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教学过程范文
时间:2023-10-18 17:20: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绘画教学过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新课程 小学数学 教学
新课程改革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焦点,提出教学中应留给学生更多空间,以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作为实施新课程改革主阵地的课堂教学,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才能适合新课程的特点,这是我们需要认真探索的问题。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是数学教学活动产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是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玩”是孩子的天性。小学生都喜欢做游戏,创设一个与学生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又是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情境,唤起学生的主观意识,让学生自主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策略去体验和理解知识,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自主探究,使学习活动生动有趣、事半功倍。
二、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课堂教学是师生多边的活动过程。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因此,教师必须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主动为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创设条件、创设情境,如教“长方体的特征”这一课,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首先教师出示若干个物体的包装盒,让学生先对他们进行分类,并叙述自己的分类理由。2.教师拿起一个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的盒子让学生观察、触摸长方体有什么特征。3.通过学生的总结、教师的引到总结出长、正方体的所有特征。4.让学生用橡皮泥做顶点、长短不同的细木棒做棱,四人一个小组合作制作一个长方体、一个正方体。通过这样的设计,将操作、观察、思维与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不仅使学生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而且还启迪了思维发展,达到了数学教学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技能的目的。
三、通过实践学会学习
1.数学知识贴近生活,用于生活
例如,在教“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后,在巩固练习中,我出示了第24页第8题中的四个条件:玩具熊猫9元、塑料皮球6元、文具盒8元、圆珠笔5元,然后提出问题:李老师买一种玩具用去114元,买一种文具用去125元,李老师买了哪种玩具,哪种文具?各买了多少?这道题,条件多,问题也多,学生乍一看,脑袋懵了。老师设疑:同学们明白题目的意思了吗?相互讨论讨论看。生:“老师买一种玩具用去114元,只要用114除以9或6,余数为0就知道买哪种玩具了。”一语道破玄机,一下就把解答问题的方法引到了所学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上了。
2.增强策略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面积和面积单位”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先直接提问“老师写字的白板和电视机屏幕哪个大?”让学生说出它们面积的大小是可以用眼睛看出来的,得出一个"直接观察法";再出示两个等宽但不等长面积差不多的长方形让学生比较大小,得出:面积的大小可以用“重叠的方法”比较出来;然后出示不等长也不等宽、面积差不多的两个长方形让学生比较大小,两小长方形既观察不出、也比较不出他们的大小,怎么办呢?把问题交给学生,学生深思后得出:可以画方格,再通过比较方格数的多少来比较面积的大小;最后出示两个方格数相等,但面积明显不等的图形,引导学生讨论,方格数相等为什么面积不相等?从这个现实问题得出,方格的大小必须有统一的标准。这时引出“面积单位”已是“水到渠成”了。
四、重视教学反馈,深化学生学习
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利用学习的反馈信息,搞好检查与评价工作,加强反馈的效应。反馈的信息,无论是对学生或是对教师都很重要。正反馈信息可以使学生的正确认识和教师的好教法得到加强,负反馈信息可使学生的错误认识和教师的不适当的教法得到改正。这一点很值得我们重视。当然,加强课上的信息反馈,也并不意味把所有的作业都放在课内批改,这两者还是有区别的,要妥善处理。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紧紧抓住每一个教学环节,对学生进行学会学习不同指导,把学生培养成会学习、会创造、会自主教育的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作为新形式下的教育教学工作者,我们要不断研究学生学习的特点,做出科学的分析,总结经验,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的创新人才造福社会。
参考文献:
1.张建梅.创设生活化情境,体验生活化数学[J].教学月刊(小学版).2004.(02)
2.贾维亮,关小梅.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J].山西教育.2001.(21)
3.王凤兰.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尝试[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2000.(03)
篇2
关键词:茶文化;社会体育教学;思路;应用
茶文化理论是我国生活艺术的一个重要的分支领域,是一种探寻文化结构的分析方法和技术,近年来,茶文化的研究越来越成为国内外社会学领域研究的热点。社会关系是指个体或团体之间的关联,是社会关系网络、互惠性规范和由此产生的信任,是人们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的位置给他们带来的资源,大量研究表明精神文明越丰富、社会关系网越庞大,工作效率就能事半功倍。在这些之外正有一种既健康又能提高成功率的茶文化方式正在悄然兴起,即体育参与。体育活动的参与既能使人获得身体健康,又能使人们在参与的过程中扩大人际交往圈,增加茶文化的理解。
1茶文化对体育教学的作用
茶文化观念融入了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中的谦让、礼仪等一系列优秀品质。因此将其融入到体育教学中,将为丰富和提升体育教学效果发挥重要作用。随着“健康第一”理念逐渐成熟,培养学生形成必要的体育修养,实施完善的体育教学方案,优化体育教学改革就更加迫切。所谓体育修养,实际上指的是通过自身努力和相应体育教学活动所形成的素质,其主要包括自身体质状况、体育技能、体育品德和思维意识等非先天因素的综合素质、修养。
1.1茶文化内涵
茶文化是人们长期饮茶过程中所逐渐形成的。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变化,饮茶从一种习惯,逐渐融入各种文化,并深化发展成为中国传统茶文化,而茶文化中有关道德、礼仪、规范的内容,就形成了茶文化观念。饮茶过程中所伴随的礼仪、规范也就形成了茶文化。而能够与整个教育活动相结合的就是茶文化理念。实际上,茶文化观念是整个茶文化体系中最突出、最有价值的内涵。
1.2茶文化对体育教学的作用
