网理财产品的冲击,不少商业银行也开始推出远高于活期利率的低门槛理财产品,事实上加快了存款利率市场化的步伐。

(3)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是监管套利的产物。监管套利是金融创新的重要动力。在中国,金融牌照是稀缺资源,持牌金融机构受制于一行三会的资本约束和审慎监管,以分业和稳健经营为主。然而,互联网金融“一方搭台,多方唱戏”,可以在同一平台上推出跨银行、基金、保险的综合性产品,在监管空白下借助混业经营套利;同时,随着创新的不断深入,其产品和宣传常游走在“违规”灰色地带,有时可能超出了现有法规的监管范围,或是出现了监管真空。如有些互联网理财产品过度强调收益率忽视风险提示、互联网金融企业没有资本金和存款保证金约束、P2P信息缺乏透明等,监管缺位导致互联网金融套利机会增加,其在与商业银行不平等竞争下快速成长。

二、互联网金融客户行为研析

从产品本身看,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体系并不相悖离,并没有发生颠覆式的变革。然而,随着信息技术带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客户的金融需求也产生了一系列变革,由简单的物理化、低效化、个体化和普适化逐渐转向综合的移动化、实时化、社交化和个性化。互联网金融契合了这种趋势,它并不是简单地将商业银行线下金融业务向线上进行平行迁移,而是在“电子化―互联网化―移动化”的发展趋势下,架构符合互联网商业惯例和用户体验的金融产品销售与服务体系,使传统金融业务透明度更强、参与度更高、协作性更好、成本更低、受众面更大、操作更便捷,是以客户为中心对金融产品和服务流程的互联网式解读和重构。

1. 从客户群体看,互联网金融定位“长尾”群体,颠覆银行“二八”法则

20%的高端客户带来80%的利润,出于成本和盈利角度,商业银行往往将有限资源投向高端客户,而忽视数量庞大的低价值客户。面对传统金融难以覆盖的长尾群体,互联网金融却有着天然的优势。信息技术的应用降低了资金融通的交易成本和信息透明度,而便捷的渠道、低门槛的准入和人性化的操作,使得受众面无限延伸,产生长尾并形成了独特的需求方规模经济。余额宝人均投资额度不到2 000元,阿里小贷平均每笔金额6万元,正是银行眼中的低价值客户,造就了互联网金融庞大的客户群体。截至2013年末,支付宝、财付通等互联网金融的个人客户数已分别突破8亿人和2亿人,尤其是支付宝的注册客户数已超过同期工行和建行的个人客户数之和(见表1)。

2. 从客户体验看,互联网金融秉持客户至上理念,移动便捷化繁为简

传统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设计和销售模式,更多的是出于风控、合规、法律等银行自身角度考虑。而互联网金融继承了互联网企业“体验至上”原则,将产品的设计、销售理念根植在客户的需求中,并尽力提供简明的操作流程和感知,必要时甚至牺牲部分风控。例如余额宝,其实质就是货币基金的网络直销,但其借助互联网实现传统金融产品网络重构。一是移动化,开户、申购和赎回流程都可通过网络简单实时实现,契合新时代网络化生活习惯,省去了到柜面冗长的交易时间;二是便捷化,将理财、支付手段合二为一,满足客户的碎片化资金理财与便捷化支付需求;三是普适化,低准入门槛,1元即可申购,促使客户参与热情高,受众面广;四是明晰化,基金份额、每日收益等实时更新,简单明了让客户获知收益,无形之中实现了客户情感上的优越体验。与之对比,商业产品在客户体验方面有待完善。

3. 从客户习惯看,新兴渠道成为主流,物理网点黏性下降

与过去的传统客户偏爱物理网点不同,互联网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网络社会群体不断壮大。电子商务、社交媒体、网络购物等新兴经济模式的快速发展,对客户金融渠道选择也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以传统物理网点为主的渠道结构受到广泛冲击,柜面业务量占比逐年减少,网络和移动渠道占比不断上升。互联网金融契合这种发展趋势,依托电子商务(淘宝、阿里巴巴、京东)、社交媒体(微信)等庞大的客户数据信息,通过产品不断创新和丰富,对商业银行形成明显的替代作用。例如,网络一族经过简单在线验证即可采用快捷支付等方式满足个人跨行多账户的资金归集、支付、缴费等基本金融需求,同时在同一平台亦可实现理财、基金、保险、小额贷款等高端金融需求。客户对互联网平台的粘性进一步加强,割裂了客户对银行的依赖与联系。对商业银行而言,客户分流的作用必将愈发凸显,留住老客户和拓展新客户的难度都将越来越大。

4. 从客户营销看,互联网金融基于大数据分析,实现个性化精细营销

互联网平台积累了大量客户的身份、账户和交易信息,借助云计算、搜索引擎和大数据处理技术,其可以对客户信息、浏览记录和交易数据进行深度挖掘,解析研判客户的金融需求、行为模式、兴趣爱好和风险偏好,并借助网络实现差异化的产品定向推送和个性化营销。与之对比,商业银行数据挖掘分析尚处于初级阶段,除个别高端客户营销外,主要由大堂经理和客户经理采用通用型产品的普适化营销,略显粗放。

三、互联网金融客户行为变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按照现代金融理论,银行作为信用中介和支付中介,通过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等方式开展经营,促进资金融通并获取利润。然而,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客户对于理财、贷款、支付结算等方式都有了新的认识和需求,金融消费行为的变化全面影响商业银行业务经营。

1. 互联网理财持续火爆,银行低成本负债业务面临挑战

2013年6月,支付宝推出对接货币基金的互联网理财产品――“余额宝”,截至2014年2月末,其资金规模已超过5 000亿元,客户数突破8 100万户。腾讯、百度等也推出了如“理财通”、“零钱宝”等一批互联网理财,受到客户的追捧。据统计(见图2),我国货币型基金净值规模由2013年6月的3 038.7亿元,快速增长到2014年4月的1.75万亿元,不到一年时间增长近4.8倍,超越股票型基金成为我国市值最大的基金品种。而客户资金向互联网理财的单向流动,对银行存款造成了一定的冲击。2014年4月,我国居民人民币存款较上月减少1.23万亿元 ①,剔除“时点”因素,各种互联网理财产品分流作用不可小视。从存款所具备的“交易”、“预防”和“投资”三大功能看,当前,互联网金融已经开始通过第三方支付账户分流“交易”和“投资”类的个人存款。虽然说短期内对商业银行的冲击有限,但集腋成裘,商业银行低成本的存款资金将面临严重挑战(见图2)。

2. 互联网融资迅速升温,银行小额信贷面临挑战

信贷业务一直是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然而,互联网金融以其信息、成本、效率的巨大优势,对传统商业银行信贷模式进行颠覆。目前看,互联网融资主要分为三种模式:一是P2P模式,即借助网络撮合借贷双方、将小额资金聚集借贷给资金需求人的一种商业模式。由于广阔的市场需求和较高的利率,目前已经吸引了大量个人客户以及招商银行、平安集团等金融企业参与其中。截至2013年末,我国P2P贷款余额约为268亿元②,是2012年的4.8倍,预计2014年余额将超过1 000亿元。二是众筹模式,即项目发起人通过网络平台项目需求,向网友募集资金,并提供一定回报的融资模式。从国内实践看,项目以影视、动漫、音乐等文化创意类项目为主。2014年3月,阿里巴巴推出投资于《小时代3》等电影的“娱乐宝”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7%,不保本不保底,该产品首期四个项目募集资金7 300万元,22.38万网友抢购一空,这就是典型的众筹模式。三是电商小贷模式,比较典型的代表是阿里小贷、京东和苏宁等。阿里小贷依托阿里巴巴、淘宝、支付宝、阿里云四大电子商务平台的资金流、信息流和客户数据信息,借助大数据技术进行分析并向“抵质押物不足”的互联网平台商户提供信用类贷款,截至2014年2月,已累计向70万家小微企业和个人创业者发放贷款超1 700亿元。目前看,越来越多的小额借贷行为以网络融资的方式实现,资金供求双方直接匹配,对商业银行信用中介主体地位造成冲击。

3. 第三方支付厚积薄发,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面临全面挑战

目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主要包括支付结算、承诺、担保、代销、咨询等,其中作为支付结算业务是最核心的部分。然而,以第三方支付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平台通过业务领域的不断延伸,对银行支付结算市场份额进行抢占,已然替代了商业银行大量的中间业务。除未拥有实体账户介质外,第三方支付平台自身已形成相对独立、与银行功能类似的跨行结算账户体系。例如,支付宝、财付通等能为个人客户提供快捷支付、信用卡还款、转账汇款、购买保险、生活缴费等支付服务,并为对公客户提供大额收付款、多层级交易、批量付款等各种结算产品。数据显示③,2013年第三方支付金额达16万亿,虽然与商业银行近千万亿的规模相差甚远,但其150亿笔的业务处理量已与商业银行近200亿笔的数量相当。同时,在支付2.0时代,互联网平台还以支付为基础,深入挖掘行业潜力,如银联依托支付数据打造POS贷,快钱借助客户交易数据开展小微企业财务管理和供应链融资等产品。总之,第三方支付平台直接以较低的价格提供与银行相同或相近的服务,已然对银行的支付、结算、收付等中间业务形成了明显的挤占效应。

四、互联网金融新模式下商业银行转型研究

面对互联网金融的挑战,商业银行应顺应客户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趋势,充分利用网点数量、客户规模、电子渠道、风险管理和商誉品牌的优势,推动客户服务、物理网点、新兴渠道和产品的全面转型。

1. 推进客户服务转型

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产品设计理念,优化完善现有产品,采用交互设计理念让新产品易用好用。充分利用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搭建与客户的交流互动平台;借助大数据技术收集和深入挖掘客户信息和金融需求,根据客户金融消费习惯和偏好构建智能化的客户聚类集群,并实现分层分类管理和特色营销。运用网站、微信、微博和手机APP等线上渠道,借助有奖体验、赠送“红包”等方式将线上流量转变为线下客户资源;在高校、高新区、中心商圈等区域开展电子渠道类产品营销,将线下客户流量转化为线上流量。

