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前启蒙教育范文
时间:2023-10-18 17:21: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龄前启蒙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5-0168-01
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的改革开放正在深入进行,全球经济一体化把东西方交流的需求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英语教育也随之发生了一些变化:从改革开放初期的青少年英语教学到少儿英语教学,如今又提前到了学龄前儿童英语启蒙教学。
但由于客观条件的局限性,中国学龄前儿童的英语启蒙教育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在各方面条件都欠佳的山区,学龄前儿童英语启蒙教育鱼龙混杂的现状更令人担忧。
一 师资力量严重匮乏
笔者走访了生活的山区县城四个规模相对较大、声誉较好的幼儿园(平均人数达180人)。四个幼儿园的英语老师中,仅有一位是英语专业的专科毕业生。大多数幼儿园英语老师没有受过系统的培训,英语教育知识不足,严重的是这些老师在语音方面存在各种问题,典型的如/n/和/l/混淆,元音发音不到位等。儿童对于语音语调的敏感性是非常强烈的,孩子心目中老师的地位最高,基本上完全服从老师的指令,一般都会模仿老师不正确的发音。
二 教学形式单一,教师没有深入研究英语启蒙教学
走访的这四个幼儿园的英语课堂,无一例外地用到了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遗憾的是老师们对于这种教学方式的运用也仅局限于展示,没有进一步展开教学、不能充分调动孩子们的各种感官从而挖掘孩子们的语言学习潜能。英语教学中的视、听、说、唱、练、玩几个环节不完整,大多数情况下就是看动画片,跟着老师重复一些固定句型直到能完成机械性地问答。或孩子跟着光盘学会几首英语儿歌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了。
另外,幼儿园英语启蒙教学内容的随意性过大,教学的目标考核也无科学依据。笔者走访的四所幼儿园使用的教材不是根据教学需要针对性、系统性地使用,而是教师根据自身爱好和一定利益关系而定。有的幼儿园小班可能用的是牛津幼儿英语课本,中班又换成了迪士尼神奇英语,大班再变成剑桥少儿英语。考核由老师把握,主观评价居多。
而家长方面,能够配合幼儿园英语教学的家庭寥寥可数。孩子的英语学习局限在幼儿园的英语课堂上,学习英语的家庭氛围几乎没有。家长在孩子的英语学习中没有能扮演重要的角色。语言习得有两大情景:自然情景和教学情景。自然情景是学习者在生活和社会环境自然地运用语言;教学情景是学习者在语言课堂学习实践语言。在大量母语的干扰下,孩子的自然情景自然转向了母语习得而不是第二语言习得。英语学习教学情景的不足和自然情景的缺乏都让双语徒有虚名。
这些问题有其客观必然性,是地域处于劣势的山区经济发展滞后、人力资源开发滞后、观念落后等多种因素叠加的后果。目前,山区英语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相对较容易,而在各个幼儿园应聘的英语教师大多是英语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薄弱的非英语专业毕业生。“英语教学非常特殊,因为语言不仅是教学的工具,也是教学的内容。在学生没有工具的前提下传授英语,教师不仅要有优秀的专业知识,还要有特殊的教学本领和职业技能,能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让学生获得这种工具。要获得这种职业技能,英语教师必须系统地接受语言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相关教育管理部门应对从事学龄前儿童英语启蒙教育的教师进行统一培训。
而幼儿园英语教学形式单一的问题,在师资问题得到解决之后,教学形式的问题应当会有所改观。教师凭借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知识,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按照兴趣产生、发展和演化的规律去培养孩子的兴趣。根据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在《幼儿学习类型、特点及影响因素》的理论,学龄前儿童处在感知运动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主要通过对物体的触摸、摆弄以及身体的运动来认识客观世界和自我。教师可以实施游戏教学法,充分利用儿童认知直觉的特征,选择形式活泼、富于色彩和动感的、贴近孩子生活的幼儿英语教材,使用配套的音像数据,综合运用听说读演唱等多种学习方式,做到每堂课都是精心设计的教学呈现。课前准备、课后总结,养成良好的、常态化的教学反思习惯,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学龄前儿童英语启蒙教育教材铺天盖地,丰富多彩。幼儿园应当给孩子提供一个纯正的英语语言学习条件,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生理特点和认知特点,针对同一班儿童系统使用一套固定教材。
解决当前山区学龄前儿童英语启蒙教育问题还有很多更好的办法。希望以此文为砖,引出玉来。有人把儿童比做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身处教育资源不足的山区,儿童是缺乏阳光、缺乏营养的花朵。社会各方都有责任行动起来,为这些孩子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充分挖掘其第二语言的潜能,让他们有一天能真正参与到国际化发展中发挥他们的才能。
参考文献
[1]欧卫红.双语教学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篇2
音乐启蒙教育的对象问题,即音乐启蒙教育到底是面对少数具有音乐学习兴趣和具有一定音乐天赋的儿童,还是面对每一个普通儿童,并纳入他们基本受教育内容的问题。
从欧洲的某些音乐渊源看,他们早从中世纪开始,由于宗教对当地人民生活的渗透与影响,儿童一般从小就跟随长辈进入教堂进行礼拜活动,他们自幼便在“圣咏”的歌声中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接受了音乐的启蒙教育,特别是乐音(音高、音准)、歌唱,以及多声部和声的熏陶与影响。这也是一般欧洲人注重和声,而音准概念比较强的传统根源所在。
而我国则没有同样的宗教音乐文化传统的背景,相对来说,少年儿童的音乐启蒙教育表现了极其多样化,非常散乱而缺乏规范性的特点,每个儿童接受音乐的启蒙教育具有极大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比如有的儿童最初的音乐启蒙来自家庭中长辈从事专业音乐工作或是业余音乐爱好者;有的来自民歌、戏曲的熏陶,或学习乐器演奏等。少部分有这样条件的儿童在他们的学龄前就已经接受了不同程度的音乐启蒙教育,而大部分儿童是在入学后接受的粗略而随性的音乐启蒙教育(这里还未计入部分不能或没有条件进入普通学校学习的儿童在内)。这样就造成一种情况,除了一部分儿童在学龄前接受的不够系统的音乐启蒙教育以外,大部分的儿童在学校接受的音乐启蒙教育更是大打折扣的,实在难以保证具备最基本的“音乐入门”的知识和素质,如果加上一部分不能进入学校学习或学校没有能力安排音乐课程的情况,我国儿童普遍接受音乐启蒙教育的状况还是令人堪忧的。这样一批没有接受良好的音乐启蒙教育的儿童,当他们长大成人后一定就会出现对音乐茫然无趣,进入音乐厅就想睡大觉的情形。
笔者建议在我们的教育系统中构建如同我们古代教儿童断文识字的“三字经”这样的“少年儿童音乐启蒙教材”,为音乐教育者提供可靠的教学材料,并将这个教材通过家庭和小学校普及到我国每一个儿童身上。当然这个设想的实施,最为重要的是对教材内容的制定,这需要经过严谨的科学论证。比如在这个教材中选用经典的音乐作品片断作为儿童“音乐入门”的聆听或学习材料,例如选择贝多芬的《欢乐颂》作为儿童认知“大调音阶”的材料;选取民歌《东方红》作为儿童认知中国民族商调式的材料;选取格里格的《晨曲》作为认知和声色彩的材料;选取莫扎特的《弦乐四重奏》作为认知小型弦乐队的材料;选取马思聪的《思乡曲》作为认知小提琴音色的材料;选取刘北茂的《小花鼓》作为认知二胡音色的材料;选取普罗科菲耶夫的《彼得与狼》作为认知管弦乐队音色的材料等等。
二、音乐启蒙教育要循序渐进
