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具有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10-18 17:20: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管理学具有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管理学具有的特点

篇1

管理学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智慧的结晶,不仅在学科门类发展中最具迅速性,而且还有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性和最强的运用性、实践性。在现代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有必不可少的两大动力引擎推动着———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所以,有部分专家学者按两者的经济发展贡献率给出了三七功劳划分的看法,不得不说这样的划分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说服力。而管理学作为最基础的专业课,我国几乎所有与经济管理类专业具有一定相关性的高校都开设了管理学这门课程,其已正式成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程,直接作用和引导着学生管理能力质的飞跃。这门课程具备如下几个基本特征:第一,管理学具有较强的学科综合性。该特点集中体现在:一方面是它涉及学科的丰富性(经济学、哲学和社会学等等),另一方面在管理的过程中具有很强的动态性和复杂性,与此同时,在管理的对象上具备多样性的特点,这样就导致了管理所需知识、方法和手段必然呈现多元化的发展特征。第二,管理学是一门软科学。相对于管理组织中的人、财、物等资源而言,管理本身就是软件而非硬件。其根本任务是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以较少的投入争取较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简言之,效率和效果是管理追求的两大目标。第三,管理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基于实践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在管理学中几乎没有哪一个定理做得到时空的永恒性,而是不断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达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而对象的复杂化和环境的多元化也会使得管理知识的运用必须必备灵活性和创新性。因此优秀的管理者不是学校温室里的花朵,而是社会实践的风雨磨炼。第四,管理学具备发展的连续性。从管理的产生和管理学的发展来看时空差异巨大,管理伴随着人类的存在而发展,而管理作为一门研究性学科也才仅仅几十年而已。实际上,管理与社会经济息息相关、紧密相连,并必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而不断发展,所以其理论也不断处于新旧更替的过程中。

2管理学教学改革的历程与现状

2.1管理学教学已进行的改革回顾现有关于“管理学”课程进行的教学改革探索,归纳起来,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2.1.1以扩充教学内容为重点的改革

由于现代企业的战略管理重点已不再仅局限于之前的金融资本,而是瞄准了人力资本管理的重点,所以,现代管理的内容也要进行相应性调整,应将管理重点转向以人本管理为特征的导向中来。为此,同行们在实际教学中针对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不同对象,分别增加了诸如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的高效配置等授课内容以应对发生的实际变化。与此同时,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创新职能”等有关知识经济方面的内容在管理职能的讲授中得到进一步体现。

2.1.2以改进教学方法为核心的改革

新近,“管理学”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亦更侧重于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方面的提升。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方法逐步得到改观,为此,教师在课程讲解中也在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并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比如获取各类企业的基本信息数据、方案决策、管理经验等方面的实证性案例资料,通过“讲座环节”、“视听环节”、“示范环节”和“讨论环节”等进行实证案例的教学分析,有效地提高了课堂的上课效果和学生的积极性;也从教学方法层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为进一步丰富管理学的教学效果提供了借鉴。

2.1.3以更需教学观念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改革

“管理学”是集科学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学科,它不是对人类普遍活动本质的“复制”。鉴于此,同行们在实施案例教学的基础上,结合与企业的对接和用人单位的需求,更加重视“量身定做”式培养,主要通过案例描述或其他生动易懂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书本的基本原理,进一步突出和强化对学生学以致用的实践性教学。同时,在讲授理论知识既注意到具体的管理方法和技巧,更关注到学生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2.2管理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2.2.1教学手段现代化程度待全面提高

尽管当前高校管理学课程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走进教室,但仍有部分学校仍延续着古老的黑板、粉笔模式,而以老师讲解为主的形式则具有一定的缺陷性,较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的兴趣,以致降低了教学的效果和效率。

2.2.2课程建设力度亟待加强

课程建设是一个完整而系统的工程,“管理学”也不例外,它包含着其他学科所需的课程教学目标、内容,还需教材的建设,学校的师资力量的合理配置,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的创新等等相关性内容,但学校在系统性投入方面显得力不从心,难以支撑课程建设目标和内容。

2.2.3实践教学环节较为薄弱

理论上讲,学生在系统学习管理学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应对实践中出现的管理事件能够进行熟练的解决和分析。但理论与实践紧密融合的渠道和机制的不成熟成为了学生知识有效运用的一个阻碍,使得学生很难真正做到深度认知。同时,由于主客观消极因素的影响,学生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实验设备跟不上学校发展的需求,这就导致了实践缺失的必然性,因此,学生也很难从更深层次领悟管理的本质。

2.2.4考核方法多样化特征不明显

目前,在“管理学”课程教学手段上,其考核方法形式呈现较强的单一性,没有必要的多样性特点,依然沿用着传统的题目设计模式:客观题不仅占据着试卷的大部分,而且缺乏创意、创新,没有较大的发挥空间,形式上也还采用着闭卷的笔试模式,这只能检验着学生的记忆能力,却难以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真实水平。

3管理学教学改革的路径思考

3.1进一步拓展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应用

管理学课程的本身特点,决定了教师在教授这门课的时候必须要依据现实变化,进行大胆的尝试和创新,不断地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唯有如此,才能使经管类学生较为准确而全面地理解课本的基本知识,又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对管理人才的需求,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此,就要大力运用创新多元化教学方法。一是要运用讨论式教学法。这一方法的运用首先要求针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分组,让不同组的同学展开进行“头脑风暴”式的发散讨论,互相进行观点碰撞。当然,这一系列的讨论必须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并做适当的点评和总结。从而改变课堂单一的灌输讲解,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二是尝试将阅读式教学法引入推广。简言之,就是要求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对所讲内容先进行阅读学习,以便课堂有针对性地进行听讲;同时课后进行复习并完成作业,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三是大力运用案例教学法。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充分发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能动性,特别注重平时现实生活的有关管理的鲜活案例,并将生活中的管理经验分享给学生。四是运用情景模拟教学法。简单地说,就是教师在所选取的典型案例中,根据案例中的不同情景进行角色分配,并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将课堂所学管理学知识在案例中通过角色模拟,让学生真正从所担当角色的角度去解决问题,发挥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2重视和加强教材建设

教材是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载体,因此,迫切需要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更新和换代,在教材中增加国内外实证案例,这才能更有效地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起来,增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应将国内一些百强的、具有明显竞争力的大中型企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以实例的形式吸收到教材中,既体现了“本土化”的特色,也对学生具有较好的启发意义。如我国的海尔集团20世纪90年代兼并青岛红星电器厂的案例,一直被国外教材视为经典案例放入教材。因此,在教材的实时更新中,建议我们国内高校也应在教材编撰过程中添加国内外典型案例,以增强教材的实证性和丰富教材内容。

3.3使实践教学环节进一步强化

尽管同行们在管理学的改革中进行了一些探讨,但国内高校关于管理学的授课仍以理论知识的讲授为主,缺乏必要的实践教学内容。这与人们长期以来的认识不无关系,总觉得文科课程没必要进行实验环节。有的院校纵使进行了实践教学,也大多以课堂案例的形式为学生进行演示和讲解。由此造成学生在学习中难以有身临其境的实感,也远远达不到理论知识和实践实训的完美结合。因此,要全力创造条件,加强与社会企业实体的联系,并与企业达成实现基地建设的协议,输送更多的学生去实训练习,增强实训环节和动手能力的培训,以便通过实习实训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

3.4重视对管理学模拟实验室的建设

当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方式正被以现代通讯技术手段为特征的信息化手段改变着。鉴于此,要加大和重视对管理学模拟实验室的建设力度,将管理学的基本原理、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以及其他相关动态的分析方法综合应用到管理模拟实验,最终的目标就是要引导学生在仿真模拟环境中体悟理论与管理实践的融合,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干中学和学中干”的乐趣,从而解决“理论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的弊病,以提高整体教学水平。

3.5推进管理学案例库的建设进程

篇2

关键词:高职高专生;档案管理;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文秘专业《档案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的探索

收录日期:2012年1月9日

《档案管理学》是高职高专文秘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它的教学目标为培养文秘专业学生的档案管理能力。鉴于《档案管理学》既有一般课程的科学性、理论性和系统性的特点,更具有其程序性、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让学生学好该课程的有关基础理论知识,诸如档案管理的性质、特点、作用、原则、规律、方法等,更要在学好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掌握档案管理的具体方法,诸如有关文件档案的收集与整理、甄别与分类、立卷与归档、保管与查阅等,要在提高学生的实训、实操、实务上下工夫。这就决定了《档案管理学》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设计,必须重视实践环节的教学,必须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本文试从分析《档案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其原因入手,对《档案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特别是实践环节的教学改革,提出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文秘专业《档案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现状

文秘专业《档案管理学》的实践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一定的实验室或档案室中,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动脑能力,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吃苦耐劳和团队意识,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和档案管理业务技能,从而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环境,是理论教学的目的和升华。实践教学环节一般包括:实验(试验)、实训、课程设计、实习、见习和社会实践等实践性环节的教学。理论是为指导实践,学习理论贵在运用。虽然我们一直都强调教学改革、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但目前高职教学特别是文科类的教学中,偏重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的现象仍然存在,把精力、时间、经费都投在理论教学方面,对实践教学的地位、作用、意义认识不足,使得实践教学受到影响。

(一)在教学计划的时间安排上,注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具体表现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时比例不合理。现行的教学计划中,理论教学学时占总学时的3/4(即54/72学时),实践教学学时仅占总学时的1/4(即18/72学时),实践教学时数相对较少。多数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多重基本理论的讲授,教师主要要求学生背、记书本知识,少联系实际,学生缺少动手和动脑的机会,难以满足他们求知的渴望,实践能力得不到应有的培养。

(二)经费投入与师资力量配备问题。高职教育由于经费、师资等条件的制约,理论教学便成为最经济、最简单的形式而大量采用。相反,由于仪器、设备、场地、经费等的投入不足而削弱了实践教学具有偏重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的传统。据了解,目前广西大部分高职院校里没有专门的档案管理实验室,多数教师是非档案管理专业毕业的,半路出家,学非所用,大部分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一线的工作经历,实际动手能力普遍较差,这就必然制约着档案管理实践教学的开展,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对实践环节重视不够。由于文秘专业学生在高职院校里所占的比例较少,而《档案管理学》在文秘专业中属于非重点课程,教师不愿在《档案管理学》实践教学方案的设计上下工夫、花时间,对实践教学没有认真设计和有效实施,有的用课堂讨论代替实训,有的用作业代替实践,没有系统按照档案管理的实训要求组织实践教学,因而学生对档案管理的认识只能停留在模糊理论感知的层面上。

(四)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有待改进与加强。《档案管理学》的基本内容结构包括档案学基础理论、档案馆(室)工作以及特殊载体档案的管理,现行教材内容过于注重理论知识,对档案学基础知识介绍和档案馆的业务知识内容较多,而实操、实务的内容偏少,这极不利于高职院校文秘专业学生实践工作能力的提高;教学方法单一,手段落后。有的教师采取课堂式教学为主,照本宣科,生硬灌输,缺乏和学生的沟通、交流与讨论,缺乏社会实践,手段上较少使用现代教学设备,使学生感到枯燥,难以与实践结合,档案管理技能培养的作用不大。

(五)教学考核问题。高职院校在教学管理中,偏重于理论教学的质量考核,而没有建立一套比较规范的实践教学质量考核办法,有的虽然制定了但却没能真正落实,有的实践教学的考核也只是采用一张试卷的形式,这种对实践教学要求不严而导致学生对实践教学的不重视,因而影响了实践教学的质量。

二、文秘专业《档案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方向与对策

(一)修订教学计划,给《档案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应有的地位。基于该课程程序性、实践性和操作性强的特点,在教学计划的制定过程中,应给予高度重视,给足应有的实践教学时数和实践内容。实践教学时数应占整个课程时数的40%~50%左右,使学生有足够的实践训练时间。