结合茶文化观念的具体内涵,我们可以看到以茶文化观念是茶文化的核心,也是整个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礼仪规范,正是茶文化观念中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和精髓,因此,其应用过程中将更具有影响力。通过有效融入茶文化观念,能丰富学生认知,提升学生对茶文化观念的理解和自身行为的规范。其次,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不同文明都形成了统一的茶文化观念,无论其形式如何不同,茶文化中所包含的优良道德观念,都能为学生成长树立良好形象。通过将茶文化观念有效融入体育教学活动中,能够为学生学习体育提供有益借鉴。在帮助学生掌握优异价值观的同时,传承民族文化。最后,将茶文化观念融入体育教学,能够有效推动体育被传承、发展。当前教育的最大功效就是不同文化能被继承。因此在继承过程中,需要融入当前时代特点和丰富元素,实现更大发展。
2茶文化在社会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茶文化作为社会学、经济学及管理学的相关领域当中的研究重点也在社会的经济活动当中演绎着重要的变量和角色。受社会学、经济学及管理学各大相关领域关于茶文化理论研究的影响,在最近十几年以来,体育活动及茶文化理论的研究也慢慢地被体育学研究界所广泛聚焦。茶文化理论与社会体育教学直接相关的应用存在于五个领域:分别为体育相关企业领域、社区体育发展领域、健身参与领域、运动员成长领域和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领域。
2.1茶文化应用于体育企业领域
将茶文化相关理论成果当中的社会关系理论运用在体育企业研究领域是茶文化相关理论宏观方面的一种研究方式,主要是采取了茶文化理论当中社会支持网络和社会关系网络的相关内容。北体大的著名学者易建东教授则是能够比较早的把茶文化相关理论与体育相关领域相互结合并且进行深入调研的研究者,易建东教授在他的博士论文《茶文化与当代中国体育用品企业成长》中,完整而又系统地描述了茶文化理论对我国体育用品公司的广泛影响。他认为我国的体育用品企业需要尽快建立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企业茶文化可分为三类:纵向依属茶文化、横向连带茶文化、多向辐射茶文化,其中我们的多向辐射关系是中国体育用品企业所得到的茶文化最重要的途径,其次便是我们的纵向依属关系,最后便是我们的横向连带关系。刘河旺等研究学者们在他们的《基于企业茶文化的体育用品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研究》文章当中,将中国体育用品制造业企业的茶文化与体育产业集群的内部联系进行了深刻广泛的调研,指出体育用品制造企业中的茶文化充分展现了体育用品产业集群的区位优势和发展,与此同时体育用品的产业集群化又增加了体育用品企业之间的茶文化,并且能够非常有效地优化了企业内部之间的茶文化组织结构,为体育商品化产业的进步提供了更加优势的外部环境和机会。
2.2茶文化应用于社区体育发展领域
将茶文化理论与社区体育的发展领域研究和茶文化理论中观层次的研究相结合,绝大部分是采用了茶文化理论中社会关系网络、社会支持、社会参与和社会信任的内容。刘艳丽、苗大培在《茶文化与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文章中从多角度描述了茶文化理论与社区公共服务体育的关系,表示在中国这样一个现有的文化背景、制度环境下,在建立社区体育及建立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制度、体育公共服务组织等相关方面需要进一步使用茶文化理论。武建文研究员在他的文章《论茶文化在我国社区体育发展中的作用》当中指出,茶文化应当充分结合物质和人力资源,茶文化理论视域下的社会关系支持网络促进着社区体育机构的生存和发展。茶文化通过明确与社区体育机构这个共同体的认同感,帮助加快我国社区体育机构的成长。在武建文研究之后刘红存也发表了观点类似的文章,表示茶文化理论各维度中的社会信任和社会支持网络都可以加快社区体育进步和发展。张宪丽研究员在他的《社区体育对茶文化的构造》文章中表示过,社区体育发展不但可以满足社区成员间的基本体育需求,而且促使社区体育群体之间的茶文化的增加。社区体育发展对社区成员之间茶文化的组成和构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建立人格性网络、削弱人们集体行动困难、发挥茶文化资源配置属性和形成社区互惠规范。
2.3茶文化应用于健身参与领域
将茶文化理论应用于健身参与领域结合茶文化微、中观层次的研究,大部分采用了茶文化理论中社会支持、社会关系网络、社会参与和社会规范的相关研究成果。李洪君在他的《从茶文化的视角看村庄生活中的休闲体育》文章中研究指出在中国农村群众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的同时,农村居民们也逐渐参与各种休闲体育活动,这也是村民们的一种茶文化形式,促进其向上层社会流动是非常有利于的。赵栩博和张洪顺在他们的《从茶文化视野审视学校体育场地开放》文章中指出,不同的学校要解放思想认识到开放学校体育场地是具有相当重大的意义,利用学校的场地可以更加方便的为在校学生和周边社区居民提供体育服务场所,与此同时学校也需要积极增加自身的茶文化,寻找自身茶文化当中的社会支持,建立健全信任合作机制,进一步解决学校在体育场所开放利用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2.4茶文化应用于运动员成长领域
将茶文化理论应用于与职业运动员成长领域中的研究和茶文化微观层次的研究相结合,研究则采用了茶文化理论中个人自身社会关系网络的获取和社会支持的相关内容。厦门大学的徐延辉教授在她的《运动员职业声望的社会学分析》的文章中,进一步分析了职业运动员的成功与否与其职业声望和茶文化当中的联系,她表示人力、茶文化互为先决条件,是职业运动员们能够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并且这个研究发现对其他相关联职业的研究具有指导意义。此外他还在《茶文化在辽宁省运动员成长过程中的作用研究》的文章中,明确表示出了茶文化理论的有效利用对运动员的长远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运动员们拥有良好的自身社会关系网络帮助其有效利用社会关系中的力量促进运动员们个人事业的发展和自身的成长。
2.5茶文化应用于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领域
将茶文化理论结合体育专业大学生们的就业研究是茶文化理论在其微观层面的研究,研究中采用了茶文化理论中社会支持、社会信任和社会关系网络的相关内容。河南大学卢曙光在他的硕士毕业论文《茶文化与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的关系及对策研究》中对235名体育专业毕业的大学生们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后指出,茶文化的有效利用对体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的就业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茶文化的有效利用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着学生就业机会、信息的获取,尽管普通毕业学生的社会关系十分薄弱可是体育专业的毕业学生相比较而言社会交往能力较强技巧较好,能够充分构建自身社会关系网络且发挥好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3结语
当前,针对茶文化在社会体育教学应用的研究成果很少,即使寥寥无几的几篇研究文献,中心也主要集中在对社会人亚健康问题的关注及社会体育生活方式的发展趋势等方面,而体育活动与绩效相关联的文献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因此,本课题致力于从茶文化的视角去分析社会人的体育参与行为,于理论界来说不仅是一个新兴课题,也是茶文化理论与体育相结合的更深入探索。于现实考虑,从体育参与的入手去探讨社会人增加茶文化的方式也是为制定员工健身社会支持服务体系提供依据和参考。
作者:王怀华 廖文豪 单位:成都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黄迎春.实施健美操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思考[J].渤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5(3):282-284
[2]梁兰颖,陈芳.对高校体育保健课教学中存在问题和解决对策的几点思考[J].当代体育科技.2015(4):114.
