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心理疏导方式范文
时间:2023-10-18 17:20: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孩子心理疏导方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后进生 社交心理 疏导
后进生往往是不被同学们欢迎,甚至令老师、家长揪心、担忧的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多表现为孤独、自卑、焦虑、逆反心理强,而且常常心灵封闭。其实在他们心灵深处是多么的渴望与人交,他们更需要关爱、尊重、理解和信任。在增强后进生社交自信心,引导他们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方面进行了案例分析与研究。
一、案例:李玲,女,16岁,学习成绩很差,上课不发言,而且总是在回避和老师的接触的机会,个性胆小、自卑、不擅言谈。在学习上常常撒谎,一般不能按时完成作业。
家庭生活背景:父母务农,靠做点小买卖谋生,父母平时几乎没有时间,甚至也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其唯一的教育方法就是粗暴的训斥与打骂,尤其是在学习的问题上。孩子和父母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
二、案例心理问题分析
通过长时间的观察与了解,发现她与人交往的主要心理表现是:严重自卑心理、孤独焦虑心理、胆小压抑心理。我认为形成该心理的原因主要是:
1、父母在学习上对他的期望值太高。
通过家访和与家长的谈心,了解到李玲的父母都是农民,生活比较艰苦,因此希望孩子学习成绩优异,将来能够出人头地。但是这么多年以来,李玲的成绩很让父母失望。为此,家长通过请家教、找亲戚帮忙等种种方式来弥补,但仍不见成效。父母的打骂使她形成了严重的胆小、焦虑心理特征,造成了如今自卑、孤独的性格。
2、同学的排斥
因为她在班级里成绩一直非常差,每天面对许多的错题改正,考试常常不及格。由于长期不被群体接纳,李玲一直就像一个熟悉的陌生人出现在班级里,可以想象他内心的孤独、焦虑和无助让他多么痛苦了。
我利用课余时间主动找她谈心,给予倾诉机会,和相应的社交心理疏导。关心、爱护,帮助她树立健康的自信心,同时教授他一些社交技巧,让她有机会能自由地与他人交往,促进其社交心理素质不断加强,心理更加健康。
三、注重疏导
(一)疏导父母
我主动利用傍晚及星期天与张松父母谈心,劝他们给孩子更多生活空间并给孩子提供更广阔的发展途径。建议家长在生活中多抽出时间,多和孩子沟通,多一些欢笑,多赞扬孩子身上的优点,例如:忠厚诚实、细心体贴等等,建立孩子的自信心。鼓励家长对孩子表达心中的关爱,不要一直打骂,打消孩子心中焦虑、胆小的情绪,培养正常的社交心理。
(二)疏导同学
在班级里告诉同学要平等友爱的和张松相处,不要随意的欺负、取笑他,因为每一个人都是有自尊心的;耐心细致的关心他,如果张松有不懂的地方向你请教,态度要耐心,不要用不好听的话去讽刺他;帮他树立信心,让同学们真心想一想他的优点,例如:忠厚诚实、细心体贴等等。并且和班主任沟通,给他安排了一个活泼爱笑的学生作为同桌,为他建立良好社交人际关系奠定了基础。
(三)个人疏导
在学生的心理成长过程中,我们始终相信,个体内心的成长才是最重要的,只有通过自我激励、自我成长,才能真正达到心理的成长,只有发挥他个体的自我力量,才能使他真正走出孤单、走出胆怯,树立健康的社交心理。
1.发现“闪光点” 学会赏识自己
每个学生都有其“闪光点”。正如一位老教育家讲的那样:“人无全才,人人有才;因材施教,人人成才。”我告诉他“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十指有长短,各有各作用。天上有月亮,也有星辰,甚至有一些我们根本看不见。可是,它们依然有存在的必要。我不仅让她在小卡片上写下自己的优点,而且我还发动全班同学一起写下她的优点,并在班上读给她听。开始她很惊奇,很害羞。后来她的眼中开始闪现光芒,腼腆地绞着手说:“我没有想到,我还有优点,这么多……”我鼓励他发现优点,赏识自我。
2.提供社交机会
篇2
【案例描述】
一、个人成长史
李某,男,16岁,陕西杨凌人,2013年8月进入我校学习,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该学生长得形象喜人:五官端正,体态适中,皮肤白净,浓眉大眼,身高1.78M,但不爱学习。因为是独生子,母亲对其极其溺爱,生活很懒散,父亲性格内向,不爱说话,文化水平不高,由于工作忙很少管教孩子;母亲没有正式工作,性格弱,心底软,文化水平不高,每次对孩子的各种要求总能想办法满足,致使孩子缺少正确的教育与引导,一旦出现解决不了的事情,父亲处理问题的唯一方式就是打,为此夫妻常常吵架,家庭不和睦,导致父亲对儿子的教育纯粹持放弃态度。
二、入校后表现
1.抽烟很厉害,每周最少两包且每包价位都在10元以上。
2.生活懒惰,他的床铺、床下和课桌上常常杂乱无章,生活用具胡乱摆放,书和本子“蓬头污垢”。
3.喜欢和女生交往,军训刚来就喜欢上一女生,为了表示他的忠心,花200元在自己的手上纹上该女生的名字,时间不长,两人分手。
4.无学习兴趣,整天找机会请假,严重时甚至旷课,不按时交作业,甚至不做作业。
5.行规上也有问题,主要表现在:上课不遵守纪律,坐不了多长时间就晃动椅子,爱惹不如他的同学,怕惹比他厉害的同学;上课不是乱喊,就是独自发愣,课余时间能量很大,爱搞“恶作剧”,看起来很快乐。
【案例分析】
三、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1.母亲的溺爱是教育失败的罪魁祸首。李某的母亲性格弱、心底软,文化水平不高,每次对孩子的各种要求总能想办法满足,致使孩子缺少正确的教育与引导。孩子要什么就给买什么,总是习惯用物质表达对孩子的爱。使孩子养成不珍惜物品、讲究物质享受和不体贴他人的坏性格,毫无忍耐和吃苦精神。溺爱导致孩子生活懒散,家长允许孩子饮食起居无秩序、睡懒觉、不吃饭、看电视或上网到深夜等。这样的孩子缺乏上进心、好奇心,不能安静专注,做事心猿意马、有始无终。
2.父亲的粗暴是教育失败的有力帮凶。李某的父亲忙于工作,和孩子的交流很少,遇到问题就会斥责妻子、谩骂孩子,在老师面前又袒护孩子;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夫妻两人的方式常常不一致,致使家庭不和睦,现在孩子的父亲纯粹持放弃态度,对未成熟的李某来说是最大的打击――失去信心,自暴自弃。
四、初中教育理念有偏差
学校为追求升学率,对学生的要求过高,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老师以分数论英雄为考核标准,不但容易让学生丧失继续追求成功的热情,还为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埋下祸根;个别老师不懂得学生的心理特点,不能正确对待其所犯的错误,处理方式不当,使矛盾和冲突日益恶化。
【疏导方式】
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帮助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树立信心,养成良好习惯。针对李某的实际情况,我采取以下处理方式:
1.以爱为本,雨润心田。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学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只有爱问题学生,才能走进他封闭的心灵,做好转化工作。为此,我经常课间、课外挤出时间帮助李某,以平等的姿态找李某谈心,时时清楚他心里正在想些什么,他最担心的是什么;从不盛气凌人地训斥他,多表示一些理解,适当给一些点拨,指导他阅读一些成功人事的传记、书刊,开阔视野,不断激励自己,使他明白只有胸怀宽广,能接受他人意见的人才能成就真正的自己。另外,积极联系任课教师,让他们也参与到李某的教育中,让李某充分感受到老师们的关爱,进而起到春雨润心田的作用。
2.因势利导,扬长避短。李某虽然不爱学习,行为习惯差,但是很热情,为此,我充分利用他这一优点,让他但当班级的生活委员,使他把大部分心思转移到爱好、感兴趣的事情上,因势利导,扬长避短,并对他的进步即便点滴进步也予以及时、诚恳的表扬,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他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自身价值实现的愉悦,慢慢地他对学习、生活、自身逐渐积累了信心,再加上老师的信赖、同学的支持,他的情况发生了很大转变。
