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教学理念范文

时间:2023-10-18 17:20: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绘画教学理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绘画教学理念

篇1

一、中国绘画艺术的学习,书法才是关键,因为书法是纯粹的笔墨和纯粹的思想的结晶,这两个极端的物质和思想组成不可分散的整体。中国绘画艺术实质就是研究笔墨概念。而且中国文化宏深而博大,在众多丰厚的文化质点中,无论是书法、哲学,还是诗文 、戏曲等等,中国绘画都与他们息息相关、辉映交融。法国华裔汉学家弗朗索瓦・陈曾经说过:要想看懂一幅中国画,必须具备高深的文化素养。它不仅道出了中国绘画在中国文化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而且看出了中国绘画很大程度上浓缩了中国文化的某些特征。

二、在中国画艺术教学中,古代的优秀绘画作品及优秀的画谱画稿是古代艺术家对绘画法式、绘画规律的探索、总结和创造,是永久的人类文化遗产。其中包含着古代画家全部的文化认识和中国文化的精神所在。历代绘画大师的优秀作品就是中国文化中审美认识及审美追求的集中展现,而历代流传的优秀画谱又是对审美规律和基本法则的概括和总结。宋元时期就有《梅花喜神谱》、《竹谱》、《墨竹谱》流传。一部《芥子园画传》就集中了中国画技术语汇的几乎全部法则和程式,梅、兰、竹、菊既是古代文化人对人格品性的寄托,又是对绘画语汇法式的绝妙概括。“梅花三品”是“点、线”图形的组合法则,“梅枝交女”则是三条短直线的最佳组合。兰叶“交凤眼”、“破凤眼”是长弧线的组合规则,竹杆是长直线与长直线的分段组合,竹叶是长形点与长形点的多样组合等等。其中描法、涂法、皱法、点法、勾法、染法、色法、笔法、墨法、飞白法、布置法、题款法、用印法……中国画的形式要求应有尽有。学习中国画艺术不从这些入手,就如同学习西洋画不从素描几何体、色彩三原色入手一样幼稚可笑。中国人观物、观色、观画都有中国人自己的法眼,对画有自己的认识规律,有非常完备的绘画艺术体系。学习中国绘画艺术,对于现在缺乏中国文化素养的人来说只能从经典作品、经典画谱入手,在学习中记住中国绘画艺术的标准,通过经典的学习建立高格调的准则,如何评价一幅中国“画”,什么是中国的“好画”,而后才可能自觉地画画,才可能努力地去画好。总之,如果用西洋素描和色彩训练作绘画基础,那么决不可能进入中国画的艺术殿堂。通过临摹、写生教学的有机结合,还要使学生充分发扬个性,与时代合拍,使学生在提高审美水平的同时,对优秀传统绘画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使其具有扎实的传统书法“点、线”功夫,集各家之长,结合自己对“点、线”的独特感悟,从而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真正把握“古人之理法”和“自然之理法”,把传统“点、线”技法与自然感受加以“生化”,从而写出“胸中之山”。传统中国绘画艺术的教学是要让学生了解绘画艺术在美术史上的独特意义,赏析绘画艺术的经典作品和继承发展。对绘画艺术传统中要求掌握的“点、线”画法、“点、线”技法和构图布局规律的知识要结合具体理论,逐一掌握。绘画艺术临摹是个艰苦复杂的过程,如山水画景物繁多,层次丰富,绘制过程中要有耐心,临摹过程中还要做到胆大心细,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的临习热情,变枯燥临摹成为主动的求知过程。

写生,是观察自然、观察生活的继续和深化,是完全必要的。通过写生,使学生在观察自然、观察生活的基础之上,更加熟悉自然、热爱自然,了解自然界名山大川、城市园林、村野乡居、舟桥楼宇、亭台楼阁、山川烟岚的规律。写生不同于临摹。临摹,对象是静止的范画,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写生要受到环境、气候、时间、空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自然界山川、烟云,远近不同色,早晚不同景。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有这样的记述:“山,近看如此,远数里看又如此,远数十里看又如此,每看每异,所谓山形步步移也”,“山,正看如此,侧看又如此,背看又如此。每看每异,所谓山形面面看也。”所以深入生活要深刻领悟自然界变化无穷的魅力,要了解远山近山,正面山侧面山的多样变化。自然界的树木、烟岚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节也不同。郭熙说:“春山烟云连绵人欣欣,夏山嘉木繁荫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萧萧,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欲夺其造化,则莫神于好,莫精于勤,莫大于饱游饫看,历历罗列于胸中,而目不见绢素,手不知笔墨,磊磊落落,杳杳漠漠,莫非吾画。”这是说,春夏秋冬,东西南北,一山百态,一树百态,百山一理,百树一理,有势的把握,有质的探微,有景外之意,有意外之妙。组织学生深入生活,深入自然,将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相结合,要讲究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先简后繁,由静到动,从而循序渐进。

学校的全日制教学有着优越的写生条件,外出写生采风,重点放在观察方法的转变和“点、线”语言的组织上,中国绘画最历害的一条是用笔,最讲究的是“点、线”,中国绘画形式的骨架也是造型语言的基础。因为它已不再是简单的点、线,它已进入了主观意化的层次,进入了艺术价值之中,是造型语言的基础,是艺术表现的基本形态,就是在今天电脑艺术高度发展的时代,亦毫无例外。“点、线”里的抑扬顿挫,都要根据对象来的。最后完成了才是艺术品,不是随便抹两笔就是艺术品。就是用传统书法的“点、线”来表现所见所感,形成其亦古亦新的个人风格。牢牢把握住了中国绘画的“点、线”这个根本,让单个的点和线都具有审美性,石涛用堕石般的点去追求自然的原始情趣;李可染用一发而不收的重墨散点,表明浓密的树荫:潘天寿、李苦禅以点、线体现自然的苍茫繁杂和露气。他们虽然都用“点、线”。但“点、线”的寓意,象征的意味大不相同,具有典型的东方艺术审美特点。

因为写生是创作的搜集素材阶段,所以还要有意识去探索地域特征,找到事物的典型性并尽量与自己的内在追求统一起来,从写生开始积累感受和表达冲动。没有米煮不出饭,没有生活积累无法进入创作过程。计算机要有输入,我们画画也要输入。往脑子输入的生活越丰富,作品的形象才越丰富和生动。石涛说:“搜尽奇峰打草稿”。深入生活就是去“搜尽奇峰”。

篇2

片断一:有层次、有重点地呈现新知并有效操练

A:教学句型What’s his name?/His name is…

Guessing game:教师逐一出示三个人物的图片,并简单介绍各人物的特征,然后让学生看三个人物的图片,听教师的描述,猜出人物是谁。

T:He is my friend.He is thin.He has black hair and big eyes. He is an American boy.Look! This is his photo.引出主句型并教学。

B:教学句型:What’s her name?/Her name is…

Guessing game:教师出示三个女生人物的图片,认一认分别是谁,然后让学生看描述,猜出人物,引出句型What’s her name?/Her name is…板书并教学。

解析:新授部分在分别教学了两组主要句型后,进行替换练习。其中两个Guessing game是本部分的一个亮点,设计好且应用性强。具体体现在:(1)从活动的形式看,以游戏的方式引入本课新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2)从活动的内容看,活动的语言将新旧知识有机整合在一起,以旧引新,自然承接。(3)从活动的性质上看,紧密围绕语言目标,为教学服务,实效性强。(4)从学生能力培养看,前一个Guessing game是通过看图听音的方式,训练学生的听力能力,且培养学生“抓关键词”的听力方法和技巧。后一个Guessing game则是通过阅读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通过一个活动的两个不同要求,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针对性强且寓教娱乐,学生的参与度高。(5)从教师的理念上看,该活动让学生在真实语境中感知新语言,在任务中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符合课标要求。

