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开展心理咨询的途径范文
时间:2023-10-18 17:20: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校开展心理咨询的途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网络心理咨询;调查;校园网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27-0022-02
Investigation on Status of University Network Counseling//Bo Jinli
Abstract Internet counseling as a new way for counseling which relies on the modern network technology, it provides a useful complement to traditional counseling. There are many advantages in internet counseling, such as privacy, interaction, free from time and space. Chinese universities are investigated to learn the situation and ways of internet counseling. Then the main problems which are found in the investigation are analyzed.
Key words network counseling; investigation; campus web
Author’s address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Nationalities, School of Communication, Tongliao, Inner Mongolia, China 028000
1 网络心理咨询概述
1.1 网络心理咨询定义
网络心理咨询是以传统心理咨询为背景,以计算机网络平台为依托,随着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一种新型的心理咨询方式。目前对网络心理咨询的定义不一。美国国家注册心理咨询师协会(NBCC,2001)把网络心理咨询(internet counseling)定义为:“心理咨询师与当事人使用电子邮件、聊天室或网络视频设备,进行远距离的同步/实时或异步/非实时的互动。”
1.2 网络心理咨询的意义
网络心理咨询,能够利用网络媒介,克服传统心理咨询中时空限制、师资人员短缺、咨询师水平参差不齐、学生对咨询有紧张情绪和压力等不足,充分发挥网络开放、便捷、高效的优势,实现资源与服务的共享,更好地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和心理困惑。对开展基于网络环境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2 我国高校网络心理咨询现状调查
2.1 调查对象与方法
通过搜索、浏览等方式进行网络调查。以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教育资源—各类学校—中国大学中收录链接的大陆所有高校为研究对象,通过点击这些高校的主页,寻找心理咨询相关网页。
2.2 调查内容
主要调查高校校园网中是否有“心理健康教育”或“心理咨询”相关模块,如果有相关模块,再进一步调查是否应用网络途径进行心理咨询,应用哪些工具。
2.3 调查结果
共访问1380所高校的校园网,了解到我国高校网络心理咨询开展情况,见表1(不含港澳台地区)。从表1数据可以看出,网络心理咨询作为一种新的心理咨询方式得到越来越多高校的认可,所调查的1380所高校中,有53.91%即744所高校在校园网中建立了心理咨询相关网页,开展了网络心理咨询的尝试。
但是实际利用网络开展互动心理咨询的情况并不乐观。因为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大多数高校心理网站的内容只是注重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并没有提供个别化的心理辅导。仅有269所高校开展了不同形式的网络互动心理咨询服务,占所调查高校总数的19.49%。其中在校园网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模块做得比较好的地区是湖北,调查的65所高校中有78.46%即51所高校建立了心理咨询网站,其中22所高校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咨询互动,占高校数量的33.85%。高校中开设网络互动心理咨询比例最多的地区是重庆,有45.45%的高校提供网络心理咨询服务。网络心理咨询开展最不理想的地区是、甘肃、新疆和青海,没有一所高校在网络上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可能与这些地区地处偏远、网络心理咨询所需要的软件、硬件条件尚且无法满足等因素有关。
总体来说,利用网络开展心理咨询受到越来越多高校的重视,成为心理咨询新途径;但是如何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开展互动咨询以满足学生的需要仍需要不断探索。
表1中,“已建立心理咨询相关网页的高校数量”指的是在校园网中有“心理健康教育”或“心理咨询”相关模块的高校的数量;“已开展网络互动心理咨询的高校数量”指的是应用网络媒介进行互动心理咨询的高校数量。
在调查中,高校采取了多种网络心理咨询方式,总体可以分为两类:非即时咨询和即时咨询。非即时咨询主要有电子邮件、BBS和留言板;即时咨询是咨询师与来访者在约定的时间进入网络聊天室,或者通过QQ、MSN、视频会议系统等进行交谈。统计情况见表2。
表2中,269所高校中部分高校采用了多种心理咨询方式。部分高校需要本校学生用户名和密码或者是校内IP访问,无法了解其具体采用的心理咨询服务方式,故列入情况不详。从表2数据可以看出,我国高校采取的网络心理咨询方式主要是留言板和电子邮件,即非即时的心理咨询方式,分别占51.67%和49.07%;其他依次是QQ、论坛和聊天室。
3 网络心理咨询存在的问题
3.1 开展网络心理咨询的高校比例不高,对心理咨询的重视度不够
在校园网中建立心理咨询模块的高校数目只占到总数的53.91%,而仅仅依靠传统的咨询室咨询来解决众多高校学生纷繁复杂的心理问题简直是杯水车薪。
3.2 只重视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缺少与学生的互动
许多高校的心理咨询网页主要是用文字或图片形式对心理健康知识进行宣传,而缺少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真正为学生提供互动心理咨询服务的更是只有19.49%。
3.3 咨询服务时间不均衡
由于师资力量有限,校园网在线心理咨询开放的时间长短不均,有些高校只在白天上班时间开放,有些高校只在晚上开放2个小时,不能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咨询。
3.4 咨询方式较单一,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
目前高校主要采用电子邮件和留言板这种非即时性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学生需要反复查看邮件或留言板了解教师的指导,如果相关教师没有及时查看或者回复,则会造成问题解决的延迟。而且仅仅通过文本语言,而缺少与学生在语调、表情、肢体语言等方面的交互,也给教师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心理问题带来一定的困难。此外,学生喜欢倾诉的方式也不同,有些学生可能喜欢用文字来表达自己,有些学生喜欢通过与教师聊天对话来获取指导。
3.5 专业网络心理咨询教师的数量和质量都难以满足需求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教师数量相对于在校大学生心理咨询需求量是远远不够的。浙江大学的调查表明,74所高校心理咨询机构中,共有咨询员453人,平均每校6.1人。事实上,这些咨询员中极大多数为兼职人员,兼职人员又有一部分人只是挂名和偶尔参加咨询活动。因此,经常参加咨询工作的人数要少得多。
参考文献
[1]李成齐.网络心理咨询研究综述[J].中国特殊教育,2007(5):86-91.
