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学特色范文
时间:2023-10-17 17:37: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艺术教学特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学校教育体系结构中,艺术教育将成为一所学校特色形成的重要突破口,而艺术特色教育一旦形成,将多通道、多途径的发挥其育人效益,从而成为学校德育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1、打造一支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
建立一支具有良好的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是实施教育的关键.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没有高素质\高水平的老师,就谈不上提高学生的素质。
先生说过:有特色的教师是学校的宝贵财富,学校的特色,学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往往是靠特色教师的努力而形成的。要使学校的艺术教育形成自己的特色,就必须有一支与之相适应的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否则,学校形成特色无疑为一纸空谈,其形成特色的过程也将失去动力,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校艺术教育的总体进程。因此,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与理论素养是艺术教育形成特色的根本所在。
。首先,充分发挥艺术专业教师在艺术特色教育中的引领作用。艺术专业教师是学校艺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力军,学校艺术特色教育的定位与发展和全体艺术教师自身的综合素养息息相关。换句话说,艺术教师的综合素养如何可以直接影响到学校艺术教育的品位与档次。因此,学校应该特别重视提高艺术教师的整体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能力的艺术教师队伍,从而提升学校艺术教育的品位,形成学校的艺术特色教育。具体措施可以通过加强教研活动、提升教师教科研能力;开展青蓝工程、师徒结对、拜师会,以促进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和教研方面的快速成长;同时,艺术教师开设并打造的“精品课程”、艺术教研室“名师梯队”的建设等措施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学校的艺术教育起到引领与示范的作用,通过全面规划、强势推进,提升学校艺术教育的品位,最终形成学校艺术教育的特色。
其次,充分激发全体教师在艺术特色教育中的主人公意识。特色的形成需要全体教师的共同参与,只有充分激发全体教师在艺术特色教育中的主人公意识,调动全体教师的教学热情与积极性,才有可能实现“点面结合、凸显特色”的格局。具体措施可以采用以下几个步骤:首先通过问卷调查、教师才艺大赛等活动形式了解全校教师特长状况;其次通过组建教师艺术团对相关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提升教师的艺术技能与素养;最后通过建立艺术特长教师人才库,为学校艺术特色教育的开展储备强大的后备力量。
2、坚持“以人为本”的艺术教育原则 。
任何一所有特色的学校,学生的个性特长必定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尊重学生的个性与爱好,才有可能培养特长突出、素质优良的学生,否则学校的特色也就失去了它的真正意义。因此,学校在规划与设计艺术特色项目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人”的因素,如教师的专业结构、学生主体的兴趣爱好、操作与实践的可行性等。只有如此,才能使学生体会到艺术学习的乐趣,掌握艺术的思维方式,为进一步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并自觉养成终身学习艺术的良好习惯。
3、艺术特色教育与校园文化活动。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 “德育”与“艺术”最完美的结合。合理利用学校资源,通过精心组织与设计,开展学校所特有的艺术教育实践活动,使活动成为锻炼学生、培养学生、提高学生的舞台,在活动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能够潜移默化地领会什么是真、善、美,是学校艺术特色教育育人的关键所在。
校园活动形成特色、形成常规、形成系列,是学校艺术特色教育形成的重要途径。我校的“光荣与梦想”开学典礼、“荣誉与责任”毕业典礼、“青春放飞”十八岁成人仪式、“青春杯”才艺大赛、十大杰出学生评选等主题活动以及国庆晚会、元旦游艺晚会、作品收藏、咏诗会、红歌会、演讲比赛、校园歌手比赛等系列活动,都为学生搭建了展示自己的舞台。除此之外,学校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意识、民主意识、竞争意识、参与意识等。这些活动充分发挥了艺术育人的功能,从根本上达到了在活动中锻炼人、在活动中塑造人的目的。
篇2
关键词:湖湘地域;传统文化;教学;学生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2-0245-02
引言:由“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说开去“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我们应当适应当代教育特点、结合实践要求,吸收世界先进教育思想,注重弘扬中国五千年古老的优秀文化,注重教育的民族性、地域性特征,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
一、湖湘艺术文化应用于当代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民族文化是人类艺术发展的基础。一个地域的设计艺术的发展,必需以本地区民族文化底蕴作为背景。德国艺术设计家霍格.马蒂斯曾强调:“任何国家的设计,都应该体现国度的根,这个根就是自己的文化。”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注重发展教育的民族特色、地方特色,是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世界教育发展趋势的转变,是在国际国内教育变化转型的大背景下所产生的,随着艺术价值观的变化,也必然导致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
目前来说,对于湖湘艺术文化应用于艺术设计专业教育这一方面的研究,特别是应用于“课程群”教学体制的课题研究并未出现。对于当代设计艺术要不要传统,需不需要“地域化”,接受西方文化是否会失去民族传统这类问题一直阻挠着湖湘地域艺术设计的发展。将艺术设计 “民族化”,或者说“地方化的设计”的趋势,对于艺术设计学科来说,是不可避免的。
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要求地域设计艺术与国际接轨,赶超国内外先进设计水平。为实现这一目标,其一,必须以湖湘地域几千年积淀的传统文化底蕴为前提,立足于本地区传统的民族土壤,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自身艺术修养和创新求异思维及艺术潜能为后盾,融古通今,拓展视野;其二,湖湘地域文化为核心的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群”特色教育教学体系的创建,必定能将湖湘地域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观念有机结合、将课堂教学与艺术设计实践有机结合、将艺术教育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通过系统地分析、研究民俗民间艺术,让学生青睐湖湘地域传统文化,在当代设计教学实践中,强化学生文化素质培养与实践能力训练,进而为社会输送大量有用的人才。
二、湖湘艺术文化应用于当代艺术设计教育的研究
(一)研究的内容
对于湖湘艺术文化应用于当代艺术设计教育的研究应以当代设计教育思想与理论为指导,积极把握当代设计发展动态,以当代设计教学中加强地域文化研究为核心,针对当前社会文化现象和艺术设计教育存在的问题(例如缺乏当代设计的创意和方法,课程体系不合理,教学方法和手段滞后,学生缺乏文化底蕴,设计作品缺少内涵),积极在设计教学中开展地域文化的研究与实践,以全面推进教学改革。通过本课题研究,推进具有地域特色的、当代特色的课程建设,丰富和改变教学模式,创建以湖湘地域文化为核心的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群”特色教育教学体系,赋予当代设计崭新的艺术生命力。依附课题的研究,可提升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
(二)研究的方法
1、优化当代设计教学方式,推进具有地域特色的、当代特色的课程建设
在教育多元化的全球背景下,充分利用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资源,整合构建当代设计教学和湖湘地域文化研究相结合的教学实践模式,并建立相关主题的教学网站,以方便学生的学习,提供各院校进行参考,加强各院校之间的互动、交流,全面推动湖湘地域文化在当代设计教学中的传承和发展,推动有中国特色艺术设计教育的开展。本课题的研究成功,湖湘地区艺术设计教育推广后将得到的一个广泛的社会效应。
2、科研推动教学,教学促进科研
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立足于湖湘地域文化积淀,融合当代设计趋势,完成具有湖湘地域特色的设计制作。在当代设计教学中将民俗民间传统文化(例如中国红陶瓷、竹艺、湘西染织、银饰、民居建筑等)作为视觉表达元素,运用到各个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体系中。对民间艺术和当代设计进行深入的学习研究和创新,深层次地挖掘湖湘地域民俗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精华,使设计体现出强烈的现代感和地域性、象征性。