片断二:回归文本,点到即止

1.教师:我们的朋友John,他也有一位好朋友,让我们猜猜他是谁?带着问题听音一遍。What’s John’s friend’s name?然后核对答案。(意图:整体感知,理解大意。)

2.再带问题听音一遍,并要求在书上标划出问题的答案。What’s Zhang Peng like?然后核对答案。(意图:带着任务进一步细读,通过寻读的方法,增进对课文的理解,并培养学生思、勾、画、记的学习习惯与方法。)

3.看课文动画分句跟读两遍,教师强调各别语句的升降调、连读、停顿、失去爆破等朗读技巧,引导学生读得准确,语调自然标准。第三遍跟读,课件中只出示每句的关键词,要求学生看关键词跟读。

4.借助课件中的关键词,教师与学生分角色读文,然后让学生自读课文,再同桌间分角色读文,鼓励看关键词背下课文。最后展示几组。

解析:文本作为主要知识点的载体,其目标定位在理解熟读的程度,因此本部分处理很利落。首先带问听音解决理解层面的问题,然后朗读训练解决语音的问题,最后简单地分角色读文是练习并输出,为后面的语用能力的培养留出了充足的时间与空间。

片断三:在拓展应用中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

猜朋友活动:拿出学生课前的个性化作业描述朋友(自己朋友的画像,下面写出对朋友的描述),并让同桌猜出是谁。教师示范一组,请大家猜一猜。然后同桌间练习,在展示环节中,一生描述,全班猜一猜。(意图:综合运用所学句型对人的外貌特点和爱好进行描述。)

篇3

[关键词] 幼儿园 绘画教学 评价理念

幼儿园绘画教学评价理念影响其评价目的的确定、评价内容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采用,也引导着幼儿园绘画教学发展的方向,决定着幼儿园绘画教学改革的成败。新的评价理念有助于引导幼儿、教师以及幼儿园绘画教学向更科学、更健康的方向发展。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借鉴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和后现代主义的思想,幼儿园绘画教学应坚持以下评价理念。

一、发展性评价理念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这不仅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评价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新课程强调评价的发展性,这体现了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趋势。发展性评价关注学生、教师、课程的发展,强调评价的民主化、人性化的发展,重视被评价者的主体性及评价对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新课程提出的发展性评价对幼儿园绘画教学评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我国传统的教育评价制度具有很强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这种鉴别一直影响着幼儿园绘画教学评价。在这种评价制度影响下,过去的幼儿园绘画教学评价主要以区分评价对象的优劣程度为目的,重视评价分等鉴定的功能。20年来,社会迅速发展带来了人才观的转变,也对幼儿园绘画教学评价提出了新要求,即评价应以发展为目的,实现其教育和促进发展的功能。在发展性评价理念指导下,幼儿园绘画教学评价的目的不再是为评价而评价,而是为教育而评价,为发展而评价,评价的目的是使幼儿在原有基础上富有个性的、全面的发展。在幼儿园绘画教学评价中,评价者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既了解幼儿现有水平,更关注其可能达到的水平,了解幼儿发展的速度、特点和智能倾向等,从而更好的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园绘画教学评价还应关注教师、幼儿园绘画教学的发展需要,突出评价的激励与控制功能,激发幼儿、教师、幼儿园绘画教学的内在发展动力,促进其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幼儿园绘画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幼儿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和幼儿园绘画教学自身的发展,所以,幼儿园绘画教学评价应支持发展,促进发展,为发展服务。美国教育家斯塔费尔比姆强调:“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这也体现了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发展。”

二、多元化评价理念

多元智能理论自1983年由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教授提出以来,已经逐渐引起世界广泛关注,并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西方国家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之一。该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多种智能,由于智能组合不同,所以个体体现的聪明类型也不同。后现代主义认为,课程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最后才能形成一体化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应尊重人们的意见和价值观的多元性,在各种观念相互碰撞、融合过程中寻求一致或理解。多元智能理论与后现代主义虽然有很大差别,但都承认多元性。在这些理论指导下,幼儿园绘画教学评价也应体现多元化。

1.评价主体多元化

幼儿园绘画教学评价应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重视自评、互评的作用。幼儿园绘画教学内容非常广泛,要对其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价,必须使评价的主体多元化,在幼儿园绘画教学中教师、幼儿、管理者、家长以及相关人员都应参与到评价中来,坚持他评与自评相结合。作为幼儿园绘画教学实施主体的教师,通过参与评价,了解幼儿园绘画教学发展过程的全貌,深入理解其性质与目标,进而采取有效措施完成幼儿园绘画教学的各项任务, 这是十分有益的。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有利于改变我国幼儿园绘画教学评价主体单一的现状,加强各评价主体间的互动,可以使评价信息的来源更丰富,从而使评价结果更全面、真实,也有利于促进幼儿、教师以及幼儿园绘画教学的发展。

近年来,幼儿园绘画教学评价主体多元化的理念也在越来越多的运用到评价实践中。例如,教师评价中教师本人也成为评价主体,幼儿发展评价注重家长的积极参与,幼儿园绘画教学评价提倡家长及其他社会成员的介入等。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已成为学前教育评价的一种重要趋势。《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第四条已明确规定“幼儿园教育工作评价实行以教师自评为主,园长以及有关管理人员、其他教师和家长等参与评价的制度”,改变了多年来园长评教师、教师评幼儿的单向评价制度,评价主体由单纯的管理者转变为幼儿园管理人员、同行教师、幼儿、家长及教师本人的共同参与,幼儿园绘画教学的评价主体也逐渐走向多元化。

评价主体多元化,可以多角度对幼儿园绘画教学进行更全面、更客观、更科学的评价;教师也由原来的评价对象成为评价主体,在评价过程中处于积极主动状态,有利于提高教师自我评价的能力和效度,进而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率。

2.评价方法多样化

幼儿园绘画教学类型复杂多样,任何一种评价方法都不是万能的。每一种评价方法都有其长处和缺陷,都有特定的适用范围和界限。多种方法的综合使用,如质化评价与量化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自评与他评的结合,既可以充分发挥各种评价方法的优势和特长,又可以互相弥补缺点和不足,使幼儿园绘画教学评价更客观、公正,更容易发现幼儿园绘画教学方案的不足,便于及时修订。

幼儿园绘画教学应综合运用质化评价与量化评价。过去,由于盲目认为量化就是科学、客观、严谨的代名词,使得追求客观化、量化一度成为幼儿园绘画教学评价的发展特点,但是随着评价内容的综合化,单纯以量的方式进行评价则表现出僵化、简单化和表面化的特点,评价对象发展的丰富性、个性特点、努力和进步等都被泯灭在一组组抽象数据中,反而丧失了教育中最有意义和价值的内容。因此,幼儿园绘画教学评价强调多种方法的灵活运用,尤其强调科学应用质化评价,对评价对象的发展特点和趋势进行质的分析和把握,并与量化评价有机结合,全面、真实、准确地再现评价对象的发展状况。

幼儿园绘画教学应进行形成性评价,还应辅之以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在教育过程中,为不断了解课程实施状况进行的评估活动,及时调整与改进课程方案,以便向幼儿提供最适宜的课程。形成性评价可以采用观察、交流、档案记录、儿童作品分析等多种方法进行。平时观察所获得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幼儿行为表现和所积累的各种作品等,是评价的重要依据。幼儿园绘画教学评价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价幼儿园绘画教学的适宜性。总结性评价以形成性评价中积累的幼儿园绘画教学评估信息为依据,形成性评价以总结性评价为参考,对幼儿园绘画教学的发展做出新的评价。

三、情境化评价理念

加德纳认为,传统的学校教育评价是用非情境化的考试系统外加标准化的考试来评价学生。这种评价往往与课程、教学相分立,通常是在完成一定学习任务后,在特定时间、地点进行,评价与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截然分离,它并不是教与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而是一种“终结性评价”。加德纳提出了“情境化评价”的理念,以此来改正学校教育评价的功能及方法。加德纳把情境化评价作为“标准化考试”的替代方案,他认为,真实的评价应发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即学生掌握完成某项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技巧――他称之为“学徒模式”,如学会演奏、表演、运动、绘画等的过程。以此理论为基础,幼儿园绘画教学评价也应放置于情境中进行。

