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教学案例反思范文
时间:2023-10-18 17:20: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体育教学案例反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案例介绍:小学二年级
㈠ 学习内容:
(1)游戏:模仿各种小动物
(2)单脚起跳、双脚落地
㈡ 学习目标:
1、学生能在轻松愉悦的歌舞中做出基本跳跃的动作。
2、学生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创新活动。
㈢教学设计:
让每个学生通过唱中游、游中练感受到愉悦,在愉悦中初步掌握"单脚起跳双脚落地"简单的动作方法,同时在激活思维、拓展能力过程中体验合作
创新、成功时的心情,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
㈣ 片段介绍:
1、调动情绪,激发兴趣。
⑴ 课堂常规,明确学习内容和要求。
⑵ 小游戏:模仿各种小动物,随音乐跟教师一起跳舞。
2、合作探究,掌握技能。
⑴ 跳跃:单脚起跳,双脚落地。
⑵ 唱儿歌进入情景探究学习自主学练知识技能评价。
⑶ 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技能。
3、激活思维,拓展能力。
⑴ 小游戏:模仿各种小动物,创编各种跳的方法。
⑵ 唱儿歌分组游戏能力拓展创新能力评价
⑶ 学生展示创编内容。
4、稳定情绪,恢复身心。
⑴ 放松:听音乐、师生共同舞蹈。
⑵ 小结:师生共同讲评。
二、案例分析
这节课教案编写的主要特点是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在技能的学习时,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小学低年级儿童活泼好动,不喜欢呆板,爱模仿,也善于模仿的特点,本课用小游戏的形式出现,有利于调动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感受到体育课的乐趣,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视觉感受,经过思维在大脑中形成表象,通过亲身体验后,教师再适当予以点拨。通过教师的引导、创造情境,给学生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发展儿童的多种能力,使体育课在愉快、欢乐中完成。融学习、锻炼、娱乐为一体。
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锻炼和创新意识。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提高学生的跳跃能力,课堂上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空间。让学生自我表现,努力创新,从而在课堂上教学中,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学习方法上,运用了自主学习方式,通过情景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技能和拓展能力。
在学习方法上,本节课运用了自主学习的方式,通过情景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技能和拓展能力。用创设情境的方法,让学生在主动实践中提高能力,运用合作学习的形式,以发展学生的跳跃能力为主线,运用情境,回归生活,变化场地等组织形式和手段,迎合学生的学习需要,使他们在乐中锻炼,逐步适应群体生活,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把教材和游戏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的提高,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互相学习、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和集体主义精神。
三、案例反思
学生不喜欢单调枯燥重复的动作技术练习,我们只有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参与兴趣,才能牢牢地“拴”住学生。在本课教学活动的实施中,为了突破学生被动接受较具常规传统的教学模式,我特别注重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我把游戏和音乐引入课堂,让学生轻松地进入角色,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师正确示范影响下可以造成学生跃跃欲试的心理气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动作技能的积极性,以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小学生尤其如此,当学生看到教师的正确、漂亮示范后会情不自禁的模仿。教师的动作示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具有引领作用。在做示范的时候动作要准确、规范、优美,把教学重点单脚起跳双脚落地的动作展现得淋漓尽致清楚明白。
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 面对生性活泼好动、好奇的小学生来说平淡无奇的语言很难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很多学生的思绪就会游离于课堂之外。体育课的学习,虽然是以身体活动为主,但教师的教,还是以语言为主要手段,这就要求教师语言精练、简明扼要,清晰准确,同时富有艺术性,有感染力和鼓动性,使学生在语言的刺激下产生良好的心理定势和情感变化,诙谐幽默赋予情趣的语言能够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兴趣。特别是语言的生动形象,它可以发展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使学生的思维很快进入一个快乐美妙遐想的境界。教师的语言使枯燥的动作变得更形象,使学生学起来更有兴趣,更易于学生接受和掌握。
篇2
【关键词】体育课堂 教学案例 理解 玩耍 鼓励
阳光下、草地上,天真无邪的孩子在尽情地嬉戏;操场上,足球小子在狂蹦中自由挥洒着年少的激情,这是我们多么向往的体育教学情景。近几十年来,学校体育在各部门的重视之下,场地器材、体育教师、体育经费等得到完善和提高,但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喜欢上体育课的人不但没有增加,反而有所减少。
笔者曾做过问卷调查,被调查的学生喜欢上体育课的只有75%,学生能够全身心参与的不到60%,特别是部分女同学已出现逃课现象。不少学生在课堂上无精打采,课间十分钟却是个个生龙活虎。难道体育课真的没有吸引力了吗?反思其原因,笔者认为体育课堂教学模式制约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才造成了学生对体育课的厌倦情绪,我们为何不尝试让学生个性自由挥洒体育课堂呢?