3、利用本课题的研究,加强实践教学中学生与企业、消费者之间的沟通与探讨
在各类应用设计中、毕业设计课程中鼓励学生在创作时将设计目标锁定在最具湖湘地域特色行业、建筑行业中,让学生尝试有计划、系统地对市场、产品、消费者需求、竞争对手等进行比较全面的研究分析,培养学生的社会调研、分析及策划能力。
(三)对学生的引导
在当代设计教学实践中,如何引导学生了解湖湘艺术文化,加深对地域文化的感悟,让学生从深厚的地域文化根基中把握当代设计的地域化、现代化风格,需要以老师为主导分步骤循序渐进地展开。
1、调查实践。首先,课题组召开项目开题会议,由课题负责人讲解课题研究目的、总体设计;其次,组织课题组成员展开调研工作,之后从考察项目、采访研究等方面研讨“湖湘地域民俗民间艺术资源调查方法和研究技巧”;然后,以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主旋律为根本宗旨,突出地域性、知识性、文化性。组织相关课题组成员展开调查、分析、研究,将适合课题内容的湖湘艺术文化精华提炼出来。通过这一过程,完成对湖湘艺术文化的全面搜集、调研,以支持课题后续内容的展开。
2、前期教育实践。针对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有限这一问题,从新生专业教育开始,教师向学生讲授湖湘地域文化的调查方法和研究技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湖湘地域的风土人情、民俗工艺进行调查搜集,在艺术设计实践中激发学生对湖湘地域文化研究的热情。
3、教学实践。通过大量调查研究,将提炼出来的湖湘艺术文化精华引入到艺术设计教学中去,制定出湖湘地域文化为核心的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群”特色教学体系,并分阶段展开:
第一阶段,通过对艺术设计课程体系中的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的特点研究,将湖湘地域民俗民间艺术审美意识渗透进去。通过理解和分析湖湘地域民俗民间艺术与当代艺术设计的区别与联系,让学生感受民俗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运用当代设计手段表达对湖湘地域文化审美心理的情感体验。
第二阶段,通过对艺术设计课程体系中应用设计课程教学的特点研究,将湖湘地域民俗民间艺术精神内涵渗透进去。加强湖湘地域民俗民间艺术内容的表现、创新和开发利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作品中体现湖湘地域民俗民间艺术独特的审美意识,使设计体现出强烈的现代感、民俗性和象征性,传达出鲜明的湖湘艺术文化内涵和现代审美特征。同时,加大对湖湘地域民俗民间艺术的宣传力度,使其深入人心。
第三阶段,在毕业设计的教学环节中,从专业角度培养学生,顺利完成毕业设计与湖湘地域文化相融合。一方面加强培养学生过硬的专业实践技能,另一方面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学习的空间由学校扩展到社会,将实践的课题内容由虚拟扩展到现实,让湖湘地域民俗民间艺术走进课堂,走进设计,走进社会。
篇3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在实践中有些教师并没有真正做到素质教育理念所要求的“以学生发展为本”,比如:他们让学生课堂讨论、动手练习,表面上似乎学生都很活跃,思维也开动起来了,但是,老师最后还是用一个标准答案无形中限制着学生的思维,学生还是要跟着老师的思路走。通过大量的实践练习,虽然学生的绘画技能有可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这样很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和个性的发展。我认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先进教学理念所倡导的是,教师除了教会学生掌握基本的绘画技能外,还要指导学生如何把心中想画的东西画出来,甚至画得更好。
优化美术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而不仅仅是一门技术,它对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都起到很大的作用。美术教师要与时俱进,具备以人为本的思想,把握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悉心研究教学教法,改进教学,这样才能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艺术。
书画是一门古老的艺术,是中华民族值得骄傲和自豪的艺术瑰宝。当前,书画教学已成为甘肃省古浪县第五中学的一大特色与亮点,学校特别重视艺术特色教学和艺术特长生的培养,做到了点面结合,软硬并举。近年来,为切实开展好美术课堂教学活动,具体做了如下工作。
一、注重教师的有效示范
美术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示范能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掌握作业要领,对教学效果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所以,美术课上教师可以通过一边讲解一边做技法动作的示范指导学生学习,也可以通过播放教学幻灯片,用美术模具、教师示范作业、VCD教学光盘等一些“辅助工具”来完成示范,成功驾驭艺术课堂。美术教师优美的示范作业,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对书画艺术的兴趣,更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使美术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探究意识增强,教学效率提高。如,美术教学过程中比较复杂和抽象的透视问题,教师再精美的语音讲解也实现不了学生“透视”这一抽象概念,只有通过实物教具的现场演示,才能使学生正确理解,找到规律,掌握内涵。教师如果在课堂上借助“辅助工具”有效进行示范,就会把枯燥的语言讲解用鲜明直观的具体实物代替,同时也能让学生在示范演示中领略艺术课堂的美学价值,提高学习积极性,并受到美的熏陶。
二、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在新课改下的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学校教育模式对教学内容进行改变和创造,有效转变教学方式。
第一,教师在课前做好教材分析,明确重点,把握难点。教学中及时引导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收集整理知识点,实现自主学习,拓展学生的视野。
第二,让学生通过情景再现、文字描述等方式表达对某件艺术作品的感受及理解,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创造力。
第三,在教学中适当穿插音乐、电影、动画等资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增强教学艺术,增进学生理解,提升课堂效率。
第四,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鼓励学生进行合作性学习,把讲解、提问的机会适时交给学生。
第五,实现学科相互渗透,在鉴赏教学中渗透其他学科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第六,鼓励学生到生活中去发现美、欣赏美、评价美,加深对自然、家乡、祖国的热爱。
三、把握课堂的有效评价
在教学评价的整个过程中,强调教师与学生高质量的互动,通过师生间的有效交流,共同解决问题,真正达到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才是新课程标准理念的实际体现。因此,如何采用开放多元化的评价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是美术教师需要长期研究的课题。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评价操作中,教师的着眼点应放在学生学习书画的过程上,特别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积极性、参与状况等,对学生实施分层评价,对每一个学生的进步都给予充分肯定,并加以鼓励。评价的方式除了观察、调查、考察学习知识、成果展示外,还可以为每一个学生创建一个成长“记录袋”,建议大家把每一阶段的优秀作品装到袋子里。评价每一位学生学习书画过程中的发展状况,并定期进行分析总结,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艺术教育课不仅能帮助学生认识世界,而且能鼓舞学生去创造美好生活。在美术欣赏课中,教师应注意运用恰当的点拨使学生尽可能多地感受古今中外名家名作所表达的美的元素,不断提高自身鉴赏力。在新的美术课程标准理念的引导下,审美教育是美术课堂教学需要完成的主要目标任务。美术教师在课堂教学的组织与实施过程中,要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增强其审美能力,注重培养学生通过美的艺术熏陶提升自我审美能力。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教师不仅要面向全体,还要关注个体,对那些有艺术天赋的学生和艺术学困生实施分层辅导,分层施教,分层培养,分层提高。给每一个学生的心中都播撒美的种子,对每一个学生都实施审美能力的培养。
古浪县第五中学的美术课堂教学活动,在重视课内教学的同时还注重课外延伸与拓展,充分利用校园里的一切可利用资源,如走廊、墙报、橱窗、校刊、学校书画展览室等,让学生的作品陈列其中。在营造高雅、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的同时,着力将古浪县第五中学打造成艺术教育特色示范学校。
参考文献:
[1]张倩.职高美术教学中美术语言运用的策略探究m.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8):25-28.
[2]刘雅丹.中学美术教学中的学生审美情感培养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1.