音乐启蒙教育应该如何循序渐进的问题,也是儿童音乐启蒙教育是否收到良好效果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对于音乐启蒙教育的教学材料的选择,一定要注意根据儿童年龄的增长对使用的教材做科学有序的调整。看到有的儿童家长为了培养儿童的音乐兴趣,不分青红皂白地拿贝多芬、海顿、莫扎特、肖邦的作品放给儿童聆听,以为这样就可以增加儿童对音乐的理解和储存。比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的《大地之歌》、肖邦的《革命练习曲》虽然都是非常经典的音乐名作,但不一定适宜儿童聆听。如若在第一阶段的聆听之后,选用施特劳斯的圆舞曲、维瓦尔第的小提琴协奏曲《四季》、莫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则更能收到好的聆听效果。这样才符合由浅入深、螺旋式前进的人对自然普遍的认识规律。
三、音乐启蒙教育的根本目标
音乐启蒙教育的根本目标的问题,也是音乐启蒙教育最为重要的问题。人们总是说“音乐的美可以陶冶人的灵魂”,可是我们的音乐教育者却很少认真探讨过,音乐的美又是怎样起到陶冶人的灵魂的作用,又使人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的呢?什么是音乐所特有的美呢?汉斯立克说:“这是一种不依附、不需要外来内容的美,它存在于乐音以及乐音的艺术组合中。优美悦耳的音响之间的协调和对抗、追逐和遇合、飞跃和消逝,这些东西以自由的形式呈现在我们直观的心灵面前,并且使我们感到美的愉悦。”“音乐的原始要素是和谐的声音”,从音乐的本质上说,音乐的美是具体体现在人的听觉上的,是人的听觉所感受到的乐音(在一定律制下的有稳定频率的固定音高、音准)、韵律(节奏)、旋律(曲调,即由组织的音高体系)、乐曲的结构(曲式)诸方面音乐要素的总合。而对于音乐的特殊性而言,这其中最最重要的要素是乐音(音高、音准)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有组织的音高体系(即曲调),因为节奏、结构等要素并不是音乐独有的特质,比如诗歌、舞蹈等艺术门类都具有同样的要素。
因此,笔者认为,乐音(音高、音准)的训练应该被首先提到我们音乐启蒙教育的日程上来,我们的国民音乐素质才能真正地提高。平时我们说这个儿童“五音不全”,也就是说他在最初的音乐启蒙教育中没有接受很好的乐音的感受与音准的训练,倘若音乐没有乐音就等于零。在这一点上,往往被许多从事音乐教育的的人加以忽视。一个非常极端的例子是:一个有几年学琴经历的儿童,当众用小提琴演奏一首人们十分熟悉的民歌曲调《茉莉花》,她认真按照指板上用橡皮膏标出的音高位置按音,然而她却拉出让人不堪入耳的音调;为什么呢?究其原因,是她手中的这件四根弦的乐器有一根弦低了一个全音,拉出怪异的曲调她却全然不知,而一直把最后一个音拉完。人们不禁一定会问,对于中国人来说这么熟悉的曲调,她居然就从来没有听过吗?她的耳朵怎么就能够容忍这样的音调延续下去呢?这个个案可能让人难以置信的,但却真实地出现在我们身边。这个事例虽然发生在个别儿童身上,但却说明了我国音乐启蒙教育中的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也即忽略音乐最根本的音高与听觉的训练,这样的音乐教育是足以令人担忧的。因此,音乐启蒙教育应具体体现在对“乐音”概念的认知与训练上。我们的教育者只有在这一方面下大力气,才能达到国民音乐素质提高的长远目标。
四、音乐启蒙教育的具体问题
汉斯立克说:“每一种艺术的美的法则是跟这种艺术材料和技术的特点分不开的。”所以说,在音乐启蒙教育中,我们一定要把教学的重中之重放在聆听音乐和聆听音乐的质量之上,而不是过多的说教上。基于此,以下几点是在“少年儿童音乐启蒙教育”中须特别加以强调的。
首先,要注意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儿童的不同生理与心理状态选择受教者适应的聆听与学唱材料。上述本文列举的一些曲例的建议只是一种提示,要构建系统的音乐启蒙教材还需要众多在这个领域的操业者(教育者),拿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并经过谨慎的研究加以确定。在音乐启蒙教育中对受教者的学习材料的选用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其次,注重对儿童聆听材料品质和音质的认真甄别与选择。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对所选音乐片段音乐品质的甄别,因为同一作品会有不同演奏家、不同乐团,不同指挥家演绎的不同版本,这就要求教育者通过仔细甄别,筛选出最高品质的音乐给儿童做聆听材料。但以往的教育者并未引起注意,在他们看来,只要随便找个录音,只要是这个作品就行了,孰不知这是大错特错的,因为我们的儿童所聆听的音乐都是先入为主,你给他好的音乐在他的记忆里就留下了好的音乐,你给他粗劣的音乐,效果就会适得其反。儿童从最初的教育中就失去对音乐美感的认知,这是非常可悲的事。另外还要注重录音材料的音质,再好的音乐与诠释在一个粗劣的播放系统里也会变得低劣不堪,那么这样的音乐教育也会差强人意。二是对于为儿童做示范的钢琴、手风琴等固定键簧品格的乐器要经常调试,以保证其音准的正确,使儿童随时都接触正确音准的音乐演奏;对于使用其他弦乐器示范的教育者则无疑一定要具备基本的演奏水平(能够非常准确地演奏音高),这些都是为了儿童在最初的音乐学习中接受最正确的声音,而不是错误的或似是而非的音准。三是在音乐启蒙教育中,要贯彻“教学从教抓起”的原则,要想提高受教者的水平,首先必须提高教育者的水平,在音乐启蒙教育中更是这样,这时因为音乐是诉诸听觉的直观教学,教育者每一次示范都直接影响着儿童受教的好坏,直接体现着教育者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的优劣,所以说“儿童音乐启蒙教育”是教育者必须引起重视的、绝不可掉以轻心的教育门类。科达伊有一句名言:“让音乐属于每一个人”,他还说过:“孩子纯洁的灵魂应被视为神圣的,我们必须在他们的心灵中种植最好的品质;如果移入任何坏的东西,他们的灵魂将被污染。”“少年儿童音乐启蒙教育”应该是音乐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它是一项复杂的学问,也是一个巨大的工程。
参考资料
[1] 张前,王次炤主编.音乐美学基础.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
篇3
[关键词] 绘本 阅读推广 儿童 早期阅读
早期阅读,可以使儿童增长知识,开阔眼界,促进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及表达能力的发展与提高,而且能使儿童获得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如何让儿童养成阅读习惯,是一项长期任务。绘本书装帧精美,图书页面富有童真意趣,极富艺术性和渲染力,文字简洁流畅,易于理解,是符合少年儿童认知发展特点的优秀图书品种,能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促进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阅读推广是公共图书馆责无旁贷的重任,公共图书馆应积极利用绘本开展儿童早期阅读启蒙教育工作。
一、绘本概说
17世纪,绘本诞生于欧洲,20世纪30年代,绘本图画书的主流传向了美国,绘本图书迎来了黄金时代。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绘本开始在韩国、日本兴起,70年代,台湾也开始了绘本阅读,随后引起绘本阅读的热潮。绘本不仅是讲故事,学知识,而且可以全面帮助孩子建构精神,培养多元智能。21世纪,绘本阅读已经成了全世界儿童阅读的时尚。在本世纪开始,绘本逐渐被国内关注,因其对儿童阅读的良好启蒙作用被众多家长和儿童接纳和喜爱。美国绘本大师芭芭拉•库尼(Barbara Cooney)这样定义绘本:绘本像是一串珍珠项链,图画是珍珠,文字是串起珍珠的细线。细线没有珍珠不能美丽,项链没有细线也不能存在。
绘本是一种形式新颖、内容精彩、种类丰富、设计独特的书籍形式,是以艺术表现及图像诠释完成的儿童图画书,以图画的艺术技巧、以儿童读者为诉求对象,以图像诠释主题、概念、情节、角色和情绪氛围等。这种形式不同于连环画、动漫图书或看图识字等的儿童读物。绘本以图画为主要表现形式,强调图画的精致完美,想象和夸张,富有童真和童趣,极具艺术观赏性,绘画绘本非常强调情绪和主题的连续性,前后呼应连贯地表现一个主题,文字语言生动,简练优美,绘画与文字配合相宜得彰,有一种互动的协调关系,有的绘本甚至不用文字来表现,儿童依然能理解读懂。绘本版式精到唯美,封面、扉页、下文以及封底,构成一个近乎完美的整体。绘本在发达国家的家庭已成为首选的儿童读物。
二、儿童早期阅读的特点
