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叛逆期的心理疏导方法范文

时间:2023-10-18 17:20: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孩子叛逆期的心理疏导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孩子叛逆期的心理疏导方法

篇1

这是家长面对孩子特别叛逆不听话首先要遵守的原则之一。孩子特别叛逆不听话,说明孩子的叛逆心理非常严重,会有极强的好斗性,对父母的强硬干涉非常反感和厌烦。一旦父母强硬管教孩子,和孩子对着干,不管父母说的对错,孩子在叛逆心理作用下,都会与父母对着干,父母越强硬孩子反抗越激烈,叛逆行为越严重,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有的时候孩子叛逆行为是可以自行纠正的,反而在父母的强烈干涉下变的更加严重,最终固化在孩子身上,变的难以纠正。最好的办法就是,父母给孩子摆事实讲道理或者旁敲侧击的向孩子提出意见,让孩自己知道自己的错误,从而改正。

2、减少冲突,顺应孩子,体验犯错。

孩子特别叛逆不听话的时候,孩子是听不进去家长的金玉良言的,只会认为家长的想法陈旧了是不对的。叛逆期的孩子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强烈,具有强烈的冒险精神,喜欢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情。有句话叫“不撞南墙不回头”,很适合叛逆期的孩子。家长不如在确定孩子的行为产生的后果比较轻的情况下,顺应孩子,放手让孩子去尝试,让孩子吃点苦头。孩子受到教训,就会知道事情的对错,会自动改正自己的行为。

3、耐心倾听,尊重孩子讲道理

耐心倾听是一种很好化解矛盾的方法,很多孩子叛逆都是因为父母不理解自己,只喜欢管教自己,不听自己的意见。孩子在长大,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也有自己的自尊心。孩子特别叛逆不听话怎么管教?父母要放下家长的架子,不要用命令的语气跟孩子谈话,一味的强加说教,要尊重孩子及其想法,和孩子讲道理,以道理的对错来教育孩子,而不是用自己的身份来决定事情的对错。往往孩子的一些所谓的“叛逆”行为,也是有其合理原因的,家长不妨认真耐心倾听孩子的想法。即使孩子的想法错误,家长也要给孩子讲明白其中的道理,让孩子自己从实际的情境中得到教育。孩子特别叛逆不听话。

4、找到孩子叛逆的根源

每个孩子叛逆都不是无缘无故的,背后肯定有它深层次的原因,比如有的因为父母离异所造成的,有的是娇生惯养造成的,有的是自身认识不够造成的,有的是孩子生理发育导致的,有的是外部环境影响的等等。孩子特别叛逆不听话肯定是有原因,往往原因还比较复杂。纠正孩子的叛逆行为容易,却不能根本解决问题。想要彻底解决孩子叛逆问题,还要找到孩子叛逆的根源,从根源改变孩子叛逆。

5、及时进行心理疏导

篇2

关键词:初中生;叛逆;关爱;宽容;耐心

叛逆是一种心理现象,心理学家普遍认为,叛逆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它的出现,存在着明显的年龄特征,青少年期较为突出。叛逆心理具有负效应,轻者对学习、生活等构成消极影响,重者则导致过激行为,严重影响一个人的成长。因此,认真研究青少年学生叛逆心理的成因,寻找积极的转化之路,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课题。

一、初中叛逆学生的形成原因分析

(一)初中生叛逆是人性的本质使然

初中时期是一个孩子从幼稚走向成熟、开始主动承担责任、逐渐形成自己的个性、成就一个完整的自我过程。初中生的大脑结构和机能已趋于成熟,思维方式或视角已经超越童年期单一化的正向思维,向逆向思维、多向思维或发散思维发展,进而逐渐形成强烈的个性意识、独立意识和成人意识。初中生出现叛逆是一种普遍现象。

(二)初中生叛逆是心理上不成熟的表现

青少年在心理上的成熟滞后于生理上的成熟,在心理的认知发展中,由于阅历和经验不足,孩子的认识是不坚定的、容易动摇的。思维虽然有独立性、批判性,但认知事物和问题时由于不全面客观而会出现偏激、片面、固执甚至极端化,把家长、教师的劝说、指点、提醒和督促看成是不理解、不尊重的管教与约束,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做出违背施教者初衷的事情。

(三)初中生的叛逆与家庭的不良影响有关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基本环境,家庭中不同的教育方式会培养出孩子不同的心理品质与个性。家庭中的不良因素有:家长教育方式的简单粗暴,命令式的说教,专断式的压制、无休止的唠叨以及在生活、学习等方面期望值过高、要求过严等,这些都会给孩子造成心理上的压力,天长日久,孩子的心理就有抵触,进而产生叛逆心理。

(四)学校教育中不恰当的教育方式

不恰当的教育方式是逆反心理产生的主导外因,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由专职的教育者对学生施行的双边活动。因此,对学生心理现象的形成、发展起着主导作用。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有不公正的对待,就会导致其逆反心理的产生。

(五)大众传播与社会文化对初中生的影响

以电视、网络为主的大众传播媒介的特点是注重大众化、新奇性,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对青少年起负面作用的不良因素,影响并辐射着青少年反文化心态和反文化意识的形成。

二、初中叛逆生的转化策略

(一)投其所好,对症下药

对于已经产生逆反心理的学生,教师应对症下药,因势利导。造成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于缺乏知识经验而造成逆反心理的学生,要尽量联系他们的实际,运用具体生动的事例,讲清道理,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形成正确观念;对于教师因处理问题不公正或要求过繁又不严格执行造成逆反心理的学生,教师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不断改进工作,以实际行动取信于学生,重新赢得他们的信任与支持;对于因教师要求过高、过严、过急,导致产生逆反心理的学生,教师要摒弃强制手段,更不能求全责备,应制定符合学生实际的要求,提高他们对执行教师要求的意义的认识。

(二)用关爱和宽容的力量感化叛逆学生

1.关爱的力量

心理学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与传承,需要在良好的心理认同的基础上进行。心理认同容易入耳、入脑、入心,形成共振效应。反之,则会出现思维盲点,产生心理障碍,影响其效能。因此,要防止和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形成心理上的认同,在教育工作中,教师必须对学生倾注爱心,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处处体贴关心学生,以赢得学生的热爱和拥护。