幼儿园绘画教学应坚持情境化评价理念,有利于把幼儿园绘画教学与幼儿园的生活联系起来,也有利于幼儿、教师和幼儿园绘画教学的发展。传统的幼儿园绘画教学评价与幼儿园的生活相脱离,不能真正反映幼儿的发展。福谢依认为,教育上的一个最古老的问题就是如何使教育同儿童的现实挂钩,如果教育无视儿童的生活现实和社会状况,那么这种教育及课程就不能适应社会。因此,幼儿园绘画教学应提倡评价的情境性。幼儿园绘画教学评价是发生在具体情境中的,牵涉到儿童、专业人士、父母和其他成人,极为关注家庭环境、文化差异、社会的复杂性等。个体间的差异不是被忽视,而是被视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因素。情境性评价理念关注幼儿园绘画教学中的互动和过程,在幼儿园绘画教学中,个体间的差异有它的功能,它们被用来刺激更高水平上新关系的产生。也就是说,接受不同长处和弱点的儿童,可以对每个儿童的长处和弱点加以反馈,从而使每个儿童知道自己的长处和弱点不同于其他人。儿童间的差异被作为一种资源,使将来的成功有稳定的基础并更加丰富。幼儿园绘画教学应让幼儿去真实的体验、感受、表现自己,幼儿也只有在真实的情境中才能更好的表现出对现实生活的领悟能力、解释能力、创造能力,表现出它们的情感、态度、能力。因此,幼儿园绘画教学评价应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

四、结语

幼儿园绘画教学已经注意到评价理念的导向性作用,并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引入新的评价理念。本文结合多元智能理论和后现代主义的思想,认为幼儿园绘画教学应遵循上述新的、更科学的评价理念,希望能给教学评价者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孙万国,刘苹苹.哲学视域中的发展性课程评价理念[J].教学与管理,2009,(7).

[2]JoeL.Kincheloe编.霍力岩,李敏谊等译.多元智力再思考[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9.

[3]钟启泉,李雁冰.课程评价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6.

[4]张祥明.新课程的实施倡导发展性教育评价[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2,(10).

[5]陈翠荣,胡成玉.后现代视野下的教育观念变革[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3).

篇4

关键词:话轮转换 毗邻应对 言语功能 非合意应答结构 会话听力

1. 引言

会话听力是目前听力测试中的重要项目,也是影响应试成绩的一大关口。自2005年以来,从托福、专业英语四级和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听力部分题型的变化来看,对话比重均有所增加,特别是以长对话替代短对话这一变化,更说明会话听力考查的目标已从对词汇、短语、习语或句子结构的理解转向了对真实交际场景的理解。由于会话听力的考查范围包括应试者对本族语者日常话题的理解能力、运用目的语的交际能力以及对目的语的语用效果的理解能力等内容,因此如何引导学生高效听懂对话需要我们给以思考,以选取恰当的角度进行训练。

会话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交流交际的最普遍现象。会话分析研究起源于社会学领域,20世纪60年代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Sacks、Jefferson和Schegloff几位语言学家着手对洛杉矶自杀预防中心(the Los Angeles Suicide Prevention Centre)的电话记录进行研究,以期发现该类电话会话的结构特征和语用特色。这项研究进而扩展到对日常电话和会话结构的观察和探索中,其成果主要集中于对话轮转换(turn-taking)和毗邻应对(adjacency pairs)的研究(Paltridge,2000:83)。此外,功能语言学创立者Halliday在从语义角度考察言语功能时,也提出了交际语言有“陈述”、“提问”、“提供”、“命令”四个基本功能,从另一角度说明了话轮转换和毗邻应对的结构和形式。

会话分析研究认为日常会话中的随意性对话、聊天和一般性叙述是人们交流信息和保持社会关系的主要形式,会话结构、话轮交替和毗邻应对等会话规律能为说话者和听话者提供口头交际中的框架结构和预期模式(Heritage 1995)。为了提高学习者对会话听力理解的充分性,笔者认为对话轮转换和毗邻应对的讨论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可以使我们了解会话的走向和类型,增加听前的预设知识,降低在听解过程中由于信息空缺所造成的听解障碍,从而提高会话听解水平,增强语言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

2. 话轮转换

话轮即轮流说的话,泛指说话人的话从开始到结束。Sacks和Schegloff(1974)认为话轮由单词、短语和句子等不同的句法单位组成;Nofsinger(1991:80)指出话轮由四种不同的话语单位组成,即独立词语、短语、分句和完整句子。如在Sacks et el(1974:51)列举的下列会话中:

A:Was last night the first time you met Miss Kelly?

(完整句子构成话轮)

B:Met whom? (短语构成话轮)

A:Miss Kelly. (短语构成话轮)

B:Yes. (独立词语构成话轮)

在会话过程中,发话者与受话者不断交换所扮演的角色,即发话者变为受话者,受话者变为发话者,这种角色更替就形成了话轮转换(黄国文,1988:162)。Sacks等人收集了许多话轮转换实例,发现这些话轮均有突出的结束点,参与交际的各方都知道某个话轮中待结束的句法单位类型,这一结束点就是话轮转换之处或称之为话轮过渡关联位置(transition-relevance place简称TRP),话轮转换即发生在此位置。对此Psathas(1995:37)进一步解释说:“当一个话轮即将结束时,便产生了一个相应的过渡区域,而话轮的转换也正是在这个区域内发生。”

2.1 会话语篇的特点

一般说来,会话语篇与其它类别的语篇相比,对其结构不易给出规定性说明。例如,某一个主题的会话可能会牵涉到多个主题转换,亦可能是个没有结论的开放式语篇。但由话轮组成的会话语篇仍具有一些典型特征。

Burns和Joyce(1997)指出会话通常由三部分组成:

开头部分:开场白(致意和问候,如“Hello,how are you?”)

确立社会关系的起始话轮(套话,如“How are things?”,“What’ve you been up to since I last saw you?”等)

中间部分:运用会话策略展开主题,策略包括话轮转换、话轮分配、保持话轮、毗邻应对、合意/非合意性应答、反馈、转换主题、要求确认、会话修补等;

结尾部分:会话结束前话轮(语篇标记语汇和套语,如“Anyway,Well,I’d better be off”,“Thanks for calling”,使用降调)

结束语(套语,如“Bye”,“See you”等)

根据Halliday的功能语篇理论来看,会话语篇的三个组成部分所表达的交际意义是不一样的,开头和结尾两部分表达的是“人际”(interpersonal)意义,从命题信息传递角度看作用不大,但从社交礼仪方面看是至关重要的,中间部分传递“概念”(ideational)意义,具有事务性。换言之,会话分析者也认为口语信息分为事务性(transactional)会话和互动性(interactional)会话,前者用于事物处理,传递由实质性内容组成的话题(topic);后者的作用在于实质会话开始之前用来建立和维持会话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故通常会话的开头和结尾部分属于互动性会话,参与交际方均按照社会规约发出常用套语;但是由于口头交际的可变性因素较多,起社会关系剂作用的互动性会话也可能会出现在各种位置。

由此来看,会话听解的关注重心应该在中间部分,了解话轮转换规则等一系列策略可有助于更好地把握会话语篇的规律。

2.2 会话听力语篇的话轮转换形式

Halliday(1985,1994)在讨论言语功能时的研究对象为交际中的会话,并从语义角度来考察“交往”的语法系统。系统功能语法认为语言系统中有三个用于表示功能意义的纯理功能,即人际功能、经验功能、语篇功能。所谓人际功能指在日常交际中,人们通过使用语言不断变换交际角色,以达到在人际之间建立某种关系的目的。如传递信息、或询问对方。因此功能语法认为交际中存在两个基本言语角色和两种交换物,两种言语角色为“给予”和“需求”;Halliday认为言语交际中的两种交换物为“货物和劳务”以及“信息”,也即从物质层面讲,给予和需求的对象可以是货物和劳务;从意识层面上讲,可以是信息。如果把言语角色和两种交换物组合,便构成了“提供”、“陈述”、“命令”、“提问”这四个言语功能。如下表显示:

从语法上的语气来看,“提供”可由各种句式体现,“命令”常由祈使句表达,“陈述”由陈述句来表达,“问题”由疑问句表达。

通常情况下,在一则会话中,每一个开始的话步必定是四种言语功能其中之一。会话本身是有问有答的,随着会话主题的展开,言语角色和四种言语功能交叉出现,构成了会话语篇话轮转换的鲜明形式。以下为CET 4(2006年6月)听力部分长对话语篇中间部分的话轮转换形式分析:

话轮一:

W:We are a small financial company trading mostly stocks and bonds. May I ask why you are interested in working for us?

