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辅导范文

时间:2023-10-18 17:20: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心理辅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生心理辅导

篇1

Abstract: College days has stepped into the era of post-90s, post-90s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problems have attracted more attention from all society. Based on analyzing post-90s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caus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of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carrying out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in colleges.

关键词:“90后”大学生 心理特征 心理辅导

Key words: Post-90s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现在的大学时代已进入“90后”时代。“90后”的成长时期,正是中国社会急剧转型变革的重要时期,社会变革的复杂性,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使 “90后”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中,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困惑和矛盾,加之社会就业的压力不断增加,“90后”普遍感受到了竞争的激烈和残酷,这正深深地影响着他们的思想价值观念。有研究显示,“90后”大学生比“80后”大学生的焦虑指数普遍要高,“90后”也表现出过分自我和追求个性、学习焦虑等更多的心理问题。这一方面严重影响到 “90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另一方面也日益成为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对“90后”大学生心理辅导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成因

由于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加上大部分地区高考制度的弊端,使得源于竞争社会大背景下的应试教育仍占据中国教育大环境的重要领域。应试教育一味地追求高分数以致忽略了学生在道德理想追求、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培养。“90后”新一代大学生由于在中学阶段接受素质教育的不均衡,导致对大学自主学习模式的不适应,在与人沟通方面也存在一定程度的障碍。新的历史条件产生的深远影响和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赋予他们不同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这些都成为了影响“90后”大学生个性特点的最根本的因素,这些因素所产生的心理现象直接折射到了他们身上,具体表现为:

1. 他们受家庭环境的影响既冷漠又自私

独生子女家庭是“90后”所在家庭结构的主要形式。这类家庭往往趋向于对孩子的过分呵护,导致孩子的依赖性增强,存在以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淡薄等不足。当他们一遇到挫折和困难时,不是积极主动地想办法解决而是把希望寄予父母身上。这就造成他们的性格在独立性方面的意识比较缺乏,特别是他们在新生适应的问题上更显得困难。再者,随着离婚率的上升,不少“90后”小小年纪就尝到了家庭分崩离析的苦痛,这无疑会带给他们情感上和心理上的创痕,使他们变得冷漠与自私,缺乏应有的温暖感与安全感,饱受精神压力,易出现情绪波动,且难以自控,这样一来“90后”就比较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2. 他们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每天在因特网里网来网去,“唯我独尊”

他们的交友方式突破了传统的同学聚会,家庭聚会等形式,人际交往呈广泛多元化趋势,但是他们一般都有着强烈的“唯我独尊”的意识。“唯我独尊”的心理,张扬鲜明的自我个性使他们更加喜欢表现自己,这样就相对比较缺乏合作意识和团队忠诚感,人际关系应对力和心理承受力相对薄弱。因此他们大多都借助短信和网聊这种即时异地沟通模式,但由于网络使人的虚拟沟通能力远远超过实际沟通能力,容易形成一种在网络中的虚拟人格,影响在现实生活中与他人的交往。因此一旦离开了手机和网络,他们的内心难免还是会感觉到缺少知心朋友,自己会因无人倾诉而觉得“莫名空虚”和“无助”。

3. 他们受学校教育环境变化的影响对学习没有兴趣甚至厌学

近年来,在全国上下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材编排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素质教育观念也逐步得到了普及,这促使高考制度也逐步改革和完善。在素质教育的呼声中成长起来的“90后”背负应试和素质的双重压力,普遍感到学习任务重。进入大学后有部分学生立即放下学习的重担,加上以往学习基础较为薄弱,入学后未能适应大学的教学,不会的知识没能补救,以及课程量的加大和难度的加深,使“90后”大学生更容易产生厌学心理。

二、“90后”大学生心理辅导的对策建议

“90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已引起社会各方的高度关注。社会、高校、家庭之间的和谐互动是解决“90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本途径。高校环境对大学生的成长具有最为直接的影响,因此高校应时刻关注“90后”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应针对“90后”大学生的性格特点对传统的教育方式进行改革和完善,普遍推广个性差异式教育,即对他们进行有效的心理教育与辅导,这是解决“90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途径。

1. 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每一位学生认识健康心理对自己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方法和途径,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有效开发心理潜能,培养创新精神;解析心理现象,帮助大学生了解常见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其表现,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心理问题;传授心理调适方法,帮助大学生消除心理困惑;增强克服困难、承受挫折的能力,使他们懂得珍爱生命、关心集体、悦纳自己、善待他人。

2. 辅导以专业学习为核心,以积极就业为导向,以不同年级为阶段,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为学生提供高效优质的就业指导和信息服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以充足的心理准备,正确面对工作压力和市场竞争。

3. 心理辅导从“专职”变“兼职”

心理辅导不应只是心理老师的独门秘诀,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即授课教师把心理辅导教育寓于各科教学实践中去,使学生在知识和能力得到提高和锻炼的同时,也使他们的心理素质得到提高和锻炼。实际上各科教材中蕴含有不少适用于心理辅导的内容素材,教学过程中还会经常出现在有利于实施心理辅导的教育情境。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利用学科知识中有关心理教育的具体内容,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4. 心理辅导应“因材施教”

正确的人生观是个人心理健康的真正保证。人生观的确立离不开各人的实际情况,离不开各人的“个性化”因素。学生每个人的条件不一,能力各异,彼此都不是“全能”的,各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学生能否正确地估计自己的能力水平,并充分认识自己能力的优势和劣势,对于个人的心理健康是很重要的,所以要重视大学生心理调节能力的提高,特别是健全人格的塑造。心理辅导应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为出发点,着力帮助全体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优化个性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教师应该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作出一些心理辅导,让所有的学生与老师之间进行沟通,并定期让学生进行一些心理测试的测验,以便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品质,从而从具体情况出发进行心理与心态上的调整。把“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的外在教育要求内化为大学生追求健康心理的自觉行动。

参考文献:

篇2

(阜阳师范学院,安徽 阜阳 236041)

摘 要:将朋辈心理辅导模式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不仅能够弥补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不足,同时对满足大学生心理需求,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预防和干预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和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首先简单介绍了朋辈心理辅导模式的内涵及特点,然后分析了朋辈心理辅导模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作用,最后详细分析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中朋辈心理辅导模式实施的具体途径.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朋辈心理辅导;影响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3-0120-03

基金项目:2014年度阜阳师范学院大学生就业与创业专项课题(2014FSZJ02)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严重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目前我国针对大学生心理问题开展健康教育主要是通过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以及实施个体心理咨询等工作,但是由于这些形式的单一性和专业化,从而造成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较低.基于此,朋辈心理辅导模式成为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新途径.

1 朋辈心理辅导模式的内涵及特点

朋辈心理辅导模式(peer counseling)主要是指由经过专门培训和监督的非专业心理工作者,对需要帮助的朋友、同学以及同辈提供倾诉、咨询以及支持服务的帮助,在日常生活活动中,自觉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心理矛盾的化解以及心理情感沟通,推动大学生实现互帮互助、互相关怀、互相支持、共同成长的一种活动[1].朋辈心理辅导模式也可以被称为是一种非专业心理健康工作者为帮助者提供心理咨询的帮助活动.这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不像一般性质的聊天,也不是专业心理指导老师以及心理医生的专业指导,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1 友谊性

一般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工作要求避免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的熟人、朋友以及亲人或者同事等之间建立咨询关系,仅仅发生在心理健康指导老师和陌生人之间的咨询关系.而朋辈心理健康辅助指导恰恰与专业心理健康指导相反,此种指导模式主要建立在亲人、朋友以及同学、熟人之间的活动,而不发生在陌生人之间[2].