3.及时疏导,常抓不懈。李某的不良行为习惯是长期形成的,不是一、两次说服教育就可消除的,要反复抓,抓反复。十五六岁的孩子正处于青春期,对于异性有好感是很正常的,但像李某这样,为了表达对对方的爱,不惜花钱、受疼痛在自己的手上纹上该女生名字的学生倒不是很多,更何况,交往时间不长就分手了,听到、看到这样的事情,我第一时间找他谈心,了解他的思想动态,留意他的情绪变化,并通过一些正面的、反面的例子开展疏导,帮助他解决由此造成的心理伤害。后进生的不良行为是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的,他们的缺点是在经历了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后日积月累起来的。一个有明显进步的“差生”,一旦有不良事物的刺激和影响,以前在他们身上沉淀下来的缺点就容易重新暴露出来,因此教育好后进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既不能操之过急,又要有足够的信心和诲人不倦的精神,更要常抓不懈,反复抓,抓反复。
4.转变观念,放低要求。对待问题学生,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成长,其次对他的要求放低,且有计划地提高,循序渐进,让他能得到老师的肯定、能赢得同学认可、感到自身的进步,通过合力挖掘他的潜力,帮助他成功。
5.适时沟通,适当指导。联系家长是教育的一种方式,但也是问题学生最讨厌的。学生犯错,老师可以联系家长,但不能事事都向家长汇报,应针对事情的大小、学生的差异、家庭的状况开展。与家长沟通也不能只是汇报,还要指导,李某母亲一味溺爱,李某父亲由打骂教育到彻底放弃,都是教育的误区,老师要对家长的教育表示理解,同时指出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但得不到效果,反而会令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要求家长多给孩子温暖,指导家长运用适当的教育方式,且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要达成一致意见,共同做好孩子的转化工作。
篇3
[关键词] 单亲儿童 心理问题 教育 疏导
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影响男女婚姻的因素越来越多,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中国的离婚率一直呈现着上升的趋势。有研究指出,在这些离婚的家庭中,百分之六十八是已经有孩子的,这就意味着中国单亲孩子的数量同样呈现出递增的趋势。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缺少父爱或母爱,从而导致心理失衡。他们常常感到孤独、自卑、低沉,这种被扭曲的心态进而严重影响到他们的情感、意识和品格的发展。事实上,和其他所有孩子一样,单亲孩子也具有聪颖可爱的天资、活泼天真的本性、好学上进的心愿、喜交朋友的心理,只是他们处于一种不利于他们天性发展的生活环境中,又极有可能在社会的各个层面受到同龄孩子的不理解甚至是歧视,从而导致这种严重的后果。由此,我们不难发现,非常态的家庭并不意味其家庭教育必然存在许多困难或不利条件,但正常完好的家庭在子女教育上的优越性却是显而易见的。
一、单亲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
显而易见,单亲家庭的儿童由于得不到父母健全的关爱,因此在成长的过程中很容易形成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
1.单亲儿童的异常表现往往是心理问题最初的征兆
许多单亲孩子在和同龄儿童接触的时候表现的格外冷淡,几乎没有一个儿童应该有的同情心和好奇心。他们不会因为身边的小朋友有了新奇的玩具或漂亮的衣服表现出特别的表情,同样,当身边的小孩高兴或者伤心的时候,这些孩子也不会表现出特别的表情。除此之外,单亲的孩子对于陌生人会有一种莫名的警惕和紧张感,遇到生人文化的时候时常会出现语无伦次或者是干脆不搭理的行为,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表现了这些孩子在心理上开始出现不同于其他孩子的异常之处。
2.单亲儿童容易产生不合群的孤僻性格
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父母离异,很容易在心理上存在恐惧感,感觉自己和别的小孩子之间存在差异,从而衍生出孤独感。由于害怕受到外界的嘲笑,并在心理上认为自己有被抛弃的嫌疑,所以单亲儿童大部分会拒绝解除人群,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种孤僻的性格。单亲家庭的家长在工作和家庭照顾上往往是不能兼顾的,因为只有一名家长监护小孩,而这名家长在经济压力上显然造成了要花更多精力在工作上的趋势,所以几乎就没有时间陪同孩子学习和玩耍,与孩子沟通和交流的机会就更少了。因此,单亲孩子很容易形成一种孤僻的性格。
3.单亲儿童容易形成不安全感
单亲家庭的孩子,尤其是幼儿,在父母离异之后很容易产生缺乏安全感的心理。由于孩子很小,无法真正理解父母离异的原因,所以当父亲或者母亲有一方离开他的时候,孩子的心理自然会产生一种不安全的感觉,担心剩下的家长是否随时也会离开自己。这样的孩子甚至在长大之后,也会保留这样的不安全感,并在今后的感情道路上留下一定的影响。
4.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并增加不信任感
单亲的孩子总是缺乏幸福的感觉,因为孩子的心情是十分单纯的,只要父母都陪伴在身边就很容易产生一种幸福的感觉。由于没有一个完整的家庭,他们害怕与同龄的孩子谈论家庭生活或者是谈论自己的家庭,因为内心深处他们对自己的家庭缺憾有一种自卑的感觉。再加上家长在离异之后多少回出现情绪的反常和波动,这些都会对孩子造成一定的影响。更有情况恶劣的家长在离异之后的不良情绪发泄在孩子的身上,进一步增加了孩子畏惧的心理,从而造成了单亲孩子在之后的生活中产生自卑和不信任的感觉。
二、对单亲家庭的孩子进行教育和疏导要注意方式方法
众所周知,单亲孩子面临的生存环境相对于同龄的孩子而言,更为复杂和多变,而在他们成长的过程当中需要更多家长、老师的引导和呵护,否则将很容易在心理方面出现各种难以预料的问题。同时,这些孩子的心理又格外的脆弱,所以在面对这些孩子的时候,我们的教育要格外讲究方式方法。
1.创造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
单亲家庭的孩子在生活环境上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很多孩子在短时间内不能适应过来。而在学习上,很多孩子有了害怕甚至是拒绝去学校学习的现象,原因是害怕在学校受到老师和同学的歧视对待。面对这种情况,为单亲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取得孩子监护权的家长不要再孩子面前喋喋不休的抱怨离异伴侣的缺点,更不要对孩子进行报复性的教唆,负责孩子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肯定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产生心理扭曲。家长应该正确引导孩子看待父母离异这件事情,如果是幼儿,可以进行一些童话式的疏导,如果孩子年龄较大,可以将离婚的事实直言不讳的告诉孩子,并强调父母的离异并不会减少孩子应该得到的父爱和母爱,在心理上孩子的负担,给孩子营造一个安宁的生活环境。其次,家长应该主动去学校与老师进行沟通,请老师帮助在孩子学习的班级中营造一种友爱的气氛,减少其他孩子对单亲孩子的歧视,让他们感觉学校和家庭一样是值得信赖的安全环境,这样有利于孩子们在父母离异后的心理恢复和成长。
2.积极培养孩子正确的兴趣爱好
前文说到,单亲孩子更容易出现性格孤僻、不合群的现象,所以家长在教育和培养孩子的时候要积极鼓励他们参加集体活动,培养孩子正确的兴趣爱好。家长应鼓励孩子多在学校社区参加集体活动,让孩子学会如何与人共处,教育孩子要和身边的人团结友爱,这样才能更快的帮助孩子走出自闭自卑的心态,同时,还要时刻关注孩子是否有抑制自尊心的过度膨胀的现象发生。应该及时让孩子从别的同性孩子身上找到自己的归属感,纠正以前可能出现的性别认同的偏差。
3.鼓励是帮助孩子健康成长最有效的方法
