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儿童心理疏导内容范文

时间:2023-10-18 17:20: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残疾儿童心理疏导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残疾儿童心理疏导内容

篇1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6-0258-01

一、婴幼儿阶段的早期教育

婴幼儿是指0-3岁的孩子,早期教育要根据孩子们的生理、心理发育特点和要求,通过多种方式,在感知、认知、运动、语言、情感以及社会适应性等方面进行在其干预和引导,婴幼儿期是人生智力发展的关键期,早期教育能促进大脑的发育,机构中的保育员可观察孩子的脾气、性格、兴趣,让孩子通过眼睛、鼻子、耳朵等感觉器官,对周围环境中物体的颜色、气味、味道、形状等各种特性的认识,经常与孩子“说话”、“提问”、引导他们发声和发笑,尽早开发语言功能,教2-3岁的孩子看图识字、听音乐、做游戏,重点是把握好语言、智能、体能、感官等身心发展的顺序和规律,采取鼓励性学习,创造快乐环境,开发体能、想象力、社交能力,帮助记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正确的思想,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通过一起吃饭,听唱儿歌等活动,获得日常生活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得积极正面的亲情体验。

二、学龄前阶段的教育

学龄前是指4-6岁的儿童,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设立学前班,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领域开展以游戏为主的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培养儿童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增强儿童社会适应性,丰富儿童的感性知识,激发儿童早期智能。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要采用示范、引导等实践教学法,鼓励儿童参与体验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其兴趣爱好,满足其自身心理需求。情绪、情感的激发,自我价值的体现,社会交往技能的培养。如模拟小超市活动中,你采购,我售货,他服务,儿童通过身临其境地学习,更大限度体验交往的乐趣。从而感受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思想观念,在人际交往方面要使用文明用语,培养文明礼貌的小主人翁意识。在满足儿童心理、生理认识需要的同时,也提升人际交往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培养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奠定基础。

三、义务教育阶段的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对于有条件的儿童,福利机构应依据“融合教育”的原则,尽可能使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福利机构在做好课业辅导的同时抓好孩子的德育教育。这个阶段的孩子世界观还没有完全形成,他们的思想很容易受外界不良思想的影响,德育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在于发展与完善受教育者的道德品质。这就要求教育者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培养孩子的自尊、自爱、自主、自强的自觉意识,勇敢面对困难和挫折,结合他们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各种时机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通过各类有益活动,对儿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利用游戏、个案访谈和团队活动等形式,开展符合机构儿童心理发展需求的心理健康辅导,帮助儿童正确认识自己,克服自卑,懂得感恩和回报。对青春期儿童要给予特别关注,进行青春期教育,引导儿童掌握青春期相关知识,帮助其顺利渡过青春期。加强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培养讲文明,懂礼貌,守纪律的良好品质。争做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开展“比、学、赶、帮、超”的学习竞争活动,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组织体育和各种比赛活动,增强集体荣誉感,树立典型,培养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健全的人格,将来能真正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四、特殊儿童教育

1、视力障碍儿童特殊教育。对盲童的教育应尽早开发其听力、触摸感觉等能力以补偿其视觉缺陷,贯彻“语言和具体形象紧密结合”的原则,培养盲童对事物、空间、光感等的辨别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为其离开福利机构进入学校接受教育打好基础。

2、听力语言残疾儿童特殊教育。对聋儿应利用残余听力,进行语言训练,尽早开发触摸感觉等能力以补偿其听力缺陷,贯彻 “教学过程与形成语言相统一”的原则,通过配助听器、植入人工耳蜗、参加语言训练等方法,辅助聋儿学习用口语与人沟通的方法,掌握正确的发音技巧,培养其生活自理能力,为进入学校接受教育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