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词汇学范文

时间:2023-10-18 17:20: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外汉语词汇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外汉语词汇学

篇1

关键词:汉语词汇教学;注意问题;初级阶段;中级阶段

一、汉语词汇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1.词汇教学目的

初级汉语词汇教学不仅包括词汇教学。胡明阳先生指出初级阶段词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促使学生掌握一批最常用的词语的基本意义和主要用法,也要促使学生高度重视词汇教学,并且通过分析实例和具体讲解促使学生明白不同语言词语之间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而是在各个方面都存在着差异,进而以更加端正的态度学习汉语词汇。

2.词语复现

学习词语之后一定要多加复习,加强记忆,以达到词汇学习的目的。在汉语语音、语法教学中,学过的内容有较高的浮现率,汉语包括21个声母、36个韵母、4个声调,它们组成的音节数是有限的,所以不管学生平时学到的内容是什么都会在语音的内容进行复习,同时也会在一段时间内重复应用一个语法,可是词语的重现率较小。所以,在进行词汇教学的过程中,都要重视词汇的重现,并且积极采用各种教学方法重现词汇。

3.情境教学法的使用

情境教学法对汉语教学是非常重要的。笔者认为学习词语就是为了使用词语,所以学生学习词汇的一个有效方法是给出例句。情境教学法可以在各种词语教学中使用。例如翻译,一般的对外汉语教材中,为了学生学习和复习的方便,都会为生词配上外语注释,大部分教材的生词也会附上生词对应的英语。因为中文和英文之间的差异,如果仅仅有英语解释,会增加学生对汉语生词的疑惑。比如,初级汉语中的两个词“离”和“以后”,因为教材中的注释和汉语之间的差异增加了学生的疑惑。“离”的英语是“from”,教材中“从”的英语也是“from”,导致很多学生认为“离”和“从”是一样的,可是汉语中“离”和“从”是不一样的,“离”是用在两个时间点或者地点之间的距离,“从”表示时间或者距离的起点。“以后”的英文是“after”,当汉语中说“以后我想成为一名教师”,可是英语中“after”不能单独使用,后边需要加一个短语或者句子,可是汉语句子中“以后”指的是将来,在英语中用“in the future”更加合适。汉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意识到虽然有时外语和汉语表达一个意思,可是它们的实际意思并不相同,即使有语义的重合,它们的侧重点以及用法和功能也不相同。所以,就需要大量的例句,引导学生从实例中分析汉语词汇的语义和用法,促使学生意会汉语词汇的意思。

4.例句的使用

使用学生已经学过的汉语句式以及词汇,如果使用新的词汇和句式,就可能转移学习重心,影响词汇的学习。然后设计的例句应该紧紧以释义词语的语法意义和用法,这样学生才能对词语进行正确的使用。还有设置的语义背景信息要广泛被学习汉语的学生熟知,促使学生更容易地理解词汇。

二、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初级阶段

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初级阶段,词汇教学主要就是促使学生牢固掌握具备常识性词汇,也促使学生意识到词汇学习的重要,并且真正了解汉语和自己的母语并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而是在其他各个方面都有差异。所以,在初级阶段词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积极应用翻译的方法巩固学生的基础性知识,应用对比促使学生了解汉语和母语的不同,并且应用直观法、语境法和联想法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阶段,教师也要重视文化的传播,促使学生了解汉语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中级阶段对外汉语词汇教学

在中级阶段,学生对汉语有了一定的了解,掌握了一些日常基本词汇以及简单语法,也可以进行简单地对话,可是熟练度不够高,此阶段的学生需要灵活、准确地使用汉语词汇,也要大量增加汉语词汇积累,此阶段就是实际应用所学词汇,并且可以进行良好地交际。在中级阶段词汇教学时,教师应该重视讲授语法知识,应用语素教学进行词汇教学,促使学生联系学过的词汇和语法,并且达到举一反三的程度。也要预测和讲解学生学习汉语的难点,及时解决学生学习汉语词汇的疑惑。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部分,也是薄弱环节。对外汉语教师自身一定要不断完善教学任务、模式、方法、内容等,有效提高汉语词汇教学的效果,为汉语其他方面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胡 瑞.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汇教学[J].文学教育(中),2010(1).

篇2

关键词:对外汉语 词汇教学 认知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5.082

1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现状分析

词汇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词汇量的大小,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一个人的语言水平。有学者曾提出,“词汇学习在教学中应居于中心地位”,也有学者反对该观点,认为词汇必须教,但绝不能成为语言教学的主要教学内容甚至全部内容。不管是否应将词汇置于对外汉语教学的中心位置,词汇教学都是掌握汉语的重要基础。

然而,当前词汇教学却并没有引起对外汉语研究者和教学者的广泛重视。据统计(张旺熹,2002),我国对外汉语教学核心期刊《语言教学与研究》1979年至1999年20年间,汉语语法研究类的文章共355篇,而汉语词汇研究类论文共104篇;在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类全部279篇论文中,专门论及词汇教学的论文14篇,仅占5%。至今,这种研究失衡的现象尚未发生重大转变。

2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难点

汉语的词汇教学属于对外汉语教学的起步阶段,词汇学习也是学习者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将经历的持续过程。词汇教学的难点主要在于汉语词汇量大、难于理解记忆。

在《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有甲级词1033个,乙级词2018个,丙级词2202个,丁级词3569个,累计8822个词。然而大纲所规定的词汇量却远不能满足留学生的交际需要。据调查(王又民,2002),中高级水平的留学生在课本中接触到的词汇量远不及初中生、高中生,甚至小学六年级学生在课本中接触的词汇量。要想满足日常交际的需要,留学生必须尽可能学习记忆更多的词汇。而记忆庞大的汉语词汇体系,对于学习者来讲是不小的挑战。在8000多词中有不少词有多个义项,多义词在词目中占比例近1/3,更增加了学习记忆的难度。对于汉语学习者来说,如何迅速有效地提高词语的理解率、记忆率以及扩大词汇量成了重要的课题。

3 认知心理学角度有效促进词汇学习的策略

词汇学习需要高效、有序的理解与记忆,杂乱无章地逐词学习是无效且费时的。以下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出发,分别从促进词语理解以及加深词语记忆两方面来具体阐述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有效方法。

3.1 利用正确情境,教习词汇

情境(Context)是人在认知识别过程中环绕在刺激模式周围的各种刺激物。在语词的识别中,情境即上下文。正确的情境对于词语的学习理解具有重要的作用。

情境为词语的释义提供了很好的背景依托。许多词如果单靠注释来理解依旧是不明确的。吕叔湘先生曾针对这一问题说道:“这有一半的确是由于注解的人注的不到家。……可是,有许多词的意义,要完全靠注解来说明,非常困难,甚至不可能,所以不得不用例句来阐发……。”这里所说的“例句”便为词语提供了情境,从而帮助理解其准确的含义,避免因多个义项或词义相近而产生混淆。帕尔梅(Palmer,1975)从一个实验中得出结论:当人们对正在感知的对象产生歧义时,知觉系统倾向于选择与情境一致的知觉,从而摆脱由歧义带来的困难。他的实验结果表明,在词汇的教学中,正确的上下文确实能够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词义。例如,对于在英文中都可以被释为“often”的两个常见副词――“常常”和“往往”,给学习者的理解带来较大困难。但若把两者放入具体的句子,反复比较,意思就会明了许多。例句:

①他常常在花园里散步。

②今后你一定要常常来看我!

