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课堂案例范文

时间:2023-10-18 17:20: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音乐课堂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音乐课堂案例

篇1

【关键词】音乐课堂;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一、音乐课程资源概述

所谓课程资源就是在设立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活动以及在制定评估方案中乐意利用的资源都称之为课堂资源。对于音乐课程而言,是培养初中生美育的重要途径,同时通过音乐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审美能力以及创造力,进而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而音乐课程资源,按照空间分布的方式,可以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所谓校内音乐课程资源包括学校空间内提供的资源,如教材、音乐室、音乐比赛等等,而校外的课程资源则包括学生通过网络渠道聆听音乐、参与各类校外音乐活动等。音乐课程资源还可以按照呈现方式进行划分,如教材等就属于文字性课程资源、光盘、模型就属于实物性课程资源,歌唱比赛、合唱练习等属于活动性课程资源,通过多媒体设备等属于信息化课程资源。除此之外按照开发利用程度来划分,音乐课程资源还可以分为待开发、待利用的课程资源和待完善的课程资源。本文将侧重对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进行探究。

二、初中音乐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与问题

(一)音乐课程资源开发主体单一

通过调查发现,初中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是由课程专家和教育行政部门进行研究和开发,然后在推广到各个区域,然而这种开发模式是不合理的,因为不同地域存在文化和经济的差异,这造成了不同地域的学生在音乐课程资源的需求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在这样的开发模式下,音乐课程资源不一定符合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同时也需要音乐课堂的主体:学校、任课老师、学生甚至家长的共同开发。

(二)开发主体缺乏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

在初中,由于音乐被认为是“副科”,因此并不被学校的领导和老师重视,甚至学生对音乐的学习也不慎重视,在这样的情况下,音乐课堂的主体从学校到学生,都对课程资源开发不重视,即便有一些资源也不能充分利用。

(三)音乐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空间分布单一

我们知道音乐课程资源分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但是通过调查发现初中音乐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空间分布较为单一,只能有效利用部分校内课程资源,并不能对校外的大量课程资源进行利用。然后校内课程资源比较是有限的,再加上部分地区经济欠发达,校内设施不完备,因此学生的音乐学习无法得到有效的保证。

三、初中音乐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策略

(一)教师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教师是开发课堂资源的主体,对于教师资源,应该进行充分的培训,让教师得以充分认识到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性,并能有效对音乐课程进行开发和利用。例如可以对教师进行理论学习的培训,并通过经验交流和案例分析一体化的培训方式让教师对课程资源进行理论学习,并通过经验交流可以掌握一定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经验,再通过案例学习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有效运用到音乐课堂中。

(二)学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在学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首先要重视对学生实际情况的了解,运用调查的方式对学生的课堂需求进行精准的掌握有利于教育工作者把控课程资源开发的方向,让音乐课堂的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除此之外应重视起学生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的主体地位,因此应发挥学生在音乐课程中的能动性,鼓励学生对课堂计划建言献策,同时对于部分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并让学生充分调动课上资源与课下资源共同完成,使学生真正称为课堂的主人。

(三)课本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由于音乐课本的内容具有普遍性,因此在开发和利用课本资源时应根据学生的情况灵活掌握,可以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情况下,通过合理增减的方法,让学生喜欢学习,并能在学习中有效提高音乐素养。除此之外,教师在音乐教学中也可以根据节日、活动以及其他学科的教学进度,对音乐教材的内容进行顺序的调整。例如在学习《步伐之歌》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将授课时间与建军节相结合,并将德国的《猎人进行曲》进行删减,补充一些我国军队的歌曲让学生们进行学习,这样可以将这一单元整合成军队之歌的专题。

综上所述,本文对音乐课程资源进行可概述,并提出了当前初中音乐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而对初中音乐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策略进行了探讨,希望可以让初中音乐课程资源得到有效的开发与利用,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让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得到有效的培养。

【参考文献】

[1]乔建中,郑德渊主编.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台南艺术大学民族音乐学研究所编,音乐文化[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篇2

关键词:网络技术;初中音乐;学习;影响

【中图分类号】G633.951

一、网络技术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活跃性

在初中音乐的教学课堂中应用网络技术能够丰富音乐教学课堂,并营造一种充满活力的课堂气氛,通过网络技术的应用不仅仅活跃了初中音乐课堂,而且一定程度上也达到了初中音乐教学实效性的目的。一般而言,传统的音乐课堂比较枯燥的,但是网络技术应用在音乐学习中能够把活跃生动的画面直接展现在初中生面前,因为网络上有着丰富的音乐学习资源,学生能够在网络中尽情的享受音乐学习所带来的乐趣。

在初中音乐课堂中应用网络技术时,音乐老师可以通过组织课堂活动来提升学习效果。比如在“保卫黄河”这一内容的学习当中,老师可以事先备好课件并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播放,通过在课堂中加以音效的烘托,能够让学生们感受到音乐的学习充满了乐趣与激情,从而也可以间接的提高学生们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不仅如此,音乐老师在组织活动的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自主来体验音乐的魅力和感受,这样也可以增强学生的表现力并有效提高课堂的活跃气氛。

二、网络技术提高了课堂教学的直观性

初中音乐传统的教学方式中主要突出的是老师的作用,很多情况下单纯依靠老师的讲授来进行学习。在初中音乐课堂上普遍都缺乏一种活跃的气氛,严重的影响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音乐教学的时效性也被限制了。但是初中音乐学习上利用网络技术就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音乐的积极性,并改善当前音乐教学模式讲话的现象。例如在学习“民族艺术风格”这一内容时,音乐老师便可以突破表达上的限制问题通过多媒体播放相关课件来加以展现,从而提高了音乐课堂教学当中的直观性。

音乐作为一门高雅的艺术不仅可以提高人类的文化素养,而且能够在初中学习的过程中陶冶情操。而网络技术应用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当中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能够让学生们较为直观的体会音乐的魅力。正因为网络技术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因此音乐老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当中可以将枯燥的音乐知识和理论转化为音乐或视频画面并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提高学生们学习音乐的热情并降低音乐教学和学习的难度。

三、网络技术提高了学生视野的拓宽性

音乐其本身就有一种独特的文化内涵,因此初中音乐的学习不仅仅能够陶冶学生情操,而且还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引用网络技术可以带领学生们学习更多的音乐知识和了解所学音乐的文化底蕴,这样不仅仅可以加深对音乐知识的认知,而且对于学生视野的拓展也有重要的意义。随着我国初中课程标准改革的推进,在初中音乐教学活动中老师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意识,从而在具体的学习中体验和感受到音乐的魅力。比如教师在教授音乐乐理等理论知识时,教师可以在网络上搜集乐理的产生及演化过程并详细的对学生讲解,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学生对音乐知识的了解。

音乐知识实际上和其他学科是紧密联系着的,因此通过在音乐学习中应用网络技术能够在无形之中打开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同时由于网络具有丰富的音乐资源,其音乐知识也是非常广泛的,学生在查询音乐资料时也一定程度在接受其他的音乐知识。比如在学习京剧时,学生们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到更多更详细的北京文化及音乐知识,并通过这些知识的媒介作用,还可以帮助学生们了解我国其它国粹的背景文化,例如中医学、茶文化等多个方面。由此看来,网络技术提高了学生视野的拓宽性。