篇3
中学语文教学的总体目标,一方面是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获得适应未来社会所必备的知识和能力,另一方面还应指导学生积极融入班级,适应社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社会化的内涵
社会化主要指个体从自然人转变成为社会人的过程。著名社会学家先生认为:社会化是指个人学习知识技能和规范取得社会生活的资格,发展自己的社会性的过程。即指个人在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接受社会文化和规范,使自己逐步适应社会生活,取得社会成员的资格并形成独特自我的过程。
对于中学生来说,虽然社会化途径众多,但很难自己选择有效的、合理的社会化途径。中学是中学生完成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过程的必经阶段。因此,学校要积极为中学生提供有效的、合理的社会化途径,帮助中学生顺利完成社会化教育,为其升学、走向社会做好准备。
二、语文课堂教学在社会化中的作用
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学生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地方,更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乐园。语文课堂要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和师生关系,消除学生心理上的压力,培养学生们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为走向社会练好良好的基本功。
在语文课堂上,广大语文教师要采取宽容和理解的态度,支持学生们发表不同的意见,鼓励学生们积极地探索。教师应给予学生们客观合理的评价,使学生明确自己在学习中的优缺点。教师在评价的同时还应体现出一种师爱,这样,即使是指出学生们缺点的评论,学生们也乐
于接受。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索的兴趣,才能真正地全面提高学生们的语文素质。
在语文课堂中要发挥教师在课堂中的引导作用,激发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教师努力设置宽松的课堂氛围,将语文课本中的问题通过创设具有浓厚现实生活气息的情景,让学生们能够亲身体验来自生活情景中的问题。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们质疑问题的精神。
总之,对于中学生来讲,在学校的多一半时间是在课堂中度过的。而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课程,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养成的习惯和培养的兴趣,不仅对语文的学习和其他课程的学习也会产生影响,特别是学生们在课堂上形成的自我认知对其社会化过程中的自我发展有着重要的潜在作用。因此,教师要认真地研究和探索课堂教学的方法。
三、作文与阅读在中学生社会化中的作用
语言文字是人类发展过程中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理性标识,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素养的提高需要一个过程,教师应重视学生知识的积累,而广泛的阅读是语文素养提高的必经之路。中学生不仅要学好课堂规定的内容,同时,要加强课外阅读训练,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扩大知识面并不断进行作文的训练。
通过作文和阅读可以培养中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有利于促进中学生的是非观念的形成。学生们在阅读和作文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自我反思和自我成长的过程。阅读和写作要伴随一个人一生的过程,而中学阶段对读书和写作的认识与思考,会对学生的社会化过程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四、社会实践在中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语文课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特征,决定了语文学习首先应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加强对生活的了解。语文来自生活又高于生活,学生们在阅读和写作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困惑和迷茫,此时,教师就要积极引导他们走向社会,到社会实践中去观察和思考,加强社会实践锻炼,提高他们对社会的认识和思考能力。社会实践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关键所在,而且对他们的个性的完善、是非的判断、对社会现象的理解和认识等等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校内教学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的情况,积极和家庭沟通,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社会的课堂中学习和实践。只有将理论学习和实践有机地结合,做到知行统一,才有利于学生的社会化。最终,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教师在中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要时刻牢记自己的言行举止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学阶段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能力特别强,但学生们的个性、自我认知和是非的判断都还很不完善。此时教师就要尽可能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开阔自己的视野,积极主动地提高自己的教学和沟通能力,严格要求自己,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同时,要发挥好在教学中的辅助和引导作用,不仅要重视书本知识的讲授,而且还应充分利用当前的条件,组织并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参与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社会化过程,起到正面的引导作用。
总之,中学生是国家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这一群体社会化程度的高低不仅影响到他们的成长,更会影响到社会的发展。中学生的社会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动态过程中推动中学生社会化的因素很多,而语文教学是其中关键的一环。因此,在中学生的社会化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语文的课堂教学以及社会实践的作用,同时教师要主动地与家庭、学校及社会联系,共同推动学生的社会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社会学通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
[2]常言虎.中学生过度社会化的成因[J].教育教学论坛,2011(3).
[3]高怀玉.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J].陕西教育(行政版),2008(11).
篇4
关键词:《地球科学概论》;课程国际化;新版布鲁姆目标分类理论;测绘工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0-0179-03
一、引言
为了顺应国家对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诉求,推进际化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课程国际化是必然的趋势,其中教师和学生的英语水平为国际化最基本的条件。近年来,武汉大学测绘学院尝试开办多门双语或全英语课程,但由于教学内容专业性较强,使得课程国际化教学效果不大理想。
课程国际化强调培养具有国际眼光和热爱祖国的“全球通”人才,课程具有开放性、共享性、通用性的特征。在学科课程选择上,应选择国际通用性强,能与国际接轨的课程[1]。《地球科学概论》课程以科学普及为核心的教学思想,着重培养地学思维而非传授技能[2],旨在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思考与相互交叉的意识,这是本学院开办该课程的主要目标。该课程具有课程国际化的基本特征,以双语或全英语进行教学能有助增加课程学习的趣味。
本文以本学院为例,从课程教学现状分析出发,以新版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体系为依托[3],探讨《地球科学概论》课程国际化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二、《地球科学概论》课程与国际化教学现况
