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经济垄断范文
时间:2023-10-18 17:20: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网络经济垄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网络经济模式下,传统经济中基于价格垄断的垄断模式不再适用,垄断的形成主要是基于技术竞争和技术创新。或许某些企业已经在市场当中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力量,然而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即便企业暂时处于垄断地位,也仍有很大可能被取代,这导致垄断企业不能够依靠其垄断地位进行随意定价。除技术之外,网络经济形势下不存在其他市场准入条件,这就使得一些实力较弱的小公司只要能够掌握一定的核心技术就能够很快发展起来,甚至在某些领域能够拥有和大企业相对抗的实力。在这样的竞争压力下,垄断企业就必须要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资力度,来维持自己在该领域中的垄断地位,通过不断升级产品来吸引消费者。因此,网络经济下的垄断仍具有很强的竞争性,是一种竞争性的垄断。
(二)网络经济下的垄断提高了消费者福利。
传统经济模式下,垄断企业在市场当中具有绝对的实力,能够采取提价限产等方式来获取较高的垄断利润。而在网络经济模式下,垄断企业为了能够获得更大的网络效益,往往会加大生产,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作为重点,并根据最后一个边际消费者的保留价格来决定商品定价,这就意味着网络经济模式下,垄断企业失去了商品定价权。价格不再是各大企业争夺市场份额的焦点,更多的企业选择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升级产品来占领市场。可见,在网络经济条件下,由于垄断企业扩大生产,降低价格,这一举措将有利于提高消费者的福利水平。
(三)网络经济下的垄断推动了技术创新。
网络经济模式下,信息、知识成为主导经济的重要资源,且该资源具有共享性和传播性,任何企业都不能够将其独占,企业只能暂时拥有某些资源,即垄断地位也是暂时的。只有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企业才能够不断获得垄断地位。一个新的技术创新,将使过去的创新变得过时,这种潜在的竞争威胁的存在使得在位厂商不得不致力于研发上。网络经济模式下,尽管生产同一类型产品的企业当中有一个或几个依靠领先的技术占据了主要的市场份额,但是由于市场不存在进入壁垒,使潜在进入者进入该领域成为可能,为了应对进入威胁,这就要求企业进行更多的技术创新来巩固其垄断地位。
二、网络经济下的反垄断规制
反垄断法是国家干预经济所采取的法律手段,反垄断政策属于间接规制的范畴,主要应用于自然垄断行业。一般来说,网络经济中的垄断属于自然垄断。网络经济下的垄断是竞争性垄断,这种垄断模式不同于传统的垄断,因此政府应针对性地对反垄断规制的目标、内容、方式等方面进行完善和修改。
(一)反垄断规制新目标:
维护市场竞争秩序和消费者福利。
网络经济下,技术型垄断企业能够通过不断提高商品质量和性能,提供高标准的产品给消费者来提高消费者福利。网络经济下政府反垄断规制的重点应该放在规范市场秩序方面,鼓励企业科技创新,维护消费者权益,而不是一味地限制垄断,保护竞争者。在此,就需要政府能够准确判断领域当中垄断企业市场地位的合理性。对于一些具有垄断势力的大型企业,只要其具有较高的效率和社会效应,且能够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来为消费者提供更高质量的产品,政府就不应该进行限制。相反,如果一些企业依靠其在领域当中的垄断地位而限制其他企业的发展就应该对其进行反垄断限制,以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的秩序。
(二)反垄断规制新内容:
重点在规制垄断行为而不是垄断结构。政府反垄断规制分为规制垄断结构和垄断行为两个方面。而网络经济下的政府反垄断规制则应当着重于规制垄断行为,而不是垄断结构。在网络经济中,企业通过科学管理、提高生产效率,加大创新投资来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这很有可能会形成垄断性的市场结构,即企业在市场当中占有绝对的份额。此时,如果政府反垄断工作放在垄断结构方面,那么企业就会失去创新的积极性,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进而使得整个市场停滞不前。政府反垄断规制应该将重点放在不遵守市场公平竞争原则的行为上面,例如垄断企业依靠自己的垄断地位打击其他企业,损害消费者权益等方面。在网络经济下允许企业通过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来获得垄断地位,前提是要通过公平竞争的方式。
(三)反垄断规制新方式:
篇2
美国政府诉微软公司垄断一案令全世界瞩目。不久前,联邦法官杰克逊做出将微软公司一分为二的最终判决。然而,这场官司引起了信息产业界和学术界的激烈争论。笔者在本论文中利用网络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对微软垄断案的主要方面进行分析。
一、网络效应与微软的市场地位
在现实世界中,各种形式的网络随处可见,如电网络、通讯网络以及著名的Internet等。这些是具体的、实实在在的物理形态的网络(PhysiCalnetworks,或literal networks)。在这些网络中,网络参与者之间以某种方式直接联系在一起。
值得强调的是,如今网络经济学的研究已经扩展了网络的概念。网络不但包括具体的、物理形态的网络,也包括抽象的虚拟网络(virtual networks,或metaphorical networks),如由众多摄影爱好者构成的网络,这种网络关系是一种无形的交互关系。在很多情况下,虚拟网络涉及像硬件与软件之间的那种互补关系,Katz and Shapiro(1994)称之为“硬件一软件”类网络(hardware/softwareparadigm,hardware/software systems)。例如: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组成的系统、操作系统与应用软件组成的网络等等。
无论是物理网络,还是虚拟网络(“硬件一软件”谈网络),都具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特征,即网络效应(network effects)(Katz and Shapiro,1985)。网络效应是指一个当事人的经济行为的净价值会受到采取同一经济行为的所有当事人人数影响的现象。市场均衡未能充分反映出与网络交易有关的全部收益(或成本)的那类网络效应称为网络外部性。网络效应可以分为直接网络效应和间接网络效应:
1.物理网络存在直接网络效应。例如,一名消费者安装一台电话的效用显然依赖于加入该电话网络的其他家庭或商家的数量。
2.虚拟网络存在间接网络效应。例如,购买某一计算机硬件的用户越多,则供应市场的相应软件数量和种类也越多。
显然,微软公司的Windows操作系统作为系统软件,与计算机硬件之间具有互补关系,构成了虚拟网络。而Windows作为系统软件,与微软公司自己或其他软件开发商开发的应用软件之间也具有类似的互补关系,构成了另一类虚拟网络。正是这种虚拟网络的网络效应,对微软的市场地位产生着重要影响。
在当今世界,Intel兼容的PC在PC市场占有绝对优势,而Intel兼容的PC操作系统也就在PC操作系统市场占有绝对优势。两者之间的网络效应是明显的。Intel兼容PC操作系统的价值会随着使用Intel兼容PC的消费者人数的增加而增加,而Intel兼容PC的价值也会随着某种Intel兼容PC操作系统知名度的提高而提高。
在微软的操作系统取得一定的市场地位后,消费者对Windows的需求就会形成正的网络效应,即某一产品的吸引力会随着使用该产品人数的增加而增加。使用Windows的人数越多,则Windows对人们的吸引力越大。
软件开发业带有很明显的规模经济特性。对应用软件开发商来说,为了扩大销售量,他们通常考虑为拥有多数用户的操作系统编写应用软件。Windows庞大的用户安装量促使应用软件开发商首先为Windows编写应用软件,这样就有大量的应用软件可供Windows用户选择,从而又进一步扩大了对Windows的需求,增强了微软的优势地位,并使软件开发商产生为Windows编写应用软件的持久动力。