2. 推进物理网点转型

一是定量分析,优化网点布局。对物理网点的业务量和投入产出进行量化分析,对部分已沦为“人工存取款机”的产出效能低、服务功能弱的低效网点进行撤并或功能改造,结合产业迁移和城镇化发展趋势做好新增网点布局,如工行2013年优化调整了370家低效网点。二是结合技术发展趋势,探索低成本的“微银行”模式。在社区、高校等以零售客户为主、需求相似的地区,加大VTM(虚拟柜员系统)等自助设备布放,探索电子渠道和物理渠道相结合的低成本、少人员、多自助的金融便利店经营模式。三是线上线下结合,物理网点带动电子渠道发展。顺应产业园区、产业集群和专业市场电子化升级的趋势,打造特色小微企业专业支行,将POS、转账电话等支付系统和设备与市场及客户进行对接,全方位掌握客户资金流、物流等信息,为特定产业行业的小微企业群体提供批发类金融服务。

3. 推进电子渠道转型

一是加快传统业务和产品的电子渠道部署,如加快外汇、贵金属、公共事业缴费等产品线在网银、手机银行等的部署,提升电子渠道类产品市场竞争力。二是优化新增自助设备,提高电子渠道分流率。增加繁华地段、专业市场的离行式自助银行布设,加大VTM、移动发卡机等自助设备的研发和投放,完善理财产品、跨行转账、外汇业务等在ATM等设备的功能加载。三是关注新兴电子渠道,拓展社交群体。探索打造移动视频在线银行,结合指纹、虹膜等验证技术开展高端私人银行业务;加大微信、微博等新兴社交媒体渠道创新,推动微信银行建设,培育社交消费客户群。

4. 推进产品转型

互联网金融不是简单的银行线下产品线上化,而是按照互联网思维基于客户体验对银行产品的拆解和重构,在产品渠道接入、经营模式、信息处理、客户交互、风险管理等方面都产生颠覆式变化。建议围绕移动支付、网络融资和网络电商等重点领域,加强银行类互联网金融模式产品的研发。同时,借助银行在信息技术、客户资源和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创新互联网产品接入模式,探索纯互联网经营的虚拟化专业支行。

五、结 语

面对互联网金融的挑战,商业银行必须以创新转型的思路加以应对,顺应客户移动化、便捷化、个性化的金融需求变化,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产品设计、销售和服务理念,利用大数据、社交媒体等信息技术和新兴渠道,加快商业银行转型和产品创新。

近期,工商银行了“E-ICBC”品牌,建立了“融E购”电商、“融E联”即时通讯和“融E行”直销银行三大平台,构建了涵盖电子商务、移动社交和金融交易三大业务领域的互联网金融产品体系;建设银行在做好“善融商务”的同时,也加大“微信银行”和“移动手机银行”创新力度,并推出在线快贷产品,实现了线下个人贷款业务的线上化部署和推广;平安银行着力打造“橙E平台”,将客户线下交易行为引导到线上平台,通过涵盖支付、结算、物流、上下游等全产业链金融服务,实现他行资金引流和本行资金闭环运作,构建了“自循环”金融生态圈,实现了客户价值贡献度的最大化挖掘;民生银行打造“民生E贷”和直销银行,并在P2P领域进行探索和尝试。总的来说,各大银行纷纷根据自身特点,围绕客户需求变化,一方面开展传统线下业务的线上化,另一方面,在移动社交、P2P、电商等领域,基于客户衣食住行购物社交医疗等应用场景,开展探索式新兴业务创新。

展望未来,《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并提出“互联网+”的概念。可以预见,在技术变革的推动下,互联网金融的新业态和新模式会以更加蓬勃之势发展。而顺应客户的互联网化行为特点和发展趋势,打造“互联网+金融”的新兴金融服务模式,将成为未来商业银行在新常态下发展转型的关键。

[注 释]

① 数据源于中国人民银行《2014年4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

② 数据源于《2013年中国网络借贷行业蓝皮书》。

③ 数据源于《中国支付清算行业运行报告(2014)》。

[参考文献]

[1] 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

[2] 宫晓林.互联网金融模式及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J].南方金融,2013(5).

[3] 侯文瑾.互联网金融时代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J].中国农村金融,2014(1).

[4] 谢平.互联网金融的现实与未来[J].新金融,2014(4).

[5] 薇赵春,凌鸿.商业银行大数据应用的理论、实践与影响[J].上海金融,2013(9).

篇3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银行业;转型发展;推动作用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2.047

就我国目前的社会互联网金融发展情况来看,不同的金融格局对整体的社会发展均存在较大的影响,为满足在金融格局形势下的社会发展需求,更需要建设相应的门槛,并以此来降低对产业与结构建设模式上的应用。由于当下社会的金融客户主体,对客户群体的应用渠道等,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在进行这一金融融资的影响上,也更需要加强在传统金融发展形式上的理念创新。下面对我国当下金融互联网的发展形式进行简要的讨论分析。

1 我国当下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情况

随着我国当下社会的发展形式来说,还处于开发状态,其作用主要在于对金融网上支付以及云计算和社交网络的搜索应用。在这个过程中,由于金融融资信息中介等方面的结构出现,也就逐渐的形成了现有的互联网金融形态。而对于现有的互联网金融形式来说,学界内还未形成一套权威的统一定义,因此在进行相应的应用过程中,更需要进行更进一步的调整。

从广泛意义上的金融角度来看,互联网金融包括了信用评价审核、在线理财销售以及第三方支付等多个模式。但是在狭义角度上来说,其主要涉及的就属于现代互联网与货币信用通化范围内的支付作用。而在实际的使用操作中,受到诸多的社会影响,从而导致了当下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诸多问题出现。其发展仍需要进一步的进行完善,而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更需要从当下的互联网发展基础来进行整合分析,探究在互联网发展中的需求供应。

针对互联网金融的社会特点来说,首先,针对其发展的来源,就集中在对互联网的信息技术上。其次,在虚拟服务形式的逐渐成熟过程中,虚拟网络的服务理念也正在逐渐的成熟,其中传统网络的服务模式对于银行的转变和发展问题等,都会造成更多的社会问题发生。而这个过程中出现最为严重的当属网络金融诈骗。然后由于虚拟化的服务逐渐成熟,这就导致了在进行服务生产过程中,更容易造成诸多的社会生产结构问题的出现,其作用问题,就主要表现在不同的服务生产方式上,并极大的影响到当下的社会生活形式。其中最为明显的当属,通过数字化的网上营业厅,人们即可完成在传统银行中排队才能够完成了诸多业务。最后,在不断完善的数字化进程中,服务质量与效率也将成为主要的特色服务形式。

2 互联网金融业务的现代化模式解析

从现代化的社会发展形式来看,不同的互联网金融推动形式,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都有极大的影响,而这个过程中,对于互联网金融影响最大的,当属在服务理念和结构框架下的创新使用问题。与此同时,由于互联网金融服务业务的模式与传统形式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在进行相应的结构再划分中,就需要结合我国互联网发展的基础形式来进行整体意义上的金融结构划分,而在进行这一划分的过程中,就可以分为如表1的五个类别。

3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影响

随着现代互联网模式的逐渐成熟,传统行业均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而作为互联网受益最大的金融产业,因现有的金融产业的不断发展,也就加速了当下的金融机构的发展。为促进对管理理念上的改变制度的发展需求,在进行资金的募集筹资过程中,对于不同观念上的理念发展来说,其制度的发展对整体架构的使用问题等,都造成了较大的传统金融以及互联网金融的相互交替发展模式产生。而在这个执行的过程中,其主要的变化影响特征则分为了如下几点。

3.1 在转变中弱化了金融的中介角色

由于传统的金融行业较多的依赖于中介来进行金融服务上的信息传递,因此在进行交易与执行的过程中,就造成了诸多的金融问题。而在进行这一类问题应用发展执行上,为保证对不同经济体制下的金融交易,以及实施的脱离作用等,可根据相应的针对性来进行执行分析。

3.2 互联网模式的出现动摇了客户基础

针对经济业务的开展形式来说,商业银行从现有的金融机构来看,其经济收益基础,对整体的传统金融发展模式等,都有O大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互联网倾向的加剧,从而影响到了在客户利益基础上的利润程度,而这个过程,也导致了服务的低端化。在进行客户重要性的分析过程中,互联网形式的出现,极大的影响到了最底层的客户存储思想,从而导致较大的产业生产力不足。

4 互联网金融服务体系对银行业转型的推动作用分析

随着互联网金融行情的不断发展,在进行这一行业上的不断成熟化发展中,需要针对产品的开发形式来进行整体的金融发展分析,其中对于竞争的优势以及所出现的诸多企业合作发展问题等,都可以结合现有的创建基础来进行恰当的社会阶层分析。

例如交行,在进行现代化银行转型过程中,就利用微信客户端与交行APP的多方面交叉使用,从而更进一步的完成了对创新要点上的执行。而这个过程中,商户对使用用户在体验上的执行等,也都更进一步的实现了对现代化领域内的有机建设。对于当下社会的交易数据应用,其中交行在闪付方面,通过APP和各大运营商,从而进一步的促进了对商业方面的全面发展推进。

在我国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中,为确保金融市场的生产效率能够适应现有的社会发展基础,可将两者进行双赢发展,并依照传统的金融业与互联网进行有效结合,促进其不同层次上的融合发展。

而应用现代化互联网服务体系,则能更有效的促进对现代化银行金融服务体系上的应用,其作用,也将更好的促进对现代人生活中不同应用领域内的金融服务供应。因此其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银行转型,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是推进现代银行发展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王静.竞争与变革: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业的冲击[J].中国流通经济,2014,28(5):122-126.

[2]刘弘毅.互联网金融推动传统银行业转型发展[J].现代经济信息,2016,(1):298.

[3]李佳.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业的冲击与融合――基于功能观的讨论[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5,(1):125-130.

[4]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青海监管局课题组.互联网金融对青海银行业转型发展的启示[J].青海金融,2014,(6):33-35.

