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钢琴启蒙教学的步骤范文

时间:2023-10-18 17:21: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儿童钢琴启蒙教学的步骤,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儿童钢琴启蒙教学的步骤

篇1

关键词:钢琴; 启蒙教育; 音乐教育

当今社会,钢琴在全世界许多经济发达国家已成为儿童学龄前音乐教育的首选乐器。钢琴这一乐器之王,通常被人们誉为音乐皇冠上的明珠,从它那88个琴键中所流淌出的美妙旋律令世间无数人为之倾倒和折服。钢琴成为学龄前音乐教育的首先乐器一方面是因为钢琴本身就具有其他乐器无可比拟的丰富表现力。从古典音乐时期的海顿、莫扎特、贝多芬,到浪漫主义时期的肖邦、李斯特、舒曼,一直追溯到现在,无数的音乐巨匠为之付出毕生的心血,他们谱写出的许多旷世之作,为我们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使我们受益良多。另一方面是因为钢琴是所有乐器中唯一能让儿童以最轻松、最没有负担的姿势坐着演奏的乐器。更重要的是科学家们长期研究表明:学习钢琴,是开发右半脑和儿童智力最有效的途径。学习钢琴不仅使儿童的脑、眼、手、脚、耳乃至全身心投入并协调配合,还能使儿童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指挥能力、阅读能力、记忆能力以及观察力、注意力、忍耐力等方面都得到明显的发展,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素质基础。

幼儿钢琴启蒙教育的对象多为学龄前儿童,一般以五岁左右开始学琴为宜。年龄过小,柔软的手指难以适应钢琴键盘的重量;年龄过大,则会错过脑神经发育的最佳时期。

那么,怎样才能更好的对幼儿进行钢琴启蒙教育呢?要培养幼儿正确的弹奏姿势。从小就用科学的弹奏姿势弹琴,日后才能渐渐体会到正确地运用身体的重量和力量来触键和发声,提高弹奏的准确性。保持正确的弹奏姿势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身体要与键盘的中央对正,坐的端正而不僵硬,上身略向前倾。前倾的目的是为了弹奏时把全身的力量都能转移到两只手的指尖上。但脊椎骨不可弯曲,背部和肩部要松而不懈。

二、双手放在键盘上时要使肘部和前臂的高度与键盘一致。

    

三、坐的距离要上身略向前倾,双臂自然下垂,左右肘部自然放松并稍向身体外侧展开;下身则注意大腿根到膝盖应略呈坡状倾斜,膝盖的位置在琴边下,双脚略向前伸。

四、手型应放松,手指自然弯曲,用指端肉垫部分触键。掌关节自然拱起,像是虚握着一个圆球,手腕大约与键盘平行。大拇指第一关节仅以指侧端触及琴键靠边缘的位置,无名指和小指要注意端正。

幼儿钢琴启蒙教育的第一阶段,应先让儿童学习非连音(nonlegato)奏法,体会重量落下,用手和手臂的重量去触键。要运用不同的指法,左右手及五个手指必须搞清楚弹奏。切不可过于要求声音的"结实"而造成孩子用手腕、手臂或身体的力量去砸琴。

学习非连音奏法的关键是体会放松的感觉,只有在学会放松的基础上才能进入到第二阶段--学习连音(legato)奏法。连音奏法的关键是重心的移动。学习连音奏法要特别注意音与音的连接,第二个键下去的同时放第一个键,即后一音未弹下去之前,前一下手指不能离键。

幼儿钢琴启蒙教育的第三阶段是学习跳音(staccato)奏法。跳音奏法不像非连音奏法和连音奏法那样单一,可分为手腕跳音、手指跳音、手臂跳音等多种。

当学完三种奏法后,将三种奏法结合在一起进行综合练习。这时常常需要双手同时用不同的奏法弹奏时值不同与音高不同的音。对于年龄幼小的儿童来说,有一定的困难。因此特别要强调分手练习,在单手练得准确而熟练后再双手合练,这样就可以避免走弯路。

幼儿钢琴启蒙教学还应注意两个方面:教材的选用和家长的配合与辅导。

在选用幼儿钢琴启蒙教材时,要全面衡量教材编写和使用中反映出来的科学性、趣味性和实用性。缺乏趣味性和实用性的教材孩子不爱弹,有些教材尽管具备了较强的科学性和趣味性,但如果对启蒙孩子的具体情况不合适,教师本人对教材尚未吃透、未能掌握的话,仍不适合选用。

幼儿钢琴启蒙教学的成败还取决于三方面的因素:一是孩子的天赋与勤奋;二是钢琴教师的水平与态度;三是家长的配合与辅导。家长与教师的配合,主要落实在孩子上课时间以外的全部练习的辅导中。学龄前幼儿接受钢琴启蒙教育,就像刚刚学走路一样,需要父母的帮助。但这样的帮助既不是喂饭式的包办代替,也不能是巴掌加尺子的强迫威逼。现在有不少的家长已经认识到了辅导的重要性,从孩子学琴起也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跟孩子一起学。琴童家长不仅要掌握一点识谱和弹奏的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正确的辅导方法,要使孩子养成良好的练琴习惯,要尽早有步骤地培养孩子独立练琴的能力,要帮助孩子学会安排每天的练琴内容和重点难点。家长要在孩子练习的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与老师沟通,研究具体的解决方法。

篇2

钢琴教学中练琴是一个相对枯燥的环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激发孩子的兴趣。那么,在儿童学钢琴过程中如何对其进行诱导和提高?

(一)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在钢琴教学启蒙阶段中,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将会提高学生学习钢琴的兴趣,所以教材的选择就非常重要,要注意与儿童的实际年龄相结合。目前,市场上的钢琴教材种类繁多,笔者认为《汤姆森简易钢琴教程》还是比较适合幼儿钢琴的启蒙教学。在这本教材中有明确的标题和形象的插图,这让孩子对乐曲充满了想象,大大的提高儿童的兴趣。在钢琴教学中我们还可以增加一些儿童喜爱的歌曲,例如《小星星》《小燕子》《我爱北京天安门》等。这样更能调动儿童练琴的兴趣,同时,使孩子可以有一个轻松的心情去学琴。

(二)举办小小擂台赛

心理学家认为,儿童更需要得到他人的注意和认可。鉴于此,教师可以经常举办一些观摩课和小型音乐会。钢琴艺术本来就是一门表演艺术,学生弹琴就是要能通过表演使自己身心愉快,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此外,孩子经常参加表演活动,不但能提高他们的演奏技巧,还能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提高他们学习钢琴的兴趣。通过这样的演出活动,使儿童学习他人的经验和方法,取长补短,激发自身的学习兴趣,促使儿童更刻苦、更勤奋地练琴。家长也可以让孩子们在生日聚会上“露一手”,这样,不仅让儿童建立起自信心、自尊心,享受成功的快乐。还可以扩大了孩子的信息量,增强了他们“比一比”的竞争意识,能够达到相互交流的目的。

