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理解范文
时间:2023-10-17 17:37: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理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运用性;美学指导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性质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性质,从其专业名中即可得到相关的理解。首先是“语言”,然后是“文学”,其中“语言”起修饰“文学”的作用, “文学”是中心词,二者呈偏正关系。在此结合汉语言文学相关专业课,来理解汉语言文学的性质:
1、语言性。语言类是个集合总称,它包括语言学,文字学等。汉语言文学专业,关于语言类的专业课比较多,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汉字学概论》,《语言学概论》和《训诂学》等,其所涉及的种类也比较多层面也比较多。不仅有现代汉语的层面,也有古代汉语的层面。在语言性的延展上,又包括文字学以及文字训诂学。所以总的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其语言性比较强的。
2、文学性。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一语言性的基础上,而又延展到文学性上,尤以中国文学较为侧重。汉语言文学专业,相关文学类的专业课占其总的课程一半以上,光古代文学这一块就包括两门课程,又有现当代文学,以及和文学相关的文学史,课程繁多,深浅不一,要求所学者掌握的程度也不一样。主要文学类课程有《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二》,《现代文学作品选》,《当代文学作品选》以及相关的文学史,不过一般情况下,一般高等院校是不开设“当代文学史的”,这是中国类的文学课程,还有外国类的文学课程《外国文学作品选》以及《外国文学史》,可见汉语言专业的文学类课程相当多的,而且都是需要着重掌握的。所以总的意义上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文学性事占其总性质大多数,是最重要的性质。
3、文学教育性。基于其文学性的基础上,有延展到文学教育性上。汉语言文学专业,其文学教育性,当是其第二大性质。所包括的专业课,不仅应用性强,而且指导教育性也很强。文学教育性的最主要体现是其自身的深刻性,理论性以及研究性。从其相关专业课程安排就可以知晓:《美学》,《写作学》,《文学概论》,这三门课程,以《写作学》的应用性最强,其它两门则以理论和深刻性为代表。这三门课程的文学教育性是其本质的特征,也是汉语言专业学习的关键,也是在总体上给理解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性质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帮助。文学教育性,在本质上揭示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内在规律性,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最深刻的性质。
二、汉语言文学的运用性
1、美学指导。汉语言文学的首要应用性既是美学指导,而不是相关文学的运用性。美学是理解文学的基础,也是理解世界万物的基础。只要适合美的标准的事物,其即可存在,如果不适合美的标准,其不可存在。美是维持世界存在的根本规律,也是人类心理发展的最高层次,在这个基础上来说,理解文学的前提,就是要理解美学,美学给文学提供了内在的规律,是文学存在的根本保证。所以,汉语言文学的首要运用性就是美学指导。
转贴于
2、文学理解。文学理解是在美学指导的基础上,引申出来的一种运用性,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最显现的一种运用性。美学可以解构文学作品,在解构的基础上,即可帮助我们理解文学作品,文学理解,既是理解文学作品。汉语文学专业,通过相关专业课的学习,并在美学指导的基础上,已经具备了很高层次的文学理解性。在其运用性上,不仅可以对已学过的文学作品进行理解,也可对没有学过,没有看过,甚至刚刚出版的文学作品进行理解,文学理解,是一个高的层次,不是一般没有拥有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可以做到的,文学理解不同于文学阅读。文学阅读只是理解文学作品文本字面意思,对于文本反映的深层次上的含义是不能作理解的,文学理解既是要解构文本深层次上的含义,这就需要相关理论专业知识作为基础。
3、写作运用。汉语言文学专业本身就有写作的训练,也有相关的理论专业课。《写作学》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学者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以及格式规范,《文学概论》则为其提供了深层次上规律总结,这两门课时写作运用的基础,也是写作运用的以进行的保证。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写作即同于其它专业的写作要求,也有其自身的特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写作,因其文科性质比较强,其写作追求的层面也“以文弄墨”,不过归之于个人,可能也会相应的转弱。写作的运用是汉语言文学专业自身的要求,也是其专业性质的一种体现。
4、语言规律。汉语言文学是一门有关语言的专业,其对语言文字的修养及其能力也是相对较高的。其对语言文字规律的总结是综合实用的,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相对比较实用的部分。语言规律的运用,变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对自身语言规律的运用。因为我国幅员大,语言情况比较复杂,国家规定现在官方通用的语言是:普通话,但是实行到个人,不是每个人都很好的掌握了普通话,以区域来看:南方人对f和h以及卷舌音分不清,也用不好,东三省则对卷舌敏感度不高。通过语言规律的运用,可以让所学者知道语言规律的来源以及正确状态,提高对语言的运用能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与其学科自身的特点相关联,其运用性大多是其学科的基本要求。对语言音韵的要求,对文学理解的要求,对美学的理论的理会等,都对其运用性作出了要求和指导。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的运用性,是其学科自身的延伸,是其理论的实际应用,其运用性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对其自身理论的掌握程度。
参考文献
[1] 胡经之.文艺美学论[J].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
篇2
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各大高校的传统的文史类学科,随着社会对文学人才需求的增加,近年来受到广泛的重视,在高校就业去向中,新闻出版部门、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学评论、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都有涉及。汉语言文学在教学上不仅能够直接地体现我国博大精深的汉语魅力,而且象征着我国悠久历史的五千年文化也得到良好的传播和发扬。为了更好地适应我国的改革开放发展方向,汉语言文学在高校中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得到完善,对学生基础知识的专业素质的培养得到重视。着重探讨在新形势下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应用性转型,培养社会应用型人才。在此,进一步研究应用性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学实践手段,而且是对学生发展方向进行系统的跟进教学,它作为一种新式的教学方法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具有积极的效果,在当前各大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进行大力推广和宣传。高校中汉语言文学专业对学生的基本培养要求是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在教学中汉语言文学专业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在研究中国古今历史文化的同时,也对国外文学进行研究。汉语言文学是我国高等学府唯一一个对古今中外文学进行全面涉猎的专业,其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感受到文学的魅力,而且自身的语言水平和文化素质也得到升华。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在企事业单位中对应用型人才需求不断,高校应该适应社会的发展培养技能型、应用性人才。