2.宽容的力量

对学生过于严厉,一味指责,或过多采取冷处理的态度,都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助长他们的叛逆思想,进而使师生之间形成敌对态势。此时,教师不妨一改往日的严苛态度,用宽容的心去接纳学生的错误,再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针对性教育,可能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用耐心和坚持赢得学生的信任

教师要尊重学生,学会耐心倾听,才能了解学生,然后对症下药,解决矛盾。当学生充分表达意见后,教师应做出积极的姿态,这可以让学生心情愉快,充满成就感,有利于双方下一次的情感交流。对于学生的偏激行为,教师要耐心细致地疏导,不随意指责或草率评论。学生出现逆反多用“冷处理”,以疏导为主。当学生出现逆反心理,往往来势凶猛,进行公开抗拒和吵闹。这时千万不要实行“关、卡、压”式的堵,而应该先“冷处理”,再想法摸清情况,了解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然后心平气和地交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耐心和坚持赢得学生的信任,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对初中叛逆学生的转化,要针对其心理特点进行教育,要做到使教育与学生的心理相匹配。要求我们在了解学生心理特点的前提下,对症下药,采取多种方法,转变学生的不良心理,使学生的不良心理得到控制,转化为前进的动力。

参考文献

[1]杜月玲.感化叛逆学生三法[J].广西教育,2011,(09).

篇3

关键词:职校生;心理健康;逆反心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2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4-0045-01

职业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他们中的大多数学生是基础教育中经常被忽视的弱势群体,这也决定了他们的心理问题多发而且日益复杂,是一个需要关注的特殊群体。近年来,我国职校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心理问题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并突现出一些新问题,诸如:意志薄弱、行为、情感偏离常态;他们情绪不稳定,自控能力差;自我中心,耐挫折力弱;他们打架不计后果,他们说谎、厌学、逃学……表现出一系列心理行为问题。这一切令家长越来越感到头疼,老师越来越感到棘手。职校学习时期是职校生从心理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是他们的个性人格趋于定型的时期,也是对他们进行心理教育的最佳时期、关键时期。为此加强职校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

1.案例描述

韦某,男,16岁,走读生,学习成绩较差,智力较好,对专业感兴趣,专业成绩较好。喜欢上网,性格倔强,自尊心和好奇心强,逆反心理十分严重。经常和父母、老师发生冲突、顶撞,有很强的抵触情绪。对老师的批评要么以沉默相对,要么肆意顶撞。课堂上故意讲话,做小动作,老师点他名字,他就抵赖、不承认,课后完不成作业。在一年的时间里,与大部分任课老师发生过顶撞。与同学关系也很不好,爱挑剔别人的意见,言行偏激,常与同学打架斗殴。班主任对此毫无办法。针对这位学生,我首先通过积极倾听、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温暖接纳、情感反应和内容反应等咨询技术来建立良好的关系,让其感受到被接纳、被尊重信任,同时也能初步了解他的情况。 其次和同学们直接进行讨论:如父母、老师等他们的哪些言行让你觉得不能理解?尝试过与父母、老师们心平气和地沟通吗?如何沟通的?表达自己不满情绪时通常用怎样的方式?效果如何?再次教给他合理宣泄的方法,对自己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最后帮助他采用行为疗法,帮助他制定计划方案,逐渐减少叛逆性的各种表现。通过辅导,程某的逆反心理已有所改观,和老师、家长、同学的紧张关系也得到了缓解,最大的一个变化是做错了事能主动承认,学习比以往认真了,作业也能按时交了,学习成绩有所提高。

2.案例分析

该生的叛逆行为是进入过渡期的一种表现,许多即将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对大人都有一种逆反心理。他们往往把家长和老师的批评、帮助理解为与自己过不去,认为伤害了自己,因而就会表现出严重的敌对倾向。由于他正处于成长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家长和老师的监护,反对成人把自己当成小孩子,同时,为了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易对任何事情持批判的态度。

3.形成原因

3.1主观原因:①心理上受挫。该生中考没有考上理想的高中,心理受挫,又具有强烈的自尊性,就可能发牢骚、闹情绪,甚至而用“非常” 方式需求关注。②好奇性驱使。 该生对未知事物有好奇性,总想解开他们的“神秘面纱”。探个究竟,看个明白,亲身体验一下,往往事情越有阻挡,对学生就越有诱惑力。③性格上倔强。该生常以自我为中心,爱耍小脾气,听不进不同意见,拒绝有意帮助,自控能力较差。④年龄特点。该生16岁,正处在青少年特有的半幼稚半成熟的时候,使他看问题容易产生偏见,以为与老师、家长对着干很勇敢,是一种英雄行为,因而盲目反抗,拒绝一切批评。青年期好胜、好强、好奇、好变、好疑的心理特征,本身就包含着某些逆反心理的因素和产生条件。

3.2客观方面:①家庭环境。该生的父母为初中文化,家里田地少,常常需外出务工才能满足日常开支。生活压力较大,时间也很长,和孩子的交流很少,遇到问题就会斥责、谩骂孩子;而他的母亲主要关心孩子的营养状况和学习成绩,忽视孩子的思想教育。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两人的方式也常常不一致。②教师态度。个别老师不懂得学生的心理特点,不能正确对待他所犯的错误,缺乏民主意识,对学生缺乏爱心 、耐心,教学方法简单、粗暴,易使学生产生对立情绪。

4.解决对策

“逆反心理”是一种消极的抵抗心理,这种心理一旦产生,就会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对我们的教育乃至所有的言行都持否定的态度,使教育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久而久之还可能导致矛盾激化。因此,我们一旦发现学生对自己形成了“逆反心理”,应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疏导。对策如下:

4.1客观评价学生。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他的成绩、性格、能力,不能偏心、偏爱,不能过分注重成绩,而忽略思想品德等素质的提高。如语文老师因他语文成绩不好,老师当众批评,增加了他的逆反心理。

4.2尊重理解学生。尊重他的人格,不对他冷嘲热讽进行心理施暴。要百倍地关心爱护,多与他接触,深入了解他的内心世界,做他的朋友和知己,进入他的内心世界,才能相处得更融洽。相处融洽,他当然就不需要叛逆了。