因此笔者认为,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要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个体需求,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提倡“玩中学、玩中练、玩中乐”。以下是笔者历年来体育教学案例分析:
其一,理解——师生关系的新起点
教学对象:二年(1)
教学内容:跳绳和接力跑游戏
孩子们在自由地练习跳绳。突然,一名学生跑过来对我说:“老师,小芯不跳绳,故意用绳子绊倒我。”“他还打了我一拳呢!”嘴快小明大声说,语气有些愤怒。我知道,这个小芯平时就是个调皮的孩子。当我带着怒气走向他时,他却若无其事,真想好好批评他一顿!心想:以前曾批评过他,但却不管用?我灵机一动,想先听听他的心理话。于是我蹲下来,抚摸着他的头,温和地对他说:“为什么不和小朋友们一起跳呢?你看他们练得多认真、多快乐啊!”“我不想跳,我跳不好……谁叫他们嘲笑我呢!”说话间表露出一副无所谓的神情,说完转身过去,背对着我。我愣了一下,问:“那你体育课想活动什么项目呢?”“想——跑步,我50米比他们快!”“跑步?行啊,一会儿就有接力跑啊!”“我要和他们单独比赛”。他是想单独挑战其他小朋友,那就给他个机会吧,我说:“好!你去准备吧,一会我给你个机会!”接力跑前我专门安排了这次挑战赛,结果,小芯真的跑得比其他同伴快。
教师要用自己的言行感染学生,“蹲下身”和学生在“同一个高度上”活动,逐步将自己融入孩子们中间,像一个和平使者用智慧传递知识技能,用爱心连接学生之间的情谊。学生们也能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达成学习目标。
其二、玩耍——课堂教学的切入点
教学对象:三年(2)
教学内容:立定跳远
“同学们,今天想不想做游戏?”同学们急切地回答:“想!”。“今天,老师要和大家做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游戏,叫做‘石头,剪刀,布’。我接着说:“游戏的方法是这样的:各人自己找朋友,两个同学一组,先设置好起点,然后通过猜拳‘石头,剪刀,布’来决定胜负,赢的一方双脚蹬地向前跳一次,输的一方原地双脚向上跳一次。每五次为一组,最后看谁离起点远,距离远者胜,距离最远的将赢得全班总冠军。大家一听游戏中还要比赛,个个跃跃欲试。一会儿各自找到了朋友,孩子们玩得既紧张又活泼。一会儿找同学测量,一会儿找老师评判。15分钟的时间转眼间就过去了,大家练得满头大汗。这时我再评价同学的跳跃动作,请做得规范和跳得远的同学出来示范的讲评……通过这一竞争性的游戏,一下子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了。
笔者深深的感受到:玩是儿童的天性,课堂教学中抓住小学生这一特点,为了让孩子喜欢体育课,常以“游戏”为“家常饭”,以“竞赛”为“家常菜”,力图让小学生在玩中学、在玩中练、在玩中乐。对于孩子们,这种教学方法远比教师不断地讲解、示范,学生排着队不停地轮流练习要强得多。从孩子们的笑脸上,我能感受到这种教学方法的好处。
其三、鼓励——教学成效的增长点
教学对象:三年(3)
教学内容:跳高
小琴由于害怕,总不敢跳,反复说教仍然畏缩不前。我就请来班上个头最矮的女生小文,让小文来做陪练,把横竿换成了橡皮筋,并将橡皮筋下降到小琴能跳过的高度让她试跳。当她第一次跳过橡皮筋时,我立即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并鼓励她继续努力。这时小琴脸上的表情明显由恐惧变为惊喜,又跳过一次后逐步身体放松了下来,跳高动作也逐渐成型。这时候我一边鼓励她,一边升高橡皮筋的高度。经过一次次练习,小文逐步被“淘汰”了,而小琴兴致却越跳越高,后来她主动向我提出要将橡皮筋换成竹竿。就这样,小琴在我和同学不断的鼓励中,在不断的练习中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越跳越勇、越跳越高。最后,她成了全班过竿动作最漂亮孩子。
其实,体育与其他学科一样,学生存在先天体质、能力和心理上的差异。对一些学有困难的孩子,我们可以简化要求,使其在初步体验成功的基础上,一步一步地走向成功,树立信心。特别要提出的是,对个别因为身体因素不能达标的学生,可以选项测试,防止发生因测试不合格而对体育课产生心理阴影,久而久之他们会远离体育活动与课堂。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当学生稍有进步时,一颗为学生着想的心,一个充满肯定的眼神,一个赞许的目光,一个会心的微笑,总能让其体验到进步的愉悦和成功的乐趣,倍感自信,激情满怀。
总之,体育教学是双向多边、复杂的活动,体育教学更是一门探索不尽的艺术,新课程呼唤课堂教学的优化和创新。因此,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只有不断总结课堂教学的经验、教训,并加以梳理和提炼,形成课堂教学“叙事”,反馈到教学实践之中,提升教学水平和技艺,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修订版)
篇3
比较诗学在中国的阐发研究初论陈俊琴
短信文学的特性刍议李磊,李燕
通过情感与意象鉴赏诗歌邢志岩
动画中的技术与创意之争——对中国水墨动画的探析常亚恒
少数民族题材的素描表现段会玲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钟利芳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孙薇
论情感教育在班集体建设中的作用雷艳霞
《猫》教学设计伊林
《乡愁》教学实录梁影
怎样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常安
《西北音乐风情》教学设计——感受"西北风"金燕
《背起行囊走四方》教学案例王宇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初探科海故事博览·科教论坛 罗元庆
Linux系统设备驱动设计与实现王玉,崔升广,邓万鹏
浅谈计算机辅助教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王辉
信息技术在高中化学教学整合中的思考和误区王银玲
多媒体技术与高校法学课堂教学改革喻文婷
多媒体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黄丽红,王世良
通信原理教学改革探讨张辉
安全控制理论在矿山机电管理中的应用何远
住宅建筑设计中的细节孟杰
对工程项目管理组织模式的思考,宿茹
务彭公路珍珠大桥负角度竖转施工监控胡海洋
中学思想政治课学科素养的培养吴枢宇
中学政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王梅
初中思品课体验式教学初探王维生
浅析思想解放和法学研究曹建波
《祝福》栩栩如生的语言描写杨宇
《祝福》别具匠心的情节设计房淑梅
《祝福》典型鲜明的环境描写陈淑娟
学习英语的效率与方法焦红玲
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曹岚
客观教育,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张海娟
怎样接待顾客才能成功刘淑迎
职业教育素质本位论白继红,郭邦军
校园内电子商务模式及发展策略分析科海故事博览·科教论坛 杨刚
关于略渎课文教学实践的探索与思考王玉绢
自主合作探究——小学生作文修改之我见尹小林
高中阶段数学学习方法探讨李梅
让绘画艺术点亮语文课堂冯春梅
小学生数学自主探索能力培养的探索梁俊奇
如何引导低年级学生提高数学心算能力沈延琦
对提高数学中下生学习效果的反思胡凯辉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三法钟前宾
浅谈语文课的生活教学李玉君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李双勇
在物理教学中应用现代化教学设备霍春秋HtTp://
浅谈如何促进高一化学教学杜玉
文科知识在物理中的作用杨赛
"经"义流变张凤
浅谈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刘玉书
舞蹈与儿童智能姜侠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隋敏雳
浅谈一汽大众轿车空调系统制冷不良故障的诊断与排除科海故事博览·科教论坛 梁群莲
汽车跑偏故障分析与排除梁群莲
"项目研究教学法"在汽修专业中的应用张君健
中学体育教师与体育教学的实施郑守印
浅谈中学生与父母如何沟通冷春菊
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效果王世兰
英语教学中如何有效的培养学生语感张英锋
农村初中英语教学浅谈廖丽勤
基于聚类—判别分析模型的大学生诚信评价刘芳
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研究刘娅,冯冬梅
我国计量事业60年成就综述姜琳琳
知识资本的计量方法初探李睦军
让留守学生不再"留守"雷行道
数字图书馆网站建设与展望阎静辉
浅谈简笔画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袁平
浅谈如何提高高中物理教学质量黄静
对初中物理科学探究的探讨与思索江红霞
对初三物理总复习的思考周光平
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学科渗透马国恩
浅谈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朱贞平
浅谈初中数学如何激发学生兴趣孙景斌
浅谈党支部发展党员正规化及对策刘宇轩
辅导员怎样做好大学生的思想工作张艳
浅议如何解决政治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秦晋
家庭教育不可或缺刘伟强
信息技术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张云
浅析倒装句在新课标中的用法龚俊玲
英语"四位一体"中考复习教学法的原则与实施策略科海故事博览·科教论坛 宋扬
大学英语学习中源于母语的负迁移的发音问题李晓明
也谈英语语句重音金小英
谈英语课堂提问的技巧顾晓龙
如何上好饭店英语课杨淑秀
浅谈初中英语教学的合作学习袁秀培
浅谈高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问卷调查与思考付玉萍
篇4
一、正确认识反思性理论特点
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的行为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反思性教学理论强调教师不仅仅是贮存他人观念的“贮存器”,而且也是教学过程的一个生产者、中介者、服务者。根据反思性教学理论的研究,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特点:
1.实践性。是指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进行的。
2.针对性。是指教师针对自身的教学情况,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技能的练习状态以及教学效果的达成度进行多方面的解剖分析。
3.反省性。指教师对于自身的教学方式、教学过程主动地进行多视角、多层次的思考,是教师主观能动性的体现。
4.时效性。指教师对于现行教学中的成功之处和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矫正和完善,促进教师的自我成长。
5.周期性。指反思性教学采取循环或螺旋的过程,教师经过意识期、思索期和修正期不断地控制,评价和完善自己的教学实践。
6.可行性。指只要教师想通过反思实现自身教学素质的提高,就可以进行教学反思,无需投入大量的财力就能进行,也不必像以往的教师培训那样中断教学实施。
反思性教学中,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可以不断地通过反思教学行为,理论与实践的反复磨合,就能提高教学层次,提升教师的角色。
二、体育课程反思性教学改革的背景
体育课程教学具有健身、娱乐、教育、自我实现等多种价值功能。而传统的体育教学过分注重技术技能的传授和体能训练,把体育课当作“兵操式”的训练课,学生上了十几年的体育课,最终仍然对体育知识知之甚少,对体育技能的掌握会之又少,造成了我们的学生喜欢体育却不喜欢体育课的尴尬现象。
1999年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以后,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颁布的基础上,我国于2001年9月开始又相继颁布了小学体育和初、高中的体育《课程标准》,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全面改革。时至今日,新课程改革历时四年的时间,使扩大的体育教师在思想领域中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新课程的实施也引发了广大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的深刻反思。为什么?首先,是来自于过去一些陈旧的传统教育理念、目标、理论和现今改革中新生的教学理念,目标与理论之间产生了相互冲突。特别是过去学校体育课程教学中所涉及的课程理论与教学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课程理念的发展进程。其次,在新课程改革中发生了几个重大变化:包括课程目标、教师角色、教学评价和教学理念等,为我们的课程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并赋予我们新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思想,要求我们改革原有的教学行为。一个体育老师只有成为反思型实践者,经常以自己的教学行为为反思的对象,深入思索,深入研究,才能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提高专业素质,改善教学实践,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在体育教学中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总结思考,那么,即使是有多年教龄的体育教师,他也只能算是一个进行机械性重复工作的教书匠,没有什么改进和创新。这种体育教师只能停留在一个模仿型教师或师傅带徒弟式的水准上。可见,反思对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反思性教学是深度改革的重要途径。
三、反思性体育教学实践的可行性探索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这样一种观点:经验+反思=成长。由于体育学科的特殊性和体育教学的复杂性,作为体育教师更要自觉主动地在教育实践中批判、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产生的依据。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问题诊断、自我监控、教学反馈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纠正,从而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技能和教学理念。因此,自我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基础,它有助于提炼教学经验,有利于提升教师素养。
一般来说,按照教学与过程,体育教学反思同其他课程一样可分为教学前、教学中和教学后三个阶段。
1.教学前反思。对体育教学来说,教学前,教师要对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学生的体育基础与兴趣等进行有效反思。新课程强调体育教师是实施课程改革的生力军,是课程改革实施的参与者,建设者和开发者,对课程改革的成败起着关键性作用。这样的角色定位最需要我们体育教师不断总结,不断反思,不断改进,不断创造。体育教师可利用反思性教学的监控和反馈功能不断地调控自己的教学计划,教学行为。力求取得最佳教学效果。因此,它要求教学前充分思考,利用反思性教学特点实现教学过程整体优化。新课标,对体育教学目标提出了五个领域的三维一体的目标。这比传统的课堂“三基”目标要求更高了。因此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要反思教学目标设计是否合理、科学、可操作,是否符合新课标“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宗旨理念。此外,教师在课前要明确学生的基础、兴趣等,并预测教学中学生可能反映的问题与突发事件的预防问题。对于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应用,需要更多一些分析和拓展。
教师要将教材作为一种课程资源,对教学内容和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思考。新课标对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向体育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为在体育改革的实践中没有现成的体育教材和体育大纲。体育教师要善于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对教学进行精心设计,不是单纯地“教”教材,而是要依据学生的个性特点,灵活运用课程资源。教师要思考制定的课堂教学目标和所授的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是否有利于激发学生练习兴趣,是否有利于学生的个性拓展?体育教师还可以反思:哪些社会资源或自然资源可以利用,哪些具有明显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课程资源可以更好地探究与发挥?
2.教学中反思。在教学中反思,主要是教师要重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重视学习情境创设,重视给予学生自由时间和学习的自由度,并力争对不同学生和不同问题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从而得到不同的教学结果。《体育与健康》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突出健康为主要目标的一种技能型课程,这有别于其他课程教学过程。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教学模式、教学行为方式的选择,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沟通等等,就显得特别重要。在体育教学中,更需要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构建互动的教学关系与师生关系,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互动性和创造性。例如:在过去的体育教学中,教师主要观察学生技术动作的掌握程度,动作规范程度。在复习提高课中也都以纠正错误动作,提高动作质量为主。而新课程教学要求教师的观察角度由只观察动作转变更多地关注学生练习过程中的情绪变化、体能变化、心理变化以及不同学生练习的兴趣、合作效果等等,而这些都能反映学生学习过程中对运动负荷的承受能力和不同反映。所以,教学中教师应对自己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及学生反映的情况随时作出思考、反省,并根据这些反馈信息,及时调整平时的教学活动,以提高教学效能。
教学中,教师还应重视与学生间的言语和非言语的沟通,对沟通效果适时评价与调整,并保持和显现自己与学生之间交流的畅通性、敏感性和平等性。有时,在课堂上学生的热情被激发后,教师不应怕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滥用廉价的赞美之词而不加以有效管理,使课堂成了热闹而无序的“集贸市场”。因此体育教师在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同时,也应妥善地加以管理,使课堂教学秩序有利于教师“教”和学生“学”,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观察、思考和自主练习,并启发学生合理表达自己创造性的观点。这种反思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课堂驾驭和应变能力。
3.教学后反思。体育教学实践活动后也需要及时的反思。它主要是教师在教学活动结束后对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进行如电影录相“回放式”的重现和思考。其间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观念、教学管理、学生练习反应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及时进行自我反省、分析、解剖及概括总结。例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怎样?学生在课上是否学有所获?是否真正达到了身心愉悦?