《地球科学概论》为测绘工程的通识必修课,本课程从宇宙出发,介绍宇宙起源、行星与恒星的关系、地球的演化,以至地球各圈层的特性、变化及其相互作用。随着地球科学与测绘技术交叉融合内容日益增加,课程在不同的章节中加入测绘技术在地球科学的应用与发展部分,让测绘工程学生建立起对地球环境、资源及灾害等问题的基本的认识,为此课程增加了测绘专业特色。
随着我国对国际化办学、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视,有必要开展国际化课程,拓展我国学生的国际视野,同时吸引国际留学生,促进多元化文化背景与国际化办学基础[4]。本学院从2004年起,先后开始《大地测量学》、《工程测量学》、《GPS原理与应用》等双语精品课程,并纳入本科“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方案,教学模式表现为英文教材与中文授课相结合[5],但仔细考察该双语教学模式,其优势仅体现为对教学资源充分的使用。
继上述双语教学实践,2012年引进外籍教授R.Tenzer,以全英语教授《物理大地测量学》课程,课程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生中按自愿原则,形成约30人的小班听课规模,达到了课程观念、目标、内容、过程及评价国际化的要求。
《地球科学概论》作为引导前瞻性课程,课程国际化具有开放性、共享性、通用性的基本特征。一般而言,国际化课程成功的因素包括:发动者的作用、教师参与、资源、专业发展支持、学习领域、语言学习及技术[6]。从本学院条件看,课程内容可选择性进行深度与广度的调整,可以以测绘技术在地学应用出发,广泛介绍并导出与地球科学相互交叉的部分,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思考。目前,不少教师有国外学习的经验和背景,长期活跃在地球科学和测绘技术研究领域的前沿,使得课程国际化实施的可行性大大提高。
三、课程国际化教学实施
实行课程国际化教学,必须采用国外通用的教学理论。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布鲁姆在1956年提出了认知目标分类法,其后称为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随着网络的发展,Iz和Fok首次应用该目标分类法,为大地测量学的题目分类,以网络考试形式,评估学生对课程认知的水平,发现此分类法与学生认知的水平有较大的相关性[7]。
随着现今的需求,该分类体系于2001年做出修订,从一维分类扩展到二维框架[8]。新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恰好提供了理论基础,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为了使《地球科学概论》课程目标明确、内容恰当、顺序合理、层次分明、考核高效,我们将应用新版的分类法,为实现测绘课程国际化提供理论应用的参考。
1.新版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新版的分类法将教育目标的分类从一维分类体系扩展成二维框架:知识维度和认知过程维度。知识维度分为四类:事实知识、概念知识、程序知识和元认知知识。认知过程维度由低至高分为六类: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和创新。此分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达到教学目标、过程与结果系统性的评估,已应用在《测绘专业英语》课程[9]。下面以《地球科学导论》[10]教材为例,说明其分类法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2.制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始端和末端,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与整个教学过程息息相关,最后亦为教学结果评估提供依据。要确立教学目标,首先要区分《地球科学概论》所包含的知识类型:(1)事实知识:明确地球科学所涉及的相关知识,如地球是圆的事实;(2)概念知识:认知各种概念,如什么是地球系统、径流和蒸发量;(3)程序知识:认识输入和输出的计算步骤,如推算地球年龄的计算;(4)元认知知识:以上述知识综合理解和评价相关事物,如建立思维导图记忆知识[11]。
上述教材可以确立教学目标,分为如下四层:(1)对地球科学有基本的认识:可通过了解和记忆事实知识,把握整个课程结构,与事实知识和元认知知识对应;(2)对概念知识的认知:可通过回答课后思考题理解并区分各种概念的类同与差异;(3)对某部分有深入的认知:可通过阅读书目文献与该部分知识相结合,以及与元认知知识对应,检测现有的理解水平;(4)对某部分有创新性的认知:能与相关学术前沿相衔接,可通过创新生成新的知识和认知。
上述教学目标与此分类法认知过程维度相对应:(1)对应记忆:须记忆地球系统的基本知识;(2)对应理解和运用:须理解某一部分的知识并运用知识解答课后思考题;(3)对应分析和评价:须分析阅读书目中文献与该部分知识的相同和差异,并对其异同点进行评价;(4)对应创新:须对该部分知识融会贯通,并结合该部分相关学术前沿提出自己的观点。在具体实施教学活动中,须根据实际教学活动情况对教学目标加以调整,使之达到更好的效果。
3.施教学活动。教学活动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途径,其实施须循序渐进。教师可在上课首5分钟播放地球科学课程相关的视频,让学生对后续的内容有大概的理解,随后通过教师讲解与活动便可达到记忆层次,透过教师互动提问和回答加深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课堂完结前,教师再次提出不同的思考问题,让学生有更宏观的理解,并在下次课再反复提问相关知识,达致元认知的体验。
结合前沿学术文献或自选题目做1―2次口头报告,提出创新观点和看法,达致相互自主学习。目前互动率占课程四分之一,要达到课程国际化水平尚有一段距离。
4.评估教学结果。教学结果评估是教学过程的直接反映,目的是检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下表是2015年的期末考试题型分类,分为简答题(8小题,32%)、论述题(4小题,36%)、分析题(2小题,32%)。通过上述的目标分类理论,对考试题型作出定量的评价(表1)。
由上表统计,基础的记忆和理解层次占32%,运用和分析分别为18%和50%,分析部分比例较为臃肿,既没考核认知过程维度中的评价和创新部分,亦没涉及知识维度中的程序和元认知知识,体现了教学结果评估的缺陷,不利于评估学生评价和创新的能力,亦没顾及学生的操作(即程序)与联系和综合(即元认知)的能力。因此,采用此分类检测有助于教师更全面提高教学效率;未来可适度将比重放在评价和创新层次的知识上,在今后的考查中增加操作与联系和综合的内容。
四、结语
新布鲁姆目标分类法在国际化课程开展的技术上提供了较好的范例,将其应用于地球科学概论国际化教学实践中,有利于建立明确的教学目标,进行循序渐进的教学活动,高效地评估教学过程。以武汉大学测绘学院为例,此目标分类法结合学院政策的支持、良好师资的参与、充足经费的投入、以及全英语或双语的实施,能够有效推动课程国际化进程,而《地球科学概论》课程国际化的成功实行,也将为其他课程的国际化提供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高玉蓉.对我国高校课程国化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0,(11):37-38.
[2]万天丰.关于“地球科学概论”的教学指导思想[J].中国地质教育,2006,15(2):47-52.
[3]赵江涛.用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法设计《教育统计学》[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1,13(2);102-105.
[4]李晓红.对我国高校国际化办学的思考――兼谈武汉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实践[J].世界教育信息,2013,(2):006.
[5]尹晖,张晓鸣,孙梦婷.测绘工程全英语教学模式的建立与实施策略[J].测绘工程,2015,(6):19.
[6]李延成.高等教育课程的国际化:理念与实践[J].外国教育研究,2002,29(7):47-51.
[7]Iz,H.B.,H.S.Fok.Use of Bloom's taxonomic complexity in online multiple choice tests in Geomatics education [J].Survey Review,2007,39(305):226-237.
[8]Anderson,L.W.,D.R.Krathwohl,B.S.Bloom,2001.A taxonomy for learning,teaching,and assessing:A revision of Bloom's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Allyn& Bacon.
[9]霍学深,贺清.新版布鲁姆目标分类理论对测绘专业英语教学的启示[J].教育教学论坛,2016,(5):146-147.
[10]刘本培,蔡运龙.地球科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1]盛群力,褚献华.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修订的二维框架[J].课程・教材・教法,2004,24(9):90-96.
