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医学的现状和发展范文

时间:2023-10-18 17:21: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精准医学的现状和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精准医学的现状和发展

篇1

组学研究?大规模队列试验和数据处理是精准医学的核心?精准医学是综合个体遗传因素及环境因素信息与表型关联的个体化医学模式,是在大数据驱动下的一门多学科交叉学科?鉴于我国巨大的医疗资源需求的现状,研究和实施适合我国国情的精准医学计划旨在解决以“群体”为对象的传统医学诊断误差大?用药非精准以及医疗资源浪费大的难题,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和经济意义?本文就精准医学的提出和发展基础,以及国内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从循证医学到精准医学

在2008年提出以表述分子诊断使得医生不用依赖于直觉和经验便可以明确诊断?循证医学时代强调“群体”的临床证据,而忽视了“个体”的复杂性以及“个体”的遗传特性和环境因素的差异性?循证医学过分关注群体统计学差异,忽视了临床实践的真正意义;而精准医学正是关注于“个体”:这便决定未来的医学模式将从循证医学转变为精准医学?“精准医学(precision medicine)”一词最早是由哈佛大学商学院商业战略家Clayton Christensen但是,当时这个描述并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2011年美国国立研究委员会下属的“发展新疾病分类法框架委员会”发表的《迈向精准医学:建立一个生物医学知识网络和一个新疾病分类法框架》蓝图,作为“个体化医学”的新表述形式,“精准医学”才开始被广泛重视?精准医学是指为每位病患的个体特征制定医疗方案,根据对某种疾病的易感性或特定治疗方案的反应将患者个体分成亚群;然后将预防或治疗措施集中于有效病患,而免去给无效患者带来费用和副作用?“精准”包括“准确(accurate)”和“精密(precise)”两重含义?精准医学根据病人个体特异性制定个性化精准预防?精准诊断和精准治疗方案,是具有颠覆性的医学新模式?2015年初,奥巴马政府在国情咨文中提出美国的“精准医学计划(precision medicine initiative,PMI)”,并为精准医学计划的5个具体内容在2016财年预算案中提出2.15亿美元预算?“精准医学计划”是以遗传信息的发现和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为基础,依靠百万志愿者的基因组信息和临床信息的大数据来支撑癌症与其它多基因病研究,转变相关管理部门的监管方式,寻求公立机构和私立机构良好合作的大型全国性乃至全球性前瞻性项目?从循证医学到精准医学是一个粗放到精确的过程:循证医学关注于“群体”统计学差异,精准医学则关注于“个体”组学特征;循证医学强调随机对照数据,精准医学强调分子生物学证据?

2精准医学研究的核心和基础

基因组研究中新产生的流行病学数据转换为与未来临床应用相关的信息?组学技术的质量和标准是精准医学的关键之一?精准医学临床转化的基础和关键环节:通过对患者遗传特性的研究和分型,在我国原创抗癌新药西达本胺(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的研发和上市过程中,药物基因组学便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精准医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标准化的各种大型的队列研究和多种组学研究,寻找疾病的新的生物标志物以完善疾病分类;完善后的新疾病分型通过药物基因组学等手段进行临床转化,达到个体化的精准医疗(Fig 2)?其中大型队列研究是精准医学的核心;多种组学研究是精准医学的基础,其中药物基因组学?药物表观基因组学以及药物蛋白组学等是精准医疗临床转化的桥梁;大数据的标准化处理与发掘是精准医学的重要凭据?

2.1大型队列研究

作为精准医学研究的核心,大规模队列研究通过对大规模健康和疾病人群的随访信息和临床样本的收集,进行多层次综合性的组学研究,有利于发现疾病早期诊疗的生物标志物?其中新药临床试验由于规范度高?标准化好等优势,是精准医学大规模队列研究中规范样本和表型数据的重要来源?医院生物样本和临床信息是精准医学的宝贵资源和重要前提,由于其复杂的多样性,其可靠性成为决定精准医学成败的关键?

欧洲癌症与营养关系的前瞻研究计划(european pro-spective investigation into cancer and nutrition,EPIC)自二十世纪末起开始调查膳食?代谢及遗传因素与癌症发病之间的关系?EPIC通过对10个欧洲国家的50万余人群的长期随访(其中2.6万人后期发展为癌症),以及对900万例样本的收集和分析,研究了不同膳食类型?遗传多态性等与癌症发生发展的关系?其研究结果对降低癌症发病率?减轻癌症患者的痛苦并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具有积极的意义?

篇2

关键词:西方文化术语;科学假说;中医基础理论;科学性

中图分类号:R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2-0258-02

一、引言

历史悠久疗效奇特的中国传统医学,几千年来护佑了中华子民世世代代的健康和幸福。中国医学历史上出现的伟大医学家常常德艺双馨为后人称颂,而不朽的中国医药著作更传承着中国医学的精神。目前,一方面希望通过中医进行保健和治疗的人越来越多,但另一方面有人对中国传统医学持怀疑和贬抑,评价中医不科学,所以中医不可信。中医基础理论作为发源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是几千年来经中国医界人士不断观察、实验、思考而总结提炼出的原始系统论医学理论。今天,这两种迥然不同的现状,形成了十分强烈的反差和貌似复杂的悖论,值得研究。本文拟以西方文化术语“科学假说”作为理论框架,对相关问题进行阐述和分析。

二、西方文化术语“科学假说”内涵

据《中国大百科全书》定义,科学假说指“根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对所研究的问题作出的一种猜测性陈述。它是将认识从已知推向未知,进而变未知为已知的思维方法,是科学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科学假说并非科学认识的目的,而是人们认识自然界事物本质和规律常用的理论思维方法和手段。

任何科学理论确立之前,往往有一个“建立假说”的阶段。人们常常通过大量的观察并积累一定的事实材料,对研究对象的某些现象和规律作出假定性的说明和判断甚至预见。

三、西方文化术语“科学假说”视角下中医基础理论科学性分析

科学假说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一,科学假说是建立在一定实践经验基础上,并经过一定实践验证的理论。二,具有相当推测性。其的基本思想是根据不够完善的科学知识和不够充分的事实材料推想出来的,还不是对研究对象的确切可靠的认识。三,具有明显过渡性。科学假说是科学性与推测性的对立与统一,是真与假的对立与统一。这种对立统一的转化条件在于实践,实践是检验假说的唯一客观标准。中医基础理论在整体上符合科学假说的定义和特点。分析如下:

第一,中医基础理论中的气一元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中医临床诊断治疗的基本理论原则,中国传统医学作为经验医学,由中医药从业医师经过几千年临床实践总结出来。就像剧毒的砒霜在中医里可以入药,但它的用量是由严格限定的,这正是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以大量医案、医方等方式把结论记载留传下来。

第二,中医基础理论中的气一元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具有一定推测性。张方,李炜芳指出,中医药传统科学文化中蕴涵着大量现代科学思想,如系统论和演化论思想等。根据其“天人合一”理论,发展了丰富的象思维模型和方法,在人体生理、病理方面掌握了一定事实材料之后,根据以往掌握的确定知识,推测人体生理病理特点,总结病因病机理论,并在诊断治疗中加以验证。但这些认识仍有一些思辨成分,还不是人体生理病理方面完全可靠的确切知识和理论。但是,没有经过实验验证的理论不一定是“错误的”或“迷信”,因为随着人类知识的积累,原先没有经过实验验证的理论可能在未来经过验证成为科学理论;

第三,中医基础理论中的气一元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与现代科学概念下的科学理论相比较,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差别很大。倪培民指出,中医里面所体现的中国传统哲学与近代西方的理性主义、与近代科学的基本原则、公理和检验知识的标准有很大的不同。郑子新[4]认为,中医药是我国的传统医学, 两千多年来仍有顽强的生命力,正是来自于它的实用性和科学性。包括宇宙观、自然观、整体观、辨证观、论治观和平衡观及其治疗作用顺应人体生理病理规律而不干扰生命活动的自然性。因此,我们相信,随着现代技术在中医理论研究中的不断应用,很多原始形态的理论与现代科学理论发生了接轨和融通,因此中医基础理论具有从假说到科学理论明显的过度性特点。

对于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先师们不断观察、实验、思考而总结提炼出的基本的系统论的理论思想,几千年来从诞生一直到今天还在指导着中医医师进行临床诊症治病的有效的医疗实践。同时,中国传统医学是典型的经验医学,其诊治原理、原则和方法是中医药从业医师几千年来反复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这些数据也是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只不过中医药以经方的方式把最精华的结论记载留传了下来,而把几千年来中医药从业医师亲自尝试各种入药的原料的实验和配伍实验过程和患者服用的效果观察资料遗失了。不能因为这些历史资料的遗失而简单粗暴的认定中国传统医学是没经过实验而总结出来的。所以,不能一概而论“中医基础理论没有经过实验验证”。

中医基础理论中确实存在着假说现象,这和其他任何一门学说并无二致。假说与科学理论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呢?科学的理论都是先提出一个假说,然后在经过试验验证,经过试验验证的假说就是科学理论。对于一个科学假说是否能够成为科学理论的问题,我们分两种情况来探讨。第一种情况,在“科学”或说“实验科学”不断发展的时空框架下,肯定有一些假说没有相应的实验条件,那么,我们只能通过理论来检验。这种理论上的检验包括假说的逻辑完备性、假说的逻辑简单性、假说的解释和预见功能。第二种情况,我们既可以理论检验,又可以进行实验验证,包括直接验证和间接验证。实验医学的手段可以完成这样的验证和论证。最终,那些经过理论和实践双重检验的假说,有的直接成为科学理论,有的经过修正、补充发展成为科学理论,有的被淘汰。

科学假说的存在并不是没有意义的,正相反,假说的作用十分重要。论者贺新华、刘奇研究认为,首先,假说是通向科学理论的桥梁,这是不言自明的,因为科学研究就是沿着“假说-理论-新假说-新理论”的路径不断前进发展的。第二,假说是激发思维创造性的媒介。假说体现了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动性,它在科学思维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第三,不同假说的争鸣有利于学术的繁荣。最后,错误的假说对科学的发展同样起着积极的作用。正如恩格斯所言:“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