从消费者角度来讲,PC操作系统的主要价值在于其能够操作应用软件。绝大多数的消费者只对已存在的高质量应用软件的PC操作系统以及相应的新类型应用软件或应用软件新版本的操作系统感兴趣。这样,为Windows编写的应用软件的数量比其他操作系统多的现实就吸引了更多的消费者。
篇3
关键词:网络经济;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法律规制
项目来源:河北金融学院应用性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支持计划项目资助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3月4日
一、我国网络经济中规制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立法及实施现状
2008年8月1日起,我国《反垄断法》开始生效实施,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唯一一部对网络经济中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进行规制的法律。虽然《反垄断法》对网络经济中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进行规制,但法律条文很少,而且立法比较笼统,责任制度不明确,责任力度不够,执行缺乏具体操作性。《宪法》并没有对此作出相关的规定,各级地方政府也没有相关法规或政策性文件。由于法律对这方面的规定还有比较多的空缺,为此国家针对这些问题制定出一些法律规范去改善这些问题。比如,国家工商总局在2009年颁布的《查处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案件程序规定》、2011年颁布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规定》;201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互联网信息服务市场秩序监督管办法》;2012年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关于审理垄断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2012年国家工商总局出台的《反垄断法司法解释》等。这些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对反垄断行为的规制越来越明确、细化,从而增加了反垄断法的可操作性。除制定法律法规在立法上提供保障外,国家还积极倡导行业组织自律监管。这些举措促进了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并对法律规范与行业自律相结合的治理模式的建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我国网络经济中规制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存在的问题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经济已融入了我们的生活,成为我国《反垄断法》规制的一个重要领域。对于网络经济中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我国虽然颁布了相关法律法规并出台了相应实施细则,但由于网络经济的特殊性,使网络经济中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更具有隐蔽性,法律还是很难去规制这些行为。
(一)网络经济中规制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在立法上存在漏洞。虽然国家已经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去规制网络经济中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比如国务院在1991年颁布《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和国家工化部在2009颁布的《软件产品管理办法》等,并产生了显著的实效,但关于这方面的立法依然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因为互联网经济是一个新型的经济形态,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许多新的问题,比如在网络经济中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纠纷中该由谁举证更显得公平,惩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者的具体措施等。现有的法律对于这些新出现的问题显得软弱无力,因此我们必须完善立法去弥补这些法律漏洞。
(二)责任制度模糊。我国规制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违法的行为,一般只是把经营者、行业协会列为责任主体,但在现实生活中,仅仅把他们作为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的承担责任主体是远远不够的,还有经营者的决策人以及滥用行为的实施者等主体。他们从中获取了丰厚的利润,而他们所需要承担的责任对其来说只是小菜一碟。如果不对他们违法行为进行应有的惩罚,那么《反垄断法》将起不到威慑的作用。
(三)执法机关混乱。我国反垄断法的执法机关是工商总局、商务部以及反垄断委员会。但三个部门之间并没有明确的分工,具体每个部门的管辖权限法律也没做进一步的细化。在处理问题时就会出现推脱责任,倾向本部门利益现象。
(四)举证责任分配标准不统一。我国举证原则一般是“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但《反垄断法》对于在网络经济中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在程序上并无做出责任分配的要求。因此对于互联网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是由处于弱势地位一方企业来承担,还是由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企业来承担举证责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五)缺乏对互联网企业知识产权滥用行为的法律规制。网络经济中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个别企业,通过抄袭等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可以很轻松获得巨大的利益,而研发者将会受到沉重的打击。因此,法律应该规制网络经济中利用知识产权实施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但是目前我国这一领域的立法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三、规制我国关于网络经济中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建议
腾讯QQ与奇虎360之间爆发的3Q战争震撼人心,虽然现在斗争已经平息了,但这事件有力地警示我们要重视对互联网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的规制。因此,完善互联网经济中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法律制度,形成一个公平竞争、健康和谐的行业氛围势在必行。
