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无形资产评估范文

时间:2023-10-18 17:20: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互联网无形资产评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互联网无形资产评估

篇1

2006年,美国投资银行McCLEAN出具了一份为美国联邦政府提供IT、网络服务公司的市场并购研究报告,报告显示,在这些并购案例中,有形资产仅占少于12%的并购价格,无形资产占21%,商誉则占了61%。

这份报告的结果反映了一个趋势:由于在知识经济时代里,“知识财产”已经成为影响企业竞争力的最重要因素,相应的企业的无形资产比重也在日趋增加。无形资产相当于企业竞争力当中的“软实力”。正如约瑟夫,奈所言,“在信息时代,软实力正变得比以往更为突出。”

当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由工业时代的“硬实力”转变为信息时代的“软实力”比拼时,无疑,构成企业生产要素的“互联网资产”部分不可忽视。但目前的现状是,“互联网资产”的价值却没有像传统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那样被真实体现。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起步较晚,企业之间的并购重组只是在最近十年间频繁发生的事情,相应的资产评估体系,尤其是无形资产评估体系并不完善。现有的评估体系擅长对单项资产的评估,涉及到对公司整体价值的评估,依然具有很高的难度。而对应到“互联网资产”评估,更是处于被忽略地带。

尤其是在互联网得到广泛应用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领域,因为摆脱了机器设备、厂房和库存的束缚,这类企业普遍具有“轻资产”的特点。如果不能对这类企业的“互联网资产”进行准确评估,企业的价值就会被低估,对企业的融资、兼并、上市甚至跨国并购都会产生积极影响。

在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中,曾经上演了一轮企业兼并热潮。在这轮热潮中,很多互联网公司、软件公司的估值要么被高估,要么被低估。如今,相似的历史情形似乎又一次在上演:在此番经济危机中,企业的并购、重组、融资变得前所未有的频繁。同时,尽管经济危机阻挡了企业的上市之路,但一旦经济形势好转,中国企业的上市热潮还将上演。

因此,探讨对企业的“互联网资产”评估体系,既有现实意义也有长远意义。

评估难点

按照中国万网对企业“互联网资产”的分类,包括“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两部分。所有的网络硬件设施,如服务器、电脑,以及软件系统,都应当归类为有形资产部分,可以按照传统资产评估体系的原则,进行折旧、成本核算等评估,并不存在任何障碍。

对企业的“互联网资产”进行评估的难点,集中在如何评估其“无形”的部分。也就是构成企业“互联网资产”的后两大部分,即“虚拟资产”以及“E-Branding”。虚拟资产指的是网站内容、网站域名、网站用户、用户排名、访问量、搜索引擎收录等部分,E-Branding包括网络品牌形象、网络客户价值、网站行业地位、网络潜在价值等部分。

德勤财务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估价咨询服务总监曾荣新告诉》互联网周刊》,通常意义上的企业无形资产估值方法有收入法、市场法和成本法三种。按照现有资产评估体系,“互联网资产”的无形部分一般作为无形资产中“商标商誉”的一部分进行价值评估,评估方法以成本倍数或资本化的方式为主。

例如,2008年雅虎以1.6亿美元并购了网络视频平台Maven。在这桩并购案中,无形资产占据了45%的资产,商誉占据了60%的资产比例。同年,美国著名旅游网站Expedia收购了欧洲公司Venere,无形资产占据33%,商誉占据69%。

按照会计学的解释,商誉是指“在同等条件下,由于其所处地理位置的优势,或由于经营效率高、历史悠久、人员素质高等多种原因,能获取高于正常投资报酬率所形成的价值。”其价值量的大小是通过企业的收益水平来体现的,而它又属于集合性、附着性强的一种无形资产,只能采取整体的方法进行计算,而不能像其他可确指的无形资产那样单项进行计算。

然而,将企业“互联网资产”笼统的纳入“商誉”部分,是否能客观反映企业的“互联网资产”的实际价值?例如,对于企业“互联网资产”当中的“域名”部分与“互联网销售网络”部分,将之笼统归纳为“商誉”部分资产,按照收入水平来评估,是否合理?这两者的资产评估方法是否能一致呢?

对“域名资产”用“商誉资产”所适用的“收入法”来评估是合理的。例如,海尔花费在域名购买和续费上面的费用不过数万,可是这个域名在互联网上给海尔带来的营收和品牌影响力是难以衡量的。因此,域名资产用“商誉”所适用的“收入法”来衡量更为合理一些。

但是,在互联网上构建“销售网络”资产,是可以计算出其成本的,却很难具体衡量这个“销售网络”所能带来的收益。因此,用商誉的“收入法”来评估“销售网络”资产,是不太合适的,可能更适用于“成本法”。

以上的案例表明:由于互联网具备以前所不适用的新特性,并且“互联网资产”的构成是多元化的,因此,尽管现在的资产评估界对于无形资产的评估已经建立了一套系统的方法论,并且这套方法论对于“互联网资产”的评估具备一定的参考意义,但并不能完全反映出企业“互联网资产”的真实价值。

会计界的新命题

因此,随着“互联网资产”在企业生产要素中比重的日益增大,传统的企业资产评估体系将不再适用,建立全新的“互联网资产”评估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万网在其提出的“企业互联网资产优化与保护计划”中认为,“互联网资产”应当被列为重要的资产项目,同时设定专门的评估体系对“互联网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域名价值、网站价值、软件价值、网络客户价值、网络品牌价值等方面进行评估。

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建构这个专门的“互联网资产评估体系”。目前来看,这只是一个全新的命题,需要引起各方的关注和探讨,包括会计部门、企业、主管部门、金融机构、法律法规部门以及提供互联网服务的第三方机构。

根据国际上的会计准则,在核算网络资产成本的时候,要求会计部门必须将网络资产与企业的其他经营活动区分开来,甚至在一个网站的研究与开发阶段的成本,开发阶段网站的内容成本和结构成本,也要进行严格区分。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核算出网络资产的全部成本。这个“严格区分”的原则显然在构建“互联网资产”评估体系时是适用的。

篇2

关键词:金融;互联网产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3-000-01

近年来,海南省大力支持互联网产业发展,充分发挥“互联网+”对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带动作用,取得了一定成效。海南省金融机构在支持互联网产业发展方面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目前海南省针对互联网产业的信贷规模仍然偏小,信贷产品创新仍待加强,需要各方协同合作,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互联网产业的水平。

一、海南省金融支持互联网产业信贷产品创新情况

(一)创新质押担保模式,缓解互联网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针对互联网小微企业普遍存在的轻资产现象,省内金融机构加强创新,根据互联网小微企业经营特点探索开发了一系列的信贷产品。如光大推出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股权质押、应收账款质押、供应链融资、保理融资等产品;工行以借款人缴纳的互助保障金和政府设立的风险补偿基金为增信手段,拓展“银政通”产品在互联网产业领域发展空间;农信系统引入第三方担保公司,降低互联网企业融资门槛,解决抵质押物不足的情况。

(二)运用互联网信息科技,提高融资服务水平

省内金融机构积极运用大数据等互联网信息技术,创新互联网企业融资模式,提升融资服务水平。如交行与联通B2B平台系统对接,对经销商经营行为大数据分析和未来收益预测为基础,设计开发“沃易贷”小微信用贷款产品,为联通终端经销商提供在线小额贷款服务,实现了自助申请、在线自动审批的功能。

(三)投资拉动,拓展互联网产业融资渠道

作为专项建设基金承办银行,国开行主佑胧 ⑹邢卣府及企业对接,以专项基金股权投资模式支持海口市美安“互联网+”总部经济区项目、海航“一卡通”“互联网+”建设项目、海口南方数据中心项目及海航免税易购电商平台项目等一批互联网产业重点项目建设。

二、海南省金融支持互联网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困难

(一)互联网小微企业竞争力偏弱,部分金融机构介入存在顾虑

互联网产业在海南省发展时间较短,目前仍处于培育和起步阶段,产业规模较小,大型优质企业偏少,小微企业占比较高。互联网小微企业质量参差不齐,很多缺乏核心竞争力和明确定位,其产品和技术能否真正转化为效益也存在着诸多的不确定性,其自身抗风险能力及盈利能力与银行授信业务风险防控要求有较大差距。

(二)金融机构对互联网专业产品和技术缺乏有效评估手段,对企业前景把握存在难度

互联网产业属于新兴领域,包含诸多“高、精、尖”的专业科技和多元化产品及应用。受限于其专业性和市场接受度的不可预见性,现有的传统银行信贷人员难以对相关技术和产品价值进行评估,也缺乏有效的外部评估渠道和手段供银行信贷审查参考,难以对企业发展前景进行较好的把握。

(三)无形资产抵押变现缺少渠道,互联网企业融资难问题仍有待破解

目前大部分互联网企业轻资产特征明显,缺乏房产、土地等常见的抵押物。互联网企业,其核心价值和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具体就是知识产权、专利等无形资产。就现阶段状况来看,企业持有的互联网技术等无形资产缺少抵押手段、流转渠道和交易平台,处置不易变现,这也成为银行授信准入的一大难题。

(四)政府扶持政策措施有待细化,政府与金融机构在互联网产业领域合作亟待加强

目前,政府相关部门与金融机构尚未建立起有针对性的互联网产业的信贷资金风险缓释机制,相关扶持政策的落实有待细化和加强。同时,部分金融反映,互联网企业的名单、经营信息等数据公开力度不够,银行在与互联网小微企业对接方面存在困难。

三、相关政策建议

(一)抓好项目对接,加大信贷资源倾斜力度

引导省内金融机构密切关注海南省政府互联网产业发展的工作思路和重点项目建设状况,以省政府重点规划的海南生态软件园、海口国家高新区、三亚创意产业园、陵水清水湾国际信息产业园和海口复兴城互联网创新创业园等产业园区为核心,加大信贷资源支持力度,把项目建设融资服务抓牢、抓细、抓实,带动互联网产业集聚发展。

(二)力推产品服务创新推广,拓展金融服务互联网产业的广度和深度

省内金融机构首先应积极总结前期创新经验,加大推广力度,遇到困难的需及时调整思路、加以完善,以促进创新产品在支持互联网产业方面效应的充分发挥。同时,应深度挖掘金融服务互联网产业的潜力,灵活扮演投资者、融资组织者、财务顾问方多重角色,提供全方位综合化金融服务。

(三)加强落实,充分发挥互联网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作用

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和操作流程,用好互联网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互联网小微企业贷款给予一定比例的贷款贴息,安排融资风险补偿金,与金融机构合作建立互联网企业融资担保资金池。同时,考虑对扶持互联网企业的金融机构进行收入补贴或奖励,调动金融机构加强创新、支持互联网产业的积极性。

(四)加强银政企合作,有效解决互联网小微企业抵押担保能力不足问题

建议由政府牵头,加强与各类银行、担保公司、保险机构的合作,以互联网产业园区、互联网创新创业平台、互联网产业小镇等为基点,通过助保贷、政银保、政银担等形式,为互联网小微企业增信。另外,由政府主导探索成立专业的互联网小微企业股权、知识产权、品牌等无形资产评估、抵(质)押、处置机构,为金融机构创新推广互联网企业无形资产抵(质)押业务奠定基础。

(五)构建互联网产业信息共享机制,提升银企对接效率

建议政府部门整合政府采购、集中支付、工商、税务、海关等有效信息,搭建互联网产业信息共享平台,促进政银企信息共通。通过共享平台及时将互联网产业重点项目及支持领域反馈给金融机构。通过定期举办银企对接会等形式为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搭建互动交流平台,促进金融机构服务互联网产业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海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海南互联网+发展总体情况[EB/OL].中国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官方网站,2016(7).