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应因地制宜,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不但要对语言和文学的基本理论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应该加强对于汉语言文学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也要适度地学习,以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和文学鉴赏能力。重点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查找资料和阅读文献的能力和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灌输给学生汉语言文学教育相关的文学语言艺术的政策和法规,以解决学生在走进社会、就业后遇到的基本问题。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教学的现状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培养社会技能型及应用性人才已经是各大高校重视的问题,如何更好地使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是高校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制约,注重应用性人才的培养成为我国高校教育思路转变方向。在我国,传统的大学教育注重对学术性、学科性人才的培养,重理论轻实践,忽视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具体情况。汉语言文学就是其中之一,重视对文学的教学,在具体实践上没有深入研究。社会的发展需要高校正视其存在的社会价值,并调整教学方案,着重应用性转型。在高校的教学系统中,汉语言文学学科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和社会就业人员配置的变化,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就业上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面临边缘化的危险。因此,调整现有的汉语言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探索并研究新形势下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应用性转型势在必行。针对目前的现状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转型显得极其紧迫和重要,各大高校在意识到这一点以后,也在探索更新更好的育人之路,进行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应用性转型探索。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局面,汉语言文学作为文科专业的重点学科,时事政治对其影响重大,深受其变化发展的影响。在了解了这一点之后,对汉语言文学的人才培养意义重大,及时找到新的培养模式、新途径、新方法,是我国各个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唯一出路。在当前,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侧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在人才培养战略上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主要为基础文学课、专业课以及专业实践课。当前,在社会大量需求应用性人才的情况下,促进了汉语言文学学科的人才培养方案,并进行及时的调整和改革,增加应用性教学模式。这样有利地突破了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方法的束缚,并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实际的应用能力以提高学生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热情。
三、汉语言文学学科应用性转型的必要性
高校是人才的集结地,也是向社会输送人才的发源地。在我国企事业单位中,绝大多数重视对人才应用性的培养,高校应该紧紧把握这一特点,满足社会的需求,促进学生更好地就业。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一门人文学院的基础性学科,对提高学生的应用性能力更需要进行新形势下的探索和改革。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教学是一个不断积累经验,需要进行长期总结和不断发展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新形式下对课程环境和实践环节进行不断完善。高校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教学的改革和探索符合当今时展的需要,培养应用性人才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而且能够更好地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综上,汉语言文学学科在应用性教学实践中应该侧重提高其人文价值和就业应用价值。
四、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应用性转型探索的策略研究
(一)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具有丰富性、趣味性、实用性
汉语言文学专业不同于其他专业,具有广泛的知识系统。专业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不但要注意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而且要重视对学生的汉语言文学应用性能力的培养。教师要提高学生对古代和现代汉语言文学的实际阅读水平并加强对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普通话的应用能力的培养,并运用各种多媒体等新型教学辅助工具以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堂教学效率。最后,教师在上课之前要对课堂的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并根据学生的具体内容进行适度地调整,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使其具有丰富性、趣味性、实用性。
(二)专业教师要加强自身的文学素养
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当前这个经济时代的大背景下,具有一定的社会教育意义。在教改的重点上,教师应该注意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转型方面的教育。所以,专业教师要注意自身文化素养的增加,不断进行自我充电,改变传统意义上专业课教学的常规教学观念并逐渐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转型要对学生在专业学习和能力培养两个方面进行必要的融合。教师要紧跟时展,对时事新闻进行第一手资料的总结,及时对学生进行教学传达,并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在进行实践性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过程中要尊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规律,把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特点并充分地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有节奏地对教学工作进行改革。
(三)在教学中应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身临其境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同学在毕业择业上选择就业的工作较其他的专业同学来讲比较开放,只要是涉及文学文字方面的工作都比较合适,相对火爆的工作如文秘、新闻以及广告策划等。因此,专业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充分考虑这些工作岗位的特点和优势,利用情境教学模式来和学生进行互动。在教授公关谈判等课程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创造两个公司谈判的情境,让学生假想作为一名谈判专家该如何运用自身的语言艺术来赢得整场谈判,为公司创造效益。情境教学法下,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实际工作中的魅力和作用。与此同时,情境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自身的专业素质,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情境教学法的设置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转型起着积极的作用。