对于单亲家庭的孩子而言,鼓励是非常重要的。他们常常在信心上有所确实,家庭的不健全会造成孩子们过重的心理负担,让他们总是有一种自己不如别的孩子的错觉。因此,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要对这些孩子倾注更多的热情,并且积极主动的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哪怕只是一些细微的细节也不要放过。要时刻让孩子有一种被关注感,并且在不断的鼓励和表扬中建立起一种自信心,获取一种成就感。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避免单亲儿童出现不良的心理问题。
单亲妈妈或者单亲爸爸不要因为孩子失去父爱或母爱,就格外地宠溺孩子,而是要放心大胆地让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孩子在动手动脑中发展自身,健康成长。在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的时候,家长们要多鼓励他们,并且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让孩子从小就建立起对家庭的责任感,使他们长大成人后,能自觉担负起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只要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为孩子创造正常的生活、学习环境,相信单亲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同样表现的出色,他们的人生同样会很精彩。
参考文献:
[1]周弘.让孩子更要懂孩子.广东南方日报出版社.
篇4
摘 要 目的:探讨分娩过程中心理疏导技巧的应用及效果评价。方法:收治分娩初产妇686例,观察常见不良因素对产妇分娩、产程、出血量等的影响,并对产妇进行心理疏导。结果:686例初产妇中,顺产589例(85.86%),剖宫产97例(14.14%)。平均产程336.99分钟,平均出血量197.01ml。结论:分娩过程中的心理疏导可促进孕妇的顺利分娩。
关键词 初产妇 心理疏导 效果评价
Application and evaluation of effect of mental counseling skills in the process of delivery
Li Ling
Obstetrical Department,the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 of Zibo City,Shandong 255029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and effect of mental counseling skills in the process of delivery.Methods:686 cases of primipara were selected,and observe the influence of the bad factors for smooth delivery or not,stage of labor and amount of bleeding.The primipara were given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Results:In 686 cases of primipara, 589 cases(85.86%) were eutocia, 97 cases(14.14%) were caesrean section.The average stage of labor was 336.99 minutes,and the average of amount of bleeding was 97.01ml。Conclusion: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in the course of delivery can promote the smooth delivery of pregnant women.
Key words Primipara;Psychological counseling;Effect evaluation
妊娠、分娩是育龄期妇女的一段特殊时期,从妊娠开始到分娩不单单是一个生理过程,社会、家庭、心理因素带来的影响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初产妇在临产时由于多种因素影响,会出现如焦虑、紧张、不知所措、害怕疼痛、没有耐心、烦躁、恐惧等心理变化,影响分娩进程。如何正确引导初产妇减少和消除不良因素刺激,关乎能否顺利分娩和母婴安康。通过对初产妇分娩过程中出现的几种常见问题进行及时干预,探讨有效方式解决以上问题,收到预期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2年1-12月收治分娩初产妇686例,孕周29~42周,年龄20~25岁323例,26~30岁331例,30~34岁32例。
调查方法:观察初产妇存在的最常见的紧张、不知所措、害怕疼痛难忍、没有耐心、担心胎儿不正常等几种常见不良因素,对产妇分娩、产程、出血量等的影响。
结 果
686例初产妇中,顺产589例(85.86%),剖宫产97例(14.14%)。平均产程336.99分钟,平均出血量197.01ml。
686例初产妇均存在分娩影响因素,见表1。
讨 论
对产妇的心理疏导:统计显示,每1例产妇均存在1种或几种程度不同的影响因素,所以正确的个性化教育指导对保证产妇顺利分娩尤为重要。由于绝大多数初产妇不是从事医疗工作,初次怀孕生育知识缺乏、无分娩经验,信息获取的渠道和正确率、接受的孕期知识宣教的次数、内容、接受程度,对分娩及其带来的疼痛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还有来自其他产妇分娩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均对分娩产生不良影响。有些产妇心理非常复杂,一有产兆,很容易进入紧张状态,有的坐立不安、不知所措,有的产妇本身是独生子女,在家是娇娃娃,有的高龄产妇由于种种原因得子不易,非常珍贵,整个孕期家庭成员高度重视,间接给产妇造成心理压力,虽然通过产前筛查、定期进行产前检查,但由于自身生理因素,仍然忐忑不安,担心胎儿会存在不正常或缺陷。而第一产程进展缓慢,持续时间较长,易使产妇对宫缩疼的耐受性明显降低,意志薄弱,对自己生产失去信心。
助产人员在遇到这些情况时,首先要做的是稳定产妇情绪,主动和产妇交谈,拉家常话。通过产检了解产程进展情况,分析原因,讲解正常分娩和剖宫产对产妇和婴儿的优越性比较。在每次巡视产妇时,主动询问产妇的感觉,不断强化自然分娩的好处,消除产妇与助产人员的距离感,让产妇觉得助产师的帮助是自己能够顺利分娩的强大支持因素,提高对助产师的信任度,为积极地进行心理疏导做好铺垫。助产师仔细观察产妇的心理变化,在具备高超助产技术的基础上,熟练掌握各产程的沟通技巧,正确处理产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特别是进入分娩室后基本上都是一对一服务、指导,助产师和产妇的配合非常重要。心理疏导的重点是加强对产妇的鼓励,主动讲述顺产对产妇和胎儿的益处,让产妇感受到助产师对她的关怀,主动接受助产师的指导,正确面对宫缩带来的疼痛,掌握用力技巧,保持体力,能够缩短产程、顺利分娩,减少胎儿宫内窘迫、出血、窒息、羊水吸入几率,降低无医学指正的剖宫产率,达到母婴安全的目的,也有利于产妇更好更快的体力恢复。
篇5
关键词:高考;考生;心理;疏导
家长对子女过高的期望、社会的多元化价值取向,使得高三学生经常体验到强烈的内心冲突和压力。高三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家长、教师和社会的共同关注。
一、考生要相信自己,自信迎考
考生要把高考当作一次人生经历,用一颗平常心去看待这次考试。只要考生有自己的奋斗目标、有切实可行的计划和行动,即便是考不上大学,也一定会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1.要学会自我心理减压。高三生相对来说已经比较成熟,自我意识较强,压力很多时候来自自己,如自我要求过高,过分注重排名等。过大的心理压力容易导致平时上课精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低。考生一定要学会给自己减压,注意劳逸结合,要知道会安排时间的学生才会学习,最好自己制定出一个作息计划表,要调节好人体生物钟,形成规律,以保证考试的时候体力充沛,精力旺盛,发挥出应有的水平。这样既提高了时间效率,提高了学习效率,又利于身心健康。运动是一种有效的释放压力的方式,还会让考生提高学习的效率。平时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还可以做一些放松型的训练,如深呼吸,这有利于缓解过于紧张的情绪。采取积极、合理的减压方式,如听音乐、聊天、书写、向身边人诉说自己的烦恼,或者找模拟物品出气、哭泣等多种形式发泄心中的压力。