篇4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风险;风险管理

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里,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有着其必然性,互联网金融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它的出现促进了金融业务的革新。然而互联网金融是以互联网为依托的一种金融业务模式,而网络环境下,互联网金融面临的风险也将随之增加,一旦互联网金融出现风险,不仅会制约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同时也会给我国社会经济造成一定的影响。对于互联网金融而言,风险是一直存在的,其要想在这个竞争激励的市场环境下更好地发展下去,就必须对互联网风险进行全面的认识,做好风险管理工作。

一、互联网金融风险

互联网金融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产物,是在传统金融机构上的一种重大创新,它结合了互联网技术,通过互联网来开展金融业务。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我国金融行业迎来了巨大的转变,有助于金融机构的改革。但是,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机遇与风险是并存的,风险的存在将成为制约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一道门槛,如果互联网金融不能做好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工作,不仅会威胁到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同时也会给社会经济造成影响,故此,必须对互联网金融风险进行全面的认识。

(一)网络安全风险

在网络环境下,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互联网金融将面临着网络安全风险。在互联网金融业务过程中,很容易受到不法分子利用网络技术来窃取互联网金融业务过程中产生的重要信息,如用户密码等,一旦密码泄露,就容易造成利益损失,不利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二)资金风险

在现代社会里,依托网络进行经济活动的行为越来越频繁,而网络具有虚拟性的特点,在依托网络进行金融业务的时候,网络上的信息都可能是虚假的,使得互联网金融将面临着较大的信誉风险。如某企业在向银行申请贷款时,企业可以利用网络来制造一些虚假的信息,如果银行不能做好相关工作,一旦企业破产,就难以偿还贷款,从而造成银行资金损失。

(三)信誉风险

信誉风险就是金融交易双方不按照规定的时间来履行金融业务要求的一种风险。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虽然活跃了金融市场,同时也带来互联网金融信誉风险。例如,企业为了自身发展需求,向银行申请贷款,并签订在规定期限规范的合同,然而作为市场主体之一,其经济活动在市场环境下容易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使得企业蒙受损失,如果企业亏损,企业就难以在规定时间内偿还贷款,从而造成信誉风险。

(四)竞争风险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带来的竞争性会越来越激烈,互联网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纷纷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来获得客源,获得效益,从而加剧了互联网金融竞争。另外,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互联网的出现也会恶化金融市场环境,一些不法分子会利用互联网来扰乱金融市场,从而不利于互联网金融竞争,带来竞争风险。

二、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对于互联网金融而言,它融合了互联网技术,而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使得互联网金融面临的金融风险也不断增加。对于互联网金融而言,风险的发生不仅会威胁到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同时也会给我国社会经济造成影响。当下,互联网金融取得了快速发展,依托互联网开展金融业务的行为也越来越多,而对于互联网金融业务客户而言,一旦他们的利益受到损害,就会对互联网金融业务进行抵触,从而使得互联网金融失去市场、失去客源。互联网风险是制约互联网金融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要想推动互联网金融的更好发展,就必须对互联网金融引起高度重视,要加强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只有加强互联网风险管理,才能更好地规避互联网金融风险,从而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三、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措施

(一)提高对互联网金融的认识

互联网金融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一种新趋势,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互联网金融中来,活跃了我国金融市场,然而互联网金融的载体就是互联网,要想保证自己的利益不受侵害,人们就必须对互联网金融有着全面的认识。互联网金融用户要加强互联网金融的学习,提高对互联网金融的认识,掌握一些基本的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措施,自觉的规避风险。作为金融机构,要加大互联网金融风险的宣传,提高广大客户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的认识,要做好风险防范工作。

(二)加强网络安全技术的运用

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网络安全风险的发生会给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造成极大影响。而网络安全风险的发生就在于网络系统安全性较差,而网络安全技术是针对网络安全问题的一种有效解决途径,常见的网络安全技术有杀毒软件、身份认证技术、加密技术、防跟踪技术等,这些网络安全技术为互联网金融提供了技术保障。在发展互联网金融的过程中,加大网络安全技术的运用可以有效地提高网络系统的安全性,避免互联网金融造成恶意的攻击,从而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

(三)健全风险管理体系

互联网金融模式下,金融风险的发生率也在增加,对于互联网金融而言,风险管理是其健康发展的保障,为了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里稳步发展,针对互联网金融风险问题,就必须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首先,将风险管理工作纳入到日常管理工作中来,建立风险管理体制;其次,要全面了解市场、了解互联网金融环境,做好风险评估工作,建立有效的风险评估机制,减少互联网金融资金风险。另外,要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做好互联网金融管理工作,减少互联网金融风险的发生。

(四)健全信用评价体系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活跃了融资行为,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市场主体融资更加便捷,然而互联网金融风险也会随之出现。社会信用评价体系作为考核社会个体信誉的重要途径,加快社会信用评价体系建设可以有效的规避互联网金融信誉风险的发生。一方面要加快信用体系建设,对完善市场主体信用评估体系,同时实现网络实名制;另一方面要善于利用互联网来对市场主体的信誉进行考核和评价,全面了解其信誉度,从而降低信誉风险的发生。

(五)完善互联网金融相关法律法规建设

就目前来看,我国互联网金融相关法律法规建设还不够完善,以至于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网络诈骗、窃取他人信息的行为越来越猖獗,严重影响到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而健全、完善的法律可以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提供依据和保障。相关部门就应当加快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建设,完善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以法律为依据,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另外,互联网金融机构还必须强化金融监管,完善相关管理体制,为互联网金融营造一个健康的发展环境,引导互联网金融进入一个科学轨道。

(六)加强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

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要想有效的避免互联网金融风险的发生,加强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要。就目前来看,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还比较匮乏,难以满足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需要。而人才作为现代社会中各大市场主体致胜的关键所在,加大人才的培养有着重大作用。为推动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就必须重视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金融机构要注重工作人员互联网金融专业知识的教育,提高工作人员对互联网金融的认识,强化互联网金融专业能力的培训,同时也要加强素质教育,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和服务意识。另外,还必须加强互联网金融工作人员风险教育,提高他们的风险意识,强化他们风险处理能力,从而更好地开展互联网金融工作,将互联网金融引入到一个健康的发展环境中去。

四、结语

在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当先,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工作要求也越来越高,风险管理是互联网金融管理的核心工作,加强风险管理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营造健康的发展环境。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风险问题也不断突出,而互联网金融要想快速、稳定、持续、健康的发展,就必须做好风险管理工作,采取有效的风险管理策略,从而降低互联网金融风险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刘志洋,汤珂.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本质与风险管理[J].探索与争鸣,2014(11).

[2]陈秀梅.论我国互联网金融市场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J].宏观经济研究,2014(10).

[3]沈丽,林冬冬.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文献综述[J].山东财经大学学报,2014(05).

[4]王莹.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风险管理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5(06).

篇5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

一、引言

随着科技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我国金融创新不断加快,金融开放持续扩大,金融领域发生着巨大变革。互联网金融正是将互联网技术与传统金融行业二者结合,以互联网作为交易平台进行传统金融业务交易,并创新发展互联网金融类业务的一种新型的金融模式、金融业态。如:第三方支付、P2P网贷、互联网银行等依托互联网的金融机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应运而生。随着互联网金融广泛普及,与各类互联网金融机构发生往来业务的人数与日俱增,相关人群被大众或媒体俗称为互联网金融消费者。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保护金融消费者的文件中,将金融消费者权益概括为财产安全权、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这些权利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适用于互联网金融消费者。由于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普及范围广,因此相应的法律法规、监管制度还并不完善,导致这些新型业态的消费者的权益保护面临着一些困境,维权道路更加崎岖,因此互联网金融消费者的权益保障需要新的思路。

二、互联网金融的消费特点

(一)快捷方便及时,覆盖面广

随着网络技术的创新,4G业务的普及,智能手机等移动电子设备的应用,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了解到互联网金融产品与享受到互联网金融服务。因此,信息的传递与更新非常快速、便捷。消费者可以实时在互联网平台上进行金融业务的处理,例如买卖股票基金、购买理财产品,银行账户转账还款查询、申请小额贷款等。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是依托互联网平台提品和服务的。随着网络的普及、电商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等商业模式的创新,互联网金融迎合的大众的需求,跨越地理局限和障碍,能够快速提供资金,实时更新金融信息,使其受众范围更广泛,拥有更多的客户,全面迅速的覆盖到所有互联网能覆盖到的区域和人群。

(二)低成本,高效率

互联网金融业务关联性和综合性强,对于传统的金融机构来说,不再需要大量的业务人员,从而降低了整个业务流程成本,提高了金融机构的工作办事效率。同时,互联网操作流程简单便捷,规范标准,大大节省了消费者去金融实体网点的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效率更高,提升了消费者的消费体验和参与度。

(三)风险性高,极易引发金融风险

在互联网金融交易中,由于所交易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虚拟化、数字化,因此消费者需要承担更大的风险。互联网企业迅速的扩张,倒逼互联网金融不断创新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传统的金融监管手段和措施难以赶超金融创新的速度,导致监管真空与套利空间的出现。同时,互联网金融根据市场机制将金融资源在各行各业,各区域进行有效优化配置,这种金融改革与金融创新所产生的交叉性金融风险相互影响、连锁反应,极易引发全链条式的大规模的金融风险。同时,我国并没有建立健全的征信制度,金融企业无法准确掌握消费者的信用信息,导致了互联网金融机构存在很大的信用风险,极易发生不可控的金融风险。

三、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障的现状

(一)互联网金融跨地域消费导致互联网金融消费者维权成本高

互联网金融的普惠特点,正是可以跨地域提供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但这也正是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障的困境,即当权益受到侵犯和破坏时,由于地理空间的遥远而无法及时有效维权,使得维权成本大大提高,甚至远远高于所消费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价值。同时,信息不对称导致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无法评估收益风险,特别是农民、学生等群体对金融知识不甚了解,往往只被高收益高回报的表面利益所迷惑;选择了与自身条件或承受能力不匹配的理财投资等金融产品,最终导致财产受损失,权益受到侵害。

(二)个人信息泄露危及互联网金融消费者人身及财产安全

在互联网金融交易过程中,金融消费者除了财产安全之外,还涉及到信息安全。互联网金融企业通常通过种种不正当的方式诱导消费者提供个人信息,如果不提供,就无法实现金融产品的购买和金融服务的制定。在此情况下,一旦互联网金融企业将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包括交易信息泄露或者出卖,使消费者的财产和人身安全处于危险境地,造成无法挽回和弥补的后果。很多互联网金融平台并没有强有力的信息保障技术水平,导致客户个人信息和资金信息特别容易受到网络病毒或者黑客的盗取和攻击,电子信息一旦泄露,传播速度非常快,传播范围也非常广,破坏性极大。

(三)缺少完善的互联网金融监管机制,互联网金融消费者维权困难

现阶段,我国还没有成立专门的互联网金融监管机构。由于互联网金融行业的混业发展和我国金融分业监管,就使得互联网金融消费者的权益无法保障。消费者对于去何部门投诉难有定论。没有统一的专门的监管机构对企业进行业务监管,导致各部门相互推卸责任,不能有效及时的维护消费者的权益。同时,一旦发生了侵权事实,消费者举证也存在很大的困难。互联网金融交易行为均是电子数据记录,这样的记录极易被篡改或删除。消费者本身并不具备专业技术手段,所以无法实现电子数据的取证。在互联网金融企业与互联网金融消费者之间,根本就是不对等关系,消费者完全处于弱势地位。

