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如何启蒙教育范文
时间:2023-10-18 17:21: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孩子如何启蒙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幼儿;启蒙教育;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9-0243-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19.158
当今社会,竞争异常激烈,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重视孩子的幼儿科学启蒙。面对纷繁多样的幼儿启蒙方式和方法,选择何种启蒙方式和如何确保启蒙效果成为广大家长心中的难题。经过长期的实践证明,将幼儿科学启蒙与日常生活融为一体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从科学启蒙的环境、内容和策略三个方面出发,探究幼儿科学启蒙与生活的融合。
一、科学启蒙生活环境生活化
在影响人生的多种因素中,环境无疑是一重要因素。幼儿阶段是人生最无知、最懵懂的阶段,生活环境对幼儿的启蒙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
(一)注重生活环境的恰当性
在孩子的幼儿启蒙阶段,家长和教师应该为孩子选择和创造干净舒适、纯正美好的教育环境,这对于孩子的幼儿科学启蒙是十分必要的。同时在启蒙阶段,家长和教师的日常行为对孩子的影响巨大,我们应当改变自身的生活陋习,为孩子做好榜样,以身示范,带动孩子的成长。
(二)确保生活环境的多彩性
对幼儿的科学启蒙不能偏爱某一种,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对于幼儿的启蒙教育帮助更大,有利于幼儿未来的多元化发展。在孩子的幼儿阶段,教师和家长的应该扩大孩子对于生活的接触面,不仅了解生活的美好,还要体验生活的艰辛,对生活产生更广更深刻的印象。
二、科学启蒙教育内容生活化
生活中会接触形形的人和事,幼儿的科学启蒙教育离不开生活,我们应该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身边的生活教育资源,将科学启蒙教育内容更加生活化。
(一)充分利用身边的生活素材
生活是一本书,需要我们用一生去翻阅。许多家长盲目地追求那些所谓“高大上”的幼儿启蒙材料,却忽视了日常生活这个巨大的素材库。将生活内容融入教育会对幼儿的科学启蒙教育产生更大的帮助。例如,在下雨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幼儿讲解雨是怎样形成的;当看到路边的小花的时候,可以给幼儿讲解小花的生长过程;在教孩子认识动物时,可以组织幼儿去动物园,真切地接触到动物,让幼儿将书本中的动物和实际的动物联系起来。
(二)将兴趣点融入日常启蒙生活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家长和教师应该从生活的兴趣点出发,结合幼儿阶段孩子对世界充满好奇的特点,将生活中孩子的兴趣点事物融入科学启蒙教学中。例如,很多小朋友喜欢看动画,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给学生播放《蓝猫三千问》《海尔兄弟》等科普动画,让学生在看动画的同时学习到相应的知识。
三、科学启蒙指导策略生活化
幼儿科学启蒙方法多种多样,对于方式方法的选择,我们应该将日常生活经验渗透到对于孩子启蒙教育的策略中,使幼儿科学启蒙方法更加生活化。
(一)实现幼儿教育的区别化
每个孩子的个人特征和成长历程各不相同,在孩子的幼儿启蒙教育阶段,要根据孩子的不同的特征选择不同的指导策略。例如对于同一件事情的学习,有的孩子在思维方法上更有天赋,而有的孩子的天赋在动手能力上,这时我们对于这两个孩子就不能一概而论,而应该分开来培养,对于思维天赋的孩子应该在思维培养上进行拓展,而对于手工天赋的孩子就应该在手工方面进行拓展培养。另外,对于不同的孩子来说,他们的理解能力也是不同的,教师可以适当地调整教学内容和讲解方式,让更多的孩子充分了解相应的知识。
(二)注重幼儿教育的过程
做任何事都不能一蹴而就,对于幼儿科学启蒙教育,我们更应该注重教育过程,学会耐心对待。现代社会往往趋于对最终结果的追求,而慢慢遗忘过程体验的重要性。在幼儿教育阶段,我们应该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耐心地、细心地将生活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孩子,让孩子在接受的过程中一点一滴地积累知识,感受生活的乐趣与美好。
总之,幼儿科学启蒙教育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关系着孩子们的未来发展,所以家长和教师的教育方式十分重要。生活本来就是幼儿科学启蒙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我们应该将这一巨大资源与启蒙教育相融合,达到科学启蒙的目标。同时在教育的过程中注重方式和方法,将生活好好地融入启蒙教育中,使启蒙教育的效果更大化,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推动启蒙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邵雯倩.幼儿园中华文化启蒙教育区域环境创设与利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篇2
关键词:俄罗斯;钢琴学派;启蒙教育;兴趣;特点
中图分类号:J624.1
俄罗斯钢琴学派凭借极致的技巧、完美的音乐来被后人所称赞。俄罗斯钢琴学派的教学、演奏风格一直流传到现在。
一、俄罗斯钢琴学派启蒙教育重视培养、保护学生的兴趣
儿童钢琴教学从一开始的时候就要让学生感受到演奏钢琴的乐趣。在刚刚开始钢琴教学的时候,总会有这样的问题浮现出来:如何给孩子们上第一堂课呢?大部分老师会选择先教给孩子中央C;或者,先教给孩子节奏、C大调音阶。其实,这些方法都不能完全将孩子学习钢琴的兴趣都激发出来。
为了能够激发起孩子学习钢琴的兴趣,在启蒙学习阶段,要对孩子们进行大量的作品欣赏,让孩子们感受到音乐美。在欣赏完一首音乐之后,教师要让孩子谈一谈自身的感受,引导孩子在脑海中想象出音乐作品中所蕴藏的形象。并且让孩子明白音乐作品中蕴藏的形象,是可以通过熟练的演奏技巧,在钢琴上完美的演奏出来的,这样做不仅让孩子从启蒙阶段就学会用心感受音乐,而且还增强了孩子学习钢琴的兴趣。同时,也为日后的学习中,培养孩子能够准确的将音乐作品中的情感和意境完美的表现出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俄罗斯钢琴学派认为每位儿童都具备音乐细胞,作为一名钢琴教师,其应该找到每位孩子的切入点,将音乐带入到他们的世界中。无论课上,还是课下的作业,教师一定要亲自演奏音乐作品,并讲解音乐作品的内容及艺术形象。在教学的过程中,慢慢摸索孩子的“口味”,找到最适合孩子通往音乐殿堂的大门。要及时的表扬孩子,让孩子们享受在通过努力取得成功的,只有被肯定才能获得快乐,只有快乐才能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另外,正确选择适合儿童的钢琴教材,是保护儿童学习钢琴兴趣的重要环节之一。
二、俄_斯钢琴学派启蒙教育重视科学性的训练方式
所谓科学的训练方式是指教师要引导孩子借助与生俱来的能力来弹奏钢琴。我们以刚开始弹奏钢琴的手型为例子,在学生刚开始演奏的时候,教师不要告诉学生弹琴的手型,而是让学生站立起来,双手放松呈垂直。此时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当前双手的手型,并且告诉学生这是弹奏钢琴最好的手型。从这个简单的例子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俄罗斯钢琴学派启蒙教育中所蕴藏的科学性。
二、俄罗斯钢琴学派启蒙教育重视音乐性训练
在音乐性训练中,俄罗斯钢琴学派比较关注音乐与语言这两者的关系。从本质上来讲,音乐也作为一门语言而存在。它就像我们日常的会话一样拥有着标点符号,需要呼吸,有表达重点,有着各种语气。为了能够让学生准确了解作品中所蕴藏的音乐性,那么就要给音乐作品填词。在填词的过程中,不仅要与作品本身具备的音乐性相一致,还要将其与作品中的其他句子相结合起来。通过进行音乐性训练,学生能够借助音乐作品来表达此时此刻的心理感受。
