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医疗服务价格管理办法范文

时间:2023-10-18 17:20: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院医疗服务价格管理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院医疗服务价格管理办法

篇1

一、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的基本原则

改革的基本原则是:按照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原则,逐步扩大市场调节的范围,发挥竞争机制的作用;建立科学的医疗服务价格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强化对医疗机构价格行为的监管,建立和完善广大患者和医疗机构内部

对医疗服务价格的监督约束机制。

二、改革医疗服务价格管理形式

对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和营利性医疗机构所提供的医疗服务分别实行政府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取消政府定价。对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实行政府指导价,医疗机构在省、市价格主管部门会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基准价和浮动幅度的范围内确定本单位的实际医疗服务价格,履行规定的备案手续后执行。放宽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提供的供患者自愿选择的特需医疗服务的指导价格,由医疗机构按需求自主确定,报同级价格主管部门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备案。营利性医疗机构向社会提供的医疗服务价格全部放开,实行市场调节价,由医疗机构根据实际服务成本和市场供求情况自主确定。

三、规范医疗服务项目

从20*年起实行全国统一的医疗服务项目规范,统一名项目的服务内容。在全国统一医疗服务项目规范以外新增的医疗服务项目,由医疗机构向市级以上价格和卫生行政部门申报,经省价格和卫生行政部门审定后试行,同时报国家计委和卫生部备案。

四、调整医疗服务价格管理权限

省级价格主管部门会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制定全省统一的医疗服务价格管理办法、医疗服务价格成本核算办法,确定全省医疗服务价格分级管理目录,制定和调整省管医疗服务价格,协调各市制定的医疗服务价格,接受省级医疗机构的

价格备案。市级价格主管部门会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根据省制定的医疗服务价格分级管理目录、管理办法、成本核算办法等,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和调整市管的医疗服务价格的基准价和浮动幅度,并实施对本地区范围内医疗服务价格的管理,接受所辖医疗机构的价格备案。

五、改进医疗服务价格管理方法

医疗服务指导价格的基准价和浮动幅度要依据医疗服务的社会平均成本,结合市场供求状况及政府考虑的其他因素制定,并根据成本、供求等因素变化及时调整。要逐步提高技术劳务价值含量高的医疗服务价格,适当拉开不同等级医院间的价格差距,引导患者合理分流,促进医疗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加强成本核算,建立科学的医疗服务成本测算体系,规范政府压疗服务价格调定价工作程序,完善价格听证会和价格调整的社会公示制度。

六、加强医疗机构价格行为的监管

要制定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管理办法,提高医疗机构自主定价的科学性和规范性。要建立健全医疗机构内部价格管理制度和自我约束机构,发挥医疗机构物价员的作用。各医疗柳,构要严格执行国家明码标价的有关规定,在结算医药费用时,应按规定向患者提供医疗服务价格明细清单。要按规定以多种形式向社会公开医疗服务项目名称、价格标准、服务内容和服务规范等,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各级价格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医疗机构价格执行情况的检查和监督,完善价格举报制度,坚决纠正和处理各种价格违法行为。

七。稳步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

在20*年全省统一的医疗服务项目规范出台前,先稳步推进以下改革:

(一)实行部分医疗服务价格适当浮动。凡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进入实质性运转的市县,经省同意,其技术劳务价值含量高的医疗服务项目可按现行规定的收费标准为基准价上下浮动,具体办法另行下达。

(二)分批下放医疗服务价格管理权限。20*年上半年将部分收费项目下放市管理,具体办法另行下达。

篇2

根据我们的调查,目前外资主导的专利药和原研药,也就是药价相对较高的两种药,占到三甲医院药品份额的65%。高州医院进行改革之后,目前它的药品里95.5%的药都是国产仿制药,只有4.5%是进口专利药。而医院在连续七年采取药品阳光化采购后,总共节省了1.3亿元。当然,在“高州模式”中还牵扯到了监管的问题。在高州医院,专家组会负责定期到医院去检查,看是否出现乱用药、乱收费的问题。

我的建议是,在“高州模式”的基础之上,建立一个更优化的专家组,对医院目前存在的乱收费、乱检查、乱用药等问题做出一个系统、严肃的监督。那么在必要的时候,还可透过互联网,请全民监督。这个好的模式一旦成型,我相信我们的大部分医院都会像高州医院那样,把药品价格降下来。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应该扮演的角色是制定详尽、严格的药品价格管理政策,而后由医院执行。

第二个问题,服务要上去。怎么做?很多人说,患者少了,医生多了,服务自然就上去了。这个说法没错,我对此有两个建议。第一,针对非医保的高收入人群,为他们在医院里建立一个特殊通道,为他们提供额外的、高收费的服务,这部分额外赚到的钱医院可以用来补贴大众医疗。第二,鼓励内地的医生向香港医生学习,香港的专科医生可以去私人医院兼职,也可以开设私人诊所。这样又可以把一部分不愿意排队,并愿意花钱享受更好的医疗服务的人从大医院分流出去。

透过这两种方式,可以把高收入人群从普通公立医院的就诊队伍里分流出去。而且医生拿出本职工作以外30%的精力继续提供医疗服务,医院也可以再聘用更多的医生弥补其他人赚外快时的空缺,这相当于无形中增加了全社会的医疗供给。那么在公立医院中,就会因为就诊人数下降、医生人数上升,出现服务质量上升的现象。

篇3

灰色收入不会成为医改成本。针对药品回扣,有关部门多以查处院长、药剂科负责人为主,很少追究医生的责任,取消“以药养(补)医”,医院与药品利益链可能没有了,但医生通过医药代表与药品的利益链可能还会存在。公立医院改革的难度、阻力、复杂性要远远大于基层医疗单位。

没有人才强不了基层。目前,三级医疗卫生网的建设存在人才不足现象,村卫生室人员源头断流,过去带徒式培养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低待遇吸引不了人;乡镇卫生院人员结构不合理,医疗人才招不进、留不住,苏北地区生源到乡镇卫生院工作多选择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生源到苏北乡镇卫生院工作一段时间又回到中西部地区的县级以上医院;公立医院规模不足、人才培养滞后,数量和业务水平都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要求。

医改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围绕既定的目标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同时也要正视和解决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为此建议:

严格管控药价,建立和完善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

出台药品流通环节价格管理办法,逐步健全药品从出厂、流通到销售的价格管理制度。与调控房价一样,药价不是越低越好,应该是合理回归,是利益在各个环节的合理分配,只有兼顾各方、共同发展才是可持续的。

以质量为中心,建立医疗服务收费的约束机制

降低政府投资的大型医疗设备、基础设施产生的检查费、住院费,鼓励和探索医保部门用结余的医保经费投入医疗设备,降低检查费用;鼓励同级医疗单位互认检查结果、不同级医疗单位互认同种设备的检查结果;提高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动价值的项目收费,同时提高服务水平和标准,建立以病人为本、质量为中心的考核激励机制;加强支付方式的改革和研究,扩大按病种付费的范围,科学地测算和调整收费标准,鼓励基本药物和适宜技术的应用,增强医疗单位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积极性。

坚持人才为本,建立招得来、留得住的用人机制

建立与乡村医生岗位要求相适应的定向学历教育、资格考核、教育培训、工资待遇等管理模式,探索乡村一体化管理;以医药院校毕业生为基础,强化继续教育和实践锻炼,逐步为每个乡镇卫生院培养3—5名基础扎实、知识全面的业务人才。建立人才基金,为县级医院培养引进学科带头人、乡镇卫生院培养引进技术骨干提供资金保证,调动基层医疗单位的积极性,扩大公平为基础的分配权,放宽单位绩效工资总额、个人绩效系数;鼓励县级医院集团化重组乡镇卫生院,促进“工作中心下沉,把更多的财力、物力投向基础,把更多的人才、技术引向基层”。

篇4

(一)总体要求。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党和国家卫生工作方针,坚持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质,注重卫生服务的公平、效率和可及性;坚持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参与,多渠道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坚持实行区域卫生规划,立足于调整现有卫生资源、辅以改扩建和新建,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坚持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并重,中西医并重,防治结合;坚持因地制宜,探索创新,积极推进,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作为深化城乡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有效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要措施,作为构建新型卫生服务体系的基础,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为居民提供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