四、保障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的对策建议

(一)制定并完善互联网金融消费者的权益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与制度

政府要出台专门针对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法规和制度。针对互联网金融经营者对互联网金融消费者宣传的信息浮夸,收益夸大,刻意弱化风险等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法律应当明确规定,互联网金融经营者所披露金融产品信息是要真实充分,及时有效。所谓真实充分,是指互联网金融消费者对金融产品的融资人、担保人、中介人、产品用途、起息期限、还款方式等以特定形式毫无保留地告知消费者;所谓及时有效,是指信息披露应当在消费者购买金融产品或服务之前,或者在变更信息之前以有效方式告知消费者,不应当在消费者完成交易之后才在交易合同中告知,嗣后的告知属于无效告知,除非消费者书面同意,且不允许默示推定。同时法律要明确规定互联网金融经营者,对因资金安全给消费者造成的一切损害承担无过错责任。此外,法律应规定互联网金融经营者必须具有严格的数据安全保障措施,对于泄露消费者个人信息,财产信息的行为,承担过错推定责任,并加大惩罚性赔偿力度。

(二)设立一个专门的互联网金融市场监管机构,完善互联网金融监管体制

首先,建立专门的监管机构。专门的监管机构,是指将互联网金融监管业务独立出来由专门的机构负责。这是因为互联网金融自身技术的复杂性和监管难度,使其无法由传统的金融监管职能难以覆盖。专门的监管机构,不一定也没有必要必须成立与传统金融监管机构并级的监管机构,而是在传统金融监管机构中下设独立的互联网金融监管职能部门,由传统金融监管机构领导。各地方传统金融监管机构中也需按同一层级设立相应的互联网金融监管部门,履行互联网金融监管职能。在运作机制上,上级部门应当领导下级部门的工作,因为互联网金融的跨地域性,各地方监管部门如果不由上级部门领导的话,依靠相互配合协作完成监管工作难度太大。互联网金融监管机构的组成人员应具备处理互联网金融业务的专业知识,吸收计算机、网络工程、金融、法律等专业人才参与。其次,制定市场准入标准,加强互联网金融信息披露监管。互联网金融监管部门应当依据互联网金融的特点,并根据监管原则要求制定统一的市场准入标准,例如对于从事互联网金融信息中介服务的从业者需要具备信息网络经营者资格,注册地需要在中国,服务器需要托管给专门机构,需要有网络信息加密技术等等;而对于从事互联网金融资金托管业务的从业者,必须要有较高的注册资本要求,需要具备资金管理能力,最好要求必须有银行作为合作伙伴或投资人等等。对于信息披露制度,监管部门建立虚假信息投诉机构,对于投诉披露虚假信息者,一经查实,处以惩罚。

(三)运用互联网技术管理金融风险,保障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

互联网金融风险较传统的金融风险更加复杂,波及范围更广,在这样的背景下,互联网技术成了保障消费者权益、维护金融运行安全、防控金融风险的防御网。金融检测机构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实时全面地掌握互联网金融信息及数据。通过对信息和数据的搜集、挖掘、分析,将潜在的金融风险进行监测和评估,并及时上报相关监管机构,有效预防和控制风险的发生。同时,利用互联网技术的网式多点特征,采用安全性准确性更高,更智能的身份认证技术,弥补线下风险控制措施的不足,降低风险识别成本,提高风险识别效率,从而有效保障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

(四)对互联网金融消费者进行宣传教育

互联网金融消费者往往既没有专业的互联网知识,也没有完备的金融知识。因此,相关的互联网金融监管机构应有针对性地对互联网金融消费者进行教育培训,首先要提升消费者的风险意识。然后要将必要的专业知识传授给互联网消费者,使其能树立科学理性的投资理财意识,辨别虚假、陷阱信息,正确评估收益风险,将风险控制在消费行为之前。同时,要多渠道多方位宣传普惠金融知识,特别是针对金融基础知识缺乏的弱势群体,如农村群众、低收入人群以及学生等,进行督促、引导,提升互联网金融消费知识水平和自我保护能力。

(五)推动互联网金融行业自律机制建设

外界对互联网金融经营者监管过当,反而会适得其反。因此,行业自律是非常必要的,在自愿的基础上依法组织,为了实现行业蓬勃有序发展,共同约束自身行为和自我管理。首先要组织和成立相关的行业协会,制定行业内的准入标准和行为准则。然后公平合理的规范行业发展以及强调对消费者的义务和责任,对于互联网金融消费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风险要清晰准确表达和提示,自觉防范管控风险,接受社会监督。为弥补和解决政府无法直接监管,或者监管不到位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周厚元.互联网金融监管中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论析[J].山西农经,2016(11).

[2]邓珊珊.论互联网金融消费者的权益保护[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14(04).

篇6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发展中的问题;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中的问题及措施分析

收录日期:2016年12月26日

互联网金融是新兴起的事物,随着它猛速发展,出现问题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不要谈到问题就色变,要从发展的角度来看问题,积极地去解决问题,还要思考应如何规避风险,为互联网金融健康快速的发展营造出良好的环境。

一、互联网金融的定义

互联网金融,在学术界至今还没有一个能够达到共识的概念,金融实质就是资金的融通。从广义上来说,与货币相关的就可以成为金融;但是从狭义上来说,金融指的是指资金的融通,也就是所说的资金的融通和转移过程。资金的转移过程,一般可分为两类: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其中,直接融资是需求者向提供者直接进行融资,不需要第三方,股票和债券是最具有代表性的直接融资方式;而间接融资是提供者向第三方(中介机构)提供资金,需求者再通过第三方来获得资金,这就意味着需求者不需要和提供者接触,这也是直接和间接融资的最大区别,商业银行就是典型的间接融资方式。

二、互联网金融的特点

互联网金融业和传统金融业最大的区别就是:不同的金融业务媒介以及不同的思维模式。其主要的特点分为以下几种:

(一)随时随地的进行。随着手机上应用软件的推出,用户可以随时随地的通过网络使用手机上的应用软件进行金融活动,比如转账、支付等。

(二)覆盖范围广。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主要是依托于互联网发展的,还有就是电商平台大范围的覆盖,也使互联网金融有了很大的发展。网络在全球早已经普及,也可以说互联网已经覆盖了全球。基于W络的互联网金融,也必将覆盖全球,打破了地域上的限制,突破了时间的束缚。

(三)很强的互动性和信息透明化。互联网的发展重心,在逐渐地向移动端倾斜,导致了手机应用程序越来越多,许多应用程序的互动性都很强,能够做到实时的交流沟通,以及快速的获取资讯,用户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信息,信息显得更加的透明化和公开化。

(四)成本低和工作效率高。几乎所有的互联网金融业务,都可以在电脑和手机上通过互联网进行,省去在银行办理业务时的等候时间,节省了时间成本,与此同时,通过互联网处理业务的效率也大大提升。

三、互联网金融的作用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发展和完善,我国的金融市场模式也做出了相应的改变。利率市场化是我国市场改革的主要目的,同时也促进我国利率市场化的一个稳定发展,这一过程可以直接触碰到金融机构的改革发展和思想转变。我国所谓的利率市场化方面都是由市场的好坏来决定的,可以通过利率市场化方面的应用合理化地进行市场竞争。以往传统的利率市场化不够成熟,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目前我国的互联网金融管理已经全面开放,除个人存放款以外其他的金融利率都是由市场来衡量。

在我国利率金融的市场化调查中,目前正面临着资本市场的调整过程和互联网金融起步的双重考验。互联网金融现如今已经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品牌形象,并且随着品牌形象的提升,其服务态度也有所改变,已经发展成为互联网的金融主要体系。互联网金融在我国金融当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方便用户们体验,打破传统的理念,对以往传统的金融市场产生巨大的改变。互联网金融市场可以凭借自身的业务进行全面的覆盖,尤其是对小型企业或是民主化的市场等方面进行整顿补充,从而实现互联网金融利率方面更加民主化。

四、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初期,我国对其监管比较宽松,使其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为我国完善金融体系贡献了一份力量。但是,在这种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同时这些问题也在制约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速度。

(一)没有相关的法律规范,行业内缺乏自律。现如今,互联网金融的产品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出来,加快了互联网和金融结合的进程,但是同时也带来了风险,监管风险是人们最应该注意和防范的。

我国在互联网金融上的监管,目前没有在对联网金融当中的资金管理得到一个明确的认知,科学管理意识还不是十分完善。通过以往传统的法律法规来讲,国家对小型企业没有具体的法律条形,若有需要只能向上级单位进行申请。因此,在互联网金融当中会经常出现资金管理模式的力度不足,致使其对资金处理出现不良的使用情况,或由于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不严格,会直接导致互联网金融市场出现资金亏损情况。我国许多互联网金融市场当中,其金融工作部分不仅仅是对互联网金融资产进行总体核算,而且对资金的实际管理应用进行明确的监督,导致大量的互联网金融对资产在实施管理时,未能够达到在第一时间内进行资产审核登记,在一些情况较为严重的互联网金融中会出现部分资金未能通过审核,对于这些资产就很有可能被其他人利用想要变为个人财产,而相关的互联网金融会因缺少相关的登记手续,而给互联网金融造成经济损失。通常对资金的变化情况很难分辨出来,由于互联网金融的监督力不够,会直接导致金融资金管理面临巨大的挑战和困难。

(二)不能有效地控制风险。金融市场的互动性较强,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互联网的操作更为简单,展示方式也比较直接,随着我国信息时代的发展,很容易造成网络传播信息资料的泄漏和黑客的恶意入侵,相关从业和管理人员对网络安全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整体管理方式和控制体系不健全等因素对网络安全都会造成无法估量的影响。互联网信息安全技术企业及相关网络管理监督部门的管理力度不够,很多潜在的网络安全问题直接影响着金融市场的计算机网络系统的正常、稳定运行。迫切需要建立健全规范化的网络安全管理制度和完善的监管评估体系,从而减少或避免网络安全对金融市场的破坏。中国传统金融转型,市场创新发展、微信和微博等社会化传播发展得到进一步强化,中国金融利率市场存在一定的风险,中国的互联网金融利率市场的研究也随之继续深入。金融利率市场风险发展是我国金融市场的主要核心,在很多方面来讲,金融利率的风险及技术在金融利率风险的组织结构变换中是令人时刻关注的。在我国信息时代的大数据发展等技术支持下新闻信息资源的结构性变化,也会导致新闻业务源结构的变化,这也将导致新闻业务形态的变化方便,数据形态不断转变。首先,充分地了解互联网的安全性质;其次,需要明确网络安全的稳定或不稳定的根本原因;最后,分析互联网使用的危害性,调查当前部门对网络安全存在的问题。相关技术的专业人员认为大数据时代是金融利率市场面临变化的时代。从而改变了专业媒体与用户之间的操作,也完善了专业金融市场和用户之间的关系模式,简单来讲,金融市场内容就是相互认同的模式。有人认为金融市场实际上是在重新规划新闻的工作场地,事实上这是一个关注角度的误区,在信息时代化的发展中得不到专业的认定,因此金融市场存在一定的风险程度。