当我们谈到俄罗斯钢琴学派的时候,总会联想到俄罗斯钢琴学派高超的技巧。在启蒙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将弹奏钢琴的技巧一一教授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这些技巧来将音乐作品演奏出来。
三、俄罗斯钢琴学派启蒙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
所谓表演艺术是指借助演唱、动作、表情等来传达情感,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在启蒙教育阶段,教师告诉学生这样一个道理:通过日复一日的练习,我们要将自己最好的才能呈现在观众的面前,让观众真真切切感受到作品中所蕴藏的情感。在俄国,不管是音乐学校的学生,还是非音乐学校的学生,其每年都要参加两次音乐考试。在这种正规考试的熏陶下,学生的表演能力能得到提高。俄国的孩子几乎每天都能沉浸在音乐的世界中,他们能够近距离的与艺术家接近,此时孩子们的表演欲望完全被激发出来。在国内,音乐教育并没有普及到一定程度,所以教师要尽量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比如:定期的组织观摩课,或者参加钢琴比赛等等。
不管是学校,还是家庭,都要为孩子创设学习音乐的氛围,让孩子喜欢上钢琴演奏。当孩子内心真正喜欢上钢琴演奏之后,其可以将自己内心中的情感用琴键一一表述出来,并且孩子所演奏出来的作品也是有生命力的。
四、总结
俄罗斯钢琴学派的特点各自都有着训练的侧重方向,但相互间又能够密切联系在一起。这些特点可以体现俄罗斯钢琴学派启蒙教育的科学性和成熟性。当前,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学校、家长也开始重视孩子的精神教育,选择让孩子学习钢琴,既陶冶了孩子的情操,也提高孩子了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 幼儿 成人 钢琴 启蒙教育 差异分析
中图分类号:J624.1-4 文献标识码:A
1幼儿与成人钢琴启蒙教育的特点差异
1.1幼儿钢琴启蒙教育的特点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孩子学习钢琴,同时也有了更多的钢琴教师,社会、学校、家长也对儿童钢琴教育更加重视,钢琴启蒙教学要使学生热爱钢琴,在儿童时代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对儿童钢琴的启蒙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影响到孩子未来艺术道路的成长与发展。儿童学习钢琴,多半在学龄前后。这一时期的儿童,骨骼发育的硬度比较小,但是弹性很大,相对而言,可塑性是比较强的,因此钢琴的基本功就从这个时候开始了,也正是因为如此,如果不及时纠正孩子一些不正确的手型和错误的坐姿就会导致孩子养成错误的弹琴习惯或者骨骼变形,对孩子以后的钢琴学习造成影响。
1.2成人钢琴启蒙教育的特点
当前的成人钢琴教育主要分为两种:一是职业性教育;二是非职业性教育,通常称之为社会教育。职业性教育主要是指高等师范院校的非钢琴专业的钢琴普修课及在职音乐教师的继续教育,这在我国通过几十年的摸索已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在预期的时间内,按照严格的音乐规格对已成年的非钢琴专业的学生或老师进行训练,可以让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学好钢琴,发挥钢琴在教学上的多功能性。然而非职业需要选择学习钢琴的成年人大多以休闲娱乐为取向,他们不大可能通过漫长而艰辛的专业学习去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与弹奏技巧。
2幼儿与成人钢琴启蒙教育改善建议
为了科学有效地开展钢琴启蒙教学,促进初学者钢琴启蒙教育的健康发展,必须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目标等等问题上,切实搞好统筹规划,设计安排好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以便于教学工作的顺利实施与进行。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钢琴启蒙教育过程中,必须掌握一些符合客观规律的教学原则与方法,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指导我们的钢琴启蒙教学。
2.1幼儿钢琴启蒙教育改善建议
首先,对于少年儿童的钢琴学习,教师应该根据少儿的实际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从实际出发,针对不同个体的差异性,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同一个学生,在其学习钢琴的过程中,随着自身的成长发育,表现出的学习能力和个性特点都会产生相应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时刻注意观察学生的成长变化,科学地加以引导和启发,使其学习水平与学习能力同学习进度和学习目标始终保持一致,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尽量避免抽象的概念和错综复杂的关系。少儿对事物的认识和思考能力与成人是有很大区别的,抽象的概念和同一个问题的多种理解都会使学生产生很大的困惑。因此,教师在钢琴教学中,一定要用直观、具体的教学方法,将自己的教学内容灵活地加以转化,使学生得到真实的感知和清晰的体验。比如教学生用模仿的手段,反复练习,可能比语言的表达教学更有效。有的学生不能自如的掌握弹奏中手的放松状态,越是让其放松,他越紧张,你握他手时,他会紧紧抓住你的手不放,耐心等了好一阵子,他紧抓的手才慢慢松开。这个学生不是故意不放松,而是无法控制紧张的状态,需要一点时间去调整才能做到。
2.2成人钢琴启蒙教育改善建议
如何科学地开展成人学生的钢琴教学任务对钢琴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在钢琴教育发展中,成人的钢琴学习也是有别于其他钢琴学习特征的非常重要的部分。成人在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水平上都已相对成熟,因此,根据成人的实际特点,有选择地安排有效的钢琴教学方法,对于促进成人的钢琴学习有很大的益处。
首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成人学生表现出了更多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应该及时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和互动,不仅可以很好地了解学生实际学习过程中的想法和感受,还可以通过讨论和研究学生的建议,积极地促进钢琴教学的水平,做到教学相长。在职业性的成人钢琴教学中,钢琴教学工作应该围绕提高学生的钢琴专业演奏能力、掌握钢琴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等基本教学任务展开,以促进其职业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
其次,针对不同的成人学生的特点和要求,钢琴教师应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安排相应的教学计划,实施相应的教学内容,而不能简单的照搬一般的钢琴教学方法和方式。要照顾到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学生保持放松的学习心态,配合具有代表性的钢琴作品,减少不必要的精力浪费,让学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了解不同风格的作品。
3结论
在终身教育成为全球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主题的大背景下,以休闲、娱乐为取向的第四种学习模式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们希望在今后的钢琴教育发展道路上,各音乐机构、艺术团体和机构组织之间能够精诚团结,共同协作,加大对钢琴启蒙教育活动的组织和安排,加强钢琴启蒙教育思想认识的宣传力度,规范钢琴启蒙教育发展市场,明确责任和方向,大胆创新,构建钢琴启蒙教育发展的和谐环境,使其能真正做到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梁剑英.钢琴教学问与答[M].花城出版社,2011.