(二)目标任务。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目标:到年,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不低于60%,到年,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不低于70%,到年,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不低于80%,到年,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达90%以上,居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诊就诊比例达60%以上,60岁以上居民建立健康档案的比例达到90%,建成县乡两级、乡村一体、防治结合、多元投入、分工合理的新型农村卫生服务体系。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目标:到年,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不低于85%,到年,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达90%以上,到年,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达95%以上,居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诊就诊比例达50%以上,60岁以上居民建立健康档案的比例达到95%,建成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及预防保健机构分工合理、协作密切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

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

(三)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各地要制定社区卫生服务中长期规划和年度发展计划,落实相应的政策措施,优化卫生资源配置与利用,促进卫生资源向社区倾斜,建立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社区卫生服务站以及其他具有社区特色专业服务机构为补充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原则上按照每3至10万人口或街道(乡镇)所辖范围,规划设置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需要下设社区卫生服务站。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按每个建制乡镇政府办好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3000—5000人口或行政村(联村)设一个社区卫生服务站,保证农村居民步行15—20分钟得到基本医疗保健服务。与此同时,进一步规划好农村区域性医疗中心的建设,每3—5个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好一个区域性医疗中心(原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社区卫生服务站可实行一体化管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主要通过调整现有卫生资源,对政府举办的区级医院、街道(乡镇)卫生院以及企事业单位所属医疗机构等实施重组、改造或功能转换,建成符合要求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现有卫生资源不足的,应加以补充和完善。按照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统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充分发挥社会力量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用,加快推进社区卫生多元化发展。

(四)明确社区卫生机构服务职能。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具有公益性质,为非营利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鼓励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社区、家庭和居民为服务对象,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等为服务重点,以主动服务、上门服务为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要开展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并受县(市、区)级卫生行政部门委托承担所辖范围的公共卫生管理职能;根据居民健康需求设置一定数量的康复床位,但不向医院模式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站主要开展一般常见病治疗,提供家庭病床、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健康教育和咨询等服务。进一步明确各级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职责分工,把适宜社区开展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调整到社区,并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配备中医医师,提供中药治疗、针灸、推拿、养生保健咨询等特色服务。

三、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能力建设

(五)改善社区卫生机构设施条件。严格按照《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标准》、《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设置标准》和《省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建设标准(试行)》进行建设。各地要将社区卫生服务设施纳入城市和新农村建设规划,统筹安排。在新建或改建居民住宅区和中心村建设时,按标准在公共服务设施中预留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用房,并无偿提供给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使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用房使用面积不少于1000平方米,社区卫生服务站不少于150平方米。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用房使用面积不少于1500平方米,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少于2000平方米,社区卫生服务站不少于80平方米。未按规划标准预留或建设社区卫生服务设施的,规划、建设部门不得为其办理规划和施工许可证。全面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努力使每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逐步达到基础设施配套、常规设备齐全、就医环境良好、服务质量一流。

(六)建设高素质的社区卫生服务队伍。

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人员总数,可按6—8/万的比例配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必须有执业助理及以上资格,每1万农村居民全科医师数不少于2名,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资格的医师达到30%,每个中心至少有3—5名公共卫生医师和1名中医师,根据需要配备适量护理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卫生技术人员必须具有法定的执业资格,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人员必须取得乡村医生证书或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专业资格证书,并逐步取得《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合格证书》,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至少应有1名女乡村医师或女执业助理医师。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万名居民配备2—3名全科医师,1名公共卫生医师。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医师总编制内配备一定比例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全科医师与护士的比例,目前按1:1的标准配备。其他人员不超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编制总数的5%。至少配备2名执业范围为全科医学专业的临床类别、中医类别执业医师。社区卫生服务站至少有1名中级以上任职资格的执业医师、1名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执业医师,每名执业医师至少配备1名注册护士。

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人才队伍培养步伐。要利用现有卫生教育资源,积极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继续教育,加强全科医师、公共卫生医师、社区护士岗位培训。市和各县(市、区)要确定一所综合性医院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机构,作为社区医护人员继续教育学习进修基地。

(七)积极开展医院支持基层社区工作,提高医疗能力及管理水平。认真贯彻卫生部《关于公立医院支援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意见》(卫医发〔〕244号)和《省卫生厅关于城市医生晋升职称前到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的意见》及《城市卫生对口支援城乡基层卫生工作实施方案》,严格执行城市医师晋升主治和副主任医师前到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制度,建立和完善具有可持续性的医院支持社区卫生服务的长效工作机制,逐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疗服务能力和管理能力。

四、创新机制,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效率

(八)改革管理体制,依法实行准入制度。制定完善有关规章制度,严格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业人员和技术服务项目的准入。开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必须符合设置规划,由县(市、区)卫生局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履行审批、注册登记,报市卫生局备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独立法人机构,中心、站实行一体化管理,经济运行独立核算。严禁不符合资质要求的单位和个人在社区开展医疗卫生技术活动,对违反有关规定的机构和人员要依法取消其执业资格。

(九)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质量。明确社区卫生服务范围和内容,健全技术操作规程和工作制度。督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依法执业,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教育,实施全面质量管理,预防服务差错和事故,确保服务安全。充实医疗卫生技术力量,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完善社区卫生服务考核评价制度,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实行服务信息公开制。将接受服务居民的满意度作为考核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从业人员业绩的重要标准。

(十)改革人事分配制度。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属于事业单位,要根据事业单位改革原则,按照服务工作需要和精干、效能的要求,实行定编定岗、公开招聘、合同聘用、岗位管理、绩效考核的办法。建立健全岗位考核制度,实行定性与定量考核、聘期考核与定期考核相结合,考核结果作为续聘、解聘或调整岗位的依据。完善辞聘解聘制度,对考核不合格的受聘人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可以调整其岗位;不服从岗位调整或无法胜任新岗位工作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可以与其解除聘用关系。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实行以岗位工资和绩效工资为主要内容的收入分配办法,加强和改善工资总额管理,对公益目标任务完成好、考核优秀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适当增加绩效工资总量。社区卫生服务从业人员的收入不得与服务收入直接挂钩。

(十一)改革财务核算办法。各地要积极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社区卫生服务收支运行管理机制,规范收支管理,有条件的可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试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各项收入和支出纳入单位预算,严格控制成本支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以县(市、区)为单位,由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对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会计核算工作实行统一管理、集中核算。

(十二)改革药品采供方式。以市为单位实行社区卫生服务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统一配供,保证药品质量,降低药品价格。有条件的地方可开展药品零差率销售试点工作,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辖区内常住居民治疗常见病和慢性病,以配供价格销售药品,取消药品加成率,直接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

(十三)建立社区首诊和双向转诊制度。按照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的要求,引导和组织大中型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稳定的业务合作关系,并加强监督管理,确保双向转诊工作有序开展。大中型医院要指定专门的职能科室和人员负责双向转诊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双向转诊流程和处理规范,对转来的患者及时提供选择科室、预约检查、组织会诊及安排住院等服务,同时将康复期患者和诊断明确的慢性病住院患者转回社区,并提供跟踪服务。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推行社区首诊制度,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逐步承担大中型医院的一般门诊、康复和护理等服务,方便群众就近看病。

五、落实社区卫生经济政策

(十四)落实政府投入责任。各级政府要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支持力度,建立稳定的经费筹措机制,新增卫生投入主要用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市辖区政府不再投入举办医院,着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要安排经费支持社区卫生服务设施建设、设备配套和人员培训,切实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条件。市、区和县(市)对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年按城镇常住人口每人不低于4元的标准补助,纳入财政预算,并逐步增加,到年达到10元/人的标准。市市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由市、亭湖区、区、市开发区按45:3:15:1的比例分担。各县(市、区)建立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资金,年按农村常住人口每人每年不低于6元的标准补助(含省财政补助),并逐年有所提高。对社会力量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的公共卫生服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给予同等标准补偿。政府办二、三级医院药品收支结余的10%用于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参加社会养老保险之前,符合国家规定离退休的人员费用,根据离退休人数和国家统一规定的离退休金、补贴项目和标准由同级财政核定补助。

