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心理疏导步骤范文

时间:2023-10-18 17:21: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孩子心理疏导步骤,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孩子心理疏导步骤

篇1

一、帮助幼儿了解自己内在的情绪

任何一个有经验的老师都知道,对于一个新的观念,一定要能够用话语标明,并善于跟别人清楚地沟通,当他清晰地了解你传递给他的信息时,他才会对这个观念有更深刻的了解,才能很快地接纳吸收并转换成自己的。情绪也是如此,当你可以清晰地用话语标明自己的感受并传递给对方的时候,你才有办法疏导,并且处理自己及对方的各种情绪与心理需求。

孩子因为失去心爱的玩具时,缺乏情感智慧的妈妈切合实际地说“丢就丢了呗没什么好哭的”,殊不知,她失去了一次最好的、可以帮助孩子发展情感智慧的机会。长此以往,孩子自然就学会了漠视情感、压抑情绪。情感智慧高的父母可以帮助孩子用情感词汇去标明心理的感受,帮助孩子疏导情绪。她会告诉孩子“玩具丢了,很伤心,是不是?”“她用“伤心”这个带有情感的字眼来使引起孩子心灵的共鸣。“你是不是觉得好像失去了一个最好的朋友?”这次用语言的图像又帮助孩子梳理情绪,再拥着孩子说:“妈妈知道你好难过,以前妈妈失去自己最爱的东西的时候也有这样的感觉”。几句话一面帮助孩子疏解情绪,一面帮助孩子认识情绪。让孩子知道,人有情绪是自然的,情绪可以被了解、被疏导,被善用。经过这样的话语和心理的疏导,孩子将来如果碰到痛苦与挫折时,就懂得自我抚慰、疏导情绪。

二、引导幼儿接纳“每一个人都可以拥有不同的感觉”的观点

行为可以有好坏之分,思想也可以有是非之别,但每个人的感觉反应本身并没有对与错,用是非道德论断去否定别人的感觉,会拉远心理距离,损坏最值得珍惜的亲密感。很多冲突,都是观点和角度是始作俑者。心理疆界不清楚的人,才会逼着别人跟自己有一样的思想、喜好与感觉。

比如孩子说:我不喜欢吃胡萝卜,你说:怎么会呢,胡萝卜很好吃,很有营养呀,来,吃一块,一定要吃……更糟糕的是:小孩子不能挑食,什么都得吃!这样才能长高个儿!

你很难想象,这种对话的结果是什么?孩子会抱怨,我的父母不了解我,我真的没办法与他们沟通。其实,并不是孩子难管教或不想和父母进行心灵的碰撞,而是他在倾诉需要理解的过程中,感受不到来自父母的认同、接纳,尤其是对他的情绪的接纳。我们的快速纠正或是立刻否定,会让孩子觉得,我的看法、感受、情绪在父母这里是无关紧要的,爸爸妈妈重视的只是他们自己的看法,而且还要把这些看法“以大欺小”强加在“我”身上。

那么,表达同理心的聊天技巧是什么呢?孩子说:“我不喜欢吃胡萝卜!”你说:噢,你不喜欢吃啊(接纳他的意见),为什么呢?是不喜欢它的味道,还是?(倾听他的想法)孩子说:“我没有当上护旗手,心里好难过!”你说:是啊,不难过才怪呢(表示全然的接纳和理解!)你现在这么难过,妈妈要怎么做才能让你快乐一点呢?(倾听他的想法)这样的语言,自然而言地会让孩子抵触或者排斥的心理得到缓解,再深入一下,他们可能会改变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很容易和父母的心或者父母的需求靠近。

三、探索心理需求

当孩子有情绪特别是强烈的情绪产生的时候,我们应该扪心自问:我现在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孩子的需要是什么,我的这个需要有没有可能在不改变对方的情况下得到满足,我和孩子的需要能不能通过我的言语、我的做法合辙在一起。成年人可以帮助孩子慢慢明白自己的需求,通过调控孩子的情绪,改变僵硬的局面,从而满足自己和孩子共同的心理需求。

如孩子坚决抵触自己一个人睡一个房间。

儿子:妈妈,我怕。

妈妈:妈妈小的时候也经常有害怕的感觉。

儿子:真的?你什么时候会害怕?

妈妈:有时晚上怕黑,怕莫名其妙的东西,其实到了白天什么也没有,就自己吓自己(告诉孩子有时害怕的东西是不存在的)。你害怕的时候最想要什么?(帮助孩子探索需求)

儿子:想要妈妈陪。

妈妈:如果妈妈没空陪,你需要什么呢?

儿子:有声音和亮光的时候我就不害怕。

妈妈:那在你的房间放个夜光灯行吗?

篇2

农村教师留守儿童义务责任作为班主任,惊讶地发现,本班60位学生中,父母长期在孩子身边的有9人,而父母均长期不在身边的有40人。其中,有10人家庭是父母离异。这是该班的现状,或许也是当前的普遍问题。而作为当今的教师,则是任重道远了。

一、应做德才兼备的老师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德高为师,身正为范”“为人师表,当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教师是太阳下最光辉的事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诸多的传统观念和至高美誉已诠释了教师的责任和义务,即“教书和育人”,而且靠的是德才兼备资本。这也是所有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对教师们的一种理想期望值。

二、应与学生有良好的关系

1.学生对老师有一种特殊的依恋

(1)监护不力

据统计,80%以上的留守孩子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更好的生活和学习。

(2)缺乏抚慰,身心健康令人担忧

西部某一县域内调查显示:70%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3次,有的几年才回家1次;近30%的留守孩子与父母通话、通信频率月均不足1次。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孩子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缺乏抚慰,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导致一部分孩子行为习惯差,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

(3)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是农村留守孩子最值得关注的问题。长期的单亲监护或隔代监护,甚至是他人监护、无人监护,使留守孩子无法象其他孩子那样得到父母的关爱,家长也不能随时了解孩子的心理、思想变化。这种亲情的缺失使孩子变得孤僻、抑郁,甚至有被遗弃的感觉,严重地影响到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这个年龄段孩子逾四成以上留守孩子感到孤单,三成以上留守孩子出现心理卫生问题。

(4)学习问题

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不在身边,对留守孩子学习方面的帮助和监督大大减少,甚至完全减除,使孩子在学习方面处于无人过问的状况。学好了,没人夸;学坏了,无人骂。渐渐使孩子对学习产生无所谓的态度。自然就把精力放在其它方面加以消耗,慢慢地孩子就在偏离健康发展轨道的方向上越走越远。