M: Your company has an impressive reputation and I always want to work for a smaller company.

W:第一句言语角色为“给予”信息,陈述功能,使用陈述句;第二句言语角色为“需求”信息,提问功能,使用疑问句。

M:此句言语角色为“给予”,陈述功能,使用陈述句。

话轮二:

W:That’s good to hear. Would you mind telling me a little bit about your present job?

M:I’m currently working in a large international company in charge of team of 8 brokers. We buy and sell stocks for major clients worldwide.

W:第一句为反馈,言语角色“给予”,陈述功能,陈述句;第二句言语角色“需求”,提问功能,疑问句。

M:两句言语角色都是“给予”信息,陈述功能,陈述句。

话轮三:

W:Why do you think you are the right candidate for this position?

M:As a head broker,I have a lot of experience in the stock market,I deal with the clients on the daily bases,and I enjoy working with people.

W:通过“提问”功能表示“需求”信息,陈述句。

M:通过“陈述”功能表示“给予”信息,陈述句。

上例是一个工作面试的对话,此外如2006 CET 4中的旅游信息交流和哈里波特作者罗琳访谈都属此类对话。这类对话主题以提问、回答交替出现展开,言语的角色和功能也以规律形式交替。通过上例分析可以看到,在会话听力语篇中,言语角色“给予”和“需求”、四个言语功能的交叉出现是其话轮转换的主要形式。

3.毗邻应对

毗邻应对是两个不同的发话人所发出的两个相关话段所构成的言语结构(黄国文,2001:8),它包含一个起始话段(initiating utterance)和一种或多种回应话段。根据Schegloff和Sacks(1974)以及Coulthard(1985)的研究,毗邻应对一般符合以下特征:毗邻应对是紧密联系的话轮转换,两个话段分别由不同说话者说出;两个话段分别属于毗邻应对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或者称为起始话段和回应话段,这两个部分的次序不能颠倒;这两个话段之间的关系是典型的,并为人们所熟悉,一般来说,前一话段要求一个特定的应对话段;毗邻应对是一对相继发生的话语交际行为,它们相互毗连、搭配,共同构成呼应或对应的关系。从会话分析角度看,会话结构中比较典型的单位是毗邻应对形式。

3.1 毗邻应对的类别

毗邻应对的第一话步和第二话步常常相互依存,常见的应对形式有:问候―问候、提问―回答、陈述―认同、给予―接受、埋怨―申辩、请求―同意、提议―赞同、告别―告别等。例如:

(1) A:Helen is a pretty girl.(陈述)

B:I agree.(认同)

(2) A:Here’s the tea for you. (给予)

B:Thank you.(接受)

(3) A:Why didn’t you lock the door when you left?(埋怨)

B:I did lock it.(申辩)

(4) A:Let’s go by coach.(提议)

B:Okay.(赞同)

在实际生活中,对一个起始话段的回应并非总是表达同意或接受的支持性答语,也会出现表示对抗含义的答语。也即在毗邻应对中作为回应的第二话步存在着选择等级(preference organization)。会话分析者和语言学家提出有些话段虽然都可以作为毗邻应对中的回应话段,但具有不同的合适性,第二话步按照语义可分为合意性应答(preferred organization)和非合意性应答(dispreferred organization),表支持意的为合意性应答,表对抗的为非合意性应答。例如:

(5)A:What time is it now?(起始)

B:(a) It’s half past ten.(支持)

(b) Why should I tell you? (对抗)

(6)A:Helen Young is a functional linguist.(起始)

B:(a) Yeah,I know. (支持)

(b) I think you are wrong here. (对抗)

从系统功能语法角度来看,起始话段的四个言语功能“陈述”、“提问”、“提供”和“命令”,可以有表示“支持”和“对抗”含义的两种回应话段。即:陈述―认同/反驳、提问―应答/不承担责任、提供―接受/拒绝、命令―遵从/不服从。

在日常会话中,人们普遍遵守Grice的会话原则进行交际。一般来说,我们倾向于使用能促进社交一致性和避免冲突的毗邻应答(Atkinson & Heritage,1984:265-80)。在会话活动中,约定俗成的合意/非合意行为特征都具备某种内在结构,目的是为了最大程度地体现合作和同情,并把冲突的可能性降低到最小(Atkinson & Heritage,1984:55)。

在听力测试中,所出现的会话语篇都是经过整理和编辑的。其中的短对话由男生和女生两个话步组成,构成了一个毗邻应对。以2006 CET 4为例:经统计,两次考试共16个短对话,其中合意应答的毗邻对占11个,非合意应答的毗邻对占6个。试举例分析两个非合意应答,以观察非合意应答结构的特点。

(7)M:Are you telling me you don’t have a house-keeper?

W:No,we don’t. If you make a mess,you clean it up

yourself.

(2006年6月CET 4第12题)

该对话起始话段是一个充当“提问”功能的疑问句,回应话段中是“不承担责任”(disclaimer)的对抗性应对,随后的条件句是以具有“给予”功能的陈述句,回应对方需要的信息。

(8) W:I hear that the Edwards are thinking of buying another

house.

M:Should they be doing that with all the other expenses they have to pay? Anyhow,they are over 70 now,their present house is not too bad.

(2006年6月CET 4第13题)

该对话起始话段是具有“陈述”功能的陈述句,回应话段不是表示认同的语句,而是表示“反驳”的疑问句。其后以anyhow引导了反驳的理由,为对方提供信息。限于篇幅,本文不能对试卷中其它非合意应答作一一分析。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会话中为体现对话的合作和同情原则,非合意应答之后往往会附加更多的信息,其目的在于削弱非合意应答可能引起的冲突。

3.2 发出非合意性应答结构的方式

非合意应答结构通常比合意性应答结构复杂,为了缓和表示对抗意义的语段的强度,说话者会使用一些策略达到此目的。根据Davidson(1984)的观点,从“接受”到“拒绝”,语段结构的复杂性也随之增加,暗示着人们在对某个需求说“不”时,必须付出更多努力,使用更多语言资源。因此,非合意性应答结构话段一般较长。多用一系列可选成份引出对抗性应答语。Yule(1996:81)共列举出下列11种表达非合意性应答话轮的可选成份:

方式 例子

(1)Delay/hesitate(迟疑/犹豫)pause,er,em,ah

(2)Preface(引发语)well,oh

(3)Express doubt(表达怀疑)I’m not sure,I don’t know

(4)Token yes(yes象征语)That’s great,I’d love to

(5)Apology (道歉) I’m sorry,what a pity

(6)Mention obligation(提出义务)I must do X,I’m expected in Y

(7)Appeal for understanding(请求理解)You see,You know

(8)Make it non-personal(推及他人)everybody else,out there

(9)Give an account (给出理由)too much work,no time left

(10)Use mitigators(使用缓和语)really;mostly,sort of,kind of

(11)Hedge the negative(模糊限制否定语)I guess not,not possible

下例对话中起始话段为邀请,回应话段为表示拒绝的非合意性应答,说话人采用了多种方式避免直接的拒绝,起到了降低冲突缓和语气的作用。

A:Would you like to come to the movies on Friday? (邀请)