(十五)制定相关医疗保障政策。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管理办法和医疗费用结算办法。将符合条件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社会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范围,将符合规定的医疗服务项目纳入社会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引导参保人员充分利用社区卫生服务,鼓励大重病患者康复治疗、慢性病患者日常治疗到社区就诊,符合社会医疗保险政策的部分纳入统筹基金支付范围,个人自付比例应分别比二、三级医院低15%、20%以上。完善补充医疗保险办法,慢性病人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诊的医疗费用,符合当地补充医疗保险政策的部分纳入补充医疗保险支付范围,个人支付比例比二、三级医院低5%、10%以上。积极推进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并与社区卫生服务有机结合起来,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行首诊负责制,严把住院关。劳动保障部门要按规定及时结算医疗保险基金。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范围。

(十六)实行积极的社区卫生服务价格政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应符合《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的基本医疗服务实行政府指导价格管理,市、县级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卫生主管部门制定服务项目价格,其标准不高于《省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及现行有关规定。对个性化服务,可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服务对象签订合同,按服务时间、次数或服务人数等收取费用;特需医疗服务项目价格,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按照合理补偿成本原则自主定价,报同级价格主管部门备案。社会力量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其价格可根据运行成本适当放宽。有条件的地区可对多发病、常见病推行“单病种”限价收费。制定和完善价格管理办法,落实价格公示和收费清单制度,规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价格行为。

(十七)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对非营利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按政府规定收费价格取得的医疗卫生服务收入,免征各项税收;对非医疗卫生服务收入直接用于改善医疗卫生服务条件的部分,经税务部门审核批准可抵扣其应纳税所得额,其余额征收企业所得税。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的房屋和土地等不动产,在无偿提供给非营利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使用期间,按国家规定免征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通过非营利性社会团体和政府机构向非营利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捐赠,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后,在计算应纳税额时按国家有关规定予以扣除。

六、努力为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十八)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对于维护居民健康、促进社区和谐的重要意义,切实把这项工作作为深化城乡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切入点,摆上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统筹发展规划、资源配置、条件保障和政策措施,为社区卫生服务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和发展环境。市政府成立以分管领导为组长、各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社区卫生工作领导小组。各县(市、区)也要成立相应机构,及时研究解决社区卫生服务中的重大问题。各街道(乡镇)要明确一位负责同志分管、落实专人联系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进一步加大督促检查力度,推动社区卫生服务持续健康发展。

篇5

从1997年至今,国家已经连续24次对药品进行降价。然而,当前我国药价虚高现象仍相当严重,消费者并没有感觉药费开支少了多少。卫生部2005年3月公布的《第三次全国卫生服务调查》显示,我国居民平均每次门诊费用在2003年达到了108.2元,比1998年增长了57.5%,而每次住院费用达到了3910.7元,上涨了76.1%,远远快于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为此,我国约有48.9%的居民选择有病不就医,29.6%应住院而不住院。造成药价虚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到药品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但分析深层原因,药价虚高其实是一个体制性问题,单靠行政指令性降价或取消医院药品进销差价等措施,无法扭转药价虚高的局面。

1问题与原因分析

1.1药品定价机制不科学,推动药价从源头开始节节攀高现行药品定价政策,在生产环节主要采取社会平均成本加成;在医疗机构实行以中标价为基础,顺加规定流通差价率的作价方法,价格高的品种顺加低差率,价格低的品种顺加高差率,一般的流通差价率为15%。

药品生产企业为了回避因招标带来的降价风险,尽量报足成本以保证药品上市后的各种费用支出和足够大的折扣、回扣空间,以致造成源头药品定价就虚高。作为医疗机构,为了获取药品进销差价,热衷于销售进口药、新药及高价药。例如,实行药品招标采购的本意是要降低药品价格,事实上对大部分降价的药品或者对疗效确切、价格低廉的老药品,要么被医院招标时替代,要么供应商无货供应。这种办法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医院已经存在的“多卖药、卖贵药”的利益取向,由此药价虚高现象很难抑制。

1.2医疗机构垄断处方,使患者没有选择社会药房购药的余地目前,我国还没有实行医药分业管理,医疗机构基本垄断着药品终端消费市场。据统计资料表明,医院药品消费要占到药品终端消费的80%以上,占医疗总费用的50%以上,其中镇乡卫生院更是高达80%,而实行医药分业管理的欧美国家,其药费占医疗费用的比例均在14%以下。

2004年8月10日,卫生部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处方管理办法》第二十五条明确规定:“除医疗用毒性药品、、品及戒毒药品外,任何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不得限制就诊人员持处方到其他医疗、预防、保健机构或药品零售企业购药。”为控制处方外流,一般综合性医院都采用无纸化电子处方,看病后患者拿不到处方,没有选择社会药房购药的余地,只有接受医院的药价。

1.3医疗机构定性错位,患者享受不到非营利性医院药价的实惠根据我国现行政策,将医院分为营利性与非营利性两种。据统计,在我国医疗机构中,非营利性医院占97%,营利性医院仅占3%。实际上,政府很难以足够的财力维持非营利性医院的生存与运转,这样一来,以非营利名义存在的医院几乎都变成了营利性医疗机构,千方百计垄断患者处方外流,获取药品进销差价。在这种医疗市场结构中,尽管非营利性的公立医院占绝大多数,但没有真正起到平抑医疗市场价格的作用,长期以来,享受低保群体的患者没有非营利性医院就诊的选择余地,当然也享受不到非营利性医院药品价格的实惠。

1.4医院产权改革滞后,阻碍药房参与药品市场的公平竞争医院之所以存在药品价格虚高、开大处方等顽症,主要在于起平抑医疗市场价格作用的非营利性医院产权制度改革滞后。

在现有政策下,公立医院的国有资产出资人一般虚置,出资人不管医院资产,医院经营者无权处置医院资产。在这种产权制度下,一方面医院经营者很难站在医院长远利益的角度考虑问题;另一方面,还使得医院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无法取得根本性突破,医院人浮于事,缺乏活力,使运行成本居高不下。公立医院既然得不到财政的足够补偿,那么就不会主动将医院药房推向市场参与公平竞争,所以药品价格也就很难降低。

2改革与对策

2.1改革药品定价机制,使药品价格更加趋于合理建立药品定价审计和听证制度。实现药品定价与新药审批一体化管理,建议由药品价格管理部门、药品质量监管部门、审计部门联合设计药品定价审计机构,对上市药品的价格进行动态监管和审计;在政府对药品正式确定价格以前,通过听证会增加药品定价的透明度和科学性,并将听证的结果进行网上公示,收集社会相关方面的意见信息,综合各种因素后确定最后批准的价格。

在此基础上,实行市场价格机制校正政府定价,即利用药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的成交价,及时校正政府定价;同时实行同类药品最高零售价格限制,特别是对仿制药的价格,可借鉴法国政府的做法,强制压低其价格。

2.2实行医药分业管理,使医院药价与社会药房接轨医药分业管理是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核心。医药分业被欧美大多数国家所选择,实践证明是一种提高医疗技术、保证合理用药、降低药价虚高行之有效的办法。2000年,国务院办公厅在《转发国务院体改办等8个部门〈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指导意见〉的通知》(〔2000〕16号)中就明确指出“解决当前存在的以药养医问题,必须切断医疗机构和药品营销之间的直接经济利益联系。要把医院的门诊药房改为药品零售企业,独立核算、照章纳税。”

为推进医药分业管理,第一步应实行医药分开核算、分别管理,药品收入统一由卫生行政部门分配,合理的收入拨还医院用于事业发展;第二步将医院药房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法人经营机构,参与市场竞争,企业法人代表与医院法人代表可合二为一;第三步,彻底实行医药分业管理。实施医药分业管理后,医院门诊药房仅仅留一些急救类药品、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等。

