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技能培训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10-18 17:20: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民技能培训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民技能培训的意义

篇1

关键词:农业 非农技能的培训 劳动力转移就业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使得农民将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当前我国农民的文化素质普遍低下、缺乏相关劳动技能,从而不同程度地制约农村劳动力的顺利转移。所以,逐步加强对农民非农技能的培训,提高其劳动力素质与就业能力,是从根本上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新时期我国农业政策顺利实现的有力保障。

一、加强农民非农技能培训的重要意义

1.加大非农技能培训,充分利用农村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占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调查显示,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力已经单纯是土地和劳动力数量的增加,而更重要的是技术水平、劳动技能和知识素养的提高。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国的主要问题就是农村的问题,占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村当前所急需解决的就是如何提高农民劳动素质的问题。只有经过非农技能的培训,才能使掌握一定的技能,从而更容易进行农村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2.开展农民非农技能的培训,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据报道,当前我国约有5亿农村劳动力,而其中就有1.5亿是没工作岗位的剩余劳动力。农村劳动力劳动技能与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是其首要原因,因而,只有充分对其进行相关技能培训,增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才能使农村剩余劳动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并由农业领域向非农领域的平稳转移,并充分解决我国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的局面。

3.加强农民非农技能培训,是我国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内在需求

研究表明,农村劳动力劳动技能与文化素质的高低与农民的收入状况息息相关,也就是劳动素质较高的从业人员,其人均纯收入相应较高。近些年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的速度不断加快,使得非农产业俨然成为我国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此外,实现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我国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现代农业以及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历史要求。

二、农民非农技能的培训与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措施分析

1.建立健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的网络体系

相关政府部门应该以县和乡镇为实施主体,切实地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作为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渠道,努力提高农民非农技能的培训效率。同时,各地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通过各类社会办学力量和办学资源,充分发挥各种农业教育机构作用,并要建立健全县、镇、村三级培训网络。此外,还应该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结合当前农民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培训形式培育和发展灵活有效的培训市场,有效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问题。

2.构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的领导组织体系

不断构建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的领导组织体系,根据具体实际执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实施计划,明确目标、责任到人。同时,充分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一心一意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切实地领导好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走向,使之能够更加有效地改善我国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的局面。

3.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的资金投入

政府相关部门应该不断完善我国农民非农技能培训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同时,各级财政支出中,应该明确安排专项经费主要是用来扶持农民工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工作。此外,对于承担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的相关培训机构,国家应该给你大力的支持与补助,对家庭经济情况比较困难的学员,其培训费用可适当减免或者直接由国家来承担。

4.创新培训模式,提高培训效率

对于农民非农技能的培训,应该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并探索出一种与我国当前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创新型培训模式。这就要求相关培训机构必须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根据经济结构以及劳动力市场变化情况,科学地确定相关培训内容和培训规模,从而减少随意性和盲目性。同时,要坚持培训与就业紧密结合,积极探索“储备”、“定向”等培训模式,以输出带动培训,并要开展渠道、多元化的培训。充分利用我国现有的培训设备、场所、师资等资源,开展短期培训班、远程教育、专题讲座等灵活多样的培训模式。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为了使农村农民能够与时俱进,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家相关部门必须加强农民非农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就业竞争力,从而进一步对推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杜丛山.以培训促创业 以创业带动就业的途径和方法[J].职业,2009

[2]王家祥.农民工培训问题调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

篇2

关键词:农民工;培训;政府职能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12-021-03

一、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必要性

(一)对农民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是提升其人力资本存量的重要途径

以西奥多·舒尔茨为代表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而“教育投入是人力资本的重要源泉”。据测算,在当今发达经济体中,物质资本投入每增加1美元,产出增长为1-3美元;而人力资本投入每增加1美元,产出便增长3-10美元。对农民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是提升其人力资本存量的重要途径,而人力资本存量的提升对于缩小城乡差距和农民工群体的生存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解决企业“用工荒”与农民工“就业难”并存问题的需要

随着产业竞争的日益激烈和产业结构升级,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正在从体力型向技术型转变,并对工人的受教育程度和职业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长期以来,我国农民工自身的发展问题却被忽视了。我国农村基础教育薄弱,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绝大部分农民只具有初中及以下教育程度,再加上企业“重利用轻发展”的用工模式,又使得接受技能培训的农民工比例偏低。农民工素质参差不齐,难以摆脱素质低下和劳动技能不足的困境,长期被限制在低端就业之上,不能满足城市劳动力市场变化的需求,无法在城市长期稳定就业。

二、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民工参与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近年来,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并已进入政府工作日程。国务院及相关部门先后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政策和计划。中央六部委联合启动农民工培训的“阳光工程”已有七年多,免费培训农民工数千万,但至今仍有农民工对政府提供的免费培训表示怀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各级政府和媒体宣传发动力度不够。由于工作不到位,培训信息的传播存在盲区,不少农民工对相关情况不知道或了解不深入。苏北地区农民工教育培训情况的调查显示,有68.8%的受访者没有听说过阳光培训工程。

2.传统户籍制度严重阻碍农民工培训的有效开展。传统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使农民工不论到什么地方,都不能摆脱农民的身份,不能很好地融入城市,不能获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在户籍制度基础上衍生的教育培训制度同样实行属地管理原则,将农民工排斥在外,严重打击了他们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3.农民工培训的相关政策还不够完善,政府为其提供的公共服务相对较少。一些培训机构特别是民间培训组织得不到政府政策及公共服务的支持,培训效果不佳;农民工认为学不到真本事,无助于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另外,农民工闲暇时间较少、下班时间较晚、学习培训机构距离较远等因素,也使他们欲学不能。

(二)培训机制不健全

目前,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由农业部、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等多部门共管,培训资源过于分散,不能形成合力;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对农民工、用人单位、各类培训机构参与或组织培训的激励功能不强,尚未形成合理的、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各级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对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开展还处于探索阶段,计划性不强,工作和组织保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各级各类相关培训机构良莠不齐,缺乏统一领导和监督,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培训网络。

(三)培训经费不充足

1.政府投入不充足。政府对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财政支持水平偏低,难以满足实际需求。面对大规模的劳动力群体,我国政府拨付的财政资金可以说是杯水车薪。目前,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财政还没有形成对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稳定的投入机制。一方面,农民工的输出地一般是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乡镇一级政府财力相当薄弱,难以提供足够的培训经费投入;另一方面,由于受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制约,农民工的户口还在农村,其制度身份还是农民,根本无法享受输入地政府举办的主要是针对城镇下岗人员的免费培训,培训机会不平等。

