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经济学课程设计案例范文
时间:2023-10-18 17:20: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程经济学课程设计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货币;人民;时间属性资源;时间价值;经济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5-0287-03
引述
自然—社会环境中充满着生活的机会、生活的资源。人们在这里生活着、演绎着生命的延续与生命的光彩。历史的进步、文明的传承,改进、改善着生活的环境、生活的条件,形成着生活的能力、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生活的机会、生活的资源伴随着人们的生产劳动、日常生活。人们也正是在这种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中实现着自己的理想、抱负,实现自己的生活,建设自己的家园。货币作为生活的机会、生活的资源的符号被人们引入。
一、银行利息与单利、复利计算模式
1.利息的生成背景及其生成形式
银行是国家资金流动与管理的部门,它是国家资金及其对应生活机会维持、维护工作人员。资金是社会生产、生活的途径和条件资源。存入银行的资金之所以能产生利息,是因为银行内流动的资金是社会生产、生活途径和条件,或者说与社会生产、生活途径和条件一致。在这生活条件下,人民银行对存入银行的资金实行生产、生活性计息。银行利息来自于人民的生产劳动积累、国家财力、物力和国家政策。国家政策、人民的生产劳动组织方式、生产劳动结果与积累影响着、决定着银行生成利息,决定着银行利息的生成模式。
单利是以本金计息,而利息在此计息方案中不计息的计息方式。它重点在本金是一个单位,满足和反映着社会生活、生产环节的某一具体行为方案的需要与特征;它重点在所计利息将另做他用。
复利是计息当期的本金是上一个计算周期期末的本利和。从生产、生活需要的背景和物理特征来说,它存在的重点在每一期计息的本金都应该为一完整单位;它存在的重点在每一期本金的属性都满足计息方案的社会生产、生活的要求,都在于利息与本金性质的一致与融合的可能。
社会生活、生产具有需要满足其物理属性、物理特征的要求,相应的社会行为及相应的、拟定的方案都应与社会生活常识、客观规律、自然规律联系起来,理清门径、归途,改造自然。
2.单利、复利计息计算的课例
银行或社会上公司之间 的资金流动,要考虑各笔流动的资金挂靠,即各笔资金在生产、生活中的流通的途径;要考虑各笔流动的资金能否形成某种状态,即各笔资金能否完整地表现某种物理属性、对应某种社会生产、生活行为。这些问题实际上是各笔资金及其对应社会行为的归宿、途径、门路问题,它包括资金数量、年利率大小等,它们都应与国家政策、社会生产、生活对应,与客观生活规律、自然规律对应。
例1:某公司从银行贷款87万元,年利率为12%。问到第10年末该公司应归还银行共计多少元?
例2:某公司因业务需要,年初从其他单位挪用了一笔款,总额为35万元,年利率为12%。按单利计算。问到第二年末共计应归还多少元?
3.课例解答与分析
例1 解:87×(1+12%)10=87×3.1058=270.2046万元
例2 解:35×(1+2×12%)=43.4万元
分析:例1强调这笔资金运行方案的反复,且十年为一体;例2强调这笔借贷资金为一单位,且是以此单位进行计息及对应的社会生产活动。
二、资金的时间价值
1.资金的时间价值及其来源
资金在社会生活(即涉及质量—寿命、时间—空间的生活)中,只有达到时间属性资源层次、在社会生活环节中实现时间属性资源,才可能带来社会生活、才可能被人们所接受,人们才可能谈生存。
资金进入社会生产流通环节后,需要维持资金的原来源途径属性、资金数量、资金的流动,同时还应带来社会生产、生活。生活基础、资金流通、社会生产生活行为构筑着经济生活。在第三部分、第四部分中,各案例之间表达着前述案例中的生产成本、生产成本所形成的社会,为后续案例中方案的收入变化额度、即后续方案社会生产的收益来源,体现着社会生活、生产的更真实、更深层次的面貌。
生活基础为社会基础,它包括社会影响与作用的自然环境、自然环境;资金流动来源于人民银行资金的流动的维持,来源于国家的政策、方针;社会生产、生活行为应社会生产力水平要求,表现出相关联的行业,行业体维系国家生产建设;行业的完善、行业的发展支撑着、维系着经济生活。
行业内各企业之间互相依靠、互为条件,行业之间相互依存,货币流通(即资金的流动)是关键。货币流通表现着社会生活特征、生产特征。
2.资金的时间价值计算课例
例3:某行业某单位生产计划的现金流量图(如图1所示)(其年净收益存入银行,有如例1所示的借贷方式成立),基准收益率为12%。求终值。
例4:以例3生产计划的实施为基础的系统内某单位制订生产计划时,考虑到本行业系统内的某单位的生产行为将为某种社会生活群体的生活基础,考虑到技术人员培训、技术改造的需要,它的现金流量图(如图2所示)。基准收益率为12%。求该计划的终值。
3.课例解答与分析
篇2
关键词 课程建设 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与手段 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Reform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Project Economics Curriculum which Takes Education and Innovation as the Goal
YUAN Li
(Wuh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73)
Abstract With the changes in the way of market competition, the theory of engineering economics develops, and how to better use the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engineering economics to solve practical engineering problems, the employer put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on students' knowledge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architecture capabilities, to meet market demands, train applied talents, we recommend that economics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works on the building un4der the overall framework of discipline in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emphasizing both theory and practice, in order to enhance students'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Key words course construction; teaching objects; teaching methods and ways; professional ability
0 引言
作为工程管理专业经济平台课程中的工程经济学,是由技术科学、经济学与管理科学等相互融合渗透而形成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它从经济的角度考虑技术问题,它为后续课程提供经济理论和经济效果的定量分析方法,在专业教学计划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将工程经济学课程体系建设放在学科建设的整体框架下进行,研究工程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与手段等,对于提高教学水平、培养高质量的社会合格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确立工程经济学课程教学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目标
工程管理专业是以培养具有项目经理和注册造价师能力的应用性人才,工程管理专业的同学在本科毕业之后可能会有多种选择:狭义的工程管理、工程咨询、造价管理、工程监理以及考研,各个方面都离不开工程经济学的运用,对工程与经济结合的理解以及领悟则是他们执业的首要要求。在我国注册造价工程师、注册建造工程师、注册监理工程师等的执业资格考试中,工程经济学是必考的、通用的一门基础课。为了学生从业生涯的顺利发展,必须让学生具备扎实的工程经济学理论基础和一定的实践能力,由此,我们认为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课程教学应由理论教学与实践性教学两部分组成,在课程教学目标中,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以提升学生的工程职业能力。
2 改革教学内容的组织方式,以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研究学生学习规律及学习兴趣,根据本科教育特点及教学时数,改革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教学思想上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贯穿于教学改革的实践中,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启发式、引导式教学方法的应用和探索。
具体做法是:在教学上选用优秀教材,以教科书内容为主,保证课程教学内容的系统性、逻辑性;
在课程讲授上,具体教学内容参考最新的学科研究成果及国家新的规程、规范,保证课程教学内容的前瞻性,使学生掌握最新的专业技术知识,把握求职竞争的先机;
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对课程主线进行设计,根据学生现实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归纳、总结形成讨论题,以讨论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进入课程内容;提高学生专业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对于课程要点、难点的讲解,图形图表及案例资料的演示,采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展示,以保证课程讲授条理清晰、信息量大;而公式的推导、推理过程等一般采用板书方式,以便学生主动思考,参与推导过程,帮助加深理解。总之,本课程的讲授应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具体授课方法和手段的确定以有利于课程内容的学习和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为原则。
3 制定与提升学生的工程职业能力教学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环节
根据工程经济学课程教学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目标,要让学生具备扎实的工程经济学理论基础和一定的实践能力,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中应确定工程经济学课程教学由理论教学与实践性教学两部分组成,组织对工程经济学课程设计教学大纲进行编写,集中力量将教师多年参加的相关科研项目整理、简化、编制成适应学生设计的工程背景资料,建立课程设计选题资料库;力争使学生进入一个开放式的工程实际情景中,学会从设计题目入手调查研究、收集资料、整理数据及数据处理,掌握具体工程项目的经济评估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项目前期决策中核心问题的综合能力。