篇4
关键词:艺术工作室;教学模式;导师
为了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渤海大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改革。为配合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从艺术专业教学实践出发,笔者站在教学一线教师角度,特别关注了艺术工作室教学模式这一具体问题,对艺术工作室教学模式如何在特色专业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现行的美院教学模式既有前苏联的影子,也有西方美术教学的影响,虽然属于现代美术的教学模式,但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其现代性已不再突出,还有着模式化倾向。现代高等美术教育教学有其自己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个性化教育、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等几个方面,其中,创作、设计能力的培养与实践教学是其培养体系中的核心。中国美术学院的李都金先生将其特点概括为:教学的“非理性化”感悟、传授方式的“非语言化”、教学成果呈现的“非文本化”、教学评价的“非量化”等四个具体方面。现代美术教学的特殊性对教学模式有着自己的要求,培养高质量的美术人才必须遵循其规律。而适用性人才的培养又有着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要求,因此,许多艺术院校尝试着实施艺术工作室教学模式。
工作室模式是一种集教学、研究、实践三位于一体的现代设计教育模式,由德国人包豪斯始创,其理论传至我国以后一直受到艺术教育界的重视。艺术工作室教学与传统意义上的美术教学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因为它与社会实践联系密切,所以是一种最具实用价值的教学模式。在这次改革中,美术系就大胆地实施了艺术工作室教学模式。
其特点如下:其一,突出专业特点和教师个人能力,分别建立了以专业方向为主体的责任工作室和以教师名义开设的教师个人工作室,教师在工作室中称为导师;其二,以课题的研学形式实行分段教学,即工作室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和教师的研究方向及专长特长,将课题分为基础与研究两个层次,按初、中、高三个阶段以学期为单位进行教学;其三,与学分制的选课制度接轨,学生可按照学分制选课原则自主选择课题,进入相应的工作室进行学习,导师有指导责任,学生有选择权利。
由于这种教学模式是首次实行,相关制度和运行机制还很不够完善,比如,工作室的教学、实践与研究活动如何与学校现行培养方案中的教学计划要求的协调问题;工作室日常工作的实时监控与教学质量的测评问题;教师工作时间与合理报酬等问题。这一系列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将会对这种教学模式的长期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但是,这种教学模式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充分地挖掘了教师教学、科研的潜力,更为重要的是,如果这种教学模式能够长久地坚持下去,对特色专业的建设将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本科教学中实行导师制早有先例,早期的英国牛津大学就在学生教学中实行导师制模式,导师与同学定期见面聊天,地点可以是教室、宿舍,甚至咖啡厅,氛围轻松和谐,在牛津大学有这样一句话:导师向学生喷烟,喷了四年,学生就成了个成熟的学者。在我国,早在20世纪30年代,竺可桢就在浙江大学实行过导师制,效果就很好。
由于我院的美术学专业也是在20世纪末高校扩招阶段建立起来的新专业,在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其中师资力量薄弱是最为突出的问题。
篇5
我国开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已数十年之久,虽然其存在时间与传统的平面设计和服装设计等设计专业相比时间较晚,但历经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时间,得益于经济的迅猛发展,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我国高校已成为开设最为广泛的专业门类之一。伴随着专业扩展而来的是市场需求的急速扩容,在每个省份中城市建设的不断前行带动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建立与开设,但由于我国经济开始进入匀速常态化发展,市场数十年的膨胀也逐渐进入平稳发展阶段,因此传统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定位也将随之顺势的变化。其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必将伴随市场的新常态化而产生必要的整体优化调整,这也是由本专业自身的高度应用性属性而决定的。
由于我国各省份、各区域间的经济发展速度不同,加之各地域间不同的市场需求,传统优势各有区分,因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各地区高校间的具体专业课程体系也不尽相同,教学重点上各有侧重。有很多高校也会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而制定具体专业的教学重点:如应用型、研究应用型与研究型之分。对于当今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而言,未来的发展之路仍然会与市场的实际情况密不可分。如何在新常态经济下走出适合区域高校自身特点的专业建设之路,则更应该依据专业所在省份自身的区域性特点从而制定符合所在区域的专业课题体系与教学侧重点。
突显地域特色
海南省地处我国华南地区,自身有着鲜明的地域特征――无论是环境气候、植被种类,还是民族风情、经济产业结构等均具有浓郁的地域特点。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从突出地域特色角度来说,应该借助海南本土的独特地域特色,比如海南独有的黎族少数民族建筑装饰风格。针对黎族浓郁的建筑形制与装饰手法,将其进行课程分解,从大二下学期开始逐步融入专业必修课程中。例如黎族建筑外观设计,均可以在讲授传统建筑外观设计原理和方法的同时,与海南地域民族特色进行结合。这样不仅能使课程具有自身特点,作业成果展示效果的变化也会立竿见影的显示出来。在教学内容上,既注重传统知识点的讲解,又增添了新的环节,学生能够在触手可及的环境中感受地域特色明显的设计课程所带来的直观效应,并且能够帮助学生在校期间的社会实践中应用这些本土元素,感受来源本土应用本土的转化效果,会更加提高学生毕业后在海南本地工作的实际竞争力。如果说学生的毕业前景有核心竞争力的话,那么牢牢把握地域特色的课程体系打造,将会成为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构成条件。
海南地域环境中拥有众多可以与传统环境艺术设计课程相结合的有利元素,尤其可以作用在对教学内容的整体优化当中。例如酒店设计课程,海南地域内的五星度假酒店在全国处于领军位置,其中对于海南传统少数民族黎族的装饰艺术手法进行了大量的应用。在环境艺术设计课程教学中,可以将诸多成功的案例结合进入酒店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中。使黎族元素不仅作为一个点,更加是一条将环境艺术设计课程教学内容串联起来的主线。这种连贯的结合,不仅会使课程内容高度的贴合实际,而且非常便于带领学生实地考察。例如,海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13级环艺班43名学生就在2015年5月的专业考察课程中,选择了黎族传统村落――三亚古城――三亚亚龙湾希尔顿酒店――保亭槟榔谷,这样一条以黎族为主的考察路线。这其中也兼顾了酒店的考察,为下一学期进行酒店设计课程进行了前期的预热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让学生在理论学习前已经对即将设计的对象具备了直观的第一印象。相信这种课程教学内容融入与课程考察结合的方法会成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突显地域特色课程体系构建中必要的支撑模式。
服务区域建设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本质即为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而进行的设计服务,本身即带有高度的服务特质,并在市场划分中从属于第三产业。因而,欲对传统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进行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整体优化,需要在突显地域特色的基础上明确服务区域建设的定位。既从本土挖掘地域特色元素构建课程体系变革,又从教学内容整体上向服务海南本地区市场需求倾斜,从而搭建完整的优化体系。
海南省的旅游产业与房地产产业二者均为海南的支柱产业,其市场需求在某种程度上说决定了服务型行业的走向定位,环境艺术设计也不例外。旅游产业对于地域特色元素设计应用、地产行业对于区域性特色功能设计,均有着明显区别于内陆地区的刚性需求。这些,正给予了海南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明确走向――即突出海南地域特色。将极具海南本土文化特征的元素融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内容,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嫁接本土同类素材,进行生动的案例演示,结合便利的考察条件,充分发掘本土教育服务本土区域建设的能动性,既带活了专业课程教学,又对当地建设发展起到地方高校应尽的责任与义务,更加令学生受益于这种地域特色性专业教育,对本地化的就业起到巨大的促动作用。