2.用人单位投入力度小。我国《劳动法》和《就业促进法》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建立职业培训制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职工培训经费,根据本单位实际有计划地对劳动者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但多数用人单位没有真正履行这些规定。政府推出的农民工技能培训补贴政策,多侧重于通用性工种的技能培训,其受益者主要是员工个人。用人单位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看重短期可见利润的获取,而忽视长期投资及间接收益的重要性。由于对农民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投资回收期长,承担的风险也较大,再加上农民工流动性很强,因而用人单位对农民工培训的投入非常谨慎,力度非常小。

3.农民工自我投资能力差。目前,农民工月平均工资水平普遍低于其所在城市的平均工资标准,再加上克扣、拖欠的部分,其收入相当微薄,无力单独承担昂贵的职业技能培训费用。

三、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对策及政府应承担的职能

培训不但可以有效地提升农民工的综合素养,提高生产效率,而且有利于社会稳定,减少犯罪,对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深远。因此,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具有准公共产品的特征,属基础建设范畴,政府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应居主导地位并负主要责任。

(一)统一思想认识,加大宣传力度

社会各界思想认识的统一是做好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基础。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农民工培训工作的紧迫性和对于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以及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意义,切实搞好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充分发挥政府宣传的权威性和渠道优势,通过尽可能多的途径传播培训信息,如通过电子媒体以公益广告的形式进行播放、在户外张贴宣传公告,引导农民工转变观念,提高其了解、参与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

(二)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扫除制度障碍

现行的户籍制度已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问题,改革现行户籍制度是重要的前提条件。国务院办公厅于2012年2日颁发的《关于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强调,继续坚定地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条件的政策,着力解决农民工实际问题。对农村人口已落户城镇的,要保证其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对暂不具备落户条件的农民工,要有针对性地完善相关制度,下大力气解决他们在劳动报酬、子女上学、技能培训、公共卫生、住房租购、社会保障、职业安全卫生等方面的突出问题;今后出台有关就业、义务教育、技能培训等政策措施,不要与户口性质挂钩。政府应该根据社会发展水平和城镇承受能力适时改革现行户籍制度,淡化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的界限,努力去除对农民工的身份限制,并逐渐剥离附着在户籍上的利益,最终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以居住地登记户口为基本形式,以合法、固定的住所和相对稳定的职业、合法的生活来源为基本的落户条件,以法治化、证件化、信息化管理为主要手段,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允许农民工自由迁移和流动,为其在城市发展提供空间。

(三)制定完善相关政策,提供公共服务

进入21世纪以来,党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有关农民工培训的政策、文件,但对于我国农民工长远发展来说,这些政策文件还是远远不够的。如《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明确规定:“用人单位负有培训本单位所用农民工的责任。所需经费从职工培训经费中列支,职工培训经费按职工工资总额的1.5%比例提取,计入成本在税前列支。”但实际上,真正按规定进行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企业并不多。政府应尽快研究和出台专门针对农民工培训的具体指导意见和实施细则及配套法律法规,建立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长效机制,为培训工作有序、健康的开展提供制度保障。

政府供给社会公共服务责无旁贷。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作为公共服务活动之一,是我国公共服务的薄弱环节。政府能够提供的公共服务与农民工的实际需求还有很大的差距。我国城乡发展不均衡,农村人口数量庞大,但享受的公共服务和公共资源却较少。随着外出务工的农民越来越多,政府应当为这部分人提供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

(四)建立健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机制

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面广,联动性强,要从管理体制、协调体制、监督体制等方面建立健全农民工培训机制。

1.完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管理机制。在中央,建立专门的培训管理机构或者管理小组,负责指导全国的农民工培训;在地方,设立与中央管理机构相对口的农民工培训管理部门,负责各地方培训工作的具体安排和组织实施。在中央和地方之间形成统一有效的联动和管理机制,并针对农民工的异质性特征,为其建立差别化的培训体系。

2.健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组织协调机制。加强中央和地方管理机构、部门之间的沟通联系和组织协调,明确上下级之间、各地方之间以及地方各部门之间的权限职责、管理范围,以便及时了解农民工培训开展的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正确引导农民工培训工作的健康发展。

3.完善农民工培训的监督机制。在农民工培训的问题上,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现有监督部门的监督职能;另一方面,可以在农民工培训管理部门中成立专门的监督小组,专职监督培训工作,以保障各项工作和制度有效、透明地运行。

(五)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

目前,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规模小、档次低、条件差、师资力量薄弱,培训效果不理想。投入不足,资金缺口较大是重要原因。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农民工培训的重大意义,把农民工培训工作纳入社会公益性培训的范畴,加大财政投资力度。一方面,要设立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专项基金。在中央财政预算中单列一项开支用于农民受教育和培训,按固定比例提取一定的费用并根据实际需要逐年保持一定比例增长,直接拨付或对地方专项财政转移支付。在国家农民培训基金项下可设农民工培训专项基金,通过设立专门账户和管理部门,对培训基金进行统一的专门管理,保证资金足额到位。同时还要加强监督和监察,从而保障专款专用、对口使用和保值增值。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私自挪用或截留,保证有限的专项经费真正用到实处。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拓宽投资渠道,构建起多元化的农民工培训投资主体。要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引导和鼓励各类学校、工商企业、社会团体参与农民工培训事业,提供培训扶持资金,鼓励金融部门加大对培训机构的资金扶持。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设立农村人力资本开发基金,鼓励和引导私人资本进行农村人力资本开发。

篇3

为深入贯彻区委《关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定》和区政府《关于实施农民素质教育工程的意见》文件精神,进一步推进我镇农民素质教育培训工程,确保完成今年全镇农民素质教育培训任务,切实起到减少农民、提高农民、富裕农民的作用。根据余杭区人民政府《关于*年余杭区农民素质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经镇政府决定,现将《*镇*年农民素质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下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一、培训任务

*年区政府下达给我镇农民素质教育培训任务为1021人,其中农业专业技能培训340人;农民转移就业技能(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失地农民)培训300人、务工农民岗位技能培训350人、农村后备劳动力培训31人。根据区政府有关文件精神,各镇乡作为实施农民素质教育培训工程的责任单位。我镇各有关部门要积极承担相应责任。镇化技术学校要根据办学实际和师资力量开展相应培训工作。各村、社区和有关企事业单位要积极配合镇化技术学校完成各项培训任务。重点要加强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培训、农村后备劳动力培训、农民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和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培训,突出“精兵”农业和“薪金”农民,全力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有道德的新型农民。

1、农业专业技能培训

今年计划培训340人。主要是根据我镇优势农产品特色,农民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种植和养殖技术的培训,切实提高农民经营一产的技能水平或能成为合格的农业产业工人。本类培训由各村组织发动人员,镇农办和镇成校开展培训。此类培训将通过理论授课、现场指导和实地操作的方式进行。培训结束后,经考核,发给绿色证书或农函大证书。