四、网络技术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全面性

众所周知,音乐这门学科本身就是一门非常有创新和丰厚艺术底蕴的学科,但是在我国初中音乐的教材上内容十分缺乏,学生难以对音乐知识达到全面的理解。在我国初中音乐教学活动当中,音乐教材的知识面比较狭窄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们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但是网络中音乐资源和知识非常丰富,所以网络技术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全面性。加上音乐课的所涵盖的知识非常多,学生可以在学习音乐知识的过程中利用网络加深其他方面知识的了解。而且由于我国初中现有的音乐教材中内容比较陈旧,也导致了我国音乐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的缺失。

另外,因为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逐渐走入了千家万户,而且网络所包含的音乐知识能够迎合时代的发展并给初中生们的学习带来极大的便利。在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中,初中音乐老师往往是照搬教材知识并给学生讲解,因此造成了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片面性。但是通过在初中音乐教学课堂应用网络技术,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多样化音乐学习知识、营造音乐学习气氛,从而有效改善当前初中生音乐知识学习不全面的现象。比如在音乐乐器的学习上,老师可以通过互联网检索到很多的乐器知识、图片及视频,不但可以帮助学生们了解更多的乐器知识,还能够让学生们全面的学习乐器知识。

五、结论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进步,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技术得到了很大的飞跃。这对于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深化也具有重要的作用,从而也对初中音乐课堂的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挑战。在初中音乐课堂中应用网络技术不但能够有效的促进课堂教学模式多样性的发展,而且对于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时效性也具有重要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网络对于初中音乐学习的影响非常大,随着网络技术更加深入的发展,网络技术与音乐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将会促进我国未来音乐教学网络化的发展。正因如此,在初中音乐的教学上应该加大网络技术的应用,这对于实现我国网络的发展、音乐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后现代;高效课堂;多元化;音乐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3-0246-02

随着后工业社会的到来,后现代的理念也随之产生。后现代(Postmodernism)是一个从理论上难以精准下定论的一种概念,因为后现代主要理论家,均反对以各种约定成俗的形式,来界定或者规范其主义。现代范式与后现代范式的区别在于:现代范式是一种封闭的观点,而后现代范式是一种开放的观点,两者之间差别在于对事物的看法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后现代的理念中注重多元的理解。我们的音乐教育也在不断地探索之中,如何搞好我们初中音乐高效课堂建设是每一个音乐教师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在后现念慢慢兴起的这个特殊时期,我们不妨借用这种理念来丰富我们的课堂。我对后现代的理解,最主要的就是看事物都要用多元的眼光去看待,我们的音乐课堂也是,不能局限于简单的歌曲教学或者欣赏教学。在本文中,我将从三个方面去论述后现念在初中音乐高效课堂建设中的运用:

1.教学内容的多元化

音乐是一种整体性和包容性的文化,音乐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提倡学科综合。以音乐本质为主体,将初中音乐与多学科融合在一起的音乐教学,不仅突出了音乐文化这条主线,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而且开拓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充分体现了教学内容的多元化。

1.1 音乐学习种类的多元化 所谓教学内容的多元化就是在音乐课堂中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学习的内容要呈现丰富多彩的一面,而不仅仅是只对作品的欣赏或者只对作品的演唱的内容单一的教学。我们可以从多方面进行系统教学,除了欣赏、演唱以外,我们还有很多的内容可以引进到我们的课堂。如器乐演奏、音乐创作、舞蹈、戏曲等等,这些都是可以用来丰富我们的课堂的。另外,我们的音乐课堂绝大多数都是对古典音乐或者经典音乐教学,而我们的学生却对流行音乐情有独钟,我们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兴趣不相符合,因此也出现了学生喜欢音乐,而不喜欢音乐课的现象,这是值得每一个音乐教育者深思的问题。那么,我们是否可以用后现代的开放的观点去看待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在很多人的眼中流行音乐是一种消极的音乐,没有太多的精神内涵,因此许多的音乐教师不太敢把流行音乐带入我们的音乐课堂,怕影响了我们音乐课的质量。但是我们也可以换一个角度去看待流行音乐,不是所有的流行音乐都是消极的,也有积极向上的,励志的作品。我们可以借用这些作品来丰富我们的音乐教学内容,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出发,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1.2 单一教学内容的多元教学 所谓单一教学内容的多元教学即在一个教学内容的范围内用多元的思维教学。

2.教学模式的多元化

我们现在都在提倡音乐教学改革,音乐教学的模块式教学,全面反对传统教学模式。一提及传统教学模式就会让人想起落后的教学模式,但我们有没有想过传统音乐教学模式能够运行这么多年,是否也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呢。在我们全面倡导新教学模式的同时,我们不妨可以运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我们也许会收到不一样的效果。

3.教育评价的多元化

所谓教育评价即根据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或教育目标,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地搜集信息,资料的分析、整理,对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从而为不断完善自我和教育决策提供可靠信息的过程。初中的音乐教学从属于音乐审美教育,其内容和要求都是从感受与表现音乐的情感需要出发,不作过高过难的要求,因此,以往那种把演唱、演奏、读谱视唱割离开进行评价的方式是不可取的。新课程指出,音乐教学评价应以音乐课程价值和基本目标的实现为评价的出发点,建立综合评价机制,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利用评价促进学生发展,体现初中音乐教育多元化的特点。

3.1 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我们现行的评价方式绝大多数会运用考试的形式,用量化的模式进行评价。这是一种简单的评价方式,却不是最佳的评价方式,因为这种评价模式简单易操作,所以我们很愿意运用它。但是,这种评价方式存在着不足的地方,无法全面的评价学生。我们的音乐课更是如此,我们的音乐是一门感性化的课程,音乐成果的表达是可以多种多样的,如果仅仅用考试的方式是无法全面评价学生的,学生也会为此受到不公平的评价,大大打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因此我们必须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去全面评价学生,让学生也得到全面的发展。

3.2 评价内容的多元化,我们很多时候都会用好于坏来评价学生,这是一种二元评价体系,但是这种评价却无法贴切的进行评价,只是从一个笼统的方面进行评价,那么这样的评价就缺乏具体性与全面性。因此我们在评价学生时要运用多元的思维进行评价,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如演唱角度,欣赏角度,表演角度等。让学生有一个准确而全面的评价。

我们的音乐课改在不停的深入,我们的音乐教学也在不停地做着改变,不管什么样的改变,唯一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所谓全面就是一个多角度的,多元化的思维。想要我们的学生在音乐课堂上得到全面的发展,我们的音乐课堂就必须做到多元思维。用多元思维丰富我们的音乐课堂。

参考文献

[1] 《后现代音乐教育学》 管建华著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

[2] 《音乐教育的多元文化视野》(美) 威廉·M. 安德森, 帕特丽夏·希汉·坎贝尔编 曹水清等译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3] 《后现代课程观》 (美) 小威廉姆 E·多尔著 王红宇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篇4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音乐;教学模式