篇3

关键词:资产评估 给力 海南 “十二五”规划建设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6-210-02

建设国际旅游岛是继海南省办经济特区之后海南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2009年12月31日国务院了《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海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是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该规划纲要提出在今后五年内实现海南省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左右、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率20%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率23%、三次产业比重趋近20:30:50,城镇化率达到56%、城乡居民收入翻番等总体目标。在海南岛新一轮大发展的黄金机遇期,资产评估理应、也必须为海南“十二五”规划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本文所述资产评估,包含对企业股权及债权类价值评估、知识产权类无形资产评估、承包经营权评估、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土地使用权评估、房地产评估以及其他各种类型资产评估和信息咨询服务业务。

一、资产评估为海南旅游服务业的升级、结构调整提供决策参考

海南“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以建设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加快对现有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的升级改造,逐步形成以滨海度假旅游为主导、观光旅游和度假旅游融合发展、休闲疗养等专项旅游为补充的旅游产品结构。到2015年初步建成包括免税店、大型品牌直销中心、重点城市和度假区的商业街、不夜城等的国际购物中心框架。

伴随着原有旅游产品的升级改造,原有旅游文化产业的股权整合、资产重组、品牌店加盟联锁、分时度假等业务将激增,在确定股权交易价格、品牌联锁店加盟费用,以及产权式酒店、酒店式公寓及分时度假酒店、大型商业中心柜台及商铺的售价及租金、各种旅游新产品的定位定价等方面,资产评估都将提供有效的价格决策参考依据。

二、资产评估促进海南旅游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保障国家税收收入

海南“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开发高质量、高水平、多层次的旅游商务房地产,积极发展酒店、度假村等经营性房地产,大力发展商业房地产,打造高品质的绿色低碳社区。严格房地产准入制度,建立房地产业诚信体系,规范房地产交易和租赁市场,严厉打击圈地不建和违规建房等违法违规行为,遏制房地产投机炒作,促进房地产市场规范健康发展。

一大批新兴旅游休闲度假胜地经营性房地产的开发建设,吸引了国内外众多颇有实力的企业投资,同时这些企业的融资需求也相应扩大,以土地及地上在建工程的抵押贷款评估业务势必增加,一方面要促使金融机构与开发商达到双赢的目的、一方面又要防范金融风险,在两者搏弈之间,资产评估的重要作用彰显;为有力配合政府部门加强对房地产业发展的宏观调控,合理估算土地出让招拍挂的底价及最高限价(上海已在试行)将有效引导土地买方市场的理易,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以及土地价格非理性上涨;配合税务部门建立二手房地产交易、房屋租赁市场价格评估体系,将有力保障国家税收收入。

三、资产评估有效推进海南十大基础工程项目及城镇化的建设

为改变海南省基础设施与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目标不相适应的现状,海南“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优化投资结构,集中财力物力,加快推进以琼州海峡跨海通道、环岛高速铁路、“田字型”高速公路、核电、机场、港口、公路、水利、能源、电信网与广播电视网及互联网“三网融合”十大工程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及其配套工程建设。为突出城镇化的国际旅游岛特色,海南“十二五”规划纲要还提出构建省域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县城镇―中心镇四级城镇化空间体系,提高城镇化水平,规划建设100个左右的中心镇,利用海南特色的旅游资源,打造古村古镇型、民族村寨型、生态观光型等特色旅游小镇,破解海南城乡二元结构。

在实践过程中,大规模进行基础工程项目建设,以及城镇化建设,城中村和旧城改造、农村危房改造等建设必然大量地涉及到国有土地、农村集体土地、个人宅基地及其地上房屋建筑物、构筑物、经济作物、森林资产等地上附着物的征收与补偿问题。2011年1月21日,国务院总理签署国务院第590号令,公布并施行《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其中第十九条规定“对被征收房屋价值的补偿,不得低于房屋征收决定公告之日被征收房屋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该条规定对被征收对象的补偿标准赋予了鲜明的市场价格内涵。公平公正的资产评估成果将有效推动基础工程和城镇化建设的进程。

四、新能源、新材料的新型工业的发展呼唤资产评估

海南“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发挥海南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后发优势,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布局、集约发展新型工业,重点培育油气化工、浆纸及纸制品、汽车和装备制造、矿产资源加工、新材料和新能源、制药、电子信息、食品、热带农产品加工等支柱产业。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知识产权类无形资产对企业利润的贡献率甚至可能超过有形资产对企业利润的贡献率,但是由于观念的滞后,知识产权类无形资产的量化以及对量化结果的应用,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得到人们足够的重视,随着观念更新以及科技研发、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市场化,对知识产权的利用和保护已经越来越广泛地受到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的高度重视,海南“十二五”纲要提出到2015年全省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1.5%左右,科技财政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2%,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件)年均增长15%,政府部门的扶持力度和决心由此可见一斑。

北京市交通银行是我国率先接受以商标权、专利权作为质押物的金融机构,这一举措解决了相当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新能源、新材料的新型工业的发展呼唤资产评估给力,随着金融机构运营机制改革的深入,北京交行的经验将有望在全国范围内的金融机构逐步推广,资产评估将在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价值发现和认定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为金融机构向新能源、新材料的新型工业企业“输血”提供合理依据。

五、“五基地一区”的建设离不开资产评估

海南是一个农业大省,得天独厚的热带气候使海南成为全国人民的“菜篮子”。海南“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大力发展热带特色现代农业,未来五年要重点建设好“五基地一区”即国家冬季瓜菜生产基地、天然橡胶基地、热带水果和花卉基地、水产养殖与海洋捕捞基地。高效现代农业模式必将打破旧有的小农经济模式,以集体农用地投资入股等多种形式组建的新型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出现、农业基地的整合重组、农业信贷的发放等都离不开资产评估的鼎力支持。

六、林权制度改革、森林资源交易平台的建设迫切需要资产评估

为解决困扰我国多年的集体林权产权不明晰、经营主体不落实、经营机制不灵活、利益分配不合理等问题,2008年国务院了《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规定了“在不改变林地用途的前提下,林地承包经营权人可依法对拥有的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进行转包、出租、转让、入股、抵押或作为出资、合作条件。”两年多以来,依法将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通过家庭承包方式落实到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户、确立农民作为林地承包经营权人的主体地位的改革措施正在海南如火如荼地进行当中,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林地和林木资源的流转机制正在规范建设中。下一步国有林权制度改革也将在全国范围内逐步进行,国家已经在伊春启动国有林区产权制度的改革试点,改革举措包括在保持国有林地为国家所有的前提下,将林地出租、经营权转让于林区职工、将林木所有权出售于林区职工等。而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是林权制度改革的一项基础而重要的工作。

海南的森林覆盖率位居全国之首,林权改革势在必行,而无论是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还是在国有林权制度改革当中,为合理公平地确定林地承包经营权、林木所有权的价值、林地租金、森林资源产权交易底价等方面,为维护交易各方的合法权益,均迫切地需要进行资产评估。

七、公平公正的资产评估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有力保障

海南“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海南作为经济特区,仍然肩负着改革开放排头兵的重任,积极推进全省直管市县管理体制、农垦管理体制、国有企业等各项行政管理、经济体制和社会事业体制改革。深化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和国有企业改革,推动资产资源的整合。

配合上述各项体制的改革,资产评估将成为政府在实现宏观调控、市场资源配置中保障国有资产不被流失、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进行考量的重要工具。同时随着各项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虽然传统意义上的国企改制类的国有资产评估业务可能会有所减少,但非公经济组织的大量涌现和竞争、对外开放水平提升、琼港琼澳琼台琼粤琼桂等区域性合作、国有与民营企业之间以及民营与民营企业之间的相互渗透、并购与重组等,使得资产评估服务的市场更加广阔,当前民营企业之间的股权交易也不断应用到资产评估结果作为谈判的参考、社会委托的资产评估业务量逐年攀升就是显著例证,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家们也已逐渐理性地认识到资产评估在价格决策、企业管理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公平公正的资产评估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有力保障。

市场经济需要资产评估,广大资产评估机构和从业人员应当抓紧时间练好内功,抓住机遇,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大舞台上充分展现自身的价值,为政府部门、为社会各界经济组织和各类经济行为提供优质服务,作出自己应尽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

篇4

关键词:知识产权;电子商务;服务平台

中图分类号:TP311.52

近年来,我国知识产权成果快速增长,如何利用互联网模式,基于市场化运作,完善知识产权服务平台信息化建设,完备知识产权服务软环境,成为提高知识产权服务质量,助力企业知识产权研发的关键[1]。当前,由于国内信息技术发展相对滞后,在知识产权服务信息化建设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缺乏整合全方位知识产权服务“一站式”平台,服务包括:知识产权的培训、孵化、申请、维护、保护、评估、交易和增值等功能。(2)虽然大量信息存在于互联网,来源渠道相对单一,主要以政府科技部门门户网站和知识产公司企业网站为主,缺乏有效整合[2]。(3)知识产权办理手续繁琐,办理工作自动化和信息化程度较低,需要企业办理人员多次往返于知识产公司之间。(4)没有充分发挥知识产权的资源,通过推广知识产权,助力企业,使企业通过市场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3]。(5)政府缺乏一个研究和监控知识产权的平台,无法提供完备的知识产权工作的数据。

1 方案概述

本平台是一个有效的知识产权综合服务系统,其服务内容可以涵盖企业对知识产权需求的各个方面。平台本身采用B/S的方式,即企业通过网络提出各种服务请求,由平台的工作人员根据请求的内容提供对应的线上或线下的服务。为了达到这一要求,平台的服务要完全模块化,各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模块。

平台帮助企业完成各种知识产权相关活动;同时也是政府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对知识产权的监管平台。它既普及知识产权的相关知识的门户网站,又是知识产权相关交易的电子商务网站。该平台可以贯穿了企业知识产权相关工作的全过程。

从功能上来看,它包括培训、孵化、申请、维护、保护、评估、交易和增值功能:

(1)培训:通过各种媒体形势(如,文本、图片和视频)帮助企业普及知识产权相关知识,并为企业做各种有偿或无偿的知识产权培训服务。(2)孵化:帮助和引导企业将其技术秘密、企业和产品LOGO等无形资产转化成受国家保护的知识产权。(3)申请:在企业申请相关知识产权时,为企业申请过程。(4)维护:在企业获,得相关知识产权后,帮助企业作知识产权的日常维护,如带交年费,代为申请区、市、省的相关补助经费。(5)保护:当企业知识产权受到侵害时,从法律的角度帮助企业,保证其正当的权益。(6)评估:帮助企业作知识产权的无形资产评估,使企业在交易或并购中处于有利地位。(7)交易:帮助企业寻找知识产权的潜在客户;并在知识产权交易时,为企业相关手续。(8)增值:作为咨询专家,帮助企业从企业战略的角度规划知识产权,发挥知识产权的最大效益,例如,帮助企业建立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形成专利池;以及围绕知识产权的各级政府科技立项或结题验收;知识产权交易的税收优惠;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高企认定和“双软认证”等。

2 核心功能设计

整个系统分为数据库底层、控制层和应用层。底层数据库存储各种知识产权信息、企业信息、交易记录信息和培训资料信息等,控制层包括由高级管理系统、用户管理系统、帐务系统、内容管理系统四部分,而应用层包括电子商务系统,客户服务系统,Web门户网站。

图1

高级管理系统,本系统为知识产权服务平台的管理者使用,在该系统下,可以管理各个企业用户的账户开通、维护和注销等工作,还可以管理服务平台日常运营的维护工作。

用户管理系统,本系统为企业使用,通过高级管理系统为企业建立账户,企业获得该帐户登陆后,即可使用本管理平台功能。在本系统内,企业可以获得培训、孵化、申请、维护、保护、评估、交易和增值等各项服务,这些服务即可以是通用服务,也可以是一对一的个性化服务。

帐务系统,记录企业在有偿培训、知识产权申请、知识产权评估和交易等时等付费服务账目;并与企业结算相关金额;查询企业支付情况;还可以生成各种报表,按各种要求统计支付数据。

内容管理系统,录入、和删除服务平台的各种信息,如国家政策和新闻、平台内通知和培训内容等。用于实现上传、管理、组织和设置不同形式的媒体内容,如,文本、图片、声音、视频资料、电子杂志、Flas和网页等,并提供内容审核、信息统筹等功能。

电子商务系统:为企业知识产权的交易设立的网络集市,在这个系统中,企业既可以、宣传和销售知识产权产品和服务,还可以查询、购买其他企业的知识产权。

客户服务系统:围绕培训、孵化、申请、维护、保护、评估、交易和增值等内容为企业提供服务,这些服务即可以是通用服务,也可以是一对一的个性化服务。本系统采取线上服务和线下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同时要配以即时通讯工具,解答客户的各种问题。

Web门户网站:知识产权服务平台的网络门户,用户通过该门户进入知识产权服务平台。

3 结束语

本文设计一种基于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信息化平台,对知识产权相关的各个环节进行完整、全面、高效的信息化管理。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充分利用、工作高效便捷,进而优化整合知识产权资源,减轻知识产权工作负担,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并降低企业知识产权的运营成本,提高知识产权收益。

参考文献:

[1]王亚斌,秦杉.简谈云南知识产权信息化建设[J].云南科技管理,2014(03):40-42.

[2]冯晓青.我国知识产权信息网络平台建设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3):137-142.

[3]李喜蕊.我国市场化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完善[J].武陵学刊,2014(02):56-62.