(二)完善实践教学设备,改善师资结构。加大实践教学的资金投入,是改善和优化实践教学环境、改善高职教育办学条件的重大举措,是高职教育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及突出高职教育特色的基础。为此,可以通过多渠道筹措资金,除了学校加大投入外,还可以争取政府及高职院校行政主管部门的支持,也可以面向社会和市场多渠道筹集资金,积极争取社会支持和企业协助等建立档案实训室;另外,还可以充分利用当地有关档案馆作为实训基地。在师资配置方面,要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实行理论教学以专职教师为主,实践教学以有档案管理实践经验的老师兼职;另外,也可以对老师进行实践培训,培训要通过进修学习或请专家指导,让他们不断钻研新技术,掌握新知识,增强实践能力和教学艺术,不断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三)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实践教学质量。该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帮助高职高专学生熟悉并掌握档案管理与档案工作的性质、特点、作用、规律、原则与技术方法等方面的教学过程,其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实践性强,它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坚持知与行的统一,在搞好课堂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重点在于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在实践教学环节应具备形式上的灵活多样性、内容上的创新性、技术方法上的先进性这三大特色。

1、形式上的灵活多样性。实践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它不仅体现在实践教学环节,而且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因此它不仅要求内容上实在性,更要求形式上的灵活多样性。实践教学可以是教学中相对独立的环节,但更是贯穿于教学活动全过程的一种方法手段,因此无论是理论课还是实践性,都必须强化能力意识,采用灵活生动的形式,让学生得到实践训练。例如,课程前的教学演示、课程中的教学实验,可以把实践教学融于可能的课程作业当中;而实验室教学则是以实验室为基地对学生进行档案技能训练,学生通过实验巩固所学的知识,培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运用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使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验能力的培养相互渗透补充。实验室教学一般与教学进度同步进行,比如档案的分类、组卷、整理等模拟实验教学;也可以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以学院保管档案的部门作为《档案管理学》课程的实习基地,在档案收集、整理、分类、鉴定、统计等环节讲解完毕后,可以将学生带到档案室,利用一些保存超过保管时限的档案,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给学生安排不同的实训任务。学生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集体协作活动;可以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也可以教师点评、总结;既可以实操训练,也可以模拟虚构等。总之,应根据不同环境条件、因人而异、因时而变、因机而动,力求提高实践教学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2、内容上的创新性。现代的高校毕业生应该是素质高、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在办公日趋现代化的今天,非纸张载体的文件大量出现,档案工作内容有了新的变化,为此教学内容上必须有所创新才能有所适应,高校档案实践教学作为高校档案教学的重要组成也必须要有所创新。除了纸载档案管理的实践教学外,还应有电子文件档案管理等内容,要注意文书档案管理、科技档案管理以及特种档案管理上的兼容,同时要在培养学生创造性地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面有所突破,运用跨学科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方面有所创新与突破。

3、技术上的先进性。先进教学设备的采用和教学手段的更新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进行专业实践教学时可采取幻灯、录像、投影、模型演示等较直观的形式,在现代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利用多媒体和使用课件制作模拟场景,并在特定的内容添加图片和音频文件,如档案管理过程中使用的表册样式、档案馆的库房实景、档案管理设备的外观样式、整理完毕的档案规范样本等,专业实践教学通过现代教学技术的辅助,使授课内容趋于形象直观,并且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从而有助于学生缩短认识理解的过程,这必将大大地促使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建立科学而完善的综合考评办法。改变以往《档案管理学》课程单一、片面的评价体系,即一卷定成绩的考核方式。建立促进学生潜力发挥和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不仅重视总结性(结果)评价,而且重视形成性(过程)评价;不仅重视核心知识评价,更注重考察学生的创新意识、协作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考评中,力求贯彻“学生主体性原则”、“合作性原则”、“体验成功原则”、“综合考评原则”,总成绩由理论考试成绩、平时成绩、实践操作成绩三部分组成。实践操作成绩主要涉及学生在实践环节中表现出的文化素质、思想素质、专业水平、课程知识、能力水平及期末综合操作成绩。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明确分离,实践考核成绩应占课程成绩50%以上。

诚然,本课程的改革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它涉及的方面很多,既有软件方面也有硬件方面,更涉及到整个教育改革的大环境,而本文仅从实践教学方面进行初步探讨,未免挂一漏万;更深层次的东西,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主要参考文献:

[1]马仁杰,杨勇.创新与实践:《档案管理学》的教学改革.档案学通讯,200l.3.

篇3

[关键词]管理学;PBL教学法;医学院校

一、管理与管理学

(一)管理及其本质。管理是指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通过组织优化他人的行动来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的活动。显而易见,管理的对象是人。因此,管理者每天就不得不去面对既可爱而又不完美的人,面对人性中的善、人性中的恶,人的潜能、人的长处和人的弱点。而管理的本质,其实就是激发和释放每一个人的善意。对别人的同情,愿意为别人服务,这是一种善意;愿意帮别人改善生存环境、工作环境,这也是一种善意。一言以蔽之,管理者要做的是激发和释放人本身固有的潜能,使其创造价值,为他人谋福祉,这就是管理的本质。[1](二)管理学教学方法现状。管理的本质要求管理学的教学培养激发和释放人的固有潜能,使其创造价值,为他人谋取福祉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同时兼顾学生发展,培养既会认知,也能做事,更懂做人的大学生。因此,在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上,应摒弃“学科中心”“知识中心”“教师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现阶段管理学的教学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主要表现为“我讲你听,我做你看”“满堂灌”“轻交流”“少体验”。目前,管理学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侧重于“学会知识”,相对忽视“学会做事”和“学会做人”,课堂上教师采用“学科导向”主张,依照学科的“纵向并行结构”或者学者建构知识体系的逻辑结构来展开教学内容,这样的做法有违“学生认知心理发展次序”,在该教学模式下,知识由于未被应用,因此难以被吸收、消化和理解,导致“学”与“用”的脱节[2]。

二、PBL教学法引入医学院校管理学教学的适切性

problem-basedlearning,简称PBL,也称作问题式学习,是基于现实世界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是一套设计学习情境的完整方法。PBL是一种教育理念的革命,它以建立终身学习能力为目标、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以探索问题为导向、以小组互动学习为平台,具备如下几个特征:(1)实践性。PBL具有实践性,它以现实情境中的问题为导向。教师围绕该情境问题而非学科知识设计、安排课程,鼓励学生去学习与现实问题相关的知识,然后解决问题。(2)自主性。PBL具有自主性,它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方式。(3)合作性。PBL具有合作性,学生需要通过解决具有真实性的实际问题来进行学习,由于问题复杂,因此强调小组协作。(4)探究性。PBL具有探究性,强调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新的学习成果和分享。[3]PBL的上述特征迎合了管理学的学科特点,也顺应了创新创业素质教育的时代呼唤,更符合医学院校教育融入人文素质的内在要求。(一)管理学学科特性使然。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特别强的学科。彼得•德鲁克说过:“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因为,管理的“知”仅仅是掌握规律,是管理的前提,但“知”不等于行为。管理的“行”,是对于管理事件的行为、动作,即刻就会产生管理的结果。管理是实践的活动,是以结果衡量的行动。如此一来,PBL教学法就提供了一种管理的现实情境,并强迫学生深入情境,从情境中尽可能地通过团队的合作,围绕特定的学习目标,协调自身与他人的行动来高效节约地达到预定目标。通过在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引入PBL教学法可以使学生在获得管理知识的同时,训练学生从“已知事实”到“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它还提供了一个锻炼管理学所强调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能力的现实平台。施密特对820名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PBL课程毕业生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印证了该点:在合作、问题解决、独立工作、交际能力等方面,PBL学生较传统教学模式学生有明显优势。(二)创新创业素质教育的时代呼唤。世界万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现代教育需要培养更多具备创新精神的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育并非仅仅追求职业活动所必需的专业技术和相应专业知识,它还涵盖与从事职业活动密切相关的人文素质,如医学伦理规范、理性精神、文化能力、健全心智,以及追求人的存在意义、责任、权利、规范性、文化性、道德性、社会适应性等。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两者相得益彰,共同为人提供精神支撑和动力源泉。就医学生而言,缺少了人文精神这条腿,即便“创新精神”这条腿十分发达,那也无法走得长远。因此,创新能力和创业实践离不开创新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引领。管理学的教学不仅要将科学精神融入教学过程之中,而且要将人文精神的意蕴融入管理学课程的教学之中,顺应医学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教育的时代呼唤。(三)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医学承接的对象是人的健康和生命。医生的诊治疾病、救死扶伤不可避免地包含着对生命的认识、对患者的情感以及对人类命运的责任等至关重要的人文态度。随着医学模式的转换,人们对于医学人才的评价不再单以医术水平作为唯一标准。一名合格的医生除了要医术高超,更应该是医术与人格的完美结合。医学与人文的不解之缘对医学人才的培养提出了特殊的要求。PBL案例设计可以通过巧妙地融合人文精神各项要素,通过学生探讨、教师总结环节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PBL教学具有“先天的人文性”,而医学人文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显然,PBL本质同医学人文教育的目标不谋而合,因此,将医学人文教育引入管理学课程的PBL教学将使二者相得益彰。[4]

三、PBL教学法引入医学院校管理学教学的实践性探究

我校于2013年开始在管理学教学中引入PBL,经过几年的实践,笔者认为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引入PBL需要领导重视,树立起整体主义的教学观,需要教师转换角色,明确教学思路,需要培养学生的医学人文素质,需要制定多元化的形成性评价体系等。(一)领导重视,树立整体主义教学观。PBL教学以8~10名学生作为一个小组,每个小组配备一名辅导教师,以一个PBL案例开始小组讨论。而目前,我校开设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班级人数为100人左右,分组较多且涉及的教师也较多,这就容易导致在PBL教学开展过程中出现教学理念和教学思路不一致、教学进程不一致、教学师资力量紧缺、教学资源短缺等带来的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学院分管教学的领导高度重视PBL教学法改革工作,将PBL教学绩效纳入管理奖励基金分配方案,将PBL教学从任课教师的角度上升到学院的高度,提供专项经费,系统地、有计划地、有步骤地规划和组织实施PBL教学,如成立管理学PBL教学改革工作小组、构建PBL学习团队、组织教师和各班级学习PBL教学理念、设置六间专供PBL教学使用的教室并设置一名实验员专门协调PBL教学资源分配等。为树立起PBL整体主义的教学观,教师参与PBL教学前首先必须参加由学院举办的PBL师资培训班,然后让参与教师撰写一份PBL教案,最后要求PBL教师旁听一次完整的授课或是担任一次助教。学院通过上述措施与办法确保PBL教学组织保障有力,运作规范有效。(二)教师转换角色,明确教学思路。PBL教学法引入管理学课程的教学,要求教师彻底转换自身角色。在PBL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仅是引导者而非主导者。教师在设计好问题并传递给学生之后,教师就应该从讲台上退出。在学生自学及小组内研讨时,教师可应学生的要求进行个别辅导,但是辅导是引导而不是教导,不能限制学生的思路和想法。[5]此外,教师还需明确PBL教学的思路,即“弄清楚不熟悉的术语—界定问题—头脑风暴—重新结构化问题—界定学习目标—课后独立学习、查阅资料—共享收集到的和个人学习的信息”。在实践中发现,PBL正式开始前如能准备类似于解手千千结、坐人椅等团队破冰游戏,则能营造浓厚的讨论氛围。在第一个步骤中,重点要弄清楚不熟悉的术语,为下一步讨论扫清障碍。第二个步骤强调开放的讨论,要鼓励每位学生提出问题,碰撞各自观点,拓展学生知识面和预先界定的任务。第三个步骤是关键步骤,学生需尽可能推测可能存在的情况,教师则要控制好讨论的时间、范围和深度,并在讨论过程中坚持“延迟评判”“自由031讨论”“以量求质”“结合改进”四条头脑风暴法的核心规则,以促进学生以往知识的应用,提高其推断能力、说服能力和演讲能力。第四个步骤是尽可能多地考虑如何解释问题,重点处理和重新结构化已有的知识,确定理解上的不足。第五个步骤是难点阶段,小组需要在该阶段商定小组学习要点,学习要点的界定则要求相对集中,不可太宽泛和表面化。第六个步骤在课后进行,要求学生利用各种手段查阅资料,互通信息,并形成书面报告提供给教师,教师则于课前形成好反馈意见。第七个步骤为PBL第二次课程,学生先反馈学习目标的解决办法,互相帮助理解,确定还存在困难的领域,以便进一步学习,力图形成针对问题的完整分析。(三)案例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医学人文素质。汕头大学关超然教授曾指出:“PBL是一个教育理念,却往往被当成一种教学形式去看待。”科学的教育理念对于提升教学质量至为关键。因此,PBL教学的实施迫切要求教师革新传统的教育理念。目前,教学理念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以教师为中心,它以教师自身兴趣、爱好、想法作为重点开展教学;第二个层次以学生为中心,它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学生对能力的培养为中心开展教学;第三个层次以人为中心,它以“人”为中心,即把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去看待,教学中除了涵盖上述内容之外,还系统融入人文精神、终身学习意识、团队合作能力、创新意识等有关个人全面综合发展的诸多方面内容。因此,PBL教学法的运用要求教师摒弃前两种教育理念,把学生作为完整的人去看待,这就又进一步地要求PBL案例的设计不能局限于管理学课程知识体系的框架,而应综合考虑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终身学习意识、团队合作能力、创新意识等,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PBL案例中融入的人文精神部分可重点涉及医学伦理问题及社会问题、医学敏感问题、卫生法学与监督管理问题、医务工作者的职业态度问题、医患沟通问题和医院管理文化问题等。如此一来,PBL案例的设计也很好地契合了管理者激发和释放每一个人的善意,可以使人对别人同情,愿意为别人服务,愿意帮别人改善生存环境、工作环境,创造价值,为他人谋福祉。(四)制定多元化的形成性评价体系。对于PBL这样一种相对而言较新的教学方式,我们很难客观而量化地评价学生的综合表现是其软肋。在实践中,管理学课程的PBL成绩采用了教师对学生、学生对学生、学生对教师的多维评估方式,评价等级分为“非常同意”“同意”“一般”“不同意”“非常不同意”五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量表侧重“批判性思维”“互动与沟通”“责任心与尊重”三个维度。学生对学生的评价量表侧重“批判性思维”“团队合作”“互动与沟通”“责任心与尊重”四个维度。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内容则如下:师生间有目光接触,教师能较快地组织课堂教学,如推选组长、记录员等;营造有利于讨论、学习的环境;聆听问题耐心、专注;较好掌控时间,保证学习讨论过程流畅;能鼓励每位学员表达己见,参与讨论,并能有效地引导小组讨论;对小组或学生问题的反馈客观、具体;以学生讨论学习为主,教师未过多讲授具体知识;组织学生进行教学评价及反馈。此外,在学生对教师的评价量表中要注重收集学生对教师的建议或意见,以利于下一阶段PBL教学的优化,这些意见或建议应包括学生对教师优缺点的评价、下一阶段教师改进的方向等。