初中音乐教育是美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一轮的课改的推行,在新课标体系下,对于初中音乐教学也有了新的要求,要求音乐教学的内容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并对于学生解决社会问题有一定的帮助,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因此,在新课标下,初中音乐教学必须积极开发课程新资源,并以多元化的视角对音乐教学进行审阅,探讨初中音乐教学的新模式,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新课标的要求。本文将主要从初中音乐的教学视角、方式、重心和评价方式几个方面对教学模式进行探讨。

一、转变教学的视角

由于新课标要求初中音乐教学必须要尽量的贴近初中生的实际生活,并有益于学生解决社会问题,进而提高初中生的音乐休养。故而在新课标的实际教学过程,初中音乐教师必须要积极的转变教学的视角和其原先的课程教学价值观,从多方面、多渠道的开发音乐课程的新资源,从初中生的实际生活中去寻找相关的素材。

而在人类社会中,音乐是无处不在的,尤其是在中国这种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的国度,在各种生活生产活动中,都伴随着许多的音乐。比如说各种节日、庆典、婚丧的礼仪音乐,影视作品中的背景音乐或者一些健身、舞蹈、广告的实用音乐等等。

这些音乐都是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所以,初中音乐教学,就必须要了解这些相关的音乐作品,进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并让良好的音乐素养能够伴随终生,提高其生活的品味,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对于具体的教学设计而言,首先就要先引导学生从其生活的实践体验中去发现音乐,体验音乐,并将之与社会上的一些生活现象或者音乐现象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从而激发学生去自主的探讨音乐与人生、社会之间的关系,是的初中音乐教学成为一门具体、生动、活泼兼具艺术化的生活体验。

二、转变教学的方式

教学方式的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一个是从音乐本学科延伸到其他相关学科。

为了让学生对于音乐有实际的体验,除了课堂内的教学之外,还能够让学生去主动收集课堂之外的一些相关音乐资源,并将之运用于初中音乐的教学之中,从而将音乐教学从传统的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学生实际生活之中。比如说,对于《义勇军进行曲》的学习,就可以让学生去通过网络、书记等一些手段方法手机相关的资料,从历史的角度去看待该音乐中所要表达的内容与情感,也可以让学生尝试着用自己的音乐与会对之进行简要的表述。

另一方面,初中生接触音乐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甚至连初中所需要学习的一些课程中也蕴含着不少的音乐资源。所以对于初中音乐的教育,也必须要持开放的教学态度和广阔的视角。比如说,对于英语的学习,可以多鼓励初中生多多听听一些高质量的英文歌曲,了解英文歌曲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其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得学生将对于英语的学习与音乐的学习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也更有利于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

因此,初中音乐教学,必须重视对于一些课外音乐、社会音乐资源的寻找,使初中生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随时处身于良好的音乐环境之中,从而不仅提高了其音乐的素养,也能舒缓其学习的压力,放松身心。

三、转变教学的重心

对于教学重心的转变,主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1.丰富学生的音乐体验,重点培养其表演的能力

根据新课标的相关要求,初中的音乐教学必须要“培养学生自信地演唱、演奏能力及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使学生能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

因此,在初中音乐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对于每一节音乐课程、每一个音乐知识点的教授,做好正确的引导和启发的工作,使得学生在每一次的音乐学习过程中都能够体验到属于自己的情感体会,享受音乐带来的美感,并愿意与教师和其他同学一同分享这些体会。

2.加强初中音乐的人文内涵

音乐源自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具有强烈的人文属性。在初中音乐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对于音乐人文内涵的熏陶,潜移默化的陶冶学生的情操,并加强其群体意识。比如说对于合唱的排练上,必须让学生明白自己所要负责的工作,自己的音色和力度等等,加强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

3.培养学生的个体创造能力以及探索的精神

音乐是一种创造性十分强的艺术,它提供给人们的是无穷无尽的自由空间,让人能够在其中尽情的徜徉。如果只是将音乐的创造性局限在一些音乐的教学内容之中,不可能充分的发挥出音乐的美育功能。因此对于初中音乐的教学,必须将音乐的创造性单独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进行研究,才能培养学生的个体创造能力,加强学生的探索精神,使音乐的作用更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

四、转变教学的评价方式

教学评价方式是所有的教学工作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教学工作的质量一个重要的手段,对于初中音乐教学也不例外。

对于初中音乐的评价,应当分为课程管理、教师和学生三个层次进行,其方式可以采用自评、他评、互评等等形式,并注意将形成性的评价与总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关于音乐的实际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主要的评价内容,要加以充分的关注,可以进行文字描述的定性评价,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量化测评。

初中的音乐教学是美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必须根据新课标的相关要求,完善初中音乐的课程体系,探讨科学的教学模式,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推进美育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建敏.如何提高初中音乐教学水平[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3)

[2]王安国.音乐教学研究与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6)

篇5

一、初中钢琴教育的背景及其意义

自从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与完善,钢琴教学建设进程也始终持续推进,渐渐地在各类年级音乐课中占有一定的比重,使得广大初中学生对于钢琴知识以及演奏技巧有了一定程度上的掌握,能够表现出基础的水平,激发了他们对于钢琴音乐的兴趣。一节高水平的音乐课,结合现代化的网络、多媒体电子音乐教学,相较之下,则需要另外一种最传统、最经典、最优秀的音乐直接传播媒介,正是初中钢琴教学所存在的重要意义,既可辅助其他相关音乐教学,也可以单独成立一种钢琴模式的音乐教学体系。

二、钢琴教学的“三强”特点

现代钢琴被众多的音乐家们誉为“乐器之王”,直接印证了为何现代初中音乐教学尤为注重对于钢琴教学的应用意义。钢琴教学有“三强”的特点,即艺术性强、技能性强、实践性强,而整个初中钢琴教学也是去挖掘其中的“三强”特点,让学生们能够懂钢琴、爱音乐,增强学生们的音乐创造力、扩散性思维等因素。

三、钢琴教学的应用

1.传承传统教学模式。在初中音乐教学的进程中,钢琴作为乐器被早早地使用在音乐课堂上,被定义为辅助伴奏的功能。然而现在的钢琴教学是以钢琴为主的音乐教学模式,但考虑到音乐教学的范围广,不局限于钢琴教学,钢琴应当继续传承传统教学模式:伴奏。如此做法,可以把钢琴教学与其他音乐教学相结合,让学生们能够在音乐课堂上多元化地学习,鼓励学生课堂自主,教师则用钢琴为其演唱的歌曲作伴奏,形成一种初中音乐教学的互动陛。

2.黑白键的律感训练。52个白键和36个黑键组成了钢琴的键盘,从而演奏出各种优美的音乐。在基础的钢琴教学时,正是需要88个黑白键帮助学生们能够抓住对于音乐的律感,培养他们熟悉更多的“节奏”。音乐教师用钢琴中最简单的常规黑白键对一些学生们熟悉的音乐乐谱进行演奏或者伴奏,从简单的表演中,让学生们渐渐地掌握“律感”,对于拍子、小节、段符等等常规技巧初步掌握。