篇6

(一)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推进卫生财务“制度化、规范化”建设

1.建立健全了内部控制制度我局列出了医疗卫生单位内控制度清单,建立健全了内控制度,包括收入支出控制、药品及库存物资控制等等,各下属单位要以此为参考,根据单位自身情况完善其内控制度。2.建立健全了预算管理制度我局要求各医疗机构成立了预算管理组织机构,院长要对医院总体预算负责,其他各科室的负责人也要为其负责的科室预算负责,要保证预算管理的及时性、完整性和准确性,为医院经营目标的顺利实现做保障。3.建立了审查监督机制我局制订了《医院内部审计工作制度》,对于医院的财务收支状况、科室经济分配、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等等工作展开经常性的检查,进行审计监督,通过这样的例行检查,来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及时的防止问题的扩散,提出改善的具体措施和建议。有效的提高医院的风险意识,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经济运行的安全性。

(二)夯实会计基础工作,加强财务部门职能建设

1.以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达标为推手,狠抓财务会计基础工作财务绩效管理工作不是说说而已,而是要真正的落到实处,我们不能让这项工作变成了“表面工作”,流于形式,疏于执行,为了防止这种状况,卫生局和财政局联合印发了《卫生系统会计工作规范化考核标准》,与此同时,还成立了考核组,重点针对个单位进行监督审查。2.加强了财务部门职能建设各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收支要全部纳入财务部门,进行统一核算,同意审查。财务部门认真进行财务核算。

(三)加强财务监管,提高经济管理水平

1.严格执行预算管理机制在医院成立预算管理组织,负责对预算管理的指导、审核、平衡和确定医院预算草案,每年根据单位总体发展规划编制年度预算。2.加强了单位资产管理,防止资产流失各医疗卫生单位每年都对资产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清理,做好账账相符、账物相符。医院每年会进行相应的医疗社会、办公设备等采购,以往的采购环节中,总是会出现或多或少的问题,所以我们要具体针对采购环节,严格按照政府给予的采购吴木,报卫生局汇总后再交由采购办审批,经过政府采购办审批合格后,才能进行统一采购,采购由政府采购中心统一进行。此外,对于各单位固定资产的报废,也要严格按照国有资产管理办法来进行,不得擅自进行报废处理,以免造成资源的浪费和损坏。3.加强经济运行情况分析,定期公布经济评价指标我局对各基层单位的经济运行情况要进行按月汇总,按季分析,并且召开经济运行分析会,公布评价结果。4.加快了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当前,各医疗卫生单位的财务会计信息报告严重滞后,为了及时掌握个医疗卫生单位的财务信息,提高财管水平,我局加快了财务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工程,于2011年6月完善了财务信息平台机制,通过这样一个平台,真正实现了财务数据网络直报,让个医疗卫生单位的会计信息得以及时、准确、系统的进行通报。我局要按月收集汇总这些会计信息数据,然后进行整合,提供给单位领导,予以参考,为其制定正确的决策提供必要的数据分析依据。

(四)加大医疗服务价格监督力度

医疗服务价格要根据标准来制定,医疗服务必须公示价格标准,建立医院内部价格管理条例,因此,卫生局每年都要对各医疗单位的收费情况进行检查,以防各单位私自制定医疗服务价格,损害老百姓的利益,各单位自己也要对其收费项目和药品价格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看看是否与标准相符,如果发生问题,要及时的改正。

(五)推行院务公开制

我局制定下发了《关于院务公开形式和院务公开内容指导意见》,明确全区各医疗卫生单位实行医院院务公开的目标。

二、财务绩效管理中存在问题

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完善财务绩效管理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众多问题。1.没有充分发挥财务绩效管理职能。一些医院管理尚不完善,会计工作做得还不够细致。另外由于我区各医疗卫生单位会计人员不足,由于会计人员的不足,导致会计人员的工作负荷过重,经常是一个人要做几个人的事情。再加上这些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都比较低下,会计水平参差不齐,有个别水平极差、素质极低的会计工作人员,极大的影响了这些单位的财务绩效管理水平。2.医院财务监督管理欠缺,管理绩效较低。目前部分医院内部控制系统不完善,偏重事后控制,对于事前控制做得较少。3.全成本核算的制度和办法缺失。一些医院的财务会计制度不健全,没有形成完整的核算体系。4.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不高。医院在招聘专业人才时,片面的注重应聘人员的医药执业资质,忽略了应聘人员的职业技能。导致众多医院的财务管理人员水平低下,素质不高。

三、改善财务绩效管理的建议

(一)推进财务绩效管理规范化建设

开展医院财务绩效管理规范化建设,在财务绩效管理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础上,全区各单位按照考核标准和实施方案,积极开展财务绩效管理工作。

(二)加强内部监督,建立科学评价体系

各医院要加快内部监督,完善机构建设。财务管理工作的实施和内部监督体系由不同的部门机构负责。医院内部要形成相互制约的机制,保证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除此之外,还要制定科学的奖惩机制,以此来提高财务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三)开展创建“节约型医院”活动,推行全成本核算

在医院财务绩效管理的运用中推行全成本核算,还要积极开展节约型医院建设活动,大力宣传节约的口号,同时在区直医疗单位必须推行全成本核算,加强财务控制。

(四)引进专业人员

篇7

关键词:医院制剂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10-234-02

医院制剂是医院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断地适应我国的医疗环境和医药水平的过程中,逐步成长发展,一些临床急需而市场上无供应或供应不了的疗效可靠的药品通常由医院制剂供应临床,在配合医院临床需求提供药品保障方面,医院制剂发挥了重要作用{1}。

《药品管理法》及《医疗机构制剂配制质量管理规范》明确规定:医疗机构制剂应当是本单位临床需要而市场上没有供应的、经批准常规配制、自用的固定处方制剂。长期以来,医院制剂与临床密切结合,其疗效确切、价格相对低廉,并弥补了市场供应的不足{3}。新医改形势下,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法规对医院制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疗机构的制剂生产品种逐渐减少,经济效益急剧下降,甚至亏损。部分医院根据患者用药安全和自身情况考虑,关闭作坊式的制剂室或者缩小生产规模,制剂室的发展出现了停滞,医院制剂面临严峻的考验。

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制剂核算与物料管理缺少精益化。医院制剂由于生产规模小,原辅料使用根据生产情况进行采购,量少价高,与成本核算出现分离现象,从而导致制剂室成本投入与生产产品之间的收益不均衡;原辅料、包装材料的储备量往往超出制剂生产的预期性采购计划,原料周转缓慢,造成制剂原料囤积和医院货币资金的挤压占用。

2.销售范围小,用量少。医院制剂的使用量受医生用药习惯、季节性因素、节假日因素的影响,与市售药品相比,较少受市场因素、新药冲击的影响,这些因素决定了医院制剂使用量的相对稳定{2}。但是由于医院制剂品种局限于本院临床使用,在医疗机构之间相互调剂使用有限,品种少,使用范围窄、效期短(3至6个月),往往出现一个效期内的自制药品还没有销售完,就临近效期、甚至过期。生产一批药品(500~1000瓶)常常几个月才能销售完,加之临床使用此类药品少,使制剂生产的药品销售缓慢、造成积压,加大了制剂成本,使制剂生产难以发展。

3.价格政策局限性大,药品价格是决定制剂收益是否盈亏的基本条件。[2009]65号省物价局关于《湖北省医疗机构制剂价格管理办法》第十条医疗机构制剂的零售价格,原则上每两年审定一次。在两年的有效期内,价格主管部门可根据制剂的主要原料价格变化等情况及时调整价格。医疗机构可根据市场供求和生产成本变化,按照价格管理权限向价格主管部门提出调价申请。但是由于近几年通货膨胀等原因,使制剂原辅料价格一直处于上升状态,导致部分制剂产品价格处于亏损状态。制剂定价方法的变化及原料药品价格的上涨,使医院制剂的利润呈下降趋势。

