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基础教学课程范文
时间:2023-10-18 17:20: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绘画基础教学课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艺术设计专业从引入我国教育领域到不断壮大,已经经历了二十几个年头,各大高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学生的就业方向分别开设了不同侧重方向的艺术设计课程,分别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工业设计专业、动漫设计专业以及服装设计等专业。这些专业虽然侧重点不同,但是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会开设基础绘画课程来开启和巩固学生对艺术设计这门专业的认识和了解,帮助激发学生对艺术设计这门专业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学好用好这项专业技能的自信心。根据调查显示,有很多学生对基础绘画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只要学好专业课程就足够了,因此学习计算机设计绘画的学生的手绘基础却很薄弱,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这种认识误区,我们应该充分重视起来,通过教学活动过程中的有效引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基础绘画课程的重要作用,通过基础绘画课程的深入学习,找到学生艺术设计的有效方法,开发自己的创新思维,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在艺术设计的道路上走的更远、更深。
二、基础绘画课程的学习是一切艺术设计的基础和源头
近年来,随着国家和社会对艺术设计类人才的需求量的增加,高校的艺术类考生也在大范围的扩招,这些招生现状导致艺术生的生源基础差,对绘画基础知识的认知程度几乎为零,这些低质量的考生涌入艺术学院,对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造成了很大压力,加之学生在入学前并没有参加相应的测试,使得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也少之又少。这就告诉我们,面对基础如此之薄弱的学生源,我们教师只有重视基础,在基础教学中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动手能力和创作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艺术水平。根据美术课程目标对学生的要求来讲,只有学生经过一个长期的绘画训练过程,即通过基础绘画课程的深入学习过程,学生的才能够具备学习艺术必有的细胞,才能够运用艺术思维对艺术设计方面专业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才能够做出准确的判断和有价值的评价。例如,学生只有通过在基础绘画课程(如素描、速写)的学习中逐步提高自己的手绘能力,为以后在专业领域中施展自己的创作才华提供坚实的基础后盾。但是如果轻视这一环节的学习,直接就让学生在计算机上进行设计创作,学生的创作作品就会像根基不稳的建筑,没有思想和灵魂的躯壳,随时都会倒塌和毁灭。所以说,基础绘画课程的学习是一切艺术设计的基础和源头,如果教师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其不加以重视,就会对学生的成长和成才产生巨大阻力。
三、基础绘画课程的学习是学生获得创作灵感和创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如果我们只把基础绘画课程的学习看作是其他艺术设计分支学科的一门基础课程来学习的话,就着实小看了基础绘画课程的作用。基础绘画课程不仅是一门基础课程,更重要的是通过在基础绘画课程中对一些绘画作品的修改和斟酌中,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都能得到相应的提高和深造,使学生的创作潜能得到进一步的开发。例如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方面,美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抽象美,因为美没有衡量标准可言;其二是具象美,因为美有规律可循。而基础绘画课程的学习就是通过教师对学生绘画能力的训练和形式美相结合进行讲解,来提高学生对有规律的美的认识,如通过点、线、面的协调配合使得整个绘画作品在外观上变得匀称、均衡,通过虚实线的勾勒使得整个作品变得和谐柔软。通过一些具有形式、规定的美的概念的教学使得学生对客观的美有深入的了解并且形成自己对美的独特理解,逐渐培养学生判断美、区分美、欣赏美的能力。而只有学生具备了这些能力,才能够在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中捕捉到美,从而获得创作灵感,提高创作能力。
四、如何在基础教学中发挥基础绘画课程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作用
如上所述,基础绘画课程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那么作为专业课教师,我们应该在教学中采取何种措施,或者说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哪些教学细节,来充分发挥基础绘画课程的作用呢?首先,应该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的能力,例如在素描课上强调在不同的角度对所画对象进行细致观察,鼓励学生画出不一样的物体形象设计;再比如在油画创作中,鼓励学生重视光与影的分析,能够通过不同的颜色凸显出哪些事物是用肉眼看到的,而哪些事物是光线造成的阴影等等。其次,应该培养学生表现能力,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形式绘画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创作能力,鼓励不一样,鼓励别出心裁,鼓励学生画的“不像”但却有自己独特的情感表达,从而培养学生表现美的创造性能力。最后,应该重视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创造力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渐进,只有经过教师的逐步诱导以及学生的刻苦不断地练习才能逐渐养成。
五、结束语
篇2
《化学工程基础》课程是一门工程学科,要求学生要具有良好的数学、物理基础,思维严密,逻辑性强,并具备良好的综合分析能力,因而学习难度较大[1];另外《化学工程基础》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在接触本课程前,基本上是没有接触过化工生产实际的,对设备和生产流程缺少感性认识。虽然有课程实习,但由于实习学时和实习经费的制约,不可能去很多企业参观学习,一个企业也不可能包含所有的单元操作,从而使学生对化学工程的认识缺乏[2]。对此,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1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化学工程基础》课程包括三部分内容:化工单元操作、基本反应器和典型化学工艺,浓缩了化工学科中化工原理、化学反应工程和化学工艺学3大课程的基本知识。内容繁多,涉及的知识面广,而教学学时数有限(50学时),内容与时间之间产生了矛盾。另外农业院校的学生学习工科课程有一定的难度[3],而且从学生考研究生角度来看,大多数学校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入学考试不考化工基础而是考化工原理。为此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一定的调整,达到少而精的目的,我们在教学中重点讲解化工单元操作内容:如流体流动与输送、传热、吸收、精馏等,而这些单元操作恰恰又是学生考研的主要内容。
同时,对于一些主要本文由收集整理内容,我们还会安排专门的习题、例题讨论课,还会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后作业,通过做习题可以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定理和基本计算,同时通过习题还可以了解和解决生产实际中可能遇到的一些问题,包括设计性和操作型问题。
2丰富教学手段
对于《化工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环节,考虑到这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果还采用“书本加黑板”的传统教学方法,就会导致教学效率不高,教学效果欠佳。为此,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教学,大量引用图片、设备模型、投影、动画等直观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深人理解单元操作过程的原理,形象直观地了解和掌握设备原理与结构,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每一章内容在讲授前会先让学生了解本章的主要内容,让大家先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再展开具体的介绍,而在每一章内容讲解完以后,又会与学生一起共同讨论总结,引导同学们在理解的基础上活记,抓住事物的内在联系进行比较记忆。为了避免给学生造成这门课程知识离散、内容支离破碎、杂乱而不成体系的现象,在教学中加强各章、节内容之间的衔接,同时也指出其差异。