4 注重理论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各环节知识点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本课程从工程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入手,重点讲授工程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在教学中通过案例教学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把较为抽象的工程经济原理用具体案例表示出来,以加强现实感,便于基本知识点的贯通和综合应用;在课程设计中,让学生参与实际工程,强调在实践中提高学生对本课程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通过课程设计等有指导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强化训练,为学生在随后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中从事相关的专业实践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同时鼓励学生在老师带领下参加课题研究,开展研究性学习,在理论研究与实践中,教给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增强素质,提高能力;积极组织学生参与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横向科研项目的辅助研究工作,培养他们灵活运用知识点、独立分析实际问题、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的团队意识。
5 利用现代教学技术为学生建立多层次的学习、交流和互动平台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建立网络教学资源,建立课程教学网站,将本课程的课程介绍、教学大纲、课程教学计划、授课教案、电子课件、经典例题、课程设计教学大纲、课程设计指导及背景资料库等教学资源上网,并通过答疑、E-MAIL进行讨论和意见反馈,有助于解决学生预习、复习、自学中遇到的困难,为学生提供多渠道的学习方式。缩短同学与教师之间的时空距离,使同学们的疑问能够及时得到解决。同时在教学网站上提供系列教学参考书以及相关研究论文和研究网站供学生阅读。
教学资源上网能够很好地解决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自学,以及由于课堂信息量大给学生做笔记带来一定困难等问题,并有助于形成教学过程和课程建设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健康发展的机制。
6 总结
随着市场竞争方式的变化,工程经济学的理论在发展,新的教学内容及教学体系的优化要求我们必须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毕业学生出口状况及教学计划形成自己的特色,将工程经济学课程体系建设放在学科建设的整体框架下进行。
(1)根据本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科发展及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研究工程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体系,组织论证和修订课程教学大纲,以达到教学内容的前瞻性、实践性和系统性;使学生掌握最新的专业技术知识,把握求职竞争的先机。
(2)研究工程经济学课程特点,把握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对课程主线进行重新设计,探索以学生为主体,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3)实现传统教学手段(如课堂讲授、上习题课)和现代教学技术(多媒体教学、软件应用、网上答疑等)的紧密结合,为学生建立多层次的交流和互动平台。
基金项目:武汉工程大学教研项目基金资助
参考文献
[1] 袁丽,冯静.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与强化途径研究[J].价值工程,2013(11):301.
[2] 曾淑君.工程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科教导刊,2013(2):129-130.
篇3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工程经济学;卓越工程师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1-0026-02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规定了卓越工程师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其中工程实践能力是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核心[1]。只有将这些培养要求渗透于课程改革,一是渗透于教学内容的改革,二是渗透于教学方法的改革,才能保证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探索符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规律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卓越工程师必经之路,研究性教学恰恰以训练和培养能力为出发点,因此,研究性教学成为“卓越计划”着力推行的教学方式[2]。
“工程经济学”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方案选优、项目评价等工程经济分析能力,这正是工程管理卓越工程师必备的工程实践能力之一。因此,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诉求的“工程经济学”课程改革,不仅要研究和构建基于工程经济分析能力的教学内容,而且要注重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研究。那么,如何将研究性教学应用到“工程经济学”课程,不仅关系到学生工程经济分析能力的培养,而且关系到工程管理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的实现。文章对比分析研究性教学和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得出“工程经济学”适合采用研究性教学的模块,选取财务评价模块,分析基于案例的讨论式教学的组织和设计,最后指出研究性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研究性教学与讲授式教学之比较
研究性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将学习知识与研究问题相结合,将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在思考、分析和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获取、应用和更新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和训练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团队交流与合作学习过程中形成和提高素养,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3]。研究性教学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有显著区别,见表1[4-5]。
表1 研究性教学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之比较
由表1可知,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对学生获得知识很有益处,但很难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因此,推进研究性教学,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应然要求。
二、研究性教学的实施范围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是万能的,都有局限性,研究性教学也不例外。倡导研究性教学,并不是以其为主,而是从实际出发,积极采用以发挥其固有的优越性。应该看到,两种教学方法各有所长,相辅相成,在课程教学中缺一不可。适合采用研究性教学的课程和教学内容见表2[6]。
表2 适合采用研究性教学的课程和教学内容
“工程经济学”是工程管理经济平台课程中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培养学生应用工程经济学理论进行方案选优、项目评价的一门实践性较强课程,故“工程经济学”适合采用研究性教学。但由于该课程是专业基础课,涵盖了相当的经济理论和经济评价知识,这仍然需要讲授式教学,使得学生尽快掌握基础理论和知识,为研究性教学打下基础。根据各教学模块的特点,研究性教学在“工程经济学”课程中的实施范围见表3。
表3 研究性教学的实施范围
三、研究性教学的组织与设计
研究性教学是一种教学方法体系,按照教学专题内容的性质和教学方式划分,主要有基于问题的探究式教学、基于案例的讨论式教学和基于项目的参与式教学[7]。文章重点分析基于案例的讨论式教学的组织和设计。
项目财务评价模块,是一个知识应用模块,经过此模块教学,学生应能针对具体项目开展财务评价,所以该模块适宜采用案例讨论式教学。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以“新设法人建设项目”为例开展示范教学,组织过程如下。
(1)简单讲解财务评价的概念和基本步骤。
(2)描述实际案例工程的背景、基础数据,提出要求:①讨论基础数据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利用基础数据编制财务评价辅助报表;②讨论财务评价辅助报表与财务报表之间的关系;③讨论如何应用 Excel 软件把报表之间、数据之间衔接起来形成信息流;④讨论建设投资借款在不同还款方式下利息计算公式,讨论量入偿付法的本金偿还额确定;⑤讨论如何应用Excel财务函数来计算评价指标。
(3)学生分组,每组限定4―5人,自由组合形成讨论小组,参照《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把基本理论和知识点串接起来,由于课堂时间有限,给予一定的课内讨论时间,更多需要学生课外讨论完成,在此期间,学生可以随时寻求教师的帮助。
(4)自主学习。学生根据自己分工内容,收集和整理财务评价相关的资料,初步形成财务评价知识架构,提出分工内容的解决思路和方法。
(5)小组讨论。各组学生集中对案例进行讨论和分析,应用EXCEL软件编制财务评价辅助报表和财务评价基本报表。最后,梳理财务评价思路,串联基础数据、辅助报表、基本报表、指标分析计算等信息流,结合定性分析,撰写财务评价分析报告,得出结论。
(6)课堂交流和点评。各小组推选代表,在教师主持下,讲解案例报表编制、报表间信息流、评价指标计算、不确定分析和财务评价分析报告,最后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7)布置课程设计,进一步加强学生应用EXCEL进行财务评价的能力。