作者:陈辉 单位:桂林医学院人文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环球人力资源智库.管理的本质是激发每一个人的善意[EB/OL].(2016-01-03).www.ghrlib.com/hrm/14924.

[2]荣晓华.公共关系学[M].北京: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5.

[3]黄钢,关超然.基于问题的学习(PBL)导论———医学教育中的问题发现、探讨、处理与解决[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管理学;教学改革;研究

如何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人才,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领域。而高职院校主要培养的是技术应用型的人才,笔者认为一个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才能为企业更好地服务。然而,长期以来,高职管理学课程教学观念落后、教学体系僵化、内容缺乏前沿性,这种只注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方法势必会阻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随着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标准越来越高,要求管理学课程教学必须符合高职教育的特点,转变教学理念,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一、《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现状

(一)课程的开设缺乏专业针对性

现行的管理学课程设置专业针对性不强。由于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有其多样性与适应性,对课程体系的设置要求就不同,所以管理学课程在不同的专业中有不同的设置,应从课时分配、教学内容侧重上区别对待。

(二)教材内容陈旧

现行的管理学教材在内容上主要讲述管理的职能,包括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五个部分,这些内容只是针对原有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进行研究的,落后的管理理论、管理理念、管理思维和管理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变化的需要,急需进行更新。

(三)教师梯队不稳定

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属于理科学校,对于管理学这种文科课程缺乏长远的规划,再加上教师教学任务繁重,课程门数较多,管理学课程的授课教师变动较大,教师梯队不稳定,没有核心教师,也不重视后备教师的培养,不适应课程建设的需要。

(四)教学实践环节薄弱

应该说,学生在现有的知识基础上,管理学的基本原理都能看懂并理解。但学生普遍反应其困惑在于如何将所学理论与实践有效地结合,做到活学活用。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导致学生实习基地建设的滞后及实验设备不足,使学生缺少必要的实践性环节,不能从更深层次领会管理的本质。

(五)教学手段落后,考核方法单一

传统的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手段主要以黑板和粉笔为媒体,教师讲课为主,未引入计算机等现代化的教学系统,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没有充分地调动起来,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降低了教学效率。考核方法上形式单一,全部采用闭卷笔试的形式,题目设计也缺乏创意,客观题较多,发挥性的主观题较少,只能检验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力,难以检测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真实能力。

二、《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人才培养的需要

现代企业对各层次人才的需要不再是片面地考虑相关专业知识,而更多地关注相应层次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希望所需人才具有开放意识和市场竞争意识以及知难而进、求同化异的能力,学习沟通和人际交往的能力,事务处理及应变决断的能力等。作为高职院校,要培养学生具备以上能力以胜任目前和将来工作的需要,就必须不断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

(二)课程本身的发展需要

管理学是一门科学,其理论来源于对实践的总结和抽象,也服务于社会实践。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的综合性和复杂性也越来越强,一方面要求有更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来满足实践的需要,另一方面也为管理学增添了新的内容。同样,管理学的教学也应该紧盯时代的步伐,摒弃过时的理念和方法,吸取新的理论和策略。

(三)完善学生心智模式、培养合格人才的需要

《管理学》这门课程教给学生的不是一两项实用的技术,也不是纷繁复杂的逻辑推理,而是一种思维方式。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的培养过程其实是完善学生心智模式的过程,是长期的、点滴的潜移默化,这就需要不断地改变教学内容和模式,积极引导学生内外兼修,塑造自我。

三、《管理学》课程的改革思路

(一)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当动态地、及时地反映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变化对管理带来的影响,以及预测管理未来的发展趋势。通过管理职能系统研究管理过程的思路来安排管理学的课程体系结构与内容,是一种比较适合的方法。①介绍两大管理学基础:一是管理系统的基础知识,包括管理的概念、属性、管理主体、管理对象与环境、管理机制与方法、管理职能;二是管理思想,包括管理思想的演进过程、最新趋势、管理原理、组织文化等,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管理基础知识,树立现代管理思想与观念;②讲授管理四大职能:计划与决策、组织与人事、领导与沟通、控制与信息处理。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管理技能的基础和前提,这部分内容是本课程的主体与中心。同时,还应制订新的教学大纲。新教学大纲必须删除陈旧的、不合理的内容,充分反映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变化。

(二)教学方法改革

目前,高职院校管理学的教学课时都较少,如何在较短时间内让学生掌握管理学原理就必然成为教师上课首先面对的难题。在实际教学中既要讲究知识体系的完整,又要讲究重点突出,既要实现理论够用,又要突出技能本位。基于课堂教学,本文认为专题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是适合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的优秀教学方法。

1.专题教学法。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教学内容不可能完全覆盖管理学原理的全部理论,但又要让学生建立起管理学的基本架构,专题教学法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即,以管理学的各个范畴为专题,一堂课就解决一个方面的问题,这样既保证知识体系的完整,又不失重点。

具体来说,根据“两大基础”可以将管理学原理设立为两大板块若干专题,一是管理理论基础,包括管理系统专题、管理思想专题、管理原理专题等;二是管理技能基础,包括计划专题、决策专题、组织专题、领导专题、控制专题、企业管理实践专题等。

2.案例教学法。管理学传授的应是管理能力、管理素质,而不限于单纯的管理知识,是在培养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心智模式的训练。这种训练不可能依靠记忆,只能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真实情景的体验获得感性的认识,进而融会贯通,从实践中升华、提高。案例教学通过案例再现企业管理活动的真实情景,让学生进入管理现场,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实践问题的解决之道。

在案例教学的实践中,应该把握好一些基本环节,从而在更大程度上发挥案例教学法的价值。一是要精选案例,选择的案例应该遵循针对性、现实性、典型性、差异性的原则。二是要贯彻学生为主的教学原则,案例教学前要有针对性地作相关理论铺垫,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在分析案例时大胆地去思考、去发挥、去创新。三是要培养学生分析案例的思路和方法,即如何运用基本原理去分析、推理、判断、论证。四是要组织讨论,这是案例教学法的关键,也是案例教学的主要形式,要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堂环境,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案例讨论中来。五是评定成绩时,要重点考察学生的能力:创新能力、分析能力、决策能力。

(三)教学手段的改革

1.积极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在管理学教学中,应积极提倡采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具有生动、形象、直观、信息量大等特点,能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综合功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探索能力。

2.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理论与实践的互动是必不可少的。本课程实践性教学的基本设计思想是:将管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教师讲授、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参观学习、开办讲座等方式促进学生对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的掌握,让学生对管理的理解不仅仅有理性的,也有感性的。

(四)考试方法的改革

在强调期终考试重要性的同时,应该适当缩小期终考试分数的比重。学生上课出勤率、课堂发言频率和质量、科研小论文、课后作业、社会调查等都应占有一定比重。

(五)提高教师的素质和能力

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加强教师的基础理论和实践能力培养。任课教师要不断提高知识水平和实践水平,研究教学规律,交流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效果,完善课程内容体系;教师还应该学习和掌握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并开展这方面的研究,以便懂得或在教学中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为社会输送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管理人才。

(六)完善教材建设

教材的建设和改革包含教材内容的改革和教材形式的改革两方面的内容。教材内容的改革,一般指教学内容的改革,前面已经叙述。关于教材形式的改革,一是要打破过去单一的文字教材形式,研制和扩大应用电子教材,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直观化,使难以理解的内容通俗化、生动化;二是要注意发挥理论教材、实践教材、电子教材、网络教材等各类型教材在专业教学中的协同作用,形成科学的教材体系;三是要充分重视和发挥案例辅助教材对教学的作用,淡化教学中过重的理论色彩,缩短理论与实际的差距。

在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更应更新教学观念,课程教学要改变以往“填鸭式”教学方法,树立“以教为导,以学为主”的教学思想。管理学课程的教学要适应时展需要,不断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单凤儒.管理学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 马雪蓉.高职院校《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8,(10).

