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的核心内涵范文

时间:2023-10-18 17:21: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华文化的核心内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华文化的核心内涵

篇1

一、中医学的科学内涵

(一)中医学具有一种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

“究天人之际”是我国古代哲学和科学所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在所有的天人之间的关系中,占据主导地位的观念就是天人合一,这是我国文化的一种基质,而且对我国的科学文化各个层面都产生了很深刻的影响。中医是在传统文化中孕育并发展的,所以也具有很深的天人合一的观念,所以具有浓郁的东方文化色彩,是一种整体的医学观。中医学认为,在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之外,人还和自然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二者是一种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主要表现在:1.天人合气,我国传统科学中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气,而气又分为阴和阳,所以就有“积阳为天,积阴为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等说法,因而天地和人都统一于气,只是处于气的演化过程中的不同形态。2.天人同构,也就是说天人在结构上具有相同性。古代的医学家将各个人体视为小宇宙和小天地,同天地和宇宙相应进而同构。凡是天地自然中的事物和现象,人类的身上都有相应的器官、部位和功能同它相应,如果天地自然发生了一些变化,那么人体的生理功能也就会发生一些变化。3.天人同理,也就是说人和自然在运动和变化的过程中会遵循着相同的规律。各个时代的医学家都吧阴阳变化的规律、五行运行的规律、太极的规律当做人和自然共用的的普遍规律。

有了以上三种理论,中医学在进行构建的时候,就会从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着眼,利用气作本体,将阴阳五行作为结构模型,这样就能把人放在自然的时空当中进行考察,从而有效建立人的生理和病历模型,然后找出相应的治病方法和原则。在中医学中,保健的前提就是人与自然的协调,而人们生病的原因就是天人系统失调导致。

天人合一的整体医学观念将人和自然的统一性当做基础,在宏观的角度上认识并控制人体,有及其深刻的合理性,蕴含着朴素的系统思想的萌芽,在早期的医学发展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中的生态医学、气象医学、时间医学等在现代医学当中也还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但这种观念过分的强调了认同自然的统一,没有关注到人体的差异性,更没有实践研究,所以使得中医学的理论具有相应的模糊特征和思辨色彩。

(二)中医学具有崇古尊经的价值观

我国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决定了我国才传统文化具有崇古尊经的价值理念,同时还具有追求同一的价值观念。而这种价值观念深刻的影响了中医学。黄帝和神农氏都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神话人物,但却被我国的医学家尊为医门的圣人,后来的张仲景又被尊为“亚圣”,他著的《金匮》《伤寒》等被中医学家奉为经典。也正是基于此,几千年来我国的医学发展十分缓慢,基本没有范式革命。一旦某位医者提出了反对先贤医学的观点,不但不会被接受,甚至会遭到其他人的排斥。所以在当今,要想积极发展中医学,就必须不断进行改革,对医学经典进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利用现代化的手段和方式,推动我国中医的发展,积极创新,勇于批判,为中医的发展注入全新的活力。

(三)中医学具有重神轻形特征

我国的传统价值观是重道轻器,这种价值观反映在医学中,就形成了重神轻形的特征。在中医学的方法论上,神比形更重要,那些掌握形的只是初级大夫,掌握神的才能称之为名医。脏象说是中医学理论的基础和核心。虽然历代都有对人体脏器官的描述,可是在中医中的脏腑功能却不是或者说不是主要从这些描述中得出的。所以中医学在诊断人的病情的时候,主要观察的是人体生理功能的变化,而不是具体器官形态实质的改变。这种方法论为中医学提供了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但同时使中医学变得神秘起来,例如经络、脉象、命门等有无和定位的争论,这些名词是一种功能但不是概念,并不是从相应的结构的分析中得出的功能,而是从功能来对结构进行“虚设”。所以,必须从重神轻形的方法论着手,才可以合理解释和科学研究这些概念及理论。

(四)中医学具有得意忘象这种思维境界

象和意属于我国古代很重要的一对意识范畴。“医者意也”就充分反映了得意忘象这种思维特色。通常情况下,中医都是通过“象”,也就是人体功能的外在表象对人体进行相应的认识,然后以象作为基本来构建人体的生理病理模型。中医学中有这样的说法:“象,形象也。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脏象。”由此可知,象是中医认识人体的一种有效的手段和工具,而不是人体的本质,所以必须经过“忘象”这一过程,才能“得意”,这样就能抓住人的本质。中医学的临床诊断主要以象、言作为基础,通过问得到言,通过望、闻、切得到象。再通过得象来忘言,这样得意忘象的思维过程才能够更加正确和辩证。

    通过相应的得意忘象、忘言,从而追求直觉的体悟,这种思维境界有着独特的优势,可以有效激发医生思维的想象和灵感,有较好的创造力。在比较丰富的经验的基础上,在宏观的角度把握人体,从而揭示出独有的人体奥秘。可是这种思维没有严密的逻辑,没有相应的实证分析,因而具有臆测性、模糊性和或然性。

二、中医文化的核心内容

要想研究中医文化,必须以我国的文学、哲学、史学为基础,将我国的中医名家、点击、文物、史迹当做对象,来研究相应的理论及规律,思想和观念、名家风范等等,促进中医文化的发展,推动我国中医的进步。

一般情况下,中医文化的核心内容主要有以下这些内容:以仁、和、谦、诚作为主体的一种文化理念,以精、慎、严、廉、作为主导的一种文化实践和以美、雅、馨、便最为主线的一种文化环境。在中医文化中,理念是根本,体现的是中医学的核心价值观;实践最为重要,可以充分表现中医学的特色和优势;环境最为直接,体现的是中医学的民族性特征,三者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缺一不可。

三、结论

篇2

经过一番酝酿,“曼丽新视野”栏目与读者见面了。“新”相对于旧而言,它是这个时代的特征,也是快速发展的中国每天留给世界的印象。在信息全球化的当下,在中国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她将如何面对新的传播环境带来的新的挑战,如何形成与时代要求相契合的国际传播的思路、策略与方法?这是一个新的课题,也是读者普遍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新闻与写作》的老朋友,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程曼丽教授将围绕这些问题进行解读、分析,给大家带来新的启示。