2、农民转移就业技能培训

今年计划培训300人,其中农村妇女双学双比培训100人。主要是根据失地农民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各自不同的就业需求,结合本镇就业市场,有针对性地开展非农岗位就业技能培训,有序向非农岗位转移,成为二、三产业的合格劳动者。此项培训主要包括电脑、电工、电焊、缝纫车工、餐饮服务、冲压工、家政管理、车辆驾驶、机动车修理、农村经纪人、个人创业等专业。各村和有关部门要结合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组织人员参加技能培训,使我镇大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通过培训,成为二、三产业的合格劳动者。本类培训由各村组织人员,镇经发办、镇妇联、镇总工会、镇团委等负责牵头,镇成校等实施。培训后,按国家有关工种考核要求进行考核,并发放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3、务工农民岗位技能培训

今年计划培训350人,主要培训对象是目前已转移到二、三产业,但因缺乏相应的职业技能和文化学历,工作稳定性差而可能重新回流到农村的农民。同时,通过培训也可进一步提高我镇企业在岗职工的素质和企业形象。本类培训由各村和有关企业(单位)组织发动人员,镇经发办、镇总工会、镇妇联和镇成校负责实施,培训后,按国家有关工种考核要求进行考核并颁发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4、农村后备劳动力培训

今年计划培训31人。培训对象是应届初、高中毕业生(不含各类职高、中专、技校)未能继续上学的人员和各类高中的流生,年龄在16至20周岁,步入社会前应参加不少于6个月的相关就业技能培训。本类培训由镇教办牵头,联系各村和有关学校负责落实人员,镇成校负责实施。

二.培训经费安排

根据区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农民素质教育工程的意见》等有关文件精神,对实施农民素质教育培训工程给予资金保障,为广大适龄农民至少提供一次免费或部分免费的培训机会。因此,镇财政也将安排专项配套资金,保证农民素质教育工程的顺利实施。

三、工作要求

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精心组织。区委、区政府把“农民素质教育培训与转移就业”列为新农村建设的“十大工程”之一。为此,各村、社区、镇政府有关部门和有关企事业单位,要进一步统一思想,站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来统筹谋划*年农民素质教育培训与转移就业工作,结合各自职责,专人分管,强化工作责任;要正确认识实施农民素质教育工程的意义和重要性。镇农民素质教育领导小组要做到培训信息的及时沟通和交流,不定期地召开有关会议。

篇4

关键词:建筑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2―057―02

目前,建筑业已成为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主要行业,全国建筑用工中90%的一线工人都是农民工,而这些建筑农民工中有90%文化程度在初中及初中以下,90%以上没有接受过职业技能培训。在现行的建筑生产(支模板、绑钢筋、浇筑混凝土、砌筑结构、水电安装)模式下,农民工是现阶段和未来一段时间建筑业发展的主要支撑力量。

一、建筑农民工职业培训的现状

职业技能培训是提高农民工岗位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增强农民工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但那些不足建筑农民工10%的人所接受的职业技能培训,大多也只是临时的、短期的岗前培训。从目前现状看,全国建筑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仍十分薄弱。虽然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日益重视,但基本还处于研究和摸索阶段,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系统和有效的实施方案。由于已经实施的培训方式比较单一,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够,培训和输出的联动机制尚未形成,服务体系不健全,大量建筑农民工仍处于无序流动状态。

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面临很大困难的主要原因,是建筑企业实行管理层和劳务层两层分离的企业组织模式。总包企业、专业分包企业一般不带劳务队伍,企业农民工培训的责任难以落实。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面临困境的另一个原因是培训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建筑企业农民工的技能培训没有得到国家财政资金的扶持,总包企业和专业分包企业不愿支付农民工培训资金,农民工自身支付培训费用的能力也十分有限,而现行的培训鉴定收费标准过高,严重超出了企业和农民工的承受能力。建设部预计,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向建筑业转移每年仍将保持相当规模。当前技能培训环节的不适应,不仅减弱了农村劳动力进入建筑业的能力,也影响到建筑业本身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构建建筑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的社会要求

农民工的素质不仅决定建筑质量和安全生产,而且决定建筑业的竞争力和长远发展。因此,做好建筑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工作不仅对农民工的系统化、有序化管理提供对策,而且为政府部门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促进并提高建筑行业的发展。另外,加强建筑农民工培训、提高农民工素质,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也是转变建筑业增长方式的需要,更是我国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同时,他们的文化、技术、综合素质也直接关涉所在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的出台、“阳光工程”的全面启动,使我国农民工培训工作全线铺开。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此前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进行回顾总结和探讨,探索农民工培训体系的建构,对于促进就业、推进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推动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以此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切入点,是解决当前经济和社会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举措。

三、建筑农民工“三营四建”培训体系的构建

建筑农民工培训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政府与企业、企业与学校、政府与农民工之间复杂的博弈关系。而构建以“三营四建”为结构支撑的培训体系,将政府、企业、学校、社会、农民工之间的关系有机地联系并协调起来,通过可靠的保障和有效的机制与措施提高建筑农民工的职业技能与素质。

建筑农民工“三营四建”培训体系是指,在国家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这一必然趋势下,本着“政府引导、部门服务、市场需求、农民受益”的原则指导,以“三个营造、四个建立”为措施,构建科学的建筑农民工培训体系,切实提高农民工的技能与素质,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促进建筑农民工所在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和谐社会的实现。

“三个营造”包括营造良好的环境机制、教育培训的长效机制和培训经费的投入机制三方面内容:(1)实施政府主导,健全机构,提供制度保障。农民工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在取得相应资格证书后,才能被劳务企业或其他用工企业聘用,即农民工要持职业资格证上岗。聘用后,用工单位必须与农民工签订劳动用工合同,这样才能确保工资不被拖欠。整个社会要形成尊重农民工、鼓励农民工进行积极学习的良好社会环境。社会环境的营造需要城市各管理部门的积极参与,需要城市人口的包容意识及尊重意识的不断升华,最终形成社会包容、农民工教育、建筑水平提高、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良好互动体系。(2)建筑农民工培训应纳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安排,长期规划与当前需求的关系,制定合理的建设体系,实现职业技能培训城乡一体化,并在财力、人力等多方面予以支持、统筹。(3)最后,实行政府、建设单位、施工企业和农民工个人共同分担的投入机制。政府要保证对农民工教育培训的投入力度和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功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专项基金,以保证教育培训的基本经费;改革现有的建筑工程成本费用的构成;将土地出让金收入的一定比例用于失地农民工培训;施工企业所需教育培训经费要从建筑安装工程费中职工培训经费中列支,建设单位要保证教育培训经费的足额支付,并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监督施工单位的使用情况;对参加培训的农民工给予适当培训费补贴。