3.音乐教师与学生们互相教学的教学案例分析。(1)经过一定时期的钢琴音乐教学,学生们对于钢琴知识和掌握初步节奏技能,考虑到学生们对于钢琴音乐的欢喜程度不一,音乐教师给予他们一些曲子供选择,于是学生们在《歌唱祖国》、《让爱住我家》和《让世界充满爱》三首之中选择一曲,最终学生们选择了《歌唱祖国》o(2)音乐教师先采用多媒体音乐播放Mv画面,同时自己现场用钢琴进行演奏,利用多媒体直接在屏幕上展示《歌唱祖国》的钢琴曲谱。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把《歌唱祖国》的曲谱分成几组,让每个小组轮流演奏其中一段,其他小组认真观听。(3)每个小组轮流推荐除组长外的一人,来表达对于整首《歌唱祖国》所表达的情感和演唱本组组长所弹奏的部分歌词。通过交流,大家得到的综合观点,《歌唱祖国》具有摇滚、大气、激进、霸气、流行、爱国等诸多感情。(4)坌合学生们5分钟,通过小组讨论,用纸张记录下来其他几组组长在演奏过程中,对于节奏、拍子和技巧上面的评论。音乐教师等待每组写下自己的看法,然后采取组长轮流阅读组员之间讨论的观点,参与彼此相互讨论。(5)音乐教师在此时,应当认真听取学生们之间的评论以及结合自己刚才对于学生们演奏时候的观察,给予一定专业程度上的解释,并评出优秀讨论组和优秀演奏组长。(6)布置课外兴趣作业。通过周末,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出一个现场演奏《歌唱祖国》全曲进行拍摄,并录制一首《歌唱全曲》,为期3周,通过电子邮件发送音乐教师,进行下一次实践课程的讨论。

4.钢琴结合原创表演,激发学生们的音乐创新。音乐教师可以通过一首首经典的钢琴曲,例如《蓝色多瑙河》、《月光曲》等,让学生们感受其优美的钢琴曲调,结合音乐原创的理念,大胆创新地去编排情景剧、小短剧、舞蹈,等等。不经意间,便把钢琴的学习带入到学生们的个人情感之中,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音乐钢琴教学的举措。

5.利用对比模式,激发学生们对于钢琴的兴趣。当代初中音乐教育,多媒体电子音乐也是占了部分比重,并逐渐地超越部分传统乐器。音乐教师以一首普通的电子音乐曲的播放,和自己进行这首曲子的钢琴演奏。首先让学生们发言,阐述钢琴演奏和多媒体电子音乐之间的优缺点。然后重点阐述钢琴的几大优点:音域宽广、音量变化幅度巨大、最理想的多声乐器、独立完整的音乐世界、容易学习的入门乐器等等。用一些鲜明的例子去反衬出钢琴的优点,同时略带谈及现代多媒体电子音乐的优点,最终用对比的方式,去证明钢琴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四、总结

篇6

一、案例分析

有这样一个真实案例:音乐教师在一节音乐课上准备教授学生一首女高音独唱《我爱你,中国》,而学生的反应则是:都什么年代了“还教我们唱这个,教我们唱流行歌曲吧。”有的学生甚至唱:“我爱你,爱着你,就像老鼠爱大米”。通过初中音乐教学中的这一现象,音乐老师何为?初中音乐课往何处去?如何处理音乐教学中的雅与俗的关系?这些都是横在我们音乐老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解决方法

(一)摆准流行歌曲在普通音乐教育中的地位

普通音乐教育内容的全方位性,为当今世界许多国家所重视。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我们不可能回避这一课题。我们的音乐教育,无疑应包含中国传统音乐、新音乐、欧洲古典音乐、及包括流行歌曲与“新潮音乐”等现代音乐在内的古今中外一切优秀音乐文化成果,但其中也必须有主次之分。不给流行歌曲一个适当的位置不行,把这个位置摆到不适当的高度上去也是不可取的。

(二)改变:“重技轻乐”现象,树立育人观念

作为音乐老师,我们应该明白,普通学校的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人,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要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音乐素养,能够喜欢音乐,懂得音乐,欣赏音乐,表现音乐这才是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宗旨,著名音乐教育家奥尔夫在教学法中强调:“不要求学生对老师所传授的一首歌或一个舞蹈进行不折不扣地模仿,而是要求师生在一起进行创造性的活动,”这就要求音乐教学必须从单纯的知识、技能训练转化为兴趣、素质、能力、个性的培养。

(三)淡化自我,确立学生是主体的思想

我们很多老师喜欢以自己的好恶来确定课堂教学的内容,也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自己喜欢民歌,便让学生都喜欢、宋祖英,自己喜欢二胡,就不厌其烦地让学生听《二泉映月》《良宵》。这种教学思想总体而言还是感性的,过强的自我意识在左右着教学向理性化方向发展。

(四)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拓宽欣赏视野

音乐老师不能老是在自己过去所学的范畴中自以为是的散步,拒绝一些现代的东西,流行音乐中也有经典之作。贝多芬的作品未必都是经典,流行歌曲并非都是靡靡之音。因此,做老师的应胸襟开阔,雅俗并包,这样才能适应学生的不同需求。

(五)寻找当代与传统的契合点,从根本上矫枉学生的音乐欣赏习惯

要解决学生欣赏习惯的当代与传统的落差,就应该从旋律着手,让学生先欣赏一些以前未必是最经典但却好听的音乐作品,因为习惯的养成,总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此这般之后,学生就会在心理上拉近与一些严肃音乐的距离,他们会发现在严肃音乐那张板着的面孔后,也有许多欢快跳跃的美丽的音符。

三、教学反思与研究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受专业艺术教育影响颇深,一直存在“重技轻乐”的倾向。在教学内容上,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忽视艺术感受、表现和创造力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上,重视专业学科教学的规律,而忽视中小学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及审美认识的规律。有的老师,自诩科班出身,懂的是真正的好音乐,对通俗音乐嗤之以鼻,听到学生唱流行歌曲不是冷嘲热讽,便是说上一堆让学生一头雾水的深奥道理,上课更是严肃得可以,满口术语,音乐欣赏不是贝多芬就是巴赫、柴可夫斯基等大音乐家的作品,歌曲也常常是《祖国,慈祥的母亲》《重归苏莲托》之类。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音乐积极性,于是便出现了中学生喜欢音乐而不喜欢音乐课的尴尬场面。

许多音乐课如同数学课一样有严格的教案,理性有余,情感不足,原本很能感染人,使人愉悦的音乐,由于教学内容和方法不当而变得枯燥无味,孩子们在其中找不到乐趣,不能进入音乐、热爱音乐。因此,强调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是音乐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篇7

江苏作为历史上许多朝代的地域政治文化中心,历史悠久,文化遗产极为丰富。江苏的音乐基础深厚,其中江苏民歌,在中国各众多民歌之中深具代表性和影响力,像苏南民歌《茉莉花》、苏北民歌《拔根芦柴花》、民乐《光明行》等广为流传,历久不衰。江南丝竹是具有代表性的民间音乐。江苏的地方戏曲表演艺术也是品种众多,名家迭出,现存的影响较大的有昆剧、锡剧、淮剧、扬剧、滑稽剧、淮海戏、柳琴戏、梆子戏等。带有江苏地方特色的曲艺也各具特色,其中苏州评弹和评话、扬州评弹和评话、徐州琴书、淮海锣鼓、南京白局等影响较大。然而,在这方如此肥沃的土地上,作为全国的教育大省,江苏的初中学生对江苏本土音乐的了解又有多少呢?