对外传播(或外宣)是我国党和政府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这方面的任务主要由外宣媒体承担(包括单一外宣媒体和综合媒体的对外部、国际部)。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国际地位的不断上升,党和政府适时提出了增强传播能力、积极影响国际舆论、树立国家良好形象的要求。中央级媒体据此纷纷调整发展战略,设定“打造国际一流媒体”的目标。这使对外传播开始由外宣媒体的孤军奋战转变为集优势兵力于一体的协同作战。对于中国来说,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

对中国而言,对外传播是“内”对“外”的传播,对世界而言,则无所谓内外,每个国家的信息传播都是国际传播或者全球传播的一部分,其信息的、媒介产品的推广以及国际舆论战的应对,都要在全球传播的大平台上经受检验。因此,无论我们怎么看,对外传播不是一种局部性的信息传播,而是与国家利益、国家形象紧密联系着的全局性的传播,是中国传播。

作为全球传播的一部分,中国传播需要整体性的思维和宏观的视野。

一、全球化视野

国内外学者关于“全球化”的争论虽然一直没有中断,“全球统一市场”的形成却是不争的事实。而在这个市场中,中国作用的日益增长、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也是有目共睹的,这正是今天的中国备受国际舆论关注的重要原因。这说明,作为一个综合实力不断提升的发展中大国和世界瞩目的重要信息源,中国已经具备了在国际传播舞台上以大国主体身份信息、设置议程、引导国际舆论的条件。这客观上要求我们改变以往在国际传播中的边缘化心态,在重大国际政治、经济议题中善于表达,形成话语优势;在国际新闻报道中注重现场,以我为主地报道新闻、发表评论,减少重大事件的转载、转播率。当然,参与国际传播或全球传播,就不能一厢情愿地自说自话,而应了解目标受众的需求,尊重新闻传播规律,改变传统观念浸润下主观色彩过重、宣传意味过浓的问题。只有这样,中国传播的信誉度才能全面提升。

二、中华文化视野

在对外传播中,我国拥有其他发展中国家不具备的资源优势,这就是由中华民族的发展、中华文化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汉语言文化圈和中华文化影响圈。前者是指散居世界各地的4000万华人、华侨,后者是指历史上深受中华文化影响的国家,包括日本、越南、韩国、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蒙古等等。这些国家的受众不一定懂汉语,对于中华文化却有着一种息息相通的感觉,接受起来没有太大的难度。上个世纪末期中国电视剧《渴望》在越南、朝鲜播出时万人空巷,就说明了这一点。由于文化上的相同性或相近性,这两部分受众是我国对外传播最容易到达和最容易产生影响人群,应当成为最基本的受众群体。在对外传播中,我们应当了解并根据他们的需求,制定针对性的传播策略和差异化传播的目标,通过跨语言、跨(亚)文化的编码、解码,消除传播中的隔膜与障碍,实现传播效益的最大化。

三、中国视野

篇3

近百年来,太极拳的理法,已有诸多贤达进行过系统阐述,现笔者仅从太极拳之功用这方面,做几点梳理。

太极拳的功用,很多人知道,也有很多人并不知晓,但却是真实而客观的存在。

太极拳的功用之一

让人精力充沛

人到中年,很有可能出现的情况,就是精力不济,稍微地努力工作一下,就感觉很累,很疲劳,甚至“心有余而力不足”。其中原因,就是从出生到中年,人一直在消耗生命能量和磨损承载生命能量的躯体,这种生命能量就是――气;这种躯体就是使气很好流通的四肢百骸、五脏六腑,功夫界谓之通透度。这个时候,如果能通过太极拳有无相生的互动,可实现阴阳平衡,气血流通,内气充溢,精神饱满。

有――躯体之四肢百骸,即阳面,属太极拳中能看得到的动作招法,如正反扭环、公转自转、放大缩小、折迭往复、对拉拔长、周身如球等的锤炼;

无――内在里,遍布周身上下内外之主宰于人的生命活动的神意气,如神的虚灵明净、意的灵动专注、气的充足充沛等和谐共济。

如此这般,四肢百骸、五脏六腑里,容纳气的空间就会扩大甚深,即传统太极拳界、功夫界所说的通透度好、松得好,这样,由于气血流通得好了,自然会身心内外舒畅,从而对精力的恢复有莫大帮助。如此这般,人又能像年轻人一样,可以加班,可以说话不累了,可以走南闯北地而不倦了。

当然,这还得看看修炼太极拳的时间,对太极拳理法理解的深度,以及依据太极思维处理各种事务的水平如何而有所不同。

太极拳的功用之二

让人思维敏捷

有的人从小到大,思维都不太敏捷,这除了他(她)所接受的扎根教育,经过的哲学以及数理上的训练,以及周围环境的影响外,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有没有建立一种抓住核心的思维模式,以及提供生命能量的气的质度和量度如何了。如果没有核心思维模式和充沛的生命能量,则很多时候,许多人的思维就不能打开、不能开阔、不够灵活、不够周全。

太极拳的功夫训练,内涵丰富,仅从思维层面来看,太极思维属于包含了形象思维、逻辑思维、体察思维、运动思维等思维合一的整体性思维。整体性是中华文化的核心要义,这在真正的太极拳中,体现得尤其明显,因为,要调动体内和体外之气,最大限度的不用肌腱伸缩之力,同时还能放松身心,自如地运用意识,而意识力度、思维的广度,能照顾到、关照到几种思维,舍整体思维,是不可能实现的。

我们从内功太极拳的揽雀尾一式,就可以看出来这诸多思维融合到一起的特性,比如,要有揽孔雀尾巴的形象思维(意在形先、意念造型)和概念思维;展开步伐、腰脊、两臂招式体现的是运动思维;做到、观照到其中的沉浮、松紧、饱满等等为体察思维等等。这些综合到一起,方为整体性思维。当然,学练的时候,则从一个方面入手,然后,逐渐迭加,最后实现联合、整体、混元的运动。这种自如、和谐、整体、平衡、流通的状态,就是太极。

日久天长,如此这般的锤炼,则必然让人的思维敏捷、反应快。

太极的功用之三

让人祛病延年

很多人以为,练太极拳就是为了祛病延年,所以,看起来,社会上打太极拳最多的人是离退休人士,这话没有错,因为,练太极拳,真的可以祛病延年,也因此,拳论上才有“ 延年益寿不老春”的说法。

那么,为什么练太极拳能实现祛病延年效益呢?