(四)加强汉语言文学专业与其他专业的相关联性
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文科专业里所学的知识是比较宽泛的,但是在学生就业上,许多知识却运用不到,这是我国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加强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与其他专业的相联系性,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际技能是关键所在。在文科专业里,图书管理、新闻学这样的专业就和汉语言文学专业之间具有很强的相联系性。比如记者在采访时,需要有很强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才能很好地把事件的原委叙述给观众。这时就需要汉语言文学课程上的语言锻炼,只有加强汉语言文学专业与其他类似专业的相联系性,才能使应用性教学落在实处。促进学生增加自身的应用能力,使我国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转型得到发展,并且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五、结语
篇3
摘要:学科的应用性通常被用来衡量某一学科的体制是否健全,并据此评判其发展水平。汉语言文学以培养高能力的汉语专业英才为主任,却因其与理工科应用性强的专业的性质差异而被忽视,导致它的应用性发展一直处于模糊状态,找不到准确的职业定位。因此,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便有了其存在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分析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所体现的基本特点,并将社会发展现状与本学科的专业期望相结合,对优化汉语言文学学科教育体制,强化其应用性做了深刻思考与分析。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应用性;对策
中图分类号:H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0-0000-01
与传统意义上的理工科类型专业――例如建筑、医学、会计等等相比,汉语言文学的职业定位还很模糊,也难以吻合“应用性人才”的一般定义。当应用性人才已成为各类学校的确定培养目标时,汉语言文学专业面临着培养高素质应用性人才的艰巨挑战,因此,我们应明确本专业的发展现状,结合时代要求,改革教育体制,提高专业应用性。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分析与现实意义
(一)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性分析
1、文学理解
文学理解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最显性的应用。顾名思义,文学理解即是理解文学作品。通过日积月累的专业教授与锻炼,专业生已具备了从高层次维度来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这与普通的文学阅读是相区分的,它要求专业生解构文学作品深层次的蕴义。通过特定的专业训练,专业生不仅可以对学过的文学作品进行分析理解,也可以对没学过的内容进行分析理解。文学作品的深层结构是在是在深厚的理论专业知识基础上完成的。
2、语言塑造
语言塑造是在掌握语言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的提升。要求专业生具备达标的语言文字修养能力,在最广泛的意义上表现为普通话的规范运用。据此再上升到对语言的运用能力,这也是其应用性的体现。语言规律的应用,包括语音音韵的应用,对文学作品的分析理解。语言塑造是对汉语言文学自身理论的实际应用。
3、写作应用
《写作学》为专业生提供理论指导和格式标准,《文学概论》提供大量的写作规律总结。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写作应用,不同于其它专业的写作要求,专业生要求达到“舞文弄墨”的优美意境。总的来说,写作应用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科性质的一种体现。
(二)、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现实意义
1、顺应社会应用性人才需求的趋势
实践证明,只有高素质应用性人才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语言分析和运用能力是所有素养中最基本的。因此要快速提升本专业的应用性以促进人才的更快配备。具体表现为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底蕴,将社会要求的基本能力内化为自己的职业能力,以自身文化底蕴为基础,形成强大的内力。
2、符合本专业的学科发展道路
汉语言文学本身就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它教会学生娴熟运用语言来表达思想,学会分析文字内涵,学会在文字中进行研究和实践。提高它的应用性是对其本质性质的回归。
3、拓宽学生的出路,明确专业发展前景
本专业应用性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养、动手与实践能力都得到强化,适应工作的能力增强,出路明显宽阔了。相应的,专业的发展前景也就清晰明朗了,有助于将“终身发展”的精神底蕴贯穿整个的培育过程。
二、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对策
(一)学校、教育部层面
第一:突破学科限制,革新教学内容。贴近社会需求,促进学术型人才向应用性人才的转变。第二:构建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思维。例如开展学术心得转化活动,将优秀的学术心得、灵感运用于当地的文化建设中,一举两得,既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又可以促进当地经济效益的提高。第三:建设学科性与应用性相得益彰的学科教学体制。革新内容,丰富科目,引进多样实践科目,丰富知识结构,创建选修与必修相辅的课程体系。
(二)教师层面
第一: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更新教学方法。避免照本宣科,引进教学新工具,灌输科研新成果。第二:将实践型与研究型的教学方法相结合。推荐民主化教学,师生互动共进。同时采用实践型教学方式,将课堂讲授与实践锻炼结合,可以进行实际考察的就考察,可以进行实际合作讨论的就分组实践。另外,鼓励教师进行科研,支持将科研成果用于教学实践,可创建科研团队,重视实习工作,规范好实践论文。
(三)学生层面
1、学生应重视自主合作、实践研究型学习方式。最基本的,要有强大的自控力,这是第一因素。第二因素是合作能力,多参加活动,多进行小组实验,多沟通交流。第三因素是心理上对研究型学习方式的悦纳,并坚决实践。
2、注重培养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在日常生活中有意锻炼,多交谈,多思考,多发言,多演讲。
结束语:对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思考,应实事求是,有的放矢。要让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双向促进,共同进步。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既强化自身文化熏陶的功能,培育精神文化,又结合社会时代需求,提高专业应用。
参考文献:
[1]潘新和.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改革刍议[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篇4
汉语言文学传统教学模式的特点
1.以专业知识传授为主――缺乏创造性
汉语言文学是学习汉语言文字、文化的学科,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专业文学理论和经典作品的学习,能够夯实汉语言“听”“说”“读”“写”的能力,所以,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出于对“文学性”的崇尚,开设课程以专业的理论知识教学为主。这样的学习内容和过程固然是必要的,但由于内容的理论性和艰深性,特别是涉及古典文学的部分,教师害怕学生难以掌握和理解,往往以“教”作为教学重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较少有自主理解、思考的过程,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很难将所学完全消化、吸收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往往是只学皮毛,掌握了大量的辞藻,但自身的文学创造力却明显不足。古人讲“学而不思则罔”,而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正忽略了学生“思”的过程,学生在学习中缺乏自主性,不能明确自己喜好的文学风格,未能集中精力弥补自身创作技能的不足,在语言文字应用时就更难以实现“个性化”,没有自己的意识、观点及独特的表达方式等,但这些才是文学创作最主要的方面。所以,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十分不利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复兴。
