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课程常用的教学方法范文

时间:2023-10-18 17:20: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美术课程常用的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美术课程常用的教学方法

篇1

1.美术教师进入新课程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我认为新课程改革再怎么改,再怎么“新”,也不能脱离了教师这一最基本的要素。如果教师没有具备一个教师的素质,怎么能进入课程,又怎么能去实施新课程呢?就不可能发挥新课程所带来的优势,这不是可笑致之。特别对于一个美术教师来说尤为重要,因此作为课程改革中的美术教师基本素质面临新课程的挑战。

1.1 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观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首先强调转变教育观念,传统的教学比较习惯于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组织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忽视了学生的发展需求,如我小时候美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就是让你一味的去临摹。

1.2 构建超越学科的生态型知识结构

美术教师大都具有美术专业知识和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对强调学科知识的常规教学胜任自如。美术新课程却更强调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强调美术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培养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等等这些要求促使我们美术教师要紧随社会发展,学习与美术课程相关的其他新技术、新知识,学习促进学生思维和人格发展的教育教学方法,形成开放状的生态型知识结构,真正实现教师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1.3 掌握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的互动教学方式

在美术新课程中由于贯彻新的教育理念,格外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带来美术课堂丰富多彩的互动教学。为了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更积极,美术教师要根据实际不断创设新的教学情境,营造适合学生成长的课堂氛围,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同时,互动教学活动将不断促使教师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

2.美术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转换

大家一直都在谈:教师不再是一个主导者,是一个引导者;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观念,既要做“严师”又要做“人师”。可往往在课堂中难以人为,于是苦思冥想,最后不了了之。那究竟怎么转换呢?一是班级授课制从西方传入中国已一百多年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直都扮演“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表现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重视对知识的传授,主观上重视教学的结果,在教学方法上重视讲授法、谈话法,师生交流的方式是单向的,缺乏师生互动的交流过程。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将和学生一道打破课堂的宁静,经常走下讲台、走出教室,利用学生生活中的美术教学资源,与学生共同观察、讨论、感受和体验。在课堂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信息及时交流,建立起平等和谐的、互动共生的师生关系。二是在美术教学活动中,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素质教育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这并不是要让每个学生或学生在每个方面平均发展,而是要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因材施教的依据,找到适合不同学生的教学方法。

3.改变教学方法

一个方法得体会让人终身受用,一个方法的失败会让人遗憾一辈子。新课程的实施不得不改变一些已有的教学方法,不是说这些方法不好,只不过适应不了这个前进的社会。于是把原先的一些较好的教学方法保留下来,但必须补充新鲜的“血液”。

3.1 注重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

运用立体的,动态的、连续的、全面的表示方法反映美术教学过程,多媒体教育已越发显得重要。它通过利用现代媒体的形、声、色并茂,表现手法丰富多样,富于变化的优越性,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多媒体教育中,运用课件教学不失为一个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教师在课前运用计算机把课件做好,上课时只须将学生带到多媒体教室。电脑展示的画面色彩丰富,有动画效果,有故事情节,有优美的音乐。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被最大限度的调动起来,使美术课堂真正做到寓教于美,美中育人。

3.2 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堂教学模式

示范――模仿教学模式是美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师首先通过示范提供给学生该绘画过程的感情认识,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参与观察、思考和分析,领会其中的道理,亦可展示可行(或可试)的几种方法,让学生边思考、边选择、边模仿、边体验。

尝试――指导教学模式。尝试有的教师认为这是数学课中最常用的,美术课不需要这种方法,其实这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一种最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先让学生(个人或小组)自主尝试来学习绘画方法,教师的指导分析贯穿在学生尝试学习的实践活动之中。让学生边学习教材、边尝试绘画、边商讨、边探寻方法。在学生尝试绘画和教师针对性的指导(有时包含部分的示范)的基础上,再经过进一步的实践活动来完善并获得技能和得到体验。

3.3 正确对待学生的差异

适应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在适当的时间以适当的方式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帮助,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在安排学习任务及各项教学环节中,要尽量考虑学生的差异,分别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机会在各自特长的方面表现其领先的优势,让他们有机会“露一手”,并给予积极的评价,以使他们树立起自信心。

3.4 由传统美术技能教学,倾向美术技能与审美教学的和谐统一

篇2

一、美术教师进入新课程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1.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首先强调转变教育观念,传统的教学比较习惯于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组织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忽视了学生的发展需求,如我小时候美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就是让你一味地去临摹。但在如今的新课程下能行吗?这不是误人子弟吗?所以美术新课程要求教师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组织教学活动,注重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们内在的发展需求和美术教学相吻合,实现学生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

2.构建超越学科的生态型知识结构。美术教师大都具有美术专业知识和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对强调学科知识的常规教学胜任自如。美术新课程却更强调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强调美术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培养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等等,这些要求促使我们美术教师要紧随社会发展,学习与美术课程相关的其他新技术、新知识,学习促进学生思维和人格发展的教育教学方法,形成开放状的生态型知识结构,真正实现教师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3.掌握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的互动教学方式。在美术新课程中由于贯彻新的教育理念,格外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带来美术课堂丰富多彩的互动教学。为了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更积极,美术教师要根据实际不断创设新的教学情境,营造适合学生成长的课堂氛围,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同时,互动教学活动将不断促使教师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在美术新课程中,教师将是一个开拓者和创造者,多样化和选择性的课程要求使美术教师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地完善自己,在课程改革的实践和探索中不断提高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才能为自己走进新课程提供最基本的、最有利的保障。与新课程同行的美术教师将拥有和展现教学的青春活力。