③每到暑假,小明往往去河边游泳。

④游客到了杭州,往往要领略一番西湖的风采。

通过多个例句的比较,学习者便会从中体会到两者的不同。“常常”着重表示动作的重复频率高,但并不一定具有规律性,而“往往”则说明在某种情况下某件事情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且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3.2 运用“深层分析法”有效记忆

语言的基本目的之一是交际。在正确理解词语的前提下进一步采取有效的方法加深记忆,对于提升语言水平是有益的。克雷克和洛克哈特(Craik&Lockhart,1972)提出了记忆的单一储存模式的加工水平模型(Level of processing model),认为人的所有记忆内容都在单一的记忆系统中被处理。材料在该系统中储存时间的长短,由这个单一系统所进行的加工或操作的数量所决定:加工操作的程度越轻,就形成越弱的代码(Code)形式;反之,加工越多,代码的形式就越强。一个词,如果对其加工水平较浅,则可能导致与瞬时记忆相联系的代码形式,加以更深层次的处理后,则有可能变为更强的语意码。由此可知,记忆代码的强度与对该词的加工分析水平成正比,即:分析程度越深,记忆效果越好。

海特和詹金斯(Hyde& Jenkins,1969)用实验检验了这种设想,并从实验结果分析得出:只要对信息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就会产生较好的记忆效果。因此,如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引导学习者进行对所学词语的深层次分析,便能延长词语在人的记忆系统中储存时间。例如,记忆以下十个表现人的心情的词语或成语:

快乐、幸福、忧伤、焦虑、痛心疾首、激动、乐滋滋、烦恼、兴高采烈、矛盾。若分配学生分组按照不同的任务去记忆,如:属于“积极”还是“消极”,是否含有部首“忄”,每个词中所包含的汉字数是多少等等。使学生有意地学习这些词,并在相同的时间之后要求被试者回忆这些单词。根据海德和詹金斯的实验结论,回忆结果最好的是按照“积极”或“消极”的感受来评定每个词语的分组,理由是分析加工水平上的差异:判断是否含有部首“忄”或者含有几个汉字仅停留在词的外形结构上,属浅层加工;而判断一个词属于积极色彩还是消极色彩,不仅要思考词的含义,还须进行更深层次的语义色彩的加工,由此形成较前两者更强的语意码,产生更好的记忆效果。

虽然加工水平模型提出后受到各种质疑,有学者认为这种从浅到深逐步加工的假设并不完全成立。但是,许多实验表明,用“深层分析法”记忆信息,确实能有效延长信息的储存时间,提高记忆效率。

参考文献:

[1]彭聃龄,张必隐.认知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2]张和生.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研究述评[J].语言文字应用,2005,(9).

篇3

(一)汉语词汇的复习

在开始新的一课之前,老师都要对学过的内容进行复习,词汇的复习是很重要的。通过复习,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为学习新的知识做铺垫,而且也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旧的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教师通过复习可以检查学生掌握情况,从而对自己的教学安排进行调整,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教师在课前的复习一般采用以下两种方式:

1、听写方式

听写是老师帮助学生复习最常见的方式,通过听写教师可以检验学生对所学词汇的掌握情况。最常见的方式是所有学生一起听写,笔者认为也可以让部分学生到黑板上听写,其他学生对其听写情况进行判断。之后教师可以对听写情况进行纠正和点评,对于学生的共性错误,教师应单独重点强调,这样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确保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气氛也更为活跃,同时也节约了教学时间,让教学效率得到了提高。

2、提问方式

提问也是帮助学生复习的方式之一,教师可以灵活运用多种提问的方式,设置一些与生词相关的问题。例如在复习实词时可以利用实物、图片等引导学生用学过的词汇进行描述,在复习虚词时可以创设一些情境,让学生用学过的词汇回答。教师也可以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时尽量运用学过的词汇。提问的时候应该尽量采用单独提问的形式,其他学生可以补充,避免集体回答,这样可以集中注意力,确保所有学生都参与进来。同时,教师也要考虑问题的难度,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难度也要有所区别。提问之后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反馈。

(二)汉语词汇的教学

1、词汇展示环节

在学习生词之前,要向学生展示生词。部分教师采用生词表的顺序展示生词,笔者建议教师可以在生词表顺序的基础上,对生词展示的顺序进行灵活调整。可以根据生词的词性和类型,把生词分为几个部分展示。也可以采用与课文相结合的方式,边处理课文边展示生词。同时也可以对生词进行适当的补充和扩展,这样有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从而增强学习效果。

2、词汇认读环节

生词的认读也是生词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生词的认读首先是教师领读、学生跟读,教师在领读时应该注意发音的准确,同时也要根据学生的水平注意控制语速,确保学生能够听清。对于初级水平的学生,教师在领读时要注意学生的声调掌握,可以运用手势比划声调,及时对学生的发音进行纠正。学生跟读后教师应该让学生齐读,可以采取全班齐读或者分小组齐读的方式,通过反复训练,加深学生的记忆。然后教师应该采取让学生个读的方式,这样能够了解学生个人的掌握情况,从而在教学中引起重视,这样更加具有针对性。

3、词汇讲解环节

在讲解汉语词汇的时候,应该尽量避免使用单一的方法,教师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词汇学习更加具有趣味性,不枯燥乏味,让学生具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大量可理解输入。

(1)直接翻译法

直接翻译法是一种常见的词汇教学方法,教师利用学生的母语或者学生普遍掌握的语言对词汇进行解释,这样可以节约教学时间,并且很快让学生理解生词的意思。直接翻译法最适用于零起点水平的学生,对于更高水平的学生,教师还是应该尽量多使用汉语,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汉语水平的提高。

(2)直观法

直观法也是比较常用的词汇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图片或实物展示要学习的生词,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生词的意思。此外,教师也可以利用动作和表情等展示生词,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和掌握生词。

(3)以旧释新法

教师在讲解生词时,也可以利用学生学过的词汇进行解释,这样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生词的意义和用法,同时也是对学过的词语的复习,让学生融会贯通,在学习新词的同时也有效复习了学过的内容。

(4)同、反义词释义法

在讲解生词过程中,也可以巧妙地利用同义词或反义词对所学生词进行解释,简单易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扩充有关知识,让学生能够清楚理解生词的意义和用法,同时对其同义词和反义词也进行了复习和掌握,使学生印象深刻。

(5)语境法

在讲解虚词时,教师应该采用语境法,大量创设语境,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和掌握生词的意义和用法,利用语境更加生动形象,让学生对生词印象深刻,在语境中自然而然掌握生词,同时也加深了对生词的记忆。

二、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建议

(一)以学生为中心

课堂教学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词汇教学最重要的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因此教师应该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创造更多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注意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不要只是一味地讲授让学生倾听,应该多给学生输出表达的机会,这样才有利于汉语水平的提高,达到教学目的。

(二)增强词汇学习的实用性

对外汉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在讲解汉语词汇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实用性,注意扩展或补充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词汇,增加学生的词汇量,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教师在创设情景时也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尽量创设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情景,这样就更加具有真实性和实用性,加深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容易理解。

篇4

论文关键词:文化导入;文化比较;文化词汇教学法 

随着汉语在世界上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开始加入到汉语学习的队伍中来,对外汉语教学的任务也变得越来越重大。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习者自身的汉语基础参差不齐,对他们使用的教学方法就也要因人而异。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全世界和我国的众多学者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其研究成果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促进了了我国对外汉语教育事业的发展,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对外汉语的教学过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知识的传授过程,它还涉及到许多方面的潜在的问题,这些都是需要我们继续进行探索的。在诸多的问题当中,如何高效、快速地进行词汇教学时影响对外汉语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 

一、词汇在语言中的重要作用呼唤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理念的改变 

作为语言三大构成要素之一的词汇是语言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也是构成一种语言的基础,词汇教学应该贯穿语言教学的始终。词汇教学的效果会直接影响学习者语言水平的高低。在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中,大多数的学者都看到了词汇教学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但是与此同时,由于汉语词汇系统本身数量的庞大、系统的复杂和用法上的交叉,导致了外国人学习汉语过程中出现了种种问题,又普遍认为它也是汉语教学中的难点和薄弱点。 

在语言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快速而又牢固地记住词语、准确掌握词的意义与用法是教师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众多的学者在过去的许多年间在汉语国际教育的理论和教学法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研究的速度却远远跟不上现实的需要,尤其是在现今社会,国际间的交往日益增多,不同语言、不同文化间的人群的交流日益频繁,如何使更多的学习者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尽可能高效地学习汉语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词汇是语言中对社会外界变化最为敏感的一个因素,也是一种语言中最能够反映其文化特征的一个因素,注意到文化因素对词汇教学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手段可以帮助减少这种差异对语言学习的负面影响,这需要我们对传统的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做出相应的转变。 

二、从隔离到融合,形成对外汉语文化词汇教学法 

对传统的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转变不是简单的改变课堂教学的模式或者简单的增加文化课的比重,表面上的变化并不能真正彻底解决在词汇教学上的困境,我们需要从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上进行重新思考。 