“四个建立”:(1)建立完整的多层次教育培训体系。农民工要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必须进行务工常识、安全知识、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将农民工培训管理的具体事务性工作交给各级建设教育协会,将具体的培训工作交给具备相应条件和资格的学校及企业,建设和教育行政主管机构要强化政策研究,突出培训质量管理。(2)建立全方位的知识培训体系。建筑知识、劳动保护和安全生产教育、法律知识及人文素质的全方位知识培训,不仅仅意味着建筑农民工职业技能的提高,还为其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从而促进学历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指导企业还可根据生产实际,采取农民工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方式开展安全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3)建立完善的信息网络培训体系。充分利用网络、电视、广播、远程教育等现代科技,逐步建立起信息网络培训体系。探索建立建筑业关键工种就业准入制度,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完善持证上岗制度,将企业农民工的培训工作与企业考核、工程质量安全检查、标准化工地创建、工程评优等挂起钩来;将输出地与输入地有效地结合起来,将培训时间统筹利用起来,促进培训与就业的有效对接。(4)建立灵活的培训鉴定管理体系。以“放开入口,卡住出口”的方式,严格考核技能操作能力,并根据农民工工作的时间特点实施弹性教学。在培训鉴定上,采取基地鉴定与现场鉴定相结合、以现场鉴定为主的方式对其进行培训鉴定。还可以通过组织修订建筑业关键工种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制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程序,提倡依托施工现场开展技能鉴定。对已具备相应职业能力水平的农民工技术骨干,通过综合业绩评价方式认定职业资格等级。最终通过制定农民工培训、鉴定、上岗、待遇相结合的配套政策,制定农民工技能等级工资指导标准,调动农民工参加技能培训的积极性。

四、完善培训机制的保障措施

篇5

一、培训的目的、意义

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县在东部地区务工的部分农民工已返乡,给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带来了严峻考验。同时,我县受震灾影响,灾后重建、中央扩大内需等一大批项目已经开工建设,全县建设任务异常繁重,建筑技工严重短缺。由于建筑技工从业文化要求低,农民工是建筑产业的主力军,我县建筑业从业农民工接受培训的比例较低,因此,开展全县建筑业技能培训,加快培养建筑技工,将有效缓解我县技工短缺矛盾,推动我县农村劳动力顺利实现转移就业,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培训的组织实施

县人事和劳动社会保障局、县城建局和县财政局共同成立全县建筑业农民工技能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建筑业技能培训工作在“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监督下,由县劳动服务局会同相关乡镇组织实施。具体培训工作应根据各乡镇灾后重建任务、进度以及建筑业从业人员数量的实际情况,分期分批有计划地组织实施。县城建局负责建筑业农民工技能培训工作培训师资和实训场所的协调工作;县劳动服务局拟定全县培训计划,负责培训工作的日常管理及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工作;县人事和劳动社会保障局负责对建筑业农民工技能培训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对培训补贴申请进行审核;县财政局负责审定培训补贴资金,对经考核合格的农民工实施职业培训补贴。

建筑业农民工免费技能培训工作以乡、镇为单位。各乡镇负责培训人员的组织和管理,县劳动服务局负责培训的教学工作和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工作。

三、培训对象、任务和培训内容

(一)培训对象:在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和从业愿望,户籍在本县范围内的农村劳动者。

(二)培训任务:全县计划培训1000人。

(三)培训内容和培训时间: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安全生产常识、职业基础知识和职业技能操作。培训工种主要为砌筑工、钢筋工、抹灰工、混凝土工、木工、架子工等建筑业关键岗位工种。

培训课程、时间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并结合实训生产情况进行安排,在保证培训质量的前提下,基础知识培训由县劳动就业训练中心负责组织实施,实际操作训练可依托当地施工现场进行,初级工培训时间不少于80学时,中级工培训时间不少于100学时,实际操作训练不少于总培训时间的60%。

(四)培训师资:聘请市汉中建筑设计院、县城建局、县建筑设计院、县建筑质量技术监督管理站、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专业技术人员及相关建筑施工企业高级技工担任培训教师。

五、技能培训与考核鉴定

(一)科学制订并严格执行培训计划。县劳动服务局要按照国家或行业统一的技术工人等级标准和鉴定规范的有关规定,科学制订培训计划,合理设置培训课程,确保培训的时间和质量。

(二)培训工作要按照灾后重建、建筑市场需要以及农民工的自身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

(三)坚持以操作技能培训为主。县劳动服务局具体负责职业技术考核的实施工作,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确保每个学员都能进行必要时间的实习实训,增强动手操作能力,确保参训人员学到一技之长。同时,要按照建筑业职业资格要求和国家标准,本着方便、快捷、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的原则,依托本地施工现场对参加培训的农民工进行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对经鉴定合格的,按规定核发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篇6

关键词: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6-0126-02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城乡二元体制壁垒的日渐松动,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走出农村进入城市,成为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他们为城市繁荣、农村发展和国家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农民工总量为25 278万人,比上年增长4.4%。苏州市作为中国发达地区的典型代表,农民工的境况及政府的相关举措对全国有极强的代表性和示范意义。因此,在此选择苏州作为城市典型来研究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现状,揭示其存在问题,探究其内在原因,为改善农民工工作和生活状况建言献策。

一、国内外进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研究概况

(一)国内进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研究概况

近年来,随着农民工在国家建设中作用和地位的日渐突出,也逐渐引起国内学者及相关机构对农民工群体职业技能培训问题的关注。就其研究内容而言,目前国内对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研究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培训的必要性、重要性的研究;二是对培训过程中的政府责任和角色问题的研究;三是对如何系统地组织培训及培训模式、培训内容的研究;四是对培训效果的分析研究等。

(二)国外对进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启示

在西方发达国家漫长的工业化过程中,它们很早就开始普遍重视农民教育以及农民教育投入,将农村劳动力培训作为基本国策。在此过程中,它们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实践经验。另外,以刘易斯和乔根森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对人力资源、人力资本的研究基本奠定了职业培训与开发的理论基础。尽管各国培训类型有所不同,但基本都是建立在尊重利益相关者利益选择的基础上的,它们借助经济诱导来激发企业、农民工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参与到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中。例如加拿大和德国等国家均设有以鼓励企业对农民进行培训为目的的专项基金。但是,这些资金不会直接划拨给企业,也不会通过政策强行增加企业负担,而是通过一系列经济诱导性方式鼓励企业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比如把企业花费的培训费计入生产成本,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再对其减免部分税收等。另外,在德国,如果农民参加培训,可免交杂费并获得伙食补贴,这样做大大提高了农民接受培训的积极性。