1.2 义务性

朋辈心理辅导与专业心理咨询最大的区别是自发性和义务性,其中自发性和义务性主要是指朋辈心理辅导人员是自愿加入此项活动中,不存在大学生或者心理需求者给朋辈心理辅导员金钱或者物质上的报酬.

1.3 简单直接

由于朋辈心理辅导员和当事人是朋友、亲人或者同学之间的关系,与当事人交流以及交往的频率相对比较多,所以在朋辈心理辅导开展中,为当事人提供鼓励、帮助以及劝导和关系安慰等非常方便,甚至对当事人的言行也具有一定的监督和督促的作用,所以此种心理辅导模式的开展是非常简单方便的,同时也是最有利的.

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中朋辈心理辅导模式的作用

2.1 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模式,弥补专业心理辅导的不足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承受的学业压力、就业压力以及情感压力和交际压力等多重压力,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也随之增多.当前,由于我国很多高校中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形式比较单一,教学内容以及专业化心理辅导人员的缺乏,最终造成我国很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无法满足大学生心理教育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朋辈心理辅导作为一种新型的大学生辅导方式,将其模式融入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不仅能够有效弥补当前高校专业心理辅导不足的问题,同时对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2.2 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模式,满足大学生多层次的心理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院校改革的深入发展,大学生在享受更多更好的学校机会的同时,其承受的压力也随之增多看,最终造成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有关人员通过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分析得出[3],目前大学生心理问题具有不同的层次,其中真正有严重心理障碍、精神障碍或者需要专业的心理医生进行诊治的学生是非常少的,而多数学生存在的心理主要是在应激状态下短时间存在的心理紊乱或者心理困惑等,而这些问题仅仅需要专业的心理健康辅导人员进行辅导就能缓解.但是由于大学生群体所处的年龄阶段正直充满好奇、渴望独立的心理转折时期,所以他们喜欢与同龄人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倾诉烦恼.而朋辈心理辅导模式主要是通过相近的生活方式、生活经验以及相近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开展的的一种心理健康模式,也是根据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以及心理需求开展的健康教育模式,这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开展不仅能够解决大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心理问题,同时通过开展朋友之间的交流、沟通以及轻松和谐的氛围探讨自己的问题,从而达到缓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目的.另外,朋辈心理辅导模式的开展是一个心理互助的过程中,这种方式不仅能够舒缓学生心理压力,同时也能够为学生创造一个认识他人、自我反省、自我成长的过程.

2.3 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有效预防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

心理危机事件的预防和干预需要从以下两点入手:一是及时发现心理或者行为出现异常现象的个体,二是需要通过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监视和帮助,但是心理危机事件预防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难度较大.而通过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和高校心理教育职能部门相结合的干预形式,不仅能够更进一步距离接触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同时还能够深入全面的观察到周围学生的心理动态以及个别学生心理问题,及时报告到学校相关部门,以达到预防和干预心理危机事件发生的目的.

3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中朋辈心理辅导模式实施的路径

3.1 培训班级心理委员,构建基础心理援助机制

心理委员主要是在高校大学生班级中设立的班团干部之一,班级心理委员设定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点:(1)积极宣传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理念和心理监看卫生知识,向学生介绍学校心理援助机制的设立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2)辅助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部门、辅导员,在班级以及校园内主动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活动.(3)联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部门,深入学生群体中,观察班级学生以及周围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如果发现有行为异常或者心理异常以及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学生应及时向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老师以及高效心理健康教育部门寻求帮助,从而配合教师以及相关部门对心理健康问题严重的学生实施心理疏导.

心理委员的设立一般都是由学生毛遂自荐和学生选举以及学院推荐的基础上产生.班级心理委员设定后,在上岗之前,首先应进行专业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的培训和学习,同时还要保证每一个心理委员都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理念、心理卫生知识以及心理辅导技能.

3.2 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普及教育活动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中,想要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心理教育质量,仅仅通过理论教育不能深入人心,而通过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举办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讲座、趣味心理健康游戏以及心理卫生知识竞赛,建立朋辈心理辅导网站和电话热线,不仅能够有效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同时通过互动互助式的心理健康训练活动,有效帮助学生释放心理的压力,同时对实现互助式心理激励进而心理调适也具有重要的作用[4].其中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就不失为一个好的措施,被各大高校争相学习,比如南京大学设置的“心理热线”、上海交通大学设立的“心晴热线”以及湖南大学设立的“心之声”等均取得了非同凡响的效应.通过上述高校设置的电话心理热线可以看出,在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指导下的大学生朋辈辅导员设立电话热点,不仅方便快捷、安全经济,同时也很容易被大学生接受.

3.3 加强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培训

运用朋辈心理辅导模式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活动中,首先应加强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培训工作,只有做好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培训工作,才能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其中朋辈心理辅导员培训中,应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入手,其中理论知识的掌握主要是为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而实际操作能够进一步促进相关理论知识的完善,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其中朋辈心理辅导员理论知识的培训主要包括心理危机识别与预防、心理辅导理论知识,心理健康常识以及自我成长等理论知识.而实际操作主要包括辅导技巧、观察技巧以及说话技巧等相关知识.另外由于当前大学生群体为“80”、“90”后,他们个性比较鲜明,爱面子,自尊心较强,不愿意让别人探究自己的隐私,因此在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员培训中,一定要让心理辅导员严格做好保密工作,尊重当事人的合理要求.最后,为了尽快让朋辈心理辅导员更快的适应教学活动,应对培训过后的朋辈辅导员进行模拟咨询,以进一步提高朋辈心理辅导员实践能力,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有效开展[5].另外还应该注意,实际操作的意义在于操作中的体验以及感受,结束后的讨论和交流以及反馈和分享等才是最重要的.在开展朋辈辅导过程中,将会听到很多沮丧、愤怒以及悲伤的故事,很容易影响朋辈辅导员个人的情绪,所以朋辈辅导员在开展辅导中,首先应学会保护自己,要学会将负面的影响排除,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3.4 加强高校相关部门合作,构建健康和谐校园

新时期,随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发展,我们逐渐认识到心理健康不仅与身体健康、生活态度健康有很大的关系,同时与我们生活的校园环境、自然环境以及人文环境等也具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中,我们应不断扩大教育工作的范围,不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内容,促使心理健康辅导人员多样化.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其他部门之间有机的结合,共同合作,从而构建校园、宿舍、班级以及医疗机构、专门心理咨询机构以及相关管理机构等一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哦工作网络,从而使校园中各个方面的力量都动员起来,保证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另外,我们还应该积极创设出学生日常活动和校园环境相结合的实践空间,从而引导学生感受生活的意义和人生的意义,最大限度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情境性、主体性以及生成性凸显出来.比如,我们可以借鉴南开大学实施的“园艺助心”实践活动,根据医学上的“园艺治疗”理念,通过为学生开辟绿地,积极鼓励学生在校园园林设计、校园景观规划以及在校园内种植花卉等项目,从而让学生置身于自然中,感受园林宁静自然,鸟语花香的过程中达到调节学生心理,净化学生心灵.

综上所述,新时期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中实施朋辈心理辅导模式,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效果,同时对弥补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不足,预防和干预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关于朋辈心理辅导,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研究,目前仍然处于探索的阶段,同时由于其非专业性的特点使其难免会对其产生质疑.因此,还需要广大学者进一步深入研究,从而有效把握朋辈心理辅导的特性,拓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将高校大学生心理辅导从障碍性咨询走向发展性辅导,全面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实现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孟雅莉.朋辈心理辅导模式对大学生心理教育实效性的提高[J].才智,2014(18):64.

