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管理岗应具备的能力范文
时间:2023-10-18 17:20: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综合管理岗应具备的能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汽车金融;能力标准;教学实施
《汽车金融实务》是本学院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是该专业的必修课程,也可作为汽车营销类专业的选修课程。本课程继《财政与金融》、《保险理论与实务》、《金融产品营销岗位实训》等课程之后开设。课程系统讲解汽车消费信贷、汽车保险、汽车租赁、汽车置换当今四大汽车金融业务的概念、操作流程、盈利模式、风险控制方法等内容,培养学生对相关汽车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营销能力、创新能力。
随着汽车消费在人们生活中的日益普及,围绕汽车消费相关的金融服务业日益发展和壮大,专业从事汽车消费信贷、汽车保险、汽车租赁和汽车置换的机构数量和规模增长势头强劲,对于汽车金融业务领域的从业人员需求从数量和质量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培养具有综合就业竞争能力的汽车金融岗位高等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就显得非常必要和迫切。
一、能力标准构建
1、应知目标
(1)汽车消费信贷、汽车保险、汽车租赁、汽车置换(以下简称四大汽车金融业务)的基本概念;
(2)四大汽车金融业务的作用和意义;
(3)四大汽车金融业务的操作流程;
(4)四大汽车金融业务的风险防范措施;
(5)与四大汽车金融业务有关的相关法律法规。
2、应会目标
(1)能理解四大汽车金融业务的相关产品和服务的信息,具备产品分析能力;
(2)能对四大汽车金融业务的相关产品和服务进行营销和推广,具备业务营销能力
(3)能具体操作四大汽车金融业务,进行业务风险防范,具备业务管理能力;
(4)能根据客户需求和相关的业务资源,创新产品和服务,具备业务创新能力。
二、教学实施的体会
1、能力本位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原先讲授一门课程,教师从理论到理论,多找几本参考书,多找些参考资料,课程教学很容易对付过去。进行能力本位课程改革以来,切身体会是对老师的要求高了,不到实践中去,不到具体的工作岗位中去调查研究企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究竟需要培养的学生具有什么样的能力和素质,就没有办法提出课程的能力标准,更无从实施,也就无法上好这门课程。实施课程能力本位改革后,对于教师本人的触动和压力非常巨大。
2、对能力本身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不能就岗位论岗位,就职业论职业地分考察分析所谓的课程能力,要将能力放在学生成人成才、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去认识和讨论。
对于实务操作型的课程,课程能力重点在于训练和培养学生从事具体业务岗位中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但是如果每门课程仅仅局限于具体岗位的职业能力训练是远远不够的。根据本人的调研和考察,学生成人成才,在当今职场自我学习的能力、持续发展的能力是必不可少。课程能力本位改革目标是通过项目的训练,使得学生具备了职业岗位应具备的能力。本人所提的自我学习、持续发展的能力,则侧重于训练学生具备使自己从不知到应知、从不会到应会过程中应具备的能力。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做了一点粗浅的探索和研究。比如介绍具体的汽车金融产品的目的不是单纯地、孤立地介绍一种汽车金融产品,而是着重讲解掌握某种汽车金融产品或服务的具体方法,即从哪几个方面来理解和掌握产品和服务,比如对某个汽车金融产品或服务,有条理系统地讲解满足客户何种需求、业务流程、业务的赢利模式、风险管理措施,从而让学生总体上把握汽车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特性(从具体到一般的认识过程),进而提升学生自己学习和创新汽车金融业务产品和服务的能力(从一般到具体的认识过程)。在课程讲授中要注重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能力本位目的一方面是学生“会”,另一方面是学生要“会”如何使自己从“不会”到“会”地持续发展。
三、对下阶段课程教学的设想
1、建立合作单位人才需求信息定期回访和反馈机制
课程能力本位改革,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应职应岗能力。随着汽车金融业务的不断深化和发展,随着产品和服务的升级,必然会对从业人员的应职应岗能力提出新的要求,为了做好能力本位课程改革工作,有必要建立合作单位产品服务信息、人才需求信息定期回访和反馈制度,以便使得课程的建设与业务发展同步,甚至在充分调研、科学规划的基础上能略有超前。
2、进一步改革课程教学的组织形式,不断加大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参与程度
下阶段拟推出的教学改革措施是:
(1)学生上讲台。就某一专题,请学生组织教学过程,完成备课、讲授一节课的全过程,
在准备相关教学内容和过程中,本身也是自己自主学习、提高的过程。
(2)学生出考卷。要求根据课程能力本位应知应会的要求,每个学生出一份期中或期末考卷。目的是通过自己命题,一方面让学生知道本课程的应知应会点,另一方面督促学生复习提高,真正养成汽车金融的应职应岗能力。
篇2
成果导向教育(OBE)是指,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目标是学生通过教育过程最终所取得的学习成果;而课程体系构建对学生取得学习成果十分重要;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根据本专业最后获得的能力,依据岗位群的需要,层层分解,确定从事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按照反向原则设计课程。
关键词:
成果导向教育;建筑工程管理;课程体系
成果导向教育是指,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目标是学生通过教育过程最终所取得的学习成果;学习成果代表了一种能力结构,这种能力主要通过课程教学来实现。OBE最早出现于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基础教育改革,在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成为了教育改革的主流理念。课程体系构建对学生取得学习成果十分重要。能力结构与课程体系应有明确的对应关系,每一种能力要有相应的课程来支撑,课程体系的每门课程要对实现能力结构有确定的贡献;使学生完成课程体系的学习后就能具备预期的能力结构。
一、课程体系构建设计思路
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主要面向建设单位、建筑施工企业、工程造价咨询公司、建设工程招标投标中介公司等单位,培养具备有建设工程招投标策划、投标报价、合同管理、工程项目管理能力,从事建筑工程项目承发包及项目管理工作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根据本专业最后获得的能力,依据岗位群的需要,层层分解,确定从事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按照反向原则设计课程。
(一)课程设置过程中,首先要根据企业需求确定人才培养定位
再通过对大量校企合作单位的调研,归纳整理出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具体的岗位职业综合能力和专项能力.根据综合能力和专项能力提炼出岗位核心能力为:工程项目审批管理、工程项目招投标管理、工程项目合同管理、工程项目设计图纸管理、工程项目质量控制、进度控制、投资控制、安全控制与管理。然后根据能力确定所需的课程,通过仔细筛选,认真分析,选定专业核心课程.