2.要保持一颗平常心,自信迎考,调整好对高考的看法。高考不是衡量人生成功与否的标准,而是人生的一个过程,是我们众多机会中的一个。高考固然能塑造自己、提升自己,万一落榜也不要有太大的遗憾,毕竟还可以复读,也可以另选其他的成功机会。如果把高考看得过重,就会导致我们的思想压力过大,自信心不足,水平得不到正常发挥。考生要提高信心指数,抓关键和重点。不要平均使用力量,且要文、理结合,要把看、思、读、听、做、小结结合起来。考生不但要结合本班的教学计划,而且要结合自己现在的实际状况和可能达到的发展状况来制定计划、合理确定目标,坚定成功的信念。把精力放在知识储备、改善技巧、解题过程中,这种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有助于保持心情平静,集中精神,将自己的水平甚至潜力发挥出来,体会做题和进步的乐趣以及学习过程本身的快乐,相信自己有能力考出应有的水平。
3.要有全面的心理准备。参加高考,就会有两种不同的结果:要么金榜题名,要么名落孙山。考试之前,考生就应该有个全面的心理准备,迎接、承受即将到来的结果。高考失利并不意味着没有前途,还有复读、读民办大学、出国留学、参加成人高考或自学考试等多条道路都可以走向成功,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积极面对。未来的道路很漫长,处处都有无形的答卷。考生要积极培养自信、顽强、坚毅、持之以恒的人生品格,勇敢地面对困难和失败,以一种积极的心态面对未来的生活。
生活中我们会遇到或听说某某学生考上大学了,有的顿时被幸福包围着,享受着成功的喜悦,俨然成了家庭的“英雄人物”;有的开始骄傲自满,认为自己很了不起,不但瞧不起落榜的同学,而且对家长的索求也多起来了,家长没有满足他就赌气翻脸,这种不以感恩的胸怀去回报家长和老师的心态,也是心智不成熟的表现。
二、家长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每一位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青春期的孩子情绪本来就不够稳定,面临高考的重压,他们的心理更加脆弱,这时要再加上来自家长的压力,孩子就很容易出现问题。所以家长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调节心态更为关键。
1.要积极配合,增强孩子的信心。面对高考的压力,绝大多数考生能够沉着应对,也有不少考生会出现情绪低落、急躁、自卑、埋怨或对考试过分紧张、焦虑等不良心理,削弱高考战斗力。他们将无处发泄的压力转嫁到别的地方,甚至对父母大发脾气。造成高考前孩子心理状况剧烈波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考生本身心理素质不过关是其中一方面因素,而部分家长期望值过高,给孩子施加过多压力,也是导致孩子考前心理变化的重要原因。家长多给孩子鼓励、关心和陪伴,树立他们的信心,一定要做到:接受事实,接纳孩子现状;多看孩子优点,少看孩子缺点;用正面的教育方式多鼓励表扬,使他们建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在学习上不要与其他的孩子去比较,要与他自己比较,有进步就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不要对孩子过分地管理和约束,真正把学习的责任心交还给孩子。
2.要理性看待高考,调整好心态。每一位家长都会高度重视孩子的高考,因为高考是人生中的一次重要挑战,但高考在人的一生中也绝对不是唯一的机会,家长对此要有正确的认识。家长不要对孩子提过高的要求,不要表现出过分关注,也不要突然改变生活习惯,要与孩子一起,以平和的心态迎接高考。面对孩子的烦躁焦虑,父母更要保持平和的心态。家长要信任孩子,相信他有能力完成最后的学业,并能以良好的状态迎战高考。家长一定要保持情绪稳定,因为家长的情绪通过感染、暗示等心理机制,会影响到考生。保持生活常态,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在饭桌上、散步时给孩子一些鼓励,和他们聊聊天、谈谈心。经历多次考试,考生都具备了一定的抗压和调适能力,家长对考生的关心并不需要太多的语言。
3.要关注细节,保持良好的沟通。孩子出现负面情绪的时候,其内心其实比我们所想象的要痛苦,这个时候孩子最需要来自家长的关心和鼓励,所以家长更应关注细节,保持与孩子的良好沟通。高三学生忙于复习迎考,由于作业多、考试频繁、竞争压力大以及个人情绪等因素的影响普遍存在各种睡眠问题,如睡眠不深、睡眠紊乱、甚至失眠,但是高三学生无论学习压力多大,功课多紧,睡眠时间都应保证不低于六小时。家长在晚饭后可适当安排孩子散步或轻微运动,让孩子树立“学就是学,休息就是休息”的观念。当孩子因为紧张、担心而睡眠不好时,让他们把自己的担忧写在纸上,有些没必要的担心就自动消除了,心里就踏实多了,这也是睡前整理思路、调节情绪的好方法。
面对即将来临的高考,部分家长和考生一样产生紧张情绪,免不了对孩子经常唠叨甚至抱怨,或者对孩子过度地关切,这样做会让孩子觉得家长太啰唆、太烦人,进一步增加了孩子的压力。当考生出现负面心理时,其实家长才是最好的心理理疗师。考生在诉说考试压力时,家长一定要认真倾听,真诚地告诉孩子只要尽力就行。明智的家长会做到少说话,多给孩子一些鼓励举动,如一个关切的微笑、一杯温暖的水、拍一拍孩子的肩膀等。
三、学校要积极开展心理疏导,缓解考生心理压力
篇6
关键词:留守儿童;师生合力;个案心理疏导;爱的教育;参与潜能 ;预防暴力行为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1-0225-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1.147
近年来,“校园暴力”已从社会渗透到校园这一片净土,尤其是随着城镇化建设进程速度加快,许多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村转入城市,形成了一大批“留守儿童”。“留守儿童”不仅亲情缺失,更重要的是校园暴力的受害者和制造者。面对不断发生的“花季暴力”案件,面对“留守儿童”恐惧、孤单的眼神,我们有必要从理论上和实践上研究预防和正确处理校园暴力的方法,通过预防校园暴力,给孩子们营造一个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净化孩子们的心灵,解决心理问题,建设和谐、平安校园。笔者研究发现“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是引发校园暴力的主要内因,其次学校管理不得力,家庭亲情的缺失和疏于管理也是“留守儿童”暴力发生的重要原因,校园暴力对他们的学习、身心健康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所以从心理辅导和个案调查入手采取措施,同时让留守儿童自己参与到活动中,来达到预防暴力行为发生的目的。
一、老师预防“留守儿童”校园暴力犯罪的推动力
(一)将个案跟踪调查研究和个案心理疏导有机结合起来
留守儿童”是学校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心理和暴力行为“问题”是我们学校教育的一大难题,他们的成长让我们担忧,给予他们特殊关爱和照顾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不可推托的责任,所以我们课题组通过个案跟踪和个案心理疏导的旅游活动来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跟踪教师和“辅导对象”建立了一对一的帮扶联系,通过网络、电话、书信,带回家,面对面辅导等方式,对他们进行帮助,让他们从自己设置的小天地和认知的偏差中走出来,让他们因为“留守”而自豪。
心理咨询还利用每周的咨询时间进行,主要对“留守儿童”进行自信训练,无条件地积极关注,进行角色换位练习,纠正认知偏差等方面的心理辅导,还有对“留守儿童”进行团结心理辅导。心理访谈利用零星的时间,比如学生打架后,听了讲座后,参加了活动后,或遇到了不顺心事后,通过多种方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让“留守儿童”一方面掌握心理健康的知识,另一方面在活动中培养健康的心态,走出心理误区,远离暴力。
(二)重视个案调查的应用