另外,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忘联系生活实际,采用联想教学的手段。我们根据所学内容,巧取生活中的素材进行联想,把学生引入到实际生活中去,培养学生用化学的眼光来观察世界,用化学科学来实践生活,在生活实际中学习知识[4]。事实证明,在教学中联想生活常识,无形当中就拉近了课本知识与实践的距离,让学生真正认识到了知识的重要性。通过联想生活常识教学,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理论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5]。
3创新实习方式
对于化工生产企业来说,为了确保生产的正常运行,一般不允许学生在较短的实习期间内进行实际操作。在很多情况下学生是以参观与听课的形式学习,也就导致了很多学生会出现走马观花,应付了事的实习态度,实习效果不好。这样一来,学生感到乏味,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实习质量不高。对此,我们在安排学生去工厂实习之前,先安排他们到一个中试基地(目前已经不再作为中试基地使用了,仅供学生实习使用)去体验,让学生亲自尝试一些简单的操作,这样学生就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使其动手能力和应变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锻炼和提高。
另外,我们还利用一些仿真软件帮助学生在实习之前将理论知识和生产实际联系起来,学生一旦真正到了生产现场,就会很快适应生产环境,进入学习状态,学生对实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就明显提高了。
4结束语
篇3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在1983年提出。多元智能理论提出了学生在学习知识能力上是有差异的,而每个学生都有其智能上的优势,传统的教学一味强调教学内容的统一、授课方式的统一,忽略学生的个性差别,是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及成就感,教师的作用应在教育过程中,深入了解学生,激励学生来发掘自身的优势,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能力。
差异教学的内涵是指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个体差异设计和开展差异化的教学,满足学生的个别学习需要,实现学生各自的身心发展目标。
大学办学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差异教学的特点正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服务于学生作为教学的一个出发点,立足于有差异的群体,提供学习内容,过程和成果的多元选择。差异化教学不仅立足于学生的差异,而是积极地探讨多元教学模式,让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在整个差异化教学的设计中,强调发挥学生的学习激情,鼓励且不断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激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满自信、勇于创新。
1 差异化教学的实施过程
1.1 课程调研
为了能更好地了解授课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能力及对课程学习的期望,我们采用不同形式对学生进行调研,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C++程序设计这两门课,我们采用课上、课下,邮件、QQ等不同方式了解学生对新知识所具备的基础能力情况和目标技能的差异。例如学生是否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能否使用常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以及对学习计算机知识的期望程度。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省份,我们也要了解学生中是否有部分人已经掌握了本课程中的一部分甚至大部分知识点,我们在安排差异化教学内容时就要考虑到内容的层次性,安排不同的学习内容给不同的学生进行学习,从而使不同基础水平的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水平面上学习,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有余力的同学课后完成更高层次的综合练习。
1.2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差异教学目标
以前的教学目标是根据课程大纲对全体学生统一设置,这种方式也常常会导致程度高的学生吃不饱,基础差的同学跟不上。甚至在大一第一学期开设的大学计算机基础中,有同学反映像听天书,其结果是导致一部分同学学习兴趣下降,到课率降低。而差异教学目标是针对学生的差异化进行设计,教学目标是层次化的,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进行选择。
我们把教学目标层次分为:基础性目标、提高性目标、拓展性目标。基础性目标是对所有学生的基本要求;提高性目标是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提出的要求,拓展性目标是针对基础好,对所学课程有强烈兴趣的学生的要求。
我们采取的步骤主要有以下两点:(1)确定起点:对照教学课程大纲,通过对学生初始能力进行分析,确定差异化教学的起点。课堂教学参照绝大部分同学的基础能力进行教学,对基础特别弱的学生安排课前预习的准备知识,这些准备知识包括查阅文献、完成部分针对性的作业,事实证明,这种预习的方式对基础弱的学生很有帮助,他们在课堂上树立了自信,对问题的讨论能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对计算机课程的学习也不再抱有畏惧的心态。而对程度好的学生,我们会在课堂上提出一些拓展的知识要求他们课后进一步思考。下次课堂会适当点评,学生们都认为这种学习方式使得他们对计算机课程十分期待。(2)分层次制定差异化教学目标,从学生实际出发,制定差异化教学大纲,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知能力,合理地确定各个层次学生的教学要求。对起点较低的学生采用由浅入深、先慢后快、循序渐进的方式。同时把差异化教学目标再分解成几个小目标,形成目标链以达到最终要求。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从中找到自己合适的起点。比如,大学计算机基础中Office应用,我们分别提出了基础点、提高点以及技巧点,有的学生会从基础的排版编辑开始,有的学生会直接进入到Office的高级应用。最终每个学生都从中受益,获得很好的效果。因此我们做到了大部分学生能掌握课程的基本学习要求,完成学习任务,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求进一步拓宽视野、创造性地完成更高层次的学习任务。
1.3 课程差异化教学内容设计
1.3.1 针对学生基本知识进行选择
根据我们多次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调研,实际上一年级新生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水平是满足正态分布的。大部分同学对即将学习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有一定的预备知识能力和应用能力,较弱和较强都是小比例的。
例如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材第二章是计算机软件应用基础,主要内容是Office办公软件的使用,具体包括Word、Excel、PowerPoint三部分内容,实际上大部分学生都比较熟悉,但应用水平差异性很大,Word、PowerPoint掌握的程度远远高于Excel,因此我们在这一章教学中,采取了不讲或少讲Word和PowerPoint,增大Excel教学内容,对Word和PowerPoint安排详尽的实验内容,并鼓励学生完成高质量的word排版及PPT制作,取得很好效果。课下我们安排了Office应用大作业,大家自由选题,做出了非常精美的作品,我们也将优秀的作品进行展示,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成就感。