4.3真情疏导学生。当他犯错误时,不要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点他的名字,而是在与他个别交谈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耐心帮助他分清是非,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愿意主动地去改正。逐渐缓解紧张的师生关系。要反复抓,抓反复,平时多留意观察他的情绪变化,经常与他交流、沟通,深入了解他的内心世界,帮助他解决青春期的烦恼。

4.4冷静对待学生。学生叛逆,教师家长一定会不满。因此,会用声音来压倒他,用拳头来打倒他。急躁处理容易偏激,应该提醒自己,保持冷静,也等他冷静,才进行沟通。孩子叛逆,不懂得控制自己。但大人成熟,应该要懂得何时该保持冷静。

篇4

关键词:学生;青春期;叛逆心理;对待方法

        笔者多年来从事高中教学,对学生的青春期特点,叛逆心理深有体会。现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以及学生的转化工作就“正确对待青春期学生叛逆心理的研究”这个主题谈一些笔者的体会和做法。

        此年龄段的学生有相当部分是比较叛逆的,所谓叛逆心理是指人们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叛逆心理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是该年龄阶段青少年的一个突出的心理特点。因为青少年正处于心理的“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小孩”,而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就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批判的态度。正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忽视了自己的独立存在,才产生了叛逆心理,从而用各种手段、方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的平等地位。叛逆心理虽说不上是一种非健康的心理,但当它反应强烈时却是一种反常的心理。它虽不同于变态心理,但已带有变态心理的某些特征。如果不及时矫正,发展下去对青少年的成长非常不利。

        逆反心理的危害:“逆反期”的心理、行为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会导致青少年对人对事产生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对抗社会等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工作消极、学习被动、生活萎靡等,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犯罪心理和病态心理转化,从而走向极端。

        爱是世界上最动人的语言,充满爱意的班集体则是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一方沃土。笔者努力把班级体,看作是一个大家庭。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是这个家庭中的一员,要想家庭兴旺,必须大家努力。笔者倡导让学生做班级的主人,大家一起创建一个文明守纪、团结互助、勤学上进,有强大凝聚力的班集体。

        笔者在工作过程中还得到了许多学生的帮助,是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使他们渡过了难关,战胜了青春期的消极情绪。他们就是高二(13)班的全体教师和可爱的孩子们以及所有关爱高二(13)班的领导---尤其是德育处王荣春主任、年级主任房玉进、杨建刚团委书记、王清军老师等和学生的家长。所以在对待叛逆期的学生时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大家一起努力。笔者教高一学生时,这些学生有很多的坏毛病。高一刚开学时的学习生活卫生等习惯差,集中调皮孩子多,有“十大金刚”的说法,德育处王荣春主任专门组织开会,会前让笔者好好了解情况,会上建议各处室人员、包括他自己与这些孩子结对子。通过大家的帮助及教师们的不懈努力,一路走来,现有了很大的进步,学生心态都非常好。学生们先后获得过冬季长跑团体奖、运动会方队表扬、团体操比赛第二名、优秀班集体称号、歌咏比赛最佳组织奖、课间操跑步三等奖、卫生示范班、卫生达标班、张文哲获年级演讲比赛三等奖等殊荣,并获得了领导和家长的好评。这一年来逼着做得最多的就是和学生融为一体,做学生的大朋友。

        在这期间,笔者的做法是,用真诚的师爱唤醒学生。高一接班,笔者就先想办法和他们搞好师生关系,与孩子们交朋友,用换位思考,站在他们的角度想问题。让他们真正感到笔者的真诚,真正感到我笔者是为他们好。笔者平时的教育是在乎他们、关心他们的表现,不听话当然有批评,但笔者更多的是充当引路人。要求学生做事要讲求良心,尊重他人,要学会感恩,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自然地接受笔者的观点。对于有缺点和错误的学生,笔者不是一味的训斥和挖苦,伤害他们的自尊心,而是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在情与理方面多作疏导工作。即便笔者偶尔火气很大,也尽量压住自己,提醒自己耐心点,避免与过于叛逆的学生发生摩擦,以免自己的绝招难以施展。所以接班至今,笔者可以很自豪地说一句,他班的任何一个学生都不记恨他。有这样一句话:“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在我们班,笔者把每个同学都看成朋友,对于差生,不管是在谈心还是闲聊,笔者总是注意给他们心理暗示,让他们觉得老师喜欢他,认为他“行”。笔者的班级现在

有很多这样的男同学,他们学习成绩很平常,比较调皮,但体育成绩比较好,特别喜欢打篮球。但若直接强行反对他们去打篮球,学生一定会在心理上与教师抵触。所以笔者没有这样做,而是找机会和他们谈心。笔者说:“你若体育好,高考要比其他同学有优势,如果你今后考上大学,那你绝对是很吃香的,你知道吗,现在好多单位都喜欢艺体人才。找工作会更容易些。”此外,笔者和其它教师还建立了“一帮一”互助对子。

 在工作教学过程中,也有许多学生不理解笔者及教师的所作所为,但笔者并没有在意那么多,仍然为学生的成长不断努力。笔者也与学生坦诚相待,他对学生坦诚地说,他在乎的不是那点班主任津贴,在乎的是学生是否有好的习惯,在乎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在乎的是你们今后的人生道路如何。

        紧抓学生心理特点,笔者在“和睦”“团结”方面下了很多功夫。具体体现如下:邱东建转学—笔者开了简单的欢送会,本班的学生全到,其他班的学生也有同学来。学生们跟笔者的关系都特别好,学生有人称呼她李姐,班里男生大多调皮习惯不大好,笔者有时也打趣说他们“像土匪”一样,他们也打趣叫笔者“司令姐姐”,他们还将班级qq群昵称就叫“盲盗”集团。不少的家长也告诉笔者孩子们在家懂事多了。