阅读活动是人类从文献中获得信息与知识的社会实践活动、生理过程与心理过程,是一种由感觉、知觉、思维、想象、记忆等多种心理因素组成的复杂心理活动。早期阅读教育指0~7岁学龄前的阅读启蒙教育,指在学前阶段通过大量的图文并茂的读物,帮助幼儿从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过度,对幼儿的思维语言想象个性习惯等方面进行综合培养,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早期阅读教育提倡从零岁开始,甚至有的提倡在胎儿期通过母亲给胎儿阅读进行胎教。5~6岁是培养阅读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对孩子潜力的开发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早期阅读启蒙对儿童的身心发展十分重要,能够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和阅读兴趣提高孩子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减少阅读障碍的发生,认知与人交往和和融入社会的技能,有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
人类早期阅读是从阅读图画开始,慢慢地发展为阅读抽象的文字。儿童的阅读认识发展过程与人类的阅读进步历程十分相似。阅读作为人的一种认识能力,需要后天进行教育和培养,学龄前儿童的这一时期是对阅读行为的认知、阅读习惯的养成、阅读兴趣的起始阶段,阅读能力的培养需要依赖于他人;根据心理学家皮亚杰对儿童的思维发展阶段的划分,学龄前儿童处于前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还没有完全发展起来。大脑对具体形象图画所传递的信息反映,相对于抽象的符号文字比较敏感,对色彩艳丽的图画感兴趣,表现为喜欢看电视广告内容,动画片、图画书、玩玩具等;对事物的认知能力有限,识字有限,图像相对于文字或其他抽象符号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它能优先唤起人们视觉神经的感知,并保持长时间的记忆,以图为主、文字为辅的图书易于理解;身体的各种器官和神经系统处于一个快速发育时期,语言表达、行为动作、思维能力等的差异性明显;且儿童往往天性活泼好动,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长,容易转移,阅读兴趣不能持久,阅读时间较短;由于这一时期的儿童在行为上缺少自主性,对图书的思想性无识别意识和能力,阅读倾向易受他人影响。
三、绘本与儿童早期阅读启蒙
1.与儿童的思维发展阶段相适应
绘本以图为主的呈现形式使它比文字符号更加直观,表达的系统更符合儿童形象性思维的特点,既能直接呈现世界图景,又能解读、揭示图景的意义,顺应早期儿童表征、理解的特点。绘本的普及能让儿童能够更早、更自主地进行阅读活动,同人类的累积性智慧对话。让儿童从中汲取生活智慧,开发智力,认知世界。
2.有益于儿童的心理和生理健康
绘本属传统纸质文献,这种传统的阅读方式有益于儿童的心理和生理健康。电子书的阅读方式须要借助于电脑、电视、DVD等机器介质。儿童时期是人心理和生理发育成长的关键时期,长时间与电脑、电视等电子介质接触,会影响儿童的生理健康,所以,传统纸质文献仍是他们阅读的首选。
3.培养儿童的阅读兴趣,引导儿童养成阅读习惯
儿童期是人格和习惯形成的最佳时期,在儿童时期养成的良好习惯,孩子可以受益终身。儿童的阅读习惯需要依靠精心的引导与培养,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绘本特有的趣味性、图画的丰富的色彩,想象和夸张能有效地吸引儿童对图书的注意力和好奇心,让儿童在阅读时爱不释手,阅读兴趣油然而生,有助于儿童阅读习惯的养成。
4.题材丰富,有助于儿童情商和智商的发展
绘本的题材内容包罗万象:日常生活、哲思名言、经典故事、人物传记、心灵感悟等,几乎涵盖了儿童生活、成长的方方面面,有助于儿童情商和智商的发展。
5.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绘本阅读在把孩子带入夸张的想象、丰富的美好故事情节的过程中,让孩子的想象力在阅读中跟随故事情节一起飞舞,艺术审美能力不断发展,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综上所述,绘本是符合幼儿阅读的书籍形式,极适合用于儿童早期阅读启蒙。公共图书馆应重视绘本的导读工作,加强馆藏绘本资源建设,把优秀的绘本书推荐给读者,利用绘本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推广活动。例如,亲子共读、讲故事、情景剧演出、用图画故事,等等,培养儿童的早期阅读能力,让儿童制定正确的阅读目标,提高儿童的阅读兴趣,使其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与技巧,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参考文献:
[1]牟群英.幼儿园早期阅读课程建构的实践研究.
[2]廖连生.儿童阅读心理探析及其教育策略[J].福建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7,(2):27-29.
篇4
一、数学到底有多重要
有人把数学比喻成生活中不能缺少盐。数学对我们的生活学习如此重要,而幼儿作为祖国未来发展的主人,幼儿学前期数学启蒙教育对其今后的一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对于学龄前幼儿来说,有时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时,需要同成人一样进行计算和逻辑判断。幼儿数学教育对于幼儿数学逻辑能力的发展是有重要帮助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是幼儿学习的一种重要的能力。幼儿通过简单的排序、分类等活动,获得简单的数学逻辑推理,为学习其他的学科内容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许多国家都将数学教育列为基础教育,而幼儿数学启蒙教育,作为数学教育的基础更具有重要的意义。幼儿兴趣是其情感的表达形式,也是学习和实践的原动力,幼儿对活动的专注靠的就是对学习和实践活动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对学习感兴趣的幼儿,与一个厌恶学习的幼儿对比。前者学得很好、很轻松,后者总是学得很被动、很吃力。为了有助于幼儿的学习,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幼儿学习的兴趣。
二、怎样使幼儿喜欢数学
1.提供丰富、有趣的材料。
例如,幼儿在学习数与数之间的关系时,我就设置迷宫,自制骰子,这样幼儿走迷宫的时候,学会根据点数走,使孩子学会了手口一致,在幼儿熟悉后,我再根据教育的内容更换骰子,通过实践证明这项活动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再如,在活动中提供丰富有趣的材料,创设“娃娃家”的游戏环境,在提供物品时,第一阶段先提供一样多的物品,第二阶段再提供不一样多的物品,逐渐提高要求。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是幼儿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在材料的选择和准备上我们既要考虑趣味性、美观性,更要考虑材料的层次性,即材料是否能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促使每个幼儿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2.运用多种多样的形式组织教学。
幼儿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注意形式多样、丰富有趣,这样孩子才对其感兴趣。根据学前期幼儿年龄和生理心理特点发现,这个阶段的幼儿尤其喜欢运动和游戏。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并且深受幼儿的喜爱,将数学活动融入到游戏中,幼儿的注意力也较为集中并能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让幼儿主动探索。这样,就会使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丰富有趣,简单重复的练习也变得生动起来,我尝试将数学知识融入幼儿的一日生活中。让幼儿在游戏和运动中学习,实践后发现在游戏、运动中学习数学幼儿知识的掌握更多更牢靠。
3.创造良好的数学学习环境。
篇5
关键词:幼童;英语教学;浸入式英语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8-0283-02