我们把中医基础理论基石,即气一元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都看作假说。到目前为止,这些理论的综合程度现代实验科学还无法验证,这种情况说明,我们所面临的许多未知领域,有待于今后不懈的探索。但是,五千年来中华医学的诊疗实践证明,依据这些理论进而产生的藏象理论、病因病机理论、治则治法理论等在逻辑上的确具有完备性、简单性以及极强的解释和预见功能。而且,这些具体理论目前正在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实验研究:在临床上,研究者从整体观念出发进行辨证论治,从“治未病”到“治已病”,诊疗活动都在日益深入开展。在科学研究中,从脏腑经络到器官组织,到细胞水平,到基因分子水平,其中很多都已证明中国传统医学的假说确实是“科学理论”。

事实上,中国传统医学和其他任何一门学科一样,不可能在理论和实践中尽善尽美,她也是需要不断发展前进的。假以时日,中国传统医学将日益朝着更深入更完善的方向发展。如果今天,打着“科学”的旗号对中国传统医学轻易否定或贬疑,那绝对不是科学的态度。

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科学理论也不一定是“正确的”或“好的”,即“真”与“善”不是一个概念。对于医学问题,这一点我们尤其需要讨论。十七世纪以后,在西方实验科学框架下,飞速发展起来的以生物医学为核心、以科学实验为手段的现代西方医学,虽然目前全球普遍接受,但她并不是完美无缺的静止状态。因为医学解决的问题是“人”的问题,人作为具有生命活力和主观能动性的生物体,既具有生物学属性,又具有社会学属性。所以西方现代医学的“实验科学”或“还原医学”模式也是无法解决所有问题的。因此,对于医学研究与实践,医学科学和医学人文都必不可少。

中国传统医学,在继承古代医学界的经验与智慧的过程中,应在科学研究和人文研究的立体框架下全面快速发展,更高效更精准地为人类健康服务。因此,言说“中国医学不科学”有其合理成分,因为中国传统医学的所有原理不可能全部认识完成,这个其他任何一门学科的情况是一样的;但是这个传统医学诊疗的有效性,是这门学问值得深入研究的根本原因,我们没有理由放弃对她的发展。而言说“因为中国医学不科学,所以它不可信”的人,则是对二者双重的误读与误解――对中国医学的偏见,同时对“科学”的迷信。

四、结语

中医基础理论中的气一元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不可能经过现代实验验证。但根据西方文化术语科学假说的内涵,这些理论应该具有学术价值。显然,中国传统医学基础理论已经满足了科学理论在形式上的需要,有自己独特的概念、模型和规律表述,是一种系统化的理论体系。我们可以先将之看成科学假说,再经过不断实验验证,其中一部分理论将成为未来的科学理论,成为由科学概念、命题判断和命题系统组成现代言语体系。当然,这一认识的达成也需要中国人早日建立充分的民族自信心和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包容态度。作者希望,在中国医学新兴的科学技术和传统优秀文化实现再次腾飞、复兴之前,希望国人包容、自信心态的养成过程早一天完成,对“中国传统医学”与“科学”的关系也能更好地认知。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2013-ZD-105):中医药文化国际价值及其对外翻译传播研究。作者为项目主持人。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编[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

[2]张方,李炜芳.中医药传统文化的现代科学价值[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7):1773-1774.

[3]倪培民.中医的科学性与两种科学概念[J].哲学分析.2010,1(1):139-146.

[4]郑子新.中医学的科学价值与现状和发展[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1(1):682-683.

[5]贺新华,刘奇.医学辩证法[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

篇3

[关键词]农村医学专业;病理学;教学改革

病理学课程涉及的医学知识广、针对性强,在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之间发挥着桥梁的作用,同时临床病理的定性诊断也被看成诊断疾病的“金标准”。而病理学教学的主要目的在帮助学生掌握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及本质,从而培养学生建立良好的医学思维模式,为今后的基层工作中独立对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及毕业后的自我提升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基于此点,针对中职农村医学专业中病理学教学改革势在必然,对于学生的专业素养培养具有深远意义。

1目前病理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1多样化教学模式落实不到位导致效果不如意

目前,中职医学教育不断推出各种方式的教学模式,由于各学校提供的教学条件、师资、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实际上多数中职学校中病理学的教学主要还是采用传统的LBL模式。这使学生在课堂中都处于相对被动的状态,整体的课堂呈现出一种相对冷清、肃静的状态。教师这种一面式课堂,无法顾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不用说提起学生对于病理学习的兴趣[1]。这种被动的知识灌输学习只会让学生产生心理抵御,盲目的依赖与懒惰的思考,严重阻碍医学专业所要求学生的自我探索能力培养。另外,由于病理学课程内容的繁杂与难懂,导致多数学生只应付学习课堂中的内容而忽视课外所需拓展的内容,现实中多数学生只是死记硬背应付考试,难以真正理解病理学的精髓,进而影响他们后期构建良好的临床诊断思维体系,也进一步阻碍了病理学教学发展和临床课程的学习。

1.2培养方式失衡

现阶段,部分中等医学职业学校以执业资格证的通过率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加上多数人对中职教育水平高低仅凭借着资格证的过关率来衡量,导致中职开展了大量与资格证有关病理学教学的改革。但是国家助理医生资格证的考试大纲中,病理学仅仅占据一小部分,且大多内容与临床案例不相符合,若一味地按照考纲内容去改革病理学教学方向,会导致病理学教学的效果不尽如人意[2],很难帮助学生构建一个完整的医学思路,也无法将病理学的整体精华传授给学生。另外,按照考试纲领改革,会将灵活性高、自主性强的中职医学变成传统的应试教育,让学生仅通过死记硬背,题海战术去学习病理知识,是无法满足今后社区医疗、全科医生所要求的自主性人才培养,也会阻碍学生医学思维模式的建立以及后期的自我提升。

1.3教材不够严谨质量有待提高

近几年主要使用由各中职与高职病理教师参编的教材,存在编写时间较为仓促,不够严谨的现象。新教材编写内容相对农村医学专业针对性不强,病理学最新进展纳入不足,常几个专业共用一本相同教材,安排相同的授课课时。这对农村医学专业学生来说,无法及时学到更实用,更实效的知识。这明显影响后期临床课程的理解和学习,甚至会影响到今后学生步入医疗机构后的医疗诊断水平。

1.4病理学学业评估简单局限

病理学学习效果最终评价方式简单,一般以一个阶段时间的作业,试卷考试成绩来衡量,侧重学生知识点测试,无法动态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的态度,认真程度,真正对病理学学习掌握程度,无法区别死记硬背,临时应付的成绩。评价方式直接影响学生们对病理学的学习主动性和探索需求。需要重新设计建立一种科学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方位自觉提升病理学的学习效果。

2病理学教学改革的策略

2.1探求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

2.1.1问题基础教学法问题基础教学法(即PBL)是在讲授式教学法(即LBL)基础上拓展的方法[3],主要是以具体的病理案例为基础,将各类病理学科知识点渗透其中,主要以培养学生今后医疗诊断的横向思维为目标,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另外,在教学的过程中,主要是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回答问题为主,但中职学生由于入学时的学科基础较差,很难开展预学习的要求,因此在课堂中需要结合LBL教学方法,通过半讲授半自主的学习模式,来巩固学生的基础学识。这样既能调动学生对于病理知识的学习兴趣,又能较好地提升病理教学的水平与质量,进一步去巩固学生的病理基础知识与掌握程度。

2.1.2团队基础教学法团队基础教学法(即TBL)是近些年逐步兴起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4],主要由自学、讨论以及应用三阶段构成,但中职教育的病理学知识仅局限于深度,不局限于广度。因此在这个三阶段实施中,广东省潮州卫生学校(以下简称“学校”)通过建立班微信群体团队,教师结合专业特点依据相关授课的病理知识,准备一些较为简易的基础题与难度较大的综合题,借助微信的便捷即时信息,通过课前或课后抛出问题,让学生分组成队,通过责任意识促使他们花费一些课外时间去查阅和积累相关的病理知识,及时在微信群上,以队代表为首约定时间和教师互动反馈。各学生相互参与讨论,来提高病理教学的综合效果。这样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兴趣,也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讨论协作能力。此教学方式不仅注重了基础知识的学习,也兼顾着学生的自我医学思维模式的建立。

2.2调整培养方案

2.2.1增加验证性培养中职教育的病理培养方案一般都是以4∶1的比例去分配理论课与实验课。而实际操作上,各专业统一压缩课时,常导致课程实践环节缺失,难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观察和动手能力。因此,农村医学专业更需要增多病理学教学课时,重视实验课程的教学时间,以小班教学为主要单位,进行大体标本与切片的病理诊断教学,侧面加大对于大体标本实验描述的要求与报告,进而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学习内容梳理能力。在实践课中,结合基于微信的团队基础教学法,开展相关的临床实例讨论,通过团队讨论与探究,将基础病理知识更好地运用在国家助理执业医师资格证的考试中[5],有助于提升学生运用能力,也能很好为学生今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2.2.2动态开放性培养根据中职医学生在社会上实际就业的情况表明,中职单一的实验课程的内容难以锻炼学生的自我提高能力,也难以进一步去提高今后在医疗机构中的实践核心能力。因此,中职学校需要从病理学实验内容安排的合理性进行相关的探究与分析,积极进入当地的一些社区医疗机构中,设置一些动态开放性的医疗实践安排,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也能充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本校每学期都安排2周见习周,针对中职农村医学专业,其中专题参观医院病理科,观摩医院的外科手术,体会病理学和临床医学的相关性重要性。由教师主导,推荐学生通过网络参与病理学的病例讨论,观看前辈们的远程讨论和诊断,通过这种动态、开放性的实践培养能有效训练学生的临床思维模式,也能改善他们今后进入医疗机构的适应能力。