然而,除了监护人,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便是他们的老师了,学生对老师有一种特殊的依恋心理。他们渴望得到周围人们,特别是教师的理解、尊重和关爱,这是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需要。

2.老师应理解和关爱学生

对学生给予理解和关爱,就要坚持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的原则。教师应充分运用“亲其师,信其道”的心理效能,把尊重和信任传递给学生,只有学生和教师之间有了相互的尊重和信任,才会有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及学习氛围。

因此,当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出现错误时,教师不应是“高高在上”的“唯我独尊者”,而应是他的“导师”:疏导他,宽容他,引导他。小杰(化名),父母离异逾10年,由姑姑监护,懒惰,没有学习行动。也有老师说该生没有“看头”。有一段时间,该生心事重重,行动过激,我找到了他,本想高声批评,但最后以缓和的态度与其谈话。最后了解到:他想到学习成绩一次比一次差,有点灰心,失望,而且他爸这次很大可能要关注他的学习,因此害怕,甚至是绝望。我当时很庆幸,没有一开始就批评他,而且,听到他的心声后我很震动。我立刻与其交流,帮他认识到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最后,一定会有回报。之后他做人做事的态度更端正了。从英语科成绩看,成绩也在进步,从一个月前的42分,到半个月前的51分,再到最近的62分。我欣慰,他也有了学习英语的信心。

所以,教师要深入学生,关心、爱护、尊重、宽容和理解学生。让你在学生的眼中不仅是位可敬的师长,更是亲密朋友。当然,这并非说学生的缺点不能批评。老师应注意批评的方式方法,说话的词句及谈话的方式。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学生也是有独立人格的独立体。要让学生从内心感到教师的批评是诚挚的爱,是由衷地爱护和帮助。

三、能注意课堂教学形式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是课堂中的主角。为了激发、保持并巩固学生的兴趣,教师要钻研教材,根据内容差异,采用不同的方法。语言学家克鲁姆认为,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该创造更多的情景。体验情景的真实程度能引发学生对新知深刻的体验反应,强化新知的记忆。作为英语教师,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以下教学手段来学习兴趣。

1.“玩”中“演”

如在教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下册“Unit2 Where’s the post office”这一单元时,我把班级中的课桌安排成多个十字街道示意图,然后请一部分学生扮演街道的不同地点,让另一部分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如病人、服务员等,让他们设置情境,在表演中试着用“Excuse me”“Is there a …”这种问路和指路的表示法,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掌握也很好。

2.“实际操作”

这是一种最直观、最有效的教学手段。如为了让学生更好掌握如何制作“a banana milk shake(香蕉奶昔)”步骤时,我采用了“带材料和工具”到教室这一方法。老师操作一步教授一步。之后又让学生实际操作并说出步骤,这样教学效果相当好。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本领,能很好地传授给学生知识,而且要教会他们做人。不但是他们尊重的老师,而且是他们心灵的依靠。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

参考文献:

[1]秦益锋.小学英语教学呼唤体验式学习.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1,(1).

篇3

陈忻

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心理学博士,世界儿童发展研究协会和国际婴儿研究协会成员。主要研究方向是婴幼儿心理的发展,尤其是婴幼儿社会性和社会认知的发展。著有《高效能父母的21个教子习惯》。

如何对孩子进行情绪引导

帮助孩子逐步学会管理情绪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美国的John Gottman博士称之为情绪引导(emotion coach)。接受情绪管理训练的孩子,不仅学业比较出色,而且人际关系和社交能力也比较出色。他们善于自我情绪调整,在遇到挫折的时候,抗压能力也更强。

情绪引导的大致步骤包括:确认和认同孩子的情绪,平复孩子的心情;让孩子理解和接受自己的情绪,并且能够合理表达;引导孩子开始思考,想办法解决问题。

认同孩子的情绪

认同孩子的情绪,一方面是让他们感到父母的爱和理解,让他们觉得自己有情绪是合理的、正常的。举个例子,小宝4岁,有一天在幼儿园午睡起来突然哭了。

他的老师抱着他,边拍着他的背边说:“看起来你很不高兴啊。”小宝靠着老师哭了一会儿,才说:“我想妈妈了。”老师这才恍然大悟:“哦,原来你是想妈妈才哭了啊。那你可以早点告诉我,不用不好意思。你知道吗?前几年我爸爸去世了,我想爸爸的时候也会哭呢。然后你猜怎么样?我哭过以后就感觉好多了。”小宝说:“嗯,我哭了以后现在感觉也好多了。”然后他就去玩了,整个下午再也没有被同样的问题所困扰。

在这个例子中,老师先对孩子的情绪进行了确认,孩子的感受被老师认同了,而且他听到老师想爸爸也会哭,那么,他会觉得“想妈妈哭了”并不是一件需要羞愧的事情,他理解并接受了自己的情绪,所以不再被这个问题所困扰。而如果老师先去问他:你为什么哭啊?往往得不到答案,因认同情绪时,我们特别需要注意: 为在哭的时候,他沉浸在情绪里,负责逻辑思考的功能无法立即启动。

表示认同情绪的时候,不要以大人的方式去替孩子归因,只需要纯粹地对他的情绪表示理解就可以了。

另一方面,认同情绪还能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情绪是什么,认识到这种情绪在当时的情景里是合理的,这是让孩子学会管理情绪的基础。婴幼儿对情绪的认识是很模糊的,在一些情景里,父母可以先对孩子的情绪做确认,而不要急着去批评孩子的行为。比如,孩子玩玩具搞不定了,气呼呼地把玩具摔在一边。这时,不要马上训斥孩子或者矫正孩子摔玩具的行为,而要先去确认他的情绪:“哦,我看到你不能把这个方块插到里面,所以你感觉很沮丧呢。”这样孩子就能明白:哦,我很想把这个方块插到里面,可是我办不到。我这么难受,原来叫沮丧。通过这样对情绪在具体情景里进行解释,能教会孩子逐步认识自己的情绪,定义自己的情绪以及这种情绪的合理性。

对于一两岁的幼儿,我们可以和他一起阅读介绍情绪的图画书,帮他比较直观地去学习各种情绪的表现、发生以及如何疏导。3岁以后,我们还可以逐步引导孩子用自己的语言把感受表述出来。因为当孩子感受到某种情绪时,他的感受可能是模糊的,可能觉得没有办法控制或者没有办法处理。而当我们用语言比较清晰地帮他描述出来时,他能感到情绪是