一、学龄前儿童英语教育的可行性
学龄前儿童指七周岁前,尚未开始正规九年义务教育的3~6岁的幼儿。关于学龄前儿童是否应该进行英语教育一直是英语教育专家讨论的一个热点。反对者认为,学习英语会阻碍他们母语的习得。赞成者则认为,能够促进幼儿语言功能的发展。幼儿期是语言急速发展的阶段。利用这个时期进行二语习得,可以加强幼儿的语言交际能力,避免成人学习外语的种种困难,达到事半功倍。
1.学龄前儿童处于第二语言学习的关键期。“关键期假说”(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最初是由哈佛大学医学院Lenneberg教授于1967年提出的。它泛指在人体生理发育的某个特定阶段,不存在任何外部干预的条件下,自如、轻松地学习语言。Lenneberg指出,人脑在出生之后发育非常迅速,大概到2岁时候,基本能达到成熟值的60%左右。3~5岁时,左右脑已经各具功能,处理语言主要是左脑的任务。2岁之后,大脑的语言区会逐渐左侧化,在青春期前后,大脑彻底完成语言功能左侧化。所以,在青春期之前,大脑仍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其功能也可以重组。比如,在左脑受到一定损伤的情况下,如在青春期之前,可以通过一些有效的方法激活右脑的语言功能而重新获得能力。因此,Lenneberg就把2~13岁这段时期称为“儿童语言习得关键期”(Critical Period for Language Acquisition)。关键期假说自提出以来,得到了很多研究人员的关注,对于儿童语言习得关键期的具体时段也众说纷纭。Krashen认为,关键期仅在5岁以前;而Penfield有自己的看法,认为关键期至少可以延续至9岁左右;而Johnson和Newport把关键期界定为2~15岁。
在此之后,人们在第一语言习得的基础上发展引申相继提出了第二语言的习得理论,宗旨在于幼童如学习母语一样学习外语。Lenneberg等人对第二语言学习过程的研究发现,人们学习外语也存在关键的时期,如能熟练掌握获得二语,一样可以达到母语的水平。如果错过了关键期再开始学语,就很难达到母语的水平。Johnson与Newport对3~39岁移居美国,通过母语为汉语或者朝鲜语的人进行测试,得出结论为:7岁前移居美国的被测试的人员语言表达水平与美国本土居民并无明显差异,7~15岁的年龄移民后语言学习明显低于幼龄,而15岁以后的语言差距更加凸显。由此可见,处于学龄前的3~5岁幼童学习外语明显占有一定的生理优势。
2.学龄前儿童本身便具备有学习外语的心理优势。成人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往往会受到一些主观因素的影响,觉得自己语音不标准而不愿开口说英语等等,对学习外语产生强烈的抵制情绪,导致了中国“哑巴英语”现状。幼儿的求知欲强、好奇心重,只要给他们提供宽松、愉快的语言环境,激发他们学习语言的好奇心,他们就能积极参与、大胆发言,在“玩”中不知不觉地学语。
3.学龄前儿童学习英语的语音能力超出了成年人。相对而言,幼儿获得近似于母语的语音能力比成人更容易一些。Fathman1975年逐一对华盛顿地区200个6~15岁移民儿童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1~13岁的比6~10岁的儿童掌握得好,就儿童词法和句法方面而言,但是唯一的差异是后者在语音方面超过前者。Asher和Carcia根据调查古巴移民的发音情况,从中发现6岁之前到达美国的古巴人中,发音与美国人接近的占71%,而13岁之后移居美国的古巴人中,其英语发音接近美国人的仅占17%。Munro和Mayo等人也通过实验表明:不可否认6岁前是儿童学习第二语言语音与语调的敏感期。这一“敏感期”表具有不可逆转的优势,大多数儿童可以掌握地道的正宗口音。这些研究都表明,年龄较小的第二语言习得者,不会影响其母语的习得,语音更容易接近本族语。而成年后再学习第二语言,受母语影响,很难实现纯正的发音。
二、浸入式英语教学理论
浸入式是指用第二语言教学的一种外语学习模式,即学习者在正规教育环境中的全部或部分时间被浸泡在第二语言环境中,使各种学科知识相融合。浸入式教学可以划分为早期浸入式、中期浸入式和晚期浸入式三种。早期浸入式是在学龄前或小学一、二年级开始的浸入;中期浸入式是指在小学中、高年级开始的浸入;晚期浸入式是指在初中或高中才开始的浸入。
20世纪60年代中期魁北克省的英裔,越来越不满意当局以法语为官方语言的法语教学,以蒙特利尔郊区圣・兰伯特学区的家长们联名向当地教育局请愿,并随即提交了一种新的第二语言(法语)教育方案,名字为即浸入式教学。当时间的脚步走到20世纪70年代末,当初接受这种模式的幼儿已经长大进入高中生涯,第二语言习得取得了明显成效,在加拿大引起了巨大轰动,被称为“第二语言学习和教学发展的一次革命”。于是从20世纪80年代起,法语浸入式教学旋即在加拿大各地区大幅推广。每学年约有30余万在校学生接受第二语言浸入式教育。
1997年6月,“中加教育合作项目双语研究研讨会”于1997年6月在西开帷幕,并迅速成立了“中加教育合作英语浸入式教学实验课题组”。在西安,这一教学模式经过多年潜心研究、研习以及各界颇有力度地推广,已经取得明显成效。浸入式英语教学已迅速占领到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宁波、深圳等一线城市。
三、浸入式英语教学模式在幼儿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将浸入式教学理论合理应用于英语教学,让孩子全身心地投入到全英语的学习环境中,让幼儿在精心创造的情境里耳濡目染,在浑然不觉中渐入佳境。这样的教学内容丰富形象、生动有趣。幼儿在与老师和同学对话、交往中快乐地习得生活化的语句。
1.增强幼儿英语师资力量。教师是影响学龄前儿童第二语言学习的重要因素。我国幼儿英语教师主要分为两大类:幼师专业的毕业生和英语专业毕业生。幼师专业毕业生对幼儿教育理论比较熟悉,但英语基础尚薄弱,不能满足浸入式教学的要求。部分幼儿教师尝试使用英语进行教学,却得到相反结果。李霄翔和鞠虹在检测中得出结论,部分儿童的个别单词的发音达不到相应的标准,还存在发不出来的现象,而这些原因的造成极有可能就是教师自己的发音都不够清晰不够标准。普通院校英语专业毕业生虽具备一定的英语基础,却没有办法很好地教授,知识传授单一程式化,不知如何创造生动有趣的课堂环境,寓教于乐,长此以往必然会让幼儿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因此,国家要培养复合型学前英语教育人才。首先,他们必须具备较为扎实的英语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的语言知识,同时必须具备较高的听、说、读、写的语言技能,这样才能保证在教学中给幼儿提供真实的语言环境和充足的语言输入。其次,英语幼儿教师须具备较为扎实的幼儿教育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2.避免说教,创设真实情境。教师应给予儿童宽松、愉快的心理支持的环境并与他们建立朋友式的和谐伙伴关系。这样,儿童不会产生惧怕、羞涩的感觉,而是积极思维,大胆用英语进行对话和交流。教师以和蔼可亲的态度与儿童交流,为他们提供大量的语言输入来源。比如,洗手是“Wash hands.”,上厕所是 “Go potty.”,收玩具是“Put our toys away.”。这种日常生活的随机语言教育是儿童习得语言最好的机会。孩子在倾听的过程中会不由自主地进行模仿。对于正确的语句,教师应给予肯定“I like these good words.”。对于儿童语言中的错误,不是立即纠错,而是不断重复正确话语,还可以以直观实物、图片模拟情境,制作出比较直观化的道具、模型模拟教学情境,在游玩和动手做中强化他们的记忆。
3.家长的参与和支持。家长应该有清楚的认识。一方面,让儿童感受第二语言启蒙教育。另一方面,通过语言接触,培养儿童的英语语音的语感以及流畅的阅读和口语表达能力,建立正确的观念,为孩子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使孩子喜欢英语。
我国语言单一,儿童在回家后英语迅速被汉语所取代,不能巩固学习效果,反而容易让孩子产生混乱。因此应该为孩子创设课外的英语语言环境,条件比较好的家长用一些简单的英语和孩子进行对话,鼓励他们用英语复述。水平不太好的家长可以采用一些较好的幼儿英语材料,如原版英语动画片或者幼儿英语节目,让孩子观看并模仿。学校、教师和家长共同营造轻松愉悦的英语环境,寓教于乐,激发孩子学习英语的兴趣,让孩子们在没有压力的状态下掌握第二语言的沟通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兆增.语音是小学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2,(1).
[2]余强.从第二语言敏感期的特点看学前双语教育的重点[J].早期教育,2003,(5).
[3]强海燕,赵琳.加拿大第二语言浸入式教学及其在我国的借鉴[J].比较教育研究,2000,(4).
