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医学分析范文

时间:2023-10-18 17:20: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精准医学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精准医学分析

篇1

关键词 尿沉渣自动分析仪 干化学分析 显微镜检查 筛选标准

尿沉渣分析仪和干化学检测的使用明显提高了工作效率,但作为过筛工具,其结果有一定的假阳性和假阴性。为了确保结果的准确性,科学的筛选标准显得尤为重要。笔者通过对2358例标本的检测及结果分析,制定了合理的UF-1000i和BW-500联合检测的镜检筛选标准,并在工作中加以验证,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仪器和试剂:Sysmex公司UF-1000i尿沉渣自动分析仪和配套原装试剂及高、低两种质控品。烟台宝威BW-500尿干化学分析仪及其配套尿11A检测试条及标准条。Olympic双目显微镜,台式离心机。

标本来源:我院2010年10月11~31日门诊病人1239例,住院病人1119例,要求留取新鲜中段尿立即送检。

方法:将尿液充分混匀后取尿液8ml左右于尿沉渣分析仪配套试管内采用UF-1000i自动进样系统先行尿沉渣自动分析,然后使用BW500进行尿干化学测试。另取10ml尿液于底部呈锥形的刻度离心管内用水平离心机1200~1300转/分离心5分钟后弃去上清液,保留0.2ml沉渣,轻轻混匀后取0.02ml置载玻片上,用18mm×18mm盖玻片覆盖后镜检[1]。所有标本均在2小时内检查完毕。UF-1000i与BW500连接于同一台计算机进行管理。显微镜检查尿液主要有形成分正常参考值[2]为RBC:0~3个/HPF;WBC:0~5个/HPF;管型:0~偶见/LPF;真菌:阴性。显微镜镜检结果超出此范围者为镜检阳性。尿沉渣自动分析正常值[3]为:红细胞:0~27/μl,白细胞0~36/μl,管型0~1/μl,真菌:阴性,超出此范围者为阳性。

筛选标准的制定:根据尿沉渣关键参数RBC(红细胞)、WBC(白细胞)、CAST(管型)、类酵母菌和干化学分析的ERY(隐血)、LEU(白细胞)、Pr(蛋白)的结果,按项目匹配原则对结果进行排列组合形成11种组合。以显微镜检查为标准,对11种组合进行统计学分析,根据每种组合的符合率判断该组合是否被采纳为筛选标准。

结 果

2358例标本经UF-1000i和BW-500联合检测,阳性1391例,其中沉渣分析仪结果阳性1082例,干化学阳性834例,二者均阴性967例。

11个组合与显微镜检查结果比较,见表1。表1显示,组合1、2、5、7的符合率比较理想,故将组合3、4、6、8、9、10、11定为筛选标准。在此7条筛选标准下,2358例标本的统计学分析结果,见表2。

经过后期500例标本验证,镜检率为17.20%,假阴性为2.40%。

讨 论

从尿液分析质量要求来讲,每一份标本均应进行显微镜检查,但工作人员的不足和标本的大量集中导致此项工作难以完成,此时高质量高效率的显微镜检查筛选标准便显得尤为重要。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1995年会议认为尿液干化学检查结果为白细胞、红细胞、亚硝酸盐、蛋白四项指标同时为阴性时,可视为尿内有形成分大致在正常范围内,可免除镜检,直接报告尿液内有形成分大致在正常范围内。此方法在临床工作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干化学反应易受氧化还原物质、药物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现象[4]临床导致误诊漏诊,实验室的镜检率也较高。以此为标准,本实验室镜检率为35.37%。

UF-1000i采用流式细胞仪的原理并使用2种含多次甲基荧光染料的染色试剂分别染色尿液颗粒和细菌,通过检测各成分的散射光强度和荧光强度对尿内有形成分进行分析。中华医学会检验学分会2009年满洲里会议就尿液有形成分检查方法达成共识认为流式细胞术法作为筛选手段,假阳(阴)性较低,较干化学有明显的优势。但由于尿中有形成分大小形态多变导致各成分的散射光强度和荧光强度互相交叉而产生一定的假阳性。同时UF系列每次检测标本量相当于50个高倍视野,其结果较显微镜检查更为敏感[5],曲明亮等亦报道UF-1000i检测尿红细胞敏感性高于显微镜检查[6]。本文表1显示UF-1000i检测尿有形成分的假阳性由高到低分别为管型(256/359)、类酵母菌(53/86)和红细胞(73/490),且作者发现细菌、结晶、红细胞、类酵母菌、可互相干扰导致结果假阳性。若以该仪器的阳性结果作为显微镜检查筛选标准,本实验室的镜检率高达45.89%。因此,根据本实验室特点,作者将干化学和尿沉渣自动分析结合起来制定适合于本实验室的显微镜检查筛选标准,最大限度的降低假阳性和假阴性,减少了镜检率,并经验证假阴性率

参考文献

1 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294.

2 熊立凡,刘成玉.临床检验基础.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72.

3 丛玉隆,马骏龙,张民等.现代尿液分析技术与临床.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130.

4 丛玉隆,马骏龙.尿液干化学分析与显微镜检查.中华医学检验杂志,1997,20(3):135-137.

5 李炎鑫,钟亚玲.UF-100尿沉渣分析仪不能取代镜检.临床检验杂志,2005,23(2):156.

6 曲明亮,李长荣,佟凤芝,等.UF-1000i分析仪尿干化学法和尿沉渣镜检法检测血尿的对比分析.中国医疗前沿,2010,5(4)62-56.

表1 2358例标本统计分析结果[例(%)]

篇2

关键词:微创外科;微创医学;精准医学

Abstract:Modern surgery made great progress in the past 30 years under the concept and theory of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minimally invasive medicine(MIM).The writer studied the concept and development of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and MIM,and thought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MIM is the mirror of the development of precision medicine.Precision medicine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individualized medicine.It should be an intact system,and it should be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MIM.

Key words: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MIM;Precision medicine

精准医学是2015年的热门词汇。在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精准医学发展战略,计划于2016年投入2.15亿美元来推动其发展[1]之后,中国也迅速出台了自己的发展战略。然而,目前所提出的精准医学都是借助于基因组测序技术、生物信息技术以及大数据对某一疾病类型进行生物标志物的分析与鉴定,寻找到疾病产生原因和治疗的靶点,同时对一种疾病的不同状态和过程进行更精确的亚分类,从而实现对疾病和特定患者的精确的和个性化的治疗。这一理念的提出能够推动现代医学的进一步发展。但是,如果做为一个新的医学体系来提出,笔者认为目前的理念还有一定局限性。

现代外科学在近30年里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微创、微创外科、微创医学等概念和理念的提出。我们对"微创"、"微创外科"、"微创医学"等概念和内涵以及发展过程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和分析,借鉴微创医学理念发展的哲学思想,对精准医学的未来进行了思考与展望。

1微创医学理念的发展

英国泌尿外科医生Payne于1985年第一次使用"minimally invasion procedure"这个词汇[2]。这个词汇被认为是今天微创外科这个概念的最早来源。事实上,微创外科被广泛接受和应用是继德国医生(1986)和法国医生(1987)完成了腹腔镜切除胆囊术并应用了"minimally invasion surgery,MIS"这个词汇之后。当时的微创外科的概念比较狭隘,它特指腔镜技术,而像超声介入技术、X线介入技术和纤维内镜技术都不属于微创外科;另外它在内容上强调的是技术,缺乏一个完善、系统的理念。虽然微创是临床医学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但以当时微创外科的概念和内涵并不能构建一个新的医学体系。2004年,王永光[3]提出微创医学的概念,标志着一个新的医学体系--微创医学的建立。