(二)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确定主要就业岗位的同时,还要分析就业迁移岗位和未来发展岗位,由专业选修课来承担这些岗位所具备的能力;这些岗位也包括了学生自己按个性设计的未来发展岗位,所以选修课数量设置的较多,保证不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二、课程体系建设特色
(一)反向设计课程体系
反向设计是根据建筑企事业单位的用人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设定学生毕业要求,再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的过程。通过学院对建筑领域相关单位的调查和走访,结合长三角大都市经济圈发展要求,对建筑领域人才需求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发现目前最紧缺且需求量最大的主要是土建施工过程中的现场技术管理人才,以及施工组织设计、招投标、工程概预算、项目管理、工程监理、工程咨询等各类专业人才;需要从业人员具备一定的建筑工程技术理论及工程管理知识。因此得出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主要集中在项目管理、工程监理、工程咨询、房地产开发与管理、项目代建等方向。“需求”既是设计的起点也是终点,对建筑市场用人需求的准确把握,既保证了课程体系构建的合理完整性,也保证了教育目标与结果的高度一致性。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选课制度
课程体系构建中设置的较多的选修课,是为保证推行学院实施的“完全学分制”下的选课制度。这种选课制度首先允许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随时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或其他需要选择不同的专业学习方向,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个性的发展,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能力决定每学期的学习量,在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形成具有个人特点的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学生选择不同的授课老师、上课时间等,改变被动接受的地位,形成一种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充分挖掘教师的潜力,促进教师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使教学良性运转。而学院准备推行的职业导师制,在指导学生适应这种灵活弹性的学习制度,了解学习的内涵,告知如何从专业发展的角度构建知识结构、拓展知识视野、克服选课的盲目性等方面,会起到必要的指导作用。因此,每个学生都可以按照各自的学习经验、学习风格、学习进度,逐步达成目标,所有的学生均有机会获得成功。
(三)基于全过程的实习安排
根据本专业的特点,采取开放式办学的理念,充分利用社会和企业的教育资源,进一步加强与企业深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合作,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全过程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全过程实习培养模式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认岗,入校后首先对学生进行始业教育,通过讲座报告的形式了解整个专业的知识体系和行业对相关人才的需求;在校内学习岗位基本知识,具备初步职业基本能力后,由学校安排到校企合作单位参观认知,了解企业办公场所,与工作有关的岗位进行初步接触,了解岗位工作大致内容和工作流程,请企业人员进行具体讲解,使学生逐步感受真实的工作氛围,体验真实的企业文化;第二阶段为跟岗,在校内学习岗位核心知识,初步具备职业专项能力,由教师根据学生已具备专项能力分配任务,要学生带着任务在企业进行跟岗学习,并在跟岗结束后完成任务,解决问题,使学生了解岗位需学习掌握的知识、能力,通过回校继续学习锻炼;第三阶段为顶岗,在校内学习完岗位核心知识以及拓展知识后,在企业进行顶岗工作,使学生最终形成就业所必须的岗位职业能力,实现就业的办学目标。
三、结语
建筑业用人需求随着建筑市场的发展和变化也在不停的调整变化中,成果导向教育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随着建筑工程管理行业调研及本专业学生历届的跟踪调查,能够持续地改进培养目标,以保障其始终与内、外部需求相符合,而且围绕着工程管理人员岗位任务和能力要求,会不断深化工学结合课程改革,继续优化课程体系。
作者:吴秋水 单位: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怡.高职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模式研究[J].技术与市场,2014(08).
篇3
[关键词]会计人员 从业素质 因素 途径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工作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日益明显。而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行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会计行业如果没有职业道德就会存在信誉危机,也就没有前途和发展可言。
一、会计人员应具备的素质
1、会计人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必须具备的首要素质,是会计人员在长期职业活动中逐步形成和总结出来的,它是调整会计人员与社会之间、会计人员个人之间、会计人员个人与集体之间职业道德主观意识和客观行为的统一,是会计人员应当遵守的职业道德和工作纪律。
2、会计人员应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
会计人员应具备记账、算账能力,当然这些能力是要熟练的。因为电算化的普及,会计人员还应该具备电算化技术操作的本领,作为更高要求,还要会预测、会编制计划、会分析、会决策等,这些决策有利于企业很快的规避风险,增加利润等,对于企业来说,会计人员的素质高低是很重要的。
3、会计人员应具备全面的文化素质
随着市场化程度的加深,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更加突出,会计从基础的会计核算服务向单位经济预测、决策、控制等高端服务转变,这就要求会计人员精通各项知识,包括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熟知财务管理、审计、金融、证券、人力资源等相关学科知识。
4、会计人员应具备不断创新的文化素养
我国目前已进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创新已成了新的生产力。经济活动各个方面的创新,给传统会计的发展带来多方面的冲击,使会计领域在这一新的经济环境下发生新的变化,需要会计工作者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扩大知识面,并根据经济活动的变革,相应的创新财务与会计的模式,以适应经济的发展。
二、影响我国会计职业道德缺失的因素
1、外部因素
①价值观的差异。因为人们的思想价值等方面不可能是一样的,而且在每个时刻都有可能发生变化,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思想的传入越来越多,如何去吸取精华,是个值得深究的问题。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思想上的不够先进也是不可避免的出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削弱,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包括会计人员的价值观念、价值取向,也会发生同样的变化,这是需要警惕的事情。
②法律法规的不完善是会计职业道德缺失的因素之二。企业本身的自制能力就薄弱,况且还没有好的法律监管和惩罚措施,就更加使得企业的约束能力大大减弱,当企业的财务行为和会计法规发生矛盾,企业的经营者往往会为了经营利益而违反会计原则放松了对违纪违规行为的监督。况且目前会计监督、财政监督、审计监督、税务监督等监督标准又不统一,各部门在管理上各自为政,功能上相互交叉,造成各种监督不能有机结合,不能从整体上有效地发挥监督作用。所以在法律没有完善之前,各方利益经常发生冲突却无法调节,这是最大的问题,这就会形成投机的情况发生。
2、内部因素
①会计的从业环境对其职业道德的影响。会计操作人员是单位内部的从业人员,受聘、受雇于会计控制者。会计人员在单位的地位具有天然的从属性,虽然这种从属性对会计人员自我职业道德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会计人员要具有比以往更高尚的职业道德境界,才能使职业道德充分发挥作用,但是不少会计人员却很难达到这种程度。当会计人员与单位负责人发生道德冲突时,会计人员就会面临两难选择,若坚持职业道德,就很有可能会被辞退下岗,因而有些会计人员在领导的指使、强令下被动地做假账。
②会计人员的总体道德素质偏低的影响。会计人员在做出违法违纪行为时,一般都在职权范围内,是出于主观故意,主动而为,这反映出会计人员自身道德素质偏低。其形成的原因,固然也有社会风气和单位负责人道德水平的影响,但与教育不够极有关系。我们的学校教育中,较长时期片面注重智育,忽视德育。在会计大中专学历教育中,系统的职业道德课程几乎没有开设。而在参加工作以后,会计人员后续教育规定中虽有职业道德内容,大多只是走走形式,但实际很少进行职业道德培训。