可以有定义的、有边界的、可以控制的,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有研究表明,用语言表述情绪有助于孩子比较快地从不安、生气等的状态下恢复平静。

认同情绪时,我们特别需要注意:表示认同情绪的时候,不要以大人的方式去替孩子归因,只需要纯粹地对他的情绪表示理解就可以了。有些父母很困惑:“我有时候认同孩子的情绪,孩子反而更委屈了,没完没了地闹啊,怎么办?”其实,我们认同孩子的情绪,是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情绪,慢慢冷静下来。如果你的认同不能让他冷静,那就要想一想,你的认同是不是恰当的。比如,有个孩子最喜欢粉红色,老师发小玩具,只有一个粉红色,没有发到她,她就很不高兴,发脾气。爸爸说:“老师没有办法给你最喜欢的颜色,所以,你很不高兴,我很理解你。”当他这样认同情绪的时候,孩子更加不依不饶了。这是因为家长在认同情绪的时候,不知不觉地代替孩子归因了:“因为老师没有给你,所以你不高兴。”孩子本来可能只是因为她喜欢粉红色,别的孩子拿到粉红色了,她没有,所以很不高兴,并没有想到是老师没有给她。爸爸这么一找原因,她就觉得更加有哭闹的依据了:“谁让老师不给我粉红色?她不给我,我就要很生气,我就有权利生气。”其实,爸爸认同孩子的情绪,只需要说:“宝宝,你喜欢粉红色,这次你没有得到,很不开心呢。”

恰当地表达情绪

我们认同和确认孩子的情绪,能让孩子明白一件事:不管你正体验着正面情绪还是负面情绪,我都能理解,我认同你的感受,但是,怎么发泄和表达这种情绪呢?情绪没有好坏之分,不过表达情绪的行为却有好坏之分。研究认为,情绪表达是后天学习到的。对孩子来

说,他们需要学习行为的界限,怎么表达情绪是恰当的。如果不能学会恰当地表达情绪,就不能很好地学会管理情绪,更有可能会产生各种行为问题。

无条件接纳不是什么都接纳,而是无条件接纳孩子的感受,有规则接受孩子的行为。孩子往往在生气或者遭受挫折的时候发脾气,推别的小朋友、扔玩具等等,如果理解这些情绪的同时容忍这些行为,孩子会认为这样表达情绪、宣泄情绪是对的,他就无法学会控制情绪,而且在类似的情况下会继续使用这些不恰当的方式。所以父母必须要让孩子明白:我理解你此刻的感受,可是,你打人、扔玩具是不对的。打人伤害了别人,扔玩具会破坏东西。父母可以让孩子想一想,什么样的发泄方式既不伤害别人,也不伤害自己,也不破坏东西。可以用语言讲出来,可以画画,可以想象自己的头上在冒烟,引导启发孩子想出很多有创意的释放情绪的办法来。

启发思考,解决问题

很多时候,只要我们对孩子的情绪表示理解和认同,他们就能平静下来。但也有些时候,仅仅进行情绪认同还不够。我们需要启发孩子思考,尝试解决问题来疏导孩子的情绪。回到前面孩子得不到粉红色玩具的例子。父母可以启发孩子去思考,“宝宝,我知道你这次没有得到粉红色的玩具很不开心。不过你想想,你们班上有这么多人,乐乐、笑笑也喜欢粉红色,她们也没有得到粉红色玩具,他们会怎么想呢?”孩子也许想:我没有得到,会

篇4

【关键词】不孕不育;护理;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368-01

据WHO统计,近年来不孕不育症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疾病,约有15%的夫妇患病。不孕不育虽然不是致命性疾病,但对患者造成心理痛苦,破坏夫妻感情,甚至影响整个家族和社会的和谐发展[1]。不孕不育是一种身心疾病,致病原因除病理因素还有心理因素。在对患者进行治疗和辅助生殖过程中,还要进行健康教育和心理治疗[2,3]。本文分析了不孕不育患者的负面心理状况,为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生殖中心自2010年以来行监测排卵指导同房和人工授精治疗患者354例。年龄22岁-48岁。文化程度最高为硕士,最低为初中文化。不孕年限1-13年。不孕原因:原发不孕134例,继发不孕220例。治疗次数:第一次接受治疗患者118例,二次及二次以上患者236例。

1.2 临床患者心理状况分析

1.2.1 害羞

患者婚后多年未孕,担心受到别人的耻笑和家族的压力,羞于谈论自己的病情,不敢去医院检查治疗,而迷信偏方,延误病情,错过许多生育的时机。

1.2.2 抑郁、焦虑心理

受“传宗接代”思想的影像,一些患者在发现患有不孕不育症后,心理压力极大,产生负罪感,怕受歧视,不愿交流,自我封闭,负面情绪长久积聚造成抑郁、焦虑心理。

1.2.3 急迫、

通常认为生育能力是与生俱来的,婚后想要孩子的时候发现患有不孕不育,患者很难接受这种情况,他们会四处求医急迫的寻求各种帮助。

1.2.4 恐惧悲观

不孕夫妇在诊疗过程中始终抱有强烈的期待心理,任何挫折都会造成负面心理,尤其是第一个周期失败的情况下。这种负面情绪是恐惧和悲观,严重时会造成患者出现神经衰弱症状,表现为入睡困难,厌食等影响正常的生理周期。

1.3 护理过程中的心理护理

1.3.1 注重宣教

通过视频、宣传材料、网络等方式针对所有患者普及生殖生理及卫生知识,向患者讲解受孕的过程,导致不孕不育的原因,使男女双方都了解受孕的原理、条件及影响受孕的身心因素。让双方树立成功的信心,同时有接受暂时失败的心理准备,相互理解相互支持。

1.3.2 严格保密

在整个治疗周期中及以后要严格为患者保密,同时告知患者保密原则,尊重和维护患者的权利,消除患者的疑惑及顾虑,赢得患者的信任和理解。

1.3.3 认知行为疗法

与患者直接进行交流讲解,让患者真正认识到自身的病因、病理以及相关的辅助检查、诊断结果和治疗技术,在患者的认知过程中与医师保持一致,取得患者的信任,增强患者的信心。

1.3.4 心理疏导

在面对存在疑惑、苦闷、失望的患者(尤其是第一周期失败的患者),要灵活运用交流沟通的技巧和形体语言、表情、眼神对患者心理疏导,也可以采用暗示疗法给予患者再次接受治疗的希望,树立患者的自信心。