另外,体育教师在教学后还应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进行反思总结。要正确对待评价结果,应注重对过程的评价。评价要尊重个人差异,特别要认识到对学生体育兴趣和终生体育意识培养的重要性,某项体育项目测试的结果只是评价的方式之一。
篇5
漫谈经济常识中的GDP教学马明军 (6)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教学设计金依平 杨晓芬 (8)
浅谈哲学常识中“客观性”问题的教学张正益 (11)
正确理解“五大国一致”的原则周祥其 徐林茂 (14)
贯彻新理念 用好新教材李松涛 (15)
初一政治新教材(人教版)结构特点之管见潘从红 (17)
政治课教学和与时俱进陈国英 (20)
思想政治课应重视“点”的教学刘合奎 (23)
例谈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政治课教学张岩 (26)
“暂停”在案例小品教学中的应用王庆民 魏安 (28)
2005年浙江省高中政治会考复习专辑已出版 (25)
2004年总目录 (48)
欢迎订阅2005年《高考文科综合复习专辑》 (56)
对初中思想品德课“基本经济制度”教学的一点思考王振邦 (30)
是赔了,还是赚了?宋春晓 (31)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张建光 (32)
原野风吹满目春——浅谈中考政治试卷中的“乡土性试题”钱桂林 (34)
例谈“材料联系式”问答题的解题思路孙全军 (37)
中考写作类开放性试题简析王有鹏 董海英 (38)
初探中考政治试卷中的文综试题李永民 葛鑫 (40)
初中趣味案例五则夏继尚 (42)
高二趣味案例七则张小平 兰博 (45)
“渐进式”五大阴招林双川 (F002)
广角 (1)
深具阅读价值 富含发展潜力《作文新天地》期待您的订阅 (F0004)
教师间合作与学校教研组建设:工作型合作向研究型合作的转变——论教师间合作与学校教研组建设徐金超 (5)
与时俱进,实现学校教研组考评的新跨越韩国存 (8)
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新课程背景下学校教研组建设的探索蔡伟 陈水均 (10)
识得教研真面目,只缘身在校本中——温州第七中学政史地教研组建设的实践陈晓丹 (12)
“研究性学习”活动弹性教研组建设的探索吕金辉 (15)
隐喻,影响你的教学:教学宛如调酒吕北燕 (17)
教学与旅行杨丽萍 (18)
水到渠成话课堂朗读寿勤英 (20)
语文教学犹如诗歌商文娟 (21)
教学如接枝王祖英 (22)
论教学隐喻——从五位教师的教学隐喻说起刘徽 (23)
走向师本:新课程背景下教研范式的转型潘涌 水小琴 (25)
“研究”不再高不可攀——搭建行动研究平台促进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周惠 (28)
“五项修炼”: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良剂侯时红 (29)
农村中学教师“厌教”心理的起因分析余芬勤 姜瑞强 (32)
论促进中年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沈海敏 (34)
让生命在美丽的思想中飞扬——谈思想品德教师应具备的思想秦国海 (36)
也谈教师自身的补课——写在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实施之后王杏英 (37)
浅谈课改中的和谐统一冯志浩 (39)
例谈初中语文文本解读中存在的误区葛亦虹 (42)
论“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陈莲芬 (44)
对点状教学问题的初步思考——从三个化学教学案例谈起舒继青 (46)
科学教学中实施STS教育的方法初探袁桂芬 (47)
主体能动科学评价——新课改下班集体建设的策略研究姜海斌 黄瀛伦 (49)
浅谈中学体育学生的管理问题及相应对策潘晶晶 (51)
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的探索袁学飞 徐云飞 徐亚芬 (53)
海燕为什么呼唤暴风雨——《海燕》教学案例及分析汪春娟 (55)
教学札记:跳出优美的水之舞蹈王娟 (58)
春暖花开下的冰封——参与新课程改革的点滴感悟周妙华 (59)
改动一下,效果不错——《个性相框》教学案例分析周铭霞 (61)
德国华德福教育的学生观及启示费章娟 (63)
高考语文如何备战周红阳 (3)
对高考作文中表现出来的几个非技巧性问题的思考郭吉成 (7)
洞幽烛微 深明大义——语言文字运用题中的词语辨析题复习技巧汪啸波 (11)
数学题目会说话——数学高考二轮复习的一种观念与方法李学军 (13)
从"简单线性规划"问题看高考命题的能力立意变化徐武奎 (19)
深研课本是提高高三数学复习效率的有效途径朱永健 (21)
近五年浙江省高考英语阅读理解题透视及考前阅读教学对策吕亚华 周道义 (24)
解析浙江省高考英语"新"短文改错,探究应试策略卢祥富 (27)
合理构建知识结构,提高生物复习效率吴轶宁 汪永泰 (31)
浙江省高考物理复习策略何文明 (35)
高考物理复习中学生认知结构的整合构建黄国龙 (39)
高考化学试题信息呈现形式与考查功能分析舒继青 (44)
转变观念重考纲 整合知识重方法——2010年高考思想政治学科备考复习建议钟涛 (49)
合理整合 有效拓展——高中历史新课程复习策略探究朱可 (53)
关注变化 明确方向 精心备考——2010年浙江省地理高考复习建议李虹 (59)
优化地理习题教学,提高应试能力罗祥海 周莉莉 (62)
基于教师自主发展取向的中小学绩效评价熊伟荣 (3)
绩效考评中的几个“难以量化”施瑾 宋华强 (6)
从教学调研到教学视导——基于《浙江省义务教育教学管理指南》的教学视导实践行动何灿华 (8)
变管理学校为经营学校——乐清市公办寄宿学校发展的实践研究郑庆新 (12)
从培训走向研修——教师专业化发展之路陈昌苗 (14)
语类结构潜势理论视野下的教师言语策略分析辜筠芳 (16)
让语文综合性学习“动”起来许学 (19)
体验式文学教育刍议王霄怡 (21)
语文活动课“对话型”教学的实践与反思卢菲菲 (23)
生本理念下的中学体育课堂教学实践俞旭平 (25)
让语文课充满成长的气息赵惠娟 (27)