其一,通过太极拳动作姿势的导引,可调动体内的气血,使之更好的流通,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气血流通,百病不生”;

其二,通过太极拳理法所要求的“阴不离阳,阳不离阴”等太极思维的训练,可实现“ 神意内敛”、“存志守坚”,从而抵达“正念”、“正思维”,这样,就会逐渐形成少生气、不生气的性情,情绪上没有了大的起伏,这样,就少有“志一而动气”的刺激了,也因之,气在体内少郁塞、不紊乱,就会“治未病”,把病消灭在萌芽中――甚至自己都不知道,一些内里的潜在疾病已被消除了。

太极的功用之四

让人开启悟性

每个人都有先天自然之本具。

不过,大多数人的先天自然之本具,因后天尘世的熏染,其灵明知性、清虚本体,往往被屏蔽、被污染、被消解,也因此,沉溺在妄想、分别、执着的泥塘中,不能自拔,就成为生活中的常态。

太极拳是让我们恢复先天自然本具之能的内求法(认识论)、功夫修持(实操实作)、开悟途径(思维模式)。

拳乃掌握、把握、拿住、持之的意思,太极乃核心、心要、法则、规律的意思。拿住、把握、掌握什么规律?太极。如何实现之、修持之?内求法,内求诸己,关注内在神意气和形体动作的互动,感知虚空体性,观照自在真如,在此基础上,通过生命智慧的沉潜磨洗,加诸机缘和合,则必然实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明心见性智慧融”的开悟境界。

所以,从最根本处来说,太极拳真正的功用,是让人开悟的。悟了,则会悟后起修,再经过一定时间精气神的混化和动作姿势的通透度锤炼,则养生、防身御辱、书画创作、日常发明、企业经营等方面,都可以很快把握其中的最核心的心要法则和规律。掌握了这种法要和规律,人就能实现自由、自觉、自主、自控,健康、长寿、快乐、幸福也就自然而然能实现了。

篇4

[关键词] 民本 重民 治民 启示

在人类历史上,以勤劳、智慧、勇敢著称的中国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这些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无疑就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绚丽夺目的瑰宝,其中,民本思想无疑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1]民本思想作为我国传统文化思想精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存在形式,从一开始就对我国社会文明的发展发挥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中国传统的治国之道中,民本思想一直被奉为治国安邦的指导思想而居于首要地位,并且在现阶段又被注入了新的内涵而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而在当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中,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是个非常重要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不能把传统的东西看成是已经逝去的东西,传统是过去的构成要素,同时又是现在的土壤和未来的因子,传统是现在的根源,未来是现在的信念,现在不能没有根源,也不能没有信念,于现在之中弘扬传统、展望未来。[2]因此,在大力倡导民主政治建设的今天,进一步剖析传统民本思想的内涵实质,积极探究传统民本思想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现代启示,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借鉴价值。

一、传统民本思想的渊源追溯

关于传统民本思想的历史起点,尽管目前学术界尚未取得一致的认识,但对于历史文献上的记载基本还是普遍认可的。从仅有的文献记载可知,我国上古时代笼罩在神本主义之中,但随着夏、商、周之间的替代,民意民心的作用凸现出来,于是在神本主义的旁边出现了民本思想。[3]但这一时期的民本思想,都还是很初级的形式,思想也十分散乱,主要是一些论断,远没有形成理论,只能说是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萌芽形态。真正的“民本”一词,源于《尚书·夏书·五子之歌》的“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4]可以说,“民惟邦本”应该就是目前为止明确记载的并被广泛认可的民本思想的理论源头。此外,《尚书》中还记载有大量的关于民本思想的言语,如“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天矜于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欲至于万年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等,都是最初民本思想的典型反映。而在其之后的《春秋·谷梁传·桓公十四年》中就直接提出了“民者,君之本也。”这就出现了“民”与“本”的相辅相配,展现了民本思想的最初契合。但是,这不是说,只有明确包含民本语句的表述才称得上是民本思想的论述,其实,众多涉及君民关系、国家治理和民生发展的思想都可以纳入民本思想的范畴,民本思想本身就蕴含十分丰富的内容,而不仅仅局限于只是关注政治统治的思想。

总之,作为我国传统文化思想精髓的民本思想,从初现端倪到开始萌芽,再到形成确立,直至发展完善,其内涵可谓博大精深,其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它贯穿了整个中国古代社会,历经商周、春秋战国、汉唐宋元、明清等发展阶段,经过不断丰富、发展和实践形成了系统的思想理论体系。进一步而言,中国民本思想滥觞于殷商西周时期,初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实验于两汉时期,实施于大唐盛世时期,内化于北宋南宋时期,提升于明清之际,开放于近代时期,超越于当今时代。[5]