An Exploration on Internationalization for "Introduction to Earth Science" Curriculum in Geomatics
HUO Xue-shen,HE Qing,XIAO Yi-xin
(School of Geodesy and Geomatics,Wuhan University,Wuhan,Hubei 430079,China)
篇5
个别化教学家长配合主动作用目前,培智学校招收对象主要以中重度智力残疾的学生为主。他们智力低下,社会适应能力差,个体差异非常明显,针对这种情况,培智学校的老师们改进了以往的教育理念,评鉴现有的课程,拟定课程编制、调整计划,自编更适合自己学生需要、更好的完成教育目标的课程,进行个别化教学。这些工作是非常必要的,但我们不能忽视家长在整个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因为,家长的科学配合是成功进行个别化教学的关键。
当前家长和学校之间关系,几乎都是从家长的义务出发,对于家长和学校之间关系也只有泛泛的目标,家长一直处于被动和协助的状态。这对于学生的发展和教育目标的完成是很不利的。
一、让家长充分地了解自己的孩子
只有了解自己的孩子,看到孩子发展与疗育的进步状况,才能树立家长对孩子教育的信心。为此,我经常把家长请到学校参观教育环境、观摩各科教学情况、有计划地邀请家长参与学生的各种活动,使他们亲眼看到自己孩子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某些能力上的进步。许多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在知识与能力上确实有了提高,感到无比惊讶和兴奋。在此基础上,我再分别向家长介绍若家长在学校教育上进行什么样的配合,学生在能力方面还可以有哪些提高,家长们心悦诚服。
如,我班的××同学对事物的分辨概括能力较差,家长常说:“这么大了,连鸡和鸭都分不清楚,以后能干什么?只能随他去了。”在组织家长观摩生活主题课的时候,当这个孩子能将鸡的模型放在草坪上,鸭的模型放在水中,并能说出鸡吃虫子鸭吃鱼时,家长非常激动地拉着我的手说:“老师,你是怎么教的?教教我,教教我,可以吗?”当我介绍说如果能有目的的配合学校教育,孩子还能分辨出更多的东西时,家长立即表示:“不管有多忙我一定配合,教育孩子是大事。”
有一位家长,为了使自己的孩子能够像正常孩子那样上中学、上大学。近几年来,相继请了6位家教老师辅导,并由母亲到学校陪读。然而家长说:“这孩子怎么越教越糊涂啊!性情也越来越孤僻、暴躁。”在一次教学观摩课中,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在轻松的游戏环境中只能掌握6以内加法。家长醒悟到自己必须接受孩子智障的现实。通过个别交谈使他真正认识到孩子性情暴躁、行为异常是因为父母的高期望值带来的压力和负担造成的。家长疼惜孩子,后悔自己的错误想法与做法,并要拜我为师,学习智障儿童的教育方法。
通过活动使家长充分了解自己的孩子,意识到配合的必要性、重要性,激发了他们主动配合积极参与的强烈愿望,为开展真正意义上的个别化教学工作打下了认识基础。
二、传授弱智儿童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
理论是指导实践的依据,为了让家长掌握智障儿童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教育的基本方法。我定期开办家长培训班,向家长们讲解智力残疾学生的心理学、教育学、行为矫正等方面的知识,定期邀请学生家长到学校听课,特别是精心设计各种游戏活动,有计划地安排家长做辅导员,指导他们具体组织实施,使他们把知识用于实践。在学习的过程中使他们领悟智力残疾学生教育必须遵循开放性、学生主体性、生活性、循序渐进、最少限制等原则,使他们知道只有根据自已孩子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教育才能有成效。
我们班级中的同学生活自理能力很差,十几岁了还不会穿裤子,对父母有很强的依赖心理。他的父母参与学校组织的生活训练课之后,很有感触地说:“我过去怎么教都教不会。我越发火他越笨。今天我学到了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一定把这种方法用于家庭教育实践。”参观教学和参与游戏辅导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家长们参与家庭教育的兴趣,提高了他们进行家庭教育的技能,家长一致要求学校要多举行一些这样的活动,让他们掌握更多的教育方法。
三、指导家长客观正确的评价
正确的评价是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确定学生当前发展阶段的重要依据。评价的目的是详细了解儿童的特殊需要,并为随后开展教育安置的决定和教育计划的制订等一系列工作做好铺垫。家长是学生知识、能力在家庭与社会生活中掌握运用情况的主要提供者。然而过去在个别化教学过程中,我感到有些家长总是刻意的回避、推搪,使评价结果失去了真实性,制订的个别化教育计划失去了有效性。因此,我安排了学生认识家庭周边环境、到超购买简单的日常用品、自己乘车到学校等日常家庭与社会生活基本能力的评价方法指导。使家长不仅从评价中充分认识到自己孩子能力发展的水平,更重要的是能初步预测孩子今后的发展潜能。为学校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订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
四、邀请家长参与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指导家庭教育计划的实施
为了保证每个被鉴定的智力残疾学生得到合适的教育,在制订学生个别化教育计划的时候学校要主动邀请学长参与制订小组。让家长与专业人员以及教师等人一起商讨,共同决定学生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服务提供和教育安置。让家长了解教育内容是适合自己孩子的,学校所采取的教育措施是真正有利于孩子成长的。这样家长的主动性、参与性才会完全调动起来。
根据老师与家长共同制订的个别化教育计划以及孩子一个阶段的短期教育目标,老师要用书面形式告知家长近期孩子回家后完成的教学任务、建议采取的教学方法,让家长通过指导、观察、测评填写评价教育效果的反馈表。使家长明确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任务,有内容可教,有方法可用,有成效可评。
五、参与短期教育目标的评估,制定下一步短期发展的方向
个别化教育计划实施后,我通过定期举行家长座谈会,个案讨论会等形式,邀请家长一起对智力残疾学生短期教育目标达成情况进行学校评估。使他们通过综合分析能较为准确地评价前一阶段制订的计划是否符合自己孩子发展的需要,能较为客观地找出存在的问题,并为以后的教育训练提出积极的意见、建议、要求,家长看到自己的参与训练使孩子得到进步,工作受到老师及校领导专家的好评,增强了他们的荣誉感,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参与的积极性。
我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家长主动参与个别化教学活动的比率由过去的8%增加为97%,每个学生的短期目标达成率由原来的20%增加为85%,家长对孩子知识与能力的观察由片面转为全面。对孩子的评价由主观消极转为客观真实,对学生的发展潜能由否认转为肯定。然而如何充分调动社区参与个别化教育活动的积极性,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智力残疾儿童家长必读.华夏出版社,1995.
[2]弱智儿童家庭教育咨询.浙江教育出版社,1994.