        笔者还经常与学生家长联系,就是要让家长们知道,我们对他们的子女是真的很关心。家长会上,针对孩子的特殊心理发育时期,叛逆心理较严重,不论孩考试成绩和在校表现多么不尽人意,家长和教师都要采取适当的措施,防止事得其反。笔者劝慰每一个家长去找孩子的闪光点,回家之后表扬他们的进步、优点。不足也不要打骂,抓住时机正确引导。所以次日孩子们返校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那一刻笔者觉得自己也是幸福的,孩子们也不会出现开家长会不通知家长的情况了。杨梅的家长专门来校说了一番话---“我原以为我已很会说话了,没想到(13)班的老师更会说,尤其是班主任说的更好---”,刘炳晨的家长---孩子进步了二百多个名次、王平的家长---“孩子进步很大,感谢老师”—李淦的家长---“孩子虽然在班级有点退步,但在年级却进不了不少,说明(13)班是一个团结进步的班,感谢老师”等。还有一位家长在会后说“把孩子交到这些这么负责任的教师手上,我们放心。还有很多感谢等等的话语,这些话让笔者心里很感动,觉得自己在心理方面工作还是有收获的。

        班主任工作使笔者深深体会到,班主任需要的不仅仅是责任心和实干精神,还需要极大的智慧。笔者会更加努力的在以后工作中勤于思考、乐于探索。这里教师们付出的是汗水和泪水,不计较个人得失,但他们却在乎那一份份充实,及沉甸甸的情感。希望越来越多的教师会和笔者一样,致力于教育事业,真正关心青春期孩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边玉芳,蒋赟.青春期心理危机的类型、表现、特征及干预现状的剖析[a].第十届全

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

[2]牛涛.中学生叛逆心理的探究与思考[j].内蒙古教育,2008(12).

篇5

关键词:叛逆学生;管理方法

1.引言

班集体中常出现这样的学生:错误不断,屡教不改,软硬不吃,不服管教,甚至对老师怀有深深的敌意。在一个班级当中如果有这样的学生存在,他们就像是给老师身上加了个定时炸弹,不知什么时候就会突然爆炸,给自己的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麻烦。我个人认为对这样学生的管理应该从其形成入手,找到这样学生形成的原因再入手管理。

2.逆反心理形成原因

职业学校的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随着独立意识与自我意识的逐步增强,他们迫切希望摆脱外在的束缚,“叛逆”性强。在社会角色转变时期,由于父母的呵护,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了,但精神上却很匮乏,这些都会容易引发学生的对抗行为,这些对抗情绪长久得不到合理疏导时,他们就会采用一些与常态学生不符的行为来表示他们内心的矛盾。而这样的学生在老师、家长的眼中往往是“问题孩子”,对其有嫌弃心理,打骂是对这类学生常用的教育方法。

3.缩小心理距离控制学生情绪

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可以使教师教育教学措施得到很好的执行。因为心里距离缩短了,师生间的情感也就融合了,这样有利于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晓之以情,才能动之以理。叛逆心较强的学生相对于其他学生,是处于一种被孤立的境地,老师更要无私地献出爱心。

在生活上也要多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多留心他们的需要。这样能建立师生的情感,便于教育工作顺利进行。老师要善于发现叛逆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采用鼓励的教学策略,对这类学生多一份期待,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创造机会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鼓励包含表扬的成分,但绝不等同于表扬。因为有些时候叛逆学生对表扬是不以为然的,相反你对他们的重视才是他们想要的。而且单纯的表扬容易陷入为表扬而表扬的被动状态,达不到预期效果。所以说,对学生叛逆心理的矫正主要应采取走近学生心灵,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方法,而不应采取政治说教,更不能采取压服式,强攻冒进,古人云:火气太盛易伤人。所以在遇到叛逆生出问题时老师要尽量压制心中的怒火,让叛逆生大大出乎他准备挨训斥的意外,情理双重交流,让他久违的心如沐浴冬阳,如遇春风,如果总是西风凌厉秋霜肃杀的训斥和强攻冒进。那么老师的教育不但收不到良好的效果,甚至会是竹篮打水,到头来只是一场空,甚至还会使学生的叛逆心理在原有基础上发展的更为严重。对于叛逆学生的情绪引导老师应注重提高叛逆生的情绪认知能力。1、提高他们对自己情绪的觉察能力;2、提高他们对他人情绪的识别能力。要做到以上两点就要为叛逆生树立真实的自信、培养豁达乐观的心态、培养适度的紧迫感。当这类学生的情绪得到很好的控制后,管理的难度也就大大减弱了。

4.注重管理策略;引导其正常发展

对学生有爱心,施以鼓励的教学策略。不是说放弃原则,对叛逆学生犯的错误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对待学生犯的错误,绝不应姑息,姑息就毫无是非可言。但对犯错误的学生,教育时要注意策略,注意研究一下学生的心理。老师对于学生的错误,要做全面了解和深入分析,不要主观臆断,道听途说,不要用以往的过失推断当前的错误,不要轻易给学生下品质上的定论。尽量不要出现这种情况:当叛逆生出现问题的时候,自己却“包揽”过来,滔滔不绝地从过去说到现在,从现在说到将来,从正面说到反面,从个人说到群体,从危害说到益处……把事情分析得那么细碎,把问题认识得那么深刻。殊不知,站在你面前的学生根本就没有在听你说的大道理,他们无动于衷、满不在乎,而且在内心当中早已开始排斥你。

对于这种情况,老师要少说话,首要任务是静静地、和颜悦色地耐心倾听。在倾听学生的诉说中,在倾听矛盾双方的陈述中,观察其神色,窥探其心理,把握其思维方式,了解其态度倾向,摸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发现问题的实质。而且决不能让叛逆生心里觉得我就是在责怪他,全部都是他的错,即使自己要发话了,也绝不用一连串的“气话”、一连串的“为什么”去质询他。否则,他就不会对你吐露心声。结果会使本来应当充满理解与关怀、真诚与感激,充满“人情味”的处理问题过程变得压抑沉闷、紧张僵持,问题反而得不到解决。老师要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反省自我,合理发泄不良情绪。对于叛逆学生,当他们犯错误时,你立即批评他,甚至是在大庭广众之下,这样反而适得其反。犯错误的学生,当下他的情绪正激动着,情绪激动意味着他理智的缺乏。此时对这样学生的处理,太严了容易激起其逆反心理,和老师严重对立;太缓和了,又会给他们“老师软弱!好欺负”的错觉,失去对老师的敬畏。此时,不妨用稍带严厉的语气,把学生带到一个无人的相对陌生的环境。根据心理学上的观点,人在陌生的环境里,心里总会有些不安。这样的环境对于叛逆学生情绪的平复有帮助,可以让他静下心来想想刚才犯的错误以及老师可能的批评。此时老师再以真诚的表情,恳切的语言,心平气和的与学生一起分析问题的利害,学生较易接受,教育效果会很好。如果学生犯的错误是以前的常犯问题,情节轻的,不妨尝试“调侃”的方式,刺激一下他的自尊心,当然这中方法的使用,要在你充分了解了这个学生的个性后再用,否则会有反效果。