篇4
摘要:在科技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里,幼儿园科学教育愈发引起更多的关注,幼儿科学启蒙也日益成为广大幼教工作者关注和探讨的热点。但如何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教给幼儿一些什么科学知识,一直没有定论。本文笔者就多年教学实践,对如何开展幼儿科学教育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关键词:现代幼教 科学启蒙
一、 幼儿科学启蒙教育的意义
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科学,幼儿生活中的世界也充满了科学,使他们感到惊讶和产生疑问的事物实在太多。例如:风、雨、雷、电,鸡蛋里能孵出小鸡等,都能使幼儿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和神奇,从而对事物产生极大的兴趣。幼儿对种种现象都存有好奇心,因此他们会主动去探索原因,这样可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和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同时,幼儿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需要对事物进行观察、思考、分析、推理,这样可以增强他们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幼儿科学启蒙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日常生活是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重要途径
生活中到处有科学,科学并里不神秘,它就发生在我们的周围,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幼儿熟悉的现象,它们蕴藏着许多深刻的科学道理,它以各种形式呈现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吸引着幼儿去注意、去探究。在幼儿的生活中,突然发生的某一自然现象、自然物或有趣、新奇的科技产品和问题情境,都可以激发幼儿的好奇,吸引幼儿去探究、去解决。因此,幼儿科学教育更多的是随机教育,它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中随机进行。每天发生的随机经验对幼儿而言是最自然、最有意义、最具体、最容易了解,也是最不会忘怀的,但如果不加以引导,也会变成过年云烟,不会产生任何教学效果。
2.科学启蒙教育要注意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
幼儿是主动的学习者、知识建构者,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胚。年龄小,知识、生活经验贫乏;幼儿的生理、心理发展水平有限,这就决定了幼儿科学启蒙教育应具有趣味性、启蒙性、可懂性和科学性的特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这种兴趣能使幼儿对客观事物进行有目的地感知和主动的探究,进而发展为主动探究的习惯。幼儿天生喜爱探究,对许多事物感兴趣,而且对感兴趣的东西学得积极、主动、效果好。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捕捉幼儿生活中教育契机,追随幼儿的兴趣,充分利用幼儿的学习兴趣开展科学启蒙教育活动。幼儿的科学活动常常是从身边的物品或身边的事情开始的,我们就用既有趣又能引起幼儿科学思考的生活活动引入内容,进行一系列的由浅入深的、具有连贯性和整体性的探究活动,这样做既使幼儿关注周围的事物,使幼儿感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同时又能让幼儿的探究有明确的方向,保证科学探究的有效性,培养了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3. 注重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幼儿自主探索
(1)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通往创造世界之门的第一步。观察是发现问题的重要途径,在观察的过程中,孩子们会产生多种想法,萌发创造意识。教师在引导幼儿观察时,不能局限于一般的观察,即观察研究对象本身,除了进行观察记录外,还应该引导幼儿在观察时发现更多的问题,注意研究对象与周围的关系,并维持一定时间的兴趣。幼儿的观察能力在不知不觉中逐步发展,他们的求知欲也随之增强了。
(2)注重幼儿与同伴之间的沟通和表达
幼儿在进行探究活动过程中和活动后,会有一种表达的潜力和欲望,他们急于想把自己的新发现向老师或同伴讲述,想把自己的疑惑向其他人说说。在表达与交流、听取同伴意见的过程中,他们知道了可以有多种办法解决问题,也能从同伴的讲述中得到灵感激发创造的火花。教师应更加注重性格较内向的幼儿,给他们多一些表达机会,让每个孩子都能无拘无柬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萌发创造意识。我们相信,每个孩子都有创造的潜能,创造能力并不只是在某些外显的幼儿身上体现出来。
4.培养幼儿对科学的态度、情感、能力是科学启蒙教育的根本目的
生活中充满了千奇百怪可供人们探究的问题,如果我们仅仅教给孩子有关周围生活中易懂的、简单的知识和定义,这是不够的,因为这样,幼儿只是被动地接受,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得到发挥,幼儿不能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如果把科学启蒙教育搞得这样枯燥无味,真是得不偿失。因而激发幼儿不竭的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形成他们的科学意识与能力才是幼儿科学启蒙教育的根本目的。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捕捉幼儿日常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和现象,引导幼儿进行科学活动,获得他们需要的科学知识,培养他们的探究欲望和探究精神,使幼儿的科学教育既来源于生活,又指导生活。幼儿在看、听、摆弄、讨论中获得了成功的喜悦,获得了老师所期盼学到的知识。
5.适时鼓励可以不断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幼儿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应有的放矢进行指导,对孩子们的求异行为应加以鼓励,而不是横加指责;尽量不作过多的限制,以免幼儿怕犯错误而产生恐惧心理;注意做到适时鼓励,在活动中不断培养幼儿的自信心。教师可以适当地降低学习的难度,让幼儿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在幼儿体验成功的同时,就会获得信心。在课上,教师对幼儿的表扬一般是口头表扬,动作、眼神暗示等,现在我们还可在课件中设计表扬的环节,如幼儿回答对某个问题后,电脑中会出现表扬的画面,可以是五角星、小红花,也可以是其它一些东西,这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而定,另外还可加上语音,如你真棒、太好了等,电脑中的表扬对幼儿来说是一种新的刺激,对幼儿也有一种激励作用。
总之,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多让自己成为一名和幼儿一样的探索者,尽量去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疑问,尊重他们的想法,引导幼儿进行大胆尝试,支持和鼓励他们的探索兴趣。
参考文献:
[1]刘占兰,幼儿科学教育的特性[J],学前教育研究,2000(05).