篇5

教学评价是对课堂教学活动效果做出的价值判断,传统终结性评价由于过度关注结果而忽视了学生的发展过程。而发展性评价则立足于过程方法,在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同时,着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多元化评价主体的视角通过具体可行的评价方法诊断教学过程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改进,逐步达到质量管理学将知识传递与学生发展、能力培养和提高,以及课程特点和专业背景紧密结合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

独立学院;教学质量;发展性评价;质量管理

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生存、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教学评价是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质量所做的价值判断。以结果为导向的终结性评价即使决策无误,依然无法挽回已然形成的资源浪费。课堂是大学教学最基本的组成细胞,课堂教学是一个教学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然而,大学的特点又决定了师生之间关系的独立和松散,重教轻学的思想使教师更多注重的是教学任务的完成,从而忽视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的整合,以及学生个体的发展。教学是一个连续的、动态发展的过程,无论是对教学计划、教学活动、学生学习有效性的诊断,还是对大学生涯个人发展的评判。如果站在发展性评价的角度,运用过程方法将学生的发展和教育放在贯穿四年大学生涯的每一个教学过程,及时反馈优势和不足,提出有效的改进建议和意见,就能有效降低过程的无效性和资源的浪费。

一、质量管理学课程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原则

当代学生,无论所学专业背景是什么,未来的工作和生活都与质量息息相关。质量管理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质量管理学的内容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质量意识,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帮助使用者运用质量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因此,质量管理学的学习不仅注重知识的传递,更注重教学过程的管理,将知识传递与学生发展、能力培养和提高,以及课程特点和专业背景紧密结合,以实现教学目标。

(一)着力于学生的发展学生在未来生活中,无论从事何种职业,获得何种身份,都是质量的创造者和享受者,都需要拥有面对和解决质量问题的能力。作为工商管理类专业基础课程,质量管理学的教学与学生的专业发展方向紧密结合,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终身发展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培养,开发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授人以渔的目的。

(二)强调评价的诊断功能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都是一个假设检验过程。教学的动态发展完全受制于教学情境、教学主体、学生现状等可变因素的影响,没有一种完美方法可以畅通无阻。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环节评价的目的都不是将学生划分等级,而是希望通过评价了解学习任务被掌握的程度、未掌握的部分,以及通过评价得到的信息反馈[1]。依据相关问题诊断结果得到改进意见和建议,以利于课程后续活动的开展和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2]。

(三)突出评价的过程方法传统教学方法侧重于对教材内容的考核,学生通过对教学内容的突击复习达到考核目标。而质量管理学的学习效果是由日常教学活动串接而成,它将相关的资源和活动作为过程进行管理,并运用过程方法识别、测量、改进,确保每一个教学过程的质量,从而实现教学过程的有效性。通过过程资料的收集和分析,了解学生学习过程的发展变化,并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给予相应的激励和帮助。

(四)关注个体差异每个学生由于生理、心理、成长环境、生活习惯的不同都会显示出不同的个性特点。独立学院的学生由于入学条件所限,在学习过程中呈现出的个体差异则更为明显。独立学院的学生拥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和应用实践能力,但由于未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普遍较差。部分班级学生学习两级分化现象比较严重,有的学生由于前期基础文化课挂科较多,直接影响后期专业课的学习积极性。有的学生因高考失利产生的心理阴影,呈现出自卑感重,受挫能力差的状态。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观察、了解学生的特点,在开展教学活动中因材施教。尤其是对于学困生,需重点关注,通过挖掘其发展潜力给予其积极的鼓励和支持,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

(五)凸显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传统的教学评价主要以教师为主,学生只是教学活动的接受者和参与者。而在质量管理学教学过程的发展性评价中,评价者是教师和全体参与活动的学生。评价采取的是自评、互评和教师点评的方式,评价更多的是关注学生求知、探索和努力的过程。

二、质量管理学教学过程发展性评价的实施

课堂永远是教学理念实施的主阵地[3]。要想站稳教室的三尺阵地,在备课、备学生的基础上,更要设计好教学的过程环节,吸引学生的学习和参与热情,在案例分析、主题辩论环节有效发挥教师的引导职责,控制时间资源,记录学生发展变化,以实现发展性教学评价的信息反馈、诊断和改进功能。

(一)授课对象的信息收集及时向教学干事、班主任和其他代课老师了解上课班级的生源情况、学科背景、学习态度、班级学风等信息。经过调查发现,文科和理科学生之间的差异客观存在,文科学生擅长于发散思维,理科学生更擅长逻辑思维。大二学生学习态度比较积极,学习热情较高,但是,前期先行课程没有开设,问题讨论中缺乏理论支撑,思考较为片面。大三学生理论基础宽泛,知识迁移较快,对问题的认识具有一定深度,但是学习纪律性较差。因此,在授课之初,教师需要针对班级状况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从而有效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二)评价目标和指标的确立质量管理学课堂引入发展性评价的目标基于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无论是建构主义理论还是后现代主义关于教育的研究,其核心思想都是创造机制,在尊重个体差异的前提下,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教学过程不仅仅是师生互动,而且更应该通过项目小组团队的合作,通过问题讨论、辩论,在同学之间形成多边互动,从而激发思想的火花和对知识的探索,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质量管理教学中发展性评价体现其过程特点,评价的重点在于各教学活动的实现。质量管理学具体的评价指标如表1所示。

(三)教学过程评价的诊断发展性教学评价的日常化,可以清晰全面地记录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在教学前期的评价中由于不涉及考试的问题,可以按照实际评分再化为百分制进行。既可以通过对评价结果的分析,了解学生在活动中的优势与不足,又可以为教师制定后续课程的教学计划,改进教学方法及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等方面提供素材。在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相对稳定的条件下,为了及时了解学生的状况,实现发展性评价的诊断功能,将学生的综合评价结果运用质量专业软件Minitab做过程控制图进行分析,从而发现教学过程中的异常因素,及时预警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消除。根据过程综合评价结果利用Minitab软件做单值—移动极差控制,如图1所示。由控制图发现,3号学生成绩异常,与相邻学生的成绩相差较大。究其原因在于该名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中,经常旷课、不参与小组活动所致,与班主任及其本人沟通,对其提出忠恳的意见帮助该学生回归课堂。根据发展性教学评价结果建立教学过程档案袋,将各项活动得失、学生的提高与发展记录在案,为后续活动提供有效的参考资料。

(四)教学过程的改进质量管理学的教学过程改进遵循PDCA原则。尤其是课程授课之初,不同班级的学生对授课教师、授课风格、授课方法的接受和熟悉过程不同。教学计划的制定是一个静态的过程,而教学计划的实施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独立学院学生原有的学习惯性成为探索性学习的障碍,网络的便捷既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有力工具,也可以成为扼杀学生独立思考的帮凶。一个开放性的与社会实际相关的问题,结果答案的雷同率高达48%。以启发为主的案例教学方法尽管受到欢迎,但是灌输式的教育让学生变成沉默的倾听者,双向的互动往往会遭遇冷场,这种现象在高年级尤其严重。小组活动中发言者不是滔滔不绝占用时间,就是语言单调匆匆结束。因此在教学改进中,首先,需要改变的是学生的学习惯性,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通过运用各种资源,贯彻过程评价准则,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其次,强调规则,提高活动和过程的效果与效率。如提前发放课程资料,布置小组活动内容和规则,激励学生主动阅读、深入思考;课堂讨论环节,请学生发表观点,互相提问答疑,合作解决问题[4]。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育追寻的终极目标。质量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课程教学中引入发展性评价的目的在于改变传统终结性评价的弊端。改变学生读死书形成的高分低能,以及突破及格红线的“突击手”现象。在整个质量管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将更多的视线关注于学生在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态度、情感、知识、方法以及价值观的变化,有助于形成对学生发展变化的正确认识,并针对学生的优势与不足,给予学生激励或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华.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思路及示例[J].全球教育展望,2013(3):50-51.

[2]尹达.发展性教学评价:师生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18-120.

[3]毛成刚.对高等教育管理学科课堂教学过程管理的思考[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9):53-55.

篇6

On Case Teaching Method in "Management" Teaching

FENG Xinyou

(Faculty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Shan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Taiyuan, Shanxi 030012)

Abstract "Management" is a very important course in finance and economics college.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the course, the proper uses of the case teaching method can not only improv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better train students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is article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the role of case teaching method "management" courses and so talked about some of their teaching experience.

Key words management; case teaching; teacher; student

案例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经过分析讨论总结,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相比,案例教学法更加注重挖掘学生的潜能、开拓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自信、锻炼学生的能力。

管理学是我校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我校经济类、管理类所有专业都开设这门课。学生毕业后,不管将来在哪个行业工作,要想成就一番大事业,必须懂得管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管理学也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老师在给学生讲授理论的同时,适当运用案例教学,将企业实例引入课堂,对学生学好这门课有很大帮助。通过案例教学,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从事管理学及相关课程教学工作多年,现谈谈自己对该课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一些认识。

1 案例教学法对管理学课程的作用

1.1 可以提高学生对管理学的学习兴趣

管理学教材中有很多管理理论,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仍然采用传统教学法,也就是教师讲授课本知识点,学生听讲、记笔记、做课后习题。必然会使学生感到上课空洞、乏味,上课不积极,达不到预期的学习目的。如果教师在上课中能穿插一些与讲课内容有关的案例,使学生进入特定的管理情景,就可使学生获得真实的管理感受,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我在讲“道德与社会责任”这个问题时,就运用了《靠诚实守信提升企业的价值》这个案例,学生在学习后确实明白了诚实守信对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性。

1.2 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教学中运用案例时,我的一般做法是在课堂上简要介绍一个案例,发一些相关资料,并提出问题,下次上课随机提问,有时讨论,然后再做总结。学生们为了能回答好问题,在课余时间都会通过网络等途径寻求与案例有关的资料进行学习,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

1.3 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运用案例教学,教师必须先把所选案例的背景、案例中蕴含的道理弄懂。为此,教师就必须要查找资料,了解与案例有关的各种知识,勤于思考,否则就可能无法把案例分析透彻。另外,在讲案例分析时,教师不仅要想办法做到灵活组织,还要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所有这一切,都要求教师不断学习,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2 管理学案例教学法的特点

2.1 理论紧密联系实际

管理学课程中有很多理论,如果老师在讲课中逐条地讲解理论,必然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本科生由于缺乏实践经验,难以将理论与实践很好地联系起来,更不知这些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如何运用。长期这样下去,教学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加上案例分析后,情况就大为改观。例如,笔者在讲“决策的重要性”这一问题时,选用的案例是《假典型巨额亏空的背后》,用一些具体的数字和事件,一一分析了造成郑州百文巨亏的外因与内因。学生们经过讨论后一致认为:“管理者的决策能力对企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战略决策的失误是企业最大的失误”,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2.2 能利用多媒体生动逼真地表现案例场景

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为管理学案例教学提供了极为方便的条件。通过多媒体的生动演示,可以生动逼真地表现案例场景,使学生仿佛置身于其中,在接近实际的管理环境中得到锻炼。例如:在讲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时,我选取了电影《摩登时代》的一个片段;在讲管理者道德素质时,笔者选用的案例是《??滓Ч治度琶?0年》(恕不用企业真名),并给学生们演示了央视曝光的该厂水陆空(污水排放、废渣倾倒、黑烟滚滚)污染环境的图片。

2.3 案例教学具有一定的相对性

一般情况下,教师所选的案例都是以前发生的,谁也无法将其过程再重新演示一遍,再加上案例素材都是平时通过报纸、杂志、网络慢慢积累起来的,因此老师的分析都具有一定的相对性。对同一个案例,由于在认知结构、价值观念、判断标准方面的差异,不同的老师可能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判断,分析的结果也会不完全一样。

3 管理学案例教学的主要工作环节

案例教学并不是找个案例念一念就行了,而是要在台下台上做很多工作。笔者认为,在管理学的案例教学中,要想取得较好的效果,教师必须注意做好以下几个环节的工作:

3.1 选用适当的案例

案例选取得是否合适,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所讲内容选取适当的案例。这里的适当,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意思:一是案例必须典型、真实。教师应围绕教学内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让学生通过分析典型案例,掌握分析方法,进而能够对一般案例进行分析和评价。案例所讲的事件是现实生活中实际发生的,而不是教师主观臆造的。二是案例的大小应合适,并不是案例越长越好,也不是案例中所涉及的事件越复杂越好。三是最好选用国内知名企业的案例。这是因为学生大都对其他国家的历史、社会制度等不了解或了解得很少,选择国外案例并不能分析透彻。对不知名的企业,往往学生不感兴趣,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四是案例必须具有针对性。教师选择案例时,既要考虑教学内容和目标,也要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专业特点。五是时效性,为了使案例教学更加贴近现实生活,让学生了解管理理论发展的新动向,要尽可能选择管理实践中的最新案例。

3.2 教师与学生都要做好课前准备

实施案例教学,要求教师与学生都要在上课前做好准备工作。教师的准备工作主要是设计较好的教学方案。在教案中,不仅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周密设计,还要对讨论的问题,发言人员名单、所用时间,板书内容等进行设计。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教师应提前将案例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花费一定的时间进行阅读,通过预习了解与案例有关的背景与理论,并由学生组成小组进行讨论,最后到课堂上进行全班交流。

