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美术教学范文
时间:2023-10-18 17:21: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跨学科美术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任何美术作品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创造出来的。艺术家在创作艺术作品时,不可避免地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同时由于学生对跨学科的讲授表现出来的专注程度明显要高于单纯的美术知识讲授,美术教学应尽量体现跨学科讲课的方式。
一、美术与艺术学科之间的跨学科教学
美术可以与其他艺术学科相结合。不过,仅以某一类主题来组织全部课程终是片面的。在学习过程中必须思考分科学习与跨学科教学的结合。分科学习主要解决各种美术语言、基本技能和创作方法。同理,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各有其独特而不可替代的艺术语言形态及其表现技能,也应该通过有计划的教学形成必要的艺术素养。“艺盲”无法参与真正的艺术交流。在此基础上,要设计一些跨学科教学的单元或主题,通过探究活动达到综合体验、综合运用之目的。
我们可以从艺术语言形态切入,从中体会各艺术间的相关性,又能突现不同艺术语言的独特性。或从内容主题切入,或做个雕塑,或从研究原始艺术、宗教艺术、现实主义艺术、现代艺术、中国传统艺术、民间艺术等深层文化意蕴切入,然后再比较各种艺术语言形态及其相关性,从人文性质的高度认识各种艺术。有了单学科对艺术语言的了解,主题性的跨学科教学更能从根本上加深对艺术的人文性质的理解,并有望产生“突变”效应。
二、美术与相关学科之间的跨学科教学
美术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传统的绘画和雕塑教学可以与丰富的现实生活、热门话题相联系;工艺教学则可以与民间艺术、地方风情相联系;建筑是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文化智慧的结晶,与历史、地理、宗教、科技直接相关;现代艺术涉及种种西方现代哲学理念、社会学和心理学等研究成果;现代媒体艺术是艺术与电子技术的高度综合,与电子影像设备、计算机软件和网络的知识、技术相关。由于美术已渗透于人类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美术教师在教学时,也应该与人文、科技、宗教、社会、经济等学科相联系。
实践证明,在初中美术讲课的过程中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有人说美术课像语文课,这的确有一定道理。语文知识看似和美术无关,但看重的是一种文化的、人文氛围的熏陶,这和美术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加强美术和人文学科的联系,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美术视野,对展现美术教师的人格魅力,展现美术课的学科魅力大有益处。任何学习都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可以激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做到互相融合,共同促进的作用。
三、结语
只要教师善于进行跨学科讲授,引导学生将美术与自然、社会及其他学科联系地思考,就会使学生通过美术理解更为广阔的世界,学生就会达到初中美术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引导学生以一种开放、探索性的审美态度从美术作品中获取多方面的信息,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 小学美术;临摹;自主创作
中图分类号 G6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712(2013)35-0044-03
作者简介 丁海华(1976―),女,江苏南通人,本科,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苴镇德耀小学教师,小学高级。
有人对各类大型产品上的“中国制造”大放厥词,认为中国没有创新性人才,都是一味地临摹、抄袭、借鉴,“关起门户自己造车”。的确如此,从封闭到逐渐开放发展,中国要解决创造性人才缺失的问题首先要从教育入手。可以说每个人与生俱来都具有创造意识,只是在从幼年到成年这段时间接受了模式化的教育影响,才最终造成创作意识的流失。所以这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避免大量模式化的疏导,而是将课堂开放起来,让学生更多地去自己摸索,逐渐形成自己的套路和风格,以免人云亦云,趋之若鹜。本文主要以苏少版小学美术为立论支点,来探讨课堂中“学舌”向“创新”的过渡。
