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的发源地范文

时间:2023-10-18 17:21: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儒家思想的发源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儒家思想的发源地

篇1

那么山东省5A级旅游景区有哪些呢?据悉,截止2016年8月山东省5a级景区一共有9家,详细景区有:

1、泰安泰山景区

2、烟台蓬莱阁旅游区(山东蓬莱三仙山-八仙过海景区)

3、曲阜明故城(三孔)旅游区

4、烟台龙口南山景区

5、青岛崂山景区

6、威海刘公岛景区

7、山东省枣庄台儿庄古城景区

8、山东济南市天下第一泉风景区(趵突泉-大明湖-五龙潭-黑虎泉-环城公园)

篇2

随着世界的开放程度不断加强,中国旅游经济和旅游产业已成为中国国民经济和世界经济产业体系中最具活力的部分。我国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南北差异较大,白雪皑皑的北国风光,四季如春的南国风景,旅游明文胜地更是不胜枚举。中国是古人类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世界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其中许多资源以历史久远、文化古老、底蕴深厚而著称。中国拥有数不尽的特有旅游资源。从地理人文角度上来看,我国的传统文化的沉淀也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如“孔孟之乡”山东曲阜,“诚义燕赵”河北等,这些文化资源都为我国旅游业的兴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中国传统文化对旅游管理的影响

2.1在旅游管理中加强运用儒家思想的管理方式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是由孔子创立,以爱人、仁爱为主要的核心思想。在对旅游管理中同样可以应用儒家学术的理念,首先“仁爱”理念,仁爱的管理方式首先要做到的是对自然界存在一种博爱的胸襟和情怀,仁意味着达至对自我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观照与觉知,由此而能“视天下为一家,中国犹一人。”这种“成于中,形于外”的“博爱”情怀恰如日光一般永久的普照大地、泽被万物。要达到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供求发展,在对旅游企业的发展中秉承着儒家思想的“以人为本”注重人对自然的共同生存。

2.2在旅游管理中加强运用道家思想的管理方式

道家是中国春秋时期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道家主要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其思想核心为“自然无为”既提倡与自然和谐相处,无为指的是不轻举妄动,这种观点正适用于现代旅游管理之中,在管理中管理者首先要运用这一理念组织人员学习,小到不任意破坏旅游环境的风貌,大到对风俗习惯的敬畏和保护,老子核心思想中的“清静”就是体现这一说法,在这里主要指的是心神宁静,在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正是表达这一特点。

3中国传统文化与旅游管理相融合策略研究

3.1在旅游地区融入传统文化进行合理规划

在旅游地区进行合理规划,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第一步。我国国土广阔,无论是从文化还是环境方面,南北差异都较大,所以就要根据我国旅游资源因地制宜,在发展旅游中对传统文化思想进行传播,突出文化对当地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性,当地政府应该加强管理,合理安排规划,为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主导的积极作用。

3.2在旅游中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做好在旅游中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工作,是旅游管理在与中国文化相结合中更好的为旅游业服务的基本目的和产物,旅游管理中要对导游进行相关内容的培训,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学习,以便在服务中做到文化和风景完美融合,做好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和对游客价值理念的引导,当面的民情风俗是传统文化的具体展现,旅游管理中要重视对当地风俗的解读,这样也能使游客愿意了解传统文化,同时也强化中国传统文化在旅游文化发展中的重要性,最大程度的促进了文化与自然完美融合。

3.3对旅游形式合理发展,利用文化资源丰富其内涵

在原有旅游形式的基础之上,加强融入中国传统的文化精髓,开展多样性的旅游方案,例如游孔子故乡山东曲阜,让游客在游玩的过程中感受儒家文化,从中受到感染,使心灵得到净化。或者重走路,也是一种文化和精神的洗礼,这些都可以在旅游中渗透着文化,在旅游中丰富内涵。中国的文化思想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思想之一,要善于利用先进的文化对旅游业进行更深层次的发展、创新。利用不同的文化形式合理开展旅游文化活动,是当前旅游管理中新的发展模式和方向,也是全民参与互动的有效途径。

4.结束语

篇3

山东省作为中国东部沿海经济大省,近年来,山东省的经济一直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据统计,2014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GDP)59426.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7%。在农业方面,2014年全省粮食总产达到919.3亿斤,比上年增长1.5%,连续第十二年实现增产。在工业方面,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6%。其中,重工业增长10.1%,轻工业增长8.5%。从收入指标来看,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864元,增长9.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8%。

二、山东区域经济发展对齐鲁文化的决定作用

(一)山东区域经济发展对齐鲁文化的积极作用

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对地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它为地域文化的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经济保障。山东省区域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使政府有足够的财政实力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组织和传播齐鲁文化,有力的促进了社会文化消费需求,如参加文化旅游等,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对齐鲁文化发展起到一定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山东区域经济发展对齐鲁文化的消极作用

在肯定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对齐鲁文化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必须看到其消极弱化的一面,近年来,随着山东经济的发展,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社会文化消费需求增长,外来文化不断渗透,如热衷西方节日和对韩剧的追捧等,对我国传统的齐鲁文化造成了很大的冲击,直接导致齐鲁文化建设的弱化。

(三)齐鲁文化在山东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独立性

地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并非总是保持同一步调,地域文化在沿袭、发展过程中经常表现出自身的独立性。正如经济发达并不意味着文化的繁荣,齐鲁文化的发展除了受制于山东的经济基础之外,还会受到山东各地的地形地貌、人文积淀、传统习俗、河流山脉等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从历史发展来看,由于种种原因,山东有些曾经经济上很是繁荣的地区尽管出现了衰落,但其地域文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因惯性仍然保持着应有的影响。

三、齐鲁文化对山东区域经济的反作用

美国知名经济管理学家德鲁克认为,在当今社会生产中,具有决定作用的要素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资本、土地和劳动,而是文化。文化的本质和属性决定了它不但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经济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一)齐鲁文化对山东区域经济的推动作用

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齐鲁文化重视道德人格的塑造,重人才,重教育,表现出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为山东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以此孕育出的文化生产力摆脱了资源稀缺的问题,催生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力的推动了山东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同时,地域文化创新内在地推动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近年来,祭孔大典、在全球开办孔子学院等,带动文化产业创新,随之不断衍生新的产业门类,从而催生新的市场需求,同样的,齐鲁文化的创新也转化为富有创造精神的企业家的创新能力和创新作为,成为山东经济强省建设的重要推动力。

(二)齐鲁文化对山东区域经济的阻碍作用

篇4

关键词: 孔子教育思想 韩国现当代教育思潮 冲突 统一

一、引言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也是一名伟大的教育思想家。几千年来,他的教育思想理论不仅在中国一直得到继承与发扬,对世界各地的教育模式改革与教育思想发展也有很深远的借鉴作用。

韩国是一个受儒家影响颇深的国家,不管在教育理论还是课程设计上,都受到了儒家思想很深的影响。现今,韩国正处于一个教育改革期,我们更需要儒家思想中的精髓教育思想给予理论指导。孔子提出的“与时俱进”的教育思想正符合韩国教育模式改革的需求。因此,如何更好地把中国古代的孔子教育思想与当代韩国教育模式改革融合,以孔子教育思想为理论基础,对韩国教育模式进行更科学有效的改革,是一个很值得研究探讨的课题。

二、国内(韩国)研究现状

韩国是一个受儒家影响非常深的国家,儒家的发源地是在中国。在古代时期,韩国和中国关系密切,当时的中国无论在政治、军事、教育等方面都远远强于韩国,韩国一直向中国借鉴各方面先进经验,包括执政理念和教育思想等方面都受到中国影响至深。儒家思想长期以来,在中国得到广泛的继承和发展,随着韩国和中国的密切来往,儒家思想慢慢深入到韩国的各个阶层,特别是对韩国教育起到了根深蒂固的作用,逐渐成了韩国教育的理论基石。这种儒家思想何时开始传入韩国,现在很难有准确的说法。