篇6
【关键词】3至6岁 幼儿舞蹈 启蒙教育 问题和策略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舞蹈事业发展日新月异,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普遍提前,学习舞蹈出现了热门化、低龄化的趋势。儿童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舞蹈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之一,在3至6岁幼儿启蒙教育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让幼儿追寻和享受舞蹈带来的愉悦,对促进孩子的身体健康发展和心理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如何开展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是当前幼儿舞蹈教学关注的焦点。因此,研究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此,笔者对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进行了相关思考。
一、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的内涵
学习任何一个学科,启蒙教育都很重要。要开展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有效地开展舞蹈教育活动,有必要了解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的内涵,加强幼儿舞蹈教育。笔者将从启蒙教育活动的目的和启蒙教育活动的方法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启蒙教育活动的目的
从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的目的上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启蒙。启蒙作为启蒙教育的核心内容,使初学舞蹈的幼儿得到基本的、入门的舞蹈知识,启发他们对舞蹈最初的概念、最初的感受与理解。二是益智。促进幼儿智力的开发。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可以提前开发幼儿的小脑,帮助孩子观察事物,起到对幼儿益智的作用。3至6岁幼儿由于初学舞蹈,对舞蹈知识还比较陌生,易从观看、模仿,最后到认识理解。对幼儿而言,通过对舞蹈肢体语言渐进的了解,可给孩子的性格带来一定的改变,促使开朗活泼性格的形成。三是塑形。幼儿时期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启蒙塑形不仅可以塑造形体,帮助胖孩子减肥塑形,而且还有助于塑造、培养孩子的内在气质。
(二)启蒙教育活动的方法
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的方法也有其自身的特点,从启蒙教育活动方法的分类上看,主要有三种:一是直观感受与思维想象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强调直观感受与思维想象的有机结合,简言之,就是让幼儿边看边想,带着问题去学习,舞蹈学习是建立在直观感受的感性认识基础之上,其情感体验则是通过思维理解完成舞蹈动作。在具体做法上,3至6岁幼儿舞蹈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视觉、听觉、本体感受,给孩子打开启发创意思维的一个小窗口。二是基本技能与能力培养为一体的教学方法。基本技能和能力培养是建立在幼儿舞蹈教育活动之上,幼儿通过学习舞蹈基础知识、动作、组合等基本舞蹈技能,用自身的形体动作加以表现,培养3至6岁幼儿舞蹈能力。三是有的放矢、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在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中,不同幼儿之间的个体差异,使得舞蹈教学的效果也各异,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放矢地开展因材施教,科学地把握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可以促进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的开展。
二、3至6岁幼儿舞蹈教育活动存在的问题
当前,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的现状不容乐观,严重制约着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的开展。从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存在的问题上看,这些问题分别是幼儿舞蹈教育过分迎合家长意愿、教育机构师资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幼儿舞蹈教学教材内容鱼龙混杂,其具体内容如下:
(一)幼儿舞蹈教育过分迎合家长意愿
幼儿舞蹈教育过分迎合家长意愿,是当前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存在的问题之一。在当前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中,很多幼儿家长的主观意愿误导着幼儿舞蹈教师的教学,与此同时,追求经济利润,教育观功利化严重,也使得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难以有序进行。如有些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口味,不注重幼儿自身舞蹈素质的培养,而是一味迎合家长意愿,这种常规性的舞蹈教育活动模式,有违舞蹈教育的目的,不值得提倡。
(二)教育机构师资队伍素质参差不齐
教育结构师资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的开展。就目前而言,我国幼儿舞蹈教师的供给存在着严重不足,现有的幼儿教育机构师资队伍素质参差不齐,舞蹈教学方法并不系统和正规,缺乏专业的幼儿舞蹈教师的现象普遍存在。有些教育机构过多追求专业化技能技巧训练,不尊重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的客观规律,只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与此同时,轻视幼儿身心发展在幼儿舞蹈教育中的重要性,不能正确看待孩子的年龄与心态以及舞蹈情趣等,不顾及幼儿的身心健康,使得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的现状不太乐观,严重影响幼儿舞蹈启蒙教育的教学质量。
(三)幼儿舞蹈教学教材内容鱼龙混杂
幼儿舞蹈教学教材内容鱼龙混杂,也使得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面临困境。目前,幼儿舞蹈教学的教材内容没有得到统一,幼儿舞蹈教学机构教材内容与幼儿的年龄特点不符,各类教材的出版者和编写者观点不一,有的教材把基本功的训练方法讲得很细,但缺乏实际应用价值,教学方法也有一定的科学性,不能较好地引导幼儿启蒙教育。而有的幼儿舞蹈教学教材是空讲理论,泛泛而谈,没有实际意义。社会上各类教材鱼目混杂,非常不利于幼儿舞蹈教学活动的开展。因此,探索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势在必行。
三、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的策略
为进一步提高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的教学水平,促进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有效性的提高,在了解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的内涵,以及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存在问题的基础上,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的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身体的感知,唤醒幼儿身体的能动性
身体的感知,唤醒幼儿身体的能动性,是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的关键。舞蹈时孩子们的身体各个器官都在参与,充分发挥幼儿的肢体语言在舞蹈学习中的作用,使身体灵活和协调,有助于唤醒幼儿身体的能动性。从幼儿的成长发育上看,幼儿的脊椎在 3 岁时刚定型,在开展舞蹈启蒙教育活动中,必须尊重3至6岁幼儿身体生长的规律,让幼儿首先认识身体的每个部位,感知身体的头、胸、腰、脚等各个部位,在了解自己身体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发挥身体语言。如在教师的引导下,合着音乐的节奏,适时加入舞蹈动作,让幼儿认识身体的各个部位,使幼儿意识到身体各部分的作用,身体的各个部位能动起来,继而唤醒幼儿身体的能动性,主观参与到舞蹈启蒙教育活动中来。
在具体做法上,应让幼儿在感知自己身体的基础上建立“直”的意识,即身体直、手臂直和腿直。幼儿由于身体刚定型,因此对各部位的敏感度不高,为帮助幼儿在舞蹈训练初期即建立起身体直立意识,教师应善于利用生活中幼儿熟悉的形象引导幼儿进行感知和模仿,如大树的直立、冰棍的直立、衣架的直立、楼梯的直立等,通过引导幼儿的模仿能力,依靠身体的肢体运动来表现生活,唤醒幼儿身体的能动性。
(二)身体的表达,引导幼儿主动模仿动作
身体的表达,引导幼儿主动模仿动作,是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的重要环节。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身心特点,有的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充满未知的好奇,有的想象力丰富、善于模仿等,加上幼儿身体柔软,可塑性强,根据这些特点,教师就能在对幼儿进行舞蹈启蒙教育时,尽量多以生活中常见的人和事为参照,指引幼儿以身体动作表达出来,比如情绪变化时的喜怒哀乐、遇到阻碍或困难时的一种渴望,抑或是孩子自身的顽皮等天性,都可以通过肢体动作来表达出来,让幼儿学会思行合一。教师在带领孩子编排肢体动作的同时,对幼儿进行正确的审美引导,教会幼儿分辨美与丑、好与坏,让幼儿从身体的自然表达逐渐过渡到对美的自觉追求。
一是动态。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3至6岁幼儿喜欢玩游戏,喜欢模仿小动物们的爬、飞等。这些动态的物象具有外在和可视的特点,总是能够激发幼儿模仿的兴趣。因此说,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应是动态的,激发幼儿用身体表达他们的好奇心的欲望。二是情趣。幼儿的生活是极富天真的童趣的。选择适合以舞蹈形式来表现的素材,引导幼儿主动模仿动作,如在洗手的过程中,不断地用双手拍水,并往同伴身上洒水;在雨中用双脚不停地踩水;洗澡时接水往外洒等。在幼儿舞蹈教育中,教师可设置情景小剧场,让幼儿在有情景的舞蹈环境中教学,能更好地提升幼儿丰富的想象力。三是情感。舞蹈具有感情和灵魂,而幼儿的内心情感是极其丰富的,只是往往幼儿内心的情感不会那么直观地显现出来,他们的喜怒哀乐等情绪还具有内在性和隐蔽性,需要教师细心地观察和揣摩才能发现。在教育幼儿舞蹈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抓住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表达出来的心理活动和情感取向,这样才能更好地教育幼儿将其用舞蹈形式表达出来。幼儿舞蹈形式简单优美,动作形象有趣,如表达“我爱你”“不上你的当”“我爱妈妈”等幼儿身上通常都会有的强烈情感。四是空间。舞蹈需要在一定空间的变化中完成,特别是即兴舞蹈,舞者要能在不同的空间变化中随心所欲地转换移动,所以在幼儿舞蹈启蒙教育中,幼儿需要形成一定的空间意识,比如能准确判断出上下左右、前后各方位,在实践中体会站、蹲、跳等空间转换。
(三)身体的创造,激励幼儿合理展开想象
身体的创造,激励幼儿合理展开想象,是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的有效途径。3至6岁的幼儿通常充满好奇和幻想,在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中,要尊重幼儿的个性化表达和创造的自由,从幼儿身体的创造入手,激励幼儿合理展开想象,发挥幼儿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幼儿身上潜存着丰富的创造力和敏感的思维创造力,对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而言,即兴舞蹈是激励幼儿合理展开想象最好的形式之一,创作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给予评价,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及知识技能水平进行引导,帮助幼儿建立舞蹈创作的自信心,推动幼儿勇于尝试和努力。
具体说来,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的即兴舞蹈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是音乐即兴,二是命题即兴。其中,音乐即兴即随音乐有感而动,教师要为幼儿设计创造的环境,由教师提供一段乐曲,让幼儿根据乐曲的旋律、节奏、风格等,即兴演绎一段舞蹈,让幼儿用掌握的知识技能进行创新。二是命题即兴,即教师指定一个形象、情景或事件,然后借助音乐,要求幼儿瞬间释放身体的动作,以表现特定的形象和内容。对于命题即兴,幼儿舞蹈启蒙教师应认真备课,考虑好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即兴创作,使幼儿产生学习舞蹈的兴趣,进而积极投入到舞蹈学习创作中来,以此提升身体表达的艺术性。
结语
总之,幼儿舞蹈启蒙教育的价值和意义不容忽视。3至6岁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时期,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在开展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应遵从幼儿自身的发展规律与特点,针对3至6岁的身体和心理特点,通过唤醒幼儿身体的能动性,引导幼儿主动模仿动作,激励幼儿合理展开想象,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进而促进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华措.浅议幼儿园舞蹈教学的创新性与规范化[J].文学教育(中),2014(6).