2.2.3以核心能力培养为目标目前,多数以国家助理执业医师资格证通过率为奋斗目标的中职学校需要及时进行理念的转变,要将培养人才目标由应试教育转向学生实际核心能力的培养之中,通过相关的互联网技术,进行线上线下的学习模式拓展[6],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相关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质疑能力可通过专题作业的设计让学生在课堂之外得到训练。另外,课堂上教师的授课理念和技巧也需要进行改善,在有限的时间内,应将病理知识中最有用的精华传授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课堂的知识去引导课外探索和巩固病理知识的能力提高,为今后学生走入社会的医学诊断能力提前打下基础,也留有提升的空间。

2.3注重拓展更新充分运用互联网+

2.3.1信息化与自我提高医学的发展日新月异,随着自动化技术的普及,临床病理必将迎来一场大变革,诊治手段不断提高,要求教师和学生需要及时汲取新知识新方法,不断更新自身知识储备,不断扩充和完善个人的知识体系,能在临床上灵活运用。因此在中职医学农村医学病理学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现今临床医学的发展现状与新兴医疗技术来进行教学,注重自身的病理知识补充和更新,参与临床病理实践,去发现与摒弃书本上所存有的相对落后,不够严谨的病理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得存有丝毫的错误,以最权威最新型的有专业针对性的病理学教材为标准进行教学,同时为学生筛选和推荐优秀的病理学和临床医学的相关学习平台,通过互联网技术及时为学生答疑,共同讨论病例。这样能有效帮助学生医学思维模式的建立,减少学生后期临床课程的知识联系的障碍,也能及时让学生学到最新的病理学知识[7]。

2.3.2互联网+和资源利用如肇庆医专的“随身课堂”云平台的医学卫生类专业教学信息化,全方位体现了互联网+医学教育,走在中高职教育的前列。我们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教师依据学生学习进度和学习能力,建立专门的课程微信平台,由主讲教师在平台中结合教学进度,同步给学生提供相关课件、视频、病理学图片、微课等。利用微信即时通话功能,建群给学生课后讲解习题,病例分析。最大优点可反复听取教师讲解,让学生即时得到教师解答,对病理学教学方式进一步扩展和精准补充。运用打卡小程序,调查学生们的动态学习情况和学习笔记,及时点评,以评促学。另外,可以在校园网站链接一些免费或收费的病理学网站,建立精选的病理图片库和相关病例题库,让学生在遇到问题之余,可以去借鉴和查看,去更正自身中所存在的不足和错误,以此达到自我检测自我更正的学习目的。充分发挥互联网+医学教育的模式来补充传统医学教育模式,值得我们去运用和实践。

篇4

7月7日,复合手术室在上海六院骨科大楼一楼正式启用。随即,该患者在复合手术室中接受了Zeego造影系统的检查,确定了动脉闭塞位置,然后更换了人工血管,并在造影下植入了主动脉支架。此手术完美地做到了腔内通道靠开放手术获取,在开放手术中完成腔内治疗,体现了复合手术室实施最优化个体化方案,达到了最新医疗科技与临床技术结合。

配置“高大上”

据上海六院副院长陶敏芳介绍,建设复合手术室的想法始于2011年。当时,上海六院的创伤科与骨科已经是国内领先、享誉海外。骨科患者的逐渐增多,使管理者发现患者做术前检查时极不方便,需要往返于多个科室。为了缩短患者就医时间,让患者获得及时有效救治,同时也为扩大医院重点学科优势,2012年初,院领导开始筹划复合手术室建设,并做出了预算上报至相关部门。

该项目在2012年8月中旬的医学专家论证会议上,得到了专家的充分肯定。随后,院领导率领专家团队专程到德国乌尔姆大学外科医院,学习了复合手术室管理和操作流程,现场考察了复合手术室的运行方式、疾病适应范围及人员防护措施,并就一些问题进行了充分交流。三年来,从设备申报、认证、招标采购、机房改建到设备安装调试和技术培训,经过一系列前期准备,在医院多部门的通力协作下,复合手术室终于在今年落成,并于7月投入使用。

相比传统的手术室,复合手术室包含两间A级手术室,其中有四种“先进武器”协同作战。第一是高端滑轨能谱CT,它能有效解决金属植入物产生的“金属伪影”,显示骨骼及周围软组织结构情况,提供手术精准CT影像;第二是最先进的机器人X线造影系统,它能实现实时全景力学评估,提供360。投照,完成复杂投照要求,提供大视野成像;第三是集成术中导航系统,可以在术中实现实时术中CT导航和机器人X线造影系统导航的集成,提供精准定位,降低手术风险,减少X线辐射剂量,缩短手术时间及住院周期;第四是智能手术床,它可以实现智能记忆投照角度,手术床及平板信息的自动化采集和控制,可以按照其预先设定的条件自动一步就位,提高手术效率和安全性。

“该手术室真正做到了结合检查与治疗于一体,融汇术前、术中、术后于一身,改变了各学科单打独斗的现状,实现了多兵种联合作战,为患者带来了一站式手术,此模式必将带来医疗界的一场革命性变革。目前,国内设有复合手术室的医院屈指可数,国外复合手术室配置也普遍不高,基本没有配备导航设备,像我们这种配置的,在全球还是第一个。”陶敏芳自豪地说道。

陶敏芳告诉《中国医院院长》,医院在复合手术室建设之初,是按照骨科、老年外科的专业手术室做项目申请的。但随着复合手术室的投入运行,院领导发现复合手术室的专业涉及面非常广,不仅能做骨科手术、普通外科手术,还能做耳鼻喉手术、头颈外科手术、血管外科手术等更多专业手术。

据统计,在复合手术室启用的短短1个月内,已经成功完成了20例手术,包含腰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鼻内镜下经蝶窦垂体瘤切除术、全麻下仰卧位右膝高位胫骨截骨术等多例难以通过普通手术室完成的疑难手术。经复合手术室手术的患者恢复情况良好,目前均已全部出院。

导航“高精尖”

7月9日,一名33岁的男性患者在上海六院被诊断为骨盆骨折、耻骨联合分离、腹部闭合性损伤、脾破裂、肝左外叶挫裂,需行脾切除术及肝叶修补术后,而且多发肋骨骨折、肺挫伤、胸腔积液、也急需进行手术。上海六院依靠复合手术室CT导航和机器人X线造影系统导航,并结合Zeego和Brain Lab的精确定位,手术医生顺利完成了骨盆骨折复位钢板螺丝钉内固定术,术中创口面小、出血量极少。

针对以上病例,上海六院的一名骨科医生表示,通过光造影系统显示手术部位和方向,达到固定骨折的目的,是目前骨科领域的前沿课题。复合手术室实现了“一切都可以当场看清”的功能,为手术精准定位、减少患者损伤、优化手术路径、提高手术精确性和成功率提供了保障,是骨科手术在精细、复杂方向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颠覆了骨科手术的传统概念,更新了骨科手术的器械装备。

陶敏芳进一步说道:“在骨科中导航功能很重要。一个人用肉眼近距离钉一颗钉子,都经常会钉歪,而人体植入内置物对精确度要求更高。复合手术室的导航系统可谓高精尖,它可以使骨科手术植入误差从5。以上减少到1。以下,大大提高了手术的精准程度。因而,复合手术室带给上海六院的不仅是学科的进步和技术的飞跃,它同时推动了精准医学水平的提高。”

陶敏芳认为,精准医学就是应用现代遗传技术、分子影像技术、生物信息技术,结合患者生活环境和临床数据,实现精准的疾病分类及诊断,制定具有个性化的疾病预防和治疗方案。精准医学的重点不在“医”,而在“精”。因此,上海六院的精准医学不仅需要有复合手术室这种硬件设备做支撑,还需要有精细化的管理做保障。

篇5

关键词:医疗大数据;生命科学数据;精准医疗

Abstract:At present, the application of big data technology in the medical field has received wide attention. However, the discussion of medical data is more a continuation of the previous medicine statistics, medical data mining method, and no consciousness to with big data technology in the medical field of application is for the medical industry bring a revolutionary change. We introduce the four part of the medical data,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edical data in various fields of life sciences, point out that Life Sciences data is the core of the medical data. A case study is applied in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clinical treatment. The problems and solutions in the research of medical big data are summarized.

Key words:Medical big data;Life Sciences data;Precision medical

随着大数据技术快速发展,如何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医疗数据的存储,分析,传输是医学信息领域研究的热点[1]。近年来,随着"36212工程"等改革工作的推进[2],国内医疗信息化程度不断提升,区域医疗,医疗集团等新兴医疗组织不断涌现,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的医疗数据,如何利用这些医疗数据是摆在医学信息研究人员面前的难题。

目前关于医疗大数据的研究更多是延续以往的医学统计,医学数据挖掘的思路,大部分研究人员并没有意识到随着大数据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深化,对医疗体制改革,打破垄断机制重要作用。本研究整理了近年来医疗大数据的研究成果,提出以生物科学数据为主的医疗大数据建设方案。

1医疗大数据的来源与组成

综合国内外研究的结果和观点,我们认为现阶段医疗大数据主要来自于以下四部分:临床数据,医疗费用数据,个人行为数据,生命科学数据。

1.1临床数据 临床数据主要来自于各类现有的临床信息系统(CIS),电子病历(EMR),健康档案(HR)等,主要是在诊断,治疗,随访过程中产生的血压,血糖等个人体征信息。此类数据可以应用于临床决策支持,临床数据对比,药品研发,地方病治疗,基础医学等领域的研究[3]。

目前临床数据特点是数量大,范围广,相关研究较好的一类数据,被视为主流的医疗大数据构成。然而此类数据研究主要的挑战是数据的标准化程度不高不易进行后期数据分析处理,数据分散在各类医疗机构中,难以获取,数据质量差,可靠性不高等问题。综上,除去部分信息化程度高,标准化好的临床数据可以作为医疗大数据的研究对象,大量的临床数据由于自身的局限性短期之内难以发挥自身的价值。

1.2医疗费用数据 医疗费用增长过快是世界范围的问题,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方法来抑制医疗费用的增长。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此问题将愈发严重。现阶段造成医疗费用增长过快的原因很多,其中医院方在以药养医的医疗体制下激励医护人员开更多的处方,做更多的检查来获得利益,患者方由于现行的医疗保险体制的不公平性导致部分患者负担的医疗成本较低刺激了不必要的需求,进一步加剧了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