篇5

关键词:企业大数据;资产属性;资产定义;资产确认

一、引言

大数据日益成为国家和企业组织的战略资源。研究和实践发展表明,大数据有助于获得生产力、竞争优势、效率[1],是创新能力以及创造消费者盈余的关键要素[2],是一种促进公司绩效提高的正向因素;采用“数据驱动的决策方式”的企业能够获得约5%的生产力和约6%的利润率,这些差异在排除了劳动、资本、购买服务、传统IT投资等解释因素之后依然强劲[3]。大数据已成为类似于品牌形象的一项企业资产[4]。然而目前却缺乏一种有效机制或方式来正式揭示这一新型企业资产的价值。会计则恰好提供了这样一种正式机制。作为一种经济信息系统,会计通过提供对利益相关者决策有用信息来减少信息不对称问题。这些决策有用信息,即与企业组织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相关且可靠的财务和非财务信息。理论上讲,凡是能够对企业组织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产生重要实质性影响的经济事项或经济资源,都应当包含于企业的财务报告中。大数据正是这样一种具有远大运用前景和价值创造潜力、能够对企业组织产生重要实质性影响的经济资源,因此,它的价值信息也应当包含于当今的企业财务报告中。当然,“在财务会计中,并非所有经济资源与义务及其变动都被确认与计量”(美国APB第4号公告《企业财务报表的基本概念与会计原则》,1970)。但是,在符合了“效益大于成本”和“重要性”原则的前提下,并满足会计要素的确认条件时,就应当将一定的经济资源或资源要素确认为财务报表要素(美国FASB第5号概念公告《企业财务报表的确认和计量》,1984)。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本、智力资本、客户资源等无形资产对企业的重要性日益上升,甚至超过传统有形资产(想想Facebook)。然而,由于对这些无形资产的计量存在困难,或者对其确认不满足“效益大于成本”原则,致使这些无形资产仍未在组织财务报表中正式列报。但是,不对这些具有重要实质性经济影响的无形资产进行列报,无疑降低了相关组织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正因为此,有关这些无形资产的价值评估和计量研究已经成为国内外会计学界的当务之急,也构成了当前会计热点和未来研究的方向之一。大数据作为近二十年新兴的一种无形资产①,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一方面,人类社会正走向全面数据化(孙海华,2015)、“赢得数据者赢得产业”(郑英豪,2015)。另一方面,国家借力大数据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建设“智慧城市”“智慧国家”等战略举措及一些行业日益“数据化”“智能化”(如互联网、电信、金融等行业)等,使得大数据日益成为重要战略资产,而这种战略资产的价值却未能在政府和相关行业企业的财务报告中得以反映,这无疑会引发信息不对称问题,不利于利益相关者对组织质量的判断,也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美国FASB第5号概念公告《企业财务报表的确认和计量》(1984)规定会计要素的确认标准为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可靠性。IASC(现改组为IASB)《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1989)也明确规定一个项目需满足“与该项目有关的未来经济利益很有可能流入或流出主体;对该项目的成本或价值能够可靠地加以计量”两个条件时才能确认为会计要素。我国2014年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也做出了类似规定:一项资源应当符合资产定义,并同时满足资产确认条件,才能确认为资产(第二十一条)。“符合资产定义和资产确认条件的项目,应当列入资产负债表;符合资产定义,但不符合资产确认条件的项目,不应当列入资产负债表。”(第二十二条)由此可见,大数据能否作为资产要素确认,就包括对如下两个方面问题的回答:第一,企业的大数据资源是否符合资产定义?第二,企业的大数据资源能否满足资产确认条件?鉴于此,本文拟对上述两个问题一一剖析,即对大数据的资产属性进行探析。

二、企业数据生态系统

大数据是指其规模超出了典型数据库软件工具能够抓取、存储、管理和分析能力的数据集。Laney(2001)最早提出了大数据的“3V”特征:容量大(Volume)、多样化(Variety)、速度快(Velocity)。“大数据之父”维克托运用“4V”特征:数据体量大(Volume)、数据类型繁多(Variety)、处理速度快(Velocity)、价值密度低(Value)描述大数据。Moffittetal.[5]则详细而又灵活地描述了典型的大数据应当具备的条件或特征:(1)系机器自动获取或产生;(2)可能仍是以传统形式存在,但会因频繁广泛地收集不断扩大;(3)也可能是另外一种全新的数据来源;(4)没有被格式化,因而不易被使用;(5)可能大部分都是无用的,虽然大数据的收集及其经济意义是积极的;(6)当与企业ERP系统里的结构化数据相结合时,就会有用得多。“大数据”与传统“小数据”相比,最大差异不在于其“容量”(Volume),而在于其“格式”(Variety)。“小数据”多为结构化数据,如销售、工资、会计、采购等交易数据,这些数据多以一个包含行、列的表格形式呈现。而大数据,不仅包括传统的小数据,更多包括非结构化数据(约占90%),它们难以量化,难以用传统的行、列方式呈现,可以跨设备收集(包括笔记本电脑、移动电话、传感器、卫星等),主要表现为一些“软”信息,如视频、卫星图像、社会媒体交互,或电子邮件、短信、网页等[6]。

但也正是这些非结构化的大数据提供了探索和利用大数据的最大机会。Moffittetal.[5]的“企业数据生态扩展图”提供了有关企业数据类型、来源、结构、收集方式等动态演进的大致框架。该框架描述了随时展和科技进步,企业数据从最初的手工收集到后来的自动化收集,从最初主要是内部数据到后来的内外部数据日渐融合,从传统的结构化小数据到现在联结了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在内的大数据,企业数据已然是一个数据类型多样化、数据来源广泛化、数据结构复杂化、数据内容丰富化、收集成本低廉化的数据生态系统(如图1所示)。根据图1,位于企业数据核心地位的依然是传统数据,包括企业资源计划(ERP)、客户资源管理(CRM)、会计信息系统(AIS)等产生的数据。这些数据产生于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是企业基础性数据。早期这些数据通常由手工收集。随着信息化程度提高,企业收集数据的范围逐步拓 展,收集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条形扫描码的出现产生了更多扫描数据,这些半自动化数据的收集成本更低,还能提供更多细节性信息,如顾客偏好哪些产品、哪些产品相关、如何进行存货在线控制等。射频识别芯片(RFID)的广泛运用产生了数量更多、内容更丰富的自动化数据,且收集成本更低。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大量网页数据产生,包括网址(URLs)、点击路径(Click-Path)、内容数据等。手机等移动设备的出现产生了大量与地理位置、使用场景等相关的移动数据。处于最的是数据庞大的三类大数据:视频和图像、音频、文本等,它们与企业传统数据“紧密联结”[7],为企业利益相关大数据[8],并通过“数据桥”被链接和整合进企业的数据环境中,构成企业扩展的数据生态的一部分。“数据桥”是指一些新兴的商业运用程序,如自动脸部识别、威胁识别、语音识别、模糊内容理解、文本挖掘、语音向文本的转录等,其作用在于在数据源和财务运用之间提供一定程度的桥接,从而将数据信息链接到企业的信息系统中[7]。

三、企业大数据符合资产定义分析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该定义强调了“资产”应当具备的三方面特征:一是由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二是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三是预期会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

(一)由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该特征强调企业的大数据资源应当是由企业过去的经济交易或事项所导致的现实结果。预期在未来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所形成的大数据不构成企业资产。企业过去的交易包括自行制造、购买、接受投资等经济交易,或者提取折旧、累计摊销等事项。在企业各类数据中,包括由企业资源计划(ERP)、客户资源管理(CRM)、会计信息系统(AIS)等在内的传统数据是企业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内部数据,是企业基础、核心数据,有些数据还是企业的关键数据甚至商业秘密。扫描数据则产生于企业的现金出纳机端的收款业务,射频识别(RFID)数据源于企业采用射频识别(RFID)技术来对商品或存货进行识别、跟踪或控制等。在企业的设备上使用互联网会产生网页数据,移动数据是由携带了众多传感器的移动设备提供,包括一些位置、语音和情景数据,用以评估人们的行为和社交互动,它是企业的外部数据。企业中的电话会议等音频数据,访谈面视等视频数据,公司产品等图片数据,电子邮件、社交媒体等文本数据也都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现实数据。

(二)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这一特征要求大数据应当能够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即企业或者拥有数据所有权,或者虽然不拥有数据所有权,但拥有对大数据资源的控制权。Bulgeretal.[1]依据数据获取方式及所有权,将大数据分为三类:第一方数据(组织自行收集数据、拥有数据所有权)、第二方数据(与其他组织合作收集数据、数据所有权不能确定)、第三方数据(由其他方收集数据、其他方拥有数据所有权)。第一方数据包括企业出于商业目的而自行收集的有关客户的数据。如零售业、金融业等在开展业务的同时积累了大量客户交易数据和人口统计特征数据,并拥有对这些数据的所有权。但这类数据通常包含有顾客身份信息,因此需经过“清洗”“脱敏”处理后使用,以保护隐私和安全问题。另一种有争议的情形是:用户在Google、百度等搜索引擎上的搜索数据或在淘宝、京东等平台上注册、浏览、购物、支付等产生的数据,其所有权问题目前尚不明确。现有研究或者认为应当归属于个人资产,所有权归个人所有,或者认为应归属为平台资产,所有权归平台所有,个人用户只是这些数据的生产者,但平台在使用时有保护个人隐私的义务(IT时报,2016)。第二方数据是与其他企业合作收集的数据。数据仅能在合同约定各方之间进行共享,并规定了时间和行为范围。如当一个公司通过GoogleAdWords投放广告时,通常由Google公司代为该公司收集相关数据,也通常由Google公司代为存储数据,而该公司则可以获得由Google代为收集的数据,包括网页浏览次数、页面点击次数、特定搜索的输入次数等。

那么该公司与Google之间就共享数据,但数据所有权通常并不明确。企业之间基于数据的战略联盟也是数据共享的一种形式。如万达、百度、腾讯基于O2O建立的大数据联盟。当然涉及隐私和安全问题的数据同样需要经过“清洗”“脱敏”以后才能加以分析运用。第三方数据是由其他方(如第三方数据供应商)收集并拥有的数据。如政府数据、数据服务商、征信机构、市场调查机构等收集的数据。在第三方数据层面上,数据的来源和类型都大大增加,数据既可能来自于网页(网页抓取),也可能来自于数据供应商;既可能包括公开或公众数据,也包括封闭性和商业性质数据。如美国的一家高科技招聘公司Gild,运用自行开发的软件,从包括GoogleCode、LinkedIn等在内的80多种公开数据源中,搜索有关程序开发员的网页,并按其编写的免费开源代码的质量来评估其才能,以招聘合适的程序员[1]。由于第三方数据的收集方法通常不是很清楚,故拥有此类数据的公司的声誉至关重要;当数据购买方在收到所购买的数据结果时,关于数据的抽样程序、数据收集细节都不透明,因而数据购买方也不清楚数据是如何被收集的;第三方数据供应商往往根据顾客需求打包数据,针对特定目标群体提供信息[1]。当今,越来越多的企业使用外部数据来支撑自身发展,因此企业数据既有第一方数据(如传统数据、扫描数据、RFID数据),也可能有第二方数据(如网页数据),或者第三方数据(如由专业的第三方数据供应商提供的征信数据、市场调研数据等)。对于这些数据,企业要么拥有所有权,要么会计之友2017年第12期通过共享等方式拥有其控制权。

(三)预期会为企业带来未来的经济利益预期能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是资产的本质特征。大数据之所以被视为“将和土地、劳动力和资本一样,成为一种生产要素”[9],原因在于其具有能为企业创造价值的潜力。现有文献表明,大数据将在四个方面大有作为:减少成本、节约时间、提供以数据为基础的产品或服务、支持内部决策[10],最终带来未来现金流量的增加。但大数据创造价值不是以原始数据形式,而是通过对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来产生洞见、产品、服务[10]。对企业传统数据的分析和运用可以帮助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效率(减少成本、节约时间的例子)。扫描数据、RFID数据的分析运用,可以提供更多关于顾客产品偏好、产品相关性及存货变动方面的洞见,从而能改进产品摆放及更好存货控制,增强企业快速反应的能力,增长销售从而增加现金流(提供以数据为基础的产品或服务的例子)。网页数据分析能够帮助提供关于顾客购买决策过程的有趣信息(支持内部决策、提供以数据为基础的产品或服务的例子),移动数据则能够提供关于用户行为和社交互动方面的信息,从而有利于深入了解顾客、精准营销(支持内部决策、提供以数据为基础的产品或服务、减少成本、节约时间的例子)。图1显示,视频和图像、音频、文本数据是企业运用最多的三类大数据。虽然大数据的早期运用并非来自于商业,但企业发现将大数据与传统数据、自动抓取数据、外部数据相结合时,能够获取更大的价值[7]。视频数据分析能够提供比口头信息更有价值、更相关的非口头信息[11]。从视频数据中提取的信息能够用于支持营销活动并帮助确定供应链中的瓶颈问题[8]。把与企业高管、董事会成员的面谈视频数据与他们的语音、语言等数据相结合,可以对公司高管意图有更清晰完整的把握,从而洞察公司是否健康[8](这是支持内部决策、减少成本的例子)。从图像中提取的信息可以帮助企业了解和把握产品使用趋势、对公司形象进行评估等(这是支持内部决策、提供以数据为基础的产品和服务的例子)。音频数据里的音高、语调可能预示着压力或异常情况。Mayewetal.[12]运用音频数据分析首席执行官的讲话模式,发现其讲话模式中的语音认知失调与因不合规引起的财务重述之间有积极关系、语气中所隐含的消极或积极的情感状态与股票回报率显著相关(支持决策、减少成本的例子)。分析顾客的投诉电话,能够了解顾客对产品满意度以及产品质量信息,从而提高对产品保修责任的估计(这是支持内部决策的例子)。文本数据可用于提取隐藏主题、发现特定模式或风格等[5]。社交媒体上的文本数据能够用于支持营销、对产品可能存在的瑕疵早期预警、预测销售量等[8]。在美国,电子邮件信息被挖掘用以识别那些心怀不满的工人、预测组织欺诈风险,从而减少职业欺诈[13](这是减少成本、节约时间的例子)。

四、企业大数据满足资产确认条件分析

(一)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这一资产确认条件的核心在于两个方面:其一,该资源是否能带来经济利益?其二,该经济利益是否“很可能”流入企业?针对第一个方面,前已述及,不再赘述。针对第二个方面,主要分析与大数据有关的经济利益是否“很可能”流入企业。由于企业面临的经济环境瞬息万变,“与某一资源有关的未来经济利益”能否流入企业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流入企业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即与资源有关的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入具有风险性。会计上运用“可能性”(通常以概率形式)来表达这种不确定性或风险性,并规定了四种量化标准:设与某一资源有关的未来经济利益流入的概率为X,则当0<X≤5%时,表明未来经济利益流入企业“极小可能”或可能性很小;当5%<X≤50%时,表明未来经济利益“可能”流入企业;当50%<X≤95%时,表明未来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当95%<X<100%时,表明未来经济利益基本确定会流入企业。可以看出,只有当与某一资源有关的未来经济利益流入的概率>50%时,才能确认为资产。实务中,需要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及编制财务报告时各项证明和迹象,运用职业判断来确定该可能性大小。不过,大数据分析、挖掘和运用技术的日臻完善将大大提升企业评估和预测业务绩效的能力[8],使得企业运用大数据创造未来经济利益的可能性大为增加。