(一)规制网络经济中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整体规划。在我国现在的法律制度框架下,还没有专门性的法律去规制网络经济中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一个新兴经济形态的产生,要是让其处于无章可循的环境下,将很难发展壮大。规范和立法是对行业的一个保护,因此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可以促进网络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但由于《反垄断法》已经对规制滥用市场支配做出了相关规定,所以本文认为没有必要新建一套法律体系去专门规制网络经济中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可以在现行《反垄断法》基础上,充分考虑网络经济的特性,然后补充相关的章节,这样可以很大程度上节约司法成本。新补充的法律内容,一方面应该对网络经济中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潜在经营者起到预防的作用;另一方面应该让网络经济中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得到应有的教训,为网络安全提供保障。
(二)完善责任主体范围。对于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违法的行为的主体,我国通常是把经营者、行业协会当作责任主体,但在现实生活中,仅仅把他们作为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的承担责任主体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把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经营者的决策人以及滥用行为的实施者等自然人也列为责任主体。因为企业中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经营者的决策人以及滥用行为的实施者等自然人是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主要负责人。责任主体的完善有利于全面规制网络经济中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防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的实施者以各种手段去逃脱相应的法律制裁。
(三)完善监管组织机构的设想。我国《反垄断法》对执法机构规制网络经济中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的职权划分并不明确,导致在执法过程中执法机关在执法过程中可能会相互推脱责任,降低执法效率。由于互联网企业的专业性和技术性较强,再加上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改革和飞速发展,对监管部门所拥有的技术性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提高监管的时效性。同时,监管部门应拥有专业的计算机网络知识和监管技术来判断经营者是否有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本文认为,工信部正是一个拥有这样专业知识的执法机构,因此应在反垄断法中明确规定工信部的监管权限。此外,反垄断法应该由行政执法机构、工信部在内的多部门一起协调实施,坚持互联网行业监管部门的专业技术优势与执法机关的原则性相结合,使网络经济可以健康快速的发展。
(四)合理分配举证责任。我国一般采取的取证制度是“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但《反垄断法》对于在网络经济中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没有在程序上做出责任分配的规定。对于网络经济中滥用市场支配地为的行为,本文认为应当采用举证责任倒置原则。即应当由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企业来承担举证责任,这个可以保护处于弱势地位的一方企业或是个人,这样更能显示司法公正,也有利于司法审判。
(五)加大行政责任处罚力度。我国反垄断法律规定对于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实行单罚制,本文认为这种处罚过轻,对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的实施者起不到很好的警示作用。在这种制度之下不但诉讼收益低而且《反垄断法》的影响力也被削弱。因为在互联网行业中,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法的实施者会中获取了丰厚的利润,而他们所需要承担的责任对其来说只是小菜一碟,根本起不到威慑的作用。所以,本文认为应当加大对互联网行业滥用行为的惩罚力度,对于滥用行为较为严重的还应当负刑事责任。使互联网企业经营者考虑到惩罚的风险而不敢实施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
篇4
关键词:反垄断;完善路径;网络经济;工业经济
中图分类号:D9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30-0081-02
《反垄断法》的出台有利于打破中国市场经济建设进程中的各式经济垄断及所谓的行政垄断,创造一个竞争有序的环境,但是这部主要基于工业经济环境而制定的法律,能否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尤其是网络经济的运行,实现保护市场竞争,规范竞争秩序的目的,尚需对《反垄断法》从理论和实践层面进行深入考察和分析,并从科学的路径进行不断地完善。
1.《反垄断法》的价值取向存在偏差。反垄断法在中国被寄予了不合理的期望。从《反垄断法》首次见诸报端,媒体就将之哄抬为破除行政性垄断的“神兵利器”,一些学者和官员对此也津津乐道。《反垄断法》中也处处可以看到对这种期望的迁就,如对行政性垄断单设一章,明文规定对中小企业的偏向保护等。而《反垄断法》真正的宗旨应当是保护自由竞争,不是有意地保护某个竞争者或打击某个竞争者。行政垄断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的破除决不是靠一部法律就能完成的,与市场规律相违背的行政垄断并不会长期存在[1],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未来可能成为执法重点的仍将是私人垄断,所以私人垄断才应是《反垄断法》的核心,这是法律应具有的前瞻性的要求。《反垄断法》固然承担着一定的历史任务,但并不能因此就应当留下了朝令夕改的隐患。
2.《反垄断法》可操作性不是太强。中国《反垄断法》的起草中,缺乏经济学理论的指导和法律实务界的建议,反映在法律条文上,就是规则设计缺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如豁免的规定不合理、强制兼并前通报、未规定行政执法的具体程序、没有效率抗辩等等。美国反托拉斯法的历史表明,竞争法设计的基础就是垄断经济学,经济学论证了反垄断的必要性和法律赋予政府干预经济权力的必要性。如果脱离经济学的支持,竞争法就成了无本之木,科学性失去了根据,很容易在各种利益的左右下成为政府任意干预经济的工具。而法律实务界提出的建议对中国立法尤其重要。中国以往很多法律,在起草和出台时宣称广泛吸取了各方经验,但一旦付诸实践,就暴露了难以操作的问题,然后只好借助于已被认为有“越权”之嫌的司法解释。有时候法律前脚才出台,法务界后脚已经在催促司法解释跟上了。这说明中国立法技术尚待提高,也反映了中国立法与实践在一定程度上的脱轨。为了增强法律的操作性,在立法过程中应当听取实务界的意见。
网络经济条件下,垄断市场的形成机理、特征及其绩效与工业经济条件下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有些变化甚至是根本性的。这些变化对各国政府的反垄断实践提出了新的挑战。中国于2007年通过、2008年8月1日起施行的《反垄断法》,是产生于工业经济环境的,它能否有效地规范网络信息产品市场上的垄断行为,既是一个必须认真研究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实践问题。
第一,在政府反垄断目标上,应注重维护市场竞争秩序、促进技术创新和维护消费者利益在网络信息产业领域,网络外部性及所产生的正反馈效应和网络信息产品的特征,决定了寡头垄断市场结构是网络经济市场结构的主要形式。一般而言,在市场竞争过程中,某种垄断力量会对竞争对手造成巨大的压力。如果这种市场控制能力没有窒息该领域的竞争,和因此损害消费者利益,或者如果具有优势地位的企业没有滥用其优势地位,透过串谋、胁迫和掠夺定价方式排斥竞争以致损害消费者利益,那么反垄断法就不应对其进行惩罚。如果政府反垄断的目标仅仅立足于一味地打破企业垄断地位,有可能最终损害消费者福利。因此,政府反垄断的目标应从主要限制垄断地位、保护竞争者利益转为维护市场竞争序、促进技术进步、维护消费者利益。从美国近年来的反垄断实践看,其反垄断政策目标已基本实现这一转变。就中国而言,在《反垄断法》的实施过程中,也应该在反垄断目标上注意这一问题。