(三)无法保证用户的信息安全。我国的互联网金融信息是出于广大人民关注的特点,其问题也出现很多。根据数据研究表明,可以清楚地指导消费群体的日常消费习惯、需求、信誉程度等相关的个人信息,有利于帮助解决我国传统金融市场客户的定位标准,为客户提出更具有代表性的金融产品和良好的服务。大数据信息比较集中,可能也会面临着数据被盗的情况,有些非法分子通过盗取个人数据库,泄露个人信息或是更改信息等,势必会对用户的个人隐私或是个人信誉、财产、人身安全等造成了极大的困扰。目前,互联网金融市场已经积攒了大量的客户,在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张下,也会隐藏着巨大的安全隐患。伴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的影响和推动,一些新的技术和设备都在不断普及,成为个人、企业甚至是国家信息安全的重要因素,互联网个人信息泄露经常发生,作为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基础信息成为网络服务的重点问题。互联网信息安全具备动态性和合法性质,而互联网金融服务的形式主要是虚拟化的开展,从而导致了互联网金融信息安全的保障模式。所以,为了确保我国互联网金融有效地进行,客户个人信息安全要得到重视,避免出现互联网平台的技术水平风险,从而有效促进我国互联网金融市场的顺利发展。

五、解决措施

(一)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互联网金融是一个风险性极高的行业,互联网与金融的结合,给金融市场带来了很大的收益,使互联网金融同时具备网络和金融两个特点,所以要求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工作人员需要熟悉行业内的法律法,不能知法犯法。在对互联网金融监管后形成统一意见,互联网金融的现状有很多涉及到法律方面的知识,所以要对互联网金融企业进行监管,在互联网金融发展中形成良好的典范。在对互联网金融进行监管时,需要对各个部门进行调查分析,与此同时,监管机构需要不断创新和增强,在此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只要创新和监管实现平衡状态,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发展才能更加增进一步。

(二)推动行业风险控制。随着我国国家风险治理体系的建设和国家治理技术的不断提高,互联网金融在整个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基于公共治理技术的共识,我国对治理互联网金融风险的“善治”追求,将成为互联网金融领域新的研究方向。然而,互联网金融安全公司和有关部门的监督是不够的,许多网络安全隐患严重影响正常稳定运行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同时需要合理有效地建立和制定相应的网络安全管理制度和完善技术监督体系,从而进一步增加和提高网络安全性。存在缺陷的管理,导致信息泄漏,网络传播和恶意的黑客入侵、网络安全管理意识淡薄,管理模式不合理对网络安全有很大影响。我国已进入信息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时代,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发展在不断变化,应用技术越来越丰富。在大数据和社会传播方面进一步探索互联网金融发展规律,为推动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支持。

(三)防范信息安全风险。信息安全是互联网金融企业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它所包含的信息安全综合性的特点都需要监督和防范,使互联网金融具备面向大众的虚拟化和透明化。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业与先进互联网技术的结合,互联网金融为客户开展了一条较为便捷轻松的消费服务模式,但同时要保证客户的信息安全性,在发展较为成熟性的互联网金融平台中,客户信息安全问题还是存在的。只能加强员工的监管措施,实施互联网修复技术,达到安全管理信息加密的目的。

互联网金融是新兴的行业,随着市场体系的完善和技术规模的发展,就会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与此同时对人才要求也会相应提高,这对专业人才来说,面临着的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专业人才的培养,可以通过高校或相关教育机构开设与其相关的课程和专业,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学习。这样就可以培养出许多的复合型人才,可以满足当下金融市场上互联网金融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对于企业来说,可以不定期地对工作人员进行教育培训,提高相关专业素养和知识水平。

六、结束语

我国的互联网金融起步较晚,但是互联网金融,一直在一个监管较为宽松的环境下生存和发展,这样就给互联网金融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妨碍了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本文主要介绍的是互联网金融在其发展完善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措施。

主要参考文献:

[1]谢清河.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3.31.49.

[2]李国英.我国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州学刊,2015.32.11.

[3]胡再勇.中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风险分析[M].北京:金融出版社,2007.

篇7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金融学;课程;教学;改革

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给金融理论及实践带来的冲击

(一)互联网金融概述

互联网金融发源于美国。谢平于2012年的“金融四十人年会”上首次公开提出了“互联网金融”这一概念后引起了学界与业界的高度关注。互联网金融是依托于大数据、云计算、网络支付功能、社交网络、搜索引擎、移动App等工具,实现资金融通、存储、支付、结算和信息中介等业务的一种新兴金融业态。谢平,邹传伟(2012)将互联网金融看作是区别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和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第三种金融融资模式。黄庆安(2014)认为第三方支付、P2P网贷、非P2P的网络小额贷款(电商小贷)、众筹融资、金融机构创新型互联网平台、互联网金融门户、基于互联网的基金销售、互联网货币都属于互联网金融的范畴。

(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给金融理论及实践带来的冲击

黄庆安(2014)从支付方式、融资模式、金融产品的销售渠道及其获取方式、货币理论、金融监管方面对互联网金融兴起和发展进行了分析;毛金芬,凌云(2015)从服务对象、金融规模、各自的优势、竞争发展模式、销售模式以及经营思想五个方面分析了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存在的差异;熊芳(2014)从金融理念、服务边界、金融中介功能、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方式等方面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对《金融学》教学的影响。1.金融理念方面熊芳(2014)认为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金融理念是“信用创造价值”。具体而言,交易双方并不需要熟识,借款人不需要担保抵押,只需要提供资信证明,也能够获得贷款。而投资人即使资金量较小,严格要求期限,也能够找到匹配的借款人,并且每一笔贷款可以有多个投资人;另外,互联网金融挑战传统金融的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方式。毛金芬、凌云(2015)认为传统金融的发展依赖于雄厚的市场资源和深厚的人脉关系。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更注重开放的思维、网上高速及时便捷的交易与团队价值观。2.金融市场参与者方面朱维巍,董瑞丽(2016)互联网金融使得非金融机构企业也能够涉足金融业务,甚至是传统银行业务。毛金芬、凌云(2015)传统金融业主要面向高端市场,客户主要是大企业与少数的优质个人客户,贷款金额较大。而互联网金融服务对象主要是低端市场,满足普通公众和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熊芳(2014)借助于互联网,金融业服务的目标人群拓宽了,市场参与者大众化、普及化,普通公众、中小企业也可以参与各种金融交易。3.金融工具方面李文辉,孙红果(2016)认为互联网金融产品具有普惠性、小微性。丁杰(2015)认为互联网金融领域中的金融工具“单笔金额小微化、交易笔数海量化、边际成本超低化”,金融贵族属性大大降低。熊芳(2014)认为传统银行业、保险业为客户提供的基于密集知识和复杂技术的金融产品的优势将被削弱。4.金融业务与服务方面汪连新(2015)认为金融业务向网络化、电子化、全球化、国际化发展;金融衍生工具借助互联网平台得到了迅速发展;互联网实现了无地域、无时限的全方位金融服务。熊芳(2014)认为基于互联网大数据与便捷信息流而产生的征信手段的创新,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信息不对称的障碍问题,降低了成本,提升了交易效率。互联网金融可以满足客户对“方便、快捷、参与和体验”的基本诉求,削弱了传统金融为客户提供的基于密集知识和复杂技术的金融产品的优势。朱维巍,董瑞丽(2016)互联网金融产品打破了基准利率限制,加速了利率市场化,还对传统银行在支付结算、融资、投资理财等领域的市场垄断有很大冲击。毛金芬、凌云(2015)认为互联网金融资产负债规模相对传统金融业较小。5.金融中介方面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金融中介的功能被弱化了,金融脱媒现象凸显,资金需求和交易双方之间可以依赖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网络来交流沟通;而企业通过数据挖掘分析来评定客户信用等级、管理风险等。熊芳(2014)认为互联网金融不仅有助于资金需求双方充分沟通信息、定价市场化、交易透明化,而且也能大大降低双方收集信息、评定信用等级、签约以及管理贷后风险的时间与成本。丁杰(2015)认为金融机构可以是一种金融信息的中介,而非局限于资金的中介。资金需求双方利用P2P平台、众筹融资等可以自行完成资金的匹配、定价和交易。这种“自金融”模式使得资金融通可以去中介化,无需实体分支机构撮合成交。6.营销渠道方面毛金芬、凌云(2015)认为传统金融有庞大的物理网点销售渠道和客户来源,依靠关系销售产品。而互联网金融强调“产品价值”、产品设计能力、客户风险评估能力、提供个性化服务的能力,重视客户体验和使用感受,并主要通过网络客户端与手机银行方式进行产品营销,运营成本大幅降低。7.金融监管方面近几年,电商平台与基金公司合作开发的互联网理财产品层出不穷,呈现井喷式增长,但仍然受利率和货币市场的影响,当盲目追求高收益率时可能导致投资风险。汪连新(2015)认为传统金融的监管优势在于具备严格的风险控制系统,有人民银行管理征信系统。然而,由于网络技术的限制,互联网金融存在着网络安全问题,增加了信息风险、交易风险、监管风险等风险。金融行业及监管部门迫切需要强化风险管理意识,采取有效措施规避系统风险。

二、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金融学》课程改革

(一)改革目标重在培养复合型的优秀人才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给传统金融带来了冲击,丰富了金融学的理论与实践,也对金融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国际化背景下,金融业对现代经济生活的影响已经渗透到全球每个角落,对金融人才的知识和能力培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改革目标应该重在培养复合型优秀人才。汪连新(2015)认为金融人才应该具备扎实的金融学理论基础知识、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较强的风险管理意识。同时,富有创新精神和持续钻研,具备多学科综合应用和分析能力,能综合应用计算机、英语、法律、医学、心理学,具备较好的计量经济学分析能力。詹浩勇(2015)认为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金融学专业毕业生则必须具备包括熟练使用网上银行、网上证券交易、网上理财业务等互联网工具运用能力的基本技能;获取、归纳、分析信息和大数据的调研分析能力;金融交易的合同协议拟制能力。同时,需要掌握计算机编程等跨学科专业的知识和技能。