从教学内容整体优化的角度看,植入海南地域特色教学元素,明确服务区域建设目标,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整体教学优化的推动作用将会是极为明显的。比如模型设计课程,无论从黎族特色旅游景点设计还是特色地产建筑外观设计制作,都能够引发学生极大的实践兴趣,并极大的贴近生活环境。从制作过程的材料收集、素材整理、案例考察和应用分析等,均可以最大化的接近实战,并有更高的机率将设计成果推向市场。具体在教学环节中需要增设较多的、灵活的例如综合设计等专题设计课程,及时的根据海南市场大的动向与需求,进行课程重点的调节。当然,这也需要任课教师具有较强的市场敏锐度与相当的实践能力。不过,致力于本土地域特色发掘的方向,已经天然的为教师提供了绝佳的实践经验积累的地域便利,也为指导学生大四阶段的实习实践的教学过程中积累了高度丰富的经验,并具有极高的本土接受价值。
结语
海南近年来不断加大了对本土黎族传统文化等区域性特色人文类项目的科研投入与关注力度,形成了一系列此类领域的科研成果。这些都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与教学内容优化提供了必须的先决条件以及重要的理论基础。海南地方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主要服务对象就是所在地域,将地域特色元素进行应用推广势在必行。提高教学内容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最大化的挖掘本土应用价值,那么突显地域特色也必将成为海南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必由之路。
(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
作者简介:张 引,男,吉林长春人,硕士,海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环境艺术设计系系主任,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与理论研究。
本论文为以下科研项目成果:
2015年海南省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突显地域特色、服务区域建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整体优化研究。项目编号:Hnjg2015-29 。
篇6
笔者在深入研究H小学后认为,该小学采取的以下有针对性的策略很好地保证了艺术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是能够取得较大成功的关键。
一、灵活有序的课程设置有效地保证艺术课程实施的时间
H小学为了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学习艺术、接触艺术,把学校的课程设置分为三种类型:(1)艺术类必修课。必修艺术课程是国家教学计划所规定的课程,比如音乐、美术、手工制作等。主要按班级在课堂上实施教学,除此之外,H小学在开办之初就把书法课作为全校的必修艺术课程,认为通过学习书法,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也是领悟艺术的一个好方法,最重要的是还可以提高孩子的审美情操、审美能力和锻炼学生的思维、意志等。(2)艺术类选修课。通过课外艺术兴趣班的形式,按照学生的兴趣,采取自愿报名的形式和学校选拔的方式.将学生分到25个不同专业的46个兴趣班。最大程度激发了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和掌握艺术表现和艺术创作的手段和技能。(3)艺术类欣赏课。艺术教师利用课外时间对参加艺术兴趣班的学生专门进行艺术和美学基础知识、艺术史、艺术作品鉴赏等的教育,使学生具备发现、欣赏和评价艺术作品的能力。
为确保艺术教育的时间和空间,学校设置了两套课程表,一是常规教学课程表,按照国家课程编制,教学安排在常规教学时间。二是艺术教育课程表,按照25个不同专业的47个艺术兴趣班编制,时间安排在周一至周四下午的4:15~5:15。
在深圳特区,由于父母下班的时间大都集中在下午5点到6点,令父母很为难的是学校下午4点放学后到他们下班的这1个多小时孩子的安全问题。H小学充分利用这段时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兴趣班学习,发展学生特长,既解决了学生的安全问题,又让学生充分利用了时间。学生在这段时间里可以充分开发自己的潜力,掌握一技之长。兴趣班的开设既是学校发展自身特色的需要,也是在征求家长的同意和学生自愿的基础上开设的,所以兴趣班很受学生的欢迎,H小学95%以上的学生都参加了一个或者多个兴趣班的学习。
二、引进外聘艺术教师并结合本校教师“双向成材”工程,解决艺术教师紧缺问题
H小学在编的艺术教师9名,对于开展艺术特色教育的学校来说,师资远远不够。H小学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通过公开招聘,共外聘30多名艺术教师担任兴趣班的教师,很好地解决了艺术教师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
H小学招收和管理这些外聘艺术教师的流程是:首先是公开招聘,应聘者投寄简历。学校组织人员对应聘者进行面试考核,通过以后组织外聘教师上岗培训,先试用两个学期,最后根据考核表现和应聘教师要求签约。学校专门有一个以上管理人员负责外聘教师的管理、监督和交流,定期向学校汇报外聘教师的工作情况。学校还通过培训要求外聘教师创新教学方法,使学生愿意学、乐于学;通过规章制度保证每一位外聘教师准时上下班等等。H小学在培训会议上表明了一个很重要的态度:学校不赞成外聘教师把兴趣班的学生带到自己家里补课,一是为了学校的兴趣班能顺利发展,二也是保护了学生的权利。这些规范的管理制度、方式方法使外聘教师用心教、乐于教H小学的学生,保证H小学的艺术特色教育月月进步、年年丰收。
笔者在访谈中了解到,H小学给外聘教师的报酬并不算高,却能吸引很多优秀的社会艺术专业人员前来应聘并长期留校。谈到这一点,很多教师认为是学校人性化管理方式使外聘教师拥有归属感和学校本身的名气“留住”了教师的心。在H小学,外聘教师与校内教师是平等的,可以参与学校建设的讨论,可以对教育教学提意见,节假日的奖金发放一视同仁等等,让外聘教师感受到学校有“家”的温暖。同时,随着H小学的艺术特色教育开展得越来越好,在外名声也越来越大,前来应聘的兼职教师的艺术人员越来越多,在校的外聘教师把能在H小学任教当作是自己的荣誉。
更加与众不同的是,H小学要求学校各科教师选择一门艺术课进行第二专业进修,他们在进修学习的同时,被分到各种艺术课中去与学生一起进行艺术学习与训练,并担负组织、管理、辅导学生的工作。这些老师与学生一起接受艺术教育、艺术熏陶,经过几年来的学习和研究,在外聘教师的帮助下,H小学已经有10多名在职教师获得艺术专业证书,已经可以承担一些兴趣班的教学工作,被学校称为“双向人才”。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艺术教师人力资源缺乏的问题,对提升教师素质也有很大好处。
三、结合学科特点整合艺术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这个整合就是把艺术教育完美地融合在学科教育之中,实现艺术教育与学科教育的相互渗透、互相促进,实现学科成绩与艺术修养的双丰收。“整合”的出发点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艺术教育的目标——培养学生欣赏艺术、热爱艺术、具有艺术修养、艺术创造能力。但是“整合”的目的和意义不仅是为了学习艺术,H小学同时赋予了它新的教育意义:通过“整合”突破传统教育的模式,把学科教育艺术化、促进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实现教育思想多元化,以此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陸。这是艺术学校办学的一个特色,也是新课程改革要求课程整合的重要举措和方法之一。
该校徐老师谈到所教的数学学科结合艺术的时候举了自己实践过的例子:在“圓的认识”一讲中引导学生进行图案设计,以此让学生感受不同圆形在图案中的运用和它的美;在“比例”一讲中可以让学生在电脑中做艺术照,不同比例做出的人形状不同,以此说明黄金分割、各种比例在生活中存在的价值。韩老师谈到语文学科与艺术结合的时候认为语文处处是艺术,语文本身就是艺术。具体实施方法有:让学生讲故事,评比“故事大王”;讲“春夏秋冬”的时候让学生用四幅图画来表现;晚托的时候排小剧本,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
篇7
一、深化认识,科学制定发展思路
提出了“以艺术教育为特色,创办特色学校”的思路,要求各校以一个艺术项目为特色,实现全员普及,同时开设多种小型艺教项目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学校的室内外文化氛围要与主要艺术特色相统一,力求形成学校鲜明、稳定、优质的艺术办学特色。
年初,教育组与各校领导共同敲定本年度的特色发展目标和考核评价标准,教育组下校听课、检查督导,深入一线指导艺术队的训练,定期组织各校校长拉练验收阶段性成果,学期末教育组主抓人员根据年初制定的评价方案考核赋分。通过目标管理、过程管理、评价激励等手段,促进了各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和发展,从而实现了女乡小学“校校有特色、年年有发展”的区域办学总体目标。
二、狠抓师资,积蓄自主发展力量
教师是学校的脊梁,是学校发展的关键。我们在艺术教育师资建设方面,走出了一条由借助外力到自主发展的道路。
1.外出求学,拓宽思路。起步阶段,我们先后到天津市河东区少年宫、河北区实验二小、北京市海淀区翠微小学等20多所小学参观学习,借他山之石谋划我乡艺术教育之路。短短几年间,我们外派学校领导和艺术教师达180多人次。
2.聘请名家,提升水平。我们和唐山歌舞团、京剧院、群艺馆、唐山师范学院等单位建立帮教关系,选派我乡音美教师系统学习声乐、舞蹈、绘画等知识。先后从歌舞团、群艺馆等单位聘请兼职艺术教师,定期来校指导训练,并参与艺术节目的编写、选曲、配器等工作,借助社会专业人士提升艺教水平。
3.自主学习,锤炼内功。教育组与各校校长签订“军令状”,要求艺教教师定期完成一定标准的专业功;将音乐、美术技能纳入全乡青年教师基本功训练内容,举办教师艺术特长大赛展示;成立乡音美中心教研组,加强课堂教学研讨;组织音乐教师进行弹唱、视唱、指挥三项功测试等等。通过一系列措施,强化教师自身水平的提高。
4.专业进修,厚积薄发。教育组先后鼓励15名教师参加音美大专、本科进修,支持老师参加省市骨干教师培训,为艺术教育的持续发展积蓄了力量。
经过多渠道、多形式的培养,我们拥有了一支专兼职结合、校内外互补、专业配备合理的艺术教师队伍,先后涌现出了河北省优秀教师、区级名师、唐山市教学先进等。目前,我乡艺术教师专业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基本上能够独立指导艺术团队的节目编排和训练。