在C++程序设计这门课程中,对学习能力强、学有余力的学生,我们提供拓展性要求是进行综合的项目设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新情境下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团队合作意识。学生们在项目设计过程中不仅灵活应用课堂讲授的知识,还根据问题的需要,通过查阅资料、与指导老师交流,解决了许多问题,比如文件操作,在课堂教学中提及很少,但在做项目时涉及到大量的文件操作的技巧与方法,学生们一步一步攻克难关,当项目最后调试通过时,许多学生都感慨没想到一个学期的C++程序设计课程的学习,从对C++一无所知,到能完成一个复杂的项目,他们都很感谢老师给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1.3.2 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选择
调整教学内容还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差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当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时,才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我们授课对象分布全校非IT类所有专业,理工、人文、医科的学生由于专业不同,他们对计算机知识的要求及兴趣也有很大的差别,因此我们在教学内容与方式上对不同的大类尽量对学生的思维习惯和专业进行联系,在使用和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用到学生已有的各方面知识,诸如文学、历史、社会、经济、法律、伦理道德、心理、数学、环保、审美等方面的知识。不仅是已有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也是新的知识与技能的综合学习,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与能力。
1.3.3 针对学生的个性进行选择
90后的学生具有很强的个性,他们的学习风格也是有很大的差异。有些内向的学生几乎从不向老师提出问题,我们关注到学生的个性发展对学生学业的发展十分重要,踏实、独立思考、善于与人沟通和协作是学生在大学阶段需培养的良好品质。因此我们采用性格互补,和谐发现的宗旨,安排了不同的作业。比如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大作业PPT展示,我们要求学生上台演讲,平时从不在课堂上主动发言的学生,在100多人的大课堂进行演讲的经历,他们表示从中得到了极大的锻炼。
1.4 差异化教学评价
教学的评估是完善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在差异化教学中,我们采用多种方法来评估学生的准备情况、学习兴趣和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观察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及问题,从而进一步对差异教学过程予以修正。
1.4.1 差异教学评价标准
我们对大学计算机基础、C++程序设计这两门课程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题库,在实施分阶段机考的试卷中,按照基础题+提高题+应用题层次出题,通过不同层次能很好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
平时成绩包括课程学习态度、课堂出勤率、实验作业与练习题。这些考核都可以在网络环境下由计算机自动评判。
1.4.2 差异性评价内容
根据学生的差异组织教学,评价方式就不能仅靠学习成绩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水平与能力。我们从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三大方面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多地从个人素质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能使学生更全面地展示与发展自己。
篇4
美术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所开设课程中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而造型基础课程既是美术课程中的一门入门课,同时又是贯穿美术课程始终的基础能力培养的课程,是敲门砖又是基石。造型基础课程以技能训练、审美素养训练、创意意识培养为基本要求,重点突出绘画基础知识与基础造型能力的训练,结合时代背景下各种视觉形象的造型特征,挖掘学生个性思维,提升创造能力,提高视觉形象的表达能力,为后续的美术课程学习奠定基础。
视觉图像文化成为了社会文化大背景,各种视觉形象、图像充斥着人们的眼球,不同的视觉形象所具有的造型特征出现了很大的区别,那么如何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有限的在校学习时间内了解掌握这些丰富的造型特征并能熟练运用这些造型方式,去完成将来的儿童美术基础教育重任,更能适应时代,适应职业发展需求,成为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学前教育美术造型基础教学要以造型美感解析和美感表现能力培养、提高学生审美素质为基础创造美为根本来完成学前教育美术造型基础教学,使幼师学生掌握美的规律,正确的欣赏美、认识美、理解美、翻译美并创造美,分清是非美丑,并在正确的审美观点的指导下进行美的创造、实施美的教育是幼师美术审美教育的目标。
二、学前教育专业绘画造型基础教育现状
(一)教育理念落后,实践教材不足
在绘画造型基础课的教学上,过于强调美术造型技能、技巧的教学与训练,把技能训练作为美术课程的首要任务。学生仅仅局限于教师所引导的写生造型或装饰造型上,而且教师只是着重讲述造型的基本方法,少有针对绘画造型的形式美感做出深入的美感解析或鉴赏,忽视了学生对于绘画造型美感的认知体验和对美术中美的造型文化底蕴及审美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感受美、理解美、翻译美、描述美的基本审美体验。
由于学前教育专业美术造型课程教育理念的保守落后,学生使用的基本教材严重不足,势必影响到学生对于基础造型认知匮乏,教学偏重技能,缺乏对于绘画造型中形象、形式的美感认知,教学内容过于局限在传统的全因素素描或线描课程上,缺少让学生对于造型中物像形象、形式美感的认知体验。
(二)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落后
目前,美术教师照本宣科的现象还非常普遍,在绘画造型方面,学前教育专业的素描课程上所教授的都是传统的、纯粹的结构、光影、透视关系等内容,但纯粹的素描课程教学内容已经不能满足视觉图像文化社会大背景下美术造型基础的训练课程的需求。这种教学虽然专业性强,学到的绘画素描基础更扎实,但枯燥的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使学生苦不堪言,同时不能适应丰富多彩的图像文化大背景下造型形式多样的需求。
三、改革与措施
视觉文化时代出现了更多的美术造型方式及美术样式。美术课程也在需要不断完善的教育理念下不断地调整和改革自己的教学,尤其是在美术绘画课程中造型基础训练课程教学的改革。
时至今日,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绘画造型训练不能再单纯局限于传统素描课程的训练上,以往学前教育专业美术造型基础课的教学借鉴传统美术学院的基础教学模式,但由于学生入校前绘画基本功相对薄弱,感知美、欣赏美、翻译美、表现美的审美能力几近为零,因此单纯的过于“专业化”的绘画基础练习的教学内容相对来说过于单一,单纯的以技能训练的教学方式无法解决全面的审美能力的培养目标,同时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无法达到以审美为核心、了解美的规律、掌握美的表现方式的教育目标。如何在有限时间内的学习过程中做到快乐而有效的学习,必须做一些改变。
(一)更新教育理念
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授业者,我们需要紧紧围绕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做到以“如何观看、如何感受、如何表现”物象形象的美感为造型基础教学的主要培养内容,艺术素养与技能培养并重的同时,使艺术素养先行,增强学生对造型美感解析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在观察基础上感知美、欣赏美、翻译美、表现美的审美能力,在更全面地绘画造型美感解析研究的基础上来完成技能训练。
简单讲,学生在学习造型基础之时需要先感知美、懂得美、然后再运用合适的造型语言去表现美。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发展自己的造型艺术审美标准,也是每一个实践者所必须考虑的问题,紧随时代步伐,挣脱以往较为单一的发展方向,呈现丰富多彩的面貌、向着多元空间,迅速发展。
(二)建立健全美术课程教学大纲,转变课堂教学内容与模式
进一步修订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计划,合理设置美术造型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造型基础课程应以审美素养培养为依托,以绘画形式美感解析、技能训练、创意意识培养为基本要求,重点突出绘画造型的美感体验与研究,结合时代背景下各种视觉艺术形象的造型美感特征,遵循绘画造型的基本规律,挖掘学生的个性思维,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能力、表达能力,为后续的美术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总之,造型美感解析能力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绘画造型美感解析作为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影响是深远的。通过绘画造型课程,进行造型美的认知和引导,使学生掌握审美经验,拥有正确的审美思想,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对艺术审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表现力。