医疗费用的研究一直是医学信息研究的难点,意义重大困难突出。首先是医疗费用数据不公开,导致相关的研究只能分析过去几年甚至十几年前的医疗费用数据,时效性差,无法准确反映正在出现的问题。其次是方法过于简单,医疗保险机构掌握医疗数据,但是对过度医疗行为的识别方法,惩罚机制等的设计简单粗暴,缺乏科学的论证。医学信息研究人员熟悉方法,但是缺乏开展研究的数据,只能望而却步[4,5]。

医疗大数据的特点之一就是实时性,通过实时收集,分析各类医疗数据,以及通过应用各类方法可以及时发现过度医疗行为,以数据为证据配合临床路径等相关医疗行为监督体制,纠正过度医疗行为。需要指出的是这类研究和应用初期会受到来自医院,医护人员和患者的抵制,而这也是开展此类研究的难点所在。

1.3个人行为数据 个人行为数据主要来自于类社交网站,购物信息,WEB点击等个人在虚拟空间留下的痕迹。结合健康档案,临床数据,个人行为数据可以挖掘特定人群的生活模式和疾病风险之间的关系,从而为地方病,流行病,职业病预防和治疗,相关药品研发,用药提供指导。

目前个人行为数据是一个新兴的数据源,相关的研究开展的较少,突破了现有的医学信息研究领域。但是随着大数据研究的深入,此类数据的重要性将愈发明显。目前电子商务领域对消费者行为的研究和应用开展较好,在消费行为预测[6],消费模式分析都取得很好的成果[7]。而医疗大数据领域开展个人行为的研究可以借鉴其他领域的经验和方法,这也是互联网,电子商务等新兴行业同传统的医疗行业结合切入点。

1.4生命科学数据 现代生命科学以中心法则为起点,经过基因测序,RNA干扰,基因编辑等几次大的创新,目前已经产生了空前规模的数据,发展一套完备的数据分析技术。生命科学数据具有数据量庞大,结构复杂的特点。现阶段的生命科学数据有代表性数据库主要包括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基因序列数据库Genebank,蛋白质序列数据库PIR,疾病数据库OMIM,药物数据库Drugbank,通路数据库KEGG等一次数据库以及在此基础上构建的种类繁多的二次数据库。除此之外随着生命信息研究不断深入千人基因组计划,宏基因组,各类组学的研究都正在产生海量的数据,如何存储,处理,分析这些数据毫无疑问是大数据技术研究范畴。

利用生命科学数据诊断和治疗疾病,已经逐渐从实验室开始走向商业化,目前已经开展了无创产前基因检测等项目。

1997年香港中文大学卢煜明团队发现胎儿脱落的DNA能直接进入母体血浆,进而可以通过检测母体外周血中的胎儿DNA的方法检测胎儿是否患有唐氏综合征,地中海贫血等遗传疾病,从而开启了无创基因检测在产前筛查中的应用[8]。进过多年研究,无创产前基因检测已经实现商业化[9]。如何利用不断出现的测序数据和技术,预防疾病,完善健康信息管理,实现精准医疗等内容将是医疗大数据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10]。

2医疗大数据数据挖掘平台设计

医疗大数据由于自身特点,需要有不同于传统的技术。目前主流大数据的技术包括了大规模并行处理,分布式数据库,NoSQL和可扩展的存储系统等技术等[11]。医疗大数据的特点决该领域的研究必然是多学科交叉。

根据现有的大数据技术,结合医疗大数据的特点我们设计基于Hadoop的医疗大数据平台,该平台采用了目前主流的大数据解决方案,其中包括数据获取,数据存储,数据导入,数据分解等部分,见图1。

3应用案例

随着高通量的生物分子识别技术进步,为人类研究癌症提供了大量的多组学数据。原癌基因癌变,抑癌基因和修复基因发生突变导致失活是正常细胞向癌细胞转化的关键因素。然而癌症基因中组合遗传变异的复杂性导致识别癌症相关模块以及描述其生物学功能成为很大的挑战。

研究利用多种遗传变异因素设计了多因素介导的功能失调癌症网络核心模块识别平台用于研究多因素对癌症发生发展的影响。平台采用Hadoop分布式存储技术存储多维基因组数据(DNA突变、拷贝数变异、甲基化、基因表达和microRNA表达谱等);利用R语言开发核心模块识别程序;采用RHIPE技术连接数据和R程序;采用JAVA实现WEB界面和数据可视化。实现癌症数据的存储,传输,识别,可视化等一系列工作,从而为癌症的诊断,精准治疗提供基础,见图2。

4展望

现阶段国内医疗大数据的研究与应用已经落后于其他行业,既有医疗数据标准不统一,获取困难,数据质量差等客观因素,而研究人员对医学信息自身的理解,对将医学问题与新兴技术结合的能力,对学科交叉的认识都存在不足。

解决上述问题,需要以高质量的临床数据和生命科学数据为核心,以行为数据,诊疗费用数据为辅助结合大数据技术开展部分示范性的工作,引导医疗大数据从科研到应用的转变。

参考文献:

[1]汪鹏,吴昊,罗阳,等.医疗大数据应用需求分析与平台建设构想[J].中国医院管理,2015,35(6).

[2]尹聪颖.国家卫生信息化"十二五"规划从"35212"变成"36312"[N].中国数字医疗网,2013,09,04.

[3]罗旭,刘友江.医疗大数据研究现状及其临床应用[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5,36(5).

[4]李学沧,白雪峰,刘跃娟,等.异常医疗行为识别研究[J].智慧健康,2015,1(2).

[5]楼磊磊.医疗保险数据异常行为检测算法和系统[D].浙江大学,2015.

[6]樊志文.顾客消费行为预测--基于RFM与灰色GM(1,1)模型的研究[J].经营与管理,2015,2.

[7]杜春娥.O2O模式下餐饮外卖市场大学生消费群分析--基于河北师范大学的实证研究[J].新闻知识,2015,04.

[8]张军,卢煜明.血浆(清)游离核酸的临床应用[J].临床检验杂志,2002(20).

[9]季修庆,林颖,,等.无创产前基因检测在血清学筛查结果为高风险的非高龄孕妇中的应用[J].临床检验杂志,2015(02).

篇6

[关键词]多媒体教育;核医学科;预约管理

核医学科发展至今,开展的检查项目有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EmissionTomography-ComputedTomography,PET/CT)及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inglephotonemissioncomputedtomography,SPECT),其中SPECT显像还包括心肌核素静息(负荷)显像、甲状腺静态显像、肾血流动态显像、全身骨显像、全身131Ⅰ显像、唾液腺显像、甲状旁腺显像等。核医学科所有核素显像检查前均需预约,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交代检查需要配合的相关注意事项,因为患者及家属的配合是整个检查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一环,一旦脱节,将造成不必要的麻烦[1]。我院核医学科年门诊量约6000人次,因为工作繁忙,普通的口头交代注意事项不全面,患者对预约注意事项不理解或者未完全掌握,很多患者准备不充分,导致检查延期、费用增加、引起患者焦虑、满意度降低、患者反复回到预约台咨询相关注意事项,增加工作人员工作量。为了改善现状,我科在预约工作中联合多媒体教学,有效地改善了患者准备不充分导致的问题。

1资料和方法

1.1相关资料

通过对2020年3月至6月的科内681例PET/CT检查患者的调查,常规预约方法采用护士面对面为患者阅读预约单内容、并在预约单上用红笔标注重点内容、发放预约单,发现检查前准备不充分或不符合要求的存在如下问题,患者检查前未按要求禁食、未按预约时间到达、未携带相关病历资料、找不到检查地点、检查未完成即离开、不知道辐射防护要求的出入科路径等,导致取消检查、患者及家属反复到预约台询问。针对PET/CT检查前患者预约注意事项的知晓率和执行率低的分析,主要原因为患者及家属记不住太多的预约内容;预约的家属和陪检的不是同一个人;没有仔细阅读预约单;预约时未完全理解预约内容。

1.2方法

对2020年7月至10月的695例PET/CT检查患者采用联合多媒体教学方式,让被动单调的教育模式转变为以目标导向的主动教育模式,帮助患者及家属理解和掌握整个检查的流程和注意事项。(1)首先由科室负责人牵头,利用全科业务学习的机会,讨论拍摄预约工作视频宣传片所需的素材分类,明确分工,群策群力。(2)征求PET/CT预约患者的意见及建议,了解患者对哪部分内容最关注、哪些内容是最想要了解的,结合工作人员必须让患者掌握的内容,有侧重点地在发放的预约单上用红笔标注出来。为防止有文盲患者及家属,将预约单上的重点内容再拍成真人面对面口头宣传的视频,利用患者及家属的听说能力,再次强调。(3)将注意事项中要求患者检查前携带的病历资料,拍成图片在宣传片中展示出来,通过视觉刺激,增强患者的理解及记忆。(4)将检查地点、检查流程各个环节以实景拍摄的视频方式呈现出来,让患者对整个检查有全面的认识,促进对检查相关注意事项的理解和落实。(5)将PET/CT预约注意事项的人工口述视频和检查流程视频、相关图片等资料通过添加字幕和标题等方法整合成一个完整视频,配上舒缓的轻音乐,制作成一个图文并茂的多媒体宣教材料。(6)将所拍摄的多媒体宣教材料上传至科室微信公众号,打印公众号二维码,放置在预约台。患者前来预约时,通过扫描二维码,就可以反复观看预约宣教视频,并可针对有疑问的内容向预约人员咨询、确认。(7)患者看完预约宣传片后,对检查有了一定了解后签署知情同意书,最后工作人员根据患者的掌握情况,再次通过发放的预约单强调应知应会内容。

2结果

对2020年7月至10月的PET/CT检查患者的检查前注意事项知晓率和执行率调查,所有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分析。检查前未禁食人次、检查相关诊疗资料未携带人次、不知晓检查地点人次、未按辐射防护要求出入人次、中途离开人次、延期检查人次均较3-6月份有明显下降,见表1。