篇5
关键词:学前教育;幼儿园;合作;性格;能力
一、幼儿交往合作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环境
幼儿属于弱势群体中的一类,他们需要父母、老师还有社会的呵护与培养,因为他们还没有具备与人交流、交往的能力,所以他们的人际交往圈子存在局限性。幼儿时期其实是人一生过程中最敏感的时期,因为一切事物对于他们来说都是新的,所以周围的环境才是他们的第一任老师。所以,父母在孩子的启蒙教育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感染到孩子们。现在大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作为家里的独生子女,少不了会备受呵护与疼爱,但是值得家长们思考的是一味地纵容与呵护真的是在对孩子们负责吗?现今社会上出现的许多有悖于伦理道德的子女对父母的无礼行为,是不是该敲响家长们对于重视孩子思想教育的警钟。其实,要想做好孩子思想方面的启蒙工作,让他们以后能够很好地融入社会也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只要在孩子幼儿的成长时期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可以说就成功了一大半了。
二、学前教育注重游戏中寓教于乐
孩子除了在家里,待的时间最长的地方就是学校,所以幼师对于孩子的学前教育也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孩子在正式接受素质教育之前,更多的是培养自己动手的能力、与他人交往的能力,还有就是良好性格的养成。
孩子们在不完全懂事的情况下,基于他们贪玩的习性和天真无畏的性格,可能对于老师的谆谆教导或是不能理解或是完全不屑,这就要考验幼师对于捕捉孩子们心理的能力了。在幼儿园的教育体系中,有一个环节对于孩子们的影响可以说是比较深刻
的,那便是游戏。经验丰富的幼师经常会在孩子们玩的游戏中巧妙地设置一些做人的道理,或者是培养他们外向性格的因素。
1.让游戏帮助孩子们认识和体会以自我为中心是一个不好的性格习惯
幼师可以利用孩子们的好奇心与童心,让他们尝试扮演不同的人物角色,时而转换他们扮演的角色,最后让他们总结自己在游戏中学到了什么。这样经过孩子们的亲身体会与思考,一定会比老师口头说教来得有效。
2.在游戏中帮助孩子们理解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有选择性地让孩子们做一些需要合作的游戏,比如在体育活动的比赛中,多多设置一些团体比赛,活动结束之后呼吁大家合作清理活动现场,多人合作搬搬桌椅等等。这样让孩子们在合作当中认识到朋友之间的合作与信任的重要性,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在集体活动中更有利于孩子们发现其他人的优点,有的可能会很擅长叠被子,打扫卫生,而有的也可能会擅长画画、写字、唱歌等等。这样一来就能让他们在合作中学会最关键的处事能力,那就是合理的资源与人力分配。
三、学会分享,感受与人分享、与人为乐的乐趣
合作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而是为了更多人的利益。所以除了培养孩子们团结协作的能力外,还要让他们学会分享,学会用一颗善良的心去帮助身边有需要的人。如何学会分享,可以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比如说同学忘记带书了,同桌就可以与他共用一本书;课间老师发放食物时,好朋友之间可以共同分享;通过情景对话、演讲等等,让他们自己身临其境感受与人分享所带来的快乐。
幼儿的启蒙教育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孩子教育的重要部分,要想在激烈的现代竞争中培养综合素质高的学生,就不能只注重应试教育,孩子的学前教育更应该得到重视。让孩子们在启蒙教育时就重视团结合作的重要性,为他们以后性格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石。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幼儿;德育;园本化;家庭化;社会化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2-0228-01
幼儿阶段是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培养巩固良好品德行为的重要启蒙时期。新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帮助幼儿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鼓励他们……不轻易放弃克服困难的尝试","与家庭社区合作,引导幼儿了解自己的亲人以及与自己生活相关的各行各业人们的劳动,培养他们对劳动者的热爱和对劳动成果的尊重"。在实践中,我们从规范幼儿行为习惯入手,将品德教育贯穿到幼儿一日生活中、融入教育教学中、渗透到教育环境中、延伸到家庭中、开放到社区、整合到各种教育因素中,形成了以幼儿园、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新体系。
1.德育研究园本化
我们认为:品德教育即养成教育,它应该贯穿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渗透于幼儿园教育的各个领域。因此,在实施德育过程中,我们做到:
1.1 将道德启蒙教育贯穿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中。"一日生活既教育"。我们在一日生活各环节中,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以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以及自我服务能力,让幼儿知道为什么这样做、怎样做,引导幼儿知晓道理,指导幼儿付诸行动,从而把外在的要求内化为幼儿自身的需要,转化为良好的具体行为。
1.2 将道德启蒙教育融入教学活动中。活动不仅是个体道德形成、发展的根源与动力,也是道德的个体意义或价值实现的根本途径。我们把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思想品德和意志品质融入到各种主题教育活动中,向幼儿进行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自理能力训练、社会行为规范培养、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培养以及关爱、情感与快乐教育。如为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我们开展了"我有一双小小手"、"我是妈妈小帮手"等主题教育活动;为加强情感教育,设计了"我爱我家"、"亲亲老师"、"勤劳的人"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为提高幼儿的意志品质,我们组织了"我能行"、"遇到困难我不怕"等主题活动。主题活动的开展,克服了单向灌输和简单说教,通过幼儿自身的活动,让他们在与周围的人、事、物的相互作用中提高了认识、强化了行为、丰富了情感。
2.德育课堂家庭化
家庭是幼儿生活的基本场所,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幼儿生活活动的最密切接触者。我们提出了"快乐家庭、德育课堂"的口号,倡导家长利用其亲子关系,有效发挥德育教育的影响作用,力求将幼儿德育教育的课堂延伸至家庭,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品德发展的环境。我们鼓励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养幼儿的文明礼貌习惯,在家里经常与幼儿进行情景对话,训练孩子的礼貌用语;倡导父母和孩子在每天晚上睡觉前,用十分钟时间轮流讲故事、用情景表演、童话剧的形式演出故事,请亲朋好友观看等等,既发展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又让幼儿通过扮演人物体验良好的行为规范。还通过加强家园沟通、家庭教育讲座的活动,提高家长对幼儿德育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和实施策略,与家长共同探索、创设良好的幼儿家庭环境,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3.德育教育社会化