很多韩国学者认为,卫满朝鲜,汉四郡时代,古代中国的学术思想已经开始悄悄进入了古代韩国,而到了三国时期,儒家思想在古代韩国都已经有了比较大的影响。譬如,高句丽在小林兽王二年时正式建立“太学”,以教授儒教经典的“五经”为主,同时以《周礼》为理论依据,制订各种律令与社会统治体制。

儒家思想在韩国迅速发展时期是在伴随着程、朱性理学传入韩国后开始的,从高丽末期到整个朝鲜朝,韩国国内出现了很多派别各异的儒学大师,他们有着独特的理论观点,对儒学有不同的见解,不仅仅是一味继承前人的儒家思想,还有一些自己的独创心得,一些创新的理论,儒家思想在国内百花争放,发展尤其迅速,这个时期的发展,巩固了儒家传统思想在韩国的坚实地位。

现如今的韩国,儒家思想在我们生活中、学习教育、工作中如影随形。在生活中,家庭长幼尊卑,男尊女卑和朋友之间的关系,无不一夹带很浓的儒家思想。在韩国社会阶级关系中,对长辈的尊敬,对国家、家庭、对公司的忠诚,都在无时无刻地受到儒家“忠孝”思想的影响。

在教育方面,儒家思想同样深入到韩国的整个教育体系中。尤为明显的是,韩国至今还保留着一所以“儒家教育”为办学理念的学府,这个学府就是“成均馆大学”。这是一所明确提出是以“儒家思想”作为办学理念,以儒家精神作为学校发展宗旨,爱本学校的深奥理论和具体教学实践中,必须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结合民主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学方法,从而达到培养国家栋梁的教育方针。“儒学”被作为成均馆大学里必修的一门学科。儒学之所以在该大学的教育过程中这么重要,是因为通过儒学教育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东方人的人生观及思维结构,而且可以让他们领会到中国古代圣贤的生活态度,学习到先进的教育思想理念,能够在学习过程不断寻找本国民族主体发展及教育改革的契机。成均馆大学的儒学教育仅仅是韩国最明显的儒学教育,在整个韩国教育体系中,无不夹带儒家思想的影响,如一些地方乡校,承担部分中小学学生中的“儒学教育”。此外,一些民间组织,如“儒道会”等组织定期举办一些活动或培训课以宣传儒教思想。

现代韩国的儒学研究者追求的仅仅是想通过儒学教育,达到代表大韩民族传统文化的儒教复兴,却从未在思想上真正理解儒学教育对韩国现代教育体系的价值和意义,如韩国学者梁承武所提出的现代儒学的发展方向:一是儒家的体系化;二是寻求方法论上的现代化;三是儒家的大众化;四是儒家的组织化。这些理论上只是强调片面研究儒家思想,仅仅是想通过寻求现代化宣传方式,使得儒家思想在韩国社会大众化、普遍化,通过重新组织的方式,让儒学重新成为现代韩国社会的儒教,仅仅让儒家思想学派成为韩国复古的儒教而已。正因为大家如此片面地理解,使得儒家思想在韩国教育中变得过于枯燥,太过形式,没有内容精髓,使得在韩国主要大学中,儒学由于其枯燥的内容、单一形式而变成一个冷门的学科,逐渐成为一种历史的象征,在现代商业化社会里艰难挣扎着。即使有一部分韩国学者为了儒家思想能在韩国复兴,呼吁寻求新的现代化宣传方式,然而这种单一的换汤不换药的模式在大众中很难起到任何效果,这些现象已经开始引起了不少儒学研究者的注意与反思。

笔者认为只有真正实现韩国儒学现代化才能真正适应现代化的需求,才能够引起韩国社会整体的共鸣,才能使得儒家在韩国蓬勃发展。所谓的韩国儒学现代化是指利用曾经代表大韩民族精神的儒学的精髓能够为今天的大韩民族重新塑造新的代表现代化的大韩民族精神,并以之为精神支柱和价值观解决现代韩国社会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教育改革、政治、社会问题。无论社会如何变化,儒家极力提倡的“为国尽忠,为亲尽孝”的忠孝思想,对当代韩国青年的爱国主义的精神价值的培养都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更重要的是,儒家的教育理念对现今韩国教育模式改革具有深远的指导作用,如何利用儒家的教育精髓为指导基础,实现韩国教育模式改革,反之使得该教育模式不仅变成更符合儒学教育发展的模式,更符合和现代国际化发展需求,这将是很值得研究探讨的课题。

三、冲突

1.孔子与现代韩国在教育目的上存在一定冲突。

孔子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上层社会精英、管理者,以后的任务是治理国家、管理国家事务的人才,教育的目的归根结底就是培养政府官员;韩国当代社会,从政只不过是多种行业中的一种选择而已,相对于孔子提出的“学而优则仕”的教育目的,韩国教育的目的更多的是为社会培养各种专业人才,各种技术类、管理类人才,适应高速发展的现代化经济社会的需求。

2.孔子与现代韩国在教育内容的部分环节存在分歧。

孔子认为作为一名学生,首要任务是遵守和做好传统的道德原则,课余时间若是还有时间和精力,再学习文化课程。孔子重视德育的教育思想是值得肯定的,但在那个时代,他提出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把教学重点放在社会管理事务上,相反的,却不重视对基层劳动,如何提高生产速度,如何改变生产工具,增加农作物产量等农学科目的教育课程。与之不同的是,当今的韩国教育不仅要抓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而且要将涉及生产技术,生产活动的农学、工学课程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另外,现代韩国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不仅在教学内容中积极引入与生产生活相关的技术学科门类,更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育体综合素质的发展。这些都反映出现韩国教育在教育内容上,与孔子时期的教育内容存在较大分歧。

3.孔子与现代韩国在教育方法的部分环节上存在一定冲突。

不可否认的是孔子确实提出了许多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甚至有些方法还在被教育所采用,但是孔子在教导学生的方法上却是过于强调尊卑关系,认为老师的地位要高于学生,在传授知识的教育方式上,也是过于简单,过于强调教与学的关系,只是简单地训诫,没有对知识点深入地讲解和解释内在含义。当学生对所学知识不明白时,他更多地希望学生能记住和接受这个知识,而不是让学生理解它。孔子对师生关系是崇尚教师的绝对权威和教学方法上的单向教学,现代韩国教育不仅是提倡师生关系的平等,而且鼓励学生对有疑问的知识点提出见解,师生是互动关系,对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详细、深入,让学生在理解中记住知识点,提倡的是互动教学、民主教学的理念,提倡平等的师生和谐关系,这些环节上都与孔子的教学方法有较大差异。

四、统一

儒教对韩国影响由古至今从未断过,现代韩国也是不例外,在生产、生活、教育中,随处可见儒教思想的影子。就如现代韩国政府为了社会的稳定繁荣就积极鼓励儒教思想教育,强调儒教思想在韩国的重要性,当今韩国的社会共同道德是中国提出来的“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八德,在社会和谐人际关系中仍然继承、发扬和转化“五伦”思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现阶段,重点建设“八德”中的“三德”:忠、孝、礼,特别是“忠孝”思想。对韩国来说,孔子的精神是一直在伴随着人们生活、学习、社会活动中,比如和别人见面时应该鞠躬,在长辈面前喝酒时应略微侧身,结婚时新郎新妇应跪拜父母,奉茶……作为长辈,如果晚辈不听话,和长辈顶嘴,就可以打晚辈。老师可以因为学生不鞠躬、不认真上课用尺打学生的手掌。这些种种行为的教育思想基础都是与孔子的教育思想相统一的。