篇2
关键词:大学生 朋辈心理咨询 培训模式
近年来,大学生承受的来自学业、就业、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心理困惑和不适越来越多。而面对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多元化和个性化,单靠高校专业心理咨询老师的力量无法缓解学生心理咨询需求量大的压力。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报告显示,当大学生有了心理问题的时候,首先选择的是向朋友倾诉(79.8%),其次是向母亲(45.5%)、同学(8.6%)、恋人(30.9%)、父亲(22.5%)、同龄亲属(15.8 %)倾诉,选择向心理咨询老师倾诉的仅占到 3.2%[1]。由此可见,大学生更愿意向朋友、同学倾诉心理困惑。根据青少年进入青春期后的心理特点,大学生在遇到心理困惑时往往喜欢向同龄人打开心扉,相互交谈、倾诉烦恼。鉴于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几率逐年上升,高校专业心理咨询老师不足,而绝大多数大学生更愿意向朋友、同学寻求心理援助,朋辈心理咨询在我国高校逐渐受到重视。
一、朋辈心理咨询的含义和特点
(一)朋辈心理咨询的含义
朋辈心理咨询(Peer Counseling)又被称为“准心理咨询”或“非专业心理咨询”(Paraprofessional Counseling),是指非专业心理工作人员经过选拔、培训和督导在周围年龄、地位相当的来访者中开展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服务,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自觉开展心理知识普及、心理问题探讨、心理情感沟通、心理矛盾化解、心理危机干预等活动,推动周围群体的互助、关怀、支持,实现“自助式”成长模式。简单而言,可以理解为非专业心理工作人员经过选拔、培训和督导向年龄、地位相当的来访者提供具有心理教育、调节和咨询功能的人际互动过程,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咨询形式。
这里“朋辈”(Peer)含有“朋友”和“同辈”的双重意思。“朋友”是指有过交往并且值得信赖的人,而“同辈”是指同年龄者或年龄相当者,通常有较为接近的价值观念、经验,共同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具有年龄相近、关注的问题相同等特点。那些被选,接受特定的培训和督导,对群体中的其他成员提供心理援助,产生积极行为影响的人被称为朋辈心理咨询员(Peer Counselor)。
(二)朋辈心理咨询的特点
1.对专业心理咨询的有益补充
在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专业心理咨询人员存在明显不足,仅仅靠几位专业心理咨询老师是远远不够的,难以满足广大学生多元化的心理需求,供求之间明显失去平衡。将朋辈心理咨询引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让更多的学生成为高校心理教育工作的主体和原动力,是对高校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力量和工作的重要支持、补充,能够缓解专业咨询人员不足的困境,有助于提高学校心理咨询的整体效果。
2.易于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
朋辈心理咨询反映的人际关系是一种同学与来访者之间的友谊关系,这种关系有利于咨询的沟通和深入。朋辈心理咨询员与受助者之间在年龄、经历、知识水平等方面相似,容易互相理解、沟通交流。因此,朋辈间的心理安慰、鼓励和支持被来访者接纳的程度更高,更具有说服力与影响力,这是其他的心理咨询模式无法比拟的独特优势。朋辈之间接触机会多、自然性的鸿沟小、防御性低、共通性大、互动性高等优势,使朋辈心理咨询员可以与来访者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信赖与友谊的关系,减少时间与精力的耗费。可见,具有自发性、义务性、亲情性、友谊性等特点的朋辈心理咨询符合大学生的心理需求。
3.有助于促成助人自助的双向目标
朋辈心理咨询一个重要目标是通过与来访者的互动最终实现学生的自助成长。朋辈心理咨询员经过培训和督导,掌握基本的心理咨询原理、心理调节方法和技能,不仅能够为来访者提供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服务,同时作为榜样的朋辈心理咨询员本身也会对其他同学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积极导向作用。随着知识的不断深入,在帮助别人的同时,朋辈心理咨询员自身也在不断地自我升华。在现实生活中,自己在遇到困难、挫折后能够及时地进行自我调整,从而逐渐提高和改善自我的心理调节能力,提高人际沟通、情感交流的能力,实现“助人自助,成人达己”的双向目标,以更积极主动的心态适应现实的生活工作。
4.涉及范围广、发现问题及时
朋辈心理咨询是在同学朋友之间进行的一种心理咨询。一般高校的专兼职心理咨询老师所能接触的学生基本上是自己主动到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帮助的学生。心理咨询老师一般只能被动地在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等待来访者,无法主动接触学生,及时了解学生的苦恼和不安。而朋辈心理咨询员却不一样,每个朋辈心理咨询员都有自己生活的寝室、班级,朋辈心理咨询员分布在学校的各个角落,每天都与同学接触。因此,当发现身边的同学有什么苦恼或者异常时,往往能及时有效的给予帮助并求助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为及早发现和预防学生心理问题提供帮助,防患于未然。
二、朋辈心理咨询的培训模式
朋辈心理咨询作为时下一种新兴的咨询模式,为协助高校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提供了很多实际性的帮助,但由于目前在我国高校的开展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朋辈心理咨询在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和需要思考的问题。朋辈心理咨询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朋辈心理咨询员自身的心理素质、咨询知识和技能、职业道德。要想切实提高朋辈心理咨询的实效,最为关键的是对朋辈心理咨询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构建科学有效的培训模式。通过培训,使朋辈心理咨询员初步构建心理咨询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从而提高自身的胜任力和自我效能感。
篇3
关键词:心理咨询;思政工作;研究生;有机结合
在新的社会发展时期,心理咨询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实施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途径,其对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施的科学性,以及对学生心理需要的满足和紧张心理矛盾的缓解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中,受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特殊性的影响,存在着很多重点和难点部分,导致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科学性的不足。从这些问题出发,加强对心理咨询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探究,从两者的结合中寻找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有效途径,不仅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实际工作也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一、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工作各自的内涵
1.心理咨询的内涵。心理咨询是集心理学、生理学、哲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为一体的一门新兴的心理应用学科。在学术界,针对心理咨询工作的实施,很多学者认为,心理咨询学所遵循的是一种教育模式,而不是医学或临床治疗的模式,所咨询的对象主要为生活中存在压力或需要寻求帮助的人,咨询的主要行为是教育他们通过模仿一些新的行为和策略,进而最大限度地对他们已经存在的能力或已经形成的适应能力进行支持。根据这一心理咨询模式可以得知,心理咨询就是咨询人员针对遇到心理问题的来访者,以晤谈、引导和帮助的方式,促使来访者在情感、认知和态度上有所转变,以对他们在生活中的各种心理负担进行解决,促使他们能够保持一个健康的身心,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环境。
2.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从思想政治工作这一概念的演变历程分析,其经历了政治工作、思想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等多个阶段,很多时候都在人们实际的工作中被当作一个概念而使用。对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定义,学术界存在着很大的争议,部分学者提出,思想政治工作是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的总称,但是这一观点无形之中扩大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导致思想政治工作承载过重。思想政治工作只是政治工作的一部分,并不是全部,而思想政治工作所指的是政治工作中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实践活动,也就是说思想政治工作就是政治工作中的思想性部分和思想工作中政治性部分的叠加和融合。从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分析,思想政治工作所指的是社会或社会群体中有一定思想观念、道德规范、政治观点,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影响,促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段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联系与区别
1.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联系。从心理咨询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分析,两者都是从认知、情感、行为和意识这四个层面上去帮助学生解决他们意识上的问题,都是立足在教育模式和发展模式的基础之上,并同属于社会意识。因此,在学生出现了一些思想中的问题时,可以通过心理咨询的方式予以解决,而学生的部分心理障碍也能从世界观和人生观角度的转变中去解除。不可否认,心理咨询存在着一定的教育性,在学生精神障碍的产生中,其可以认为是学生的思想认识或思维方式出现了问题与偏差,那么在实施心理治疗的过程中,从心理咨询所强调的“内部对话”进而从“信息—理智重组”的角度进行思考。在针对社会责任感和生存价值的探讨中,思想存在偏差学生的非逻辑性思维、错误的人生观、有缺陷的认知方式等就能改变。此时,心理咨询并不是单纯语言和操作上的技巧,在各种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中都对教育和领悟的功能进行了强化。同时,思想政治工作本身就具备着一种咨询的功能,而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个别谈心法和心理咨询中的个体咨询非常相似。因此,心理咨询和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着一种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关系。
2.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区别。心理咨询的实施是由咨询者运用心理学的知识、方法和理论,以协商和交谈的方式帮助来询者解决认知和情感上的问题,以提高来询者在心理上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自主能力。心理咨询中,其对人内在潜能的发挥给予了特别的强调,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可供描述的人格倾向,如学生的兴趣、需要、动机、世界观等。在咨询的内容范围上,心理卫生、人际关系、职业选择、学习生活、心理障碍等很多方面都有涉及。心理咨询强调对当事人的尊重,咨询中暗示引导的实施并不是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学生,而是针对来询者所存在的问题给予正确的引导,促使来询者心理上的健康发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研究大学生政治思想和行为活动规律的学科,所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学生发展方向上所面临的问题,以促使学生能够针对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及要求发展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其主要是为了解决学生发展方向上所带有的鲜明的时代性问题。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目前的开展需求出发,其强调的主体是学生的思想道德问题,及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内容上,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爱国主义、实践锻炼等多个环节都包含其中,是对学生心理和行为的考察与研究。同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依据是从我国的社会主流价值观和主导意识形态中探寻的,价值导向色彩非常鲜明。
三、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难点与重点