(二)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可计量性是所有会计要素确认的重要前提,也是当前困扰大数据列作资产要素的瓶颈之一。“会计计量是会计系统的核心职能”。“会计计量就是以数量关系来确定物品或事项之间的内在数量关系,而把数额分配于具体事项的过程”。其本质是一种价值计量,包括资产计价和损益决定。大数据的计量问题属于资产计价范畴。

1.计量属性的选择资产计价有成本计量和价值计量两种基础可供选择。成本反映投入,价值代表产出,二者均可以通过计量属性予以量化(黄中生等,2005)。成本基础的计量属性包括历史成本、现行成本,强调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可靠性、可验证性;价值基础的计量属性包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等,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资产计价究竟应以成本还是价值作为计量基础,实际上是在相关性与可靠性之间进行权衡。权衡的取舍标准是使信息的总效用最大(刘明辉,1999)。那么,对企业的大数据资源进行资产计价,究竟是应该采用成本基础还是价值基础呢?首先,从企业角度而言,企业拥有或控制大数据资源的目的在于获得洞见、提升竞争优势、创造财富,这也是当今世界国家或者企业积极部署“大数据”战略的根本原因和重大挑战。其次,从会计信息使用者角度而言,各类利益相关者更关心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大数据能够为企业创造财富的潜在价值(相关性信息——价值计量),而非这些大数据本身的收集和获得成本(可靠性信息——成本计量)。基于此,笔者认为对于大数据应采用价值基础的计量属性,包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等。具体应结合企业大数据的获取途径或增加渠道,采用恰当的计量属性,以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

2.计量方法的发展大数据的价值计量可以参照无形资产的价值评估方法。自20世纪以来,已提出了多达几十种的无形资产估价模型,评估范围包括人力资源价值(Edvinsson,1997)、信息资产(Moody&Walsh,1999)、专用技术(Reilly,1998)、品牌价值(Sharma,2012)等。与基于成本或市场基础的估价方法不同,Heckman[14]基于数据本身的各项特征(包括定性、定量、价值方面变量)来对数据定价,为将数据计为企业资产服务。我国自2015年以来陆续建立的大数据交易所或交易中心也旨在探索大数据的交易和定价机制。然而,正如Savickaite[15]所指出的那样,无形资产的多样性、复杂性和独特性反而导致了其“评估过程的无效率”,从而陷入了这样一个“怪圈”:“无形资产是不能够确认的,因为其缺乏一个可靠的评估标准去计量其价值”——“由于缺乏一个可靠的方法来确定无形资产价值,因此无形资产不能够确认”。由于本文的研究目的并非大数据的价值评估,故不打算在此探讨大数据的价值评估方法或模型构建。但为了避免陷入上述怪圈,本文认为,随着包括大数据在内的无形资产价值评估方法、定价机制等日渐成熟完善,企业大数据的价值可以得到可靠的计量。

3.计量单位的考虑单一的货币计量手段不足以反映大数据动态、多样、多源等特征,还应采用字节、时间、文本、速率等其他辅计量手段。如:字节(Byte,1B=8bit)为反映数据存储容量的最基本单位,考虑到大数据的规模巨大,可以采用TB(太字节)、PB(拍字节)、ZB(艾字节)及以上字节单位来表示大数据容量或规模;可以采用记录(录音)、文件等表示大量非结构化大数据;可以采用每毫秒、每秒、每分等来表示大数据的产生和发送频率;按类型或来源分类披露大数据,以反映其多样性等。

五、关于大数据资产计量模式的构想

从会计视角,一般按来源渠道或增加途径将资产分为自制、外购、接受投资、接近捐赠、企业合并、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等原因增加的资产。由于当前我国大数据的交易市场尚未普遍建立,相关的数据交易机制尚不成熟,有关大数据的对外投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或债务重组等的业务尚不多见,故本文主要针对两类最基本、最常见的大数据资产计价进行初步构想:自行收集加工形成的大数据、外购大数据。

(一)自行收集加工形成大数据的计量企业出于特定商业目的或竞争需求,会主动获取、收集、加工、整理大数据,从而形成企业自制大数据资产。前文所述的企业传统数据、扫描数据、RFID数据等是企业的基础、核心数据,多年来由于技术、环境等原因,这些数据未能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还只是“沉睡的宝藏”,尚未真正为企业发挥价值。而网页数据、移动数据、音频、视频、图片、文本等数据,则为企业提供了较好的补充性和辅信息,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决策。在具备资源、技术、人力的条件下,企业可以自行收集加工这些大数据,或者通过企业间结盟的方式与其他企业共享。从所有权角度来看,第一方数据大多为此类数据。企业自行收集加工大数据会产生一定的投入成本(物力、人力、财力等),但相比较而言,企业更看重大数据的潜在商业价值。因此,在会计计量上,其初始计量可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因其自行收集加工成本通常能够可靠地取得;在后续计量方面,宜采用能够反映大数据价值的、决策相关的计量属性,如现值、公允价值等。另外,由于大数据的时效性、时间衰减性、无限分享性、零磨损性等特性,还应考虑其减值问题[16]。

(二)外购大数据的计量要像购买机器设备、原材料等资产一样从外部市场上购入所需要的大数据资产,需要有完善的数据交易市场和规范的交易交换机制为前提和保障。然而现实情况是,当前我国各部门、行业之间的“数据孤岛”现象十分严重,数据价值未真正盘活。为推动大数据流通、实现数据价值,我国2015年了《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等,旨在推动数据交易市场试点、探索数据交易交换机制。截至2016年年底,包括贵阳大数据交易所、长江大数据交易所等在内的大数据交易平台数量预计将达到15—20个(人民网,2016)。其中,我国首个大数据交易所——贵阳大数据交易所能够交易的数据类型包括政府、医疗、金融、企业、电商、能源、交通、商品、消费、教育、社交、社会十二类(贵阳大数据交易所702公约,2015)。中关村数海大数据平台可交易除涉及国家安全数据和个人数据以外的数据(含底层数据)[17]。武汉东湖大数据交易中心则可以向个人开放,类似于“数据淘宝”,这在全国尚属首例(长江日报,2015)。另外还推出“以数易数”服务,允许用户与卖方进行“物物交换”(人民网,2016)。大数据作为“商品”交易的实践表明,大数据是数据控制人的数据资产[17]。企业通过大数据交易平台购买大数据资产时,宜采用购买成本(即历史成本)进行初始计量,后续计量则宜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应能够持续可靠地获得或采用估值技术获得)。同时,也应考虑大数据的减值问题。随着数据交易市场的深入发展和交易机制的日渐成熟,以数易数、数据捐赠、数据投资、运用数据偿还债务等新的数据交易形式也可能会出现。此种情况下大数据资产的计价可以比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接受捐赠、接受投资、债务重组等相关会计处理原则进行。

六、结论

大数据作为一种互联网时代的重要战略资源,日益发挥着资产作用。会计作为一种经济信息系统,向组织利益相关者提供有关大数据资源的决策有用信息是其必然之义。

(一)企业大数据符合资产定义以Moffittetal.[5]的企业扩展数据生态系统为框架,分析发现,包括传统数据、扫描数据、RFID数据、网页数据、移动数据、音频、视频、文本、图片等在内的企业数据满足资产特征,故符合资产定义。

(二)企业数据满足资产确认条件首先,大数据技术的日趋成熟大大提升了企业运用大数据创造财富的能力,从而大大提高了企业大数据带来未来经济利益流入的可能性;其次,随着无形资产估值技术的日渐成熟和大数据交易市场及机制的日益完善,企业自行收集加工和外购情形下的大数据其成本或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因此,企业大数据具备资产属性,应当将其作为资产要素进行财务列报。

(三)企业大数据宜采用价值基础的计量模式进行资产计价相比较于企业自行收集加工情形下的投入成本、外购情形下的采购成本(可靠性信息),利益相关者更关心企业大数据能够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的大小(相关性信息)。因此,对于自行收集加工形成的数据,宜采用投入成本进行初始计量,后续计量宜采用现值、公允价值等计量模式;对于外购的大数据,宜采用购买成本进行初始计量,后续计量宜采用公允价值等计量模式。同时应考虑数据资产的减值问题。

【参考文献】

[1]BULGERM,TAYLORG,SCHROEDERR.Data-DrivenBusinessModels:Chalengesandopportunitiesofbigdata[R].OxfordInternetInstitute,2014.

[2]MANYIKAJ,etal.AngelaHungByers,BigData:ThenextfrontierforInnovation,competition,andPro-ductivity[R].McKinseyGlobalInstitute,2011.

[3]MCAFEEA,BRYNJOLFSSONE.BigData:Theman-agementrevolution[J].HarvardBusinessReview,2012,90(10):61-68.

[4]BROWNB,etal.AreyoureadyfortheEraofBigData?[J].McKinseyQuarterly2011(10):24-35.

[5]MOFFITTKC,VASARHELYIMA.AISinanageofBigData[J].JournalofInformationSystems,2013,27(2):1-19.

[6]SYEDAR,GILLEAK,VENUGOPALC.TheFutureRevolutiononBigData[J].InternationalJournalofAdvancedResearchinComputerandCommunicationEngineering,2013,2(6):2446-2451.

[7]VASARHELYIMA,KOGANA,TUTTLEBM.BigDatainaccounting:Anoverview[J].AccountingHori-zons,2015,29(2):381-396.

[8]WARRENJD,MOFFITTKC,BYRNESP.Howbigdatawillchangeaccounting[J].AccountingHori-zons,2015,29(2):397-407.

[9]UICTORMS,etal.BigData:ArevolutionThatwilltransformhowwelive,work,andthink[M].HoughtonMifflinHarcourt,2012.

[10]DAVENPORTTH,DYCHEJ.Bigdatainbigcompanies[R].InternationalInstituteforAnalytics,ThomasH.DavenportandSASInstituteInc.,2013.

[11]GUFFEYM.Businesscommunication:process&prod-uct[M].Mason,OH:ThomsonSouth-Western,2006.

[12]MAYEWWM.Venkatachalam,analyzingspeechtodetectfinancialmisreporting[J].JournalofAccountingResearch,2012,50(2):349-392.

[13]HOLTONC.Identifyingdisgruntledemployeesystemsfraudriskthroughtextmining:Asimplesolutionforamulti-milliondollarproblem[J].DecisionSupportSystems,2009,46(4):853-864.

[14]HECKMANJ,etal.Apricingmodelfordatamarkets[C].iconference,Proceedings2015:1-12.

[15]ZIVILE遗?SAVICKAITE?.Theevaluationofcompany'sintangibleassets'influenceforbusinessvalue[J].Inter-nationalJournalofEconomicSciencesandAppliedResearch,2014,7(3):133-155.

[16]刘玉.浅论大数据资产的确认与计量[J].商业会计,2014(18):3-4.

篇6

当前,新闻出版单位转企业改制正在按照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规划的改革时间表和路线图逐步推进。2011年3月1日新闻出版总署党组副书记、副署长蒋建国在中央外宣办举行的新闻会上指出,全国10多万家国有印刷复制单位、3000多家国有新华书店全部转企改制;581家图书出版单位中,除少数拟保留公益性和军队系统的出版单位外,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地方、高校出版社都已转企改制;已有1251家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制和注册为企业法人。对于刚刚或正在转企改制的新闻出版单位而言,除了继续发挥新闻出版业宣传导向功能与社会服务功能的之外,应该说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看到,如何按照现代企业的经营规则进行摸索,实现“生存”与“温饱”是大多数单位面临的重要问题。企业的启动和发展必须靠足够的资金来解决,资本的力量正在悄然改变中国新闻出版版图,截止2010年10月28日,新闻出版系统目前已经有42家上市企业,全国新闻出版集团收入和资产规模排名分析中靠前的企业中多为资本市场上热门的公司。新闻出版总署高度重视行业投融资工作,明确指出要在国家政策允许条件下,充分利用发行企业债券,引进境内外战略投资,上市融资等多种渠道为企业融资,通过开展与国内银行和相关金融机构的战略合作,加强建立和发展中小新闻出版企业信用担保机制,积极引导非公有资本包括外资有序进入政策许可的新闻出版领域,允许投资人以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评估作价出资组建新闻出版企业,为产业发展争取良好的融资环境。当前,加强对我国新闻出版企业自身特点的研究和对风险投资作用于新闻出版企业发展机制的研究,风险投资业自身与新闻出版企业的需要相配才是更重要的。