二、传统民本思想的内涵本质

(一)传统民本思想的基本内涵

篇5

2011年,美联经过长期潜心的市场研究,在小家电行业首个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融为一体,创造了美联文化电器,将具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巧妙地结合到产品中,形成独特的中国风格电器,打破同质化格局,突显中国文化价值。银港美联文化电器,将具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国陶瓷文化巧妙地结合到产品中,形成独特的中国风格电器,承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内涵,成色以中华瓷器文化为基调,通体瓷白,图案皆源于古代陶瓷珍品与及中国艺术大师力作,制造工艺精细优良,选材千里挑一,犹如中国传统瓷器通透亮洁,亦如收藏珍品意味深长,力求为每一位用户带去的不仅是可靠实用的功能,更添一笔品味中华的民族情感,或山水延绵,心旷神怡;或鸟语花香,赏心悦目;或书法墨宝,妙趣横生;中华文化共传承,银港文化电器呈现的是一份温暖而朴素的华文精典。

美联文化电器定位高端精品电器,例如我们的电磁炉,配套的赠品也很精致,很高端,甚至产品包括包装都是申请专利的,以体现高品位、高品质。做好产品差异化的同时,通过精致的文化电器达到文化传播的目的。我们的产品不仅仅是一种产品,更是一种文化和祝福。例如我公司有一款产品,源于清雍正青花花鸟纹钵,图案是朵牡丹与白头翁的和美情景,这个产品的寓意就是富贵白头。对于新婚的年轻人,这样的产品肯定会作为首选的礼物了。因而我们会开展多渠道营销,网上团购、礼品营销、政府机关团购等等都是我们关注的渠道。

我平常就酷爱收集字画、古董,爱品茶,我感觉艺术品,是各个时代的沉淀,集合了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从事电器行业多年,因此我一直都梦想着将这些文化气息融入到电器中。更重要的是,我感觉,做企业不仅是要赚钱,更需要用一种文化去影响社会,才是企业的责任。尤其是中国作为小家电制造基地,如果能通过家电的出口将我们的中国的文化传播出去,那将是很有意义的事情。银港文化电器以传承中华文化为己任,将中国传统文化结合于现代电器中。

在营销推广上,我们目前主要通过三步走,首先将中国的五千年文化通过出口向国外拓展,因为现在很多国外的友人都非常喜欢青花的立体层次感;第二是通过网络做网购,新颖的文化电器和理念,无论从图案的外观还是理念上很容易打动网民,很多网民一购买就是成系列性购买产品,例如青花、梅花两个系列,在网上销售很好。第三是通过广大经销商做好渠道销售。

为了更好的推进文化电器事业的发展步伐,我们决定在美联文化电器首发上市之际,隆重推出《喜临门》:“以滞迎新”,产品换代的营销政策支持,将第一利益给到我们经销商手中。经销商可以将手中的滞销产品,抵价换购美联文化电器产品,成为美联文化电器特约经销商。让更多有更新换代需求的经销商来这个产品。专利设计保障每一位经销商的专属利益,迎来全新的机遇,为广大经销商带来强而有力的独一无二的文化营销机遇。

同时,为了树立一个多赢互助的儒商形象,银港决定斥资成立小家电行业首个互助商会――银港儒商会,每一位文化电器的签约成员皆是银港儒商会成员。儒商会秉承“仁、义、礼,智、信”的宗旨,建立独具“儒家”文化特质的互助群体,定期与不定期地开展各种学习与交流等活动;人人都会有困难的时候,大多时候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在这里,经销商可以得到儒商会提供的各种帮助,银港儒商会创会伊始便确定了方针,这将是一项长效社会责任感的机制。

随着消费者对产品认可度的进一步提高,我们下一步准备扩大生产基地,同时会推出更高端定位的手绘作品的电器,而且会将这种产品编号,这种产品是电器,更是具备珍藏价值的艺术品,是一件具备文化内含的产品。当然,这就会对导购员有很高的要求,需要导购员讲出产品背后的文化,将别有一番的感受带给消费者。为了做好文化传播,我会亲自培训从业人员,将中国文化介绍出来,不仅要让消费者感到漂亮,更要感觉到漂亮图案背后的文化。

篇6

在国家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下,房地产业近几年来的生存门槛明显提高。天地源股份有限公司却在八年前就不动声色战略落子,从西安到苏州金鸡湖畔,从深圳到经济新增长极环渤海天津,目前已清晰构建了西安与沿海三大区域并举的全国化格局。“走出去”只是第一步,更需要另辟蹊径“走进去”,“文化地产”遂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法宝。天地源认为,地产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地产的灵魂。文化地产就是用现代建筑技术手段营造出的满足人们内心体验、情感需要的人性化宜居空间。对文化地产的追求和值守,让天地源得以厚德载物,强者愈强。

敬畏土地,传承文化

天地源对文化住居的探索,始于2005年在西安投资建设的高端住宅项目天地源·曲江华府。曲江华府与千年大雁塔相望,尊重长安曲江池畔的珍贵土地资源,凝聚国人对盛世大唐的遥远怀念,将曲江现代功能与传统文化融汇。其首创“辋川别业”,是将诗意大唐的精神与建筑的山水园林糅合。

此后,天地源一发不可收拾,在文化地产上频现力作。2007年,在艺术瑰宝《兰亭序》珍藏之地唐木塔寺文脉之上,天地源·兰亭坊应运而生。2009年,苏州“水墨三十度” 深度契合了小桥流水、曲径通幽的姑苏园林文化精髓,精致典雅,别有一番人文气息。2011年,天地源·平江怡景结合苏派居住传统,首次提出“古城板式中正官邸”理念。2012年10月,具有浓郁新中式古典主义建筑典范风格的天地源·丹轩坊开盘,项目当天销售560余套,以7.8亿元的成绩刷新了西安楼市新一轮的热销纪录。

对文化地产的追求,是天地源发于心、成于行的自然选择。董事长俞向前表示,中高端住宅是天地源的产品定位,追求可持续、合理的盈利,追求差异化的价值品味,是天地源的立命之本。

这样的价值追求背后,折射着住宅市场的变化。城镇化高速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不少人开始从单纯追求物质财富,逐步上升到对精神归属的追求,住宅不再仅仅是居所,也逐渐成为都市民众精神与情感最重要的归宿。这意味着,作为住宅的缔造者,需要从文化的角度赋予其时代的灵魂。