总之,老师教育的对象是人,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尊重人的社会性规律,把班级教育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结合起来,做到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齐抓共管,充分发挥环境的育人作用。此外,由于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正在形成过程中,老师要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言传身教,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作者单位:泸州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喻进,曾力;构建以人本管理为核心的大学生管理新模式——基于大学生特殊群体的实证研究;时代文学(下半月)2008-02-15期刊

[2]唐弋,彭鎏佳;从制度管理到自我管理——浅谈大学生管理工作;世纪桥2007-10-10期刊

[3]石钟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篇6

一、了解中职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造成现今学生心理不健康的因素,主要来自家庭和学校两个方面:从家庭方面看,独生子女的现象使家长对子女的管理模式往往是在物质享受上百般迁就,在学习上百般苛求,前者使他们缺少心理承受力的锻炼而后者又使他们面临压力,这样的管教模式会使青少年无休止陷入心理不平衡之中。从学校方面看,在呼唤素质教育的同时,学生的“能力”都量化到分数上,分数竞争激烈,学生对自我价值认识不足,自信心缺乏,难以发挥内在潜力,常处于焦虑、担忧、挫折等不平衡的心理状态下。

当前中职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卑心理:中职生大部分来自农村,80%都是住校生,上大学作为改变命运的唯一选择破灭了,来到职教中心,与城市学生相比,形成了很强的自卑心理。

(二)浮躁心理:上不了大学,上中职又没有多大的出路,对学习没兴趣,对自己也没有过高的要求,只想在学校混3年,毕业后再找工作。

(三)叛逆心理:对上中职的学生来说,叛逆是他们青春生命周期发展的必经阶段,尤其是来自城市、学习基础差的部分同学,表现较为明显,自我约束力差,以至违纪甚至违法。

(四)情感困惑:由于青春期身体发育的变化,心理上的变化也是非常明显的,情绪不稳定,对性、情感、道德、责任等问题产生许多的困惑,常常处于内心的矛盾状态。

二、对症下药,关注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走近学生身边,走进学生心里。教师应常和学生交流,敏感地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并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甚至有意识的心理训练,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良好的品德。除了面谈外,要想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要想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笔谈比面谈更是开启学生心灵之门的一把钥匙,特别是对于一部分特殊情况的学生而言。但无论是面谈还是笔谈,都应遵循以下原则:1.平等性与民主性原则:师生间保持民主与平等,才可能产生依赖与信任的力量;2.共鸣原则:注意倾听,设身处地地去理解学生的各种内心感受,并将其表达出来,与学生产生共鸣;3.保密性原则:只有在这个前提下,学生才有可能毫无顾忌,畅所欲言。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忽视家长的作用。在职教实践中,不少职业学校的教师发现一部分家长在教育子女时存在严重的偏差,主要表现为:父亲严厉但疏于监管,母亲溺爱又放纵教养,孩子游走在父母监管的盲点,形成躲避父亲、欺骗母亲、凡事不愿承担责任的恶习。这样的学生普遍表现出心理年龄低于生理年龄,他们躲避父亲的表现之一是不知道父亲的手机号码,不知道父亲具体做什么工作,甚至绝不主动跟父亲讲话。有的父亲独断专行,从不与孩子进行沟通,孩子对抗父亲的方式就是叛逆:不回家,电话不接听,短信不回复,等等。家长不知道该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说孩子不听,打孩子不忍,把孩子交给学校,自己撒手不管。认为孩子在学校比在家里好多了,不求他能学到什么,只求他在学校安全长大。

(三)加大校园环境投资,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经过多年的研究、实践和探索,以环境对职业高中的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有很大的帮助,因此,近年来学校更加注重对校园文化的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是一种绝对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心理健康环境,在这样的心理健康环境创建方面,主要从人文环境、自然环境、自我心态环境三个方面入手:1.人文环境:主要由学生处承担。每年都要组织大量的活动,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2.自然环境:更多指学生的生活物质环境,这是学校的整体行为,学校要加大对校园改造和建设的资金投入,大大改善学生生活、学习和活动的自然环境。3.校园环境:要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非常重视,加大力度改善校园环境。因此,“加大校园环境投资,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亮点。

篇7

关键词:中学生;逆反心理;心理特点;换位思考;教育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0-0078

七年级新生进校军训时,学校希望任课教师可以走进班级、多与学生接触,为以后的教学工作奠定情感基础。作为七年级8班的英语任课教师,笔者来到了操场观看学生军训,发现在认真操练的队伍旁边,一个女生站着无所事事。笔者以为她身体不适,出于关心,便主动上前跟她交谈:

“你好,我是你们班的英语老师张老师,你叫什么?”

“王feiyue”

“哦,这个名字好呀,飞跃,一直可以进步呢。”

“不是飞跃是绯悦。”

就这样我们认识了。在接下来的交流中,笔者发现原来她是与教官发生顶撞才被“请”出队伍的。“因为教官要求严格,喝水要请假,挠痒也要报告,我受不了。教官说我不报到就出队。”她跟笔者抱怨道。

面对这名同学的抱怨,笔者冷静地分析了她的想法与行为:对军训不以为是、随心所欲、不能严格要求自己甚至顶撞教官,这些都是青少年叛逆期逆反心理的具体表现。

逆反心理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都要经历的特定年龄阶段所出现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特征。它使人无法客观、准确地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从而采取错误的方法和途径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逆反心理在青少年成长过程的不同阶段都可能发生,只是表现的年龄段、形式和程度不一样。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也常常会遇到一些和教师的正面教育 “对着干”的学生,这些学生往往以“反其道而行之”为快,教育者越是提倡的,他们越不领教,教育者极力禁止的,他们偏偏持认同情感、大喝其彩,有的甚至故意做出与自己主观意识相违背的行为。这种受教育者对教育者的教育进行抗拒的畸形心态,目前在中学生中较为普遍。如果教师不及时加以有效地应对,对于孩子的成长是极其不利的。

教师应该从理解入手,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沟通,对其进行平等的疏导教育,帮助学生度过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困难期。

第一招:将心比心,指引学生学会换位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上。”面对处于逆反心理期的孩子,我们的教育更多地应以“情”为连接点,将心比心,做到“情动于衷,形诸于外”。

笔者思考片刻后,和王绯悦聊了起来。“嗯,军训是很辛苦的,军人的要求也很严格,你们肯定很累吧。不过你真出队了,一个人站在操场上看同学军训,心里是什么滋味?”