二、改变教学方法

1.注重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的世纪,需要更多、更优秀的人才,以提高民族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必须紧跟时代节奏。鉴于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的局限性,教学手段需要更新,现代媒体教学融入课堂已成为必然。一方面,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中知识的传授,素质的培养主要以教师的讲解、学生练习、巩固为主。理性知识太多,感性材料太少,不能充分发挥学生认识的主体性。另一方面,时代在发展,需要有“发展的眼光”。运用立体的、动态的、连续的、全面的表示方法反映美术教学过程,多媒体教育越发显得重要。它通过利用现代媒体的形、声、色并茂,表现手法丰富多样,富于变化的优越性,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多媒体教育中,运用课件教学不失为一个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教师在课前运用计算机把课件做好,上课时只须将学生带到多媒体教室。电脑展示的画面色彩丰富,有动画效果,有故事情节,有优美的音乐。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被最大限度的调动起来,使美术课堂真正做到寓教于美,美中育人。于是我就自学了几个制作课件的软件,实现自己能亲自制作,如我制作的《卡通画》、《千变万化的线》、《想象中的船》等课件,在运用中使学生感受到什么是“美”,让我明白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口头讲授方法,不能满足学生所需。而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具有形象直观性,声像同步性,画面的动态选择性和时空的可变性等优势,使学生对于学习美术的信息来自各方面,呈现出令人难以想象的效果。 2.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堂教学模式。示范――模仿教学模式是美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师首先通过示范提供给学生该绘画过程的感情认识,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参与观察、思考和分析,领会其中的道理,亦可展示可行(或可试)的几种方法,让学生边思考、边选择、边模仿、边体验。如在讲授《水墨画的笔墨技法》时,对于课中涉及到的中锋、侧锋、逆锋、拖笔等内容,单单通过口头表述恐怕学生难以领会,只有通过教师的示范,让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同时伴以适当练习,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特别要注意的是必须避免简单的缺少学生参与的师讲生听和机械模仿,尽量弥补该模式可能造成的认识活动的不完整性。

篇3

【关键词】美术;作品鉴赏;美术教学

1.灵活多变的入

首先,导课是关键,好的导课是课堂成功的一半。新课程美术鉴赏模块内容打破了传统美术欣赏课程以美术类别或美术史为线索的编排方式,每一课都按照一个主题来进行概括,整合了更多的美术现象,更加贴近了生活,扩大了视野。作品类型涵盖了中国画、油画、版画以及建筑、雕塑、工艺、民间美术、电脑美术等。教材内容的这种变化,使美术教学的课堂容量变的更加庞大,我们不可能在每一节课中都对教材的内容以及相关的知识一一罗列,这就要求我们对导入的点有所选择。正如德国教育家根舍因的范例教学论所描述:在现代知识量无限膨胀的背景下,要提倡"角落教学",应该注意学生的心智特点,选择一种具有共性,而且能激发学生兴趣,能起到"以点带面"作用的一种个案作为范例,使学生从典型范例中发现所属知识的规律,获得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那么,导入哪一点?如何选择?我们认为:只要选择一个最具典型意义的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并对此展开深入的挖掘和理解。这个具有典型意义的问题可以是一件美术作品,也可以是一位画家,可以是一句美术评论,可以是一种美术现象等等都可以作为导入的素材。当然,我们要让学生掌握的不仅是该"点"本身,更重要的是挖掘该"点"的背后隐藏着的规律与本质。而这个规律与本质恰是我们教学要达成的目标,要突破的教学重点与难点。所以,我们选择导入的不仅是切入点,也要是教学的重难点的外在形式,对这个"点"的挖掘能直指教学目标并是突出重点和解决难点的关键。

2.追求课堂教学艺术化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堂课上,享受到热烈的、沸腾的、多彩多姿的精神生活。"这是新课改所追求的课堂,是呈现教学艺术化的课堂,也是可以让学生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的课堂。

学生由于生活阅历、知识修养、审美经验的不足,难以积极主动地对美术作品进行赏析。因此教师要深刻理解有效教学理念的内涵,避免偏面地追求形式的"高效"却无实质效果的教学行为,真正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课程目标。教育学家第斯多惠在教师规则中讲过:"我以为教学的艺术,不仅仅在于传授的本领,而更在于激励、唤醒。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激励人?怎么唤醒沉睡的人?"这句话应该能给我们以启迪,在美术鉴赏教学中需要教师对学生作适当的引导和激发。

3.美术鉴赏教学方法有哪些

针对上面的状况,我们美术教师有必要让美术鉴赏方法进入美术课堂中,让美术教学顺利有序的进行。具体的方法有:

3.1比较欣赏法。这一鉴赏方法要求学生在美术课上从时空的维度去欣赏、比较美术作品,所谓"时空"指的是时间和空间,即古今和中外。此方法要求每一个学生对不同的美术作品进行分析,通过相互间的对比,总结出不一样的特点和感受。它可以指导学生从作品的创作背景出发,分析作品的创作特点和风格,从而让学生之间交换彼此的意见和感受。同时,比较欣赏法体现了一个重要的哲学观点,那就是分析与综合的思想。

3.2四阶段分析法。这一教学方法最先由美国的费德门提出,对中学美术教学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四阶段分析法顾名思义,有四个鉴赏阶段,包括理解、分析、描述、评价四个环节。对于学生学习美术课而言,很容易把握其中的内容,对学习美术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理解,先让学生欣赏作品,再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提高了学生学习美术的主动性;分析,是指美术教师指导学生分析美术作品的造型、制作工艺等特色,让学生善于发现美,对美提出自己的见解;描述,是指美术教师要让学生描述自己看到美术作品后的第一感受,从而深入到总体感受中去,激发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评价,指的是综合前三个阶段,进行不断的练习和思考,得出最终的结论。我认为,这一方法是比较全面系统的,也容易在具体的美术教学中进行。它比较注重基础,通过一点一滴,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情趣,教会他们基本的鉴赏方法。

3.3八字教学法。对于美术教师而言,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很重要。比如,上海市某学校的一位美术教师就根据他长时间的教学经验,摸索出一条适合美术鉴赏教学的新出路-八字教学法。都有哪八个字呢?有讲述、理解、感悟和评价,并分别对应语文常用的四种文体--说明文、议论文、散文及评论。这一方法使得美术课与其他科目的教学融合在一起,产生良好的互动效应。同时,八字教学法有一个重要的实施手段,那就是"设问教学",给学生先提出问题,在思考过后,教师应给予相应的指导,让学生做出答案,使美术鉴赏教学更有意义。

篇4

常用语一:“同学们,这些作品使你想到了什么?我们分小组互相交流一下吧!”