二、苏州市进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情况调查

为了解当前我国相关机构组织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有效性和具体培训方式,本文选取农民工较为集中地区的典型之一——江苏省苏州市作为研究试点。此次调查问卷的内容主要包括培训现状、培训需求、培训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本调查采取多阶段随机抽样和配额抽样相结合的抽样方法。在苏州抽取了农民工生活和居住相对比较集中的苏州高新区、苏州工业园区、吴中区木渎镇、相城区,以高新区:工业园区:木渎镇:相城区= 4∶4∶1∶1的比例予以配额,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抽取样本。调查时间为2011年3月1日至2011年3月25日,发放并收回调查问卷220份,其中有效问卷19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0%。(问卷发放情况统计见:表2-1)

(一)苏州市进城农民工基本情况介绍

据统计,苏州外来暂住人口超过700万,与本地人口基本相当。其中除少量外籍人员、外资或合资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以及自主创业的私企业主及个体工商户等白领阶层外,外来人口主要为奋斗在服务业、建筑业以及其他产业一线的农民工。

调查显示,苏州市进城农民工呈以下特征:(1)性别构成:在198个有效样本中,男性和女性分别占调查总体的56.99%和43.01%,男性农民工的比例高于女性。(2)年龄:调查显示,19岁以下的占17.20%,19-30岁的人数最多,占有效样本总体的53.76%;年龄在30-39岁的有18.28%;40岁以上的只占10.76%。(3)文化程度:调查显示,北方农民工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的人仅占总数的5.1%;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占总数的14.14%;高中的占26.77%;中技、中专所占比重最高,为35.35%;大专占16.16%;本科及以上只占全部被访者2.52%。(4)职业构成:调查显示,农民工所从事的职业以建筑企业、电子公司、个体工商户和服务类工作为主,所从事的具体工作包括产业工人、经营店铺、摆地摊、擦鞋、补鞋、裁缝、餐厅服务员、厨师、家政服务员、搬运工、包工、建筑工、维修、装潢、保安、收废品、理发等。

(二)苏州市进城农民工培训情况调查统计

(1)调查显示,农民工来到苏州后接受培训者的比例明显提高。近年来,随着我国产业升级的不断推进,相关产业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要求日渐提高,接受培训的农民工占全部农民工的比例也随之有所提高,尤其是来苏之后参加相关技能培训者的比例明显提高。调查显示,苏州市现有农民工中来苏前接受过培训的比例为21.5%,相比2011年国家统计局给出的调查数据有所提高,但未经培训者仍占绝大多数。而来苏后参加培训的农民工比例达到63.44%,未经培训者仅占36.56%。

篇7

今天在这里召开全县返乡农民工培训工作座谈会,主要目的是和大家一起研究分析当前就业工作形势,共商促进农民工培训、就业的方法措施,寻求解决返乡农民工就业和县内企业用工问题的双赢之策。刚才,与会同志分别作了很好的发言,一些意见和建议很有针对性,对我们抓好这项工作很有启迪。下面,我结合大家的观点,谈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要高度重视返乡农民工培训工作

当前,随着世界金融危机的不断加剧,实体经济所受到的冲击范围越来越广,珠三角、长三角地区许多出口导向型、劳动密集型企业出现了裁员、关停、倒闭等现象。我县虽然尚未出现企业大规模裁员问题,但是农民工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据抽样调查的数据显示,截止元月13日,我县已有14328名农民工返乡,除了7445人节后要回原单位上班,还有近7000人要重新寻找就业岗位。随着春节的临近,预计还将有大量受金融危机影响的农民工返乡。能否及时有效地解决返乡农民工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民工的切身利益,而且直接关系到社会大局的稳定。大家要切实增强政治敏锐性,充分认清做好返乡农民工培训和就业工作的重要意义,迅速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全力抓好返乡农民工培训和就业工作。

1、组织农民工培训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就业乃民生之本,而职业技能的高低是影响劳动力就业的一个关键因素。我县是人口大县,也是劳务输出大县,每年外出打工人员不少,但其中相当多的人缺乏一技之长,没有“手艺”,不能适应企业要求,无法顺利就业,即使就业,也只能靠卖力气赚点“血汗钱”,从事一些低层次的体力劳动,收入较少。一旦遇到企业裁员,这些人就会首当其冲。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农民工的就业培训,让他们掌握实用技术,学得一技之长,适应就业岗位的要求,实现充分就业,实现农民向市民和产业工人的转变。

2、组织农民工培训是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需要。分析当前我县农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种植、养殖,实现增收。二是劳动力转移增收。目前,我县农民工资性收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致富农民必须减少农民,转移农民必须培训农民。抓好农民工培训,对促进农民增收能起到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可以帮助没有工作的人找到合适的工作,获得稳定的收入;二是可以让有工作的人提高技术水平,提高就业层次,获得更高的收入。

3、组织农民工培训是解决企业缺工、助推经济跨越发展的需要。近几年,全县招商引资、项目推进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众多企业纷纷落户,企业用工量持续增多。据统计,全县700多家企业和2万多个体工商户共吸纳从业人员7.6万多人。受金融危机影响,今年企业用工需求相对减少,但目前仍有52家企业申报缺工3268人。这些企业不仅需要高层次的管理和经营人才,更需要大批的实用型技术人才。认真组织返乡农民工培训,不仅能为企业培养和输送合格的技能人才,而且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县域经济跨越发展。

二、要精心组织农民工培训就业的各项工作

一要统筹县内培训资源。要确立公办教育培训机构为县内企业培养技能人才的主导地位。县劳动就业培训中心、职业中学等公办教育培训机构要以加强技能人才培养,服务本地企业用工为宗旨,围绕我县新上项目和重大技改扩能项目,添置教学设备,引入师资力量,培养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要引导社会培训机构培训返乡农民工。要运用财政补贴资金,引导定点培训机构围绕县内企业用工需求和发展高效农业需要,对返乡农民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经过培训的学员到县内规模骨干企业就业的,政府对培训机构可适当奖励。要挖掘行业职校办学潜力。农业、建设、工会等行业职校在完成本职培训任务的同时,要充分组织城乡劳动力开展技能培训,按照实际培训人数享受职业技能培训补贴。要推动企业开展技能培训。各类企业要积极利用自身条件开展职工上岗培训和技能提升培训,符合条件的,可按规定给予培训补助。