2.教学目标与手段的单一性――实践应用性不足
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缺乏活力,还在于教学目标与手段都比较单一,没有考虑到人才培养的多样性和人才的实践应用能力。
(1)教学目标。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往往把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将学生培养为富有较高文学创作能力的作家为主要培养目标,在教学成果考查时,会以学生创作、发表作品的量为主要标准。而实际上,文学作品的创作成功与否,与生活的体验和实践密切相关,学生单纯地为了发表或者完成课业目标的创作难以与实际相结合,也难以表达真情实感。当今,尽管我们也十分需要富于创造力的文学艺术创造者,但汉语言文学专业能力的应用已经远远不是仅做单纯的语言文字工作者,还要结合不同行业需求具备相应的应用能力,即有了更多具体的专业化需求。学生不仅要具有创作能力,还要有实践应用的能力,有一定的现代技术使用能力,只有将语言文字的应用与具体行业需求相结合,才能培育出更专业、更全能的应用型人才来。
(2)教学手段。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大都以在室内传授理论知识为主,对于语言文字创作、应用的环境大都是通过书本上的设定和要求进行的,而对于生活中、现实工作中的情况其实并不了解,也缺乏深入的体会,束缚了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在具体的教学手段方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也缺乏与时俱进的精神,在教学过程中许多先进现代教学设备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有效利用率并不高。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向创造型、应用型的新转变
1.创造性教学举措
(1)注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造型教学模式,最重要的就是要保护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在教学过程中应更注重学生在汉语言文学理论与作品欣赏过程中的感知和意愿,注重“学”的反应。比如,在文学作品的赏析教学中,应了解学生的欣赏视角和欣赏感受,教师要给予引导和解释,培养其审美价值,激发潜能,找到自己的兴趣点,以促进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
(2)保障学生“思”的过程。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把教师的讲授放在了重要位置,却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的重要性。“思”是重新认识和反思,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脉络和结构,而且也是学生发现自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保持了思维的活跃性,激发了思维的创造性,能够将所学?热莞鲂曰?发展,真正内化为自己的认识和能力的组成部分,从而让文学创作和语言文字的运用充分表现出个性色彩,创造出真正独特的有艺术价值的作品。
(3)给予学生充分体验、实践的机会。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的创造性还在于结合学科特点,给予学生充分体验、实践的机会,让他们的创造力能够有足够的沃土来培育。首先,文学本身是富有形象、情感、审美等内在属性的,如果学生不能切身体验,会很难充分理解、感受并获得审美价值认同。所以,在创造型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中,教师要通过文本阅读、视听作品呈现或者舞台剧表演等多种多样的方式,增加学生在课堂上的体验活动,为学生感受文学形象、体会作品情感基调等提供现实的途径和条件。其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表现在“听”“说”“读”“写”等多个方面,这些都需要切实的实践活动来巩固和提升,只有不断练习才能熟练掌握,而只有在熟练基础上才可能有全新的创造和发挥。所以,教师应该在课堂和课余时间让学生参与更多的实践练习,让他们将“听”“说”“读”“写”融会贯通,提升综合能力。
2.应用性教学举措
(1)注重相关应用能力的培养。汉语言文学是一门内涵广泛的学科,结合当今社会的人才需求类型,其可以细化为语文教育、新闻传播、办公文秘等相应具体的模块(当然很多高校已经设置了相关具体专业,有更专门、具体的培养方案,但这与汉语言文学整体性培养目标是有区别的)。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在进行相关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也应注重学生各方面具体应用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各具体模块对于写作技能的不同要求和侧重点,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中都要有重点地进行文字表述的训练和不同写作要求的掌握。
(2)帮助学生规划未来职业方向。汉语言文学教学缺乏生机和活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学过程中对人才培养的具体方向缺乏统筹和整合,学生在专业学习时没有目的性,不知道自己所学的内容将会用在哪些方面。所以,??加强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的应用性,帮助学生在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中把握自身优缺点,依据各自不同的特点帮助他们规划、明确职业方向和学习目标,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重点,也能大大提升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加强具体工作岗位的实习教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由于内容的丰富性,其毕业生可从事的岗位类型是多样的。长期以来,汉语言文学实践体系在实际安排中往往会存在一些问题,难以面面俱到。而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应用性,就是要让汉语言文学教育与现实的工作岗位及相关行业形成对接,让学生在汉语言文学综合运用阶段能够熟悉实际工作的具体业务需要,以利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在激烈的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
篇5
1.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其教学内容较为固定
正如上文所述一样,北京大学作为我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端地,早在建校初时期就设立了中文学专业,这个专业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学科的教学内容与其教学方法已经固定下来。我国教育部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与2003年颁布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之中,对中文学专业规定开设的课程几乎没有发生改变,数量上一直都是十三门基础课程,教育界内几句全部认同,中文学专业在传统专业中是最具底蕴的一个专业学科,在现代大学专业体系中也是最为稳定的专业之一,其学科自身有着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
2.汉语言文学将以培养专业性文学人才为主要目标
多年以来,汉语言文学专业以及其前身中文学专业已经成为作家、文学知识分子的培养基地,但是从社会学角度意义上来说,这些职业都不能成为社会职业类型,而其应用性也就没有多大的发挥特征。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在许多高等教育学校中开设了关于中文专业中的文秘学、新闻传播学、国际汉语等相关专业,这些课程的开设都是为了提高汉语言文学这门专业的社会应用性,为社会发展的需要输送相关专业的应用性人才。但就近几年干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形势来看并不容乐观,就业率持续下滑,从这点就可以看出该专业的社会应用性不强,社会对其的认可程度也不高。3.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关于实践性的内容比较少汉语言文学教育注重的是学生对汉语语言的分析运用能力以及水平,注重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而相对而言,实践性的教学内容比较少,一般都集中在文学写作这一方面,从教学内容上来看,该学科的实际应用性较差是有据可循的。