对应现象:教师刚说完,学生四个人一组或六个人一组,你一句我一句,一时之间课堂上人声鼎沸,学生个个眉飞色舞,好不热闹。面对此种情况,教师则是面带微笑,心满意足。随后是小组汇报、教师点评。

如此交流与合作,是学生自主性与合作性的体现吗?这样做到底有多大价值呢?我们这样做是真正理解了新课程的理念了吗?通过思考,笔者得到如下启示:

启示一:教师对学生在教学活动当中的自主与合作把握不恰当

独立自主和与他人合作都是良好的人格品质的体现。独立自主地思考问题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开发和想象力的提高。就小学美术课的内容来说,并非所有的内容都有必要进行合作学习,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做到独立与合作相结合,对教学的时间与空间做出合理的分配。

启示二:恰当把握学生整体和学生个体的关系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参与美术活动的机会增加了,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拓展,促进了学生思维方式的多元化,并培养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但是由于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发展水平有限,自我管理能力不强,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合作学习难免会流于形式,并不能实现真正的合作。尤其是更多的学困生会沦为听众,更加难以形成持久的学习兴趣。不仅如此,教师的评价多以小组整体评价为主,而忽视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关注,这样的教学无疑是毫无价值的。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树立对合作学习的正确认识,对学生进行异质分组,选择真正有价值的合作讨论的内容,指导学生形成合作的技能,学会在合作中解决自己所遇到的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还应该加强对学生合作学习的监督和引导力度,建立畅通的教学信息反馈渠道,唯有如此,方能实现合作学习对美术教学的正向促进作用。

常用语二:“请同学们自由选择自己想用的表现材料和表现方法”

对应现象:教师在课堂上设立了“学习超市”,让学生在经过讨论之后,完成同一个教学任务。有的学生说我要用彩笔来画;有学生说我要用剪刀来剪;还有学生说我要用贴画来做……最后,教师按大多数学生的意愿完成了教学。

启示一:“学习超市”式的教学方式不可在小学美术教学之中随意使用

表面看来,学生可以在“学习超市”之中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表现方式与表现素材,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但是这种方式能够在我们的新课程教学之中广泛地使用吗?按照新课程的理念,美术课的科学实验活动可分为“设计应用”“造型表现”“综合探索”“欣赏评述”四个方面,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是各有侧重的,过分地使用“学习超市”的教学模式,肯定会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在时间和空间上出现错位和重复。不仅如此,在我们的教学案例当中,教师“按大多数学生的意愿”来完成了教学任务,这与我们新课程所提倡的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原则是相违背的。

启示二:“学习超市”式的教学模式并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真的能够做到让学生自己选择表现材料和表现方法吗?不管是从教学的客观条件还是从教师的主观意识来说,这都是不现实的。教师在实际教学之中只不过是虚晃一枪、装装样子而已,最终教师还是会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跳入自己事先设计好的“陷阱”之中的。

篇5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 新课程理念 美术教育内涵 教师素质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3-0155-02

当前,《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正在全面实施,标志着我国基础美术教育改革进入了实质性阶段。小学美术教育与教学是我国基础教育中,对学生实施全面、综合的素质教育最重要的艺术教育手段。在新课程理念的思想指导下,传统的教育观念受到冲击,也对小学美术教育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面临改革教师首当其冲,小学美术教师应深刻领会新课程精神,更新美术教育观念,深化美术教育内涵;在教师素质的培养、教师角色的转换和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改变上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提高。以适应新课程提出新的教学理念,力图改变传统教育中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高小学美术教育质量,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一、新课程下美术教育内涵与外延的深化

基于《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精神,小学美术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方法等诸多方面都进行了变革,与基础教育改革所倡导的综合素质培养相适应。多学科之间进一步交叉融合,走向“综合性”。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的教育与教学应在“综合性”上做文章,这种“综合性”并不是简单的、杂乱无序的学科知识堆积,而是体现在三个方面:

1.注重学科知识外延的扩展

注重小学美术学科双基(美术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学习,并在此基础上拓宽学科知识学习的广阔度,注重学科知识间相互交叉、渗透、融会贯通,以适应小学艺术教育所要求的综合素质。在教学实际中把相关的学科和社会知识包容进来,体现出知识的纵向性和关联性,体现新课程背景下对学科知识外延的扩展。

2.美术教育功能内涵的深化

新《课程标准》提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教育功能也由单纯的美术教育向多种教育功能转变,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课程上应体现对学生进行人文主义的综合教育(素质教育)。美术教学活动除了完成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之外,还必须承担人文教育、道德教育、管理教育的功能,其实现途径表现为: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式的选择、教学行为的实践。

3.教师应注重技能的学习

《新课程标准》对美术学科内容在教学要求上有了适当的“调整”,淡化了学科的专业技能强度,在要求和内容上进行了“降低”与“弹性”的增强。但对小学教师来讲,并不等于就可以降低自己的专业技能,相反,还更应在拓宽专业知识面的情况下,注重技能的学习,正确理解这个“矛盾”的内涵。教师,只有具有精深的专业技能和广阔的知识,才能在未来的教学中游刃有余、得心应手。

二、美术教师进入新课程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1.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观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首先强调转变教育观念,传统的教学比较习惯于以教师、书本、课堂为中心组织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忽视了学生的发展需求。美术新课程要求教师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组织教学活动,注重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们内在的发展需求和美术教学相吻合,实现学生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