培养学生在观察基础上感知美、欣赏美、翻译美、表现美的审美能力,更全面地在绘画造型美感解析研究的基础上来完成技能训练。
篇5
关键词:园林绘画;教学方法;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1 文献标识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142-03
随着城市化的进一步加速,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建设、美化环境等相关行业逐渐成为热门,现在,园林相关行业得到快速发展,园林、风景园林、城市规划、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方向)、等专业成为就业前景最为抢手的专业之一,园林绘画等相关课程是园林专业的基础课,是学生设计技能体现的主要手段,但是很多高校的园林绘画课程都是由纯美术专业的教师任教,没有抓住园林专业的特色,笔者认为上课质量并不高,因此,对园林绘画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是提高园林专业教学质量,提高园林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对园林绘画课程教学模式进行适当调整教学方法进深入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一、园林绘画与专业美术的区别
《园林绘画》是一门园林专业的基础课程,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和提高学生鉴赏水平、审美能力等特点。园林绘画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园林专业学生培养的质量。园林绘画与专业美术绘画关系密切,都要求学生有较强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动手能力。但与专业美术又有很大的区别,专业美术对人和静物要求较高,而园林绘画课程主要训练学生对植物、建筑、空间的表现能力,是为以后专业《园林设计》、《城市园林绿地规划》等课程立面图、效果图的表现打基础的课程。绘画基础既是园林绘画的主要内容也是专业美术的基础,都是培养学生观察方法和造型能力的基本手段,但是园林绘画要反映了设计者的思想和社会群众要求,要能表现园林具体构想的个性创作。所以专业美术课程与园林设计之间有很大的相关性,但教学过程中各有侧重点,不能混为一谈,园林手绘表现是培养学生的动手及整体空间设计的表现能力,优秀的园林设计师不仅应该有创新的设计思维还应具备表达设计方案的能力,并且针对园林景观中的植物、建筑、山石、水景、小品等特殊景观元素具备熟练的表现技能,园林绘画课程则是完成这种高能力水平的重要教学环节。园林设计平面图、效果图表现是以环境景观设计、工程施工为依据、通过绘画手段直观而形象地表达园林设计师的构思意图和设计最终效果。景观设计图的制作应以园林设计理论为基础,运用园林绘画的理论知识、掌握钢笔淡彩表现的主要手段,充分发挥设计师空间构图能力来创作。因此,学生要熟练掌握景观表现图技法,就必须要较强的园林绘画基础知识。
二、教学内容的讨论
1.园林绘画的教学环节。园林绘画应该是以绘画艺术为基础并处于园林环境规划设计和绘画艺术两者之间,在园林设计专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园林专业的学生入校时不是艺术类招生,绝大多数没有美术基础,所以课程教学环节安排很重要。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结合园林设计专业的特点,笔者认为绘画基础是园林绘画课程的难点,因为学生不具备绘画基础知识,而教学过程主要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观察方法及扎实的造型能力,这都不是短时间能完成的,园林绘画课程的主要教学环节应该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绘画基础:主要应该包括素描、水彩、钢笔画等,课时应该安排90学时左右;第二部分是空间构图及表现:主要包括三大构成、彩色铅笔技法、马克笔技法、钢笔淡彩,课时应该安排90学时左右;第三部分是实习教学环节:园林环境实景写生,应该安排至少1周。具体针对非美术专业的园林设计和城市规划等相关专业的绘画教学中,基础部分即石膏几何体与静物的课程,基本以室内的实物写生为主,穿插部分优秀作品的临摹作业。风景园林专业课程,以临摹、照片改绘、写生和创作四个部分组成,这是在绘画水平上的由低到高的四个基本教学环节。
2.园林钢笔画的重要性。在众多的绘画表现手法中,究竟何种绘画表现形式,最适合园林设计专业呢,笔者以为,钢笔画可以作为该专业的主要学习内容。钢笔画工具简单,绘制方便,笔调清劲,轮廓分明,具有峭拨清俊、刚劲夭矫的气质,其特有的表现力是其他画种无法与之媲美的。中国绘画数千年以来,就是以线条为主的水墨风格,应该说中国人对线的理解,线的表现具有独特的深度和高度。中国古典园林绘画大都以观赏和私人收藏为主,与今天的景观效果图的功能完全不同,其始终强调山水画的传统美学思想。但是这种程式化手法对园林效果图的绘制提供了便利,它既符合中国园林的美学原则,又能为多数人接受。古人根据不同地质结构的山石、地貌用半抽象的符号准确无误传达设计者的构想。而要表现园林设计树木的自然美,像松、竹、梅、柏等观赏性强的植物,线条的运用很重要。近几年来,随着钢笔画技法的不断完善和钢笔工具的不断科学化,使钢笔画已逐步成为一门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绘画门类。目前,在园林设计,城市规划等设计艺术中,采用钢笔画,钢笔淡彩作为创作表现手法越来越普遍,无论室内、室外、环境、自然景观等,也不论平面、立面鸟瞰、效果等,钢笔画这一独特技法,越来越显示出独特的艺术感染力。钢笔画工具简单,有其独特优美的表现形式,它可以寥寥数笔表现事物的动态和情景,也可以以速写的形式出现,因此成为设计师深入生活捕捉精彩瞬间的有效手法。而设计图最基本的内容就是钢笔线条,当然还有后来发展的马克笔、彩色铅笔和淡彩与之共同完成一幅设计效果图。但风格突出、场景传神的表现图取决于是否练就一手漂亮的钢笔线条,这也是一幅表现图的骨架和根本。绘画基本功的优劣直接关系着能否成为一名出色的设计师,完美的设计构思,若没有手头上良好的绘画功夫也是无法表达出来的,钢笔画恰是培养优秀设计人才必不可少,又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
三、教学模式的探讨
根据园林绘画在园林专业课程中的地位以及园林绘画的教学现状,应从最简单的美术常识和基本功入手,导入理论知识,慢慢加深难度,在理论的指导下练习处理画面的技巧。除此之外,还要在理论课上让同学们了解学习园林美术课的目的、要求和意义,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针对园林专业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我们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因材施教的形式。近几年的教学中,有一种教学模式值得探讨,针对园林专业的钢笔淡彩教学,教师可以先画好某一建筑或某一小品,剩下的空间让学生去画植物和道路,每一个学生的答卷都不相同,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构图能力,又加强了学生园林绘画的基本技能,学生完成课程作业的过程中创造性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学生学习兴趣高涨。而传统教学方式多是从画石膏开始到静物再到风景,以老师讲解为主,辅以范画,最后在画室完成一些写生作业。这种教学方式虽能让学生打下一定的美术基础,但缺乏互动性和趣味性。在园林设计类专业绘画教学中,风景实体的现场写生可以培养学生发现美与塑造美的能力的教学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同时,优秀作品与风景实体的参照对比,对培养学生从不会画,到学会能够运用艺术的语言来慨括与提炼风景物象的造型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多年实践教学证明,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穿插优秀的钢笔画作品临摹训练,可以产生很好的效果。临摹不是绘画教学的目的,但是一个绘画教学的重要手段。
四、展望
园林绘画是园林专业的基础课程,是园林景观设计和美术相结合的学科。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在注重培养学生绘画技能、空间构图能力的基础上提高其艺术修养水平和美术鉴赏能力。要使学生的园林设计作品建立在真实性和科学性的基础之上,也必须建立在造型艺术严格的基本功训练的基础上。钢笔画是一种既简便,又有表现力的创作方法,应该成为园林绘画中的主角。
参考文献:
[1]李锛.中国古典园林绘画的文化背景和在今天的运用[J].东方艺术,2005,(19):96-97.
[2]宫晓滨,高文漪.园林钢笔画临本[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7.