一、图画颜色搭配及图画临摹向自我创造过渡
生活的丰富性是因为它的多彩性,事物也因这多彩化更显出其无限的美感。就像我们许多人会在小草和花儿前面加上翠绿欲滴、姹紫嫣红一样,缤纷的色彩加强了意境的美感,使我们眼前突然一亮,大饱眼福。对于美术来说,要权衡它的艺术精粹性,不仅仅要看其构图和造型,还要看色彩的运用。其色彩关系的运用会使画面存在节奏、韵律感,这些都能使得一幅画具有一定的美感。而且关于色彩的调配,我们在幼年时就已经接触,我们常常按照图画书上的色彩搭配在本身就有了构图的图画本上涂上相应的色彩,几乎每一个区域都按部就班。当然,这是在考验我们对颜色的分辨程度。但是到了小学,我们接触了美术这一学科,教师往往还按照以往的方式,让学生照着书本“依葫芦画瓢”。甚至还鼓励画得和书本一样的学生,而冷淡了那些“独设炉灶”、富有创造信、笔涂鸦的学生。这样一来,学生都摒弃了自身所具有的创造意识,向大众这边倾斜。长此以往,有天赋的学生也无辜成了方仲永。试问,中国如何出得了创新人才?所以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自我创造的平台,让学生摘去模式化的东西,运用逆向或独特的思维方式自主创新,将自己的色彩以自己所认为的方式涂鸦到自己的人生上去。
例如在学习《黑白灰》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准备构图完整但没有填充色彩的图画,并将其分配给每一个小组,让小组成员之间研究讨论,将最中意的颜色填充在其上。然后再进行小组间的画面色调组织对比讨论。在颜色填充的过程中,他们潜意识里就会对黑白灰这三种色调产生不同的反应,这就是所说的情感特征差异,教师需要找学生进行自主回答,让其对这三种颜色从视觉上给予内心的不同效果做一下有着自己标识的说明。这样的练习可让他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对颜色有一个情感上的具体认识。这样一来,美术课堂从对书本的临摹中解脱出来,教师为学生提供了想象力、创造力得以驰骋的天空。这是一项伟大的过渡和跨越,学生也由此乐于沉浸在生趣盎然的美术课堂中。另外,教师在让学生进行黑白灰这三种颜色的调配及情感识别之后,还要让其运用这三种颜色进行简单的设计创作,这是本课之难点,也是小学生最喜欢的一个环节。空间的开放,行动的自主自由让他们天马行空,三种颜色也将以独特的效果呈现在学生的笔下纸上。在这过程中,他们的形象思维、创造思维、想象思维全部像久旱了的禾苗一样,在得到春风雨露之后长势茂盛。
二、图画欣赏的人云亦云向独树一帜的过渡
俗话说:“艺无定法,道可旁通。”美的空间无边无垠,我们每个人的眼眸可锤炼出具有无数个层面的美,而不同的人又可在这其上采撷出有着自己标识的美感来。这就是所说的:“艺术是人类的,而审美活动是自己的。”我们完全可以摆脱概念模式化的脚镣,在伟大的艺术面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将包含自己感情、思想的观点坦然说出。但是,从美术课堂来看,因为封闭式教育形式的影响,学生认为书本上所给的答案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所以几乎将自己所有的想法掩藏起来,害怕它们泄露引出笑话。于是课堂生命力缺失,审美教学陷入窘境。究其根源,大部分是因为教育开放性的缺失。从课堂教学形式来看,教师或按部就班将教案书本上的答案说给学生,并让其背诵下来,应付考试;或将自身不怎么深刻的内蕴理解作为标准答案灌输给学生。一方面,他们捂住学生的嘴,不让其发表见解;另一方面,他们带有权威性地将自己的理解灌输给学生。于是,学生精彩丰富的内心世界被屏蔽,想象力、创造力的发挥被抑制。基于此,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审美意识,创建一个渐趋开放性的课堂空间,鼓励学生敢想敢说,培养其审美能力,拓展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尽可能使之在广阔的生活空间里汲取更多的美的清泉。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是一个灌输者,而是一个启迪者。这就要求其拓宽拓深学科领域,从而拓宽学生思维视野,保证赋予学生更多的灵感,启发其创新。