二要创新培训方式和内容。要扩大培训范围。劳动、教育部门牵头,对城乡所有新成长劳动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农业部门牵头,对所有适龄农民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扶贫办牵头,组织对农村贫困户家庭劳动力技能培训;企业与培训机构合作,对在岗职工实施轮训;镇村组织和相关部门要共同配合,对全体返乡农民工提供一次减免费培训。要拓展培训内容。在帮助返乡农民工掌握实用技能的基础上,增设就业指导、诚信教育等课程,提高参培人员就业竞争能力。要延长培训周期。对部分培训专业由短期培训调整为中、长期培训,增加培训课时,提高培训效果,缓解就业压力。要突出高技能培训。举办形式多样的职业技能竞赛,评选出“*县有突出贡献的高级技师、技师和高级工”并给予适当奖励,激励职工提高技能。

三要突出返乡农民工培训就业。依托全县27家劳动力定点培训机构的培训资源优势,充分利用农民工培训补贴、阳光工程补贴、扶贫培训补贴等政策,积极动员、组织返乡农民工和县内符合就业条件的培训对象参加技能培训。要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围绕市场需求开展订单培训和定岗培训,提高农民工的择业竞争能力;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技改扩能新开工项目开展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就业的适应能力;围绕高效规模农业发展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提高返乡农民工的农业技能。县将出台鼓励返乡农民工参加培训的政策措施,免费对返乡农民工中的低保对象、零转移家庭劳动力和城市规划区内被征地农民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确保有培训要求的返乡农民工都能得到及时有效培训,促进尽快就业。正月初五,县政府将组织一次集招聘洽谈、创业项目推介、培训机构招生、劳动保障政策咨询“四位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洽谈会,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和各镇区要加紧对县内外企业用工需求信息的收集、整理,及时并对接、沟通,把用人单位用工的人数、类别、要求、待遇等向社会,使更多的返乡失业人员知晓,为他们及时找到合适工作提供方便。

四要积极扶持返乡农民工创业。全面落实有利于返乡农民工创业的税收优惠、财政补贴、小额担保贷款、场地安排等扶持政策,把返乡农民工失业转变为农民工返乡创业。要面向返乡农民工开展创业意识教育,激发创业热情。切实保障返乡农民工土地承包权益,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剥夺侵害,也不得截留、扣缴或以其他方式侵占返乡农民工的土地流转收益。加强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管理和服务,引导掌握了一定技能、积累了一定资金的农民工主动创业,投身发展高效农业。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发展农产品加工和农技推广、包装运输、贸易营销、农资配送、信息咨询等农业产业化配套服务企业,实现返乡农民工的迅速就业,并带动当地劳动力就业增收。对外出务工人员返乡的,劳动保障部门、各相关镇区要帮助他们接续社会保障,特别是做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接续工作。开发区、澳洋工业园、东益经济区、阜城工业集中区等要建立一批创业培训基地、创业实习基地和创业孵化基地,为有创业意愿的返乡农民工提供项目开发、项目融资等“一条龙”服务。

三、要切实加强对返乡农民工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要加强工作协调。县将成立返乡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由我任组长,仇书记、周县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委农工办,定期召开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通报农民工就业等工作进展情况,研究会办农民工就业等相关问题。

二要明确各自职责。农民工工作面广量大,既要各自履职尽责,又要相互协调。请农工办牵头负责农民工工作的政策制定、工作检查考核、部门工作协调等工作;劳动保障部门负责农民工返乡情况的调查登记,组织返乡农民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创办二、三产业的培训,开展农民工就业服务,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等工作;农林部门负责做好返乡农民工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创办种植、养殖基地的创业培训;教育部门配合劳动部门做好返乡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扶贫办配合劳动保障部门做好贫困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财政部门要加大投入,及时拨付农民工培训补贴。镇村要及时、准确掌握返乡农民工的时间、人数以及春节后的就业打算,动员并组织其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暂时遇到生产经营困难的企业,要用好“五减四缓三补贴”政策,通过采取加强培训、轮休和适当缩短工时等措施,稳定职工队伍,尽量不裁员或少裁员,并争取扩大生产,吸纳部分劳动力。要发挥种养大户示范带头作用,引导、帮助返乡农民工创业。

篇8

关键词:林农;科技培训;模式;成效

0 前言

进入21世纪,随着林业六大重点工程的实施,农村成为林业重点工程建设的主战场,而农村林业是我国林业战略和国土生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林农则是六大林业工程建设的主力军。加强林农的科技教育培训,提高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对于加快林业发展,繁荣农村经济,增加林农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2008年,国务院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出发,决定退耕还林工程转入巩固成果方向,确定了基本口粮田、农村能源、后续产业、生态移民、补植补造和林农技能培训等六大建设项目,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确保退耕地区实现“退得下,稳得住,不反弹,能致富”的目标。

镇巴县林业站2009~2010年相继承担了陕西省发改委、财政厅、林业厅下达的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林农技能培训项目。在项目的组织实施中,充分结合林农文化程度、需求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的特点,本着“立足县情、结合实际、突出重点、讲求实效、推广技术、建立基地、培养人才、致富林农”的原则,在教材组织编写、培训方式、组织形式等方面做了许多创新探索,收到了较好的成效,增加了林农收益,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1  林农科技培训措施

1.1 制定培训方案

山区农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留守的人员一是年龄偏大,二是妇女多,再加之农活忙,对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针对这些特点,结合退耕还林工程后续产业经济林示范项目建设和培训计划任务,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方案,将林农技能培训任务分解落实到各工程乡镇,由乡镇林业站负责落实、登记培训人员,与农户签订培训协议,重点培训50岁以下的中青年农民,分期分批开展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确定为核桃、板栗、茶园等经济林丰产栽培、低产林改造技术,中药材、养殖业等相关栽培养殖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林改和林业政策法规相关知识培训。

1.2 教材器材准备

1.2.1 教材准备。组织林业、农业方面熟悉经济林栽培、茶叶无公害生产、中药材种植、畜牧业养殖、农林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编写培训教材,力求通俗易懂,适宜林农阅读。培训教材共有30项林业、农业实用技术,分为常用林业术语、特色经济林实用技术、农业经合类实用技术三大组成部分,命名为《农村实用技术资料汇编》,印刷15000册,是林农非常适用的技术手册。

1.2.2 器材准备。一是采购嫁接刀、修枝剪、小手锯等园艺工具3000套,供现场示范使用,一部分发给农民。二是采购笔记本电脑、投影机、音箱等教学设备一套,供课堂培训使用。三是购买核桃、板栗等经济林丰产栽培管理VCD光盘,供县乡两级教学使用。四是组织授课老师(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制作多媒体课件,增加学习效果。

1.3 培训模式

1.3.1 课堂培训。以县林业站、县农广校、乡镇农技校为培训基地,一是由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采用多媒体课件对林农传授科技文化知识和农、林业实用技术,这种方式图、文、影像并茂,直观、形象、生动,能增加培训效果。二是播放核桃、板栗、银杏丰产栽培管理经典的VCD科教片,引起林农的兴趣。三是培训教材发到林农手中,供林农按需学习。