三、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的途径
1、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建立和完善自律机制,增强会计人员使命感
社会的拜金浪潮对会计人员产生了必然影响,在现在众多经济案件中,许多都与会计人员缺少起码的职业道德有关,例如美国的“安然”,中国的“琼民源”、“银广夏”等。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对其加强道德教育和职业培训是值得提倡的,要结合会计职业活动去不断加强会计人员道德修养,并且使他们牢牢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只有进行不断的教育和在培训,才能够促进会计人员整体素质的不断提升。
2、加强继续教育,不断增加知识积累,充实、更新知识
继续教育是会计人员提高业务素质的重要途径。但在目前,我国很多地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形同虚设。首先,财政部门应该严格对会计人员的考核,只有如此才能够真正的做到培养出高素质高水平的会计人员。其次,要重视考试,一个好的会计不仅要实践知识过硬,而且理论知识也要扎实。应该建立统一的试题库,考试大纲,并且要有专人出题评卷,而不能使用拿来主义,尽可能的在实施过程中利用好计算机,对于考场上的不严格秩序要予以控制。
3、会计人员要学会自我修炼和提升,不断的提高业务水平
会计的工作繁琐,但是业务性要求强,所以技术水平和日常核算最重要。由未来经济发展趋势也要求会计从业人员在知识结构、业务水平、综合能力等方面得到进一步提高,要达到此目标,其有效的途径是通过后续教育。一定的会计知识是会计人员进行会计核算、监督经济活动的基础。对于会计人员来说,自身的不懈努力才是最根本、最重要的因素。
参考文献:
篇4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应具备以下专业知识:1.熟练掌握服装领域的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和先进生产方式;2.了解服装工程领域的发展现状和趋势;3.熟练掌握服装工程领域的技术标准和规范;4.熟练掌握服装设计与加工的基本原理及工程实践知识;5.熟悉服装及其加工材料的性能测试和试验;6.掌握现代服装制造行业发展息息相关的微机控制和程序设计、网络工程、图像处理等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7.掌握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的原理、应用和开发流程;8.熟悉现代服装制造装备的基本原理、工艺条件、工程应用以及技术经济评价指标;9.掌握服装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战略、方法和系统的应用;10.掌握纺织品服装的进出口贸易知识、方法和技能。
二、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本科生应具备的能力
针对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本科生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应着重对以下能力进行培养:1.熟悉服装产品的生产流程,具有较强的在服装产品生产一线从事工艺设计、产品检验和解决服装产品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2.熟悉服装面料的开发技术,具有较强的新型服装面料的设计、分析和开发的能力;3.熟悉服装产品的技术法规,具有较强的服装产品及其加工材料开发实验的能力;4.熟悉服装设计与加工工程项目的组织实施和管理过程,具备综合运用经济、工程管理等知识和方法进行工程项目组织管理的能力。这四种能力均需要通过在服装企业第一线的感性认识和真正融入其中亲身体会才能得到有效培养,从而具备这些能力,因此实践环节的设置在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本科培养计划中显得尤为重要。
三、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本科生企业实践环节设置
根据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本科生能力培养要求,将培养计划中的课程分为两大模块,分别为服装结构与工艺系列课程和服装艺术与设计系列课程。这两大模块的课程根据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原则从第一学期一直覆盖到第七学期,每一门重要的理论课程均配置了相应的企业实践环节,以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服装结构与工艺系列课程中,首先通过到服装企业四周的服装工程认知实习使学生对服装企业的实际运作流程有一个全面和感性的认识。接着分别有对应于服装结构与工艺(一)(二)(三)配套的服装工艺实习(一)(二)(三),让学生掌握裙装、裤装、衬衫的制作工艺,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然后通过四周的服装工程岗位实习,使学生定岗在企业的岗位上对服装工序和具体操作进行深入实习。随后进入与职业装专项设计与制作的职业装课程设计,深入职业装生产企业和邀请企业资深制版师给学生讲解职业装实际制作中要注意的问题。接着进行四周的服装工程见习实习,就某个具体的项目深入实习,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企业实习,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随后开始与创意成衣专项设计与制作配套的创意成衣课程设计和与服装工业样板设计与管理配套的工业样板企业实践,使学生在专业领域在服装企业深入地实习。如此形成服装结构与工艺系列课程的企业实践环节的教学工作。在服装艺术与设计系列课程中,职业装专项设计与制作和创意成衣专项设计与制作两门课程由于跨越设计与结构工艺两大领域,所以为两大模块所共有课程,也解决了以往设计与结构工艺课程脱节的“顽疾”。礼服课程设计作为礼服专项设计与制作的企业实践环节,旨在让学生去礼服生产企业了解礼服生产第一线的实际操作流程,实战性和技术性很强。
四、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中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实际效果
篇5
纵横结合
(一)纵向———继续坚持“因需设课课岗融合”的教学理念“因需设课课岗融合”的“需”指需要、需求;“设”指设立、筹划“课”指课程;“岗”指工作岗位以及从事本岗位的上岗证书;“融合”指几种不同的事物合在一起,并高于原来的事物。1.“因需设课课岗融合”的动态理念《人才》指出“随着我国会计人才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稳步提高,会计职业领域已从传统的记账、算账、报账为主,拓展到内部控制、投融资决策、企业并购、价值管理、战略规划、公司治理、会计信息化等高端管理领域”。不难看出随着社会的发展,行业领域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变化,已经由过去的“核算型”偏向“管理型”。此外从山西省相关部门的调查数据也显示未来5-10年山西省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特别需要会计人才发挥作用,目前全省会计人才总量仍存在缺口,会计人才队伍急需补充,山西省会计人才在学历、职称等结构方面不尽合理,急需培养适应山西经济发展的、有扎实基础理论和综合应用能力的较高层次的“管理型”会计人才。不难看出政策和人才需求发生了变化,为了适应这种变化首先要完成三个转化,即行动领域向学习领域的转化、岗位任务向学习内容的转化、直接知识向间接知识的转化;在此基础上调整课程体系、整合课程内容,例如由于原来的《财务会计(上)》、《财务会计(下)》名称上不具有直观性名称,学生难以联系到工作任务,将其调整为《常规经济业务核算》和《特殊经济业务核算》两门课程;原来的《税法》、《纳税筹划》内容上相互割裂,学生难以将税费计算、申报与筹划串联起来,现将其整合为《纳税实务与筹划》一门课程;最后实践教学要进一步体现多元化,由原来单一的“出纳、往来核算、存货核算、成本核算”等核算岗位拓展为“出纳、制证”核算岗位、“合同管理、价格管理”管理岗位、“投资融资、纳税实务与筹划、财务管理、报表编制与分析”综合岗位以及核算与管理相结合的“成本核算与管理”等岗位并存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将各岗位实训的数据信息相互关联,从而实现财务数据共享。2.深化“课岗融合”,服务地方区域经济财政部《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指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会计人才发展的指导方针是:服务发展,以用为本;健全制度,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所谓服务发展以用为本就是指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会计人才队伍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确定会计人才队伍建设任务。企业财务专家认为,财务很重要的作用是使企业资源达到最佳组合,所有的财务数据必须被企业所利用,让企业所有的部门都能听到财务的声音,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企业的经济活动都能有信息的支撑,才能充分调动企业的资源。作为会计教育工作者应该倾听企业财务专家的心声,遵循理论源于实践,理论指导实践的原则,积极推进校企对接,选择有地方经济特点的企业先进财务模式经过理论加工与提炼,形成符合财政部关于《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总体目标要求的、符合教学规律、在企业中具有推广价值的财务新模式。