在韩国儒家思想已成为维持个人与家庭、与社会,乃至与国家关系的黏合剂,以此为基础更多地融入先进的民主思想和更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教学方法。儒教俨然成为大韩民族精神的动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是服务于某个时期的社会制度或伦理规范的制定,而且更大的作用是通过夹带着传统社会形成于大韩民族的意识,能够体现出本族文化的创造性源泉。在韩国民族的教育领域里,儒教一直作为韩国社会教育的思想基石,在引导韩国教育,社会关系向现代化社会发展。因此,儒家思想在韩国社会、教育界中的主导地位和影响力是任何其他思想都无法替代的,这说明现在的韩国教育思想是与孔子的教育思想相统一的。

五、结语

孔子的教育思想代表神秘而充满智慧的东方教育文化思想,带有国际性的、时代性的鲜明特点,但是我们不应一味地囫囵吞枣地接受,而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辩证地、客观地吸收孔子的教育思想,使之更加符合韩国当地文化背景和时代需求,能使之对韩国教育模式改革的发展思路和教学设计有重要积极的作用。纵观古今,我们不难察觉到孔子的思想对当今人类有着许多举足轻重的意义,在过去的几千年里,人类社会的基本需要变化程度微乎其微。无论社会进步,还是落后,在当今这个科技发达、商业化的社会里,孔子所确立和阐述过的很多价值观念仍然适用于当今社会,这些价值观念是无国界性、跨时代的,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属于世界的,不仅适合于过去,而且可给今天和未来给予重要的指导与启示。

参考文献:

(一)专著类

[1]程昌明译注.论语.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

[2]匡亚明.孔子评传.齐鲁书社出版,1985.

[3]王兴.论语・仁者的教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4]全国教育史研究会编务组编.孔子教育思想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5]蔡尚思.孔子思想体系.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二)论文类

[1]冯增铨.对中国大陆40年来研究孔子情况的回想.孔子研究,1991.4.

[2]柯虎.近十年福建学者孔子研究略述.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1991.3.

[3]杨柱.孔子教育思想对当代素质教育的启示.孔子研究,2007.123.

[4]钱淼华,门薇薇.孔子教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12.

[5]王炳照.试论孔子教学思想中的辩证法因素.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85.2.

[6]林有祥.孔子教育思想微探.长沙水电师院学报,1990.3.

篇5

[关键词] 嵩阳书院;河洛文化;精神契合;现代性转换

[中图分类号] G122 [文献标识码] A

嵩阳书院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独特而丰富的文化存在,它是历史久远、丰富复杂的河洛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地域上河洛文化指古代黄河、洛水交汇地区的文化;时间上指以前河洛地区的传统文化。河洛地区“即指以洛阳为中心,西至潼关、华阴,东至荥阳、郑州,南至汝颖,北跨黄河至晋南、济源一带地区。”[1]《河图》、《洛书》是河洛文化的滥觞,中华第一经《周易》源于河洛地区;河洛地区是道家文化生成与发展的重要源地。[2]

1 嵩阳书院文化的特质与河洛文化精神的契合

河洛地区是河洛文化的起源地,儒学、佛学、道学三者均起源于此地。《易经・系辞上》载:“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相传伏羲氏根据“河图”、“洛书”做八卦,即为后人所说《周易》。后有周文王做卦辞,共同构成了《易经》。《周易》为周代重要典籍,是河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史载周公曾营建雒邑,周公在雒邑地区“制礼作乐”,洛邑地区成为中国最早的礼乐文化发源地,春秋时期有孔子“入周问礼”之说。周公制礼,辅国理政,为一代楷模,成为后世儒家奉尊的“元圣”。道家元老老子曾长久居住洛阳地区,做过周朝“守藏书史”,即管理图书的官吏,《汉书・艺文志》说:“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金德建也认为:“老聃学说的来历,大约是因为做周史的缘故。”[3]

历史上的嵩阳书院曾经是佛教、道教场所,又是新儒教重要发源地之一,儒、佛、道三教合流、交汇一体的特点,正是河洛文化精神的缩影。嵩阳书院位于河南登封境内嵩山南面,位列宋代“四大书院”之首。公元48年即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始建成嵩阳书院,当时名为嵩阳寺。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我国盛行,寺庙建造蔚然成风,嵩阳寺为生禅师所建,是一个佛教活动的场所。据记载:“大德沙门生禅师,以此山,先来未有塔庙,禅师将欲接引四生,卜兹福地,创立神场。北背高峰,南临广陌,西带浚涧,东接修林。于太和八年岁次甲子创造伽蓝(寺院),筑立塔殿。”[4]嵩山寺碑文记载了嵩阳寺的初建情况:“禅师构千善灵塔一十五层,始就七层,沙门统伦、艳二僧成之。”[5]嵩阳寺建成之后,佛事活动频繁,寺庙香火繁盛,“梵宇之胜,甲于中土”[6]是对当年嵩阳寺盛况的生动描述。“北魏司空裴衍隐居嵩山,继生禅师之后主持建造嵩阳寺,曾为寺主,僧徒多至数百人。”[7]唐代道人韦善俊曾在嵩阳观修道,《唐书本传》记载:韦善俊“京兆人,在嵩阳观。事黄元颐,参佩道法。”[8]

公元255年后周世宗柴荣将嵩阳观改名为太乙书院,并建有藏书楼、斋房等,成为文人读书讲学之所,一批文人聚集于此,读书授课,如郑遨、种放曾授学于此,吕蒙正、滕子京则受学于此。此时太乙书院兼容并包,既有倾向佛道的人士,又有肩负儒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的治国之士。北宋理学大师程颢、程颐兄弟二人曾讲学于此,此处成为新儒教的主要发源地之一,除了“二程”在此讲授理学、著书立说之外,司马光与范仲淹等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亦讲学于此,司马光曾隐于此修著《资治通鉴》,可见嵩阳书院文化积淀之深厚。

此外,嵩阳书院居中原之中部的“五岳”之一的嵩山之阳,紧邻多代洛阳,在地理位置上具有优越性,曾被道教称为“第六小洞天”,受到名士们的青睐。《说嵩》中记载:“室之为言,藏也。嵩当土中,天地所合,阴阳所会,四时所交,风雨所和,故称室焉”。[9]又载:“少室。亦嵩也,一名季室。与太室接趾。有十八叠,周百里,高十六里。胜在西南。望之如莲花亭亭,唐人石淙序,有少室若莲之句。又若忠靖冠,宋人谓之冠子山,元杨奂有‘方若植巍冠,森若削寒玉’之句。汝阳道上瞻视,峰峦层叠,如千叶舒萼,两肩削直,耸出云表,华秀之色目不暇给。”[10]

2 嵩阳书院的儒学承创为河洛文化注入了新质

宋学大师程颢、程颐二兄弟曾在嵩阳书院著书讲学十年,入其门的求学者最多,成名者亦很多,“渊源所渐,皆为名士”。[11]自由民主的学术气氛,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各派学说、各方观点的包容互鉴,丰富充实了各自的学术见解与学术思想,对于新儒学的形成与传播起到了促进作用。“来此听讲学者佛道人士亦有不少,这为程颢和程颐研究吸收佛道两家的思想,修正、丰富、改造儒学提供了有利条件,为以后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2]程门弟子杨时,曾两番求教于程氏兄弟,杨时回到福建后潜心研究与传播程学,对于闽中理学兴起功不可没。