三、整体推进,逐步形成办学特色
我们坚持在9所学校整体推进艺术教育,狠抓了音美课堂教学改革、艺术类校本课程建设、艺术团队提高三个环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积淀了丰厚的底蕴。
1.课堂教学打基础。
音美课是面向全体进行艺术教育的主阵地,要全面落实课标要求,加强基础、培养能力,突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们开展了引路课研讨、优质课观摩、推门课督导及论文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同时与教师培养工作紧密结合,不断深化音美课堂教学改革。
2.校本课程抓普及。
我们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建设,投入大量精力和时间,逐步将过去开设的兴趣活动课发展完善为全员普及、学段分层、评价完善的校本课程,列入课表,实行常态管理。校本课程的教学我们讲求趣味性、实践性和专业性的统一,逐步探索出了“自主合作、实践鉴赏、创新提高”的课程模式。自主编制了《竹木画制作》、《舞蹈基本功》、《水墨画入门》等校本教材共计19种90余册。校本课程的开发为艺术教育的普及提供了条件,使艺术教育覆盖率达到了100%。
3.团队建设促提高。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特色学校;特色教学;数学思想
积极的课堂活动,犹如联结语言和思维活动的桥梁。在数学课堂中合理运用好数学思想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在课堂中获得清晰的理解,开阔思维,也有助于学生在生活中理解问题、辨别问题本质,确定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一、歸纳演绎,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
归纳演绎可以培养学生探究成因、预测结果的能力。
例如,在探究“三角形内角和为180°”的课堂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教具:钝角三角尺、直角三角尺、锐角三角尺、量角器、三角形纸板等,通过测量或折叠的方法得出一般性的结论。紧接着,思考:这个结论可不可以代表所有情况?让学生思索自己的推导过程,帮助学生将积累的经验活学活用。使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易入难。先对空间形式进行抽象概括,再对数学概念进行形式化,最后让学生在活动中自然经历“思想方法”形成过程,形成相关知识。
二、数形结合,由形及数,以数解形
小学数学教学中利用实际中的事物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形状的架构,根据图形的结构形状思考,寻找合适问题的数量关系式,将几何问题数字化,揭示数学学习的本质。
解决数学问题时,也可以利用具体化的图形来对数字计算的抽象化问题做简化,从而来解答问题。例如,对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中的一个应用题:一个长方形的盒子长为a,宽为b,高为c,求制作这个盒子至少需要多大的纸板。该题本质上为求长方体表面积。可将长方形的盒子拆分成6个面。表面积为三个对面面积的之和。通过图形分析,可列式为:S=a×b×2+a×c×2+b×c×2,之后可再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找到更简单点的分解式:(a×b+a×c+b×c)×2。通过比较还可以发现,在应用中采用相加再相乘的方法会更加便捷。所以,运用数字解释,会使图形的计算更加便捷,培养学生形成抽象的逻辑思维的能力。
三、最优化思想,多中选优,择优而用
优化思想就是指在有限种或无限种可行方案中挑选最优的方案的思想,引导学生探究本质、了解规律,在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
在教学中要善于培养学生的优化思想。比如在探究路程、速度、时间三者关系后,可结合生活实际举一反三。如,小华步行时每分钟走120米,小华家到超市有两条路线,从路线一去超市需要走3720米的路程,从路线二去超市需要走30分钟,问从家到超市走哪个路线最省时。这样贴近了日常生活,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还增加了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再如,《烙饼》这节课,已知“一个锅最多可以烙两张饼”,学生关于烙饼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教师设疑:有没有比“一张一张地烙”更省时的方法?借助已知条件,利用小组讨论的方法,研究比较,从而发现“同时烙两张”时最节省时间。在得出结论的同时,也为探究“一个锅最多可以烙三张饼”的“最优方案”打好基础。
最优化思想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具有多样性,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逐渐养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
四、类比引路,理解本质辨异同
在小学各阶段的数的认识中,始终注重学生在应用中结合类比思想。如认识自然数1,在多个数量是1的物体中抽象出1;再把1放在数的不同数位上,就可以分别表示1个十、1个百、1个千等;在分数中又进一步抽象,可以把若干个物体看成单位“1”,把这个整体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1份或几份相对大小的数,都是分数。在认识数的过程中,在数的读法、写法、性质等方面,加强类比法的应用和感悟,提高学习效率。
同样的,在探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算法教学中,可以放手引导学生在之前学习的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基础上进行类比、比较差异,新知转旧知,通过这种方法来理解算理、归纳算法。
五、结语
篇9
艺术与教育一词的含义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对于人的情感世界来说,艺术无异于空气和水一般重要。艺术是社会变革的一种真正动力,它往往以一种新的视角对旧的观念发起挑战,有效地记载和传承着人类的灿烂文明。艺术教育作为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能有效地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促进学生感知、情感、想象等感性方面的发展。
我校充分认识到艺术在“育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多种形式澄清认识,以确定艺术教育在教育中的地位,报告会、观摩研讨、培训等方式与手段被广泛使用,形成了人人重视艺术教育的局面。由校长牵头,成立了学校艺术教育领导小组,对艺术教育进行有效的指导与扶持。并由美术组、音乐组牵头成立了涵盖各学科教师、艺术骨干、全体学生的艺术教育实施小组。有效地贯彻落实了学校艺术教育的整体规划,我校的艺术教育正呈蓬勃发展之势,为素质教育的扎实推进提供了支持。
二、创新思路,扎实工作,开创艺术教育新局面
思想的统一,为曾经畏畏缩缩的手脚去掉了束缚。我校一贯坚持艺术教育必须走普及之路的原则,并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
我校始终坚定不移地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开足开齐音美等艺术类课程。艺术教育开展好坏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是学校的重视程度及其营造的氛围,一是教师的水平与能力,尤其是后者。教师的能力与水平在艺术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认为,教师的教学思想,直接决定着教师的能力与水平。因此,学校投入了极大精力抓艺术教师的学习与提高。
在我校艺术教师的学历均为本科,目前他们正积极进修研究生学历。学历的上层次,必会促使其思想认识质的飞跃。艺术教师技能大赛,每年都要进行,学校为他们提供了展示的舞台,也促成他们自身技能的提高。学校还鼓励他们积极创作、积极撰写文章,并发表。多年来,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艺术教师的作品与文章经常见诸报端、杂志、艺术作品集,提高了我校艺术教育的影响力。对教师的培训,我校舍得投入,常派他们到沈阳、大连等地学习,努力把先进地区的先进经验融入实验中学的艺术教育中。
课堂教学是实施艺术教育的主阵地。我校强调艺术教师要充满创造艺术的激情,要以最幸福、最愉悦的心态去面对每一节课,去面对课堂中的每一个孩子,课的设计要漂亮,要能激起学生艺术求知的愿望,要能影响学生产生追求艺术的显著效果。如今的艺术课堂已彻底摆脱了画一幅画、唱一首歌的尴尬的局面。乐器进了课堂,不是一种,而是两种、三种,百花齐放、生趣盎然、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艺术课堂上得以充分体现,多媒体、网络等传媒也进入了艺术课堂。
天真、活泼、快乐、幸福,已成了艺术课堂的重要体验。在艺术课堂上,一些新的举措正在形式。音乐课,体验、感悟、创编;美术课,开展向大师学习活动,进行二次创作,分层次培养,各取所得。自编教程,开发校本课程,将中华古老艺术融入课堂,学生受益匪浅。
课堂教学的延伸也很重要,艺术类活动课,全面启动。音乐有铜管乐队、合唱队、民乐队、舞蹈队、千人乐队。美术有国画班、书法班、雕塑班、剪纸班、摄影小组、结艺小组等活动课,吸纳了大多学生参与、学生的艺术特长得以培养,审美情趣得以提高。同时,校园生活也丰富多彩,每年的艺术节为学生的才艺培植提供了舞台,英文歌曲大赛、班歌评比、双语演讲、手工制作、午间音乐桥、校园歌曲创作、新星赛、艺术周刊等多种活动方式在艺术节上全面推出。
每年的新春联欢会,是我校艺术教育成果的展示会。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联欢会火爆、热烈、并且具有极高的品位。京剧、相声、小品、现代舞、歌曲、民族舞、朗颂、时装设计等各种艺术样式得以集中的展示。尽管学生演出水准不尽相同,但却使人感到清新爽眼。校园风景、师生情谊被演绎成一部部富于青春气息的作品。那些自制的服装道具,那些巧妙组合无不让我们惊叹于孩子的艺术创造力。