第二,在政府反垄断指向上,应注重规制企业垄断行为,而非垄断市场结构[2]。在网络经济条件下,判断企业垄断程度的主要依据是市场行为,而不再是市场结构。工业经济时代以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衡量是否存在垄断,如运用勒纳指数和贝恩指数法衡量单个企业的垄断势力,运用卖方集中度、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赫芬达尔指数等判断各产业垄断势力。而在网络经济时代,判断垄断程度的依据已不再是市场结构,而主要是看其市场行为。一方面网络市场本身就是寡占型的;另一方面垄断企业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是暂时的,今天是第一的,不能保证永远第一;此外网络时代企业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及企业规模向小型化方向发展,使垄断不一定和大规模相连,垄断产品的价格也不是传统垄断下的高价。因此,判断企业的垄断程度主要不在于企业的市场份额和产品价格,而在于是否滥用市场垄断地位,通过其他方式排斥竞争和侵害消费者利益等市场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反垄断规制应主要针对企业的垄断行为,而不是垄断市场结构。
篇5
一、经济风险
金融风险:网络经济在加强金融全球化和一体化进程的同时,也给金融系统带来了巨大的风险。网络经济的实时性、交互性特征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强正反馈效应,使得在新的条件下,各国金融业务和客户相互渗入和交叉,国与国之间的风险相关性加强,金融风险交叉“传染”的可能性上升;网上交易量可能出现瞬间剧增,加大了因交易环节中断而导致的支付、清算风险,并使补救成本加大,纠错余地缩小;电子货币的出现,因其流通速度加快,对基础货币的衡量和货币乘数都造成很大影响;电子货币的跨国界流动,使一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金融监管受到严重的挑战。
财政风险:财政风险的加剧,源于网络经济的全球化特征和信息的非对称性。企业在网上经营,一方面带来传统方式交易数量的减少,使现行税基受到侵蚀,另一方面由于网络经济是新生事物,税务部门还无法适应,来不及制定相应的对策,造成网络空间中的“税收盲区”,从而导致税款的流失。同时,电子商务不可避免地引起税收转移,企业利用“避税地”进行避税。大量网上交易和贸易无纸化程度的提高,也加大了税务稽查的难度。
产业风险:由于强烈的不确定性和正反馈效应,使得与传统经济相比较,网络经济中的产业和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对着更大的风险,有着更大的波折。加之,网络经济的快捷性特征,使得产品生命周期和企业生存周期大大缩短。近年产生的“网络泡沫”,使很多企业充分体会到,在网络经济中,生与死、快乐与痛苦,只不过相隔咫尺之遥。网络经济的不确定性,可以铱星公司的破产为例进行说明。1999年8月13日,作为卫星移动通讯业开拓者的美国铱星公司申请破产。该公司曾耗资50亿美元以12年时间用于技术创新,研究开发出了由66颗低地球轨道卫星组成的移动通讯网。该通讯网无疑具有技术上的先进性,但因用户远远不足盈利点而无法偿还巨债。
二、管理风险
这里的管理,是指企业的管理制度。据北美地区的统计,73%的网络非法行为是公司内部人员所为,他们或者心怀不满,或者刚刚离职。由于网络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形式,经济运行规律和一些基本法则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如果企业不能适应这种变化,相应调整自己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企业就会面临着极大的风险。管理风险通常包括两个内容,一是组织内部没有建立相关的管理制度,二是企业没有真正实施已经建立的管理制度。由于组织对内部人员没有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很难避免内部人员延迟信息传递或泄密等类似现象的出现,如企业知识产权和商业秘密的泄密等。
三、制度风险
这里的制度,指的是宏观经济管理制度,其中最主要的是系统的法律制度。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是维持良好的市场秩序的基石。如果法律制度有所欠缺或“有法不依”,市场秩序就会紊乱,“制度风险”就会降临。由于网络经济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我们对网络经济的认识似有似无;由于国际协调还处于萌芽阶段,世界各国基本上都是各自为政,这就使得当前的制度风险显得尤为突出。
在这方面,各国都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但并不完善。在国际上,由各国政府共同认定的法律和法规就更是寥若晨星了。
四、技术风险
主要包括网络硬件安全、网络运行安全、传递数据安全等方面的问题。网络服务器常常遭受到黑客的袭击,个别网络中的信息系统受到攻击后无法恢复正常运行;网络软件常常被人篡改或破坏;网络中存储或传递的数据常常被未经授权者篡改、增删、复制或使用。更加令人担忧的是,由于关键技术落后,很多国家的网络关键设备依靠国外进口,这就带来了一些无法预知的隐患。 技术风险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IT Computer Economics 2001年9月3日的调查披露,2001年截止目前为止,全球范围内电脑病毒感染带来的损失已达107亿美元。2000年和1999年,这个数据分别为171亿美元和121亿美元。该公司预计,2001年全年电脑病毒带来的损失可能为150亿美元。统计显示,变种数多达50种的爱虫病毒是目前为止价值最高的病毒,自2000年5月份出现以来已感染了4000万台电脑,造成损失78亿美元。此外,红色代码今年造成损失26亿美元。
五、信息风险
篇6
-.网络经济对银行业的影响
1.网络经济对金融资金运行的影响
金融资金运行的动因和目标是实现货币资产的增值,体现为资金运行效率的提高。网络经济的兴起,一是作为一种新兴产业,给经济带来了新的利润增长点,为货币资产增值提供了新的物质基础,进而使金融资金运行效率提高。二是网络经济为信息广泛传播的数量、质量提供了技术支持,使金融市场价格反映的信息更完全、更灵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这是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资金运行效率最终体现为金融市场能否形成有效的价格机制,引导金融资金流向最有效率的经济部门,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而价格对信息反映的充分性是决定市场效率的关键,价格反映的信息状况直接取决于信息的公开化程度与速度以及市场参与者对信息、反映的灵敏度。网络经济的最大优势在于打破了信息传播的地域性,并将信息传播速度提高到极至,使任何个体不可能拥有获得信息的量及速度优势。
2.网络经济使传统银行丧失交易成本低的优势
在传统金融市场上,由于中小投资者资金较少,缺乏信息,导致了相对高昂的交易成本,严重阻碍了中小投资者利用金融市场直接向企业提供资金。而传统商业银行通过吸收零星资金形成巨额资本,形成规模经济;选择不同种类的金融产品形成投资组合,以有效降低金融风险,并雇佣专家理财,收集大量信息,从而大幅度地降低单位交易成本。因此,传统商业银行是金融市场上的主要中介机构。
在网络经济下,金融市场的所有参与者获取信息的完全性、及时性及成本相差无几,传统银行丧失低信息成本优势,又需要支付众多分支机构、营业网点、庞大的建筑物及大量的从业人员等营业费用,在应对其他金融市场的所有参与者竞争时,不再具有低成本优势,进而越来越难以吸收大量资金形成规模经济,丧失规模经济优势。
3.网络经济使传统银行丧失信息的优势