B:Uhhh...(迟疑)

I don’t know for sure. (表达怀疑)

I think I might have something on that night.(给出理由)

Can we make it another time?(拒绝)

(Paltridge,2000:91)

通过上述归纳,我们可以对听力测试中出现的非合意性应答结构做到心中有数,在听到如well,I’m not sure,I must do... really等缓和语和模糊限制语时,应在头脑中建立此类结构的语义模式,并及时把注意力集中在后面紧跟的信息上,因为这通常是提问的焦点。

4.结语

话轮转换和毗邻应对两概念对会话听力的启示在于揭示会话语篇的结构,给学习者提供更多的预设知识,从而减轻其听的过程中的认知负担。通过运用会话分析研究和功能语言学言语功能理论,本文发现了会话语篇中“给予”和“需求”功能的交替出现是话轮转换的重要形式;对毗邻应对类别的分析和归纳启示我们在进行短对话听力训练时,可根据不同种类集中训练,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富于更多语用含意的非合意性应答结构,应把出现频次较高的缓和语(mitigators)和模糊限制语(hedges)当作标记(marker)来处理,在听到如well,you see,you know,I guess not等用语时,应能够激活对这类应对结构的记忆储存,并把注意力放在后面的信息上。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相比于依赖单纯输入量的增加和积累使学习者会话听解水平的自然提高,理论层面的会话分析可以使学习者了解会话的规律、构成和发展步骤及方法策略,势必会对提高会话听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随着语言学和语用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理论知识可以用于指导听力教学,丰富听力教学理论,这样可以逐步完善听力教学模式。本文运用会话分析研究和言语功能理论指导会话听力教学,意在为会话听力教学探寻一定的理论支持,通过丰富语用知识进一步提高会话听解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Paltrige,B.,Making Sense of Discourse Analysis [M]. Brisbane:Merino Lithographics,2000.

[2]Heritage,J. Conversation analysis:methodological aspects. In U.M. Quasthoff (ed.)[J]. Aspects of Oral Communication,Berlin:Walter de Gruyter. 1995.

[3]Sacks,H.,Schegloff,E.A. & Jefferson,G. A simplest systematics for the organization of turn-taking for conversation[J]. Language,1974.

[4]Nofsinger,R.E.Everyday Conversation [M]. London:SAGE Publications Inc.,1991.

[5]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6]Psathas,G. Conversation:The Study of Talk-in-Interaction[M].Thousand Oaks,CA:Sage,1995.

[7]Burns,A.,& Joyce,H. Focus on Speaking [M]. Macquarie University,Sydney:NCELTR,1997.

[8]Halliday,M. 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2nd ed. London:Arnold,1994.

[9]Halliday,M. A. K.,& Hasan,R. Language,Context and Text:Aspects of Language in Social-Semiotic Perspective[M].Vic.:Deakin University,1985.

[10]黄国文.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广告语篇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11]Coulthard,M. An Introduction to Discourse Analysis [M]. Harlow,Essex:Longman,1985.

[12]Atkinson,J.M.,Heritage,J(Eds),Structures of Social Action:Studies in Conversation Analysis. [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4.

篇5

关键词:高考美术、教学理念、思考与探析

高考美术已经普及了较长时间,很多的教师都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考试应用技巧。在打好学生美术基础的同时,帮助他们不断提高绘画水平以通过高考这道难关,在过去的几年里,这套办法一直很有效果,但是随着国家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美术考试重点的升华,各个高校都在不断更新着招生的内容,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新时期高考美术的要求了。面对改革的潮流,高考美术的教学理念也要顺应时代的变化,求新求变,同时反思传统教学中的缺点,为培养高素质的美术生而不懈探索。

一、传统教学模式的思考

传统教学模式为了追求高考的录取率,不得不对考试内容进行集中性的练习,反而忽略了绘画最重要的基础,就是心灵和思想的表达。一味地强调绘画技法和写实风格,使学生对于绘画的理解出现了一定的偏差。虽然美术的基础训练十分重要,但是把技法作为训练的最终目标,使学生只能够进行客观的物象复制,禁锢在客观表达上,没有从内心深处与作品产生共鸣,导致作品缺少创意和灵气。学生应当学会用自己的眼睛来观察对象,用自己的笔触来描绘心中的感受,而不是将画作当成严肃的科学性作品,用严格的量化标准来进行评判。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复杂,并不单单是追求成绩的缘故。在早期的美术教学中,大部分学校都沿用了陈旧的教学体系,只懂得进行写实绘画,没有内心情感的表达,导致教学环境出现了重技巧轻理念的错误。而且多数基层教师本身也缺乏对绘画更深层次的感悟,只能在技巧上对学生进行传授,不能引导学生从内在提高自己的绘画功底。而高考对于绘画技巧的重视,更是对这种偏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学生都把这种技能训练当做最重要的内容,忽略了绘画的真正含义,那就是精神上的感染力和艺术生命力。只有改进传统教学的弊端,让学生擦去蒙在心灵上的尘埃,进而真正地感受到绘画的魅力,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高考美术教学的质量。

二、改变教学理念的探索

(一)正确认识传统教学

改变教学理念并不是将传统教学完全颠覆,很多缺乏绘画基础的学生并不能直接领会抽象性思考。特别是教学实践中经常会有学生提出问题,面对一个对象,如何进行准确的描绘,如何选择合适的角度,在色彩上怎么安排,都是开始学习绘画的学生会遇到的难题。在传统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绘画对象进行分析,对其造型特征、光线明暗与色彩对比进行准确的示范和讲授。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画面是如何通过画笔出现在纸张上的,然后结合教师讲授的细节进行深入的观察,使绘画的作品能够体现出物体的质感。这些都是传统教学中的优势,能够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绘画基础,即使教学理念进行改变,这些好的教学方法也都应当保留下来。

(二)创新美术教学理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审美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单纯地对物体进行描绘复制的绘画风格已经不符合新时期的审美眼光了,因此高考美术教学秉承着与时俱进的思想,必须对教学理念进行创新。很多的美术院校都在积极尝试,既要对考试理念进行改革,强调学生自己的独创性;又要注重学生的绘画能力,不放松教学的基础环节。在步入21世纪之后,人们的审美观念更加偏向于个人情感的表达和内在意识的释放,过于注重绘画技巧的传统教学逐渐退出了主流审美的行列。可以说现代绘画的理念就是将传统教学进行颠覆的新思潮,几百年来的传统审美正在悄悄发生着改变,不创新美术教学理念,就不能适应未来的发展,甚至会阻碍到学生的绘画道路。

(三)技巧与创造共发展

虽然创新教学理念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但是创新也要按照艺术发展的规律来进行,特别是高中时期的学生接触绘画的时间并不长,对于绘画的基本技巧都难以做到熟练。盲目地对他们进行创新理念的传授,只能如同空中楼阁一般,没有根基,无法保证长久平稳的发展。如何保证学生的基本素质,又能提高其内在的艺术涵养,是所有高考美术教师面临的一道难题。目前看来,还是要首先保证学生掌握了绘画的基本理论和技巧之后,再去驾驭画面表现能力,创造自我感受的形式。在进行基础教学的时候,要注意不能过分强调技巧的表达,否则会导致学生的内在表现能力受到压制,甚至是破坏。只懂得进行体积、颜色和形状描绘的学生只能是机械式地重复所看到的东西,陷入模仿的怪圈中不能自拔。因此当学生的绘画技巧足够熟练,基础足够扎实的时候,教师就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从艺术的角度来对学生进行第二次的启蒙。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有生命力的绘画,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绘画语言。这样才能使一颗茁壮成长的艺术种子得到最好的灌溉与保护。