在财务评价模块开展基于案例的讨论式教学,最好结合课程设计的内容进行,可弥补财务评价模块课时不足状况。通过此方式开展教学,首先,可增加该模块的趣味性和真实性,激发学生探求问题解决方式;其次,增加了讨论、文献检索、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自主学习和协作等能力;最后,案例教学结束后,穿插课程设计,进一步加强了知识掌握和能力提高。
四、研究性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要有效实施研究性教学,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教师角色更新
从表1可知,研究性教学中教师从教学主体、教学控制者变成教学组织者、参与者,从讲授知识点变成设计工程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学习和能力训练,所以,教师必须从观念、知识、能力等方面进行更新[8]。
(二)教学环境创设
研究性教学过程要开展小组讨论、师生互动,而现在教学多是大班授课,少则两个班,多则四个班,阶梯教室坐得满满的,分组讨论难以进行,所以应启动小班授课制和讨论式教室建设计划。研究性教学虽然以教室为中心,但已延伸到网络平台。讨论式学习遇到问题,如不能及时沟通,会影响学生讨论进度和热情,虽然有QQ、Email和飞信等现代化的通信工具,但存在沟通零散,信息集成效果差等缺点,课程网络平台建设刻不容缓,在该平台上不仅教师可进行课后辅导、材料发放、重点问题讲解,而且学生组内可进行在线交流、知识分享、提交成果等。
(三)研究问题的设计
用于研究性教学的问题、案例或项目的设计非常重要,它们是研究性教学成败的关键。它们应源于工程实践或企业实际,应难度适中,既适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也应有利于知识的学习和积累[9]。另外,这些问题、案例和项目能够构成在性质上由简单到复杂、在复合度上由单一到综合的逻辑关系,以利于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和逐渐提高[10]。设计出高质量的问题、案例或项目并非易事,前期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精力收集整理,建成后需要不断更新,完成校内教师与校外实习基地、校外导师的共建。
教学方法改革是成功培养卓越工程师必须完成的一项重要而又艰巨的工作,需要高校、行业、教师等共同参与。研究性教学没有固定模式,以上只是在“工程经济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初步尝试研究性教学,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开展研究性教学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逐步探索,完善其实施过程和方法。
参考文献:
[1]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
[2]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Z].教高[2011]1号.
[3][6][7]林健.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研究性学习[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6).
[4]周红春,黄雅,沈丽佳等.大学生基于问题解决的研究性学习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电化教育研究,2005,(6).
[5]穆士华.专业课程实施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8,(7).
[8]郭晓娟.论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角色更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14).
篇4
工程经济学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方案选优、项目评价等工程经济分析能力,这正是工程管理卓越工程师必备的工程实践能力之一。因此,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诉求的工程经济学课程改革,不仅要研究和构建基于工程经济分析能力的教学内容,而且要注重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研究。那么,如何将研究性教学应用到工程经济学课程,不仅关系到学生工程经济分析能力的培养,而且关系到工程管理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的实现。文章对比分析研究性教学和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得出工程经济学适合采用研究性教学的模块,选取财务评价模块,分析基于案例的讨论式教学的组织和设计,最后指出研究性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研究性教学与讲授式教学之比较
研究性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将学习知识与研究问题相结合,将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在思考、分析和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获取、应用和更新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和训练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团队交流与合作学习过程中形成和提高素养,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研究性教学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有显著区别。
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对学生获得知识很有益处,但很难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因此,推进研究性教学,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应然要求。
二、研究性教学的实施范围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是万能的,都有局限性,研究性教学也不例外。倡导研究性教学,并不是以其为主,而是从实际出发,积极采用以发挥其固有的优越性。应该看到,两种教学方法各有所长,相辅相成,在课程教学中缺一不可。
工程经济学是工程管理经济平台课程中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培养学生应用工程经济学理论进行方案选优、项目评价的一门实践性较强课程,故工程经济学适合采用研究性教学。但由于该课程是专业基础课,涵盖了相当的经济理论和经济评价知识,这仍然需要讲授式教学,使得学生尽快掌握基础理论和知识,为研究性教学打下基础。
三、研究性教学的组织与设计
研究性教学是一种教学方法体系,按照教学专题内容的性质和教学方式划分,主要有基于问题的探究式教学、基于案例的讨论式教学和基于项目的参与式教学文章重点分析基于案例的讨论式教学的组织和设计。
项目财务评价模块,是一个知识应用模块,经过此模块教学,学生应能针对具体项目开展财务评价,所以该模块适宜采用案例讨论式教学。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以新设法人建设项目为例开展示范教学,组织过程如下。
(1)简单讲解财务评价的概念和基本步骤。
(2)描述实际案例工程的背景、基础数据,提出要求:①讨论基础数据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利用基础数据编制财务评价辅助报表;②讨论财务评价辅助报表与财务报表之间的关系;③讨论如何应用Excel软件把报表之间、数据之间衔接起来形成信息流;④讨论建设投资借款在不同还款方式下利息计算公式,讨论量入偿付法的本金偿还额确定;⑤讨论如何应用Excel财务函数来计算评价指标。
(3)学生分组,每组限定4-5人,自由组合形成讨论小组,参照《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把基本理论和知识点串接起来,由于课堂时间有限,给予一定的课内讨论时间,更多需要学生课外讨论完成,在此期间,学生可以随时寻求教师的帮助。
(4)自主学习。学生根据自己分工内容,收集和整理财务评价相关的资料,初步形成财务评价知识架构,提出分工内容的解决思路和方法。
(5)小组讨论。各组学生集中对案例进行讨论和分析,应用EXCEL软件编制财务评价辅助报表和财务评价基本报表。最后,梳理财务评价思路,串联基础数据、辅助报表、基本报表、指标分析计算等信息流,结合定性分析,撰写财务评价分析报告,得出结论。
(6)课堂交流和点评。各小组推选代表,在教师主持下,讲解案例报表编制、报表间信息流、评价指标计算、不确定分析和财务评价分析报告,最后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7)布置课程设计,进一步加强学生应用EXCEL进行财务评价的能力。
在财务评价模块开展基于案例的讨论式教学,最好结合课程设计的内容进行,可弥补财务评价模块课时不足状况。通过此方式开展教学,首先,可增加该模块的趣味性和真实性,激发学生探求问题解决方式;其次,增加了讨论、文献检索、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自主学习和协作等能力;最后,案例教学结束后,穿插课程设计,进一步加强了知识掌握和能力提高。
四、研究性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要有效实施研究性教学,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教师角色更新
研究性教学中教师从教学主体、教学控制者变成教学组织者、参与者,从讲授知识点变成设计工程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学习和能力训练,所以,教师必须从观念、知识、能力等方面进行更新。
(二)教学环境创设
研究性教学过程要开展小组讨论、师生互动,而现在教学多是大班授课,少则两个班,多则四个班,阶梯教室坐得满满的,分组讨论难以进行,所以应启动小班授课制和讨论式教室建设计划。研究性教学虽然以教室为中心,但已延伸到网络平台。讨论式学习遇到问题,如不能及时沟通,会影响学生讨论进度和热情,虽然有QQ,Email和吃信等现代化的通信工具,但存在沟通零散,信息集成效果差等缺点,课程网络平台建设刻不容缓,在该平台上不仅教师可进行课后辅导、材料发放、重点问题讲解,而且学生组内可进行在线交流、知识分享、提交成果等。
(三)研究问题的设计
篇5
Abstract: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ngineering economics and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our school,the paper put forward concrete implementation program for the teaching reform of engineering economics from establishing unified teaching platform, strengthening test and practice teaching, innovating teaching methods, developing teaching resources.