1.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从研究生的群体特征出发,一般情况下,应届本科毕业生读研的年龄大多处于23~25岁,心理和生理上的发育基本成熟,也具备着比较成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自主独立意识比较强。但正是由于这一原因,研究生非常容易受到社会不良思想的影响,进而会对自己的信仰产生一定的怀疑,社会趋同性比较明显。而受研究生学习时间比较多的影响,在个体上的交流时间就存在着不足,同时受研究生学业压力主要在科研上的影响,由学业所造成的就业问题导致研究生的心理压力比较大。根据研究生的群体特征,在研究生人际关系出现失调、受到不确定性的威胁和挫折、自我概念定位不准、对社会和群体存在非认同性的情况下,研究生的思想就会存在很大的波动,而思想的波动还具有一定的特性,主要表现为:以高度紧张—低恐怖程度或低度紧张—低恐怖程度型焦虑为主,存在一个从酝酿、形成到呈指数扩张的过程,表现形式多样化,既有显性焦虑也有隐性焦虑。同时在思想不断扩大、不断波动的情况下,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就会受这些因素的影响。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这些变化趋势和研究生的心理特点呈现着极为相似的一致性。
2.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难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所指的是特定的主体对研究生思想观念、道德规范、政治观点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促使研究生的思想品德符合一定社会和阶级需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当前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中,其所存在的难点主要有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和延续性不够、教育主体相对单一三个方面。从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分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重本轻研”的现象非常严重,而学校中的很多领导者都认为研究生在心理和生理上都非常成熟,已经成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义不大,因此将重点都放在了院校中的本科生中。从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和延续性不够层面分析,当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是通过课程和讲座的方式进行。但是,相对于研究生三年的学习时间来讲,仅通过这两种方式对研究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并对研究生的第二和第三学年采取放任自流的模式,思想政治教育的连续性不是很足。从教育主体相对单一的模式分析,高校教育采取的是导师负责制。研究生从入校开始就归属自己的导师,两者的交流最多,导师负责研究生学术、生活、思政等各个方面的教育工作。但是,高校中导师的结构是比较复杂的,而导师本身的科研任务就比较繁重,交流水平参差不齐。导师负责制主要体现在对研究生的学术指导上,思想政治教育则是一片空白。
3.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它在高校研究生中的实施,不仅需要以为理论基础,还需要在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等学科基础上实施。因此,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采用心理学的原理,不仅可以增加它的科学性,也是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开展的有效途径。从以上对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难点的分析发现,在我国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中,只重视理论灌输而忽视教育对象的心理和生理发展规律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同时,由于高校对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忽视,研究生的心理压力非常大,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训练需要逐步加强。随着市场经济的转轨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研究生的人际关系越来越复杂,这对研究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威胁,而研究生人生观、道德观和世界观的缺乏也正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重视所引起的。结合这些因素考虑,从以上对心理咨询和思想政治工作之间所存在的联系性出发,针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问题,从了解研究生的心理问题出发,借助心理咨询的方法和态度,将两者进行有机的结合,以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有效的服务,是现阶段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点内容。
四、借助心理咨询方法,有效服务于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策略
1.将心理咨询和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研究生心理障碍的存在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同时对他们的思想政治觉悟和整体素质水平的提高也产生着直接的影响。因此,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对研究生心理障碍的调整和校正是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从心理咨询和思想政治工作之间所存在的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关系分析,对两者之间关系正确的认识和把握,是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和科学性的重要途径。而只有将心理咨询和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进行紧密的结合,并在结合中不断融合和渗透,心理咨询才能更好、更加有效地服务于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这样所取得的效果才是最佳的。
2.正视心理咨询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差异性。心理咨询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两者之间所存在的差异性也是不能回避的。从心理咨询和思想政治工作之间所具有的差异性出发,两者之间的教育内容和方式是不同的,在学生工作中也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和各自的优势。但是,不论两者有着怎样的侧重和优势,目前对于两者的认识都有两种倾向。一种思想认为,心理咨询是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一种新形式、新途径,新的发展方向是不会改变的,而随着我国教育结构和市场环境的发展,心理咨询将会逐步取代思想政治工作。另一种思想认为,心理咨询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性质是完全不同的,心理咨询的实施是独立于思想政治工作之外的。从这两种思想出发,当前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者一定要看到,将两者合二为一或同一化,在理论上是一种错误的观点,而理论上的不足也必将引起实践上的错误,将两者对立必将无益。基于以上观点,心理咨询要想服务好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就需要对两者的结合辩证地看待,虽然它们在目的上有一致点,内容上有交叉点,方法上有共同点,但是在性质上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那么,在实践上两者就需要构成一个同质互补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发挥各自的优势,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高。
3.以艺术沟通的心理咨询方式增强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不可否认,研究生心理问题的存在和他们的就业压力有着很大的关系。在当今社会竞争不断加剧和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情形下,研究生的心理压力、心理矛盾、心理冲突都是最多的。同时,研究生作为社会中的高素质人才,对社会发展中人力资源的储备提供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研究生思想政治问题的开展中,高校心理咨询工作者一定要采取艺术的心理咨询沟通方式,为研究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而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心理咨询要想具有艺术性,首先需要对研究生的思想特征、情感特点、需求和偏好等进行敏锐的观察和了解,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的方式。然后,采取艺术的沟通方式和交流方式,增强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在这种艺术的沟通方式上,思想政治教育者要采取新的观念去教育研究生,以朋友的身份和语言艺术进行交流,以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去引导学生,并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咨询的原则和方法自觉地借鉴和运用。因此,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中需要重视心理咨询,了解研究生的心理需求,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采用艺术的方式调动和引导学生的选择,以使心理咨询更好地服务于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4.建立心理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心理咨询是一项专业性比较强的工作,而针对研究生所实施的心理咨询在专业性上的要求更高,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咨询教师的职业素质对思想政治工作产生着直接的影响。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咨询工作结合的实施,心理咨询教师工作质量的提高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而为了减少心理咨询中的教育失误,建立心理咨询师资格认证制度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在这个问题上,心理咨询师一定要具备心理学上的相关学历,并接受过心理教育的专业性培训,在考核合格后颁发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与此同时,国家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也需要针对本地的实际情况,汲取国外的相关经验来制订研究生心理咨询师的任职标准,逐步提高心理咨询人员的任职条件,保持好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科学性和严肃性,更好地为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
综上所述,在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上,将心理咨询工作纳入其中,并和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结合,这是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科学性和有效性的重要前提。通过本文对心理咨询和思想政治工作各自的内涵,两者之间区别和联系,以及当前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难点和重点的研究可以发现,在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中,构建一个良好的心理咨询体系,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和实践,对研究生心理潜能的发挥有着重要作用,也对研究生生活质量和人际关系的改善有重要意义,是高校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水平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金泉.论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J].滁州师专学报,2009,(01):157-158.
[2]张国兵.试论高校心理辅导与德育工作的关系[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06):67-68.
[3]唐如前.论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双向结合[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04):246-247.
[4]张建东.德育与心育相结合是增强德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1,(01):134-135.