网络、电视、电台等成为学生与音乐接触的主要媒介,而这些媒体又被大量的流行通俗音乐充斥着。从心理学角度看,这些通俗音乐与民族音乐相比,旋律简单、舒畅,朗朗上口,歌词内容大多以爱情和青春为主题,此类内容恰恰为中学生的情感发展提供了宣泄的机会。因此,大多数中学生很少接触到民族音乐,对民族音乐知之甚微,更别指望欣赏到乡土音乐的美。以至于有的学生把《二泉映月》的曲作者刘天华说成是刘德华,这不得不让身为音乐教师的我无奈和痛心。

《新音乐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以激发热爱祖国音乐艺术的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可见弘扬民族音乐的重要性。随着新课改,初中音乐教材在不断地更新与完善,但笔者认为弘扬民族音乐要先从本地区乡土音乐开始,这样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从古至今,乡土音乐就是一部生动形象的地方史,它是人们美好愿望的寄托,也是本土人们社会生活的缩影。在内容上有不少取材于当地的民间传说,反映了本地的风土人情,在表现形式上符合当地人的审美取向,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学习、欣赏乡土音乐具有其他音乐难以替代的作用。优越的乡土音乐环境与基础,等待着课堂音乐教学去抓住精髓,体会精妙,评点特色,总结规律。让学生从乡土音乐入门,对民族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然后由学习而继承,由普及而提高,应是发展民族音乐的最佳途径。然而在多元文化交融的今天,我们江苏地区所使用的初中音乐教材中又有多少关于江苏本土音乐的内容呢?请随笔者走近教材,看看江苏地区初中音乐教材的使用情况:

在江苏地区初中音乐教学中,主要使用人教版和苏少版的教材。其中人教版初中音乐教材由“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个教学领域构成的。而苏少版由“表现与实践”(演唱、演奏)“感受与鉴赏”(欣赏)“活动与创造”三个模块够成。从以上两个版本的教材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人教版只有七年级没有江苏本土音乐的内容,八年级和九年级的四册书中各有一个单元通过“感受与鉴赏”教学来感受江苏本土音乐,另外,在“创造”和“音乐与相关文化”教学中也提到江苏本土音乐相关知识。在苏少版中,则恰恰相反,只有七年级有江苏本土音乐的内容,并通过“表现与实践”“感受与鉴赏”来实现的,八年级、九年级的音乐教学中都没涉及到。可见,不论使用哪个版本的教材(特别是苏少版),江苏本土音乐内容都很少。面对这样的现状,作为教师,有义务弘扬本土化,而作为一种文化,更应该传承下去。

在江苏地区初中音乐教学中,该如何把这样一种文化传承下去呢?又该如何培养学生对江苏本土音乐的特别情愫呢?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要想解决好这一系列问题,首先要加强自身修养和知识积累,同时加强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解读新课标,努力处理好“多元化”与“本土化”的关系,即:音乐教育要以本民族音乐为基础,然后尽可能地强调“多元化”……

现就以上想法作一具体阐释:

一、教师是课程理念的主要实施者,要实现民族音乐乡土音乐教育的目的,首先要培养、造就一批具有民族音乐教育能力的师资队伍。目前,江苏地区中学音乐教师队伍中,一部分教师没有或很少受过基础的民族音乐教育,缺乏系统的江苏民间音乐知识,对民间艺术只是略知一二,不甚了解,很难谈得上喜欢。音乐是情感艺术,如果音乐教师自己已经感动于古老的江苏民间艺术,在师生互动的课堂中,学生肯定可以在教师的感染下产生共鸣。试想一个不喜欢江苏民歌的教师怎能培养出喜爱江苏民歌的学生呢?可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不容忽视。因此,音乐教师应该主动学习、研究江苏的民族民间音乐,除了具有一定的民族音乐理论知识,能准确地区分苏南、苏北各地方、各类民歌,掌握典型的戏曲和曲艺音乐,如昆曲、苏州评弹等能力外,还要演唱一定量的江苏民歌的能力,除此之外,至少掌握一门民族乐器,并具有组织小型民乐队的能力。

二、面对江苏地区现行初中音乐教材中江苏本地区乡土音乐内容短缺,需要编写一套具有江苏民歌、地方戏曲、器乐曲等本土化音乐为内容的补充教材进行系统教授,这样学生就可以从与自己生活贴近的乡土音乐教材中熟悉本土的家乡音乐,从音乐的潜移默化中获得爱家乡、爱祖国的熏陶。

三、在教学中,有意识地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江苏民间音乐的兴趣

(一)以课堂教学为主,全面落实本土音乐教育内容

1.从学唱江苏民歌入手

江苏民歌色调清雅,如诗如画,生动地表现了江苏民间艺术的神韵,从苏北到苏南可谓是“苏北号子花”“苏南风情录”……最具代表性的有苏北民歌《杨柳青》《拔根芦柴花》、苏南民歌《茉莉花》《太湖美》《满江红》《孟姜女》《无锡景》《月儿弯弯照九州》等堪称音乐珍品,她们从田野走上舞台,其独特的魅力深深感染了中国和世界。在教唱这些歌曲时,首先要向学生介绍歌曲所包含的内涵,使学生充分理解词和曲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在学唱过程中自始至终接受民族音乐的情感教育和知识技能的训练。如:《茉莉花》,歌词是诗,唱出来是歌,节奏韵律是舞蹈,旋律线条里有图画……这正是江苏儿女孜孜以求地追求幸福生活的写照。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感受并体检:同一首《茉莉花》在使用不同方言演唱时所产生的不同情绪,用原汁原昧的扬州话来演唱,流畅轻盈;用苏州话演唱,柔美委婉;用普通话又是一种风味。另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唱唱哼哼其它变体的《茉莉花》,如中原的淳朴真挚、东北的潇洒明快,让学生通过比较,再来谈谈江苏民歌《茉莉花》的魅力,从而产生自豪感。又如:在《无锡景》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创

编歌词,通过《无锡景》优美的曲调唱出自己想说的话,使学生从内心喜欢江苏民歌。

2.从音乐欣赏入手

音乐欣赏是音乐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在欣赏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视听结合,靠直观画面音响去激发学生对民间音乐的共鸣,如欣赏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教师可以边播放《二泉映月》的音乐,边播放着无锡惠泉山的美景,这样学生在欣赏时,既有看的,又有听的,仿佛身临其境,再加上教师话语的引导,很容易感悟到主题思想,无形中产生强烈的爱家乡之情。

(二)走出课堂,广泛开展本土音乐教育

加强中学生的民族音乐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民族素质是一项全面的工程,它不仅需要课堂教学的重点培养,更需要课外、校外、社会业余文艺活动的有力配合。