关键词: 工程经济学;重点课程;教学改革
Key words: engineering economics;quality courses;teaching reform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3-0177-02
0引言
“工程经济学”是兰州交通大学面向工程管理学生开设的一门核心专业基础课和面向工科类学生开设的一门通识课。除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学习外,每年工科类学生选修人数将近1000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工程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以达到对工程技术方案进行经济比选和对工程项目进行科学、合理评价的目的。“工程经济学”是兰州交通大学2009年遴选的重点建设的课程。建设的目标就是以此为契机,以创建“工程经济学省级乃至国家级精品课程”为目标,将工程管理专业建设成为在全校乃至全省有一定实力、特色、规模和影响的大专业。重点课程建设从一开始,就突出强调重点课程建设在质量工程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课程的体系结构、内容、整合优化是课程建设的主要任务,将师资队伍建设、实践创新、教学方法手段的革新、教学文件与教学资料的建设、教材建设作为重点课程建设的五个主要立足点,相辅相成,力争提高相关课程和专业的教学质量。为此,本课题组成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我们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教学改革与探索。
1建立学平台,规范教学管理
该课程首先提出并实践了分层次、分对象的统一的规范化教学管理模式,即材、统一大纲、统一课件平台、统一考试时间、统一试卷、统一阅卷标准并开发了课程试题库。其次,建立了以教学组织功能为主的课程组长负责制,考试专人负责制,教学日历、教学大纲等专项负责制等统一组织制度。再次,积极进行实践探索。该课程学时数较少,且为大班教学,课题组正在积极探索并开发课程和课件主页平台,实现课内与课外的互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强化实验与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以实践创新为重点课程建设的核心环节,通过强化实验与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以此推动课程体系结构、内容的整合优化,推进相关教材建设和教学方式手段的优化与革新[2]。努力营造仿真教学的新环境,实施体验式教学。在本课程建设的过程中,通过大量的研讨、用人单位的走访以及兄弟院校的调研对本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安排如表1所示。
在旧的课程教学计划中,“工程经济学”是分为“工程经济学”和“建设项目经济评价”两门课来设置的。由于“建设项目经济评价”实际上是对“工程经济学”所阐述原理的应用,故在新的教学计划中将其合二为一,同时增加了一周的课程设计。在为期一周的课程设计时间,给学生布置实际项目的经济评价设计任务。要求学生在研究项目背景资料的基础上,编制项目财务评价所需的辅助报表、基本报表,在此基础上进行项目财务分析,通过计算评价指标,考察项目的盈利能力、清偿能力以及财务生存能力;最后还要进行项目的敏感性分析,绘制出敏感性分析图,分析项目的风险。
在为期十三周的毕业设计中,由于学习或工作的需要,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选择编制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可行性研究,是工程经济学的重要内容。它是一种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寻求使投资项目达到最好经济效益的综合研究方法。它的任务是以市场为前提,以技术为手段,以经济效益为最终目标,对拟建的投资项目,在投资前期全面、系统地论证其必要性、可能性、有效性和合理性,做出对项目可行或不可行的评价。
通过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识,同时培养了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为将来毕业后进入实际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3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
工程经济学的授课对象主要是工科学生,学生一开始上课自然会出现学习积极性不高的现象,因此,第一节课的课堂效果意义重大。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首先可列举几个实际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然后再介绍该课程的基本内容和课程要求,最后利用课后时间,引导学生讨论和分析一些目前国内外的经济热点问题,例如买房按揭如何做到最划算,诺贝尔经济学获奖者获奖的原因, 企业负债经营是否可行,风险投资基金投资的侧重点,中国人民币是否该升值等问题,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扩大其知识面,同时也可逐渐建立起自身的经济思维方式,提高他们的经济分析能力[2]。同时在本课题组负责人王恩茂教授的主持下,新编写的《工程经济学》教材,在项目财务评价、国民经济评价这两部分内容中直接给学生先给出实际的案例背景,然后按照教学的进程,逐步引导学生逐个完成辅助报表、基本报表的编制以及评价指标的计算。这样,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得整个教学过程不枯燥,同时通过这样一个真实案例的演练,直接培养了学生自己动手编制财务报表和国民经济报表的能力。为以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4开发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服务
一方面,传统的“一本书、老师讲、学生记、期末考”的教学与考核模式,既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学习的主动性,又不能使每个学生通过完整的学习过程全面深入地掌握技术经济原理及其发展动态,更难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思维能力、分析思辨能力、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等综合性人文素养;另一方面,选修工程经济学的学生每一学期大约有一千人,通过老师与学生面对面进行答疑、交流的困难很大。因此,需要通过多元化和复合式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
在建构性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学习,促使学生通过积极的学习活动形成新的认知结构。需要通过师生共建信息资源,创设学习条件,使学生主动实施学习计划来进行。对于工程经济学教学资源的开发从以下方面考虑[4]:
4.1 师生共同利用多媒体技术,创建工程经济学教学资料库,丰富教学资源,包括教师开发和学生创作,把课程内容编成电子文稿、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
4.2 充分利用全球性的、可共享的信息化资源作为课程教学的素材资源,如利用数字处理的视频资料、图像资料、文本资料等作为教师开发或学生创作的素材,整合到课程内容相关的电子文稿、课件之中,整合到学习者的课程学习中;利用共享的信息化资源与课程内容融合,直接作为学习对象,供学生进行评议、分析、讨论;利用信息加工,让学生进行知识重构;利用文字处理、图像处理、信息集成的数字化工具,对课程知识内容进行重组、创作。
4.3 建立工程经济学网络学习平台,进行网上答疑、网上交流。以校园网为主要平台,在此平台上提供多种形式的网络教学,例如教学资料的上网、网上师生互动交流、电子邮件信息交流等,形成立体交叉、方便快捷的交流平台。
5结束语
加强工程经济学教学改革,是提高工程经济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根本性措施,是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的一项长期工作。《工程经济学》作为现代管理学科中一门新兴学科,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从它的研究对象、任务、特点到它的指标体系、方法、应用等,已经形成了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技术经济理论和方法体系。为了培养出市场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能力,我们需要整合相关教学成果,不断探索课程教学方法以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工程经济学的后续建设工作还在继续展开,希望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可以把工程经济学创建为省级或国家级精品课程。
参考文献:
[1]时思.“工程经济学”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探索[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4):21-23.
[2]陈莉.工程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10,(5):114-115.