(二)课程内容上纳入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创新

李文辉,孙红果(2016)认为任课教师应多参与金融实践,教师可以参与时下流行的低风险、低门槛的股票、债券、证券投资基金、第三方支付和宝宝类产品的实盘交易,以自身经历充实教学案例库;要将互联网金融产品(“宝宝类”产品、众筹和P2P网络借贷)纳入教学,并以此为重点,至于选择什么产品根据教师交易经历进行选择。以余额宝为例,介绍余额宝是什么、余额宝的收益和风险、余额宝如何交易、余额宝的优势(与传统金融产品相比)、余额宝和支付宝的区别等。

(三)教学方式上加强互联网金融模拟体验教学

在教学方法上,应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能力,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李文辉,孙红果(2016)认为在传统金融体系下,由于参与金融交易的门槛高,对参与资金、参与成本有限制,学生无法实际体验。而互联网金融为客户提供的金融服务便捷化、小额化、成本低,学生可参与准入门槛较低、风险较小的金融实盘交易产品。丁杰(2015)提出可以让学生参与第三方支付、以余额宝为首的宝宝类产品、P2P网贷及众筹融资产品的交易之中。通过体验式教学让学生切实理解信用、利息、收益与风险的互动关系。李文辉,孙红果(2016)认为应引入金融APP教学,引导学生参与和体验具体互联网金融产品交易,提高实践能力。例如,通过一个学期在线操作东方财富APP教学与演练,让学生基本能自行熟练操作该软件查看金融产品,并直观感受金融产品价格(如利率、汇率、证券价格)的变化以及影响价格变化的因素。以利率为例,不仅让学生通过APP全面地了解基准利率和市场利率及其变化,还要掌握查询利率及其变化的方法。黄侃梅,张炳达(2014),以《证券投资理论与实务》课程为例对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模拟教学法进行了应用研究。

(四)课程设计上注重互联网金融本身的多学科融合性

皮天需,赵铁(2014)认为信息的生产与处理方式是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最大的革新。借助于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大幅降低了客户的信息甄别和搜集的成本,数据信息的分析结果成为了授信依据,彻底颠覆了传统金融依靠线下审核、评估以及依靠抵押和担保来甄别客户信用的方式。因此,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融合了传统金融和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多学科融合的特性。因此,在《金融学》教学设计上要注重多学科的融合性。毛金芬、凌云(2015)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设置以下课程的意义:金融理财产品网络销售模式下的《金融产品销售》课程、第三方互联网支付模式下的《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课程、P2P网络贷款模式下的《网络支付与结算实训》课程、众筹模式下的《金融理财、国际金融》课程,并将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下课程设置的整合出互联网金融下高职金融专业主干课程的体系表。

(五)课程实训中利用互联网金融培养基础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依据银行、保险和证券等行业建设专业实训模块,训练学生的互联网金融基础业务操作能力。詹浩勇(2015)提出可增设面向互联网金融的“互联网交易与投资课程”纯实训课程,设计开发具有模拟市场交易功能的网络平台,甚至发行专属于此的模拟性虚拟货币,让学生能更好地领会货币发行的原理、机制和过程,从而掌握整个货币管理流程;让学生设计和交易简便的小额贷款或短期投资理财产品,初步锻炼学生的营销和投融资能力。同时,通过专业实训学生的培养综合应用能力、产品创新能力。詹浩勇(2015)提出可以要求学生以实现投资收益为目的,寻找身边可交易或可投资的标的物,自主设计以互联网为载体的金融产品,比如,学生可围绕建立一整套寒暑假、小长假重要财产保管机制和理赔机制来设计校园互联网保险产品的雏形,并通过学校比赛中或者相关网络平台学生自行设计的互联网金融产品,根据教师点评、学生互评和“粉丝”点赞等多种方式评价和修改学生的设计成果。

三、总结

篇8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高职;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1.037

我国互联网的进入大众视野起源于2013年年底,余额宝横空出世,自此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拉开了大幕。我国互联网金融产品有传统的金融企业借助互联网平台的产品创新、大型电子商务企业的金融产品创新。2014年腾讯推出理财通、2015年的蚂蚁聚宝、京东金融、卡拉卡理财、小米金融、2016年的微理财,这些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出现丰富了我国金融产品体系,促进了金融行业的发展。同时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下对高职金融类学生的就业也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为了应对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各高职金融类专业应结合自身现状积极调整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1 高职金融类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

1.1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落后

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校教学的指南,决定了一个高校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目前许多高职金融类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滞后,已经不能落后于时代和信息化对金融的要求。以我校为例,金融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与思想道德修养,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知识,具备保险、证券行业基本操作业务技能和营销能力,能够胜任保险或证券营销、客户服务、基层管理等岗位的工作,并能从事银行、担保公司、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等金融相关行业营销及基层管理岗位的工作,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岗位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可以看出我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对是比较务实且具有时效性,但是主要培养人才的方向还是集中于传统金融企业的一线服务人员,而忽略了信息化背景下互联网金融企业提供的大量的就业机会。

1.2 教学内容严重落后于金融发展的现状

教学内容是人才培养目标实施的脚本,只有教学内容选取得当才可以更好的服务于人才培养。目前很多高职金融类专业的教学内容的选取也没有及时根据日新月异的金融发展进行调整。以我校为例金融管理专业目前开设的主要专业相关课程主要有金融学基础、银行综合柜台操作、银行基本技能、保险理论与实务、证券投资操作实务、金融产品营销实务、基础会计、初级会计实务、财务管理、个人理财等,明显可以看出缺乏与互联网金融相关的课程。

1.3 教学课程体系设置松散

课程体系是整个学校教学过程的体现,也是培养一个一个学生基本依据。目前大多数高职金融类院校在进行课程体系设置时大的方面主要分为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在具体展开时又分为基本素质模块、专业能力与素质模块、个性化发展模块。总体来看在高职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密不可分,而过多的笔墨放在了基本素质模块中开设的课程,而压缩了专业能力与素质模块,并且个性化发展模块之间油柚很大的重合,整个课程体系相对较为松散。

1.4 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单一

在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教师教学手段较为单一、除了以PPT等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外,其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使用不多。单一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而且对于经济金融生活中的最新的发展情况,缺乏必要深入的分析。有的老师上课时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看起来教学手段多样化,实质上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

2 互联网金融时代背景下对高职金融类人才培养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2.1 从单一的金融人才需求到复合型金融人才的需求

传统的金融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比较单一。高职类院校的学生由于学历的特点大多数金融企业主要从事的是一线服务岗位,所以主要强调的是学生自我表达和客户的沟通能力以及相应的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高职类院校学生优势在于上手快。现在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互联网金融已经成为金融门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凸显,区别于传统的金融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单一话,互联网金融企业更强调的是人才知识结构的复合化,即懂得金融相关的知识的基础上可以同时掌握相应的互联网信息技术并有一定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较高的风险管控能力。

2.2 从传统的金融就业岗位到多元化的金融就业岗位的需求

高职类院校传统的就业岗位主要集中于证券公司柜台服务人员、证券公司后勤人员、证券投资顾问;保险公司电销人T、保险人与经纪人、保险公司后勤人员;银行柜面人员、银行大堂经理;小贷、担保公司等其他金融机构及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的营销人员、内勤人员;各类中小企业的出纳、会计核算等。而在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大量非金融企业涉足金融行业,催生了一批互联网金融企业和工作岗位。这些工作岗位有别于传统的金融机构的就业岗位,更多的注重学生的营销和沟通能力。

2.3 整合互联网金融思维融入到课堂知识点的需求

老师是学生在课堂中接受知识的载体,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当今,需要我们教师也要具备“互联网思维”。我们在课堂中介绍相关互联网金融产品是不能空讲,必须是建立在对该产品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的。而我们由于教师的天性,很多老师个人理财形式相对较为保守,甚至是根本没有进行互联网金融产品的投资,这样在教学时肯定是比较教条的。所以在教学时整合互联网金融思维融入课堂教学的知识点,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高职金融类专业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应对策略分析

3.1 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未来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方向主要集中在第三方支付、P2P贷款模式、阿里小贷模式、众筹融资、互联网整合销售金融产品以及互联网货币。高职金融类专业在进行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时不能再把眼光放在传统的金融就业岗位和传统金融行业对人才需求。而是要抓住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金融就业积极影响,顺应时展,重新定位人才培养没目标。

3.2 整合课堂教学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除了以往的传统的金融知识点介绍,一定要按照金融行业最新发展的现状介绍和整合教学内容。使得高职类金融专业的教学内容可以真正的能反映目前金融市场的变化,而不是与现实脱节,让学生受益。

3.3 重构教学课程体系

结合互联网企业对金融类专业人才规格和知识结构的要求,构建了基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以工作任务为引领、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符合金融类职业资格标准、满足安徽经济特定需求、融合创新创业意识的“岗位课程+认证课程+订单课程+创业课程”的“一核心三支撑”的课程体系。在课程教学体系中注重学生专业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3.4 丰富教学手段、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教学手段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比如采用翻转课堂、MOOC、微课堂等教学方。通过模拟实训、多专业综合实训、校外中期实习、校外顶岗实习等“体验式”教学手段,强化金融仿(全)真性实习,通过动手动脑的实战训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体验职业氛围,加深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全真或仿真教学方法,使学生身临其境,非常直观地感受实际现场的氛围,可以缩短课堂与实际的距离,提高学生对实训的兴趣,提高实训效果,也能使学生在参加工作后尽快适应环境。

3.5 注重教师实践能力、互联网思维的培养

师资队伍建设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和保证,可以通过培养与引进,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了一支结构日趋合理、素质稳步提高、教学科研能力强的教师队伍。要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就需要大量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具有专业实践的能力的“双师素质”教师,同时也需要聘请校外行业企业实践专家,共同构成“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我们实行教师顶岗实践制度,每年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到互联网金融行业实践锻炼,下互联网金融企业顶岗实习来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培养教师的互联网思维。

3.6 继续引入和深化与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校企合作

引入互联网金融企业市场具体指导学校专业开发与建设工作。校企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我邀请互联网金融行业专家共同制定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邀请行业骨干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构建课程体系,确定核心课程,制定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拟定教学计划,聘请企业的实践专家和行业骨干作为兼职教师。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实训教材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知识载体,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工具。为了突出高职金融类专业的教学特点,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调应用实例,实行校企合作开发教材,将最新互联网金融专业知识和技能融入教材。充分发挥了校内教师理论强,校外一线专家实践经验丰富的优势,体现“知识新、内容实”的高职教材特点。加强实践基地建设,积极探索“订单式”培养,积极与互联网金融企业深度合作,加快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

参考文献

[1]毛金芬.“互联W金融”下高职金融课程整合的效率评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9396.

