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教育的作用范文

时间:2023-10-17 17:37: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审美教育的作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审美教育的作用

篇1

关键词:审美教育;素质教育中;作用

美是存在于万物之中的,只有细心、努力才能发现美。审美能力是每个人的良好素质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学校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学校教育学生用美的心灵看待事物,用美去美化人们的情感、趣味的灵感世界,具有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独立作用。“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开展和深入,教师对素质教育有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对美的教育更加要深入人心,让学生心中充满美,进行审美教育的重点是进行大量的具体感性的审美欣赏活动,进而上升到美的感性认识,然后把审美体验提升到理性认识。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美的感受。

一、审美教育的内涵

能感受美的是人的眼睛及耳朵;而眼是最直接、最感观的。我们要善于发现美、挖掘美,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因此,美术教师在进行审美教育时,要着重进行审美的感受力教育,进行审美判断能力及审美创造力的培养与提高。美具有生动的形象,它决定人们的审美观感,能用形象思维去感受它、领悟它。这种心理活动,就是审美感受力的表现。首先让学生直接感知周围美的存在,对于培养中小学生的审美观有特别重要的作用。我们生活中的一草一木,学生都会觉得陌生而又新鲜,而一草一木是能用感观、色彩、声音和动作描述的,可以用美体验出来。因此,引导学生感受校园环境美是培养学生审美感受力的一种有效手段。学校的花草树木,假山石笋,画廊楼阁,处处洋溢着美的气息,学生在其中感受着校园的美。美术教师时刻注意引导学生感受美,指导学生观察审美的对象,引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在观察和联想的进程中获得美感。让学生在审美的观察中,展开想象、联想,让美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这样丰富了美的内涵与美的享受,加强了学生对美的理解、美的联想,更主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审美感受力。

二、素质教育中的审美观

首先,审美在素质教育中能起到净化心灵的作用,可以让学生的心灵充满美,因此审美教育不应该仅仅停留在音乐、美术之中,美可以称得上是“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中起到作用。不是石破天惊的,而是起到点滴、柔和的作用,有其明显的潜在性,迟早将发挥其应有作用。其次,学生认识美、发现美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通过观察、训练才能养成的,是通过日渐积累的实践形成的。美的形成由于每个学生的经历、思想水平等差异,而使不同的人对美的内涵的认识不同。

三、审美教育与文化教育相互作用

文化科学素质教育包括智力教育、文化素养及学习习惯、技能等的培养。审美教育具有形象性、情感性、自由性、创造性等特点,有利于智力教育任务的愉快完成,有利于智力开发,有利于结构完善,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智力教育是一种认知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要求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摄取、加工、储存大量信息,对学生的智力活动提出很高要求。现代心理学揭示了情感对个体的认知过程具有组织或瓦解的功能。心理学研究表明,愉快情绪有利于智力操作活动,而痛苦、惧怕和愤怒等情绪不利于该活动兴趣和愉快的相互作用为智力活动提供最佳情绪背景。审美教育侧重于形象性、情感性体验,可以使学生从中获得美感。这种美感必然有利于他们的感知,活跃他们的思维。这时,美感成了学生学习行为的内部诱因,它强化着学生的各种心理能力和活动,使学生产生愉快的情绪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这个意义上说,美育为智力活动提供了最佳的情绪背景。另外,美育要求教师用美的手段把知识“装扮”起来,按“美的规律”进行教学,实现教学审美化。这样的教学美同样给学生带来令人振奋的愉悦,它消除了教学过程中的焦虑感和疲倦感,增添了教学情趣,教师和学生都能在适宜的感受中保持心理平衡,而这一切就能保证智力教育的任务愉快完成。

四、如何进行审美教育

对于审美教育,主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及创造力。审美观的形成,首先表现于文学艺术领域,也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高尔基说:“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美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劳动创造了美”,人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活动中,总是要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美的产品,美的生活,美的世界。技能技巧的运用是一种实践性活动,是完成美的创造的一种实际能力,不是可有可无,而是至关重要的。