3讨论

篇7

    一、医学生人文素养现状

    医学自诞生之日起,就与人文精神密不可分。中国自古就把医学定义为“仁术”,晋代杨泉在《论医》中写道,“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Luria S E 深刻指出:“医学在本质上具有二重性,她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人学,需要人文滋养。”“妙手仁心”是对医学工作者最高的评价。然而,什么叫做仁呢?孔子在《论语》里做过这样的解释:“仁者,爱人。”因此,关爱生命是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拥有一颗善良仁厚的心对医学工作者来说至关重要。然而,受国内专业教育的特点及医学专业课业繁重所限,尽管人们意识到人文精神培养对医学生的重要性,在实际教育过程中依然存在不同程度的忽视,医学生对大学语文、大学英语、思想道德修养、影视鉴赏、音乐欣赏等一系列人文素质基础课也缺乏重视。

    有调查表明,现阶段医学生人文素养具有以下共同特性:(1)人文知识匮乏,知识结构失衡;(2)道德观念淡化、价值功利化及现实化;(3)综合能力水平欠佳,主要表现在社会适应能力较差。人文素养缺乏造成的负面影响在医学生的学习和职业生涯中不容小觑。知识结构失衡会影响医学生专业学习的深度,写作及表达上的劣势对今后的论文撰写、医嘱书写及医患沟通上会产生直接影响。人文课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健全的人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道德观念淡化会使医学生缺乏人文关怀,摒弃仁爱精神,造成职业素质低下。不仅如此,医学生的学习任务相对较繁重,现代社会竞争也导致就业压力增大,使医学生容易出现抑郁、焦虑、冷漠等心理问题,心理素质下降,社会适应能力较差,而人文素质基础课中讲授的历史、优秀作家作品中传达的观念和态度能帮助学生正确看待事物,疏导压力,得到启示。

    1997年,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的精神病学和心身医学教授Engel在《需要新的医学模式:对生物医学的挑战》一文中,首次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其内涵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把患者看作具有生物属性、心理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有机统一体而非单一的生物体,要从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精神五个因素考虑疾病和健康问题;二是把医疗工作看作医疗制度、管理、教育、科研和服务质量结合在一起的综合性工作而非单纯的医疗工作;三是把医疗工作看作与社会环境密切联系的系统工作,要从政治、法律、科学文化、社会环境等方面考虑医疗与外界作用所产生的问题。医学模式的转变表明现代医学已发展成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于一体的交叉学科,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是现代医学的必然要求。

    二、影视艺术对提升医学生人文素养的积极作用

    调查显示,有近10亿观众每天花2-3小时收看电视,电影院观众平均年龄为21.7岁,即现在的大学生群体。影视作为一种娱乐方式,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并影响着他们的认知习惯和交流方式。然而,影视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也是一种教育手段。作为继传统的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和戏剧之后的第七、第八艺术,影视艺术对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养也有积极的作用。通过给学生讲授电影发展的历史,电影基本理论,赏析优秀影片,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影视鉴赏水平,优秀的电影作品也作为一种极富感染力的方式也影响着学生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

    影视鉴赏课程对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十分必要的。第十一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调查问卷分析报告显示,在大学生平常观看的影片中,好莱坞影片以高达41.2%的百分比占据第一位,港台影片以33.6%的得票率紧接其后,观看中国大陆电影的数量只占总量的10.8%。好莱坞和港台电影中强烈的视听冲击和娱乐享受是吸引大学生的最主要原因。由此可见,大学生对电影类型的接受比较单一。好莱坞电影纵然也传达了美国式的乐观自强精神,单一的电影趣味也导致大学生容易受美国价值观念的影响。好莱坞注重娱乐性,工厂式的电影生产方式出品的作品只是电影世界的冰山一角。影视鉴赏课程处于中西方文化交流最为活跃的交汇点,不同影像文化带来的观念和认知的碰撞,对学生认识外来文化、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拓宽眼界,促进开放心态的形成有促进作用。而开放的心态,有利于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包容与理解,沟通与交流,正是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优秀影视作品往往是通过将镜头对准历史或现实,展现人生百态,包含着对生命的理解。当代大学生处于新时代的成长环境中,亦真亦幻的影像世界向他们敞开了一扇认识现实,追逐梦想的大门。通过接触影像了解世界,增加对世界的敏感,理解不同的人群、种族、国家,自然,是培养仁爱、宽容之心的最佳途径。

    三、针对医学生专业特点,精选教学内容

    影视鉴赏课程作为选修课,所占的课时较少。因此,在有限的课时里,尽可能地拓宽学生的观影视野,向学生们传达一种正确的鉴赏态度,是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医学院校的影视鉴赏课程应与人文医学理念相结合,在教学内容上针对医学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状及职业特点,在题材选择上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立足诗意,疏导压力

    医学生的学习压力相对较大,进入职场后,高强度的工作及精准的工作要求也会增加工作压力,产生烦闷心态,如果不及时疏导,将产生负面影响。对此,在教授影视鉴赏课程中,教师在选择影片时应该选择一些充满诗意的电影,如讲述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智利诗人聂鲁达如何改变了一名普通人的生活的电影《邮差》;讲述一名父亲如何实现女儿梦想的《钢的琴》等。充满诗意的电影,能够疏导现实生活给学生带来的压力,启迪他们以新的眼光及视角去看待日常生活,复苏心灵对现实世界的美好感受。离开课堂之后,学生在课余生活中能自主选择类似的优秀影片陶冶性情,提升鉴赏品味,恢复内心的活力。

    2.多元类型,开放心态

    在电影类型的选择上,应该避开学生接触得最多的电影领域,尽可能给学生介绍不同的电影流派及经典,如形式主义影片及现实主义影片。接触不同类型的影片可以拓宽学生的观影世界,促进开放心态的形成,增进宽容与耐心。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医务工作者会接触不同类型的患者,开放的内心可以帮助他们理解不同的人群,增进体谅及医患双方的沟通,促进医疗优质服务。

    3.精选短片,优化教学

篇8

关键词:医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媒介实践;科研;健康传播

一、医学院校大学生媒介素养状况

1.医学生的媒体使用主要是为了满足休闲娱乐需要申正付等人对安徽四所高等医学院校的在校医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医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是休闲娱乐、放松身心和聊天,医学生在满足自身休闲娱乐需要的同时,媒介对他们的“精神麻醉”所带来的作用也不可小觑。2.媒体负面形象对医学生的消极影响较重作为今后治病救人的“天使”,医生需要在大学时代不断形成时代担当的责任感、乐于奉献的历史感、建构和谐医患关系的使命感。然而当下媒体对医患矛盾的不实报道以及报道之后缺乏事后正能量的宣传和教育,导致医学生对今后的医生职业产生恐惧感。“由于相关教育的缺失,其网络媒介素养储备已经滞后于网络媒介的普及和发展速度,不仅会造成网络媒介的负面作用凸显,也会使作为‘社会公器’的网络媒介的社会形象持续走低。”这呼唤高等医学教育重视医学生的媒介素养问题,让学生拥有明辨是非、增强社会理性的能力。3.频繁接触新媒体,但缺乏伦理道德诉求调查显示,每天上网1个小时以上的医学生占90%左右,网络论坛、网络通讯、网络游戏、收发邮件等都体现出医学生对网络媒体的强烈认同。但有些情况使人担忧,曾有通宵上网玩游戏的经历的医学生占52%,承认自己有网瘾的占16%;另外学生受到不良信息的干扰也非常大,甚至将网上的不良行为带到网下,触碰社会道德底线,违公德,人生目标模糊,丧志。