(三)家长配合寓情于教

在钢琴教学的过程中,家长的参与和配合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家长一定要清楚,家长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保持孩子初学时的那份热情,培养孩子良好的练琴习惯,而不是越位成为孩子在家里的老师。家长在陪同孩子练琴时,应注意建立良好的学琴氛围,儿童只有在良好的环境中才能对钢琴产生兴趣。

二、儿童钢琴技巧的教学策略

在儿童钢琴教学中教师和家长应特别重视钢琴演奏基本技能的教学策略的理解与运用,从而为儿童钢琴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针对前文所提到的目前我国儿童钢琴教学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从钢琴教学的规律出发,笔者认为在儿童钢琴教学中应特别重视以下几种教学策略:

(一)基本弹奏动作和技术的教学策略

手指的基本弹奏动作是指在弹奏时在支撑站立的基础上形成的挥动动作,即从指掌关节出发的抬指和降落的挥动动作。我国钢琴教育家但昭义教授认为儿童手指的挥动能力时应注意如下要点:

1.手指挥动要产生于手指第三关节,第一、二关节原则不动;

2.抬高是为弹奏所作的准备;

3.强调手指的本身的积极挥动,包括力度和速度的积极;

4.力量集中于指尖;

5.每一次击键动作不应跟随过快,以保证每一动作都有充分的时间准备;

6.大指触键用指尖外侧;

7.挥动手指时感觉是向前上方的。

(二)塑造美好的声音与歌唱性弹奏的教学策略

从儿童的第一节钢琴课起,老师和家长就开始引导孩子用耳朵去倾听,要让他们知道什么样的声音是明亮圆润的,什么样的声音是舒畅通透的,分的清有控制和没有控制的声音。教师可指导儿童按如下步骤获取基本美音:

1.用腕部提起手,开始不要太高;

2.用适中,均匀的速度下落;

3.在临近键盘时手腕自然摆平;

4.掌关节稳定、指型稳定、手腕始终柔软、圆滑;

5.精力集中,对好声音充满期待和想象,注意聆听钢琴发音后的余音。以一曲最浅易的乐曲《布谷鸟》(《汤姆森简易钢琴教程》)为例,我们要这样对孩子说:“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上,树林里响起了布谷、布谷的叫声,原来是布谷鸟在叫啊,我们弹琴的时候要把连跳音很好的控制,要不布谷鸟的叫声就不好听了。如果学生控制的太弱了,我们还可以说,布谷鸟的声音在哪,怎么听不到了,能不能大点声呢?”如果我们用这样的方法,训练儿童的耳朵,让他们学会倾听,用听觉的辨别做出自然的调整,就能更好的提高儿童的学习兴趣。

(三)提高培养内心节奏感与提高音乐表现力的教学策略

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培养儿童演奏中节奏的准确统一和保持演奏的等恒速度,这是节奏训练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要着重培养儿童良好的节奏感,概括地说就是要培养儿童感受和表现乐曲节奏的韵律、韵味、趣味和情趣等节奏美的能力。在明确了培养儿童良好节奏感的基本标准后,教师和家长要特别注意培养他们良好的节拍感,因为良好的节奏感的基础就是准确的节拍感。匀速是节拍感的基点,当教师发现儿童节拍感有问题时可以用理性分析和示范的方法,也可以让他们用手掌击出正确的节奏和编配一些节奏型的伴奏来稳定节拍。家长在辅导时要防止儿童长时间地用脚打拍子,也不要在他们的演奏中从头到尾地打拍子,这样做会使他们听不到自己的演奏,从而失去真正的内心节奏感。在培养匀速的节拍感方面,要培养儿童在心里数拍子的能力,同时可利用节拍机作为有益的辅助工具,另外可把节奏变为动作即通过指挥来提高儿童对节奏的控制与感受。奥尔夫也认为音乐中的节奏是比旋律更为基本的元素,语言节奏和动作节奏是训练儿童节奏的基本手段,其中动作节奏包括律动、舞蹈和声势活动三个部分。可见,要培养儿童的节奏感,教师和家长应该和学生一起对作品进行分析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设计指挥动作对作品进行指挥,使儿童在数清节拍的基础上按照音乐的性格,并以恰当的音乐语调来表现节奏的特性与生命力,使节奏真正成为音乐作品的支柱,使乐思在节奏的动力统帅下不断向前,充分体现音乐的生命力。音乐的感受和理解是音乐表现的前提与基础,提高儿童的音乐表现力要求教师和家长首先特别重视提高儿童内心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内心对音乐感受和理解越准确越深入,音乐表现就会越丰满越感人,如果心中无所感,则表现必然苍白,如何提高儿童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在儿童钢琴教师部分已有所论叙。其次要引导儿童练好演奏技术。演奏技术是提高音乐表现力的有效途径,在儿童钢琴教学中有的学生感受能力强而技术较弱,有的学生技术较强而感受能力较弱,两方面好或者都弱的学生只占了少数,教师和家长对此应分清情况区别对待。

三、结语

篇3

关 键 词:儿童钢琴教学 前瞻性 音乐感

儿童初学钢琴尽管浅易,但却是万丈高楼的根基,因此,当一个孩子初次坐在钢琴前提起一只手弹奏一个乐句或两小乐句的小曲时,就已经接触到钢琴艺术的大部分原则与原理。在这个意义上,初学并不构成降低教师水平的理由。那么,应该注意哪些方法技巧才能把学生学琴的道路引向正确的方向?这是本文将要论述的重点问题。

一、儿童钢琴教育工作者应具有前瞻性

现在,家长让孩子学琴都是以开发智力和素质教育为前提, 那么是不是在钢琴前弹几首曲子就开发了智力呢? 很多老师在给初学的学生上课时都将着眼点放在手指的运动上,把曲子完成就觉得是教会了。其实,作为儿童钢琴教育工作者首先应具有前瞻性,教师要从长远的角度去训练学生、教导学生,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而不是追求立竿见影式的教学。

首先,教师应重视对儿童感官协调能力的培养。心理学家认为,所谓聪明,无非就是反应快、接受能力强、理解力强。这些能力需要多种感觉器官同时产生反应,互相配合、协调运动才能迅速提高。而学习钢琴,除了身体的肌筋运动外,必须把感官的各个系统视觉、听觉、触觉、运动觉、平衡觉协调起来(见图1)。长期投入这种综合性训练的人,他的神经细胞就会经常处于兴奋状态,刺激增长,他们的反应力就会优于别人,整体能力也会随之提高。这也是为什么学习钢琴可以开发智力的关键点。