二、浅析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提高及其现实意义
1.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提高的现实意义
就笔者看来,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提高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应用性的提高顺应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的是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语言分析和运用能力在人才的基本素质中无疑是重要的环节,因此来说,汉语文学学科的应用性提高符合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人才的要求;其次,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应用性满足素质教育的本质需求。我国的素质教育推行已经遍及全国各院校,而现在正是高校实行素质教教育的关键时期,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所在在于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而加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就是要将学科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语言文学专业在社会发展中成为具有推动性作用的理论体系,这正符合素质教育对人才的需求;再者,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提高也是学科本质发展规律的需求。汉语言文学专业以汉语言文字研究为主要对象,基于语言本身具有较强的工具性,也就决定了它自身所具有的易用性的特点。
2.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提高的可行性分析
以笔者看来,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提高不仅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更具备很强的可行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汉语言文学学科其本身就具有非常丰厚的理论基础作为支撑,理论指出,科学的理论是指导实践的科学武器。汉语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提高具有雄厚的理论基础,理论中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以及语言学理论都可以成为其理论依据;再一方面就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提高具有优厚的现实条件,如前文所述,我过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已经有了一定的历史,长期以来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育基础,这些对于提高学科的应用性都是非常重要的条件。除此之外,在汉语言文学学科发展的过程中也做过这样的尝试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提高的几点思考
1.加强改革学科教学体制的建设
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各大高校应该加强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体制的建设,及时的更新教学内容,扩充教学科目,注重语言实践能力以及和社会发展相关能力的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课程的设置,完善必修课和选修课的选定方式,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他们运用语言的实践能力,以此来提高该学科专业的应用性提高。
2.提高语言教学的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方式方法
课堂教学方式是汉语言文学专业进行知识和技能传输的主要方式方法,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汉语言文学教学者应该侧重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及时的改善教学方法,尽量避开传统教学中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及时的将教学科研成果引进,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化技术优化教学质量。
篇6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就业;人才培养;改革[中图分类号]H1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9-0122-02
当今大多数高校对汉语言文学专业进行了细化,包括秘书学方向、汉语言文学方向、编辑出版方向、语文教育方向等,另外还包括一些新兴的方向,比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学院将其细化的“创意写作”方向。高校在课程教学和专业设置等方面比较灵活,能够及时地根据社会需求来培养学生的专长,虽然汉语言文学专业被喻为所有专业中的“万金油”,但这也同样表明毕业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全面的基础知识,这在日益多元化的社会中是一种巨大的优势。
1影响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因素
1.1就业竞争日趋激烈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个蕴含深厚历史积淀的传统专业,也是一个老牌的强势就业专业,近年来高校招生人数不减反增。然而,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的竞争也日益激烈。与此同时,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政策的调整,社会对理工技术型的人才需求不断增大,这在无形之中增加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压力。
1.2知识结构更新速度不适应市场需求
一是在课程设置方面,语言文学类科目是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开设的专业课程,课程设置相对单一,而现在市场需要的是具有综合汉语言文学基础及其他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二是在实践方面,一些学校不重视学生的实践环节,培养出来的学生所具有的知识往往停留在理论层面,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差,社会适应性不强。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必须改进课程设置,重视学科建设,增强该专业的市场适应性;突出学生技能训练,强化实践环节,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
1.3缺乏合理科学的职业规划,毕业生就业准备不足
目前,很多高校对大学生就业重视程度不够,缺乏高效的就业指导,很多高校毕业生对自己的职业选择、未来发展没有比较准确的定位,更缺乏明确的职业目标,没有做好具体的就业准备,自己深陷迷茫之中。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毕业生的满意就业。
2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趋势预测
通过调查分析,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未来的就业趋势作如下预测。
2.1城市就业压力日益增大,毕业生到县级以下地区就业成为趋势