在微创医学的理论体系下,微创的理念向着诊断微创化,治疗微创化,人文社会微创化延伸。①诊断微创化:胃镜在传统基础上缩小了外径,由原来的9.8~12mm降至5.6mm。检查的途径也由从口腔插入改为从鼻腔插入,使患者的咽喉反射程度降到最低[4]。目前的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在不久的将来将被手持式血液分析所取代,这种分析仪所需的血液标本仅约0.2 mL,检测过程只需2 min。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更多的微创诊断技术和设备将出现,造福于人类。②治疗微创化包括治疗技术微创化和治疗策略微创化。微创治疗技术除了腹腔镜技术,还包括内镜外科治疗技术:主要包括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和经内镜括约肌切开的鼻胆管引流术(ENBD)以及肠镜下结肠梗阻内支架减压导管引流术等。介入治疗技术:主要包括超声或X线引导下的经皮经肝穿刺胆管引流术(PTCD)、胆囊引流术(PTGD)和腹腔脓肿引流术等等。微创治疗策略的提出是建立在微创医学的理念之上的。1993年,损伤控制手术概念的提出催生了"损伤控制性外科"理念。这一理念的确立和推广,不断推动越来越多的外科医师对急腹症的传统治疗进行反思,进而助推了多种急腹症治疗策略的转变,在严重急腹症及其并发症处理方面尤为明显,最具代表性的疾病为急性肠系膜血管病变、严重闭合性腹部损伤和急性重症胰腺炎等[5]。加速康复外科(fast-track surgery)是另一微创治疗策略,主要是通过优化围手术期各种处理,减少手术及其相关的创伤和应激,从而加速患者康复、减少并发症和缩短住院时间。③人文社会微创化: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的心理因素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微创医学的理念是在给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服务的同时,使患者在整个医疗行为过程中,心理、精神创伤降到最低,经济负担降到最低。

所以,微创医学理念丰富了微创外科的内涵,赋予了微创外科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在这样一个理论体系的支撑下,当今的微创外科发展的趋势是,①多元技术的组合应用,如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腹腔镜联合肠镜或胃镜等. 手术适应症的逐渐扩大。如腹腔镜技术由原来的择期胆囊切除术扩到急诊胆囊切除,由胃肠道良性疾病的治疗扩展到肿瘤的治疗。由简单的手术迈向复杂的手术,如目前的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治疗越来越遵循循证医学的依据,逐渐走向规范化。④技术与理念并行发展。微创外科不再单纯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理念。2微创医学理念发展的哲学思想

微创医学理念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当代外科学的发展。它给我们的启示是:理念和技术是一个学科的两个最基本要素。理念是技术发展的方向,技术是理念发展的手段。理念和技术是密不可分的,它们互相依存、互相渗透、互相转化、互相促进。所以对于一个新的学科,我们要善于发现其所处的发展阶段,在理念和技术两者之间选择相对滞后的一个去加以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一个学科更好、更快的走向成熟。

3精准医学发展的思考及展望

精准医学的提出是建立在现有高度发达的科技之上的。与现有高度发达的科技相比,目前的精准医学理念比较狭隘。精准医学的精髓不外乎是追求最佳的诊断、治疗效果,最小的创伤。所以从这一点出发,借鉴微创医学理念发展的哲学思想,笔者认为精准医学与微创医学是一脉相承的,精准医学应该是微创医学的继承与发展,不应该被简单的认为是个体化医疗。他同样应该是从诊断到治疗,从技术到策略,从疾病到人文的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精准医学中的精准不但是诊断上的精准,更有治疗上的精准;不但是医疗技术的精准,也要有医疗策略的精准;不但要有疾病管理的精准,也要有人文关怀的精准。

在精准医学时代,疾病的诊治将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肿瘤患者在接受治疗前首先行基因组检测,医生根据每个患者的基因组特点制定最佳的个体化治疗方案。经自然腔道内镜外科手术(natural orifice transluminal endoscopic surgery,NOTES)将依托先进的技术设备,能够胜任更复杂的操作,同时也将得到更多循证医学证据的支持,可能会成为精准外科的时代先锋。机器人手术在精准外科时代将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机器人手术系统向更小、更轻便、更方便移动方向发展将是必然趋势,并有望实现多方面的技术优化[6]。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光学分子影像手术导航技术正在迅速崛起[7,8],在精准外科时代将被广泛应用于患者的术中诊疗中。现代医学人文精神需要现代医生具备超于常人的一切优良精神品质:仁爱、利他、热心、周到、尊重、谦虚、果断、沉着,科学而不迷信、冷静而不盲目、进取而不保守[9]。而在精准外科时代,外科医生不但要具有上述一般的品质,还要倾听患者及其家属的声音,针对每个患者不同的疾病,不同的心理状态,甚至不同的家庭社会背景而给与更精准的人文关怀。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只有把精准医学作为一个完整的医学体系来发展,才能依托现有的先进的技术,更好、更全面地促进当代医学的发展。精准医学时代的到来必将带给我们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给我们带来新的挑战。

参考文献:

[1]赵晓宇,刁天喜,高云华,等.美国"精准医学计划"解读与思考[J].军事医学,2015,39(4):241-244.

[2]PAYNE S R,FORD T F,WICKHAM J E.Endoscopic management of upper urinary tract stones[J].Br J Surg,1985,72:822-824.

[3]王永光.微创医学--个新的医学理论体系[J].医学与哲学,2004,25(11):1-4.

[4]Haga Y,Esashi M.Biomedical microsystems for minimally invasiv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J].Proceedings of the IEEE,2004,92(1):98-114.

[5]李宁.外科新理念:损伤控制性手术[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7,27(1):28-32.

[6]唐鲁,李翠,李晓芳,等.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及其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5,29(6):1932-1934.

[7]Venugopal V,Park M,Ashitate Y,et al.Desig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n optimized simultaneous color and near-infrared fluorescence rigid endoscopic imaging system[J].Journal of Biomedical Optics,2013,18(12):126018.