程颢、程颐传承了儒家文化,并加以改造,对于佛教与道教进行了批判式吸收,将佛教中的“心性”学说与“道教”中的“宇宙本源”理论加以改造利用,融入自己的理学体系之中,形成了影响深远的“二程理学”,即宋代新儒学,为河洛文化增添了新质,促进了河洛文化向前发展。

程颢、程颐二人曾师从周敦颐。《宋史・道学传序》载:“至宋中叶,周敦颐出于舂陵,乃得圣贤不传之学,作《太极图说》、《通书》,推阴阳五行之理,命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13]周敦颐融道于儒学的作风,对于程颢、程颐的思想有重要的影响,如程颢提出“有理而后有气,有气而后有象,有象而后有数”(《二程集・经说》卷一)之说,正是对于周敦颐“无极而太极”之说的变通,又与老子《道德经》中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之说相通。程氏的“理气说”是理学的宇宙观之说,“理”即“天理”,是天地自然万物之理。“天理云者,这一个道理,更有甚穷已?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二程遗书》卷二)“气”即阴阳之气,《周易・系辞上》中说“精气为物”,是构成万物的原始因子。与世界本源的状态“无极”与构成万物的“太极”相对,是对宇宙本体的阐述。

理学本身的产生、发展及与佛、道的融合都契合了河洛文化的包容与融合精神。程颢、程颐说:“人心私欲,故危殆。道心天理,故精微。灭私欲则天理明矣。”与佛教的“世界别无法,唯是一心作”(《法华玄义》卷二)有相同旨意。“理学所要去除的‘人欲’并非像现代文学家过敏地理解的那样特指,更不是指人的一切自然生理欲望。因此把理学叫做禁欲主义是完全不恰当的。”[14]《河南程氏粹言・论道篇》中记载了关于程氏原话:“子曰:天下之害,皆以远本而末胜也。峻宇雕墙,本于宫室;酒池肉林,本于饮食;酷残忍,本于刑罚;穷兵黩武,本于征伐。先王制其本者,天理也;后王流于末者,人欲也。损人欲以复天理,圣人之教也。”这段话可以清楚看到程颢、程颐二人要灭的人欲是后代君王们热衷的“峻宇雕墙、酒池肉林”、“酷残忍”、“穷兵黩武”等浮糜奢华的欲望和人性中的残暴欲望,存的天理是崇尚质朴、远离浮华、固本去末、不穷兵黩武、远离酷残忍的“理”。可见“损人欲”,“复天理”是对君主的劝诫,是让君主遵循的有利于平民百姓的道德法则,是儒家思想“仁”的一种具体体现。这种道德法则的实现是靠“心性”来完成的,“只心便是天,尽之便是性”,“能尽心,则自然知性知天矣。”(《遗书》卷2上)程氏不是引导人们对社会进行客观分析认识,认识社会的根本性质,掌握社会的规律,而是把人们引向内心,面对社会进行内心的自我调整,做出适合社会道德人伦的价值观调适,进行内心的精心修炼,即所谓的“明理”,和佛教中的“明心见性”有相同的旨归。禅宗六祖惠能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识心见性,即悟大义。”[15]与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巧妙暗合。二程在先秦儒学提出的“仁、义、礼、智、信”的基础上提出了“诚敬”,程颢说:“义、礼、智、信皆仁也。识得此理,以诚敬存之而已,不须防检,不须穷索。”(《二程集》)即要做到真实无妄,不欺人,不自欺,诚信乃做人之根本,“不信不立,不诚不行。”(《明道语录》卷一)程颢又说:“学者不必远求,近取诸身,只明人理,敬而已矣。”(《二程集》)“诚者天道,敬者人事支之本,敬则诚。”(《明道语录》卷一)这些是对于先秦儒学的继承与创新。

理学与以往儒学所不同的是由儒家的三纲五常之说,转而到太极与无极等哲学本体论上来,由汉儒的“神意”转变到了“天理”,把儒学由汉代的谶纬神学转到了哲学化的儒学上来,这是对于两汉儒学拨乱反正,同时也发展超越了先秦儒学。理学由过去的神是一切的主宰变为理是万物的主宰,是无神论的。它摆脱敬神的愚昧落后状态。

嵩阳书院所坚持的知识分子独立自主的治学精神、民主自由的学术气氛,也为河洛文化精神注入新风,这种精神至今仍是知识分子孜孜以求的。

3 嵩阳书院与河洛文化转型发展

以嵩阳书院观照河洛文化,一方面是对于河洛文化的深情回顾,另一方面也是对于河洛文化的无情审视。河洛文化是中原文化(取狭义中原文化,指河南地区文化)内核,研究河洛文化有解剖麻雀以代整体之义。通过对河洛文化的深度剖析,探讨其生成规律及发展变化的原因,进而把握中原文化的内质,发现中原文化之美,也观察中原文化的积弊,找出其新的生长点,使它在这个不断变幻的时代面前焕发新的生机,这是研究河洛文化的重要价值之一。

任何地域的文化都是经过了继承与变革的过程,后代人总是在前代人创造的文化基础上有所取舍,有所增减,这是文化的变革。而前代的文化无论做出多大动作的变革,总是有主导因素遗留下来,传之后代,这是文化的承继。河洛地区文化悠久是不争的事实,但河洛地区的发展在中国并不处于前列,也有目共睹,原因何在?河洛文化是中原人民与自然发生关联的产物,反之,河洛文化又深深影响着中原人民的精神气质、思维方式、行为特点等。这些在河洛作家刘震云、阎连科与张宇等人的创作中都有所揭示,如刘震云在《故乡相处流传》里,对于河洛地区人民的坚韧的生活态度与顽强的生命力都有所描述,而对于河洛地区人们的从众心理、唯上心里则又描述得入木三分。阎连科的瑶沟系列作品与耙耧山系列作品,对于洛阳地区的人们那种在日常生活中顺天安命、在灾难面前又自强不息的性格描述得也比较充分,同时对于人们那种官本位心理、奴性心理也刻画得入木三分。可见,地域文化对于一个地区人们的文化性格影响深远。

河洛文化因其源远流长而积淀深厚,却也因此积累了更多的尘垢,这正是事物发展的两面性。重塑河洛人的文化人格,重树河洛人在全国人面前的形象是中原文化发展的重要问题,因为文化性格,对于经济文化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从文化上寻根溯源,找出文化性格形成的关键因素,利于采取针对性措施。嵩阳书院凝聚了河洛文化精神,儒、佛、道相交织,儒家文化中的积极进取精神,佛教文化中的宽恕忍耐精神、道家文化中的天人和谐精神给了河洛人深厚的精神滋养,同时,这些文化中的消极因素也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性格发展。儒家文化中的等级观念、官本位思想,佛教文化中的无限度忍耐、道家的消极无为思想容易造成人的精神麻痹,从而形成封闭、惰性、缺乏变革力等消极性格,这种性格往往成为社会发展的阻碍。因此,今天我们需要对河洛文化精神进一步挖掘整理,根据时代需要对河洛文化做出清理与审视,并进行现代性转换,去除其消极因素,大力弘扬与激发这种文化中富有活力的东西,清除阻碍文化发展的东西,坚持开拓、开放精神,坚持人文精神的与时俱进,为中原地区文化进一步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朱绍侯.河洛文化与河洛人、客家人[J].文史知识,1994,3.

[2]史善刚.河洛文化源流考[J].河南人民出版,2009(12):339.

[3]金德建.老聃学说出于史官考[J].求是学刊,1980,3.

[4][5]中岳嵩山寺碑[M].公元535年即东魏孝静帝天平二年刻立.

[6]郑州市图书馆文献编辑委员会.嵩岳文献丛刊・第3册.说嵩[M].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10(47).