以文解文以心鉴心——《听听那冷雨》教学原始闾剑宝 (29)
课外阅读辅导和问题意识培养姚培基 (32)
对作文评价视角的思考蓝其明 毛克生 (35)
对文言文教学的若干思考陶小红 (38)
“错误”也是一种资源-——-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学生错误资源的运用策略与原则夏雪尧 (40)
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的问题与对策周建林 (42)
例谈传统教学手段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翁华军 (44)
提高初三学生英语书面表达能力之我见朱毓娟 (46)
初中数学思想方法教学初探黄飞燕 (48)
试论三种数学思想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陈冠兴 (50)
论学生原有认知与初中科学教学吴连俊 (52)
生活化实验器材的开发和利用陈文娥 (54)
思想品德教育中的“说话”艺术俞君萍 (56)
班主任要把话说出味道来夏建军 夏沙子 (59)
如何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陈洁 (61)
重“就事论事”,不“上纲上线”——谈表扬和批评的艺术李娜 (62)
广角 (1)
金华市孝顺高级中学 (F0002)
多维度课堂观察——教师专业成长的“法宝”徐志强 (5)
课堂观察的实践探索及其价值分析郭威 (7)
试论新课改背景下教研室主任的角色定位陈种根 (10)
论提升中小学教师文化素养的必要性德 (12)
新思维 新举措 新气象——构建“和谐校园”的实践探索沈育昌 (14)
中小学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朱丽红 (16)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征稿启事 (18)
高中体育与健康走班制选项教学及其管理的实践研究伊柏清 颜发勇 (19)
体育教学中发展学生个性的研究陈滨 (22)
新课改背景下开展课外体育竞赛活动的实践王丽华 (23)
对中小学体育教师实行区分性评价的研究盛寒胜 曹强 (25)
让美术课堂生活化陈艳秋 (27)
如何提高中小学音乐教师的钢琴即兴伴奏能力陈颖 (28)
让劳技课“时尚”起来许善军 (30)
体验式教学:是“异化”还是“中国化”边卫洁 (31)
写作中“学生主体性发挥受阻”现象分析及对策刘长青 (34)
高中历史教学应注重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邝时梅 吴立忠 (36)
数学“生成性教学”的探索与思考洪岳富 (39)
略论物理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吴建生 (41)
历史教学中如何实施价值观教育——以“的诞生”课堂教学为例陈优芳 (43)
在思想政治课中对听力障碍学生宜实施情景教学法张群 (45)
社会课程教材编写之我见——基于主题开发的视角吴伟伟 (47)
浅析教师在英语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角色定位叶素英 (49)
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鲍佩艳 (51)
初中英语有效教学探析滕凌志 (53)
《英语(新目标)》词汇教学新策略胡小英 (55)
例谈提高数学解题能力的有效途径姜月娥 (58)
物理课堂探究教学的实践许健伟 (59)
篇6
摘要:体育小课题研究是中小学体育教师以自己在教、学、研、训、赛、考、培等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问题的解决为研究目标,由教师个人或几个人合作,在不长的时间内共同研究,取得结果,服务于实践的校本教研形式。文章从着眼于小,着手于实,着重于真,着力于细,立足于小而实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以期为中小学体育教师进行小课题研究时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中小学体育;小课题;着力点
中图分类号:G80-3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4.04.005
体育小课题研究是中小学体育教师以自己在教、学、研、训、赛、考、培等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问题的解决为研究目标,由教师个人或几个人合作,在不长的时间内共同研究,取得结果,服务于实践的校本教研形式。小课题研究是教师提高业务能力的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小课题的研究贵在着眼于小,着手于实,着重于真,着力于细,立足于小而实,真而细,以最小的研究代价取得最大的研究价值。
一、着眼于小
“小”是小课题研究的显著特点,小课题研究要立足于“小而精”,从平时教、学、研、训、赛、考、培中的小事件,小现象、小问题、小疑难、小困惑入手,小题大做,从小处突破,层层深入,在最小的范围、用最少的人员、耗最短的时间,寻最佳的途径,获最佳的效果。如耐久跑既是教学的重点,更是教学的难点,针对耐久跑的特点我们进行了《冬季耐久跑内容的搭配方法与策略》、《耐久跑活动的趣味化设计与实施研究》,紧紧围绕耐久跑的趣味性、针对性、实效性。通过主辅搭配、上下搭配、大小搭配、难易搭配、长短搭配、赛练搭配等,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地优化设计、趣化过程,拓展耐久跑的内容、方法、形式,通过接力跑、综合跑、变向跑、阶梯跑、交替跑、组合跑、 图形跑、运球跑、 障碍跑、测验跑、让距跑、团队跑等形式和手段,有效地提高了耐久跑的趣味性,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效果。
二、着落于实
小课题解决的是教师实践中的真实问题,是教师自发进行,自我负责的“常态化”研究行为。因此,研究贵在真实, 要从实际出发,从整体上把握,从局部考虑,从微观入手,在实践中落实。