“财务新模式”,将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为着力点,不断提高会计信息综合利用程度不够高,提升会计信息化服务能力,真正做到“利用企业资源为教学服务,利用自身优势为企业服务”,最终实现校企双赢,从而达到为地方区域经济服务,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二)横向———不断扩大对外交流平台积极开展与同类院校的合作2004年1月由太原大学财会系发起成立山西省会计学会高职教育分会分会,宗旨是搭起一个有组织、有计划进行高等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学术讨论、教学研讨、师资培养、经验交流和协作开发等活动的平台。这个平台建立以来针对性的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针对当时多媒体教学的兴起召开了“多媒体在会计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交流研讨会”;为了认真领会教育部16号文件,召开了会计专业“工学结合”研讨会;为了紧跟行业步伐参加了财政部会计准则培训、举办了内部控制研讨会,组织各会员单位参加第三届全国会计知识大赛并被省财政厅授予山西赛区组织奖;2005年与科学出版社共同开发了一套12本教材,该教材冠名为“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推荐教材”;其中4本被列入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分会成立近10年来举办的这些活动开展极大地加快了会计专业的发展步伐,同时也促进了各会员单位的专业改革和发展,影响不断扩大,今后还要不断吸纳开设会计专业的同类院校成为新会员,进一步扩大对外交流平台,加强交流、寻求合作,共同探讨新形势下会计专业教学规律及内涵,努力打造新成果。
综合发展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阶段转向大众教育阶段,这种变化对传统的会计教育理念形成了鲜明挑战,越来越重视知识向能力的转化,专才教育加通才教育成为共识,对会计人才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一)综合素质1.综合素质的内涵素质是指一个人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包括人的思想、知识、身体、品格、气质、修养、风度等综合特征。学生的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和决定着未来的竞争能力和成才目标的实现。素质的综合性体现为政治素质、身心素质、职业素质和人文素质。政治素质是人们从事社会政治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和基本品质,它是人的综合素质的核心。人的政治素质的高低是社会政治文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准确把握政治素质的内涵和特征是提高人的政治素质的前提。身心素质是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的合称,是指大学生应具备的健康的体格,全面发展的身体耐力与适应性,合理的卫生习惯与生活规律等;心理素质是指大学生应具备稳定向上的情感力量,坚强恒久的意志力量,鲜明独特的人格力量。职业素质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其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职业情况等方面。学生将来能否顺利就业并取得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人的职业素质,职业素质越高的人,获得成功的机会就越多。人文素质,从广义来说指一个人成其为人和发展为人才的内在精神品格。这种精神品格在宏观方面汇聚于作为民族精神脊梁的民族精神之中;体现在人们的气质和价值取向之中。从狭义来说指人文知识和技能的内化,它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和精神品格。发展人文素质就是就是要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发展人性、完善人格,启发人们做一个真正的、智慧的有修养的人。2.三晋特色文化教育依据太原大学将来要办成一所“具有三晋文化特色的现代综合大学”的办学定位,对会计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上要充分体现三晋文化这一特性。晋商作为明清时期的十大商帮之首,数百年中不仅积聚了巨额财富,而且为我国的会计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经商和理财文化;晋商的“东伙分权”制度,可以说是中国较早的两权分离制度,是我国实施会计委托的先驱;晋商商号东家投资形成“银股”,掌柜和员工根据业务能力大小和资格形成“身股”,并与银股同权参与利润分配,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期权激励制度(人力资源会计);晋商把所有经济业务分为进、缴、存、该四类,并确立了“进-缴=存-该”的平衡公式(龙门张),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复式记帐法;晋商对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假设也有独到的见解;晋商的会计职业道德和诚信精神更为当代会计人树立了楷模。可以借助我校文法系全方位、历史的、立体的的“三晋文化资料库”将晋商文化融入其中、使学生对三晋文化尤其是晋商文化有直观形象的认识;可以组织学生去平遥古城参观学习票号文化加入我校旅游系“三晋文化系列丛书”编写队伍、出版晋商文化分册,开设“晋商文化”选修课,通过对“晋商文化”系统的认知和学习,使学生在了解的基础上“晋商文化”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二)综合能力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应当明白:传授给学生的任何知识都具有阶段性,而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却是终生受益。会计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具有核算能力还要注重管理员用能力、沟通交往能力以及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1.基础核算能力会计核算职能是会计最基本的职能,核算能力是基础能力,财会人员要记账、报账、算账,就像人为了生存要吃饭一样,是一种本能,通过核算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胜任货币资金的收付、常规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2.管理应用能力财务工作做得好,不仅仅指财务的记账、报账、算账工作做得好,而是财务的管理工作做得好,现代企业管理必须以财务管理为龙头,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是管理,也是监督和服务。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已经超越了传统的业务核算功能,拓展到企业筹资、并购重组、规划投资、成本费用控制、预算管理、预警监测等领域,并延伸到企业的财务战略管理、价值管理、资本运作业务流程管理和风险防范管理等方面,特别对于企业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现效益最大化和防范经营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及时地转变观念,要求学生将来不仅能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还要运用自己的财务知识参与到整个生产经营管理工作中去,并对企业的生产和管理工作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从知识层面就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财会专业知识,而且要具备宽泛的经济管理理论,包括财政、金融、证劵、法律、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合同管理以及价格管理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同时将这些知识加以综合运用。3.沟通交往能力现代社会越来越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会计人员要与各方面人员打交道,沟通交往能力十分重要。从毕业生跟踪调查问卷结果可以看出,多数毕业生参加工作所面临的种种不适和困难集中表现在人际交往能力的较弱,不利于尽快融入工作团队,开展工作。从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来看,思想品德、所学专业、社交活动能力排在前三位,与毕业生关注的基本一致,这些相互印证的统计资料反映了培养学生沟通交往能力的迫切性。4.继续学习能力加强对学生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源于两点,一是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二是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日益提速的会计知识更新、日趋激烈的会计人才竞争,必须把培养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作为大学教育义不容辞的任务。