二、确立实践支点,构建教师科研、学生实践、教学改革的立体教育模式

川北医学院管理学院人文素质教研室从事媒体研究的教师多名,都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其中一位老师拥有在国内著名大学从事传播学博士后的研究经历,可以说,教研室从事媒介素养教育的师资力量满足了需求。不过,凝聚教师队伍、强化师资力量又是基础,更重要的是打造好师资队伍之后,是从事科研还是从事教学改革的问题困扰着很多教师。事实上,从事科研与从事教学改革两者之间并非矛盾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处理得恰到好处,会实现教学相长的意外效果。仅就当下教学实际和未来发展趋势而言,教学相长一词其实包括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传统的教与学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二是科研与教学之间的相互补充与互动。我们在积极推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实现了将科研转换于教学、将教学改革服务于科研,中间环节就是实践。实践是纽带,是连接不同方面的环节,通过师生的共同实践,以学生为基点,带动科研和教学,从而将成果反哺于学生。具体做法如下:1.将教师科研作为服务医学生教育教学的重要依托和支撑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不唯书、不唯上的精神,教师成立多个指导小组,协助学生进行独立问卷调查,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形成研究成果。例如,调查报告《新媒体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行为的影响:基于四川南充市的调查》主要调查了新媒体下当代大学的人际交往行为,通过采用郑日昌等人编制的《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来测量、了解大学的人际交往行为的发展现状和一般影响因素;客观地用4个维度因子来评价大学生的交往困惑,为进一步促进高校大学生健康成长,建立健康的交往行为提供科学的依据。这一成果不仅是学生了解自身媒介素养的过程,而且作为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篇论文的调查数据被樊九思的硕士论文《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学习生活习惯研究》所引用。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媒体状况,尤其是运用新媒体的行为和心理,才能够准确把握传统教学内容与新媒体传播新知识之间的关系,从而较为精准地开辟出医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新路径来。2.以学生为主体,带领学生深入基层进行媒介素养的调查实践活动这些调查是将教师的科研课题分解为学生科研题目,由学生完成,目的在于在科研过程中积极实践,在实践中了解中国基层社会的媒介素养状况,从而训练学生的媒介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本次系列调查是以川北医学院2016年度开放性实验项目“四川基层健康传播现状的调查实训”为依托,搭建实践平台,大胆放手,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调查队伍。学生在实践调查过程中,思考媒介素养问题,形成了系列调查报告以及科研论文。诸如《中国甘肃网的健康传播状况调查》(《社区医学杂志》2015年第22期)、《西昌市药品广告对购药行为影响的调查》(《中国医药导报》2015年第12期)、《四川省二甲以上医院官方微博的宣传管理的调查分析》(《中外企业家》2015年第23期)、《医药广告健康知识传播研究:基于华西都市报的调查》(《社区医学杂志》2015年第23期)、《医院官方微博宣传现状调查:以四川省二甲以上医院为例》(《生物技术世界》2015年第8期)。这些具体成果均是将科研与教改相结合,教师设计题目和调查思路,学生全程参与,全面主导和参与数据调查、社会实践以及书本知识向社会服务方面的转化。实践证明,学生立足教师科研,对社会问题进行调查研究,这是行之有效的媒介素养教育方式,可以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上文提及了当下医学生媒介素养主要以传统教育方式进行,依赖于课堂的知识灌输和间接感受,缺少亲身体验和感悟。但学生的实践弥补了这一不足,将课堂延伸到了课下,学生带着疑惑,以实践方式调查基层老百姓的媒介素养状况。医学生不仅亲身感受了媒介素养的重要性,而且通过基层老百姓的接触反观自身的媒介素养状况,从而实现了学生动态学习的效果。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媒介不仅仅具有满足自身需要的特质,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借助媒介改变周围的人乃至社会。可以说,学生实践活动的这一支点解决了医学生如何提升媒介素养的教育问题,也解决了医学生如何在课堂上学习媒介素养知识的问题,以及教师教改与科研的矛盾。3.改革和完善医学课程体系,加强健康传播的课堂教学以上成果均是学生全程参与完成的,在调查中学生充分考察了媒体与老百姓健康素养的关系,从而加深了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弥补了医学教育对健康传播的某种程度的忽视。健康传播对课堂教学而言,它是能够有效地将医学知识教育与媒介素养教育实现最佳结合的一门学科,同时这门学科也适应了医学教育模式由生物医学转向社会医学的内在需要。然而,纵观医学课程教育体系,健康传播在某种程度上“缺席”了。护理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都没有将健康传播学科纳入体系之中,侧重点依然强调媒介对健康知识的传递作用,没有看到媒介对健康传播的作用。为了弥补这一缺憾,人文素质教研室积极申报川北医学院开放性实验项目“四川省基层健康传播现状的调查实训”,进一步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开辟第二课堂,吸纳各个专业学生参与进来。目前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医学影像学专业、麻醉学专业、口腔医学专业、预防医学专业、护理学专业、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共计86人参与进来,培训人数达174人次,开设《健康传播的今生与来世》学术讲座2场次。另外,以人文素质教研室为主体,联合预防医学系和护理系,面向全校各专业拟开设健康传播学课程的公选课,让学生获得健康传播的理论学习和思考。

三、医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展望

在学生与教师之间寻找实践基点,将教师科研、学生实践与教学改革三者融合起来,以学生的媒介实践为支点,带动科研与教改,本文称之为“一体两翼”:“一体”就是学生的媒介实践,科研与教改分别是“两翼”,这是川北医学院实践活动提炼出来的有益尝试。这种尝试弥补了传统媒介素养教育的单一模式。一方面,将教学改革与学生实践双向结合、深度融合。教改不是教师一人行为,而是与学生双向互动,最终提升教学效果的活动;教师科研同样可以从学生实践中获得新材料;学生素养在教学与科研的反哺中获得提升,并且转化为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以点带面,拓展教学成果的收益面。本文提出的科研、教改与教学实现的互融互动效果是学生和教师集体劳动的结晶。通过以上措施,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有了依托,教改活动有了实质基础,科研也获得了实践养分。尤其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再消极被动接受教育,而是以主人翁姿态思考和实践媒体素养。例如,口腔医学系学生聂娟、樊琴、郭晏汝等将其实践成果《四川省二甲以上医院官方微博的宣传管理的调查分析》《医院官方微博宣传现状调查》两篇调查报告上报参与第十四届四川省大学生“挑战杯”比赛,获得二等奖的好成绩,实践活动得到了新的延续。临床医学系学生高兵、罗阳、李淑婷等以《成都市社区居民健康素养与健康传播的关联性分析:以慢性病为例》为题,积极参加“青年中国行”2016年度的暑期社会调研实践活动比赛。学生获得更大实践平台的愿望自发而生。尽管我们进行了尝试性探索,医学生的媒介素养在互动过程中也实现了理想的教育目标,然而也存在很多不足。例如,除了健康传播之外,还应该多挖掘能够担负起医学知识教育与媒介素养教育重任的课程或知识载体,从而建立多元化的媒介素养教育实践形式。又如,如何在医学生临床实习阶段,将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活动贯穿始终,改变媒介实践活动中大一、大二学生偏多,大三、大四学生偏少的状况,使媒介素养教育长期化。再如,需要开拓多种方式将学生的调查实践成果进行转化。一是向科研成果转化;二是为社区乃至政府制定政策提供参考;三是积极协助参与社会成果的转化,服务百姓;四是将学生的成果通过多种形式在校园进行宣传,提升学生的自豪感、价值存在感。医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是一个永远在路上而没有终点的工程,我们的努力和探索也没有终点。

参考文献:

[1]申正付,贺庆功,杨秀木,等.医学生媒介素养状况调查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4,(3).

篇9

[关键词]卫生事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31-0185-02

我国医学教育均以医疗技术为中心而轻视卫生事业管理,导致本专业存在着较多不足。固有的培养模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学生在思考方式、知识拓展及二次学习方面与现实脱轨,不能良好适应我国医疗卫生管理岗位的需求。

1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我国的卫生事业管理教育始于1981年,在职的卫生管理人员在职业中心接受了培训。自2004年卫生部颁布《卫生部关于开展卫生管理干部岗位培训的通知》后,全国各医疗企业都开始了卫生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整个卫生事业管理系统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全国各高校也都开展了卫生事业管理教育方向各个层次的学历教育,从大专、本科、硕士到博士。至今,全国已有五十二个教育机构开展了卫生管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教育课程,其中还包括一定的博士点。但是随着时代的变革、与国外的接轨和医改的不断深化深入、传统医学模式的转变,医疗企业对卫生管理人才的各项素质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然而我国的卫生事业管理教育依然延续着传统模式,结果导致培养出来的卫生管理人才在实际工作中无法有力有效的处理当前社会特有的医疗问题,如“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大量的医疗纠纷等,既影响个人的发展,又使卫生事业管理不能发挥充分的作用。因此,卫生事业管理教育只有继续探索和变革才能够满足和适应市场需求,才能真正培养出适应卫生事业管理市场的人才。

2目前卫生管理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2.1人才培养模式缺乏经营理念的输入,无法适应市场需求

医疗企业在平时的运作中一般注意力都集中在医疗技术人才为医疗企业获得的直接效益,而会忽视卫生管理人才所具备的潜在效益,医疗企业的管理人员就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卫生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就处于不被认可的情况中。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应具备一定的卫生事业管理的实际运作能力,跟上管理学、医学技术、政府政策法规、资本运营、信息技术发展等多方面变化趋势。然而目前各高校的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从课程的安排、教学方式方法、思维体系建立等方面都属于研究型,实际应用过少,并且在思想观念上实际是处于一个落后的情况,导致毕业学生无法在医疗企业管理、卫生行政部门等领域内大展拳脚。

2.2专业培养目标缺乏时代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的卫生系统变革巨大。全国各医疗机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从原来的国家统筹向市场经济发生转型。因此各大医疗企业都需要掌握现代医院管理知识和市场相关知识的卫生管理人才。通过对各个高校的调研可以发现,大多数院校对于卫生管理人才培养的目标并没有跟上时代的脚步,总方向不够精准,结果直接导致专业课程的设置、培养模式的建立出现了滞后的情况。

2.3课程设置单纯累加,无法做到融会贯通

卫生事业管理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学科,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相结合所产生的。开设的课程分别由临床医生、预防医学的教师和管理学教师讲授,教材和教学内容也相对独立,并没有专门的教材、教学内容和教师。如此单纯累加式的教学,让学生非常容易对专业方面失去方向性,同时产生混乱的思维模式。现在这样的教育模式难以培养出具有医学、管理学和其他相关科学相交叉,知识充足、动手能力强、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卫生管理人才。

2.3.1临床医学课程过多,压力过大

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应用全套临床专业教材,教学方面也采用和临床专业统一的大纲、统一的考试和完全相同的教学模式。学生平时负担重,全部精力都投入到考试中,学习缺乏主观能动性,自学能力严重不足。这样的教育教学方式很难培养出适应性强的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人才。

2.3.2课程体系不完善

课程安排受到学期总学时的限制,很多原则上必需的专业课程甚至只能作为选修课出现,不开设相关基础课程,体系不完善。例如法学相关课程,多数院校只设置了卫生法课程,其他相关的法理学、宪法、民法、刑法等重要课程均无设置。这样的课程安排直接架空了卫生法学,没有根基地飘浮在空中,既不利于学生理解卫生法学的条款,也不利于法律意识大局观念的建立。

2.3.3课程、教材陈旧

卫生系统的变化可以说是日新月异,每隔很短的时间甚至都可能出台很多新的政策、法律、法规。这些改革的出现会很大程度上改变卫生系统原有的格局,但由于教材不可避免的滞后性,导致改革的新思路很难应用到课程的学习上。

2.4教学方式方法单一

由于医学课程课业负担比较重的特点,导致学生在学习之中理论课占据了大部分时间,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机会少,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得不到培养,影响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个性发展和实践能力。

3卫生事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3.1课程设置科学化,课程选择合理化

通过对医院及卫生行政部门的调研,统计出专业人才对于管理学、医学和卫生法学了解的比例,医疗企业为35%、30%和18%,卫生行政部门为40%、21%、24%。由此可见不论是处于一线的医疗企业还是处于管理层的行政部门,都将管理学放在了需要的首位,这与全国各高校将医学专业知识作为卫生管理专业的基石理念是完全相反的。所以,我们应该重新安排课程布局,充分融合各个相关学科。将临床医学和管理学课程放在最重要位置的同时,增多选修课等其他类型多方面的课程,最终形成众星拱月的有机课程体系。这就要求各高校增加其他类型课程,最大程度融合卫生管理专业与社会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政治、经济管理学等领域,尽最大可能丰富学生知识,使学生学习到各种实际问题的研究方式,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进行思维,以便今后容易进入管理工作的角色,可以适应社会飞速发展,与此同时教师应该将本专业前沿问题、热点问题以及国家最新的卫生政策融入到课堂或者进行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自主学习。