篇6
通用知识该课程理论和方法建立在经济学的基础之上,所以首先考虑设置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内容,让学生通晓研究对象、需求与供给的关系、价格机制等经济学基础知识,避免学生学习化工技术经济时缺乏经济学分析能力。“大工程观”要求现代化学工程师能妥善处理市场经济环境中技术内涵涉及的各种问题,能从经济学角度预见、适应甚至促进技术的创新与变革。现在的工科大学生普遍存在一定程度的人文精神缺失,添加一些含有人文、道德、艺术、历史、审美和文学等方面的内容到《化工技术经济》教学内容中,有利于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强化社会责任感,遵守职业道德和伦理准则,增强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培养工程实践的是非判断力和正确的价值取向。“大工程观”要求工科大学生具有“和谐”工程理念和工程价值观。因此,有必要在《化工技术经济》设置现代工程理念教育。工科学生学会抽象的思维方法,学会对工程现象进行逻辑分析和系统把握,即具有哲学家的气质;工科学生学会正确评价所从事的每项工程活动的社会价值和社会影响,即具有社会学家的风范。化工基础知识专业学科的基础知识,对化工专业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扎实的。所以,《化工技术经济》不需设置过多的基础知识内容。在当今本科4年学制的教育体制下,顺应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课程教学内容重点加强数学、生物、物理等基础与化工学科课程的集成与交叉。化工专业知识本课程的教学时段设置,有时候是在一些主要专业课未开设前安排的,或正在同步进行中,即使已经学了专业课也存在专业课教学中专业知识与经济学关联不足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发现从经济学角度解释一种技术问题时,学生应变能力低。所以,作为化工类专业的《化工技术经济》课程,应该具备该部分内容,至少在本课程中增加有关工艺类知识,如化工原料、化工技术路线选择、反应转化率、产品收率、原料单耗等。实践技能知识现时的化工专业本科教育,其实践教学环节综合型教育来设置实践教学内容。《化工技术经济》课程综合型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综合性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和工业实际设计项目分析以及各类学科竞赛的经济学实践。通过这些内容培养学生的综合性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实施方法
(1)讲授与课外阅读相结合。教师在课堂上需讲授一些经济学基础知识,对工科学生来说,这也许很枯燥。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培养兴趣,通常布置课外阅读,教师拟好主题,如经济效益、复利、单利、投资、成本、GDP、GNP等等,让学生查资料、或收看广播电视,之后写出课外学习报告。教师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口述这些专业名词,解释其含义,较之于纯课堂教学,学生学习兴趣较高,对知识点的认识不再模糊,能较好掌握确切的含义。(2)案例教学。许多课程教学都注重案例教学法的应用[2,3],《化工技术经济》这类课程的一个特征没有实验环节,在课堂上教师只能通过大量的技术经济学案例来进行教学,使枯燥的定义更加具体化。(3)作业、考核等以学生自己查资料、写论文为主。课程教学环节中,倾向于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写作能力,拓宽学生知识面,开阔视野。或者,布置学生下企业,了解企业的氛围和工作方式[4],其效果优于死板的常规考试。(4)注重教师的培养与提高,外聘主讲教师。安排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直接参与企业的各项生产管理、产品营销活动,提高自己的实践工作能力;聘请企业管理人员来上某章节内容,甚至直接聘请企业管理人员作为《化工技术经济》课程的主讲教师。
教师对《化工技术经济》教学与大工程观念培养的作用
教师是《化工技术经济》教学过程的直接控制者。有一些人认为《化工技术经济》是非主要课程,可以随意安排某个主讲教师,或者不注意课程教师队伍建设。其实,《化工技术经济》的课程特征要求教师在人文素质方面成为学生的典范,要求任课教师通晓工艺、管理、工程经济以及财税等学科知识,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最好是具有企业管理、工程设计和一线生产经验的教师。在目前的普通工科院校,《化工技术经济》课程一般上是独立授课,要求的教师综合素质无法集中在某一位教师身上。根据多年的教学调查,表明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授课,更能讲授该课程,教学质量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课堂气氛活跃。因此,高素质的师资是《化工技术经济》课程实现“大工程观”教育的关键,教师自身应该树立“大工程观”的教育思想。
篇7
1 统计学介绍
统计学是认识现象规律的一种方法,它的特点是揭示现象量变到质变的规律,具有普适性。对于高校学科体系来说,统计学已经从经济学和数学中独立出来作为一级学科,足以表明统计学在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中的巨大作用。随着数据时代到来,统计学作为一门工具学科,越来越广地应用到生物、医药、物理、水利、工程技术、人文社科等其他学科的研究中,统计学专业课程设置向多样性发展,以期培养出能为社会所用的人才。
高校统计一般分为数理统计和经济统计两个方向,部分高校在理学院和经管学院分别设置统计学专业,比如:暨南大学经济学院的统计学专业学生获得的是经济学学位,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的应用统计专业学生获得的是理学学位。虽然分为不同学院,设置的专业基础课程却有很大部分重叠。本文着重讨论经济统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2 人才培养目标
目前统计学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和统计学、经济素养,掌握统计学基本理论和方法,能熟练运用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能在企事业单位从事统计调查、统计信息管理、数量分析等开发、应用与管理工作,或在金融、贸易等领域从事统计分析工作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3 课程设置
高校统计学课程分为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理论课程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中国近代历史、大学英语等通识课程,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西方经济学等学科基础必修课程,财务管理、国际金融等基础选修课程,统计学、计量经济学、抽样调查、时间序列分析等专业必修课程,博弈论、非参数统计、数据挖掘、市场调研等专业选修课程。实践教学课程包括实习、学术活动和课程设计等。其中理论课程学分占总学分的80%左右,实践教学课程占总学分的20%左右。理论课程中通识课程和基础课程一般安排在大一和大二上学期;大二到大三主修专业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专业课程大部分是理论课和实验课相结合,理论课主要讲授模型方法论,通过设计实验课,学习统计分析软件,并实现模型案例实证分析;大四理论课程基本结束,主修教学实习和课程设计。
高等学校核心课程体系尚属完善,大多数课程偏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人才培养计划中未设置实践教学环节或者实践教学课时偏少。实践教学是以实践性知识为课程内容,以生成实践性知识为目标的课程。以实践过程和实践性知识的掌握为课程结构展开的起点,让学生在一定程度实践的基础上建构所需的理论知识,以教学实践任务为中心来组织课程内容,所需要的理论知识也围绕实践过程来选择、组织和学习,以实践过程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并通过实践报告、实践表现等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实践课缩短了从理论向实践转化的时空上的滞后,比如市场调查分析,通过学生亲手设计调查问卷、选取合适的抽样方法展开问卷调查、后期问卷数据汇总分析,最终生成调查分析报告,在实践课程中加深统计专业知识的掌握和综合运用。因此,应适当提高实践教学课时比例。课程设置上,专业选修课程安排相对独立,忽视了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学习,可适当增加交叉学科基础知识的课程设置。
4 理论教学分析
教学方式上,大部分教师采取传统的课堂面对面教学,仍停留在传统统计专业教学模式。互联网时代,随着互联网+教育的兴起,由于网络课程的低成本和便利性,其在大学教育中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微课、慕课等互联网教学模式,通过科学的设计将课程重点知识碎片化、网络化,便于更多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而现今大部分高校形式上鲜有统计学的慕课、微课等网络课程教学。教学手段上都是以理论讲解为主,专业知识枯燥无味,不能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缺乏探讨式、研究式、报告式等多样化教学研讨形式。
课程设计是教师形成具体教学方案的过程,特别是对于统计学这门应用性、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不仅要求学生能够熟悉和掌握统计学基本理论知识及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更要求能够结合实际问题,应用最合适的统计方法,借助统计软件,完成对问题的研究分析,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统计学课程的教学设计尤为重要。课程设计需要综合考虑教师自身教学技能、知识结构和教学经验,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和学习能力,课程本身所承载的信息技能。课程设计联系经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学以致用、触类旁通,作为理论知识到实际应用的桥梁工程,合理规范的课程设计起到将抽象理论具化到应用的纽带作用。