我们课题组成员分别和不同的班级建立了承包跟踪调查组,给有不良性格倾向的“留守儿童”建立了跟踪档案,主要从他们的行为,交往,学习,暴力行为跟踪,通过长期的跟踪调查发现“留守儿童”因为缺失亲情和缺少父母的教育和监管, 他们的性格表现,内向,易怒,自尊性极强,逆反心理强,有心理。有关调查也表明父母外出打工儿童在一般印象、学习、品行、情绪上比父母在家儿童的问题严重,主要表现在有的父母外出打工的孩子绝大多数情绪上有问题,他们比父母在家的孩子更难教育,绝大部分很可怜;有的父母外出打工以后,孩子的成绩差了、品德差了;父母外出打工的孩子心理上问题较大,部分“留守儿童”与同学的关系较差。所以,跟踪调查,建立个案调查档案,可以对“留守儿童”的暴力倾向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三)教师发挥好教书育人的作用
所谓“教育爱”,是指教师对教育事业、学生和自我的尊重、关爱、信任与平等的态度 。有学者称:“学校教育到了现在,真是空虚极了。……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
在平常的教育教学中给“留守儿童”特殊的关顾,不能因为他们犯了点小错误就当众训斥,批评,甚至动用暴力来解决,这样做不但解决不了他们的错,而且导致他们更重的逆反心理,达不到教育的目的,所以老师对他们的教育一定要慎重。
二、“留守儿童”个人预防校园暴力的原动力
(一)重视“留守儿童”的参与
“留守儿童”虽然有许多不良的行为,但因为“留守”,生活能力比起同龄孩子稍强,所以,我们要给他们创造机会,让他们参与,留给他们发展和被重视的空间,“留守儿童俱乐部”,班级“爱心角”等活动都由学生一手策划、组织、开展,这样不但帮助了暴力的“留守儿童”,而且也锻炼了部分学生的领导和组织能力,让他们在活动在成长,在性格上重塑自我,在活动中远离暴力。
(二)重视发挥“留守儿童”自身的双重作用,他们既是问题的“制造者”,又是问题的解决者
“留守儿童”身份比较特殊,他们是校园暴力的制造者之一,也是校园暴力的受害者。俗话说:解铃还需系铃人。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通过心理跟踪调查,心理访谈,心理疏导,在活动中渗透,亲自参加各项活动,将外在的教育、疏导,关心,被尊重内化为自己的行动,他们每一点进步我们课题组的成员和班级的同学和老师都记在心上,看在眼里,然后鼓励他们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在活动中找到自我,找到尊重,找到自信,自然而然,悄然改变。如同被调查者融杰同学所说,经过军训,我似乎成长了,没想到军训完之后在班主任的提议下,我被同学们选为班长,现在想来真的还不相信这是真的,同学们也说他变好了。
(三)努力挖掘“留守儿童”自己的潜能
人的潜能是无限的,只要给学生创造一个机会,多一点对学生的信任,多一点鼓励,方法很当,他们就会给你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学生自创的“感恩护蛋行动・收获心情”主题教育活动,和心理健康活动课的设计,让学生在活动中找到了自我,收获了自信,转移了注意力,为内心矛盾的发泄找到了一个很好的突破口。
护蛋日记摘录: 2015.6.3 护蛋人: 刘旭明,多云转小雨。
篇7
关键词:中学生逆反心理心理疏导
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青春期的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是一个普遍现象,这种现象对中学生自身、对家庭、对社会都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社会各界应及时地、正确地识别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从而采取有效地疏导策略,帮助中学生顺利度过“疾风骤雨”时期,从而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一、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
1.1超限逆反心理
超限逆反心理是指客观要求超出了主体的承受能力或认知水平,从而产生的逆反心理。一般认为,机械地无时间间隔的反复容易导致逆反现象;同样的刺激物在强度过大,时间过长时容易引起逆反现象。如家长总是反复唠叨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指责孩子各种不良习惯,从而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学习成绩日益下降,不良习惯越来越多;老师没有弄清楚问题的性质和缘由。就主观臆断、严厉地批评学生,给学生“贴标签”。小题大傲,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故意违反课堂纪律和校纪校规。以上现象都是中学生故意表现出与施教者要求相反的言行举止。
1.2自主逆反心理
自主逆反心理是指主体地位、尊严受到威胁时。为了维护自尊心所产生的逆反心理。当外界的压力使中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时,他们就会反其道而行之。因而,我们可以把这种放弃对于荣誉的争取行为和其背后的心理动机看作为是一种“自主逆反”现象。如中学生在课堂表现和参与集体活动上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自暴自弃,不屑一顾,这些都是自主逆反心理的表现,究其原因是他们不敢面对现实和挑战,逃避责任,避免失败和挫折,从而维护自己的自尊心。
1.3情境逆反心理
情境逆反心理是指客观环境要求与主体需要不符合时,所产生逆反心理。即使是对于应该接受的引导信息,但是由于引导时机和场合的不适宜,对象也会予以抵制。如有些老师占用中学生的休息时间和自习时间,给他们辅导功课,有些老师经常延迟下课时间,在这些情况下,中学生就容易出现逆反心理,如故意不听讲,交头接耳,心不在焉,左顾右盼,摆弄拈包等以示不满。
1.4信度逆反心理
信度逆反心理是指主体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产生的对信息源信度的怀疑、否定的一种逆反心理。如教师和家长为了鼓励巾学生好好学习,经常答应给予各种奖励,但是最终常常没有兑现,此后中学生就会出现逆反心理,对于教师和家长的各种言行表示怀疑和否认,嗤之以鼻,甚至故意作对。
1.5禁止逆反心理
禁止逆反心理是指由于这种禁止不仅引起人的注意,而且诱致人的注意力集中到“禁止”上。简单而未说明充足理由的禁止可能诱发禁止逆反。中学生由于不想信种种禁止有充分理由,便会对它的正确性发生怀疑,从而产生犯禁的意向。如父母和老师强烈禁止中学生谈恋爱,而禁止理由不充分,反而使中学生早恋现象增多;学校禁止中学生装异服,但是没有充分的理由,学生反而变本加厉地“武装”自己,明目张胆与校规作对。
1.6平衡逆反心理
平衡逆反心理是指初中生的态度与认知失衡而造成逆反的一种心理。当教师与学生之间情绪比较xlf立时,即使教师所持的立场、观点与中学生一致,但他们却故意表现出相反的态度,以显示自己与教师并不一致,从而维护心理平衡,就是由平衡心理造成的逆反。例如,老师在选班级干部时,原来大多数学生也认为这些人是最合适的人选,但由于师生情绪较对立,他们就会持相反态度,以抵制教师,教师所引导的人选成为逆反心理的牺牲品。
1.7评定逆反心理
评定逆反心理是指教师或家长列学生不恰当的评价而引起的逆反心理。过分地表扬会使学生认为言过其实,别有用心;过分地批评会使学生认为吹毛求疵、故意刁难。有许多老师总是过分表扬中意的学生,这样会使其他同学产生逆反心理;同时过分批评那些不中意的学生,这样不仅被批评者不服气,而且班内的其他同学会打抱不平,产生逆反心理。
二、中学生逆反心理的疏导策略
2.1家庭教育
2.1.I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每个家长都应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重视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应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更不能用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孩子的标准,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要合理;家长的教育态度和教育内容要致,以身作则,起到榜样作用;避免用暴力等严厉措施惩罚孩子,避免过度地溺爱和保护孩子,而要用适度的爱和宽容融化中学生的逆反心理。