“地产开发首先是要敬畏脚下的每一片土地,尊重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和将要发生的历史,尊重这座城市的人类聚居史,这座城市的地域文化、风土人情。”俞向前坦言,文化地产就是让消费者心中的文化思想、情结通过建筑空间和社区生活复活;让文化融入日常生活场景中,在人们居住环境中活出文化的体验和感觉。“我们不做一世笔匠,要做房地产界的书法家。文化地产就是寄托天地源人梦想,融入天地源人心血,体现我们价值观和精神追求的传世作品。”他说。

知行合一,让建筑读懂生命

只有当建筑读懂了生命,生活才获得了真正的品质。天地源认为,“亲情、尊重、传承、创造”这四个基本原则是文化地产的核心内涵。

亲情与尊重,是源于中华文化中“以儒为主干,以道、佛为两翼”而形成的传统文化形态和核心价值体系。俞向前举例说,在产品上想要体现传统的“孝”文化,在户型方面想表现一个小家族的概念,是“一拖一”还是“两合一”,老人和晚辈的居住距离多少才合适?在这一点上,上海和西安不同,深圳和惠州又有所不同。地域文化的差异,需要用最稳妥的方式表现出来。

俞向前透露,天地源每到一座城市,第一件事就是深入研习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地理、气候、水文等相关内容,带着一份对这座城市的敬畏,对这片土地上文脉的尊重和对文化遗存负责的态度,定位产品并进行规划设计,力求让每个项目能够传承城市的性格,承载城市的文化记忆。他对天地源·津九轩项目记忆犹新。2009年,津九轩亮相天津,为海河城市文化与现代高层艺术化表现手法结合之作。其ArtDeco的建筑风格既时尚又挺拔,是古典对称与现代简约的综合,挺拔的高度唤起了天津人心底关于旧情的共鸣,演绎了都市建筑的两面性,真实再现天津第五大道的万国风情和百年建筑风格。

值得一提的是,为追求地产与文化融合的极致,天地源建立了一整套的文化学习与研究机制,让企业上下每个员工、部门、分子公司都能领略中华文化的真正内涵。天地源循例每年都会在文化领域采取“三个一行动”,即组织一场高雅的音乐会、一场高水平体育赛事、一次精彩的经济文化讲坛。如“天地源·国学大讲堂”,主讲人是著名学者钱文忠教授、曾仕强教授等,他们解析中国文化、品读人文生活,寻访心灵意境、追梦精神原乡。

融合创新,可持续成长

2011年,国家提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如何让地产和文化,两大支柱产业更深度地融合、聚变?这或是房地产一个新的重大课题。没有文化、思想的持续注入,生命力难以长久,地产概莫能外,这需要创新。

篇7

关键词:传统文化 人文素养 教育资源

《课标》明确指出人文素养包涵以下内容:“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显然,这段话指出了注重利用传统文化培育学生人文素质是当今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这也是和“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培育民族精神”的一系列布署,实现中华民族在本世纪的伟大复兴的目标相一致的。让传统文化回归语文教学要选得精,学得透,悟得深,帮助学生真正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全面提升人文素养。说到底,母语教育就是人的教育,人文素养就是人的素养。只有全面而深刻地把握好传统文化之根,使学生精神受到圣哲前贤思想的滋养,让学生既学文化,又学做人,语文教学之舟才能在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海洋上又能吮吸着鲜活的时代气息远航!因此让传统文化回归语文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

一、传统文化的内容

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E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传统文化是起源于过去、融合现在与未来的动态的主流观念和价值取向,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存在,广泛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中国是文明古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值得我们自豪的精神财富,我们应该把它融入我们的生命中,使之生根开花。

二、语文教学延续传统文化的现实意

现在有些学生不能正确认识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端午节、中秋节已不敌外来的情人节、圣诞节;汤圆、粽子、水饺不如肯德基、麦当劳。中国传统文化受西方文化冲击程度之烈由此可见一斑。要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语文教学义不容辞。《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运用和语感的培养,也要承担起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传统文化精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更加努力地学习、传承和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

三、语文教学中如何传承传统文化

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教育资源。其实我们的语文教材中已经有不少承载传统文化的篇章。比如古诗词、古代散文、小说等等。这些篇目既体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上辉煌的文化成就,也传递着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是我们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第一于素材。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所包含的f,统文化的内涵,用优秀文化的精髓来Jr发学生、影响学生,使他们懂得生命¨意义和价值,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对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热爱,以及埘杰出历史人物的爱戴和崇敬,使他们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2.利用阅读课及课外时间诵读经典语文教学承担的任务足十分繁重的,况且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有限,对传统文化的教育不可能都放在课堂1.来完成,因此,必须提倡利用阅读课及课外活动时间来诵读经典。唯有阅读本民族的经典,我们才有可能记住自己的血脉,住自己的精神家园。经典是我们灵魂l依托,我们应该用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来熏陶学生。在经典离我们越来越远的今天.学生感到浮躁,回归经典阅读尤其迫切与重要。无论我们走到哪里,只要有机会,都不要忘r对经典尽可能的亲近。唯有如此,我们的民族才不会失去自己的文化根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才能根植于下一代的心中。

3.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我们可以举办各类以传播传统优秀文化为目的的讲座、古典诗词朗诵会,举办有关“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如默写古诗文等观看表现优秀历史人物事迹的影视作品并开展讨论,组织学生参观历史人物纪念馆或者重要历史文化遗迹等等。样,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而且还会帮助学生增长历史文化知识,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激发学生学习传统化的兴趣。语文是直接与传统文化打交道的学科,语文是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语文教学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渠道,承担着育人的重任。因此,语文教学要以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为己任,在学生人格塑造、思想启蒙、人生导向、精神修养方面都要有所作为,只有这样语文课才会教得有深度,才能更好地履行盲人的神圣使命,同时语文学科也才会有蓬勃的生命力。传承传统文化,也是每一个语文教师不能回避也无法IP避的问题我们要充分认识语文教学承担的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我们必须给学生深厚的人文底蕴,培养学生的民族情结,为中华民族的发展造就有用之才。