篇6
【摘 要】 爱玩是孩童的天性,所以在小班美术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幼儿自身特点进行游戏化教学,使孩子融入到教学环境中,提高孩子的主观能动性,让幼儿可以在游戏中学会绘画的基础知识。本文根据小班美术游戏化教学的现状提出优化策略,从而提高小班美术教学效果。
【关键词】 优化;小班美术;游戏化教学
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就是幼儿期,对于幼儿期的孩童提高智力的最佳方法就是游戏,因此游戏活动不仅是一项可以使孩子愉悦的活动,对于孩童的成长也有一定的帮助。因此在小班美术教学中利用游戏教学方法不仅可以使幼儿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学习兴趣,同时可以提高幼儿的综合能力。综上所述,美术教师在设计小班美术教学时应该把游戏加入到教学计划中,让幼儿可以在自由自在的环境中进行美术学习。
一、游戏化美术教学的内容
美术教师在小班美术教学过程中要以游戏化教学为主,以幼儿的认知和学习特征特点为参考,增加美术教学内容的有趣味性和实践性,在不脱离现实生活的基础上提高游戏美术教学的效果。因为小班的学生认知水平较低、缺乏生活经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美术教师应该选择一些幼儿认知范围内了解的绘画内容进行绘画,例如食物、小动物和玩具等一些幼儿经常接触到的事物为指导素材进行绘画讲解。让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简单的材料绘画出生动形象的描绘,例如可爱的小白兔在草地中玩耍、生日蛋糕等。在美术教学中让小班学生讲解绘画其中的内容,通过学生互相交流和实践的过程可以调高孩子的绘画技巧,对于幼儿思维体系也有提升完善的作用。
二、科学选取游戏美术教学活动环境
在幼儿期的孩童有较强的猎奇心理,对于一些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会使他们对事物拥有一定程度的专注力,因此美术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孩子的这一特性进行美术游戏教学。在进行游戏教学过程中对于环境的塑造是至关重要的,游戏教学环境可以蕴含丰富的教学信息和价值标准,可以通过潜移默化地对孩童进行教学,从而使幼儿的身心发展更为健全。因为小班学生的身体发育尚不完全,对于自身的掌握力也有待提高,所以在绘画过程中的动手能力较弱。进行小班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材料的选择时不仅是要选择能激起幼儿兴趣的绘画材料,同时要使孩子在接触材料的同时能够产生美好的感知效应,使幼儿可以在长时间接触中绘画内容更加美好,增加幼儿的自信心同时提高他们对于美术绘画的热爱。在绘画过程中可以通过一些辅助道具进行绘画,如纸团、印章等进行滚动绘画,还可以让孩子直接通过手指蘸取颜料在画纸上进行绘画,以多元化的材料通过不同的绘画方式加强美术课程对小班学生的吸引力,提高小班学生的主动性,使其能够自然而然地加入到绘画课堂中。
三、利用游戏实践活动激发绘画兴趣
对于小班学生而言最好的教师就是兴趣,如果孩子对于美术绘画没有兴趣就会影响美术教学课堂的教学效果,所以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兴趣是小班美术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最为重要的事情。在游戏教学过程中利用游戏的不同类型可以有效提高小班学生的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在游戏选取过程中要考虑小班学生自身特性,例如这个时期的孩子活泼好动,对于身边事物的模仿能力较强,因此在对游戏选取时可以通过音乐、儿歌等游戏方式让孩子融入到课堂学习中,同时也可以通过故事的方式让孩子扮演相应的角色,更加快速地将学生引入到美术教学主题,本文对游戏教学中各类活动做简要论述,帮助小班美术教师可以灵活地组织游戏实践活动,激发小班学生对绘画的兴趣。
1.通过儿歌进行绘画教学
因为小班学生的思维处于直觉行动阶段,所以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儿歌游戏,让孩子在蹦蹦跳跳过程中完成绘画教学,例如可以通过弹珠和儿歌的结合完成《织渔网》活动,教师带领孩子念儿歌的同时运用带有颜色的弹珠在纸上作画,通过弹珠在纸上活动后留下的一条条曲线,从而完成一张渔网的编织[4]。孩子在帮弹珠涂颜色的同时可以加强对颜色的掌握,弹弹珠的过程可以运动学生的手指和手臂肌肉群,帮助学生提高动手能力。在小班美术教学中用孩子游戏实践的方式代替教师的枯燥说教,在完成美术教学任务的同时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使美术教学活动在愉快的游戏过程中结束。
2.通过故事进行绘画教学
新奇的故事可以很快地抓住孩子的注意力,所以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融合故事的讲解可以提高小班学生在美术教学中的注意力,例如在小喜鹊穿花衣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中讲述小喜鹊在春季挑选漂亮的衣服时遇到了困难,需要人帮助它选择一个漂亮的花衣使其可以参加一个大型的舞会,激发孩子的兴趣,让孩子在思考如何为喜鹊找到漂亮花衣的同时加强对颜色的认识。
3.利用语言控制游戏结果
在进行游戏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教师语言对游戏结果进行控制,帮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领悟美术教学的内容,加强学生对于不同事物的掌握。在游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依据幼儿的身心特点,运用形象生动、拟人化的表达方式,对教学内容进行描述引导[5]。教师可以通过叠词的使用,加强对于一些动物特征的描述,如红红的太阳、白白的兔子等,加强幼儿对不同事物外形特点掌握能力同时帮助学生在今后的绘画创造可以利用丰富的想象力,创作出一幅幅美好的图画。
本文通过对小班美术活动化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教学语言的分析,对游戏教学在小班美术教学的重要性进行论述。在小班美术教学中运用游戏教学可以加强幼儿对美术的喜爱,提高美术教学的教学效果的同时帮助幼儿完善自身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陈娟.在游戏中快乐涂鸦--以小班美术活动“有趣的点点”为例[J].新课程学习?上旬,2015(4):34-34,35.
[2]赵玉玲.浅谈如何在游戏中开展小班美术活动[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4(19):54-56.
[3]X向艳.“玩”起来,让小班绘画活动更精彩――通过游戏提高小班幼儿绘画兴趣的策略[J].东方教育,2015(2):196-196,197.