〔2〕江胜锋.朋辈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设计中的尝试[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09):85-86.

〔3〕李明忠.朋辈心理辅导模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性的提高[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08):4-8.

篇3

关键词:表现艺术治疗;高校大学生;心理辅导

表现艺术治疗学(Expressive Art Therapy),这一学科成熟于20世纪末的欧美,它主要是基于音乐治疗学、舞蹈治疗学、戏剧治疗学和美术治疗学(又称艺术治疗学或视觉艺术治疗学)的发展与成熟而产生。在中国大陆,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的周显宝教授首创了该学科,意在将表演性、展示性的艺术手段与媒介运用于人的身心健康的维护和恢复之中。表现艺术治疗学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发展较为完善的表现艺术治疗形式,主要有音乐治疗、视觉艺术治疗、舞蹈治疗和戏剧治疗等。

艺术治疗在精神医院、特殊教育系统,在教师培训、企业员工训练、潜能开发等领域,以及在社会监管系统、养老院和身心康复机构中都有广泛的应用。来访者群体通常还包括一些特殊来访者群体,如儿童、青少年、家庭、老年人以及学习障碍个体等。与表现艺术治疗在国外的蓬勃发展比起来,中国的表现艺术治疗学还刚刚处于起步阶段,虽然中国的表达性心理治疗国际学术研讨会已在苏州举行过三次,有关这门学科系统理论知识和技术的发展却并不全面。但是,表现艺术治疗学在心理学领域的应用却是十分广泛的,如在2008年“5・12”大地震的心理援助过程中,很多心理咨询师运用表达性心理治疗的手段替代常规的心理治疗手段,帮助灾区的人们走出困境。艺术所蕴涵的大量的创造力可以带来灵感和改变,这些元素对于健康以及成长是十分重要的。这对于大学生的心理辅导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大学生正处于青年中期或晚期,心理已基本成熟。其中大部分人的心理是健康的,具有统一而稳定的人格,能客观地认识自我,有效的工作及学习、友善而和谐地处理人际关系,与周围社会环境协调一致。但是,由于社会环境快速变化和主客观原因等,部分大学生产了诸多心理压力,面对学习、生活、择业等问题出现了种种不良反应。其中,一部分人还产生了心理障碍,不能正确而有效地处理学习、恋爱及人际关系中的问题;个别同学甚至走上了犯罪道路,严重的还产生了轻生念头,患有严重的心理疾病。对于这种现象,表现艺术治疗学作为一种新兴的心理治疗方法,通过人类与生俱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来达到自我疗愈的效果。艺术直达人心,是包含想象力、创造力等人类潜能的综合性语言。在心灵滋养方面,我们须考虑关心艺术手段的重要作用。

表现艺术治疗学的手段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其中,由于大部分大学生对乐音的刺激有特别的情感反应,他们不仅对于音乐有着优越的记忆能力,而且能在音乐领域中进行变通和创造,这证明音乐疗法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案。与音乐治疗相结合的治疗手段是舞蹈治疗。正因为很多心理症结无法用语言所表达,治疗师运用身体动作的表现来代替大学生的语言表达,从而与一部分心理障碍的大学生进行沟通,将其紧张、不愉快及侵犯性情绪通过舞动发泄出去。

表现艺术治疗中的戏剧治疗也是一种常用的辅导手段。日常生活中的戏剧,以象征性的形式表现,通过表达内心的敬畏而达到疗愈和教育的目的。戏剧治疗通过戏剧性的艺术形式,将个人、角色及他人之间的关系加以概念化,通过情感转移、投射、认同和模仿等手段,来促进个案的改变和转化。戏剧治疗试图以面具为切入点,对戏剧治疗的理论和实操模式进行梳理和反思。近年,在高校内开展戏剧治疗、心理剧受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的推崇,并取得优异成效。

视觉艺术治疗也是表现艺术治疗中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在治疗过程中,一般使用绘画、雕刻、拼贴、装饰或其他形式的视觉或造型艺术媒介和形式进行治疗工作,借此达到帮助个人或团体达到身心整合的目的。其独特的治疗特性主要体现在:(1)为当事人构建了安全的心理物理环境,使其得以通过游戏性的视觉艺术创作活动来探究并理解自己。(2)将意象与创造过程纳入治疗的核心位置。(3)以“创作需要欣赏”这一艺术创作机制为前提,促使当事人、治疗师以及团体中的其他成员在观看和理解作品、对作品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的过程中,逐渐构建起相互信任、支持的关系,并逐渐将这种建立关系的能力泛化至现实的人际交往。自上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的视觉艺术治疗实践已将书法、国画等独具中国特色的艺术形式融入其中。

针对大学生具体而又复杂的情况,采用整合性的表现艺术治疗手段,不同于采纳单一的音乐治疗或其他门类艺术治疗,它以丰富多样、灵活多变的治疗和维护方式,缓和或解决来访者的身心疾苦。其特色及创新处在于:①组织大学生参与到团体艺术治疗的活动中来,改善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团体合作能力和交际能力。②通过艺术治疗将不良情绪宣泄出来,使情绪趋于稳定化。③艺术治疗以一种非语言形式将大学生内心无法表达或潜意识里排斥的内容表现出来,使其较好的表达内心真实的感受。这使治疗师可以更深人的与他们进行沟通,为下一步制定方案打下良好的基础。

综上,表现艺术治疗对维护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具有适用性和有效性,需引起更多学者的关注,进一步扩展表现艺术治疗的应用范围,完善表现艺术治疗在国内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宗芹.倾听身体之歌――舞蹈治疗的发展与内涵[M].台北:心灵工坊文化,2001.52.

[2] 高颖.李明.李广学.艺术心理治疗[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45.

[3] 梁翠梅.艺术治疗――身心灵合一之道[M].台北:花都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9.45.

[4] 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165-166.

篇4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大学生;诚信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3-0212-01

一、我国大学生的诚信现状

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象已经引起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如考试作弊、拖欠学费、贷款不还、伪造就业材料、签约后擅自违约、不遵守网络道德等等。导致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来自家庭,有的来自社会,当然最核心的是学生自身的原因。针对大学生的诚信缺失问题,现有的诚信教育更显得苍白无力,其局限性也日益凸显。当代中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核心很难继续发挥培养、提升大学生诚信品质的作用,这也是导致大学生失信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构建大学生诚信教育模式的新路径,使大学生成为社会思想道德和文明行为的示范者,传播、创造社会文明,引领社会诚信,刻不容缓且意义重大。

二、当前大学生诚信教育模式的局限

1.诚信教育施教体系失缺

目前高校的诚信教育主要依靠《思想道德修养》等专业课程,学时有限,且仅讲授理论知识。仅仅依靠一两个部门、一两项教育活动,没有发挥其他课程教学、教育要素和环节的应有作用,难以真正做好大学生的诚信教育。

2.诚信教育主体知识素质不理想

新时代新阶段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知识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等方面的原因,当前很多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知识层次和水平存在局限难免落伍,针对学生的诚信教育业显得力不从心。

三、团体心理辅导及其在大学生诚信教育中的作用

目前解决大学生诚信危机的方法更多依赖于外部的管理和惩罚,如建立学生个人诚信档案,签订诚信承诺书,加强考试管理,严格执行并不断完善各项考试纪律和规章制度等等。以上对策只是从他律的层面对大学生的诚信行为进行约束,而这种他律约束对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并不适合。诚信问题归根到底是心理问题,所以,诚信教育必须深入探寻适合大学生心理特点的教育形式,对大学生的诚信品质进行培养,促进大学生的诚信行为由他律向自律转变。

1.团体心理辅导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咨询形式,在团体的环境中,实现人机交互,促使成员彼此获取信息,建立正确的认知观念与健康的态度行为,促使个体在交往中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作为心理辅导的一种形式,团体心理辅导倡导以人为本,这与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不谋而合,团体心理辅导的特点在于通过为团体成员提供彼此交往、相互作用的机会,使成员增加自我认识、自我肯定,促发积极交往行为。

2.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诚信教育中的作用

实践表明,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本课题组将针对样本团体进行长期跟踪,把团体心理辅导从即时影响转向辅导后的长效影响,继续研究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良好人格塑造方面的积极作用。总之,面对当前高校诚信教育的迫切形势,团体心理辅导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必将为高校诚信教育增添新的抓手和助力。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美]亚隆等著;李敏,李鸣译.团体心理治疗:理论与实践(第5版)[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3]张潮等.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成员主观意愿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8).