4.制剂质量管理存在隐患。医院制剂产量小,生产批量少,原辅料的采购是量少价高,使单位制剂药品的成本上升;原辅料抽检受条件限制,只能根据自身检验条件部分抽检,使制剂质量存在隐患;原料包装材料仓储面积小,不能严格按照仓储管理要求存放。按管理规定制剂物料抽检合格后方能使用,实际工作中抽检合格报告未出,生产药品却急需使用,与制剂管理要求不符。现有制剂设备陈旧,机械化程度低,大多数医院仍旧是以手工操作为主,制剂药品的质量难以完全得到保证;制剂室内部管理松弛,成本意识淡薄,生产过程中时常有报废现象的发生,各种原料药、成品药时有流失现象,增加了制剂药品的间接成本。

二、对策与建议

1.构建制剂原辅料仓储管理机制。对制剂室生产用的原料、包装材料的储备规范管理,实施仓储分离管理,避免污染现象,按先进先出法出库,避免货物的囤积导致过期。对未使用完的原辅料进行必要的养护措施,利用温湿度检测调节设备,保持仓库适宜的湿度(45%~65%)、温度(1~25℃);对长期未用的原辅料,再次进行质量检验,以保证原辅料安全使用。

2.建立制剂原辅料采购管理机制。规范的采购工作流程是医院制剂发展的基本保证。严格控制医院制剂原辅料的采购,规范采购行为,从正规渠道购进,把好各环节质量关;根据制剂生产产品的批量及物料仓储储备的情况拟定采购计划,控制半年至一年的使用量,避免过多货物的囤积导致过期;保证购进的原辅料,具有规定的三证及质量检验报告单据,在包装完好情况下经药检人员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原辅料价格的高低直接影响制剂成本,物料采购既要保证质量,又要控制价格,把原料价格上涨的因素控制在最小的幅度内,最终控制制剂成本的过快增长以及亏损风险。

3.确保制剂产品批次产量的合理性。合理制定制剂产品批量:制剂生产批量和成本息息相关,生产的批量大,批次少,成本就低;反之,成本就会上升。由于制剂产品的使用期限短、使用量较小,既要保证其确切的疗效,又要确保产品不过期失效的双重问题,批量大小难以把握,制定生产计划时,必须根据制剂产品销售范围和上期销售量以及季节性用药情况,结合临床医生反馈的各种信息等因素,合理确定其生产批量,确保生产的自制药品既满足临床患者用药的需要,又不至于形成药品库存积压过期。

4.健全制剂账务核算,加强绩效考核管理。规范管理制剂账务,设立原材料包装材料总账、明细账,并及时登记,根据每个品规的生产记录,及时核对制剂生产的药品投料情况,真实反映制剂生产的药品物料成本消耗流向,保证账务相符;按月核算、按季盘点,减少制剂自制药品及原料的流失,降低制剂成本损失。加强制剂绩效考核管理,定期分析工作量指标、质量指标和经济效益指标;根据制剂生产药品质量、批次产量、差价率、损耗率以及药品过期、滞销等作为绩效考核的依据。

5.完善制剂药品的分类管理。根据临床使用途径实行药品分类管理,发展不同类别品种,体现制剂产能收益。对特色专科的中药制剂和消毒制剂实施临床疗效跟踪调查,发挥中药制剂临床疗效确切、使用方便、费用相对低廉等优势,服务于临床;对大规格的消毒制剂根据临床使用情况,借助制剂自制平台对其剂型进行改装,方便临床使用;对疗效确切、副作用小的协定处方、单方、验方、祖传秘方等,分别对待并加以研究,发挥医院制剂优势,开发出特色制剂,为广大患者的健康和医疗服务。

三、小结

医院制剂源于临床,服务于临床,是在临床实践中发展和提高的,其发展方向应当是“规模小、设备精、技术全”。医院制剂要获得长远发展,应建立严密而高效的管理机制;提高现有制剂技术,整合制剂生产结构,优化制剂生产布局,加强内部成本核算与管理;加强科研力量,使生产、科研与临床紧密结合,发展特色制剂,加强制剂研发,特别注重中药制剂的研发;以拥有较多药学技术人才的“三级”医院为重点,利用现有制剂生产的硬件与软件的资源优势,成立区域性中心制剂室。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除满足医院临床使用,也可供应本区域内各医疗单位,既节约大量资源,提高经济效益,同时也解决市场上制剂品种供应不足和医院制剂室的出路问题。

参考文献:

1.王磊.医院制剂的质量管理现状与对策探讨[J].科技信息,2009(2)

2.,范尚坦,张勇,蔡斌,宋洪涛.周期使用量分析对医院制剂精细化管理的意义[J].中国药业,2010(8)

篇8

[关键词] 医院收费环节;存在的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 R197.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04- 0023- 01

医院收费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公众的关注和重视。随着医疗改革的日益深入,对医院的收费管理也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针对当前医疗收费环节普遍存在的问题,医院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做到收费价格有标准,收费规则合要求,使收费管理逐步规范法、合理化,从而提高收费管理水平,以实现医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1 医院收费环节普遍存在的问题

归纳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医院管理者对收费管理重视程度不够

不少医院管理者将收费管理仅仅当作是财务部门和收费部门的事情,普遍认为收费只不过是一项简单而又机械的工作,只要确保收费窗口处于正常的秩序就可以了。由于思想上不够重视,管理上存在漏洞,造成很多经济案件,如挪用公款、弄虚作假等频发。

1.2 收费管理混乱,岗位职责不明

医院的收费管理缺乏统一的医疗收费标准,超标准收费、重复收费、少收漏收费等现象普遍存在。另外,专职物价员岗位责任制落实不到位,职责不明确不清楚,投诉问题极为突出。

1.3 收费发票的审核不到位

医院每天都有相当多的收费发票,这无疑加大了票据核对工作的难度。很多医院在发票存根的处理方面过于随意,没有按照票据管理办法进行归档管理,再加上缺乏专职人员的核销,这样以来,很难发现收费过程中存在的误差或错误,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可靠性无从谈起。

1.4 财务部门管理方面的问题

门诊挂号处与住院结算收费处是医院收费的主要组成部门,也是医院收入的主要源头。一旦收费稽核出现问题,有可能造成严重后果。财务部门必须加强收费稽核管理,确保收费资金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2 加强医院收费环节管理的主要措施

2.1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要做好医院收费环节的管理,必须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①健全医院价格管理制度, 公开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强化医院收费的透明度,使患者对各项费用的支出清楚明白;②建立切实可行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可靠;③制定收费人员交款制度,要求收费人员做到日清月结,每天结账后将手中的现金、支票送交财务部门,同时还要递交收费日报表以及当日所开的收费发票;④严格票据的领、购、销制度,使票据应有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⑤落实医疗费用的审查制度,严格审查患者每日费用,对出院患者来说,必须在其费用三单一致的前提下,才可为其办理出院手续。

2.2 构建规范、科学的医疗收费项目价表库

收费项目价表库是规范医院收费管理的基础,它包含具体的收费项目以及相应的收费标准。

(1)价表库的设置必须符合国家医疗收费政策。收费项目价表库的管理有较强的政策性,收费项目的设置必须以国家现行的收费政策为依据,严格执行国家医疗收费标准,收费规则要合乎要求。

(2)价表库的设置要满足临床需要。收费项目价表库设置的目的是为临床提供严谨、可靠、实用的项目以及价格管理体系。对于一些包含多项收费的医疗项目,应在满足临床需要的前提下,结合实际的操作流程以及各种消耗,设置经济合理、高效实用的收费组合。

(3)价表库的维护要及时。收费项目价表库的维护涉及到收费项目的新增、调价、废码等。价表库的维护是一项日常性的工作,力求做到:新增项目的添加、项目价格的调整、停用项目的废止要及时,防止乱收费现象的发生。

(4)价表库要由专职人员负责管理。收费项目价表库的管理作为医院物价管理的关键环节,是确保医院物价管理规范的重要保证。收费项目价表库的管理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如药品、医疗服务、医用耗材、财务管理等等,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性,只有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的人员才能胜任这一工作。

2.3 加强收费过程中的监督管理

加强对收费环节的监督管理可以有效规范收费行为,提高收费管理水平。对于门诊和住院的费用收入,应由药房以及相关医疗科室根据收费核对联认真进行核对,防止重复收费、少收费、漏收费等现象发生。同时还应重视退费以及医疗欠费的监督管理。

2.4 提高收费人员的整体素质

要做好医院的收费工作,还用注重收费人员素质的提高。收费人员首先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坚决杜绝无证上岗。目前,计算机在收费管理中得到了广泛使用,因此,收费人员还必须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以提高工作效率。此外,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也是收费人员必须具备的。医院应加强对收费人员进行培训,不断提高其业务技能和服务质量,使其更好地胜任收费工作。

3 结 语

医院收费环节的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多个方面,需要医院各个部门、各个科室的共同努力。要做好这项工作,应将收费监管贯穿于收费的全过程,特别是做好重点环节的监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收费管理的规范化,提高收费管理水平,使医院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主要参考文献

[1]蔡贺丽.医院收费管理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农村·农业·农民:上半月,2010(8).