2.构建超越学科的生态型知识结构

美术教师大都具有美术专业知识和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对强调学科知识的常规教学胜任自如。美术新课程却更强调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强调美术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培养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等,这些要求促使美术教师要紧跟社会发展,学习与美术课程相关的其他新技术、新知识,学习促进学生思维和人格发展的教育教学方法,形成开放状的生态型知识结构,真正实现教师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3.掌握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的互动教学方式

在美术新课程中由于贯彻新的教育理念,格外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带来美术课堂丰富多彩的互动教学。为了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更积极,美术教师要根据实际不断创设新的教学情境,营造适合学生成长的课堂氛围,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同时互动教学活动将不断促使教师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在美术新课程中,教师将是一个开拓者和创造者,多样化和选择性的课程要求使美术教师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地完善自己,在课程改革的实践和探索中不断提高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才能为自己走进新课程提供最基本、最有利的保障。与新课程同行的美术教师将拥有和展现教学的青春活力。

三、美术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转换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不再是一个主导者,而是一个引导者;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观念,既要做“严师”又要做“人师”。这从根本上改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角色地位的转换,如何转换,本人认为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体现:

1.教师走下讲台融入课堂

班级授课制从西方传入中国已有一百多年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直扮演着“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表现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重视对知识的传授,主观上重视教学的结果,在教学方法上重视讲授法、谈话法,师生交流的方式是单向的,缺乏师生互动的交流过程。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要经常走下讲台、走出教室,利用学生生活中的美术教学资源,与学生共同观察、讨论、感受和体验。在课堂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信息及时交流,建立平等和谐的、互动共生的师生关系。

2.在美术教学活动中,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素质教育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这并不是要让每个学生或学生在每个方面都平均发展,而是要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因材施教的依据,找到适合不同学生的教学方法。美术新课程标准中有一个基本思想:“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应努力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特征,保证每个学生接受美术教育的权利。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要让全体学生参与美术学习,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引自《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我们的美术课程中,首先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美术学习活动中来,然后教师要积极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想方设法促进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有所进步。美国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曾说:“教师必须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传统的只注重‘教’的教师。”美术教师首先应该做一个积极、善意的旁观者,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你站在他的身边,或轻轻点拨让学生茅塞顿开,或真诚鼓励使学生充满自信。

四、改变教学方法,由经验性教学上升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性教学。

我国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以“注入式”、“应试型”为主。小学美术的教育与教学也是“师傅带徒弟”或“绘画技能培训”的延续,多数采用的还是传统绘画的教学模式,以经验性教学方法为主,这与新课程理念相违背。教学方法的不断更新是新课程对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一个基本要求,也是新课程理念下对教师素质的体现。美术教学是极具直观性的艺术教育,在教学手段上教师可从多方面尝试研究性教学,并注重学科的审美性教育。

1.注重信息化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的信息化时代,资源共享。要打破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的局限性,融现代媒体教学于课堂。一方面,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中知识的传授,素质的培养主要以教师的讲解、学生练习、巩固为主。理性知识太多,感性材料太少,不能充分发挥学生认识的主体性。另一方面,时代在发展,需要有“发展的眼光”。运用立体的、动态的、连续的、全面的表示方法反映美术教学过程,多媒体教育已越发显得重要。它通过利用现代媒体的形、声、色并茂,表现手法丰富多样,富于变化的优越性,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2.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堂教学模式

(1)突出美术学科的直观示范性教学。教师首先通过示范提供给学生绘画过程的感性认识,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参与观察、思考和分析,领会其中的道理,亦可展示可行(或可试)的几种方法,让学生边思考、边选择、边模仿、边体验。如在讲授《水墨画的笔墨技法》时,对课中涉及到的中锋、侧锋、逆锋、拖笔等内容,单单通过口头表述学生恐怕难以领会,只有通过教师的示范,让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同时伴以适当地练习,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特别要注意的是必须避免简单的缺少学生参与的师讲生听和机械模仿,尽量弥补该模式可能造成的认识活动的不完整性。

(2)在绘画技能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尝试”。有的教师认为这是数学课中最常用的,美术课不需要,事实上这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一种最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先让学生(个人或小组)自主尝试来学习绘画方法,教师的指导分析贯穿在学生尝试学习的实践活动之中,让学生边学习教材、边尝试绘画、边商讨、边探寻方法。在学生尝试绘画和教师针对性的指导的基础上,再经过进一步的实践活动来完善并获得技能和得到体验。让学生自主尝试,通过不断激发学生尝试绘画的兴趣和鼓励学生持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可培养其独立能力和创造力品质。

3.正确对待学生的差异

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在适当的时间以适当的方式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帮助,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在安排学习任务及各项教学环节中,要尽量考虑学生的差异,分别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机会在各自特长的方面表现其领先的优势,让他们有机会“露一手”,并给予积极的评价,以使他们树立起自信心。

4.把审美教学贯穿于整个学科美术教学中

素质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智、能结合。教师在授课时,不仅要注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更要重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重视美术学科的审美性教育,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的眼光、良好的行为、对生活的热爱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美术;新课改;运用;目标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8-0074-01

今年暑假参加了市教育局组织的美术新课程标准的培训,收获真的很大。通过学习,交流、研讨、评论并认真看了各位专家学者们的视频,我对这次课程培训有了全新的认识,对之前的一些疑惑和迷茫有了一些理解和体会。新的课程改革对美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把握这次美术课程改革的动向,如何把课改中的新的教学特点以及教学理念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去,如何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如何成为多面手,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明确各个学习领域的目标

造型表现领域:初步认识形、色、肌理等美术语言,学习使用各种工具,体验不同媒材的效果,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想的事物,激发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愿望。