篇2

1.审美教育在学生心智方面的建构作用

在职业教育的过程中,主要的任务和时间是用来培养学生如何做的动手实践能力,这个过程是个科学的、严谨的体力和脑力结合的过程,是个完全理性的过程,学生在心理上很容易疲劳心理。因此大部分学生在课下都会利用网络来进行调节,这是理性压抑下寻找放松和心理宣泄的一种途径。但网络文化,则更多的是大众的、低俗的,对人生观还未成熟的学生容易形成一种壁垒影响阻碍学生正常的心智发展。审美却是一个感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认识、思考和感悟,人识则是通过视觉、听觉等形式的接触达到对外界事物的认识,思考则是对事物现象之后的本质的追问,最后悟出其中的道理。可见,审美对学生的心智培养的角色的重要性。审美教育则不仅仅是课堂上的一种审美教育,而是贯穿于学生生活的一种氛围。更是一种传统文化的教育与实践的过程,不仅仅是通过音乐、美术等形式的开展,而是通过老师课堂之上的对美的认识的刨析,给学生以启示,是一种师生之间互动来探讨来体验的一种教育方式和过程。通过组织相关的活动,让学生自己去体悟和认识,在老师的启示下,让学生自己掌握审美的过程,形成独立的认识。

2.审美对生活态度的影响

对生活是否持有审美的态度,则于一个人的生活质量有着攸关的作用。我们知道,一个人的生活包括物质生活与精神活动,在当今高效率的学习和工作的社会环境下,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压力明显增大,如何缓解成为时下很多学者的关注,对于工科学生的理工学科学习带来的压力也很明显突出,学生失眠、精神萎靡以及学生上课精力不集中等现象就是这种压力下的表现。正确引导学生对生活持有审美的态度,而不是科学严谨的对于错的态度应该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解决办法。而运用科学的、审美的生活态度去面对生活,不仅可以改善学生学习带来的压力,还可以缓解生活中的不同压力。

3.审美对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影响

审美的过程便是一种思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面促使你全面的多角度到考虑和看待问题,而不是传统的站在一个角度去思考。审美的过程是一个逻辑和感性相结合的过程。审美对于我们的重要性,对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价值,在严谨的科学里往往需要审美的感性来促发灵感,促使创造性的思维产生。所以人才的培养要科学与艺术相结合,学习和生活与审美相结合,这样会更有利于创新。

二、职业学校美术课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1.形式美感的培养

作为视觉造型艺术的美术,无不依赖形式而存在。学生接触美术,首先接触美术的审美形式,亦即构成美术作品的各种艺术语言因素,如线条、色彩、质感、肌理等。面对自然界的各种美好事物,也总是首先接触如诸如山势的高大雄伟、溪水的弯曲流转、花卉的艳丽妩媚等。学生们通过对这些形式美的感受,构成了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整体知觉。但这些审美形式不一定一开始就能成为每个学生的感知对象。在没有经过老师的讲解、引导或指导学生写生之前,它们往往是一种潜在的因素。所以培养学生对形式美的感受能力,就成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方面。

2.审美情趣的培养

美术课要善于发掘艺术作品内在的健康的感情因素,转化为学生的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爱美的情操。这种情感教育可以通过参观、作品欣赏、写生和临摹优秀作品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内容也应该从自然、社会和艺术等范围多方位地展开。

3.审美理想的培养

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和由此而产生的情感反应,是审美活动最初的表现形式,但这种感受和感化,都受着审美理想的制约。青少年由于年龄和身心发展的局限,往往把握不了是非标准,不能分辨生活里什么是美好的,什么是丑恶的,什么是应该歌颂的,什么是应该批评的。不同的审美判断往往会引起不同的情感反应。一切优秀的健康的艺术作品,总是集中地反映了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艺术家正确的审美观点。反过来,它又使欣赏者得到审美愉悦,起着积极的审美教育作用。这种寓教于乐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正是艺术审美活动的特征,也是我们美术教育的目的之一。

三、小结

审美教育在当今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下,虽然貌似和职业教育不相关联,但这是一种从长计议,长远的教育,对社会的和谐发展和个人的人格完善都是一种双关的作用。所以,审美教育对我国职业教育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发挥好审美教育的作用是值得每一位教育者探究的话题。

作者:赵荣忠 单位:鲁中高级技工学校

参考文献:

篇3

我国已经将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四种教育放在同一个高度上,并且将其定为教育的四大内容。而美育则可以贯通在其他的三种教育之中。对于体育来说,其主要是可以帮助学生在形体上修整,在健身上修整,在心灵上修整。