[4]梁琦.团体心理辅导对提升大学生自我接纳和人际信任的应用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4(4).

篇5

【论文摘要】团体心理辅导由于其自身的特点与优势,不仅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而且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活动。它的开展是高校客观环境的需要,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率的需要,也是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转变的需要,更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需要。

随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心理教育工作者认识到仅仅把问题学生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不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从补救性模式逐渐转向发展性模式。[1]20 世纪90年代初,团体心理辅导传入我国内地,它是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形式,是一种预防性、发展性的工作。[2]通过采取团体辅导的形式,面向全体学生并积极关注每一个人的心理健康,让团体来陪伴成员在人生路上克服种种难题和障碍,积极快乐地踏上成长路,充分发挥潜能,迈向丰盛人生。实践证明,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可以促进普通大学生的人格成长,增进心理健康。团体心理辅导与个体心理辅导相比,团辅更符合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迫切需要,也更能体现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3]总之,高校团体心理辅导的开展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趋势。

一、 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是高校客观环境的需要

1、高校中团体是自然而然存在的

高校中自然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团体。心理学研究证明,团体对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因为人是社会动物,人必须作为团体的一份子,需要和期望才能满足。即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团体,在帮助那些有着共同成长课题和有类似问题及困扰的人时,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经济而有效的方法。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提供的发展性团体内容形式多样,并针对不同团体的不同需要。

2、受教育者都处在相似的身心发展阶段,有共同要面对的发展课题和成长困扰

“在帮助那些有着类似问题和困扰的人时,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经济而有效的方法。心理辅导员如果把自己可以胜任的工作仅局限于个别辅导的话,他也就限制了自己可以提供服务的范围(Gladding,1996)。”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目的就是为参加者提供一个成长的机会,和处理他们所关心问题的情景。例如生涯决定、认同问题、男女关系、人际关系以及其他有关如何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

3、成长中的青少年更关注同伴对自己的评价,更容易接受来自同龄人的建议

在团辅中,团体可以让学生了解并且体验到自己是被其他学生支持的。由于团体的参与者能够认识到别人也有跟自己相同的问题,自己支持别人,也得到别人的支持,可以增进信心,有助于班级的归属感、凝聚力及团结。

4、 团体心理辅导使教师与辅导员的工作更富有成效

在团体的场合认识老师,或者体验到与老师友伴一样的愉快经验,过去的疑惑戒心可以消除,不再避开老师。学生与辅导员的接触,可以克服胆怯、减轻压迫感,改进自己的态度。同时,辅导员可以了解更多学生的问题所在,提供更好的服务。在团体中具有敏锐观察力的辅导员,必然可以鉴别需要特别援助的个人。经过团体讨论,交流分享,将使学生对学校的各项活动感到更有意义,能够认识更和谐的关系。

二、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是提高心理教育效率的需要

1、团体心理辅导感染力强,影响广泛

团体就像是一个浓缩了的微型社会,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可以将家庭、学校或社会生活真实地再现出来,学生可以通过角色假设、心理剧、角色扮演等方式,体验和模拟真实的社会交往活动,掌握因此带来各种心理压力的处理方法。在模拟交往中,团体成员学会了许多社会生活经验,逐渐学会了应该怎样与人相处,怎样观察社会,懂得了应该遵守团体规范,并且在各个生活团体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2、团体心理辅导效率高,省时省力

一般说来,需要心理辅导的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往往具有共性,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就可以解决问题,而不需要一对一地个体辅导,这样大大提高了心理辅导的效率。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可分两方面进行:一是面向全校学生,通过调查筛选出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然后由心理辅导中心教师将学生分组,组建不同主题的团体,开展有针对性的团体心理辅导;二是以院(系)为单位,根据各院(系)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所关心的主要问题,将团体心理辅导的团体规模扩大到班级,就班级学生的共性问题开展心理辅导,这种模式比较符合我国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教学特点,效果较好。[4]

3、团体心理辅导效果容易巩固

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特别注重互动性、实践性,力求做到形式多样、生动有趣。同一个主题的团体辅导可以有许多不同的活动及表现形式,活动不同、表现形式不同,同学们的体验角度和感悟的深度也有所不同,但同时达到的目标却是一致的,这使得辅导效果在多次却不单调的辅导中得以巩固。

三、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是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发展的需要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学者在对心理健康标准加以界说时,倾向于社会适应标准(或称生存标准)。在大部分学者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中,大多只反映了个体良好适应社会生活所应有的心理状态的一般要求[5]。生存标准显然强调适应,而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真正的心理健康者,应该是内心世界极其丰富,精神生活无比充实,潜能得以发挥,人生价值能够完全体现的人。基于这一基本的心理健康观,使得学术界开始关注心理健康的发展标准,并在界说心理健康标准时,已经在尝试生存标准与发展性标准的结合。生存标准和发展标准正在成为心理健康的两大基础标准。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具体体现了心理健康的发展性标准。

大学生进入大学,经历着重要的人生转折,在其社会化的过程中,对于自我的成长、心理素质的发展、潜能的开发有着强烈的渴望和追求。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实际上每一个人都具有一种对健康的积极向往,一种希望发展,或希望人的各种潜力都得到实现的冲动。”因此,马斯洛认为,心理工作者要是把更多的精力用于帮助一般常态心理者(心理基本健康,无明显的心理冲突,能基本适应环境),而不是严重患者,那么少量的时间就会有更大的收获。从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来看,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始于20世纪80代年,但长期以来,许多高校把为少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援助、支持、矫正、治疗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这远远不能满足绝大部分学生对心理健康的需求。发展性模式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要实现这一要求,就必须在高校开展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

四、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高等院校的一项重要任务,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人的素质包括生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含思想道德素质)、能力素质和心理素质。心理素质作为整体素质的组成部分,是人的全部高层次素质的基础,没有健康的心理,其他素质不可能培养起来。心理素质在整个素质系统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6]。而团辅正是培养学生优良心理素质的工具,在这方面它具有个体心理辅导所无可比拟的功能。因此,开展团辅是高校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势。

综上所述,团体心理辅导对帮助学生改变和成长有其独特的效能,它不仅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而且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活动。在其所得到的帮助是在个别辅导中不能获得的。当然,团体心理辅导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个人深层次的问题不易暴露,个体差异难以照顾周全等。所以,我们在大力推进高校开展团辅的同时,还要兼顾个体心理辅导等多种心理健康教育形式的开展,真正发挥出为大学生拥有一个健康心理保驾护航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封国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性模式探悉[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2

[2]苏光.高校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探悉 [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2