她说站在队外不好受,大家都看着她,别的班级同学也会用异样的眼光打量她。

笔者以询问的形式继续说:“你知道学校为什么第一周不上课,而要让你们军训呢?那班级其他同学做军训以外的事情有没有请假和报告呢?”

看她低下了头,笔者说:“绯悦,其实军训的目的你是明白的,军人的严格作风你也知道,老师知道你虽然觉得辛苦,但是其实也不喜欢这样一个人站在这,你就是觉得面子下不去,对不对?其实大家都可以做到,你肯定也可以做到!你想不想给自己一个机会,让我去和教官请示一下,准许你归队呢?”就这样,她回到了集体。

逆反心理较强的学生说话、做事常常比较偏激而且不留后路,教师要指导他们学会换位思考,让他们感受自己的行为和言语给别人带来的影响和后果。当然,教师必须先以身作则,从学生的需要和期望价值来考虑问题,多假设“如果我是学生”,要设身处地为孩子们想一想,这样就会缩短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引起师生情感上的共鸣,有利于控制学生的逆反心理。让孩子们感受到尊重和理解,才能够愿意以别人的立场思考问题。为师之道,不在挖空心思的“管理”,而在于以心换心的去“理解”。

第二招:学会观察,以爱为原动力,倾心交谈

自那以后,笔者仔细观察王绯悦平时的行为表现,用心关注她情绪反应,从而更全面地深入地了解她的喜好和心态变化,找机会多和她聚在一起聊聊天,跟她以诚相待、坦诚相见,渐渐地她也感受到笔者对她的关心,她慢慢开始信赖笔者,有什么想法也喜欢跟笔者说,也愿意听取笔者的建议。

逆反心理较强的学生常常不喜欢和教师交流,甚至从心里本能地抗拒教师的说教,这个时候,教师一定要耐心观察,立体地去了解他们的性格、爱好等方面的特征,实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从他们的喜好入手,争取和他们有共同的话题,让学生感觉自己被关注被重视并且有话可以和教师说。很多时候教师和学生无法沟通是师生之间缺乏了解引起的,教育者如果希望自己的教育获得成功,则需要大量的“感情投资”,除了说教的本身内容以外,还要让学生了解教师说教的初衷,在给予他们理解的基础上也让他们能够理解教师的想法。

第三招:尊重学生,春风化雨,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开学后的一段时间内,王绯悦表现得还可以,但是有一次在批改作业的时候,笔者发现她的几次答案都与标准答案一模一样。于是在一次交流中,笔者假装无意地笑着提到这件事:“绯悦,你最近作业做得正确率很高,没有答案吧?”她否认了,“恩!那一定要保持,作业要认真完成,让老师那些知识点你掌握了,那些语言点还需要提高。”笔者没有拆穿她也没有质问她,而是在一次次的交流中给予暗示,督促她自主学习,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引导她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学生进入青春期后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增强,他们希望自己能像成年人一样受到尊重,盲目抵触成年人的“干涉”。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绝不能指望用强硬的态度和强制的手段驯服学生,要导之而不能添堵。教育过程中,如果教师采取严厉训斥、恶语批评等伤害学生自尊和人格的手段,只会加剧学生在心理上的反抗和对立情绪,甚至导致学生破罐破摔的消极态度。和这些学生进行交流的时候应避免产生正面冲突,而应给予他们充分的尊重,用平等的态度,温和的语调和他们进行交谈,认真倾听、善于启发、适时肯定,让学生感受到你是他们朋友中平等的一员,从而愿意跟你说话也愿意听你说话。

第四招:从闪光点入手,把握教育契机,激发学生进取心

每次和王绯悦聊天,笔者都会要她自己对自己近期的表现进行总结,适当指导,对于她的表现良好笔者总是加以夸奖,鼓励她发扬自己的积极因素,并且对她下阶段的生活和学习提出一定的期待。她变得不像以前那样对什么都不上心,当她意识到自己被肯定、被期待的时候,她变得对自己有所要求,有所期待,自信奋发的驱动力也不断被激发。

开学初和王绯悦闲聊时曾经问过她最喜欢哪门学科,她摇摇头,问她是不是一门也不喜欢,她点点头,两个月后的王绯悦经常拿着英语书和试卷来问笔者问题,成绩从不及格进入到80分左右,她开始喜欢英语科目了,当然也喜欢上笔者了。笔者正是以“低身姿”的角度来平等地对待他,满足了她被尊重被关爱的情感需求。

第五招:引导学生融入集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逆反心理较强的学生往往比较特立独行、说话不注意方式和场合、缺乏人际交往经验,经常会引起周围人的反感或者冷落。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青少年将来在社会立足的生存需要,教师应该引导这些学生学会与人相处并且理解尊重他人。教师可以采用有意识地组织班集体活动或者建立班内组织帮教小组,使他们能够融入集体,感受到同学的善意从而逐渐消除对立情绪,乐于接受大家,乐于参与集体活动。在与同学的相处过程中彼此影响、优势互补、完善自己的个性。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和信任的师生关系”,教师应该用自己的个人魅力,合理利用学生对教师的信赖感,积极引导学生融入集体,因为集体是温暖的港湾,集体是包容的圣殿,集体是坚强的后盾,更是是心灵的归宿,有了这些感情体验的学生也便远离了愤世嫉俗的“心理叛逆”期。