其次,在学琴初期,教师应该给家长灌输正确的学琴观念。对儿童进行钢琴教学是由教师——家长——学生三个环节构成。在儿童漫长的学琴道路上,家长的正确观念有着决定性的意义。家长通常有以下几种典型现象:家长代替太多,理应由孩子自己努力去做的事却由家长代劳了;因急于求成而对孩子过分施压,这种情况容易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采取完全不过问的方式。在学琴初期,家长都是满怀好奇与神秘 ,但这种兴奋瞬息即逝,伴之而来的是艰苦和漫长的陪学、陪练。这个持之以恒的过程让很多家长焦急、苦恼,不知所措。因此,教师必须一开始就给家长树立几个正确的观念:1.学习钢琴是长期的行为,贵在坚持; 2.学习钢琴,家长不只是投资金钱就万事大吉,更重要的是投资精力和时间;3.学习钢琴,家长应担负起提示、启发、协助的工作。

家长与教师的配合,主要落实在孩子上课以外全部练习的辅导中。学龄前的幼儿接受钢琴启蒙教学,就像刚刚学走路时一样,需要父母的帮助。现在有不少家长已经认识到辅导的重要性,从孩子学琴起,就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跟着孩子一起学。当年龄幼小的孩子刚刚开始学习钢琴时,家长要先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练琴习惯,比如,开始练琴前先要洗干净双手,修剪好指甲,检查琴凳与脚垫的高度、位置,为孩子安置合适的灯光做好练琴的各种准备工作,使孩子努力做到一旦上琴便专心致志,直到完成练习要求。幼儿学琴出于智力和能力上的原因,家长可以帮着记一记教师上课的要求,尽早有步骤地培养孩子独立练琴的能力。家长要帮助孩子安排每天的练琴内容、练习重点、练习目标,切不可简单地规定弹多少,否则充其量只有量的变化,不会有质的提高。家长要在孩子练习的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与教师沟通,研究具体解决的办法。

掌握儿童的心理变化,因材施教,也是一名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很多钢琴教师经常为了一些个体心理差异的孩子、顽皮的孩子、精神不集中的孩子而烦恼,这就需要我们细致分析孩子在不同年龄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特征(见图2)。学龄前儿童的认知水平是以不自觉性发展,以具体形象为概括;而学龄儿童的认知水平向自觉性发展,以具体形象为主要形式向抽象概括过渡。作为教师一定要了解不同年龄儿童的智力差距,深入了解儿童的爱好,努力探索儿童音乐感知等能力如何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发展,引领儿童的喜怒哀乐。

二、教师对儿童钢琴课技术性问题的表述

教师应该如何把抽象的钢琴技术问题和教学中所使用的基本概念、术语教给孩子呢?教师应该运用具有启发性的教学语言,它包括教育性、趣味性、逻辑性、形象性,并通过声情并茂的表述把无形的概念转化为有形实体。

初学钢琴必须注意几个重要的技术问题:放松、读谱、敏锐的听觉。

1.放松

放松对于初学儿童是很抽象的概念。放松是针对紧张而言的,要让孩子懂得放松首先要消除心理紧张和肌体紧张。笔者运用了能动就能松的原理,让孩子做两个放松辅助练习。放松操:先介绍弹琴时要联系到的关节,包括手指的三个关节、掌关节、手腕、手肘、肩膀、脖子、腰。这九个位置的松弛度,在整个弹琴的运动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如落下的落臂练习:让小孩的两手自然放松地垂于身旁,不要有主动的动作,由家长拿着两只手,把它渐渐提起,直到一定高度(最好超过肩高),前后左右轻轻地摇,在孩子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突然放掉,让其完全松弛坠落下来。在这个过程要注意手臂的活动不能主动地上举与坠落,手臂在家长的协助下要被动地进行活动。

2.读谱

熟练地认识五线谱对幼儿学习钢琴是一个重要关口。读谱训练与基础训练同步入手,脑、眼、手、耳全面训练对开发智力、增强独立学习能力是很有帮助的。对于刚开始学琴的小孩而言,头脑、思想难免处于非常集中甚至是紧张的状态,在这期间教师要让孩子用记忆的方法像学认字那样学认音,侧重帮助家长辅导孩子识谱(制作识谱卡)和帮助纠正在孩子识谱中最容易出现的错误。除了要注意五线谱的线间关系,还包括谱号、调号、指法、临时升降号等,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重视。在初学期间,让孩子眼睛看着谱子,手指自己去找琴键,一时找不准由耳朵帮忙纠正。读谱不能完全依靠理性的判断,更多需要依靠的是条件反射,所以初学时应该进行“大运动量”的视谱训练,目的在于不断有新的信息通过感官协调系统:视觉—脑—触觉(平衡觉和运动觉)的路线,从而使这个感官协调系统更熟练、迅速地配合,训练好准确的键盘位置感。

3.敏锐的听觉

敏锐的听觉是辨别触键正确与否的导师,如何触键主要靠听觉来分别。从学琴的第一天起,就要树立一个明确的学琴原则:所有的触键技术、方法,都是为了发出好的、正确的、高质量的声音。听觉与技术两者的关系是:听觉是主导方向、指明目标,技术提供手段。正确的触键动作发出的声音一定是好的,好的声音一定是正确触键弹出来的。在学习触键技术中涉及到的触键准备动作、触键主要动作部位、各个部位的协调、重量的运作、用力与放松等动作要领方法时,都要与对声音的倾听和辨别相结合。要在学会技术动作的同时,懂得什么声音是正确的。教师要多示范、讲解,树立正确的声音听觉,培养学生拥有一双灵敏辨别旋律、节奏、和声音色的耳朵。

三、在教学中注重对儿童音乐感的培养

所谓音乐感,简单地说就是对音乐的感受力、想象力和表现力。一个孩子的演奏具有较强的音乐感,指的是他对旋律、节奏、和声、力度等有较强的表现力,对于作品的音乐形象产生丰富的想象力,并通过自己的演奏把这些感受的想象力表达出来去感染别人。音乐感的培养是一个从小就应着眼的重要课题,在学习各种基本技术的同时仍要启发孩子主动表现音乐。

儿童钢琴音乐作品既有标题音乐,也有非标题音乐。由于标题音乐具有明确的曲名,给儿童提供了联想和想象的具体范围,只要稍加讲解和启发,儿童就比较容易理解它所表达的主要内容、情绪和意境。如《汤普森现代钢琴教程》《布格缪勒钢琴进阶二十五首》以及其他常见的钢琴初级教材中,很多都采用了具体的标题,使学生很容易产生明确、生动的音乐联想。但非标题音乐,对于儿童来说,联想和想象起来困难要大一些。联想和想象非标题音乐,首先依赖于学生对音乐语言已有的感受和反应,同时也要从乐曲本身所标明的音乐表情记号、速度力度标记,以及乐曲采用的节拍、织体、和声等方面去理解。