[3][6]樊富珉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1

篇6

【关键词】心理咨询;大学生;学生公寓

高校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基础保障,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随着高校后勤化的改革步伐的加快,公寓逐渐成为了大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并且是塑造学生人格、陶冶学生情操、优化育人环境、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同时也是许多由于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而造成重点事件发生的场所,因此,大学生公寓是大学生心理教育最前沿、最有利的战场之一。如何将心理辅导工作引进公寓,应该成为大学心理咨询发展的新方向。

一、心理辅导工作进驻学生公寓的重要意义

1、心理咨询有利于优化公寓环境,营造良好育人氛围

学生公寓作为大学生日常活动最为密集的地点之一,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生活环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精神面貌,也影响到学生的生活、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进入公寓,可以及时帮助大学生营造和谐温馨的生活环境。

2、心理咨询有利于提高公寓服务质量和水平

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开展心理教育活动是公寓服务的重要组成元素,公寓是学生课余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高发区域,如果公寓有心理安全员及时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发现和调节学生的心理问题,可以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

3、心理咨询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公寓的延伸,有利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

在公寓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师生之间建立一种平等、尊重、真诚、信任的心灵沟通模式,可以使学生全面地认识自我,经过自我选择而排除心理矛盾,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将思想政治工作无法涉及的方面进行有益的补充。

二、以学生公寓为载体开展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的有效途径

以学生公寓为载体做好大学生心理咨询宣传活动,可以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减少和消除心理问题,从而达到心理健康的水平,但要落到实处,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队伍是工作的保证

首先,各级领导重视。领导重视是心理辅导进公寓工作是有效开展理辅导、咨询的前提。学校、学生工作部门、公寓管理部门都要为在公寓内开展心理辅导、咨询工积极创造条件,提供必要的办公地点和设施,解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同时在工作量计算、职称晋等方面给心理辅导老师必要的倾斜,这样才能吸收更多的老师积极热心从事这项工作,干出成效。其次,高校要重视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素质过硬的、层次不同的、专职的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队伍。再次,心理辅导老师、辅导员、公寓管理人员通力合作。

2、机构是基础,建立学生公寓的心理咨询组织机构

要以学生公寓为载体作好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就必须建立学生公寓的心理咨询组织机构。至少应该保证在每幢学生公寓中都有专门的场所,有专人负责大学生的心理咨询,坚持值班制度,并在日常主动关注公寓中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在遇到存在重大心理问题的学生时,应当有组织地帮助其进行心理治疗。尽量使得大学生在学生公寓这个环境中能够方便地进行心理咨询,日常生活中也有人主动关心和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并且要注意及时建档,及时预案,与学生的管理相结合,真正保障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3、合理采用方法,保证学生公寓心理咨询工作的效果

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是一种相对专业化的育人工作,咨询工作者仅凭个人的智慧、阅历和潜质是不足以胜任的。在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中应该注意采用合适的方法,以最经济的方式得到最优先的结果。最基础的是要与与学生“共情”,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在进行一系列心理咨询活动时与学生进行朋友式的交谈,了解他们对生活学业、感情、人际关系等诸多方面的困惑,力图能够为他们提供一些良好的建议。第二,充分发挥寝室信息员作用。在做到班级有心理委员的前提下,寝室有心理信息员。寝室同学之间彼此又都是同龄人,因此,许多学生不愿意对老师说的话,会和寝室同学沟通。如果寝室同学中有人能懂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及时发现问题并向学校老师反映许多悲剧将不会出现。心理咨询宣传活动必须以寝室为宣传动单位成立小组,让学生在寝室较宽松的环境中学习心理咨知识,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能增进同学之间感情。

三、心理辅导工作进公寓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1、心理辅导工作要严格和灵活相结合

心理辅导办公室要严格遵守开放时间,因为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要走进办公室进行咨询,是经过番激烈的思想斗争的,如果学生一旦下定决心要行心理咨询,却发现无人,这对学生原本脆弱的心理将产生不良影响,严重制约学生的积极性和主性。针对这种情况,心理辅导工作可以采取定时服务与预约服务相结合的方式,辅导老师留下联系方式,有心理咨询需求的学生可与老师联系,方便约定时间、地点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二要对有障碍但不主动前来咨询的同学要主动出击,在掌握学生状况的条件下,热心邀请学生前来交谈,也可以主动深入学生宿舍内或选择操场、树林等学生能够接受地方进行心理辅导。

2、要有长期工作的思想准备

心理辅导进公寓,是一项造福大学生,帮助学生健康成才的重要举措,而非权宜之计,要有期工作的思想准备,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和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心理辅导工作也要不断加强。要及时总结经验和得失,培养和善后备人才梯队,将这项有意义的工作不断深入开展下去。

3、心理辅导老师、辅导员、公寓管理人员要注意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他们深入学生之中,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起着潜移默化作用。心理辅导老师、辅导员、公寓管理人员要严格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方式,把握学生学习和生活环境的心理变化,及时调整工作方法,优化学生心理环境、围绕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把贴近学生、贴近实际、作为基本要素、不断地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疾患,增强了学生心理调适能力社会生活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郭念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5.

[2]李正云,岑国桢.学校心理干预的技术与应用[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

[3]陈,姜雪凤.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咨询的结合[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2(2):52-54.

[4]梅国英,庞杰.心理健康教育进公寓的途径[J].职业技术教育,2007(29).

[5]张志雷,王业兵.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教育进公寓[J].中国科教新导刊,2007(9).

[6]梁晓凤.探析以学生公寓为载体开展心理咨询工作[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学学报,2009(1).

[7]梅延海,赵尊强.新时期心理辅导工作进大学生公寓的思索[J].高校后勤研究,2008(4).

篇7

【关键词】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团体心理辅导

大学室友本是最亲密的朋友,但是,从震惊全国的2004年云南大学的马加爵事件,到2013年复旦大学研究生黄洋被害事件,再到2016年四川师范大学芦海清被害事件等等,高校接连出现多起“同室操戈”的寝室悲剧,不得不让人在震惊的同时,感叹着“同窗共读,相煎何急!”因此建设一个和谐的寝室文化显得尤为重要,下面着重探讨在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中团体心理辅导的运用。

一、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大学生寝室文化”这一概念是在1986年由上海交通大学首先提出,1997年原国家教委发文予以肯定,2002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公寓管理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学生公寓是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的重要场所,是课堂之外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大学生寝室是大学的细胞,是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家”,据调查统计,89.5%的大学生平均每天在寝室的时间在10小时以上。

1.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生寝室一般是由4个及其以上的大学生组成,是大学的细胞。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是大学文化建设的一个子系统,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2.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有力保障

寝室是大学生“三点一线”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有力保障。大学生要有充足的精力投入学习,在寝室有足够的休息是最基本的“硬件”,在寝室能够享受到良好的寝室文化氛围则是最重要的“软件”,可以说这二者缺一不可。

3.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必不可缺的土壤

寝室是大学生主要的活动场所,保守估计一般大学生平均每天呆在寝室的时间在10小时及以上。在寝室这样相对封闭和私密的环境中,室友们的不同的家庭背景、教育经历、生活习惯、性格、爱好等真实地通过寝室室友之间的相处和交往表现出来。和谐的寝室交往氛围可以让室友们拥有良好的内心体验,反之则会让室友们产生各种负面情绪,从而影响大学生学习、生活等。

二、团体心理辅导的优势

团体心理辅导(groupcounseling),又称小组咨询、群体咨询、集体咨询、团体咨询,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中运用心理学技术为团体成员提供帮助与指导的辅导方式。它通过团体内部成员之间相互的人际交往,促进成员在交往中通过体验、观察和学习,帮助成员认识自我,悦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人际关系,建立新的认知和行为方式,发展良好的生活适应力,培养自助和助人的能力。团体心理辅导在我国已有十几年的实践与经验,它有如下几方面的优势。