在金融市场上,社会资金的需方所拥有的市场信息总是大于资金供方所获得的有关信息。资金供需双方对信息占有的非对称性质导致了交易发生前的逆向选择和交易发生后的道德风险。而银行行为支付中介,使全社会的信息集散中心,能够较充分地了解资金需方的资金往来情况,对其实际经营和财务状况拥有的信息也较为全面,并具备监督执行限制借贷公司风险投资活动的各种契约条规的能力。因此,传统银行能够较好地解决金融市场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在网络经济条件下,由于投资者可以在开放的互联网上获得所需要的各种市场信息,并且费用大为降低,大大改善了资金供需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银行相对于其他企业和个人所具有的信息完备性和经济性的优势逐步丧失。
4.网络经济打破了传统银行的垄断地位
由于金融商品特别是商业银行提供的金融商品在空间移动上的局限性,即在不同空间存在的商业银行金融产品不可能排列在同一空间由客户自由选择,决定了商业银行或其分支机构天生具有在一定空间内的垄断能力。此外,传统银行可以大幅度降低交易成本,消除信息障碍,从而在总体上提高社会资源分配的效益,使其成为传统金融市场的最重要的金融中介。因此,商业银行对整个经济的影响和受整个经济的影响要远远大干任何一个企业,所以,银行业有较高的行业壁垒,形成了银行业的垄断地位。
但网络经济使企业突破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使传统银行丧失了金融产品在空间移动上的局限性,而网络银行被称为“不下班银行”,它不需要固定的场所和指定的终端,业务经营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客户可依靠任何一个网络入口点接入网络银行,可以根据屏幕上的柜台提示信息办理开户、存款、付账、转账、贷款及购买保险、股票、债券、外汇、基金等,随时随地享受“AAA式金融服务”。加之,传统银行不再具有交易成本低和信息优势,导致它在整个金融体系中的重要性日益下降,使其垄断地位大为削弱,致使许多机构利用技术和资金从事网络金融业务。如日本索尼公司计划在2001年设立针对一般个人的网络专业银行,刺网、伊藤洋货堂正在筹组网络清算银行。
由此可见,网络经济的兴起使传统银行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作用越来越小,但传统银行仍具有优势。
二、传统银行在网络经济中的优势
1.传统银行的信用评估和管理功能不可替代
网络经济只使金融市场的参与者获取信息的数量和及时性大为提高,但识别信息真伪的能力不一定能相应提高,即不能提升资金供需双方的信用评估能力。因为信用风险的评估除取决于拥有的信息量和速度,信贷人员对客户的面对面了解、长期积累的经验和技术以及互相交往所建立的信任感更为重要,尤其是评价大客户以及非上市公司的信用风险,这种直觉和信任更重要,这些无生命的计算机做不到,因此网络银行只吸收存款发放小额贷款不发放大额贷款。并且互联网对信息自由传播也“使谣言贩子如虎添翼”,虚假信息的广泛传播造成市场价格和资产实际价值的偏离。这说明,高度发达的信息技术并不能一定保证市场达到完美的状态,效果如何还要受人的因素的制约,除了人的主观能力的差异外,还包括人的主观动因。而传统银行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在信用评估能力上有绝对优势,而且由于银行与客户间长期形成的稳定关系,使其具有监督执行限制借贷公司风险投资活动的各种契约条规的能力,以及银行雇佣专家做组合投资以分散风险,都是其他主体所不可能具备的功能。因此,网络经济要求传统银行在信息配置方面起主导作用,在资源配置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网络银行最近有逐渐依附传统大金融机构的趋向,两者相互补充、发展迅速说明了这一问题。如美国第一安全网络银行被加拿大皇家银行收购,依托于传统商业银行众多客户发展业务。此外,网络中已出现专门处理网上按揭的E-loan,处理网上支票的Check Free以及从事网上股票买卖的E.Trade等专门机构正是未来银行的发展方向,这些都说明传统银行在信息配置方面仍将发挥作用。
2.传统银行在信誉上仍具有优势
由于文化的转移相对缓慢,客户公关仍是争取客户的主要手段,而不是纯依靠计算机。现有银行与客户长期建立的相互信任以及合作关系,尤其是大银行给公众展现的规模、历史和稳健性是一般企业不可比拟的,因此,银行仍然有竞争优势。如银行与非银行竞争者,尤其是来自科技企业的竞争者之间有着重要的区别,科技专家提供的金融服务,往往在理论上可行但执行起来却困难重重,因为这样的服务没有解决客户真正的业务需要或财务的现实状况,因为只有银行对业务和财务的认识才是最优的,这不是新的竞争者能轻易掌握的,并且随着金融业务的复杂性不断增强,新的金融工具、技术大量涌现,使银行的理财优势更加突出。再者,在企业资金收付和信息传递方面,银行长期积累的安全保障和监管规则、制度是一般企业不具备的,因此企业乐意在互联网上进行“公开的商贸”,如广告、采购、开发票,或申请支付等,但资金划拨仍依赖银行支付系统。这些形成了传统银行的信誉优势。
3.网络经济也为传统银行的发展拓展了空间
传统银行在网络经济下,可借助网络的强大辐射功能,将业务范围拓展到企业管理内部,作为企业的财务总监的副手,充分发挥其理财特长。可以对分支机构比较多的企业的资金做网络管理,将资金集中到总公司统一调配,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同样,企业内部的销售及进货也可依托银行网络运行,对于供货商不但比较安全,可以在资金有保障的前提下供货,还不会发生拖欠;对于购买方也可以保证及时收到货物,让供求双方都节省了时间,回避了风险。如招商银行为一汽集团量身订做的“虹网”,它是在企业集团设立一个内部的财务结算中心,涉及总公司对子公司的账务查询、内部的资金运作,及整个销售网络的结算业务。这样不仅银行扩大了业务空间,企业也降低了财务成本,精简了生产链,提高了生产力和利润。
三、传统银行如何应对网络经济的挑战
1.借助网络稳定老客户
网络经济使传统银行失去大批客户,所以传统银行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不失去老客户,当然一方面要靠其多年苦已经营形成的信誉,另一方面以此为基础开展网络业务,适应客户变化了的交易偏好,起到战略防御作用,并将其视为防止老客户流失的一种手段。使老客户既拥有银行的信誉,又能享受网络带来的便利,当然银行自身也可降低经营成本。如威尔士·法戈银行建立网络银行,将银行传统的柜面服务转向网络服务,一方面适应客户查询账户余额、交易记录、转账、支付票据、申请新账户和签发支票等基本网络银行业务的需要,另一方面随着客户从分行向低成本的网络转移,节约了大量的费用。此外,还可通过传统的保险箱等必须借助于实体的业务来留住和发展客户。
2.借助网络发挥传统业务优势
篇7
关键词:网络经济;现代企业管理;影响;对策研究
引言
进入新的世纪以来,世界经济也正在加速从工业社会向以信息为主导、以互联网等先进传媒为载体、以知识创新为核心的信息社会过渡,信息技术逐步成为推动生产力进步的决定性因素,世界步入到了网络时代。
1 网络经济的概念界定及特点
网络经济是一种建立在计算机网络基础之上,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的经济形态。网络经济是指建立在计算机网络基础上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经济关系。具体来说,网络经济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便捷性;(2)直接性;(3)可发展性。
2 网络经济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
2.1 对企业成长的影响
进入网络时代,人们正由稳定的商品供应垄断者主宰的经济转变为临时的商品供应垄断者主宰的经济,大批量制造和大批量销售正在让位于大批量定制。因此,网络经济时代市场竞争的焦点不再是单纯地集中于谁的科技更优良,谁的规模更强大,谁的资本最雄厚,而是要看谁最先发现终端消费者,并能最先满足最终消费者的需求。谁最先顺利地为消费者提供了其所需要的商品或服务,谁就是成功者。
2.2 对企业经营方式的影响
以网络化为基础的电子商务将极大地改变传统的企业经营方式,摆脱常规的交易模式和市场局限。金融系统、供应商和客户在电子网络交易系统中的高度整合与兼容,使网上市场成为交易参与者密切关联和利益攸关的集合体,从而改变了传统企业的经营方式和参与者之间的关系。
2.3 对企业生产组织方式的影响