篇6
关键词:传统美术教育;电脑设计;创新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新科学新技术出现速度的加快,特别是数字技术的出现,它带来的技术变革对艺术表现形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震动了整个美术界。电脑设计以其精确的科学性、强大的适应性和颇有效率的经济效益,近几年,几乎渗透到美术的各大领域中,它以其独特的方式开创了现代美术的新方向,在这些环境下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设了电脑美术课程。在新课程的开设后,
传统美术教育怎么来适应新课程的需要,这就需要我们慢慢研究
总结。
一、各专业电脑设计课程需要什么基础绘画能力
影视动画专业电脑设计课程需要掌握比例、透视、结构、空间的分析能力、再现能力、审美能力、观察能力,提高绘画技法、思维逻辑和语言表达的能力。艺术设计专业电脑美术课程需要使学生
掌握基础素描理论及素描造型变化规律,掌握正确的造型观察方
法、表现方法,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创新、创意、创造的思维能力,并能灵活运用到艺术设计专业中。总而言之,这种能力的培养是学生从事未来职业工作的必备条件。要使学生掌握基础色彩理论及色彩变化规律,掌握正确的色彩观察方法、表现方法,掌握科学的创新、创意、创造的思维能力,符合设计专业的专业要求。这些能力的获得就需要学生学习绘画基础课程(素描、色彩、速写、图案),在学习中掌握各种绘画能力。
二、江苏省五年制艺术高职校存在的困扰
绘画基础课程是集中一年内完成,还是分散到三年内完成,哪一个更适合专业的需要?有两种不同的意见:(1)基础课程集中在第一年内完成。(2)基础课程平均到每个学期去。结合这两种方式,我觉得可以用先集中后分散的方法,把绘画基础课程合理分到各学期去,前期课量多偏重基础,后期课量少偏重设计,这样既保证了专业课程对绘画基础的需求,又可以避免会了电脑丢了手绘。
三、现阶段形势下,绘画基础课程的种类
传统美术教育课程和设计绘画课程是现阶段形势下的两种绘画基础课程,这两种绘画课程虽然都属于绘画基础课程,但是两者是完全不同的课程。传统美术教育课程包括素描基础、色彩基础、图案基础、速写基础,训练学生掌握绘画的比例、透视、结构、空间的分析能力和再现能力。设计绘画课程包括设计素描、设计色彩、装饰图案、设计速写,主要是训练学生的利用各种不同绘画工具进行画面表现,不同类型的排线组合训练,掌握艺术规律、造型规律、色彩规律、各种表现手法等知识技能。所以前者训练的是技能和动手能力,后者训练的是意识形态中的情感表现。侧重点不同,结果也就不一样了。随着高职美术教育的不断改革,专业老师越来越意识到学生设计思维的培养非常重要,设计绘画基础课程就被放到了重要的位置上。绘画基础课程在高职美术院校中已经悄然改革,长时间绘画基础课程的教学,各专业都已经有一套适合自己学习的课程内容安排,比如,各专业把设计的概念融入课程,在传统基础课程中融入设计,但设计绘画课程就必须以传统美术教育课程为基础,也就是说在学习设计绘画前还是要学习传统美术教育课程。基于这个基础,我们可以把设计绘画课程学习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理论基础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学习绘画的基础知识,掌握传统美术教育基础透视、构图、明暗、造型知识,有熟练的造型能力。第二阶段:想象创意阶段,学习设计的方法,了解设计的要求,收集设计素材,并能通过设计规则,对素材进行变形、拆分重组、概括提炼等,得到创意想法。第三阶段:归纳设计阶段,通过上一阶段得到的创意想法,在这一阶段实施,根据实际需要完善设计。
综上所述,高职教育中传统美术教育课程的创新,究竟怎样来适应专业发展的需要,利用传统美术教育课程学到的造型、审美、表现能力,来为电脑设计课程服务。换句话说,美术离不开传统美术教育的学习,前面加上电脑技术也是一样,要教会学生去感受艺术形式的本质,学会运用本质,掌握感知艺术的能力,更好地融合在专业学习中。
参考文献:
[1]王欣东.数字化艺术的魅力:论电脑美术的特点及其艺术精神[D].东南大学,2005.
[2]王宁.浅谈五年制高职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22).
[3]朱亚.传统美术教育与电脑设计浅析[J].皖西学院学报,2005(03).
篇7
摘要:高校由于自身的专业定位和办学方向的不同,其教学内容与课程的设置也不一样,但在对待绘画基础课教学的问题上,还存在着一定的误解,过于强调计算机等辅助教学的力量而忽视绘画基础课的教学,认为只要全面掌握计算机辅助设计则可替代绘画,有无绘画基础对艺术设计影响不大。面对这种误区,正确认识绘画基础课教学在艺术设计中的意义,这是目前值得大家深入思考和探讨的课题。正确处理绘画基础和艺术设计教学的关系,在艺术设计的绘画基础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运用恰当的评价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科发展更规范、更完善,为社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艺术设计人才。
关键词:艺术设计; 基础绘画;教学;作用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观念的创新对于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艺术设计学科逐渐成为热门的学科,大多数综合性大学都增设了设计艺术专业。各大高校也增设一些艺术设计专业,如环境艺术设计、工业设计、动漫设计、服装设计等专业。在设计艺术专业大量扩展、规模空前扩大的格局中,如何保证教学的质量,如何培养具有较高审美意识和创新精神的设计艺术人才等问题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
如今的艺术设计类专业都很重视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计算机软件的不断更新,使人们的生活和感情、思想观念形态发生了不断的变化。目前很多的领域都离不开计算机的应用,艺术设计领域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计算机辅助软件的兴起使设计的方案更高效,设计过程可视化,设计结构更加精准。在工业设计、建筑设计和动漫设计中,运用制图软件和3d建模软件及渲染软件,加速了工作的效率,使以前需要手工劳动完成的工作变为只需设计师挥一挥鼠标即可完成。计算机操作成为了科学和艺术之间的桥梁,为艺术设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那么,美术的绘画基础课,如素描、速写、水粉写生等这些基础的绘画还需要训练吗?最近几年经常有学生会提出这样的问题,目前计算机辅助艺术设计技术已发展的这么快,掌握各种软件至关重要,那么手绘训练有没有必要呢?然而现实情况是,很多艺术院校将基础绘画课时缩了又缩,在对待基础课教学的问题上,还存在着重设计轻绘画的误解与偏见,片面地强调设计能力的重要而忽视绘画基础课的教学,认为只要全面掌握计算机设计就可以替代绘画,有无绘画基础对艺术设计影响不大。所以对于美术基础课的教学,从学生到管理层都存着一些模糊认识。面对这种误区,正确认识绘画基础课教学在艺术设计中的存在的意义,是目前值得大家深入思考和探讨的课题。
徐悲鸿曾经在在教学的改革中说过素描为一切造型艺术之基础,草草了事仍无功效,积稿千百纸,方能达到心手相应之用。基础课对于刚刚进入大学的青青学子来说,在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方面相对来说比较薄弱。而且自身的艺术水平也普遍偏低,缺少自我表现和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再加上多年来对艺术类考生大量扩招造成整体的生源质量水平下降等原因,新生的基本能力绝大多数几乎是零,大部分学校的设计专业在入学前也没有相应的测试,对考生的绘画基础和基本造型能力没有了解。而按照美术专业的课程要求来说,学生必须要有一个长期绘画训练的过程,艺术设计中基础绘画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形象化思考、设计分析、方案评价能力以及开拓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手绘能力的提高来自于基础绘画中素描和速写能力的训练,所以这一环节在后面的整个创作过程中是很重要的,许多好的作品就是从最初模糊不定的构思然后通过手绘修改得来的,手绘稿的完成必须依赖于基础绘画课程中绘画技能的训练。如果轻视客观因素的存在,在基础课上大量采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教学对学生成长和人才的培养都不利。