[2]刘力阁.浅谈在幼儿园舞蹈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究),2010(1).
[3]陈红.幼儿舞蹈教育实施途径与方法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2(11).
[4]周骏.管窥铃木教学法对我国儿童音乐教育的若干启示[J].黄河之声,2014(5).
[5]王丽娟.谈舞蹈的美育功能――对幼儿舞蹈教育的几点认识[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6]王红蕾.浅谈儿童二胡的启蒙教学[J].音乐时空,2014(9).
篇7
关键词:学前教育;德育;渗透
学前教育是我国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教学的基础阶段,学生在这一阶段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其以后的学习和成长。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在当前这种教育大环境下,教育应该从小抓起,从学前教育抓起,所以在学前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不仅能够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三观价值,还能够促进其在知识学习中快乐成长,健康发展。
一、在学前教育中渗透德育的必要性分析
“人之初、性本善”。人在降生的初期本质都是好的,但是在后天的发展中由于道德教育的缺失和不及时渗透很容易致人走上弯路。学前教育是教育教学的基础阶段,这一阶段的幼儿心理正处于可塑时期,在此渗透德育教育,不仅能够规范幼儿的行为,塑造幼儿的人格,对幼儿自身道德品质的培养也是非常有利的。学校和教师并非学前教育的掌控者,家长也应该发挥启蒙教育的关键作用,逐渐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价值思想,促进幼儿的健康快乐成长。近年来,我国的经济飞速增长,社会快速进步,在这种大环境下,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且在物质财富的吸引下,道德滑坡、不良行为屡屡发生,对人们的身心发展和社会的健康稳定都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如今青少年犯罪事件屡见不鲜,严重的冲击着社会的道德规范和人们的心理底线,也对当前教育教学敲响了警钟。学前教育是一个人发展的启蒙阶段,所以一个人小时候的行为和道德品质将影响其一生的发展,因此在学前教育中渗透的德育教育,塑造幼儿的优良品质,让幼儿从小就学会遵规守法、讲文明、懂礼貌,这样才能够为其以后的人生提供正确的指导,才能够防止其以后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学前教育中德育渗透的主要途径
1、全面了解学生,关注幼儿的心理动态
幼儿是学前教育的主体,幼儿自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对其多加关注,全面了解,这样才能据此制定完善的教学计划和道德品质培养规划,将德育充分的渗透到幼儿教育中来。首先,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特征、性格,了解学生对哪些学习内容感兴趣,了解学生的家庭成员,生活背景,然后在教学计划中有计划的渗透德育教育。其次,教师要了解学生现阶段的心理动态,学生学习情况以及家庭的生活情况,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听取学生心中的想法,然后据此制定教学计划,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2、营造德育氛围,引导学生学会爱、表达爱
幼儿年龄较小,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是非观念,但是基本的是非观念还是存在的,所以在德育教育渗透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营造适应的教学氛围,在班级内形成关爱、理解、互帮互助的气氛,让学生能够轻松愉快的接受教师的教学指导。幼儿善于模仿、乐于模仿,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发自内心的关爱学生、帮助学生,然后在班级内形成互帮互助的优良风气,引导学生学会爱别人,学会表达自己对别人的爱[1]。教师是幼儿在园内最信任的人,也是日常与幼儿接触最多的人,所以教师要经常与幼儿进行交流对话,了解幼儿内心的真实想法,特别针于一些性格孤僻或者偏激的幼儿,教师更应该与他们产生心理上的共鸣,让他们对教师放下芥蒂,感受教师的关爱,也学会爱别人。例如:在我们班级有个孩子性格孤僻,不爱与人交流经常动手打别的小朋友。鉴于这种情况我们班级内的几个教师经常和他一起聊天、活动,与他分享个玩具,组织小朋友一起做游戏,久而久之,他逐渐放下了对教师的恐惧,经常把自己带的玩具分给教师和小朋友,性格也开朗起来了。
3、结合日常训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日常训练是幼儿教育的基础课程,其主要通过基本的生活能力训练等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所以在这一阶段渗透德育会起到非常有效的效果。例如:课间操活动时间,教师要组织幼儿按照顺序有序排队,不能随意插队、离队,课间操动作要规范等。再如:吃午饭要坚持“打多少、吃多少”、“碗干净、桌干净”的原则,培养学生养成节约粮食的好习惯。幼儿年龄虽小,但其有一定的虚荣心,愿意听教师的表扬和赞美,所以教师在德育教育的渗透过程中要注意经常表扬和夸奖学生,让他们意识到这种行为是正确的,是应该被大力发扬下去的。例如:某班小朋友小明捡到了一个汽车玩具,将他主动交给了老师,并在老师在帮助下找到了失主小亮,失主小亮主动鞠躬道谢,两人之后成为了好朋友。教师要在此时积极表扬和赞美小明,可以颁发小红花作为奖励,这样学生在教师的教和鼓励下分辨是非的能力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素养也在不断的提升。
4、实施家园共育,深入落实德育教育理念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教师,父母和家庭在幼儿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幼儿的很多习惯都是在家庭中养成的,尤其现阶段幼儿以独生子女居多,所以很多幼儿具有蛮横、偏激等想法。可见,仅仅依靠家庭或者学校是很难保证德育教育的效果的,必须要将家园教育结合起来,推动德育教学的深入落实[2]。例如:教师在学校内要开展以德育教育为中心的互助活动,应该事先与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让家长在家对幼儿进行相关方面的教育和引导,保证幼儿园活动的顺利开展。再如:学校在母亲节时组织“我帮妈妈做家务”的校园活动,教师可以在事先与幼儿的父亲取得联系,让幼儿的父亲为幼儿提前普及一些关于母亲节的常识,并为妈妈准备一份惊喜。通过这样的方式,家庭和学校融合到一起,更有利于德育教育的深化。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幼儿是一个人学习和成长的重要阶段,也是德育渗透的关键时期。因此,幼儿园和教师都应该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将其与幼儿教学活动结合起来,了解幼儿、关注幼儿、关爱幼儿,并在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高尚的道德品质,促进其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朱叶萍.学前教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探析[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30):30-30,31.