篇4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咨询 认识偏差 影响因素分析
心理咨询于20个世纪80年代出现在高校,至今已有20余年的发展历史。在这期间,全国大约有三分之一的高校相继建立了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和咨询室,开展针对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咨询服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部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提高了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在高校,心理咨询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高校接受和认可心理咨询需要一个认识的过程。总体上说,三个主要因素影响了高校心理咨询的发展:
一、高校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识偏差
2012年1月份笔者随机抽取我校四个年级500名学生,调查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识。调查结果显示,73.1%的学生认为自己需要心理咨询服务,25.1%的学生无所谓,1.8%的学生认为不需要咨询服务。由此可见,大多数学生在理性上认为需要心理咨询。但是,在“当你感到心中有难以排解的心理困扰或压抑时,是否想到去咨询”这一问题上,4.9%的学生选择去咨询,61.8%的学生想过咨询,但没有去,32.6%的学生不愿意去咨询。在“是否有过面询经历”这个题目上,8%的学生有过面询的经历,92%的学生没有面询的经历。因此,虽然学生在理性上认为需要心理咨询,但是在实际生活中真正感到内心痛苦时,选择去咨询的人仍然是极少数。
那么是什么因素阻碍了学生去咨询呢?对于大多数选择不去做咨询的学生来说,都或多或少的对心理咨询有误解。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误解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很正常,认为去咨询的人就是心理有“病”的人,是丢面子的事情,如果让周围的学生和管理者知道更是一件难为情的事情。美国著名的精神分析理论家艾里克深认为,在个体发展的不同时期,社会对个体提出不同的要求,在个体自身的需要和能力与社会要求之间就会出现不平衡现象,这种不平衡给个体带来紧张感。这种紧张和矛盾称为心理社会危机。每个心理发展阶段都有特定的任务,每个阶段都存在特有的心理危机。因此,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认为所有人都是“病人”,只不过是轻重不同而已,因为没有任何一个人的心灵是完美无缺的。
第二,那些能够走进心理咨询室的学生往往在第一次咨询时就要把所有的问题都搞清楚,并且要求咨询师能给出具体、可行的建议,如果第一次咨询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就会怀疑甚至否认心理咨询。殊不知,形成一种观念需要过程,消除一种观念也需要过程,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同样的问题在不同的人身上需要不同的咨询时间,不同的问题更是需要不等的咨询时间。在临床上,长期的精神分析治疗甚至达到了1000小时,这意味着治疗师要和来访者在特定的环境谈1000小时。
第三,咨询是“秘密谈话”或是“心里话”的过程,有些学生担心咨询师会泄露自己的秘密于旁人而不敢面对咨询师。实质上心理咨询是一种职业,它有相应的职业道德和执业守则,不是人们眼中简单的“聊天”和“谈私话”,保守当事人的秘密是咨询的首要原则。
二、管理者对心理咨询的认识偏差
心理咨询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新生事物。在高校,人们已经习惯于用思想政治工作去处理和解决关于人的任何问题。面对心理咨询这个突然出现的新生事物,没有亲身体验过,很难从心理上接受心理咨询是对思想政治工作有力补充。
第一,有些管理者直截了当地否认心理咨询的科学性,盲目认为咨询无用,这在经验丰富的老政工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有的管理者没有亲身体验过心理咨询而怀疑咨询效果,认为没必要引入咨询,还是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更管用。由于价值观和经验等因素的影响,每个人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是不一样的。心理咨询的侧重点是使人潜移默化地发生改变,是自觉地进行反思自己,强调的是人的主动性。而思想政治工作则有说服的意味。
第二,对于做思想政治工作已经得心应手的管理者而言,如果解决学生的有些问题需要求助于心理咨询,那就意味着在一定程度上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是有局限性的,管理者很难接受和面对这一点。因为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已经发展成熟,而心理咨询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只是刚刚开始,还没有真正地发挥作用,也就是说,大多数管理者还没有亲眼看见心理咨询的效果,故而无法从心理上接受心理咨询这种不熟悉的新方法。
实质上,在社会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的同时,高校也在悄悄发生变化。高校并不是真空,学生通过电话、网络、电视等媒体和外界一直保持联系,在联系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进行比较,对学生心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由此而产生的所谓“问题”中,并不都是思想政治性质的,其中大部分是心理层面的。因此,要真正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就要使用心理学的方法去解决心理问题,让心理学从幕后走向前台,发挥它本应发挥的作用。
三、心理咨询工作者自身素质
心理咨询师的自身人格和咨询技术,而咨询师的自身人格较咨询技术更为重要。一个具有良好人格的人即使不懂得任何心理学知识,也会在平时的一言一行中无形中就帮助了别人,一个技术再优秀的咨询师或是所谓的心理学家也会在不尊重别人的过程中对他人造成心灵上的伤害。因此,对于做人心灵工作的咨询而言,咨询师的人格是第一位的,资讯技术和知识只能排在第二位。在比较国外大学和国内高校心理咨询的发展时,两者最大的差异就是国外大学有心理咨询的专业人才,而国内高校缺少的恰恰就是专业人才。
(一)咨询师的自身人格需要不断完善
热于助人、有爱心、对人的心灵感兴趣是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治疗师的首要因素。心理咨询是做人的心理工作、治疗心灵上的创伤,如果没有爱心,不热爱咨询事业,难以完成哪怕是一次50分钟的咨询工作,因为咨询过程是咨询师和来访者心与心的交流,是咨询师向来访者租借自我功能,使来访者获得心灵上的成长。一个不热爱咨询事业的咨询师无法在咨询过程中与来访者共情,不能和来访者建立相互信任的咨询关系,对来访者心灵造成第二次的伤害。因此,愿意帮助来访者、有爱心是咨询师的首要人格因素。
人无完人,任何人都存在大大小小的心理问题,心理咨询师或心理治疗师也不例外。如何完善自身人格、洞察自己内心真实的世界呢?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自我分析。如果咨询师没有勇气认清自己,回避自己的问题,就不会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心理咨询师,只能做一名普通的心理学讲师,不适合做临床的咨询工作。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因工作不顺利而忧伤的咨询师没有能力帮助一个同样因工作不顺而抑郁的来访者。自我分析是无止境的,一名优秀的心理治疗师的自我分析会持续到终止临床咨询和治疗工作。因为人的心理总是处于变化之中,不具有恒常性。然而自我分析又是残酷的,痛如撕心裂肺,没有经历过撕心裂肺的痛,又怎会有洞察人性的快乐呢?
(二)咨询师需要掌握专业的咨询技术
咨询师在愿意帮助来访者的基础上,还要能够帮助来访者,才能够完成咨询过程。助人能力不是先天的,可以通过学习获得。心理咨询是一种技术,是一个职业,也是一门学科,有系统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方法。要做好咨询工作,成为一名优秀的心理咨询师,就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理解咨询理论和实践技术,并运用到咨询实践中。例如如何取得来访者的信任这个看似简单却不简单的问题,经验丰富的咨询师和治疗师也许在几分钟之内解决这个问题,而对于一个新手,可能咨询全过程也不能做到而导致没有效果的咨询。目前,国内关于咨询技术的培训班很多,几乎囊括了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各个理论流派。
总之,一个不合格的心理咨询师不仅不能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无意间的一句话、一个行为或一个表情都可能会对学生造成永远的心理伤害。因此,要发展高校心理咨询事业,首先要有合格甚至优秀的心理咨询师或心理治疗师。
【参考文献】
[1]陈丽.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与对策[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5).
[2]武昊宇. 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途径[J]. 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09(06)
篇5
一、高校心理辅导的目标和模式
所谓的心理辅导指的是以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理论为指导,采用心理会谈、心理咨询、心理教育等方式,在和谐的气氛中使个体实现心理优化,从而达到对环境的良好适应和心理健康的状态。心理辅导的直接目标是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环境,提高心理素质,而其最终目标则是实现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高校心理辅导模式主要是建构在两种辅导途径之上。一是针对全体学生,通过心理课程,心理宣传,使学生在人际交往、情感交流、职业发展等方面提升认识,增强信心,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实现其全面发展;二是针对存在心理困扰和障碍的学生,采用鉴别、诊断、行为干预等多种心理咨询方法和程序,帮助学生调整心理不适,实现心理健康。这两种途径相辅相成,一种是针对群体性的普遍教育,另一种是针对个体的特殊辅导。二者构成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
二、高校大学生心理辅导存在的问题
(一)心理辅导专业人员匮乏且质量不高。在心理教育方面,随着高校对心理教育的重视以及学生心理专业知识诉求的不断提高,心理教育老师的缺口越来越大,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咨询需求,导致不能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心理辅导是一个专业知识密集型的职业,很多高校的心理辅导老师都是半路出家,专业基础可能稍显薄弱,由于缺乏心理辅导的专业技能,往往导致辅导的效果不佳,因此提高心理辅导人员的专业素质也是一个急需提高的问题。
(二)辅导方法单一粗放,效果不佳。从两种辅导途径分别来看,心理教育活动多是开设心理学的课程,但是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均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老师授课机械单调,学生学习敷衍了事,这一状态急需扭转,而除此之外,开展的其他形式心理教育活动非常单调,缺乏吸引力;至于心理咨询活动,往往重视引导和发现问题学生的心理问题,而对其行为纠正,缺乏重视,并且不注重问题解决的延续性。
(三)高校学生心理辅导认同度低。目前的大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还谈之色变。虽然近年来,随着高校对心理问题的重视,大学生对心理健康已经有了比较正确的认识,但是还普遍存在对心理辅导认识不足的问题。具体表现在缺乏寻求心理帮助的意识,对心理教育的抵触,对心理治疗效果的质疑等等。一方面是缺乏安全感,不能信任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另一方面是对心理咨询的偏见。
三、针对高校心理辅导存在问题的建议
(一)加强专业人员的培训和培养。要解决高校心理辅导所存在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要解决人才问题,不仅要增加专业人员的数量,同时要提升专业人员的质量。第一,国家应该设立全国性的心理咨询培训机构和职业认证机构,宣传和严格把控心理咨询师的职业资格认证,使心理咨询师的专业资格存在一个不断提升、上升的通道。第二,高校心理辅导人员自身要不断加强对心理辅导的认识,把心理教育的理论和心理咨询的实践相结合,积极同其他从业人员相互交流,探讨实践中的心得,共同提高;第三,学校应该定期邀请相关方面的专家,一方面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做专业性的报告,另一方面可以对心理辅导人员进行指导;第四,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心理辅导人员外出学习交流。
(二)完善辅导途径,积极寻求更加有效的辅导方法。对于心理教育,要重视大学生社团工作,将心理辅导与大学生社团紧密联系在一起,因为职业发展社团、社交礼仪社团、自我拓展社团可以帮助学生发展人格,实现自我。另外,心理健康教育类的社团学校应该在资源、资金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因为这是学生自愿发起、自愿参与的心理辅导活动。对于心理咨询,高校心理辅导工作人员可以采用先进的网络方法及多媒体途径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这些沟通方式既注重私密性,又方便快捷,应该成为心理教育和咨询平台的重要手段。