[2]万金玉.促进医疗质量提高的六大收费环节[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1(1).

篇9

(一)各街道办和区有关责任部门具体任务

1.各街道办事处(10个)

(1)分解落实总目标。各街道办要围绕全区稳定价格总目标,强化组织领导,成立领导小组和专门工作班子,并结合实际情况,分解制定落实总目标的具体工作措施和目标责任制。

(2)稳定主副食品市场价格水平。各街道办要保障市场供应,加强价格调控,切实稳定主副食品的价格水平。区物价局依据各街道采集的市场肉、禽、蛋、菜、鱼等价格,测算其居民主要副食品综合平均价格涨跌幅度,每月通报,并于年终进行考核。

(3)加强农贸市场管理。各街道办要明确农贸市场的公益性属性,加强对农贸市场的投入,切实加强管理,严格执行政府的各项政策规定,落实摊位费备案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市政府规定的各项规费减免政策。

2.稳定价格责任部门(22个):区物价局、区发改局、区商务局、区粮食局、区供销总社、区农业局、区旅游局、区工商局、区教育局、区民政局、区财政局、区交通运输局、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区公安分局、区国土分局、区住建局、区卫生局、区环保局、区城管局、区建工局、区人防办、区质监分局。

(1)分解落实总目标。围绕全区稳定价格总目标,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依据本部门工作职能范围,分解制定本系统、本部门落实总目标的具体工作措施和目标责任制。(责任单位:各责任部门)

(2)设立农贸市场直销摊位。按照“定菜农身份、定生产基地、定销售摊位、定食品安全责任”的“四定”要求,全区农贸市场应设立直销摊位,摊位费按政府规定予以减免。直销摊位的商品价格应相应低于市场内同品种商品价格,贯彻落实《直销摊位管理办法》。(责任单位:区商务局)

(3)降低摊位费标准。按市政府的规定,组织落实农贸市场摊位费的优惠政策。(责任单位:区商务局、区物价局)

(4)实行摊位费备案管理制度。农贸市场摊位费等收费实行备案管理,由市场开办者向区物价局备案后执行。(责任单位:区物价局)

(5)进一步清理农贸市场收费。免收农贸市场案秤、电子案秤、电子台秤、条码秤、电子计价秤检定收费;对农贸市场从事食品卫生及公共场所相关从业人员免收卫生知识培训费。(责任单位:区物价局)

(6)降低农贸市场用水价格。对农贸市场用水按照民用水价格标准执行。(责任单位:区物价局)

(7)规范农贸市场税费代收行为。农贸市场代收税费必须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执行,不得另行加收任何费用。(责任单位:区物价局)

(8)深化“绿色通道”政策。扩大鲜活农产品目录范围,将马铃薯、甘薯(红薯、白薯、山药、芋头)、鲜玉米、鲜花生列入“绿色通道”范围,区域所有收费公路对鲜活农产品运输车辆实行免费通行。(责任单位:区交通运输局)

(9)推动企业价格自律。对大型超市、农贸市场等主副食品经营者宣传价格政策,开展政策提醒。积极倡导各大超市让利于民,多推大众菜、优惠菜。(责任单位:区物价局、区商务局、区供销总社、区粮食局)

(10)开展市场联合检查。加强对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等单位的市场联合大检查,坚决查处捏造散布涨价信息、恶意囤积、哄抬价格、变相涨价、相互串通、价格欺诈等违法行为,切实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责任单位:区物价局、区商务局、区工商局、区质监局)

(11)加强消费维权。充分发挥行政执法体系作用,畅通消费者诉求渠道,认真受理并及时处理消费者咨询、申诉和举报,对不正当竞争和垄断等扰乱市场秩序行为,要依法查处,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责任单位:区工商局)

(13)加强民生价格信息服务。将民生商品的零售价与批发价通过报刊、电视、网站进行公示、实行适时更新,不断提高公布频次,引导居民消费,稳定价格预期。(责任单位:区物价局)

(14)落实调运补贴和储备资金。在恶劣天气等紧急情况下启动临时调运补贴,由区财政补贴,保障紧急情况下市场供应。蔬菜储备的费用由区财政承担。(责任单位:区商务局、区财政局)

(15)加强社会救助。认真做好低保户、低保边缘户、低收入困难家庭季审、半年审和年审工作,强化动态管理,做到“应保尽保、应出即出、应调即调”,各类困难群体临时生活补贴不重复享受,按“就高不就低”的原则,保证各项保障资金和各类救助资金真正惠及困难群众。(责任单位:区发改委、区财政局、区民政局、区物价局)

(16)强化价格调控。突出价格调控的重点,落实粮食、蔬菜、食用油、猪肉、食糖等主副产品生产、供应、储备、调控的目标和任务。强化考核,切实把价格工作目标列入各有关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责任单位:区物价局、区教育局、区公安分局、区民政局、区国土分局、区工商局、区环保局、区卫生局、区质监分局、区住建局、区人防办、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区城管局、区交通运输局、区商务局、区农业局、区旅游局)

(17)全面倡导价格行为规范。建立健全商品明码标价制度,全面推行价格诚信经营,规范价格行为。全年无重大价格欺诈等违法、违规行为发生。(责任单位:区物价局、区公安分局、区工商局、区环保局、区卫生局、区质监分局、区住建局、区城管局、区交通运输局、区商务局、区农业局、区旅游局)

二、治乱减负总目标:国家、省、市宣布取消的收费项目和降低收费标准执行到位,收费减免优惠政策落实到位。执行各项收费管理规定,全年无违法、违规收费行为发生。

(一)各街道和区有关责任部门具体任务

1.各街道办事处(10个)

(1)分解落实总目标。围绕全区治乱减负总目标,强化组织领导,成立领导小组和专门工作班子,并结合实际情况,分解制定落实总目标的具体工作措施和目标责任制。

(2)执行各项收费管理规定。国家、省、市宣布取消的收费项目和降低的收费标准执行到位,全年各有关所属部门无擅自立项、超标准、超范围、搭车收费等行为发生。

(3)落实各项收费优惠政策。落实涉及企业改革、促进和谐发展的各项收费优惠政策。落实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和低保对象等弱势群体的各项收费减免优惠政策。

(4)加强房产价格管理。加强保障性住房价格管理,落实各项优惠政策,按照《 市保障性住房价格管理办法》的规定,审核批准政府指导价。严格执行商品房明码标价制度,维护和规范房地产市场价格秩序。

(5)加强医药价格(收费)管理。落实药品价格和医疗服务收费政策,探索社区医疗服务收费管理政策措施,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零差率销售药品制度。落实惠民医院医疗收费减免政策。规范收费公示,公示率达100%。

(6)加强旅游价格监督。强化园林景点价格监管,净化旅游市场价格环境,倡导旅游诚信经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规范旅游价格明码标价行为,标价率达100%。

(7)贯彻落实涉农价格(收费)政策。加强农业排灌水、电费等监管,无乱收费和乱加价行为。认真落实农产品价格保护政策,保持农资正常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加强中心集镇、中心村建设,农民自住房基础设施配套费等收费减免政策落实到位,执行率达100%。