1.团体心理辅导效率高、感染性强

团体心理辅导是辅导老师对多个团体成员即以寝室为单位的在校大学生进行集中的心理辅导。此方式节约了时间、人力和场地等,极大地提高了心理辅导效率,符合经济原则。一个寝室就像是一个浓缩的微型社会,需要解决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共性。在心理辅导老师的带领下,通过一些活动,团体能为个体提供一面镜子,得到多方面的回馈。团体心理辅导参与者可以在成员身上观察发现自身的缺点和别人身上的优点,相互学习,相互感染,相互影响,共同进步。

2.改善情感体验、形成规范

团体心理辅导是将具有不同人格特点的个体以寝室为单位组织到一起进行辅导,参与者之间有一定的共性,有和谐共处的一致愿望。团体成员之间希望获得更多的彼此了解、关怀、支持、鼓励、欣赏、帮助等正向互动,少一些彼此挑剔、指责、讽刺、欺骗、打击等负向互动。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有效实现使参与者在团体活动中彼此发现团体成员的优点,产生对团队成员新的正向认识,进而产生亲密感、归属感,安全感,减少参与者的心理防卫,实现相互支持、相互帮助,达到增强参与者的自信心,提高参与者的人际交往能力。团体成员可以在互动中获得愉快体验,可以形成团体共识,从而形成团体规范,并为团体成员所认可和遵守。人是社会性动物,个体作为团体的一份子,需要和期待在团体中才能得到满足,即个体的成长都离不开团体,个体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都需要不同的团体给予支持和帮助,因此团体的约定俗成的规范在团体交往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3.有助于更好巩固效果

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注重在实际情景中,通过尝试各种生动有趣活动方式,为团体成员提供与室友更多的交往机会,体验亲密的内心感受,满足室友们社交的需求。在团体心理辅导的过程中,团体成员可以在其他参加者和辅导老师的反馈中获得裨益,也可以给其他参加者提供帮助,团体成员一起尝试新的行为,来改善原有的相处状态,是团体成员获得归属需要的满足,具有给予自己和他人爱的能力。参与者在心理辅导中感受的充满信任和爱的能力,更容易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去,从而达到巩固团体心理辅导的成果。

4.有助于发展适应的行为

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很大程度上与认知有关。片面的、非理性的认知常常是个体产生负面情绪的主要原因。在寝室人际交往中有相当大比例的个体缺乏对自我的客观评价,缺乏对他人的理解,容易对他人产生片面或不正确的认识,从而对他人缺乏包容、信任、或过分依赖等,难以与寝室室友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些人际交往方面的不良适应,均可以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得到有效的改善和矫正。

三、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中的运用

1.甄选团体心理辅导成员

心理辅导老师准备宣传资料、招募和甄选团体心理辅导成员。团体心理辅导老师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对将进行的以寝室为单位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进行广泛宣传,尽可能让有需要的大学生了解相关信息,进而自愿报名。此外,即使是主动报名、自愿参加的申请者并不一定都适合成为团体辅导的成员,因此需要在参加报名的大学生中通过面试、心理测验、书面报告等形式进行筛选并和适合团体心理辅导的团体成员签订团体心理辅导协议。签订协议后对团体成员进行深入的了解,收集参与者的个人、家庭等方面的信息,分析每个参与者的情况、问题。心理辅导老师根据掌握的信息和团体成员一起拟定心理辅导计划和心理辅导目标。

2.建立信任的团体心理辅导关系,营造和谐氛围

信任的团体辅导关系、和谐的团体氛围是团体心理辅导成功的前提和关键。第一次进行团体心理辅导时,心理辅导老师需要运用适合团体成员的暖场活动,尽可能让成员之间相互信任、尊重和配合。为保障团体发挥正常功能,成员之间要遵守团体的相关规则。建立好规则后,团体心理辅导老师运用寻找相似性、鼓励成员相互交谈、用心聆听等方法,充分让成员投入到团体之中,建立充满凝聚力的团体,为团体心理辅导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3.团体心理辅导实施阶段,促进团体成员自我探索

心理辅导老师先通过各种心理辅导方法如角色扮演、心理情景剧等带领成员体验和模拟真实的社会交往活动,鼓励成员主动探索和感受个人的态度、感受、价值和行为等,加强对自我的认识,学会悦纳自己,在提升自我自信心的同时,学会认识别人,理解和接纳别人。再将团体辅导中的感悟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运用到实际生活和行动中,不断改善自我的适应力。

4.协助团体成员总结团体经验

团体心理辅导老师采用各种形式有效把握最后一次团体辅导时机,让团体成员在圆满、积极、温馨的氛围中结束团体辅导,有助于成员将在团体辅导中体会和学习到的情感支持、积极心理体验、重建的理性认知、适应行为等得以完整梳理和巩固,为未来没有心理辅导老师和团体成员扶助的生活做好准备。

5.团体心理辅导效果评估

团体心理辅导监督与评估是对团体心理辅导的全过程进行的辅导效果的质量评估。团体心理辅导老师可以根据团体心理辅导前、中、结束期采取行为计量法、标准化的心理测验和问卷法等多种方法对团体心理辅导进行评估,了解团体心理辅导的成效。对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评估进行分析,成功的经验继续发扬,不足之处,在今后的工作中进行改进。大学阶段是青年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黄金期,加强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在寝室文化建设中运用团体心理辅导,能够帮助大学生有效化解心理困惑与危机,增强大学生的自我调整能力,构建理性的认知,传递正能量,培养其积极的学习、生活态度,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减少不和谐因素,让大学生拥有自助和助人的能力,为未来快乐的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燕.浅谈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

篇8

关键词: 贫困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培训方案

贫困大学生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大学生群体,他们一方面拥有极强的自尊心理,另一方面由于家庭经济原因,容易产生人际关系问题,导致离群、自卑、自我贬低、自我价值感缺失等心理问题,以及沟通障碍等行为问题。而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这是大学生自我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情绪情感开始变得丰富,成人感发展了,秘密增多了,闭锁成分也随之增多了。他们非常重视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承认,自尊心非常强,且易受伤害,更容易形成自卑和闭锁的心理,直接影响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并进而影响人格的发展。

一、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压力源

1.家庭经济的窘迫引发的自卑

对绝大部分贫困生而言,家庭经济的贫困都是他们心理压力的根源。但是不同的学生面对自己家庭贫困的视角存在着相当的差异性。有的学生能够正视自己家庭的贫困,并以之为自己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的动力,然而大部分贫困生却把家庭的贫困当成自己本身的无能,或是耻辱,回避问题,并因此引发许多心理问题,即由经济贫困导致心理贫困。

2.环境适应不良引发的焦虑

进入高校以后,贫困大学生由于生活环境、学习方式和文化等多方面的不适应引发的心理不适应逐渐凸显。农村和城市具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环境,农村学生对很多现代化的东西,譬如手机、电脑甚至饭卡,都不会用;学习不适应,一些农村学生在当地学校出类拔萃,但到了大学,渐渐失去优势,面临重新定位。农村教育多是“死读书”,而大学强调素质教育,一些贫困生在学习方法上一时难以转变;文化不适应,在心理学上,有一种理论叫“文化自我中心论”,农村贫困大学生的很多习惯,包括卫生习惯、生活习惯等都与城市文化规则格格不入造成了很多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焦虑。