1、“务实”
小课题要把教、学、研、训、赛、考、培中遇到的最急需解决的盲点、热点、难点、疑点确定为“小课题”,使小课题研究明确方向性、紧迫性、针对性、实效性。立足于本校、本班实际,制定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扎扎实实开展行动研究。 如针对学生身体素质呈现出连年下降的严峻形势,我们进行了《运用“课课练”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研究》,紧密围绕“课课练”的内容、方法、手段,量与强度,精心设计最具针对性、“少而精”的集体练习、小组练习、个人练习的处方式方案,突出练习的趣味性,保证了“课课练”的长期化、系统化、实效化,提高了研究的广度与深度。
2、“踏实”
小课题研究贵在坚守真实、踏实的研究过程,教师要在发现问题(选题)——收集资料——实施研究——总结提升——指导实践的研究过程中善于通过反思、借鉴、学习、探索、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最真实的研究成果。如《体育理论课内容的选排与备课研究》小课题,需要一线教师通过精心收集资料,精选细选,大处着眼,细处着手,精心策划、精益求精地把理论课的备课进行科学化、系统化、层次化的设计与安排,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真实”
小课题研究是以教师个人为主体,选择教育教学实践中最实际、最迫切和最突出的问题开展行动研究。因此,小课题研究贵在用教师自己的语言叙述自己的教学案例设计稿、教育案例、课堂教学实录、研究小报告、沙龙材料、图表。即教师采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措施,教师总结的典型经验、有效做法,学生学习行为改善、态度的优化、学练成绩的提高,身体素质、技术、技能的改观等。如跳跃活动既是中学体育教学的重点教材,又是身体素质练习的重要手段。但是长时间枯燥无味的重复练习容易引起学生身心疲劳,为此,我们进行了《跳跃练习的趣味化的校本研究》小课题,通过研究总结、梳理出如徒手原地跳跃、徒手行进间跳跃、障碍性的跳跃练习。征集、改编出跳凳、 跳绳、跳杯、跳线 、跳皮筋、跳障碍、组合跳、循环跳、配乐跳等校本化的活动方法、手段,使小课题研究真正服务于教学。如为了解决器材与活动的现实冲突,我们进行了《体育器材的一物多用、一物巧用研究》,研究中我们充分发挥师生的聪明才智,围绕体育器材的固有功能,转换视角,运用发散思维,发挥其多种功能和用途,提高器材的使用效率。如一栏多用、一纸多用、一罐多用、一盒多用、一轮多用、一袋多用、一绳多用、一圈多用、一毽多用。有效地挖掘器材的多重属性与多种功能,物尽其用,服务于教学。
三、着重于真
小课题研究贵在真实,所研究的问题、疑惑、案例是已经发生过的、基于实践的、真实可信的事件, 研究应当是真讨论、真实践、真研究、写真结论,才能获得最真实的研究成果。如针对初一新生的养成教育与常规要求提出《初一新生体育课堂纪律的教育与管理研究》经过教师个人研究、总结和听取有经验的老师的交流,积累了注重引导、善立榜样、巧用舆论、倡导自控、严慈相济、导堵结合、批扶相间、一严到底等方法,提高了初一新生管理的有效性。如针对年轻教师处理偶发事件与能力较差的实际,进行《体育课堂偶发事件处理方法与策略研究》,重点围绕对偶发事件的态度、处理遵循的法理角度、处理事件应遵循的政策、规章制度、处理偶发事件的方法、手段的情度、速度、尺度、效度等的案例进行具体分析、讨论、研究。有效地帮助了年轻教师科学、艺术处理体育教、学、训、赛、考等的偶发事件,做到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以正面教育为主,加强学生的常规教育、养成教育、思想教育。更好地体现出以理育人,以理服人,收到了良好的研究效果。
四、着力于细
小课题是以活动中问题的某个细节为切入点,教师既要善于在切磋交流中发现课题、在理论学习中反思出课题、从学生的反应中寻觅课题、从已有成果的应用研究中归纳课题、从总结经验形成课题。更要善于从特殊案例、突发事件、两难情景、学生实践、争议话题、常规教学中的细小的环节去探寻、收集急需的小问题、小细节来突破大的问题、疑惑。如跳绳练习既是身体素质练习的手段,又是体育游戏用的素材,我们进行了《跳绳练习的趣味化、实用化校本研究》,我们从网络、学生、教师的交流、建议中,选择、改编跳绳的教、学、练、赛的方法、手段。如单人跳、双人跳、多人跳、接力跳、花式跳;双绳跳、多绳跳;短绳跳、长绳跳;双脚跳、单脚跳,单、双换跳、单一型跳绳(如跳长绳、跳短绳、单人跳、集体跳等)、组合型跳绳(如长短结合、快慢结合、单双结合、难易结合、内外结合、赛练结合、跑跳结合)等,提高了跳绳学练的趣味性、针对性,收到了很好的研究效果。如针对武术基本功串联、武术套路的学困问题,我们进行了《武术基本功串联、武术套路的学练技巧研究》,着力围绕动作的难易程度、内在结构,结合身、眼,手法、步法及精神等进行有目的、有步骤地的组合、整合。突出手、眼、身、法、步、精、气、力、功等动作间的动态联系,改善动作技术之间相互衔接,通过整分结合、精讲巧范、对比纠错、采用集体练习、分组练习、重复练习、帮护练习相结合,注重“收、放” 相融、快、“慢”相宜 、“动、静”相间、“粗、精”相承、“攻、防”相备的学练策略收到了较好的研究效果。
五、小课题研究注意事项
1、问题意识
小课题研究应以“问题”为核心,通过搜集材料,观察试验,研究推理等,寻求解释的方法,探求解决的途径,研究不能满足于是什么,而应该追求为什么。所选课题于我是否有价值、是否能解决实际问题、解决的是不是突出问题等。
2、创新意识
小课题研究要善于从错误的观点中,去发现其中可能潜藏着的真理,要善于从最流行的观点中发现可以探讨的地方,通过调查分析提出独特的见解。
3、实证意识
小课题研究中要有意识地收集、整理研究的计划、操作流程、研究过程中的内容、方法、手段、量与强度、原始数据、表册、案例等。要及时进行整理和梳理、分析、撰写为成果,完整地、有条理地以“小课题研究报告”来呈现,运用于实践、服务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验证、完善。
4、深化意识
一个小课题研究中会引发或引伸出一些与课题相关联的其他问题或疑惑,需要更进一步地深入或拓展性的深化研究,有力推动问题的解决,促进教师业务能力的培养和增强。
参考文献:
[1]石冰冰.浅谈体育教师如何开展小课题研究[J].体育教学,2009(08).