1.组织各种业余音乐活动

为促进学生的本土音乐教育,有条件的中学可以组建一支“江南丝竹”乐队,组织各种江苏民间音乐(民歌、戏曲)比赛和民间音乐知识竞赛,巧用艺术节,为学生提供交流本土音乐的舞台,宣传江苏本土音乐,利用校园广播,创建民族音乐味浓厚的校园环境。

2.走出校园,开展校外民族音乐教育

在不影响正常课堂教学的前提下,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校外音乐艺术实践及民族文化交流活动,可以让学生去生活中找几首自己家乡的民歌,和家长一起学唱一段地方戏,如柳琴戏。学校还可以请来社会上一些知名的民乐团、民乐演奏家、戏剧演员给学生表演、做讲座。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电视搜集优秀的乡土音乐作品提供给学生欣赏,如央视的音乐频道和相关音乐网站。有条件的地方,也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相关文化节演出,类似的文化节演出乡土气息浓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感。

当今多元文化成为国际音乐教育的主流,但是,在强调“多元文化”教育的同时,不能忽视了“本土文化”的教育。“本土文化”是一个民族自身的文明,是人们世代相传的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里面包含有太多的思想和文化内涵。所以说,加强民族音乐教育,从小培养孩子们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创造良好的音乐环境,是民族音乐发展的关键。不论世界如何变幻,如何繁荣与发展,人们身居何处,音乐永远是最贴近心灵的声音,而民族音乐更是浸润到了心灵深处。这正是新《课标》中民族音乐地位最重要的体现,也是音乐教育矢志不渝的追求。面对如此富饶而美丽的乡土音乐,需要我们做的就是握紧这方沃土,呼吸她的芬芳。

参考文献:

[1]陈丽艳.《论民族音乐在新中的体现与运用》.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篇8

如何在日常的音乐课堂中放慢脚步,进行教与学的互动?下面试以初中音乐课“走进歌剧”为例,谈谈教学中具体哪些领域如何放慢脚步,最终启发学生多元的体验和认知。

一、启发式“慢陈述”,在教师充分的讲述中引发学生思想的微动

就音乐课堂现状而言,陈述的方式多种多样,有快似“机关枪”式的赶场陈述,典型特点是陈述教师充当表演主角,学生缺失有效聆听与吸收;有“蜻蜓点水”般的粗浅陈述,易导致学生对所学内容雾里看花,模糊之间不能形成音乐与学生间的思想互动;更有随意任性的陈述,极易使学生形成错误见解。

这里的陈述主要是指对知识性内容的精确陈述,即在音乐课堂中,根据学生一知半解的现象、音乐作品,音乐知识等需要教师进行及时有效的陈述。启发式“慢陈述”要求教师发挥陈述技巧性,更关注将陈述过程巧妙设疑,使其转化为一个启发过程,让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随着教师的启发进行思考、联想、生成,因此在这一看似教师唱主角的慢陈述过程中,学生的各种随机的想法已经在聆听中悄然诞生。

【案例1】走进歌剧――启发式慢陈述课堂实录

这节课的知识目标是:通过欣赏《饮酒歌》及《卡门序曲》,使学生初步认识什么是歌剧及歌剧以音乐为主的特点,并能理解回旋曲和序曲。因此在教学初始首先得让学生清晰的了解什么叫歌剧。

我没有直接抛出概念,而是运用“慢陈述”的手法让学生自觉地在体验中发现。一上课我指着大屏轻声地问:“如果你置身在这样辉煌大气的剧院里,你这会儿最想看到的是什么?”紧跟着学生的回答,我继续缓缓地表达:“你看,老师今天带来了一组图片,他们在表达什么?”启发到这里,也许是学生的情绪还没有完全集结,所以观察结果可想而知。不急,我继续点拨,到“再仔细聆听对照”,轻轻播放《饮酒歌》片段时,我才不紧不慢地设疑道:“这属于什么艺术表现形式?这种演唱形式跟以往我们所熟悉的当然是不一样的,所以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舞台表演艺术。”我在引导学生慢慢体验、观察的陈述中,大家初次接触的艺术表现形式――歌剧自然流畅地被学生接收并引发了探索的兴趣。

由以上实践可以看出,启发式“慢陈述”的进行要注重两个关键点:

1.由表及里、循序渐进地表达

教师根据所执教内容,应较全面地了解该内容的难易度以及学生认知的基础点在哪里,尊重学生现有的欣赏水平。对学生疑惑未知的音乐现象切勿急躁地推出,可以运用“由表及里”的“启发式陈述”进行循序渐进的表达,一步步追随学生的思维,推进他们的认知,真正使学生在课堂中由教师的表述细化为自己的思考理解各种未知的或模棱两可的音乐现象。

2.有意识地“设问+留白”

启发式陈述不等于教师不停地提问、不停地描述,而是指其表述略快于学生的思维,即“引导性语言+适度的留白”。师者在慢陈述中给学生指明一条正确的观察、理解方向,而学生在教师适度的留白中完成自主的思考,由此生成的认知是一种更强烈与记忆深刻的内心体验。

所以,这里的“慢”既是缓缓道来的从容的慢,又是顺着学生思维的“顺藤摸瓜”式的逐级体验的慢,更是教师故意制造“悬念”和学生急于想了解这两种矛盾冲突中的慢。启发式“慢陈述”,它给予学生一个更好的聆听、理解与表达的过程。

二、情境式“慢欣赏”,经典作品巧妙表达激发学生思想的碰撞

“走进歌剧”的教学目标、技能和方法:通过感受《饮酒歌》及《卡门序曲》的音乐情绪、主题的对比、演唱及律动让学生了解音乐元素,塑造不同的音乐形象。

作品有着超越画面的思想深度,学生往往好奇于表象而无力透过音乐去发现作品的精髓,因此传统的灌输式讲解会产生教师导出知识快与学生消化慢之间的矛盾冲突。为了避免上述状况,笔者实践了情境式“慢欣赏”,把大师的音乐作品借助一定的情境慢慢呈现在学生眼前,经典作品的巧妙表达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激起了学生思想的碰撞。

【案例2】走进歌剧――“情境式慢欣赏”教学片段

课堂中,教师可采用截取视频分段欣赏的方法来区分咏叹调和宣叙调。让学生置身在剧情中初听音乐第一幕唱段来体会男主角的演唱形式极其特点,理解他的心情如何;复听第二段体会女主角做何回答;再听第三段体会客人们的表现怎样,音乐如何体现。

欣赏作品时,教师可以这样组织文字:当时男主角阿尔弗雷多在女主人公薇奥莱塔举行的宴会中举杯祝贺,用歌声表达对薇奥莱塔的爱慕之心,薇奥莱塔也在祝酒时作了巧妙回答。第二段结尾处两人的对唱表达了他们互相爱慕之情,最后一段客人们的合唱也增添了这首歌的热烈气氛。这首单二部曲式的分节歌以轻快的舞曲节奏、明亮的大高色彩及六度大跳的旋律动机贯穿全曲,表现了主人公对真诚爱情的渴望和赞美,充满青春的活力。同时又描绘出沙龙舞会上热闹、欢乐的情景。

由这一课堂实践的有效达成,我发现情境式慢欣赏的开展要注意以下细节:

1.精炼欣赏作品,凝练欣赏语言

“快餐式”课堂的欣赏常有铺天盖地的作品与图片信息,而有效的慢课堂则要求教师充分做好课前存精去粗的工作。教师要善于在海量的信息中选择最能体现教学重难点作品进行呈现,这里不需量的证明,而是质的保证。教师要善于捕捉作品中传达的音乐信息,再根据自身素质凝练欣赏语言,以少胜多,以集中性的体验促进学生更深刻的感知。

2.控制语速,把握好教学的节奏

教师进入课堂角色中,切忌心太急,要善于调节情绪并运用舒缓的语气慢慢地道出欣赏内容,这种“涓涓细流”式的欣赏方式会以教师自身的语态信息传达给学生自信、专业、坦然的气质,并能营造出宽松氛围,用以放松学生的心情,让他们更愉悦、更坦然地融入情境欣赏中。

3.巧妙设疑,增强学生的好奇心

初中阶段的学生还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慢欣赏的过程需要教师智慧地领悟哪些音乐作品足以让学生好奇,并对症下药地巧妙设疑,慢慢地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一旦引发了学生的兴趣,他们的描述也开始变得丰富而多元。

三、变化形式“慢互动”,在体验中生成学生自觉、有价值的发现

音乐课堂中有效的互动,非常符合新课改的精神,并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但事实上我们也看到了很多“虚互动”,即互动似乎只是为了给流水型课堂增加点浪花闪闪的变量,使学生成为教师引领下集体的表演者,昙花一现的热闹之后未必能让学生收获“音”和“乐”。笔者从“走进歌剧”这一课,根据学生的认识进行变化形式的“慢互动”,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音乐课堂教学切忌浮躁,时下热闹却不求教学深度的“满堂问”就是一种流行的通病。真正关注学生,音乐教师应该保持一种静心态,踏踏实实地研究教学内容,认真刻苦地钻研教材,关注、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悉心备好音乐课的过程中,凝练每一个课堂中会出现的问题,避免任性的提问、糊涂的应付和潦草的收场。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要抓住机会及时追问,确保在师生的互动中挖掘学生有质量的感悟。

在“走进歌剧”一课的具体教学中,笔者重点呈现以下几类问题:

其一是“体验式提问”。如在聆听了作品之后,笔者问:“这段音乐带给你哪些独特的感受?”遭遇课堂冷场之时,继续启发道:“说说你最直接的想法吧,一个词或者一句话都可以。”不强调丰富的描述,而是用追问式慢对话克服学生无从表达或羞于表达的心理,从简单的形容到开始慢慢的呈现想法,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其二是“发现式提问”。笔者在具体分析了作品之后,又抛出了问题:“这段音乐作品用了哪些乐器演奏来达到这样的效果的呢?”这个是需要学生仔细聆听才能回答的。有的学生能回答而有的会说错,这时候把容易出错的乐器音色作一个对比,学生马上会领悟。

其三是“质疑式提问”。“为什么要用这些乐器,如果换了效果会怎样?情绪会怎样变化?”在此课的尾声部分,笔者鼓励大家畅所预言。

可见,尝试追问式慢对话,可以更好地直面学生的内心,真正实现音乐与心灵的沟通。

四、反思

1.放慢脚步,更应关注学生的现有认知

作为教师,在这一课的实践中,笔者深深地感受到只有把自己放在学生的角度换位思考,揣摩、领悟学生对每块音乐学习内容了解的深浅和感兴趣的程度,才有可能在大量的相关学习内容中站在学生的层面选择经典的欣赏作品,组织合理的学习方法,呈现学生感兴趣的创作内容。可以说,放慢脚步的课堂就是为学生量身订做的课堂。

2.放慢脚步,更需要教师精炼教学内容

试想,内容多了,教师怎么可能放慢脚步。作为一线教师,我在常年的教学中也经历过一段特殊的时期――内容多了还想多,恨不得把所有自己认为重要的东西都在40分钟里传授给学生。但这种看似完美的想法最后有没有在学生增量的认知上得到体现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所以,放慢脚步的关键是教师,教师得学会牺牲,牺牲那些繁杂而无谓的东西,精选出不含水分的内容,然后才有可能在40分钟里慢慢地和学生共同感受音乐的美好。

3.放慢脚步,不等于忽视课堂的节奏,以慢取代一切

放慢脚步不是以慢取代一切。音乐教学不是“蜗牛式”的闲庭散步,还是要注重一定的课堂节奏。就如上文描述的那样,使学生从无到有慢慢地欣赏、感悟、表达。可以说有变化的慢才会派生出更有力度的课堂节奏。

朱熹曾说,“做事情要宁浅勿深,宁小勿大,宁下勿上,宁近勿远”,强调“要从我们能够做到、能够改变、能够尝试的地方做起”,对照正在实践的“慢教学”,这正是教师能够去思考、去组织、去改变,让学生在细微处感知音乐无限性的教学实践。

篇9

根据温州市教育局课堂变革实验项目要求,音乐学科初中学段促进“有效学习”课堂变革实验项目方案中提出:为了更好地落实n标理念,将“音乐评述”作为本次课堂变革的突破口。面对新要求,教师应如何激发学生的聆听欲望、撬动学生思维、触动学生心弦,引领学生恰当地“音乐评述”,切实发挥音乐的美育作用?

音乐学科的有效教学是通过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的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使学生对于歌唱、听赏、演奏、表演的方法、具有一定的音乐评述及评价能力。

案例描述:

1.《丰收之歌》一课在教学准备时的片段设计:

①针对初中高年段学生已具备的音乐知识、音乐技能及学习能力制定一个课前自主学习计划,即采用“目标型学习模式”主导教学。

②分小组合作探讨,在初听歌曲、感知歌曲中生成具体目标。如“聆听了这首歌已知道哪些内容?还想知道什么?”由此生成了目标内容,即“了解丹麦及其民族音乐”“了解中国有关丰收场景的民歌”“编一个丰收舞蹈”

③经师生进一步交流,完善新的目标内容。如“了解中国表现丰收场景的民歌”这一目标内容,发现表现丰收场景的中国歌曲很多,但究竟哪些是民歌,哪些又不是呢?这又产生一个新的评述主题。

2.《音乐与生活》一课在教学导入时这样设计:

①观看本校周一早升旗仪式的全程录像,学生讲述升旗礼仪。

②回忆在这个活动中音乐响起了几次?有什么作用?配合音乐进行的是什么画面?

③说说你还在什么场合听到过这段音乐?你的情感体验怎样?