[2]陈意新.基于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现代职业教育,2016,(4):156158.

[3]潘美丽.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高职高专金融学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2015,(12):2022.

篇9

互联网金融降温的原因

互联网金融从野蛮生长到低谷徘徊的转折波动背后,既有行业的周期变化特征,也有实体经济和家庭部门资产负债压力变化的显现,更是自身定位扭曲的综合反映。

一是金融泡沫退潮。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借助民众的投资和投机热情,一路狂飙突进。但大多数互联网金融企业都是盲目跟风式模仿,市场主体“鱼龙混杂”。在行业超常发展的背后,互联网金融中的泡沫成分开始发酵膨胀。当经济长期徘徊于下行周期,泡沫破裂,风险在某一时点集中释放,给行业发展带来冲击。

二是市场被庞氏骗局柠檬化。信息经济学中著名的柠檬市场效应,是指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往往劣币驱逐良币。由于互联网金融行业无门槛、无监管,为诈骗活动变相提供了平台,导致行业乱象百出。行业整体声誉和社会形象断崖式下降,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不安定社会因素。

三是寄生性模式阻碍其发展。互联网金融虽然发展迅速,拥有海量的用户规模,但由于其缺乏有效的盈利模式、同质化经营,所以收益空间十分有限,甚至成为制约其健康发展的陷阱。互联网金融企业大多是影子金融机构,不具备价值增长的实力和基础,随着利率市场化步伐的加快,资金“搬家溢价”的主体也会加快退化甚至消失,互联网金融产品盈利“寄生”的条件和基础将加快弱化与瓦解。

四是金融监管日趋觉醒。随着互联网金融行业问题的暴露,政府逐步跟进和提供监管资源。监管法规日益严苛,则部分平台无法满足监管要求,无疑将对其业务造成严重冲击。

五是互联网企业自身缺陷暴露。目前,互联网金融企业内控治理水平较为薄弱,与行业的快速发展情况不相称。行业乱象纷呈,反映出道德风险严重;一些互联网金融的中介机构的专业程度相对较低,缺乏风控能力,易发各项经营风险;互联网信息技术和信用体系建设有待完善,安全问题突出。

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前瞻

中国互联网金融走过了野蛮生长的狂热阶段,正处于“寻路”的历史时期,面临重新洗牌的行业转折,同时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可以预期,其增长与发展将步入新常态。

首先,社会对互联网金融的认识将趋于理性,同时技术将加快演进。互联网金融的终极目标是真正实现点对点、端到端、个人到个人的金融服务。从此角度而言,P2P等均是过渡产品,并未真正实现低成本运作。未来,区块链作为数字货币和信息交互的基础设施则有可能为互联网金融提供发展方向,VR、AR等技术也将快速渗透至互联网金融O2O模式中。

其次,随着新监管体系的重塑落地,互联网金融跨界、混搭的监管难题将得到缓解。同时,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竞争将更加有序。此外,商业银行利润承压,需要互联网金融突破和提振,传统金融机构围绕互联网金融展开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和主流。

篇10

摘要:“互联网金融”作为最近国内讨论最为热烈的词汇,有学者将其定义为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和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不同的另外一种融资方法,更有甚者觉得与传统的融资模式相比,互联网金融将发生巨大的改变,因而对传统金融体系的影响不容忽视。本文通过明确互联网金融的定义,并对其定义进行理解分析,以及对近几年来互联网金融飞速发展的形式进行归纳区分的基础上,对互联网金融给传统金融体系带来的冲击和影响进行分析。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传统金融体系;融资方式

一、互联网金融的定义及理解

互联网金融在当下作为一个时髦的词汇,随处可听人说起,在报刊新闻上也随处可见。但对“互联网金融”的含义和理解方法因人而异,而这恰恰是对“互联网金融”下定义时最困难的地方,但同时也是最重要的工作。本文理解中,互联网金融既包括经济学家瓦尔拉斯提出的一般均衡论(即对应的无市场或金融中介情形之间的全部组织形式和金融交易,又包括传统银行、保险、证券、交易等金融市场和中介)。

对互联网金融概念的认识和理解需要注意的三个地方:

互联网金融的三大支柱分别是资源配置、支付及信息处理。不管是什么样的金融交易或组织形式,只需要具备资源配置、支付及信息处理三大支柱中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相关特征,就属于互联网金融。

“互联网金融”是一个前瞻性的概念。理解这个词,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力,不能过于刻板。

“不变”与“变”是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相比的特点。“不变”是指金融风险和外部性的内涵不变,金融监管的理论基础不变,金融所具备的核心功能不变,债权、股权、保险、信托等合约的核心思想不变。“变”是指互联网技术、互联网思想等因素对互联网金融的侵入。

互联网金融的三大支撑体系分别是配置资源、支付及信息处理。不管是什么样的金融交易或组织形式,只需要具备资源配置、支付及信息处理三大支撑体系中任意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相关特征,就是属于互联网金融的范畴。而这篇文章“浅析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影响”包括了截止目前互联网金融的所有主要形态。

二、互联网金融的分类

从现阶段而言,从互联网金融的分类来看,基本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传统金融的互联网化

如各大银行推出的直销银行和保险公司推出的直销保险以及在线折扣券商。直销银行最早起源于欧美国家,发展最好的为美国,其主要特点就是通过互联网、自助终端和电话等手段提供服务,没有同定的物理营业网点,是互联网技术和利率市场化发展到21世纪的直接结果;直销保险主要是基于互联网销售财产保险和汽车保险产品的模式;网络上的优惠券或折扣券商采用的方法是是通过互联网以极其廉价的佣金吸引和招揽客户,并在极其廉价的佣金的基础上向客户提供投资和理财服务等。

2.把互联网平台作为载体而开展金融业务

主要表现为:根据平台上的客户信息和大数据,包括在把互联网作为平台销售金融产品,为个人提供的消费金融服务和网上商户提供的小额贷款。为个人提供的消费金融服务突出的代表是建立在支付宝平台销售的货币市场基金(天弘基金),即余额宝。为网上商户提供的小额贷款的典型代表包括阿里小贷和京东白条。

3.这类模式的典型代表是P2P 网络贷款和众筹融资

其中,P2P 模式发展迅速,借款人通过在第三方平台筹资信息和贷款标的,投资人通过竞标房贷,第三方平台不经手这些资金,整个过程都在互联网上完成,方便快捷。但对于国内监管政策的缺失及信用体系的不健全这一现象,P2P平台出现了很多破产及诈骗的现象,而这一现象也逐渐成为了一个社会现象。所以,就目前而言,国内P2P网络贷款亟待相应的监管政策和信用体系建设。

三、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前景

虽然只有短短几十年,互联网金融发展历程不算太长,但是我们仍热可以看出互联网金融大致的发展趋势,分为四点:⑴网络贷款模式,如阿里贷款等,这类贷款模式有力冲击了传统银行的贷款模式。⑵第三方支付,如支付宝等,正在冲击银行传统的汇款业务,改变用户实现支付的入口。⑶销售金融理财产品。众所周知,淘宝和天猫正在销售基金和保险等金融理财产品,这说明了在中间业务方面,快钱等正在向保险行业代销业务和基金平台渗透。⑷P2P模式,即绕开银行实现个人存贷款如拍拍贷等,为未来互联网融资提供了基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全面介入的具体表现如下:

1.在发展速度上,突飞猛进,日新月异,已成为积极的参与者

自从2003年10月淘宝的支付宝的上线开启了中国互联网金融新时代,不到10年的时间,互联网金融发展之迅速,特别是今年以来发展提速。2013年3月阿里巴巴集团宣布,将筹备成立阿里小微金融服务集团。6月13日推出了余额宝业务,截至6月底共有251.56万用户,共有66.01亿元转入资金,共有12.04亿元可用于消费,截至8月底,其资金规模已突破百亿元,客户数已超过400万户。真可谓风声水起,势不可挡。互联网金融已成为金融业务的积极的参与者。

2.在竞争形态上,全方位升级,转型暗战,已成为“黑色的搅局者”

互联网金融在最开始只有一个功能——支付中介功能,由于电商企业不断开发新的产品线,所以现在互联网金融已向支付功能之外的其他功能进军。因为支付宝拥有着巨大的用户群——8亿用户,8亿用户方便了资金通道,在此情况下,阿里开发研究出了余额宝。用时19天,余额宝创造了一个营业额的奇迹——70亿,中国用户数最大的货币基金当之无愧的属于了天弘基金。搅局之势日益彰显。

3.在经营模式上,融合渗透、已成为强大的推动者

与传统金融模式不同,互联网金融正在以崭新的模式“杀入”金融领域,创造新的辉煌。金融的本质是用间接融资或直接融资的模式提供信用风险解决方案。其核心功能是提供专业化的金融投资服务和组织支付体系以及提供保险保障等。

在直接融资模式的作用下,为了使交易成本下降,会让许多的专业性相对不高的投资者分别承担信用风险,与此同时,信用风险管理的有效性也随之也下降。在间接融资模式的作用下,银行为了使银行自身具备信用风险管理的优势的能力,创建了一系列成本高昂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并借此体系获得利差收益。使银行专业能力得到提升受边际递减规律的制约,所以把眼光放长,间接融资慢慢消失,逐步由直接代替已成为一个无可厚非的发展趋势和事实。从中可以看出,互联网金融的优势有:

1、平台作用,为网络交易提供了一个平台。2、交易成本及其廉价,假设去商场购物,那么可能需要坐车,坐车需要花钱,而互联网却不用,甚至可以比在商场更便宜的价格买到相应的商品3、有效的大数据的分析。综上,互联网金融开创了崭新模式,推动我国金融业的发展。