社会这个大课堂,通过建立社区德育基地,也是幼儿园德育教育社会化的一项重要措施。与当地的老年公寓、公交汽车站、驻地部队、交警大队等单位建立了德育教育基地,充分发挥社区教育资源的作用,将德育教育扩展到社区。通过"慰问革命老"、了解"勤劳的人"、参与"爱心大放送"等活动,使孩子们在享受关爱的同时,也把爱献给了社会,情感体验得到了升华。老党员、老英雄来到孩子们中间,给孩子们讲革命故事,增强幼儿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以及对革命前辈的无比尊敬、热爱之情。社区民警、交警来到幼儿中间,向幼儿介绍有关交通规则,告诉幼儿在遇到困难时,如何找警察叔叔帮忙等等。这些活动的开展可以帮助幼儿更多地接触社会,与人沟通,尝试着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依此增长幼儿的见识,在活动中学会做人的道理。
总之,时代赋予我们的担子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认识到幼儿道德启蒙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要持之以恒地对幼儿进行深入细致的工作,充分发挥幼儿园、家庭以及社会的作用,逐步培养幼儿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将幼儿培养成为具有远大理想抱负和高尚道德情操的人,成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冰主编:《儿童道德启蒙教育》 济南出版社,2000年版。
篇7
中华文化启蒙教育是通过对幼儿这一群体生命与成长的关注来实现诠释现实中的教育品格;在培养精神层面的发展以及深化文化内涵的同时,提出发展与创新文化的可能。实现文化的发展创新,优势与目标更多的蕴藏在幼儿这一群体中,中华文化启蒙教育融汇了中华节日与饮食文化启蒙教育、中华艺术与游戏文化启蒙教育、中华礼仪与民俗文化启蒙教育、中华人物与发明创造文化启蒙教育等多种形式与类型的教育领域。
(一)丰富中华文化的课程资源
在当今社会转型期,开展传统文化启蒙教育,有着其他教育模式不可替代的历史意义,也能够为保护和传承我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找到更适合的途径和新生力量。我国传统文化只有依靠民族、社会和家庭的力量,才能实现不断延续、代代相传。将中华文化的优秀元素融入课程设计环节,从不同领域丰富幼儿日常的学习氛围,为幼儿成长增添更多的活力与动力,作为受教育者既可体验中华文化教育层面的意义,又为自身的成长发展吸收多元化的文化气息。
(二)促进幼儿民族情感的形成
许多人对传统文化往往存在误解,认为是封建落后的一套,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让孩子花时间和传统文化接触有些落伍,不如把时间精力花在学习外语等方面更务实。对传统文化的误解造成了目前幼儿教育在继承发扬本民族优秀文化方面出现了偏差和缺憾。其实,中华文化中乐观辩证地看待周围事物的哲学思想,对于教育孩子保持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正确看待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具有很现实的指导意义:民间谚语“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将心比心”、“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等,与目前的知识时代提倡的终生学习观、换位思考、坚守诚信等不谋而合。传统文化可以丰富幼儿的知识,开阔幼儿的眼界,同时培养幼儿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情怀,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引导幼儿切实感受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播下传统文化的种子,实现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二、中华文化启蒙教育对幼儿民族道德感形成的影响
幼儿的道德情感不是天生就存在的,而是经过不断地社会实践逐步产生发展的,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会对一些行为产生具有一定道德意义的感受,从而认识到自己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尝试着采用一些道德方式去接触周围环境,以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道德结构。中华文化启蒙教育的展开,进一步为幼儿提供了道德情感体验的社会性刺激,使幼儿在成长中获得具体的情感感知,使得个体道德要求与社会道德要求一致,丰富与提升幼儿的道德情感。
(一)丰富幼儿民族道德情感认知
中华文化在华夏民族传承发展中,始终保持着一脉相承的文化气息。中国地域辽阔,民族文化具有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性与象征性,通过认识雄浑奔放的黄河,了解北方的中原文化;认识清奇秀丽的长江,了解南方的楚文化;认识广阔的大草原,了解西部的游牧文化。同时,幼儿对民间故事、民间艺术等有着较强的好奇心,可借此来进行道德感教育,符合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与思维的具体形象性特点。传统作品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对幼儿来说,贴近生活,更贴近他们自身的道德需求,使幼儿在领略中华文化的同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实现幼儿在成长中拥有自身的道德情感经历。根据幼儿道德发展水平与特点,将中华文化中的道德知识以容易被幼儿理解接受的形式呈现出来,以提升幼儿对道德知识的获取。在成人的道德评价和各种榜样作用的影响下,幼儿自身的民族道德情感逐步形成,对于道德认知结构的形成,是从初步区分好坏的标准开始的。从最初只有同情感与怕羞等道德情感的萌芽,到集体生活中各种行为规范的掌握,是幼儿道德情感认知结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传统文化要素在幼儿成长经历中的渗透,对于幼儿道德认识的深化具有重要作用,以传统道德精神的存在影响幼儿民族道德认知的形成。
(二)帮助幼儿民族道德感行为的养成
中华文化启蒙教育可以培养和熏陶人们的社会规范行为,也可以理解成对良好社会行为培养的影响。改善现实生活中一些不和谐的社会现象,如在家庭生活环境日益优越的情况下,幼儿与家长、伙伴交流的话语越来越少;独生子女家庭中幼儿自我为中心的观念,缺乏与他人分享、关心他人、主动去服务他人的意识。以上现象中的幼儿社会行为的培养就显得尤其重要。《孔融让梨》的古典故事、《三字经》中“父子恩、夫妇从。兄刚友,弟刚恭,长幼序,友与明,君则敬,匡则忠,此十义,人所同”等都体现了文化精神中的友爱与谦让、忠孝思想,有助于提前学会与人相处,学会相关的为人处事的方式,懂得相关的礼仪,尊敬父母,更易于其认识如何表达关爱,最终帮助幼儿逐步养成关爱他人与生活的良好行为。同时,在现实生活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观念中,从幼儿阶段着手进行感恩教育的想法较少,从而导致幼儿只知索取不懂回报等不良现象的出现。进行传统美德教育,让幼儿学会尊敬老人、体谅父母、为家庭分忧解难,培养幼儿感恩意识并实现幼儿感恩行为的强化。
(三)促使幼儿民族道德情感提升