2.1.2采取民主的教养方式
家长要采用民主型教养方式,给予孩子自由的发展空间,经常和孩子沟通交流,对孩子所取得的成功绐予及时的鼓励;当家长与孩子在出现分歧的u1j蜈,应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和想法,给孩子表达内心的机会,用和平、民主、引导、平等的方式解决矛屑冲突;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不十涉孩子的人际交往,用理解和沟通疏导中学生的逆反心理。
2.1.3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和谐美满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每个家庭都应努力创造这样的家庭氛围,尊重孩子的思想观念,真诚地与他们沟通。避免反复机械地批评职责孩子,沟通越直接越好;夫妻之间,各家庭成员之问要互相关心爱护,家庭分工明确,给予孩子合理的经济支持和营养搭配;家庭功能越完善,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就越弱。
2.2学校教育
2.2.1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
学校要重视校园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不断提高学校的教学条件。要增加对图书馆、体育馆、多媒体设备的资金投入,给中学生提供良好学习环境;要重视文体活动的开展,调动中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缓解他们的学习压力,陶冶他们的情操,潜移默化地规范他们的行为,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这种健康、和谐、乐观、向上的校园文化可以减少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出现。
2.2.2开展青春期教育
青春期是每个人身心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生理发展的成熟和心理发展的相对不成熟使中学生的逆反电不断增多。学校该开展青春期教育,如情感教育、人格训练、法制教育、性教育等,有效地预防和疏导中学的逆反心理。
2.2.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应开没心理健康课程,使学生了解心理学和心理卫生知识;通过心理讲座等活动使中学生掌握一些调节情绪、宣泄苦恼、发泄愤怒、克服自卑、学会交往、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促进其人格和心理的健全发展。
2.2.4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中学教师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应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了解现代的主流文化和时尚潮流,真正地接纳中学生的思想观念,用关爱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尊重、理解、信任学生,公平地对待学生;同时还应具备定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善于与中学生沟通,真诚地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和学习上的各种问题和烦恼,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用实际行动去融化他们的逆夏心理。
2.3社会教育
礼会环境无时不刻地影响着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可以减少青少年的逆反心理。社会各组织团体以及个人应为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政府机关单位应大力兴建各种文化设施,如体育馆、文化宫、青年寓、科技馆、书馆等;新闻媒体应努力宣传健康向上的文化和思想,如播放爱国主义、尊老爱幼、艰苦奋斗、诚信互助题材的电视和电影等;报道各种感人励志事迹,启发中学生思考,引起他们的共鸣;各种娱乐场所应禁止中学生进入,为中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提供良好的环境。
篇8
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没病“找”病的现象。有一位母亲带着10岁的孩子来找心理医生,因为最近半年来,孩子经常喊头晕、头痛,可带他看了许多医生,做了很多检查,却没有发现任何问题,无奈之下只得求助于心理医生。医生仔细询问孩子之后,明白了他的病因。原来,半年前孩子的父母离异,他被判给了母亲。孩子和父亲关系一直很好,父母离异后,他必须隔很长一段时间才能见父亲一面。逐渐地,孩子出现了头痛的症状。而当他每次头痛发作时,父亲都会关心地跑来,和妈妈一起陪他上医院检查,然后再陪他玩。心理医生分析认为:这孩子为了得到父亲的关爱,下意识地将心理需求转化成了一种躯体症状,以唤起父亲的注意,而父亲的行为又在无意中强化了孩子这种意识和症状。经过心理医生的悉心疏导,孩子的症状很快就消失了。
一位老先生陪着自己的老伴前来心理门诊求治。原来,3年来老太太一直莫名其妙地感到肚子不舒服,走了几家大医院,胃镜、CT等检查做了好几遍也没发现任何病变的迹象,可老太太的情况却一直不见好转。于是,她整天长吁短叹,不断催促老伴陪她到处看病。在详细询问了老两口的家庭状况之后,心理医生给老先生出了个主意,让他回家以后假装头痛,观察一下会发生什么情况。一周后,老先生笑眯眯地来向心理医生汇报,他装了一个礼拜的头痛,老伴的毛病竟然一下子就没了。更让他高兴的是,老太太每天都对他嘘寒问暖,关怀备至。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在3年前,他们的女儿出国定居了,只剩下老两口一起生活。老先生个性比较外向,乐于交际,经常外出会友,老太太感到非常孤单,而且缺乏安全感,她内心对爱的渴求就转化为躯体的问题表现出来。老先生一“生病”,老太太正好有了一个与老伴进行情感交流的机会,她的情感得到疏通宣泄,“病”自然也就好了。
上述这种没病“找”病的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躯体化”,即患者将心理问题转化为躯体症状表现出来。内科门诊医生都有这样的经历:在每天就诊的患者中,很多人称自己头晕、头痛、心慌、胸闷、胃部不舒服,但多次检查都得不到明确的结果。这类病人中,以中老年女性居多,儿童和青年较少。心理学家认为,这与有些人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有关。当生活中出现了一些变故,情感交流的渠道被阻塞,对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时,许多人不会通过恰当的方式进行弥补或改进,而只能通过表达躯体不适的方式,来求得他人的关注,弥补内心的需求。
由于目前人们对“躯体化”问题认识不足,因此每年为此浪费的医药费不在少数,患者本人也因在各个门诊反复检查最终无法确诊而苦恼。要解决这一问题需从各方面入手:首先,当人们因躯体症状反复就诊却毫无结果时,应当想到心理问题的可能性,最好求助于心理医生进行疏导;其次,良好心态也是治病良方,出现情感问题时要勇于正视并想办法解决,而不要下意识地选择躯体表现的方式;另外,心理健康的普及教育工作亟待加强,对于医务工作者来说,在为患者治疗心理疾病的同时还应学会“察颜观色”,要有排除心理问题“躯体化”的意识,以免许多患者无望地穿梭于各门诊而毫无结果。
篇9
【关键词】中学生 逆反心理 成因 疏导策略
由于生理和心理的不断成熟,中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逆反心理表现突出,对其身心的健康成长产生许多负面效应和不良影响。因此,社会各界应给予关注和重视,并能正确地识别中学生逆反心理,分析原因,进行有效地疏导,从而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一、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原因
1. 主观原因