美术的上乘作品不仅要求构图的完美、造型的独特,还要求色彩的协调。以色彩来说,它最容易塑造画面的视觉效果,当然也最容易毁坏一幅构图和造型都完美的图画。以黑白灰这三种色调的艺术处理为例,要想让一幅画夺人眼球,画家必然会用心地组织画面的黑白灰关系,所以画面的节奏、韵律、情感因此而呈现。而这些也需要学生用自己的眼眸和内心观看到,这也是审美所具备的条件。但是学生缺失这样自我言说的平台,即使有,在教师权威性教学的趋制下,其想法也是人云亦云。审美过程中缺少自己独树一帜的见解,这使得深邃的艺术变得苍白乏味。所以,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这样的审美空间,在课堂上尽量展示些与黑白灰相关的图画,例如以黑色为主的低调图画《太行铁壁》、以灰色为主的中调图画《金风》、以白色为主的高调图画《头像》。当然每幅画都有它独特的主题,教师可以在学生对这些画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提问:“谁能说说在这些图画中你读到了什么?”学生结合图画的内容以及根据这不同的色调所呈现出来的心理情感反应,发挥想象,驰骋联想说出自己的体会。在这之后,教师再对作品主题进行申述,并让学生分析三幅色调带给人的不同感受。学生发言及独立思考的机会越来越多,他们想象力及创造力的延展也成了可能。在求知欲、分享欲的牵制下,他们内心想法的一吐为快更成为了习惯。
三、美术设计的“照本宣科”向“别出心裁”的过渡
现代的美术课本及课堂教学不仅仅只以画图、图画欣赏作为教学范畴,美术设计也粉墨登场,占据着相当大的一部分。这与社会市场领域的人才需求是分不开的。据统计,近年来设计人才极为短缺,大多数设计专业毕业的学生都眼高手低,缺乏创新,不能胜任工作。于是多方人士将眼光对准了教育,渴求教育能输出更多的创新人才,于是从小学起的美术课本中不乏设计环节。但由于课时的限制,教师根本不讲或略讲,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得不到培养,仅仅只是自娱自乐地折叠些小东西,或是按照教师给安排的任务,照本宣科,按书本上给出的步骤做些东西。所以,为了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让其在融入自己理念的设计过程中找到乐趣,教师应该多设置些设计活动及设计展出活动,并设置奖项,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例如教师可以创设一个活动主题:“废弃物的神奇变身”,让学生们用身边的废弃物,一个瓶子、一张报纸、一支笔、一块塑料等等为变身材料,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想象力,使这些废弃物摇身一变,变成艺术品。然后教师再将这些小设计陈列到一起,让学生投票选择优秀者,并颁发小奖品以兹鼓励。这时,学生们就会热情高涨,乐于设计。平时的废弃物也不舍得丢弃,使之摇身一变,变成自己手中的艺术品。
美的区域很狭窄又很宽泛,这因人视野心灵而定。视野开阔,心灵创造源泉的不竭,自然可以在每一隅发现美,而心灵视野的苍白则断然不会让你汲取到更多的美。所以作为美术教师一定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及创新力,逐渐引领其步入美的家园。
参考文献:
1 陈渐.谈学生美术鉴赏能力的培养 J .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1(4).
篇3
关键词:美术学科 现状 分类培养 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b)-0182-02
1 美术学学科发展现状
依据国家新的学科分类,艺术学从文学中分离出来,美术学也成为了一级学科,美术学学科地位大幅上升。在当今学校的教育体系当中,大多数课程都是建立在抽象符号基础之上的,然而美术课程则是更多的让学生去大量地接触实际的事物以及具体的环境,并且和其他学科有着广泛的联系,美术教育是发展全面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美术可以用来传承文化,帮助人们很好的认识周围的世界,众所周知的是,事物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同样来说美术教育在努力推进其他学科的同时,其他学科也在不同程度地反作用于我们的美术教育。所以可以看出美术学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而且这种相互作用的关系,将会随着时代的发展日益显示出它们融合的重要性。
随着各类新型文化产业以及时尚产业的大量兴起,各行各业乃至城市的建设越来越注重“包装”工程,社会对艺术人才的需求量也大大的增加,招生的规模的不断扩大。美术学学科的教育已经逐渐从精英教育转变成为了大众教育,美术学学科各专业毕业生也有了比以前更为广阔和多元的就业、创业空间。