未来的几年,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毕业生的就业难和用人单位的招人难“两难”并存,就业格局的不平衡性特征更加明显。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中,受发展机会、工资收入、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一些毕业生宁愿选择在大城市以待业来等待就业机会,也不愿意到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农村和边远地区就业。随着国家建设新农村和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县级以下的基层和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将越来越成为接收大学毕业生的重要地区。
2.2机关事业单位吸纳作用日渐弱化,企业和“新农村”成为就业的主渠道
传统上,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进入事业单位和党政机关的比较多,但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以及公务员法及其配套政策法规的实施,机关事业单位总体规模不可能出现大的变化,未来几年毕业生考取机关事业单位如“万人同挤独木桥”的现象将愈演愈烈,这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冲击。相反,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和民营经济的进一步活跃,这一块空间为毕业生提供了比较旺盛的就业需求,面向企业、面向农村、面向基层、面向民族地区将成为毕业生的理性选择。
2.3写作能力强、专业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的毕业生供不应求
现代社会对知识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具有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有增无减。不仅要求具有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而且要求必须具备广博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大容量的知识储备,要求从业者知识水平高、知识内容新、实用性强。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而言,写作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毕业生仍供不应求。
总体来看,与其他专业相比,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方向比较广,社会市场对汉语言文学毕业生的需求量比较大。虽然目前看来就业情况良好,但此类专业可替代性比较强,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不仅面临着扩招所带来的巨大就业竞争压力,同时还面临着来自其他专业的横向竞争。不同于现阶段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趋势,未来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方向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3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方向
根据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能力需求,为了进一步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人才培养模式应以能力型人才培养为主,强化文学审美能力、文字表达能力、职业技术能力及职业素养的培育。
3.1提升文学审美能力
文学是一种审美活动。审美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一定的文学知识,更需要良好的文学阅读习惯及文学审美经验。传统的培养模式大都强调文学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教学内容注重文学史知识及文学理论的传授,文学审美实践成为文学知识的演绎和附庸,忽略了学生文学阅读兴趣的培养。事实上,这种培养模式脱离了市场,脱离了职业活动的过程。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第二十章认为“如果实验科学的进步有所表明。那就是除非作为‘做’的产物,否则就没有所谓真正的知识和有效的理解”,因此文学审美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知识的记忆,更重要的是知识的运用。笔者认为如果将文学知识的传授与当今流行的网络、影视、游戏、动漫等相结合,更有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如从《功夫熊猫》出发,挖掘中国的民族元素,从流行音乐的歌词探讨宋词的流行及主题,从网络游戏《三国》探讨《三国演义》的诸多内容和价值观等。
3.2强化文字表达能力
传统的培养模式写作课较少,即使有也多为基础写作,讲授写作的基础知识;或专业写作,或以体裁为主进行分类讲授,但课时远远少于文学类其他课程。应根据社会需求,大大增加写作课的课时,开设各种可供选择的职业写作课程,如策划书写作、文案创作、公文写作、故事创作、诗歌创作、散文创作、脚本写作、影视评论、文学评论等,以满足学生各方面的就业需要。课程教学模式不是以讲授为主,而是讲授、讨论与训练并行;考核方式不是概念的死记硬背,而是以创作出的作品为成绩评定标准;鼓励学生投稿及参加各类竞赛,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及创作自信。不断夯实文字功底。
3.3训练职业技术能力
传统观点认为,职业技术能力可以参加工作后再进行学习。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招聘单位往往要求员工能马上适应工作,因此必须了解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熟练运用现代媒体技术。因为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文化正在被以影像和网络为主的多媒体文化所分割,影像文化和网络文化对人们的影响越来越大,这就需要我们培养的文学人才具有整合不同媒介的才能。可以想象,那种在文学、影视和网络媒体多栖的创新人才一定会备受推崇。在现代技术语境和传播语境下更为如鱼得水。我们培养的学生既能耍笔杆子,又能扛摄像机,还懂得编辑与制作,将语言文字传播、影像传播和网络传播融会贯通,肯定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为此,我们的人才培养计划必须增加办公软件及设备运用、网络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等课程的比重,有条件的同学还可以去考驾照以增强职业竞争力。
3.4培训良好职业素养
当今的工作往往分工细致,一项工作的完成需要几个人甚至是多个部门的合作,这就需要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大多书生气足,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待人接物的技巧,沟通及协调能力较差,缺乏团队意识。此外,现在学生多为九零后学生,独生子女多,眼高手低者多,责任心较差,依赖性强,缺乏吃苦耐劳和抗压能力等职业精神。因此,学校应采取措施鼓励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以见习、实习或兼职等方式尽早走进社会,亲身感受职场与学校的差别,进而掌握与人沟通协调的处事态度及负责敬业的职业精神。
综上所述,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模式的改革方向要从知识教育向能力培养转变,不仅要注重文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特别是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适应新时期的社会要求,顺利走上工作岗位。
参考文献:
[1]苏兆龙.在就业市场中寻求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出路[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09(4):88-91.
[2]刘聪颖,孙鹏.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J].邯郸学院学报,2009(4):122-125.
[3]曲文军.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10(2):1-4.
[4]邵之茜.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2):9-12.
[5]钱慧真.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2):140-142.
[6]张爱明,宗瑞.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问题及分析[J].大众文艺,2011(8):234-235.