(8)建立健全农村价格管理监督网络并正常开展工作。各街道、行政村涉农价格和收费公示栏达到“看的清、读的懂、留的住、不破损”的要求,公示率达到100%。

(9)规范收费行为。监管收费单位建立健全收费公示和收费清单制度,公示规范、醒目、公示率、准确率均达100%。收费票据开具规范,收费项目、标准准确无误。

2、治乱减负责任部门(17个):区住建局、区建工局、区人防办、区林业局、区国土分局、区公安分局、区交通运输局、区工商局、区质监分局、区环保局、区城管局、区教育局、区民政局、区司法局、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区卫生局、区旅游局。

(1)围绕全区治乱减负总目标,依据本部门工作职能范围,分解制定本系统、本部门落实总目标的具体工作措施和目标责任制。

(2)贯彻执行国家和省、市有关收费管理规定,国家、省、市宣布取消的收费项目和降低的收费标准执行到位。全年无擅自立项、超标准、超范围、搭车收费等行为发生。

(3)落实涉及企业改革、促进和谐发展的各项收费优惠政策。落实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和低保对象等弱势群体的各项收费减免优惠政策。

(4)积极应对市场价格波动,确保政府价格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5)建立健全收费公示和收费清单制度,公示规范、醒目、公示率、准确率均达100%。收费票据开具规范,收费项目、标准准确无误。

三、考核办法

(一)考核标准分为优秀、达标、基本达标和不达标四个等次,具体考核工作分两个方面进行:稳定价格目标考核由区政府市场价格调控联席会议组织实施;治乱减负目标考核由区物价局和区发改局牵头组织。

(二)各目标责任单位年度考核由日常考核、半年考核和年终考核组成。

日常考核以区政府市场价格调控联席会议办公室的日常价格管理档案和检查档案为依据,日常考核分占全年总分的40%。

半年考核是各目标责任单位每半年对目标落实执行情况进行一次自查、总结,并将总结报告报送区政府市场价格调控联席会议办公室,报送情况分占全年总分的20%。

年终考核由区政府市场价格调控联席会议对各稳定价格目标责任单位进行考核,在年底进行,年终考核分占全年总分的40%;治乱减负目标考核由区物价局、区发改局牵头分平时、半年、年终进行相应考核。

(三)凡在年度里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不达标:

1.因保供稳价措施不力,引起本区域和管理范围内居民生活必需品等重要商品断档脱销,造成价格暴涨的;

2.因价格或乱收费问题,引发群众聚集、群访等恶性事件的;

3.因重大价格违法、违规行为或乱收费问题被举报并查实的;

篇10

医疗与医药行业是息息相关的两大领域,从1997年10月国家政府部门对药品实行第1次降价起至2006年12月底公布的第21次降价止,据统计降价金额已达416.6亿元。其中以2005年9月第17次降价的平均降幅为最大,达40%;2007年1月26日实施的第21次降价总金额为最高,达70亿元/年。降价是为了遏止药品价格虚高,但是老百姓对药品降价却没有感觉,反而“看病贵、看病难”的呼声越来越高。为此,2006年国家相应出台了多项政策法规,如打击医药商业贿赂、整顿和规范药品市场秩序、加大医疗体制改革力度和连续对药品实行降价等,这些政策的推出就是针对当前的医疗体制和药品流通中的不足。目前我国药品销售最大的终端还是在医院,所以把医疗体制与医药行业视为密不可分的一体,要改革必须联动,这是完全正确的。

1 医药行业

1.1 医药行业产能统计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可以生产化学原料药近1 500种,总产量85.6万吨。能生产化学药品制剂34个剂型4 000余个品种,含商品名的品规约2万种。2005年,我国七大类制剂(片剂、胶囊剂、颗粒剂、冻干粉针剂、粉针剂、输液和缓(控)释片)产量分别达到3 061亿片、738亿粒、63亿包(袋)、11亿瓶、105亿瓶、49亿瓶(袋)和17亿片。2005年统计汇编的中成药企业1 283家,能生产包括滴丸、气雾剂、注射剂在内的现代中药剂型40多种,中成药品种8 000余种。我国有生物制药企业400多家,其中具备基因工程药物生产能力的企业114家,能生产疫苗、类毒素、抗血清、血液制品、体内外诊断试剂等各类生物制品300余种,其中现代生物工程药品20种,生产预防制品约9亿人份。疫苗生产企业28家,能生产预防26种病毒的41种疫苗,年产量超过10亿个剂量单位。

但目前医药行业的现状是国内4 000多家药品生产企业中,近2/3面临着危机。其危及生存的重要原因,就是药企的研发资金匮乏,投入金额不足销售额的5%(西方发达国家为15%~25%),且大多投入到仿制药上。企业无能力进行创新,所以无法对其产品进行结构调整,因而屡屡出现重蹈覆辙的低水平重复和无序混乱的市场竞争局面,导致医药行业生存的环境相对较为恶劣,产能闲置的现象比比皆是。

1.2 医药工业经济运行分析

2006年1-10月累计,医药工业实现增加值1 622.26亿元,按现价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18.57%;实现销售收入4 320.68亿元,同比增长27.59%,增长率比上年同期上升2.04个百分点;但实现利润为301.89亿元,同比增长9.84%,增长率却比上年同期下降了8.53个百分点(其中化学药品制剂工业和中成药工业由于受药品调价政策的影响,分别下降了3.78%和1.80%);而销售费用达518.7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9.91%,增长率较上年同期却提高了2.19个百分点。与2005年同期相比,医药产业各项指标全线下降,为近10年来增长幅度最低的一年。

2006年1-10月,国有经济类企业完成销售收入316.8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48%,但较上年的增幅减少1.54个百分点;集体经济类型企业占整体产业的2.17%,累计完成93.8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4.09%,较上年同期增幅提高0.11个百分点;股份制和港澳台及外商投资经济类企业分别完成2 040.82亿元和1 143.01亿元,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26.01%和26.85%;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实现销售收入724.1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6.23%。数据证明,国有经济类企业不如集体经济类型企业更不如股份制和港澳台及外商投资经济类企业。

(注:以上数据取自SFDA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

1.3 2007年医药行业展望

2007年,政府控制居民用药成本、减少药品生产和流通环节虚高利润的政策方向是绝对不会改变的。同时,医药行业中的很多体制问题也很难在短期内得到解决,政府改革进程中,仍然会继续“牺牲”企业利润。像对2006年前10个月统计一样,行业的需求增长没有太大问题,但行业盈利空间仍然将面临压力,所以2007年的利润增幅很难出现大幅回升。

1.4 医药行业对医疗事业的贡献

为了弥补财政对医疗机构补贴过少而造成的缺口,政府允许医疗机构在药品销售上顺加加价15%。目前虽然医疗服务收入有了较快的增长,在医疗机构收入组成中的比例有逐渐升高的趋势,但由于医院普遍倾向于采取“高收入-高投入”的经营模式,医疗服务收支缺口反而逐步加大,所以药品加价上的盈余收入,是医院重要的利润来源。从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医药价格处和平安证券统计的数据(表1)可以看出,在1995年至2004年这10年中,药品对医疗机构的补贴从约25%到45%左右(有报道说,在一些城镇医院已高达60%~70%)。

2 医疗体制

2.1 医疗体制改革思路、原则及制度

改革发展的初步思路:建立科学规范的公立医院管理制度,维护公益性质。所有医院不分隶属关系,均由当地卫生部门实施全行业管理的体制。实施药品收入分开,切断药品销售与医疗机构的经济利益关系。规范医务人员收入分配机制,扭转公立医疗机构盲目创收倾向,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健全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努力扩大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启动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等。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必须坚持四条基本的原则:一是坚持体制机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二是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三是坚持医疗卫生体制、医疗保险制度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三者同步改革、同步推进;四是坚持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

与此同时在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卫生保障方面,要着力建立四项基本制度: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科学规范的公立医院管理制度。