3.自卑与自尊的矛盾引发的冲突

自卑与自尊的矛盾性是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贫困生由于家庭贫困而自卑,但作为一个自我意识已经成熟的个体,他们又有强烈的自尊要求。因此,对涉及自己的事情非常敏感,容易形成情绪和情感上的强烈波动。由于这种心理特点,使贫困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和群体活动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表现出明显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他们有融入群体的强烈愿望,但又往往因为自身的问题导致矛盾和冲突;他们有得到周围环境支持的心理需求,却又不愿接受他人的同情和怜悯。不少人因害怕被别人看不起而自我封闭,顾影自怜,因此,很难与群体中其他成员沟通、交往、合作。

4.社会环境引发的失衡

在社会生活中,由于人们对贫困大学生的关注主要集中在经济方面,这就形成了社会“金钱观”和不适当资助方式对这个特殊群体的心理压力源。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社会文化在一些人的心目中被演化成一种以金钱为惟一目标的亚文化,人际关系变得势利和冷漠,加剧了贫困大学生对金钱的渴望,更加看重物质利益的作用,导致心理失衡。一旦别人讥笑自己穿戴不时髦、经济不宽裕,贫困大学生就很容易产生自卑感和焦虑感。另外,社会上一些出于炒作目的的资助行为和某些出于善意的动机却实施不当的资助行为也无意中加大了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如各种资助工作,本来是件好事,但是由于宣传不够或者教育滞后,使一些学生虽然物质上得到了资助,但精神上却遭受了挫伤,感到是在接受施舍,挫伤了自尊心,从而加重了心理失衡。

二、培训方案的目标及课程设置

基于贫困大学生以上的心理冲突,着重在团体培训中促进贫困大学生在放松自我防御、建立团队互信的基础上,开展沟通方面的应用型理论实践课程,以一堂课讲授理论,一堂课实践操作的方式,促进学生吸收掌握必要的沟通技巧,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信心。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了解沟通与演讲的基本知识,懂得现代社交礼仪,培养演讲口才,学会沟通技能、技巧,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提高情商,更好地发挥个人内在潜力,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具体目标:

1.帮助贫困大学生摆脱因为家境贫寒而带来的困扰,克服自卑。

2.引导贫困大学生获得转变,正确认识贫困问题,全面了解自己,客观评价、欣赏自己,自信、自尊、自强,顺利学习、生活和成长。

3.建构牢固的团队凝聚力,促进小组成员相互肯定、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相互依赖。

4.学习易于操作的沟通技巧及团队合作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帮助贫困大学生树立信心,正确认识自我。

单元活动和方案如下:

本团体包括八个活动单元,分八周完成,每周六上午一次,单元结构采用完整、渐进的方式,从团体的组合订立规范到结束,每个单元突出一个主题。活动形式为游戏、讨论、角色扮演、头脑风暴、行为演练、案例分析等,最后以分享感受结束活动。某些活动后布置作业,要求成员在日常的生活中实践学会的新行为,并写出自己在活动中的感受、收获及对以后活动的建议。

为使参加者在活动中能得到最大程度的自我成长,指导者除了设计有针对性的主题活动以外,还要在活动中适当地运用团体心理技巧。常用的技巧有自我肯定、行动契约、行为预演、角色扮演、脑力激荡、同理心及释义、价值澄清、肯定的回馈等。

基于对贫困大学生心理特征的了解和探索,运用行为心理学和团体动力学理论,通过一个同质性的封闭团体给贫困大学生营造一个安全的心理环境,使他们在团体情景下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进个体在交往中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通过系统科学地学习良好的沟通礼仪方式,建立积极的态度与主动的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适应的助人自助的过程。这种寓教于乐、理论联系实践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可以为贫困大学生提供一个融洽和谐的氛围,让他们袒露心声,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己的处境,促使他们树立自信心、以微笑面对生活。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2]胡建文.用系统原理解决高校贫困生问题的新思路[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8):178-179.

[3]康育文等.贫困大学生心身健康与自尊、人际关系、成就动机的相关[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5):510-512.

[4]杨雪花等.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7):612-614.

[5]Corey G.Theory and practice of Group counseling,1992:17.

篇9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宿舍人际关系;方案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2-000-02

宿舍对于大学生是第二个“家”,宿舍同学之间的心理交往状况,决定了大学生对大学生活的满意度。出现宿舍人际关系困扰问题的大学生,常常出现压抑、敏感、焦虑、自我防卫等心理问题,而宿舍关系融洽的大学生,更注重学习和成就、乐于与人交往和帮助别人,心态较为乐观。[1]大学生心理咨询实践也表明,宿舍人际关系问题咨询率不断上升,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已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中的重点问题。近年来研究结果均显示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有较好的促进作用,但团体心理辅导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的设计方案研究内容较为缺乏,多注重团体干预效果,对团体干预过程的研究较少。本文以高校宿舍为基本单位,以改善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为目标,设计一系列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为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可行性方案,切实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一、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设计的依据

一是,大学生人际关系冲突的突发期。大学生人际关系冲突往往是生活琐事引起的小矛盾,小矛盾没有及时化解,往往造成后期冲突的突发性。心理咨询案例证明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冲突主要集中在军训后期和毕业前期。大学新生军训后是宿舍人际关系突发期,宿舍成员间相互了解不深,容易产生偏见,由于个性不同开始形成小团体,小团体成员之间交往密切,与宿舍其他成员的交往较少,甚至开始排斥其他宿舍成员,加剧了宿舍人际关系冲突。[2]毕业前期也是宿舍人际关系冲突的突发期,就业压力造成宿舍成员情绪焦虑,长期积压的人际关系困扰容易爆发,造成宿舍人际关系紧张。针对这种人际关系的突发期,每年度可组织两次宿舍人际关系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分别于10月份“新生适应活动月”和5月份“5.25心理健康活动月”中开展。

二是,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问题的多样性。每个年级的宿舍人际关系问题呈现出不同特点,大一新生主要是生活习惯的磨合,大二学生主要是人际竞争的冲突,大三学生主要是因为价值观不同引起的冲突,大四学生主要是人际关系冲突积压而造成的综合问题。不同性别的宿舍人际关系问题也不同,女生多为生活琐事产生人际关系困扰,男生多为人格差异引起的事件而产生人际冲突,女生宿舍人际关系冲突隐蔽性和潜伏期较长,男生宿舍人际关系冲突直接性和爆发性较强。家庭贫困生、患有生理疾病的学生、非正常家庭大学生等特殊群体对宿舍人际关系满意度较低,对待人际关系问题敏感多疑,处理人际关系能力较弱。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不同群体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制定的团体辅导方案也有所不同。

三是,大学生宿舍人际关冲突系影响因素的复杂性。生活习惯不同和性格不合是影响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主要因素。随着我国贫富差距的加大,消费观是影响大学生宿舍人际交往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贫困生由于经济困难,要靠打工、勤工俭学来维持学习和生活,生活节俭。而家庭富裕的学生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较高,往往形成高消费观,这容易引起贫困生在宿舍里感到自卑,自尊心受到伤害,因而产生人际关系冲突。宿舍同学之间存在着诸多人际竞争问题,如:竞选班干、系干、申请入党、奖学金、助学金、申请勤工助学岗位、保送研究生名额、考试竞争等,人际竞争问题加剧了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矛盾冲突。针对宿舍人际关系冲突影响因素的不同,在方案设计前期做好充分的调查,在实施过程中也要仔细观察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以便在方案实施过程中进行适当的调整,以保证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实效性。