篇6
【关键词】高校 辅导员 心理咨询师
一、高校辅导员与心理咨询师的社会角色冲突
(1)冲突之一:辅导员等于心理咨询师。实际工作中,辅导员主要解决的是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其中也不乏一部分涉及到心理方面的问题。但并不能由此得出辅导员可以同时担当心理咨询师的结论。因为辅导员与心理咨询师是有着本质区别的:指导思想不同;工作目标不同;工作方式不同;工作关系不同;工作要求不同。
(2)冲突之二:辅导员心理专业学习等于心理咨询师。高校对辅导员进行心理知识教育的宗旨是为了提高辅导员的综合素质,完善其工作技能,以取得更佳的工作成效。但从辅导员到心理咨询师,仅仅靠心理学知识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需要学习者有一个较为系统的学习、积累和实践过程。虽然当前高校对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培训逐渐重视起来,各级各类培训也不计其数,但绝不是辅导员学习了简单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就能够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
(3)冲突之三:辅导员和心理咨询师不能共事。经过心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后,辅导员要避免一遇到问题就“对号入座”的现象,将学生出现的各类问题一律归为心理问题是完全错误的。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却是有一定的数量,但绝不是有问题就一定是心理问题。即使发现个别学生有心理问题也不能随意作出判断,而应该立即将学生情况上报至响应机构,求助专业咨询师作出进一步的鉴定。当然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在由心理咨询师进行咨询期间,作为辅导员也不能置之不理,要做好认为关怀和心理疏导,发挥辅导员心理咨询的辅助作用。如果片面地强调心理辅导、咨询的重要性或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就会陷入误区。辅导员应该根据其不同的特点与工作的不同需要发挥其各自的优势,为我所用,共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而尽其所能。
二、辅导员与心理咨询师角色冲突的对策研究
(1)加强心理咨询理论知识的学习。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需要很强的专业技能。作为辅导员,在知识层面上必须通过心理健康学、社会道德学以及法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的摄取,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以便掌握相对专业的心理咨询方法和技巧。一是通过对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的学习,了解心理学基本理论,掌握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二是通过对心理健康和心理障碍问题的研究,分析和把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异常的特点和心理卫生等问题;三是通过对心理测量学和心理咨询学的学习,了解和掌握心理危机干预的理论与实践以及心理咨询的基本技能。
(2)认清工作类别,转换工作模式。要准确把握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的区别和联系。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在于教育和帮助学生提高政治觉悟和思想水平,学会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提高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重在思想政治品德的提高、塑造和改变。心理咨询主要是使学生了解自己,增强抗拒诱惑、承受挫折、自我调节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心理水平,使之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能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其重在心理的调试、矫正和发展。辅导员要灵活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和心理咨询的工作方式区分和把握学生中出现的各类问题,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既要防止将思想问题心理化,又要防止将心理问题思想化。由于辅导员所处的教育与管理的双重角色,不少学生都是带着一定的期望前来找辅导员交流与咨询。他们期盼着辅导员能够帮助他们解决自己的实际困难。部分学生咨询的问题是自己难以适应周围的外界环境,如患有轻微的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等,以上问题主要在于个人的障碍性心理问题,可以施以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方法;还有部分学生咨询的问题很明确,如家庭经济困难问题、就业问题、社会问题、学校食堂的伙食问题等,这些都属于思想方面的问题,可以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途径来解决。辅导员进行心理咨询时,要从以教导、劝说为主的工作模式转变为以倾听、思考为主的咨询模式,遵循心理咨询的原则。
(3)开展好心理咨询辅导。做好心理健康调查,建立心理档案。要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就要进行心理健康普查,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测量,建立心理档案;要深入了解学生在心理方面的特质信息,及早发现易发生心理问题的潜在大学生,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做到心理问题尽早发现、及时预防。
搞好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活动。在正确认识和分析了大学生心理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广泛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也可通过召开主题班会、讲座和展览等多种形式,鼓励学生们主动探讨在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心理和生理问题,引导大学生正确的接纳自我,辩证的认识自我以及不断的完善自我。
(4)参与心理危机的预防和干预。心理危机已然成为影响大学胡僧个体发展和学校稳定的重要因素。辅导员处于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的首要环节,是参与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的重要力量。
辅导员是大学生预防心理危机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一方面,辅导员要组织开展好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做好心理辅导工作没搞好心理咨询事宜,努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预防心理危机的发生;另一方面,辅导员在日常教育管理中要特别关注重点人群,比如因性格内向孤僻、人际关系失调、考研就业压力大、情感受挫、家庭经济困难等原因而出现的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辅导员如果能够主动走进、关注、鼓励、帮助这些学生群体,将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心理危机出现的概率。
篇7
(东北石油大学秦皇岛分校,河北 秦皇岛 066004)
摘 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和心理特征都产生了很多新的变化.微博作为当代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备受大学生喜爱,并且在大学生中间具有十分广泛的影响力,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如何利用微博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 :微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价值;应用对策
中图分类号:B84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2-0126-02
当前“90”后已经成为我国高校校园的主体,并且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不断增加的学生数量和新的学生群体特征都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大学生的价值观和心理状态受到严重冲击,在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的时候,很多大学生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点.微博作为一种新型的互联网交流工具,在大学生的生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能够将微博应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成为当前高校教育研究的重要问题.
1 微博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价值分析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直以来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的重要工作,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教育模式无法满足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对高校教育提出的要求,并且在当前网络文化的冲击下显得越发苍白无力,过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方法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这也是虽然高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在心理健康教育上,但是取得的效果却不尽人意的主要原因.而将微博运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能够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产生积极影响.
1.1 微博创新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和方法
近年来,微博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沟通载体平台,以期便利性、人性化和多样化的优点迅速成为人们喜爱的产品之一,并且微博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在教育领域中的积极影响和巨大潜力被众多的教育专家和学者认可,微博的出现及其广泛的影响力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思路和新的教育方式.很多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尝试、研究将微博运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探索微博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结合途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呈现出新的发展特点.
1.2 微博能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全方位的影响
将微博运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已经成为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选择,与传统的心理咨询、心理课程教育等单一的、刻板的、封闭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相比,微博能够利用互联网将具有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的所有资源进行积极的整合,形成全方位的、立体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从多个方向、多个途径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在大学生心理咨询教育方面,过去设立心理咨询室的方式已经无法发挥应有的功能,当代的“90”后学生具有极强的自主意识和强烈的自尊心,很少会有学生会主动去进行心理咨询,如果教师强制或者是有方向的针对某些学生或者某个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活动,又会让学生觉得自己的尊严被冒犯,产生强烈的抵制情绪,而微博能够便利心理咨询的渠道,学生通过互联网不用与老师面对面就可以进行心理咨询,并且互联网的虚拟性能够有效的保护学生隐私,让学生在心理咨询方面产生安全感,有利于心理咨询效果的提升.