二、审美教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进行缓慢的原因

1.高校体育教师教育观念落后

目前来看,在我国众多高等学府中,体育教师对于审美教育没有强烈的意识。由于体育教育在高校并不是一个特别重要的学科,导致体育教师对于审美教育模式不重视。在进行体育教育的过程中,体育教师往往更重视学生的运动竞技能力训练,对于其他的训练模式基本放弃,教育出来的学生与我国所要培养的学生目标不同。所以为了更好地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体育教师不仅仅需要对于学生的运动技能进行培训,还需要对于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培训。

2.高校体育教师素质不高

高校体育教师的文化水平以及知识技能不足,很多体育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将主要的精力放在运动竞技中,而不是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和培养。这一因素也就导致高校对于审美教育的推进十分缓慢。

3.高校体育教师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目前,我国体育教学出现了很多不同的教学方法。但是有一部分高校却仍旧按照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来进行。很多教师依旧按照自己的方式和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导致很多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体育运动技能而忽略了审美教育。

三、在高校体育教学中逐渐渗透审美教育的对策

1.将体育教育与审美教育相结合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的语言非常重要。在教师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要将肢体动作和语言相互结合,让学生更有兴趣。通过肢体动作可以给学生一种美的感受和享受,也可以更加直接地让学生感受到体育动作的美感。

2.教学环境的创建需要美

篇4

小学音乐美育教育审美能力审美教育是小学生全面教育的一项基本任务,小学生审美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其审美能力。音乐与其他艺术形式一样,属于艺术美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因此,音乐教育自身天然地承担着美育的任务,在培养小学生审美能力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与其他学科相比,小学音乐教育在完成美育任务,尤其是在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审美能力包括对美的感受能力、想象能力、理解力以及评价和鉴赏能力,是个体发展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高级能力。小学生处于身体、智力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其认识世界、发展知识、培养能力的关键的阶段,在这个时期除了向学生传授语言、数理等基础知识外,对小学生开展美学教育,培养和提高小学生审美能力对孩子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且长远的影响。

一、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兴趣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说:“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是把音乐美的魅力传送给他们的。”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教育的起点在哪?我们认为首先是要培养学生的审美兴趣。音乐教育中的音乐欣赏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途径和最有效方法。

爱美是人之天性。处于探索世界、发现世界的小学生,他们对外界的美有着天然的好奇和亲近。如何把这种热爱美、向往美的天性,引导对美进行感知、理解、评价、欣赏等审美行为主动行为?这是审美教育的重要一环。音乐作品,无论是声乐曲作品还是器乐曲作品,里面都有很多美的因素。只要充分利用这些因素,就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审美兴趣。选择适合的音乐作品,充分发挥作品中蕴含的这些美的元素,引导学生通过对音乐旋律、节奏的感知,把学生带入音乐所描绘的意境中,使学生在音乐接收过程中感受音乐之美、体会音乐之美,从而激发学生对音乐审美的兴趣。这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经常采用且效果明显的方法。比如我在给学生欣赏《玩具兵进行曲》时,我注重启发学生从行进曲音乐庄严、神气和豪迈的特点去体会音乐所传递的情感,把学生带到行进曲那激越、雄壮的旋律中。学生听完以后还要求再听一次,并且还扮演玩具角色,用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由此可见,音乐教育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同时可以培养学生审美的动力。

二、音乐教育有利于培养小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

小学音乐教育主要包括音乐欣赏(接受性音乐教育)和音乐演奏(输出型音乐教育),较少涉及音乐创作(创造性音乐教育)。无论是音乐欣赏还是音乐演奏都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最有效的艺术活动。欣赏音乐是聆听为主要手段,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声音感觉能力。一般来讲对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及音乐变化的感受能力,大部分学生都具有这种能力。但是,对音乐的旋律、节奏、调式、速度、力度、和声织体、曲式的听辩能力,学生就不一定具备。这就要求学生由浅入深,由初级到高级,循序渐进地对音乐进行欣赏、感受,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听觉感受能力,同时也是在培养音乐审美能力。

情感是感知美和理解美的第一要素。以情动人是所有门类艺术的一条共同规律,但音乐在情感表达上具有独特的优越性。人的感情的发生和结束是一种时间性的运动过程,音乐是时间的艺术,这种艺术本身契合了人的情感发生的过程,因而使得音乐在情感表达和传递上容易与音乐的参与者产生共鸣。音乐没有文学作品的文字描写,也没有绘画所呈现的具体形象,它可以利用丰富多彩的声音形态直接传递感情信息,许多语言文字无法表达的感受,却可以在音乐中得到体验。因此,音乐比其他艺术活动更能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