案例研究:

上面的几个教学片断都突出了“音乐评述”这一重要环节,但在音乐新课程实际教学活动中,学生的“音乐评述”能做到我们预想与理想中的效果吗?“音乐评述”是否贴切音乐主题思想?于是,我们在反思中留下一个问题――学生是否懂得欣赏、会评述吗?真正地成为了课堂上的“知音”吗?这个问题的实质就是学生是否真正领悟音乐、理解音乐,生成了音乐评述的能力。

一、学生音乐评述能力的现状分析

1.学生的个体差异形成音乐评述能力的差异

学生的个体差异,是指个人素质结构上的差异。从教学的角度看是学生智能的差异、学习动机兴趣的差异,学习风格、方式的差异、学生思维的差异、学生接受与反应速度的差异、学生生活经验与已有知识的差异以及认知准备的差异等。

在上述的案例《丰收之歌》片段设计中的第二环节:分小组合作探讨,在初听歌曲、感知歌曲中生成具体目标。如“聆听了这首歌已知道哪些内容?还想知道什么?”由此生成了目标内容,即“了解丹麦及其民族音乐”“了解中国有关丰收场景的民歌”“编一个丰收舞蹈”……。现再例举这么一个众人皆知的教学案例:老师把《空山鸟语》两段音乐给大家听,要求同学们各抒己见,发挥创造力给它们取名字。于是,“流水欢歌”、“清泉”、“清澈的溪水”、“雨中的邂逅”、“舞”、“争执”、“百鸟争鸣”等名字诞生了。

2.学生对“音乐评述”参与度不高

在现实课堂中,还存在着教师“一言堂”现象,常有的是居高临下的说教,在欣赏音乐作品后便滔滔不绝地分析作品,漠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的独特性、自主性,把自己的想法、思想强行灌输给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音乐,师生间失去了人与人的相通相融,失去了情感陶冶、精神拓展的意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发挥,更没有空间让学生进行的音乐评述。

3.“音乐评述”中的“天马行空,现象

在音乐课堂中,教师经常有意营造一种非常宽松、活泼的氛围,以民主的态度,商量的口吻,讨论指导学生进行音乐活动,在活动中尽量放手给学生一个充分自由发挥的空间,尽量能使每个学生的思维都处于一种积极的、活跃的状态,从而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进行“音乐评述”。但上述的情况中常常不尽人意,这是为什么呢?

学习音乐,最怕的就是对音乐木然,没感觉,游离与音乐之外,这根本无法建立起与音乐关系的桥梁,更不能走进音乐,享受音乐。

二、改变“音乐评述”现状的对策

“音乐评述”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真正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成为课堂的主角,成为音乐课堂上的知音。

1.把学生的个体差异看作是巨大的教学资源

差异是个性的源点,是风格的雏形,音乐的不确定性和多维特征恰恰呼唤“一千个哈姆雷特”的产生。学生既有的知识、经验、智力、能力、态度、情感、文化背景等因素都构成了学生内在的“资源”,一个学生就是一个独特的“资源点”,所以,学生使教学资源变得非常丰富。教师要充分利用这种资源为教学所用,成为教学活动的动力之源、能量之源。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首先要承认学生音乐能力的差异,在思想、意识、行动上都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不能厚此薄彼,不要对少数音乐能力强的学生过分宠爱,而对那些音乐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就不闻不问、漠不关心。导致学生音乐活动的参与性不高,更谈不上对音乐的评述了。

2.扬长避短,找准正面评价的时机,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每位学生的音乐天赋、能力,都有差异,教师要能注意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关注学生的一切表现,随时随地发现,挖掘他们的优点。当学生勇敢积极地参与课堂,无论问题解决得如何,老师首先肯定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在课堂中从老师的及时评价中得到满足、自信和鼓舞,继而不断获得继续前进的动力,形成良性循环。

篇10

(1)写教学后记。新课改后,音乐课堂日显丰富与动态,教学成为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这就非常需要教师课后把课堂上新生成的问题,把满意与否的环节和片段,把成功的感悟和失败的体会都及时地记录下来,作初步的思考和简要的分析,为进一步交流与反思提供第一手的素材。如某一初中音乐教师在其公开课《采茶舞曲》后,颇有感触地写下:歌曲《采茶舞曲》若单纯作为歌曲教唱,会略单调,我因加入了茶文化知识介绍,茶道表演,及采茶歌录像片段,并科学进行引导,使整堂课内容变得丰满起来了,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体,真正让学生体味到课改教学给学习带来乐趣,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从中体味茶给生活带来的乐趣,及茶歌与劳动的密切关系。她写的这些正是她这堂课成功之所在。

(2)做案例分析。把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典型教学现象,及时收集以案例的形式予以反复的分析与研究,并以揭示其内在的规律,也是反思的一种重要形式。如某一教师的欣赏课《春节序曲》,教师先以观看“春节联欢晚会”开场的画面导入,使学生沉浸在过大年的喜庆气氛中,而后以小组为单位、以各种表现手段创设春节的气氛,有的小组表演小品,有的小组表演舞蹈,有的小组写春联、贴窗花、放鞭炮真是好不热闹。但听课教师对本课却颇有争议,认为本课从表面看,学生又作诗、又表演、又舞蹈、又写、又画,什么都有了,惟独没有音乐。课后该教师对本课作了认真的反思,认识到本课中自己没有处理好“综合性与音乐性”之间的关系,“音乐课的综合,是以音乐为本的综合。音乐课的综合,要把握好‘度’”,并写成案例存档,以期在以后的教学中改进,求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观摩他人教学。“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观摩各级各类公开课,研究课、优质课,通过学习比较,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异,从而提升自己促进发展。笔者每次听优秀教师上课归来,总是感触多多,想想同样一节课,自己会怎么上,别人怎么上,其中的差距在哪里?通过不断反思,提高自己。

(4)观看自己的教学录像。有条件的教师每学期把自己的一节课或数节课的教学过程用摄像机摄下来,通过再现自己的教学过程,让教师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分析自己的教学活动,这种反思方法能起到“旁观者清”的效果,是教学反思的一种较好的手段。笔者曾请一同事帮我拍一节课教学录像,看后简直“大跌眼镜”,“毛病”竟如此之多!之后有意识去改掉这些“毛病”,例如很多的“口头禅”,再看自己后来的上课录像,感觉顺眼多了。

(5)用网络论坛交流。现代网络技术的成熟和普及,为教师的交流反思提供了新的手段。在教师网络论坛中,来自大江南北的老师们可以消除地域屏障、学科界限、身份高低、平等的交流自己的思想、做法和困惑,是一种很好的反思交流形式。目前各市区教研室多有专门的网页和论坛,如*区音乐教研网,*教师教研网等,都是教师很好的交流平台和精神家园。

二、三种有效的教学反思策略

(一)增强反思的意识。

作为音乐教师,面对新课程,我们必须时刻提醒自己,教师的学科视野仍需拓宽,综合课程素养和能力仍需加强。新课程改变了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其内容的综合化和弹性化,充分扩大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支配的空间。教师必须摒弃传统的"照本宣科"式教学,在继续教育培训和日常课程活动中,注意学科之间的交流与渗透,关注社会生产、生活、发展的热点问题,自觉参与综合课程活动的实践与磨练,初中和高中的教师要互相了解课程的内容,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采取最合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整合各种课程资源,为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真正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二)提高反思的能力。

加强理论学习是音乐教师提高反思能力的知识基础。缺乏理论的反思只能是粗浅的反思,教师在实践中的困惑和迷茫也恰恰反映出对理论理解的浅陋和偏离。音乐教师可以通过自学理论、参加新课程培训、听取专家讲座、参与校本研究、参加进修等形式,主动汲取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使教学反思既在理论的指导下有效展开,又在反思中去把握理论的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