一、改制后新闻出版企业风险投资的环境及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新闻出版业蓬勃发展,逐步形成了一个整体规模大、覆盖范围广、产业链条长、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的中国特色新闻出版产业体系。目前,中国国内的传媒产业总产值已经达到10600多亿人民币,相当于1500亿美元,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较还有很大差距。我国日报出版规模连续9年位居世界第一,图书品牌和销售总量位居世界第二,印刷服务业总产值位居世界第三,生产规模和生产总量都表明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出版大国。媒体数量的增加固然可视为新闻业的长足进步,但这并不意味着媒介市场也相应发展。就我国的情况看见,媒体数量过快增长已形成媒介市场僧多粥少的局面,导致媒体整体效益下滑。媒介数量过度膨胀,结构小、乱、散,规模效益低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转企改制后大多数新闻出版企业都存在以下的一些困难:(1)作为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行业,人才梯队建设受市场经济冲击严重,无法正常实现新老员工的传、帮、带,原国有新闻出版行业成为优秀人才就业的垫脚石和跳板;(2)原财政划拨资金大幅减少,资金缺乏导致作者资源流失、错过优秀选题;(3)计划体制下的销售包办模式,影响了转制后企业对市场的适应和开拓能力;(4)由于提前转企并实现资源整合的“大传媒集团”在综合实力上强于中小型或地方新闻出版企业,这些行业巨无霸开始蚕食原属地方或行业、部门新闻出版企业的市场份额;(5)内部职能部门一例如电子杂志部、市场部等缺失。

二、改制后新闻出版企业风险投资的意义及作用

1.风险投资与改制中新闻出版单位的匹配性

由于中国人传统储蓄观念的影响,改制中的新闻出版单位更多将资金需求诉诸于银行,但就风险投资与银行贷款相比较,风险投资似乎比银行贷款与改制中的新闻出版单位更具匹配性。首先从对风险的驾驭性来说,银行贷款讲安全性,回避风险,而风险投资却偏好高风险项目,追逐高风险后隐藏的高收益,意在管理风险,驾驽风险;其次,银行贷款以流动性为本,而风险投资却以不流动性为特点,在相对不流动中寻求增长;第三,银行贷款关注企业的现状、企业目前的资金周转和偿还能力,而风险投资放眼未来的收益和高成长性;第四,银行贷款考核的是实物指标,而风险投资考核的是被投资企业的管理队伍是否具有管理水平和创业精神,考核的是高科技的未来市场;银行贷款需要抵押、担保,它一般投向成长和成熟阶段的企业,而风险投资不要抵押,不要担保,它投资到新兴的、有高速成长性的企业和项目。风险投资是一种长期的(平均投资期为5―7年)流动性差的权益资本。一般情况下,投资者不会将风险资本一次全部投入风险企业,而是随着企业的成长不断地分期分批地注入资金。综上所述,风险投资所具有的高风险驾驭性、资金的相对不流动性、放眼高收益与高成长性、非实物指标考核性及非抵押投资性等特征与新闻出版单位的目前的现状与特征较为匹配。

2.风险投资对新闻出版企业的促进作用

(1)借助外部第三方机构对企业价值的客观评估,有利于新闻出版企业吸纳更多的资金。

按照风险投资者对目标投资企业的常规收购程序,首先对目标企业提供的书面资料进行初步评审,其次在社会层面对企业的价值和信誉进行初步评估,通过以上初步评估和合作方案要点讨论之后,投资人会派出独立的、权威的第三方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审计评估师事务所对目标企业分别进行历史财务审计、法律经营业务评审、目标企业资产评估。同时对目标企业的主要客户、主要供货商、前10名股东、管理层、进行访谈。在第三方机构进入企业时,会对企业的全体成员发出明确的信号,该企业在风险投资人和外部资本眼中是具有相当的社会和经济价值:股东股权的价值、优秀管理团队的价值、产品的品牌价值、企业无形资产的价值等。另一方面,大多数的风险投资机构,在对目标企业将来的资本机构中,多会考虑引进银行贷款,目的是利用低成本的钱,为股东换取更多的回报。资本进入目标企业在侧面对银行起到了担保和初步评估作用,银行也愿意增加贷款。同时借助第三方机构广阔的服务客户平台,品牌好、团队专业性强、有前景的目标企业可以吸引更多的资金,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在对投资人的讨价还价过程中提高股权溢价能力。所以在风险投资进入目标企业初期,会起到资本“放大器”和“宣传员”的双重作用。

(2)横向比较促进新闻出版企业自身管理结构的调整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风险投资前期的尽职调查过程也是目标企业自身整理历史资料、梳理运营模式,自查自纠的过程。最初新闻出版单位仅将工作停留在资料汇总层面,但随着调查的深入,投资人会要求目标企业阐述现有的经营模式、盈利模式、目标市

场细分、人才梯队培养、员工绩效考核及配套激励制度、现有失败的投资案例等深层次问题,并会对上述问题的待解决方法和已经实施的方案进行汇总,以单纯的市场盈利为出发点提出评估意见。这些意见在综合了目前国际或国内按企业化运作的新闻传媒企业或相关企业最值得思考、最具有前瞻新、最成功实施的案例和高度浓缩的观点后,已经成为一本权威的针对目标新闻出版企业的运营管理的教科书。另一方面在与风投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原新闻出版企业的管理人员可以开拓思路、拓宽视野,吸取先进的管理知识,弥补专业结构的欠缺。

(3)有利于新闻出版企业纵向市场资源的整合和开拓。

21世纪公认的企业发展模式有:对向上下游企业实施扩展兼并,或对本行业做大做深做强。风险投资者最擅长的是以资本为线对不同的资源进行整合,对于新闻出版行业,借助互联网技术发展电子杂志、网络报刊,为读者打造个性化新闻阅读平台,为高端人群实施定做式新闻,登录iPad软体世界等运营发展模式,可借助风险投资机构在高新技术领域的投资,实现从资本到技术的“缝隙对接”。另一方面,风险投资机构在林业、造纸企业的投资可能会降低企业的印刷成本,在专业性科研院所设立的研究发展基金可以解决学术出版物的稿源,投资的其他企业的高管和员工则为新闻出版企业提供了很好的试验取样分析平台,帮助企业拓宽市场销售渠道,打通供应销售一条链。

三、新闻出版企业风险投资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按对投资企业管理深度不同风险投资分为财务型和企业型。财务型的风险投资主要追求较为纯粹的投资回报,而企业型的风险投资则要求的是在得到投资回报的同时也要对自身企业主营业务创造利益,他们往往通过积极参与公司经营决策和日常管理的手段来实现。

1.组织机构:有限合伙企业与有限责任公司

我国目前风险投资进入现有的经营实体多采用两种形式:有限合伙制或公司制,主要采用何种方式主要取决于合作双方的价值取向和对公司日常运营的控制要求。

公司制是指风险投资机构以股东身份入资现有的新闻出版公司和与新闻出版公司组建新的有限责任公司,双方通过协商确定新公司的“三会”和管理层权限和人选,作为股东的风险投资机构会对未来退出时点的企业价值评估、股权转让、红利分配等核心问题作出明确的约定,风险投资机构往往会对要求对总经理、财务经理的任命权,对企业预算、日常支出的审批权,对原新闻出版单位承担的收入所得的考核权等。

有限合伙是指在合伙组织中至少有一方普通合伙人并且至少有一方为有限合伙人,有限合伙人不参与合伙的经营管理事务,只以出资额参与合伙收益的分配和风险负担,也仅以出资额为限对合伙的债务负责。普通合伙人对合伙组织的债务承担无限责任。一般地,普通合伙人是资金管理者,而有限合伙人则是主要投资者。2006年8月27日,修订后的合伙企业法新增“有限合伙企业”一章,将合伙人的范围扩大为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并明确规定法人可以参与合伙。这样的合伙,可以消除大多数投资人对投资失败后债务承担的顾虑,从而吸纳更多的资金。随着新修订的《合伙企业法》的实行,有限合伙制在我国也得到了确认。但是有限合伙制规定由普通合伙人行使管理决策权并以协议的方式来约束基金管理者,很防范基金管理者滥用权利。也出现对基金管理者的人身信用状况不了解的情况。由于信息的不对称,风险投资企业与外部投资者之间存在着柠檬市场,因此普通合伙人有可能利用这个市场,损害有限合伙人的利益。根据“莫里斯一霍姆斯特条件”,在有限合伙制中,普通合伙人的收入由管理费和投资收益的一定百分比两部分构成。普通合伙人可以有占基金总额2%左右的资金作为他们的管理费用,还可以获得所实现利润的约20%作为报酬,在合伙协议中设置对普通合伙人的约束条款,建立市场对普通合伙人的声誉约束机制。通过建立与管理挂钩的报酬机制,从而对普通合伙人进行控制。

对于新闻出版行业而言,由于特殊的政治性和专业技术性,参与和吸引外界投资的机会较少,合作双方需要较长的了解和沟通时间,鉴于此种情况,投资者可考虑作为合伙企业的有限合伙人,原新闻出版单位作为普通合伙人,这种模式有利于体现两家的优势一原新闻出版单位在组稿、校对、排版、发行等常规工作方面的专业性;也有利于投资人整合外部资源,拓宽上下游市场。

2.企业评估:核心竞争力一无形资产的财务评估

作为双方合作的基础,基于新闻出版企业现状实施财务评估而形成的财务审计报告是投资人对企业价值的初始数据化印象,也是后续双方谈判“博弈”的重要凭据。以智力成本投入为主的新闻出版机构在财务评估过程中将企业品牌的核心体现“社名”、“社徽”、“管理团队”、“业内知名度、影响力和公信力”四大指标,以“无形资产”科目作价计入财务报告中。现代企业真实价值应通过人、财、物三个指标对企业的三方面能力进行综合考量一一盈利能力、续存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大多数新闻出版企业在企业人力资本(人)、与主管部门协调沟通(人)、特定市场占有率(物)、公众及读者对本刊物公信力(物)、政治和经济风险因素对价(抗风险能力)等方面的传统优势在评估过程中,容易被主观忽视或抹杀。原因是无法在财务报告中以数字化形式体现,或在评估过程中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现以出版社的“社名”和“社徽”两项最重要的无形资产为例说明

出版社的社名(即出版社的商号),是出版社在从事出版活动时区别于他人的最显见最重要标志,社名更是出版社商誉的载体。社名权是出版社对自己使用或注册的区别性标志依法享有的专用权。这与名称权有所不同,是兼有人格权与财产权内容的复合权。社名权的法律意义在于:在他人使用相同或类似名称时,权利人可以要求其停止使用;在他人非法侵权而造成损失时,权利人可以要求其赔偿损失。

社标(即出版社的商标),是出版社用来区别自己与其他出版者的产品的一种标记。社标权是社标所有人依法对其社标享有的专有使用权。在我国,《商标法》保护的主要是注册商标,商标权实际上是注册商标专用权。但是,目前我国的出版社大多都没有将其社标进行注册,属于未注册商标。对于未注册商标,除驰名商标依《巴黎公约》的规定受法律特别保护外,其商标使用人不享有法律赋予的专有使用权。因此,对于未注册的社标,其使用人并不享有社标专用权。在进行体制改革后,各出版社应积极进行社标注册,防止他人未经许可使用与其社标相同或相近的社标。当然,当未注册社标遭受侵权时,其所有人可以利用《反不正当竞争法》维护自己的权益。

目前专业的资产评估机构多采用收益法、成本法、市场法对资产进行评估,其中对“社名”和“社标”无形资产,多采用收益法和市场法进行综合评估,作为持有人,新闻出版机构应注意以下要点:(1)目前新闻出版企业的主要收益来源是广告,但在评估社名和社标等无形资产对广告收益的正

面作用时,应客观的评估“社名”和“设标”能否给广告投入者带来超额的经济收益以及带来多少超额收益,相比较在同地域、同行业、同发行量刊物广告投入产出比,该地区的平均广告投入产出比等因素后,才能对它的无形资产价值作出比较接近实际的估价。(2)比较已有的“社名”、“社徽”在前次评估和交易过程中,对应的评估条件,即需要比较前次和本次评估的采样该数据来源的普遍代表性、市场假设条件、在施财务准则的变化因素。(3)基于对“社名”、“社标”的历史财务投入记录,应以不低于GDP比率对折算到现值作为无形资产评价的基础,同时应参考同级别、同时期、相似交易条件成功案例的价格。

总体而言,对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应当在基本财务估值的基础上智谋性的调高估值水平。对于已经长期运营的目标新闻出版企业最核心的资产是品牌一一企业商标价值、市场占有率、行业地位;和人力资本一一高层管理团队、策划团队、市场团队等;企业的特有资源一一包括产业链优势、区位优势、股东人脉背景等,特有资源是企业发展和上市前景的重要影响因素,也是投资估值中要重点考虑的内容。

3.退出机制:公开发行(IPO)与管理层回购(MBO)

篇7

在中国,电影已经成为一种增长最快的文化产业。电影产业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精心操作每一个环节,使得各个阶段紧密配合,才能保证电影产业链环环相扣,从而充分实现影片的商业价值和文化价值。其中,资产评估在电影产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服务于电影版权融资、版权交易、电影播放权交易等领域。因此,笔者认为需要加强对电影作品价值评估问题的研究,以更好地服务于电影产业发展。

一、电影作品价值评估方法的适用性分析

由于电影作品的自身特性,评估方法的选择和运用需要符合其特点和价值规律。一般的价值评估方法有收益法、成本法和市场法三种。成本法是通过重置评估对象的现实价值并减去评估对象的各种贬值以获得评估对象价值的方法。成本法的应用有一个前提,即评估对象的成本与收益具有一定的对称性。然而,电影作品的成本与收益往往具有弱对称性的特征。如一部耗资巨大的影片,并不一定能够获得很好的收益,而低成本作品获得高票房的例子却屡见不鲜。因此,成本法在电影作品价值评估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市场法是通过与市场相同或类似的可比交易案例进行对比并经过一系列的调整以获得评估对象的价值。市场法的前提是评估对象具有公开活跃的交易市场并可以从公开交易市场上获取必要的交易案例。然而,我国尚未建立起完善的电影作品交易市场,获得可比交易案例难度很大。收益法是将未来现金流量转换为当前资本价值,从而形成价值意见的方法。电影作品的核心价值是电影版权,电影作品的价值评估核心也应是电影版权的价值评估。对电影版权在寿命期限内将产生的收入,通过资本化过程估计其价值,是电影作品评估中较为科学和可行的方法。因此,从目前情况看,收益法是电影作品价值评估中的适用方法。