在初级钢琴教材中常见的非标题音乐作品有《小奏鸣曲》《回旋曲》《变奏曲》等,曲名只说明了乐曲的形式、类别,力度、速度标记,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但只要教师给予一定的教学指导,就会让学接近音乐所要表达的含义。以《小奏鸣曲》为例,教师在教授曲目之前就应告诉学生奏鸣曲式的基本含义:一般是三个乐章,第一乐章一般是快板或小快板,主题往往比较欢快、热烈,也可以是优美、流畅而明快的,而副题和主题在性格上应该有所不同。第二乐章一般是慢板或行板,旋律优美歌唱或宁静沉思。第三乐章则是比第一乐章更快的快板。如果学生弄清了这些一般规律,再结合乐曲中其他演奏标记,就容易产生正确的联想和想象。联想和想象是丰富、加深审美体验的心理过程,在儿童钢琴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联想和想象,使学生的审美体验得到拓展和深化。

四、传授儿童科学的练琴方法

教师除了教琴外,还应告诉学生科学的练琴方法。对于儿童练琴的安排,一般应坚持以下原则:

1.将练琴时间固定安排在学生精力充沛的时候,有利于集中注意力,保证质量,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2.2—5周岁左右的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一般在20分钟左右,故每次练习时间安排20—30分钟为宜,每天安排两至三次。3.每次练琴要有明确的要求,具体的目标,不要简单规定弹几遍,弹几个小时,要有质有量。4.坚持天天练琴不间断,从中可以培养孩子的毅力和品质。

结语

对于儿童钢琴的教学而言,教师的着眼点必须站在高处,要为长期的钢琴学习培养好的习惯,打好坚实的基础,树立正确的学琴观念,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这些都是儿童钢琴教学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编辑部编.怎样提高钢琴演奏水平.华乐出版社,2003.

[2] 张式谷,潘一飞编.西方钢琴音乐概论.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

篇4

高职高专 教改 设计 实践

一、引言

每个时代的儿童都应有属于自己的歌,这一特定体裁的创作群体包括专业词曲作家、幼儿园和中小学音乐教师以及有志于儿歌创编的音乐爱好者。在业余创作群体中,工作在第一线的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以职场业缘为纽带,具有熟知儿童生活和心理需求的优势,是一支有巨大潜力的创作队伍。使这股力量于在校求学期间,学习较系统的歌曲创作技法,进而打下扎实的创作基础,正是儿歌创编课的教学任务所在。

我校是由三所中师合并更名,于2007年升格为国内第一所培养幼儿教师的高等专科学校,属“弱势高师”。由于录取分数段位处下游,用巴赫的话说:“我不能不抱怨……弄来很多对音乐一窍不通的年轻人,学习不可避免地每况愈下。”在我校,钢琴、声乐和舞蹈被学生视为“大三门”,乐理视唱、儿歌创编和音乐教学法则是“小三门”。要想在24学时内,使她们掌握儿歌写作的规范和技法,其难度可想而知。当下,商海钱潮严重冲击着教师为高师音乐教学改革的奉献精神。面对无利可图又费力不讨好的理论课,人人能推就推,推不掉就“走过场”,使课程形同虚设。笔者于2004年起教授这门课程,面临“描画临帖”和“创新出位”的两难选择。本着对学校、个人和学生三级负责的准则,在教学观念和方法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二、课程部分

面对教学对象,我首先把课程目标定为“启蒙”。对创作混沌未开的原初性灵来说,“启蒙”是一种“点亮”与“唤醒”,不是“充填”与“强塞”。课程能力培养目标定为“四能”: 能根据需要创作简单的单声部歌曲;能组织或参加歌曲征集比赛;能进行艺术类教学及组织少儿参加艺术活动;能检验学生音乐类各学科知识与能力的实际应用。

1.教具

硬件准备:数码钢琴教室,配备48台学生琴、1台教师琴;多媒体电脑;投影仪;多功能电子黑板;本课程教学网站;打印机;扫描仪;摄影灯具、摄像机、照相机及相关存储设备和电池等。

软件准备:各个班级儿歌创编课程作品展示综合表、各班级作品展示评分专用信封、各班级作品展示评分签、各班级儿歌创编课程作品演唱会节目单、各班级作品联系人通讯录;课件和多媒体素材;图像视频制作软件等。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既可提供音乐听觉、视觉、触觉等全方位的感官综合刺激,又能进行课外辅导及自主学习。既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展个性化音乐教育,又全面地提高了儿歌写作的教学效率,使课时增值增容。作为开场锣鼓,不仅吸引了学生目光的探视和对课程的关注度,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为考核做好了各种物质准备。

2.教学过程

根据学生的认知过程,我将课程的教学过程划分为三大部分:认识部件、整体分析和作品调试。

(1)认识部件

简介本课程内容、性质和意义,教学方法与教学进度,考核标准与评分方法,并划分创作小组。实训内容包括:①歌词的挑选与创作;②儿歌常用曲式分析;③歌词朗诵;④旋律写作等。

(2)整体分析

实训内容从儿歌主题写作入手,到整首儿歌的写作,做到词曲珠联璧合,并学习“音乐书法”――歌(乐)谱文献的书写格度与规范。

(3)作品调试

实训内容有修改作品的能力,为歌曲编配简易伴奏的能力,小组成员间协作展演作品的能力。

3.考核

(1)平时学习情况

平时成绩,内容包括:出勤情况、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占总成绩的30%。

(2)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笔试方式考核,内容包括:儿歌创编理论及代表作品,作品分析,占总成绩的30%。

(3)作品展演

作为教改的重头戏,占总成绩的40%。每个创作小组拿出一首出自本组成员之手的完整作品参加展演。具体要求如下:

歌词:(1)题材切入当代儿童生活,内容生动活泼、积极健康,不少于四句的歌谣体;(2)歌词语言儿童话,符合当代儿童的视角和表达习惯;(3)为本组成员原创,不得抄袭。

歌曲:(1)全曲不少于8小节,时间不超过2分钟;(2)音域最好控制在八度以内,旋律通顺,不倒字,易于演唱;(3)演唱者1~3人,伴奏乐器数量及种类不限;(4)为本组成员原创,不得抄袭。

三、结果与讨论

1.创作小组

参与课程学生以班级为单位,3至4人为一组,自由组合成为若干创作小组。为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展演时可增加“外援”。以小组为单位参加作品展演所获得的成绩,作为该小组每位成员的成绩。该做法经实践检验,有利于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变革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

2.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

(1)内在学习动力

①激发求知欲,培养学习兴趣。在儿歌创编的课堂上,以语言技巧鼓励学生大胆创作,通过矫曲析败提出问题。对于学生的问题,大叩大鸣,小叩小鸣。在做中学,劝勉诱进;在学中做,面赐奖激,将学生一步步引向创作的轨道。

②利用学生现有喜好,进行动机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根据多数学生喜欢流行歌曲的特点,在课中对耳熟能详的流行歌曲进行分析,通过战术“迂回”,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③树立成功的归因观。通过往届学生比较成功的歌曲创作事例,激发学生勤于学习,努力创作,进而在儿歌创作领域抒写自己的人生志趣。