(一)教学思路的转变——从词汇与文化隔离到词汇与文化相融合 

过去,学者多注意到对汉语的实际有用性的探索,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开设精读、阅读、听力、写作等课程,词汇教学渗透在各门课程的教学过程当中,没有单独开课。这样让词语在不同的课程中反复出现,让学生在重复中加深记忆、学会词语的用法,这种教学方法是值得肯定的且经实践证明是有效的,学生可以较快记住某个词汇并掌握课本示例中给出的用法。但问题是学生对记住的词只是掌握了读音和最浅显、最基本的含义,一旦语境有变化或某个语素被替换,这个词就又成了陌生的新词,在交流时往往存在词语的误用。 

经分析,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只是字面的理解,大多数课堂上在讲授新词汇时所进行的词汇释义只是就词论词,并没有达到词义内涵的高度。因此不少学校开设了针对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的中国文化课程,力求通过文化的普及来提高汉语的学习效率。这种思路本身并没有错,但是社会的变迁、习俗的传承都会在文化中得到体现,固态的、凝滞的文化是死的文化,是对语言学习没有帮助的,只有让文化动起来、活起来才是有意义的。词汇作为语言中最积极活跃的因素,最能够体现文化的传承性和活力,如果把文化和词汇割裂开来进行教学,无疑是拿死的文化进行教条式的灌输,对词汇学习、语言学习是无益的,自然也就不可能达到预想的目标。 

    针对这样的情况,对教学思路进行改革是迫切的要求。从语言与词汇、文化与词汇的关系来看,过去的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效果的不佳从根本上讲是由于把语言和文化、词汇和文化割裂开来进行教学,没有考虑文化因素对词汇发展和使用的影响,也没有考虑动态的词汇使文化更好、更迅速地深入人心,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应该充分考虑到词汇和文化的关系,改变词汇与文化割裂的局面,利用词汇进行适当的文化导入,利用文化导入提高词汇学习效果,使词汇与文化相融合,彼此促进、彼此作用。 

(二)教学方法的转变——注重文化导入,在词汇教学中融入文化的因素,形成独特的文化词汇教学方法 

在意识到教学思路的转变之后,更重要在于根据新的教学思路设计词汇教学新方法。既然把词汇融合如其他课程和单独开设文化课对词汇教学和语言学习的作用不明显,那么我们可以把词汇课与文化课融合,即把那些具有明显民族文化色彩和地域特征、容易被学习者误解误用的文化词汇和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结合具体词语,向学习者传授其文化根源,利用中西方文化间的异同之处,帮助学习者深刻理解词语的深层含义和内部的文化因素,彻底掌握这些文化词汇的使用方法。 

所谓汉语文化词汇,就是在汉语的词汇系统中,能够从某一个或某几个角度反应汉民族社会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思维方式、审美心理等方面特征的词汇。它包括如四合院、旗袍、重阳节等汉语知识文化类词汇和如汉语称呼、寒暄语等汉语交际文化词汇,以及如颜色词、动植物词汇象征意义等汉语心理文化词汇。 

继续使用以往的教学方法进行文化词汇教学肯定是收效甚微的,以往的教学方法侧重于词汇表层意义的传授,而新的文化词汇教学应该是独立开设的一门新课程,课程的目标应该定位在中国特色词汇文化意义的掌握。针对这个目标,编写合适的教材,在教材中不是要把所有汉语词汇中与文化有关的词语都一一列举,而是有选择地择取具备强烈中国文化特色、与学生母语国家文化具有极大差别的词语为例,比如汉语中的龙文化、红色文化和称谓文化等进行重点讲授。以往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对比两种文化间的差异,在文化词汇课中,可以先分析文化间的共同之处,唤起学习者的文化认同感,为他们较快接受中国文化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防止因民族差异引起的文化反感。在两种文化共同点的基础上,逐步展示差异之处,借助具体词语进行分析,便于学习者的理解。同时在课堂上,教学者可以辅以各种的教学工具如多媒体、录像片等,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模拟语言环境,让学习者在具体的语境中学会使用这个词语,真正掌握词汇的文化含义和使用方法。 

在进行汉语文化词汇教学的过程中要掌握适度原则,即内容适度、教材适度、知识量适度和文化含量适度。汉语词汇意义丰富、包含的文化信息很多,但不是所有涉及文化的词汇都要讲,必须有所选择,要对其他课程的内容理解有帮助和对语言使用有益处的;所选取的词汇应该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实际情况,与现实生活脱节的词语不应该在讲授的范围之内;所教授的词汇及其文化含义并不是越多越好,文化的传授应该是输入积极地正面信息,与时代精神和事物发展大趋势相违背的文化现象应该予以摒弃。 

三、利用文化词汇教学法,促进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篇5

词汇是构成语言的材料,词汇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内容。各种语言技能课程,比如口语课、听力课、写作课,都要建立在词汇教学基础之上。从当前常用的教学模式来看,词汇教学往往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因此词汇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占据关键地位。但是掌握一个词,并不只是了解该词的词义,还需要掌握这个词各方面的知识,包括形式(读音和汉字)、内容(意义)和功能(用法)等方面,这使得词汇的教学任务相对繁重。

如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提高词汇教学效率,建立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需要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技巧上不断探索。本文借助认知心理学者提出的认知负荷理论,结合信息化教学手段,尝试提出一套对外汉语词汇信息化教学模式,并提出该模式的教学原则。

二、认知负荷理论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实践

认知心理学者在实践中深化并不断发展了认知负荷理论,提出了两个基本假说。一是认知结构包含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两类。工作记忆容量是有限的,长时记忆的容量和时间都是无限的。二是认知负荷包括三个基本成分:内在认知负荷、外在认知负荷和有效认知负荷,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Sweller。一些实证支持内在、外在认知负荷与学习呈负相关这一观点。学习材料本身的难度和复杂性可以增加内在认知负荷,而材料的呈现方式及教学设计方式容易使得外在认知负荷增加,有效认知负荷则取决于学习者的认知努力。Sweller提出,可以通过优化教学设计来降低内在认知负荷和外在认知负荷,并且增加有效认知负荷。为达到上述目的,Mayer等学者提出了较为具体的教学策略。

汉语词汇数量大、内容庞杂且具有开放性,词汇之间在语音、意义、结构等方面存在着各种联系,这使得学习者要面临学习材料本身难度较大的问题,容易造成内在认知负荷增加。而且在汉语教学过程中,词汇往往是一个一个地呈现,如果教师教授词汇无序或教学设计不合理,易造成外在认知负荷的增加。如果能够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利用多媒体、网络、语料库、虚拟现实技术等多种手段控制学生信息输入量和输入过程,就可以降低内在、外在认知负荷,增加有效认知负荷,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构建词汇信息化教学模式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不一定要摒弃传统教学模式,而是将现代化技术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事实上,很多传统的教学模式,经过了长期的实践检验,有着良好的适应性。而如果在教学中合理地设计应用信息技术,能够有效地降低内在、外在认知负荷,增加有效认知负荷。但如果信息技术所展示的形式与实际教学内容相脱节,或者非语言信息过量,反而会加重信息加工的负担,从而收到反效果。因此,??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合理设计,让信息技术完成教学资源、教学内容的搜集整理和分析等工作,使网络生动呈现学习信息,或在虚拟环境中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汉语情景,归根结底都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创造不同的汉语词汇教学的外部条件。可以将不同的信息手段引入词汇讲解的不同阶段来建构教学模式,从而降低学生词汇学习的难度。

(一)根据学生水平和课型调整教学内容

传统汉语课堂教学以教材为授课依据,教材中的词语一般与课文相配合,使得一些教师上课时不能筛选词语,对于词汇教学所涉及的内容也并不明确。但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而言,词汇的难度及使用频率应该是确定教学顺序的重要参考依据。因此,在词汇的呈现阶段,利用语料库了解词的频率,并筛选出教学内容,是降低学习材料难度,进而降低内在认知负荷的关键。一般来说,综合课对学生听、说、读、写的各项技能都有训练,因此对词汇的要求较高,可以从词汇形、音、义、用法等角度进行教学,教授内容较为全面。而听力、口语等单项技能课,可以以意义和用法的教授为主。因此,根据学生水平和课型调整教学内容,能够让学生合理分配认知资源,提高学习效率。