二、电影作品实现收益的主要途径

电影版权的收益是电影作品的主要收益。在目前中国的电影市场中,影院仍然是电影发行的主渠道,是决定一部影片最终价值的第一道门槛。票房价值,不仅反映电影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实现了电影的社会价值。影院的购片商在发行商开始招标之前便对将要上映的影片的前景进行评估。每部影片需要考虑的标准包括剧本、导演、演员阵容、同类影片的票房情况、影片的预计租金和影片上映的档期等。一部电影的票房实现,是制片方、发行方和影院三方的合作。分账制是现在电影产业票房利益分配中最主要的一种形式。每部影片在电影院上映的收入,除去5%的国家电影发展专项资金和3.3%的营业税两项固定的支出以外,其余在电影出品公司和发行公司、影院之间进行分配。在具体的票房分账中,它是以一种递减的方式来支付的:在影片上映的前几周,发行商所得票房比例要较后期高出很多。

片租的确立有两个基础:一是根据票房总收入的上限来确立;二是按照票房用保底分成的方式来确立。根据票房总收入的方式,发行商将获得票房收入的特定比例,其比例随影片映出时间的延长而递减。首轮影片的租金通常从票房总收入的70%开始,通过4~7周的放映之后渐渐降低到30%。第二轮影片的租金通常从票房总收入的35%开始,第一周之后便降为30%。根据影院票房收入保底分成的方式(通常称为“90/10”条款),发行与放映双方通过协商确定一笔作为影院放映费用的保底数额,票房收入的超出部分将由发行商和放映商按照90/10的比例分成。影院方根据双方协商的合同付给发行公司片租,并通过一段“试映期”之后进行调整。试映过程中应考虑的主要因素为预测某部影片在商业上的成功程度以及影院业主对该片的承诺。

一部影片不仅可从影院获取客观的经济收益,而且在其辅助市场(如有线电视、付费电视、收费电影频道、家庭录像等其他发行渠道)还可获得更为客观的“下游产值”。正如美国电影所表现的那样,电影收入的20%是从影院的票房收入中取得的,80%是从对后电影产品的开发中所得,也就是以该影片为火车头,带领相关产品和产业的综合开发所得。而这80%收入的能否实现,取决于该影片能否叫响。对于后电影产品的开发,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 产供销一条龙开发模式。这种模式主要适用于大型娱乐集团,如迪斯尼娱乐集团。大型娱乐集团往往具有集制片、发行及开发商品为一体的实力,既可节省成本也可高质量地完成运作。由于这样的开发商掌握着电影的市场动态及细节内容,从而容易发现卖点,开发适销对路的商品。如迪斯尼公司不仅靠“相关商品授权”获得可观的收入,还在1949年成立了唱片公司,后又致力于录影带、影碟及连环画等儿童印刷出版物的经营。迪斯尼公司将过去几十年出品的影片制成影像带出售,仅此一项每年即可收入1.7亿美元。

2. 授权开发模式。“授权开发”是利用电影全部或部分经济资源(原始故事、人物、商标等)进行产品开发的权利。“授权商品”是开发商根据制片商授权而生产的相关商品。如《泰坦尼克号》,电影公司把影片图像(剧)照、文字(片名)和声音卖给不同的商家,让它们进行二度开发与包装以推向市场。于是,玩具商做《泰坦尼克号》拼图、模型;书商出《泰坦尼克号》图书;服装厂家生产“泰”片T恤衫、服装;还有扑克牌、卡片、镜框、大型图画等等。这个市场给电影业平添一笔可观的收入,被称为“授权商品市场”。在“授权商品市场”上,开发商品必须得到片商授权,并与之签署有关开发协议。这种协议一般有分成式和买断式两种。分成式授权一般是在协议中规定,片商所得利润从开发商所开发商品的营业额中提取一定的比例,通常为营业额的10%-30%。买断式授权即开发商一次性付给片商开发相应商品的报酬,而后经营所得全归开发商。

3. 综合开发模式。该模式是指制片商对于利润可观且自己有能力开发的相关商品,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操作;对于自己无法掌控的依照“商品授权法则”按商品类别授权给一家或数家开发商。

电影产业以其规模化、系统化吸收众多相关产业的参与和支持,开发了相当广泛的辐射领域,为其他相关产业带来大量的市场机会,带动了与之相关门类产品的市场开发。电影产业正是在这样的逐级开发中,形成了强大的经济纽带,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并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三、电影作品收益法评估的预期收益

收益法评估中一个核心的要素是预测评估对象未来的收益,在电影作品价值评估中同样如此。本文重点研究收益分成率法在电影作品价值评估中的应用。

收益分成率法是指在电影作品未来预期收益的基础上,以发行方和放映方判定的收益提成率作为分成率的基础,具体分成率可参照专家打分法来估算。然后将预期收益通过折现率折算成现值的一种方法。

其基本公式为:

其中,为电影作品的价值,为收益分成率,为分成基数(销售收入或销售利润),为有效年限,为折现率。

专家打分法的具体运用如下:

1. 首先确定影响收益分成率的因素。结合实际情况,可考虑电影成本、品牌效应(制作团体、演员阵容)、电影质量、电影目标市场、电影的生命周期等因素。

2. 由专家组成员确定各影响因素的权重,各影响因素的权重之和等于1。

3. 由专家组成员对实际案例中的各影响因素进行打分,分数的上、下限值根据提成率的上、下限值来确定,而提成率的上、下限值由交易双方协商确定。

4. 计算加权分数,确定分成率

收益提成率=提成率上限值×

具体应用如下:假设某一部电影,交易双方协商的给与影片出售方的提成率范围为30%-40%,那么专家打分的分数下限值则为(30%/40%)×100=75,即实际打分值应在75-100之间;之后聘请专家对各个影响因素赋予权重并结合电影的实际情况打分,打分结果如下所示:

提成率=40%×82.5/100=33%。然后可根据已知的收益额、收益年限和折现率代入公式求得电影播放权的价格。

四、对电影作品收益法评估的收益期和折现率的一点思考

电影版权评估中收益期的确认不同于一般有形资产。电影版权创造价值的期限一般较短,尤其是对于票房收入而言,只会在影片上映后的较短一段时间内创造价值。对于其相应的后开发产品收益,可能会维持较长一段时间。因此,对于电影版权的收益期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票房收益期,可根据一般影片票房收益期综合确定,该收益期限一般较短。目前国内发行放映为主的影片,主要档期通常为3~6周,在这个期间,基本上可以实现90%以上的票房收入;第二阶段为后续开发产品收益期,该阶段将维持一段时间。在影片结束放映后,公司会对影片的其他版权进行销售,如海外发行权、音像版权、互联网授权和电视转播权等,这些版权的销售收入目前在国内通常比例较少,但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相信这部分收益的比例会逐年增加。

电影作品对于折现率影响的主要风险因素有:市场风险、法律风险(法律对电影版权的保护和对盗版侵权的打击)、政策风险(电影是文化产品,其内容要符合国家利益和相关政策)和国际化风险(随着中国电影的全球化趋势,影片对于其它国家宗教文化和价值观的适应性)。同时,由于电影版权收益期可分为第一和第二两个阶段,两个阶段的期限和所面临的风险不完全相同,要考虑其两个阶段的不同特点分别确定。

参考文献:

[1]中国电影家协会产业研究中心.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2012. 中国电影出版社,2012年5月版.

[2]叶朗.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2012.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9月版.

[3]夏卫国.电影票房营销.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年1月版.

[4]杨子江.网络价值评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

[5]刘立滨.电影市场学.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1月版.

[6]唐榕,邵培仁.电影经营管理.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版.

[7]汪海粟.无形资产评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版.

篇8

山西是国内动漫行业起步较早的省份,短短几年间动漫产业在山西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快速发展过程。2006年,太原高新区投资2300万元建起了创意产业街,规划了占地面积约16.2万平方米的山西创意产业园。2008年山西省组建成立了太原高新区创意产业集团,包括省内第一个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山西动漫游戏产业发展基地、太原高新区动漫谷、国家动画教学研究基地、太原高新区创意产业街和太原高新区创意产业园五大基地。2011年中日影视文化产业园暨动漫创作基地落户大同;晋城市着力发展晋城花鸦影视动画城(中国规模最大的三维动画产业研发、生产基地),与央视动画公司签订了500集天文神话动画《二十八宿传奇》制作项目。

目前,全省共有文化创意企业 243 余家, 动漫企业 45 家,两家动漫企业进入全国百家动漫企业行列,从业人员三千余人。近年来,企业共制作动画片作品 150 余部, 计 3 万余分钟。 其中 5 部原创动画片在中央电视台首播,1 部原创木偶动画片在海外发行,30 余部原创作品在省市级电视台播出,16 部原创动画作品在国际、国内获得大奖,3 款大型网络游戏上线运营。然而山西动漫产业在全国仍然处于追赶者的地位。

二、山西动漫产业发展的环境分析

(一)山西动漫产业发展的优势

1.丰厚的文化资源优势。山西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有着悠久的古代文明和博大丰厚的历史遗存,被誉为中华民俗博物馆、建筑艺术宝库、民歌的海洋、红色文化大省。现存的古建筑、古代彩塑、古代壁画均居全国第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独特的山西文化资源成为山西动漫产业发展的不竭源泉,为动漫产品提供了诸多原汁原味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创作素材,在动漫产品的创作和研发中,出品了一批展现原汁原味地方特色的动漫作品。因此,动漫产业在山西的发展潜力无限。

2.政府的鼓励扶持。作为新兴产业,动漫产业一直以来都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2006年,太原高新区出台了《鼓励扶持创意产业发展的暂行办法》和《鼓励扶持动漫游戏产业发展的实施细则》等政策,通过实施房租全免、税收优惠、优先融资等一系列举措,对辖区内的动漫游戏产业重点项目予以扶持。2007年,太原市出台了《关于鼓励和扶持动漫产业发展的意见》,明确将包括动漫游戏产业在内的文化创意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中的一个新兴产业予以重点扶持,并制定了相应优惠政策,设立扶持动漫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每年总额不少于3000万元,支持和鼓励动漫游戏产业发展。2008年,省版权局在太原高新区设立了版权工作站,这也是山西省设立的首个版权工作站。2011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了省文化厅《关于推动全省动漫产业发展实施意见》的通知。

3.动漫人才培育的雏形已初现。山西传媒大学(华北广播电影干部管理学院)于1985年成立了动画专业,实力在全国排在前列位,是全国开办影视动画教育最早的院校之一。2004年被中央电视台评选为国内“七大动画摇篮”,2008年被国家广电总局命名为“国家动画教学研究基地”,成为全国8个国家动画教学研究基地之一,许多结业生现在是全国动画行业的中坚力量,中视动画部三分之二的员工出自这里。太原师范学院、太原理工大学轻纺与美术学院、山西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已开设动漫专业多年。山西汇众动漫、清美动漫等培训机构众多。

(二)山西动漫产业发展的劣势

1.缺乏全局性的统筹规划和措施。尽管近年来我省针对文化创意产业,尤其是动漫产业出台了一些支持政策,但仍缺乏全局性的统筹规划和措施。太原市也出台了关于支持动漫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但这只是地区行为,全省如何发展动漫产业,目前还缺乏全局性的统筹规划和整体上的政策措施。

2.缺乏动漫产业的适用性人才。一些高校开设了动漫教育课程,但培养出的人才难以符合市场需求。优秀毕业生多数都去了北京、上海、杭州等地区工作,留在本土动漫企业的很少。因此山西面对的问题不仅是学校怎样为企业培养合适人才,还有怎样留住优秀的毕业生的问题。而对于动漫产业营销人才,相关院校均未开设。社会动漫培训教育机构多以动漫电脑制作软件技术为主,学员艺术素养功底薄弱。动漫教育与动漫产业的实际要求、需求脱节,导致动漫行业的适用性人才奇缺。

3.产业链不够完善。山西动漫还在起步阶段这个大环境中,整个产业从动漫作品的创作到动漫形象的传播再到开发、销售衍生产品,整体产业链的运作和单个环节都存在着不完善的问题。在山西动漫产业基地或园区,动漫企业以制作公司和培训机构为主,很少“产业链”其它环节上的经济实体。对动漫的开发更多地集中在动画短片和电视剧片上,仅靠电视台收购动画片这一方式,较难以盈利,对动漫的衍生产品的开发与销售,经验不足,较难以打开市场。限制了产业链中边际企业的投资热情和产业联动。

4.缺乏金融资本有效跟进。动漫产业是一个高投入、低产出、回报滞后的特殊产业,产销价格之间的巨大落差,极大地挫伤了动画企业的积极性,造成了恶性循环。因此,很多投资机构不敢轻易进入。山西电视台原打算与某数码公司合作,将万荣笑话以动漫形式表现出来,最终因资金不到位而搁置。