3.3 强调学生互动

管理学中的案例教学一定要活泼生动,切忌死板教条。教师在组织教学时,一定要注意强调教师与学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教师既要找准时机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以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激励学生天马行空地展开思维,又要及时制止学生游离主题之外的发言;牢牢掌握讨论的主题,准确控制课堂时间和讨论进度。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应该带领学生去探究问题。

3.4 展示案例

管理学中的案例,都涉及到管理中的具体事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把握案例的主要内容,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展示案例,介绍清楚案例的背景、事件的经过及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通过形象的展示,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强化其切身感受。

3.5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案例

展示案例后,教师就可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讨论的形式是先分组讨论、每小组派代表阐述本小组的讨论结果。如果各小组汇报的结果大致一致,表明同学们对案例问题有相同的理解,但他们理解得是否正确全面,由教师点评。学生看法一致的结果,并不一定就是正确的结果。如果各小组意见不同,可采取小组辩论的形式进行讨论。

在讨论的过程中,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创造一个宽松的学术交流环境和浓厚的学术气氛,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观点。此外,还要引导学生针对实际案例运用相关理论,多角度、全方位地分析、讨论案例,从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篇7

1安全系统管理学内涵的建立

1.1 安全系统管理学的定义

安全系统管理学是一门发展中的新兴学科,研究安全系统管理学,需要不断认识、继承、总结并发展之相关的原理和方法。陈宝智、罗云、田水承等学者研究提出了安全系统、安全系统工程、系统安全管理、安全管理学等基本概念。在此基础上,结合管理学的内涵,笔者提出安全系统管理学的定义。

安全系统管理学是综合运用安全科学、系统科学和管理学的原理和规律,研究系统内规划、组织、协调和控制应进行的全部安全工作,研究系统的风险分析、预测、评价、决策等实施过程,通过风险预控管理,制定消除或控制风险的管理措施,使系统形成有机协调、自我控制的安全管理模式,最终保障系统安全运行的一门综合性管理学科。安全系统管理学以安全科学、系统科学、管理学等为理论基础,以安全系统工程、系统工程、系统管理科学的原理和方法为手段,以安全管理为载体,以安全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系统活动的规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依靠科学的风险预控管理方法,合理配置系统中的人、物资、设备、资金、任务和佶息等要素,确保安全系统工程的有效实施,从而保证系统的整体安全。

对这个定义,可从以F几个方面埋解。

1) 安全系统竹埋学既玷系统科学在安全科学中运用,也是管理学在安全领域中的应用,安全系统tr理学的理论基础记安全科学、系统科学和管理学。

2) 安全系统管理$追求的足整个系统或系统运行全过程的最佳安全性。

3) 安全系统是安全系统tr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4) 安全系统竹理学研究的H标是通过系统风险预控管理,实现系统风险控制最优化。安全系统管埋的方法、手段、行埋模式等是安全系统管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

5) 安全系统管理学是安全管琍学的具体应用学科。

6) 安全系统管理与安全系统T_程足系统安全的两个组成部分。安全系统管理学是社会科学中安全管珅学的分支,属f管理学科。安全系统工程是安全工稈技术科学的学科分支,属f技术学科。二者都属于安全科学的范畴。安全系统管理学与安全系统工程的研究都以确保系统安全为最终目的。

1.2 安全系统管理学的应用领域

安全系统管理学是安全管理学的应用分支[W]o按照管理类别,安全管砰学可分为安全系统管理学、安全监察学、工业事故控制学、农业事故控制学、生产安全管埋学、工程公路安全管理学、航海安全管理学、航空安全管理学、作、Ik环境管理学、食品安全管理学、职业卫生管理学等学科分支安全系统管理学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主要研究对安全系统的管理活动过程,研究安全系统管理的基本原理、方法、技术等问题。安全系统管理学的应用领域如图1所示。

安全系统足生产系统的组成部分,安全系统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系统管理学的原理、规律和方法可以运用在企业预防亊故等方面。

一些传统的安全管理思想认为“安全附属于生产”,导致尤安全保障下进行生产的情况经常发生。安全系统管理要求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特別强调“系统原理”,要求一切人流、物流、资金流、倍息流等都应符合安全系统的要求。传统的安全管理方法类型主要为亨后追査型,属于被动符理型。作为安全系统tr理方法之一的安全管理体系强阔风险预控,通过系统分析、评价、预测等过程,作出预先控制风险的决策。因此,安全系统管理卞是通过管现的手段,合埋配置系统中的人、机、物、环、倍息等要素,基于系统分析、评价等系统工程方法和体系管理手段,实行风险预控,形成系统管琍模式,从而减少或消除系统运行全过程的危险因素,保证系统达到最佳的安全性。

2安全系统管理学的理论基础分析

安全科学、系统科学和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是安全系统管理学发展的理论基础。

安全科学是研究事物的安全与危险矛盾运动规律的科学。其主要研究内容有:研究事物安全的本质规律,揭示事物安全相对应的客观因素及转化条件;研究预测、清除或控制事物安全与危险影响因素及转化条件的理论与技术;研究安全的思维方法和知识体系。安全科学的研究要体现本质安全、理论性、科学性和交叉性,其目的要体现人、经济、环境和技术功能的最优化。由此可见,安全科学是安全系统管理学研究的背景,为安全系统管理学的研究提供基本理论。

所谓系统科学,就是把对象作为组织性、复杂性、非线性系统,从整体上进行专门研究,以揭示其运动规律和实际处理这类系统的科学。整体性观点、有序件观点和相关性观点是系统科7的基本观点。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学是软科学,注重人、信息、社会环境等多方而因素的交叉作用与复杂影响[|2]。系统工程从系统的观点出发,跨学科地考虑问题,运用丄程的方法去研究和解决各种系统问题。具体地说,就是运用系统分析理论,对系统的规划、研究、设汁、制造、试验和使用等各个阶段进行有效的组织管埋。因此,系统科学为安全系统符理学的研究提供f指导思想。此外,由于安全系统的特性,系统科7中的一般系统论、信总论、控制论、运筹学、系统工程、突变论等理论将为安全系统tr理学的研究提供方法指导。

管理学以反映管珂客观规律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为指守,有一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的方法论。目前管理学中的系统管理学派从系统的观点研究管埋工作,结合了系统科学与管理学的优点,为安全系统管理学的研究提供r方法论基础。系统管埋学派研究人员将组织看作由相互依赖的因素(包括个体、群体、态度、动机、正式结构、相互作用、目标、地位和职权)所组成的系统。必须以整个组织系统为研究管理的出发点,综合运用各个学派的知识,研究一切主要的分系统及其相互关系。因此,管理学研究的符理方法、手段和模式等为安全系统管理学的研究提供了指导。

安全管理继承和发展了安全科学、系统科学以及管理学的有关原理。安全系统管理学作为其应用分支,可以延用安全管理的基本原理,如系统原理、人本原理、预防原理、强制原理和责任原理。此外,由于安全系统是人-机-环境的系统,安全系统的核心组成是人,安全工作的最軍要目的也是保障人的生命安全。因此,安全系统管理学的研究必须吸收和借鉴行为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在安全科学领域,运用行为科学中有关个体行为、群体行为、领导行为和组织行为的理论研究人的行为规律,对激励安全行为,控制和避免不安全行为,预防事故的发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安全系统管理学的研究也离不开经济学、心理学、信息学、工程学等学科的理论支持。安全系统管理学的学科理论基础如图2所示。

3安全系统管理学的学科内容研究

3.1安全系统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安全系统管理学以安全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管理方法、手段,对系统中的人、物资、设备、资金、任务和信息等要素进行科学有效的协调和配置。

3.2安全系统管理学的研究任务

安全系统管理学的基本任务是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和原理,揭示系统管理活动的规律,建立系统的安全管理模式。具体地说,安全系统管理学的研究任务主要有以下几点:

1) 研究符合安全系统的系统管理的本质规律,研究系统中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对安全工作的影响及其运动规律,为总结系统管理方法、手段提供理论依据。

2) 研究安全系统工稈实施过程即系统分析、评价、决策、控制等过程的管理活动规律,为开发决的实施过程’即系统分析、系统评价、系统预测、系统决策1彳控制等过程,研究其规划、组织、协调、控制的活动规律。

3) 安全系统管现的实施过程在安全系统管理规律的基础h,研究系统的风险分析、预测、评价、决策等实施过程

4) 系统管理的方法、手段。研究风险预控管理的方法、手段,主要研究各种安全管理模式和管理体系的建立、运行与保持过程等。

3.3安全系统管理学的研究内容

1) 安全系统的范围和特性。从系统的观点,揭示安全系统的范畴,研究安全系统的系统性、开放性、确定性与非确定性、有序与无序性、突变性与畸变性,研究安全系统的静态特性和动态特性。

2) 安全系统管理的规律。针对安全系统工程

4.安全系统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安全系统管理学属于安全科学的范畴,可以看作是管理学的分支,与安全系统工程同属于系统安全的两个重耍组成部分。因此,安全科学、管理学和系统科学的各种方法论是安全系统管理学的方法论基础。

4.1基于系统科学的方法论

目前,系统工程采用一种“由上而下”、“由总而细”的新方法论。它不着眼于个别单元的性能是否优良,而是要求巧妙地利用单元间或子系统之间的相互配合与联系,来优化整个系统的性能,以求得整体的最佳方案。系统工程的方法论广泛适用于科学研究的各个阶段和各个环节,贯穿并作用f各种科学研究方法,逐渐形成一些新的专门方法和技术。

4.1.1霍尔的“三维结构体系”

美国学者霍尔1969年提出的系统工程“三维结构体系”,为系统工程提供了一种立体思维方法。其特点是强调明确目标,认为对仟何现实问题都必须而且可能弄清其需求,其核心内容是最优化,其三维分别是时间维、逻辑维、知识维,如图4所示。其中逻辑维足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是系统开发时所所经历的1:作程序体系,这一过程分为7个步骤。时间维是系统从计划到使用、更新的全过程按时间顺序的工作阶段,共分为7个阶段。知识维是在系统分析、综合、优化、实施等过程中所需要的基础和专业知识,除系统工程基础埋论之外,还耑要用到社会科学、法律、医学、人机工程学等。

由“三维结构体系”可以看出,系统工程嫌论既把对象作为一个整体,又把每个研究过程看作一个整体,如时间维中规划阶段需采用逻辑的思考过程,从整个时间阶段来看也需要采用逻辑维的步骤,这就是系统工程方法论的基本指导思想。

根据安全系统管理学的研究内容,针对安全系统工程的实施过程,从三维结构中的逻辑维、时间维和知识维,应用管埋学的基本原理,对系统的规划、组织、协调、控制等活动进行管理。安全系统管理模式是安全系统管理学研究的主要管理手段之一,其建立、运行等过程的研究应从知识维、逻辑维和时间维等方面综合考虑。

4.1.2 物理-事理-人理(WSR)系统方法论

物理-事理-人理(WSR)系统方法论是物理、事理和人理三者如何巧妙配置有效利用以解决管理问题的一种新型系统方法论,如图5所示。其中“物埋”是指那些或通过定量分析’或经严密逻辑推理,或经精确科学实验而证明为正确的研究成果就是科学知识。“事理”是指用以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方法。“人理”的内容包括人们结合心理学、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等研究如何有效发挥人的创造性、能动性,如何利用人的理性思维的定性、连续、多层次、全方位的综合和已有的“物理”、“事理”去组织最佳的集成动态实践活动以产生最大的综合效益等工作内容。

在安全系统管理学的研究中,可综合运用科学技术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决策管理知识和系统内有关人员以汁算机和专家系统为中介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系统科学的总体分析、总体规划、总体设计和总体协调,以求解决各种问题。

4.2基于安全科学和管理学的方法论基础4.2.1比较安全学

安全科学方法学是以安全为着眼点,以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所应用的方式、手段和遵循的途径作为研究对象,是既分別研究各种安全科学方法的内容、特点、作用及其合理性,又从整体上研究这些方法的相互联系和相互渗透,概括出它们之间存在的规律的一门科学。中南大学吴超教授提出将比较研究方法应用于安全科学领域,由此产生了比较安全学。比较安全学是从人体免受外界因素危害的角度出发,并以在生产、生活、生存过程中创造保障人体健康条件为着眼点,通过对安全体系中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不间时空的事、物、环境、人的行为、社会文化、知识等进行对照,从而揭示它们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并提供借鉴和相互渗透的一种安全科学方法,也是人类认识客观事物最原始、最基本的方法。