篇8

关键词:中华传统美德 中小学生德育 道德力 影响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225-01

1 引言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结晶,是可继承的优秀文化遗产,并且需要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得到创新。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优良的品质、优秀的传统、高尚的道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综合。儒、释、道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主要来源,归结起来,可以概括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华传统美德是人们行为习惯的基本准则,是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是民族强大凝聚力的主要来源。

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在中小学德育工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中小学生文明行为养成的主要支柱,具有强大的道德力和影响力。中华传统美德有利于中小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涉及到中小学生德育工作的方方面面。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在中小学德育中的道德力和影响力表现在:它是中国优秀传统思想的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是中小学生思想发展的内在动力,促进中小学生不断前进;对中小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一项基本工程,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校园氛围,为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对他们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不仅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还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是中小学生德育工作的核心内容,本文重点探讨中华传统美德在中小学德育中的道德力和影响力,以期能够促进中小学生德育工作的发展,提高人们对中华传统美德的认识水平。

2 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与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

当今社会是一个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的社会,全球化带来了经济和文化的大发展,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某些不利影响。如:青少年中的拜金主义、功利主义、道德滑坡等等。这些都严重危害着青少年的身心,阻碍了他们的发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重在弘扬中华传统价值观念,是集爱国主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身心和谐发展为一体的道德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集中体现,是建设文明、和谐社会的根基,也是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也造成了社会中价值观的杂乱迷离。中华传统美德教育重视青少年的素质教育,彰显个性,着重个人的创新品质的塑造与培养,开发人的潜能,实现个人的创新、和谐发展。它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能够在点点滴滴的生活中都学生进行渗透性教育,是一种外在的知识与内在的情感的贯通和融合。“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还是我们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因为在良好的道德环境中,传统美德能够内化为个人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的准则,不断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完善我们的人格和道德品质,从而促进个人的健康成长。”(张俊杰、王钟坤、送,2010:138)

3 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与文明校园的创建

文明校园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摇篮。文明校园的创建,离不开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可以说,传统美德教育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对中小学生的道德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学生个人发展的层面上,还应当为学生营造有利的学习和成长环境。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在文明校园的创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知行合一,道德情感转化为学生的文明行为。传统美德教育在文明校园的创建中成为凝聚和谐思想、文明行为等各种优良道德品质的粘合剂,成为创建文明校园的原动力,将校园打造为“道德家园”,把学校建设成为“文明的家”。在文明校园的创建中,赋予传统美德新的内涵,弘扬其精华,发挥其重要作用,就一定能够为学生的发展创设良好的环境。在文明校园创建中,结合学生实际,把传统美德教育渗透到教学、实践、生活、服务、人际关系、科教文化活动中去,陶冶学生的情操,促使他们将道德理念转化为自身行动,并升华为文明校园的创建行动。

4 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与未来和谐社会的构建

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我国未来和谐社会的构建者。他们是影响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力量,与祖国的命运息息相关。未来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驱动力,是中国强大力量的重要体现,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支柱。未来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袁洪群(2007)认为,“中华传统美德具有永恒性和历史的可续性”,“只要我们不断结合现实,赋予新的内涵,弘扬其精华,就一定能够对当前的我国的思想道德建设和人类的精神文明发挥重要的作用”。(袁洪群,2007:50)毫不夸张地说,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关乎能否为青少年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并且直接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5 结语

“站在全球化的立场,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道德的生活基础与社会环境发生该变后,必须实现传统美德教育理念与范式的转换,才能重新获得在现代社会境遇中的价值合理性基础与前提”。(林楠,2005:38)中华传统美德是和谐思想的集中体现,强调责任感和忧患意识,着重实践,把个人和集体、社会统一起来,是道德教育的核心。在中小学德育工作中,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发挥其应用的作用,必然会产生巨大的道德力和凝聚力,对学生自身、校园建设,以及未来社会的发展产生无限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林楠,论全球化视域下青少年传统美德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2005(9上):38.

篇9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礼法文化;体育文化;太极拳

中图分类号:G85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0)05-0092-03

我国封建社会典型特点是以宗法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会网络,以“礼”为中心的行为规范,以“法”为归宿的道德系统。“礼”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社会现象,有关礼的观念与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礼与法的相互渗透与结合又构成了中华法系最本质的特征和特有的中华法文化。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和法制的主体就是“为国以礼”、“为政以德”。就此而论,无论是“礼”还是“法”都是人之为人的行为规范,也是一代王朝的政教刑法和朝章国典。

在太极拳3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打”与“练”始终是其存在的主要形式,练武之人亦多被视之为粗俗之人,长期以来难登大雅之堂。太极拳走出陈家沟,杨露禅于端王府授拳,可以说是太极拳发展历程中的关键转折。在端王府授拳期间,很多王公子弟从学于杨露禅,太极拳开始与上层社会发生联系。光绪帝的老师翁同和大学士观杨露禅拳艺后书赠对联“手捧太极塞寰宇,胸怀绝技压群英”相祝贺,太极拳由民间步入了大雅之堂。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礼法制度是皇家子弟必须遵循的生活准则,太极拳能够被王公子弟所接受,说明太极拳本身具有极强的礼法内涵。太极拳由俗而雅、由陋而精的发展历程,其外因是社会文化背景的转变,内因则是太极拳“礼法”思想使然。太极拳能够超凡脱俗,正是因为其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礼法”思想。

1 太极拳以“礼”为先彰显人文精神

孔子言:“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孔子的这句话体现了我国古代射礼的重要文化特征。比赛射箭时,先行礼让而后比赛,结束后饮酒交流,胜者说承让,输者说领教,这是君子之争。射礼兴于西周时期,是礼制教育手段之一,通过射箭活动的礼仪制度强化等级意识,使人们掌握有关礼法知识与行为规范。