篇7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习惯养成;教育策略
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这样一段话,“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文化知识,还要从各方面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引导、矫正。所以,习惯养成教育应该是教育的重头戏。良好的习惯可以使人终身受益。
一、约法三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开学之初,从小学刚升入初中的“大朋友们”上体育课时显得异常兴奋。上课没几分钟就有几个活跃分子按捺不住自己,有交头接耳讲话的,有扔东西砸别人的,甚至还有私自离开位置的。这种行为会严重干扰教学秩序,影响学生学习效果。如何应对这些层出不穷的“突发状况”?单纯的惩罚效果并不明显,处理不好还有可能影响他们上体育课的积极性。关于如何改善这部分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笔者通过不断的总结反思,做了如下探索:
在新学期的第一节课就跟学生约法三章:1.要发言必须先举手;2.除了做合作练习外,不得接触其他同学;3.任何练习都必须在指定地点练习,不得擅自离位;同时实行奖惩制度,如有违反三项规定者,课后为本班提供一次公益服务,为大家打扫活动场地或表演一个节目。约法三章后,效果立竿见影,课上随意说话、玩闹的“捣蛋鬼”越来越少了,认真听、积极练的学生越来越多,几个“活跃”份子现在已经成为了体育骨干。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正常顺利学习的保证,是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获取知识、提高学习能力的关键。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应当成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头戏,教育工作者应抓住任何一个机会强化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它趋向定型化、稳固化。学生不必借助别人的帮助提醒,正确的、自动自觉地去完成应该做的事情,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抓住机遇,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
这是一节以发展学生耐力素质为主要目标的体育课,学生在跑完规定的距离后,都气喘吁吁、汗流浃背,纷纷将衣服脱下随意扔在训练场地,地面凌乱不堪。当再次集合时,不得不花时间将衣服移到一边,影响了正常的教学进度。针对这种情况,笔者立刻调整了教学计划,将本节课的内容改为叠衣服教学,并请叠得好的同学当小老师,其他同学跟着学习,然后将叠好的衣服按小组放到指定地点。随即笔者对学生提出要求,课堂上脱下来的衣服和物品必须折叠摆放整齐。从此,再也没有因为这样的事情而影响教学活动的开展。
随便乱扔衣物这是一种不良的生活习惯。笔者在课堂上发现了这一端倪,抓住机遇,适时纠正,主动创造了一个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的情境,让学生养成不乱扔乱丢物品的生活习惯。课堂就应该是多元化的、是生成的,教师应抓住机遇,及时引导学生,让学生学到知识的技能,掌握生活的技巧。更何况,良好的生活习惯会伴随人的一生,会影响个体生命的生活健康。作为教师责无旁贷应在这一方面加以纠正、引导,让学生养成良好、健康的生活习惯。
三、以礼立身,培养文明的礼仪习惯
在一节同学们分组轮流练习乒乓球的练习课上,小明一组打得较好,且兴趣正浓,规定的时间结束了,却仍然不肯将球台让给下一组,学生们因此意见很大,为此发生了口角,影响了正常的课堂秩序。笔者抓住机会因势利导,对全体学生开展了文明礼仪教育,同学之间相处应该懂得礼让,应该相互尊重,要学着站在对方的立场看问题,不能以自我为中心。经过笔者的教育,两组学生都羞愧地低下了头,跟对方道歉并握手言和。
《论语》有言:“不学礼,无以立。”《礼记》有曰:“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良好的礼仪习惯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的立身之本,它是个人素养最直观的体现,也是与人交往的最基本条件。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是独生子女,“唯我独尊”的成长环境让他们缺乏相互关心、爱护、合作的意识,几乎不会换位思考,对他人缺乏理解、缺乏尊重、缺乏关爱之情。作为教育工作者不能忽视学生文明礼仪习惯的培养,在平时学习、生活的点滴中培养学生的文明礼貌习惯,加强他们对礼仪重要性的认识,并持之以恒地加以强化,让文明礼仪习惯真正成为学生的一种内在品质。
四、身体为本,培养科学的锻炼习惯
炎热的天气,每当上完体育课,学生们都会蜂拥至小店买各种冰镇的冷饮解渴,一饮而尽。殊不知,这样不但不能解渴,反而会给身体带来极大的伤害。笔者针对这种情况,特意举办了一场关于健康锻炼的知识讲座。通过专题视频,教师亲身讲解等方式直观生动地展示了一些不良的锻炼习惯给我们的身体造成的无法弥补的伤害。学生了解后大吃一惊,纷纷表示要摒弃这些不良的锻炼习惯。
体育学科不同于其他的文化类课程,绝大部分时间是用来锻炼学生的身体机能,强身健体,因此会有大量的体能训练。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不能掌握健康科学的锻炼方式,不但不能达到锻炼的预期效果,反而会造成一些不必要的伤害。因此,培养学生健康的锻炼习惯是十分必要的,科学的锻炼习惯是体育课高效的保障。
篇8
一、中小学教师从事研究的特征
(一)研究问题的日常实践性
理查德・普林格曾讲过,“当我谈到教师是研究人员的时候,我并没有把他们同那些用控制组和实验组进行复杂实验,并且用各种技术手段来验证和测量成果的人相比,而只是想到他们是那种认真地使实践理论化或者是能够系统而严格考虑本人所从事的工作的人。”
研究问题的实践性是中小学教师研究的最为重要和明显的特征。
首先,中小学教师的研究是源于实践的研究,即他们的研究问题来源于教育教学实践。这从教师研究的选题中可以看出。教师的研究选题多来自于他们的课堂和教学实践,研究较多的问题包括:(1)学生问题。如“低段学生数学读写习惯的培养”“如何让小学四年级学生学会接纳他人”“心理偏差学生如何教育”等研究问题。教师从自己的教育对象身上发现自己的研究问题;(2)教材问题。如“教材主题图处理方式研究”“小学体育教学中小场地、大班额的教材处理策略研究”等,就是教师从自己使用的教材中发现的研究问题;(3)课堂教学问题。如“小学语文教学中插图利用策略研究”“高段英语课游戏实效性研究”“小学中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参与的策略研究”“小学高年级语文仿写训练教学策略的研究”“读写结合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等,就是教师从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发现的研究问题。课堂教学可以说是一线教师最为关注的一个研究领域,教师对课堂教学问题的研究集中体现为对教学策略、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的研究,这也反映了一线教师希望通过研究提高自身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目的。(4)班级管理与学校管理问题。如“新接班级中教师与家长的磨合研究”“校园网与校园文化关系的研究”等研究课题,就是教师从班级管理和学校管理的实践中寻找的研究课题。
从以上研究选题可以看到,一线教师的研究问题就来源于自己的教学实践,研究紧贴自己所教的学科,紧贴课堂教学。教师的研究其实是教师关注和反思自己日常教学实践的结果。有研究发现,在小学教师全部公开发表的文章中有关学科教学的文章大约占到了总数的一半;在所有的文章中,有将近62.9%的文章是对自身教学实践的反思和总结。这再一次说明,中小学教师的研究是源于实践的研究。