2 讨论

不孕不育患者中除了部分是由于生殖系统发育畸形而不能生育以外,还有部分是由于疾病因素、心理因素和健康知识匮乏导致的。后者是可以通过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护理和健康指导来实现生育的。不孕症患者面对家庭和社会双重压力,可能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在生活和治疗过程中都会造成负面影响。产生这些心理问题将受到患者年龄、不孕年限、不孕原因、文化程度、治疗次数、经济承受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对此将有针对的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进行心理护理。

2.1 患者年龄及不孕年限

患者随着年龄及不孕年限的增加,此类患者多表现为急迫和悲观。针对这些患者要表现的热情、耐心,详细介绍检查、治疗及辅助生殖技术步骤,成功率等情况。多给予正面鼓励,使患者夫妇树立信心,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积极配合治疗。

2.2 不孕原因

患者不孕的原因包括:遗传因素、输卵管因素、排卵障碍、少、弱、畸精症等。患者在明确病因后最关心的是能否怀孕,医护人员要向患者详细介绍相关的辅助生殖技术IUI、IVF―ET的适应症、治疗的基本过程、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等,还要与家属多交谈,利用家属做好心理传递作用,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做好心理准备,接受下一步的治疗。

2.3 治疗次数

接受治疗的次数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有过治疗经历的,对整个治疗程序、辅助生殖操作流程比较熟悉,情绪相对稳定。而第一次接受治疗的患者则会有较大的心理压力,容易迷惑和焦虑。医护人员要加强宣教,也可鼓励患者间交流,患者的现身说法更易获得认同。

综上所述,不孕不育是一种综合性的疾病,不仅和遗传、器质性疾病有关,而且与心理因素有关,不良的心理因素也是导致不孕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在整个治疗、护理过程中进行心理护理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田丽平.不孕不育症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0,3(8):129

篇5

关键词:社会救济,档案,整理

 

社会救济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价值观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助人的服务活动,具有极强的社会性和实务性,所以,一系列助人服务的档案也应该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整理。科技论文。社会救济工作档案的整理首先要对社会救济工作进行分类,然后按照具体步骤对每一类社会救济服务中的每一具体个案进行整理归档。

1.按照社会或个人问题的成因进行分类整理

可按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社会环境、家庭变化等进行整理。A、特大自然灾害的发生,例如汶川地震,突然间,数万人失去了生命,数万家庭失去了亲人,财产严重受损。受灾人员在巨大在压力下会现绝望、焦虑等感受,全国上下,同心同德,众志成城,抗震救灾,同时国家派出了大批的心理专家深入重灾区,开展心理干预和疏导,大部分灾民心理基本稳定,逐渐走出大地震的阴霾,鼓起了生存的勇气,广大灾民大力开展自救运动,生产生活秩序基本走向正常化。B、突发事件的发生,例如车祸,意外的车祸可能导致某人肢体截瘫,原有的美满家庭生活和人生轨迹可能因此而改变。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对他所做的辅导包括探讨车祸带来的问题和挑战,使其鼓起生活的勇气,同自己和妻子、孩子进行沟通,帮助他联系安排家庭中环境的改造,向他介绍社区康复资源和国家有关残疾人就业政策等一系列工作,所有这些工作过程都要归档整理。C、社会环境的改变,例如企业破产造成员工失业,社会工作者要对因此而求助者进行心理安慰、联系民政部门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对其进行职业培训辅导、积极联系就业单位等,所有这一系列的工作都要按程序整理归档。D、家庭变化,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传统家庭也在发生着变化,包括丈夫和妻子都在外面工作的双亲健全家庭、单亲家庭(因为离婚或非婚生子女家庭)以及几个孩子的相互之间没有亲缘关系的成年男女组成的一种混合性家庭。这些家庭很容易引起成员的心理问题或障碍,社会工作者对此所进行的心理调试工作是主要的,因此,对进行心理调试和疏导的每一个过程和细节都要仔细记录下来,以分析个人变化和干预的结果。由于社会问题的复杂性,以上分类只是将问题简单化而言的。科技论文。

2.按人群进行分类整理归档

可按儿童、青少年、老年人、妇女、残疾人等类型划分整理。A、儿童期作为人的生命中一个特殊阶段,具有区别于其他人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是多方面的、复杂的,同时也是多角度的。儿童社会问题主要是环境对儿童的伤害和儿童发展障碍两个方面,由于儿童的特殊性,在实际工作中,有大量的案例需要有专门技巧的儿童社会工作者去服务。在对其服务过程中所使用的谈话、调查、资料收集与研究、沟通等技巧,使用的心理辅导、角色转换等理论和方法都要按程序记录归案。B、青少年期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期,青少年社会问题主要是心理和情绪问题、网络成瘾问题、青少年犯罪问题、失学失业问题等,青少年社会工作必须充分尊重青少年的特点,从人与环境互动的视角多层面的开展工作,最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由于青少年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群体,一般按照系统的理论进行处理青少年社会问题,多个系统协同运作,是青少年社会工作者经常运用的策略。因此在整理服务档案时要对青少年社会工作者系统、青少年服务对象系统、青少年服务目标系统、青少年服务行动系统四个系统中所有工作内容和程序都记录在案,以保证服务工作档案的完整性。C、老年人又是人生的特殊阶段,主要涉及身体健康、经济、情绪、代际关系、配偶关系、社会支持网络等问题,维护健康是老年人最为关注和渴望满足的需要,另外老年人由于职业生涯的结束,社会交往圈子的大大缩小,老年人晚年生活往往与孤独、寂寞相伴,老年人的交流渴望也不荣忽视。因此对于每一个老年人社会服务个案的记录要以健康保障服务、生活照料服务、精神慰藉服务等为重点,对其中的每个环节都认真记录归档。D、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是国家,女性约占13亿总人中的一半,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科技论文。由于历史原因,妇女还处于相对弱势的社会地位,有着特殊的需要和问题,需要社会给予特殊的帮助。目前针对妇女服务的个案问题主要是特殊困难女性的求助,重点是为失业女工提供的服务、为单亲母亲提供的服务、为家庭暴力中被虐妇女提供的服务及为进城打工妹提供的服务等。对于以上种种个案要将求助妇女面临的问题或困惑、问题的排序、优先解决的问题、问题的成因、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细节问题进行整理,写出详细的结案记录并归档。E、残疾人由于心理、生理、人体结构功能丧失而无法从事正常人的工作,如何使他们跨越人生障碍使自己的潜能得到发挥是专业社会工作者以特定的价值观去服务所做的重点,在整理这类个案案卷时注意对残疾人的康复服务和基本生活服务为重点进行整理归类。