基础绘画课程是培养艺术设计人才的审美取向和创造力的重要、有效的途径。而把基础绘画课看成是单纯的一种技术训练,这种思想是片面的,它不但包含了的掌握和艺术修养的增强而且对创新精神的启迪和审美品位的提升都有一定的作用,是“艺术”与“技术”的全面训练过程。如果说“美”是抽象的,也是具体的话,说抽象,是因为没有一个固定衡量标准。是“美”是具体的,因为有一定规律可循,而这些规律就是我们基础绘画课程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们应当把写生的训练与对形式美的研究结合起来,比如黑白灰和点线面的处理上,使整个画面各个因素之间比例协调、画面均衡、主次虚实关系等都达到形式美的和谐。慢慢使学生具备对形式美的敏感性,培养如何判断形式美的能力。而艺术设计的美学法则,如多样与统一、节奏与韵律、对称与均衡、齐一与重复、对比与调和等美学法则,也正是基础绘画中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两者是一种和谐的统一。
在基础绘画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当首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如结构素描练习中的理性分析,表现出来看到和看不到的关系等。再次,需要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除了表现传统光影与调子以外,还应当鼓励提倡学生独特的个性表现,不能用抽象与具象,像与不像来片面评判学生作品的好坏,应看重学生的真实情感的表露与独特视角,并激励他们能用语言来表达创作情感,注重引导与启发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艺术表现的独立性。最后,是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从静物的自由组合练习到想象默写及意象创作。有了这好的教学方法和步骤的练习,我想培养出的学生才能更适合于不同的设计领域,才能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思维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艺术设计师。现在的年轻人价值取向多样化,审美趣味多元化,这样的课程练习对于学设计的学生也许会更受欢迎些,毕竟“兴趣”是学习的第一原动力,是好的完成某件事的重要因素,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也是艺术设计专业基础绘画教学中不可或缺环节。在教学中需要教师提高的方面是,不要把结果看的太重要,而是注重学生日常学习过程的评价,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给予评价,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由于教师审美风格的不同,如果不和学生进行沟通,又没有很好的评价标准,片面性会打消学生的积极性。所以,提高课堂的学习气氛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我们教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只有做好观察与沟通, 教学中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尊重学生的个性。根据个人的感受、爱好不同,选择的参考的体系不同,表现形式也就各具特色。这样学生就不会感觉到乏味与枯燥。
篇8
从1999 年“艺术设计”这个概念的出现到2011 年设计学正式独立出来成为一级学科,设计教育不断发展,从最初“构成”设计的引进一路走来,设计教育注重的是理性的创意构成思维的培养,却往往忽视了设计的源头“艺术”的美学。学科的划分更是使设计与绘画各自为政,在高校的课程设置中两个学科互不“干涉”导致学生设计意识和艺术修养的缺失。如今原有的艺术教育模式逐渐凸显出各种弊端,在趋向更高层面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艺术与技术、理性与感性、内容与形式等不同层面的分化,从而要求艺术教育必须打破学科分化,以更加注重学生综合艺术能力的培养。
一、设计与绘画课程设置不完善,都缺少相关专业的课程延伸
视觉传达设计是设计学下属的二级学科,其设计目的主要是视觉表现上的冲击力,达到引人注目的效果,达到传播信息的目的。在广泛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前,设计的表现手段非常丰富,从技法、工具、材料等方面都体现出科学理性与绘画艺术的结合。目前设计学与美术学两个学科的划分,违背了同根互补的关系,各自单项发展。在课程设置上视觉传达专业中除了简单的设计素描和设计色彩外,没有其他绘画艺术、绘画技法的课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只注重本学科相关内容的讲授,注重理性的设计原理、形式法则的灌输,忽略了设计学与美术学的内在联系。从学生们反馈的效果而言,设计类学生缺乏绘画的技能技巧,设计多为计算机单一性设计,使得形式感单一。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都围绕着设计基础、视觉表现来开设,按照设计原则、构成原理进行理性教学、理性设计,缺乏绘画专业相关课程的基础及表现技法的训练,使得学生在设计时明显表现出绘画技能的不足。设计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也是理性与感性的碰撞。在视觉传达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明确绘画技法与技巧的地位,帮助学生们感悟绘画张扬的感性表现。
美术学绘画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各种绘画的技法,能在绘画中进行感性的情感表达,课程中强调技能技巧的表现手法。这种单一知识结构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艺术人才的需要,他们创作出的艺术品也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课程设置中缺乏设计的基础课程,学生在进行绘画创作的时候表现出创作能力差、创作意识淡薄的倾向。他们的绘画创作构想不明确,过多地注重技巧表现使得画面形式简单,而忽略观者的接受心理,造成绘画创作缺乏设计感和认同感。
二、设计与绘画课程设置缺乏连续性、贯穿性和目标性
学生主要的学习动力来源于兴趣。在教学过程中以目标性、贯穿性和交叉融合式的综合教学模式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目前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严格将基础课和专业设计课程分开,学习基础课时缺少目标性。学生基础课都是机械化学习,毫无兴趣可言,基础课程结束后在专业设计课中不能运用,学一科丢一科的现象严重。因此必须在课程设置中融合多学科知识,并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设计课交叉设置,使基础与运用相结合,令学习的目标性教育前置,让学生带着目的进入学习,在丰富的学习内容中找到学习的兴趣。绘画课程中版画艺术是比较不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主要原因在于版画课堂教学仅仅注重版画技法的学习与运用,除了不重视设计的基础外,同样缺少目标性教学。在课程设置中没有设计基础,也没有设计的运用,不能将版画的各种技法巧妙地加以运用,从而无法加深学生对版画艺术的认识。
在艺术教育中无论是设计还是绘画,都应该进行多学科的融合,让学生能“悟”,对艺术有悟,才能振奋精神,思维敏捷流畅;能“悟”才能“通”,融会贯通,各种变换得心应手;能“悟”能“通”才能“成”,有成就感就能增强信心,激发兴趣。
三、视觉传达设计与版画艺术交叉融合的教学研究
任何一门艺术不论是设计还是绘画,都饱含深厚的文化内容,即“艺术概念原理性知识的表达和历史性知识的研究与总结、探索与结果”。所以学习任何一门艺术都必须追溯其根源,设计必须是“艺术美”的体现,也必须是“文化”的展示。缺乏美和文化的设计,都是空洞无根、没有价值的做作。设计教学只有融入绘画艺术和文化内涵,才能推动自身的发展。
版画作为绘画种类中最需要设计知识、最具装饰性的一大类,在课程设置中却并不受欢迎。从版画的整体发展来看,印刷术的前期发展可看作版画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印刷技术发展到现在,手工操作被电脑制版、印刷所取代,还有了喷绘、写真等多种表现手法。然而版画的发展似乎出现了停滞,没有像印刷科技遍地开花。事实上版画可以运用在各大设计领域,版画的发展也正在向着这一领域进行。“艺术”与“设计”从来都不是孤立的,两者之间相互影响,互为补充。
1. 构建跨专业的交叉渗透式培养模式