中华文化具有丰富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内涵,不仅能使幼儿获得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尊敬长辈的道德观念,还能通过亲身体验,获得伴随道德观念所带来的愉悦情感。可通过情感环境提高自身的情感素质,实现民族情感的培养与表达。在新年吃年夜饭、拜年、走亲访友中,幼儿能感受到亲友邻里间的情感交流以及家庭生活的和谐安定,从而学会处理与父母长辈间的关系,实现与他人的情感对话与表达。在团圆的人伦精神影响下,体验节日中的真实情感,在意识到被爱的同时,学会如何更好的爱他人。
三、中华文化启蒙教育对幼儿民族理智感形成的影响
(一)激发幼儿民族智慧潜能
引导幼儿开展古诗吟诵、童谣吟唱、绕口令、歇后语活动,进行创编儿童诗、顺口溜、相声,听成语故事、说成语活动,感受语言产生的魅力,对认知中华传统文化、开发幼儿智慧有重要作用,以不同的视听效果及传统文化气息感染幼儿的艺术表现力,激发幼儿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对传统艺术好奇与热爱的基础上,主动吸收与模仿好玩的情节,开阔眼界,同时领略中华民族地方特色语言的丰富化,并根据自身兴趣深层次接触这些文化,产生对家乡对民族语言文化的热爱,并进一步深入了解有关民间艺术的发展历史与价值,从语言、思维及艺术方面实现智慧的发展。民间游戏同样蕴含着较为丰富的教育资源,充分利用这些教育资源,有利于幼儿体能、认知、情感与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民间游戏成为幼儿快乐成长的关键内容,为幼儿提供更充沛的探寻机会,为幼儿智慧的拓展提供更多的条件。例如,老鹰捉小鸡的游戏中,幼儿借助游戏去进行好与坏、善与恶的道德认知,了解危险及安全的常识,已达到提升自身机敏灵活、判断能力的目标。
(二)促使幼儿民族理智感行为的养成
在传统节日活动中,因为环境与游戏的需要,幼儿会一起制作相关民俗事物。在端午节时,幼儿可通过参与包粽子、品尝粽子、做粽子形状的艺术品,去体验传统节日活动的丰富性。在此过程中,幼儿需要仔细倾听,观看教师操作时的动作,并在自己操作时锻炼动作的灵活协调性。这一过程符合幼儿认知特点,具有较强的兴趣性、游戏性,使其顺利完成具有一定难度的操作认知活动。通过融入活动并体验活动的乐趣,充分利用民俗文化产生的影响,进一步实现理智行为的养成。幼儿在认知基础上实现自己理智思维活动的形成,再协调动作综合完成活动的进行。更多的传统民俗活动倡导尊老爱幼、惩恶扬善、文明礼貌等传统美德,同时会体现人们对祥和乐利等方面的美好的愿望。在中华节日启蒙教育实施过程中,成人积极的情感态度对幼儿具有强烈的感染作用,同时促进幼儿的认知活动。幼儿在学习与接触过程中,不但认识中华文化,而且满足理智情感方面的需要,诱发探究与学习热情。
四、中华文化启蒙教育对幼儿民族认同感形成的影响
(一)促使幼儿形成民族归属感
中华文化启蒙教育根据年龄分期使幼儿体验不同类型的中华文化,为幼儿自身创新与创作思维提供更丰富的文化源泉。在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融入中华文化的优秀元素,可使幼儿充分感受中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并深入了解自己的民族特色。可以丰富幼儿园园本课程,注入代表本地域鲜明特征的传统文化色彩,通过幼儿园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打开幼儿教育领域的文化发展空间,实现幼儿群体的文化交流、传承和发展,使中华文化具有更广泛的包容性。以启蒙教育的形式传承传统文化,目的在于拒绝文化的中断与消失,通过优秀文化的渗透和有目的的创作实践实现传承。例如在幼儿认知自己民族的艺术作品时,通过动手制作简单的作品、展览与点评作品来增强民族意识,深刻感受自我创作所蕴含的民族情意。
(二)帮助幼儿增强民族使命感
中华文化中的审美教育培养人们欣赏美的能力,提升审美创造力,人在改造自然与社会的活动中,按照美的规律营造美的世界、生活及作品。对于中华民族来讲,创新是更高意义的能力与精神,可以充分落实到实践层面。在已有文化发展的基础上,将具有自身特点的创造思维运用到各种活动中,实现创新实践与创新思维的结合,对于幼儿心智的发展会产生很大影响,从而使他们发挥更多的主动性去完善自身的成长,为民族发展增添创新的元素与思维,从而逐步培养对国家、社会及自身的责任意识,了解作为中华民族一员所应负的责任与义务。
(三)促使幼儿体验民族自豪感
不同民族在交流互动时,通过对语言、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异同程度的观察、比较会形成不同程度不同意义的认同,进一步形成了民族自我意识。在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中,各民族会在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上形成自己固有的特征,形成容易辨别的民族属性,赋予强烈的民族情感,从而内化为民族的象征、民族个性。幼儿正是在逐步感知民族特征的过程中,形成了对民族文化的认识与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意识及民族自豪感。将生活与艺术结合起来,并把民族文化象征深化为自我创造的资源,提升创新思维能力,使幼儿主动认识并选择民族文化中感兴趣的方面,围绕兴趣点去进行探究与创新,从实际操作中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进一步体验参与过程的真实性与趣味性,从而更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民族自豪感。
五、结语
篇8
【关键词】身心;健康;生存;发展
尽管现在的早期教育重心已从知识转到情感能力,再发展到全面和谐发展的完整人格教育,但知识作为各方面教育的载体,依然在父母的心目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从婴儿时期的认读卡到幼儿阶段的百科图书,无一不是父母的重点选择对象。但其实,种种科学知识就蕴藏在我们每天的家庭生活之中,完全可以信手拈来地引导孩子发现和感知。
从早到晚,我们要接触各种各样的事物,参与各种各样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就在感知、发现和运用各种各样的科学知识。比如,天冷为什么要穿上厚的衣服?洗脸时,为什么水可以从高处流到低处?电视是怎样工作的?就拿我们每天必然要遇到的一日三餐来说吧,蕴涵了多么丰富的科学知识!从食物的来源、生长过程、烹调制作方法到食物的色、形、味;从饮食的礼节规则、卫生习惯到参与一日三餐的简单劳动,这其中隐含着农业、气象、物理、化学、数学、卫生、营养、视觉艺术等各方面的科学知识。只要父母有心,就可以因地制宜地运用这些活教材来直观、生动地启发孩子去观察、去思考、去探索。
以前我们过于注重孩子外在的知识学习,忽视内在的情感体验,因而出现了许许多多不容乐观的现象:有的父母对孩子用心良苦,但孩子就是对学习不感兴趣;有的孩子学习成绩很好,但情感冷漠、自私。而自卑、忧郁、焦虑以及逃学、出走等负面情绪反应行为更是不断地发生,甚至出现许多无法挽回的悲剧。这种种现象使我们越来越感受到知、情、意是一个人发展的统一体,积极的情感体验无论对孩子的身心健康、认知发展和能力的提高,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只有在孩子有情感投入和积极体验的时候,他的学习才是主动的、积极的、富有创造性的,这时候,知识才能真正化为孩子的能力和素质,促进孩子健康地全面发展。
家庭生活为孩子提供了一个生动而广阔的体验空间。在探索生活奥秘的过程中,因为各门知识与孩子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这样的学习是参与式的、富有趣味的,因而使孩子感受到无穷的快乐。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孩子可以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同情、关爱和相互合作;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孩子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感受到自尊、自信、责任和自我价值。种种丰富的情感体验几乎遍布于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对孩子的整体发展,有着不同的影响。.