三、总结

本文通过对传统美术教学进行一定的分析和反思,试图寻找一种更加合适当前美术发展潮流的教学理念。高中时期的学生具有很好的绘画才能,教师要不断与学生进行沟通,在保留学生艺术天赋的同时,帮助学生打好美术绘画的基础。尽管目前的高考美术教学仍然存在着很多的疑问和困难,但是随着探索工作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教学工作的队伍中来,为提高和完善美术教学理念做出一份贡献,未来的高考美术教学将会更加出色。

参考文献

[1]姜羽暄对高考美术教学理念的反思和探究2014,(12)

篇6

关键词:小学美术 高效课堂 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224-01

在传统的小学美术课堂上,教师只是运用画笔画一些简笔画,然后让学生进行临摹,这不但没有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基于此,新课标中指出,小学阶段的美术学习需要教师改变以往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升学生的创作力,注重多元化的引导方式,以此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方案。

1 教师具有新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理念

先进的教学理念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程改革的基础上,新课标对小学阶段的美术教学提出了要求,要求教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重新的审视,创造出有活力的美术课堂。在这方面首先需要教师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注意对学生培养方式的改变,美术学习不同于其他学科,它不需要死记硬背的理论知识,只需要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和创新,把自己的想法勇敢的表达出来。教师要对传统的教学理念进行更新,注重对小学生美术方面人文素质的培养以及美术知识掌握量的提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小学阶段的美术教学主要针对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想象力和表达力的教学,侧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压制每一个学生的自身个性。在新课标的引导下,教师对小学美术进行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兴趣的基础上,让学生对一些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增加学生个体之间的合作能力,对学生的学习体验进行掌握,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通过不断的美术实践,提升美术绘画能力。教师的教学理念是指引教师教学活动的方向标,在新的美术课堂上教师要对自己的角色进行定位,明确自己的主导地位,而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教师要改变以往自己高高在上的地位,树立起与学生平起平坐的意识,同时积极的参与到与学生的教学互动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同时让老师体会学生的学习感受[1]。

2 教师要激发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

小学美术教学的主要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来展现自己的能力,提升自己的审美意识和陶冶良好的道德情操。基于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了解学生的思维形式,尊重学生的成长个性。小学美术学科有几大特点,第一是对绘画的线段使用以及色调使用进行讲解;第二各种绘画都让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减少绘画约束,注重学生主观性的表达;第三,在绘画中学生可以更加随意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尽可能的展现自己的夸张思维,创造出奇特的绘画作品。因此,教师要卓有成效的将上述几点重点把握,减少对学生各种条条框框的约束就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喜爱美术课堂。另外,教师还要对学生的美术作品进行全面的评价,不能从传统的从学生作品与课本作品的对比度来评价,在创造出新的评价办法,着重考虑学生绘画作品中所蕴涵的丰富想象力和事物表达力,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让学生更加自由地进行创作。小学阶段的学生想象力比较丰富,若教师能够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就会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绘画兴趣,从此能够主动绘画,喜欢绘画[2]。

3 运用最新的教学方法,创设美术教学情境

小学生很容易受到课堂气氛的感染而进行各种学习活动,针对这一点,教师要为学生创设相对宽松、活跃的学习环境,利用最新的教学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目前较为先进的教学方式,它改变了传统教材过于枯燥、单一的现象。多媒体教学方式集合了图片、声音、视频等等方式,为学生的美术学习增添了不少乐趣,受到广大教师的欢迎。利用多媒体讲述美术知识,需要教师精心地设置教学情境,让学生的注意力从别处转移到美术学习中去,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创造出无限的课堂价值。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实际,仔细推敲创设教学情境所能够引起的教学价值,不能单纯的为了谋和新的教学方法,各种教学都要设置教学情境。首先,在课堂导入上。教师在开始一节课之前,用影像或者视频的方式导入课堂材料,让学生在充分了解课堂学习目标的基础上进行美术作品分析,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勇敢说出自己对作品的看法,鼓励学生对作品所包含的思想进行研究。与此同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想法,不能随意驳斥,损害学生的学习信心。其次,美术也包含了其他学科的学习,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示多种真实的美术图片,让学生对其有初步的认识,然后通过自己的记忆和想象去创作,让学生感受绘画的的深层次魅力。同时,教师为了拓宽学生的美术视野,还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各种美术展览,提升学生的美术修养和艺术修养[3]。

4 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模式对各个学科都起到了非常有效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对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小学美术课堂中,教师要积极主动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情趣,然后让学生自主探究美术中所蕴涵的知识点,提升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进行创作和交流,勇敢说出自己对美术学习的见解,这些都是教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办法。

5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小学美术课堂有效性教学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具体的办法,希望在以后的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清楚地意识到学生的特点和教学的目标,然后为自己的课堂有效性教学提供思路。

参考文献:

[1]王冬红.追寻课堂教学的“真”――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J].新校园(理论版),2011(3):115-116.

[2]王志峰.浅议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路径[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54):142.

篇7

关键词:美术教师教学理念科研能力和谐关系

美术教育处于艺术和教育的交缘领域,既有艺术属性,又有科学的内涵。既是一门课程,又是一门学科,所以作为现代美术教师,在搞好教育教学的前提下,必须具备拓展科研的能力。

美术教师要体现科研能力,形式是多样的,可以从艺术创作和科研论文撰写上体现,也可以是艺术实践,或体现在所教学生的艺术成就上。

一、拓展科研能力

在现代教育的运转机制中,教学和科研是两项密不可分的基本任务。在教学活动中,美术教师的科研范畴主要有绘画艺术、论文撰写和美术教育等领域。

①绘画艺术:绘画作品的创作过程是作者的一种活跃的、丰富的、深刻的内心活动,它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情绪,是作者对于生活的感受、观察和思考。而最后产生的绘画作品是作者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艺术媒介,运用艺术技巧和艺术手法,将自己的艺术构思物态化。美术教师经常进行这样的艺术活动,这样可以真正体现他的专业水平,而我们应提倡美术教师结合自己的艺术实践进行科研。将自己对艺术创作,或艺术实践中的感性体验和艺术创造上升到理性分析层面上进行思考,从而挖掘出有艺术价值的新论点、新课题。构建起从感性体验到理性分析,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完整思维运转网络。

②科研论文:当今社会对美术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和美术教学一样,科研也是教师个人的主体行为。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力求有所创见,论文是一种主要表达方式,所以美术教师应倡导提高论文撰写水平,运用论文这种理论性的文章,在一定的篇幅中,集中探讨某一美术创作或美术教育方面的新问题。

当然,科研论文的创新是以继承为前提的,离不开人类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过程。因此,美术教师要撰写出高水平的科研论文,需要博览美术乃至整个文化教育方面的学术信息。要善于学习和借鉴他人的成果,也包括国内外各学科方面的成果。当代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就是如此,他喜爱音乐,精通文学,除了大量阅读文学作品外,还经常拉小提琴和弹钢琴,他特别喜欢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和贝多芬的音乐作品,爱因斯坦本人曾讲过,在科学领域和艺术领域里对真、善、美的不断追求,照亮了他的生活道路,对艺术的爱好,丰富和培育了他的感知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由此可见,端正科研态度,全面提高艺术、文化和科研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是当前美术教师值得倡导的观念和学风。