本文作者:李贻玲工作单位:太原大学
篇6
1 方法
1.1 护理工作责任分层结构及分工模式 在护士长领导下实行责任组长负责的成组责任包干制。责任护士全面负责所包干患者在住院期间的生活护理、病情观察、治疗、康复及健康指导等护理工作,即护士长(责任组长、专科护士)三级责任护士 二级责任护士 一级助理护士。
1.2 护理人员分层使用管理制度 根据护士的职称、学历、经验、能力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评估和考核后,对护理人力资源进行组合和分层分级使用,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按岗取酬,充分发挥不同层级护士的作用;根据护士的不同能级分为三层、四级,满足不同患者、不同疾病及病情的需要,确保护理质量;各责任组护士相对固定,层级间分工协作,层层指导,上级指导协助下级,共同负责患者从入院到出院的全面、全程、连续、优质的整体护理。
2 效果
2.1 护理人员分层使用提高了护理质量,确保了护理安全 分层管理方法体现了充分“授权”,授权是领导者分派职权及责任予以下属,使其完成组织目标的活动,护士长授权责任组长,组长对护士长负责,层层落实,层层质量控制[2]。责任组长全面负责本组患者的护理工作,特别是危重、一级护理患者的基础护理、健康指导及心理护理,必须组长亲自完成,并对下级护理人员的工作进行指导和质量监管,严把护理质量关,有效地提高了护理质量。护理人员的分层管理既强调了高年资护理人员对危重患者的管理,又强调了人人参与基础护理,保证病人及病情的需要,确保了护理质量,同时也大大降低了风险隐患,保障了患者安全。
2.2 护理人员分层使用,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降低了患者的陪护率 护理人员分层管理,注重层级间分工协作,各责任护士包干的患者相对固定,使护理人员的工作更加细心、耐心,从被动服务到主动服务;责任护士经常下病房,对每位分管的患者都有全面了解,并从患者的角度替患者着想,出现疑难问题能及时得到解决,患者的需求及时得到了满足,患者及家属放心了,护患关系变得融洽了,患者的满意度也上升了,陪护率减少了。
2.3 护理人员分层使用,提高了护理人员整体素质,护理人员的自身价值得到了体现 分层管理拓展了护士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空间,为今后专业护士的发展奠定了基础[3]。
不同年资、能力的护理人员担任不同层次的工作,要求每个责任护士除应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熟练的技能操作外,还应具备一定的沟通技巧,要求护理人员在护理患者的过程中应不断学习护理新知识、新技能,不断提高应激环境下的应对水平。通过护理人员分层使用,充分发挥了每个人的工作潜能,为护理人员个人发展搭建两个阶梯,一是向专科护士发展的专家型专业阶梯,二是向护士长、科护士长发展的行政阶梯,充分调动了广大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3 体会
护理人员分层使用,根据不同的岗位职责和工作任务,满足不同患者、不同疾病及病情的需要,确保了护理质量;护理人员分层使用体现了人人参与病房管理,使护士从过去的被动服务转变为主动服务,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护理人员分层管理,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人员不仅要更好地为患者服务,还要不断学习以充实自己,使自身价值在为患者服务的过程中得到体现。
参考文献
[1]马晓伟 2010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讲话
篇7
(1)实验队伍整体学历层次逐年提高。调查中超过40%的实验技术人员具有硕士以上学历或学位。从相关管理部门普遍反映实验技术人员学历层次较之前有很大提升。(2)实验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年龄段相对集中,年轻教师较多。调查的学校当中,实验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占多数,在高校扩招的影响下,各高校在近年来大量招聘员工,导致年龄结构不合理,在某个年龄段上非常集中。(3)实验技术人员职业幸福感较差。被调查者中,有75%认为实验技术人员地位较低,不受重视。受我国长期以来理论和实践二元论的影响,实验技术人员岗位处于从属地位,在教学和科研中的作用和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职业荣誉和劳动成果没有得到足够的肯定。(4)工作热情差,工作绩效较低。实验室运行管理工作琐碎繁杂,重复性强,却难以产生可量化的成果,客观上助长了人浮于事和消极怠工情绪。(5)实验技术人员专业水平提高缓慢,职业发展受限。各高校的绩效考核和职称评定工作以科研成果衡量为主,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性质使其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另外,实验技术人员的培训和进修工作也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2实验技术人员考核和激励应遵循的原则
2.1重视实验技术人员高校领导和职能部门应重视实验教学工作,重视实验技术人员的职业发展和职称晋升工作,创造适合实验技术人员发展的环境,领导要重视实验技术人员。适当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待遇,投入足够的经费支持实验技术人员培训和技能提升。
2.2实行岗位分类,合理定编定岗从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看,实验技术人员的主要工作有承担实践教学任务、维护实验仪器设备、探索实践教学改革、实验室运行和管理。定岗定编是指确定岗位和岗位编制,做到人、事、岗三者之间的合理配置,以达到人尽其才的目标。
2.3定性和定量结合,实行综合评定实验室工作具有综合性和复杂性特点,对所有实验室工作进行细化和定量评价难以实现,应采用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方式,定性考核主要针对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状态、工作热情、思想政治和劳动纪律,定量考核主要针对实验室建设、实验教学、实验准备、实验设备管理和维护、实验室运行管理等。
3实验技术人员考核和激励的对策和建议
3.1组建实验技术团队,建立实验技术人员整体评价机制实验室各类工作之间有很强的关联性,分散对个体评价容易造成不公,另外,公共性工作很难落实到人,如果组建实验室工作团队,由骨干成员负责协调和领导,绩效评价主要针对团队。
3.2以老带新,促进实验技术人员专业素质的提升做好实验室工作除了应具备理论知识以外,更需要很强的实际工作经验,聘请老教师甚至退休教师以老带新,传授工作经验和仪器设备维护技术,能够有效的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能力。
3.3拓宽实验技术人员职称晋升通道实验技术人员的职称晋升不能设限,应该和理论教师同等对待,职称评定中的身份歧视不利于教师间的公平竞争,会挫伤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直接影响工作绩效和专业水平提高。
4结语
篇8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素质
中图分类号:TL372+.3文献标识码:A
项目名称:工程管理人员的管理综合素质研究项目编号:2008rw010zc
随着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开展和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推进,近几年建设投资规模在迅速增长,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建设市场。中国当前在建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成就,但同时也造成了很大的浪费和损失,其中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不高是造成损失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的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素质与实际工作的需求之间还有距离,尤其缺乏既精通工程技术、又通晓管理业务、具有战略眼光的复合性管理人才。因此如何提高建筑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从而有效地降低工程损失、提高工程效益,就成为建筑企业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建筑管理人员素质现状及对工作的影响
据调查,目前中国工程管理人员的现状是:技术素质较强,管理综合素质普遍不高,人文基本素质、尤其是国际化素质较为薄弱。在工程管理人才总量不足的前提下,工程实践中所需要的既懂工程技术、又精通工程管理、具有较强的人文、法律素质和国际化观念的中高级管理人才尤其十分匾乏。
我国当前高层次的建筑管理人员很大一部分都是从基层中上来的,现场经验非常丰富,但很多人文化水平都比较低缺乏对管理知识的系统学习,管理工作基本都靠自己的经验对付,缺乏现代知识的武装,思想观念落后,缺乏创新精神,正是这种现状导致了工程管理人员在管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缺乏领导风范,管理者的人格魅力缺失,对员工的凝聚力不强;不善授权和合理分工;协调能力欠缺和资本运作能力差等问题。