在视觉传达与版画的专业课程设置中,必须将“综合化艺术教育”置于教学系统的中心位置。目前的这种学科划分、学科界限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建立围绕专业主干课程、配套基础课程和综合化的交叉课程的教学设置,构建一个优化的教学体系,是艺术教育发展改革的必然趋势。为培养学生的艺术创作思维,提高学生综合艺术素养,以视觉传达设计与版画艺术为主构建两学科的交叉渗透式培养模式。
主要以“专题式”教学的方式进行交叉渗透的教学培养。在视觉传达专业的设计基础课中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分别将版画的历史文化、制作技法和创作思维分阶段引入。让设计专业学生在认识版画的基础上,能掌握版画的基本制作方法,理解版画的创作思路。同时,在版画课中分阶段引入设计专业的三大构成专题讲座,让学生理解构成意识,能理性分析绘画创作的要素,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此外在视觉传达专业的视觉表现中,引入版画的视觉表现形式,使其成为视觉传达设计中最能凸显个性的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并指导学生在实践中进行运用。
2. 构建跨越年级的纵向系统、连贯的目标前置性教学模式
为解决学生学习基础课时目的性较弱、机械化学习、课程结束后不能恰当运用的学一门丢一门的问题,可构建跨越年级的目标前置性教学模式。
在视觉传达专业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进行课程交叉设置,延长基础课程教学,并融入相对应的专业主干课。让学生明白“基础”将运用在何处,该如何运用,从而带着目标和兴趣进行学习。在版画专业,除了在课程开设之处让学生们看到优秀的版画创作,喜欢版画艺术外,还应该将版画技法、版画效果的实际运用进行前置,让学生看到版画的无限潜力,热爱版画学习。无论是设计专业还是版画专业,都应该将其就业岗位进行前置,让学生从一开始就明白自己学的是什么,学完了能干什么。有了明确目标,才可能激发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是事物发展的一种必然规律,展现的是一种事物在分化状态的纵向发展,和整合状态的上升提高。艺术教育立足当下,服务未来。艺术教育肩负着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重任,因此我们必须改变设计观念,向更高层面整合发展。从而打破学科界限、年级界限,构建横向扩展、纵向连续的系统综合的艺术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专题式交叉渗透培养将视觉传达与绘画两个学科结合起来互为补充,改变当前专业知识体系单一的不合理现象;通过专业前置、岗位前置的教学方式,从低年级开始进行目标前置性教学,改善学生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更多更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服务社会的综合性艺术人才。
参考文献:
[1] 曾军宏,张会安. 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综合化模式探索[J]. 中国成人教育,2007(9):165-166.
[2] 邬烈炎. 艺术设计课题实验教学丛书[M]. 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3.
[3] 阿伦娜. 艺术设计教育与创造性思维及其能力的培养[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3):116-117.
篇9
一
一个学科的基础教学必然与其学科的发展紧密相联。油画学科教育的发展,决定着油画基础教学的方向。
我国的油画教育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中期的上海土山湾画馆,但真正在社会上产生影响,是从20世纪初的“两江师范学堂”设置油画课程开始,至今油画学科教育发展已有百年历史。我国的油画教育体系源于留学西方的画家接受的法国学院写实主义,以及前苏联现实主义油画教育模式。这个传统的教育体系及教学模式为我国油画事业培养了众多具有扎实造型能力的、杰出的油画家和油画教育家,为我国油画艺术的发展和油画学科建设发挥了积极的决定性作用。
然而,随着经济日益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发展,传统的油画教育体系已经愈来愈显现出其局限性,不适应现代社会文化发展的要求。综观当今世界美术学科教育发展趋势,“大美术”学科已成为必然。作为起源于欧洲的传统油画教育,在西方已日渐式微。绘画观念的改变,绘画媒材的拓展,“自由绘画”教育取代了传统的油画教育,油画仅作为众多绘画媒材中的一种形态而已。文艺复兴以来,几百年油画的辉煌早已不再。
在我国教育改革大潮中,本着拓宽专业口径、淡化专业意识的基本精神,国家教育部在1998年公布的新专业目录中,正式把原有的油画专业、中国画专业、版画专业合并为绘画专业。美术院校也随之逐步进行了调整和改革。各学院相继实行“工作室制”,倡导多元化教学理念,并在学院下设置造型学院,把油画系、版画系、雕塑系纳入其中。造型学院下设基础部,基础课在大学一年级实施学。二年级上学期到各专业系进行专业基础学习,二年级下学期起直至毕业,再到专业工作室学习。近年来,各专业美术院校纷纷从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向当代教学模式转型。
二
我国综合院校油画教育发展较晚,大部分都是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新增办的。而这些新增办的绘画专业或美术教育(师范类)专业中的油画教育方向,大都采用专门美术院校传统的油画教学模式设置课程进行教学。然而,综合院校与专门美术院校在教学体制和教学规模存在的差异,致使当前综合院校的油画教学处于两难的境地。
其一,教育部规定综合院校本科教育计划控制在2800学时,而专门美术学院(以中央美院为例)除公共文化课及专业理论课外,其本科的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计划为2600学时以上。也就是说,综合院校油画教学采用美术院校传统教学模式设置课程,课时量却减少近四分之一。以致有的综合院校油画基础课仅安排48学时。与专门美术院校相比,综合院校油画教学专业学习时间存在不足。
其二,综合院校由于油画教育规模较小,一般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大都无法采用当今国内外美术院校培养艺术人才通用的“工作室制”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在教学的多元化方面显然是一种缺陷。
面对新时代对绘画(油画)专门人才的需求,以及当代艺术观念的影响,在教育改革的大趋势下,有些综合院校的油画教育也相应作出了一些调整和改革。比如有的学校增设“表现型”绘画课程等,无奈处于综合院校统一管理模式,课时量是有限的,根本无法撼动固有的传统,小敲小打的修补显然无济于事,改变不了单一写实的传统培养模式。
总之,综合院校的油画教育及其基础教学当前的这种尴尬现状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改革当前综合院校油画教育的传统模式势在必行,而基础教学更是改革的关键。怎样建设好综合院校油画基础课程体系,我们应认真加以研究。
三
改革油画基础教学,构建当代综合院校油画基础课程体系,我们首先应明确综合院校油画教育办学指导思想和培养目的。国内外美术学院绘画(或油画)专业采用“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以培养艺术家为宗旨。针对有别于国内外专门美术院校的我国综合院校特点,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导下,吸取国内外美术院校绘画或油画学科建设经验,更新教师传统写实观念、拓宽其知识结构,并依托综合院校人文学术氛围和多学科资源,夯实专业及人文基础,培养适合当代社会需求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全面素质的、以油画为主的绘画人才。构建适合综合院校油画学科教育的基础课程体系,走一条综合院校自己的油画教育发展道路。
改革与建设基础教学必须符合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素质型油画人才这个目的。“素质型”,即全面素质,它不仅包括造型能力和以油画为主的绘画技能的专业素质,也包含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的人文素质。“创新精神”应该在人文素质中得到滋养,在专业素质中得以展现。