比较管理学是主要运用比较方法对各种管理殚论和管理实践进行研究的学科。从各国之间企业管现的宏观比较到一M内各类企业的微观比较,从管理实践的比较到管理理论的比较,从企业管理要素的比较到企业管现方法的比较,等等,都纳人了比较管邦学的研究范围。比较管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就是比较的方法。

安全系统管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以比较安全学为方法论基础,m比较管埋学的研究方法,有助于更加深刻的认识安全系统竹理学的学科本质,通过比较的方法开展研究,从而提出更加适用的珅论。

4.2.2 比较方法简介

比较力法,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壯界的过程中,根据-定的规则,把彼此有某种内在联系的两个或两类以t的事物加以对比,以辨明其异同和特点、把握其本质和规律的科学方法。从比较学体系所提供的比较应用方法来看,比较方法(手段)种类繁多。在满足比较条件的基础l:J、V:用比较法研究安全系统管理学,在安全系统管理的胶理和规律、管理方法、手段以及安全管理模式等方面可以开展以下比较研究:

1) 从比较的方向看,吋以开展横向比较、纵向比较和斜向比较。横向比较,足对同-时期不同国家的企业安全系统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比较,从中揭示各国企业安仝系统竹理的异同;纵向比较,是对同一国家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安全系统竹埋的比较,从而把握企业安全系统管理发展变化的规律性斜向比较,足对+同闰家不同时期的企业安全系统管理比较。

2) 从比较的联系看,可开展平行比较和影响比较。平行比较,即对两个或多个互无影响的国家的企业安全系统管理进行比较研究。影响比较,即对两个或多个在社会、经济、文化、技术、管理等方而相互影响的国家的企业安全管理,以研究管理移植的方式、途牦和有效性。

3) 从比较的范围看,可开展国际比较和闰内比较。

4) 从比较的角度看,可开展综合比较和专题比较。

5) 从比较的内容看,可开展安全系统管理理论的比较和安全系统管理实践的比较。

以上各种类型的比较相互联系,吋交叉进行,从而能够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综合比较。

4.2.3 安全系统管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

1)观察、总结的方法。按照理论联系实践的要求,研究安全系统管珅.学必须掌捤观察管理实践、总结管理经验,并进行提炼概括,使其上升为理论的方法。

2) 比较研究的方法。有比较才会有鉴别。当代批界各国都十分軍视管理和管理的研究,各自形成了带有特色的系统管理科学。借鉴、应用他国的安全系统竹理殚论和方法以及管理模式等,不能简单地照搬。通过比较分析,分辨出吋为借鉴的东西和不可借鉴的东西,真止做到博采众长,丰富安全系统符埋学的内容。

3) 历史研究的方法。历史研究方法就是运用有关安全系统竹埋理论与实践的历史文献,考察管理的起源、历史演变、電要管理思想家的理论、重要的管现案例,通过比较选择,从屮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寻求从有审要意义的管理原则、方式和方法。

4) 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是指在研究管理学的过程屮,通过对典型的符理案例进行分析、讨论,从中总结出管理的经验、方法和原则,加强对管琍理论的押解匀方法的运用。通过分析其他企业的安全系统管理模式或体系,总结各种安全管理体系的特点、适用范M、运行过程存在的问题等,从而建立有效的安全系统管钾模式。

5) 试验研究法。试验研究的方法是指在设定的环境条件下认真观察研究对象的行为特征,并有计划地变动实验条件,反复考察管理对象的行为特征,从而揭示管碑的规律、原则和汔术的方法。

5安全系统管理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5.1 安全系统管理学与安全科学的关系

安全科学是研究安全本质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安全科学是以人们在生活、生产、生存领域的安全问题为研究对象;研究具有复杂的、巨系统特点的安全系统的结构,研究其如何由安全态通过突变、势垒跃迁转化为另一个安全态,研究消除或控制危害因素的理论和技术,研究如何控制和回避风险,研究安全观念和思维知识体系的一门交叉学科[~。安全科学目前在工程领域内的应用已非常普遍,相应地在工程技术层次上的内容也十分丰富,但在基础理论和技术科学H次上还比较薄弱。安全系统管理学作为一门交叉性的学科的作用城得越来越重要,安全系统管理学的主要作用是为安全科学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中涉及管理缺陷、管理失误的预防提供宏观上的指导,它在安全科学的发展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5.2 安全系统管理学与管理学的关系

马克思曾经说过,凡是组织多人在一起协同劳动的地方,都必须有管理,并且组织规模越大,人员越多,管理越复杂。安全系统管理也是如此。在当代科学技术H益发展的条件下,人们对管理贯要性的认识越来越深刻。管理有它的基本概念、原则、方法和艺术,但这种埋论、原则、方法,必须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来运用。同时,管理还要受不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以及各种复杂的传统人文关系的影响。管理学提出的这些理论,是研究安全系统管理学不p丨忽略的知识。

安全系统符理学是管理学的重要应用分支。安全系统ff理学不何要应用管理学的研究成果为其服务,同时安全系统脊理学还丰富了管理学的内容,扩大了其内涵。因此,安全系统管理学和管殚学是相互交叉和兼容的关系,前者是后者在安全中疢用而发展起来的应用性学科。

5.3 安全系统管理学与安全管理学的关系

安全管理学足研究人与人关系以及研究人和自然关系的科学。具体地说,就是研究劳动生产过程中的不安全、不卫生因素与劳动生产之间的矛盾及其对立统一的规律;研究劳动生产过程中从、Ik人员与生产工具、机器设备和上作环境等方向的矛盾及其对立统一的规律。根据安全管理的职能看,其管理的内容同其他安全学科一样,即对人的管理和对组织与技术的管理。安全系统管理学是安全管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系统管理学侧韋对系统的管理研究,注重赞理活动的过程,涉及到影响管理过程的安全系统的各个因素,包括人的因素。

安全管理学是安全科学技术学科中甫要的二级学科,安全系统管理学是安全管理学的应用分支,安全系统管理学属于安全科学研究的范畴。安全系统管理学的研究可以;、V:用安全管理学有关安全管理规律和原理的研究成果。

5.4 安全系统管理学与系统科学的关系

系统科学及系统工程以系统为研究对象,复杂系统及其开发、运行、革新是系统T;程学研究的基本问题。系统工程学采用复杂科学方法,注電定性与定量、微观与宏观、还原论与整体论、科学推理与哲学思辨等有机结合,能够有效解决复杂系统问题。安全系统管理学研究的安全系统,是一个巨复杂系统,因而系统1:程学为安全系统管理学的研究提供了指导思想和基本研究方法。

5.5安全系统管理学与安全系统工程学的关系

安全系统工程是系统工程在安全领域中的应用。安全系统工程是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结合工程学原现和有关专业知识来研究生产安全管埋和丁程的新学科,是系统丄程学在安全丄程学中的运用,其埋论基础是安全科学和系统科学。安全系统管理学是运用系统科学的原理,选择合适的危险分析和风险评价方法,确定分析的对象和分析深人的程度,并根据安全系统丄程分析评价的结果作出决策,要求安全系统丄程对危险进行相应的消除和控制,其理论基础是安全科学、系统科学和管理学。安全系统工程和安全系统管理学足系统安全的两个组成部分,一个是T.程学科,一个是符理学科。因而,要想使系统达到最佳安全性,二者缺一不可,而且还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6结论

安全系统管理学是基f安全管理7的研究提出的分支学科。同时,安全系统管珅.学是系统安全发展的耑要,随若安全系统T程学的逐步完善,对安全系统管理的需求也H渐显现。作为安全竹埋学的组成部分,安全系统管理丨以进一步充实安全管理学的基本理论。通过借鉴系统科学、管理学等的知识体系,探索安全系统管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学科基础和研究方法等,构建安全系统符理学的理论框架。其主要有以下几点结论:

1) 安全系统管理学的研究可以从安全学科的属性出发,从安全社会学的特点出发,以安全管理学为前提进行研究。

2) 安全系统管理学是安全管理学的一门应用学科,同时,安全系统管埋与安全系统丄稈是系统安全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可借鉴系统科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安全系统的范畴和特性。

3) 安全系统管理学以安全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安全系统工程实施过程及系统分析、系统评价、系统决策等活动的规划、组织、协调和控制过程和规律。研究安全系统管理的方法、技术和手段,为系统管理提供指导。

4) 由于安全系统具有非线性、模糊性、突变与畸变性等复杂特性,除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学科之外,系统科学中的系统工程学、控制论、信息论、运筹学等都是安全系统管理学的学科理论基础。

篇8

一、时代呼唤高层次国际化金融人才

到2006年中国将全面向外资银行开放银行业务。这意味着中国开始在真正意义上融入国际经济,国内金融市场国际化步伐加快。虽然加入WTO有利于中国的商业银行引进先进的经营管理方式及新的金融产品,推进体制改革,加强与国际先进商业银行的合作,但环境规则的变化和更多经济主体的出现给我国金融发展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因素,金融竞争日趋激烈,我国银行业面临巨大挑战和激烈的同业竞争。我们必须转变思想,以市场经济观念为主导,以适应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金融化发展要求的人才观为基础,充分重视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高等金融教育在人才培养问题上,坚持“宽口径、厚基础、多层次”的原则,以“面向世界、特色鲜明、培养精英、服务社会”为指导思想,将培养目标定位于热爱祖国,面向世界,综合素质精良,理论基础扎实,富有创新和进取精神,具备熟练的外语技能和较强的应变能力,掌握金融经营管理技术和宏观、微观经济分析工具,适应经济、金融全球化进程与市场经济广泛需要、品位高雅的金融人才。

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首先是改革与发展的关系。应坚持以“三个代表”的基本思想为指导,以转变教育思想、加强学科建设为主线,坚持“改革、调整、创新、发展”的,通过调整专业结构、重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内容,促进金融教育的发展。其次是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传播现代先进文化,是坚持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而专业教学又是学生掌握专业理论和技术的根本途径,因此,二者的关系体现着代表先进文化和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关系,应以改革与创新为主导,通过教学层次和课程结构的整合,解决学生的基本素质和保证金融学专业特色的矛盾。再次是引进与特色的关系。“引进”包括引进国外金融学的教学模式,也包括学习国内各高校金融学专业教学的先进经验,这固然是必要的。但若因引进湮没了自己的特色,那么将难以实现“面向世界、特色鲜明、培养精英、服务社会”的目标。应通过专业结构调整和课程体系重组,在引进国内外先进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的同时,为国家培养更多具有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二、金融学课程体系的整合与更新

金融业本来就是一个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广泛联系的产业,其本身亦呈现一种混合经营的趋势,而且,随着金融国际化进程的推进,中国金融业现有的运行机制和规则将会进一步变化。目前的金融体系依然是一个以银行为主导的具有明显传统金融特征的封闭型金融体系,资本市场不发达且比重较小,金融运行市场化程度不高,开放程度较低。在这种大背景下,重新审视金融学科建设,显得十分紧迫。

1.必须对金融学有一个准确的定位。金融学究竟应当归属经济学还是归属于管理学,学术界有很大争论。国内外学者对金融的理解有所不同,西方学者更多地把金融界定为理财性质或者管理性质,而国内学者则把金融活动界定为经济性质。实际上金融的内涵是随着经济、金融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不断完善的。从20世纪初到21世纪初,金融学的形成,特别是资本市场关于资产组合、资产定价、风险管理等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使金融的内涵不断地扩大。无论从国际还是从国内的经济发展状况看,经济发展已离不开金融,金融发展水平和深化程度已成为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金融在促进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金融学科本身既具有经济学的性质,又具有管理学的性质,所以,无论归属于哪个学科,都有其合理性。这本身也反映了金融学科的复杂性。从目前来看,我国很多综合性大学都设置了金融学科,金融院校责无旁贷设置了金融学科,各校可根据其学校和学科的特点,来确定学科的定位,不需要强求一致。以传统的货币、信用、货币政策,宏观调控、商业银行等研究和教学见长的学科或院校,可以仍然把金融学科定位于经济学性质;而以微观金融,如资本市场、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见长的学科或院校,则可将金融学科定位于管理学性质。另外,由于金融学科的这种复杂性和特殊地位,在适当时候把金融学科提升为与经济学和管理学并列的一级学科也是一种可行的选择。