3.2加强实践应用,将理论融于实践

理论源于实践,是实践的升华,但是又不能脱离实践单独存在。其实在所有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都需要协调进行、相互补充,这一点在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上尤其重要。针对本专业具有抽象性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加入真实案例的分析、对某个现象实际调研的讨论等专题,把教材中的基本理论、方法真正应用到实践之中去。学生自己将知识运用于实践之中,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都大有裨益。卫生管理专业还有一个重头戏就是社会实践,但是一般的实习距离预期的目标还有些远。学生进行实习的单位其实也可以针对自己需要人才的特点,同时与学校的培养模式相结合来设置合理的实习培养模式,也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实习真正具有提升学生能力的作用。

3.3创新教学方法,改变教学理念

传统的“照书念”教育模式使得老师在教学时十分轻松,但是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落后于时代,甚至严重影响学生亟须增强的素质能力。“启发式”和PBL的方式才能引导学生去进行自我探索和思考,真正锻炼出学生的主动性、表达能力和创造力。其次还应该多多鼓励本科生参与教师相关科研课题申请、调研和研究论文撰写等内容。这样更易使学生深入思考特定的专业问题,并通过实践的手段加以验证,这样能大大提高学生相应的科研能力。各高校还可以建立相关专业的大型模拟实验室,通过模拟医院日常运转的一些特殊案例,培养学生熟悉医院流程及提高应对能力。

3.4加快新教材编写,提升教师能力素质

卫生事业管理人才培养的发展需要专业的教材,生硬地将临床医学用的教材和其他管理专业教材组合的方式只会限制学科的发展。全国范围组织医疗技术专业同时还是医院管理的专家商讨和编写合适的专业教材,把实践医疗企业管理中能用到的医学知识通过实际案例有机结合在一起,这样可以大大提升学生学习效率。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来说,可以做到以下几点。安排讲授医学专业知识的教师需要具有一定的实际管理工作的经验,这样才能做到授之以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还可以将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老师,定期安排到医疗企业或者卫生行政单位加以锻炼,这样不仅能够更加熟悉工作的流程,更能将实践与专业相结合,更新知识体系,跟上时代潮流。同时大力发展科研教学,本着严谨的学术态度,通过专业范围的学术交流和做访问学者等方法,端正专业教师的科研教学态度,学习他人优秀的科研方法。提出有凭有据的理论观点,才能真正对医疗企业的管理工作和卫生行政部门的工作进行正向推动。

参考文献:

[1]景浩,马月丹.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9(8):554.

篇10

[关键词] 大数据;医疗;康复医学;健康

[中图分类号] R197.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6)11(c)-0178-04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and health in the era of big data

LI Jianmin

Teaching & Research Office of Sports Health Care & Rehabilitation, Department of PE, Guangxi Medical University,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Nanning 530021, China

[Abstract] At present, big data technology has been widely applied in diseas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Using big data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al rehabilitation and health management has become possible. The use of big data enables to improve digital medical car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he medical industry. However, study in this filed is deficient in domestic, especially in the specific theories and their application to the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current application situation of big data in medical treatment, and discusses the possibility of big data applied to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Furthermore, it proposes some practical solutions and suggestions on how to use big data for the improvement of rehabilitation and heathy management. It also clarifies the feasibility of big data technology in rehabilitation medical care and pointes out the direction of the big data in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infuture.

[Key words] Big data; Medical treatment;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Health

医疗健康大数据是指所有与医疗和生命健康相关的,以及患者在受到医疗照护期间产生数据的集合[1]。大数据技术与健康和医疗的结合,有利于优化医疗流程和医疗资源配置,促进医疗大数据的整合,在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疗风险和医疗成本等万面发挥巨大作用。康复医学作为医疗技术中的一个分支,在数字化医疗的浪潮中,没有充分利用好信息化的优势,相对于其他方面数字化医疗技术发展略显薄弱。然而,由于康复医疗的特殊性,大数据时代依然给康复医学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众所周知,患者的康复期一般来说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持续时间长,患者在康复过程中需要医生的专门指导,这导致了康复成本剧增。但是通过与信息技术以及数据挖掘技术的有效结合,可以通过康复过程的数字化监控,如Das等[2]开发了基于SAS(statistics analysis system)的心脏病诊断系统,由医生远程指导帮助患者康复,从数字化监控数据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挖掘出有利于患者康复的事件或者习惯,并以此作为医生指导的参考,该系统极大地改善和提高了患者的康复环境以及康复速度,降低康复医疗成本。国内外在大数据医疗服务方面也有众多成功案例。Nahar等[3]通过数据挖掘冠心病患者发病率与性别间的相关性,得出了女性冠心病患病概率小于男性的Y论。因此,大数据时代下通过康复医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结合,将社会的医疗保健资源和服务,如医院、专家、远程服务、医疗保险、社区医疗、数字医疗设备供应商等进行整合,可以提高社会医疗保健服务的运作效率,降低运行成本,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1 数字化医疗在康复医学领域的应用

数字化医疗是把现代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应用于整个医疗过程的一种现代化新型医疗方式,是医院的发展方向和管理目标[4]。医疗行业是大数据应用的重要领域,如何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庞大的医疗大数据己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5],其主要应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医疗健康信息数据化

随着网络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医疗数据的大爆发及快速的电子数字化将势不可挡,医药、病历、收费、处方药、X线片、CT影像、磁共振成像等数据记录都在迅速向数字化转化[6]。大量健康信息的数据化在帮助提早检测用户患病危险、主动预防、管理健康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医疗健康信息数据的快速增长,服务过程中包含大量在线、实时数据处理,特别是随着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医疗信息被数字化[7],让人们更好地享受健康医疗服务资源,便捷、准确地获得所需要的健康知识、医疗资源等,更多地寻找相匹配的有价值的信息内容,去了解众多医院特色与专家特长,免除去大医院长时间就诊排队之苦[8]。

1.2 医疗设备网络化

医疗设备的网络化主要表现在医疗设备与计算机协同工作,医疗数据的采集、传输、处理、存储也都与计算机密切相关,如CT图像、内窥镜视频等医疗数据的采集与存储都离不开计算机的参与。医疗设备网络化可以通过医院内部网络实现资源的共享、影像及文档资料的传输,同时在远程医疗方面,可以实现远程教学、电视会议、远程会诊与手术、网上求助,从而实现优质医疗资源的共享,让优质的医疗资源惠及到更多的普通患者。例如利用医疗设备网络数据化管理追踪患者各种各样的生理指标[9],通过可穿戴医疗设备实现人体多项生命体征信息的数据化,而健康数字设备已经成为移动医疗设备在保健行业的引爆点。

1.3 医疗信息数据化

医疗信息的数据化主要表现在患者病历以及诊断过程,以数据化的方式记录,医生可以通过计算机快速查找到患者的信息。通过全国网络的连接,用户的病历信息可以实现医院之间的共享,不同医院的检查结果可以帮助医生确诊等。如在线问诊服务,它既可向前连接健康管理,为用户提供健康咨询服务,也可向后连接导诊挂号服务,通过在线咨询将有需要的患者引向线下医院和药店[10]。目前有些欧美国家已开始对个人健康信息建档,其核心理念就是服务患者,以方便患者远程分享医疗数据为目的,减少患者的重复检查,提高了医生的工作效率和准确率[11]。因此通过医疗效果比较研究,精准分析包括患者体征、费用和疗效等数据在内的大型数据集,可帮助医生确定最有效和最具有成本效益的治疗方法[12]。

1.4 医疗业务数据化

医疗业务数据化是数字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居民健康档案数据管理和服务。医院管理者可以通过患者对医疗工作者的服务评价,实时了解医院医疗服务的质量,及时改进医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医院服务水平,改善患者医疗体验。健康档案是个人全生命周期的医疗/健康数据的管理,其应用使医生站在全局的角度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和治疗过程,对病情诊疗及避免医疗事故具有现实意义[13]。另外,目前医院积累了大量不同类型的数据,比如医疗数据、音频、视频、图片、医疗设备检测结果、医生的记录、实验结果、影像学报告、医用函件、临床数据和财务数据等数据信息,是改善病患医疗服务及提高效率的无价资源。

2 大数据时代下康复医学的变化

大数据时代,利用数字医疗设备对患者康复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将极大地提高临床诊疗和健康服务水平。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大数据时代下康复医学将会有以下几个点的变化:

2.1 康复信息的数字化

康复医疗信息可以作为跟踪患者病情、及时更新患者康复计划的重要参考。大数据时代,随着数据挖掘技术的进展,通过对康复患者诊断信息的不断挖掘,以及和其他同类康复患者之间数据的对比,帮助医生制订更加准确的康复计划,如在康复训练中,患者通过平板电脑观看视频进行康复练习,同时传感器也会记录下相关康复进度的数据,有助于病情跟踪。康复医疗信息数据化重点在对疗效的研究及临床数据挖掘,从而提升医疗数据透明度,实现远程患者监控。通过对患者档案的数据分析,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提高药物研发效率,开创医疗服务行业的新模式[14]。信息的服务对象应以患者为核心,对群众的健康状况进行详实的历史记录,以数据仓库的方式实现医疗数据的共享。目前有些欧美国家已针对个人健康档案的建设开展工作,取得了一定规模的成就,其核心理念就是服务患者,以方便患者远程分享医疗数据为目的,减少患者的重复检查,提高医生的工作效率和准确率[5]。