[7]宫嵩涛.嵩阳书院[M].当代世界出版社,2001(5):2.

[8]郑州市图书馆文献编辑委员会.嵩岳文献丛刊・第3册.说嵩[M].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10):427.

[9](清)景日畛撰.说嵩・三十二卷[M].齐鲁书社影印本,1996.

[10](清)景日畛撰.说嵩・六卷.少室山[M].齐鲁书社影印本,1996.

[11]宋史[M].中华书局,1977.

[12]张国臣.中国少林文化学[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8(212).

[13]孔令宏.道教新探[M].中华书局,2011(11):128.

[14]陈来.宋明理学[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1):2.

篇6

关键词:民族精神;瑰宝;沟通桥梁;正确的价值观;文化载体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5-0147-02

妈祖信仰起源于宋代,伴随着人类对于的多元化而诞生,发源地为我国沿海的福建甫田。初始阶段由民间自行发展,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之后,妈祖受到朝廷的重视,历朝历代屡次有褒封,由最初的天妃到海上女神之称。由最初的民间信仰发展为得到官方的认可,由开始的民间祭祀逐渐转为官方祭祀,妈祖信仰逐步被官方承认和支持,促进了妈祖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同时,妈祖文化巩固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促进了民族大繁荣,凝聚了全体中华儿女对民族文化的共同信仰,增强了对祖国统一的共同信念,使血浓于水的民族情感得到升华。

一、妈祖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妈祖文化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一朵绚丽的奇葩。从妈祖文化的内涵来说,妈祖形象所体现的尽忠爱国、仁爱孝悌、救危扶困和助人为乐的思想精髓正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升华。另一方面,妈祖文化的社会意义影响深远,推动了经济的发展、维护了国家的安全稳定。

妈祖文化是伴随着元代海运及漕运的大发展而形成的,因此在宋、元、明三个朝代时期,妈祖文化与儒学文化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相交。直至清代,社会处于新旧文化交替时期,受黄宗羲、顾炎武等学者提出的学术影响,儒学文化得到革新,同时推进了妈祖文化的发展。

作为正统思想的儒家学说受到历代统治者的推崇和提倡,也被视为有效的统治工具。儒学所说的核心内容即是孔子所提倡的“仁”思想,包括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几个方面,成为了最高道德价值,妈祖文化向世人宣扬的观点就包含了许多儒家思想。一方面,妈祖形象所体现的正是儒家思想的精髓;另一方面,在《天上圣母经》中提到“一等人,忠烈士,曰成仁,曰取义;忠孝廉、并节义;百善行,孝为先”等等。妈祖文化有效得汲取儒学文化的精髓,将其成为自身的重要组成部分,才得以受官方支持并广泛传播,儒学文化为其提供了重要的社会资源和精神价值。

二、传承和弘扬妈祖文化的现代意义

经历千百年的传播,妈祖已走出国门,成为跨越国界的世界性神。据统计,目前全世界有妈祖庙(宫)4000多座,其中福建、台湾建有最多,仅仅台湾就占有3000座;国外有135座,分布在韩国、新加坡、美国、法国、巴西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妈祖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具有凝聚情感、强化文化认同、充当人际沟通桥梁的作用。

(一)经济领域。妈祖文化,带有“信任”的心理特征,其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价值。经济交易是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之上,是源自于相互认同的习俗礼仪和道德义务;妈祖信仰文化的发展是基于人们对神的信任,这与经济交易的形成大同小异。随着国际贸易交流的日益频繁,妈祖文化感召更多的华侨华裔、国际友人来中国投资、经商。在这些经济活动中,强调了妈祖文化中的“信任”理念。不难看出,现代社会的经济活动中,我们传承及弘扬了妈祖文化中的精华――“信”文化。

(二)政治领域。台湾拥有全世界四分之三的妈祖庙(宫),台湾信奉妈祖的人数占全省总人口的三分之二。这些数据表明,妈祖在台湾同胞的心目中占有不可撼动的地位,且影响极为深远。台湾“市长、县长、议员”等的选举,各党派在参加选举前都会到驻地妈祖庙烧香膜拜,争取妈祖信众的支持。同时,台湾同胞与大陆人民长期隔离,两岸虽有文化的交流,但至今未能统一。明朝思想家王阳明的核心思想即是“先有致良知,而后有知行合一”。我们通过传承和弘扬妈祖文化中的“忠、孝、义”文化,使两岸同胞充分认识到爱家护国,和平统一才是人间正道。将统一祖国、爱国尽忠的思想扎根于人们心中,先唤醒其良知,再去践行道德意识,完成祖国大业。

三、各地传承和弘扬妈祖文化的情况――以祭典为例

全世界有4000多座妈祖宫庙,共有9座祭祀妈祖的宫庙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福建省4座,天津、山东、江苏、浙江、湖南各1座。

福建湄洲妈祖祖庙,是全世界所有妈祖宫庙的祖庙,是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妈祖信俗”的发源地、遗产地,是妈祖信众心目中的圣地。这里拥有建设规模最庞大的妈祖庙,占地总面积200亩。每年的农历三月廿三妈祖的诞辰和九月初九妈祖“升天”日,在这里举行湄洲妈祖祖庙祭典活动(即春秋二祭)。活动吸引了世界各地成千上万的妈祖信众和观光游客前来朝拜和观看。祭典活动规模宏大,仅仅行祭人员就达四百人;仪程庄重,依次有:擂鼓鸣炮,迎神上香,奠帛,诵读祝文,跪拜叩首,行初亚终献之礼、并奏祭典音乐,接着焚祝文、焚帛,最后三跪九叩,送神退场。不仅如此,湄洲每年举办妈祖旅游文化节,活动内容有祭典仪式表演,沐浴斋戒仪式表演,妈祖歌舞诗剧表演,妈祖民俗游灯,以及最受欢迎的民俗大庙会,通常庙会活动持续一周,人们不仅欣赏到精彩的歌舞,还能领略当地特色的民俗风情。

浙江衢州,天后宫(即妈祖庙)位于衢州柯城区西侧、水亭街历史文化保护区内,天皇巷24号。据民国《衢县志》卷四之建置志下・会馆记载:清嘉庆年间,闽商新建天后宫于天皇巷,亦称福建会馆。2011年1月7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省级文保单位。天后宫原有面积2052.9平方米,现存650.89平方米,平面呈纵长方形,大门牌楼式,大门上方有石匾,上刻“天后宫”。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妈祖诞辰日,在天后宫举行妈祖诞辰庆典。庆典中,当地上千名信众陆续前来烧香点烛,献上贡品,顶礼膜拜,有些虔诚的信徒将香举过头顶,围绕着妈祖左三圈右三圈,祷告祈福。每位参加活动的信徒、游客都会吃上一碗“长寿面”,同为天后庆生。

四、关于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妈祖文化的建议

(一)传播正面的民族精神文化,引导民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妈祖的尽忠爱国、仁爱孝悌、救危扶困和助人为乐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文化。但在一般信众的心目中,妈祖带有部分迷信成分和盲目的崇拜心理,不能科学地辩证地来看待这位民族英雄的事迹。因此,我们需要专家、学者以及文化工作者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传播正面的民族精神文化,引导民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对妈祖文化进行有意义的宣传和弘扬。

(二)不断创新和拓展妈祖文化的载体

我们以衢州天后宫为例。目前,衢州天后宫传播妈祖文化的途径仅仅依靠每年举办妈祖诞辰日。问题一,受众面窄,传播的对象仅限妈祖信众(年长者居多)和部分当地群众。问题二,传播方式单一,过于简单的祭典不够吸引其他年龄层次的人群,对内对外都缺乏影响力。因此,要从不断创新和拓展妈祖文化的载体做起。