篇3

问题一:医生眼里患者成了器官

由于临床分科的不断细化,医生的整体,观念在不断消失,医生只知道自己学科的专门知识,只探求人体某一个局部的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因此,前来就诊的患者在医生的眼里往往就变成了一个生了病的器官,医生只针对这一个器官进行治疗,但是有些局部病变却是全身疾病的局部表现,如果忽视了整体观念的话,就导致了一些患者的治疗效果并不明显。

问题二:“视触叩听”变成大堆检查单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到医院去看病,很多医生听完患者的大概情况后就会先开出一堆化验单,让患者先去化验,出了结果才能诊断、开药治疗。以往医生为患者检查所用的“视触叩听”、“望闻问切”等基本功已经被严重忽视,而今往往只偏重于临床检验,有的医生甚至离了化验单就看不了病。专家指出,人是一个变化的、复杂的机体,拿癌症来说,有的患者查到了肿瘤标志物,但却不是癌症;有的患者虽然没查出肿瘤标志物,但患者确确实实得了癌症,这种情况时有发生。因此,疾病的诊治需要整体把握,如果一切从检验出发、按指标下药,这种治病的方法可能会好心办了“坏事”,出现误诊误治。

问题三:重视症状却忽视了整体分析

症状是疾病的表现,是反映疾病严重程度和进展转归的重要标志,不同的疾病可以表现为相同的症状,相同的疾病也可以表现为不同的症状,同一种疾病不同症状的出现顺序也不完全一样,有的疾病很严重但症状表现却很轻,所以说患者的疾病表现千差万别。

目前由于分科太细,很多医生对自己专科的疾病症状了如指掌,而对其他专科的疾病则不甚了解,看到相关症状就按自己专科的相应疾病治疗,却收不到良好的效果,这就是光看表面症状,却忽视了整体分析以及与其他学科疾病的鉴别导致的后果。

问题四:对“症”治疗而不是对“病”治疗

药是人类抗击疾病的重要“武器”,随着医学分科的细化,市场上的药物种类也越来越多。

目前,很多医生治疗疾病往往是针对症状下药,一个药物对应一种症状,效果不好就改用一个,甚至加用一个。有些患者由于用药数量较多,症状虽然消失了,但是不良反应却出现了。

问题五:对于疾病只重治疗而轻视预防

篇4

作为多年致力于生物医学信息学的科研工作者,刘雷站在时代的潮头,综合应用多门学科,在基因组数据的分析与挖掘、生物网络的构建与分析、生物系统的建模与模拟、医疗大数据整合与挖掘、临床决策支持、精准医学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他用日复一日的勤奋与智慧,推动我国生物医学信息学向更高水平发展。

生物医学与计算机科学的双重人才

随着科学向综合性发展和大数据时代到来,各种交叉学科不断形成,生物医学信息学就是其中之一。

作为北京大学生物学系毕业的高材生,刘雷从一开始就选择了遗传学。后来,从中国科学院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的硕士到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系的博士,刘雷在专业上日益精进,不断获得突破。当时,康涅狄格大学有一位生物系的老师,热衷研究分子进化,刘雷在他的影响下,对生物信息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90年代,人类基因组计划正在轰轰烈烈地开展,生物信息学从中孕育而生。然而,生物信息学是一门交叉学科,融合了生物技术与计算机科学,这类复合型人才奇缺。刘雷抓住了这一契机,不顾别人疑惑的目光,毅然选择了到康涅狄格大学计算机系做博士后,从此成为兼备生物学与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1999年,博士后结束,由于刘雷既懂计算机又懂生物学,受聘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生物技术中心,组建生物信息学实验室并担任主任。在这里,刘雷进行服务器基础设施建设、基因组数据序列分析,还开课讲授生物信息的一些课程,各项工作顺利进行,成果迭出。“交叉学科存在语言的问题,你要听懂学计算机的人在说什么,也要听懂学生物的人在说什么。”在这种情况下,刘雷的双重学科背景为团队的沟通交流提供了便利,他一方面将生物学的问题转化成计算机的问题开展工作,一方面将计算机专用的算法与结果解释给生物学家们听,成为了不同学科之间沟通对话的桥梁。

为了适应交叉学科对不同专业人才的需求,生物信息学实验室招纳了计算机领域、生物领域、数学领域等不同领域的人才。刘雷在组建实验室的过程中对整个生物信息领域有了更加深切的了解,冥冥之中为他回国开展相关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助力我国生物医学信息技术

2002年,上海生物信息技术研究中心成立,研究中心的两位负责人在去美国访问期间,与刘雷一见如故。应他们的邀请,刘雷从2003年开始担任上海生物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逐渐与国内生物信息研究领域建立起广泛的交流和沟通。2007年,刘雷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正式回国,任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系统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研究员、上海生物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用所学知识报效祖国。

面对数量大、内容层次复杂的医学证据,要想从中全面、系统、快速的获取最佳的医学知识和证据,就必须借助计算机巨大的存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上世纪90年代之后,医疗信息化成为改进医疗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效率、把医疗卫生服务成本控制在民众可接受水平的主要技术手段。2010年,刘雷申请主持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数字化医疗工程技术开发”中的第二课题“医学知识库与临床决策支持系统研发”,旨在为临床提供更为便捷和随需而得的医学知识和证据获取途径,促进医疗水平的提高。

在这一科研项目中,刘雷带领团队围绕医学知识库的构建和临床决策知识系统的研发,开展了医学知识库构建技术研究、数字化临床指南知识库与决策支持系统研发、数字化临床路径实现技术与应用模式研究、智能化合理用药系统研发、以及数字化人体仿真建模与辅助诊疗技术研究。

刘雷说:“现在医疗电子化程度已经很高了,有电子病例等各种系统,但是这些数据都是分散的,相互之间并不联通。我们想要建立一个数据中心,将分散的数据集中在一起,并整理成体系,以利于数据挖掘。”基于此,刘雷与团队研发了数字化临床指南知识库与决策支持系统。“当医生遇到一个难题,计算机的决策支持系统会将相关知识推送给他,省去了医生查阅文献的时间。”而对基层医生,知识库提供了一个医疗指南,“比如遇到高血压病人,系统会给基层医生提示,显示该做什么检查、开什么药,来辅助临床治疗”。

刘雷认为,数字化医疗不但在医学信息化、生物信息的发展过程中会起到重要作用,而且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也大有裨益。“医患关系最大的问题是信息不对称。患者知道的很少,医生知道的很多,患者听不懂医生所说的专业术语。那么这时候还是沟通的问题,大家有误会就会造成医患关系紧张。”在刘雷看来,医学知识库和临床决策支持系统在给医生提供服务的同时,也应该给患者提供服务,要将医学知识库的知识进一步变得通俗易懂,让患者能够清楚了解。

曾经有医生不理解刘雷,“你们的工作难道要取代医生吗?”,他们认为,对患者解释医学知识只会浪费时间。刘雷解释说,“我是在帮你们,也是在帮助患者,让你们更好地沟通。只有这样工作才能更顺畅”。那么,如何让知识库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呢?刘雷设想,现在中国的病人太多,排队等候时间很长,可以将患者排队等候的时间利用起来,将一些知识推送给患者,这样一来,患者对病况有所了解之后,再和医生沟通起来就会容易很多。

像马儿一样驰骋

如今,回国已有8年,刘雷说:“我做了正确的选择。”他目睹了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见证了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中国大地上的一派欣欣向荣之景令他倍受鼓舞。“在国内,我有自己的实验室,承担大数据项目、‘863’项目,最近又在做精准医疗。这让我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精准医疗是个性化医疗的延伸,将促使医学进入智能时代,产生颠覆式医学创新。刘雷说,他不久前刚去天津做了题为“生物医学信息――从大数据到精准医疗”的报告,精准医疗研究已经成为各国科研和医疗机构以及企业界高度关注和大力投入的重要研究领域。据刘雷介绍,精准医疗是一个很庞大的项目,一是要做生物信息数据分析总结,二是做临床数据信息的采集分析,三是软件和产品的开发。最终,要实现从临床数据到样本、到分析、再到知识库和临床决策支持系统的整合。

如今,刘雷身任多职,学校、医院、研究院,他到处奔忙,乐此不疲。他笑着说:“我是属马的,奔跑是马儿的天性。”