1.3 微博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和实际
改革开放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同时也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冲击性影响,尤其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各种文化、思想相互碰撞、相对影响,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近年来的相关新闻报道来看,很多的大学生因为心理健康问题走向了犯罪、错误的道路,这表明了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迫切性.但是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无法有效的引导大学生思想意识朝着健康、正面的方向发展,过分强调心理健康理论教育、刻板的心理干预和心理咨询与大学生的实际生活严重脱节,无法引起大学生的共鸣.根据相关研究机构的调查结果,微博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已经成为当前大学生沟通交流、了解资讯和学习的主要途径之一,将微博运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能够缩短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之间的距离,这种相对比较平易近人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能够用学生认可的方式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思想,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不仅是微博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积极影响,也是将微博运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1.4 微博能够抵制消极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的不利影响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的爆炸式增长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消极网络文化和不良信息对学生们的思想产生了极为恶劣的影响,进而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微博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能够有效的抵制消极网络文化和信息对大学生思想产生的不利影响,高校可以开通公众微博帐号让学生加关注,并在这个公众帐号平台上推送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相关内容,通过资源共享、资源介绍让学生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且将网络资源充分的整合起来,向学生介绍弘扬正能量的网站、影视作品以及论坛网站等.另外,高校还可以通过关注、总结大学生在微博上表现出来的消极情绪,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措施,根据学生心理动态变化给与他们专业的建议和引导.微博还成为高校教师与学生之间良性沟通的桥梁,能够从各个方面抵制消极网络文化带来的不良影响,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2 微博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对策
2.1 利用微博扩展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空间
微博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有力突破了过去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充分体现了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地位.首先,高校可以通过微博向学生推广与心理健康有关的各种教学资源,在互联网时代下,教学资源不仅仅局限在文字、图片等传统形式上,而且还有视频、现实案例分析、网站资源甚至是影视作品等等,有效的刺激了大学生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资源,开展自我心理健康教育.其次,高校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利用微博克服交际障碍,及时的将心理问题反馈给教师,进而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可以通过留言、私信和评论等形式表达出自己的心理问题,与教师进行积极的沟通,与教师进行无障碍交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学会用微博创新自身的工作方法,通过总结、分析学生在微博评论、微博留言等方面表现出来的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理念.第三,高校心理教育工作者要注重提高自身的微博运用水平,包括微博的各种功能运用和提升运用,既要会用微博推送各种有利的教学资源、有趣的教学资源,还要利用微博建立心理健康论坛、心理健康讨论区等等,让学生在微博这个网络平台上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并能与其他人一起就心理健康问题开展沟通交流,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效果.另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还可以在微博上为学生提供人际关系处理、自我情绪调控和提升自我心理素质等有关的知识,让学生学会自我心理健康教育.
2.2 利用微博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
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的对象是存在心理问题,并且有主动寻求帮助的大学生.但是很多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识存在严重的偏差,认为去做心理咨询是一件十分“丢脸”的行为,因此很多高校的心理咨询室形同虚设.高校教育工作者要认识到这个问题,并利用微博开设网上心理咨询室,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学生不用与心理咨询教师面对面,也不用害怕被别人知道,能够真实的表达出内心的想法,吐露自身最真挚的感情,有利于教师正确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进而能够采取有效措施开展心理辅导.首先,在高校微博平台上构建“心理咨询”板块,有的时候考虑到学生的心理接受程度,可以将“心理咨询”这样直白的表达方式进行适当的改变,如“心灵家园”、“心灵鸡汤”等,提高学生对这个板块的好感.其次,要选派专业的心理健康辅导教师对这个板块进行维护,通过微博学生进行直接的互动,通过“非面对面”的“一对一”心理辅导,引导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朝着健康的方向积极发展,心理健康辅导教师要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提高自身网络沟通技巧,提高网上心理咨询服务效果.另外,还要利用微博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咨询观念,改变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不正确认知,将微博网络咨询和实际咨询有机的结合起来,丰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2.3 形成健康的高校“微博文化”
“微博文化”的健康发展既是当前微博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体现,也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为了提高微博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积极影响,高校采取措施形成健康的“微博文化”,通过舆论导向、文化导向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积极影响.首先,高校要加强微博内容传播方式和传播效果的监督和限制,在微博转发过程中严厉杜绝出现扭曲原文、曲解原意的行为,对那些虚假、诈骗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保证高校“微博文化”的规范性.其次,要建立有效的微博监督机制,倡导微博道德,引导学生在微博上开展正面的、积极的讨论和留言,鼓励学生参与到高校微博平台的维护中,让学生加入到微博信息规范和监督的队伍当中,检举不良信息,共同构建和谐健康的“微博文化”.另外,高校要可以通过微博开展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活动,例如“心理健康案例分析竞赛”、“你认为心理健康的十大表现是什么”等等,通过有趣、健康的微博活动积极营造有序的微博文化,提高微博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影响力.
3 结语
微博是一个新型的网络沟通和资源共享平台,也是当前最受大学生喜爱的网络产品之一,将微博运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能够扩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和空间,有效的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效果.高校应当积极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微博平台,利用微博开展有效的心理咨询,营造积极健康的微博文化,多角度、全方位发挥微博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小宁.微博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施价值分析[J].社科纵横,2014(2).
〔2〕费丽莎,闫淑玲.微博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运用[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3(5).
〔3〕魏伟.浅谈微博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3(7).
〔4〕郭学军.微博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3.
篇8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3-0022-1.5
自1999年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的颁布以来,使得近几年社会上“心理咨询热”持续升温,心理咨询已经逐渐撩开它那神秘的面纱,走进了越来越多的大中小学校。伴随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日渐蓬勃,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实施途径的之一的学校心理咨询工作,其价值和作用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近年来,各级各类学校纷纷开展了心理咨询工作,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喜人景象,然而,与西方心理咨询所具有的百年历史相比,我国学校心理咨询的起步还是比较晚的,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如何使学校心理咨询工作更好地开展下去,并被广大学生所接纳,这是很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学校心理咨询工作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学校心理咨询工作的对象局限于是心理不健康的学生。其实,学校心理咨询工作对象不仅仅是心理不健康的学生,它可以是任何自愿要求心理咨询的学生,也就是说,心理健康的学生也同样可以去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工作具有许多功能,但有一个功能往往被人们忽视,即挖掘来访者的潜在能力,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保持和提高其身心健康水平,积极促进人生的发展。因此,学校心理咨询工作要面对全体学生,不仅仅要使有心理不健康的学生获得帮助,而且也要使心理健康的学生获得帮助,以挖掘这类学生潜在的能力,使他们更有活力、更快乐地学习和生活。
心理咨询中的“价值中立”问题。与将心理咨询德育化完全相反,不少人认为学校心理咨询应遵循“价值中立”的原则,避免价值问题。事实上学校心理咨询有其特殊性,完全意义上的“价值中立”既不现实也不可取。其一,“价值中立”主要是来访者中心疗法所坚持的一条重要原则,并非所有的心理咨询流派都主张“价值中立”,如行为疗法、情绪疗法等都涉及不同程度的价值干预。其二,学校心理咨询本质上属于学校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源于教育的责任也不会完全保持价值中立。其三,学生作为成长与发展中的个体,其人生观、价值观还处于未定型阶段,需要教师给予正确的引导。所以,对学校心理咨询而言,价值干预是必要的,关键是在什么情况下干预和如何进行干预。为此要做到:分析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否与其价值观有关;价值干预要区别于德育工作,做到内容干预与功能干预结合,以功能干预为主。