三、音乐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力

想象力是推动审美活动的重要能力。在审美活动中,想象就是审美活动的直接实现。音乐教育在小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上有着独特优势。音乐是是用声音和节奏表达的艺术,它不可能如文学作品那样用文字描写具体的故事情节、刻画人物的内心活动,不能描绘复杂的现象或者抽象的概念,也不像绘画和摄影那样直观地反映对象。那么音乐是怎样实现意义的表达、感情的传递的呢?这主要是依靠学生的主观联想和想象来实现的。学生欣赏音乐中概括性的感情使学生联想到自己以往现实生活中的情与景,并由此而获得种种审美享受。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赋予音乐的具体的意义,体会独特的情感,这是一种建构性的审美体验。例如,欣赏《苗岭的早晨》(小提琴演奏)一、三乐章时,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各抒己见,思考自己对音乐的理解。有的说:“好像来到了大森林中,有好多小鸟在头顶盘旋。”有的说:“描写夕阳西下,湖面上夕阳和群山的倒影在微风中轻轻波动。”还有的说:“好像是高山上,行云流水的感觉。”同样一首乐曲学生根据自己所具有的联想,对乐曲所描绘的音乐形象有着不同的感受和理解。有的说:“仿佛看到了打响在悠闲地散步。”有的说:“小松鼠在飞快的奔跑。”这些想象的碰撞和交流,活跃了思维,张扬了学生的个性。这一切都说明,音乐审美带给学生的绝不是在一个狭小的范畴之内。它会使学生在广阔的天地里自由地飞腾翱翔,从而培养了他们对美的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

四、音乐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美的评价能力

音乐作品中,总有积极健康的音乐和消极的、低级趣味的音乐。处于低年龄段的学生,其辨别能力有限,因此,如果老师没有加以好好引导,许多学生就会美丑不分,正邪不明,文野不清。现在的学生,对一些低级趣味较浓的庸俗音乐或是一些格调不高、艺术性差的音乐往往误以为是“音乐艺术时代性的体现”,而对那些优美的、艺术性高的抒情歌曲反而认为是平淡无味。那么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关键是要使学生划清真善美与假恶丑的界限,掌握分辨是非的标准。一部音乐作品,如果学生要去评价判断它的社会价值及艺术价值,就必须能够从音乐作品的题材、内容、体裁、风格等方面分辨出什么是美和什么是丑。因为这是衡量音乐作品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基础。学会分辨只有通过音乐欣赏这条途径,并且把研究音乐作品的题材、内容、体裁、风格、情绪、曲式等表现手段这一环节作为音乐欣赏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关键环节,使学生掌握有关的知识、技能,深入地认识音乐作品的内容美、形式美、情绪美、表现美,进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评价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国洪.音乐欣赏教学中如何启发学生的想象力[J].中国音乐教育,1995,(5).

[2]苏秀完.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J].新课程(小学),2010,(8).

篇5

关键词:音乐审美教育;效能;作用

黑龙江农垦工业学校始建于1959年,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与壮大,现已成功跻身于国家级重点职业技术学校行列,为现代社会培养并输出了大批专业性人才,受到了社会公众、师生家长的一致好评,由此可见,我校具有极高的专业化教育水平。当然,在提高职业技能课程教学水平的同时还不忘强化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尤其是音乐审美教育,故而本文以“音乐审美教育在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学中的作用”为题,以期为相关工作者提供意见指导。

一、论述音乐审美教育的效能

众所周知,音乐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人类可以借助音乐进行沟通交流、表达思想情感、诉诸内心所求,是丰富人精神生活的一种优质方式。审美教育则是审美与教育相结合的产出物,它以教育的形式存在,却饱含情感性,而音乐恰恰以其独具的优势摘得审美教育优质媒体桂冠,所以不少教育研究者会将音乐与审美教育联合起来进行研究。而所谓的“音乐审美教育”,其最主流的手段便是通过聆听欣赏音乐、表现音乐或音乐创造等审美活动开展教育,让学习者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得到其它方面的提升,进而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谈及音乐审美教育的效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1.审美感知效能

音乐本就是艺术审美的一种感性形式,因其所产生的各种情状都建立在感觉的基础上,所以音乐之所以会让人产生美的感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自身相对完美和谐的特征让人产生了协调对称之感,在审美个体上表现出极强的知觉渗透力。此外,音响给予音乐强化的同时也强化了人的审美感知,使人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所以说,人所体会到的审美感知美,是音乐审美感知效能的真实体现。