设计应用领域:学习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易的创意和手工制作的方法,进行简单的设计和装饰,感受设计制作与其他美术活动的区别。

欣赏评述领域:观赏自然和各种美术作品的形、色、质感,能用口头或书面语言的形式对欣赏对象进行描述,说出其特色,表达自己的感受。

综合探索领域:采用造型游戏的方法,结合语文、音乐等课程内容,进行美术创作,表演和展示,并发表自己的创作意图。

其中造型表现及设计应用占有较大的比重,欣赏评述大多随堂教学,均分配在各科中。

二、激起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激起学生创作欲望

教师可适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在富有情趣、美感的氛围中,在美术课教学中只有精彩的导入才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语设计的好,先声夺人,就能激趣,创设意境,激起学生强烈的乐知乐学欲望。实物的展示,图片欣赏法,正所谓百闻不如一见。运用直观形象的插图、挂图、画像等图片材料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是我在教学过程中常用的方法。通过欣赏直观的图片投影,丰富多彩的图片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将学生引入课堂教学。说的再好,不如一览实物,它可以把任何繁琐复杂的事物变得简单明了。把实物运用到课堂上,不仅可以使内容变得通俗易懂,也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加深他们的印象。一节好的美术课除了要有好的导入,教师在开展美术活动过程中还需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热情。让学生了解美术,学会创造美的能力。让学生想画,激发创造欲望。要想让美术活动开展的生动、活泼而有效。首先要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有一种渴望去表现的情感,有一种想画的冲动。展示优秀同龄学生的美术作品来激发学生创作意识。在美术活动中,我收集了许多优秀的学生作品,利用这些来激励学生。那一幅幅生动的美术作品,虽不是十分完美的艺术品,然而在与他们同龄学生的眼里,这就是美,美的感受会使他们从心底萌发出也想试一试的念头。

三、提倡标新立异,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让学生学会观察,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我们可以尝试各种教学方法,可以利用事物的特点和想象力,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感受生活,再用自己手中的画笔去描绘生活。

合理的评价机制,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要采用合理的评价机制来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在操作过程中摈弃分数,采用评语,特别是运用一些积极的,有感彩的评语以受到学生的欢迎。教师在评价学生作业时,应该抱着一种充分尊重和信任的态度,耐心的运用恰当的评语谈出自己的体会和对学生的期望,可以起到与学生很好的交流作用,学生会更好的改正一些错误,因为他感到老师是关切帮助他和尊重学生他的。

因势利导、及时启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必要的技法训练,强调基础知识

讲授必要的技法如:画面的安排、人物的动作等没有它们作为画面的基础,就谈不上艺术的表现。在以后教学工作中我应不断的总结经验,学会运用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让学生想画、敢画、会画,并且保持他们画面中的天真、质朴、充满趣味想象的能力,提高学生绘画的质量。学生只有掌握一定的技法手段,才能初步体验到创造成功的快乐,而且能增强他们的自信,从而放胆去画,去表现自我个性。启发富于想象的构想爱好,想象是学生的天性,经常用可视的想象资料、以及联系学习、生活中的具体活动进行直观式的启发,帮助他们拓展思路,提高画面的生动程度。

篇7

在农村,由于家长认识不足,只要求孩子文化课成绩好,忽略对孩子各种能力、兴趣的培养,这样就把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扼杀在摇篮之中。农村学校多注重学生成绩和学校的升学率的原因,对美术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美术课多数被其他考试科目占用了,使学生对美术课失去了兴趣,这样不管是对学生还是教师,都存在着很大的弊端。那么如何培养农村学生的美术兴趣,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呢?学校外部因素是大环境,我们很难改变,但是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改变内因,转变教学观念,从课堂抓起,培养其兴趣。

一、 营造教学氛围,促进兴趣提高

在美术实践活动中要从学习气氛中激发他们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没有兴趣,被动的学习,直接影响教育效果。在美术教学中,对学生美术兴趣的培养和激发是学生上好美术课和其它美术活动的前提关键,学生有了浓厚的美术兴趣,才能够长久地保持学习的动力。

浓郁、良好的教学氛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动力,我在美术教学时,注意对教学环境的布置。比如把美术专用教室布置成一个小型博物馆,让墙上,黑板上,柜子里挂满或摆满各种绘画、工艺、雕塑和学生自己的作品。有了艺术氛围浓厚的环境,可以使学生步入教室就能沐浴艺术的海洋,受到美的感染,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一堂美术课是一首优美的童话诗,一段悠扬的音乐,还是一个动人的故事,因为这是老师创设的美丽情境。所以我常在美术课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精心设计一些情境,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常用的有游戏情境、音乐情境、谜语情境、故事情境、竞赛情境等。

二、 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审美意识

很多美术教师在以往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习惯于从学科本位看待美术课程,从而形成一种符合教师个体特征的教学模式,这些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教学顺利进行,但是却束缚了教师的思维方式,影响了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并给学生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会让他们感到美术是一门很专业的课程,使他们失去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就达不到新课程所要求的多种教育形式的要求。

新时期已不是单纯的应试教学,现在的美术教育几乎是以全新的理念和方式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它区别于传统的美术教育思想的特点不再孤立地强调“美术”的概念,而是突出“综合”,倡导创新精神,应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应当遵循审美的规律,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比较。教师不要急于用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悟和认识,而应当通过比较、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思考、鉴别、判断,努力提高他们的审美趣味。