2.2 中国医疗卫生资源运行状况

2.2.1 医疗机构数量分布

中国卫生部统计结果显示,截至2005年底,全国共有卫生机构总数达二十几万个,比上年增加1 457个。按照医疗机构的经营性质划分:目前共有非营利性医疗机构13.2万个,营利性医疗机构15.6万个 。按照医疗机构的属性划分:在众多的医疗机构中,医院有18 70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7万个,农村乡镇卫生院4.1万个。按照医院等级划分:三级医院946个(其中:三甲医院594个),二级医院5 156个,一级医院2 714个,未评定等级医院9 887个。尽管目前营利性医疗机构数量比达到52.17%,但其拥有的病床比仅为3.99%,到民营医院就诊的人数比更少,只有3.26%,这直接导致了民营医疗机构客户资源严重匮乏、规模普遍偏小、投资动力不足等问题的产生,完全起不到弥补国有医疗资源的不足,分流病人的目的。

2.2.2 医疗机构诊治病患人数分布

2005年,全国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次数为23.05亿人次,与2004年比较,医院诊疗人次数增加0.82亿人次,卫生院诊疗人次数减少0.04亿人次。按照医疗机构的属性划分:医院13.87亿人次,占60.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0.59亿人次,占2.6%;卫生院6.99亿人次,占30.3%;妇幼保健院(所、站)0.97亿人次,占4.2%。按照医院等级划分:其中三级甲等医院诊疗人次3.17亿次, 占全国总量的13.75%,占城市医院接诊总量的22.86%。按照医疗机构的经营性质来划分:非营利性医疗机构22.23亿人次,占96.4%;营利性医疗机构为0.75亿人次,占3.3%。其中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中的医院、卫生院占总诊疗人次数的87.8%。

2005年全国医疗机构总体病床使用率为62.9%,三甲医院达到了92.7%,其中卫生部部属综合医院更高(达100.2%),而卫生院病床使用率仅为37.8%。占医疗机构总数量仅为0.20%的三甲医院为代表的大型医院成为医疗市场的主导力量,可以看出病人就诊选择以及医疗服务资源过度集中,这是中国现行医疗体制存在的缺陷之一。

2.3 人均医疗费用支出

卫生部统计数据表明,在药品整体价格回落的5年时间里,无论是门诊病人还是住院病人所负担的医疗费用不降反升(见表2)。形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除了提高检查治疗费用外,针对降价而广泛使用替代药品也是重要的原因。由于提高了临床用药的平均价格水平,所以再次加重了病人的负担。

3 医疗体制改革与医药行业发展之辨析

3.1 财政投入与药品价格

医疗体制:无论是从中国政府的统计结果,还是从WHO的统计结果来看,我国政府在全民医疗保健体系上投入太少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自1993年开始,10余年的时间里政府每年投入到医疗保健体系的总额始终不足医疗费用总支出的20%。所以政府财政在对医院给予相应经费补贴的同时,必须实行药品收支两条线管理,切断药品收入与医院的经济联系。目前医院的收入50%左右来自于药品方面的补贴,成为医院最为重要的利润来源,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医院为了在药品销售上获得更多的利益,在保证“招标价格15%加价率”规则的前提下,可能会要求医药工、商企业做进一步的让价,这让价的方式之一通常是通过额外赠送药品来实现的。医疗单位作为药品购销的居间环节,已经在整个价值链中演化成为绝对的主导力量。

医药行业:目前降低价格无法改变利益分配,影响生产企业是不可避免的。但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部分医疗机构与制药企业为继续牟取高额利润,会利用各种手段促使进入降价名单的药品悄然退出市场。对此,政府凡发现医疗机构销售降价药品的数量与上年同期相比发生明显下降的,要求各级价格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及时进行调查,发现存在违规行为的,及时予以纠正,情节严重的将追究相关负责人的责任。与此同时,政府对于药品价格的管控向着更加科学、规范的方向发展。对药品价格管理方式更强调以差异化原则对待不同的产品,这将促进药品的创新和廉价药品的使用,会给创新驱动型制药企业以及廉价药生产企业带来一定的有利因素,这些企业未来遭受到的降价因素冲击可能小一些。

3.2 社会医保体系建设

医疗体制:医改方向是全民享有医疗保障。但是在我国医疗保险覆盖面过窄,特别是农村人口的医疗保障体系缺失,使得作为福利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医保明显缺乏公平性。所以必须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构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社区卫生服务网,合理调整医疗资源,对医疗机构实行属地化和全行业管理,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理顺医药卫生行政管理体制,推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是十分有利的。

在上海市浦东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必再担心运营成本。2007年浦东新区政府将对社区服务卫生中心先按常住人口把基本款项拨到位,再根据“第三方”专家核准它们的运营成本,补足不足费用。对传染病医院和肺科医院,则特事特办。在2007年的卫生资源预算中,明确“托底”,既保证职工有合理收入,也使医院有足够的费用做好防病、治病工作。

近期在北京推行的社区基本用药由政府采购、集中配送、零差率销售等举措。由于社区零差率配送药品量大面广,市食药监局把社区零差率配送药品列入重点监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如果对这些药品的价格自行上调,则医疗保险基金将不予以支持。同时推行社区首诊、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的方法,为控制医疗费用而推出的定额付费和单病种付费医疗费用结算方式等。

医药行业:基础医疗服务网络的建设以及病人就诊分流策略的实施,将削弱以三甲医院为主的国有大型医院在整个医疗体系中的主导地位,除了一些住院用药品种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外,其余易产生“大处方”的高价药品采购量有可能会直线下降。预计5年后农村医药市场将超过450亿元,其中80%由财政支付。所以随着普药在基础医疗服务机构的大量使用,一些以普药生产为主的大型制药企业将获利,因此生产企业必须考虑医药营销重心不断下移到普药主要消费区域的问题。

3.3 医疗体制机制

医疗体制:病人就诊选择以及医疗服务资源的过度集中,国有医疗机构通过快速提高就医病人的服务强度(不完全是服务质量的提高)的方式,以谋求取得更多收入,导致医院固定资产投入不断加大,病人负担明显加大。因而对医疗机构实行医药分家,以此来遏制医院片面追求经济收益,导致医疗费用水涨船高的趋势。“医药分开”的实质是改革医院“以药补医”机制,逐步取消药品加成政策。要降低药品价格,在建立“医药分家”医疗体制的同时还必须建立严密的反商业贿赂制度。因为医药分家只是解决了医院偏好采购高价药的问题,但并不能解决医生作为个人收取回扣的问题,因为无论医药如何分家,处方权始终掌握在医生手里。以法治医可能会是一个帮助医疗体制改革得以实施的一种法律手段。

医药行业:历经21次行政降价,药品价格水平逐年回落,医药企业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病人负担却并没有减轻。提高国家对医保体系的支付比例,扩大医疗保险的覆盖面,虽然本身并不会给医药行业带来明显的影响,但随着对国有大型医院管控力度的加大,未来“收支两条线”或类似政策的执行,过去因医院占款因素引起的医药商业企业应收账款过大的问题有望得到缓解。据了解,卫生部将会制定《医疗机构接受药品赠送管理办法》,将药品赠送明晰化,医疗机构逼迫药品销售方做出的“暗扣”让利将被划定为商业贿赂,医药工、商企业将借此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

3.4 医药流通体制改革

医疗体制: 根据90多个国家的经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应作为国家药品政策的核心。国家按照“安全、有效、必需、价廉”的原则,制定基本药物目录。政府招标组织国家基本药物的生产、采购和配送,并逐步规范同种药品的名称和价格,保证基本用药,严格使用管理,降低药品费用,以保证百姓可以用上低价药。

医药行业:流通领域的商业贿赂行为,致使制药工业在正常的药品交易过程中失去话语权,严重制约了行业的正常运转。随着政府打击医药流通领域商业贿赂现象的力度加大,处方药所在的医院市场面临较大的行政和舆论压力,药品使用会逐步走向规范化,与此同时也给OTC市场的发展带来良好的机遇,医药流通体制改革将会带动我国OTC市场较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