篇7
站在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却又紧跟时代脚步的专业角度来看,汉语言文学具有比较强的审美教育能力,它能够通过专业的知识来反馈社会,同时也能够展现自我价值,塑造学生的人格魅力,促进中华优秀文化的源远流长。但是在当前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当中,普遍存在着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情感理解较差等问题。很多学生无法明确选择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的价值,只是为了学习甚至考试而学习,却忽视了汉语言文学的真正价值,使得汉语言文学课程很难在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内容,从而导致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价值认知程度不足。
二、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有效开展
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有效开展,可以通过注重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的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审美因素,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等方式来开展教学活动。
(一)注重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的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中渗透审美教育,首先要对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方式进行创新。正如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所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当中,教师可以通过结合学生的实际性格特点及认知能力,进行适当的教学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汉语言文学教学产生“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当中,可以通过将案例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教学方式融入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当中。
(二)挖掘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审美因素,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汉语文字本身便是一种美,是众多文学作家智慧的结晶。在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当中,教师不能仅仅的“照本宣读”,要注意挖掘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具体的内容和字眼,组织学生体会其中的内涵和延伸意义,观察作品中所使用的文学表现形式以及文学作品内在的结构、所渗透的情感态度等等。比如在李白的千古佳作《行路难》当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句话当中,借助云帆、长风以及沧海等词汇描述出了李白美好的愿景,云中忽隐忽现的云帆正在他眼中希望的影子。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像南朝宋时宗悫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教师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中的细节,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三)将汉语言文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发散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
汉语言文学作品是作者对内心思想感情的物化和外化。所以在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当中,教师可以通过借助一定的事物或者情境,使学生能够对汉语言文学产生深刻的理解,并发散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和观察能力,真正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例如在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当中,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对课文中所写的内容、所塑造的场景进行联想,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站在作者的角度进行遐想。
三、结束语
篇8
汉语言文学作为高校重要的课程之一,已经成为大学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审美教育又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性理论课程,其主要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美学理论素养和审美能力。我们甚至可以说,美学教育对于大学生提高对于汉语言文学作品的分析评价能力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因而,汉语言文学教学必须把审美教育很好的融入其中,加强人文精神的教育,把培养审美能力作为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这也是大学生能够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的社会需要。但是,目前我国高校的审美教育更多的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而非可操作的实际实施阶段。事实上,审美教育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而汉语言文学本身就具有审美教育功能,因而,我们利用汉语言文学作品来实施审美教育是完全行得通的。那么,到底该如何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具体实施审美教育呢?
二、汉语言文学教学现状
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而又跟随时代步伐的专业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的人才应该具有较强的审美能力,既能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来服务社会,创造一定的社会价值,也能通过塑造自身的优秀人格,不断提升自己的审美品位来传承和发扬光大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但是,理想是美好的,实际的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却存在着不少问题。首先是汉语言文学的课程设置有一定的问题,其课时显然不够,授课形式也不够先进,从而导致了汉语言文学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难以深度挖掘,并且由于其实践课时间不充足而使得对于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不足;当前很多学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功底并不深厚,但是却能顺利毕业,这充分说明了当前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考核制度和形式存在较为严重的缺陷和纰漏,教学过程过于重视结果,忽视过程,重视理论,忽视实践;还有很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虽然选择了该专业,但是,他们并不真正从内心里喜爱这门课程,导致了他们缺乏强烈的课程认同感,影响了学习兴趣,也使得他们缺乏对传承伟大文化遗产使命的光荣感,从而他们的专业文化素质并不高。
三、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实施的具体措施
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必然会涉及到文学作品,而我们知道,阅读文学作品本身就是一种美的享受,因为汉语言文学教材中收录的文学作品基本上都是中外的名家名作,可以说是他们思想人品等“最完美的浓缩”,对于培养学生艺术审美能力,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呢?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尝试和实践:
1.汉语言文学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出文学作品中展示的艺术境界,挖掘各种审美因素。我们要努力引导学生对课文所描绘的美进行鉴赏的同时,还要引导他们注意其外部结构的表现形式和内部结构的情感渗透,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体会作品意境美。一般来说,文学作品本身具有审美功能,我们要充分利用文学作品的这种特质来引导学生发现作品本身美的魅力,产生深切的情感体验,进而逐渐形成审美感受、审美意向与审美品位。
2.我们知道,兴趣是学习最大的动力,因而,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也要注重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从而通过引导学生增强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兴趣来达到审美的目的。应该来说,作为年轻一代的大学生来说,他们是有强烈的求知欲望的,因而,汉语言文学教学就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通过文学作品的本身魅力来激发学生们对于知识的强烈渴望,积极引导他们发现并研究文学作品的内在美,从而达到审美的目的。具体来说,汉语言文学教师可以利用作品的文情并茂来调动学生的感情,把作品寄寓的情思化为学生的真实感受,从而使得文学作品能够发挥打动人,感染人的作用,继而使得学生产生美感。
篇9
一、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汉语言文学教学中,主要存在着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学生对汉语言文学情感理解较差等方面的问题。
(一)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较为单一
当前在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当中,很多教师只是采用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汉语言文学知识的学习,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占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一味的知识学习和知识灌输使得学生的汉语言文学学习兴趣较差,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不够理想,这对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长此以往将会直接影响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态度,不利于汉语言文学审美教育的渗透[1]。