首先,可借鉴湄洲“妈祖文化旅游节”经验,同样在衢州举办“妈祖文化旅游节”。在隆重举办妈祖祭典日的同时,可增添集宝辇花会巡街、散福、曲艺演出、传统技艺、饮食生活习俗展示等等于一体化的极具当地民俗文化特色的庙会。

其次,进驻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结合衢州文化创意产业,在艺术品古玩业、动漫网游业、传统曲艺业、影视新媒体业等等加入妈祖文化元素。在培育新兴文化产业的同时,融入妈祖元素,不仅丰富了创意产业内容带动其发展,同时将妈祖文化发扬光大。

最后,通过各文化单位的服务平台,传承弘扬妈祖文化。

妈祖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是世界文化中的一份珍贵财富。传承和弘扬妈祖文化对于洗涤心灵,提高社会道德风尚,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同时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道德资源和价值支撑。我们相信,只要我们秉着坚定的信念,妈祖文化定能在世界文化舞台上散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近代山东;诞生服饰;儒家思想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就社会性来说,服饰在“衣、食、住、行”中占据了首当其冲的位置。那么婴儿穿用的服饰,不仅具备符合生活需求的性能,还蕴含着当地民众的审美心理、民间艺术风格、民间信仰等文化基因。诞生礼俗则是人生的第一个驿站,对于刚刚出生的幼小孩童来说,诞生礼俗给人们带来的将是一种新鲜、喜悦、兴奋的感受,同样也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希望与憧憬,就以各种隆重的仪式来为孩子祈福、庆贺。山东的诞生礼节十分分明,服饰礼仪方面着重体现在贺生、满月、百日、出生后的第一个端午以及周岁等五个环节。

一、出生礼仪服装的主要阶段分析

(一)贺生阶段的服饰习俗

服饰在人生礼仪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生育礼中,随着新生命的诞生,特定的服饰习俗也随之而来。书中曾有记载:“由于担心婴儿夭折,在孩子降生不久,父母就去道^为其“寄名”,即起一个法号,俗称“舍在庙上”。主家捐一笔香火钱,道观为小孩做一身红布镶边儿的小“道袍”。”所以近代山东的贺生服装的样式主要是以红色和尚服为主,和尚服穿起来宽松,在颜色搭配上,红色表示了吉庆的含义,据说还有辟邪的作用。初生婴儿的枕头基本上都会装满麸皮,也有人家也会在孩子的枕头里面装满绿豆,枕头下面放一本书,以此来寄托自己的愿望,希望孩子长大成人之后能够读书知礼。

(二)满月阶段的服饰习俗

在我国,婴儿出生一个月,称为“满月”,同样山东也沿袭了此习俗。近代山东的人们一般在这段时间会进行“做满月”,或者称为“过满月”,以此活动来庆祝母子平安,谓之“弥月之喜”。这个时候,孩子的头发经过一个月的成长已经很长了,满月之后就可以进行人生第一次剪头发,近代山东的方言称此次动作为“铰头”。下面则主要讲述满月“铰头”仪式具体讲究哪些习俗。

1.满月仪式中的礼俗

近代山东大多数都是在满月当天进行此项习俗,如山东胶县婴儿在出满月的当天铰头,从上到下铰三圈。胎毛铰下来之后,会用一张面箩接住头发,再用红布包住,包好之后缝在孩子的枕头上。而在铰头的时候婴儿怀抱着一颗葱,寓意着孩子长大以后聪明。近代山东大部分地区在孩子铰头的时候舅舅都必须在场。如山东蒙阴县,在婴儿铰头的时候舅舅必须在场,剪下的胎毛放在孩子的鞋子里面。

2.满月仪式中的服饰

山东有些地区在满月仪式中婴儿还要穿着专门的服装,例如泰安会在婴儿出生的第二十九天“搬满月”,一般情况下此时孩子都要穿上由姥姥家做的一身衣服,称作“蜕毛衫”,以此来表达小孩已经褪去胎毛的意思。而这个蜕毛衫则要求必须是由姨亲手做的,这个就叫做:“姑的布,姨的手,小孩活到九十九”。

3.满月仪式中的讲究

不同的地区,“铰头”仪式的细节也不尽相同,很多地方的“铰头”仪式都是有讲究的。如鲁南一代,通常情况下就是舅舅抱着孩子坐好,头发不能全部剃掉,要在额顶留下一块方方正正的“聪明发”;脑后要留下一缕“撑根发”,北方人又成为“百岁毛”,也谐音为“八岁毛”。

(三)百日阶段的服饰习俗

婴儿出生一百日,古称“百啐”。山东习俗,在过百岁的时候通常为孩子出生的第九十九天,通常情况下这一天亲戚朋友都会过来送礼庆祝。首先,近代山东在“百日”这天最重要是“挂锁”仪式。将将亲友合伙赠送的打制银质“长命锁”挂在婴儿的颈上,垂在胸前,以此来驱灾避难,永保吉祥。其次,山东民众在“百岁”这天,必须要给孩子举行穿衣服的仪式。这个衣服的来源主要是(1)给婴儿穿上姑、姨做的袄裤、舅母做的花鞋,如山东聊城地区姑、姨及外婆家要齐集庆贺,贺礼中需要缝有绒穗的裤,取“穗”谐“岁”音。(2)为保佑孩子健康成长,父母还要到街坊邻居家讨各色布头,缝制成斜大襟的“百家衣”。

(四)周岁阶段的服饰习俗

近代山东小孩一周岁的时候要举行生日礼仪,如“抓周”,主要是卜孩子一生事业吉凶、命运的仪式。另一个重要的内容是周岁时,亲友也要给小孩送礼。如山东菏泽一带多送花鞋,这天小孩要站在铺着红布的桌子上,试穿所有的花鞋,因为孩子到一岁的时候就要学步走路了,所以送鞋、试鞋都有祝愿孩子顺利成长的含义。某些地区还有送虎头帽的习俗,虎头帽由孩子的姥姥送,虎头帽大多都用颜色鲜艳的绸布缝制,并在额头正中绣一个“王”字,保佑孩子生龙活虎、茁壮成长。有些虎头帽后面还拖着一条宽尾巴,起到保护后颈的作用,有的则以小铃铛为饰品,引起孩子的兴趣。

二、创新与传承的现代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山东传统诞生礼俗或离我们远去,或转变为新的形式融入现实生活中。但是不论是远去还是有所转变,山东诞生礼俗中的服饰所承载的丰厚民族文化内涵不会消失,它值得我们去研究与学习。山东诞生礼俗中的服饰文化所折射出来的含蓄委婉、简约笃实、乐观向上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追求值得我们继承与弘扬。

【参考文献】

[1]郑红,崔荣荣.近代徽州地区诞生礼仪习俗中的服饰文化[J].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005.

[2]亓延.近代山东服饰研究[D].江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2012.

[3]荣新,张礼敏,张萌.图说山东民俗[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14.