2.生动形象效能

音乐是能塑造形象的,旋律、节拍、节奏、音色是音乐所表达出的语言,而声态、情态、形态等则是音乐的外在特征,音乐审美教育完美结合了音乐的语言和外在特征,让受众在音乐语言与外在特征的双重作用下受到感染,并产生联想、引发共鸣,沉醉其中。在实际的音乐审美教学中,老师的教学方略更是多样,可用音乐语言诠释经典作品,可通过自身演奏演唱集中学生注意力,抑或将音乐作品与生活相结合予以阐释,这便是审美教育生动形象效能的最好表现。

3.心理调适效能

从某种层面上来讲,人在听音乐的过程中会形成“音乐记忆”,聆听不同类别音乐的时候也会形成不同类别的音乐记忆。比如,聆听“军港之夜”、“十五的月亮”之类柔和舒缓的歌曲时,便会被歌曲的柔和旋律所感染,引发我们对军队将士、边防战士的慰藉之情,甚至改变我们个人的人生态度。所以说,受众在聆听此类柔美和缓的乐曲时,内心所荡漾起的别样之感对于个人审美情趣的塑养意义重大,并有效提升自我的审美能力。

二、多层面分析音乐审美教育在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1.音乐审美教育促进学校学生非智力因素成长

我校对学生的培育理念较为先进,不仅看重学生自身的智力因素,而且关注并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养成与发展,音乐审美教育恰好契合这一学生培育理念,所以我校致力于音乐审美教育工作的开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将音乐教育与情感教育相联结,让学生在聆听音乐、感受美好的同时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以此达到培养学生思想情感的目的;学习音乐的过程是轻松欢愉的,学生不仅可以全面放松自我,而且可以伴着优美音乐展开畅想,发挥自我对音乐的自由参与体验,增强自身的学习兴趣;音乐教材中不乏一些挟有励志色彩、意志情怀的歌曲,老师可以借助此类乐曲,锻炼学生的坚强意志,让学生在日后的生活学习中学会直面挫折、坚持不懈。由此可见,音乐审美教育对于学生情感、兴趣、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大有裨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音乐审美教育帮助学生修成良好品德素养

音乐是一种难得的精神世界营养品,它所带给学生的审美体验是真实不可换的,不但能够陶冶学生的性情、净化学生的内心,而且还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修成良好的品格素养。比如,老师在教学《中华民族器乐曲》一课时,选定经典琵琶名作《十面埋伏》作为教学实例,先在课堂上向学生介绍民族器乐的分类、叙事曲的音乐风格等基础教学内容,然后向学生简单介绍“琵琶”这一民族乐器,并让学生根据乐曲理解《十面埋伏》的音乐形象,在音乐中想象并感受“项羽被大军包围时走投无路的场景”,直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音乐文化的情感,并努力上升到爱国主义情感的层面。除此之外,音乐审美教育还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以此彰显音乐审美教育的独有价值意义,促使学生良好品德素养的修成。

3.音乐审美教育能够催发学生自身创造力

除了以上两条作用之外,音乐审美教育对于我校的学生来说还有一条特别重要的作用,即音乐审美教育能够催发学生自身的创造力。为什么这么说呢?我校是一所中等职业学校,在教学上相对侧重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这就意味着学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创新力,方能辅助学生更好的进行专业课程知识的学习,而音乐审美教育恰好在无形中满足了培养学生自身创造力这一要求,所以利用音乐审美教育催发学生创造力可谓是明智之举。音乐审美教育给予了学生足够自由、广阔的想象空间,它不但能够发展学生的创造想象、创造思维,而且对于学生独立自主的创造美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校参照国家对公共基础课程开设的标准,开展了音乐审美教育,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去发现美、创造美、展示美,从而提高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专业技术技能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结束语

总的来说,我校所开展的音乐审美教育绝不是要求学生掌握音乐理论知识与技能,而是借助于学到的音乐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综合素养、创造力以及创新能力,以此为学生职业技能课程的学习提供帮助,让学生在轻松欢愉的音乐天地里感受美好、陶冶性情,净化心灵并最终塑造健全且完美的人格。

作者:王利 单位:黑龙江农垦工业学校

参考文献:

篇6

一、审美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美”存在于生活中的各个角落,而“美”的发现则是基于一双善于发现、观察“美”的眼睛,但更重要的是“美”的创造能力,只有具备这些元素才能更好地认识世界。故而,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要合理运用“美”,并结合美学原理辅助教学,从根本上增强学生对“美”的发现、观察和创造能力,进而使之充分热爱生活,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而这种教育也就是所谓的审美教育,其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教育目标。

小学语文是教育教学中最基础的一门课程,语文教学无疑是实现审美教育最直接有效的途径之一。近年来,素质教育的普及发展使得小学教育改革更加深入,要兼顾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故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加强教学探索,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充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智力品德,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由此可见,审美教育既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任,又是学生发展需求得到满足的重要途径,所以审美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审美教育概述及其现状

1.审美教育的概述

审美教育主要指教师结合美学理论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美,并通过各种美学手段方法强化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充分发现美、鉴赏美,且形成拥有自身特色的审美方式,进而创建完善的审美人格,这些就是??美教育的最终目标,其深刻影响着小学语文教学。现阶段,从我国国情和发展状况来看,小学语文审美教育无疑是新课改的核心内容。

2.审美教育的现状

虽然,审美教育对教育教学的意义非常重大,但通过对审美教育现状的分析不难发现,当前我国审美教育的实施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教学方法不合理。目前小学方面虽能跟上教改步伐,却没能结合学校发展实际及其需求,所实施的教学方法随波逐流,严重缺乏实效性,基本上是所有新型教学模式都想要尝试,然而徒有其表,只会对教学目标和教学进度造成不利影响。此外,就是教学内容缺乏创新性。小学教师的教学分析往往都是主观评价,教学形式多是学生记背、教师布置批改作业,根本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再加上课文分析角度绝非唯一,如果教师始终沿用这种教学模式,最终将导致学生完全丧失学习兴趣。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策略

1.深入挖掘教材

“美”是组成这个世界的重要元素之一,但并非每个人都拥有发现美的眼睛,故而很难发现生活中的美。从教学层面来说,教材中的美学知识很多,教师要善于挖掘其中美的素材,并引导学生感受美、体会美,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首先,自然美。大自然是万物生存的根本,教材中关于自然美的文章更是数不胜数,这就要求教师帮助学生发现美,比如《江南》一诗中,作者用于描绘江南美的语言虽然直白,却不乏闲适恬静的意境美,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让学生学习古诗的同时体会诗词中的美。其次,人性美。至真至善的人情人性无疑是世间最美好、最宝贵的一笔财富,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体会到人性美,并以此约束自身养成高尚的品德。比如在《赠汪伦》中引导学生感受纯洁的友情;或是《石灰吟》中感受作者百折不挠的良好品质,诸如这些都是语文教材中包含的人性美。

2.鼓励学生构建美

篇7

【关键词】语文教学;审美教育;美育

新课标总目标明确要求“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新的语文课程目标强调:“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这就肯定了语文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同时肩负着审美教育的特殊使命。美育作为全面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教育家先生也曾经强调:“美感有普遍性,超越性,在教育上要特别重视美育。”

当前语文教学新课程标准在阅读方面,要求感受语言之美,逐步获得对文学作品的正确的欣赏和熏陶;在写作方面,要求感情真挚,努力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这些内容本身就要求我们在审美化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

1 课堂教学应努力激发学生审美意识

朱光潜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文学作品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的,语文课的审美教育也源于作品的语言,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语言的剖析,让学生感知语言的形象美、内涵美和思想美。也可以运用朗读,激发起审美主体心理上的喜、怒、哀、乐的情绪反应,让学生体会到审美的音乐美、语言美、情感美。

1.1 在阅读训练中感受美:审美感受力是阅读教学活动中最基本的主观条件。审美感受贯穿于阅读过程始终。要感受美必须善于发现美,即表现为能够迅速地凭借自己的视听感官,特别敏锐地感受到审美对象的特征,并尽可能有自己的发现。如在《使至塞上》中由于作者有较强的审美感受力,对沙漠及其周围景物的感知能直接融入到意境中描绘出沙漠孤烟、广阔壮美的景象。用“直”、“圆”“长”写出沙漠线条美;用“大”、“孤”描绘出空旷壮美的气势;又让读者想象黄、白、橘色等色彩搭配美,总体又有图画美而形成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给人产生强烈的审美效果。