(2)外部学习动力

①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与批评,激发自尊,促成上进。以公开的表扬指明其努力的方向,以适度的批评修正其努力的方向,以达到巩固和发展学生学习动力的效果。

②开展竞赛。在学生实践各个能力点的过程中,根据教学需要,在小组间开展竞赛,通过观摩学习,磨合并提高团队协作的能力,提高创作实践的效率,增加创新的机率。

③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笔者将贯穿整个课程教学过程的三个大部分,根据学生的认知过程,继续分解为若干个小的能力点。及时让学生了解自己学习的程度和进展状况,鼓舞学生循序渐进。

3.评分标准

(1)分值比例

本课程考核注重学生平时的学习,注重实际能力的养成,考核分值比例分配为:平时30%、笔试30%、作品展演40%。其中,平时成绩包括出勤、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笔试成绩包括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核;作品展演则是二度创作的得分。

(2)二度创作的评分标准

各小组参加展演的作品,在符合歌词与歌曲既定要求的前提下,评分标准为五个等级:(1)完整地创作歌谱,并按照正确的格式抄写或打印在A4纸上,最高可得60%的分值;(2)在前一种方案的基础上,增加作品的清唱,可以事先录制好,在作品展演时播放,最高可得70%的分值;(3)在前一种方案的基础上,增加歌曲伴奏,可以事先录制好,在作品展演时播放,最高可得到80%的分值;(4)在第一种方案的基础上,现场演唱创作歌曲,并有乐器伴奏,最高可得90%的分值;(5)在前一种方案的基础上,增加本课程没有培训的能力,且这些能力对歌曲作品有一定辅助作用,即符合加分条件,最高可得100%的分值。

(3)学生参加评分

为使评分工作公平、公正和公开,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程教学的积极性,评分以班级为单位,每一位学生都有对本班(包括本人作品)所有参展作品的评分权。具体做法是:参加本课程的每一位学生,都有与该班级作品展示数量相同的评分签若干张。一个作品展示之后,所有该作品的评分签将被装进一个标有该作品小组成员的评分专用信封中,以待核分。每个作品的最终得分,是全班有效评分签的平均分。

(4)评分参考细则

为使学生的评分结果不至出现过大的偏差,特制订评分细则如下:

①歌词创编(15%):运用儿童熟悉的语言,歌词明白坦易,合辙押韵。源于当代儿童的生活,又高于生活。

②作曲技巧(15%):定调合理,遣音得体,与儿童的歌唱能力相匹配。起讫明确,音域和音程适宜,章法句意清晰准确,节奏速度、句长、强弱对比等分寸感拿捏准确。

③线性思维(40%):曲调不求感心动耳,一曲成典。但求平实质朴,简约流畅,上口易记,一气呵成,适合儿童传唱,充满律动感。

④原创性(30%):必须是本组成员中的个人或集体创作的原创作品。

4.录像资料摄制

(1)录像和拍照

为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并记录下绝大多数学生珍贵的处女作,在课程伊始,即宣布期末以举办“儿歌创编课程作品演唱会”的形式进行综合能力考核,并全程录像。出场顺序通过抽签确定。每个小组表演完毕,合影留念。

通过视频编辑软件,将各小组的视频片段剪辑出来,添加班级、小组序号、歌曲作品名、作词、作曲、演唱、伴奏、表演等内容的字幕,形成各班各组单独的视频文件。通过光盘刻录软件,根据需要刻录成CD或DVD光盘,统一保存并于复制后发放到学生手中。

(3)资料的保存和发放

照片资料:主要是各组学生作品展演后的小组合影,各班照片分文件夹保存。课程结束后,直接由各班级课代表通过U盘、存储卡等移动存储工具复制,发放给需要照片的学生。

录像资料:各班的录像资料按照作品展演综合表中的顺序排列,统一格式编辑字幕,制作片头和片尾,制作成DVD视频光盘资料保存。并通过两种方式发放到各班:一是通过国内主流网络即时通讯工具的邮件功能,直接传送到学生的电子邮箱中;二是将DVD视频光盘,经各班课代表发放给需要视频的学生。

乐谱资料:所有作品一律用A4纸抄写或打印,用扫描仪扫描成图像文件,以班级为单位分文件夹保存。课程结束后,由各班级课代表通过U盘、存储卡等移动存储工具,复制并发放给本班需要保留乐谱文件的学生。

四、结论

“改革是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永恒动力”()。奉献精神是改革的原动力和出发点,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创造力和后续发展能力是改革的落脚点。在六年的儿歌创编课的教改探索中,笔者紧密结合幼专学生的实际,研创出“能力点贯穿教学法”。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歌曲创作能力为主线,通过改进教学和考核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创编歌词和曲调、编配伴奏、伴舞(律动)或情景剧,部分学生能自己动手打谱或制作展演用道具。为了贴近幼儿教师的教学实际,拉近和舞台的距离,采用汇报演出的形式考核。不仅彻底打破了学生对作曲的神秘感,完成了儿歌创作的总体教学目标,还取得了可喜的教学效果。学生在收获创作成果的同时,不仅体会到了创作的乐趣,还使这些此前一直生活在挫败中的青年,第一次有了成功的体验,所有这一切,都永久的保留在承载着她们记忆的光盘中。进而重新调整自己人生的坐标――献身幼教事业,为改善脆弱的儿歌创作生态环境做出贡献。

篇5

关键词:黔东南;学前教育;现状调查

一、引言

学前教育是启蒙教育,其对象是3―6岁的儿童,它要为儿童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要使幼儿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并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多方面的发展。随着国家对学前教育工作的重视,贵州省人民政府决定到2020年,实现全省各乡镇、街道办事处至少办建1所以上公立中心幼儿园的目标。2013年黔东南州获得学前教育校舍改建项目专项补助6000余万元。从贵州省财政厅、省教育厅转发的国家财政部、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分析,黔东南学前教育的发展前景乐观。黔东南学前教育工作的开展得到了黔东南州委州政府及教育部门的重视。贵州日报2013年2月18日报道:中央财政补助黔东南州学前教育专项发展资金1490万元,其中,城市学前教育资金1300万元,民办幼儿园资金190万元。专款用于岑巩县、黄平县、三穗县、施秉县、凯里县、剑河县、黎平县、雷山县、麻江县、丹寨等县幼儿园的校舍改扩建、玩教具设备的添置。黔东南地区各乡镇已经在筹建幼儿园。但就目前黔东南学前教育的发展情况分析,学前教育的办学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对此,本文就分别从学前教育的发展现状、经费投入情况和师资力量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几点解决策略。