然而美术学学科作为历史悠久的传统学科,已经形成了系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意识普遍不是很强,在传统教育教学观念下所形成人才培养模式方法和“创新教育”理论观念并不能够相互适应。现在采取绩点学分教学制度并不能够全面充分发挥教师教育教学积极性以及学生自我学习主观能动性,同时也不益于学生自我个性良好发展以及更有针对性的各类型人才培养。
我国美术学学科人才的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存在着隔阂,作为美术学学科和设计学学科人才培养的初中、高中美术教育的教学内容过于单一,尤其是高中阶段的美术教育,陷入到功利主义的应试教育,学生对相关学科以及相关专业的认识匮乏,更谈不上对对应职业的认识,局限于高考考题的反复训练,以至于本科阶段众多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荒度四五年专业学习的黄金期。
2 人的能力类型的差异
这种差异指的是能力在质的方面上的差异。在知觉、记忆、表象、思维等方面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在知觉能力方面有分析型、综合型、分析一一综合型、情绪型;在记忆能力方面有视觉型、听觉型、运动型、混合型:在表象方面有视觉型、听觉型、动觉型、综合型,在思维能力方面有形象型、抽象型、中间型。另外,人的特殊能力的差异也很明显。如:有文学才能的人,具有敏锐而又深刻的观察自然以及各种社会能力、丰富的想象力、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等等。然而具有音乐才能的人,则是具有敏锐的音乐感觉能力、较强的听觉表象记忆能力等。在一般的能力方面,能力差异主要指的是智力发展水平的差异。心理学家通过大量的研究得到这样一个共同的结论,那就是智力的个别差异在一般人当中会呈常态曲线分布。特殊能力方面,具有同一种特殊能力的人,其水平也有明显的差异。能力的差异,还表现在年龄上,有的人在儿童时期就显露出非凡的智力和特殊能力,属于才华早露或称早慧。古今中外能力早慧者不胜枚举,除了才华早露之处,还有大器晚成。
3 目前本科美术学学科教育现状
我国传统大学课程一直和专才教育相互紧密联系,最终建立并形成了一整套结构严密理论实践体系,长期一直以来在对于人才培养方案以及课程体系方面,我国高校普遍采用了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这种“三段式”教育教学培养模式,最终培养了很多各方面人才,但鉴于对学生能力类型与社会需求的对位培养分析不足,培养手段单一,毕业生的对口就业率和创业率较低。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各高等院校都陆续进行了学分制教学改革,这种改革由于强调我们学生学习主动性,同时也具有尊重教育对象个性差异,按照每个学生能力以及兴趣等来进行课程选择,这样就相应地培养起了我们广大学生创新精神以及各种实践能力。然而鉴于教育教学计划弹性缺乏,学生必修课比例偏高,这样就导致学生学习自由选择度较小,所以现在大量高校在对于课程体系改革过程中已经提高了选修课比例,以至于能够突破专业选修课选修范围,并且开设了很多跨学科、跨年级以及跨专业选修课程,从而优化了课程结构。但是由于每个高校改革程度不同,因而学生培养类型始终单一这个问题并没有能够得到实质上解决。
20世纪末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已经有了长足发展,速度惊人,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能够步人对大众化进行培养阶段。很多高校开展了宽口径以及厚基础通识教育,但是由于用人单位或者研究生学习单位普遍都感觉到了大学生专业水平正在下滑,通识性教育和专业知识教育两者之间矛盾已经成为了高等教育当中一个很重要问题之一。目前阶段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一个很突出问题就是我国人才培养模式相对而言比较单一。由于高校最基本任务是要能够为我们社会大力地培养出各种高级专门性人才,人才培养最终目标如果不同的话,它的培养模式选择也就会不同。我国大学总来说概括起来可以划分成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或者研究教学型大学、教学型大学。但是从严格意义上说来话,不管什么样一所大学它所培养人才都应该是多样化,并且大多学生毕业最终去向也应该是要趋近于实际应用方向。
目前形势下,我国高校当中比较突出问题就是把学术型人才培养和应用型人才培养两个概念混淆在了一起,把当初从两个培养方向以及两种培养途径人才培养方式按照单一规格来进行了确定,从而过分地强调了人才培养整体性。在课程实际体系上,同一个专业如果使用相同人才培养计划以及教学大纲,课程选择、内容安排、教学进度、教学方式都会相应统一,人才培养趋同现象一定会导致学生创新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不强 。