(三)山西动漫产业发展的机遇

1.市场环境逐步成熟。从世界范围来看,动漫产业发展已经形成了完整、延伸的产业链,也为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带来契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社会化消费快速增长已成为趋势,而对文化产品的旺盛需求,将有力拉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于国内1000亿的动漫市场消费需求,我国的动漫制作还远远达不到,动漫产业的发展空间是蕴藏无限商机。

2.科技和新媒体发展机遇。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为动漫传播及产业转换提供了更多的渠道,随着新媒体融入动漫产业,电子书、手机、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兴起,动漫作品可以随意以音频、图片、视频、flash等各种形式传播,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媒体地域与时间的限制。就手机动漫而言,全世界基本上处于同一起跑线上,我国三网融合的稳步推进,3G商用和移动互联网科技的发展,为手机动漫发展创造了新的商机。

(四)山西动漫产业发展的挑战

1.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外动漫有着优秀的创意、策划,有着丰富的市场营销经验和完善的产业发展体系,而我省动漫业虽稳步发展,但发展规模与赢利能力却差距甚远,其竞争能力也更为薄弱。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原创产品的严重不足,使得如何运用独特的文化理念与视听表现去赢得受众,就成为山西动漫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一个重要命题。国内一些动漫产业发达的省市也构成了对山西动漫的竞争,山西动漫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目前来说,我国对动漫领域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不的,盗版产品屡禁不止,这将严重影响到动漫相关产品的开发和营销。但就政府的决心和力度以及国家对国产动画知识产权的保护政策来看,这种情况将会逐步得到缓解。

三、山西动漫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加大动漫产业规划力度。政府应通过宣传创意意识,搞活创意气氛,聚焦创意人气,培育文化创意市场,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又好又快发展积极创造社会条件。省内各级地方政府应加大重视和扶持力度,进一步完善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以文化资源为依托,以资本为纽带,以创意人才为支撑,以产业园区、重点项目为载体,以市场化为基本取向,进行全方位的资源整合和整体规划,为动漫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打造动漫产业投融资优势平台。关于动漫产业的投融资途径,先进国家基本都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并且在良性循环中不断地对投融资机制进行创新。山西如何更好地获取资本、利用资本、回收资本依旧是动漫产业中的核心问题,需要因地制宜,根据具体的环境,在现有的融资渠道之上,通过完善产业链,促进各方面资源整合,加大动漫金融产品创新力度,建立健全无形资产评估体系和法律框架,创造良好的投融资环境,以突破现有瓶颈,寻求拓展。

(三)完善动漫产业链。山西的动漫企业普遍规模偏小、盈利模式单一,由于资金和规模的限制,无法在创意、制作、衍生品的研发与营销方面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动漫产业链的不完善,是造成动漫产业困境的最根本的原因。产业链具有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跨领域的特点,需要各行各业各部门各地区之间自动有机的衔接。动漫产业从上游制作,到下游营销、周边产品开发,涵盖艺术、出版、科技、传媒、商业等各种行业,动漫产业链的多元化和渗透性决定了它可以进行灵活的价值链组合,动漫只有融入企业价值链的商业化操作中,才能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资金支持。

(四)强化动漫品牌建设。动漫与品牌的结合一般采取动漫品牌化或品牌动漫化两种形式。我省动漫产业应采取挂靠强势产业等方式,在生产和销售的活动中,对各方面、各个环节的品牌资源加以整合,努力打造属于自己的强势动漫品牌,并通过品牌战略,增强自身创意能力,提高产业附加值,不断扩大自身规模和实力,形成规模经济效应,增强国际竞争力。

(五)加大复合型动漫人才的培养力度。动漫产业的形成与发展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一个人才培养、人才储备和人才使用问题。对于我省教育现状,逐步完成教学改革,将动漫教育与产业结合,培养熟练掌握美术、创意、视听、计算机、管理和营销等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出台针对动漫高端人才的专项政策,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思路,面向全球引进复合型高级人才,实施动漫名家打造工程,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社会氛围。

篇9

上世纪90年代初,学外贸的王瑜,大学毕业后却一头闯入正处于勃兴发展期的广告行业,随后自己创业开公司做项目,敢想敢干,特别擅长整合营销策略规划。2010年,她对音乐剧产生浓厚兴趣,觉得这事“过瘾”,又潜心扎了进来,如今她一手创办的华夏乐章音乐剧团是目前国内最大的音乐剧团,已出品了《昆仑神话》《纳斯尔丁·阿凡提》两部颇受市场欢迎的作品。从IT广告的整合营销到政府文化产业项目的运作再到音乐剧团的创立,王瑜的开拓、进取和探索,冥冥中仿佛自有认知。尤其是音乐剧,在很多不熟悉她的人看来,这界跨得有点儿大。然而,当读完她的《花·日记·书》《我和我们》等著作,看到阿兰·德波顿,杜拉斯、克里希那穆提、阿来、廖一梅、海子等名字,和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营销大师迈克·波尔等一道,被她信手拈来仰慕寄怀却毫不违和,才真切明白:她既是深谙产业运作规律的企业家,更是不折不扣的文艺女青年,因此她风风火火投入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简直是“理所当然”的了。

“一站式”服务、资源整合能手

王瑜揶揄自己个性“有点盲目自信”,所以,当1993年发小拉她一起做广告时,虽然她对广告毫无概念,但也义无反顾地投入其中。1996年,她觉得有能力自立门户了,便开始创业。“1993~2003年我正赶上中国广告业从无到有的高速发展时期。1996年,我开了自己的公司,也就是意知尚的前身。我一进入广告业就锁定IT领域,替许多入驻中国的外企做本土化的业务,同时替中国的企业做市场营销工作。”在那个IT业和广告业同时狂飙突进的年代,王瑜在实践中累积了诸多经验,带领公司发展成为“一站式”服务的广告提供商。“广告业在外行看来包罗万象,包括本土化业务、展览业务、活动业务、广告投放、公共关系等等,但最初市场还没有现在那么细分,我们当时是接一条产品线从头做到尾,囊括所有市场资源的整合营销,致力于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的解决方案。”十多年来,意知尚为中国惠普、IBM、康柏、NCR、微软、甲骨文、苹果等IT业500强在华机构提供本土化市场营销及公共关系咨询服务。王瑜的创业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1999年基于自己对电子商务发展形势的判断,她从为企业提供市场服务支持转向网络广告领域,然而这个转型并不成功。“当时我特别想做网络广告,觉得做一个传统的广告公司远不如进入一个网络平台会发展得更大。但是,由于互联网泡沫等大环境的影响,以及公司本身操作和经营管理的原因,这件事最终没有做成。回想起来,如果我能有现在的知识水平和阅历,以及对整体市场的观察力,我可能会坚持朝这个方向走下去,但我当时退缩放弃了。其实那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至今我仍然比较后悔和遗憾,可这个世界没有后悔药卖。”

2000年,意知尚重振旗鼓,对公司业务进行新的定位和转变,逐渐走向为政府部门及各大部委提供“一站式”市场运作模式解决方案,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尚未在中国“落地”时,王瑜其实已经在干文创项目的事情了,只不过当时她对此并没有清晰的认知。这些年来,意知尚参与策划实施了大量地方政府的节庆活动,孔子文化节、青海招商引资洽谈会、海淀区文明市民艺术节等等,累积了近百场超大规模的市场活动的组织实施经验。“我们给青海连续办了四届招商引资洽谈会,这是青海省每年最大的活动。我们接手操作这个项目以后,从策划、会展、宣传、组织等各个环节认真下功夫,我们的展览水平和创意表现令他们耳目一新。还有,我们从2010年起给北京市海淀区精神文明办公室策划了‘海淀区文明市民艺术节’,当时我们认为文明办应该做这样一个节日或品牌活动,便开始给他们做策划,现在活动已经举办四年了,成为海淀区非常著名的品牌活动,参加的人越来越多,而且内容和项目每年都有所创新,得到了很好的社会反响。”此外,从2009年开始,意知尚进入自主研发品牌项目阶段,在继续服务企业用户、政府用户的合作基础上,打造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原创音乐剧《中国美》系列演出项目,以及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中国节》组合营销中国节庆的服务项目。

之所以能够在企业服务、政府部门服务项目中游刃有余,王瑜认为这取决于公司服务的品质和内容,“企业和政府的项目当然是不太一样的,但只要你能够针对不同客户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服务,让他们觉得物有所值甚至物超所值,那么合作就能持续和长久。尤其是政府部门也有很多创意和策划的需求,需要专业人士给他们出谋献策。我们做活动节庆项目会动很多脑子,而且要求自己每年都要比前一年有更多创新的内容和表现方法。我们做事的态度是,一定要从特别实质的、对大家的工作都有帮助的角度去考虑问题,给出最好的解决方案。”2008年至2010年,在充分研究国家文化产业政策的基础上,意知尚开始研发以各项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文化与旅游产品,并获得多项外观和实用新型国家级系列证书。“多年来走南闯北,我对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深有感触,对知识产权也很重视,现在手头有的这些专利和产品对我来讲,还是一盘沙子,但我相信未来我一定会把它们重新整合好。”

“音乐剧是我痴迷的新事业”

2006年在中国被视为“文化创意产业元年”,这一年,王瑜开始在北京大学念MBA。在王瑜看来,无论你在哪个行业创业,无论你的学历高低,都必须不断地学习行业最前沿的资讯和信息。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和学习投融资和管理运营方面的知识,王瑜的MBA课程持续了3年时间。她印象很深刻在其中一门“市场营销”的课堂中,外教老师说:“你们中国的丝绸、茶叶,你们的老子、孔子,你们的熊猫,反正你们家所有原产的东西的附加值,都被外国人挣去了。你们中国人对市场营销的学习和理解,和西方相比有着巨大的欠缺。”王瑜当时觉得这话特刺激,却不得不心服口服。“首先我们确实对原产地概念没有感觉,不知道原产地的价值所在;其次我们对品牌没有真正的认知和塑造;第三,我们还停留在中国制造而非中国创造上。当时我就想,我们的文化为什么没有产品?我们有什么东西可以变成产品,可以去挣附加值?这应该算是我个人理解的文化创意产业的萌芽。因为只有品牌和附加值,才能够让一个10块钱的杯子变成100块。全世界最好的瓷器在中国,但是现在全世界最值钱的瓷器不在中国。这是很令人悲哀的事情。”

此前,王瑜已经操盘过很多地方政府的庆典活动,也涉及到不少音乐和舞蹈创作,虽然也尝试过做音乐剧,但自认为只能产生区域性的影响,没有太多商业和产业价值。“因为替政府做项目,他们有自己的角度和立场,这无可厚非,但是作为创作者的角度来讲,就感觉太不过瘾了。当时我就想我一定要出自己的作品,这个作品需要从文化表现、知识产权、产品形式等方面,都能够经得起市场的考验。什么产品可以承载以上的综合要素,同时还是市场比较空白的‘蓝海’?上完MBA的课程以后,其实我的思维模式和视野已经被打开了,我最后找到的产品是音乐剧,我觉得它可以很好地承载我的产业理想和文化情怀。”

篇10

一、世界文化产业发展的状况

(一)美国领跑世界文化产业

美国以其强大的经济基础和科技实力,对世界文化产业的发展和走向有较大影响。美国是世界上文化产业最发达、文化影响力最大的国家。早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文化产业就率先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并将其价值观推向全世界。美国出版的图书占全球35%的市场份额;美国的CD和录音带收入约占全球录音产业收入的一半;全球55%的家庭录像收入和55%的电影票房收入来自美国影像产品,全球基础有线电视、无线电视收入的75%及付费电视收入的85%来自美国电视节目。这些图书、CD、影像及电视节目使美国价值观念的触角延伸到世界的多个角落。进入21世纪,美国文化产业出口创汇达720亿美元并持续增长,成为美国最大的出口创汇行业。在美国400家最富有的公司中,文化企业约占1/4;文化产业年产值高达6000亿美元,占美国GDP的10%;从业人口1700万,占就业总人口的20%。美国的文化产业由此成为典型的新兴支柱产业。[1]文化内容的创造性生产是美国文化产业的主体功能,代表内容生产与创意的核心版权产业日益占据美国文化产业的首要地位。美国文化产业的产值主要以文化产品的内容生产及其输出为主。有研究表明,文化产品尤其是文化创意产品在其内容创意、产品制作、产品生产与复制、产品营销和传播四个环节上创造出不均等的附加价值,其比例一般为45%、10%、5%、40%。这四个环节的核心是内容创意,即原创性的知识是价值增值的源泉,而交易传播是产品价值实现的关键环节。因此,美国的文化产业日益重视将价值链增值环节向内容创意和交易传播转移,同时将经济附加值较低的中间环节或产业部门向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转移。《美国版权产业报告2011》表明,2010年美国核心版权产业增加值上升到9318亿美元,占版权产业比重的57.3%,占美国经济总量的6.36%。核心版权产业对美国经济持续保持高品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3]美国通过实施“自由市场”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双重战略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一方面,高度发达的自由市场为美国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平台。政府不设文化部门,也没有文化产业政策,政府促进产业发展的主要措施是加强宏观指导和公共服务。美国文化企业实行自由企业制度,联邦政府不干预电影、电视、广播、动漫等营利性文化产业的市场化运作,由各州及地方政府采取退税、减免税和贴息贷款等方式为盈利性及非盈利性文化产业提供资金支持。另一方面,美国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美国最早通过了《版权法》(1790)、《计算机软件保护法》(1980)、《反盗版和假冒修正法案》(1982)等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此后,针对数字化知识产权保护又颁布了《反电子盗版法》(1997)和《跨世纪数字版权法》(1998),旨在营造公平竞争的大环境。