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培养的只能是高分低能的 “书呆子”。由于现在的社会对每个人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与人交往、学会合作、学会关心、学会创造,则成了适应这一多元、速变的竞争社会的必备能力。这种种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只能来自于生活中的实践积累。孩子从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如何培养他的自立能力?生活学习样样包办,孩子如何学会自己解决问题?不与同伴一起玩耍,孩子怎会具有竞争和合作能力?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就是因为穷人的孩子没有更多的人、更多的钱为自己服务,一切只好自己动手。带孩子去买菜,让孩子进厨房,让孩子尝试自己去买衣服,自己去邻居家办事,自己设计布置房间,自己承担清洁任务,虽然结果未必会很好,甚至还要使家长付出更多的精力或物力,但这样的付出非常值得。因为正是在这样的生活学习中,孩子变得一天天能干起来,一天天懂事起来,一天天走向成熟和独立。
生活处处有教育,而教育也时时为生活服务。孩子们从生活中学习的知识、经验和能力不但能帮助孩子解决各种各样的生活问题,使孩子充分感受到生活的快乐和充实,更重要的是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素质去积极把握未来,从而使人生之船能顺利到达幸福的彼岸。
随着社会的发展,当前的幼儿园教育愈来愈受到家长们的重视。国家教育部在世纪之交启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程,也将学生的情感目标放在了综合评价的第一位,从此更不难看出情感培养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占据的主导地位。
教育公平呼唤幼儿受教育过程的平等,呼唤幼儿教师应该给予每一位幼儿平等的爱。教师的偏爱会对幼儿的自我评价以及自我意识的形成产生极深的影响。在幼儿园,我们总能看到有些幼儿躲在不起眼的角落里独自玩,也不和其他幼儿说话。经了解后发现,原来老师一直没有注意他,也没有表扬过他,他说:“老师不喜欢我,说我不乖。”因为幼儿的知识经验不足,会把教师对别人的评价当成自我评价的标准,而教师总是夸奖“听话”“乖”的幼儿,批评“调皮”“不守纪律”的幼儿,这种偏爱行为直接影响了幼儿自我评价和自我意识的形成。经常受到教师表扬的幼儿会表现得较自信,而经常受到老师批评指责、被老师忽略的幼儿则有自卑倾向。所以每一位幼儿教师都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发现每一位幼儿的优点,并不失时机地给予表扬和鼓励,给每一个幼儿平等的关爱,让幼儿充满自信。
确立启蒙教育的目标。幼儿教育是启蒙教育,其教育要求是以开发幼儿的智力为主,幼儿所学习的只能是其周围生活中的知识和技能,这是一个不能的原则。在幼儿园中,一切教育工作都应该围绕着启蒙教育的要求进行,按照启蒙教育的特点组织教育内容,安排教育活动,使幼儿在获得智力启蒙的同时,掌握其周围生活中的知识和技能。幼儿的学习与开展是在与四周环境、资料的互动中完成的,老师应根据幼儿的兴味,运用整体规划准绳将活动室布置为多个活动区,如自然区、认知区、角色区、美工区、音乐区等。每个活动区都提供数量充沛、品种齐全的玩具及操作资料,其中资料物品的摆放是开放的,学习资源柜架构造能够挪动并便于物品分类和幼儿自在察看、取用与学习。提供的学具、资料应有应战性,契合幼儿兴趣及才能开展,并随课程内容定期改换。有一句话大家都晓得:“亲其师,才干信其道。”只要营造宽松、温馨的家庭式气氛,才能让幼儿有一个高兴的学习环境。幼儿学问经历少,是非观念差,独立生活才能缺乏,他们不只需求成人对他们生活上的仔细照料,行为品德上的耐烦引导,而且愈加盼望得到老师情感上的关爱与呵护。
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幼儿在全面发展的前提下提高身心素质。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晓得幼儿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因而在制定班级常规时,老师应和幼儿共同讨论:哪些行为是班级所承受和赞扬的,哪些行为是班级所不允许、应该被制止的,违背班规的结果将会如何,老师要尽量让每一个幼儿都有参与讨论、表达意见的机会,然后依据讨论的结果,师生共同制定全班恪守的班级常规。
篇9
关键词: 幼儿教育 科学教育 启蒙教育
幼儿是好动、好奇、好问的,他们对周围变化万千的世界充满兴趣,同时,幼儿期是人的一生中智能发展最显著的阶段,也是一生中提问最多的阶段,因此,我们重视幼儿的早期教育,提倡“从小爱科学、学科学”。
幼儿教育工作者必然要以为幼儿奠定良好的科学素质为最终落脚点,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那么幼儿园如何实现幼儿科学教学任务,采用哪些手段和方法,激发幼儿探索精神,让幼儿成为主动的学习者、探索者呢?
一、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要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首先就要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当幼儿向我们提出问题时,我们应耐心倾听,因势利导地帮助幼儿解答问题,而且有意表扬爱提问的幼儿,鼓励幼儿大胆质疑,积极观察、发现、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这样就能激起他们的探索愿望,调动他们对科学探索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幼儿天生的好奇心是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的基础,好奇心是兴趣的先导,从小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就要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使幼儿主动学习科学、“迷”上科学。为此,教师为幼儿选择的科学教育内容必须是幼儿感兴趣的,是符合幼儿认知发展水平的。教师要善于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观察幼儿,了解幼儿的兴奋点,并善于把幼儿自发的观察纳入到教师有组织的活动中。为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教师还要鼓励和接受幼儿的新奇想法和做法,并给予幼儿提供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科学实验室是发展幼儿科学兴趣的很好的场所,那里有丰富的材料,幼儿可自由操作、探索、想象、创造。从小培养的兴趣会成为幼儿以后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强大动力。可以说,幼儿园科学教育中培养起来的兴趣,对幼儿一生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二、多渠道地开展科学教育活动。
1.巧妙、灵活组织科学教育活动。如果教师能巧妙设计、有效组织教学活动,就能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调动主动性。例如:有一次在“踩鸡蛋”的活动中,当老师慢慢跨上用4只鸡蛋支撑的木板时,幼儿不约而同地惊叫起来:“不能踩!鸡蛋会碎的!”然而,鸡蛋并没有像预料的那样破碎,此时幼儿的兴趣被激发起来。接着,老师拎起两桶水,当幼儿发现鸡蛋在如此大的压力之下仍没有破碎时,一起鼓起掌,说:“哇!老师会气功。”这时,老师却神秘地说:“老师并不会气功,秘密在这里。”在这一活动中,幼儿正是在浓厚的学习兴趣的推动下,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观察和操作活动之中。
2.建立自然角,组织种植、饲养活动是幼儿获得饲养、种植知识的重要手段。种植和饲养是幼儿很感兴趣的活动,我园开辟了一块种植园地,幼儿在老师的带领下,根据不同的季节,种植各种蔬菜、花、树。孩子们轮流到园地浇水,除草,经常结伴观察,不断报告所发现的新情况。种植活动的开展不但使幼儿增长了知识,还培养了他们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情感。