2.2 康复医疗的成本降低

康复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长时间进行康复治疗给患者的家庭带来极大负担。大数据时代,通过对患者的远程监控,医疗人员通过网络来辅导患者进行康复,能大幅降低患者康复治疗成本。对医疗数据数字化及数据共享的标准化,改进并降低数据存储成本,能够在商业硬件上运行,促成了大数据在医疗行业的应用,并以更低的成本获得更好的医疗卫生服务。例如可以通过网络挂号、预约医生、再次检查诊断以及远程指导简单的康复治疗,降低时间及消费成本,并且还能够帮助一些地处偏远的患者进行康复。2009年美国健康保健研究所大数据分析认为,美国2.4万亿美元的医疗费用中,有1/3被浪费。麦肯锡的报告指出大数据将节省12%~17%的医疗成本[5]。因此,通过与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能提高医疗效率,改进服务质量,降低安全风险,减少医疗成本。

2.3 康复医疗技术发展迅速

大数据时代最重要的就是数据的自由传播,在医学领域中,医疗经验是每名医生最为宝贵的财富,对于康复医疗来说医疗经验的作用更显突出。然而,在大数据时代,通过数据共享,可以高效地实现医疗经验的传播和共享,大量的医疗案例将极大地提高医疗诊断的准确性。在康复医疗中,大量医疗案例信息使得医疗人员在为患者治康复计划时有了更多的参考和借鉴。而如何利用这些海量信息为健康医疗服务,己经越来越为人们关注。因此,大数据时代给康复医疗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3 大数据时代康复医学发展的现状

在国家大力扶持下,我国康复医疗服务体系逐年完善,各级医疗机构努力按照政策制订的目标发展,大部分三级和二级综合医院已经陆续开展并加强了康复医学科的建设,社区的康复服务工作也加强不少[15]。但是从目前康复医疗技术的发展现状看,国内利用大数据资源辅助患者进行康复治疗的研究工作十分少见,大部分的康复医疗技术还停留在传统阶段。目前康复医学在大数据时代下发展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大数据在医疗康复与健康方面未得到重视

康复医学目前的研究方法大都还沿用传统的方法,数字化康复医疗的推进过程十分缓慢。由于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同时“只看医生,不信数据”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这些因素综合起来会导致健康素养指标偏低。国内医疗机构尚处于就诊预约、价格查询和浏览诊断结果的初级信息管理阶段[16]。康复医疗的数字化进程仍停留在医疗数据的传输上,对于数字化的医疗数据在医疗中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参考和辅助制订治疗方案上,多数医生还是根据自己的医疗经验来为患者制订康复计划。

3.2 医疗信息化程度不够

信息化在中国发展迅速,但在医疗方面的发展严重不足。医疗专用网络铺设缓慢,各个医院之间的治疗和诊断经验难以快速实时共享。由于医疗领域大数据来自不同行业,相应的数据资源分散在不同数据池中,包括医院电子病历,结算与费用数据,医疗厂商的医药、器械数据,医学研究的学术数据,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采集的居民健康档案,政府调查的人口与公共卫生数据等,彼此间并没有太多联系[17]。医疗诊断数据管理混乱,没有实现有效的存储和信息挖掘,导致医疗信息数据化在某种程度上并没有发挥出医疗存储数据的作用,相反还增加了医院的存储开销。医疗信息数据挖掘和共享技术是实现大数据时代高效医疗的必要前提,只有在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下,康复医疗才能利用好大数据时代中海量数据的辅助诊断价值。

3.3 康复医疗技术成本居高不下

医疗数字化的一个重要推动力是降低医疗成本。大数据时代可以利用大数据实现医疗资源的共享,特别是医生在线诊断、联合诊断的费用,都可以通过医疗数据化得到极大的改善。多个行业已经利用大数据改善业务,例如金融业、零售业、生命科学、环境研究等[18],且在电商、金融、体育等行业已有许多成功的应用[19]。但目前康复医疗在这方面收效甚微,因此,应利用信息技术,建设远程医学监护中心平台,为患者提供更具创新性的医疗康复服务,降低医疗成本,侧面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3.4 康复医疗人才资源匮乏

医疗数字化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能缓解医疗人员匮乏的难题,但在康复医疗中,该问题目前还十分突出。利用数字化医疗来培养康复医疗人才十分疲弱,康复医疗教育资源利用率低。我国康复医疗事业起步晚,需求量大。我国医疗行业普遍缺乏既懂医疗服务业务又擅长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医疗机构人才流动频繁,又缺乏相应的职业培训体系,知识难以积累,影响了医疗健康大数据的发展进程[1]。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有效地抓住大数据时代的机遇,积极开展高效的网络康复医疗人才培训,培养一批真才实学的双料复合型人才,是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国内生物医学大数据发展的重要工作[5]。

4 大数据时代康复医学的发展方向

康复医疗的需求增加,给医疗康复与健康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大数据时代又为康复医疗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未来康复医疗技术的发展将会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前进:

4.1 康复医疗数字化

康复医疗过程将会随着健康信息的数据化的提高而更加数字化、智能化。从康复计划的制订到康复计划的执行,这些都将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在云服务器上,通过对这些数据的积累,可以实现康复治疗的数字化跟踪,使人们从传统医院健康医疗服务模式向依赖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服务模式转变和过渡[20]。让优质医疗资源通过数字化手段得到合理的分配和高效的利用,便民利民,展现出大数据在医疗领域应用的巨大潜力与价值。

4.2 康复医疗大众化

大数据时代,康复医疗费用将会随着资源利用率的提高而降低,将来康复医疗技术为普通百姓服务也更加容易,从而解决治疗费用高昂的问题。如今医疗健康支出的1/3被浪费而没有用于改善医疗,为了保持竞争力,医疗机构必须把数据作为一种战略资产,分析数据以达到提高诊断准确度、提高疗效、降低费用、减少浪费的目的[21]。大众化除了康复医疗费用的降低外,还体现在康复医疗人才的培养更加多样化,通过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来提高康复医疗水平,让更多的人能享受康复医疗服务,是康复医疗发展的重要方向。

4.3 康复医疗精细化

目前康复医疗分工不明确,还是按照传统的“谁看病,谁跟踪”的方式M行。而康复治疗不同于其他治疗,康复治疗时间长,过程复杂,需要专门的陪护人员长期合作。因此,对康复治疗过程的精细分工能极大地提高康复治疗效果,降低治疗成本。康复医疗的精细化体现在康复医疗过程中的分工上,通过对康复计划的制订,到康复计划的执行以及最后的康复效果的复查等明确分工,提高康复效率,使康复医疗的过程更加规范。

4.4 康复医疗专业化

大数据可以通过利用数据和诊断资源,从医疗技术中划分出来,成为单独的专业。在未来的发展中,康复医疗的发展将会越来越专业,越来越具有针对性。康复医疗的发展方向是多样的[21],但康复医疗的发展目标是一致的,即为患者提供更加专业、体贴、便捷、经济的康复治疗。在该目标的指导下,大数据时代的康复医疗技术一定能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在国民经济建设中,为社会提供更好、质量更高的医疗服务。

5 小结

医疗康复与健康数据以惊人的速度与日俱增,大数据时代下的医疗康复是一个新兴的课题,该课题的研究不仅能促进康复医疗技术的发展,还能降低康复医疗成本,高效配置优势医疗资源。目前国内的康复医疗发展现状还存在很大不足,大数据挖掘技术对大量医疗数据信息中的有效信息进行统计和挖掘还远远不够,极大地限制了康复医疗技术的进步。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医疗人员与信息技术人员应密切合作,在两方面专业人员的共同努力之下,搭建起方便快捷的康复平台。

[参考文献]

[1] 刘宁,陈敏.医疗健康大数据应用主题及相关数据来源研究[J].中国数字医学,2016,11(8):6-9.

[2] Das R,Turkoglu I,Sengur A. Effective diagnosis of heart disease through neural networks ensembles [J].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2009,36 (4):7675-7680.

[3] Nahar J,Imam T,Tickle KS,et aL. Association rule mining to detect factorswhich contribute to heart disease in males and females [J].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2013,40(4):1086-1093.

[4] 张济川.开展康复工程学研究,促进现代康复医学发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1,26(10):897.

[5] 惠华强,郑萍,张云宏.医疗大数据研究面临的机遇与发展趋势[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6,23(2):91-93.

[6] 吴薇.关于大数据在医疗领域的发展浅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5,17(15):223-225.

[7] 金兴,王咏红.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应用与发展[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2016,13(2):187-190.

[8] 张云宏,郑萍.健康医疗大数据研究现状与展望[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16,37(9):610-614.

[9] 王俊艳,张志鹏,姚振杰.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分析[J].互联网天地,2015(9):4-10

[10] 互联网医疗中国会.重构中国互联网医疗模式[J].中国医院院长,2015(15):66-72.

[11] Thusoo A,Sarma JS,Jain N,et al. Hive:a warehousing solution over a map-reduce framework [J]. Proceedings of the VLDB Endowment,2009,2(2):1626-1629.

[12] 代涛.健康医疗大数据发展应用的思考[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6,37(2):2-8.

[13] 刘丽,王安莉.区域医疗环境下大数据管理问题探讨[C]//中华医院信息网络大会,2014.

[14] 钱存荣,孙娟,吴光哲,等.发展健康管理服务的思考[J].医院管理杂志,2013,20(1):75-77.

[15] 任慧朋.医疗大数据环境下的健康信息分析方法[J].中国医疗设备,2016,31(5):173-177.

[16] 惠华强,郑萍,张云宏.医疗大数据研究面临的机遇与发展趋势[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6,23(2):91-93.

[17] 董\,林立,金海,等.医疗健康大数据:应用实例与系统分析[J].大数据,2015,2(1):1-12

[18] 杨立成,高雅杰,王耀刚,等.基于SWOT模型的大数据在医疗领域应用分析[J].中国医院,2016,20(3):71-73.

[19] 陈卫平,刁文凯,徐渊红.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居民健康信息智能管理应用研究[J].中国数字医学,2015,10(1);35-36,39.

[20] Groves P,Kayyali B, Knott D,et al. The bigdata revolution in healthcare [J]. McKinsey and Company,2013,309(13):1351-1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