篇5

关键词:体检者;早期诊断;脓毒症;C反应蛋白;血清降钙素原

脓毒症属于一种炎性、全身性的反应综合症,该病症除了病情十分严重外,其病死率极高,因此对患者进行早期诊治已成为挽救其生命、改善其预后水平的重要手段。对于脓毒症患者,在早期诊断工作中,C反应蛋白以及血清降钙素原属于其常见诊断指标,其中,前者为炎性指标,具有较高敏感性;后者有较高特异性,两种指标联合检测,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患者诊断精准性。为了提升脓毒症患者早期诊断精准性,本研究做了相关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06月~2016年02月在我院住院、实施对症治疗的36例脓毒症患者,设作疾病组,年龄30.4~77.7岁,中位数(49.3±10.11)岁;男性有19例,女性有17例。同期选择34名体检者进行对照,设作健康组,年龄31.2~79.6岁,中位数(50.3±10.76)岁;男性有18例,女性有16例,两组各项资料的对比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在两组内落实C反应蛋白+血清降钙素原检测方案:①本院所用检测试剂的生产商为宁波美康。②检测方案选择胶乳增强比浊法。③受检对象晨起后,取其10 ml空腹静脉血,均分为2份,予以离心5 min,转速调试至3000转/min。④分别检测标本中C反应蛋白值及血清降钙素原值。⑤检测流程严格参考设备、试剂说明书。

1.3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中,分析、统计各项数据时,选用统计软件的版本是SPSS 20.0,计数资料选择χ2检验;计量资料选择t检验;计量数据选择(x±s)代表。客观对照两组统计数据,如果发现对照结果有差距,则选用(P

2 结果

检测结果发现,疾病组入选对象C反应蛋白值(76.89±17.62)mg/l,血清降钙素原值(10.55±3.23)μg/l,健康组分别是(3.39±0.81)mg/l及(0.24±0.09)μg/l(P

3 讨论

曾明[1]等人调查、临床实践研究发现,脓毒症患者高危因素有:①器官移植;②严重性创伤;③肺栓塞;④大型手术;⑤长时间接受侵入性治疗;⑥长时间卧床等,临床上以抗生素治疗为首选方案,但是脓毒症早期表现出隐匿性特征,患者确诊时,往往已经错过最佳治疗期,因此需要展开早期诊断工作,从而提升患者生存质量。血清降钙素属于降钙素前体,缺乏激素活性,其构成要素为116个不同的氨基酸,常被用作细菌性脓毒症患者临床诊断中。一般而言,当人体机能处于健康状态其,其体内血清降钙素的构成元素为甲状腺C细胞组织,浓度普遍偏低,通常不足0.1 μg/L,当机体出现炎性反应后,血清降钙素就会大量生成,并侵入至患者血液系统中,以至于血清降钙素值异常升高[2]。C反应蛋白属于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其合成器官组织为人体肝脏,其活动场所是人体血液系统中,对分叶核白细胞产生作用后,除了可提升其细菌吞噬能力,还可保确保人体免疫水平保持平衡状态,常被视作感染症状判定指标,如果机体存在感染倾向,其体内C反应蛋白值就会在短时间内异常升高[3]。血清降钙素诊断方案、C反应蛋白诊断方案都各有其优势及弊端,两者之间能够进行互补,因此临床上大多选择C反应蛋白+血清降钙素原检测方案对脓毒症患者进行诊断,不仅能提升诊断工作精准性,还能提升其敏感度以及特异性,因此其应用价值得到医师与患者的一致认可。本次研究落实C反应蛋白+血清降钙素原检测方案后,发现疾病组入选对象C反应蛋白值及血清降钙素原值均比健康组高(P

综上,将C反应蛋白+血清降钙素原检测方案落实至脓毒症早期诊断中,不仅操作程序切实可行,而且还能为脓毒症患者后期治疗提供参考数据,具有继续推广的意义及价值。

参考文献:

[1]曾明,程樱,付琼华,等.联合检测血清降钙素原、白细胞计数对脓毒症患儿感染情况及病情程度的诊断价值[J].疑难病杂志,2015,14(12):1266-1268.

[2]叶敏球,黄跃清,黄丹菊.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对ICU严重脓毒症患者早期诊断和病情评估的临床意义[J].临床医学工程,2015,22(03):333-334.

篇6

[关键词] 实时动态血糖监测;全静脉营养;血糖;应激性高血糖;胰岛素;危重症

[中图分类号] R587.1;R459.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6)10-0077-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value of real time 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RTCGM) in critical patients with 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 Methods This study was retrospectively conducted in 115 patients with TPN admitted to ICU of Luohe Central Hospital form january to december 2015.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2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methods of blood sugar monitoring: the RTCGM group(n=32), the control group(n=83).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length of ICU stay, duration of insulin, average daily doses of insulin, average blood glucose, variability coefficient of blood glucose, hypoglycemic events, sepsis related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 were analyzed. Results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RTCGM led to a greater decrease in length of ICU stay[(6.3±2.0)d vs (8.8±2.2)d], duration of insulin[(4.3±1.2)d vs (5.8±1.5)d], average daily doses of insulin[(32.4±7.6)U vs (41.5±10.2)U], average blood glucose[(8.9±2.1)mmol/L vs (10.4±3.3)mmol/L], variability coefficient of blood glucose[(0.23±0.08) vs (0.34±0.11)], hypoglycemic events [(1/138) vs (23/482)], SOFA[(2.9±0.9) vs (3.5±1.1)] (P

[Key words] Real time 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 Blood glucose; Stress hyperglycemia; Insulin; Critical illness

重症患者的血糖波动是常见的病理现象,高血糖或低血糖都是导致重症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1]。受创伤、手术、感染、休克、脏器衰竭等应激因素的影响更易出现应激性高血糖[2]。尤其全静脉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患者,常常血糖波动较大,增加了治疗难度[3,4]。精准的血糖控制依赖于频繁的血糖监测,短时间内反复快速血糖监测便于了解代谢和治疗情况,血糖监测已成为重症患者的重要组成部分[5]。

既往重症患者的血糖监测多采用便携式血糖仪间断指尖采血测定,仅能反映某一时间点的血糖值,不能连续动态监测血糖。虽然人工增加监测频次亦可以达到近似于连续监测的效果[6],但长期过于频繁的采血增加了患者的痛苦,甚至不能耐受。实时动态血糖监测(real time 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RTCGM)的出现改变了这一现状,RTCGM通过植入皮下的探头间接测定血糖水平,具有安全、实时、连续的特点[7]。RTCGM在安全性和准确性上与传统的静脉血糖测定和便携式血糖仪指尖采血测定相同[8-10]。针对传统间断血糖测定的缺点,近年来我科在部分重症患者中应用RTCGM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探讨RTCGM与间断血糖测定对重症TPN患者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回顾分析我院重症医学科2015年1~12月住院治疗的TPN患者,连续2次随机血糖≥11.1 mmol/L并接受血糖监测和胰岛素治疗者。排除标准:既往有糖尿病病史者;入院时查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 A1C,HbA1C)≥6.5%者。根据血糖监测方法不同分为RTCGM组和对照组。共有115例符合条件者入选,RTCGM组32例,对照组83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Ⅱ, APACHE Ⅱ)、初始血糖、HbA1C、平均每日输注热量、平均每日输注葡糖糖量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1.2 血糖监测方法