环境是艺术教育的重要媒介。我们学校强调优美的环境熏陶人,“枝枝叶叶总关情,角角落落都育人”,进入实验园,你会发现每一寸土地都是可爱的。花苑,群芳斗艳;假山,堆翠飞瀑,草坪,绿茵如毯;角落,精雅别致;即使运动器材,也能引起你艺术的遐思。每一处都蕴含着育人的思想。生活在如画之中的学生对校园景物也细心呵护,“护绿小园丁”——承包绿地,清除杂草;“卫生小天使”——清理环境,捡拾垃圾,艺术教育布满整个校园,艺术气息扑面而至。优美环境的营建就是艺术教育的良好契机,艺术环境渗透着较为深远的育人思想。
三、收获喜悦、深刻思索、艺术教育任重道远
多年耕耘,我们有着可喜的收获,花园式学校、绿化先进单位等殊荣的取得与艺术教育是密不可分的。更令我们高兴的是学生的精神面貌在艺术教育中得以提高,看着一张张朝气蓬勃的脸庞,看着一双双充满热切渴望的眼神,我们忍不住想大声说:“艺术教育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渠道。
学校美术教研组被评为辽宁省优秀教研组和营口市优秀教研组。我校的“一校三队”获省市一等奖、舞蹈队获市一等奖、铜管队获市区一等奖。美术班和书法班,在“全国中小学生书画大赛”中获集体一等奖。学生一、二、三等奖项不计其数。艺术教师也在国家、省、市学科竟赛中获奖多人次。成绩面前,我们永远不会骄傲,我们会继续前行。
四、多年来的实践,我们有以下三点体会
1.实践是根本。在艺术教育实践中,我们努力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创作欲望。让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自然、走进社会,使情感体验融入生活实践,并在其中发现美、创造美。
2.评价要改革。艺术教育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应以学生在艺术展示中客观事实为评价的基础,既关注知识与技能,更重视能力、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方面的评价。
3.教师是关键。教师思想的转变要放在首位,无论是学校制约,还是激励。教师技能的提高要重视,深厚的理论要形成,扎实的基本功要具备。
我们知道,在艺术教育的内涵的理解、实践的探索方面还有很大差距,但我们有决心、有信心。艺术教育是我们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创设浓厚的艺术氛围,培养学生艺术创作的才华,我们任重道远。有勤劳的耕作,必有果满枝头的收获。我们期盼艺术教育更加美好的明天。
篇10
关键词:标准;B版教材
2003年4月,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我们依据《标准》规定的基本理念和要求,吸取百年来国外中小学数学课程教材改革的经验教训,在继承发展我国数学教育优良传统上下功夫,努力编写了一套具有我国特色的高中数学教材,即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B版)》。
这套教科书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4年初审通过,从2004年秋季起在山东省6个市20万高中学生中进行试验。一年来的试验工作进展顺利,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05年秋季将在全国进入第二轮试验。
这套教科书的总体设计思路是,编写一套具有科学性、基础性、选择性和一定算法特色并与信息技术整合的高中数学教科书。
本套教科书力求适应我国数学基础教育近期和较长期的需要,反映数学和科学进步,重视知识发生发展过程,适应各地各类学校高中学生学习,关照边远和较落后地区学校,使师生通过教材基本上就能完成教学任务。本套教科书力求实现《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使学生能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提高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发展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一、本套教科书编写的指导思想
本套教科书依据《标准》中规定的课程性质、课程设计思路、内容标准和教材编写建议进行编写。
编写的主要指导思想如下。
1.素材的选取努力体现数学的本质,联系实际,适应学生的特点
教材中素材的选取,首先要有助于反映相应数学内容的本质,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和理解,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素材要具有基础性、时代性、典型性、多样性和可接受性。
2.展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索
教材在讲授主要内容时,注意创设情境,从具体实例出发,展现其发生发展过程,使学生能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经历数学的发现和创造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在不同的知识层面上,让学生思考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与数学本质。
设置具有启发性、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进行思考,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并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在思考、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获得对数学较为全面深入的体验和理解。
3.教材重视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指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习惯和创新精神
对教材中的代数、几何、概率统计的主要概念,让学生先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研究生活中的实例,探寻一般规律,提出设想或猜想,再用理性思维认识这些规律的合理性与正确性,养成良好的理性思维习惯。同时选取一些未知的、有意思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去探索研讨,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4.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接受数学文化的熏陶
教材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和谐统一,感受数学问题与数学结论的美妙和有趣;让学生体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数学方法的严谨性、思维过程的逻辑性,以养成严谨的学风和严肃的工作作风;让学生体会数学语言的简洁与明晰,以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数学是各门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通过处理其他学科和生活实际中的问题,也让学生体会数学的重要作用,从而热爱它;通过求解一些较困难的实际问题和数学问题,让学生体验困难的可征服性以及克服困难的乐趣,培养学生的不断进取精神。
5.反映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探索数学结论、处理复杂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探索和发现数学的规律,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助于激发学习积极性,激活思维空间;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益;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搜集资料。
二、本套教科书基本内容的体系结构
(一)基本内容
本套教科书包含必修和选修两个课程。必修课程由5个模块(数学1到数学5)组成;选修课程有4个系列,其中系列1、系列2分别由2个和3个模块组成,系列3、系列4分别由6个和10个专题组成;每个模块2学分(36学时),每个专题1学分(18学时),每2个专题组成1个模块。体系结构力求反映模块内容之间的联系与综合,使它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体系结构
本套教科书的体系结构,既反映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又特别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确定课程内容的原则是:必修课程内容要满足未来公民的基本数学需求,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数学准备;选修课程内容要满足学生的兴趣和对未来发展的需求,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获得较高数学修养奠定基础。其中系列1是为那些希望在人文、社会科学等方面发展的学生而设计的。系列2是为那些希望在理工、经济等方面发展的学生而设计的。二者的内容都是基础性的。系列3和系列4是为对数学有兴趣和希望进一步提高数学素养的学生而设置的,所涉及的内容反映了某些重要数学思想,有利于学生终身的发展,有利于扩展学生的数学视野,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文化价值的认识。其中的专题将随着课程的发展逐步予以调整与扩充,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志向进行选择。