专业素质培养的基础即专业基础。我们在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和建设上,以油画为主向多画种基至设计艺术上拓展,以体现“宽口径、厚基础”的教育精神。在教学观念上,要突破单一写实模式,实行多元化教学。除传统的课程素描、色彩、透视、艺用人体解剖、三大构成、油画基础外,增设绘画材料、中国画基础、水彩画基础、壁画基础、书法、陶艺、雕塑、设计基础等课程。传统课程中的素描、色彩须加以改革。
以素描课程为例。一年级素描课程中,我们要求学生掌握造型基本知识(比例、结构、透视、动态)的同时,应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速写、默写与创作构图安排进素描课程中是必要的。慢写(中、长期素描)、速写、默写过渡到自由创作构图,这是直观视觉感受向创造性思维培养的过程,也是改革传统素描以写生为唯一手段的教学方法。学生在中、长期与快速的写生训练中提高造型能力的同时,通过默写、自由创作构图的锻炼,加强形象思维能力,进而达到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色彩课程改革之一,摒弃以水粉画为色彩练习的方法,直接以油画进行色彩训练。学生在高考前就进行过大量的水粉画练习,改以油画训练可避免重复,以减轻综合院校专业课时不足的压力。之二,在写生课程后安排色彩自由创作构图练习,启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任其气质、个性的发挥,培养学生的独创精神。
人文基础课程的建设是油画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因扩招带来生源质量普遍下降的背景下,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的人文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人文基础课程主要以理论为主,然而在传统的油画教学中,重技术轻理论的思想积重难返。加强人文基础课程的建设将是综合性院校油画教育的特色和优势,也是综合院校油画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
篇10
动漫产业发展到今天已经不再只是传统的漫画和动画,现代动漫产业还涉及电影、电视、网络、数字娱乐、出版传媒等众多领域。动漫产业的大规模发展必然会带来企业对专业人才的多样化和细分化需求,而企业往往要求具有良好的“基本功”,即具有一定的造型能力和创造能力。这就要求在动漫教育中,需要加强学生的动漫创作“基本功”的培养和训练,而“电脑绘画”便是其中最重要的课程之一。自20世纪末我国推行教育改革以来,各地高等院校进行了大比例扩招。从此高等教育从原来的精英型教育模式转向为半精英半普及的大众型教育模式。因此,我国的高等艺术教育覆盖了更多的受众和担负更大社会责任。另一方面,由于扩招,各艺术院校招生的门槛也大大降低,大多数学校的动漫专业在招生时并不考动漫方面的内容。因此,高校动漫专业的学生大多数为普通艺考生,他们有一定的美术基础,学习过人像素描和静物色彩写生,但对于动漫方面的专业知识知之甚少。因此,电脑绘画课程成为学生们转向专业学习的重要课程。在实际教学中,电脑绘画首先应该使学生从高考模式下的画画状态中跳出来,明确动漫学习的目的和方向。改变学生以前“临摹物体”的习惯,锻炼学生在习作中注重构思和创作,并以动漫语言的形式去表现对象,而不是所谓百分之百忠实于表现某个对象,不做照相机可以完成的工作。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构想并结合动漫专业特点,创作出耳目一新的、具有动漫特色的电脑绘画作品。另外,电脑绘画作为数码艺术的分支,它在与各种新型的数字化动漫的衔接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因此,电脑绘画是一门与未来动漫联系紧密的课程,教学中应当突出它的这一特点,在课堂案例的设置和创作训练的安排中,都尽量使教学内容适合信息化、网络化的传播方式,避免将教学重点被限制在传统动画的制作体系中。电脑绘画课程是动漫专业的基础必修课,除了训练学生掌握扎实的基本功,更为后续课程打好了学习基础。在动漫教学体系中比较重要的课程有角色造型设计、中间画设计、场景设计、动漫运动规律和分镜头脚本设计等,而这几门课都与电脑绘画课有直接的联系。因此,教师在电脑绘画课程中应体现出与后续课程相关联的知识讲解和范例安排。如电脑绘画作品中人物角色和背景的绘制可以训练学生的造型能力,这将有助于角色造型设计、中间画设计、分镜头脚本设计和场景设计等课程的学习。电脑绘画软件PhotoShop和Painter的学习可以强化学生的电脑软件操作技能,从而使学生为后续的影视片头、三维贴图、动漫插画等课程打好基础。
二、如何提升电脑绘画的教学效果
1.明确电脑绘画的课程定位
动漫专业是一门艺术、技术与科学相结合的应用型设计专业,电脑绘画课程是具有一定针对性和目标性的综合训练课程。它是在传统绘画教学的基础上,加入动漫专业知识和电脑应用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电脑绘画作为现代动漫教育体系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在整个动漫教学体系中处于核心位置,它与素描、速写、构成等先导课程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它也为角色设计、场景设计等动漫课程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技能储备。因此,在电脑绘画课程的教学中,一方面训练学生使用电脑来绘制作品的技能和掌握通过卡通化艺术语言来创作艺术作品的能力。另外,也使学生们对前期的学习有所总结和对后面的学习有所准备。所以说,电脑绘画是在整个动漫教育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课程。
2.科学的课程设置
在电脑绘画课程设置上,应注重培养和锻炼学生综合创造力、审美能力和电脑软件的操作能力。在教学主导思想上,教师应对传统教育模式进行一定的更新。首先是对传统的绘画教学中的塑造形体的方法和规律的再认识。传统绘画中注重的是通过光影变化再现客观物象的形体和结构。而在电脑绘画作品中大多采用三维CG技术,表现物体的形体和结构工作都是由计算机来完成,所以动漫设计师的主要工作变为创作角色和物体,并设置环境和灯光来影响最终的视觉效果。对于动漫设计师来说,对人物、动物和场景形态的理解远比传统意义上的通过光影来表现它更重要。因此,在电脑绘画课程的内容安排上,通过多样性的速写、慢写和默写习作来加强学生对各种物体造型的理解,同时加强空间结构和透视结构方面的知识,以增强学生们对客观物体的科学认识,为后期的创作打好基础。
3.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巧妙的构思是动漫作品的灵魂,丰富想象力是动漫设计师最重要的财富。在电脑绘画课程的具体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创作有主题的完整画面,并使用动漫化的艺术语言进行综合性的创作练习,最终使学生们掌握创作出想象中的角色、场景和情节的能力以及可以自由地使用电脑软件创作出理想画面效果的综合能力。
4.采用多媒体演示提升教学效果
随着多媒体辅助教学方式的普及,它已成为动漫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集图像、文字、声音、视频等于一体,具有形象性和直观性的优点。在电脑绘画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手段,会收到传统绘画课中老师口述配挂图所无法达到的效果。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们展示优秀的动漫电脑绘画作品和它的创作过程,这样可以加速学生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另外,通过图像对比向学生们展示在电脑绘画练习中所学知识在动漫名作中的应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通过三维软件以立体图像来展现学生的创作构思,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验证创作作品的准确性和可行性。
5.激发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意识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在学习中增强主体意识,使用自己的学习方式发现电脑绘画的特点;在创作电脑绘画作品时,自己选择恰当的软件和表现方式,完成有个性的作品。教师引导学生以自己的观察、自己的感悟为起点,探索造型表现的技巧、提高审美、完善表现技法,构建自己的创作风格。力争在电脑绘画课程中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对动漫专业的学习兴趣,并最终提升学生学习方面的综合素质。
三、小结
- 上一篇:医疗工作方案
- 下一篇:医疗纠纷防范处置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