RTCGM组采用实时动态血糖监测仪监测血糖,监测探头置于腹部或上臂皮下,仪器每5分钟显示一次血糖值,血糖报警上下限设定为12.0 mmol/L和3.5 mmol/L。对照组采用便携式血糖仪间断指尖采血测定血糖,每2小时测定一次血糖值。

1.3 治疗方案

所有患者均接受TPN治疗及其他常规治疗,静脉营养制剂应用脂肪乳氨基酸葡萄糖注射液。应用普通胰岛素配置成固定浓度液体,静脉泵持续输注控制血糖,根据患者个体差异及血糖水平调节胰岛素泵速,血糖控制目标为(8~12)mmol/L,血糖明显升高时快速追加胰岛素剂量。低血糖标准为低于2.8 mmol/L,若出现低血糖则酌情给予50%葡糖糖液20~50 mL静脉注射。

1.4 评价指标

记录分析两组患者的住ICU时间、胰岛素疗程、平均每日胰岛素量、平均血糖值、血糖变异系数(均数±标准差)、低血糖事件、感染相关性器官衰竭评分[11](sepsis related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SOFA评分包括6个器官,每项0~4分,每日动态监测,取当日最差值。低血糖发生率的计算方法为低血糖次数/住院日。

1.5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16.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采用非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低血糖事件采用Poisson检验。统计学显著性检验水平为双侧检验,P

2 结果

2.1 血糖监测效果

两组患者在治疗观察期间无论采用RTCGM还是间断指尖血糖测定,均能顺利完成检测,正确提供检测结果,未遗漏数据。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项目比较

治疗结束后RTCGM组与对照组相比,住ICU时间缩短、胰岛素疗程缩短、平均每日胰岛素量低、平均血糖值低、血糖变异系数低、低血糖事件少、SOFA评分低(P

3 讨论

对于不能规律进食且不能接受肠内营养的患者来说,TPN是提供热量及营养的唯一途径。重症患者应激状态下易出现血糖升高,TPN患者由于失去了正常的进食规律及胃肠进食的生理刺激等,导致自身胰岛素分泌紊乱,加之诸多应激因素存在,葡萄糖及能量直接输注入血,可导致血糖迅速升高且波动较大,有时亦容易出现低血糖。重症高血糖患者血糖稳态失调,高血糖会导致血浆渗透压改变而影响组织细胞形态和功能,并通过抑制免疫、上调促炎因子、损害线粒体功能、增加氧自由基生成而损害机体组织器官[12]。TPN患者血糖调控涉及到糖用量、外源性胰岛素应用、输注速度控制等问题,其核心在于外源性胰岛素与糖用量,胰岛素一般遵循小剂量开始、个体化调整的原则,精准的血糖调控离不开血糖监测。

以往无论是静脉或指尖采血监测血糖,都不能达到连续监测的目的,在时间点上存在监测盲区。RTCGM的原理是通过植入皮下的葡萄糖传感器探测组织间液的葡萄糖浓度从而间接反映血糖水平的监测技术,传感器每10秒钟接收一次电信号,每5分钟将收集到的信号平均值转化为血糖值显示出来并存储在仪器内,根据报警区间设置能够提供自动报警功能。RTCGM可以提供全面、可靠、快速、实时、连续的血糖信息,及时发现不易被传统检测方法发现的高血糖或低血糖[13]。

本研究采用回顾分析的研究方法,选择临床上血糖监测及控制较为困难的重症TPN患者,通过病史及HbA1C检测来除外既往有糖尿病病史者,可以有效避免基础糖尿病对研究造成复杂影响。重症患者血糖控制范围目前无统一标准,控制最高血糖水平主要是为了降低感染机会,同时不增加低血糖发生率,参考国外相关指南推荐及国内专家共识[14,15],我们的血糖控制范围设定在(8.0~12.0)mmol/L之间[16]。结果发现RTCGM组与传统间断血糖监测组相比,患者治疗期间应用更低剂量的胰岛素却可以达到更好的血糖控制效果,血糖更加平稳,波动小,低血糖事件更少。这得益于动态血糖的实时监测功能,医护人员能够根据血糖值及其变化趋势及时精准地调整胰岛素剂量,甚至可以提前预判胰岛素用量,避免血糖过高时追加胰岛素,也可避免低血糖发生时再次补充葡萄糖。连续血糖监测能够指导血糖调控在一个较窄的适宜范围,能够更安全地控制在理想值的下限,同时血糖波动减少,血糖变异程度较低。

两组患者的平均血糖值均被控制在12.0 mmol/L以下,这样的平均血糖值并不增加重症患者感染及器官功能障碍的发生率[16]。理论上两组患者间与感染及器官障碍相关的SOFA评分不应有差异。但对照组的SOFA评分却明显高于RTCGM组,原因是对照组的血糖变异系数较高。血糖变异系数与血糖的波动有关,也与平均血糖水平呈正相关[9]。血糖变异系数对重症患者的不良预后具有明确的预测价值,无论血糖水平高低,血糖变异系数增大均可提示病情恶化,对于非糖尿病患者尤甚[1,12]。原因之一可能是间断高血糖刺激较持续高血糖刺激能产生更多的氧自由基[17]。

总之,RTCGM对于需要频繁监测血糖的重症TPN患者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可以更好地指导血糖调控,从而给患者带来更好的疗效和更低的不良反应。相信在重症医学其他患者中也会发挥同样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娄然,姜利. 血糖变异度与重症患者预后不良的相关性[J].中华医学杂志,2015,95(7):523-526.

[2] Galindo-García G,Galván-Plata ME,Nellen-Hummel H,et al. Association of stress hyperglycemia and in-hospital complications[J]. Rev Med Inst Mex Seguro Soc,2015,53(1):6-12.

[3] Olveira G,Tapia MJ,Ocón J,et al. Prevalence of diabetes,prediabetes,and stress hyperglycemia:Insulin therapy and metabolic control in patients on 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J]. Endocr Pract,2015,21(1):59-67.

[4] 江华. 危重症患者的应激性高血糖、营养治疗与血糖管理[J]. 中华糖尿病杂志,2015,7(2):71-72.

[5] Jacobi J,Bircher N,Krinsley J,et al. Guidelines for the use of an insulin infusion for the management of hyperglycemia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J]. Crit Care Med,2012, 40(12):3251-3276.

[6] 周健,包玉倩,马晓静,等. 2型糖尿病患者频繁静脉取血法动态血糖监测的准确性评估[J]. 中华糖尿病杂志,2012,4(9):523-528.

[7] 贾伟平. 中国动态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2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12,4(10):582-590.

[8] Zhou J,Lv X,Mu Y,et al. The accuracy and efficacy of real time 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sensor in Chinese diabetes patients:A multicenter study[J]. Diabetes Technol Ther,2012,14(8):710-718.

[9] 洛佩,程千鹏,武晋晓,等. 实时动态血糖监测的准确性评估及相关因素分析[J].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3, 29(11):954-958.

[10] 李强,王莹莹,于萍,等. 实时动态血糖监测与静脉血糖、毛细血管血糖检测的相关性[J]. 中华医学杂志,2010, 90(42):2971-2975.