篇7
关键词:培养绘画想象;高效美术课堂;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0-094-1
前言: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全面发展。美术这一能够丰富学生精神生活、陶冶学生情操的学科的地位日渐提升。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引导学生的绘画想象放在第一位,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学生热爱美术,并产生绘画兴趣,大胆创作,最终达到构建高效美术课堂的目的。本文将针对美术要求想象力丰富的特点,具体提供引导学生绘画想象的教学策略,论述如何构建小学高效美术课堂。
一、构造有利于绘画想象的氛围
绘画的想象力天马行空,任意驰骋的基础是有良好的绘画氛围,即有利于想象力发挥的情景假设。良好的绘画氛围能够使学生产生绘画的兴趣,并以兴趣为动力创作出更具想象力的美术作品。教师要在绘画教学最初为学生营造有利于绘画想象力发挥的绘画氛围,这是能够使绘画想象充分发挥的基础。营造良好的绘画氛围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教师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将美术课作为美术技能传授的平台,要将美术课堂的讲解内容当做是美的意境的传达,要让学生在美术课堂上充分体会到美好的事物以及美术的魅力,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当堂美术课程的教学主题进行气氛渲染,使学生能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感受到美术绘画内容的情景美,这样的氛围铺垫是构造有利于绘画想象氛围的基本前提。其次,美术教学的气氛烘托要求教师能够拥有较强的语音表达能力,能够将当堂课的主题用语言表达出来,并进行合理的渲染,使学生能够感受到主题内容的要点,并被感染,产生绘画的欲望并心中能够对当堂绘画内容有一个轮廓上的了解。还有,美术教学是一个连续不断、循序渐进的过程中,要求教师长期注重气氛上的和谐,最终达到一个学生在良好的绘画气氛中不断进步的目的,长期的和谐氛围用单纯的语言烘托难以达到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采取一定的教学用具辅助或者是开展一系列关于美术主题的教学活动,同时还要注意美术课堂上的与学生的互动与交流。
总之,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要求学生想象力的充分发挥,这就要求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进行美术学习氛围的营造,这是使学生想象力得以发挥的基础前提。
二、采取开放式的教学方式进行美术教学
开放式教学是现阶段各个学科都积极采取的一种教学方式,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并采取各种与课堂相关的教学活动辅助教学。美术教学若想使学生的想象力得以充分发挥就不能束缚学生的思想,要在课堂上积极提供学生互动的机会,并描绘明确课堂的主题。针对这一要求,开放式教学模式无疑是最适合使学生想象力得以充分发挥并且有利于构造美术高效课堂的美术教学方法。
美术是一门要求能够使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绘画创作的课程,想象力的发挥要求有良好的环境氛围作为铺垫。良好的环境氛围要求教师能够设置情景,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以烘托主题,并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开展活动,与学生积极进行互动与交流,即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开放式的教学方式。例如教师在进行关于景色的绘画教学时,教师要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景色的特点与美丽。假设是关于雨后景色的描写,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就要描绘出雨后景色的特点:有人,有建筑,还有挂在天边的彩虹和像被洗过的树木、草丛,草丛上晶莹剔透的水滴以及房檐上还在滴答的水点,听过教师全面细致的解说,相信孩子会根据自己的理解给予相应的美术创作,这就是语言的魅力。另外教师在美术课堂上的互动也要讲究方法和手段,美术活动的开展以及美术课堂上的互动要求教师能够针对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理解方式。例如在影子这一绘画主题的讲解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进行手势的投影游戏,要求学生做出属于自己的手势投影,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互动,猜彼此投射出来的是什么影子,然后根据不同的影子特点,选取自己感兴趣的进行绘画。
这就是开放式教学策略,它能够重视学生的主题地位,开放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营造出学生喜欢的美术主题以及开展学生喜欢的美术互动。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的身心特点,更能够使学生的创造力得以充分的发挥,并且能够使美术课堂更高效。
总之,美术教学若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充分的发挥,首先要营造有利于学生进行美术创作的美术氛围,然后在此基础上要采取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这样两者有机结合的教学方法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并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的创造力发挥,最终达到构建美术高效课堂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卜曙辉.儿童美术创造力的培养[J].湖南中学物理·教育前沿,2010(01).
篇8
随着新课改的实行,在新课程标准中,对于小学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内容及培养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小学阶段的美术绘画教学也给予了更多的重视,小学美术绘画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促使学生掌握丰富的美术知识及绘画表达技巧,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审美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
在新课改下的小学美术教学,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不能将小学美术绘画教学仅仅当做是一种技能的传授过程,而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学生进行美术绘画思维的传授,并且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学生在独立思维意识、认知能力、审美观念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教师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采用适当的方法,对其各方面的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
1 小学美术绘画教学过程中的注意要点
随着新课改的实行,在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培养目标上都做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要想取得较好的教学成果,满足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就应该对小学美术绘画教学中的相关教学要点进行有效的分析,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采用针对性的教学方式进行有效的教学,这对于整体的教学成果的提升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就对小学美术绘画教学过程中几项教学要点进行简单分析。
1.1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小学阶段的学生各方面的学习能力都比较欠缺,教师在其学习过程中的引导作用显得非常的重要,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是非常的重要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对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结合学习内容及学生的学习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
美术绘画教学不同于其他科目的教学,该课程的学习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绘画技巧,还要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绘画,将自己的内心世界进行良好的表达,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将学生作为整个课堂教学的主体,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采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充分的挖掘学生的内心世界,并要对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筛选,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各方面能力都能得到有效的培养。
1.2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学习特点
小学阶段的学生存在各方面的特殊性,他们对世界及周围的事物都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并且对于绘画课程具有强烈的学习兴趣,但是由于认知能力及知识经验的不足,他们在进行绘画学习时,往往只能进行简单的涂抹,想要完成一幅完整的作品还具有较大的难度,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认识到小学生的这一学习特点,对教学过程中的内容进行适当的选取,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贴近学生生活的绘画内容,这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并且能够使课堂教学处于宽松的学习氛围中,并要把握好教学内容的难度,使学生能够采用简单的框架、线条、色彩来对自我的内心世界进行良好的展示。
1.3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做好学生的课后辅导及评价工作
要使学生的绘画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对其作品进行有效的课后辅导及评价是非常重要的,这有利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认知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并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的改进,这对于学生绘画能力的提升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对学生的绘画作品进行评价时,应该认识到有效的评价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对学生的每一副作品都应该予以仔细的、专业的评价,找出其作品中的不足之处,但是在与学生进行沟通时,应该根据小学生的特点,给予足够的耐心,采用适当的语言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这对于学生的品格的塑造及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都是非常重要的。