(二)在多媒体环境下分模块教授词汇

一些传统的授课方式往往无序、无差别地教授词语,这容易阻碍学习者对认知结构中已有信息的关联与提取。不良的教学设计及教学策略的运用,也容易增加外在认知负荷。教学中遇到那些内容比较复杂、涉及知识点较多的词语时,可以先把教学内容分解成一些信息模块,再由简到繁、由分到整地依次呈现并讲解。因为小的模块占用的信息加工资源少,在工作记忆中能够被同时加工。在教学设计阶段,可以考虑以小模块形式用多媒体呈现和讲解信息,调动学生视觉和听觉记忆,加深学生对抽象语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三)将虚拟技术引入词汇教学,使教学过程更具实践性

应用智能和虚拟现实技术也是信息化教学的发展方向。计算机可以模拟真实的交际情景,使学生自主体验汉语词汇的使用情况,也可以模拟教师授课,从而克服时空局限,使教学活动更加生动有趣。此外,语言作为交际工具,其学习过程应更有实践性。对不具备在中国本土学习汉语条件的学生而言,虚拟课堂环境和虚拟教师无疑使得学习成本更低,通过人机交互可以使学生增加语言实践的机会。而有课堂学习条件的学生,虽然能够与真实的教师互动进行语言实践,但是毕竟课堂时间有限,虚拟课堂和虚拟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下仍能随时练习汉语词汇,从而延伸了教学过程。这种模式也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认知投入,增加有效认知负荷。

(四)利用网络课堂丰富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课下练习词汇

对外汉语教学可以建设网络课堂辅助真实的课堂教学。教师可以将课程相关的大量资源在网络课堂中提供给学生,供其学习和查阅。教师也可以布置学习任务,在网络上发起讨论或者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这能够让学生协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四、建构信息化词汇教学模式的原则

(一)注意信息适量的原则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能够使学生接收的信息更丰富、更生动。信息技术有极大的优越性,能够让学生以语言和非语言这两种通道实现信息的认知。但是,如果将过量的信息全部呈现给学生,容易让学生在信息的选择上无所适从,也容易干扰学生对相关信息的关联和加工,这反而会增加学生的内在认知负荷。因此,信息技术给教师提供了巨大的资源库,让教师更容易获得教学资源,但也对教师筛选有效教学信息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中应注意教学信息要适量,重点要突出,呈现信息的顺序和策略也要科学合理。

(二)对信息技术不能过度依赖的原则

词汇是语言信息的主要承担者。而作为交际工具的建筑材料,词汇的内容又包含着人类主客观世界的方方面面。这使得在词汇教学中,教师一旦利用了信息技术,就容易将词汇与图片、音频、视频等材料大量结合呈现。而学生在视觉、听觉和文本等多种方式的冲击下,其认知容易局限于事物的表象,缺乏对事物本质和事物关系的深刻认知。过分强调多媒体的展示效应,容易使教师和学生对信息技术产生依赖,从而忽视了教学内容本身,在教学实践中应该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

(三)信息环境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

信息环境下,学生不再被动接收知识,而是要主动利用多层次的技术手段提高语言技能训练的互动性和实践性。有效认知负荷和学习主体的认知投入有关,这就要求教师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教学参与度,培养学生自主扩大词汇量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乐趣和成就感,这是词汇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五、结语

篇6

[关键词]中级口语 交际能力 心理词汇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2-0221-02

我国传统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不分课型,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汉语教学开始强调实践性,到70年代一些学校增设了部分口语课和听力课,综合课仍然占主导。80年代时,对外汉语教学模式全面采用分课型教学,实现了课程的基本格局的转型。[1]

目前,对外汉语口语教学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分别是初级、中级、高级,不同阶段设置不同的教学重点。一些对外汉语教师表示,学生普遍反映到了中级阶段,汉语学习进入了瓶颈期,认为自己进步很慢。中级阶段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能力,不使用复杂词汇、句式也可以完成交际目的,因此,他们往往会习惯性选择简单语言,回避复杂词汇、复杂句式。如:

教师:你的室友在听音乐,特别吵,但是你想睡觉,你会怎么办?

学生A:搬家。

学生B:我可以睡觉,没关系。

教师问题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进行商量、请求或者抱怨,但是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更倾向于简单的回答。从交际效果上来说无可厚非,然而从提高表达能力的教学目标上来说,则无益处。因此,对外汉语中级口语课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对于学生进一步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词汇在外汉语中级口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从课型上来说,口语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目前,口语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师重视生词、语法讲解而忽略学生的表达能力的现象,教师上课并不是以培养学生交际能力为出发点。

从课程阶段来说,中级口语课区别于初级、高级口语课的教学侧重在什么地方呢?陈贤纯认为中级是词语强化阶段,提出对中级阶段词汇按语义场进行分类,分三个循环进行集中强化。[2]徐子亮提出词汇学习分为词语的识记、保持、再认三个环节,对词语可以按词性、功能、意义进行分类。[3]

桂诗春认为口语表达的过程也是语言产生的心理过程,她将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话语计划阶段,即“说话人根据自己的意图或者交际双方的需求计划自己说话的内容(思想)。”[4]第二,话语构建阶段,要从记忆库的心理词汇中选择合适的词,再按照语法规则将这些词语进行组合排列,形成有意义的词组或句子;第三,执行阶段,即口语表达。可以看出,口语表达的关键在于记忆库中存在大量的心理词汇和用来将词汇组成句子的语言成分。

因此,增加词汇的有效输入是中级口语教学的重点,增大词汇量,加大中介语在语言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内在的语言学习能力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提高词汇成句、成段表达的能力打基础。

二、从心理词汇角度进行词汇教学

如何提高词汇的有效输入呢?传统教学模式过分强调语言形式,忽视语言学习者接受的心理机制,造成学生学会了词却无法说出得体的句子。因此,词汇教学应符合人的心理机制。

目前,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中的词汇零散分布在课文中,在课文后面附有一对一的解释,在书后附按字母顺序排列的词汇表,这样的词汇呈现方式方便检索,但不利于掌握。有研究表明:一对一的生词表并不能促进词汇在长时记忆中的保持,是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学生对生词进行猜测的机会,降低词汇编码过程的加工水平,削弱学习者对生词及其共现搭配的注意,从而导致学习者词块能力的低下。[5]

《中级汉语口语(第二版)》(刘德联、赵晓雨,67-70)第八课《我在校外租了房子》中有27个生词,排列顺序是按照在课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这样方便查找,但是词汇与词汇之间没有联系,不容易让学生记忆。

心理词汇理论认为,心理词库从根本上来说应该是大脑中所有关于词形、词义及其用法的一个巨大的仓库。张萍提出语心理词库构建与词汇习得发展过程一致,即从音义匹配到句法知识扩展再到语义网络构建。[6]即词汇在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中的呈现应以意义为联结点。

传统的按照义类进行词汇分类,如:家具有桌子、椅子、衣柜。这样分类的好处在于很快理解词义,但是会有一个问题,桌子和衣柜其本身并没有什么联系。如果我们将词汇放置在一个真实的情境中,词与词之间很快就建立了联系,并且这种联系建立在心理认知基础上,比较稳固。

我们可以把房间当成一个封闭系统,把涉及房间的所有词作为这个系统的组成单位,我们可以联想到房间、厨房、客厅、卧室、洗手间、卫生间、暖气、空调、电脑。厨房中有冰箱、煤气灶、电磁炉、水龙头,卧室有床、衣柜,洗手间有马桶、浴盆、喷头等。所以,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式进行词汇教学:

教师:(展示一组房间照片,指着房间的布局、房间的陈设进行词汇教学)

房间有哪些?

学生:卧室、厨房、洗手间、客厅。

教师:卧室中有什么?

学生:床、衣柜、空调……

教师:厨房里有什么?

……

从生活情境中帮助学生认识这些生词,接下来要通过不断的练习,让学生会用这些词:

教师:大卫,可以给我们介绍一下你的房间吗?

大卫:我的房间有床、电视、电脑、桌子。

教师:大卫,在学校住好吗?跟你的家比。

大卫:不好。太小了,没有厨房,没有客厅。

教师:大卫的宿舍有一张床、有电视,大卫觉得宿舍太小了,住家里比住宿舍好。对不对?

学生:对。

……

练习了这些词以后,教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扩展学习,而词汇也不限制于房间这个封闭系统:

教师:如果不喜欢住宿舍,可以到外面租房。你们会租什么样的房子?

学生:能上网、有电视、便宜……

学生:到学校近。

教师:对,我们要考虑位置和交通,如果想便宜一些,可以两个人一起租,叫合租。还有别的吗?