[11] Vincent JL,Moreno R,Takala J,et al. The SOFA(sepsis-related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core to describe organ dysfunction/failure. On behalf of the working group on sepsis-related problems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intensive care medicine[J]. Intensive Care Med,1996,22(7):707-710.

[12] 刘旭,王迪芬,熊杰. 血糖水平及其变异性与重症患者预后关系的前瞻性观察研究[J].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2,24(9):538-540.

[13] Rodbard D. 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A review of successes,challenges,and opportunities[J]. Diabetes Technol Ther,2016,18(2):S23-S213.

[14] Moghissi ES,Korytkowski MT,DiNardo M,et al.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ists and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consensus statement on inpatient glycemic control[J]. Diabetes Care,2009,32(6):1119-1131.

[15] Qaseem A,Humphrey LL,Chou R,et al. Use of intensive insulin therapy for the management of glycemic control in hospitalized patients:A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from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physicians[J]. Ann Intern Med,2011,154(4):260-267.

[16]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 中国成人住院患者高血糖管理目标专家共识[J].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3,29(3):189-195.

篇7

【关键词】急诊;冠脉造影;影像质量;效果;控制

【中图分类号】R8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2-0441-02

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糖尿病病人的增多及年轻化,临床上急性持续性胸痛患者常见,多为急性心肌梗塞发作,起病急,病情重,死亡率高。急诊冠脉造影后,经皮冠状动脉内成形术(PTCA)及冠状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越来越多;导管技师做好急诊冠脉造影影像质量,保证介入手术顺利完成,缩短检查、治疗时间,提高疗效,减少死亡率,成为早期、准确诊断,制订正确治疗方案不可缺少的保证。

1 材料与方法

1.1 我科于1996年至2010年共开展急诊冠脉造影126例,并且呈现逐年递曾的态势,均有数字影像光盘刻录保存。126病例中,男性:85例,女性:41例,年龄:36―86岁;主要症状特点均有急性发作,持续胸痛,一般状况差,生命体征不好,多为急性抢救状态。

1.2 造影设备:GE LCV+血管造影机,德国产Markv PROVIS高压注射器,AGFA5500相机,锦江立德ILEAD2000电生理仪等。

1.3 本组126病例,均由心血管科临床诊断为冠心病,做好术前检查、术前准备及术前用药,在导管室行急诊冠脉造影。摄影:左心室:左前斜位30°―45° 右前斜位30°―45° 左冠:左前斜位60° 、右前斜位30°、左侧位90°、左前斜头位(左前斜位15°加头位15°、右前斜头位、左前斜足位 、右前斜足位。右冠:左前斜45°、左前斜30° [1]。保存造影图像,用心室、血管分析软件分析结果,做出诊断,根据情况行PTCA 、支架植入术或保守治疗。其中,造影后,正常:10例、单纯PTCA:25例、支架植入:62例、保守治疗:36例。术中猝死1例,术后病房死亡2例。

2 结果

2.1 以往由于条件限制,病人入院后一般需要保守治疗一段时间后再做冠脉造影,再行各种治疗。由于发病时间长,造影时不能反映病人发病时的情况,特别是冠脉闭塞后心肌已坏死,过后即使开通闭塞血管,对心肌功能恢复意义也不大。

2.2 2010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关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意见:在适应症范围内应尽早急诊冠脉造影,行经皮冠状动脉内成形术(PTCA)及冠状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2]。因此,现在病人急诊入院在用药处理后,最短时间内到达导管室,甚至急诊科直接送导管室,行急诊冠脉造影,用心室、血管分析软件分析,确定冠脉狭窄部位,测量狭窄程度、长度、射血分数等参数,为手术医生提供选用支架、球囊的最佳准确数据;这需要最佳、最佳采集图像质量来保证,必须以下最佳配合:A:熟练操作各种设备,B:选择最佳、最佳角度,注射方式、注射参数,C:掌握各种分析软件,快速准确测量各种数据,D:具有快速处理造影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特别是各种设备故障的排除,保证最短时间内完成检查及治疗,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各种并发症,特别是死亡的发生。

3 冠脉造影影像质量与效果控制

要想做到以上各项工作要求,保证手术顺利完成,DSA技师要有以下严格要求:

3.1 责任心强,技术娴熟。专人使用DSA,按标准做好设备日常维护,掌握设备性能,规范操作,避免因技师技术操作不熟练、责任心不强而引起的造影图像质量差、效果不好情况发生;严格培训,考核合格,取得DSA上岗证后方可上岗。

3.2 DSA正常工作保证。DSA技师全程参与DSA的招标、安装,机房布局设计,特别是设备故障维修;熟悉设备每一个元部件位置,每一条电线走线,每一个接口,每一个电路板功能;做到清洁、防尘;保证设备正常外部工作环境;建立设备使用、维护、维修档案;定期校正;与配电房密切协作,防止突然停电至内存图像信息及设备应用程序丢失,确保图像安全。

3.3 保证优质的造影图像。

3.3.1 检查前做好各种准备,仔细检查、测试;准确了解患者情况、临床要求,选择适当的造影条件,正确使用滤线栅等设备,获得具有良好对比度、清晰度兼得的优质图像。

3.3.2 熟练使用各种图像后处理技术,特别是3D工作站操作,显示最佳图像。

3.3.3 掌握心室、血管分析软件,快速、准确测量,提供精准的数据。

3.3.4 及时备份图像,拷贝资料,打印胶片,图像资料完整保存。

4 讨论

综上所述,在急诊冠脉造影过程中,DSA技师与手术医生紧密配合,选择适当的造影反方法,为手术医生提供优质图像,快速准确提供各种测量数据,以确定病变性质,准确诊断,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缩短造影时间,快速完成手术,提高疗效,减少误诊,提供手术安全性,为手术操作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DSA技师的工作对急诊冠脉造影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萌. 影像技术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52.

[2]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J]. 中华心血管杂志,2010;38:675―690

篇8

【Abstract】Based on the foundation of related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 paper summarizes the principle and research strategy, research background, basis and main application of system toxicology. At the same time, to explain its current status a case study of the system is introduced. And we hope to draw sufficient toxicological nutrition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molecular biology and development itself combined with the research of traditional toxicology .