2.中国的金融学科和金融专业,不能照搬国外大学的模式。我们要与国际接轨,是要学习国外一流金融学科科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思想,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而不是一切照搬。中国高等教育的办学模式要有自己的特色。抛弃中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积累起来的经验面盲目崇拜西方国家的做法,最终会葬送中国高等金融教育事业。具体来说,目前国外大学金融学科的办学模式总体上来说有两种,一是经济学院模式,二是商学院或管理学院模式。就国内各高校而言,各高校金融学科都有自己的特色,强求金融学科一个模式显然是行不通的。另外从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的管理角度来讲,今后政府和高校的关系要更多地向市场化转变,要用市场标准来判断面不是用某一个标准的模式来判断。这个学科是否是一流学科,都要由市场来评价。市场需求是多样性的,要求金融学科的办学模式也是多样性的。我们在选择办学模式时,既可采取经济学院模式,也可采取商学院或管理学院模式,还可以采取独立的金融学院模式.对于那些侧重于经济学性质或管理学性质的学科,可以分别采取经济学院模式和商学皖、管理学院模式,面对于希望培养微观综合型金融人才的学科来说,可以采取金融学院的办学模式。学科定位的意义在于确定发展方向,中国金融学科历史上走的是宏观与微观结合的发展模式,从现实情况看,宏观和微观方面都应加强。就微观层面来说,一些新兴课程如资本市场分析、公司财务、金融工程、期权期货等需要加紧建设,就宏观层面来说,全球视角应成为研究的新起点。

3.金融专业课程的国际化。现有的金融专业课程中,虽然也有国际金融理论、外汇业务、对外结算等国际金融方面的课程,但中国学生对发达国家金融机构的市场运作依然缺乏深刻认识。加入WTO,中国金融业将直接面对国外金融业强有力的竞争,仅仅业务操作流程方面的知识并不能使我们获得强大的竞争力,我们培养的高层次、国际化金融人才必须具备国际化视野。这方面课程应该包括三方面知识。首先是基本的国际金融理论和业务知识,如国际金融、外汇业务、对外结算等;其次是国际规则方面的知识,如国际经济法、国际惯例、主要国家的金融法律、国际金融贸易组织及其运作等,第三是国际交流方面的知识,如主要国家金融业传统、文化传统、经济外交军事政策、国际交往礼仪、国际谈判学等等。我们还要加强金融学与法学的结合,金融学与数学的结合,金融学与外语的结合,金融学与网络信息技术的结合。

三、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

金融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根据新的发展形势以最快的速度和最有效的方式培养出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

1.从金融国际化的视角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在应用学科中,金融学原本就具有很强的国际性,在现今的金融业务发展中,金融机构的国际业务量占有相当高的比重,不但各国互设金融机构,而且金融机构的资本组成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许多金融机构本身已成为国际性的。金融业务更是模糊了区域概念,业务活动包括客户的选择、融资的方式等均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金融市场已走向一体化。在这种背景下,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很难再分“国内”和“国际”。未来的金融人才必须具有国际视野,必须懂得全球一致的业务规范和趋向统一的管理法规,能够把国情与国际惯例结合起来,能够把握金融发展趋势。

篇9

[关键词]范式;传统公共行政;政策分析;公共管理

[中图分类号]D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1)10-0053-02

1962年,美国科学史家托马斯・库恩在其《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阿次从学术的角度明确提出了关于范式的概念。库恩指出:在科学的意义上,一个范式就是关于现实的一套较为系统的假设。这一套假设主要包括用以阐释和说明某一类现实的规则,而这些规则表现为人们观察现实世界的观点、理论和基本的价值判断标准。关于范式的作用,塞缪尔・亨廷顿这样评价:人们可以宣称只是根据具体的客观事实采取行动,但事实上因为“在我们的头脑中隐藏着一些假设、偏好和偏见,它们决定我们如何看待现实,留意什么事实和怎样判断它们的重要性和价值。”这就是说,由于人们必须清楚地阐述理论或模式,并运用经过阐释的理论或模式来指导自身的行为,因此,范式对于人类的思想和行动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公共部门管理在10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发生了三次重大的范式转换,即从传统的公共行政学到公共政策分析再到公共管理学。

一、传统公共行政学范式

这种范式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形成并在60年代中期以前一直居于支配地位。它主要建立在科层制理论和政治一行政二分法的基础上。它将自己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于行政组织或官僚体制上,以组织的内部取向,注重机构、过程和程序以及行政原则的研究,并以行政效率作为追求的最高目标。

传统公共行政学范式的两大理论基础:政治――行政二分法和官僚制理论。政治一行政二分法主要由美国学者威尔逊、古德逊等人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提出。该理论认为在所有的政府体制中都存在两种主要的政府功能,即国家意志的表达功能和国家意志的执行功能。这两种功能分别称做“政治”与“行政”。也就是说,政治是国家意志的表达,行政是国家意志的执行。政治不能干扰行政,政治追求民主,行政保持价值中立,以追求效率为目标。官僚制理论形成于20世纪初,最集中地表现在马克斯・韦伯1922年出版的《社会与经济组织》一书中。该理论首先把组织权力划分为传统型权威、魅力型权威和法理型权威三种类型,并把官僚制看成为一种组织形态。官僚制理论强调法制条件下的层级制组织结构模式,重视机关内部的规范管理;强调官员职位,包括职业化、专业培训、职位上级任命、终身任职、定额薪金等。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了两种取代传统公共行政学范式的尝试:一种是以弗里德克森(H,George Freder-ickson)等人为代表的新公共行政学。1968年9月,由当时任《公共行政评论》主编的美国行政学家沃尔多发起和赞助,32位年轻的行政学学者聚集在锡拉丘兹大学明诺布鲁克会议中心举行研讨会,会议的主题是寻求公共行政今后的发展方向,通过回顾和总结公共行政的发展历程,讨论这个学科的重点应该放在何处以迎接未来的挑战。会议的成果集中反映在马诺力主编的《迈向新公共行政:明诺布鲁克观点》一书中。该书被称为“新公共行政学”的宣言。其中弗里德里克森的《走向一种新的公共行政学》一文,以及他在1980年出版的《新公共行政学》一书,集中体现了“新公共行政学”的基本观点,他本人也成为“新公共行政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新公共行政学”以一种全新的视角研究公共行政领域,他们不满于传统行政以国家为中心来提高管理的效率、经济和效果,不满于POSDCORB以及诸如操作研究、决策科学、系统理论、PPB、MBO及其他强调“理性”、“科学”、“行为主义”的技术职业性发明。它摒弃政治与行政二分法,更多关心社会公平和有关的价值问题,研究重点也由政府组织机构的静态制度层面转为关注公共政策过程与公共行政过程等动态层面。它强调一种民主取向的公共行政学,但由于新公共行政学自身的一些原因,例如,缺乏概念的连贯性,没有明确限定的宪法基础等。它没有成为行政学研究的主导范式,然而正是由于它对社会公平与正义的追求,对公共行政“公共性”的关注,公共行政学自此开始步入“自觉构建公共性”的历史阶段,推动了公共行政的发展,在某些方面它为新公共管理的产生做了理论准备。

二、政策分析或政策科学范式

从公共管理学科的视野看,60年代末70年代初政策科学是作为传统公共行政学的替代范式出现的,在七八十年代它成为公共部门管理尤其是政府管理研究的主导范式。该范式有如下特点:提倡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为中心。认为人类所创造的科学知识和方法都可以运用于政策研究之中,运用于改进公共决策系统,以提高政策质量;它以实践定向,以发现和解决社会的政策问题为宗旨,指导执政党或国家的各项政策的制定、执行和评估的实践活动;它必须明确地理解和把握社会发展的方向;它必须与客观政策密切相关,即必须具备一种能够包容每个微观具体政策的宏观性格;政策科学对时间非常敏感,它将现在看做过去和未来之间的桥梁,它既强调历史,又注重未来发展。为达到这一学科目的,政策科学重视系统化的知识及理性化的认识,同时又能“客观地”处理超理性过程和非理性过程的变化现象;在传统的学科特别是行为科学和管理科学之间架起桥梁,必须整合来自各种学科的知识,构成一个集中关注政策制度的跨学科系统;应在纯粹研究和应用研究之间架起桥梁;政策科学除了使用成规的研究方法外,还将不证自明的知识和个人的经验当作重要的知识来源;它是关于民主主义的学问,它涉及个人与集体的选择,必须以民主体制作为前提;政策科学的目标是追求政策的“合理性”;政策科学有时间的敏感性,强调政策的历史脉络,特别重视对未来的研究,要求从现有的事实和现状推测未来发展趋势;政策科学采取一种全球观点,将全国、各民族视为一个命运密切相关的共同体;政策科学具有“发展建构”的概念,它以社会的变迁为研究对象,强调对变化、创新和革命的研究。

三、公共管理范式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公共管理范式在发展过程中有两种研究途径:一种是来自政策学院的政策途径,简称为P-途径;另一种来自商学院并受传统公共行政学影响的商业管理途径,简称为B-途径。

p-途径与政策科学范式相关,该

范式以政策研究定向,重视定量分析方法尤其是经济学分析手段的运用。但这种范式存在以下局限:停留于政策制定或规划的研究而忽视政策执行的研究;实际的公共管理部门很少要求正式的定量分析或重大的政策设计,却对政策执行或政策管理有更多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公共政策学院的学者们转向执行研究,兴起了政策执行研究热潮,公共管理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出现的。执行研究从两个方面推动了公共管理的发展:一是执行研究将问题的焦点由组织转移到公共项目及其产生的结果上。它首次使绩效问题变成了争论的焦点,公共行政学者们不能再自信地假定如果行政人员以正确的方式发起执行并调整行政系统的话,政治家所制定的政策就能产生有效的结果。管理绩效问题超出了传统行政学所能解释的范围。二是执行研究超出了公共行政学范围而达到了一个更广泛、综合的跨学科基础。执行运动的学者们想从绩效重要性的发现中创立一种新的知识体系,而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带来了不同的思考方式和知识基础。正是这种由组织结构与过程向项目与绩效的焦点转移的趋势以及不同学科学者的共同努力,促成了公共管理范式的兴起。20世纪70年代中期,公共政策学院的教师们开始使用公共管理一词,并开始设置公共管理课程。P-途径的公共管理强调与政策分析的渊源关系,认为公共管理必须与公共政策的形成与制定密切相关。但又对政策分析所强调的计量分析和经济学的应用的思路不满,而是更看重政治和管理的层面。

为公共管理新范式作出贡献的还有商学院的学者们。他们发展出所谓的B-途径,即强调将工商管理和经济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公共部门管理的研究中,并仍然关注组织结构与过程。B-途径的公共管理重视的不再是内部行政管理的机制与过程,而是受管理主义影响,主张师法企业,以企业管理的方法来提升公共部门的服务质量。经过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孕育和进化,公共管理的P-途径和B-途径逐渐汇合,形成公共管理的新范式。1991-年9月20日,21日,来自全美的73位学者汇集于MPA项目发源地的雪城大学(syracuse University)麦克斯韦学院,举行第一次美国的公共管理学术研讨会,这可以说是公共管理范式诞生的象征性标志。在此之后,全美公共管理学术研讨会于1993、1995、1997年召开多次研讨会。

依据张成福、陈振明等教授的观点,公共管理范式具有如下特点:

1.公共管理是一种新治理。传统公共行政学强调的是政府(行政机关)管理。而公共管理中的管理者,除了政府行政机关外,还包括政府立法机关、司法机关,非营利部门或非政府组织,甚至私人部门。它强调的是治理,即由众多行动者组成的一个关系网络,和众多行动者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