学生:附近要有买东西的地方。

教师:对,周围要有超市、商场……

……

接下来,再找两三个租房信息,让学生通过比较选择租房并说出原因。重复词汇的同时进行成句、成段表达。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联想,词汇从学生心理认知机制出发,让学生由被动地接受词汇到主动地思考。学生在进入房间后,随时都会遇见用词的机会,即提高了识别记忆词汇的能力。

三、结论

本文通过对词汇在对外汉语中级口语教学中重要性的分析及用心理词汇进行词汇教学的尝试,为词汇教学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对于对外汉语学习者的心理词汇库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吴中伟.对外汉语任务型教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8:2-3.

[2]陈贤纯.对外汉语中级阶段教学改革构想——词语的集中强化教学.世界汉语教学,1999(4).

[3]徐子亮.论词语的积累.汉语学习,1997(4):46-49.

[4]桂诗春.语言学方法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415.

[5]段士平.从词块能力看词汇深度习得中的“高原现象”.国外外语教学,2007,11(4):27-32.

篇7

一、结合语素、字和词教学

吕文华(1999)发表《建立语素教学的构想》:“构词法是教学中的一个空白。……语素教学除了有助于汉字的认记、消除错别字以外,其主要作用是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词汇、掌握词汇以及正确运用词汇的能力。……解决词语难的途径是建立语素教学。”语素教学就是要讲一个新词时,把那些常用的、构词能力强的语素的意义教给学生。学生在学会了一个语素的基本意义之后,再接触由这个语素组成的其它新词时,就会根据该语素义去理解和记忆新词词义。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就相对轻松一些。如,在教“发现”这个词时,“发”是一个构词能力较强的语素,如果我们教给学生“发”的语素义,那么学生遇到“发生”、“发展”、“发源”、“发射”等生词时,就可以根据“发”的语素义进行猜测。这与汉语的词语结构特点密切联系。汉语的单词不同于拼音文字的单词,它的成词要素是单个的字,而大多数字都有独立的意义,很多情况下单字作为语素组成词后其意义没有什么改变。汉语语素义和复合词词义、语素义和词的结构都有关系。

贾颖(2001)提出“字本位”的设想:“以字为本位进行词汇教学,教给学生的是方法性的知识,因为字在汉语中以动态的形式存在,有限的字可以通过不同的组合构成不同的词。由于字在词中的意思基本不变,这样掌握了字与构词法,就能以简驭繁,迅速有效地扩大词汇量,所以以字本位进行词汇教学必然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它教给学生的是一种最有价值的知识,它培养的是学生自学汉语词汇的能力。”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字形是比较直观的,可以通过象形、指事、会意等造字法的讲解,使学生能够联想、分析出字义。例如:“本”下的小横表示树木之根,与“本”组成的词往往有“根源”、“原来”的意思,如“忘本”、“根本”、“基本”、“本意”、“本来”、“本能”、“本色”、“本土”、“本性”、“本质”等等,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词义,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另外,据1988年国家语委和国家教委公布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统计,用该表中的3500常用字对200万字语料作覆盖率检验,可覆盖语料的99.48%。也就是说汉语词汇基本上是由这3500常用字(所记录的语素)组成的。所以在词汇教学中有意识地突出汉字教学,对帮助学生掌握词汇、快速扩大词汇量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而,语素、汉字和词相结合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很有意义。

词由语素构成,在进行语素教学的同时还应教给学生一些构词法的知识,这样就从认知的角度让学生了解一些构词的基本模式,有利于学生掌握语素之间的作用关系。比如联合结构中的并列关系、动宾结构中的支配关系、主谓结构中的陈述关系、偏正结构中的修饰关系及补充结构中的解说关系。掌握构词法,学生可以进一步认识一些词语的含义。例如,“心急”、“猴急”,“心急”是主谓式,意为“心里着急”,但是,如果把“猴急”也理解成主谓式,解释为“猴子着急”那就错了。如果学生掌握了构词法,知道“猴急”是偏正结构,就会得出正确的解释“像猴子似地着急”。有些词的语素之间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不能拆开来说,而有些则可以,后者叫离合词。我们可以说“见了个面”、“看了场电影”、“洗了个澡”、“开了个会”,但学生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组合:才“见面我的朋友”,“学了一年的习”、“毕完了业”。这些都是学生不了解词的结构方式造成的。因此,进行词汇教学时,结合构词法很有必要。

二、结合词的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教学

组合关系和是词汇的两种基本存在形式。组合关系讲的是词与词之间的搭配关系,聚合关系讲的是词语类聚。

词语搭配是词汇教学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学习词义的同时应该掌握词的用法。例如,“交换”和“交流”这两个词都可以充当句子的谓语,都可以用英语的“exchange”来解释,因此我们可以用词语的搭配进行讲解,“交换”的宾语是意见、礼物等,“交流”的宾语则是思想、经验等。再比如,“热诚”多用于对人,“热心”则既用于对人,也用于对事。“损坏”与“损害”搭配的词语的语义类型也是不一样的,与“损坏”搭配的名词多为电器、家具、设施等具体事物,而“损害”的搭配对象多为“国家、集体、名声、健康”等,又如“充足”多用于说明具体事物,“充分”则多用于说明比较抽象的事物,如,准备工作充分/论证充分等。离开用法,孤立地讲词义,学生很难真正理解,而且容易套用母语中与之对应的词的用法,产生母语的负迁移。因此,除了通过翻译(用其它语言中对应的词注释的方式解释词义)外,还要通过词的搭配形成词组,词语例释来引导学生领会理解该词的意义和用法。我们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汉语“结婚”、“见面”可以和英语的“marry”、“meet”对应,常有学生说出这样的句子“李明结婚王丽”“张华见面孙军”。词语搭配在词汇教学中作用重大。徐子亮提出,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全过程就是汉语模式的构建和匹配的过程,应该把搭配问题贯穿汉语学习的始终。

有些词的教学适于结合与之有聚合关系的词来讲。扩大词汇量是词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对于词语中某个有类聚作用的语素,我们可以利用横向联系的方法,把带有该语素的其它词也教给学生。例如,讲“扌”的“打”时,可以把“抽”、“拍”、“接”、“抢”等与手有关的表示动作的词同时教给学生,还可以让学生举出其它相关的字来加深他们对“扌”旁字的理解掌握。又如,讲到“美化”时,我们还可以讲“丑化”、“恶化”、“净化”、“绿化”、“现代化”、“大众化”等。这样有助于学生联想记忆,也扩大了学生的词汇量。当我们讲解一个上位词时,也可以借助词的聚合关系,说出下位词时,学生就能基本掌握这个上位词的含义。例如,要讲解“电器”这个词时,我们可以罗列一些属于“电器”范畴的词,如电话、电灯、电炉、电扇,电冰箱等都是电器。讲“交通工具”时,我们可以说“汽车、火车、飞机、轮船、地铁”都是交通工具,讲“颜色”时,同样可以把“红、绿、黄、蓝、紫、橙”列举出来,这样学生自然就会领会这些上位词的含义。

三、结合语境教学

所谓语境是指词语出现的语义环境、句法环境等。一般来说在具体的语境中一个词的意义具有确定性,由此运用语境可以加强对多义词的理解,对同义词、近义词、同音词等的辨析,而且语境的鲜活性又利于加强记忆。语境教学法对汉语虚词教学尤其适用。由于意义比较虚,一般不能像讲解实词那样去解释,而语境为虚词的教学提供了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虚词是汉语的语法手段之一,在词汇教学中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下面这种就虚词教学来谈谈语境教学的方法。

1、特定的语义环境。一些虚词除了自己固有的含义以外,在使用的时候还有自己出现的特定语境。如“总”,它的意思是表示说话人所作的估计、推测以及提议、要求、论断等是一定范围里最基本的、最有可能或最应该实现的,但是说话人常常在这种情况下使用:在觉得较高的估计或要求得不到满足时,才退一步提出最低估计和要求等。

2、特定的句法环境。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比较固定,这里我们只谈句类的情况。汉语有四种句类:陈述、祈使、疑问、感叹。某些虚词只能在某种特定的句类中使用。有些学生不了解这一点,常常犯下这样那样的错误。