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产生与其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由于该时期大脑的发育成熟并趋于健全,思维的判断分析作用越来越明显,思维方式由单一化的思维向着逆向思维、多向思维或发散思维等方向发展。青少年思维的发展和逆向思维的形成为逆反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心理基础。其次,该时期青少年在性方面的发育逐渐成熟,由此而引发的性特征越发明显。正是这些意识的形成使他们认为自己已经长大成人,理应自己掌管自己、决定自己。面对老师和家长的教育,有意无意地回避、反感,甚至背离。教师的谆谆教诲,家长的苦口婆心,早已被强烈的独立意识驱散。再次,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有了极大的飞跃,但其生理和心理的反常又是不平衡甚至是矛盾的。青少年对老师的教育往往不是与之同向思维而是从对立面去思考,把老师的要求和批评,把家长的督促和教诲看成是“管”“卡”“压”,看成是与自己过不去,认为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进而把自己放在与施教者对立的面上。
2. 客观原因
第一,家庭不良因素的影响。家庭中不同的教育方式会培养出孩子不同的心理品质和个性。一些家庭中不良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例如家长教育方式的简单粗暴或命令式、专断式等惯用的教育方法以及在生活、学习等方面期望值过高,要求过严等,这些都无形的在孩子心理上造成一种压力,当这种压力不断积蓄、沉淀,青少年又找不到良策排解时,便在情感上对我们所进行的一系列教育、说教、劝说产生抵触,在情绪上不满,进而产生逆反心理。
第二,学校不良因素的影响。学校是青少年成长的摇篮,学校不良因素也是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主要因素,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师教育指导思想的偏离和方法上的不当。教师不认真探索教育的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教育从内容到形式的照本宣科、呆板乏味,使学生对教育产生反感或心理上的逆反。二是教师在教学中不尊重青少年学生,不顾及他们的心理感受与体验,当他们出现问题时,不是站在青少年的角度分析问题,而是一味地强调师道尊严,导致他们因对教育者本身的排斥,进而产生逆反心理。三是一些教师在对待学生的性格、能力、成绩等方面不能客观评价,过于注重分数,对学生的一点小错就抓住不放,使学生产生“老师对自己失去信心”的想法,在情感上与老师对立、背离甚至反其道而行之。四是教学内容的老化及教育方式上的灌输和填鸭方式也是造成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因素之一。
第三,同辈群体不良因素的影响。青少年同辈群体中不良的价值观和行为倾向则对置身其中的一些青少年心理产生不良影响。比如在青少年学生中存在的不良英雄观、出风头、唱反调等就使一些本来正常的青少年心理上被潜移默化了,再加上青少年自身心理的不稳定和模仿性,容易使其逆反心理形成。
二、中学生逆反心理的疏导策略
1. 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
学校要重视校园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不断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要增加对图书馆和多媒体设备的资金投入,给中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要重视各项文体活动的开展,调动中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缓解他们的学习压力,陶冶他们的情操,潜移默化地规范他们的行为,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要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和班风,这种健康、和谐、乐观、向上的校园文化可以减少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出现。
2. 重视家庭教育,讲究教育艺术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家庭和社会的不良影响是诱发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一个重要原因。家长要不断学习,要了解学生特殊发育阶段的心理特征,勤关注,多关心,常沟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子女,平等对待子女,恰当地给子女以自,并给予指导。学校要利用家长会、电话或书信的方式与家长及时沟通,向家长介绍青春期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和教育方法,防止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之间出现偏差,以巩固家庭和学校的教育效果。
3. 积极开展青春期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青春期是每个人身心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生理发展的成熟和心理发展的相对不成熟使中学生的逆反心理不断增多。学校应该开展青春期教育,如情感教育、人格训练、法制教育、性教育等,有效地预防和疏导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同时学校还应开没心理健康课程,使学生了解心理学和心理卫生知识;通过心理讲座等活动使中学生掌握一些调节情绪、宣泄苦恼、发泄愤怒、克服自卑、学会交往、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促进其人格和心理的健全发展。
4. 进行自我教育
篇10
一、农村初中学生受挫的心理问题
农村家庭的孩子进入初中后,其父母认为孩子已经渐渐长大,不再像小学那样悉心指导,甚至干脆放手让孩子早当家,加之,农村体力活的繁重和家务的操心,缺少亲临困难现场对孩子的科学合理指导,孩子经过多次与酸甜苦辣困难的打斗,心理上渐渐畏惧困难,于是抗挫折心理油然而生。
农村中学的孩子都喜欢暗暗同别人比着干,如果屡次在暗暗的比拼中落后,往往心灰意冷,导致自卑,抗挫折心理免疫力大为削减。
农村中学孩子的家长出现进城打工热,临走时,常常把孩子托付给孩子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由于他们缺少监管力度,造成孩子心理的扭曲,他们自私、他们任性,一遇困难就逃避或放弃,出现严重的抗挫折心理问题。
在“应试教育”尚无改变的大环境下,在农村中学的学校学习生活中,一些教师教育教学方法简单,部分学生面对教师给予的精神奚落,面对班主任处事的武断,面对同学们的冷嘲热讽,心理包袱严重,这些都挫伤学生的心灵,悲观对待学习和生活。
初中的学习科目比小学多了,难度也加大了,过重的学业负担超过了大部分学生的承受能力,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他们出现消极悲观、不爱学习的心理。
进入初中,学生就进入青春期,青春期就像一部徐徐拉开帷幔的舞台剧,她瑰丽多彩、朝气蓬勃,青春的学生正在演绎着各自成长的故事。但进入青春期的农村中学生,成人意识和独立意识开始增强,渴望老师把自己当作大人,得到尊重与理解,因而对老师像小学以前一样事无巨细的照顾和干预感到厌烦,对他们的一些看法和结论开始怀疑,甚至“唯我独尊”的思想抬头,他们的自尊需要与师长的评价不相吻合时,形成了消极自尊心理,抗挫折力大大为削弱。
青春期来临之际的农村中学的学生渴望与同龄人、与异性、与父母和老师平等交往,渴求他人和自己一样彼此敞开心扉来坦诚相待。但由于每个人的性格和想法不一,他们的这种渴求找不到释放对象,只好诉说在日记里,这些日记写下的心里话,既想让他人了解,又害怕被他人了解,这种不愿与他人沟通的心理,就是常说的“闭锁心理”。