1.3.2 现场培训。林农科技培训与林业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相结合,现学现用。在退耕还林、天保工程、巩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项目建设中,组织林业科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开展培训、指导、咨询、示范推广一条龙服务,对项目的各个关键环节现场讲解、示范。通过这种方式,既推动了工程项目建设,又达到了培训的目的,林农也掌握了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

1.3.3 专家组咨询。为了做好林农科技培训工作,县林业站成立了专家指导组。聘请汉中市林业工作中心、汉中市林业科学研究所的4名高级工程师与县林业站的3名工程师,组成专家指导组,负责审查经济林栽培技术方案、审定主栽品种,深入简池、大池、三溪三乡镇现场确定板栗低产经济林的改造技术措施,现场解答林农提出的各种问题;同时结合“科技之春”、“十百千”科技推广活动,向林农发放各类技术资料,开展各种科技咨询,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  培训成效

2.1 实用技术得到推广应用

2009年以来,举办各类林农技能培训班146场次,培训林农7644人次,发放培训资料8000册,技术咨询2000余人,示范带动效应明显,培养了一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农民,他们分别掌握了2~3门农林业实用技术。他们学会了茶园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管理,大棚蔬菜种植,食用菌新品种袋料栽培,林下种植魔芋,银杏环剥倒贴皮促花促果,核桃、板栗经济林园低产改造、规范化管理等方面的实用技术,为农村经济建设提供了技术保障。

2.2 建设了一批特色产业基地

通过林农技能培训,建设了一批特色产业基地。观音、兴隆、巴庙、碾子、小洋、渔渡等乡镇建设了4600hm2优质无公害茶园基地;210国道5乡镇建设了1000hm2银杏基地;永乐、大池、三溪、青水、长岭等乡镇建设了4000hm2 核桃基地,青水等8个乡镇规范化种植中药材7000hm2,仁村、青水、简池等乡镇建设了180万袋代料栽培的食用菌基地,城区建起了大棚蔬菜基;有3户以农产品加工的企业入住绿色产业园区,带动了干杂果、茶叶等特色产业发展。

2.3 创建品牌促进标准化生产

茶叶、畜牧业、魔芋、干杂果、中药材已成为绿色的富民产业,种植面积、产量、产值逐年不断上升。2011年产茶1502t,其中名优茶693t,先后获得国内金奖30多个;生猪饲养量达到70万头,“镇巴腊肉”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茶叶、大黄等分别获“后稷特别奖”,11种农副产品取得QS认证,核桃、板栗喜获丰收,产量达到5194t。

2.4 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通过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实施农业、林业产业建设项目,推广良种良法,普及实用技术,促进了镇巴县农村经济发展。据镇巴县统计局资料显示: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33.7亿元,比2008年增加14.2亿元,增长42%,农业总产值达到19.46亿元,比2008年增长7.46亿元,增长38.3%,财政入1.24亿元,是2008年的2.2倍,农民人均纯收入4687元,比2008年增加1674元,增长36%,保持了又快又好的发展势头。

篇9

【关键词】农民工 职业技能培训 法律常识教育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B-0123-02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进城务工的农民日益增多,拖欠农民工工资等侵害农民工合法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影响了社会和谐与稳定。党和国家对此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行政和法律措施,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为了更好地保护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必须促使农民工树立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使农民工增强维权意识,依法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如何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开展法律常识教育,是目前各个教育培训部门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凭祥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是凭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唯一指定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机构,担负着全市外出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职能。本文拟以凭祥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实践为例,对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的法律常识教育进行探索。

一、农民工法律意识薄弱的原因

(一)思想观念保守

大部分农民工来自较落后的农村,有些甚至是偏远的贫困山村,那里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农民对外界信息了解较少,思想观念保守。随着近几年农民外出务工热的悄然兴起,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大部分农民工依然用惯常思维思考问题。部分农民工在外按部就班,畏首畏尾,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时,不知道该怎样说话甚至是不敢说话,害怕惹出更多的事端,通常以自己吃亏的方式息事宁人。此外,许多农民工抱着得过且过的思想,对是否与用人单位签订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相关法律文书和积极争取自己的相关利益等持漠然态度,对别人已经发生的事持观望态度,及至事情发生后无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时,又后悔莫及。

(二)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较低

农民工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大部分农民工只是初中文化水平,甚至相当一部分人还是小学毕业,45周岁以上的人群中更有文盲存在。这种情况导致农民工在对法律的理解、对法律知识的掌握上存在较大欠缺,这同样也体现在农民工对权利义务的认知以及处理事情的行为方式上有所欠缺。文化知识水平不高甚至是偏向低层次,导致农民工法律意识薄弱,在寻求法律帮助时,首先想到的是托关系、“走后门”,而不是寻求法律上的援助。

农民工的收入水平同其法律意识程度高低相互联系。调查显示,收入高的农民工的法律意识相对较高。收入高的农民工,由于自己生产经营的需要,有更多的机会在更大范围内接触到法律事务,其在法律知识以及自我保护意识等方面都相对较强。而收入低的农民工,由于生产经营单一,缺乏接触法律事务的机会,其法律知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等方面则相对较弱。从农民工整体来说,大部分农民工的收入水平都不高甚至偏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他们法律意识淡薄。

(三)无法坚持长期深入的学习

当前针对农民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主要依靠乡镇司法所进行,人员与经费的严重不足,导致普法工作职能薄弱,不能从根本上满足农民工群众对法律知识的需求。同时,村干部文化程度和法律意识不高,在对村民的纠纷调解中,往往不以法律处理,而更多地是依情理决断,从而也造成了农民工对法律的误解。另外,针对农民工的普法教育目前只停留在短时间的春节及节假日农民工返乡之时,时间短促,学习只停留在了表面。大多数农民工并未认真研读有关的法律知识条文,在外务工忙于工作挣钱,返乡之际忙于休息应酬,并未真正领会相关法律知识的精髓。

二、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开展法律常识教育的作用

(一)有助于农民工增强法律意识,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要使农民工自觉遵守法律,学会运用法律,按照法律的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就必须使他们具备基本的法律知识和较强的法律意识,对法律有信任感和敬仰感。由于农村相对落后的文化教育水平,农民工大多文化素质低,再加上边远山区的农村收入水平较低,外出务工成为许多农民的唯一选择。他们为了保住一份来之不易的工作,获得更多的劳动报酬,宁愿牺牲法定的休息时间,双休日加班加点,甚至宁愿忍受恶劣的劳动环境和严重侵犯人权的行为。大多数农民工缺乏依法维权的意识和习惯,不敢抗争或不懂得如何抗争。有的农民工由于不知法而犯法,不懂法而违法,甚至用犯罪的手段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但没有起到维权的目的,而且使自己的处境更为艰难。因此,大力开展农民工普法教育工作,宣传相关法律法规知识,使农民工了解解决纠纷的合法途径,不仅有助于增强农民工的法律意识,还有助于提高他们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劳动权益的能力。