篇8

古代的复音词相较单音词而言虽然只是少数,但是在长期的沉淀与发展中,古代复音词已经与现代汉语词汇完美融合起来,通过分析现代汉语词汇,其组成分为连绵词、外来词、重叠词以及复合词。顾名思义,连绵词是不可以进行拆分理解的,也不可望文生义。外来词则是指在其他民族文化冲击下而被广泛接受和应用的其他词汇,在古代汉语词汇中的外来词汇多为与少数民族的融合,而现代汉语词汇中则呈现较为明显的国际化趋势,如“拜拜”“华盛顿”等。重叠词在古代汉语中是较为常见的,但是其主要以单音词重叠为主。重叠词形式在现代汉语中也多种多样,如“朝朝暮暮”“喜滋滋”“虎视眈眈”“无法无天”等。

2汉语史语料学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意义

2.1有利于学生奠定良好的汉语基础:

语言是一门传统的学科,也是一门与时俱进的学科,在时代的发展过程中,语言词汇也在不停的更新换代,但是万变不离其宗,一切词汇的来源都不能凭空捏造,必然会有其相关的历史依据,真正落实到书面上的规范化汉语仍然有着许许多多古代汉语词汇的影子,尤其是那些脍炙人口的名言佳句和成语诗篇。借助汉语史语料学的考证,可以有效帮助学生理解词汇字义和词汇来源,并通过相关的分析、预测,还可以有效锻炼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通过古今词汇变化的对比研究,还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内涵。

2.2可以有效提高对外汉语教学效率:

客观来说,对于初学语言与不得要领的学生而言,传统的汉语词汇教学会使学生产生疲劳感,甚至会使一部分学生“知难而退”。汉语史语料学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应用过程中,需要引进相关的古汉语词汇语料,这种不同于现代汉语风格的词语可以令学生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必须承认的是,古代汉语中存在的韵律天然之美是现代汉语中较为缺乏的。古代汉语会以其特有的语言魅力吸引学生的探索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3汉语史语料学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3.1汉语史语料学在教材修订中的应用:

定量统计是语料学研究编制的基本原则之一,它会在对现有的对外汉语教材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之后,将所有的指标进行科学客观的统计并对其加以量化。语料库语言学要求对教材中的词汇从出现频率、词义难度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然后以相关纲要中规定的对外汉语词汇级别为依据,对教材中的词汇进行明确的等级标注,以此来对词汇进行分类,对等级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的词汇模块进行教材编著,以保证学生的学习效率。通过对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语义对照,还可以在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词义的同时扩展学生的词汇量,成语作为汉语词汇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既是重点也是难点。通过分析可以发现,成语多是从古代诗词或者文学著作中提取出的具有较深含义和概括性的词汇,成语中的词汇不仅仅多为古代汉语中的释义,有的甚至需要理解相关语言情景,汉语史语料学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是有着很大帮助的。

3.2汉语史语料学在词汇发音教学中的应用:

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际应用,词汇发音也应该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受到重视。但是,由于过去传统汉语教学模式的影响,对于词汇发音的教学一直没有受到广泛认可,众所周知,“一词多音”不仅是汉语词汇的一大亮点也是学习过程中的一定难点,这些复音词有些是沿用古代汉语词汇,有一些则是由古代汉语中的单音词发展而来,对于汉语词汇而言,“同字不同音”就一味着这个词有着完全不同的含义,例如“音乐”和“快乐”两个词,第一个“乐”指的是乐器,第二个“乐”则是指的高兴,在词汇教学中,首先要帮助学生理解其相关含义,然后再教导学生正确的发音,对于这种现象,就需要借助语境来对词汇的具体发音和含义进行相关的理解。在长久的语言传承中,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早已进在各自的发展中不可避免的进行了融合,想要帮助充分掌握对外汉语词汇,在教学中应用汉语史语料学是必不可少的过程。

3.3汉语史料学在语素教学中的应用:

语素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用,相关专家学者论述的较多,而词源教学应用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是基于单音节语素教学的基础。该种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在学生语言机制培养中,注重引导学生认识与记忆新词,并关注引导学生以理性心态进行知识接受,培养学生语言词汇逻辑思维。在对生词进行分析时,明确语素教学责任。教师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生词识记能力,还要锻炼学生的思维,通过科学合理方式对语素结构形式进行分析。以对外汉语领域中的一个笑话进行分析,对于汉语零基础的学生刚学会简单的生活用语时,只会一些妈妈、鸡蛋之类的词汇,在去餐馆点餐时先吃鸡肉而不会描述时,就会说想吃鸡蛋的妈妈,从这则笑话中可以推测出,教师在进行汉语教授时以词汇为单位。如果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能够从基本多语素中进行词汇讲解,就能帮助学生实现多语素的联合应用,新词汇就会越积累越多,使得语言学习逐渐轻松。

4结语

篇9

关键词: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 语境教学法 应用

词汇是一种语言所有词语的总和,没有词汇就没有语言。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它不仅贯穿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整个阶段,而且包含于汉语综合、口语、听力、阅读等各类型的教学之中。汉语词汇教学有诸多方法,比如语境教学法、翻译法、语素教学法、同义词反义词对比法、查阅词典法等。我根据课堂教学的不断实践,认为语境教学法是汉语词汇教学最行之有效,并能广泛应用的教学方法,它尤其适用于已经学习汉语一个学期,母语是非英语国家的留学生。在此以《发展汉语・初级汉语(下)》的部分词汇为例,展示这种方法在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一、语境教学法的含义及应用

(一)语境教学法的含义。

关于“语境”的定义和分类,语言学界不尽相同,我采用索振羽在《语用学教程》中的定义和分类,“语境”是“人们运用自然语言进行交际的言语环境”,它包括“上下文语境、情境语境及民族文化传统语境三个大类”。本文探讨的是上下文语境及情境语境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语境教学法也有人把它称为“联想法”。这种教学法是先不解释所教的词语的意思,而是通过图片、动作、已学词汇设置情境等方法,举大量的实例,把词汇的意思放入真实情境中,让学生从大量实例中去体会、揣摩,造出新的句子,从而达到掌握生词的目的。这种方法可广泛应用于汉语不同词类生词的教学。

(二)语境教学法在不同词类教学中的用法。

汉语的词汇可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次、量词、代词、副词、连词、介词、助词、感叹词和拟声词。下面举例解释“语境教学法”在这些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名词,是表示人和事物名称的词。教师在讲解名词时可将具体的实物带进课堂,直观展示,如“伞”、“鞋”、“袜子”、“浴巾”、“盒子”、“袋子”等,这样不仅可以直观展示该物品,而且可以讲解和该名词相关的“量词”,解释其理据。如“伞”的量词是“把”,是因为可以用手拿住把儿。不方便带入课堂的名词,教师可以通过PPT展示,给学生具体直观的情景,如“胡同”、“四合院”等。有的名词还通过动作展示,如“垃圾”一词,教师可把用过的、没用的东西扔进垃圾箱,告诉学生“垃圾”就是“用过的、没用的东西”。

动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的词,大致可分为动作动词、静态动词、心理动词、趋向动词等。动作动词,教师可以通过表演来解释,也可让学生表演,如“捡、扔、抬、夹、背、点头、摇头”等。静态动词也可用动作直接展示,如“靠、躺、站、坐、蹲”等。心理动词可以用叙述情景的方法,如:“满意”和“吃惊”,教师举例:“这次考试我考了100分,我很满意。”“我觉得她很年轻,听说她的孩子已经上大学了,我很吃惊。”有的动词十分抽象,直接表现不好讲,教师可把使用该词时完整的背景告诉学生。如“轮”的讲解,教师可先解释“轮”的本义“轮子”,接着展示例句:“今天轮到我打扫房间。”之后解释:“我们家星期一爸爸打扫房间,星期二妈妈打扫房间,星期三我打扫房间,星期四妈妈打扫房间……今天是星期三,轮到我打扫房间。”学生马上就会明白“轮”的意思。

形容词可以通过情境展示和反义词对比相结合的方法讲解。如此会事半功倍,学生可以一次掌握两个词的意思。如“空”和“满”,“脏”和“干净”,“亮”和“灭”,“宽”和“窄”,“粗”和“细”,“胖”和“瘦”,“危险”和“安全”。以“空”和“满”为例,教师可在杯子里装满水,解释“满”,把杯子里的水倒掉,解释“空”。“危险”一词讲解时,学生刚学过“一边……一边……”的结构,于是,学生给出情境:“一边打电话,一边开车,很危险,容易出事故。”这样既练习了新词,又巩固了新学的句法结构。