现在美术高考专业加试由各高校自主选择方式变为了“统考”方式,对学苗素质的考察只能通过抽象的分数,在应试教育的大棒指挥下,与考试无关的一切都成了“轻中之轻”,初级教育知识面狭窄的状况进一步恶化,学生报考志愿的盲目性进一步加大。另外教材的基本篇目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这就给专业教师提供了懈怠知识更新的温床。对于教材和教辅图书的依赖,已经让他们和学生一样丧失了阅读的冲动。还有目前我国本科学生的学籍注册以专业分类为主要依据,然而学士学位的授予权目前是以专业为界限这就必然对分类培养构成了一定的壁垒。
4 怎样进行美术学科人才分类培养课程的建设
4.1 以学科为招生分类依据
根据美术学学科的共性与初级教育现状,从招生方式入手,采取按学科招生。以学科为招生分类依据,不以专业为招生分类依据,学校要打破专业间的壁垒,实行学分制、弹性学制、导师制以及自由选课的课程制度,积极鼓励学生的个性长足的发展;要推行启发式、研究式以及互相讨论式的教学方式,大力启发学生活跃的思维;大力推行多媒体、网络以及仿真等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从而来提高教学的效率;要成立门类齐全的学科基地,实行大学生研究计划以及创新培养专项基金,增设创新学分,积极鼓励学生一系列大胆的实践创新活动的开展。
4.2 顶层设计,探索本科美术学学科分类培养体系下的课程体系
要在充分的行业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出适合于针对本科美术学学科分类培养人才培养具体方案。课程体系的设计要与行业需求、行业发展和学生能力类型划分相对应。这类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应该是由通识知识教育、专业知识教育、专业能力训练、素质拓展教育以及职业能力训练这五个部分的知识理论体系结构以及教学模块有机组成。通识性教育的课程应该大力强调德、智、体、美之间相互包容渗透,应该注重各类理论课程进行相互融合一个综合、交叉以及渗透,该类模式适合于那些低年级的学生进行修读。人才应该能够通过对通识性教育课程有效学习,从而来获取一定价值方面分析、探究方式以及能力综合训练,以致最终能够形成合理思维方式以及准确观察与判断能力,还有就是掌握清晰与外界进行有效沟通与表达能力,并且一定要明确自己在以后学习过程当中修读目标以及主攻方向。
专业知识教育、专业能力训练、素质拓展教育以及职业能力训练课程的构架。
本科教育的初期,在学生进入高校的第一学期,按照学科教学,课程进行设置以学科认知为主,也就是可以使学生对美术学学科的各个研究方向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引导学生自发的发掘自身的能力类型,初步确定自己的专业选择以及未来职业取向;同时也能够拓宽自身的知识面,建立厚实的横向知识基础。继而,在第二学期学生要按照自身能力类型的不同来选择不同的二级学科,这个阶段的课程设置以专业认知以及专业基础能力的培养为主。本科教育的中期,也就是三到六学期,二级学科按照不同的岗位能力以及专业的不同分类要求下设不同的研究方向;学生按照前期的学科认知细化研究的方向,可以跨专业来选择研究的方向,这个阶段的教学以专业能力的培养为主,以实践教学为主要的形式,以专业工作室作为载体,集中打造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开设很多美术学学科类范围之内的选修课以及部分相关的学科选修课,为学生补充本研究方向所需要的相关横向知识。本科教育的后期,也就是第七学期以后,学生能力类型的区别更加明显,引导学生依据自身的能力类型以及能力水平的不同进行职业的选择,采取企业顶岗实习、专业创作、写作、创业实践等等诸多更为灵活的实践方式从而使学生在考虑到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明确自己未来的职业选择,是选择就业还是创业或者是继续攻读硕士学位等等。
4.3 做好美术学科生分类培养基础工作
学生的潜质不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同,人才培养的重点和创新人才培养的特点也不应相同,因此,对学生的培养和教育不应整齐划一,而应是个性化、多模式的。基于这一认识,学校立足实际,以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为主导,实施了多种人才培养模式,成效显著。以重点学科为依托,实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针对优秀学生创建“励志班”,实施“精英”教育培养模式,以服务企业特殊人才需求为目标,建立“定单”与“定制”人才培养模式。