【关键词】背景;技术;应用;进展

【Keywords】background; technology; application; progress

【中图分类号】X-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4-0195-02

1 系统毒理学及其诞生背景

系统毒理学是近10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代表着后基因组时代毒理学发展的新方向。所谓系统毒理学是指通过了解机体暴露后在不同剂量、不同时点的基因表达谱、蛋白质谱和代谢物谱的改变以及传统毒理学的研究参数,借助生物信息学和计算毒理学技术ζ浣行整合,从而系统地研究外源性化学物和环境应激等与机体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 [1]。

近年来,生命科学在新理论和新技术上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一系列“组学”(omics)应运而生,如基因组学(genomics)、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细胞组学(cellomics或cytomics),等新学科不断涌现,使人们对基因和基因组的认识,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和认识生命、健康的手段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另外,传统的毒理学研究依然存在许多不足,相对速发展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和越来越多的外源性物质,毒理学的研究方法急待革新。

系统毒理学的发展,既有系统生物学发展的外在刺激,又有传统毒理学在发展中克服自身不足的内在需求。

2 生物学基础

2.1 基因组学

基因组学是研究基因组的结构、功能及表达产物的学科。基因组的产物不仅是蛋白质,还有许多复杂功能的RNA。将基因组学的方法与技术应用于毒理学研究领域,称之为毒物基因组学(toxicogenomics)。毒物基因组学的基本方法是通过观察生物在接触毒物后基因表达谱的变化,筛选毒性相关基因、揭示毒作用的基因表达谱、快速筛选毒物、在基因组水平对化学物进行分类、筛选和检测基因多态性、检测基因突变、进行安全性评价等,从而解决化学物的联合作用、高通量筛选对人体有毒性作用或者潜在毒作用的化学物、研究毒作用机制等毒理学研究上的关键问题[2]。

2.2 转录组学(transcriptomics)

转录组学是从RNA水平研究基因表达的情况。转录组即一个活细胞所能转录出来的所有RNA的总和,是研究细胞表型和功能的一个重要手段。

转录组谱可以提供什么条件下什么基因表达的信息,并据此推断相应未知基因的功能,揭示特定调节基因的作用机制。通过这种基于基因表达谱的分子标签,不仅可以辨别细胞的表型归属,还可以用于疾病的诊断。例如: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s,AD)中,出现神经原纤维缠结的大脑神经细胞基因表达谱就有别于正常神经元,当病理形态学尚未出现纤维缠结时,这种表达谱的差异即可以作为分子标志直接对该病进行诊断。

2.3 蛋白质组学

阐明生物体各种生物基因组在细胞中表达的全部蛋白质的表达模式及功能模式的学科。包括鉴定蛋白质的表达、存在方式(修饰形式)、结构、功能和相互作用等。

同时,基因的表达方式错综复杂,相同的一个基因在不同条件、不同时期可能会引起完全不同的作用,并加上翻译后修饰作用如磷酸化、糖基化、乙酞化、羟基化等,使蛋白质的结构、功能及活性有动态和复杂的变异。各种蛋白质组技术的基本步骤均包括样品蛋白质制备、蛋白质分离、质谱分析、蛋白质鉴定和肽质量指纹谱或纯蛋白质裂解离子谱图数据库的检索。

3 系统毒理学研究进展

AndrewCraig应用系统毒理学的方法分析使用噻吡二胺研究大鼠肝中毒的机理。大剂量的噻吡二胺可导致大鼠肝细胞的坏死,而原因并不清楚。作者通过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的相关技术对具体的机理进行研究。通过对雄性大鼠连续注射噻吡二胺三天,注射剂量为150mg/kg/d,从血液和肝脏获得药物后(两小时后),每天连续24小时收集尿液。监测数据可以对药物在肝脏内的代谢途径和转换过程进行解释。

MichaelWaters构想并建立了基于危害或风险评价的几个毒物数据库,其建立的第一个数据库被发展为环保局办公室下面的毒物数据库。通过和政府,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其建立的毒物数据库已经在毒理学研究和致癌研究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EthanYixunXu在研究中,对雄性大鼠分别进行铂化合物和庆大霉素的染毒实验。使用MetaCore分析软件,通过整合尿液中代谢组学分析图像和转录组学分析图像来鉴别与肾毒物相关的生物化学变化。实验表明,铂化合物和庆大霉素可严重影响mRNA合成一些转录子,而每种转录子对应一种代谢产物。并进一步发现了肾脏中的几个转录子可能在诱发肾病方面承担主要媒介作用。

JiangshanWang等基于代谢组学技术,通过液相色谱法和质谱分析法对阿霉素(doxorubicin)作用于大鼠进行系统毒理学研究。然后,通过方差分析和组分分析方法来揭示随剂量和时间的变化以及在多元变量情况下的相互影响。最后,各种设计致毒过程的代谢分子都可以通过精准的高通量试验设备被鉴定出来,并据此推断关于阿霉素致毒机理的假设。

Mutation Researchs志发表社论,指出“组学”是理解和学习系统毒理学的一个工具。“组学”技术可以获取广泛的基于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的数据信息。文章进一步指出,利用基因毒理学方法来研究系统毒理学的思路看似很简单。社论指出,研究致毒机理对于正确评价药物或者环境化学物暴露下的风险至关重要。

DavidJ.Spurgeon研究了使用系统毒理学的方法来理解环境化学混合物的联合作用。有时候这些模型也有局限性,尤其在毒物发生相互作用的情况下,模型就不能精准的做出预测了。为了能更好地理解混合毒物的相互作用,一种新的实验研究框架被建立,这种框架是用于理解化学生物利用度三部曲的延伸。这个框架认为,化学混合物的相互作用源于一些过程,包括①物种进化,化学污染物的转运;②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吸附,消化,分配以及排泄;③化学污染物在目标靶位的粘合程度 [3]。

系统毒理学是在现代生物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出现和发展为人类研究毒理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也让人们对于传统毒理学无能为力的一些命题看到了希望,但作为一门新兴的研究领域,他的研究方法并不成熟,研究思路也很模糊。虽然被寄予厚望,但要想从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中汲取足够营养并结合传统毒理学的研究成果发展壮大自己并为人类健康做出贡献,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王先良.系统毒理学及其应用.生态毒理学报[J].2006,1(4):289-293.

篇9

关键词:可追溯性;医疗器械;不良反应;管理办法;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4-0-01

目前,全国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的管理体系已经初步形成[1]。同时,据相关的调查资料显示,近些年来,我国医疗器械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越来越高,并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对医疗卫生机构正常运行造成了不小的影响,既扰乱了各个科室的运行秩序,还降低了诊断的科学性和精准性,阻碍了我国医疗卫生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对我院可追溯性医疗器械不良反应管理办法进行的系统的分析和总结,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1月至2012年11月期间我院实施可追溯性医疗器械不良反应管理措施后发生的60例不良事件的相关资料作为本次研究课题的调查对象。选择2010年11月至2011年11月期间发生的40例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作为本次研究活动的观察组;选择2011年12月至2012年11月期间发生的20例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作为本次研究活动的对照组。

1.2 方法

为了确保本次研究活动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在实施管理干预前,首先需要结合《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表》中的相关内容[2],进行相关的分析和总结工作,在此期间,调查人员需要从医院的具体运行效率和质量以及医疗行业的发展前景为出发点,并进行整体的考量后,对发生医疗器械不良反应的科室的责任管理人进行相关的问话,以便能够掌握更多,更加真实、可靠的医疗器械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对整个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器械的使用和保管情况进行全面的检查,排查医疗器械使用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和危险因素,从而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更具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及时的消除和预防医疗器械不良反应的发生;针对受生产厂家方面因素导致的医疗器械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调查人员需要对生产厂家的相关信息进行深入的调查和核实,并做好相应的记录,确保一旦医疗器械在使用过程中发生不良反应,生产厂家的技术服务人员能够及时给予必要的帮助,从而在整体上将医疗器械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控制在最小范围之内。

1.3 统计学处理

材料中的所有数据均需要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相应的整理和分析,以P

2 结果

我院在对医疗器械实施干预管理后,由于厂家设计不合理、器械质量过差以及操作人员错误操作导致的医疗器械使用过程中发生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得到了明显的控制,较实施干预管理之前医疗器械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降低,两者之间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与药物一样,任何批准上市的医疗器械都无法从绝对意义上保证其质量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任何医疗器械在使用过程中都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和安全因素。同时,随着生活方式的转变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健康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医疗器械的使用范围,提高了医疗器械的使用率[3]。因而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医疗器械的消耗,给医疗器械的使用增添了不同程度的安全隐患和风险因素,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了威胁。针对这种情况,加大对医疗器械的管理力度,严格的按照医疗器械的使用说明进行相关操作,定期的对医疗器械进行检查和保养,以及提高操作人员的综合能力等措施是减少医疗器械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医疗器械使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的关键因素。

参考文献

[1] 杨国斌,干振华,汤黎明,吴敏.从医学伦理角度谈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的组织实施[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14(27):196-197.