数词、量词、代词的讲解也可用这种方法。数词,教师可用不同数量的粉笔,或不同面额的人民币讲解,增强学生的兴趣。量词,教师运用实物可以更好地解释量词的理据,如“伞”、“剪刀”、“钥匙”的量词是“把”,教师可以通过实物展示这些东西都是可以用手拿住把儿的,来解释用量词“把”的原因。代词的讲解也不例外,“我们”和“咱们”用英语都解释为“we,us”,但在汉语中却有区别,“我们”不包括听话人,“咱们”包括听话人。教师可请三个学生,其中两个学生一起表演在路上遇见另一学生的情境,并设计对话:“我们去吃饭,你去吗?”“我也去。”“那咱们一起去吧。”学生就能体会出二者的区别。

副词,是虚词的一种,它在历史的变化中已经失去了词的本义,不能用语素法讲解,用翻译法又很难解释其用法,是汉语词汇讲解的难点。其意思很难用词语解释清楚,只有放在具体的情境和句子中它的意思才可以显示出来。比如:“到底”的主要义项是:“用于疑问句,表示进一步追究;究竟。”直接告诉学生,学生一定一头雾水。教师设置情境:小林很喜欢一件衣服,他说要买,可是他又觉得很贵,说还是不买了。他的朋友问他:“你到底买不买?”学生就会体会出,“到底”常常是用在疑问句中加强语气,提出说话人很想知道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在提问的人看来是模棱两可、不确定的。学生马上会给出例句:“你到底爱不爱我?”“你到底去不去上课?”等等,语气和用法完全正确。再如,“偷偷”在生词表中的解释是“secretly”,看了解释学生马上说:“我告诉我的好朋友一个偷偷。”我给出例句:“他上课的时候,偷偷听Mp3。”“偷偷”是:“做一件事,不让别人知道的意思。”学生马上反应说:“我告诉我的好朋友一个秘密,他偷偷告诉了别人。”既纠正了自己的句子,又正确使用了新词。

连词,也是虚词的一种,它连接词、短语或句子,表示某种句法关系。教师在讲解时举例必须体现两个分句之间的句法关系。如讲解“除了……(以外),……都……”这个词的时候,可以举例:“除了某某,大家都来了。”并指出今天只有某某没有来课。“除了汉语,我什么语也不会说。”意思是“我只会说汉语。”所以这个句型表示排除。而“除了……(以外),……也/还……”的意思是表示添加,教师可举例:“除了韩国留学生以

外,我们班还有美国和英国留学生。”以班级里的实际情况为例,学生会立刻理解。

二、语境的设置原则

(一)典型性和依赖性。

语境教学法是汉语词汇教学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是语境的设置要注意设置语境的典型性。教师要关注例句能否有效实现学生相应认知语境的触发和建立。教师所给出的语境一定要体现该词的语义和用法,不能让学生产生误解。教师要注意例句的顺序安排,语境的信息量,对比语境的利用等问题,在例句中尽量不出现学生的未知词汇,以免对这个词的学习产生干扰。典型的语境可以很快地让学生理解词义和掌握用法,非典型的语境不仅给学生过多的无用信息,而且容易让学生产生误解,影响讲课效果,所以语境设置的典型性尤为重要。教师需要在备课时反复揣摩。例句的意思应是唯一的,不可替换的。

当例句的典型性不明显时,教师应和别的方法一起结合使用。教师讲解“流利”时,说:“某某的汉语很流利。”学生就会产生误解:“是不是说他的发音很好?”这就是一个无效的例句。教师可以进一步解释说,“流利”的英语意思是“fluent”,是指说一种语言时,表达的时候没有停顿,想什么就可以说什么。教师还可以通过模仿学生说话的样子,讲明什么是“不流利”。学生就可以通过教师的模仿进一步明确生词的意思。所以,语境教学法不是孤立的,在单纯的语境设置不能满足讲课需要的时候,翻译法、语素教学法、查阅词典法、同义词反义词对比法、学生参与讲解法等都可以和这种方法配合使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真实性和生活化。

教师在设置语境时要给学生明确、真实的语言信息,即语境和语言形式要符合语言的实际交际功能和语言规律。教师要交代起码的语境因素,如时间、地点、交际者的身份和要做的事情。语境的设置也要注意“生活化”,这样才能真正深入浅出,让学生用在最轻松和真实的环境中掌握词汇。如在讲“糟糕”时,教师设置的语境为上课的时候,学生都来了,但是老师没有带书,要上课没有办法上,于是说:“糟糕,我忘带书了。”在超市买东西,结账时发现没有带钱包,说:“糟糕,我忘带钱包了。”这样的语境交代了“说话的内容”、“自己想表达的意思”和“在什么情境下说”, 生活化的语境给学生一种真实感,使他们将其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在一种真实的、自然的情境中体会和学习语言,明白生词的意思,也知道在交际中如何用这个生词。同时,生活化的语境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产生交际的冲动,会很快地给出他们的例句,教师可根据情况判断正误,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三)以学生为中心,讲练结合。

语境教学法的运用要以学生为中心,注意讲练结合。语言学习的目的是交际,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使学生多说多练。语境设计不是单纯为了解释生词,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该词使用的具体语境,使他们真正将其运用到交际中去。因此,语境教学法的运用要注意讲练结合。教师在设计语境时要留下让学生去想去说的空间,而不是教师单纯地展示。所以教师在展示语境时,可放慢语速,用学生的已知词汇描述语境,让学生根据听到的描述和自己了解的词义,在适当的时候说出生词。在学生明确生词的意思后,教师可给学生时间,给出语境的上半句,让学生运用生词补充下半句。或者让学生自己说出句子,教师判断正误。单个词语讲解完后,教师可以讲述一段生活化的故事或真实情境,在预设的情境中使用这些词语,通过讲述,判断学生的理解程度。教师在学生练习时要给予适当的提醒和指导,练习的时间要以生词的重要程度决定。

三、语境教学法的作用及优势

(一)学生融入课堂,使教学更生动。

语境教学法是提高学生语言语用能力最好的办法。语言总是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使用的。学生在学习词汇时,被置身于交际的真实环境中,不是一种静态的学习,而是在“词义―句子―交际情境”这样一个动态的语言环境中,这样的学习充满了乐趣,同时也会灵活运用学到的词语,达到交际的目的。这种方法给学生生动形象的联想,从而保持长久的记忆。一般来说,人们感知的信息材料越直接、越具体、越鲜明,记忆的效果就越好。借助实物、图片、表情动作等进行词汇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在词语和所指实物之间建立直接的联系,使抽象的词语具体化、形象化,同时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不但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和识记词语,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直接用汉语思维的能力,使学生准确地理解和掌握词义。另外,教师在叙述真实情境的过程中,要用到大量的已知词汇,有助于巩固已学的词汇,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语境教学法不是教师单纯地讲解,而是让学生融入课堂。语境教学法的关键是把情境语境转化为背景知识,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灵活运用。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喜欢老师先讲,然后练习。所以,教师举出一两个例子后,可给学生句子,让学生补充完整,或者让学生举出符合词义的例子。如我在讲“灵”一词时,情境设置为:“我昨天生病了,吃了一种药,今天我的病好了。”例句为:“这种药很灵,我一吃病就好了。”学生马上反应说:“老师,以前我的汉语口语不好,我的朋友告诉我和中国人聊天可以提高口语,以后我常常和中国人聊天,现在我的口语很好。所以,这种方法很灵。”鼓励学生说,完全正确。这样学生既练习了汉语表达,又理解了生词的意思,同时学习的积极性也得到了提高。

(二)避免语言的负迁移,解释词语的用法,区别同义词。

语言迁移是指语言学习者使用母语规则认知目的语规则时产生终结语语言规则的现象。促进新知识学习的迁移是正迁移,反之是负迁移。语言的负迁移常常使学生用英语的解释去造汉语句子,常常闹笑话。“捡”这个词在生词表中的解释是“pick up”,所以在我没有讲解之前学生造句:“我到学校去捡妹妹。”显然,学生理解成了“接”的意思。而用语境教学法就不会产生这样的误解。我用动作展示:把地上的东西捡起来。同时还给学生扩展了“扔”和“掉”两个词。学生看了“躺”的解释“lie”,说:“某某常常躺。”我听了解释后才明白:学生是想说:“某某常常说谎。”“躺”用动作展示,“说谎”用生活中的情境展示,就能避免这种语言的负迁移。