在农村,教学条件的限制和教师水平的差异,使农村的美术教育参差不齐,美术教师的个人意识也有差异。我们的美术课并不是把学生培养成画家、美术家,也不是为了应付一节课,或者认为是简单的哄孩子玩。学生眼中的世界,描绘的水平绝对不可能和成年人一样,因为他们所表现的视觉形象多半是直觉与想象的综合,只有随着年龄增长,知识的积累,技巧的提高,才能渐渐使其变为直觉与理解的再现,才有可能变为主动的再创作。要在学习过程中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提高审美意识。在课堂教学当中,不能以太高的准则来评价学生,而是看在画中是否真实反映了学生的内心感受,是否有独特性、新颖性的表现。要多给予肯定的表扬,少有居高临下的指责。观念的转变是教学的指导思想,首先教师不能有“副科”意识,美术是不重要的课程等意识。美术联系其他各学科,渗透各学科,体现在生活的衣食住行中,教师要转变观念,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知识和意识,才能达到美育的目的。

三、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从兴趣入手,提高创造能力

1.改革教学方法

教师本身要有创新性思维,要思路活跃、方法新颖,让学生感到有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能引起学生积极思维,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关键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 使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想象、概括、动手等能力,逐步掌握学习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感到学习没有负担,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例如在七年级人物头像课程中,就可以用古老的“贴鼻子”、“贴眼睛”、“贴眉毛”游戏教学,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了解人物的五官位置关系,掌握五官的“三庭五眼”的比例关系。由于农村学校条件的限制使得很多课程不能开展,如果教师局限在学校现有的条件里,有的课堂教学内容只能是简单的讲讲,甚至让学生自己看看就上自习课了,我们应该利用农村现有的条件尽量开展好课堂教学。比如八年级的小泥塑造型课,我们可以利用农村的条件,不妨让他们再回到儿童的玩“泥巴”时代,让他们自己动手去挖泥,让他们在课堂上由老师引导从儿时的“捏娃娃”游戏开始讲解,使学生更真实的感受到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这样的课堂才是培养农村孩子兴趣的乐园,这样让学生在兴趣中吸取知识和掌握技能,就能收到最佳的学习效果,从而充分发挥了课堂活跃的优势作用,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构图能力。现代化教育不能局限在死板的传授知识,应该是以兴趣为引导,利用情景教学的模式创设兴趣的课堂氛围,达到美育的目的。学生兴趣与教学方法密切相关,美术教育要靠得当的教学方法去完成。要根据教材,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活跃课堂,培养学生兴趣。教师本身要有创造性思维,要思路活跃、方法新颖,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积极思维,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2.充分利用现有设备,直观教学

由于现在国家非常重视对农村学生的教育,所以现在农村学校也都配备了班班通设备。运用现有的教学设备来补充教学非常有必要。教师通过自己找些资料,如挂图、画册、录像、幻灯、光碟等,让学生观看欣赏。通过声音、图像、音乐刺激学生,激发学生兴趣。通过生动丰富的素材资料,将学生从课堂枯燥的说教中解脱出来。只有通过大量作品欣赏,教学示范,才能使学生增加感性的认识,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不断的艺术熏陶中,才能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例如:在八年级《笔墨丹青》这一节美术国画的课程中,因为教室条件限制,教师示范很麻烦,而且学生也不容易观看,我们就可以用 VCR通过多媒体来演示,让学生先欣赏作品,再观看绘画过程和技法表现。这样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真正欣赏到美的内涵,同时也减轻了老师的负担,我们还可以用多媒体电教手段为学生多角度,多方面,提供大量直观,形象的感性材料,对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十分有利。

3.围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设计教学内容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要力求构思新颖、感染力强,充分调动和吸引学生,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激发起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表现欲望和创作。所以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手段应是丰富、生动、多样的。要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发散思维的内容进行教学,我们在美术教学中,不仅仅只看到传统意义上的美术技能学习,而要看是否有利于学生良好综合素质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是否有利于学生个性品质的完善,是否能给学生以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若使每个学生画出一样的画或呈现同样的风格,是教学的大忌,是创造的大忌,应启发引导学生沿着不同的途径,突破传统思维习惯和模式,产生大量的变异见解,有意识地促使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地思维操作,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在课业训练中,就不能仅限于单一地模仿或照抄自然的训练,如果不顾学生的内心感受,不积极认真的思考,一味模仿很容易导致学生陷于僵死的思维状态,作业呆板、乏味、缺少生机,以致阻碍学生的创造意识的发展。

篇8

关键词:初中美术;课堂导入;学习兴趣;学科特点

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在以往的美术课堂中,课堂导入的形式比较简单直接,缺乏激情,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很难调动起来。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生的学习动力来自于学习的动机,产生于学生的学习心理需求,只有在学生对学习的重要意义充分地认识以后,才能对学习产生强烈的愿望。而课堂导入的成功与否能够直接决定学生是否对本节课产生兴趣,因此,在进行课堂导入的时候,需通过多样的形式、方法和手段策略,先声夺人,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地集中到课堂中来。这里就几种常用的导入方法谈一些粗浅的体会。

一、教具展示导入

采用优秀作品和实物等做教具,突出直观形象的视觉感受。实践证明,学生对实物都比较感兴趣,因此将实物带入课堂进行展示,学生能够被直观的实物形象迅速地吸引到教学中来。例如,《驶向未来》一课中,教师首先将自己制作好的飞机模型展示出来,这样学生的情绪会迅速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会变得非常活跃,学生也跃跃欲试,想要自己亲手来制作。这种实物展示导入课堂的方法更具吸引力,能迅速吸引学生的眼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教学顺利地进入下一个环节。

二、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进行导入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美术课应植根于生活,把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帮助学生美化生活,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这就需要教师将学生的实际生活与美术课堂教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课堂中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互相沟通的桥梁,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里,不断地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如,《我的居室》一课,在进行居室色彩搭配中,可以先拿出一张没有涂色的居室设计图,提问:这所房子好看吗?为什么?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房间比较熟悉,学生直接就能看出图片没有颜色,看起来很单调,找出其中的原因,至此,大部分学生就能够意识到色彩对于房屋是非常重要的。紧接着提问:如果这间房屋是你们自己的,你们会怎样去装饰呢?这个问题提出以后,学生会主动地思考自己如何给这所房子着色,从而为后续学习的进展奠定好基础。