与古代射礼不同,射礼是天子、士大夫等上层社会的体育活动,而太极拳诞生于民间,多为乡野之人所为之事,所以,太极拳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但太极拳诞生于覃怀地区(现为河南焦作),被赋予了厚重的文化气息。覃怀地区是明清时期的怀庆府,早在文明开端的夏禹时代,就相当有名,古籍《尚书》就有“覃怀底绩,至于衡漳”之说。太极拳在发展过程中,汲取了道家“反者道之动”、“无为而无不为”的哲学思想,同时也吸收了儒家“克己复礼”、“厚德载物”的传统美德。

传统礼法思想体现在太极拳的方方面面。太极拳练习身法上要求中正端庄,不偏不倚;行为上要求后发先至,舍己从人;意识上要求我守我疆,不卑不亢,虚怀若谷,道法自然;战术思想上要求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从太极拳身法要求到战术思想,都体现了建立在传统儒家伦理道德基础上的行为规范,彰显了太极拳的人文精神。

太极拳被称之为“哲拳”,实际上是兼收了我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三家的哲学思想。太极拳主静、贵柔,老子说:“天下莫柔于水,而攻坚者莫之能胜。”又说:“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于人。”老子说的“柔”其实是一种坚韧不露,含蓄和深沉,贵柔不是退缩。柔,不是软而无力,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内敛、含蓄,追求的是以礼为先,先礼而后兵。所以,太极拳的文化内涵极其深厚,它深深地植根于中国传统的礼法文化之中。

2 太极拳以“德”为范体现民族素养

“德”是西周礼乐文明的核心,“德”的外化即为礼,在心为“德”,发之于心而表现为行为即为“礼”。汉代的李先慎和近代的郭沫若都对“德”字进行过考察,李先慎从形声字研究“德”字,认为它不仅仅表示看得见的行为正直,而且表音的符号中也潜藏着内在的心之正直。郭沫若先生则把“德”字作为会意字进行解析,认为“德”字的初意就是思想端正的意思。“德”字所表达的正是正直的行为所体现的客观方面的规模,即后人所谓的“礼”;和正直的思想所体现的主观方面的修身养性。

太极拳练习不仅仅是外在形式的肢体变化,更重要的是要练心、练意,陈鑫在《太极拳要义》中说:“心之所发,谓之意。”太极拳以意指导一切,所以气未到而意先至,由意而气而劲,必先有意吞,而后方气吞与劲吞,“内动而后外发”,“内不动,外不发”,就是这个道理。练习太极拳要求表情自然,似笑非笑,神情专注,大有临危不惧,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之气概。“此时无声胜有声”,在对手面前不露任何凶狠的表情,从而获得心理上的优势,也恰恰就是这种面对对手的极度沉着和冷静,以“意”让之,使得对手难以捉摸,做到虚实难辨,占据心理上的主动。

儒家伦理思想核心是“仁义”,“非礼勿动”,“克己复礼为仁”,“仁者必有勇”,所以在太极推手中,表现“守礼”,强调“仁义之荣也”,一般不先出手,出手也不以伤人致命为目的,点到为止。德行规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伦理素养,太极拳对于“德”的要求体现于太极拳意识练习上,在练心、练意的过程中培养人“忠、孝、仁、义、温良、恭敬、谦让”等素养,丰富了太极拳文化内涵,这也是太极拳由俗而雅的重要文化内因。

3 太极拳以“敬”为尊表露民族心理

在貌为恭,在心为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敬”占有重要地位。儒学史上,《礼记》完成了孝敬之道的理论创造并演绎到了发展的顶峰。《礼记・坊记》说:“小人皆能养其亲,君子不敬,何以辨?”“《礼记》强调一个‘敬’字”。

“敬”是太极拳德行思想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陈鑫在《陈氏太极拳图说・陈氏太极拳图说凡例》中第一条就说:“学太极拳不可不敬,不敬则外慢师友内慢身体,心不敛束如何能学艺?”由此可见,“敬”是习练太极拳的前提条件,同时也是学好太极拳的必备条件。

另外,在太极推手中的“敬”还表现在尊敬对手,推手前的抱拳礼就是很好的说明。抱拳礼既表现为外在的行为――礼貌、义节,又表现为内在的精神内涵――右手握拳,寓意尚武;左掌拇指内扣,表示谦虚,虚心向对方请教永不自大。这种谦虚和虚心求教就是对对手最真诚的尊敬。可见,太极拳是以“敬”为尊的,太极推手作为实践太极拳的一种方式,也必然遵循以“敬”为尊的道理。

4 太极拳以“和”为贵折射民族情绪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和显著特征,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关于“和合”的思想和观念。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国人始终有着一种和谐的民族情结,人们不懈地追求社会与人的和谐。和谐是人类社会最理想的原则,追求和谐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终极目标。

太极拳的和谐理念体现在“圆”,因为“圆”是中国古代文化体系和谐观的具体表现之一,中国人对于周而复始的圆周运动具有特殊的情感,凡是以圆表现的都是美好的、和谐的。太极拳的各种动作皆取法于圆,和太极图相似,所以称为太极。郝月如在《操手十五法》中说:全身动作,时时以划圆圈为主,然圈越小越佳。圆是指太极圆,人身处处是太极,即人浑身上下都是圆,处处体现弧形,不光是外在的动作轨迹,还有内在的气和内劲都要体现圆的规律。