3.按社会或个人问题的性质分类整理

可按经济困难问题和精神问题进行分类整理。A、经济困难问题,自然灾害发生引起的经济困难、企业破产职工失业使职工生活陷入困境、意外的事故造成身体残疾而失去劳动能力引起的经济困难等都可以列为经济困难问题,然后对每个个案进行整理归档,这样将如何解决经济困难问题的具体方法提炼出来以备总结使用。B、精神问题,精神问题往往产生于重大疾病缠身、不堪生活工作的压力、特大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的出现而无所适从等。精神问题的服务往往涉及到对服务对象的心理社会评估和介入问题,专业性较强,需要对心理评估所采取的专业方法、评估的过程及结果特别整理归案,以便总结经验,提高专业工作水平。

篇6

我校为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和流动学生数量多,单亲家庭学生的比例也不小。这些农村学生,因各方面因素导致心理方面产生的问题比较突出。集中办学几年来,我校以少先队为阵地,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为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一、正面疏导,安抚孤独情绪

学校针对刚刚开始寄宿生活学生表现出的不安、烦躁、孤独等情绪和心理问题,采取哄、劝、谈、教、练五步走的方法进行正面疏导。

哄――学生年龄小、心理承受能力弱,刚入住学校时,各寝室有教师陪睡、陪上厕所,帮助管理,哄着学生逐步适应住宿环境,不让一名学生流失。

劝――有的学生想家,哭闹不止。教师耐心地劝说,转移他们的注意力,采取心理疏导的方法弱化他们恋家和依赖父母的思想。

谈――学生适应住宿环境后,教师分别找他们谈心交流沟通,进一步巩固思想情绪,稳住学生的心,变恋家思想为依恋教师、热爱学校。

教――学生的情绪稳定之后,教师手把手教他们整理内务,打扫卫生,叠衣、叠被、洗衣,让他们学会过集体生活。

练――学生完全适应环境后,以少先队活动为主要手段,组织学生进行军训活动,开展多种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如革命传统教育,锻炼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

以上五个步骤,严明了纪律,学生的自理能力不断增强。在有趣的集体生活中,学生体会着合作、互助、互爱、成长,心理健康地发展。

二、开展活动,增强集体意识

针对有些农村学生身上的“娇骄”二气和缺少宽容、团结友爱的现象,我们采取亲情关怀、耐心矫正的办法,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一是发现问题个别谈心,肯定优点、指出毛病劝其改正,有的班主任1个月内找学生谈话20多次。二是有了成绩及时表扬,引导向前。三是多参加活动,在活动中沟通感情,加强团结。少先队组织全校师生及各中队开展有益的活动,如大手拉小手、爱心姐姐(哥哥),当姐姐(哥哥)的首先约束好自己,然后去关怀、照顾小弟弟(妹妹),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互助友爱,团结在一起,增强少先队组织的凝聚力。四是开展实践活动,从4年级开始,每个班级都要参与食堂实践周活动,轮流负责食堂餐厅的卫生,并帮助食堂教师给同学们打饭,为同学们服务,提高学生的服务意识和劳动技能。五是树立样板推广典型。在主题读书和养成教育活动中,培养树立团结互助友爱的典型,让学生崇尚真善美、学做诚信人,逐步矫正他们身上的不良习惯。

三、循序渐进,抓好养成教育

寄宿制学校一些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是不习惯集体生活造成的,解决的办法为大力开展道德养成教育,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集体生活习惯。于是,少先队每周抓一项道德养成习惯教育成为常态。

抓纪律――进楼肃静不打闹,注意安全。很多学生初次进楼有新鲜感,乱跑乱跳、乱吵乱叫,教师守住楼梯劝说疏导。经过管理,学生逐步养成自我管理的习惯,改由教师带班,学生值岗,一切顺理成章。

抓卫生――教师给处理能力差的学生剪指甲、洗头、洗脚、洗衣服。学生双休日回家,临上学前家长对孩子的卫生再检查一遍,督促他们养成整洁卫生的习惯。

抓内务――加强寝室管理,寝室之间开展叠被子、叠衣服竞赛,做到物品规整不乱放。高年级学生住上铺,低年级学生住下铺,结对子、交朋友,相互帮助。

抓勤俭――引导学生树立勤俭光荣、浪费可耻的观念,不浪费粮食。后勤教师劝说学生吃多少、要多少,不剩饭菜。学生改掉了吃零食的习惯,将节省下来的钱留作他用或捐给特困生。

抓团结――大力提倡尊重人、关心人、热爱集体、团结互助的风尚,共建和谐校园。大队部还会通过主题班?活动和国旗下的讲话,对学生进行学习习惯、品德习惯、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的教育,教师也会根据学校和大队部定期布置的内容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经过长时间的道德养成教育,逐步消除了学生不适应集体生活的思想,学会了自理,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热心帮扶,解决实际困难

弱势群体的学生产生思想障碍主要原因之一是家庭贫困。为此,少先队在党支部的带领下,组织全校教师开展“一帮一”助学活动,每位教师帮助一名贫困或者单亲以及留守的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帮助他们,并帮助班主任教师做好这类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做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人人抓、人人管,提高了教育效率。为了有针对性地掌握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70多名教师在校领导的带领下,分组包片进村屯、下街道,利用20余天时间对全校学生家访一遍,建立心理成长档案。对不同类型的家庭进行分析研究,对特殊家庭的学生给予特殊的关爱和照顾。

弱势群体的学生普遍存在悲观、失落、孤独、自卑和无助的思想障碍,性格孤僻内向,上进心差。他们需要温暖,渴望关怀。对此,我们采取多关心、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办法,生活上给予关怀,学习上给予帮助,温暖这些孩子的心,使他们在学校得到温暖和快乐。此外,学校成立心理咨询室,班级开展爱心教师活动,每名教师与2-3名特殊生结成对子,开展谈心和答难解疑,矫正他们的不良行为,疏导学生的心理障碍,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

五、集团化办学,共享教育精彩

篇7

关键词:: 国画 情感体验 幼儿活动

国画是众多绘画中的一种,又称中国画,是我国特有的、传统的一门绘画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它是高雅的、深奥的,同时又是易于普及、自由的。