教学内容上,统计软件应用教学大部分限于Excel、SPSS、Eviews等传统老旧的软件,以致大部分学生的毕业论文或者课程设计都是对照陈旧的教材生搬硬套,用SPSS或Eviews做一个简单的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或者多元回归模型,而SAS、R语言、Python等功能强大兼具实用性的潮流软件学习课程欠缺。使用的教材着重对统计基础知识的讲解,对于变量选取、文本分析、随机森林等实用性强的模型讲解欠缺。
考核形式上,课程大部分以闭卷、开卷形式考核,造成学生只会死读书、读死书的弊病,灵活跳跃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表述能力都是卷面考试考查不到而对于统计分析人员至关重要的能力。课程考核模式方面可以考虑加入分组开展调研、总结报告等开放式考核形式,变革考核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考核过程中塑造学生的统计思想。
5 实践教学分析
大学生实践学习分为实习和参加学术科研活动两方面。大学生实习课程一方面从传统意义上提高实践技能,另一方面转变为寻找就业的试水,本科生实习已经从过去的专业实践直接指向就业,学生可以在实习过程中对所学专业有客观实际的认识,不再局限于书本上教条案例,有助于学生拓展眼界,找到自身发展的兴趣点。对于应用性较强的统计专业,实习课程的开展、实习基地的选择、实习任务与时间的安排等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实习基地的建设使学生在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中了解部门统计、不同行业工作的内容和特点,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
高校学生实习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院系组织,建立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定期输送学生到实习岗位实践学习。大学中实习基地挂牌很多,但是限于学生和企业之间关于交通、住宿、实习时间等问题难以协调,或者受其他因素影响,实习基地能够提供给学生的实习机会较少。有待加强学校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友好长期的合作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实习机会。另一种是学生自主寻找兴趣相关的实习机会,这一类实习需要付出较多的时间成本,很难找到专业对口的实习岗位,学生实习期间的安全问题也难以得到保障。校方应做好留底审核实习协议资料等工作,实时掌握校外实习的学生动向,确保实习的合法合规。
高校大学生参加实践竞赛等科研活动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本科生参加实践竞赛有利于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精神,了解学科前沿动态,了解国家产业政策及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问题,提高创新实践综合素质。另一方面也弥补了教师科研人员不足的问题。构建基于实践竞赛等科研活动的教学体系,对于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提升自主学习热情、培养科研兴趣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科研竞赛方面,学校会给参加科研竞赛的学生学分奖励,提升学生在学术竞赛和科研活动上的积极性。目前各种国家级、省级科研竞赛有大创项目、挑战杯、数学建模竞赛、统计建模竞赛、数据挖掘竞赛、SAS数据分析大赛、市场调查大赛等。学生初期报名热情高涨,但常常由于指导教师欠缺、教学软件资源不足等原因,培训指导不能满足学生参加竞赛的知识需求,学生大部分是靠自学获取相关知识,竞赛结果不尽如人意。实践竞赛项目报名、培训、参赛等组织过程起着重要辅助作用,实践类竞赛项目的组织迫在眉睫。
6 总结
统计学的产生发展来源于实践,依赖于应用,并在应用过程中发展壮大,统计学的生命力就在于其能不断满足社会应用的需要。我国设有统计学及相关专业的高校数量也在明显增多。近些年来,随着信息产业发展,大数据环境对统计学专业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产生变革性影响,统计基础的数据分析人才将是社会最需要的人才。针对当前统计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统计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这一事实,培养统计人才需要对高校统计学教学进行改革。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量越来越大,统计工具越来越多地渗入其他学科的研究,信息处理技术愈加复杂。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和大数据处理技术的发展,深深影响着统计学的发展。如何改革统计学专业课程设置?能否利用传统的统计理论和统计方法对海量数据做出快速、精准的处理?如何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统计分析师或数据分析师?如何实现统计学基础方法论和数据挖掘的深度结合?如何将大数据处理技术融入相关统计学课程教学,探索统计工具和不同学科的融合,培养出创新型人才,以促进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的发展?这些都是在当前大数据背景下,统计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高校应从课程设计的开展及考核方式、实践性质类课程选择、实习课程调研、实践竞赛组织等方面改革完善统计学专业培养模式,做到与时俱进,合理设置专业课结构,平衡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时间,拓宽实习面,完善竞赛组织工作,培养出创新型统计人才。
篇8
一、优化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技术经济专业不同于非经管类的工科专业,其毕业生的就业领域是不限定的,该专业为社会提供的将是有效地对各类技术方案进行分析、比较和评价的决策型或决策辅助型人才。因此扎实的基础、广博的知识、强的适应性和创造性对该专业的毕业生来说更为重要。达成此共识之后,全体专业教师在多年教学经验的础上,实施了“一体三化四环节”的教学模式,即以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为主体,以课程设置系统化、教学法科学化,教学手段现代化为基础,通过课堂教学、课程设计、实习和毕业设计四个主要环节来完成教学任。“三化、四环节”是“主体”的保证,是为“主体”服务的。把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创新精神和完善人格结合来,设置合理科学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实践环节,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二、调整课程体系,优化专业系列课程整体结构为了实现培养目标,我们把传统的以课程为中心的对事物进行知识分割的教育,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事物进行整体性教育。每门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都有它特定的位置和任务,而若干相关课程又形成了一有一定功能的课程组块。在课程体系改革的过程中,我们运用了系统理论,考虑课程体系中各门课程相互系、相互作用的关系,来构造合理的课程结构,发挥和提高课程的整体功能。在课程改革方面,我们作了以几方面的工作:
1.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把技术经济本科专业的课程内容划分为:普通基础类:A.数学、计算机等自然科学基础;B.外语、人文等社会科学教育。专业基础类:包括经济学基础、管理学基础、会计学基础和法律基础等。专业主干课:包括技术经济学、系统工程学、运筹学、管理信息系统等。实践环节:包括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为适应综合素质教育,为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我们修订了教学计划,在适当增加课程门数的同时,压缩程学时,并抛弃了“重专业、轻基础”的传统课程设置模式,把本科课堂教学的学时数降到2070小时,并将普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和实践环节的学时比例大致定为4:3:1:2。合理的学时配置,对探索教学容的恰当性、平衡性以及学生个人整体协调发展是必不可少的。
2.优化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的课程内容。技术经济专业课程设置解决了课程的数量和种类问题,而程内容是课程质量的保证。为适应课程设置、专业特点及更新的教学观念,我们深入到了教学内容的深层改革。一是系统修订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的教学大纲。修订时,首先明确每门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位和作用;其次是注意每门课与其它课程的相互搭配,既要避免内容交叉重复,又要防止知识的遗漏,同时要保证自身知识结构的完整性。二是系统编写了专业基础课和主干课教材。编写原则:(1)符合专业课程置和教学大纲的要求;(2)既要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又要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给学生留有补充思的余地;(3)对那些过时、陈旧的教学内容要大胆删除,同时又要增加反映学科发展方向和研究成果的新理、新技术和新方法,以引导学生把握学科发展前沿。目前,专业教师已有计划地自编了一系列教材,正式出的教材有《技术经济学》、《系统工程理论与方法》、《运筹学》、《工业统计学》等。3.强化实验、实习环节。实验、实习环节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关键环节,也是学生能力和素质提高的重要途径。技术经济四年制本科安排了课程设计3周、认识实习3周、生产实习3周、毕业设计10周。同时结合课程内容安排了一定比例的实验课,如会计手工操作实验等,并建立了会计手工实验室和容纳30人上机的计算机室。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均在校内或校外的实习基地进行,并要求学生撰写专题论文。