在因特网的支持下,传统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网络经济中,企业大小的意义在减少,因为进入虚拟市场的门槛很低,任何企业都能够通过网络与大企业同样好地向全球市场提供非物质产品,既不需要自己拥有生产设备,也不需要拥有销售网络。
2.4 对企业内部机制和管理的影响
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将会使企业内部机制和管理进一步电子化、信息化,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技术的变革。基于信息和网络技术的一系列企业内部管理方法和手段不断开发出来,使企业的内部机制和管理更为高效、协调和及时。通过因特网实现企业内部的信息沟通,形成内部的高度整合是企业信息化的第一步。第二步是上网寻找客户、扩大新的销售渠道,形成新的管理职能。第三步是对价值链或供应链进行全面整合,实现电子化管理的高效运作,使企业内部机制和管理发生实质性变化。最后是通过网上销售扩大相关的服务范围,使企业的经营管理进一步完善。
2.5 对企业组织结构的影响
网络经济对企业组织机构的影响是:从企业内部来说,要直接触及到企业的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使管理层次分明,并不断减少,管理幅度明显变宽,决策更多地向客户靠近,向经济前沿靠近;从企业外部来说,要求企业之间的联系更便捷,互相渗透更容易,让同行企业形成以专业化联合的、共享过程控制和共同目的为基本特征的企业间组织方式。
3 网络经济中企业管理的创新及对策研究
3.1 将知识管理上升为企业管理的新重心
企业知识管理就是将知识资源和知识资本当作管理的基础和核心,分析企业知识存在形态和运行规律,以知识资源和知识资本当作提高其他资源和资本使用效率的纽带,以实现各种类型资本同时增值的管理思想、管理过程和管理方向,企业可以借助现代的信息技术和手段,建立公司外部知识网络和企业内部网络以建立递增收益网络;并通过设计知识仓库、建立专家系统、建立决策支持系统和建立知识联盟,有效地管理、利用现有的和潜在的知识资源,增强企业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而提高其竞争力。
3.2 优化组织结构
为应对日益复杂的经济环境,企业组织的设计原则也要发生根本的变化。首先,组织设计的基础应由传统的物资流转向价值流和信息流;其次,组织设计的目标由传统的效率性转向适应性;最后,组织能力强化的重点应由资产的竞争性转向员工和企业的学习性。企业需要通过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组织结构的简化调整和企业文化的多元化融合来提高其反映能力,并建立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态。
3.3 加强生产管理,促进供应链的网络协同
在网络经济时代中,企业要加强企业内部生产管理,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实施供应链管理,让资源优化配置,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通过网络可以提高企业的生产协同,使相关企业能够协同性地加强实施关键的业务流程,并能充分利用同一资源或进行同步化作业,共同承担责任,确保质量和履行各自的义务。
3.4 运用新的管理理念和网络意识
随着网络经济及市场环境的发展,现代企业需要不断地创新,创造出适合企业生存及发展的管理理念、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创新管理理念需要充分了解本企业的管理状况,全面地认识企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等,然后根据自身的情况,运用创新管理理念,运用新举措,不断实践不断创新。
4 结束语
网络经济正在从根本上改变着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企业若想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稳操胜券,就必须通过制定或调整自身的发展战略,及时、主动地适应社会网络经济环境,实现企业生产和经营的网络化,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于伽.网络经济对现代企业管理与发展的影响[J].经济视角,2005(7):21-22.
篇8
1.新经济条件下垄断市场的形成
1.1网络外部性、正反馈效应和需求方规模经济
网络外部性作为新经济最基本特征,是指某一信息产品对一用户的价值随着采用相同产品或者可兼容产品用户的增加而增加的现象。因用户数目增加而增加效用是产品的直接外部性,而由于用户数目的增加导致更多互补产品供给而实现效用增加则是产品的间接外部性。网络外部性是网络规模扩大过程中的一种规模经济。产生于市场需求,是一种需求方规模经济。需求方规模经济的存在,导致某一特定网络产品用户越多,该产品具有的价值越大,从而吸引更多用户,由此形成网络扩张的正反馈效应。在此效应作用下,信息产品市场迅速扩张,市场占有份额提高,市场垄断性加强,可能形成独家垄断性市场结构。
而工业经济下亦存在的正反馈效应,也有规模经济效应。但是这种来自供应方规模经济导致的正反馈效应,在产品达到一定产量便进入”边际收益递减”阶段,负反馈将发挥支配作用。因此旧工业经济时代,厂商很难将规模扩大到垄断整个市场的地步,单个公司主宰市场的现象难以出现。
1.2兼容性与标准化竞争
产品的兼容性指一个“系统”中两种组件结合并工作的能力。两种产品结合并共同提供服务但没有成本时,就说是兼容的。这种产品之间的兼容性程度直接影响网络规模大笑,从而影响产品的应用速度和市场地位。如果产品兼容,拥有的网络价值相同,以成本竞争优势地位。但是如果产品之间不兼容,而网络外部性较强,如果厂商采取先发优势进入市场并形成行业标准,在正反馈效应作用下,可以获取巨大的本文由收集整理超额利和市场控制力,甚至垄断市场。由于标准选择中的锁定效应,使得信息市场中,消费者预期对产品的市场垄断地位具有重要影响。在信息市场上,新生产品想要进入时,除了自身技术优势,还要通过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差异化竞争等手段来积极引导消费者,通过正反馈效应来形成和扩大市场垄断地位。
1.3产品或市场进入壁垒
进入壁垒是导致市场垄断的重要因素。在信息市场上,先入者的技术标准构筑起后入者的市场进入壁垒,从而导致市场垄断。归根结底是因为信息产品的网络外部性。从网络外部性和消费者惰性产生的锁定效应来看,消费者是进入壁垒的设立者,虽然并非自己选择。但是,信息市场上,技术创新是动态过程,创新而带来竞争的持续不断,竞争可以打破垄断形成新的垄断,技术标准也会不断更新。这些竞争围绕技术标准化展开,先入方用作进入壁垒的技术标准成为后来者进入市场的障碍,竞争也就以此为关键,由此,信息技术不断被替代和升级,也出现了网络经济时代垄断的一方面特征:高竞争和高更替。
1.4知识产权和专利权保护
知识产权是为了鼓励知识产品生产而授予知识产品生产者的一定程度的垄断权,对促进技术持续创新十分必要。传统工业经济时代己经如此。企业是要从创新的利润中汲取创新动力的。而利润才通过发明专利加以保障。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知识产权是法律赋予的一种合理垄断。在新经济时代,知识产权保护和网络效应更使得企业在信息技术快速变化发展的情况下保持一定市场垄断性。比如微软公司的操作系统市场地位,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本国的知识产权保护。
2.网络经济条件下垄断市场的特征
2.1垄断市场的技术性
新经济时代的竞争主要是技术创新的竞争,技术垄断是企业在市场中占据垄断地位的关键因素。尤其是信息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和灵魂。由于有知识产权和专利法的保护,技术的不断扩散和难以仿制的特点,创新企业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技术垄断,对企业的市场垄断地位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这和旧的工业经济时代不同,工业经济时代影响竞争的决定因素在于资本,企业只有拥有足够购买生产资料的资本才能在竞争中胜出。因此,竞争的积累主要是资本积累的竞争,垄断的企业多是资本雄厚的大企业。而网络经济时代占有市场垄断地位并不一定开始都是大企业,垄断地位不能单凭市场份额来判断。
2.2垄断市场的易变性
在新经济时代,垄断是以技术为主导的垄断,技