虽然当前已实行了执业资格考试制度,但考试中理论性内容较多,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从业人员记忆力较差很难通过考试,年轻人记忆力较好比较容易通过,但没有多少实践经验,从而出现较严重的“挂靠”现象,使得执业者和实际在岗管理者并非同一个人,管理者整体素质并不能满足当前的要求,也制约了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正因为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素质问题才加剧了我国建筑工程质量问题、安全问题,并且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和浪费。
二、建筑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
1.知识素质。建筑工程管理人员要在工程中承担工程管理任务,实现工程的目标,要解决工程中国的问题,首先必须掌握相关的知识。
首先,具备较强的技术素质,必须掌握先进的工程技术知识,当前大部分建筑管理人员都能具备这一素质。
其次,要具备较强的管理和经济素质,许多建筑工程管理人员对经济学和管理学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认为有经验就行,但随着市场经济向纵深发展,各种经济关系,纵横交织,错综复杂,这要求建筑工程管理人员必须有良好的经济学造诣和管理学修养。
2.能力素质。仅仅只有知识却不会运用于实践的管理者也不是合格的管理人员,社会所期望的建筑工程管理人员应具有良好的决策、计划、组织、沟通、协调、应变和创新能力。
3.人格素质。由于建筑工程对社会的重要作用和建筑工程管理职业的特殊性,建筑工程管理人员需要有特殊的职业道德要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这样的观点:“有德有才是圣人,有德无才是贤人,无才无德是废人,有才无德是小人”,当前工程管理人员存在着工程道德缺失问题,因此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优秀的管理者应具备一个良好的社会道德品质和经营管理道德品质。因此应培养建筑工程管理人员乐岗敬业、诚信、合作精神、使命感和责任感。
三、提高建筑管理人员素质的措施
1.切实执行持证上岗制度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了加强工程建设管理,提高建筑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素质和工作水平,我国国家人事部与建设部一起,相继在建设工程领域建立了多种执业资格制度,劳动部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还设立了众多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1],虽然当前已经有这一整套的执业资格制度,但现实中存在着大量的“挂靠”现象,很多年轻人考执业资格证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挂靠”获得相应的收入,现实生活中有一部分执业人员和实际的在岗管理人员并不是同一个人,这从根本上制约了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
所以要想真正提高素质首先必须禁止“挂靠”切实执行持证上岗制度,严格审查持证人和管理人资料,并在执业过程中不定期抽查,确保持有资格证者和在岗者是同一人,只有这样才能通过执业资格制度真正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2.进一步优化执业资格考试方法
目前各种建筑类执业资格考试中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大部分考试内容都在教材上,很多内容都需要记忆,对实践经验要求并不严格,虽然对工作年限有要求,但没有要求具体是在什么岗位上的工作年限,这样很多年轻人的记忆力很好可以一个人考很多个证,但一些年纪大的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由于记忆力较差所以很难通过考试,而建筑工程管理人员需要职业者既有理论知识也要有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这使得取得执业资格的大部分人最终并不能达到合格的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素质要求。
因此,建筑类各种执业资格考试中应严格专业要求,所报执业资格考试应与所从事岗位相一致,考试内容中应加大实际管理问题分析内容的比例,既要满足知识面的要求也要满足实际工作经验的要求,这样才可以保证取得执业资格的人员具备执业能力。
3.强化终生学习
现代社会是一个快速发展知识经常性更新的社会,如果不能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必将被社会所淘汰,建筑工程管理人员要持之以恒地坚持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在实践中提高[2]。要认清自身素质与形势要求的差距,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以坚持不懈的精神,抓紧进行知识更新,增强工作能力,提高自身素质。
学习的形式可以是通过实际工作中感悟和领会、继续教育、讨论会和讲座等。
4.有效的绩效考核
为了保证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素质和工作水平,除了要严格执行执业资格外,对于取得执业资格后的实际管理水平也要有一个公正的考核制度,这就要求对已经具备执业资格的人员有一个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可以定期的或不定期的从各方面了解各执业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成果,对那些不具备素质要求的执业人员应取消其执业资格,以此激励建筑管理人员在取得执业资格后仍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四、结束语
以上对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的素质主要是针对当前存在的一些较严重的现象提出的,对于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素质的要求远不止这些,要想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建筑管理人员队伍在中国仍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建筑 工程 管理 人员 素质 提高
随着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开展和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推进,近几年建设投资规模在迅速增长,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建设市场。中国当前在建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成就,但同时也造成了很大的浪费和损失,其中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不高是造成损失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的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素质与实际工作的需求之间还有距离,尤其缺乏既精通工程技术、又通晓管理业务、具有战略眼光的复合性管理人才。因此如何提高建筑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从而有效地降低工程损失、提高工程效益,就成为建筑企业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建筑管理人员素质现状及对工作的影响
据调查,目前中国工程管理人员的现状是:技术素质较强,管理综合素质普遍不高,人文基本素质、尤其是国际化素质较为薄弱。在工程管理人才总量不足的前提下,工程实践中所需要的既懂工程技术、又精通工程管理、具有较强的人文、法律素质和国际化观念的中高级管理人才尤其十分匾乏。我国当前高层次的建筑管理人员很大一部分都是从基层中上来的,现场经验非常丰富,但很多人文化水平都比较低缺乏对管理知识的系统学习,管理工作基本都靠自己的经验对付,缺乏现代知识的武装,思想观念落后,缺乏创新精神,正是这种现状导致了工程管理人员在管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缺乏领导风范,管理者的人格魅力缺失,对员工的凝聚力不强;不善授权和合理分工;协调能力欠缺和资本运作能力差等问题。虽然当前已实行了执业资格考试制度,但考试中理论性内容较多,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从业人员记忆力较差很难通过考试,年轻人记忆力较好比较容易通过,但没有多少实践经验,从而出现较严重的“挂靠”现象,使得执业者和实际在岗管理者并非同一个人,管理者整体素质并不能满足当前的要求,也制约了素质的进一步提高。正因为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素质问题才加剧了我国建筑工程质量问题、安全问题,并且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和浪费。
二、建筑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
1.知识素质。建筑工程管理人员要在工程中承担工程管理任务,实现工程的目标,要解决工程中国的问题,首先必须掌握相关的知识。
首先,具备较强的技术素质,必须掌握先进的工程技术知识,当前大部分建筑管理人员都能具备这一素质。
其次,要具备较强的管理和经济素质,许多建筑工程管理人员对经济学和管理学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认为有经验就行,但随着市场经济向纵深发展,各种经济关系,纵横交织,错综复杂,这要求建筑工程管理人员必须有良好的经济学造诣和管理学修养。