三、改革教学方法,实现教学质量的飞跃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和课程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也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教学方法得当,可以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所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同时也可使教师授课生动、有趣,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极大兴趣。我们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和应用了多种有效的、赋有特色的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案例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是管理环境和管理情景的模拟。同学们运用所学的原理和方法对案例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即深化了所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综合、全面地运用各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果断的应变能力。目前已把教学案例应用于课堂教学、学生作业、课程设计等教学环节中。例如结合技术经济专业课程,就新建工业项目、扩建工业项目、量本利分析等实行案例教学。
2.计算机模拟教学法。利用计算机模拟出企业的内部情况和市场情形,让学生具体担任某个角色,如扮演一个高层管理人员,让他就某个问题进行决策、下达命令,或扮演一名推销员,去推销产品等,把他的决策行为输入计算机,计算机就会给出每次决策的结果。某一角色可由不同学生承担,这样可以比较不同扮演者的管理方法和管理风格。使同学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可谓是一次实际工作的锻炼,受到学生欢迎。
3.学生演讲训练教学法。社会交往和表达能力对技术经济专业毕业生来说尤为重要。但对涉世不深的大学生来说,描述事物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自我表现能力普遍是较弱的。通过上台演讲使学生演说、辩论、表达能力得到充分锻炼,提高了综合素质。例如《管理学原理》和《管理心理学》的任课教师针对讲授内容给学生布置大量的讲演题目。如在讲授管理哲学时,便布置“人生价值观之我见”;讲授激励理论时,便布置“金钱万能论评析”;讲授群体理论时,便布置“一世同学三世亲”等。这两门课程的讲演题目基本上是每人一题,每人讲演约5分钟。这种训练方法受到同学的热烈欢迎和重视,把讲演看作是锻炼自己综合素质的大好机会。上述教学方法被综合地运用在技术经济专业的系列课程教学中,使专业整体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使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有了质的飞跃。
四、采用先进教学手段,保证教学效果的提高在教学中,科学合理地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对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潜力是巨大的。近几年来,我们在现代化教学手段方面加大了投入力度,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
1.研制CAI软件用于教学中。CAI是现代化教育的标志。我们研制出技术经济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软件,编制了结构模型、层次分析、敏感性分析、财务评价和线性规划等教学模型软件,这些软件生动、形象,不仅辅助了难点和重点内容的教学,而且优化了教学过程。
篇9
1工程审计类课程教学特点及特色
学好工程审计类课程是开展基本建设审计工作的重要基础,对于学员掌握基本建设项目价格计量的原理和方法,合理确定工程造价,提高基本建设审计工作效率具有重要作用,其教学特色具体表现为:
1.1知识面宽、结构系统
教学内容中除了涵盖工程、财务、审计、计量等专业内容外,还囊括了《房屋建筑学》、《工程财务学》、《工程经济学》、《工程项目管理》、《建设工程招投标》等诸多课程的内容,不仅涉及工程技术,而且与国家的方针政策有密切的关系,在它所研究的对象中,既有实际问题,又有理论问题,既有技术问题,又涉及方针、政策。从建设项目的立项、可行性研究到招投标、设计、施工、验收交付使用,从工程理论、工程计量到财务知识再到审计实践,跨越了多门学科,因此本课程知识面宽、知识结构系统,是一门技术性、专业性、实践性、综合性和政策性都很强的课程。
1.2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教学中,我们引导学员从对建筑工程的初步认识,到工程量的计量,再到工程造价的计价与控制,最后上升到对基建项目全过程的审计;从识图、绘图到工程管理、计量计价,再到审计监督,这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该课程是以建筑工程为基础的,而图纸是从设计到实务的媒介,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始终是围绕建设项目的图纸逐渐展开的,要求学员不仅能读懂图纸,而且能从一个完整的图纸案例中计算各个分部分项工程的工程量,进而逐步培养学员从事基本建设审计的能力。
1.3前呼后应、温故知新
该课程是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建设工程造价、工程建设定额、投资估算、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工程计量、工程量清单计价、招投标、工程价款结算与竣工决算等是一个完整而系统的知识体系,在内容上表现为前呼后应,连贯性很强,在课程的案例教学中,要把这些知识串联起来,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可能导致审计实践教学很难开展,因此要求学员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这样才能做到前呼后应、温故知新。
2工程审计类课程教学要求及现状
由于工程审计类课程的特殊性,要求承担授课任务的教员不仅应该具有相当深厚的财务和审计知识外,还必须在建筑工程专业方面有相当坚实的理论和实践经验。随着学院教学条件的不断完善,我们也具备了实行教学新模式的条件,具体表现为:
2.1知识结构合理、教学经验丰富
从事工程审计类课程教学的教员分别具有财务、审计、工程管理、建筑工程、城市规划等专业背景和实践经验,承担本课程教学的教员几十年来对专业教学认真钻研,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不仅能从理论上指导学员,而且能将基本建设审计实践全过程的案例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有条件实行系统教学法,真正培养出高素质复合型的审计人才。
2.2教学设计合理、内容与时俱进
承担本课程教学的教员在教学设计上,以图纸为主线,核心是引导学员学会土建工程施工图预算的编制和装饰工程概预算的编制,并在次基础上熟悉基本建设审计的内容和方法。该课程不仅涉及工程技术,而且与国家和的方针政策也有密切的联系,既有实际问题,又有理论问题,该课程的理论性、实践性和政策性都很强,教员能结合国家、颁布实施的最新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及时更新了教学内容,使得该课程的授课素材始终与时俱进。
2.3教学科研相长、创新平台有力
鼓励本科生参加科研,通过科研提高学员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设计和毕业论文应结合实际,根据实际需要,让部分学员到实习单位结合实际工作做课程设计和论文。加强与审计部门、审计事务所的联系,共建实习基地,搭建院校和实习单位的联合育人创新平台。让学员在部队工程审计人员的指导下,亲身从事基本建设审计工作,运用所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审计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3工程审计类课程教学新模式的构建与探讨
工程审计类课程涉及工程领域,因而使本类课程的授课具有独具一格的特色。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即实行系统教学法,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并突出军事特色。
3.1理论教学设计
工程审计类课程的内容,涉及工程概预算、工程量清单计价、工程经济学、工程合同管理以及工程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考虑到学员已具备一定的相关学科基础,因此,理论教学方面着重讲授与审计相关的基本建设审计知识和工程技术知识,对于重点概念、原理、理论和方法,要详细讲解,注意理论知识形象化、定量化;对于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要求学生扎实掌握,避免给对应内容的实践环节以及将来的实际工作留下隐患。实施新的教学模式后,考核方式也应发生变化,考试内容应以考核学员动手能力为主,考试方法由闭卷改为开卷。课程教学的学时和考核标准应合理设置,本课程的考核标准,可采取631式,即期末考试成绩占60%,课堂讨论发言、实践活动表现等占30%,平时作业、考勤等占10%。期末考试卷面内容既包括理论教学方面的基本原理方法,又涉及实践教学中的案例分析,注重学员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通过考试内容与方法的改革,调动了学员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3.2实践教学设计
在实践教学教法方面,转变观念,切实认识实践教学重要性,做好实践教学改革的基础性工作。前期我们已做过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在案例教学法上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我们现有的案例资料已显陈旧,不仅现行规范有了很大的变化,计量计价标准和依据也有了更新和改革,而现有的综合案例知识以勾画出计量计价部分为主,并没有涉及建设工程全过程的审计等相关内容,因此,找到一个最新的、完整的建筑工程的综合审计案例必不可少,这也是我们整个教学计划实施的关键环节,所以我们必须全员动员,积极行动,查找典型的、运作规范并且具有全过程跟踪审计的基本建设审计案例,并向相关单位申请协助,调取所需素材资料。最好是搜集我院新建项目,这样不仅可以直接获取相关资料,看到工程实体,也容易找到全程参与管理与建设的相关人员,可以在授课过程中聘请他们到课堂进行实例讲解。对基本原理和方法的综合应用,采用以实际案例教学与研讨式教学为切入点,加强学员之间、师生之间多向沟通,帮助学员弄清相关因素之间各种复杂关系,引导学员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会如何应用相应的理论知识求解问题。从课堂的案例教学过渡到课外的实践环节,这一环节不仅训练学员知识的应用能力,而且锻炼学员与人协作、有效沟通和逻辑思维等能力等,提高学员的主体意思和积极主动性,促进学员的个体思维和个体能力的只有发展,培养学员独立人格与综合素质。