3.在“科学小实验和科学游戏”中,让幼儿掌握基本的自然科学知识。科学小实验不仅能帮助幼儿获得广泛的科学知识,在感知经验的基础上建立概念,而且能发展幼儿的观察、分类、测量和思考等智力技能,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如:在磁铁能吸什么的实验中,让幼儿用系有磁块的钓鱼竿钓铁片、塑料片、纸片等制作的鱼,结果发现,只有铁片做的鱼全被钓起,其他鱼一条也没有钓起,这是什么道理呢?通过老师的启发、引导,幼儿懂得了磁铁能吸铁的道理,从而培养了善于动脑、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发展了想象和思维能力。
4.注重在一日生活中渗透科学教育的内容。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就在人们的生活之中。生活周围有许多事物、现象都蕴藏丰富的科学知识。如:在操场上玩滑滑梯,可以了解速度和惯性的关系;吹气球、玩风车,可以了解空气无处不在。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随机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让幼儿在玩游戏中学科学,在玩中用科学。如:通过动手玩天平,认识“平衡”现象。又如:在开展角色游戏中,让幼儿动脑、动手发明创造各种游戏材料:用塑料管制成听诊器,用可乐罐制成锅、茶壶等。幼儿园的科学教育要结合幼儿的一日生活进行,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随机地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
三、创造愉快宽松的心理环境,营造鼓励幼儿探究的心理氛围。
在活动中,还要尊重和接纳每一个幼儿的观点和兴趣,接纳和支持幼儿的兴趣与观点会使幼儿产生安全感。幼儿是最诚实、最尊重客观现实的。在心理安全的环境中,幼儿会根据自己对事物的真实感受作出回答和解释。因此,在幼儿的回答与教师预想的结果不同时,教师要尊重并努力寻求幼儿的真实认识及来源,支持和鼓励幼儿的探究。
四、请家长配合,还幼儿接触,观察大自然。
篇10
[关键词]:开展 亲子 教育 实现 目标
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保教方法,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现代学前教育对幼儿身心健康、习惯养成、智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开展亲子家园教育就是较好地把科学保教有机地结合为一个整体,使幼儿在学前启蒙教育阶段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品德和行为习惯得到健康发展。幼儿作为构成我们这个社会的一个为数不少的社会群体,其喜、怒、哀、乐,其所思所想牵动着整个社会的神经,尤其是现在独生子女的增多,他们在某种程度上越来越成为每一个家庭的中心和重心。因此,积极发展和培育孩子学前教育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1、提前介入和持续跟踪教育是培养孩子成长的关键
幼儿入园的前半学期(即小班)学前教育的重点主要是教幼儿守规范培养成。是介于幼儿入园和进入小学前启蒙教育的重要阶段。而现在的幼儿教育与过去的教育模式有所不同。过去的幼儿教育是以保育为主,即管好孩子和孩子不受到伤害的前提下的单一教育形式。而现代幼儿教育却是把保育和教学融为一体的科学保教形式;其重点是保教兼之,即既要管好孩子和孩子不受到伤害,还要在孩子的成长关键期进行品德规范培养和启蒙教育。
提前介入和持续跟踪反馈。作为幼儿老师要做到和每名幼儿家长进行沟通联系。一是在幼儿报名入园前要求幼儿家长认真填写联系卡,联系卡中最关键栏就是要求家长认真填写幼儿在家的生活习惯和个性特征。二是在入园后的三个月时间内对幼儿在园的生活学习、品德规范操行培养等情况及时与幼儿家长进行沟通反馈。
同时,老师自身先做好表率,以身作则,不说粗话,对孩子们用礼貌用语,言谈举止彬彬有礼,将教育深入在日常生活细节中。
2、亲子家园教育与个性教育相结合
《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中也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我们开展了亲子家园教育活动,向家长宣传全新的现代教养理念,改变孩子与家庭中人的交往方式,摆正孩子在家庭中的位置,让他成为家庭中的普通的一员,指导家长营造宽松的语言交流氛围,耐心倾听孩子的说话,不轻易打断孩子的话语,允许孩子提问、争辩,通过与孩子的双向交往,培养孩子想与人交往的愿望,让孩子养成多用语言与他人交流的好习惯,有了家庭的配合,幼儿园开展的亲子家园教育活动得以顺利进行。
3、开展半日开园亲子教育活动,配合幼儿园实现教育目标
《纲要》指出:“幼儿的社会性培养需要家园、社会保持一致,密切配合”。只有家园互动,建立双向的沟通关系,共同为孩子的发展付诸努力,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园在每个月最后的一个星期三面向幼儿家长开展半日开园亲子游戏教育活动。半日开园亲子教育活动是根据教育对象的成长特点和需要,在老师和专业人员指导下,由孩子和他们的父母共同参与的一项具有趣味性、互动性和玩中学的活动。通过带领孩子和他们的家长开展有针对性的亲子教育活动,普及科学的早期教育理念和方法,促进孩子积极主动地发展。亲子教育活动具有现场示范性、指导性与实践性,能使家长得到教育孩子的基本训练。可以说半日开园亲子教育活动既是家长学习科学育儿的重要课堂,也是家长学习科学育儿的必修课程。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家长对亲子教育中的认识等具体情况,尝试指导家长配合幼儿园教育要求开展亲子活动,包括肢体游戏、语言游戏、认知游戏、美工游戏、家务劳动等,使父母更加了解自己孩子的特点和不足,进行有针对性的配合,让彼此的互动更为亲近,并促进孩子拥有健康的体魄和心理,下面,我们就以半日开园的二个实例来说明,开展亲子活动能促进幼儿全面的发展。
半日开园亲子教育活动教案:
⑴拾彩球
要求:3岁以下幼儿(两组家庭同时进行游戏)。
游戏玩法:2个小宝宝参加,海洋球散落在场地中央,二个家长各拿一个筐子站在一边,小宝宝将自己对应颜色的球投到家长的筐子中,当家长发现宝宝拾错了要拿出来。在规定的时间里谁筐子海洋球多就获胜。
⑵赶小猪(海洋球或皮球)
要求:3岁以下幼儿(两组家庭同时进行游戏)。
游戏玩法:家长和幼儿各拿一把钉耙(塑料制品),互相交替赶小猪(海洋球或皮球)向前走。可以是宝宝把小猪赶给家长,家长再把小猪赶给宝宝;也可以家长、宝宝并列一起赶小猪向前走,将小猪赶入拱门中,整个游戏结束,用时最少者获胜。
⑶背娃娃、端乒乓球、运球
要求:4岁以上幼儿比赛项目(三组家庭同时进行游戏)。
游戏一:背娃娃。家长从起点背起娃娃跑到10米处,进行端乒乓球游戏。
游戏二:端乒乓球。孩子和家长各用一个乒乓球拍运球到10米处进行下一个游戏。
游戏三:运球。两人各拿着一个羽毛球拍共同夹起一个海洋球,绕过障碍物跑到终点放到筐子里,整组游戏结束用时最少者获胜。
⑷抬花轿(三人集体)孩子抱皮球
游戏准备:皮球3个
游戏玩法:父母上手交错相搭成“花轿”,抬起孩子走来回,孩子抱球后三口一起返回。
规则:孩子脚不能落地。
目的及效果:
⑴在亲子游戏中要使孩子准确掌握执行“口令”的基本要领,学会听口哨(指令、命令)。
⑵父母与孩子在亲子游戏中体会到怎样在“加油”和“快……快”口号声中团结一至、协调前进。
⑶要使孩子在游戏中体验到快乐,在玩中学、学中玩,学会动手动脑,四肢驱体运动协调发展。
⑷要使孩子在游戏中体会到“家庭温暖”,准确使用文明用语和集体荣誉感。
上述亲子游戏是以亲子感情为基础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是亲子之间交往的重要形式。家庭内父母与孩子之间,就可以和孩子玩各种各样有趣的游戏,既提高了孩子的能力,又培养了亲子感情。更重要是通过亲子游戏活动教育形式使孩子在游戏活动中学会请求、学会等待、学会合作、学会谦让等,不仅进一步优化了孩子的交往方式,更有益于亲子之间的感情交流,密切亲子关系,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而且对于儿童的实物游戏和伙伴游戏也具有重要的促进和影响作用。儿童在亲子游戏中获得的对待物体的态度、方式方法以及人际交往的态度、方法会迁移到儿童的实物游戏和伙伴游戏中去。反过来,儿童在实物游戏和伙伴游戏中获得的经验又会进一步丰富亲子游戏的内容。
总之,亲子活动是架构幼儿园与家庭沟通的桥梁,亲子活动培养了幼儿良好的个性,也进一步增进了孩子与家长之间的亲密关系,更重要的是充分展示和培养了孩子的表演能力、动手能力、合作意识等等,使幼儿在学前启蒙教育阶段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品德和行为习惯得到健康发展。亲子活动促进了家长的认同感和合作,达到了家园共育一致的理想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新《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