篇10

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人的内在要求为出发点和价值依据,得到最适宜、最恰当、无过与不及的表达与实现。1.以中道行事,不走极端孔子说:“过犹不及”,主张中立而不倚,秉承“中道行事,不走极端”的理念。负反馈电路是从输出端取出电流或电压,返送给输入端,使其净输入量减小的电路。直流负反馈会自动在一定范围内调整静态工作点,让电路在“和中”的直流环境下,“淡定”地处理信号。输入信号发生一定量的奇变,通过交流负反馈就可以得到较好的校正效果,确保信号高保真放大。锁相环电路通过特定基准信号这个基因的“遗传”,由鉴相器形成比较误差电压,以此控制压控振荡器的频率和相位,达到锁频锁相的目的。锁相环电路是解调器恢复载波的核心技术,是以基准信号作为标准,“中道行事”的典范。中道的标准就是仁义之道。作为从事电子信息的职业人,硬件设计必须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将电路调试到性能最佳的那个点上,不能偏离人道精神和社会公正,这也是为人做事的基本准则。2.执两用中,实行稳健的主张《论语》曰:“允执其中,叩其两端”;《中庸》曰:“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这“两端”并非仅指两个极端,而是指各种不同的意见,特别是对正反两面意见的全面考察,最终选择比较客观和稳妥的主张加以实行。AMD处理器的CPU峰值功率可以用降低电压来实现。但CPU工作频率一旦提高,电流就会很大,噪声表现敏感,CPU核心电压就要往上微调。牺牲节能来追求可靠性,也是不可取的,因为一个高发热的系统中各种材料、电路板的焊点都会加速老化,散热系统的造价也会提高。所以,这样设计其实也是在耗电和可靠性之间一个无奈的平衡。除此之外,还有放大器的性能改善与增益、通频带与选择性、正反馈与负反馈、竞争与冒险现象、触发器的受激触发与空翻等都是电子技术“折腾”状态下,一个个要解决的平衡问题。从职业思维方法上说,这是先考察事物的两个对立面,而后加以统一,异中求同,达成一致,实现合作。所以,虽然中庸之道不是折中主义,但有折中的成分,是一种积极的调和论。3.符合社会人生常道,做到合情合理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是中之常道,是人情与道理的协调,符合多数人的需要。电路设计与电路原理必须协调统一。集成运放中,输入级为差动放大,满足输入电阻大、抗干扰能力强的需要;中间级是共射放大,能提供较大的电压增益;末级是推挽功放,可以有较大的电流提供给负载,并让负载获得足够大的功率。电路设计实行“人性化”。电路中,五光十色的LED灯直观告知其内部“器官”的实时工作状态;无线传送与微型化实现了音、视频互动设备随身携带的梦想;触摸屏技术体现了人类触觉的无限魅力;红外线遥控与蓝牙技术摆脱了近距离有线传送的苦恼一个健康的职业人格应是情与理的平衡、合情合理做事、为多数人所接受,它是一种理性精神。

二、用仁义和谐理念打造职业团队

电子“人性化”的设计构成了“仁”,也就是一切设计都是为人服务。电子电路理论形成了“义”,成为电子设计的基石。反馈与推挽放大电路是一个个的“礼”到,赋有礼尚往来的美德。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各种电路柔情似水,优势互补那是“智”。共射电压放大电压、共集电流放大电流与共基宽带放大各负其责,各显其能,构成了“信”。上述电子技术中包含了“仁、义、礼、智、信”的传统伦理文化,并以此为基础,确立了一系列解决和处理各种复杂社会关系的标准,完成个人人格的健全和职业道德的规范。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命题,儒家提倡“中和”,强调“礼之用,和为贵”,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道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倡遵道以行,率理而动;墨家倡导“兼相爱,交相利”,主张实现个体与社会的有序一体、道德与功利的和谐一致。负反馈电路充分体现了“和为贵”的精神,实现电路参数永远保持动态平衡,对稳定电路参数起到至关重要的调节作用。输入接口的模拟、数模互换、信号处理及控制的数字和送给负载的模拟等各种不同类型电路和程序自然顺应整体功能,产生“志同道合”的电子系统。设计者可以用的理念,关注于每个单元电路,采用阻抗匹配、和而不同的连接原则,组建和谐统一的电子电路系统。此外,互补推挽功放电路是“分工协调”的结果;振荡器是“齐心协力”的写照;放大器中,静态工作点设置必须合理等同样赋有和谐理念。职业生涯和谐之道的关键便是,人的行为无论是对电子电路,还是对人,都要符合忠恕之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做到人得其所,路得其宜,宽容包纳,和而不同。这些都是正确处理人与电路、电路与电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黄金规则,具有最普遍的意义。

三、遵循天人合一的基本规律以提高职业能力

1.一体化教学是培养职业能力的基本模式元器件结构、电路结构、参数计算、电路板设计、测量与调试等基本知识构成了电子技术的理论,而元器件识别、电路板布局、焊接装配、元器件参数确定、电路参数测量与调试、电路故障检修等基本技能是电子技术专业必须开展的实践。一体化教学就是将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把教、学、做三个教学环节交替融合,从某种意义说。这也是“天(理)人(实)合一”。在一体化教学活动中,学生首先应该获得理论知识,在理解地接触时,进一步提高技能,如此循环往复,最终得到职业基础能力的提升。2.工学交替造就综合职业能力工学交替是学生在校期间,将学习与工作交替进行的教育模式。学习为工作准备,工作是学习目的。电子电路设计、元器件筛选、印刷板设计制造、电子产品的生产及维修等工作,都应成为学习内容,并按工厂的要求检验工作效果。学习则为工作进程、工作改进、工作创新等方面提供智能支持。工作能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学习则能理顺职业能力,这样多次交替进行,必能造就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电子产业一线技能人才。3.校企双制注入职业能力提高正能量校企双制是指政府出政策、企业出岗位、院校出学位,招工招生、送岗送学、双制培养的办学制度。政策是“天”,岗位与学位是“人”,则校企双制为“天人合一”新型办学制度,为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注入了正能量。电子技术岗位有产品研发、生产制造、维护维修与采购销售等,技工院校就要提供与其相应的学位,在政府政策的扶持下,企业与学校共同培养技能人才。政府政策把企业岗位与学校学位紧密联系在一起,岗位不但要出工位,更要出技术、技能与文化等综合职业能力;学位不但要出学生,更要出品学兼优、健康向上、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技能人才。

四、“有所不为”才能让职业能力培养插上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