术创新是形成市场垄断的关键性因素。由于创新技术的不易性和进入壁垒,以及知识产权和专利法的保护,再结合信息产品的网络外部性特征,垄断企业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有较强的优势和稳定的市场垄断地位。一浪高过一浪的创新活动也使得信息技术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使得新经济下的垄断具有很强的世时期性和脆弱性,更是暂时性的垄断。熊彼特指出:任何一种垄断地位都不可以高枕无忧的,在公共事业领域以外,一个独家卖主的地位,一般只能在他行动的不像一个垄断者时,才能够争取到并在几十年内保持住。美国着名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曾说过:高科技的竞争本来是也必然是一场接一场的“胜者通吃”游戏。通吃垄断只是暂时的,一旦有好的东西降临它就会消失。要获得垄断利润,垄断厂商必须靠不断创新,来维护竞争优势。
由此可见,新经济下的市场垄断稳定性和变动性并存,造成了整个市场的易变性。
2.3垄断市场的竞争性
新经济下垄断与竞争的关系特征也发生了不同于旧工业经济时代的变化。不复是交替性关系态势,而一定程度上互为强化。伴随着技术创新速度加快,技术产品生命周期虽短,创新频率提高。另外创新的风险投资机制完善,减小创新的障碍,所以信息市场,垄断企业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比尔·盖茨就已在警告员工,微软离破产只有18个月。而竞争和垄断之间呈现了交替性,并互相激发。
2.4垄断市场的合作性
旧工业经济时代也存在企业之间合作,但多以价格和产量的合谋形式存在,损害了消费者福利而为反垄断法所规制。但在新经济中,企业合作大大加强。网络外部性的存在,使得企业合作的价值更大。另外,消费者导向的市场之形成也成为企业合作的必须选择。此外,网络技术为企业合作提供了良好的信息交流条件。新经济时代因产品技术性和开发风险的提高,封闭式创新模式已不再适用。
篇9
关键词:网络经济 电子商务 企业
近两年来,人们对网络经济的热情迅速升温,大量资金、人才和其他要素资源纷纷向网络概念聚集,对网络经济的讨论乃至争论也一直成为社会大众关注的焦点。因此,笔者认为,正确认识网络经济,是我们讨论网络经济对当代社会、经济、政治产生何种影响的基础,是探讨网络经济与中国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的前提。
一、前言
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形成的网络经济,以因特网的迅速普及为基本特征。对现代企业而言,网络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作为网络经济核心内容之一的电子商务的发展,意味着企业在战略思想、管理理念、运行方式、组织结构等各个方面的革命性变革。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网络经济对现代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
我们不能因为在网络经济发展中出现了“泡沫”,而否定网络经济本身,以及它对人类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所带来的影响。网络经济是建立在国民经济信息化基础之上,各类企业利用信息和网络技术整合各式各样的信息资源,并依托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信息网络进行动态的商务活动和管理活动所产生的经济。按照这个定义,网络经济绝对不是网站经济,也不等同于网络公司经济,在网络经济中唱主角的,恰恰是应用信息和网络技术整合信息资源而进行研发、制造、销售和管理活动的各类实体企业,自然也包括一切传统产业中的各类企业,它们才是推动网络经济发展的主体。而各类网站企业或网络公司只不过是为各类实体企业提供各种各样的网络服务而已,它们中的一些不景气正是市场经济规律发挥作用的结果,并不意味着新兴企业的破产。
二、网络经济对现代企业管理与发展的影响
可以这样断言,网络经济的兴起已经对现代企业的研发、生产、经营和管理的各个环节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网络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完全有可能改变现代企业的基本商业运作模式,动摇在工业时代业已成为经典的战略思想和卓有成效的管理方法。
目前看来,网络经济对现代企业的影响至少可以简要地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成长方面。进入网络时代,人们正由稳定的商品供应垄断者主宰的经济转变为临时的商品供应垄断者主宰的经济,大批量制造和大批量销售正在让位于大批量定制。
因此,网络经济时代市场竞争的焦点不再集中于谁的科技更优良,谁的规模更强大,谁的资本最雄厚,而是要看谁最先发现最终消费者,并能最先满足最终消费者的需求。谁最先顺利地为消费者提供了其所需的商品或服务,谁就是成功者。这里并不是说企业可以忽视发展科技,而是要把技术研发看成是工具、手段,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才是目的。
(2)企业经营方式。以网络化为基础的电子商务将极大地改变传统的企业经营方式,摆脱常规的交易模式和市场局限。这不仅要求交易双方和服务部门的商业信用和支付的银行信用高度成熟,而且要求保险机构、金融机构、供应商和客户在电子网络交易系统中的高度整合与兼容,使网上市场成为交易参与者密切关联和利益攸关的集合体,从而改变了传统企业的经营方式和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其间,一些传统的规则和惯例的确在发生变化。因特网可以使企业通过供应链管理(SCM)急剧降低成本,将客户关系管理(CRM)提高到超乎想象的新水平,进入企业原来因为地理条件而被排斥在外的市场,创造新的收入渠道,并最终重新界定它们所经营的业务的本质。网上交易之所以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得以迅速扩张和普及,就在于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成本。这是由于,一方面每个采购合约中投标企业数量增加,增强了竞争,导致价格下降;另一方面买方与卖方之间的谈判可以大幅度减少,从而降低了交易成本。
(3)企业生产组织方式。在因特网的支持下,传统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所谓“虚拟垂直一体化”就是对这种新的生产组织方式的描述。这种生产组织方式以国际品牌为龙头,通过原厂委托制造(OEM)的方式把生产过程分包给下游厂商,其极端的形式是全部产品均为外包生产,品牌公司只负责设计和营销。此外,我们还应该意识到,在网络经济中,企业大小的意义在减少,因为进入虚拟市场的门槛很低,任何个人都能够通过网络与大企业同样好地向全球市场提供非物质产品,既不需要自己拥有生产设备,也不需要拥有销售网络。
(4)企业内部机制和管理。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将会使企业内部机制和管理进一步电子化、信息化,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技术的变革。基于信息和网络技术的一系列企业内部管理方法和手段不断开发出来,使企业的内部机制和管理更为高效、协调和及时。通过因特网实现企业内部的信息沟通,形成内部的高度整合是企业信息化的第一步。第二步是上网寻找客户、扩大新的销售渠道,形成新的管理职能。第三步是对价值链或供应链进行全面整合,实现电子化管理的高效运作,使企业内部机制和管理发生实质性变化。最后是通过网上销售扩大相关的服务范围,使企业的经营管理进一步完善。
(5)企业组织结构。网络经济使企业经营管理的手段得以创新,从而使管理具有更高的效率。事实上,在信息化、网络化的背景下,一方面,企业运行的环境呈现复杂多变、无法预测的趋势,工业经济条件下的金字塔式层级管理方式和组织结构越来越难以适应;另一方面,同样在快速发展的信息、网络技术又为应对这种趋势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手段,推动着管理方式和组织结构的创新和发展。在企业组织结构方面,工业经济时代严密的企业层级制组织理所当然地受到冲击,而在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强大支撑下,非层级制正呈如鱼得水之势,具体表现为网络化、扁平化、柔性化和分立化等基本趋势。