(二)有助于农民工对基本权利的正确认识,避免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当前我国劳动集约型的地区,就是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较容易遭受侵害的地方。一些企业尤其是小型的私营企业为了缩短成本、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强迫农民工加班加点,甚至克扣、拖欠工资,减少投入或者不投入安全卫生资金,不顾农民工的人身安全。因此,组织农民工学习法律常识,使他们正确认识法律赋予自己的基本权利,从而有效避免用人单位对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不法侵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有助于创建良好的社会氛围

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深入开展法律常识宣传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农民工法律意识,同时也可以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因此,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深入开展法律常识宣传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大举措,有利于提高社会成员整体法律意识,形成一个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开展法律常识教育的策略

(一)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渗透法制教育

凭祥市农民工的职业技术培训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据该市就业服务中心2009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已经有61.20%的农民工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参加培训的学员有50%以上获得了上岗证书(获得电工、电焊上岗证书者居多)或者相应的技术等级证书。凭祥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过程当中,特别注重法制教育,例如,在电工电焊、水电工、装潢设计的培训中增加《安全生产法》、《环境保护法》等内容,使技术可行性和法律可行性结合起来,让农民工既掌握技术又懂法律,确保劳动力的转移更加健康和稳定。同时每位参训学员都要求掌握《公司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劳动者权益保障法》等。

此外,学校普法教育多样化,选择农民工喜闻乐见的形式,注意各种形式的法制宣传,诸如板报宣传、法制讲座、知识竞赛、主题文艺汇演、播放电影等,让农民工在轻松的环境下接受法制教育。组织引导农民工观看《法律讲堂》、《今日说法》等电视节目,邀请在外务工多年的成功人士现身说法,让广大农民工深刻领会到社会主义法治的优越性,从而提高他们知法、懂法、学法、用法的热情。

(二)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加强农民工对基本权利的认识

由于大部分农民工来自边远山区,受教育程度较低,对法律知识的认识存在较大的欠缺,因此,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应让农民工认识《劳动者权益保障法》赋予自己的基本权利。一是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即劳动者在就业时,不会因民族、种族、性别、不同而受到用人单位的歧视,选择职业时,有权选择适合自己的才能、爱好、兴趣的职业。二是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用人单位应当按月以货币形式支付劳动者工资,不得无故拖欠或克扣工资,劳动者在法定节假日、婚丧假期间应当有权利取得劳动报酬。三是休息休假的权利。四是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五是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六是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七是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八是拒绝用人单位强令冒险作业的权利。

(三)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指导农民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近年来,在凭祥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举办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绝大部分农民工文化程度不高,法律意识淡薄,属于弱势群体。他们远离家乡外出务工,当他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后,不知如何处理,有的听之任之,逆来顺受。要解决这一根本问题,应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加强法律常识教育,使农民工懂得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主要可从如下方面入手:一是引导农民工学习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发生劳动争议或劳动纠纷的,鼓励他们走法律程序,提请法律仲裁。二是要求农民工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就合同的条款与用人单位进行仔细协商,不签订带有霸王条款的合同。三是告知农民工用人单位不能扣押农民工的身份证及其他证件,不能收取任何押金,如有违反,可向当地劳动部门提出申诉,确保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不受到侵害。

(四)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加强安全常识教育

农民工来自农村,交通不便,少出远门,不懂得安全常识,容易发生意外事故。在职业技能培训中须要求农民工掌握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应注意的问题:一是为了自身安全,不坐“三无”车、农用车和报废车,遵守交通规则,掌握城市生活常识。二是外出农民工如果需要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到达务工地点的,从购票后进入乘运人指定的候车地点开始,乘客和承运人之间就存在着旅客运输合同的民事法律关系。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保证在发生纠纷时能够证明自己与乘运人之间存在着旅客运输合同的法律关系,外出务工人员一定要保存好自己乘坐交通工具的凭据(车票船票)。三是外出务工人员在乘车过程当中,不能随身携带或者在行李中夹带易燃、易爆、有毒、有腐蚀性、有放射性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违禁物品。违反规定的,公安机关将依法给予行为人行政处罚;如果造成严重危害社会后果的,还将被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

篇10

人力资源投资指的是投资者对一定的人群进行的为社会劳动而进行的必要的智力、知识、技能的一种专业培训。一般情况下投资者可以是国家、企业、社会团体、家庭、有能力的个体等,而一定的人群则指的是务工的农民工。不断加强人力资源投资能够有效地提高投资者在未来获取的各种有形或无形的价值。人力资源投资的途径主要都是各级的正规教育。首先需要对务工者进行专业的职业技能培训,让农民工在就业的过程中能够熟练从事某种职业,加强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能有效提高农民工的务工能力,也是为各行各业提供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在进行专业技能培训的基础上,还需要加强农民工的健康保障,让农民工在社会生活中有生存的基本保障。

2.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民工的影响

农民工在选择培训的时候通常都具有非常强的目的性和实验性,有些农民工在接受培训的过程中不能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选择适合的培训。接受的培训通常都会与自己所要从事的职业相悖,不能很好地与实际市场接轨。面对这种状况,政府及企业人员应对农民工的培训提出一定的指导,让农民工能够根据自身的条件和优势选择最合适的培训,在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能提供必要的帮助。为了能更好地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就必须让农民工的发展能够跟得上时代的脚步。在社会生活方面,城市社会机构需要正视农民工在社会中的弱势,出台一些相应措施让农民工能及时了解到社会发展的趋势。社会团体在必要的环节中可以适当开展一些社会活动,比如免费开放城市文化设施、开展农民工俱乐部、展开农民工普法知识讲座等,不断提高农民工在社会活动中的参与度,让农民工能够更好地融入进城市生活。

3.政府重点促进人力资源投资

不断的提高农民工自身的职业技能,能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逐渐地融入城市生活,在城市中有找到归属感,能有效留住农民工劳动力,这在很大程度上为我国的城市建设有重大意义。政府需要在农民工的人力资源投资上做出积极引导,不断加大对农民工人力资源建设的投资,为企业和各个社会团体及机构制定出较为完善的投资环境。保证我国农民工能在城市生活中有一份恰当的工作,能够有效改变我国剩余劳动力较多的问题,也能从根本上让我国的劳动力模式分配得更均匀。政府不断加大对农民工人力资源的投入力度,能够为农民工在就业和创业的过程中更加有资本有能力,在很大程度上能改变农民工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现状,更是能够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