篇8
关键词:学前;儿童;计数能力;发展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7-122-01
幼儿计数能力的发展对数概念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幼儿计数能力的发展具有顺序性:口头计数――按物点数――说出总数――从数序任何一数起计数――按数取物――按群计数。对于计数活动的教学,通过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形与数的结合,有层次、有目的地训练幼儿思维的灵活性、概括性,从而提高幼儿的计数能力。幼儿计数活动就是利用自然数列的顺序,按顺序说出数词和客观事物的每一客体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从而使最后说出的数词起着一类等价集合的代表作用。幼儿计数能力的发展对数概念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是数概念形成的基础。由于计数活动其结果表示的数乃是一个集合类的标志,要求幼儿要有较高的分析、概括能力,是一项比较复杂的思维活动。为此,幼儿在计数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漏数、重数、乱数、顺口溜、手口不一致等思维不到位的现象。因此,计数能力的教学应该结合幼儿的思维特点和思维规律,突出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坚持教学的直观形象性、操作实践性和游戏兴趣性的原则。通过学具的操作,做到形与数的结合,使两种思维方式有机结合,促进幼儿左右脑协调发展。在教学中,抓住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幼儿尽快地提高手口一致的点数和准确说出总数的能力,训练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幼儿的思维真正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从调查研究可以看出,学龄前儿童计算能力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顺序性和阶段性。一般地说,稍迟于儿童数概念的发展。三岁以下的幼儿,对加、减计算基本上处于朦胧状态。三岁多幼儿开始进入加、减法的实物操作阶段,他们能够用实物操作(包括数手指)做一些极简易的加、减计算,但是还不能用来解决他们不熟悉的或数目稍大的计算题。4、5岁的幼儿进入半具体半抽象的阶段。一方面逐步完善较小数目的加、减计算的实物操作,另一方面逐步扩大数的计算范围;但是他们在很大程度上仍依靠实物操作的方法来进行抽象数目的计算,只对较小数目的加、减法能够摆脱实物或手指来进行计算。六、七岁的幼儿开始进入抽象数的加、减计算阶段。这一时期幼儿依靠实物操作进行计算有所减少,一部分幼儿能够进行抽象数目的加、减计算,有些幼儿的抽象思维还达到较高的水平。四岁半以后,有些幼儿的乘、除计算能力也开始发展,但是仍限于用非乘、除的计算方法来口头解答乘、除法应用题。幼儿的这些计算能力发展的特点,不仅为学前的数学教育提供有利的科学依据,也对小学的数学启蒙教育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一、幼儿的计算教学的内容和要求要适应儿童的年龄特点
不宜要求过高。学龄前的教育属于预备教育的性质,计算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也要在这一基本前提下根据幼儿的发展特点适当教给一些极初步的、简易的计算知识和技能,不能要求过多过高,否则不利于幼儿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二、计算教学的顺序要适合幼儿的心理发展顺序
教幼儿计算按照什么顺序进行,过去往往带有盲目性。例如,有些家长一开始就教幼儿抽象数目的加、减计算,有些幼儿园或学前班则基本按照教小学生的顺序来教幼儿计算,这都是违反客观规律的。如前所述,幼儿的加、减计算能力的发展特点是,从实物操作过渡到半具体半抽象再过渡到抽象数目的加、减计算。
因此加、减计算的教学应基本符合这一发展顺序。也要像教幼儿认数那样,适当分散教学,循序前进,逐步扩展和提高。可以从四岁开始,先教幼儿进行实物操作,如把两堆物品合并起来(总数不超过5),数出物品的总数;或从一堆物品(总数不超过5)中拿走一部分,数一数还剩多少。通过操作给幼儿积累一些加减法的感性经验,初步体会“添上”“去掉”的含义就行了。对五岁的幼儿,可以先结合认数并通过实物操作教给一个数添上1个得到它后面的一个数,从一个数里去掉1个得到它前面的一个数。在此基础上出现“加”和“减”的含义以及加 1、减 1的计算。由于把最简单的加、减计算与数数密切结合起来,便于幼儿理解和掌握。以后进一步可以教加2、减2的计算方法,使幼儿学会在一个数后面接着数2个数(即逐次加1),或由这个数起往前倒数2个数(即逐次减1)。再往后可引导幼儿脱离实物操作来推想。这种方法虽然比较原始,但是在幼儿已有的感性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概括提高,比利用数的组成容易掌握,也有助于理解加、减法的含义;而且幼儿掌握了方法以后,即使没有学过的加、减法,也可以推想出来,从而有助于发展幼儿的初步迁移能力。此外,还要重视口头解答应用题的教学。如果上述这些内容给幼儿打好基础,就可为小学进行较系统的学习做较好的准备。
三、教学方法也要适应幼儿的年龄特点
幼儿的计算教学是极初步的启蒙性质的数学教学,同时培养幼儿对数的计算的兴趣,为以后上小学做些初步的准备。要达到这一目的,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就非常重要。首先要注意通过各种游戏和有趣的活动来进行计算的教学,使幼儿在游戏、玩耍当中学到极初步的计算知识,并且自始至终注意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趣。其次教学时选用的方法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篇9
学习是人类在认识和实践过程中获取的经验和知识,掌握客观规律,使身心获得发展的社会活动。狭义的学习,指的是学生的学习,在各类学校环境中,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系统地接受前人积累的文化经验,以发展个人的知识技能,形成符合社会期望的道德品质的过程。学习使人各方面获得发展,提高综合素质。
儿童的年龄段为0-12岁,此类人群都是正处学龄前和小学的阶段。
学龄前儿童大都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周围的一切新鲜事物都感兴趣。他们正处在性格形成发展的时期,可塑性强,缺乏知识经验和辨别是非的能力,模仿性又强。在这段时间内,老师、父母的言行、性格及教育方式对儿童性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儿童有自尊心和一定的自信心、独立性,希望别人尊重、信任他们。儿童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若受到鼓励,就会形成主动性,为他将来发展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
学龄期儿童都应在学校接受教育。学校是训练儿童适应社会、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场所。如果能顺利地完成学习课程,获得熟练技能和智慧,就会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为将来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学习常常是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下进行的。提高学习质量要以贯彻“以孩子的终身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培养多方位的有用人才。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造就人,把培养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放在重要地位。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当中,家长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和影响,是一切教育的起点。家庭教育影响未成年人的品格、情感、思想,对生活、学习、劳动等各项习惯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根据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家长应该先教育孩子学会分享,培养谦让品质。尊重孩子的人格,增加了解,沟通和疏导,期望不能过高;学会倾听、理解、建议;适时激发、夸奖孩子;不能粗暴施教。成功的父母都是在不断自我学习中提高的。要鼓励孩子去战胜困难,激发孩子的自信心。对孩子不能过分溺爱和保护,要养成好习惯。习惯一旦养成,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如果是好习惯,则会终生受益。儿童是人形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期。父母重点要培养孩子在学习中勤于思考、攻克困难的习惯;在规定的时间内精神专注,高效率地完成任务的习惯;不懂就问的习惯;复习旧课和预习新课的习惯;做完作业细心检查的习惯。父母要成为孩子学习上的导师,帮助孩子适应素质教育下的应试教育。
智力不是最重要的,比智力更重要的是意志、品德、抱负。这些因素不是通过父母的说教等“显教育”就产生效果的,而是通过父母行为即“潜教育”化进孩子的血肉里的。父母除做好表率外,还要让孩子多学习,学会正确看待社会和自己。家庭教育要努力创造健康向上的家庭氛围,建设学习型的家庭。让孩子感受家的温暖,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
学校教育应立足儿童终身发展,方能使儿童受益终身。
小学阶段的教育很可能影响到一个人一生的成长和发展,因此,实施“健康、快乐、体验”的素质教育理念,并贯穿于管理和教学的各方面。研究孩子的身心成长规律,为孩子营造健康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教师要积极与孩子们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习惯、家庭等问题。备课时合理地分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有效、成功的学习,获得成功的发展。
对于儿童来讲,发展教育事业重点是德育教育,让学生具有理想信念、公民素质和健全人格;学前教育,为儿童健康幸福成长实施快乐的启蒙教育;义务教育,是让所有孩子获得公平及高质量的教育。培养出拥有健壮的体魄、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的人才。帮助孩子在未来的竞争和发展中赢得主动。关注儿童终身发展,也是实现儿童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重要保证。
教师要灵活科学地运用教材,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分工合作的意识。探究式教学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它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知识内容的填鸭式教学,而是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所质疑的问题进行思考、设计、操作、分析,而得到知识。教师要做教学的有心者,潜心研究,把学生的终身发展作为我们教育教学的首要原则。