三、中国企业适应网络经济发展的对策
21世纪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国际趋势和时代背景,已容不得我们对信息化和网络经济有模糊的认识和肤浅的理解。实际上,正如前面所言,企业对网络经济的理解和态度将决定其生存与发展的命运。为此,我们只能丢掉幻想,积极参与,勇于创新,急起直追。
对中国企业而言,首先必须意识到,信息化与电子商务已经如此紧迫地逼到了各行业企业的面前。我们必须从战略的高度提高认识,发展网络经济已不单纯是一个电子信息技术的运用或是商务模式的选择问题,而是适应和顺应国际潮流,在融入全球经济发展中不断增强竞争力的战略性选择。面对经济全球化,这是惟一的选择,任何忽视和等待都是要不得的。只有彻底转变观念,中国企业才能够通过学习来认识和把握未来社会的基本走向,调整、变革企业的战略构想、运作模式和组织构造,以求在新一轮的竞争和合作中实现跨越式发展。
篇10
网络资源与域名标准
要探究网络资源分配不合理现象与中文域名标准之间的关系,首先要了解网络中最基本的两个概念:域名的含义和中文域名的含义。域名是解决Internet中地址对应问题的一种方法。要想在网上消息,首先要注册自己的域名,有了域名别人才能访问。所以,域名注册是在互联网上建立任何服务的基础。中文域名是指在TCP/IP(传输控制协议/网络协议)中,网络系统中主机的中文名字。从用户方面讲,就是采用中文地址进行上网浏览。中文域名系统由中文域名空间资源和中文域名与IP地址之间的映射机制组成。
因此可以看出,域名是作为互联网上的一种资源存在的,由于域名的重要作用,也就决定了域名标准在互联网系统中的首要地位。拥有了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权,就拥有了在该标准体系下资源分配的主动权,也就拥有了通过该资源产生商业利润的支配权。所以,将网络中相关产业的标准作为网络资源是再恰当不过的了。正因为中文域名注册存在着巨大的商业利益,众多商业机构都纷纷推出中文域名注册服务,使得中文域名注册市场出现了一些混乱现象。
目前,在Internet上不存在中文域名系统的国际标准,中文域名系统没有自己的“根”。
域名是一种网络经济资源,每个国家都应该和中国一样,责无旁贷地保护它、利用它,使它成为一种可以平等共享的资源。尽管网络互联是无国界的,但网络资源的持有者则是有国界的。在世界范围内,以本国语言进入国际性网络是一个大趋势。
网络经济中资源的重新分配
我们知道,市场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配置资源,而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是通过平衡供求关系实现的。由于历史的原因和认识水平的差距,发达国家掌握着网络核心技术和服务定价的绝对主动权,也就形成了不能平等竞争的市场,从而形成了网络经济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局面。
中国和许多使用非英文文字的国家都是网络经济中的后来者。要改变网络资源分配不合理的局面,形成信息网络经济中的公平竞争市场,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是网络标准的确定。
首先,我们应明确网络标准的核心内容。网络经济的直接产业标准包括:IP地址标准、域名标准、硬件标准和操作系统标准。这四个方面的资源,目前几乎完全掌握在先进国家手中,这四种标准支撑着整个Internet。所以说,互联网每进入一个新的领域,都会给这四种直接产业带来新的市场份额,也就带来了新的赢利机会。发达国家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和先入为主的机会,占据了网络经济市场份额的绝大部分。在这四个直接产业中,中国和其它发展中国家最容易介入,也最容易引起连锁反应的就是域名标准,由域名标准再扩散到操作系统标准(包括通信标准)、硬件标准和地址标准,然后向网络经济的间接产业扩散。
其次,网络是作为生产力存在的。网络是生产力,标准作为网络生产力的核心内容而存在。从中可以得到一个启示:发展与国际互联网标准协会相互融合的有关网络标准,是网络经济后来者在深层次进入网络经济的最有效途径之一;也是争取网络资源合理的重新分配,推动本民族相关产业进入网络经济主流的战略手段之一。
信息网络做为生产力的一种,不仅能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它对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间接影响也是巨大的。构成总需求的消费、投资、出口,都与网络经济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国家监管的目的
跨越时空的国际互联网,它的影响非常广泛和巨大,随之而来的许多不确定因素,比如网络资源分配的不合理现象就显得愈加严重。为保证网络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必须在全球范围内和国家范围内加紧治理。
网络资源、信息、知识和技术铸造了庞大的互联网体系。发达国家在此领域一直占据主导甚至垄断地位,并从中获取了巨大的商业利益。发展中国家面临着缺乏人才、技术、资金等困难,而且发达国家掌握着网络的核心技术和管理机构,发展中国家要想不被网络经济淘汰,国家参与对网络经济的监管已成为当务之急。
对网络经济的国家监管,就是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指导,制定与本国网络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产业政策、法规、标准、规划条例以及管理办法,实现本国网络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过程。
发展中国家对网络经济的国家监管,应从管理、技术、资金、人才等几个方面入手,迅速建立和规范规律、法规、标准体系,加强和国际网络管理组织的联系,推进网络经济科学化、法制化管理的进程。
实行国家监管网络经济,应借鉴发达国家网络经济发展的先进管理经验。要达到网络资源的重新分配,对网络的核心技术一定要实行国家监管政策。国家监管的最终目的,是要将本国的IT行业推到一个合理的竞争位置。
在网络经济中,为企业营造自由、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是国家监管的重要内容。此外,还应包括健全和完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程序,使IT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有法可依,有法律保障。国家同时应适当加大企业经营规模,以增强产业整体竞争力。
为使网络经济中资源的分配流向合理,互联网国际管理组织也应尽快促进全球网络经济的民主化治理工作。互联网国际管理组织主动制定将互联网管理单一化变成多元化的政策,将垄断市场转变为竞争市场的政策。这样,才有利于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
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发展中国家在网络经济发展中获得了怎样的机遇呢?我们知道,每个时代都有其主导行业,网络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与之相关产业的发展。
网络经济的发展,会极大地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会使就业结构发生很大的变化,使整体生活素质提高。所以,发展中国家虽然在信息行业起步较晚,但因为发达国家带来的网络前沿效应,发展中国家可以直接借鉴和继承,从而能够加快技术更新和经济发展节奏,使行业发展突飞猛进成为可能。
据联合国秘书处公布的最新资料显示,通过信息技术和知识来创造价值的“网络经济”使得“富国现象”更加严重。这一现实向所有发展中国家的IT界和政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 上一篇: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案例
- 下一篇:小学体育教学案例反思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网络监督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