三、创设情境导入

教师需从教学需要出发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让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使用,长篇大论的语言或文字不如形象直观的感受更容易接受,使用图、文、声、茂等直观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官产生强烈的冲击,以此来作为课堂的导入,在成功率和效率上都大大提高。

首先,播放电影电视视频,为学生创设想象的空间。好的影视作品,其色彩搭配、画面感、空间感等方面给人以想象空间,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上《星空》一课时,可以拉上教室窗帘,关上灯,利用投影设备把真正星空的景象投影到教室墙壁上,并且播放关于星空方面的影像资料,使学生感觉到真正置身于星空里。其次,利用音乐与文学结合,刺激学生的听觉系统,结合文学思考品味,引发联想。例如,在《中国结》一课的导入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诗歌《中国结》,并让学生感受诗人内心的活动,勾勒出中国结的美好。然后播放《美丽的中国结》的乐曲,让学生尽情地去想象。最后,综合参与导入,利用图片、文字、声音并茂,激发学生的情感。将多种感官符号融合在一起,使其置身于情境之中。例如,《多彩的风景》这课,教师可以从自己充满感情的讲述开始,可以是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的朗诵,也可以是其他关于四季风景的文字,然后结合一组组关于风景的图片,配合轻松的音乐进入课堂教学中。但是现代技术及多媒体的使用使得美术课中的信息量大大增加,容易造成图片繁多、内容陈杂、花样百出,超载的信息可能会成为干扰信息,因此对于各种资料、信息、图片等的选用要做到“精”且“准”。

四、利用设疑导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疑问本身就是一种激发求知愿望的刺激物。”巧妙设置疑问,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引向教师预期的目标,诱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课堂教学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例如,在进行《灯与光》的教学时,教师提问:首先,我给大家出一个谜语,看大家能不能猜到?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趣会立刻集中到教师的身上,“一根藤上结瓢瓜,生根结果在你家,年年看瓜瓜不长,夜夜看瓜瓜开花。猜一日常用品的名称。”其实谜语很简单,目的是使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使师生之间的距离拉近。当学生猜对了后,教师马上引出本课的学习内容。这样的导入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思维很容易就能够进入课堂中,加上课堂的实际内容也不是传统的用笔来画,而是动手制作,这样学生会感觉很好玩,也会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下投入到学习中。

关于初中美术课堂导入的策略是多种多样的,除了本文所述的几种导入方法以外,还有诸多的导入方法,如,提问导入、谈话导入、对比导入等,更多的导入方法还有赖于我们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去探索、去发现。不管是何种导入策略,都要符合教学实际、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与教学的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总结实际教学过程中的经验,最重要的应是彰显学科特点,不断地完善课堂导入策略的艺术性。

参考文献:

[1]王远.导入式教学在初中美术课堂中的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2(8).

[2]李占宾.初中美术课堂导入法浅议[J].金色年华:下,2012(3).

[3]叶华.精彩导入新课轻松驾驭课堂:浅谈初中美术课的导入艺术[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1(1).

篇9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育氛围愉悦化

热爱学生是作为一名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感觉到你对他的重视,感觉到 “老师在期待我”,那么,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上《外国肖像画赏析》一课的时候,我安排学生谈谈自己对作品的看法。轮到一名女生的时候,她犹豫地站了起来,一言不发。我耐心地从各个方面启发她、鼓励她,脸上始终挂着笑容。在我和同学们的帮助下,她终于开了口。后来她在课堂小结中写到,当时她非常紧张,不发一言,但老师并没有生气,始终微笑着鼓励她,给了她很大的信心,感受到了老师对她的期待,她终于勇敢地开了口……她感谢老师给予的信心,相信自己以后会更勇敢地发言。说实话,我并没有太在意这件事,但看到她的小结后我更深刻地理解了教师的微笑和鼓励的眼神能给学生带来多大的信心。

爱默森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尊重学生,建立融洽、平等的师生关系,形成愉悦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信赖感,亲切感。让学生乐于参与、敢于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我们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上好每一节课,平等地看待每一个学生,不能失去对任何一个学生的“期待”。

二、明确课堂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情境化

点明教学目标,可以让学生了解本节课或本单元要掌握的内容,可以明确努力的方向。所以,每堂课开始,我都会通过各种方式把学习目标让学生了解,最常用的方式就是在黑板的左上角,开一目标专栏――专门用来写明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一目了然。

教学情境是课堂的基本要素。一堂成功的美术课,应该是通过有效的情境创设,让学生不知不觉地参与到课堂中来,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余文森教授说过这么一句话:情境好比美味可口的汤,知识好比盐,知识必须要融入情境中,学生才能容易理解、消化、吸收知识。我上《奇妙的肌理》一课时,准备了两盆清水,然后请学生在一只盆里滴上几点墨汁,另外一只盆里滴上油性颜料,然后分别轻轻搅动水面,随即迅速地在水面上铺上一层宣纸,同学们惊奇地发现,宣纸上出现了似幻似真的美丽图案。欣喜之余,疑问产生了,这是为什么?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促使学生立刻选择喜爱的材料,尝试肌理的创作。有的学生做出了各种奇幻漂亮的图案,有的学生却失败了。失败的学生不服气,这是为什么呢?问题产生了:制作肌理可以选择哪些材料?如何选用材料本身的肌理?颜料和水的用量该如何掌握?综合材料的运用效果如何?就是在这样一个自由操作、探讨交流的氛围中,学生的思维变得异常活跃,不断提出疑问,并寻求解决方法。

三、不断丰富教学形式,教学手段多样化

初中学生的年龄层决定了他们的心理特点,幼稚与懂事并存、自觉性与不自觉性纠结,喜欢新鲜、新奇的事物,接受能力强。对于这样的特点,教师必须以丰富的教学形式来吸引学生,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例教学《面具设计》时,我先安排了几个学生戴着面具为大家来了一段表演秀,振奋的音乐,别致的面具、精彩的表演,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目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再由此引入这课的内容,配以各种面具的图片,拓宽学生视野,开始了这节课的讲授。