为了能够体现出分类培养模式这一前言性理念,我们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培养过程中所涉及到所有课程教学大纲要进行多次合理重新修订,在大纲修订过程当中,最终修订要求我们学校课程教学大纲要能够体现出我们高校对人才进行培养目标要求以及学生各方面能力培养。对于基础英语、高等数学以及信息技术基础等等主要课程要制定出一系列分层次教学实施方案。不同层次所涉及到相同课程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以及课外作业都应该有所区别,从而能够充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各种需求,能够最终加强教育教学针对性意义。同时还要不断完善学分制选课制度。同时要进一步建立并且完善好和分类培养能够相互适应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从而打破各个专业间以及院系之间各种限制,人才能够按照自己知识水平、各种兴趣爱好以及发展预期来进行选取相当层次以及相应类型课程;不仅能够选择那种偏向于针对理论知识学习课程,而且也能够选择那种偏向于针对实际应用知识学习课程。
4.4 进一步提高对人才分类培养认识及不断完善分类培养方案
对学生进行分类培养是我国进行教学体制改革一项非常重要内容,但是怎样才能够真正实施好这也是一件极其复杂事情。由于进行本次改革一方面要受到传统教育观念以及习惯势力多方面不利影响;另一方面同时也给我们教学组织以及教学管理工作带来很多新问题,长久以来,我国教育体制基本上实行都是要对所有学生根据一致教学计划安排、学要求、采取是统一培养规格以及教学模式来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不管是教师、学生或者是教学管理相关部门,他们由于早已经习惯了这样一种统一模式之下教育教学,传统观念影响早已经根深蒂固。所以,我们教育相关行业部门一定要不断深入加强针对人才进行分类培养模式理论研究力度,要不断提高针对人才进行分类培养认识层次。要不断修改及完善针对人才进行分类培养方案以及课程教学大纲,要实施针对美术学科进行分类培养。由于涉及学生数量多、涉及课程广泛,在教学过程当中所遇到新问题也会相应比较多,要求根据针对人才培养最终目标以及素质方面要求要对教学计划以及教学大纲进行不断地动态修改以及完善。针对人才分类培养之后人才培养方式改变了,和它相适应教学组织以及教学管理工作同时也应该跟着做出相应改变,而不是单纯地仅仅照搬单一培养模式之下那些工作方法。人才对课程进行合理选择这是保证进行分类培养能否取得良好效果最基本前提条件,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当中,由于自身经验以及知识背景缺乏,人才常常会对自己认识缺少准确估量。
4.5 完善保障体系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要开展“名师工程、青年教师教育教学导航计划”等诸多有实际意义的培训工程,积极选拔教学的拔尖人才,努力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以及教学团队的基础建设;开展“优质课程建设工程”,加大课程建设的力度和强度;开展“教材建设工程”,积极鼓励并强力吸收高水平的教材、特色性教材以及补充教材的出版。加强教材选用工作的力度,确保优秀的教材能够进入我们的课堂。健全各个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大力开展教学专项评价的工作,努力促进学校的整体教学工作水平的提高。
要不断完善创新人才的品格教育体系的建设,将健全人格的培养要始终贯穿在对学生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当中。实施“三结合”成才工程,建立健全学生的人格新机制。“三结合”成才工程包含关爱机制、激励机制以及嫁接机制这三方面的内容,该工程体现了学校对学生的关怀与激励,不断满足了学生的发展需求,从物质层面以及精神层面上都能够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基本培养。要开展心理健康的教育,用细心的疏导方式来促进学生能够形成健全完善的人格。按照学生不同的能力潜质,以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对人才的需求作为基本导向,把对人才的培养模式改革作为先导,把教学体系的改革作为重点,把搭建高水平的学科以及实验平台作为基本保障,凭借学校传统优势的学科,将创建国内一流的学科和培养创新的人才紧密地结合,积极努力进行创新人才培养的努力探索和大力实践。
参考文献
[1] 宣华,郭大勇,邓伟.构建促进多样化人才培养教学管理模式[J].教育科学,2009,25(3):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