[4]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山东省志民俗志[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

篇8

[关键词] 《笨花》;冀中平原;品质

《笨花》选取了从清末民初至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中期的那段历史,以冀北平原上的一个小村庄为背景,以向氏、西贝家族为主线,在巧妙的叙事中,将中国那段跌宕起伏、变幻莫测的历史融入“凡人凡事”中。

一、冀中平原上的男人、女人们

1、庄稼汉――西贝家的“大粪牛”

笨花村典型的庄稼人是西贝家,尤其是当家的是西贝牛,西贝牛活的谨慎,连吃饭都是封闭式的,从不端着碗去街上吃。西贝家的院子窄长,被南邻居向家高高的后山墙影罩,向家的表砖墙便成了西贝家的一面院墙。西贝牛有一个外号叫大粪牛,顾名思义,他在种田时最重视大粪这一肥料。粪中又以人粪为贵,西贝全家人都支持大粪牛的看法,遗矢时都是在自己家的茅房和田地。西贝牛对自己的耕作观是肯定的,所以,他们家的庄稼也是十分肥沃的。他们家生活并不算富裕,但却很殷实。对于村上别家耕作的弊端,他只是记在心里,从不开口批评建议,大粪牛是沉默的庄稼人。他生活低调,从不张扬,更不显摆,与村人和平相处,遇事不发表意见,怕造成不必要的麻烦。这是典型的庄稼人的形象。

2、心怀天下――向氏父子

在西贝家的隔壁,是世代崇尚武功,希望通过尚武之道出人头地的尚家,向喜是向家走出来的一个神话,他从小小的棚头上升为中将,“长大成人的向喜,只生的方脸大耳,眉清目秀。体格虽不高大,但虎背熊腰,敦实健壮,且浑身有力气,生意也做得颇有人缘。”他的成功也让向家成为了村中的大户。

虽然向喜是一个军阀,但身上有着笨花村人质朴善良的品质,他读过《论语》《孟子》,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遵循着中和之美,孝悌之义,对父母极其孝顺,对孩子关爱。这一切都因为他有最重要的处世原则:仁义为先。

向文成,向喜的大儿子,五岁时因为溺水而残疾,右眼“枯”了,左眼看东西也模模糊糊,在其他兄弟们的冷眼嘲笑中,自卑的存在。长大后的他来到了笨花村,但是却心怀天下,关注着外面的事态变迁。他有信仰,至此西贝梅格洗礼,他精通医术,开办了“世安堂”,在时期,他又全身心的投入到革命的洪流中去。他是笨花村的智者,他用身上的智慧掩盖了他相貌上的缺陷,是值得人钦佩的。

3、传统女性――同艾

同艾是向喜的结发妻子,在向喜离开笨花村后,勤劳贤惠的她无怨无悔的照顾着公婆、小叔和儿子。当顺容出现在自己面前的时候,她选择了隐忍。同艾的不卑不亢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尤其是那床向喜盖过的老棉被,多少年,她从未更换,同艾用棉被填补了自己感情上的空缺,棉被是她情感的寄托。

作为母亲,同艾的爱是那么的博大,照顾儿子向文成,更去全心全意的爱取灯,那个向喜的亲生女儿,那个流着向家血的孩子。

4、新女性――取灯

取灯,对于他的两个妈妈顺容和同艾来说,她是个善良体贴的女儿。她接受过西式的新教育,思想进步,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全力支持抗日工作,不久很快成为了优秀的女干部。但最终由于小袄子的出卖,被日本人残忍的杀害了。

取灯对于笨花人来说,是一个可歌可泣的女英雄。她是从保定城中来到笨花村的洋学生,但是毫不扭捏作态,很快融入了笨花村,成为其中的一分子。这是一个时代的新女性,是作者倾注了感情创造的人物。

二、冀中平原上的民俗民风

1、沉静、和谐、自在的生活方式

黄昏时分,村里的庄稼人都从田间劳作回家,当牲口被牵到家门口时,它们并不着急回家,而是当街打滚,去宣泄一天劳作的辛苦和悲愤。“牲口咣当一声放到自己,滚动着身子,使得毛皮和地皮狠狠的摩擦,同时四肢蹄脚跟着身子滚动,蹬踹起来,有的牲口还会发出深沉的,日子长了,那块空地上就会出现一个明显的浅坑。”这打滚中,散发着笨花村人归家时的温馨惬意,也透露出农家日子的自在、沉静、和谐。

2、坦然、隐忍、超脱的存在状态

笨花村是静止的,无论外面是如何的风起云涌,笨花村人总是有着自己的节奏和内容。无论世道怎样变迁,笨花人照样正常进行着他们的交易。“日本人横竖把笨花搬不走,站得住的还是咱笨花人。”日本人的到来,威胁到了笨花人,但他们每次都是从容不迫的坦然面对,即使“死”在眼前,也无法遏制他们对生活的热情。

3、独特地域性的风俗习惯

窝棚和女人是笨花村花地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钻窝棚也是饱蕴着冀中平原民俗特色的,也是笨花村中最吸引读者眼球的民俗。这是女人用身体挣花,是一种肉体和物质的交换。

雷达曾说铁凝,“她颇像一个扎根冀中平原的民俗画家,将有关相间的民俗、民风、民习,种种细节娓娓道来,使得原来沉重的历史气息与苦难的生活情状,在她的叙述下一下子变得轻盈而豁达起来。”

三、小结:

篇9

【关键词】民事诉讼;调解

【中图分类号】DF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3-0057-2.5

一、从我国调解制度的历史看法院调解制度存在的必然性

我国调解制度可谓源远流长,原始社会纷争的解决基本上都采用民间调解的方式,恩格斯曾经指出:“一切争端和纠纷,都是由当事人的全体即氏族或部落来解决,或者由各个氏族相互解决;…在多数情况下,历来的习俗就把一切调整好了”。可以说,这是调解的原始形式。到了阶级社会,调解更是被官吏及普通老百姓所接受,据史料记载,周代的地方官司吏中就有“调人”之设,职能是“司万民之难而谐和之”。而在春秋时期,孔子可谓是我国古代的调解制度的理念的创始者,他憧憬着“必也使无讼乎”的社会,调解制度在中国古代之所以这么盛行,是由于深受儒家贵在持中、贵在尚中思想及“合文化”的影响。中国作为一个“礼仪之邦”,儒家的纲常伦理深深的渗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普通性的社会规范和社会行为的价值标准,这种文化传统使调解的作用经久不衰。同时也正由于调解的盛行,从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古代整套的调解制度,这在世界法制史上是少有的。

在近代,法律的频繁改制社会的动荡并没有导致调解这一个传统的解决纠纷的方式得到衰败,相反,正是由于这个时期的法律的频繁改制导致的法律缺失使得这一个时期的纠纷很大一个比例仍然是由调解来解决的。在现代,建国之后的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十六字方针”(“依靠群众、调查研究、调解为主、就地解决”)一直被奉为民事审判的最高指导原则。1982年试行的民事诉讼法秉承了根据地的传统也规定了“着重调解”原则;现行《民事诉讼法》第九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根据自愿和合法的原则进行调解”。可见,法院调解与中国传统的“和为贵”文化一致。百姓在“和为贵”的儒家思想的熏陶下,发生纠纷后多寻找较为缓和的途径解决,解决纠纷的着眼点并不是确定或维护什么人的权力,而是要辨明善恶,平息纷争,重新恢复理想的和谐。即使到了今天,这样的文化传统依然能唤起人们心中潜藏的认同感。虽然随着社会结构发生变化,调解制度也发生转型以适应新的形势,其所实施的主体和所依据的标准已然不同,但作为一种纠纷解决方式依然盛行不衰,现阶段,在我国人民法院审理的全部民事案件中,调解结案的比率虽然呈下降趋势,但与判决相比仍占绝对多数,已形成“调解型”的民事审判方式。以上种种都体现了法院调解制度存在的必然性。