篇10

关键词:彩超;颈动脉粥样硬化;临床价值

作为一种普遍的心血管疾病影响和诱发因素,动脉粥样硬化性变化成为了国内外共同关心的一个医学问题。据我国卫生部调查显示,2012年我国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达到2亿,其中大多数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改变[1]。在我国,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高发群体的数量正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这是由于经济发展,现代社会压力大,大多数人主观上缺乏自我保健意识,无暇顾及健康问题,不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少动多吃,对相关医学知识本身不具有充分的认识和重视造成的。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还会导致各种心血管系统疾病,如冠心病、脑血管病等,从而使得人们的生活质量大打折扣。基于此,文章选取了8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和80例健康体检者并对其展开研究,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从2011年11月~2012年10月这一时间段内我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颈动脉粥样硬化高发患者中抽取80例并选择同一时期内来我院体检的健康体检者8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将80例颈动脉高发患者划分为观察组,将80例健康体检者划分为对照组,分别标记为A组与B组。A组成员中年龄最小的38岁,年龄最大的83岁,平均年龄63.2±4.7岁,其中,男性44例,女性36例;A组80例患者均符合临床上对各类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标准,基础疾病情况:高血压18例,冠状动脉性心脏病20例,高血脂22例,脑梗死20例;该组患者的病程从8个月~6.5年不等,平均病程3.7±1.2年。B组80例成员均为健康体检者,年龄范围均在40~85岁之间,平均年龄62.7±4.9岁,其中,男性42例,女性38例。选取标准:(1)两组成员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经统计学处理后无意义(P>0.05),可以进行比较;(2)两组成员均未患有影响本次研究结果的其他重大系统或器官疾病;(3)两组观察对象的精神意识均正常;(4)两组观察对象均接受本次研究的试验方法,且均签署知情协议书。

1.2 方法

对所选取的两组观察对象均采用多普勒彩色超声仪器检查颈部动脉,彩超一起选择型号为SSI-6000的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测仪器,选择宽频探头并将探头的频率调节为3~12MHz范围内[2]。对彩超检查仪器的参数设定完成后,使被检测者取仰卧位,将探头放置在受检者的经总动脉处,沿其动脉走向进行纵切面扫描检查。检查过程中要测量受检者的颈总动脉内膜到中膜间距离(IMT),同时记录受检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产生情况和程度[3]。之后利用多普勒彩色超声仪器的显像技术,调整取样容积至最优部位,使超声波束与受检者的血液流动方向所呈的角度低于60°,对受检者的颈动脉血流参数进行测量,包括舒张期末期最小血流速度(EDV)、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血流阻力指数(RI)、血流灌注指数(PI)等值的测量[4]。

1.3 观察指标

选择两组成员的彩超检查结果、血流参数结果作为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成员的颈动脉狭窄程度[5]。彩超检查结果应包含受检者的颈总动脉内膜到中膜间距离(IMT)以及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概率。血流参数结果以受检者的下述几项检查内容的平均值为判定指标,分别是舒张期末期最小血流速度(EDV)、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血流阻力指数(RI)、血流灌注指数(PI)[6]。颈动脉狭窄程度的计算方法是根据患者颈动脉血液流动量减少所占的百分比例将其颈动脉狭窄程度分为轻度狭窄、中度狭窄以及重度狭窄三个等级,具体划分标准如下:(1)轻度狭窄:受检者颈动脉血流量减少所占的百分比在50%以下,且受检者的颈动脉狭窄部位的PSV值在125cm/s以下;(2)中度狭窄:受检者颈动脉血流量减少所占的百分比在50%以上、70%以下,同时受检者的颈动脉狭窄部位的PSV值在125~230cm/s的范围之间;(3)重度狭窄:受检者颈动脉血流量减少所占的百分比在70%以上,同时其颈动脉狭窄部位的PSV值在230cm/s以上。

1.4 统计学分析

根据所选取的两组观察对象的研究情况,对比上述患者的相关观察判定指标,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采用X2和t值进行检验,对比两组患者指标的差异情况,具有明显差异性,则统计学有意义(P

2. 结果

2.1 彩色超声检查结果

通过对两组观察对象采用多普勒超声检查仪器进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测后,两组成员的彩超结果如表1中所示。

通过对表1的分析可知,A组患者的IMT以及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均比B组体检者高,经统计学处理后,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血流参数检查结果

两组成员的血流参数结果如表2所示。

3. 讨论

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人体各系统或器官的发病率在近年来逐渐升高。在人们的好发疾病当中,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在近几年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而造成人们产生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因素当中,颈部动脉发生粥样斑块硬化这一原因所起到的影响作用最大。为了降低现代人们发生心血管疾病的概率,对该类疾病的主要诱发因素及时诊断和避免其进一步发展十分必要。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应用,临床上对于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检测方法也越来越先进,受检者的粥样斑块检出率也随之提升。就目前医疗技术水平而言,在临床上常用的颈部动脉粥样检测手段是彩色超声检查。

在临床上,在应用彩色超声检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之前的主要检测手段是普通超声检查或者血管造影方法,前者具有误差大的缺点,而后者的精准性虽高但具有创伤性,因此随着医疗水平的进步都逐渐被淘汰。彩色超声检查中,颈动脉内膜与中膜之间的厚度(IMT)是反应受检者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指标之一,对于预防受检者进一步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有着重要的意义,这是由于受检者IMT的改变要比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时间更早。同时,彩色超声检查能够有效、精准地对IMT的值和变化范围进行检测,从而避免存在着动脉粥样硬化的受检者进一步发展成心血管疾病的可能。

彩色超声检查除了对受检者的IMT值的测量较为敏感和准确之外,还能较为精准地反应受检者颈动脉血流指标,对受检者的 PSV、EDV、RI、PI等指标能准确的测量出来,同时还能动态的反应受检者的血流速度变化情况。由此可见,彩色超声检查手段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改良了普通超声检查方法的不足和局限,较为准确地测量和评估受检者IMT的水平,还为受检者减轻了因传统血管造影而带来的生理伤害。

综上所述,彩色超声检查应用于颈动脉粥样硬化高发人群中具有精准性高、无创性等优点,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使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吴莉娟. 高频彩超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价值[J]. 海南医学. 2013,08(30):231-233

[2] 宋涛,陈颖.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价值[J]. 中国医药指南. 2013,06(30):247-249

[3] 徐其国. 彩超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价值分析[J]. 中外医学研究. 2011,05(15):207-209

[4] 李庆芬,张玉梅,赵丽雅,苏博,赵雅玲,田清涞. 彩色超声心动图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价值[J].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2013,02(28):277-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