教学《有趣的墙》时,把学生分成6个小组,每组完成一面“墙”,小组与小组之间要展开竞赛,看看哪组的作品设计最具创意、制作精美。对各小组每个组员的要求是一人至少完成“墙”的5个基本形,不允许出现小组内个别组员“包办”完成基本形的情况,全部完成后放在一起进行累积,形成一面墙。丰富的活动,适当的竞赛,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心,更是调动了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同时在活动中也锻炼了学生的合作、沟通、实践等能力。在后来的学生学习反馈中,绝大部分学生都讲到喜欢这样的方式,有一定的自由度,也锻炼了他们的能力,并提出希望说以后多多采用这样的方式。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中学阶段是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从萌芽到形成的重要阶段,是品德发展的重要阶段。作为美术教师,我们要不断地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下健康成长。这也是我们要不断研究和探讨的主题,要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总结和反思,突破这一现象,让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永驻美术课堂。

篇10

【关键词】新课改 美术课程 美术作业 设置

新课改背景下的美术作业是美术教师教育教学成效的标志之一,也是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表现形式。学生通过美术作业对知识进行掌握、温习、运用,教师通过学生的作业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实际程度,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传统与革新的教学理念是不同的,作业的形式也有了新的思考,美术课程标准对课堂教学有了新的要求,美术的作业形式与传统相比也有所不同,所以在反思传统作业形式的情况下,对美术作业形式进行新的思考,有利于推进美术课程改革的进步与发展。传统的美术作业形式注重学生对美术的技能、技法的表现和运用。教师通过对知识的讲解,学生根据教师讲解的步骤和方法进行作业的操作,或教师通过对步骤和方法的演示,学生按老师演示的步骤,随着教师的示范,进行作业操作。这种作业形式多是临摹其他作品或参照事物进行写生,其形式单一,注重专业训练。轻视学科间的整合,师生多是注重所画或制作作品以及事物的结构、形体、比例、透视、色彩等效果;请示学生自主性的广义上的创意、分析、思考与探究。其专业性强,但对初中生来说教育性不足,与课程改革的要求有极大的不同。再者,教师在作业的批改与评价中,注重分数评价,很少以批语的形式指出作业中的优点与不足,一般是展示几幅较好的学生作业,指出他们的优点,其他大多数学生难以发现作业中存在的不足,所以就难以改正作业中的缺点。教师在作业的批改与评价中,追求优秀作业的完成效果,轻视学生作业完成的普遍性的做法,是不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另外,基础教育阶段的传统教材中,学生的课外活动较少,基本上都是技能、技法上的写生训练。学生对美术的认识,了解,作业的完成基本都是在课堂。改革后的美术教材,学生的课外活动较多,学生走出课堂,到社会生活中去认识美术,了解美术,使美术贴近了学生的生活,所以,教师对学生美术作业的要求必须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针对新课程改革提出的要求,结合传统教材中的作业形式,对现在美术教学中的作业形式进行了新的思考:

(一)讲解示范与引导探究相结合,注重学生对作业的自主完成。教师应从传统的教学观念中解脱出来,在吸收传统学生作业形式优点的同时,转化为教师的讲解、示范、引导相结合,但要突出对学生的引导,启发学生创造性的完成作业,促进学生自主探究技能、技法在作业中的运用,使之自主探究完成作业的创意过程。 从而,增强学生对作业的探究情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知识,分析问题,主动动手动脑的能力。

(二)技能练习与创意体验相结合,注重学生对作业的创意思考和过程体验。学生作业中不可缺少技能技法的运用,但是生硬的临摹与写生中,难以开发学生的创意和创意中的体验过程。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实际,利用作业的创意印发学生多角度进行思维创意。比如:画一个实物苹果的作业形式和给学生留一幅《苹果》作业的形式,在绘画结果上是完全不同的。前者学生对苹果的形体、结构、色彩可能画得淋漓尽致,但对学生思维的开发上与后者相比回截然不同,学生可以展开想象,由苹果联想到果园,联想到耕耘、收获,联想到人生等,画的内容丰富了。之后再进行作业的分析与评述。

(三)单一形式与学科整合,注重对学生的全面培养。美术作业虽具有一定的直观性,学生的兴趣比较浓厚,但是久而久之,学生的兴趣也会淡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从注重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与联系,加强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有的教师引导学生描述作业内容,分析作业方法,评价作业形式,讲述身边故事,描绘课间趣事,设计自然花卉,观察地方景观等,都需要与其他学科相互联系。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作业形式,增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达到了教学目的和要求,从多方面加强了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

(四)分数评价与批语评价想结合,注重对学生的激励作用。传统美术教学中的作业评价一般是以分数为标准的。课程改革后,学生的作业形式有独立完成的,也有小组合作完成的,教师在对学生作业进行评价是应采取分数和批语双项结合的形式,在分数评出等级的同时,用教师的批语指出学生作业中的饿优点与不足,指出加以改正的方法和措施,同时提出希望加以鼓励,促进学生对自己劳动成果的珍惜和认可,从而,也能沟通师生间的情感,增强学习兴趣,改变学习态度,提高学习质量,达到美育目的。

(五)课堂作业与课下作业想结合,注重学生作业在时间中的应用。学生在课堂作业中,掌握了技能、技法,体验了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创作性的完成作业的操作,但教师的任务还没有完成,还要注重引导学生把学会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之中,如指导学生运用于黑板报、手抄报的设计与绘制,班级文化建设的设计与应用等,使学生的作业能独立运用于校园生活之中,并逐步拓展到校外的社会生活。

(六)提倡美术作业的个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