4.创新,拓展新领域、发挥潜在优势,必将成为最引人注目的颠覆者

互联网发展短短几十年,借记卡(很多单位发工资的必备卡)、信用卡(用明天的钱做今天的事)、票据等工具的刚刚出现就代替了以纸币、硬币为流通货币的现金交易。就目前而言,互联网金融代替及颠覆传统金融将集中在以下两个领域。⑴大数据将对现阶段金融体系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式进行生化改造。⑵现金业务领域。随着互联网支付的推广及移动支付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利用手机、电脑等进行在线购买、在线支付,纸币和硬币在交易中的角色和作用将被进一步削弱。

四、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体系的影响

就目前对互联网金融业务的研究及对比来看,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体系的影响是有限的。虽然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互联网金融对金融行业、金融市场、金融业务都产生了很大影响,但要“打倒”传统金融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1.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影响有限

与传统金融相比,互联网金融凭借技术进步化和信息公开化,实现了信息中介、支付及资金融通的功能,是电子商务、信息化和金融创新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并不是传统金融的替代,互联网技术更多是支持、融合和弥补作用,两者之间具有强烈的互补性。在传统金融业务互联网化的过程中,传统金融通过金融互联网化,一方面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来提升传统银行业务,降低运营成本、提升业务运营效率、提高服务质量,另一方面充分领悟互联网发展的精髓,运用互联网思想对业务进行创新。

在支付清算和网络贷款领域,互联网金融虽然都有所涉人,但涉足还不深。互联网支付和第三方支付交易额超过20.7万亿元,占支付体系约1.8%,截止2013年12月底,所有融资比2012年多出1.53亿元,大约为17.29 亿元,人民币贷款增加8.89亿元。同样在2013年,人人贷的规模略超6O亿元,在社会融资体系中占比极其有限。互联网贷款占人民币贷款的比重大约是0.675%,占社会整个融资的比重小于0.35%。由此可以看出,整体上,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体系的影响是有限的。

2.互联网金融冲击银行业

互联网货币基金是互联网金融业务最具有影响力的领域,即从“余额宝”到“活期宝”再到“现金宝”等各种网络存款,主要体现在协议存款和跨界影响银行部门的活期存款。

首先,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分流,这将直接带来商业银行银行卡、业务、支付清算等业务中手续费收入的降低,而银行的负债业务,特别是个人客户的全部负债业务也将受到很大的冲击,包括个人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但是互联网对个人存款的这种影响也是有限的,因为最有可能被抢夺的个人存款客户必须要满足两个条件:其一是对互联网的接受程度高,其二是注重资金的回报而愿意承担一定风险。而满足这两个条件的客户一般是收入水平中下、财富未有一个充分积累的80后90后年轻客户。然而,这样的一个群体在银行的个人业务资金来源中占比目前还是比较低的。

再次,存款吸收能力下降及存款成本上升是银行目前遭受互联网金融业务发展最为直接的压力。在利率市场化未完成从而导致两个存款利率(较高的市场利率和较低的银行存款利率)并存的情况下,互联网金融产品拆借给商业银行或委托银行做资产管理,通过抬高利息吸收的资金,然后投放到货币市场,其中80%以上为协议存款。具体操作流程有两条,分别为:1 、活期存款变为基金资产,2 、重新进入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以协议存款的方式),其最终结果是银行要付出超过活期存款十倍以上的成本,在一定程度上挤压利差。

最后,电商和信贷这种基于历史交易信息和信用评估系统,为小微企业提供信贷服务的互联网金融模式,比如阿里会融,也给银行带来了较大的挑战。同时,互联网金融将对传统银行经营模式、服务思维等进行改变。

3.互联网金融的影响:改变传统金融体系

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全新的、史无前例的金融方法和模式,其演变和发展一定会让整个金融体系风险分布、产品、质量、市场、主体等的变化,成为“第三种金融业态”。

⑴从某种程度讲,互联网金融将推进整个金融体系的创新。包括在概念、模式、体制、产品以及营销上都是对传统金融体系的一种创新,新的产品和业务模式层出不穷,成为了小微企业和普通民众参与金融活动的新型工具。比如余额宝问世之后,激活了大众理财及参与金融的巨大热情,同时股份制银行、各大国有商业银行等接二连三地推出了品种繁多的,具有创新意义的竞争性产品,这无疑极大的激发了金融体系的创新。

⑵互联网金融作为“野蛮女友”,对商业银行、证券交易所等传统金融行业的转型速度加快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互联网金融作为“野蛮人”,不论是第三方支付还是类似于P2P这样的贷款融资平台,都将迫使传统金融机构加快创新步伐。以银行为例,银行独占资金支付的格局,传统的客户基础,信贷供给单一的格局都将因互联网金融而改变,银行须加速转型才能应对。

⑶众所周知,在某些程度上,金融体系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发展离不开互联网金融的支持。在未来,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将不断横向综合化与纵向专业化之间的融合,加快了其他行业与金融行业之间的融合,从而推动金融服务行业的边界持续延伸。

五、传统金融业的“解药”

进入21 世纪以来,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如火如荼,传统金融需要改变始终如一的管理方式,认真思考,主动积极面对,调整经营模式,按发展趋势的特点,分析竞合与共生,与互联网争取跨界竞争的主动,达到合作、共赢的最终目的。

1.从创新模式寻找突破口,自愿加入变革

众所周知,创新是竞争制胜的法宝,同时也是发展的动力。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模式的竞争以进入白热乎阶段,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⑴满足客户之需的创新,即服务创新。依托自身资金的优势,积极寻找合作伙伴,与一些有实力和影响力的支付平台及电商等合作寻找互联网金融的先机。

这样做的目的是节约成本和重新建立平台的时间,特别是一些有影响力的平台,通过平台、资金、数据这三个条件,满足客户所需。同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创立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实验室,保证一定数量的专业人员,研究互联网金融至关重要的领域,对于互联网带来的挑战积极应对,高度重视。

⑵体现竞争之需的创新,即产品创新。产品创新就是要突显出互联网金融的特色,不能只做某一种或某一类商品的欧泰,要立足于创造属于自己的种类多样化、发展多元化、形式综合化为一体的电商平台,与电商合作的业务有结算、托管等网络服务。我们都知道,为了站在战略制高点,体现与传统金融不同的竞争实力,对于所有新产品的研发,一定要将互联网金融的特点纳入思考范围。产品是银行与客户沟通的纽带和桥梁,无论什么样的服务,其本质都体现在产品上。

2.主动迎接挑战,从更新观念开始

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和巨大压力,我们不能墨守成规,而应突出于“新”、着力于“建”、立足于“变”,在探索中前进,在不断探索中尽最大可能发挥自身优势,不断加大创新和变革和创的力度。

⑴构建模式新体制。构建新体制主要体现在产品模式和服务模式方面。产品模式就是指为满足多种层次及类别客户的需要,创造研究与互联网金融相匹配的,开放式的金融产品。服务模式是指构建新的服务模式,通过在以现有实体网点服务为主服务模式的基础上,研发创造与互联网金融的网络平台模式相适应的模式,即利用互联网通讯新技术改善原有的服务模式。

⑵建立经营新形态。互联网金融局面下经营新形态主要指改变以往针对所有客户采用一个方法的销售形态,充分利用互联网通讯技术,转变对客户服务和认知的办法,在现有金额中洞察客户对金融的需求并对在手的客户数据进行分析,做到按照不同客户的不同个性偏好,让一对一准确销售服务从理想变为现实。不要针对所有客户制定一样的、万能的服务流程,而是要围绕客户,针对客户实际,采取适合客户本身需求和特点的、一对一的、私人定制的服务。通过个性化的服务,不断提高和改进互动方式,拉拢客户,增强客户的吸引力。

⑶树立战略新理念。理念决定方向和目标。互联网金融格局下,我们要坚持“服务至上、客户第一”的经营理念,建立与互联网金融模式相吻适应合的新的经营理念。同时,建立敢于竞争、善于竞争、市场第一的营销理念。坚持提高效率、防控风险,简化程序的管理理念。牢记增收节支、盈利第一、创新渠道的效益理念

3.以现有资源为基础,主动调整转型

21世纪以来,互联网金融发展速度极快,但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全面取代传统金融也是不可能的。我们对其加以重视并不能一味否定传统金融自身的优势。只是提出传统金融要立足已经拥有的优势,主动积极转型调整,从而适应21世纪新的发展需求。

⑴以现有网络平台为载体,进一步发展银行业务。是对客户进行区分,在贴心服务上显示出差异。众所周知,服务最大的秘诀是差异服务,区别对待。通俗说,就是为了让客户最大限度的满意,具体客户具体分析,对不同的客户采取不同的服务措施。其结果是使得每一个客户感受到如春天般既温暖又贴心的服务。二是关注一般客户,坚持效率优先原则。维护一般客户,需要提高效率,花一些精力,因为一般客户是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竞争的焦点。三是立足重点客户,彰显专业优势。就现阶段而言,互联网金融对于一些大型客户还不具条件而进入,因为大型客户对的服务要求更专业,也更全面。所以互联网金融目前竞争重点主要是中小客户。传统金融机构和银行为了不使客户大量流失,建立牢固的客户服务关系,需要在对重点客户提供服务的方面动脑筋想办法,进一步深化重点客户需要做到以下两点:1、“深”2、“精”。

⑵以网点渠道为载体,改善客户体验。网点渠道是传统金融的优势,银行要发挥网点渠道自身的、独一无二的、互联网金融所没有的这优势,彰显特色。一是对服务能力力求“精”。利用下班以后的时间或周末,邀请更加专业的老师对员工进行培训,包括但不限于服务技能及销售技巧等、特别是对新产品的培训,使每位员工对新产品做到了如指掌,不能局限于只熟知部分业务,培养专家型服务人员。二是对客户体验力求“鲜”。银行要想吸引客户注意力,让客户每一次都有新鲜的感觉,就需要增加客户体验类产品,在客户体验上开动脑筋。三是对网点渠道的形象力求“新”。网点渠道很客户的感觉非常直观,干净整洁的环境和脏乱差的环境,客户一眼就可以看出。每一个客户都希望在舒适环境下办理业务。所以外观和服务内容都要有新的改观。增加服务人员、改变脏乱差、实行客户分区对网点渠道的形象至关重要。四是对渠道功能力求“全”。现在有不少银行存在只能办理部分业务、有些业务需要去总行办理,给客户造成极大不便,应该尽可能让网点业务综合化,减少客户在网点之间的往返,做到随到随办,提高一次办成率。

参考文献

[1]谢平.关于互联网金融未来发展的设想、互联网金融新模式.

[2]廖理.P2P与众筹是互联网金融按行业态监管最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