2.能力素质。仅仅只有知识却不会运用于实践的管理者也不是合格的管理人员,社会所期望的建筑工程管理人员应具有良好的决策、计划、组织、沟通、协调、应变和创新能力。
3.人格素质。由于建筑工程对社会的重要作用和建筑工程管理职业的特殊性,建筑工程管理人员需要有特殊的职业道德要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这样的观点:“有德有才是圣人,有德无才是贤人,无才无德是废人,有才无德是小人”,当前工程管理人员存在着工程道德缺失问题,因此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优秀的管理者应具备一个良好的社会道德品质和经营管理道德品质。因此应培养建筑工程管理人员乐岗敬业、诚信、合作精神、使命感和责任感。
三、提高建筑管理人员素质的措施
1.切实执行持证上岗制度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了加强工程建设管理,提高建筑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素质和工作水平,我国国家人事部与建设部一起,相继在建设工程领域建立了多种执业资格制度,劳动部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还设立了众多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1],虽然当前已经有这一整套的执业资格制度,但现实中存在着大量的“挂靠”现象,很多年轻人考执业资格证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挂靠”获得相应的收入,现实生活中有一部分执业人员和实际的在岗管理人员并不是同一个人,这从根本上制约了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所以要想真正提高素质首先必须禁止“挂靠”切实执行持证上岗制度,严格审查持证人和管理人资料,并在执业过程中不定期抽查,确保持有资格证者和在岗者是同一人,只有这样才能通过执业资格制度真正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2.进一步优化执业资格考试方法
目前各种建筑类执业资格考试中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大部分考试内容都在教材上,很多内容都需要记忆,对实践经验要求并不严格,虽然对工作年限有要求,但没有要求具体是在什么岗位上的工作年限,这样很多年轻人的记忆力很好可以一个人考很多个证,但一些年纪大的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由于记忆力较差所以很难通过考试,而建筑工程管理人员需要职业者既有理论知识也要有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这使得取得执业资格的大部分人最终并不能达到合格的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素质要求。因此,建筑类各种执业资格考试中应严格专业要求,所报执业资格考试应与所从事岗位相一致,考试内容中应加大实际管理问题分析内容的比例,既要满足知识面的要求也要满足实际工作经验的要求,这样才可以保证取得执业资格的人员具备执业能力。
3.强化终生学习
现代社会是一个快速发展知识经常性更新的社会,如果不能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必将被社会所淘汰,建筑工程管理人员要持之以恒地坚持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在实践中提高[2].要认清自身素质与形势要求的差距,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以坚持不懈的精神,抓紧进行知识更新,增强工作能力,提高自身素质。学习的形式可以是通过实际工作中感悟和领会、继续教育、讨论会和讲座等。
4.有效的绩效考核
为了保证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素质和工作水平,除了要严格执行执业资格外,对于取得执业资格后的实际管理水平也要有一个公正的考核制度,这就要求对已经具备执业资格的人员有一个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可以定期的或不定期的从各方面了解各执业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成果,对那些不具备素质要求的执业人员应取消其执业资格,以此激励建筑管理人员在取得执业资格后仍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以上对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的素质主要是针对当前存在的一些较严重的现象提出的,对于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素质的要求远不止这些,要想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建筑管理人员队伍在中国仍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高职 会计 课程体系 建议
会计是一个操作性和技能性较强的学科,专业教学内容非常多,职业能力也有较复杂的一面。在高职短短的三年或者两年半的时间里,我们要把一个对会计一无所知的高中生培养成一个出去就能上岗的职业会计人,设置什么样的课程,安排什么样的上课形式,如何去考核评价学生都是需要认真思考和精心设计的。高职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决定了高校能培养出来具有什么样的能力和知识体系的人才,也决定了这种人才是否适应企业单位的需求。在当今会计专业办学层次多样化,单位对会计人才要求越来越高,人才需求呈现普通的财务人员严重供大于求,而高级的会计从业人员却十分短缺的结构性失衡的情况下,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科学与否决定了高职会计专业的生存与发展。
一、以就业为导向,科学地设置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必须以充分的市场调研为前提
为了更好地进行专业建设,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高职院校的老师应走出学校,走到社会各行各业中去了解社会、企业对会计岗位人员的任职要求。调研活动至少要包括以下三个面向:一是直接面向用人单位的市场调研活动;二是直接面向高级会计师、会计专业副教授及单位财务负责人的市场调研活动;三是直接面向应届毕业生的初次就业求职情况的调研活动。每次调研活动都要有详细的调研计划,有明确的调研目标和调研内容。并充分考虑调研调查对象的具体情况和条件,采取问卷调查法、面谈法、电话访谈法、专家座谈法、企业参观、学术(行业)会议交流等多种调研方式。
1.面向各行各业的用人单位进行的会计岗位设置、人员能力要求和会计人才需求的调研活动
这种调研活动要经常开展,每学期至少要展一次,调研范围应该是包括学校等事业单位、工业企业、商业企业、银行、政府机关单位等在内的各行各业的企业和单位,调查对象可以是单位的人力资源部经理、财务负责人,也可以是普通会计工作人员。通过调研要了解企业生产组织形式和财务部门岗位设置,了解企业对会计专业人才需求的规格,会计岗位在职人员的职业体会等。调研活动可结合专业教师到企业参观挂职锻炼,学生到企业进行岗位认知等活动一起开展。
2.面向高级会计师、会计专业副教授及单位财务负责人的市场调研活动
在对面向用人单位的市场调研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之后,高职院校要初步拟写会计专业的职业面向,岗位描述及课程设置。并将这份资料提交给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会计服务公司的总经理、单位财务总监或财务负责人、以及既具有会计专业副教授职称又具有高级会计师职称的专业人员等高层财务人员审阅,听取他们的意见,并集中这些高层次的会计行业人员进行座谈,为会计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构建出谋划策。在专家座谈会,通过精心设计的一些调查表格,对入会专家自身的从业经历、职业岗位变迁及个人职业感言进行了调查,以了解会计专业人员的职业生涯变化和每一岗位的能力及素质要求。
3.面向近两届会计专业学生的初次就业求职情况的调研活动
一般来说,刚毕业的学生,学生本人以及其本身具有的知识能力和社会及用人单位的需求会有一个磨合期,刚毕业的一两年是磨合的较为激烈的时期,表现在学生的换岗换单位的频率较快。单位在挑选学生,学生也在挑选单位。而刚刚毕业出去的学生可以看作是我们在原有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下生产出来的产品,产品输送出去了,客户是不是满意?产品是不是适销对路?用人单位在使用过程中有什么样的意见和建议?毕业生的第一个岗位是什么?多长时间会换单位?学生对自己的学校所学和工作所需有什么样的体会?他们认为那些课程或那些能力在他们的首次就业或早期就业中起着重要作用?他们对校内的学习生活有何反思?这些都是我们要调查的内容。通过调查获得相关信息,根据信息适时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如有必要也可进行大规模的课程改革。
二、深入细致地进行岗位描述和职业能力分析是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的关键环节
在充分市场调研基础上,要对所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加工,深入细致地进行岗位描述和职业能力分析。
1.岗位描述