二、黔东南的学前教育发展状况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贵州东南部,是经济资源缺乏、文化水平落后,地处边远。此地区共有300多所幼儿园,其中私立幼儿园244所,占幼儿园总数的81.3%。目前新建和改扩建幼儿园102所。各园的办学条件还正在完善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多所幼儿园办园条件不成熟,办园理念、办园标准及要求参差不齐。以剑河县幼儿园为例:70年代早期到90年代末和20世纪初,该园在一栋破旧的楼房办学至少40年之久。剑河县城幼儿园位于县城关镇的刘家湾,曾经因为剑河民族中专师范办学的需要,幼儿园由刘家湾搬迁到体育场旁,1984年,剑河县民族师范合并到黔东南民族师范学校后,幼儿园几经周折又搬回陈旧的老地方。2005年三板溪电站的修建,幼儿园随县搬迁到了革东新县城才有了一个新的面貌。但根据国家规定的幼儿园标准化建设占地面积基本指标:县城中心城镇幼儿园12个班,360人,占地面积要达到2亩,生均占地面积要达到22平方米,其中生均室外公共游戏场所和分班游戏场所应不低于4平方米,生均集中绿化用地应不低于2平方米分析,剑河县新搬迁示范幼儿园规模依然偏小。再看台江县老屯乡幼儿园,2012年其因条件有限而使用陈旧平房办园,导致2012年6月一个星期天房屋垮塌,可幸没有造成幼儿伤亡。由此可见,幼儿园的建设还欠重视。

三、从学前教育教师力量分析

(一)学前教育师资力量分析

1.专业教师欠缺

黔东南地区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人数不多,部分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分流到中小学。根据国家规定:全日制幼儿园每班应配设2名教师、1名保育员,寄宿制幼儿园每班应配设2名教师和2名保育员。小班每班人数为20-25名,中班每班人数为20-30名,大班每班人数为30-35名。例1:剑河县幼儿园员工40人,教师36人,其中专业教师只有9人,仅占总人数的22.5%,该园虽是省级一类幼儿园,办学条件相对优越,但仍然存在很多困难。从目前的条件设施分析:本园目前开班10个,每班平均人数41人。班额偏大,不利于开展户外活动;缺乏种植养殖场地和活动区建设。2012年以来,政府专项资金投入了30万余元为幼儿园添置了不少的教学设备。但全县幼儿园仅6所,幼儿入园难问题仍然未得到解决。例2:台江县位于黔东南自治州中部,总人口16万人,城区公立幼儿园仅2所。全县幼儿园教师43人,学前教育专业毕业教师11人,仅占教师总人数的25%。台江示范性幼儿园共有教职工19人,专业教师8人,其它专业10人,其中初中毕业教师1人,共6个班,每班平均39人,是县城独有的一所省级一类园。

2.专业教师缺乏导致学前教育形式出现偏差

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贵阳幼儿师范学校和黔东南民族师范学校输送的人才供不应求。90年代中期,幼师毕业生不包分配,很多毕业生失业或分布在其他行业,导致幼教毕业生流失严重,致使学前教育专业队伍力量薄弱,真正留在幼教队伍的人员多来自小教专业或者艺术专业,甚至是高中和初中的毕业生。这一现象使学前教育一系列的教学方式及手段出现了偏差与扭曲,倾向于“小学化”以及“保姆式”的教学模式。

3.学前教育专业招生困难导致教师供不应求

学前教育专业的招生存在问题:进入学前教育专业学习的学生中女生多、男生少,招生范围狭窄。在黔东南地区各个县市的幼儿园,由于就业的局限性,专业的学前教育队伍中男教师极少。在2008年黔东南凯里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的招生中,计划招生50人,最终招进25人,男生仅5人,占全班人数的25%。从计划招生人数和实际招生人数分析,2008年的计划招生人数与实际招生人数相差50%。2009年国家提出“制定农村幼儿教育发展规划,把农村幼儿教育纳入到教育改革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整体部署中来,建立农村幼儿教育发展基金,在广大农村分步骤地建设标准化幼儿园。加强农村幼儿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出台优惠政策,让全社会都来关注农村幼儿教育,不让农村孩子的人生输在起跑线上”的政策之后才解决了学前教育专业招生难问题。

(二)学前教育教师流失的原因分析

在黔东南地区,各所初中、高中学校毕业生考入重点高中或者重点大学,各科任教师都会相应地得到实质性的不同形式的奖励或学校组织教师外出交流、考察、学习、旅游等;而幼教部门无类似于这种奖励性或互动性的活动,管理部门缺乏从事幼教工作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幼儿教师流失的主要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a.学前教育工作的细节琐碎,具有一定风险性;b.公办园幼儿人数严重超编,大额班级导致教师工作压力大;c.工资没完全的保障,部分工资和幼儿园的改建修补资金源于自筹自支;d.家长对幼儿教育的不了解,造成各界人士视幼儿教师为“保姆”,歧视幼教职业;e.幼教职业与国家行政机关及事业单位比较社会地位显低。

四、从学前教育的教学上分析

(一)学前教育的教学形式单一

早期的幼儿园,教学工具仅是一块黑板、一张课桌、一支笔,背诵“老三篇”、古诗、唱歌,学写“上、下、大、小、山、石、田、土”,学习“几位数的加减法”,这是幼儿教学普遍形式。以剑河县南加镇幼儿园为例:南加镇幼儿园仅有教师5人,其中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幼儿教师4人,非专业教师1人,幼儿园至今无幼教办学的设施。该园1998年建园,2012年第二学期幼儿入园人数210人,共4个班,每班约52人。教学形式单一枯燥,缺乏办园的基本条件,学前教育与小教一体化。教学活动完全不符合幼儿发展的规律,阻碍着幼儿想象、思维、兴趣等个性发展和能力的培养。

(二)资金投入不足影响着正常的活动开展

黔东南是贫困地区,财政支出依靠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各县示范性幼儿园办学场地狭窄,教学设备简陋。例1:剑河县幼儿园早期,狭小的幼儿活动区仅有没有安全性的“翘翘板”和2个小木马。在笔者记忆中幼儿因玩翘翘板摔伤多次,“流血事件”时有发生。2012年,该园才用电子琴取代了原来的脚踏风琴。例2:台江县示范幼儿园教室虽均配备了电脑、电子琴,添置了钢琴,但是20世纪80年代的“摇摇船”依然是幼儿园的主要大型玩具。近年来,黔东南地区很多的幼儿园也仅仅是添置了一些录音机、电子琴等设备,距离国家规定的幼儿园标准化建设指标还远。

五、研究解决问题的决策

(一)提高办学理念

学前教育的发展要与国家颁布的政策保持一致,2006年1月由教育部印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总则中强调,幼儿教育的教学方法是游戏与玩具相结合,让幼儿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体会快乐。2012年12月,国家教育部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文件指引着幼儿教育的发展方向。学前教育时期是幼儿形成良好习惯和优秀品质的关键时期,是为协助幼儿为终身学习做准备的时期。学前教育应以培养幼儿的个性发展为目的,按照幼儿的发展规律实施有效教育。我国已开始重视幼教事业的建设,政府正在实施计划五年内各乡镇至少成立一所公立幼儿园。各县、乡、镇基础教育的筹建也正在快速发展。对此政府要做好支持工作,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二)注重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