篇10
作者简介:李瑞金(1981―),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图书馆馆员。
公共图书馆是文化知识的重要载体,是社会知识和信息保存、传播的重要场所之一,在儿童启蒙与教育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儿童是祖国的希望,是国家未来发展的生力军,公共图书馆应充分认识到自身在儿童启蒙与教育方面的重要职责,不遗余力地开展儿童服务工作。而相对于美国等教育事业较为发达的国家,我国公共图书馆在儿童服务工作方面起步较晚,馆藏资源与规章制度建设相对滞后,且在工作理念、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一定的欠缺,这些都制约了我国公共图书馆儿童服务工作的发展。在此背景下,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进行全面而系统的对比,是促进我国公共图书馆儿童服务工作不断进步的重要途径。
1 公共图书馆儿童服务概述
在我国,为儿童提供图书馆服务的机构有公共图书馆和学校图书馆,本文研究的是公共图书馆的未成年人服务。学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虽然在服务对象上有重合,但不完全一致。公共图书馆的服务群体更为广泛,不但包括儿童也包括成年人,且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对象包括学龄前儿童,而学校图书馆则多不涉及对学龄前儿童的相关服务。公共图书馆儿童服务强调对儿童阅读兴趣与信息能力的启发与培养,强调阅读的愉悦性。通过有效开展公共图书馆儿童服务,能够激发儿童的阅读热情,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使其思维、情感、审美得到启蒙与发展,为其今后的学习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美国,分布在社区的公共图书馆是儿童们开始初步社交、了解社会制度规范、养成良好品德的重要场所,在儿童的成长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随着我国社会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图书馆儿童服务工作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图书馆儿童服务工作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这些都成为每所公共图书馆必须思考的问题。
2 中美公共图书馆儿童服务工作对比
美国学者Thomas提出了儿童图书馆服务的五个组成要素:专门馆藏、专空间、专业人员、针对儿童的服务与活动、合作网络。[1]这一观点被学界普遍接受,成为公共图书馆儿童服务工作评价的重要标准。现以此为基准,对中美两国公共图书馆儿童服务工作进行对比分析。
2.1 专门馆藏
截至2013年,美国大小公共图书馆共计突破12万,所有图书馆均提供儿童服务,且各个图书馆均对不同年龄的儿童设有与其接受能力和认知规律相符的馆藏资源,如波士顿公共图书馆将儿童馆藏资源分为婴幼儿馆藏书目、儿童馆藏书目、青少年馆藏书目,不同年龄段的少年儿童均可找到适合自己的馆藏书目。[2]除此之外,波士顿图书馆儿童馆藏资源的类型十分丰富,从人文科学到社会科学无所不有,且馆藏资源载体具有多元化特征,音像制品、视频资料、有声读物、纸质读物应有尽有。相比之下,我国公共图书馆中开设儿童服务的仅占总数的20%左右,也就是说其余80%的公共图书馆几乎不具有儿童馆藏资源。且这20%的公共图书馆中,儿童馆藏资源的数量、规模也相对较小,涉及学科有限,不能满足各年龄段儿童的阅读需求。[3]
2.2 专门空间
美国几乎所有的公共图书馆均设有专门的儿童服务空间,用以为儿童提供休闲、交流、娱乐、阅读服务。甚至有的图书馆还为婴儿和3到6岁的低龄儿童配置了各种玩具,这些做法使公共图书馆成为儿童与家长均十分喜爱的活动场所。我国设有儿童服务空间的公共图书馆仅有80%左右,且多数只设有儿童阅览室,仅东莞图书馆等极少数的公共图书馆设有儿童休闲、娱乐设施和婴幼儿活动场所。[4]
2.3 专业人员
美国图书馆协会下属的儿童图书馆服务协会(ALSC)为规范图书馆的儿童服务,对公共图书馆儿童服务馆员素质做出明确的规定。并早在2009年就了《公共图书馆儿童服务馆员的能力要求》,对公共图书馆儿童服务馆员的知识、技能、职业道德素质等方面做出了明确的要求。除此之外,美国《公共图书馆儿童服务》还规定儿童服务工作者必须有2两年以上的咨询与监督工作经验,4年以上的儿童服务工作经验,才能担任儿童服务主管一职,此举确保了公共图书馆儿童主管队伍的专业素质,为后续儿童服务人才的培养与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我国目前并未就儿童服务馆员的考核与聘任设立相应的认证制度,对儿童服务馆员的专业素质培养工作也不够重视,即便有些公共图书馆开展过儿童服务知识培训,多数也未取得实质性的培训效果。
2.4 针对儿童的服务与活动
美国公共图书馆儿童服务工作历史悠久,在相对较长的发展历程中探索了多种服务形式,因此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儿童活动和多元化的服务内容。且美国公共图书馆儿童服务的阶段化特征较为明显,对学龄前儿童主要以启蒙教育为主要服务内容,对学龄儿童以阅读和专项活动为主要服务内容,很好地适应了每个年龄段儿童的发展需要。虽然我国有80%以上的公共图书馆曾开展过儿童活动,但多数未建立儿童服务活动长效机制,活动的开展层次不一、内容零散、计划性和系统性较差,多数仅仅在“世界读书日”“寒暑假”等节假日开展少儿阅读活动。
2.5 合作网络
在儿童服务方面,美国公共图书馆十分注重与各个相关机构的协调合作,尤其是与社区、健康中心、学校等机构合作十分密切,这样就拓展了公共图书馆开展儿童服务的途径,丰富了儿童服务资源,使更多儿童享受到了公共图书馆所提供的服务。除此之外,美国部分公共图书馆还十分注重与儿童父母的交流。图书馆通过各类宣传教育活动提升了儿童父母对图书馆儿童服务的认识,增强了其引导孩子阅读和参与公共图书馆儿童活动的意识,为各类儿童活动与服务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国公共图书馆也十分重视与学校、教育主管部门、共青团等相关机构的协调合作,经常联合各个相关部门开展儿童活动,如2009年的“全国少年儿童阅读年”活动,吉林省图书馆发起的“学生书房”活动等。
3 我国公共图书馆儿童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3.1 制度建设落后,地区间发展不均衡
目前,国家并未就公共图书馆儿童服务工作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和行业制度,公共图书馆儿童服务工作的开展基本上全靠主管部门的引导与图书馆的自律。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如广东、深圳、北京、上海等,公共图书馆在进行儿童馆藏资源开发与儿童服务开展的过程中拥有相对优越的物质条件,因此其儿童服务工作的开展水平较高,甚至可以与美国一些城市媲美。而在经济落后地区,制度不全、无章可循的情况严重制约了公共图书馆儿童服务工作的发展。
3.2 资源匮乏,服务内容不均衡
馆藏资源是公共图书馆开展儿童服务工作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评价公共图书馆儿童服务工作好坏的重要基础。[5]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可供儿童阅读的书籍、报纸、杂志以及网络资源等明显不足,相对数量庞大的图书馆全部馆藏资源而言可谓微不足道,可见公共图书馆对儿童服务工作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因此,积极开发可供儿童使用的馆藏资源是提升公共图书馆儿童服务工作的重要基础。除此之外,目前我国多数公共图书馆儿童服务工作主要面向6岁以上的儿童,排除婴儿阶段的儿童,针对3到6岁儿童设置的馆藏资源与开展的服务活动少之又少。[6]而3到6岁是儿童智力、审美、思维启蒙的重要阶段,公共图书馆有义务为其提供阶段性的服务内容,现有的服务内容设置显然不符合儿童发展需求。
3.3 馆员结构不均衡
公共图书馆儿童服务在我国起步较晚,因此,相关人才培养机制尚不完善,专业的儿童服务人才较为稀缺。目前我国大部分公共图书馆中从事儿童服务的馆员多为“半路出家”的普通馆员,对儿童心理学、教育学理论知识的认知水平参差不齐,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公共图书馆儿童服务工作的开展。
4 完善我国公共图书馆儿童服务工作的对策
4.1 建立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指导文件
任何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都要依赖于法律及其配套的法规来保驾护航,在一些少儿图书馆服务事业走在前面的国家,其政策保障都十分完善,比如,美国图书馆协会针对少年儿童服务制定了一整套的服务规范,确保了图书馆儿童服务工作的顺利运行。[7]目前,我们国家有关图书馆的专门法律还没有出台,也没有相关行业标准、法规,因为缺少了法律法规和有关标准规范的服务保障,我国公共图书馆行业的发展受到了制约。笔者认为完善的政策提议构成有三个方面,主要是国家法律、行业规范和图书馆内部规章制度。国家和行业层面应该从费用划拨、专用空间和专业馆员三个方面来制定规范制度,并有效落实;图书馆业内要结合实际运行的需要,制定为少儿服务的规章制度,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馆藏建设、服务设施、专业人员、机构合作等。总之,推动我国少儿图书馆服务走上发展快车道的利器,就是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
4.2 重视少年儿童的早期教育
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研究证明,儿童在早期受到良好教育和文学熏陶,能够促进他们在早期形成良好的品德,生成较强的独立生活能力。对此,图书馆学专家也达成共识,他们一致认为,图书馆对儿童开放的时间越早,对于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越有帮助,基于此,一些发达国家公共图书馆也确立了相近的理论指导,他们十分注重对低幼儿童的服务,并通过多种有效手段,让儿童尽早走进图书馆。[8]这对于我们来说也是值得借鉴的,我们也要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要为儿童配置专门的资源设施及活动空间,结合儿童特点举办专门的活动,通过创新的具有吸引力的方式,让儿童及家长走进图书馆,发挥公共图书馆应有的教育和引导功能,让图书馆成为孩子们喜欢的文化活动场所,成为他们精神的乐园。
4.3 加强少年儿童服务专业人员的教育
我国图书馆少儿服务的现状不尽如人意,只有进行大胆的改革,才能走上创新发展之路,因此,应该重视对少年儿童服务专业人员的培养和教育。首先应该在大学图书馆专业开设相关的课程,比如:儿童服务、儿童文学、儿童心理学、少儿用户研究等,确保培养出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其次,要加强在职人员的培训,提升其专业能力及综合素质。
- 上一篇:历史情境教学案例
- 下一篇:能源互联网的主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