(二)英国文化产业因“创意”而成为“发展先驱”

自20世纪90年代起,英国就强调运用“创意”发展文化产业,并最早提出文化创意产业理念。英国文化创意产业涵盖了建筑、设计、软件和电脑服务、影视与广播、表演艺术、音乐、出版等13个文化产业。2010年,英国文化创意产业总产值超过2775亿美元,占GDP比重超过10%,是世界上文化创意产业年产值占GDP比重最大的国家。英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年均增速在5%以上,大大高于其他产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具活力的支柱产业。英国文化产业每年的出口额超过80亿英镑。其中,英国出版业每年外销产值超过10亿英镑,是世界最大的图书出口及再出口国。英国有13.2万家广告公司,是世界上发展最完善的整合媒体中心;英国的设计业极具竞争力,年产值超过50亿英镑,尖端创新设计涉及所有相关领域;英国的音乐产品在全球占比已达15%,仅次于美国,居全球第二;英国视频游戏的销售额在全球占比16%。2010年下半年,英国创意人群总数接近230万。据英国政府预测,2017年英国的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数将再增加15万人。[5]现阶段,“创意产业之都”及“欧洲创意中心”曼彻斯特正发挥着积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伦敦作为全球三大电影制作中心之一、全球三大广告产业中心之一及国际设计之都,产业集聚效应显著。伦敦集中了英国70%的影视活动、90%的音乐商业活动,占有全国85%以上的时尚设计份额,时尚设计产业年产值达81亿英镑,2/3以上的国际广告公司的欧洲总部设在伦敦。[6]2010年伦敦创意产业从业人数达65.8万人,占英国创意产业总就业人数的28.6%。伦敦SOHO传媒产业聚集区、伦敦西区文化艺术聚集区、伦敦东部霍克斯顿区等创意产业园区,均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带动伦敦的产业功能配置日益优化和升级。与伦敦不同,曼彻斯特作为世界工业革命的发源地之一,通过自身的文化创意优势,打破了经济衰落的局面,并成为创意产业城市的“世界范本”。“创意产业之父”———英国经济学家约翰•霍金斯认为,英国文化产业的成功除得益于文化积累外,关键在于开发创意和政策引领与支持。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用政策来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国家。1998年英国出台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明确提出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有关组织管理、人才培养、资金支持等诸多政策,2008年的《超越创意产业:英国创意经济发展报告》及2009年的《数字英国》报告进一步提出,要在数字时代,将英国打造成为全球创意产业中心。未来几年,英国的文化产业政策,如《创意产业融资地图》、《融资一点通》等多项融资政策仍将继续释放巨大能量。英国将为所有孩子提供接受创意教育的机会,向学生传授从事创意产业的工作技能,并为青年人创造在创意部门工作的机会。英国还将充分利用高校资源为业界培养创意英才,从根本上保持文化产业的“世界先驱”地位。

(三)发展中国家文化产业增速较快,南南贸易日益重要

发展中国家文化产业起步晚,但发展速度较快。通过吸收发达国家的资金和发展经验,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科技含量不断提高,文化产品出口增速远高于发达国家。以我国为例,2004~2008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为22%;2008年文化产业增加值为7630亿元,占GDP的2.43%;2009年出版的图书由2003年的19万种增至30.2万种,图书版权进出口比例由2003年的9∶1下降到3.3∶1,核心文化产品出口由2003年的56亿美元增至104亿美元,电视剧和电影年产量分别居世界第一和第三位;伴随上海文广、北京歌华有线、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公司等“双百亿”企业的涌现,文化产业的集中度和集约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提高。在印度,电影业发展尤为迅速。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印度电影业年产量一直居世界第一位,年均营业额12亿美元。21世纪以来,印度电影业年增长率达15%,占国内市场份额95%,出口量居世界第二位。发展中国家以创意产品提升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市场份额不断增加。2002~2008年,发展中国家创意商品出口年均增速为15%(超过发达国家的10%),占世界创意商品出口的比重由37%增加到43%。其中,对发展中国家创意商品出口增长贡献较大的三个领域分别是:新媒体(出口所占比重由34%增加到52%)、艺术品(出口所占比重由52.6%增加至65%)和设计类(出口所占比重由46%上升到50.6%)。中国、印度、土耳其、泰国是创意商品出口增长最快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创意商品出口占世界20%,是世界创意商品出口最多的国家。南南贸易将成为未来世界文化产业贸易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发展中国家文化产品出口特别是创意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是发达国家。但近年来发展中国家间的创意商品和服务贸易增长迅速。2002~2008年,南南创意商品贸易翻了三倍,由180亿美元增加到60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22%(南方国家对北方国家创意商品出口年均增速仅为11.8%),占南方国家创意商品出口的比重由23.7%增加到34.1%。同期,南南服务贸易也由78亿美元增至210亿美元。由此可见,未来发展中国家相互之间的文化产业贸易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

二、世界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趋势

(一)创意产业特别是内容产业引领文化产业升级改造

创意产业特别是内容产业,适应了知识经济时代对文化产业的创新要求和科技要求,不断增强内生发展动力,从而成为现代意义上的文化产业,领航世界文化产业升级改造。近年来,发达国家的创意产业增长速度快于国民经济整体增速,就业增长率高。依照英国政府给出的定义,创意产业主要指那些源于个人创意、技巧和才华,通过开发和利用知识产权,提供就业并创造财富的行业。据英国文化、传媒和体育部2011年12月的统计,1996~2010年间英国创意产业的增速是国民经济增速的2倍,提供就业岗位150万个,相关企业有10万余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5.13%)。此外,在世界经济发展的低谷期,日本通过发展动漫、游戏、服饰设计、流行音乐、料理等,再生了超级文化力。日本动漫约占世界市场份额的60%,其强大的发展动力来自集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等多重创新于一体的产业综合创新体系。日本很注重在产品创新环节上下功夫,针对核心文化产品、形式文化产品及延伸文化产品分别强调开发内容创意、发散创意及关联创意等不同内容,从而使创意思维嵌入产业链的各环节。数字型“内容产业”是带动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升级改造的“生力军”。根据欧盟经济和社会委员会2001年的界定,“内容产业”是由那些开发、制造、包装和销售图像、语音、文本、数据或多媒体内容的企业组成,表现为以各种纸张、缩微胶卷、光存储器或磁存储器为载体的模拟或数字形式,具体包括印刷出版、电子出版及视听产业等。近年来,数字型“内容产业”异军突起。2002~2009年,全球以新媒体数字技术为发展要素的电影、视频、音频、网络游戏、在线数据库等数字型“内容产业”规模年均增长33%。其中,数字影音动漫、移动数字内容和互联网数字内容三项占总规模的85%以上。[8]当前,美、日的数字型“内容产业”走在世界前列。数字音乐已成为美国音乐产业发展的新增长点。2010年数字音乐专辑销售额在全美专辑销售额中占比26.5%,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数字音乐市场。①2002~2011年,日本“内容产业”的数字化率由27.3%上升到63.5%,文化产业结构的数字化升级趋势明显,形成了数字动漫、数字影音、数字教育、数字出版、数字展示等跨行业产业。

(二)南北文化产业非均衡发展态势日趋明显

文化产业在全球迅速扩张,南北非均衡发展之势日趋明显,南北“文化鸿沟”凸显。中国社会科学院《2011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的数据显示,在世界文化产业中,美、欧、日占比分别为43%、34%和10%,其他国家占比13%(其中,中国占比不足4%)。2011年,主要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10%,而中国刚超3%。[10]《全球竞争力报告(2011-2012)》分析指出,发达国家在文化企业价值链宽度方面优势明显。以价值链宽度指数衡量,日本、瑞士、德国的得分分别为6.30、6.10、6.10。中国排在第13位,得分4.00。此外,美国的传媒业和电影业、英国的软件业、法德的出版业等,均执国际业界之牛耳,彰显出各自在创意核心产品的研究与设计、生产与传播等方面的巨大优势,而创意衍生品授权制造、动漫产业加工制作等价值链上附加值较低的中间环节则向发展中国家扩散。发展中国家在印刷品、出版物、视觉艺术、表演艺术类出口中所占比重较低,在网络游戏、新媒体等新兴文化业态方面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由此可见,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尚未释放出文化产业的巨大潜能,而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现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南北文化产业非均衡发展由多种因素共同促成。一是南北国家在文化产业研发投入上差距较大。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数据显示,2011年日本、瑞典、瑞士、德国、美国的文化企业研发支出指数,分别为5.90、5.80、5.80、5.50、5.50;在发展中国家里,中国支出指数较高,但仅为4.20。二是发展中国家尚未形成文化产业链条,有碍于产业的升级改造。发展中国家文化产业中的旅游、教育、培训和体育产业等传统延伸产业相对成熟(如印度的电影产业,墨西哥的文化旅游业,泰国、马来西亚、摩洛哥的手工艺产业等),但由于创新能力弱且与市场化的商业运作尚未形成有效结合,而在动漫、视听、音乐、绘画、网络游戏、数字出版、创意设计等高层次文化产业方向上延伸不够,产销链条不完整。相比之下,美国等发达国家擅于从世界各国选取具有高附加值的传统文化资源,通过产品创意、市场化运作、商业包装等方式,创造出更多、更大的文化发展契机。三是发展中国家有待培育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经济与社会环境。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文精神的支撑,离不开城市化这一必要的发展基础,也离不开网络信息技术在各国间构筑的文化商品流通平台。据联合国《2011年人类发展报告》和世界银行《2012年世界发展指数》公布的数据,发达国家在人文精神程度、城市化水平及信息化水平等方面均明显高于发展中国家。美国人文发展指数为0.91,城市人口比重为82.6%,国际互联网普及达74.24/百人;而中国人文发展指数为0.687,城市人口比重为47.8%、国际互联网普及率为34.38/百人,在20个国家中排名比较落后。[11]由此可见,发展中国家在资本、培训、市场知识、文化基础设施和政府政策等方面亟待改善和提高。

(三)全球文化产业向高科技化、垄断化方向发展

世界文化产业在结构升级和全球化过程中,高科技化、垄断化特征日益凸显。发达国家在拥有资金实力的基础上,借助科技优势及文化产业规则的制定权和话语权,在整合世界文化资源的过程中,不断打造并强化其垄断地位。发达国家所掌控的大型跨国公司日渐主导世界文化市场。这些跨国公司不断向全球扩张以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并规避投资风险,发展中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备受挤压。以图书市场为例,1999年全球图书市场的1/3份额被世界10大出版商中排名前两位的德国贝塔斯曼集团和法国的拉加德尔集团所垄断。近年来,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的文化垄断地位进一步加强。全球50家媒体娱乐大公司拥有世界95%的文化市场份额,世界音乐出口的90%由发达国家大集团所操控。跨领域并购与高科技相结合,巨型文化托拉斯不断涌现。自1995年以来,电脑、电信、娱乐等与媒介高度相关的产业开始与广播电视台兼并组合,推动了美国媒介产业集团开始向媒介传播的网络化与传播手段的高科技化发展。1995年,迪斯尼公司收购了美国广播公司ABC;1996年,时代华纳公司与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所属的特纳广播公司合并,取代迪斯尼再次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媒介集团;2001年,美国在线和时代华纳正式合并。并购之后的美国在线时代华纳、迪斯尼和维亚康姆成为集电影、有线电视和出版于一身的“文化巨无霸”,操控着世界75%的电视节目和66%的广播节目的生产与制作,并带来一系列衍生产品,从而裹挟巨资向更广泛的产业领域拓展。

三、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大发展的对策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取得长足发展。2006~2013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由5123亿元升至21320亿元,所占GDP比重从2.37%升至3.69%。但面对世界文化产业发展迅猛、非均衡态势日益严峻的巨大挑战,我国需要紧跟时代步伐,采取多种措施促进文化产业大发展。

(一)以文化消费带动文化产业发展

我国消费结构的第一次升级是基本生活用品消费,第二次升级是彩电和冰箱消费,第三次升级是汽车和住房,第四次升级是向旅游、教育、娱乐等文化类消费转变,文化消费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现阶段,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在我国基本结束。在新常态下,个性化、多样化消费首先从文化消费上体现出来。2014年,中央财政一般公共预算安排208.07亿元广泛用于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西新工程、地市级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建设;文化信息服务网络覆盖近3万个乡镇街道、70万个村(社区),人们在偏远山区也可使用国家数字图书馆的数字资源。①这在当前及未来相当长时间都将在较大程度上促进文化消费,尤其会带动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从而扩大全民文化消费需求,在源头上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发展。

(二)以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耦合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文化的核心是创意,科技的核心是创新。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之耦合是知识与文化创意的经济化过程,也是文化生产力与科技生产力“双引擎”驱动的实质所在。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的耦合与文化产业发展方式转型升级间存在如下密切关联: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之耦合文化资源要素与科技资源要素融合文化生产力与科技生产力的融合文化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因此,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的耦合成为驱动文化产业发展方式深层次转变的重要内容。以安徽一出版集团为例,该集团在上海自贸区注册了时代文化公司,开发了一个最新软件叫“一键传输”。如,某人进行演讲,配了照片和讲稿后,把这些素材输入软件里,按一个按键,后台打印就是一本书。此举既体现了文化创意,又体现了科技创新。

(三)繁荣小微文化企业,做实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