学校对心理咨询的宣传力度不够。尽管当前许多学校成立了心理咨询室,但令人遗憾的是,真正主动前去咨询的学生人数并不是很多,更不用说教师和家长了。这主要与学校的宣传力度不够有关,以致很多学生对心理咨询固有的偏见和误解难以消除。首先,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似乎不太愿意接受心理咨询,认为心理问题是个人性格较弱或意志不足的表现。这种传统文化也对学生造成了潜移默化的不良影响。而在心理咨询的发源地美国,据统计,每500个美国人中,就有一名心理咨询师,30%的美国人定期做心理咨询,80%的人会不定期去心理诊所。其次,部分人把心理咨询误认为是精神病治疗,去接受心理咨询的都是有“精神病”的人。因此谁也不愿意被人看作是“有病”。即使自己意识到有心理方面的问题,也没有勇气跨进心理咨询室的大门。第三,学生对心理咨询的伦理原则缺乏了解,害怕自己的个人隐私被泄露。总之,学校对心理咨询的宣传力度的缺乏,使不少学生、家长和教师对心理咨询顾虑重重、望而却步。
心理咨询教师的专业素质普遍不高。目前我国学校心理咨询教师主要由两类人担任,一类是德育教师、行政管理人员;一类是由获得国家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师担任。前者由于缺少心理学的专业训练,易将心理咨询德育化,无法体现心理咨询的特质。后者虽然获得了国家心理咨询师的职业资格证书,但由于我国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和认证体系存在着诸多不足,如,偏重于理论知识的考核、轻视实践环节的考察、培训时间相对较短等,造成了心理咨询师专业素质的欠缺。而在美国和欧洲,对于开展这项工作的人员有严格的专业要求,如美国要求从业人员具有临床心理学博士、哲学博士或教育学博士学位;荷兰要求从业人员要获硕士学位的学习年限至少为5年,而且学习的最后一年全部投入临床实习训练,得到学位、毕业之后,一般不能马上找到正式工作,须先去医院或诊所做不拿工资的助理工作1-2年,有这样的资历之后,才有可能受聘做专职的从业人员。相比较而言,我国学校心理咨询人员的准入门槛过低,这是造成心理咨询员专业素质普遍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对学校心理咨询工作的建议
切实有效地提高心理咨询的宣传力度。当前,要改变学生对心理咨询的偏见和误解,特别是摆脱传统文化的不良影响,必须要切实有效地提高心理咨询的宣传力度。首先要加大针对教师和家长的宣传力度,因为,学生对心理咨询的态度往往会受到教师和家长态度的影响,所以就要通过定期召开家长会、专家报告会,端正和提高他们对心理咨询的认识。只有在教师和家长的鼓励下,他们才能消除顾虑,主动寻求心理咨询。其次,要利用多媒体、黑板报、橱窗、文娱活动等多种形式反复地向学生宣传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让学生意识到不良心理对自己的学习、人际交往、人格发展的潜在危害。同时,还要多从正面介绍心理咨询的成功案例、西方心理咨询的发展状况、西方人对待心理咨询的态度等,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心理咨询,从小就养成“有病找医生,有心理困扰找咨询师”的观念。总之,只有观念改变了,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和家长,才会接受心理咨询,而不是讲心理咨当作是思想负担。
对学校心理咨询进行规范管理。当前学校心理咨询工作的现状,需要国家尽快对心理咨询行业进行规范化管理。国家心理咨询师职业标准的正式颁布,对心理咨询工作的规范化将是很好的推进,同时还需要针对学校情况制定相关的规范化管理对策。例如,国家需要制订各级各类学校心理咨询工作规程,各地区也需要制订具体的学校心理咨询工作要求或管理办法,对学校心理咨询场所及人员的配备,对学校心理咨询工作的原则和方法,作出明确规定,并由专门的职能部门贯彻执行。
大力引进和培训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当前制约学校心理咨询工作实效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很多学校缺乏从事心理咨询的专业人员。正是由于专业性人员的匮乏,导致学校心理咨询工作的形式贫乏、功能单一甚至变异。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应积极从高校引进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使得咨询工作走上专业化、科学化的轨道。此外,将本校的教师送出去接受专业培训也一样是一个好的举措。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引进应用心理学的专业人才是首要选择。就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学校专职心理咨询教师至少应该具备这么几个条件:有较高的道德修养水平、敬业精神和博爱之心;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和经验;受过专业培训,有较丰富的心理学、哲学和社会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和相应的心理咨询技术;自身的心理健康,并具有很好的口头表达能力、与求助学生的交往能力和营造宽松氛围的能力。为了保证学校专职心理咨询教师的质量,我们当前必须做好这么几项工作:高等学校,特别是高等师范院校要承担并搞好各级各类学校心理咨询教师的专业培训工作;划拨专职心理咨询教师专业培训的专项经费;逐步建立健全专职心理咨询教师资格认定审查制度。
我国学校心理咨询工作才刚刚起步,犹如一个嫩芽,由于有全社会的重视与关心,使这个嫩芽有了很好的阳光、雨水和土壤。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化,在今后的发展中,学校心理咨询事业将得到更大的发展。全国的学校心理咨询服务将逐渐形成一定的组织体系和网络,学校心理咨询人员的培养和管理将逐步纳入健全的轨道,学校心理咨询的理论研究、服务手段和质量也将会有较大的提高,为促进青少年全面健康发展作出其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董晓星,陈家麟.论学校心理咨询中的价值干预问题[J].江西教育科研,2005,(1):18-20.
篇9
一、网络信息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当代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肩负着家庭的期望、社会的责任和祖国的未来。现在的大学生群体较之以前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在信息爆炸和互联网时代成长的大学生,绝大多数是90年代以后出生的独生子女,享受过分的宠爱,他们的思想成熟更早,对社会事件和现象有自己见解,自我意识更强,喜欢尝试新事物。进入大学后,学习和生活环境都发生了改变,尤其是脱离了父母和家庭的束缚,在网络信息包围和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下,如果缺乏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就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冲突、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当代大学生最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存在于自我意识、学习心理、人际关系、人格、情绪、恋爱与性心理、网络心理、择业心理等。
二、网络信息时代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所谓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指体现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有助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发挥,且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工作范型。[2]国内学者从学校性质、学科、内容、形式、工作载体等维度对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很多,这些工作对构建一个系统、立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有很大的帮助。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系统论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系统。贝塔朗菲认为,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性质。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的作用。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也应运用系统论观点,构建网络信息时代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一)切实发挥心理咨询中心的作用,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的辐射面
1.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是由专业人员即心理咨询师运用心理学以及相关知识,遵循心理学原则,通过各种技术和方法,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在大学生心理咨询中的含义就是,有心理困惑的学生求助心理咨询人员,咨询师帮助来访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或有心理问题引发的行为问题。目前,各高校都有大多数的接受心理咨询的大学生是自发求助的,而也存在少数大学生由辅导员推荐或建议其求助心理咨询。高校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如个体面谈咨询、团体咨询、电话咨询、网上心理咨询等,增加心理咨询的服务对象,切实给存在心理困惑和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提供帮助。
2.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提高心理危机干预的有效性
新生入学时都对所有大学生进行心理普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的同时,可以帮助识别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将新生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存在的问题反馈给相关辅导员,有针对性的给予关注。而对于遭受严重灾难、重大生活事件或精神压力,使生活发生明显或重大变化,无法通过现有生活条件和经验克服的大学生,会出现痛苦、不安的状态,常伴有绝望、麻木不仁、焦虑,以及植物神经症状和行为障碍等一类精神疾病。很显然,心理危机已经对大学生成长和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威胁。要提高心理危机干预的有效性,必须依靠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各高校逐渐建立以校级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牵头、院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配合、大学生朋辈互助团体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在对心理危机干预的预防教育、早期预警、危机干预和后期跟踪起到重要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的建立,要求做到以下四点:第一,扩大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对相关工作人员和学生进行专业培训,在全校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组织形式多样的社团、班级活动。第二,根据心理普查筛选的结果对存在心理危机的学生逐一访谈,建立心理危机学生档案,并将情况告知学生所属辅导员,共同做好预防工作。第三,通过咨询对相关学生进行危机干预,在咨询中发现心理疾病者应及时转送到医疗机构就诊。第四,与学校相关部门、辅导员和家长反馈干预后的评估结果,借助学生工作人员和同学的作用随时了解心理危机学生的心理与行为状况、进行安全监护,并定期跟踪咨询。
3.分析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深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收集学术界和各高校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最新研究和信息,结合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目前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探讨很多,主要集中在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研究,大学生心理特质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的作用等。也有实证研究,但大多停留在简单的统计分析,创新不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反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状况,最主要的目的是,要找到大学生心理尤其是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和影响因素,通过实证的研究发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后取得的实际效果。