刚开始教孩子国画时,我不知所措,因为还没摸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加上我当时好高骛远,急于想看到成果,希望孩子画得都能像范画那样漂亮,所以当我看到孩子的作品时,我很失落。于是我进行了反思:是孩子太小,根本不适合学国画,是我业务不精,还是家长们的问题?经过深思,我发现对于孩子来说,爱涂爱画、不爱修改是孩子的天性,正与国画的落笔成形相适应,而孩子爱玩爱游戏的天性又和国画的写情、写意合拍。《纲要》指出:“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孩子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孩子学习国画不正符合《纲要》艺术所有的要求吗?看来,问题的根源不在孩子身上,而在教师的指导及家长的配合上。针对如何让孩子从“玩”画中得到快乐,我总结出以下三点。

一、“玩”的兴趣,情感的涌动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学习国画也许在孩子心目中就是“玩”,但能否充分激发这种“玩”的兴趣,也是一门心理艺术。有人认为兴趣是天生的、自然存在的、不可改变的,但我却认为,兴趣是可以激发提高的,关键教师是否愿意在孩子成长中掌握他们的心理,研究激发兴趣的途径。另外,国画是一门形象思维的艺术,不仅要有浓厚的兴趣,还要有一定的练笔时间,这对于有激情而没“长性”的孩子来说,必须用激发、疏导的方法。于是,我采取新旧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孩子作画,但大体还是以孩子在一定的绘画框架上创作为主。另在一些细节方面我做了彻底的改变,从而激发孩子“玩”画的兴趣。如对孩子采取一些奖励手段或在结束时放松一下孩子的心情,做些孩子喜欢的游戏,如“保护国王”、“蹲蹲蹲”等。另外,孩子是好动的,他不会像成人一样保持坐姿,所以我允许孩子在不影响他人的情况下,随意变化作画的姿态和角度合理添画,给孩子自由的作画空间。

二、“玩”的过程,情感的释放

国画讲究用笔、用墨,具有多重特性。同样正因为这一点,孩子的绘画更多的是玩。加之现在的孩子见多识广,在与他们长期相处后,发现孩子在众多词句海洋中比较喜欢、容易理解的是一些类似儿歌的词句。于是,我就利用其优势,每次作画时都将所学内容以朗朗上口的儿歌形式有步骤地组织国画活动,使孩子轻松地掌握国画的用笔、用墨、用色方法。如《青椒》中侧锋笔,左侧锋笔,右侧锋笔,上中锋笔,青椒上盘等。

三、“玩”的方法,情感的蔓延

1.正视孩子的年龄、智力程度,允许孩子画些自由涂抹的想象画。家长要学会读懂、欣赏、鼓励孩子,即使最不起眼的作品也包含孩子的创造成分。如经常听见有的家长说,某某小孩和你在一起学的,他画的怎么怎么好,你的怎么一塌糊涂,画的什么东西呀……

2.家长应给孩子创造专心、放胆作画的环境。在孩子作画时,家长不应说得太多,尤其是像孩子这么小的初学者,更不能指责或挫伤孩子学画的积极性。必要的鼓励、指导是非常有效的,但可以放在动笔之前或停笔之后。如有的家长为了鼓励孩子,买些孩子喜欢吃的零食。当孩子作品呈现一半时,家长就会过早欣慰地给予奖励,这样往往使孩子得到满足的同时失去绘画的耐心。

总之,我们应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水平,从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创造欲入手,让孩子把传统的技法与原始创造精神有机结合起来,创造出充满灵气、妙趣横生、富有中国特色的杰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王坚红.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6.

[3]林琳.运用艺术家的眼光看世界――谈幼儿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2004.

篇8

【关键词】情志护理;预防;产后抑郁;效果

【中图分类号】R914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3-0287-01

本次选择分娩产妇,随机分组,就常规护理与情绪护理对预防产后抑郁的效果进行对比,现将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选择80例产妇作研究对象,年龄21-32岁,平均(26.7±3.4)岁,平均孕39.4周,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13例,中专及高中47例,初中20例。产妇均自愿签署本次实验知情同意书,并排除有脑病、心理疾病史、精神疾病史及躯体性疾病者。采用数字表抽取法随机按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划分,组间一般情况具可比性,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应用产科常规方案干预,包括孕期生理改变知识讲解,早孕反应及对策,合理饮食,情绪保持良好及稳定性对促进胎儿身心理想发育的重要性,指导孕妇家庭对胎儿监护的方法,如听胎心音、自数胎动等,做好哺乳准备。观察组在上述方案应用基础上,依据患者特点,加强情志干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2.1 产前情志护理 相关研究显示,有抑郁或焦虑情绪的产妇,有较高产后抑郁率,故需重点关注,提供持续情感和心理支持,加强心理疏导,使其保持稳定、乐观情绪,掌握自我调适方法。家庭有重男轻女观点时,需帮助建立正确生育观,行优生优育教育,同时取得家庭支持,陪同孕妇听健康知识讲座,生活上多给予照顾,掌握孕期信息和相关知识,使产妇提高配合产程的水平,更快完成角色转换,避免产生心理负担。

1.2.2 产后情志护理 (1)环境干预:产妇精力、体力历经分娩后消耗巨大,需充分休息和睡眠,过度困乏易对产妇情绪造成影响。应增强护理效率,尽量集中医护时间,降低干扰程度。推行陪伴制度,为亲友探视提供条件,产后为情绪不稳期,易被激惹,需规避敏感话题,特别是如产妇体型恢复、婴儿性别、孩子出生使经济负担加重等。(2)转换:指导母婴喂养方法,产妇初为人母,在对如何正确理解婴儿行为,如何正确喂养知识掌握方面,存在较大难度,故需主动建立良好沟通,对其感受和想法认真倾听,给予同情和关怀,主动关心,强调锻炼身体的重要性,以使产妇保持愉快心境,指导护理婴儿技能和知识,鼓励运用母亲角色,触摸、爱护、关心婴儿,消除自认无能心理,保持乐观心境。(3)丰富生活:掌握患者一般资料,依据性格特点、文化程度、爱好,选择适合的舒缓轻音乐、民氏,以振奋情志,消除抑郁情绪,达到情志舒畅的目的。出院后,可按住院方法在家中播放音乐。(4)家庭氛围营造,家庭氛围温馨友爱,为多种亲情关系建立提供了条件,除在生活上体贴、关心产妇外,还需有同情心,帮助解决实际困难,耐心倾听其主诉,以从心理上消除苦闷心弹,树立信心,认识到自身在家人及家庭中的重要地位,激发热情生活的信心,将心事转移到照顾婴儿中来[2]。(5)安神静志:就静卧、静坐调节情志的方法向产妇指导,每日30min,引导其对最喜欢的环境进行想象,做自己感兴趣、喜欢的事,出院后可持持应用上述方案,以达到缓解情绪的目的[3]。