2 小学美术绘画教学过程中的相关实施策略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美术教师在进行绘画教学时,所承担的教学职责早已不是简单的绘画技巧的传授,对学生的创作意识及创作思维进行有效的引导,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给予更多的关注及帮助是非常必要的。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周围事物的认知能力与成人有着较大的差别,而美术绘画作品的初衷就是要帮助学生表达其内心世界,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内容,在学生的认知思维进行详细了解的基础上,对其予以正确的引导,使学生能够在美术绘画学习过程中创作出赋予生命力的优秀、健康的作品,这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为了拓宽学生的眼界,对其艺术欣赏水平进行有效的培养,教师可以积极的组织学生去一些高水平的美术展览中参观,并就一些优秀作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讲解,这对于学生的审美情趣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作用,同时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及自主探索能力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
篇9
一、激发学习兴趣
美术的学习不仅需要细心、认真,更需要兴趣爱好,如果学生无法对美术绘画产生兴趣,就无法真正的感受到艺术的美,更无法全身心的投入到创作过程当中去,对于美术学习会产生逆反心理,认为学习美术没有用处,从而应付了事。没有任何兴趣的强制学习,势必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生学好一门课程最基本的要求,因而在小学美术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了解相应的美术常识,让学生从最基础部分去了解美术的魅力;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多练习,尽可能多的去用彩笔表达自己的想法,对比较有天赋的同学要加以鼓励,对绘画能力一般的同学要给予帮助和指导,让学生时刻感受到教师的关注,不至于因为教师的忽视而放弃学习美术。例如,美术教师在引导学生认知《外国民间玩具》时可以利用实物来引起学生学习和了解的兴趣,通过感知玩具的各种结构、功能,萌发学生对玩具的好奇心,引导学生由内而外认识事物,使学生在玩中增加乐趣,培养其学生对美术欣赏的兴趣,还可以指导学生用废旧物品做一个玩具,让学生在审美中培养动手能力,达到教学目的。
二、欣赏美术作品
欣赏美术作品可以给学生一种最为直观的美学感受,通过欣赏美学作品可以从中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力,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亲身感受美术作品不仅可以开发学生的潜能、心智,还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由于小学生的生活阅历不足、心智还不够成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也往往停留在表面,因而,在此过程中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在挑选美术作品供学生欣赏时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例如,教师引导学生欣赏生活中的艺术―中国工艺美术时,可以为学生挑选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供学生欣赏,引导学生了解陶器、瓷器、青铜器的发展历史、造型特征、文化内涵。学生可以从青铜器、瓷器等文物的纹路方面了解古代的绘画艺术。《人面鱼纹彩陶盆》《彩陶舞蹈纹盆》都是很好的学习资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欣赏。美术作品对于学生提高审美能力非常重要,通过欣赏美术作品学生可以从中了解色彩搭配、线条的构造等内容,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力,了解更多作品背后的故事,激励自己更加努力的绘画。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尤为注意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以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力。
三、改变教学方式
教师的教学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度,传统的美术教学方式过多注重于培养学生的绘画技术,对于发挥学生的天性、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太重视。新课标对美术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美术课堂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教师要分析学生的心理特征、生活阅历、接收能力,在此基础上设计教学方案,以更好的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例如,教师在上课时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呈现更多大师的作品,让学生体会更多不一样的美。《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等作品都是很好的学习素材,同时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提供更多作品背后的故事和背景,让学生感受画家在作画时的心境,以更好的理解作品、发现作品的各种美。
四、回归大自然
篇10
课前倾听美术教育教学效率倾听是人际交往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当然也可以促进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当这一过程被阻断或者处于混乱无序的时候,师生之间的交往和沟通就将陷入困境,教育的危机也将随之出现。”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和不断深入,教学过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教师和学生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和合作者,这意味着教师和学生要平等对话,教师要让学生认真听讲的同时,也要学会倾听。教育从倾听开始,教育必须倾听,倾听意味着教育的开端。在某种意义上,倾听就是一种教育的言说,甚至就是一种教育。教育从倾听开始,倾听从哪里开始呢?
一、倾听从课前开始
每逢上课,笔者总要提前进教室,教室里会有三三两两提前到的学生,因为离上课时间还早,他们悠闲地整理着画具,轻松地谈论着各个学校的新闻趣事、考试成绩、家庭琐事等。他们最爱告诉的那个人,就是我――这个喜欢微笑、点头的倾听者。
当前,很多教育研究者关注倾听式教学,但主要集中在要不要倾听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怎样进行倾听或倾听式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有什么促进作用等方面。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研究和经验发现,课前倾听学生们的谈话与对话,能充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课堂教学的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课前倾听的策略
愿意倾听学生、具有倾听学生的态度固然重要,掌握一定的倾听策略更是教学实践所必须的。笔者根据多年的经验与研究,发现要有好的倾听策略才能有好的效果。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课前倾听要有耐心
尽量不打断学生的谈话,也不要因为学生说话随意而反感,毕竟是在课前,随意谈话更能反映学生的真实的想法和心理状态,当学生的观点你认为有不妥时也不要轻易打断,这样往往会打断学生继续说话的机会,他害怕说错,也就不敢继续说了,有可能以后有什么话也不想给你说了,也许会扼杀了一个意想不到的观点。
2.课前倾听要专心
虽然不是正式的上课,但教师的倾听也要专心,要看着学生的眼睛,不要心不在焉,让学生感觉到你没有在听他的叙说,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使其他同学打消了想和你说话交流的念头,更使正在说话的同学草草结束。专心倾听是对学生的尊重和鼓励,也是对学生的肯定。
3.课前倾听要用心
倾听要用心,要求教师在倾听的过程中要不断的思考,要关心学生所叙说的一切,不管话题涉及到什么,无论是趣闻、笑话,还是家长和家庭的事情,都要有意识地倾听学生的说话重点和兴趣点。
三、课前倾听的效果
1.通过倾听,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等
在课堂上就要注意自己的措辞,不要在不经意间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与上进心。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要让学生放下心理包袱,把精力轻松地投入到学习绘画的兴趣中去。如在绘画创作的过程中,可以启发学生把自己对父母的思念通过绘画表达出来,往往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画面虽不成熟,但充满了对父母的想念与感恩之情,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2.通过倾听,了解学生最感兴趣的事情
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和同学交流这些事情,提高学生上课的参与性、积极性。在布置绘画作业的时,让学生把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描绘出来,往往更能表达学生的心声,表现学生的想法与态度,要比直接画范画效果要好得多。
3.通过倾听,了解学生所取得的成绩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给予适当的表扬,当然也鼓励其他同学。如有的学生告诉笔者,他的画在学校展览了,脸上洋溢着自豪与自信,我在教学过程中会提到这个事情,以激励这个学生,同时也鼓励大家,大家也能做到的,整个班级的学习气氛非常高涨。简单的一句表扬,点燃了整个班级学生的绘画热情。
4.通过倾听,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灵感
绘画教学的目的不是简单地学习练习绘画技法,而是通过学习绘画来启迪学生的智慧。在绘画过程中不简单地依照范画来练习,而是加上学生自己的理解,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的思想的火花激发出来,创造出生动感人的作品出来。
5.通过倾听,了解学生真正的需要和教育最有效的时机
众所周知,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效果最好。因此,了解学生真正的需要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最需要花精力的部分之一。在课前倾听过程中,往往能真实地听到学生的心声,而在正规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会因为各种原因而不会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
四、结论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通过课前倾听,我了解了学生的家庭情况,了解了学生最感兴趣的事情,了解了学生所取得的成绩,了解了学生思想的闪光点,了解了学生的真正需要,这对我的教学、辅导工作都有很好的帮助。课前倾听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是新课改中“倾听式教学”的重要的部分。
参考文献:
\[1\]海德格尔 著.陈小文 译.面向思的事情\[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成尚荣.倾听,教育的另一种言说\[J\].人民教育,2004,(2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