如通过调研,我们明确了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在初次就业及毕业后近两年时间内的职业岗位是出纳、会计及审计(助理)三个岗位,并具体描述了各个岗位的主要工作内容及工作要求。
2.职业能力分析
结合上面的岗位描述,要对会计专业职业能力进行定性分析,明确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拓展能力和职业关键能力。职业核心能力主要是运用专门技术和掌握该技术所需的基础知识进而从事基本的职业工作的能力,一般一个专业可确定2~4项核心能力;职业拓展能力是对职业核心能力的延展与提升;职业关键能力是完成职业工作时除专门技术能力以外的必不可少的能力,它包括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
在确定职业能力时,既要照顾到学生的早期就业,也要考虑学生的职业纵向升迁和横向的职业迁移。会计专业的市场需求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用人单位对会计人员的要求愈来愈高。尤其对于毕业生的品质、能力、性格要求上,各用人单位尤为重视,他们认为毕业生责任心要强、能吃苦耐劳、而且要具有团体合作精神。而在社会上,与企业、事务所有利益关系的投资者、债权人、政府等其他单位与个体,他们更看重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与法律责任等有利于他们的软件。所以高职会计会计专业职业能力包括会计核算能力、报税能力、会计分析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
其中会计核算能力和报税能力是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是职业核心能力,在学生的早期就业中,用人单位比较重视的就是这两个能力。而会计分析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是学生职业纵向升迁和横向的职业迁移过程中应具备的能力,可以看作是高职会计专业的职业拓展能力。而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是职业关键能力,学习能力即提取信息的能力;触类旁通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学习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工作能力即按工作任务要求。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工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适应环境和协调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即学习中能提出不同见解的能力;工作中能提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完成任务的方案和途径等方面的能力。
在职业能力分析中,现代人普遍应具备的计算机能力、外语能力也应考虑进去。
三、对应岗位和能力,科学设置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1.按岗位和能力设置专业学习领域
针对岗位和能力,按知识的难易程度由浅入深,按技术的繁简程序从易到难依次安排12个专业学习领域:包括《会计基础》、《会计相关法规》、《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实务》、《税收实务》、《会计电算化》、《审计与稽核》、《小企业会计实务》、《应用统计》、《财务决策》、《会计文案写作》、《顶岗实习》。
其中《会计基础》和《会计相关法规》是入门课,专业基础课。通过《会计基础》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专业工具即账户和专业方法即借贷记账法。根据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考试中《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考试内容以及每年组织的全国会计知识大赛法规汇编的内容,开发编排《会计相关法规》课程教学内容,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应熟知会计工作应遵守的法律法规以及会计工作应知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理解支付结算制度规定,明确税收征收管理制度,树立正确的会计职业道德。这两门课侧重于对出纳岗应知应会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训练。
《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实务》、《税收实务》、《会计电算化》、《小企业会计实务》是专业核心课,是针对会计岗应知应会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在这几门课程的学习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即会计核算能力和报税能力,同时也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会计分析能力的训练。
《审计与稽核》、《应用统计》、《财务决策》、《会计方案写作》是专业纵向拓展课,是针对审计及较高级别的财务管理岗位应知应会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在这几门课程的学习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拓展能力即会计分析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最后是《顶岗实习》,这是学生在毕业前到合作企业或自行寻找单位,进行岗位见习和工作。
2.按通用能力和横向拓展开设通识课和选修课
按通用能力要求安排有思想道德修养、计算机应用、商务英语、会计专业英语、word高级应用、excel在财务中的应用、商务礼仪、职业生涯规划、口才与沟通等课程;按职业横向迁移和纵向拓展要求安排有:经济数学、市场经济知识、营销策划、管理基础、证券投资分析、电子商务应用、商务谈判、国际贸易实务、物流基础、ERP模拟实战、flash制作、图像处理(photoshop)、茶艺等课程,由学生自行选修。
3.根据会计岗位分工,设置会计实训项目
会计职业是典型的以岗位工作任务逻辑展开的。在会计实务中,每个企业会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将财会岗位设置为一人一岗,或者一人多岗,或者一岗多人等。因此需要按照会计岗位分工,设置会计实训项目,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实训项目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即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技能应用。三部分实训内容并不是并列的,而是由简单技能逐渐过渡到复杂技能.呈阶梯式上升,基本技能是基础,专业技能是专门化方向,技能应用是实践课程最终目标的实现,三者相辅相成。具体设置如图1。
1.基本技能实训
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会计基础技能实训、收银出纳技能实训与财会手工账模拟实训。通过各项训练,让学生系统地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和基本方法,具备编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等基本会计核算的技能。同时强化训练最基础的财会工作岗位即出纳岗位所需的技能,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习惯。
2.专业技能实训
专业技能实训实质上是专门化方向训练,是指学生在学习基本会计技能基础之上,再学习较复杂的专业技能.主要包括成本会计、税务会计、电算会计、会计综合实训、企业ERP实施、财务决策等。通过成本会计实训、税务会计实训、电算会计实训中,强化学生的专业核心技能即核算能力和报税能力的训练。通过会计综合实训、企业ERP实施,让学生对企业经济业务发生、发展及形成结果全过程,从会计循环的角度进行理解,由感性到理性,再由理性到感性。通过财务决策训练,强化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学习能力。
3.技能应用
技能应用就是安排学生进有关公司、企业的财务部门、仓库、车间班组等实际会计工作环境.从最基本的会计岗位做起,运用所学的会计知识与技能。实习时,要求每一个参加的学生都必须按所在单位会计部门的要求.在各会计岗位以跟随或以助理角色或以正式顶岗等工作方式.完成实习过程;并要求学生以所在单位的工作标准和要求及学校所学的理论,遵守操作规程,在所在部门领导或其指定人员的支持、指导下开展工作。实习结束后,每个学生要根据实习过程写出自我评估报告。此外,在前面五个学期,要求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进行不少于两个月的社会实践,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我规划能力、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和相关的职业能力。社会实践可以是专业调研、专业实习、社会认识等。要求学生在放假前先提出实践计划,交给老师审核备案。实践结束后要根据实习过程写出实习报告。
参考文献:
[1]杨忠智.试析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课程体系的整合[J].财会月刊(综合),2006,(4):73―74.
- 上一篇:高素质农民培训成果总结
- 下一篇: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