2.联系实际,体现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促进学习方式的改进,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把数学探究、数学建模的思想以不同的形式渗透在各模块和专题内容之中,在高中阶段至少安排较为完整的一次数学探究、一次数学建模活动。高中数学课程要求把数学文化内容与各模块内容有机结合。数学探究的课题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有助于学生体验数学研究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形成发现、探究问题的意识,有助于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新性。数学建模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有助于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和作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的联系,体验综合运用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增强应用意识,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生通过数学文化的学习,了解人类社会发展与数学发展的相互作用,认识数学发生、发展的必然规律;了解人类从数学的角度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发展求知、求实、勇于探索的情感和态度;体会数学的系统性、严密性、应用的广泛性,了解数学真理的相对性;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3.模块的逻辑顺序。必修课程是选修课程中系列1、系列2课程的基础。选修课程中系列3、系列4基本上不依赖其他系列的课程,可以与其他系列课程同时开设,这些专题的开设可以不考虑先后顺序。必修课程中,数学1是数学2、数学3、数学4、数学5的基础。
系列3、系列4课程的开设可以根据学校自身的情况逐步实施。可以先开设系列3和系列4的某些专题,以满足学生的基本选择需求。以后再逐步丰富和完善,并积极开发、利用校外课程资源(包括远程教育资源)。
4.注意知识的纵向逻辑结构,加强知识间的横向联系,螺旋上升地呈现重要的概念和思想。数学各部分内容之间的知识是相互联系的,学生的学习是循序渐进、逐步发展的。高中数学课程内容划分成若干个模块,不应忽视相关内容的联系。高中数学课程内容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分不同层次展开,要特别明确相关内容在不同模块中的要求和前后联系,注意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螺旋上升、逐步提高。
(三)必修模块的内容结构
1.数学1是整个高中数学的基础
集合一章,主要是学习集合语言,从日常生活和初中数学中的实例出发引出集合概念,让学生学习用集合语言描述在义务教育阶段学过的一些集合,如数集和图形集合。为了准确使用集合语言,学习集合之间的关系与运算。集合语言在整套教材中经常使用。
在函数一章,除学习函数概念外,重点学习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这两个函数是学习函数概念最好的载体,其中蕴涵着高中数学中一些重要的思想方法。在教材中设专节,在初中学过的一次、二次函数的基础上拓宽、提高。用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实现初中数学向高中数学的过渡。进一步研究了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和幂函数等基本初等函数,过渡到高中数学。
在数学1中,对通用的数学思想方法,如数形结合、配方法、待定系数法、数学建模等都给予足够的重视与练习。这些通性、通法在整个高中数学教材中反复使用。
2.数学2中,学生将学习立体几何初步、平面解析几何初步
立体几何初步的学习是沿着几何历史发展的足迹安排的,这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初中从直观上认识几何体的基础上,高中重点是发现并分析几何体的结构、性质,由直观认识逐步过渡到理性思维。最后要求学生适当学习形式化的推理。
在本章编制有较多课件,帮助学生发展空间想象力,形成空间概念,通过图形的变化让学生了解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解析几何初步一章,从数轴开始,通过适当地说理推导出解析几何的基本公式,然后开始学习直线与圆的方程。这样编排是为学习坐标几何打下坚实的基础。由于解析几何对学生今后学习非常重要,这章编写加大了弹性,好学生可对自己提出较高的要求,通过思考与讨论、探索与研究,适当加大坐标法解题的训练,初步形成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
3.数学3中,学生将学习算法初步、统计、概率
在算法初步一章,重点学习数值算法,适当地联系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算法思想,使学生知道算法思想已是现代人应具备的数学素养。在这一章还着重学习中国算法实例,激发学生的爱国心和学习算法的兴趣。
要不要学生把自己写出的算法在计算机上实现,《标准》没有明确要求。由于普通高中基本上都配备了计算机,如果选用合适的自由软件,有较为简单的语言,让学生上机实现自己编制的算法,将会激发学生学习算法的兴趣,也为学生尽快地掌握计算机技术学习数学、研究数学打下良好基础。为此选用了“Scilab”作为实现算法的语言进行实验。教学中略去这一节基本上不会影响算法的学习。由于算法例习题都较为简单,学生可通过手工计算(或借助计算器)实现算法。
在概率一章中,使用了集合语言,用集合语言描述基本事件构成的集合、事件和事件之间的关系,避免了用自然语言描述概率的有关概念所产生的各种困难和歧义。
4.在数学4中,学生将学习三角函数、平面向量、三角恒等变换
三角函数一章是在旋转变换思想指导下编写的。把角定义为射线绕顶点的旋转,把三角函数定义为角终边上单位向量在坐标轴上的投影。用旋转对称、中心对称和轴对称引入诱导公式。通过单位圆中三角函数线的变化研究三角函数的性质。到三角恒等变换一章把和角公式理解为研究旋转变换的基本公式。通过用数量积的坐标计算公式,证明和角公式,使学生体会向量的数量积与和角公式的内在联系。
平面向量一章中,向量概念是由“位移”引入的,因为数学中的向量是物理学中的自由向量,只有大小、方向两个要素,用“位移”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中的向量概念。把向量和向量运算与几何紧密地联系起来,沟通平行、全等与向量的加法,相似与数乘向量,正投影的性质与向量数量积之间的关系,把几何学的研究代数化。由于向量是沟通几何、代数和分析的桥梁,同时可为将来学习高等数学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本章的编写较为细致,以便于教师教学和学生自学。
5.在数学5中,学生将学习解三角形、数列、不等式
解三角形一章中,在已有三角形的全等、相似与位似、解直角三角形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任意三角形中边和角的关系,得到任意三角形中普遍存在的两个结论──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完美地解决涉及三角形度量的问题。应用这些知识和方法解决一类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数列一章中,重点研究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从本质上讲,数列是一类特殊的函数,它是函数知识的延伸。在本章中,通过研究它们的特殊性质,归纳出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这些特殊性质提供了一种数学模型,应用它们可以很方便地解决诸如教育或购房贷款、放射性物质的衰变、人口与国民经济增长等生产、生活中遇到的许多问题。
在不等式一章中,首先从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大量不等关系中,归纳得出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然后研究基本不等式和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通过图象把一元二次不等式与相应的函数、方程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将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与信息技术的应用结合,让我们再次看到算法思想的广泛应用。在本章中,还将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判定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进而学会从某些特定的情境中抽象出一些简单的二元线性规划问题,着重解决以下两类简单的实际问题。①在人力、物力、资金一定的条件下,如何利用这些资源来完成最多的任务;②如何通过合理的安排和规划,以最少的人力、物力、资金去完成一项给定的任务。
6.每章一般都有探索与研究专栏,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是正文的延伸,是必学内容,要求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索完成;其二是正文内容的加深,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其三是提高内容,希望能在大学数学与中学数学之间建立一些联系。
7.每章设数学文化专栏,通过阅读和欣赏有关文章,寻求数学进步的历史轨迹,学习数学家为科学献身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8.对于数学建模的教学分三步:开始安排简单的例子,让学生了解数学建模的思想和主要过程,第二步根据已给的数据进行数学建模,第三步进行完整的数学建模活动。
(四)选修板块的内容结构
1.文科必选系列
选修11共三章:常用逻辑用语、圆锥曲线与方程、导数及其应用。
常用逻辑用语一章中,编写的重点是命题成立的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分必要条件。同时让学生知道,过去数学课本的表述,除了数学符号,基本上使用的是自然语言,自然语言虽然容易接受,但歧义性较大,往往给学习数学带来一些困难。我们在编写时,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常用逻辑用语的用法,使学生尽量能够搞清楚三个逻辑联结词和两个量词所表达的逻辑含义,并能初步学着应用它们,从中体会用逻辑用语表达数学内容的准确性和简洁性。