作为灵魂建筑师这一角色的担当者,教师应该充分意识到逆反心理对青少年的危害性,对于逆反心理较强的学生,教师要用自己的耐心、爱心、恒心、细心提醒他们、肯定他们,并且引导他们学会自我调控、自我激励,从而发挥自身的主体能动作用,避免产生消极对立情绪。同时对症下药、采取多种方式结合,针对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使教育与学生的心理相适应,帮助学生度过成长过程中困难时期、形成健全而良好的人格。

篇8

一、中职生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

1.家庭因素

家庭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环境,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心理状态。如家庭教育的放松与家长的放纵,使部分学生养成了娇气任性、自私刁蛮的习性,一旦违纪受到教师的批评,他们就感觉到万分委屈而予以抵触,发泄心中的不满。有些父母离异家庭的学生由于得不到母爱或者父爱,从而形成比较孤僻的性格,产生自卑的心理;有些家庭的家长脾气暴躁、诡异,子女在一些事上有过错时,不是先从思想上去教育,而是大打出手,这样势必会导致家长与学生的矛盾,引起学生的叛逆心理。

2.学校教育因素

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很多时候都是在学校度过的,因此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有些教师的观念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当学生犯了错误时,不问青红皂白,先打几大板。之后也不做思想工作,而采取消极地防范和限制措施。这样,会造成学生讨厌教师,并也觉得自己已无可救药,于是破罐子破摔。有些教师在授课时总是利用“一支笔、一张嘴、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不能因材施教,无法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这也必然会导致很多学生产生厌烦情绪,长此以往就会产生对教师的敌对情绪、逆反心理。

3.社会因素

社会影响因素更加广泛复杂,当今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时时刻刻侵蚀着学生的思想,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急功近利的思想等。再者,社会上不少人认为中职生学历低、能力小,在就业方面人为地刁难,也加重了中职生的不良心态。这些因素都会影响敏感而好奇的学生,腐蚀他们稚嫩的心灵,使他们潜移默化地产生一种逆反心理。

二、中职生逆反心理的应对措施

1.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教育

针对学生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疏导的迫切需要,学校应建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心理健康辅导、咨询站,定期不定期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与咨询。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逆反心理,学校应多组织一些专门性讲座,邀请专家或专业教师或典型学生用讲解、报告、以身说法等讲座方式,在学生中加强青春期心理教育。

2.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

每个年级组每学期至少开一次家长会。不仅要求通报学校、班级、学生的情况,更要求对家长进行教育方式方法的学习指导,达到家校共谋、家校共育的效果,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教育和疏导。建立“家长委员会”,加强家庭教育的交流和示范,在家长中形成正确的教育观。

3.教师要更新教育观点

教师要视学生为朋友,要把关心、尊重、爱护学生放在第一位,教师要信任每个学生,对学生要大度、要真诚,遇事要能站在学生的角度处理问题,不能高高在上,盛气凌人。教师也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当师生之间有矛盾时,要能沉得住气忍着,绝不能硬碰硬,毕竟学生年龄小不懂事,要多对学生做思想工作,当他们真正感觉到自己有错误的时候,就会自然而然地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

4.开展各种活动,创造 “成功体验”

为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应多在班上举办各种活动,如篮球赛、歌唱比赛、书法比赛、辩论赛等。使班级成员都有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让他们知道自己也能行。也要让他们明白一个道理,付出了迟早是有回报的,要相信自己。在这些活动中,教师应多鼓励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尽可能地使每一个学生的特长都能发挥出来。教师要对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肯定和赞扬,让他们初步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和教师对他们的信任,为他们进一步养成自尊、自爱、自强、自立的个性品质奠定基础。对表现不尽如人意的学生不要指责,要多鼓舞,只要能参与其中就已经是很棒的。

中职阶段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又是逆反心理表现较为严重的阶段。作为中职教师,要了解引起逆反心理的各种原因及危害,学会利用恰当的方法与学生沟通。教师、家长与学生之间有了良好的沟通,做到相互理解与信任,学生的逆反心理就可以尽快地得以消除,也就能平稳地度过这一非常时期。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未成年人;安全

【中国分类法】:G445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改革的深入和发展,学校以及周边的环境均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各地学校学生自杀、坠楼、校园暴力、学生害事件频传,这是学校无法避免且被迫面对的现实。我校在近几年来周边环境也遇到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我校是一个有着1300多个孩子的寄宿制学校,尤其是2012年以来食宿综合楼的落成,在平时教育教学和日常管理的基础上,又多了近300个孩子平时的食宿管理工作,这无疑又增加了许多工作的难度。所以,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本着预防为主,强化师生自我保护和安全意识,同时制定了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并与学校德育工作紧密结合,定期开展安全教育活动,认真落实各项预防措施,使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得到全面、扎实、有效地开展。

一、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全体师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一件安全事故,往往由一些不经意的安全隐患引起,所以校园安全教育不容小视,在平时教育中将危险苗头及时扑灭,这是学校未成年人保护最为有效的方法。每个学期,我校都要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开展知识竞赛、组织观看录像、发放安全手册以及利用文化橱窗、广播、黑板报等宣传工具对师生进行安全宣传;同时以主题班队会、红领巾小广播、国旗下讲话以及学科渗透等途径,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安全教育,使学生比较系统的学习安全知识和相关技能,生动形象地对学生进行交通、用电、防火、防溺水、预防食物中毒、反对、各种传染病的预防、安庭安全、户外活动安全教育。

通过每学期的各种安全宣传和教育活动,使全校师生的安全意识明显增强。此外,我校还注重学生的亲历性,让孩子参与到安全教育中,调动他们自我保护的主动性。如在交通安全教育中,教师设计一些角色扮演,演一演生活中如何过马路和骑车,在情景活动中让孩子亲自找一找哪些地方容易出现危险,并讨论怎样想办法来消除这些隐患,使孩子们很快知道过马路和骑车应注意的事项;又如有的孩子经常流鼻血,在情景演示后学生学会了正确的处理方法,这样如果他们再遇到这样的事,自己能很好地处理。