二、从调解的作用看法院调解存在的必要性

首先,法院调解能过彻底的解决纠纷。法院调解本质上是一种以合意为核心要素的解决纠纷的方式,是私法上意思自治原则在纠纷解决领域的延伸。当事人自愿协商、互相谅解、自觉让步、自愿达成协议,因而,调解结案的,不仅不发生上诉问题,而且,一般也能由当事人自动履行,这样,就能迅速而彻底地解决当事人之间的纠纷,做到“案结事了”,节约了诉讼资源。而判决结案的,当事人往往上诉、申诉、上访不断。其次,法院调解可以缓和双方当事人对立情绪,促进双方和平共处。一般来说,纠纷当事人双方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利益分歧。法院判决是以强硬的方式来宣告双方的权利义务,解决了纠纷,但是当事人之间的矛盾未必就能随之化解。而法院调解能够把双方当事人聚到一起,坐下来心平气和地探讨各自的要求,在相互理解、退让的基础上达成调解协议,更富有人文关怀气息法院调解有利于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再次,法院调解有利于提高法院工作效率。审前调解和简易程序中的调判结合,可以较大地提高发源地审判工作效率,实现案件的繁简分流,有利于法院资源的合理分配。最后,法院调解规避了法律适用的局限性。调解范围可以不受诉讼范围的限制,双方能够全面阐述自己的诉求。从程序方面而言,法院调解灵活方便,当事人可以更为直接表达意见,有利于快速准确地找到争议点。从实体方面而言,法院调解所适用的规则不受法律法规限制,只要不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都可以适用,这样避免了法律法规的滞后性。目前,法院判决的难题不仅在于司法权威、司法程序等诸多方面的原因,还在于很多纠纷本身无明确的法律依据,由法院根据自由裁量权做出的裁判一方面很难保证当事人和社会能够接受,另一方面也会造成法律适用方面的极大的不统一和不确定的结果。法院通过调解,能够较少的受到社会的指责。

法院调解是我国诉讼纠纷解决的重要方式之一,在我国的民(商)事审判中占有主导性地位。根据最高人民法院近年来的司法统计数字,我国民(商)事一审案件中调解结案的比例始终保持在近60%左右,从以上数字比例可以看出,调解在审判活动中的发挥着巨大作用,坚持调解是十分必要的。

三、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特点

篇10

在漫长的历史文化进程中,东、西方的园林由于文化传统、地域条件、经济发展的差异而形成了各自的园林体系,进而也形成了各自的游憩自然观、游憩思维模式、游憩社会关系模式。

人类进入十九世纪中叶以后,现代社会经济、文化、社会结构的变化赋予了园林新的特征,现代园林的特征不仅在于观赏游憩和颐养身心,更重要的在于改善城市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和在保证可持续发展中起主导和积极的作用,为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创造可能,它是延续了古典园林优良传统并吸收了外来园林的优点的一个多元化、生态化的体系。

中西方各园林体系因各自历史发展进程的差异,在向现代园林游憩模式的转化过程中有着各自不同的道路。我国现代园林理论的发展较慢,在古典园林向现代园林转化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现就中西方园林结构的不同,从中西方古典园林游憩自然观、游憩思维模式、游憩社会关系模式三方面来分析探讨各自园林游憩规划的不同历史及其在现代园林游憩中的传承和发展。

一、游憩自然观

中国园林文化其中一方面反映了滋养万物的山水湖泊,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人类征服自然的丰功伟绩。人性自然成了中国古典园林文化中的主要表现内容,而西方古典园林文化的发源地古希腊是一个半岛国家,自然环境并不优越,希腊因而将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当做是神灵所为,表现为西方古典园林中的“神性”。以私家园林为例,中国的古典园林,池中可钓鱼采荷,树下可饮酒对奕,亭中可对月赏花,园中一草一木,一亭一凳,均尺度宜人,无处不显示出人与环境对话中的优越感;而西方古典园林,即便在别墅园林中,总在用一种令人震撼的大尺度空间表现一个庄严、气派而华丽的氛围,大面积的修剪草坪,各式水景,及水景与壁龛中的各种雕塑,均显示出人对于环境的崇拜,敬畏的感情。

然而在现代园林游憩观中,由于科技的发展,人对自然有了日益深入的认识,现代游憩观表现为一种与自然的和谐对话及维护自然平衡的立场,并且创造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第二自然,如世界第一个国家公园森林———黄石国家公园,公园内禁止从事赢利性开发,不得砍伐猎捕,不得引进外地物种,表现出人与自然平等尊重的关系,1988年,森林公园大火之后仅三年时间,鲜花又满山遍野,创造了美丽的第二自然。又如:在我国云南丽江的云杉坪,游人顺木栈道游览,减少对草坪的践踏和减轻对环境的破坏,这都是成功的例子。

游憩自然观发展过程如下图所示:

二、游憩社会关系模式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代表重伦理轻功利,追求山林山德,中国古典园林文化受中国儒家文化思想的影响后,在游憩社会关系模式中表现出一种内敛性和伦理性,它主张理想的自然天地与现实的生活场所相互统一。如中国古典私家园林,多地处市井之中,围墙围之,闹中取静,园中有山有水,尽享山水自然意趣,出门亦可观红尘俗事,满足中国传统的伦理关系,动静由人;而在西方古典园林文化中,由于欧美民族的开放,浪漫,人们爱好社交、运动及野外活动,其游憩社会关系模式多表现为一种外向性,无论是视线开阔的法国式园林还是强调空间变化及细节的意大利式园林都极强调空间的开放和室外社会交往活动空间的运用。

在现代园林中,游憩类型的多样化,使得城市游憩社会关系不再像从前那样单纯,在城区游憩、地区游憩模式中,外向性成了园林空间模式的主要表现形式。现代园林汲取了中西方园林文化的优点,是一种外向性和内敛性的有机组合,这不仅满足人们社会交往的功能,也能找到人与自然精神对话的自然化空间,是一个多层次,多元化的游憩空间。但是在中国起步阶段的现代园林模式中,有一部份园林却走了极端。一种是将中国传统园林私家园林模式做为主要的设计手法,用在城市广场设计中,无法满足城市广场大规模集聚、交往的功能;另一种是西方古典园林的大尺度的轴线开放空间的照搬,没有中国传统的人与自然精神对话的内向空间,同时失去了地域性和民族性,也失去了自身的活力,这都是不可取的。

游憩社会关系的发展模式可以表示如下:

三、游憩思维模式

在哲学系统中,不一样的自然观,社会观将会形成不一样的方法论,在园林游憩体系中,不一样的游憩自然观,游憩社会观也同样形成了不一样的游憩思维观。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天人合一”,构成了中国古典园林的思维模式———感性。中国古典园林以一种不规则的,非对称的,曲线的,起伏曲折的形状,表达对自然的一种神秘的感受;而西方古典园林出于对神的敬畏,因而在园林艺术中采取了消灭自然的手法,园林讲究规矩格律,对称均齐,有明显的轴线,表现一种为人所控制的有秩序的自然,构成了西方古典园林的思维模式———理性。

现代园林的游憩思维模式是一种多元化,全球化的信息时代的思维模式,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

一是全球化。表现人类生存和时代同步生活真谛的全球化游憩思维模式,东西方世界共同接受和认可。

二是地域化,民族化。具有独特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的园林游憩模式,做为人类的共同财富和各个园林体系交流的基础,是地区和民族赖以获得存在的精神文化。

三是一种与新时代结合的方式的传统复兴,体现地域文化的时代延续。

如在澳大利亚的凯因斯热带雨林保护区,在发展生态旅游的同时,展示以土著部落日常生活的旅游项目,还有澳大利亚布里斯本的动物农场利用以澳大利亚的主要产业羊毛业的地域特色,开展观光羊毛业。展示澳洲自然文化的独特魅力。

而我国的某些地方的游憩规划,为经济利益趋使,置本地地域文化不顾,将欧式规则、理性、纯几何的符号与中国的具象不规则、曲折变化的自然山水生硬地放到一起,造成了对景观的民族性,地域性的严重破坏,这是现代游憩思维模式中的一个误区。

游憩社会思维的发展模式可以表示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