2.公共管理范式将传统公共行政学的“内部取向”转变为“外部取向”,重视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强调以最高管理者的战略设计、政策设计为焦点。这使得战略管理、项目执行、绩效评估等主题成为公共管理的核心主题。

3.在管理方法上,公共管理讲究实用主义。认为公共部门与私部门所使用的管理方法是互补而非替代的关系。主张在维持公共性的基础上运用私部门的管理手段或管理精神以解决公共问题,满足民众的需求。

4.公共管理强调价值调和与责任。公共管理强调价值的调和,不仅重视经济、效率,同时也重视公平、正义和民主。公共管理在主张弹性、自主管理的同时,强调责任的重要性,并认为只有发展客观有效的绩效测量标准,政府的责任才能落实。

5.公共管理具有鲜明的实践导向性。公共管理产生的基本原因,除传统公共行政学旧有的学科局限外,还有回应知识经济和全球化条件下公共领域中出现的大量新现象、新问题的挑战之原因。政府部门的改革、再造、创新一直是公共管理研究的主体。可以说,随着时展、政府改革的持续,公共管理理论亦将不断发展。

6.公共管理具有理论上的包容性。传统行政学主要是建立在政治学的基础上,尤其是将官僚制理论和政治――行政二分法作为其理论基础。公共管理则基本上是一个科际整合的研究领域,它从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借用了许多理论与方法。因为公共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多学科共同努力,只有在不同学科的渗透和融合中才能找到途径和答案。

参考文献:

[1]陈振明,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张成福,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篇10

【关键词】电子商务网站;实验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09)12―0119―04

引言

社会分工的发展曾使高等教育的学科分类和专业方向越来越细化,但是随着信息经济、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需要更多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又要求必须传授广博的知识。因此,对大学生实施通识教育是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大趋势。20世纪80年代以后流行于欧美的教育理念之一――博雅教育(Liberal learning)就是通识教育,它强调通过多元化、多样化的课程体系与“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培养出知识、能力、道德意识、完善人格和谐发展的人才。因此,许多学者提出计算机类学生也要加强管理学科的学习,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另一方面,目前的管理教学实践也指出,单纯的管理学习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管理能力,也不利于管理专业的素质提高,产生了管理人才“纸上谈兵”的现象。电子商务专业的教育正面临这样一个新的教学问题。电子商务人才包括技术服务支持人才、一般管理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目前我国高校电子商务专业片面强调技术人才的培养,忽视了对技术、管理、金融、法律等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这并不符合中国企业目前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实用需求。

一 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系统

电子商务是一个理工与经管交叉型、复合型新兴学科,是一个需要广泛学科基础理论训练和应用实践能力培养的专业。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绝不是经济管理知识与计算机知识的简单叠加。通过对各类高校已有的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和社会对电子商务人才需求的分析,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应具有四个层次的能力,它们依次为电子商务建立的网络硬件、电子商务实施的软件、电子商务应用、电子商务营运、管理。围绕这四个层次的能力需求,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如下图1所示:

图1 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

该课程体系结构的核心为“基础+核心+特色”。基础类课程是打造学生扎实的经济、管理和计算机理论知识。经济类课程包括宏、微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管理学课程包括:管理学、市场营销、财务管理;计算机类课程包括: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程序设计。核心课程主要阐述了电子商务方面专业知识和理论。特色课程则是围绕着电子商务的运营管理而构筑的,主要是综合运用方面的课程,其目的在于打造学生的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该课程体系是强调综合素质,突出实践能力、工程能力培养为特点的具有不断自优化功能的实验体系。在大部分课程中设有实验部分,从整体角度来整合实验教学内容,以适应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要求,体现实验教学内容的现代化、信息化、综合化。基于该课程体系,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这一部分主要通过二次社会实践、二次学年论文、二个专业实习来整合学生所学习掌握的理论知识,以增强和锻炼学生实际的项目开发和管理能力,树立更好的团队合作精神。通过电子商务论坛形式,邀请一些成功的职场人士来校做讲座,以此形成学生的第二课堂,让学生直接了解社会最新发展变化,以拓展他们的视野。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国家级、市级、校级电子商务竞赛和创业大赛,开阔学生视野,增加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

另外,电子商务课程需要增加双语课程,与国际电子商务教育接轨。除了学院的公共外语课程和专业英语课程,还将国外一些优秀的并符合中国发展的课程作为补充,加入到本科教学中。作者在澳大利亚访学期间,发现国外对电子商务课程的实践性要求更加严格,电子商务课程划分很细。如电子商务课程中,澳大利亚学校设计了如在线购买,在线库存管理,在线销售,预算分析,虚拟社区,网站开发等多门课程来完成教学。每个课程都有相关的实验设计和考评方案。针对在线支付,他们也有专门的课程来教授。由于他们是私有银行,因此不同银行的交易手续和方法都有区别。完整而细致的课程设计使他们的学生动手能力很强,毕业后可以直接进入岗位工作。

二 电子商务网站规划与管理课程的教学要求

本专业培养目标是能够运用信息技术、经济管理与现代商务管理理论、网络营销与电子商务理论进行企业经济管理、数据分析、营销的复合型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电子商务网站规划与管理课程作为专业核心课程,对所有专业课程作汇合总结的功效。培养信息技术和管理技能是本课程的重点。其中,信息技术体现在网站规划中:市场调查的数据处理技术、网站制作的软件开发技术、网站的服务器计算机技术、网站管理的数据分析技术。管理技能体现在网站规划中市场分析技能、网站页面设计规划技能、网站推广技巧、网站管理的技能。从网站的可行性分析到最后管理方案全过程都需要有一个项目管理的技能。

电子商务网站规划与管理课程中主要讲授信息技术和管理技术二个方面的知识,而这两个内容属于两个不同的学科和专业。因此,如何在一门课程中将两个专业的知识进行有机配合,实现网络商务方案,是本课程的难点。一方面,课程教学花一定的时间介绍管理技巧(如SWOT技术、市场细分概念、客户关系管理等)和信息技术(如统计技能、页面制作技巧、图形处理技术、数据分析工具等)。另一方面,在教学计划上把相关知识的课程安排在前期完成,如数据分析、管理信息系统、管理学等。

在课程教学中,针对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本课程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师在网上构建立体化互动教学模式。全部课程采用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学生讨论、实践操作等教学方法相结合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构建一套由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

国外的教学很注重同学的互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只讲解一半的时间,还有一半时间会留给学生进行头脑风暴的讨论,小组作业或者同学作业演讲。这种方式便于同学对课堂内容更加投入,进行自主的学习。对于教学内容,他们要求教师将教学内容细化并分解,然后按步骤的教学。因此,很多我们认为的难点内容,对于他们的教学来说只是教学的步骤多一点,时间长一点。我们教师也发现,当难点被分解讲解后,同学可以很容易接受,而且不易有误解。

三 电子商务网站规划与管理的实验环节设计

电子商务是一个理工与经管交叉型、复合型新兴学科,是一个需要广泛学科基础理论训练和扎实应用实践能力培养的专业。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满足教师的教学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觉得很费劲,过于虚拟,不易有直观感觉。根据这种情况我们建设商务网站立体教学包和直接可以操作的实践环节,让学生可以自己开发和经营网站,不仅学习了知识,还可以获得一些实践经验。

本课程内容以商务网站规划与管理的实践为线索来确定课程的知识结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达到以下基本要求:1)要求学生能够全面掌握网站规划的基本知识和方法;2)能够初步应用理论知识分析、设计和制作网站;3)要求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相关内容和方法,能够对商务网站进行、推广、分析、管理和评估。根据课程具有的实用性的特点,实验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应占有重要地位。

1 电子商务网站规划报告

电子商务网站的目的是为电子商务企业服务的。本实验要求对企业环境进行分析,并规划电子商务网站如何为企业服务,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实验者将选择一个熟悉的行业或者已经成立的公司为调查背景,然后分析其行业状况,公司发展状况和对电子商务的需求。根据当前的经济社会状况,确定该企业的商业模式。针对新的商业模式做详细的市场分析(其中客户分析和竞争对手分析为必做项目),确定建立电子商务网站的目的。

2 电子商务网站制作

此实验帮助学生应用计算机技术来解决实际问题。根据网站的规划报告,收集制作网站的必备信息,规划网站的功能,并设计网站的流程和网站的栏目。最后应用网页制作工具将制作出一个完整的网站程序页面。

3 商务网站的推广营销

网站制作并后,是没有点击量的。这个时候实验者要应用推广营销技术进行网站的推广营销。根据课堂讲授的网站推广营销技术和手段,和网站的成本要求,实验者要设计一套商务网站推广方案。

4 商务网站管理策略

商务网站的管理主要是客户管理、商品管理和决策分析系统等内容。本实验延续前面实验的结构,完成商务网站的管理方案的分析和设计,其中包括客户管理、商品管理、决策分析管理和安全管理。

四个实验的设计目的是通过实验环节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并增强应用和创新能力。其对能力的培养可参看下图2。

图2 实验环节设计

本课程实验教学环节采用了灵活的小组方式完成,完成后每小组选派同学上台演讲向全班同学演示,并由其他小组对分析和设计提出疑惑,再由该小组同学进行解答,最后由全班同学互评分数。这种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展开了头脑风暴式的讨论,充分调动了同学的积极性,激发了同学的兴趣。同学将好的作品在外投稿,参加校园网上创业活动和阿里巴巴举办的“明日网商”比赛,获得了很好的成绩。

学生的评分环节在国外教学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通常要求教师在实验前清楚告知同学评分标准,并对每个评分标准有详细解释。同学会根据评分要求来完成实验,教师则必须严格按照评分标准来评分,避免不公平的现象。

本实验课程学生评分以小组宣讲计划书内容为主,要求阐明计划书各个部分内容,具体评分标准为:各部分内容逻辑清晰、合理(40%);计划书具有可行性(30%);创业的盈利模式具有可借鉴性(30%)。

教师评分以小组提交的实验报告为主,要求各个部分阐述有逻辑、有调查数据的支持,具体评分标准如下表:

表1 实验评分标准

*以上评分标准对学生公开,学生互评也可参照此标准。

*学生互评和教师评分各50%,作为该实验的最后评分。

四 总结

本文基于电子商务网站规划与管理课程的特色并结合国外教学的经验,设计了一套学生可以活学活用的实验计划。在实施中,受到同学的好评。但对于实验中会出现因为时间不够,同学设计的网站不够精美的现象。可以考虑改为现有网站的体验报告,并设计改进方案。

本课程实验设计环节是根据电子商务专业特色,并结合本课程在专业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而设计。和以往的课程实验比较有如下特点:

实验内容具有可操作性。在本科教学中,不是所有的课程都有实验。因为有些课程很难开设出让同学具有可操作性的实验。本课程如果单从内容上看,也是虚化的内容多,动手操作的内容少。在实验设置上,本课程将项目计划书和网站制作相结合,以电子商务网站为主导线索,从规划、制作、推广到管理策略一步步实现了一个网络创业的计划。同学普遍觉得学有所得,而非泛泛而谈,也绝非纸上谈兵。

考核目标明确。管理类的课程作业和实验因为不能像一些工科类科目做具体的程序项目,往往内容和考核目标比较虚化。在这方面,国外的教育比较成熟,他们对每个知识点进行细剖,然后针对课业有明确的评分点。就拿烹饪课程来说,对于一份菜式的肉要切多大,配菜要几克,其形状和大小都有明确要求。这样学生对考核内容也非常明确。

实验设计囊括了电子商务专业的重要课程。本课程是专业核心课,本身有一种汇总其他多门专业课程的特点。课程实验设计考虑到这一点,并注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四个实验完成后,同学会发现实验完成了一次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的复习,同时培养了学习能力、实践能力、通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

参考文献

[1] 宋文官,胡蓉,徐文,编著.商务网站规划设计与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 宁华.论电子商务实验课程体系构建[J].旅游学刊, 2005,(12):91-93.

[3] 胡玫艳.电子商务实验教学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10):1223-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