1.3 指标观察 (1)抑郁评估:干预前后,采用爱丁堡抑郁量表(EPDS)评估抑郁状况,内容共10项,总分30分,≥10分为阳性。同时记录抑郁事件发生率。

1.4 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13.0版,组间计量数据采用(X±s)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X2检验,P

2结果

两组孕6周抑郁EPDS评分无明显差异(P

3 讨论

《内经》记载“恬淡虚无,直气从之”,延伸其概念,即为情志护理调畅气机的理论基础,通过安静志、移情借情,帮助患者克服焦虑、抑郁情绪,增强内心喜悦感。产后抑郁通常被认为属母性充满压力的适应期,完善对应情志护理,可调和气血、疏导经络,释放患者负性情绪,消除疲劳、恢复体和,达到情志合一的效果。进而增加日常生活能力,从根本上提高生活质量。本次研究中,观察组通过在产前行健康指导等干预,产后行营造良好环境氛围、指导文娱干预方案、重视家庭干预,利于患者情绪保持稳定,结合本次研究结果示,观察组干预后抑郁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抑郁症发生率少于对照组。

综上,加强产妇情志护理,对防范产后抑郁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值得临床广泛开展应用。

参考文献

[1] 崔才三,隋京美,韩丹青.产后抑郁症的病因、诊断及防治的研究进展[J].现代妇产科进展,2008,14(4):321.

篇9

   学习交通安全心得体会

   6月30日下午放学,一辆突如其来的公共汽车把我送进了医院。

   当时期末考试刚刚结束,我正走在回家的路上,突然看见了父母的小汽车,我欣喜若狂,当时也没有多想便横穿马路,轰的一声,等我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医院的急诊室。原来当时我横冲马路的时候身后正好有一辆公共汽车把我给撞了,当场晕倒,幸好我没有什么大碍。但如果当时车速快一些,我可就小命不保了!

   其实,类似的悲剧每天都在重复上演,其中部分人还因此失去了小命,这些人的亲人该有多么伤心啊!而绝大多数的事故都是因为不遵守交通规则而造成的。

   如今随着时代的迅猛发展,一条条马路也在不断得拓宽,由原来的双向四车道变成现在的双向六车道甚至双向八车道。马路上的车辆也急剧增多。然而,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交通事故也因此而发生。

   据资料显示:近10年来,全国平均每年发生道路交通事故60万起,死亡10万余人,并且死亡人数呈递增趋势。仅20xx年1月至10月,全国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426378起,造成87218人死亡,391752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20。2亿元,死亡人数比去年增加1618人,上升1。9%。交通事故已成为当今世界的第一杀手。

   这一个个触目惊心的数字,使我沉思;那一条条鲜活的生命,令我惋惜。车好路好安全最好。想要避免此类事故的重演,让我们遵守以下基本交通规则:

   1。不闯红灯,有再急再重要的是也等一等。

   2。过马路走斑马线。做到一站,二看,三通过。

   3。各行其道。不逆向行驶。

   4。自行车、电瓶车应在非机动车道行驶。

   5。未满12周岁的儿童禁止骑自行车上街。

   安全就是生命。让我们多等一分钟的红灯,多一分安全。为了你和他人的人身安全不受损害,为了社会上不会再有因违反交通规则而造成亲人哀伤的呼唤,年轻生命的断送,为了不再出现因为交通意识浅薄而造成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惨状,让我们一起来遵守交通规则吧!

   学习交通安全心得体会

   近几年来,各高校按照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结合学校的具体实际,制定了一系列安全规章制度。如学生宿舍安全管理制度、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网络安全管理制度、消防安全管理制度、校园治安管理制度等等。实践证明,这些安全规章制度在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保障学生的安全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由于大学生的道德水准、思想觉悟、价值观念、自律意识千差万别,一些学生在学习、生活、教学实习、社会实践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造成个人或他人利益受到侵害。因此,在大学生安全教育中,应注重对学生进行安全规章制度的教育,提高学生遵章守纪的自觉性。

   一、学校要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学校各项安全规章制度

   通过大量的宣传,使广大学生充分了解安全规章制度的内容和要求,不仅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逐步养成遵守规章制度的习惯。要通过对安全规章制度考试、知识竞赛等形式,加深学生对安全规章制度的认识。要使学生认识到安全规章制度是多少年来实践经验的总结,有些是总结事故教训,用血的代价换来的。

   如果为了自己省点力、省点事而违反安全规章制度,那就是对国家不负责任,对社会不负责任,对人民的生命财产不负责任,对自己和他人的家庭幸福不负责任。从而使学生懂得学校安全规章制度是同校园安全与个人安全密切相关,增强遵章守纪的自觉性。学校对违章违纪的学生要进行公开曝光,严肃处理,决不姑息迁就,使违章人员及周围学生都受到教育,以促进规章制度的落实。

   随着高教体制改革力度的加大,学校对学生的培养全面引入竞争机制,必然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等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使之感到心理有压力,表现为各种心理上的不适。诸如:焦虑、强迫、恐怖、抑郁、冷漠、固执、消沉、暴躁等等,情绪色彩十分强烈,如不加以积极疏导,极有可能导致各类安全问题。近几年来发生在学生中的自杀、打架斗殴、偷盗等行为,多数是由心理问题引起的。因此,学校要特别重视学生的心理安全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

   二、在大学生安全教育中引进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保障学生安全的内在原因,健康的心理在很大程度上能杜绝心理性安全事故的发生。学校对学生心理安全教育应采取普遍教育和个别疏导相结合的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人际关系和谐教育、环境适应教育、健康人格教育、心理卫生知识教育、挫折应对教育以及心理疾病防治教育等内容。这对优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预防心理疾病,促进人格全面发展与完善,有着十分重要作用。