本章的主要特色是,把集合与逻辑结合起来,通过集合的包含关系理解推出关系,通过集合的交、并、补运算理解逻辑联结词所表达的逻辑含义。
圆锥曲线与方程一章是数学2解析几何初步一章的继续,学习的重点仍是用坐标法研究图形(圆锥曲线)的性质。本章首先通过对直线和圆的方程的回顾,让学生理解曲线与方程之间的关系,并指出用方程研究曲线性质的一般步骤。我们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如何用坐标法和方程研究圆锥曲线的性质上,把代数中的二次方程问题和圆锥曲线结合起来。这一章是文科选学,主要是让学生体会坐标法(数形结合)这一重要思想在数学中的作用和地位,进一步了解坐标法及圆锥曲线的实际应用,使学生能经常想到用图形去表达数量关系。
导数及其应用一章编写时的主要想法是,充分借助于直观研究导数的性质和应用。全章自始至终通过设置的“爬山情景”,让学生体会“以直代曲”及“化曲为直”的微积分思想。导数可近似地看成“差商”和“微小直角三角形中两直角边的比”。尽量让学生了解导数的直观内涵。
选修12共四章:统计案例、推理与证明、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框图。
统计案例一章首先在章前语中,通过介绍两个实际例子,引起学生学习统计的兴趣。全章分为两节,每节讨论一种统计方法,每节编写的特点是,把一个个案例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通过探究案例、解决问题,使学生了解这两种统计方法的基本思想、解决步骤及其初步应用。在这一章的编写中,注意引导学生使用计算机技术来处理数据。还适当地融入算法思想。个别的算法给出了程序,供有兴趣的学生学习。
推理与证明专设一章,在我国高中教材中还是首次,没有实际的教学经验供参考,但推理与证明已是学生熟悉的词语,因此,在编写时主要通过实例引起学生对“推理”的兴趣,并引导学生理解各种推理的作用。能够运用合情推理去探索、猜测和归纳出一些数学结论,并能证明结论的正确性。在编写中,重点是通过分析一些定理的证明过程,总结并让学生掌握数学证明的一些基本方法。
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一章,由于教学时间只有四课时,课时少,所以在编写时,主要是通过方程的求根,让学生了解引进复数的意义和作用,了解数学中的内部矛盾如何推动数系的扩充,了解数学中理性思维的重要性。
框图是《标准》中的新内容,在我国高中数学教学内容中还是首次。没有教学经验,编写时,主要通过体会《标准》的精神,选定内容,主要通过实例,进一步学习程序框图,了解工程流程和结构图。在用框图的过程中理解它们的特征,初步掌握它们的用法。
2.理科必选系列
选修21共三章:常用逻辑用语、圆锥曲线与方程、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
常用逻辑用语一章编写的指导思想同文科必选。
圆锥曲线与方程一章,编写的指导思想基本上同文科必选,但加强了坐标法解题的训练与要求。
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一章内容的编写主要采取推广与类比的方法,共分两大节。第一大节集中讲解空间向量概念、运算和性质。经历由平面向量向空间向量的推广过程,让学生理解空间向量与平面向量的异同。通过共线向量定理、共面向量定理和空间向量分解定理的学习,让学生理解向量空间的基本结构,并将空间向量运算完全代数化,为将来学习理工科的学生打下较良好的数学基础。第二大节重点讨论空间向量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通过例题让学生理解用向量代数方法研究立体几何的意义。通过这一章的学习,使学生再一次体会坐标法的意义。在用向量代数方法解题的同时,也向学生指出综合方法推理的一些优点,鼓励学生灵活选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立体几何问题。
选修22共分三章:导数及其应用、推理与证明、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
导数及其应用一章编写的指导思想基本上同文科必选的相同内容,但在理论上,要求相对高一些。加强了求导运算及其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
推理与证明一章编写的指导思想基本上同文科必选的相同内容。
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一章编写的指导思想同文科必选的相同内容。
选修23共分三章:计数原理、概率、统计案例。
计数原理一章重点学习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和分类乘法计数原理及其应用。通过计数原理让学生理解排列与组合的概念,并能推导排列数公式和组合数公式。会归纳证明二项式定理。让学生考查杨辉三角,发现二项式定理中系数的规律和一些性质。
概率一章是必学内容概率的继续,进一步学习概率的一些基本概念。本章编写从实例出发,引入随机变量及其分布的概念,通过实际例子的计算引入超几何分布,并了解它的实际应用。在讲条件概率与独立事件的基础上,介绍二项分布及其应用。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随机变量的两个数字特征:期望与方差。通过实例简单地介绍正态分布。
统计案例一章的编写指导思想同文科必选的相同内容,但对理工科学生,学习本章之前,由于学生有了较好的概率基础,所以在编写时,进行了必要说理和计算,以加深学生对统计原理的理解。
3.选修系列3和4
这两个系列的编写,力求体现《标准》精神,在编写的过程中紧密联系必修课程和选修系列1和2学过的内容,尽量写得通俗易懂,使教师和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看懂所学内容。三、本套教科书的主要特色
本套教科书力求落实《标准》中关于数学、数学课程、数学学习、数学教学活动、评价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理念,着力突出了以下特色。
(一)精简实用,返璞归真。要做到精简,必须抓住重点。在基础数学中那些普遍实用的最基础部分,那些有普遍意义的通性、通法就是重点。抓住这些重点内容,尽量为它们提供实际背景,反映其应用价值,努力揭示其发展过程和本质,使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结论逐步形成的过程,体会蕴涵在其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学实质、本质,不拘泥于抽象的形式,讲法上朴素,平易近人。
(二)深入浅出,易学好教。数学的深刻内容尽可能地用通俗语言或学生的语言加以阐述,避免一些过于形式化的语言。深入浅出的一个重要方法是把定理与公式现实化、简单化,用生活中的现实例子来阐释规律,简单明了,易学好教。定位于适应广大中等水平学生的接受程度。易学好教的一个措施是师生互助,就一个主题,师生都可提出问题,说出猜想,共同讨论,由学生或教师小结,形成共识。易学好教的另一重要方法是主要概念、定理与公式的教学一般要参照其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引导学生合乎规律学习这些概念、定理与公式。为了易学好教,我们注意了“温故知新”,降低知识的起点。努力做好由初中内容向高中内容过渡的衔接。尽量从温习旧知识中引出新知识,揭示新旧知识的联系,使学生顺利进入高中阶段的学习。
(三)力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教科书内容素材的选取,力求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现实;教科书的组织安排,注重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学生的认识过程和情感体验过程,为构建丰富的学习环境提供重要资源。内容的呈现力求体现数学思维规律,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使他们经历“观察、实验、比较、归纳、猜想、推理、反思”等理性思维活动的基本过程,优化思维品质,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精心选编现实生活和数学发展中的典型问题,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分析和问题解决,加深对知识本质的理解,强化知识之间的联系,领悟和掌握数学思想方法,使问题在教材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注意问题的基础性、思想性、开放性、趣味性等。设立“探索与研究”“数学建模”等学习活动,为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进一步创造有利条件,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
(四)整合信息技术,更新教学方式。本教科书各册都用了现代信息技术,以促进教学方式的更新。有意识地引入带有自己程序的应用数学软件,处理繁难计算、自动制表、智能绘图、人机交互等,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为多数学习较困难的内容编制了教学课件,使用这些课件可实现动态式的、交互式的教学方式或学习方式,以帮助学生掌握和理解这些内容。另外,我们选用了中法合作开发的“Scilab”软件系统,作为开发数学教学课件和学生学习课件的平台。这是一个自由软件,学校、教师和学生都可以从有关网站上免费下载。我们与中法实验室达成合作意向,共同开发中学数学教育软件。
(五)渗透算法思想,提高数学素养。中国古代数学中蕴涵有丰富的算法思想,并注重应用,中国数学及数学教育有着自己独有的发展道路。在《标准》中,增加了算法一章,并提出把算法思想渗透到相关内容,这一理念启发我们研究了我国数学教育的传统和特色,并在教材中尽量体现。本教科书主要从数值计算的角度讲授算法,而且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渗透到高中数学的有关领域,给这些领域的教学带来新的生机。学习算法不仅能使许多数学问题与实际应用得到有效解决,而且可以使学生从中体会解决复杂问题的思想方法,提高数学素养,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提供强大的思想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