进入初中后的农村中学的学生开始承载众家庭、学校、社会希望,乃至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的希望。时下,育人成才漫无边际。学生除学书本知识外,还要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同生活。此外,还要学会健康,学会审美。当他们努力奋斗的结果与老师要求的对不上号时,就慢慢地对老师的教育教学和家长的要求产生质疑,从而导致心理失衡,感受不到初中校园生活的快乐、尝不到初中学习的甜头,这就要求老师采取有效的教育方式。毋庸置疑,青春期,一个人如果只看到自己的短处与缺点,就会丧失信心、缺乏朝气;如果只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又会自以为是,孤芳自赏。这种自卑与自负都不利于自己的健康成长。
考核评价制度不完善。长期以来,我国农村中小学管理机制不健全,许多管理要求得不到有效落实,一些地方考核教师常流于形式,结果导致教师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影响了教师的整体社会形象。一部分教师产生职业厌倦、丧失专业化能力成长的进取心,表现在课堂教学中,不能以宽容和大度的心态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不能以平等的姿态对待学生,为追求所谓的“名声”“荣誉”,违背教育教学规律,在管理层面常常以分数为主要依据评价学生,制定了过细的考核学生规则,扭曲了部分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心态,学生抗挫折的心理能力自然下降。
社会媒体常常放大教育教学中的失误与不足,缺乏正面的社会舆论导向宣传。毋庸置疑,一些农村中学的年轻教师刚走上工作岗位,工作方法简单,出现教育负面影响,这时,社会媒体就蜂拥而至,渲染不良效应,致使部分年轻教师甚至丧失教育教学理想的动力,缺乏脚踏实地、勤勤恳恳、爱岗敬业、开拓进取的精神。表现在课堂教学中,情绪低落、消沉、抑郁、沮丧等。在教育教学方法上,缺乏始终不渝把知识的教授当着培养学生成长的一个载体,缺乏把学生的做人放在教育首位,更缺乏把塑造人、培养人、塑造人的教育理念放在首位。于是农村中学的孩子心理问题影响开拓进取的抗挫折五彩缤纷的人生之路。
强势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应试教育的影响还时常冲击着人们的思维。一些学校的教育被异化,巨大的就业压力和扭曲的“政绩观”,演变成了升学压力、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时,对教师工作细节要求越来越高,使教师如履薄冰,扭曲了教师的心态,部分教师出现沮丧、焦虑、压抑、忧郁等不良情绪,这些不良情绪流露给学生就会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学生出现闭锁心理,如果处理不当,会对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使心理上产生不同程度的孤独感,任其发展下去会形成有缺陷的人格,自然影响抗挫折的心理健康。这就要求老师注重积极培养学生抗挫折的心理能力,养成热情、开朗的性格,积极与同学、朋友交往,相信父母和老师;有想不通的大胆向别人倾诉,不让某些问题长期困扰自己;积极参加集体文娱活动,在集体的温暖中放松心情;也可以通过写日记的方式进行倾吐、宣泄。
二、r村初中学生受挫心理问题的对策
农村教育部门要与时俱进做好抗挫折的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工作,教育工作者要及时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并做好抗挫折的心理健康疏导工作,就能打开他们与同学、老师及家长关闭已久的窗户,为其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促其快乐健康成长。
教育行政部门发挥制度的导向作用,促进学生抗挫折的心理健康良性发展。为打造一支朝气蓬勃的抗挫折初中生群体,教育行政部门要从源头抓起,发挥制度导向作用,弘扬教育改革的主旋律,督促学校营造团结友爱,健康、活泼向上抗挫折的校园环境,提升学生学校生活的幸福指数,激励学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塑造坚强性格,彻底消除低落、消沉、抑郁、沮丧等不良情绪,保持良好的抗挫折的心态,以宽容和大度的心态从事初中的学习和生活,做一个真正有度量、有骨气、有抱负的人。
学校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端正办学思想,营造良好的校风、教风、班风、学风,积极开展抗挫折的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当务之急,做好心理疏导工作。早在1963年,总理就在全国卫生科技规划会上指出:“开展青春期抗挫折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对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有特别重要意义,也关系到社会的进步,民族兴旺的大事”。当今时代,学校有责任也有义务对农村中学的学生进行抗挫折教育。青春期学生容易闯红灯,他们情感丰富,喜欢与同龄建立友谊,但有时太讲“义气”,缺少是非分析,容易冲动。鲁莽行事,不善于克制自己,这些复杂的变化,使青春期的学生缺乏抗挫折的思想准备,一旦处理不当,就会造成严重恶果。
学校领头人要祛除陈旧观念与常规做法,不让太多的条条框框约束学生,尽可能给学生更多的人性化关怀,让他们按照自己抗挫折的理想、方式调整自己健康成长的内容,优化抗挫折的品质,塑造抗挫折的坚强性格,走自身特色的抗挫折健康化成长路径,追求更高、更远的境界;彻底消除抗挫折薄弱的病态心理,保持良好的心态,做一个真正有度量、有骨气、有抱负的人。立足现实、着眼未来,树立抗挫折崇高的理想,激发内驱力,树立自信,不断增强抗挫折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不断挑战自我,在奋斗中追求上进,成长之路也就越走越远、越走越广。
专业心理辅导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抗挫折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农村中学的学校有着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心理辅导教师。心理辅导教师是学校的专业心理工作者,在帮助学生化解抗挫折心理问题的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利用专业知识,开展心理辅导活动课,对学生进行团体心理健康的辅导和预防,帮学生学会心理“按摩”和心理保健,清理抗挫折的心理障碍。同时,针对问题学生进行个别咨询辅导,有针对性进行心理疏导,并给予相对科学和专业的心理干预或转介,定期汇总情况,及时通报校长室,便于学校主动地调动全校力量,重点解决抗挫折的心理问题。
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要做好学生抗挫折心理健康的引路人。班主任、任课教师是距离学生最近的人,一个学生就是一本书,有些学生,性格怪癖,脾气暴躁,碰到不顺心的事容易恼火,有时还会顶撞老师。班主任、任课教师在批评教育这些学生时,要多研究他们的心理需求,一旦发现有厌烦情绪,或者出现顶牛现象,立即停止批评教育,充满希望的等待,让学生独自思考,给学生冷静处理矛盾的机会。教师还要善于经营每一个学生的心里支持系统,充分调动支持系统中积极力量,帮学生提供较好的生存发展空间。
年级部加强抗挫折的心理干预教育。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因此学校生活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巨大。学校自身应建设好维护学生抗挫折心理健康的绿色屏障。年级部是学校的中枢,早知悉,早干预,督查年级部教师的教育行为,采取多种疏导方法,使学生不良心理得到有效的控制,并转化为前进的动力,让其形成抗挫折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性格,从而促其快乐健康成长!?毋庸置疑,一些学校的校园里,一些些教师把浓浓的师爱洒向优等生,对优秀生眉开眼笑,对有抗挫折心理障碍的问题生大喊大叫,让爱的天平失去了平衡。学校要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加强教师心理教育意识和能力培养。
- 上一篇:农民培训总结
- 下一篇:广告策划和营销策划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