   三、把安全教育与心理咨询结合起来,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做好安全防范教育

   学校要通过开设心理门诊、心理信箱、心理热线电话等形式,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及时帮助咨询对象,减轻他们内心的紧张与压抑。同时,通过心理咨询对违纪行为或思想上有轻生苗头的学生进行及时疏导和教育,使学生在轻松氛围下,认识自己的错误,以达到心悦诚服,使教育真正发挥震撼心灵的力量和感化学生心灵的作用,使学生安全教育迈上新的台阶。

   学习交通安全心得体会

   我要安全,我能安全。

   当看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消失,一个个幸福的家庭支离破碎,多少年迈的老人没了儿女,多少年幼的孩子没了父母,我的心久久无法平静。

篇10

作为人民教师,要培养学生战胜心理的挫折,形成优良的意志品格,其途径主要有三条:

一、分层多向指导――战胜心理挫折的重要途径

对于每一个学生而言,由于所处环境不同,阅历不同,个性不同,学习基础不同,因此,在成长的过程中,均会不同程度地受到一些心理挫折。这就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分成不同层次,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进行心理指导,以促进其心理健康。

1.对优秀学生采用“看、问、导”的方法。“看”,即认真观察学生的心理变化情况;“问”即询问,耐心寻找原因;“导”即疏导,讲清道理,帮助其战胜心理挫折。

例如,笔者班上有一名优秀生近来心事重重,上课不爱举手,下课也不愿与同学玩耍,经常呆坐苦想,学习成绩也有些下降。了解到这一情况,笔者决定在午休期间,当教室无人时找他谈一谈,最终了解到他近来的情绪低落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单元测试没有考好,离他的期望值很远;二是父母感情不和,正闹离婚,他每天都要面对无数次父母的质问:“跟我还是跟他(她)?”这双重打击在他看来如天塌下来一般。他只觉得自己多余,既不能取得好成绩来回报老师的艰辛,又不能无忧无虑地生活在父母的关爱中,因此选择了封闭自己。此外,又因性格内向而无人诉说,在心理上形成了阴影。对此,笔者就针对其个性特点及优秀生自尊心强等共性,决定分步骤解决其心理问题,帮助他克服心理挫折。先对他讲清每个人都不是“常胜将军”,更不是“全才生”,以缓解其心理压力;而后又分别找其父母交流,发现其感情尚在,便多次反复做工作,使他们也正视自己的责任,并尝试宽容对方,从而使家庭恢复了往日的欢乐;最后给他指出其心理弱点是什么,应怎样改正。基于前两步工作到位,学生能真正地认识自己的不足,能主动与老师沟通,逐渐走出了心理误区,重新回到了努力学习、愉快生活的状态中。

2.对差生采用“拉、帮、扶”的方法。“拉”即对学生给予赞扬,并提出希望他们所达到的目标,使其树立自信心;“帮”即从各方面进行帮助,使其感受到温暖;“扶”即扶植学生达到下一个目标,从而推动学生由被动变主动,逐渐形成心理成长的良性循环。

例如,笔者班的一名女同学,自幼父母双亡,跟随年迈的姥爷、多病的姥姥生活。由于生活困窘,她产生了较强的自卑感,觉得什么都比不上人家,做事畏首畏尾,说话细声细语,每天都低头走路和学习,也不爱与同学交住,学习成绩很不好。针对这样的情况,笔者首先决定拉她一把,对她的一小点进步都会动情地加以赞扬:今天作业干净了;这次做题只错了两道;这节课主动发言了;今天脸洗干净了……慢慢的,她的自尊心、自信心树立起来了,脸上也有了笑容,能抬头看人、做事了。接下来,笔者又在家访中帮了她一把:经济上赞助笔、本,将该减免的费用减免;生活上赠衣物,有病去探望;又让其他同学主动与之交朋友,并在她生日当天为她准备精美的礼物。在精神上,让其他同学多夸夸她。渐渐的,她的笑声多了,说话声也大起来了。望着现在的她,笔者深知还有最艰难的下一步――“扶”。如何在进步的基础上再让她有一个更大的飞跃呢?最终,笔者与她制定了一个三年计划,这计划由近及远、由低到高,列出了多个阶段性目标,笔者则从旁监督、指导。现在,她完成了一个又一个阶段性目标,且变成了一个爱学、上进的学生。

3.中间学生采取“讲、活、提”的方法。“讲”即讲清道理,讲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活”即激活学生思维,多角度地分析问题;“提”即提高应变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间学生占了较大的比例,他们听话,学习刻苦,能一丝不苟地做事,但缺少灵活性,缺少质疑性,遇事依赖性强,学习不讲究方法,致使学习效果与付出的努力不成正比。针对这些情况,笔者首先讲清学生要重视用脑卫生,要积极锻炼身体,做到生活有规律的道理;讲一讲劳逸结合的关系,并举例让学生明白:人的大脑就像弹簧一样,只有在弹性限度内才可能恢复原状;人也一样,大脑活动是心理健康的物质基础,心理健康有赖于大脑健康。然后再讲学习方法,以激发学生的体内潜能,使之找到适合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注意学习过程,而不能把分数看得过重,这样学生就减轻了心理压力。最后,要将学生的“活”与学习的“质”相连,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变依赖别人而压抑自己的不良习惯,使学生学会自我调节,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进而学会正确对待困难,树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使学生逐步形成自尊、自强的品格,并具有稳定的情绪,坚强的意志,乐观开朗的性格。

二、学校、家庭携手教育――战胜心理挫折的有效途径

在实际生活中,孩子受家庭狭隘的价值观和陈旧的人才观影响,片面追求升学。升学目标取代了人的全面发展目标,使学生在分数面前屡屡碰壁,乃至伤害身心,致使创造精神、创新能力退化,生存能力减弱。

学校和家长要时刻关注孩子的心理成长,把孩子看做是一个独立的人,要尊重孩子,倾听孩子的声音,使他们懂得个体的社会性,从而增强独立成长的体验,培养健康的心理和人格。如让孩子参与必要的家务劳动、公益劳动和社会交往活动,培养孩子吃苦耐劳、乐于奉献、开拓进取的意志品质,以提高他们的抗心理挫折能力,达到开阔视野的目的。

三、教学渗透――战胜心理挫折的必要途径

人的学习和成长过程,是一个智力与非智力相互影响,而又以非智力因素起作用的过程。因此,教师要以课堂教学为实施教书育人的主阵地。笔者结合教材特点,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养成予以引导和认识,使其能从中学会克服心理挫折的方法,由此形成健康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