语境教学法还可以更好地解释词的用法,明确词的搭配及感彩等,可以区别多义词和同义词。比如:学生看到“闭”的英语解释“close”马上说“闭门”、“闭灯”、“闭书”。但是,“闭”的搭配常常是“闭眼睛”、“闭嘴”。教师用身体语言会很好地解释词的搭配。学了“脱”的意思,学生马上会说“脱衣服”、“脱鞋”,但有的学生会说“脱帽子”、“脱围巾”,教师可以解释“脱”后的搭配是外出的必需品,来明确“脱”的使用环境。认知语境的利用可以很好地解释这些问题。词语的语用色彩往往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表现出来的,在解释词的语用特点时也要结合语境。如:“小子”和“小伙子”都是“年轻的男孩儿”,但是“小子”常常是别人对年轻男人的称呼,而“小伙子”可以用在陈述句中。所以,学生说“我是小子”是不对的。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虚词教学是一个难点。虚词没有实在的意义,只有在语境中的关系的意义。在讲授虚词的时候,例句的设置显得更为重要。由于虚词的意义虚空、抽象、难以把握,例句不仅要提供信息,而且信息量要尽可能显示出其隐性的逻辑语义关系,否则就得不到好的教学效果。语境教学法可以在句子和情境中更好地展示这种关系,明确虚词的用法。如:“但是”、“可是”、“不过”、“却”的解释都是“but”,学生会很迷惑,如果老师给出例句,学生会明白“但是”、“可是”、“不过”的转折程度递减;“但是”强调后者,“不过”强调前者,“却”是副词,用在主语之后。

(三)适用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广泛,方便教师掌握。

语境教学法适用于不同国籍和不同年龄的留学生。对外汉语教学的对象是所有学习汉语的外国人,他们的母语不同,对英语的掌握程度不同,年龄也不一样。如果单纯用英语教学,会使母语不是英语国家和年龄较小的学生感到吃力,甚至打消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而语境教学法适用于所有国家的、所有年龄段的留学生,大家在学习汉语面前都是平等的。

语法教学是汉语教学的难点。语境教学法同样适用于汉语语法的教学,较好地掌握这种方法,对汉语语法的教学也有帮助。在语法中,“把”字句、“被”字句、“比”字句、存现句、趋向补语等语法内容的教学都适用于这种方法。我们将另文论述。

目前,我国从事汉语教学的教师专业背景、学历、年龄不同,对英语掌握的熟练程度也不同,这种方法方便老师备课,适用于不同类型的汉语教师。但是,熟练地掌握这种方法,仍然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较多的汉语教学经验。

总之,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交际要在一定的言语情境中才能进行。语境给了语言生命的活力,语境体现了说话者的交际意图,交际手段和交际思维。任何词语都要在一定的语境中出现,只有在语境中才能明确其含义,了解其用法。语言学习的目的是交际。我们要教给学生的不是语言中静态的词汇,而是言语中动态的词汇,也就是说,要教会学生如何使用这个词,如何用这个词来表达。所以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较好地应用语境教学法是至关重要的。这既符合语言的规律,又能让学生了解语言的形式结构,根据语境使用语言,从而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达到提高他们汉语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立新.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对语境理论的应用[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7).

[2]刘.对外汉语教学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索振羽.语用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4]王建华等.现代汉语语境研究[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12.

[5]徐桂梅,陈满华.发展汉语・初级汉语(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7.

[6]徐茗.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例句设计[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9,(7).

[7]杨惠元.强化词语教学淡化句法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1).

篇10

关键词:词汇例句;学习者姓名;教学行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0-0226-03

引言

词汇教学作为汉语课堂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对外汉语教学上有着重要的地位。目前对外汉语学界倾向于在语境中掌握词汇,词的教学和句子的教学相结合是词汇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江新,1998)。因而词汇例句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好的例句能有效地展示生词的意义、用法和使用情境,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教学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词汇例句教学作为重要的课堂教学环节之一,已得到了一些对外汉语研究者的关注。刘若云、徐韵如(2005)认为,教师应结合实际情况在选择例句时考虑其典型性、实用性、趣味性和形象性;张文华(2012)提出例句教学设计应注意积极因素、情感因素和文化背景因素;徐茗(2009)认为词汇教学中的例句设计要充分考虑词汇的语法、语义和语用因素;单天罡(2013)根据传统例句设计的途径及利弊提出构建汉语例句语料库的原则和方法;郭文娟、郑翠(2013)从宏观上对教师的课堂举例行为进行了观察与分析。以上研究或是从教师角度出发的课堂教学经验的总结,或是从宏观上对例句的内容和呈现方式提出建议,对新手教师备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但对外汉语界的相关研究还不够深入和细致。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建构主义理论风靡全球,建构主义者认为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教学设计的主要任务是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而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行为上如何以学生为中心,如何根据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在微观上指导词汇例句设计的研究还未涉及。笔者通过以往的教学实践发现,在基于以上词汇教学基本原则的前提下,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在词汇例句设计时恰当地嵌入学习者姓名,这一教学行为可以建立有效的语言输入机制,有着良好的教学效果。

本研究拟对在词汇例句设计中嵌入学习者姓名这一教学行为做一次探索性和反思性研究,采用调查问卷和访谈的形式,通过笔者的预设和调查结果的对比,试图探讨以下几个问题,以期给对外汉语同行一些教学参考和建议。

第一,学习者对在词汇例句设计中嵌入他们姓名这一教学行为的态度是什么?个体因素不同的学生对待这一教学行为有何差异?

第二,课堂中在词汇例句设计中嵌入学习者姓名有哪些效果?

第三,汉语教师在嵌入学习者姓名时,词汇例句在内容上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第四,反思笔者在过去一年的汉语教学中具体实施这一教学行为时存在哪些问题?

一、调查结果与分析

笔者对Y大学二年级某班留学生发放了问卷,留学生分别来自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加纳、毛里求斯、泰国、印度、南非、埃塞俄比亚等八个国家,其中男生17人,女生19人,共发放问卷36份,收回问卷35份。问卷包括17个问题,采用利克特量表的形式(1表示非常不同意,5表示非常同意),为了防止部分学生看不懂中文的意思,从而给研究带来不便,因此调查问卷全部采用英文。由于调查对象均在过去一年中和笔者共同完成了500个学时的汉语学习,他们都参与了在课堂词汇例句中嵌入学习者姓名的具体教学过程,所以该问卷得出的调查结果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一)学习者对在词汇例句中嵌入其姓名的态度分析

根据受试者的回答和性别、汉语水平的对比等调查数据,我们对学习者对在词汇例句中嵌入其姓名这一教学行为的态度进行了分析。

表1是参与问卷的学习者对此教学行为的态度的回答情况。从中可以看出,学习者对自己名字或班上同学名字出现在例句中的教学行为持非常肯定的态度,但同自己的姓名相比较,他们更希望看到其他同学的姓名出现在例句中。

表2中的数据显示,女生在问题1、2上的均值均大于男生,她们同比男生更倾向于自己的名字或班上同学的名字出现在例句中,这种选择的差异说明女生对课堂的参与度要高于男生。

为了区分学生的汉语水平,我们以是否通过HSK四级考试为标准,把已经通过了HSK四级考试的20名学习者看作汉语水平较高者,把没有通过或者还未参加HSK四级考试的15名学习者视为汉语水平较低者。从表3可以看出,对问题1,通过了HSK四级考试的学习者倾向于“同意”,还未通过HSK四级考试的学习者倾向于“不同意”。对问题2,通过和未通过HSK四级考试的学习者均持非常肯定的态度。这种选择的差异明显与学生的汉语水平有关,也与我们的预设相符。因为语言水平的限制,水平低的学生学习新词语的负担更重,存在着害怕老师此时对他们进行提问的心理因素,从而更希望老师可以选择别的同学的名字设计在例句中。

(二)课堂中在词汇例句设计中嵌入学习者姓名的效果分析

为了分析在词汇例句设计中嵌入学习者姓名能够带来哪些教学效果,根据其课堂内外的属性,我们预设了两种,分别命名为课堂效果(如问题3、4、6、8),和课外效果(如问题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