择优录取优秀学生到学前教育专业队伍中学习,在报考学前教育专业之前,要对考生进行数科面试。面试内容包括口语、美术、音乐、钢琴和舞蹈等学科。学前教育专业的学习涉及到声乐、合唱与指挥、乐理、视唱与练耳等教学内容,学生应具有一定的学习天赋,至少要有最基本的音准、音乐悟性、协调性等。这些学科是专业技巧性和实用性较强的学科,具有一定特殊性和灵活性。学生只有学好了这些学科才能适应学前教育工作。教师要懂得如何使学前儿童的感知、记忆、思维、情感、语言得到健康的发展。培养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高等院校应严格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合理开设相关课程,让学生所学知识既全面又专业。还要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教育学生热爱学习,热爱自己所学的专业。总的来说,学前教育是幼儿个体发展的重要阶段,其目的是为幼儿终身学习做准备,个人发展打基础。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应具备专业能力,具有耐心、爱心和责任心以及良好的行为道德和奉献精神,爱岗敬业。

(三)提高专业教师的文化素质和社会地位,引进专业人才

进一步提高黔东南基础教育办学质量和水平,增强教育教学的发展,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针对黔东南地区基础教育现状和未来改革发展的需要,整顿学前教育的教师队伍,力求将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融入到学前教育队伍中来。创造条件让幼儿教师外出学习交流,取长补短,开阔眼见,让非专业的学前教育教师进行系统的学习和培训,使其专业化、规范化,提高其思想品质,发扬高尚的敬业作风,并引进流失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让学前教育专业队伍逐渐壮大,从而使幼儿教育脱离“小学化”教学形式,转移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此外,相关部门也要做好学前教育专业的招生宣传工作,扩大学前教育专业的影响力。

(四)加大政府的财政投入力度

加快黔东南州学前教育的发展步伐,实现“黔东南州学前教育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各级政府和部门必须将中央及相关部门划拨的专项资金落到实处,加大政府的财政投入,并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筹集更多的资金,增加对学前教育建设的投资力度,添置幼儿园的教学设备,按质按量建设好校园,解决幼儿园用地面积狭窄等问题;投入教师培训经费,解除幼儿教师“坐井观天”的陈旧思想,提高教师整体水平;引进我国先进幼儿园的办园经验,吸收更好的教学措施,遵循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提高黔东南幼儿园办园水平,按照国家制定的办园标准稳速快速地建设好每一所幼儿园。

重视和发展学前教育是刻不容缓的大事。学前教育的办学要体现出价值,树立幼儿教师创业的信心、决心及责任心,并要借助社会各界的有识之士,在他们的支持和帮助下完善办学设施,从而结合当地少数民族文化优势,把学前教育办出水平、办出特色,让黔东南地区的学前教育事业健康、稳步、快速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许卓雅.学前儿童艺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张向葵.教育心理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

3.王振宇.学前儿童心理学[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7.

4.李文明.千年短裙[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11.

5.金奉.请关注西部农村音乐教育[J].中国音乐教育.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10).

6.汪莉.大学生素质教育问题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5.

篇6

成功素质教育的根本标志是素质学分制。武昌理工学院在创立和践行成功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对素质学分制开展了全面的研究和探索,形成了其系统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集中体现素质学分制研究与探索成果的专著《大学素质学分制理论与实践》一书已出版,本文根据该书有关素质理论的内容整理而成。

摘 要:本文认为素质的形成与发展遵循三大规律:先天遗传规律、后天开发内化规律、用进废退规律。先天遗传规律揭示了素质的形成基础;后天开发内化规律揭示了素质形成与发展的根本法则;用进废退规律揭示了素质的变化法则。其中,后天开发内化规律是素质形成与发展的根本规律。

关键词:素质;开发内化;用进废退;规律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一、先天遗传规律

先天遗传规律不是遗传学中所指的规律,在这里特指素质形成与发展的规律,这一规律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先天遗传是素质形成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二是先天遗传形成个体素质基础的差异。这两个方面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遗传是生物界的普遍现象。素质的形成与发展以先天遗传因素为基础和前提。遗传因素是个体发展的生物前提、自然条件。例如,先天脑畸形者生来不具有正常脑髓,因而就不能产生正常思维,最多只能有一些最低级的感觉,如关于饥、渴的感觉等,在这样的基础上是不可能开发科学文化素质的。又如,生来就双目失明的人,难以发展绘画方面的才能;生来就聋哑的人,难以形成音乐方面的各种能力,皆因为他们缺乏相应的先天基础,根本不具备形成该方面素质的前提条件。因此,我们说先天遗传是个体素质形成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基础。

遗传因素只是为人的素质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基础、一种可能,至于发展的结果如何,关键在于后天的开发内化。如很多体能和心智正常的人,最终素质平庸的比比皆是。

由于DNA 分子的多样性,从而使基因控制遗传性状的多样化,进而也造成了人的遗传因素的多样性、差异性。所以,先天遗传还形成个体素质基础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遗传造就了个体生理潜质的差异,诸如人的身高、体形、音容等。有关研究表明,人的身高有70%取决于遗传,后天因素的影响只占到30%。其二,遗传形成个体智力潜质的差异。据有关研究报告显示,在父母都是优秀智力的情况下,他们的子女有70%是智力优秀者;而当父母是低下智力时,大约有60%的孩子是智力低下者。由此可见,人的智力是有遗传基础的,是与遗传有密切关系的。父母在某些方面的天赋都有可能遗传给孩子,使孩子在某些方面的潜质相对较高。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与人的智力发展有关的思维类型(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也与遗传因素有关。又如英国学者高尔顿(E・Galton)通过将名人家庭与一般家庭的成就进行对比获取相关性,得出了能力与遗传相关的结论①。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遗传对素质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其三,遗传还带来个体兴趣、性格、气质等心理特征的差异。儿童早期显露出的兴趣爱好,就预示着他在这一方面有发展创造的潜质。可见,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不同个体之间普遍存在不同发展潜质的差异。

先天遗传形成了个体素质基础或发展潜质的差异,这种差异集中体现为两大特征,即素质优势和素质缺陷。素质优势是个体相对其他人在某些方面更为突出的基础或潜质,即“高起点”,如高智商父母所生的“天才儿童”往往在智力发展上有明显的优势。先天遗传形成的素质缺陷,即先天生理缺陷,如盲、聋、哑等。这种个体的差异性是我们进行因材施教的重要依据。

二、后天开发内化规律

人的素质虽以先天遗传为基础,但终究是后天开发内化形成的。没有后天开发内化,不可能形成人的素质,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古埃及国王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将出生不久的婴儿与外界隔离,不让其与任何人接触,不对其做任何的教育和训练,只提供其维持生命的食物和水,若干年后这个孩子仅有吃和性的本能,而不具备正常人的思维和能力。这个实验表明,没有后天开发内化,人的先天遗传的基础最终只能是一种潜质。笔者认为,素质是在先天潜质的基础上,经过后天开发内化而形成的。