二、狠抓安全管理,打造平安校园

校园安全,人人有责。我校在安全管理上制定了一系列严密措施,给全体师生的安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每学期之初,我校对各项安全工作制度根据实际情况,都要进行全面补充,做到制度全面、合理,责任明确。我校完善了四项制度,一是门岗制度。坚持门卫按时交接班,认真巡视,做好外来人员登记,对校园实施封闭式管理,严防闲散人员进入校园。做好上课期间师生外出登记工作,以免有人员在上课时走失或发生意外,确保校园安全,维护正常教学秩序。二是校园日常值勤制度。要求值周领导提前半小时到校,每天都有两名领导和三名校警全程负责课前、课间的安全巡视检查,放学时间有两名领导负责放学秩序的检查工作,课间操、放学时间教学楼东西两侧楼梯口都有两名老师负责学生的上、下楼安全,预防踩踏事故的发生,及时把偶发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使校园安全工作在时间和空间的管理上没有死角。三是点名制度。要求教师每天必须做好学生的出席点名工作,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并与家长联系。四是建立学校安全意外工作预案。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校内各类突发事件工作预案。在预案中做到人员职责明确,信息渠道畅通,程序科学,实施便捷。

除此之外,我校又根据实际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及时调整和增加安全工作内容。针对近期中小学事件频发,我校在师资不足情况下开设了安全教育课程,对学生定期进行自我保护辅导;针对近期校园踩踏事件频发,我校每月开展2次学生紧急疏散演练活动,收到良好效果。2013年吉林省松原市发生5.5级地震,我校震感强烈,当时学生正在教室上课,这是对我们安全工作的一次全面检验,由于我们平时对地震应急疏散演练常抓不懈,仅用1分40秒便实现了全体师生在操场上集合,在最短时间内组织学生紧张有序疏散,保证了师生的安全,这正是我们对疏散演练扎扎实实、常抓不懈的结果。

三、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使其有一个阳光、健康的心理

近年来,很多中小学生都因心理障碍而产生过激行为,如自杀和杀人等事件时有发生。导致这些极端行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与他们的心理素质有很大的关系。现在很多学校重视学生智力的培养,往往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当前我们对未成年人不仅是“身”的保护,更多要关注他们的内心感受。为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减少未成年人极端行为的发生,我国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中规定:“学校应当根据未成年人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对他们进行社会生活指导、心理健康辅导和青春期教育。”

基于以上思考,我校很早便设立了心理疏导室,由专职校医和相关领导担任心理疏导员,每周定期向学生开放,对各班报上来的近期在班级学习和生活等方面表现比较异常的同学进行心理疏导,在对一些学生心理疏导时,我们发现家庭中缺少关爱的孩子心理问题尤为突出,他们的叛逆和仇视心态特别强烈,与同学打架以及在班级中种种格格不入的行为便是他们这种心态的反应。针对这种情况,我校特别建立了心理障碍儿童档案,定期对留守儿童、单亲家庭等孩子进行心理疏导,并与学校德育、少先队工作相结合,在每逢儿童节和其他节日时对他们进行帮扶和送温暖活动,让这些孩子在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

通过积极有效地工作,我校这一部分孩子基本摆脱了心理阴影,与大多数孩子一样,用一个阳光、快乐的心态来迎接学习生活。

篇10

现状;成人感

〔中图分类号〕 G6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21—0037—01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初中阶段是绝大部分学生的青春期,而青春期是成长过程中的一个特殊时期,最为明显和突出的变化是青春期骚动,表现为情绪波动大、叛逆意识强。在这种心境和情绪下,如遇到不满、挫折或对抗,很容易暴发突发式的状况,尤其是在父母、老师面前更容易失控,虽然在心情平静下来时也会感到后悔,但又常会复发。

一、毕业班学生的心理特征

1. 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经过三年的初中生活,他们的身体强壮了,知识丰富了,认为自己已经成人了。但由于心理发展速度相对缓慢,心理水平尚处于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阶段,其认知能力、思维方式和社会经验等都处于半成熟状态,于是就出现了自己认为的心理发展水平与现实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这是成长中的矛盾,是青春期不能回避的最基本的矛盾。

2. 心理断乳与精神依赖之间存在矛盾。成人感使他们的独立意识强烈起来,他们要求在精神生活方面摆脱成人,特别是父母、老师的羁绊,要有独立自主的决定权。但事实上,此时的中学生心理上渴求独立与实际上仍然存在依赖的矛盾十分突出,表现在情感上的两极性非常明显。

从毕业班面临的形势来看,高中升学考试临近,学生学习负担加重,竞争越来越激烈,教师、家长对其期望过高,加上题海检测频繁,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心理压力,使绝大部分学生处在疲倦、紧张、沉闷的氛围中,便不同程度地产生抑郁症状。其通常表现为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封闭起来不愿向外坦露。升学压力的苦恼使他们倍感孤独和寂寞,甚至对自己做出不合逻辑地推理、消极地判断,时而痛苦、时而愤怒、时而羞愧,情绪极其不稳定。

二、应对策略

作为班主任,了解这一心理特征对今后的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班主任应及时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措施开展工作。

1. 创设条件,搭建平台,留给他们以宣泄释放情绪的空间,在快乐和集体活动中展现自我,尽情放松,以此冲淡或减轻其抑郁的心情。按常规,临近毕业时学习进入攻坚阶段,许多教师便取消了一切课外活动,一味钻进“题海之战”中,信奉“临阵磨刀三分快”。其实,这种做法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效果并非如愿。相反,越是临近毕业,越要开展诸如爬山、打球、野炊、趣味智力竞赛、文娱表演、演讲以及辩论会等活动,创造条件让学生尽情“发泄”,减轻心理压力。事实表明,诸多活动并未影响学生学习成绩,反而会使学生轻装上阵,极尽潜力,成绩出色。

2. 毫不放松毕业前学生思想品德、心理健康及理想教育,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题讨论,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毕业前夕,学生像饥饿者渴望食物一样非常需要班主任的交谈、鼓励和关心。作为班主任,要把有针对性的专题讨论和个别谈心结合起来,多正面鼓励、表扬,增强学生自信心,切勿严厉批评、妄下结论。临近毕业,许多班主任取消了周会课,而我却精心策划每一节周会课,确定主题,展开讨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心理健康诸方面的教育。同时重视家访工作,与家长交流有关培养孩子心理健康的活动、方法等,使家庭教育在毕业前发挥特有作用。此外,开辟心理咨询窗口,鼓励学生敞开心扉谈心事,班主任、班干部单独与问题学生交流,及时沟通疏导,及时消除不健康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