(二)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的优势,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1.开设心理学课程,开展心理健康讲座
调查在校大学生急需学习和掌握的心理学知识,通过实际调查研究有针对性地开设心理学课程,采取必修或选修课的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在课程教育中应重视在讲授心理学规律和理论的同时引入心理训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真正有所收获。除此之外,可推荐课后参考书籍供学生学习,心理学课程传授心理健康知识以后,学生可以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自我调节,一旦出现心理问题能及时寻求指导和帮助。从与当前大学生密切相关的社会现象、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和大学生中的热点问题中等学生最关心、最困惑的心理行为分系列专题邀请心理学领域的专家开展心理健康讲座。
2.植根社团协会活动,渗透班级团支部活动
学生组织是大学生的活动的基本阵地,也是大学生的大本营。各类社团和协会集聚了学校中优秀的学生,在广泛的大学生群体中有着一定的影响力。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和理念植根于社团和协会的活动中,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尤其是心理健康协会可以通过举办心理健康周、心理健康宣传月、心理拓展训练等大型活动,结合心理沙龙、心理对话、心理报刊、主题辩论、心理征文等日常教育活动,举办心理剧、心理知识竞赛,心理影片赏析等活动,为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知识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开展朋辈心理辅导也是很好的一种方法,目前已被牛津大学证实一种成功的自我教育的模式。[3]班级团支部活动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形式如团体辅导,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对学生的心理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保证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实行本科生导师制,专业教师参与心理健康教育
规定每个专业老师都要担任本科生导师工作,对学生进行思想和学业上的引导。中国一向有尊师重教的传统,学生有很强的向师性特点,对老师有较强的情感依赖心理,学业老师与学生接触时间多,交流沟通的频率较高,对学生比较了解,容易接纳学生和被学生接纳。学生向老师倾诉的意愿可能性较大。加之从业老师在知识水平和道德操守方面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在学生当中有比较好的信誉度,能得到学生的信任,可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解决日常的心理问题。这就需要老师和学生双方调整自身的角色,师生之间要建立一种平等的交往和对话关系,教师和学生双方是平等、理解的。只有尊重对方的差异性、完全接纳彼此、自由的交流和沟通,才能帮助教师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三)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网站的建设,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
开设一个具有丰富心理健康知识、实用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和交流心理健康知识的平台。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站,要求功能模块设计合理,网站涵盖的内容应包括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能为学生开辟符合实际需要和特点的教育服务。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应覆盖的内容应包括:
1.书面学习资料
结合目前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提供心理学领域的理论常识、心理问题个案分析、相关主题实用论文、推荐的心理学书籍、心理电影分析以及心理学科普专题课件资源等。可以通过提供其他相关心理学网站的链接,链接资源应该是心理学界有一定权威性的网站,增加学生接触的资源的丰富性和正规性。
2.视频资源
针对大学生关注的心理健康知识,搜集相关专题的讲座视频、电影电视资源、热点焦点电视节目,如“心理访谈”等资源,帮助学生了解更多解决心理困惑的技巧,尤其是在自我认知、人际交往技巧、情绪管理、自我管理、就业心理等方面的指导,拓宽学生的视野,学会在心理学角度的分析问题。
3.开辟在线心理测试服务
提供心理测试的目的是通过心理普查全面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建立心理档案鉴别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为心理咨询和辅导的展开提供参考依据。对于测试结果应给予专业的解释和慎重的建议,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同时可以给存在心理困惑的学生提供可以自学的资源。
4.开通网上咨询途径
一些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识不全面,对隐私的保密要求比较高,更倾向于选择通过网上咨询的方式交流自己的想法。网上咨询的途径有很多,可以通过根据问题类型分成不同的BBS讨论区、聊天室,学生比较轻松地与其他人进行讨论和交流,心理老师给予适当、积极的指导,也可以设置一个心理邮箱,通过信件的形式为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利用网络开展一对一的心理咨询,邀请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和社会上的心理咨询机构中的专业人员开设专题栏目提供个性化服务。
5.完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篇10
关键字:心理问题 预防措施 心理健康教育
现在我们大学生群体中成在很多心理问题,情感十分丰富而多变,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而出现较大的情绪落差。作为高考竞争的胜利者出现在校园的大学生们,相当一段时间内陶醉在一片赞扬声中,心里充满自豪感。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兴奋之后,不少人慢慢发现,中学的优势不复存在了,往日的佼佼者们虽无落伍感,但明显存在失落感,同时现实中的大学环境远非理想中那般如象牙塔一样纯洁神圣,种种失望与烦扰加诸在这般娇嫩脆弱的心理之上,不免出现问题的可能。
一、贫困大学生主要存在的心理问题
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的辅导员夏帕克提江・吾守尔和曹良才以及清华大学党委学生部的谭鹏曾专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研究。他们的研究发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强烈的自卑意识和失落感。经济上的困难使贫困学生容易在学习上、生活上自我否定,感到自卑。在校期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与其他同学有着明显的区别,他们生活节俭、学习认真;往往知识面较窄,大多性格内向,这让他们产生了强烈的失落感,遇到打击容易产生自卑意识。
二是敏感的人际关系和孤独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心理健康状况上表现对人际关系很敏感,家庭经济困难使他们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和加入学生组织,他们往往自我封闭、交往面狭窄。
三是迷茫的择业心态和恐惧感。随着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便是就业,在职业选择和人生规划时他们不但要考虑自己的发展,而且还要想到家庭的经济问题,这给他们带来了现实的压力。
长期的自卑、压抑会使贫困大学生的内心非常脆弱、敏感。经济上的窘迫是他们不愿提及的,害怕同学的怜悯。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对任何事情都多疑,致使人际关系紧张。同时,他们通常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困难情况,宁可自己艰苦一些,也不愿轻易求助。在有关调查中发现,56%的贫困生对“其他同学主动帮助你”的态度是“虽心怀感激但不愿接受”,31%的贫困生对“无偿资助”表示“不愿接受”,其原因是“认为会被别人瞧不起,会对自己产生不良影响”。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预防措施和解决方法
首先,我们要树立重视心理健康和进行心理咨询的观念。其实心理健康有问题也是正常的,但关键是如何疏导郁积在我们心里的闷结,以避免爆发而成为社会公害。现在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们会碰到心理问题,但很少人会主动去心理咨询。因此,我认为学校的心理学老师带动心理学专业的同学们主动做好宣传工作,不但把所学知识应用现实,还能更好地改变同学生们那种有心理疾病是可耻的观念,改变他们认为心理咨询是的想法。
其次,心理学专业和教师和同学应主动设立心理咨询中心,这是解决我们大学生心理问题,降低同学们犯罪率的重要途径。
1.每年在新生入学时进行心理健康排查,并建立心理档案。目的在于通过仔细地排查,进行早期心理干预,避免悲剧的发生。
2. 心理咨询的对象面向全体同学,对特殊群体方给予“心理关照”。每一个大学生,不管他是否存在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都可以成为心理咨询活动的来访者。心理咨询工作者在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心理指导和帮助的同时,对于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特别是存在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学生应该投入更多的“心理关照”;对于那些贫困同学、新生入学新生和毕业班的择业指导,也应当多加关怀,并加于心理指导,进行培训等。
3.正确处理指导者与来访者的关系。心理咨询的实践表明,做好心理咨询的关键在于指导者能否与来访者之间建立相互的信任关系。这是一切心理咨询工作成功的基础。有人说,做心理咨询工作,要与来访者交朋友,也就是有朋友间的那种信任关系。有的来访者这个心理问题解决了,另一个问题又产生了,因此,这种信任关系必须是长期的。成功与否,除取决于指导者的能力外,还取决于来访者家庭以及生活中与其有重要关系的人的支持,取决于来访者的能力与动机,特别是来访者的信任。
4.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课程体系之中,作为其有机构成部分。根据心理健康发展的目标体系,编写课件或是学习指导书,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为此,应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普及必要的心理学与心理卫生知识,提高同学们对心理素质教育的认识;激发其积极参与心理训练及开展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帮助他们认识自我身心的特点;针对不同阶段易于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预防教育及咨询工作。
最后,寻求社会支持也十分重要。很多同学心理上的问题其实都是自己想办法解决的,许多人就是因为没有合适的内心体验排解渠道而产生了心理变态。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即使是在高校,社会的价值观念都会在同学们的心理上打下烙印,学校社会理应要提供相关的宣泄渠道。
综上所述,目前同学们心理健康的形势不容乐观,这为在新形势下有效开展心理咨询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怎样有针对性调整工作的内容以适应新时期的新情况?怎样富有成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从而有利于同学们全面健康成长?这些都是我们每一个心理学专业和学生工作者面前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因此,从我们应从自身做起,发挥自身所学专业之么,在生活中向朋友们传达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同一个年龄层次的人比较容易沟通,平时朝夕相处,也更容易发现问题。努力为我们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途径和方法进一点绵薄之力,为学生工作和同学的健康成长做出一点贡献。
参考文献:
[1]《心理学研究方法》王重鸣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2月第2版
- 上一篇:美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 下一篇:社会与经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