二、构建先进的教学理念

教师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塑造新一代的灵魂工程师,教师随时随地都以自身的“身教”和“言传”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现代美术教师必需努力学习、钻研,不断探索和积累,构建先进的教学理念。首先,作为美术教师要有总的整体的艺术观念,掌握正确的绘画技法,形成正确的艺术观念,尽可能多地了解各种风格的作品。其次,要有良好的视觉感官,美术教学是通过视觉来进行的,教师评判学生的作业也是靠视觉感官去把关的,美术教师借助敏锐和有经验的视觉去准确指导学生创作中的构思构图、色感色调、表达方式、材料表现及技能技巧等,及时对学生的作品创作作出调整指导。运用有效的训练手段解决学生可能遇到的众多难题,更重要的是美术教师必须具有全面的文化基础修养和相关的科学知识,能使科研与美术教学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从人类文化史来看,艺术与科学之间早有联系,早在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就提出了“美是和谐”的思想,毕达哥拉斯学派把教与和谐的原则当作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根源,提出了“黄金分割”的理论,并将这些原则运用到建筑、雕刻、绘画、音乐等各门艺术中去。科学与艺术之间的这种密切关系,自古希腊开始以来,在文艺复兴时期达到了高峰。例如,达·芬奇既是艺术家,又是科学家和工程师,他在解剖学、植物学、光学、力学、工程机械等科学领域都有巨大成就。达·芬奇把几何学、透视学的原理运用到绘画艺术中。这些例子充分表明,现代美术教师,除了将自然科学的成果直接运用到艺术教学领域之外,更重要的是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来促进艺术文化改变先进的教学理念,推动艺术教学的发展。

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传统教育中的师生关系有两个突出特征:即信息传递方式的单向性和人格的不平等性,长期以来,知识一直是由教师传授给学生的,从而形成了严格的教师关系。同时,中国文化一直传颂“师道尊严”“一朝为师,终生为父”的古训,在这种情况下,通常把教育者看成是施教的主体,而教育对象则被看作是被动的客体。这种传统的知识灌输型的教育方式不仅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也扭曲了他们的人格,根本谈不上学生的个性自由,而学美术者恰恰需要的是创造性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承认他们是有思想、有情感、有个人意识的与教师同等的个体,没有高低、强弱之分。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威廉姆·多尔(W.DOLL)对教师的界定是“平等首席”,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而学生作为独立主体,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实践者、思考者、创造者。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意味着教师的职能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多的是创造、建构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和生生交往,使学生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体验到平等、自由、尊严、信任、理解、宽容、友情。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丰富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

所以,美术教师在工作之余,不仅要拓展科研,还要进行大量的艺术实践活动。从中培养自己的审美素质和创作精神。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要构建新的教学理念、和谐的师生关系并利用当代社会高度的信息化使美术教育在完善个性、培养创造力、增强学生独立性等方面有所作为。这些都是现代美术教师所必备的基本素质。

参考文献:

[1]陆有铨.躁动的百年——20世纪的教学过程.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篇8

1.艺术类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体系不完善。艺术类人才培养目标是决定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条件,目标的确立对于艺术类人才培养的课程内容和组织构建具有决定作用,是评估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2]。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否准确是决定人才培养目标的完成。现阶段我国的高等院校的教育从研究型办学定位逐渐向应用型办学定位转变,然而我国当前的许多民营艺术类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却没有跟上这一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目标革新的转变趋势,他们仍然使用传统落后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研究型、精英型、知识型艺术人才宗旨,没有考虑到人才多样化的培养需求,忽视了学校在市场经济和社会就业中的重要作用。在改革开放以前的计划经济时代,研究型、知识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占据绝大部分高等院校的教育市场。但是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经济转型驱使下,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社会人力资源市场对学生的素质和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迫切需求高素质、高技能兼备的创新型人才,尤其需要艺术类多样化人才。根据有关数据调查显示,许多民营艺术类本科院校始终沿用“教师、教材、课堂”三点一线的培养模式,艺术课程体系设置不完善,重理论轻实践。比如动漫设计专业的课程中,课程内容主要以美术专业基本理论、基本技巧、美术绘画能力、美术鉴赏能力为主,而忽视应用能力的培养。

2.艺术类人才教学理念滞后,教学手段单一。民营本科院校仍然采用传统落后的教学理念,“教师、教材、课堂”三点一线的课堂教学模式仍然占据统治地位,艺术类课程内容所体现的创新力度有限,绝大部分知识和案例停留在以往的基础上,旧的教学案例不能紧跟瞬息万变的时代变化。民营艺术类本科院校的教学思想僵化、循规蹈矩,在人才培养行为上亦步亦趋、固步自封、闭门造车,没有完全认清当前市场经济价值规律和竞争压力,对待一些新理念、新模式和新方法不敢尝试,总是畏首畏尾,导致艺术类人才培养仍然处于原地踏步状态,与当前的市场经济发展现状严重不协调。虽然当前艺术类院校教材吸收了前人优秀的文化研究成果,但是缺乏对前人人文社科成果的深度挖掘,没有将精神文化成果中的文化底蕴和创新求是的精神反映出来。此外在教学手段上,沿用传统的教师主导型教学模式,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没有将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合理地运用在课堂教学中,这种滞后单一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严重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3.民营艺术类本科院校教学资源不足,师资力量薄弱。民营艺术类本科院校与一般公立高等院校相比,它的办学工作和内部管理完全是按照民营机制运行的,民营院校与一般市场企业一样实行独立法人、独立场地、独立教学、独立财务、自主招生,民营院校的办学经费一般从学生的学费中获得,而公办高等院校的办学经费除了有学生的学费,还有来自国家的财政教育支出。因此民营艺术类本科院校在办学经费上呈现短缺问题,从而导致艺术类教学资源的严重不足,师资力量薄弱。此外艺术类专业由于专业性质的实践性较强的特点,耗材严重,多实行小班化教学,与文理科学生相比,教育经费往往要高出一倍。加之随着学生扩招后,学校的教育经费投入变得越来越捉襟见肘,教育资源无法满足迅速增长的学生数量。

4.艺术类人才培养空间受限,学生缺乏创新能力。现阶段民营艺术类本科院校在教学空间上仍然以课堂教学为主,比如动漫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动画设计在当前艺术专业中是新兴专业,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的基础绘画能力,培养学生二维、三维绘画技术的操纵能力,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美术专业知识和绘画技巧外,计算机绘图操作技术也是一项重点培养项目。教师仅仅把教学地点设置在室内教学,极少开展户外写生、校外进企实习等活动,导致动画设计专业人才没有实践平台和实践机会,对于社会市场经济中的动画设计动态无法准确定位和把控,从而导致学生缺乏创新实践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这也是阻碍艺术类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的关键。

二、加强民营艺术类本科院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策略

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完善艺术课程建设。民营艺术类本科院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战略的重点在于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而课程体系的完善是应用型人才培养必经之路。首先,重新整合和规划民营艺术类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对于动画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而言,除了培养学生的思政道德水平、社交技能、思辨能力之外,还要讲人才培养目标重点放在技能培训上,将技能培养目标细分到各个课程当中,贯彻落实到日常的教学计划之中。动画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重点在于人物造型设计、动画场景设计两个方面,要求学生既要掌握基本的美术专业知识和绘画技巧,还要具备计算机绘图操作技术。其次,完善艺术课程体系建设。以某民营本科院校的动画设计专业课程设计为了,它采用了“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有思政与美术教育基础知识课程、动画设计专业技能教育平台、动画设计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构成,这种课程体系设置改革了以往的动画设计专业课程设置的落后模式,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着重强调了知识的创新性和应用性,

2.革新教学观念,灵活运用教学手段。观念革新是民营艺术类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理念创新的前提条件,只有思想上跟上了时代的步伐,那么学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就会按部就班地一一实现。针对民营本科院校仍然采用传统落后的教学理念问题,民营本科院校要成功转变陈旧的教学理念,打破“教师、教材、课堂”三点一线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艺术类课程内容创新力度。因此学校要改变以往畏首畏尾的发展观念,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力和积极性。针对教学手段单一问题,艺术类学校教师要善于灵活运用教学手段,多采用探究式、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的课堂教学模式,积极创建自主探究和实践创新的课堂情境和学习氛围,尤其是对于动画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绘画技能和对人物场景的把控能力要求学生拥有熟练的绘画技巧和扎实的基础知识,因此课外阅读和名家作品欣赏非常重要。同时教师要适当采取任务驱动式教学,布置设计任务和团队调研作业,采用开放式、多元化的成绩评估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合理利用多媒体现代教学设备,在课堂上多展示一些与动漫设计相关的新型案例,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3.加大艺术类教学经费投入,构建高素质高技能的师资队伍。针对当前民营艺术类本科院校教育经费短缺问题,学校可以通过拓宽办学经费的筹集来源,比如加强与政府教育部门的联动合作,争取获得国家教育部的教育财政补贴。又比如加强校企合作,学校为企业输送艺术专业人才,而企业为学校的教学资源做出相应的投资,形成互利互惠的合作关系。艺术类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要确保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教师是根本。针对当前民营艺术类本科院校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首先,构建开放多元化的人才引进体系。在招聘艺术类教师时既要考虑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还要注重教师的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职业道德素质等,重在引进“双师型”教育人才。二是构建完善的教学考核机制。教师的薪资奖励、职称评定等与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学业绩、科研成果、指导学生获奖等挂钩。