(二)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情感理解较差
站在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却又紧跟时代脚步的专业角度来看,汉语言文学具有比较强的审美教育能力,它能够通过专业的知识来反馈社会,同时也能够展现自我价值,塑造学生的人格魅力,促进中华优秀文化的源远流长。但是在当前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当中,普遍存在着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情感理解较差等问题。很多学生无法明确选择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的价值,只是为了学习甚至考试而学习,却忽视了汉语言文学的真正价值,使得汉语言文学课程很难在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内容,从而导致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价值认知程度不足[2]。
二、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有效开展
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有效开展,可以通过注重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的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审美因素,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等方式来开展教学活动。
(一)注重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的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中渗透审美教育,首先要对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方式进行创新。正如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所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3]。在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当中,教师可以通过结合学生的实际性格特点及认知能力,进行适当的教学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汉语言文学教学产生“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4]。
例如在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当中,可以通过将案例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教学方式融入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当中。
(二)挖掘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审美因素,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汉语文字本身便是一种美,是众多文学作家智慧的结晶。在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当中,教师不能仅仅的“照本宣读”,要注意挖掘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具体的内容和字眼,组织学生体会其中的内涵和延伸意义,观察作品中所使用的文学表现形式以及文学作品内在的结构、所渗透的情感态度等等。比如在李白的千古佳作《行路难》当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句话当中,借助云帆、长风以及沧海等词汇描述出了李白美好的愿景,云中忽隐忽现的云帆正在他眼中希望的影子。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像南朝宋时宗悫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教师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中的细节,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三)将汉语言文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发散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
汉语言文学作品是作者对内心思想感情的物化和外化。所以在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当中,教师可以通过借助一定的事物或者情境,使学生能够对汉语言文学产生深刻的理解,并发散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和观察能力,真正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
例如在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当中,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对课文中所写的内容、所塑造的场景进行联想,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站在作者的角度进行遐想。
篇10
(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求
社会的发展脚步在迅速的加快,学校也应该加快脚步,不断地进行改革与创新,将专业化的知识注重与现实的结合,从而来培养更加高效的复合型人才。汉语文学是一门专业性十分强的专业,该专业主要是研究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学,尽管可以陶冶人的内心情操,但是与社会的接轨不是很强,所以学校需要在该方面进行大力的改革与创新,学校不应该死板的教育学生们知识,而是更好地去应用知识。改变传统的授课模式,让学生们进行自由化的学习与发展,重点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树立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将汉语言文学与信息化充分的结合起来,学校教师不断地进行研究与总结,创新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们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兴趣,逐步的提升学生们的专业素质与专业修养。
(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汉语言文学在未来的发展还是很具备一定的市场前景,汉语言文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专业,所涉猎的科目与信息十分的广泛,并且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比一般的学生更加的具有文笔能力,在创作、文化管理、编辑、文学评论等方面是十分的需要该专业的人才。面对现在这样一个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学生们除了具有专业的知识以外,还应该掌握信息化的技能,将两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能更好的提升自身的职业技能,在未来的就业环境中也能增加自身的竞争力。这是时展的必然,不努力学习就会被时代所淘汰。
二、汉语言文学信息化结合应用的具体举措
(一)加强汉语言文学的信息化管理
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学校要不断地进行改革,实现人性化管理。信息化的时代需要的是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学校也强调以生为本。所以学校在汉语言文学的教育与管理上,应该实行自主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们充分展现自身的才能。让汉语言文学进行信息化,需要加强该专业的实践管理环节,让学生们所学的专业能够应用到实处。学校可以与有关单位或者企业进行合作,每年组织学生们去相应的单位进行实习,不断地锻炼学生们的学习技能,从而更好的帮助学生们提前适应社会,同时也加强学生们的专业素质与修养。最主要的是加强专业的实践环节,学生们学习专业知识更加的认真,并且容易理解,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与实用性。
(二)打造汉语言文学与信息化的一体化教育体系
随着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市场经济的高效运转,当前社会对人才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学校应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注重培养知识、技能与素质等全面发展的人才,加强汉语言文学与信息化的有效结合,以社会对人人才的需求为着手点,不仅要让学生们掌握汉语言文学的专业化知识,也要提升学生们的信息技术能力,将这两者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努力去构建汉语言文学信息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们学习汉语言文学信息的专业技能,努力促进课程改革,不断的去拓宽获取信息的渠道,丰富学校的教学资源,不断地提高学校学生们的综合信息能力。
(三)优化师资力量
汉语言文学信息化在我国的发展还不是十分的迅速,并且在高效的师资队伍建设还不完善,存在很多的问题,上面已经提到过。如何建设一支高效的师资力量需要学校的不断努力与创新,学校首先应该加大师资队伍的建设,老师首先应该接受高效化的培育与管理,这样老师才能真正的为学生们言传身教。学校也可以从社会上聘请专业的汉语言信息化教师来学校进行专业化的知识讲解,让学生们能够将专业性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真正的结合起来,更好的帮助学生们获取技能与知识的真正理解。学校在组织老师进行专业化的培训之中,也可以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经验,结合我国的发展脚步与实际国情,真正的实现技术与专业的融会贯通。同时,学校要想不断地改进自身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技能,就应该尽量的去争取政府相关部门的扶持,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采用相应的实际措施,学校的汉语言文学信息化的结合应用筹措相应的资金,从而更好的去实现两者的实际结合与具体应用。从而还能更好的提升学校的教育理念与教育声望,吸引更多的学子前来本专业进行就读。
三、结束语
- 上一篇:考古学理论与方法
- 下一篇:艺术与审美教育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