3.3军事特色设计
篇10
关键词 应用能力 《西方经济学》 实验教学模式
经济学两百多年的发展呈现给我们的是一整套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方法和工具,这是经济学应用能力培养的基础,即培养学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路以及为其提供具体的实践方法。一般高校普遍存在实践经费与实训资源不足的问题,无法为所有同学提供经济理论的实践场所,导致学生对于经济学理论的理解停留在课本知识层面,不能有效应用于实践。笔者在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以及指导学生毕业论文和实习实训中发现,学生很难自主地发现经济问题,往往凭直觉和经验漫无目的地分析经济问题,不能采用准确的经济学分析方法、原理或理论。
一、《西方经济学》实验教学模式
《西方经济学》课程是经济学专业的学科基础课,掌握基本的经济学原理及经济学思维方式是对学生素质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如何通过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来培养自己的经济学应用能力,对于经济类专业学生来说是一个具有普遍性和现实性的问题。《西方经济学》以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重点培养学生对经济学基本理论的理解能力和经济学思维方式。在教学模式的选择中,不但要凸显《西方经济学》作为学科理论基础的地位,更要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思考、分析、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
实验教学模式是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有效方式,它通过体验式学习,突破了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活动空间的局限。通过对目前经管类大学生就业状况进行分析,要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构建一个从专业知识到经济环境下创新创业的能动系统,必须构建与优化经济学实验教学体系。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使上课变得轻松有趣,增加了老师的实战工作经验,培养了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实验教学模式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能动性、参与度,更容易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方式;除了提高学生经济学的应用能力外,还能提高其写作、口头表达、团队合作等能力。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实验经济学的发展,为经济学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式。美国高校以实验经济学研究成果为理论依据,引入经济学实验教学方法,弥补了传统授课式教学的不足。目前,尽管国内部分高校已成立经济学实验室,但真正将经济学实验模式运用于课程讲授中的较少,尤其是国内系统阐述经济学实验过程的文献更少,其更多只是对个别实验教学环节及片段的尝试。
目前,国内外关于经济学实验教学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角度的实验教学体系构建、微观角度的实验教学方式讨论以及实验教学过程完善三个方面:
(一)经济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
徐华(2010)从观念的转变、设置实验课程体系、构建实验教学平台、实验教学管理以及建设师资队伍等方五个面,对经济类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思路展开讨论。陈纪平(2012)基于就业能力培养视角,在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以就业需求为导向的大学本科经济学专业教学,需要构建一个从专业知识到现实环境下创业的能力系统,必须构建并优化经济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梅虎等(2014)从综合能力培养的角度构建经济学实验教学体系,从人才培养体系整体出发,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科学、系统的实验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是实验教学的重心。
(二)经济学实验教学方式的讨论
目前《西方经济学》的实验教学方式主要有三种:第一,课堂小实验;第二,案例分析;第三,大型综合沙盘演练。关于前两种方式的文献研究较多,汪芳(2013)基于《西方经济学》课程多层次的教学目标进行实验教学设计,提出了设置情景、观察现象、发现问题、提出假设、逻辑推演、验证假设、得出实验结果、运用实验结果的模式,将学生置身于模拟的经济环境中,让学生在亲身感受中主动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经济学理论的深刻理解而且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蒙丹、姚书杰(2013)基于能力培养将《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的目标设定为提高理论理解能力、增强理论运用能力、提升创新思维能力三个层次。舒燕(2015)总结目前国内高校在《西方经济学》课程中开设经济学实验,主要采用两种教学模式:第一,⑹笛榻萄ё魑课堂讲授的补充;第二,将《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内容整理、设计成若干个实验,以实验室中的实验为主。杨喻淇、李永波(2015)采用SMART原则改进经济学课程实验教学的开展方式,使学生能够目标明确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以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三)实验教学过程的完善
孙畅(2014)提出经济学实验课程设计应注重实验过程与程序,实验设计要简短明了,选择适当的报酬激励形式。刘辉(2015)指出了开展实验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如实践教学方法不成熟,没有形成系统的实验大纲、实验指导书、操作指导方法;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脱节,缺乏相配套的实验环节等。卢翠亭等(2016)提出要注重实验教学中的教材改革,科学地把握和处理教材,使之真正实现回归于现实生活,贴近生活和实际,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变、教学方法与评价机制的完善与创新。
笔者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发现,目前的经济学实验教学研究主要针对经济学这一学科体系,尚未有针对一门课程(如《西方经济学》)设计完整的实验教学模式的研究,对于实验教学方法的探讨,仍主要集中在案例教学与课堂实验两种简单的片断实验方式上,尚未对大型模拟沙盘实验这一微观和宏观经济综合实训实验展开讨论。
三、教学环节设计与改善
通过《西方经济学》实验教学模式改革培养学生经济学应用能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基于远程、并行、交互性要求,涉及诸多影响环节,主要包括:
(一)课程知识体系设置
高校应根据《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目标,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个体差异、学习习惯、思维方式等对实验大纲进行取舍,合理设计一系列实验任务与教学内容。
(二)教学方法改革
高校应根据课程内容选择合适的实验教学方法,详细设计案例、小实验的过程环节以及利用模拟沙盘实验进行综合演练。教学方法要与内容相匹配教学,通过案例研讨、课堂实验等片段小实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体验、参与的过程中掌握理论知识。在学生掌握一定经济理论的基础上,阶段性地进行系统化的经济沙盘演练,从微观经济到宏观经济,从居民、企业到政府,逐渐增加市场主体,逐步贴近现实,最后运用经济学理论进行综合沙盘演练。
(三)配套教材、平台建设
高校应开发《西方经济学》实验教学的配套教材,教材以经济学理论为基础,融合实验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此外,还可以建设线上交流平台,实现与学生的远程交流。
(四)考核激励机制的设计
高校应考虑教、学之间的协作,增强“应用能力培养”指标的可度量性,激励教师的积极性,改变期末考试的考核制度,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考核,充分调动教、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制度化的能力培养模式。
《西方经济学》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的关键在于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双方的积极性,使改革的目标顺应教师和学生的需求,从而避免改革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阻力。
(作者单位为泰山学院)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工程造价预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