4.构建校外实践课堂,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艺术类学生除了课堂时间外,还拥有充足的课余时间,而充分利用这部分时间创建校外实践学习课堂,能够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首先,学校加强与社会企业的联动合作,为艺术类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实习平台,创造更多的实习机会。其次,学校可以举办一系列的科研训练、作品展览、创业实践等,比如动漫作品展、美术交流会、户外写生、校外采风等活动。

三、结束语

篇9

笔者通过本文主要探讨了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理念,供读者朋友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键词:美术;美术教学;创新理念

【中图分类号】:G613.6【文献标识码】:A

美术是一门艺术学科,教师除了要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外,教学上还要讲究一定的方法,新时期还要做好美术教学中创新理念的实施,以提高美术课的课堂质量,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笔者作为一名美术教育工作者,分别从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健全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注重教师和学生的主客体关系;创新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五大方面,进行了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理念的探讨,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在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健全学生的人格

在社会转型和经济飞速发展的新世纪,在伦理道德等方面出现了多元化的思想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淡漠的情况。网络媒体和电视媒体对不良思想的宣传和传播使得很多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受到了严重的冲击。美术教学通过美的教育和训练注重培养学生的和谐、健康和积极向上的人格,在教学中积极渗透德育教育可以健全学生的人格修养[2]。例如,对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的临摹和欣赏,教师要将其中蕴含的人性美和精神文化知识巧妙地传授给学生,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文化修养、情感和道德修养以及对祖国的热爱。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

学生在美术课堂上会根据自己的经历和经验创造出很多奇思妙想的作品,他们将自己的想法和观念在绘画或手工作品中展示出来,这种创造力是美术教学独有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也是新时代的要求。美术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探究、讨论、实践和大胆创作来积极运用美术语言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看法,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创造力。这种教学理念相比传统的教学理念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探究精神和情感态度方面有巨大的进步。

三、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和对美的感受自古以来就是人们所追求和向往的,审美能力可以通过后天培养得来,尤其是美术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方面的作用很大。创新美术教学理念的关键内容就是加强对学生审美能力的锻炼和培养。对提高学生在辨别假丑恶和真善美方面的能力和陶冶情操有重要意义。审美能力教学需要在美术教学的全过程中渗透,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教师的指导,让学生学会如何去鉴赏美术作品,明白作品中所蕴含的艺术价值和精神寄托[3]。

四、注重教师和学生的主客体关系

新的教学理念重要的是对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的改变,要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师生的互动交流。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的辅助者和引导者,建立民主、和谐和愉快的课堂氛围。教师要给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挖掘他们的奇思妙想,促使学生在合作和探究中大胆创作大胆猜测,成为美术学习中的主角。

五、创新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

美术教学的内容非常丰富而且会涉及到非常多的手工,教师不要拘泥于教材,而要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积极探索与课程相关的案例或创作。美术课也不仅限于绘画和手工,还可以融入音乐、舞蹈、游戏和多媒体课件等,这些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和工具可以帮助学生直观生动地了解美术内涵,提高其艺术修养。美术教学也绝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美、社会中的美、大自然的美,并将这些美通过各种美术语言展示出来,包括国画、油画、彩塑、剪纸、编织等各种形式。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培养学生的美术修养。

结语:美术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和健全人格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学校和家长的重视。新时期的美术教学理念要破除传统以教师、教材和课堂为中心的理念,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师生互动,注重渗透德育,在教学内容和手段方面进行创新,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佳.更新美术教学理念,创新美术教学模式[J].课改在线,2011(6).

[2]周丽娜.美术教育与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研究[J].黑龙江史志2010年11期

[3]汪远祥.新课程改革中美术教学新理念[J].继续教育研究,2010(12).

[4]黄鹤.现代美术教学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策略[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8(4).

篇10

关键词:初中美术教学活动培养美术欣赏能力研究意义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提高,教育事业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在初中美术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不应该仅传授给学生绘画技巧,更应该培养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发现美。初中美术这门学科的教学目标,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而发生改变。学生提高了美术欣赏能力,才能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以及价值观。美术这门学科是初中教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美术这门学科的教学符合当今教育提倡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我国初中美术教学的现状

近几年来,我国初中美术教学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老师和学校过于重视美术教学成果,培养学生的绘画技巧,却忽视了对学生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我国初中美术教学的现状主要表现在:

1.对培养美术欣赏能力的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我国多数初中学校没有很好地认识到学生欣赏能力的重要性,没有顺应新课标提倡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初中美术老师的传统教学理念过于深入,仅仅重视对学生的绘画技巧的培养而忽略了审美能力的培养。

2.学生自身的素质不足。

由于目前中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中习惯了娇生惯养,在初中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吃不得苦,缺乏毅力,不能很好地完成初中美术教学活动。此外,初中学生的本身性格特征有一定的缺陷,他们对有趣的学习内容才会有学习兴趣,学习质量才会得到提高。

三、初中美术教学中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路径

1.提高学校和家长对学生美术欣赏能力的重视。

家长首先要明白孩子掌握美术欣赏能力的重要性,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再仅仅是知识的掌握,更需要全能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为了学生将来的发展,家长必须了解当今社会形势,支持学校的美术课的教学活动。初中美术老师也应该努力转变自己的思想,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不再一味地追求学生的绘画技巧能力,而应考虑到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在初中学生们的眼中,世界是美好的,他们的美术欣赏能力得到培养,才会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发现更多的美好。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多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美术课的教学活动中,提高美术课的教学质量。

2.增加学生的课后实践活动。

在美术课的教学活动中,要丰富教学形式,增加一些课外写生活动练习,让学生在美术课中体会生活中的美好。课外写生活动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这种教学活动响应了新课标提倡的“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形式。课外写生活动可以让学生们多多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品德。学习来源于生活,课外写生活动和学生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培养学生生活中观察事物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

3.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

初中美术教学活动要想顺利的进行,就应该树立学生先进的社会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有了正确的三观做指导,美术这一实践性强的学科教学才能顺利完成。初中美术老师在引领学生学习的同时,也应该指导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品德,让学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对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初中美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利用生活中的美好、美术艺术品的美好等来帮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美。

4.丰富初中美术的教学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初中美术的教学方法也应该不断丰富。在初中美术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创新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美术欣赏能力为教学目的,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合理使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说,在讲解罗中立的油画———《父亲》的时候,老师可以用多媒体将图片呈现给大家,并搜集这幅作品创作的历史背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幅作品。初中美术课堂教学方法的丰富对学生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我国初中美术的教学在当今社会形势下必须得到改革,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符合当今社会的需求,我们要重视对学生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重视到美术学习和生活的紧密相连性,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总的说来,初中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美术欣赏能力是一件艰难的工作,需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树立学生正确的三观以及实际生活的观察能力、想象力等。

参考文献:

[1]车言宁.学科关键能力监测———初中美术欣赏能力监测研究.上海教育科研.2015年1期

[2]张晓燕.如何上好初中美术欣赏课.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1年23期

[3]潘淑鸿.如何上好初中美术欣赏课.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学教研版).2010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