二、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设计

团体心理辅导以拓展训练、热身游戏、心理剧、绘画、脑力激荡、电影疗法、叙事疗法、分享体验等活动为主,通过一系列活动来增强成员的内在的经验感悟,以改变自我认知偏差和外在行为,释放心理焦虑和压力,促进团体协作。本方案根据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突发期,在军训以后和毕业前期,分别以“相亲相爱一家人”和“舍不得别离”为主题开展活动。通过海报宣传,以宿舍为单位自愿报名,心理委员推荐,辅导员推荐三种方式参加。其主要目的是改善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困扰,帮助宿舍成员探索人际关系的现状,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和解决宿舍人际关系问题,纠正自身认知偏差,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该团体活动共进行4次,每周1次,每次团体活动时间为90分钟,具体时间为每周四下午4:00―5:30。活动场地为学院体育场,根据招募情况选择5到10个宿舍,团体领导者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指导教师和心理学专业的教师担任,根据方案设计内容培训辅导员和心理协会成员担任团体的观察员和组织协调员。

三、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设计的问题及对策

第一,加强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前期调查和后期评估。开展心理辅导活动前期,对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问题可采用深度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心理测评法来调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来确定团体心理活动的主题。针对活动效果的评估,可采用书面和口头的心得体会,团体成员自评表,心理测评等方法进行评估,及时从辅导活动中取得经验。

第二,加强团体心理辅导方案的针对性。针对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冲突的突发期,年级不同,性别不同,群体不同,影响因素不同,设计不同的团体辅导活动方案。大学生宿舍关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产生的原因不同,针对个人习惯问题,加强学生的礼仪教育,针对品格问题,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针对不同性格问题,加强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针对价值观不同,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针对人际竞争问题,加强学校管理的公平性。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可以融合不同的教育内容,才能增加解决问题的针对性,多方位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第三,加强团体辅导活动过程中的精神对话。团体辅导活动对团体领导者的要求较高,团体领导者的人格、专业训练、技术方法、伦理道德等方面都需要具有严格的资质。通过精神对话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分享,在分享中反思,在反思中构建,避免团体辅导活动流于形式,异化为各种游戏活动。高质量的精神对话是建立和谐关怀的气氛的必要条件,各个单元活动的开展和深入,都需要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精神对话,而不是机械性按照预定计划和步骤来实施的训练活动。[3]

第四,加强学生在辅导活动后的反思和调试。改善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团体辅导活动只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高校教育者还要从日常生活中引导学生多从自身存在的问题入手,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提高对宿舍人际关系问题的反思能力,提高自我认知能力,积极和同学沟通交流,对别人多理解和包容,多欣赏别人的优点,真诚的对待他人。

参考文献:

[1]金盛华.今中国人人际关系与身心健康的关系―社会心理医学研究[J].心理学探新,1999(03):47-52.

[2]李会,曹立中.女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问题探究[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1,18(01):31.

[3]裴利华.团体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08):528.

篇10

论文关键词:心理学,大学新生,辅导员

 

21世纪注定是一个发展更迅猛、竞争更激烈的世纪。它具有节奏快、竞争强、风险高、压力大、信息多等一系列特点,将使人们的心理承受空前的压力。当代大学生要在21世纪的社会中生存、发展,就一定要具有较强的心理素质。然而,大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中、后期,心理发展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完全成熟,自我意识的发展从着重于认识外部世界而转向对内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因而出现一系列自我意识的矛盾。因此,了解高校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并对存在的问题加以研究,无疑对我们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有裨益的。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行为的直接教育管理者,是大学生思想道德的主要指导者。他们怎样工作更加有效值得我们商榷研究。运用一些心理学知识到大学新生的心理问题研究当中辅导员辅导员,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

一、大学新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其根源

(一)进入大学后的适应性困难

大学生由中学升入大学后,学习、生活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环境的改变并不意味着大学生的认知也能自然而然地跟上这种转变。首先是生活上不能自理;第二,对大学校园生活环境的不适应;第三,理想和现实差距的不适应。

(二)进入大学后的人际交往困惑

只要有人存在的地方,就会有人际关系的问题。中学时代人际关系比较单纯,大学的师生关系同中学时代有所不同。因此,作为大学校园的新生,他们的人际关系更为突出。首先,同学都来自祖国各地,彼此差异很大,经历不同,学习、生活、风俗习惯不同。其次,目前大学新生中,独生子女数量越来越多,他们在家中都是“小皇帝”,全家人都迁就他们;而到了大学,大家谁也不愿意迁就别人,对自己要求随意,对别人要求严格,由此引发人际关系问题。再次,一些贫困大学新生,自我评价偏低辅导员辅导员,担心别人看不起,认为自己处处不如人,缺乏主动与人交往的勇气和信心,即使和同学交往,表现出对周围的人和事异常敏感、多疑龙源期刊。

(三)进入大学后的学习问题

新生进入大学后,进入了和高中截然不同的新的生活学习环境。大学的学习具有高层次的专业性、探索性、多样性等特点。学习的内容增加了深度,课程也有所增加,而且从理论上升到了应用和实践上。大学的教学模式是自我教育,主要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自觉性。但是很多学生不习惯大学的学习方式,不适应老师如此大信息量的授课方式,思路上跟不上,不知道怎么记笔记、选课和利用图书馆,更不知道怎么支配如此多的课余时间。

从根源上看,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大多有其心理渊源,他们的问题大多来源于中学乃至幼年时期,是日积月累的结果。不当的家庭教育;青春期的特定心理特征加上教育的缺失;学习压力的沉重与竞争的激烈等等都会造成大学新生的心理问题和性格上的缺陷,这些心理缺陷会进而由一定的“问题行为”表现出来,如厌学、暴力、孤立不合群、承受挫折能力差、缺乏生活目标、追求享受、个人主义等等。若仅仅将这些问题解释为思想道德修养的缺失,只运用灌输式的方式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可能只能解决一部分问题。而心理学的知识会让辅导员们以新的视野去看待学生们的“心理问题”,会给辅导员带来新的工作途径。

二、心理学在辅导员研究大学新生心理问题中的运用

虽然辅导员很难既是一个“管理者”,又是一个“心理咨询师”。但是,高校辅导员学习一些心理学的知识仍然是必要的。心理学的知识至少可以帮助辅导员们在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做到以下几点:

(一)理解大学生辅导员辅导员,正视大学生们出现的种种问题,并寻找更合理的办法帮助他们更好的成长。

(二)帮助辅导员们自身成长,成为学生们的好朋友,好师长。

总之,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辅导员的工作将会大有裨益。但这也需要辅导员们不断学习与实践,把理论与实践更好的结合起来,灵活运用,从而对辅导员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一年级在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中是个关键的时期,对大学生的成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们有必要采取措施才尽早的预防、应对新生的心理问题,及时有效的进行疏导和调试,使他们健康快乐的成才,做好学生的人生导师。

参考文献:

[1]申小莹,钞秋玲.大学生心理教育教程[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

[2]孙颖,张宝帆.大学生心理疾患产生原因及对策[J].天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3)

[3]韩兆柱.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特点,意义及加强的途径[J].燕山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4

[4]杜时忠.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5]孙颖,陈士俊.应加强高校心理辅导工作[J].中国高等教育.2000(9) [6]高希庚,孙颖.大学生心理保健的理论与实践[M].天津大学出版社.1999

[7]傅安球.学校心理咨询若干倾向性问题的思考[J].心理科学.2000(3)

[8]马剑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9)

[9]王登峰,张伯源.大学生心理卫生与咨询[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10]张景莹.大学管理心理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

[11]李瑾.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如何运用心理学[J].考试周刊.2008(27)

[12]刘辉,熊锦.大学新生心理问题状况及其教育对策[J].南方论刊.2008(4)

[13]王晓霞.论心理学理论在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想教育工作中的运用[J].法制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