主体素质的高低与其开发内化程度正相关,这就是素质的后天开发内化规律。

这个规律有以下四种表现形式:

(一)系统学习内化

系统学习是指主体有目的、有计划开展的一系列旨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学习活动,主要包括学校教育、自主学习和系统训练三种形式,其中尤以接受制度化的学校教育为主要形式。系统学习对于观念形成、品格塑造、知识运用、能力提高、方法掌握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而它是个体素质形成和发展的根本途径。

学校教育是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持续时间最长的培育人的活动。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有明确的目的和计划,有完善的教育设施,有专门的教师,有系统化的课程和教学计划,有比较完善的评价机制等。同时,学校教育持续时间最长,贯穿从学前教育到大学教育甚至博士教育,这段时期正好是人的素质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时期。

当然,在已有的制度化的学校教育基础上,系统学习还应该是或主要是个体的一种积极探求、主动努力的过程。只有个体发挥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学习,即“内化学习”,才能学有所得,才能提高自身的素质。教师灌输式的教学或主体机械式的死记硬背的学习,即“非内化学习”,对素质形成的作用甚微,甚至毫无作用。科学知识必须经过主体的记忆、理解、会运用才能内化为其素质。孤立、僵化地堆积知识,最终只能是还给书本、还给老师,而不能内化为知识素质。

除学校教育外,在知识爆炸的知识经济时代,自主学习、终身学习成为提高人的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系统学习内化的必由之路。

系统训练是系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系统训练是指主体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的各种特别训练,尤其对技能素质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是培养特定素质的基本方法和重要途径。

技能不同于知识。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看,知识属于数据结构,由“是什么”和“为什么”组成,而技能属于程序结构,由“如何做”组成。因而技能通常难以用言语表达清楚,而必须通过切实的训练和练习才能形成。技能的学习一般需经历分解模仿、整体掌握和协调熟练三个阶段。在学习某种技能的初级阶段,总是先观察范例或接受指导,然后进行模仿。在模仿的基础上,经过反复练习就不仅能掌握个别和局部步骤,而且对各个单一部分之间的结构和顺序也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这样,就可以开始把各个局部动作和步骤联系起来,初步完成连续的技能动作和程序,进入整体掌握阶段。再经过不断练习以达到协调熟练地掌握该技能。各行各业的职业人都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职业技能,他们的专业、职业技能都是通过严密而系统的训练获得的。例如军人、运动员、杂技演员等。

(二)实践经验内化

实践经验内化是指主体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丰富社会阅历,积累经验,形成与发展素质的必然过程。

实践是人的认识来源和发展动力。实践出经验,实践出真知。人对事物的认识都是从实践中来的。凡事动手做才能培养动手能力,熟才能生巧。实践是人的能力得到培养、提高的必然途径。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也就是说个体在实践经历之后,尤其在经受挫折、总结经验教训之后使自己的智慧得以增长。“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经验内化是主体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

(三)环境同化

环境同化是指置身于一定环境中的主体人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其感染、熏陶,随后对其进行模仿表现出趋同的行为方式,进而逐渐实现思想、观念、意识和文化心理积淀等,最终发展成稳定的素质的过程。我国素有“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说法。荀子曰:“麻生蓬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些都说明环境对于个体成长具有重要意义。环境同化是主体在环境的潜移默化中形成素质的过程,环境同化是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必要途径。

环境是指人所处的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主要是人生活和活动场所的状况,主要为人的实践提供自然条件,它除了一定程度上影响人的身体素质外,还可以影响人的心情、陶冶人的情操等。“环境同化”中的环境更多指的是社会环境,因为社会环境较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要大得多。社会环境主要包括家庭和学校以及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意识形态等等,它们对人的素质形成和发展产生经常的、广泛的、深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其中,家庭、学校和工作单位、社会大环境,对人的素质的形成和发展的同化作用最大。在家庭中,父母是儿童启蒙的老师,其言谈举止及家庭氛围的同化作用,直接影响儿童素质形成和发展。在工作单位,领导知人善任,同事团结友善,形成奋发向上的氛围,对个体的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极为有利。社会舆论、社会风气、意识形态、各种传媒对人的素质形成和发展的潜移默化作用更加深远。

人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生活、学习和工作,就会不知不觉地接受其感染、暗示、熏陶,或对其进行模仿,逐渐实现思想、观念的转变,形成新的意识和文化心理等。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类的大多数行为是通过榜样作用而习得的,个体通过观察他人行为会形成从事某些新行为的观念,并在以后用这种编码信息指导行动,这正是环境同化的作用。环境同化具有广泛性、深入性,它几乎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然而,环境中既有“芝兰之室”,也有“鲍鱼之肆”,环境同化既有积极的同化,也有消极的同化,受不同环境同化的影响可能导致个体发展方向的迥异。这就需要我们一方面积极创设好的环境,营造“芝兰之室”,以期实现正向的、积极的环境同化。环境是德育之根本,没有相适应的环境,德育是苍白的甚至无效的。学校教育就是一个相对净化的环境,通过教师的为人师表、科学文化知识的洗礼、良好校园文化的熏陶,促进学生良好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另一方面,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大染缸”,个体应当在主动适应环境、充分利用有利条件的同时积极改造环境,学会在恶劣环境中磨练自己,提高自身素质。

(四)自我修炼内化

自我修炼是指主体有意识进行的一切旨在提高自身素质的思考与行为,主要表现为内省和反思两种形式。《论语》中记载的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的自我修炼方式,说明内省、反思等自我修炼方式对个人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自我修炼内化为形成观念、品格、知识、能力、方法等素质所必须。不进行自我修炼,不可能达到人的素质的高境界,因而自我修炼内化是人的素质达到最高境界的升华途径。

内省、反思来自于个体自我意识的觉醒,通过有意识地反问自己“是什么”、“为什么”、“我是怎样做的”、“哪里出了问题”、“我应该怎么改进”,反复思考自己的思想与行为,进而进行自我调节和控制,以此来反省自我,调整心态,修炼品格,提升品位等。

自我修炼首先表现为一种深层次的思维活动,以勤于思考、勇于洗脑、不断改进为特征,独立思考是自我修炼的关键。

综上所述,人的素质形成和发展,不外乎以上四种途径。其中系统学习内化是基本途径,实践经验内化是重要途径,环境内化是必要途径,自我修炼内化是升华途径。

三、用进废退规律

“用进废退”,最早由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提出,是指“生物在新环境的直接影响下,习性改变,某些经常使用的器官发达增大,不经常使用的器官逐渐退化”。我们将其引申到人的素质领域,是指主体单项素质,你越使用,它就会越发展,久不使用,它就会逐步退化甚至消失,主体的单项素质的发展程度与该素质的功用发挥程度正相关。正所谓“脑子越用越灵”、“不用生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