其次,一线教师的研究目的是改进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小学教师是以教学为业的,他们的研究是“为了实践而研究实践”。因此,中小学教师的研究既着眼于实践又着手于实践。中小学教师从事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改进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他们希望通过研究解决教学中的问题与困惑,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最后,中小学教师从事研究的过程是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实践的。对于中小学教师而言,研究的过程就贯穿于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学和研究融为一体,难以分割。他们从实践中发现自己的研究问题,通过实践进行研究,并在实践中检验研究成果。总之,教师研究是来自于实践、为了实践和通过实践进行的研究。研究更多的体现为教师的日常工作态度。
例如,“情境教育”的创立者李吉林老师,她就是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思考,在教学中进行研究,边研究边教学,在日常教学生活中不断研究和探索,逐渐搭建了一条“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不断上升的教学―研究之路,最终提出了影响深远的“情景教学”理论。
综上,中小学教师的研究是来源于日常教学实践的研究。中小学教师所从事的研究并不是在实践之外另起炉灶,而是将教学活动与研究活动融为一体,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研究,并在教学中不断检验和修正自己的研究。最终达到提升课堂教学水平的目的。研究不是独立于教师教学之外的任务,而是教师的日常工作方式和态度。
(二)研究表达的叙事性
通过上面的叙述我们可以看到,与教育理论研究者的研究相比,中小学教师的研究更多的是一种带有“草根性”特点的、自下而上的研究。首先,从事研究的是来自最基层的从事具体、琐碎的教学工作的教师;其次,教师们的研究往往是基于课堂现场的研究,他们的研究着眼于课堂教学中的具体问题;最后,与专门教育理论研究者的“书斋式”“实验室式”的研究方法不同,中小学教师往往通过课堂观察的方法直接进行研究,从观察中发现问题、探寻原因并思考解决策略。
此外,对于一线教师而言,他们很难进入那些描述和界定他们教育教学实践的理论语言体系,他们往往是能承受专门教育研究者的理论话语的界定。而叙事性则使他们能够以自己的话语体系参与到教育研究中,并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感受对研究结果进行表述。
所以,教师研究的“草根性”、自下而上的特点和教师本身的话语体系决定了中小学教师研究成果的表达带有叙事性的特点。
教师研究成果的表达方式主要有教育叙事、教育案例、教育日志、教育课例、课题论文等。不论教师研究最终采用何种表达方式,其中都包含有大量的课堂故事、教学案例等。通过叙事,教师呈现出了真实具体的教学情景,活灵活现地描绘出了教师的日常教学生活,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所面临的困惑、问题以及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尝试。可以说正是通过这种叙事的表达方式,教师向读者呈现了一个鲜活的教育世界,也呈现出了教师个人的研究、成长的轨迹,表达出了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的真情实感。如“小学语文低段练习改革与创新作业设计研究”以《好作业就这样多起来》的研究故事来呈现。通过讲述研究故事,这位教师呈现了语文教学中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的作业设计问题,向读者展现了整个研究过程中作者对作业布置合理性的反思,体现了作者对研究问题的深入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大胆尝试。同时,也生动表现了作者(也就是研究者)在这个过程中所经历的困惑及其思考。这也引起了广大一线教师的思考和共鸣。
这种叙事性的表达方式,一方面有利于树立教师们的研究信心,拉近研究与实践的距离,破除教师中的“研究神秘论”和“研究无用论”观点。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这些研究成果在广大的一线教师中进行推广。因为叙事性的表达方式更接近教师们的日常生活实践,其中有很多他们熟悉的,甚至就是发生在他们自己课堂上的教学故事,因此更能在中小学教师中引起思考和共鸣。
二、中小学教师从事研究要注意的问题――研究成果的思想化
虽然中小学教师研究成果的表达带有叙事性的特点,但是这并不是说中小学教师研究不需要理论思想的指导,也不是说中小学教师的研究可以停留在单纯叙述案例、故事或经验的层面上。相反,中小学教师的研究成果必须有理论的支撑和引导,必须是思想化的,只有这样才能够体现研究的价值,才能使教师的研究生命长青。
教师通过叙事倾吐他们在课堂中的想法和行动,这就是教师的经验。教师的经验往往是独特的和个人化的,正是这些课堂经验蕴含着巨大的力量和潜在的意义。教育中“真正的核心问题是教师的实践本身,教师通过实践形成的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智慧,它是与每个具体情境相连的,它必须考虑到在实践中的各种复杂性,它依赖于随时生成的各种判断和决定,它根据各种不确定的因素而发生改变,它关注各种特定事件,它随时会在过程中因需要而改变其原定的目标。”
但是,如果教师的这些实践经验仅仅局限于叙述故事的层面,那么经验就仅是简单的积累而已,不能实现经验的重构,也就不能起到促进教师能力提升的作用。久而久之,这些经验就成为教师习以为常的思维,不再被重视了。所以,中小学教师的研究还得形成思想化的成果。那么,怎样才能使教师的经验思想化呢?
曾有学者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没有反思的教育经验是狭隘的教育经验。我们从这些经验中学到的东西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是有限的,教师的发展空间也是有限的。同样,这种经验也只局限于经验提出者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不能在更大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影响到更多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只有通过不断的反思,才能突破这种局限性,实现教育经验的重构和提升。通过反思,教师可以将教育教学实践与教育研究结合起来,实现教育教学实践和教育经验与教育理论、教育思想的嫁接、融合,从而产生和发展属于自己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思想。
例如,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老师。她之所以能够成为影响深远的教育家,就是因为她能够从自己50年丰富的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提炼出富有个性的语文教育理论。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于漪老师就对自己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摸索出来的经验进行反思、加工和提炼。通过写教后记,她“不断地记录下教学实践中的种种情况,积累资料,提炼上升到理论,再放到教学实践中去检验,正确的,坚持,错误的,修正”。通过撰写文章和专著,她将自己的经验和理论分享给更多的教师同行,为更多人的教学提供帮助和指导。再如李吉林老师,她也同样从自身的日常教学出发,不断对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积累和反思,并加以梳理、归类和总结,实现了隐性知识的显性化,最终形成了属于自己的教育理论,提出了情景教学、情景教育、情景课程三部曲。
我们期望能够有更多的像于漪老师、李吉林老师这样的教育家型教师。但是,怎样才能成为教育家型的教师呢?就是要善于对自己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进行抽象概括,而不仅仅是停留在“感觉的层面”。只有像于漪、李吉林两位老师这样不断对感觉或经验进行反思、沉淀、澄清,才能增加教育思想的“理智深度”,最终构建出更具有思想性的教育理论。
培根说,科学认知论者应该像蜜蜂一样,把采集来的花粉进行消化和加工,酿造成蜜浆。我们的中小学教师也应该成为这样的“蜜蜂”,不仅要广采博取各种“花粉”,还应该自我“生成”丰富而新鲜的“花粉”,再酿之为蜜。这个“消化和加工”的过程就是艰难跋涉又充满乐趣的思想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