1.2 在文本理解中探索美:语文教师要帮助学生走进文本将理性因素溶入直觉之中进行形象思维,即教师对课文中的美作出相应的理性判断,让学生也融和着理性的判断尽情阅读,边感受边辨别,这样才能更深刻地感受、理解形象美的观念,提高审美能力。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反映的不仅是封建时代人民的痛苦生活,还曲折地反映了东晋末年动荡不安的是社会现实。它美学价值在于将个人的命运置于具体的历史环境中,把个人的愿望和时代悲剧相结合。引导学生这样理解诗的内容,就能站在一定的高度,在心灵受到震动的同时,正确理解诗人虚构“世外桃源”的意义所在。

2 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培养学生审美情感

语文教材中的名篇佳句,字里行间渗透着情与美,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运用语文教材有的语言艺术,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营造课堂情感氛围,特别在注重师生声情并茂的反复吟诵中获得情与美的熏陶。让学生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从而培养学生强烈的审美情感,形成正确的审美体验,让学生对作品的内涵由感性理解加速升华为理性认识,并内化为学生的思想道德和人生价值观。如在教读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引导学生从诗句中再现无法入眠的被排斥的郁闷、月夜赏景的愉悦、悠闲自得的高雅情趣等复杂感情,再调动生活经验,用审美情感去体验诗人的心情。从而对诗人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才有强烈的感受和深刻的理解,并由衷地产生敬仰之情。

3 营造审美氛围,强化学生审美体验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把语文课程内容的情景、意境逼真再现于学生面前,同时配以教师、学生有感情的诵读,营造出似真似幻的审美氛围,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审美意识,激发起审美情感,形成一定的审美鉴赏力。

在朱自清的《春》教学中,运用投影仪和视频朗读作为教学媒体营造三个层次的情景,使学生的审美体验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弱到强逐渐提升,从而达到对作品的审美体验。运用投影仪展示五幅图画,然后配以乐曲,让学生读中感受美的画面,营造审美氛围。学生不仅会欣赏到春天的美,还会体悟到作者的语言魅力,萌发出对春天喜爱与赞美。

4 培养学生审美鉴赏力和创造力

审美鉴赏力是对审美对象的鉴别与评价的能力。语文教学中的审美鉴赏不是被动的感受和理解,而是需要由教师引导学生用全身心去反复寻味的一种发现,一种带有创造性质的审美活动。教师能恰当地给予传达和引导,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审美鉴赏力。

在鉴赏课文时,课文的形式美和意象美对学生是一种美的刺激,能引起审美,获得精神愉悦。特别要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感情脉络。如在《爸爸的花儿落了》中,作者感情按开学典礼前、中、后三个部分层层深入,表达主旨。看爸爸的花零落想到爸爸的身体,懂得责任重大,忽然间长大了,这就是作者感情的基本脉络。学生只有掌握了这一脉络,才能由表层进到深层的审美鉴赏。

在欣赏“天净沙 秋思”这首小令时还要展开想象、联想的翅膀,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想象诗中所选取的意向和诗人所描绘的意境才能体会游子的思乡之情。从而理解这首小令表达的情感。

总之,学生学会了观察、联想、想象,就会把握住自然美、语言美、艺术美的奥秘,由感受与探索美,鉴赏与评价美,进而萌生出美的创造力。我们在认真贯彻新课程理念的同时,应结合美育自身特质,通过语文教学有意识渗透美育,用美感化人,用美塑造人,让生命之花在美的雨露滋润下开得更加绚丽多彩。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医学生 审美教育 思想情感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a)-0192-02

医学生美育包括普通美育和专业美育,也就是即具有一般大学生美育的普遍性,又具有医学生医学美育的特殊性(医学美育我们也把它称作医学审美教育)。医学审美教育是现代医学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审美能力是医务人员的审美能力在医疗卫生实践中的重要体现,在现代医学模式的指导下,培养即具有医学技术知识又具有医学人文知识的通才,以适应人类对健康的不断需求,培养满足时展需要的医疗事业的接班人。因此我们有必要通过这一审美教育培养和提高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以及医学形式的审美感受能力、创造能力、鉴别和欣赏的能力,帮助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从而使身心健美,促进医学人才素质的全面发展。

1 医学审美教育的意义

医学审美教育对造就医务人员健全的心态,激活他们的创造力,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审美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教育方式,它与智育、体育、德育、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之间是一种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美育和德育、体育、智育具有一致性,他们目标一致,都是培养人,使人得到全面发展。

我们教育医学生热爱美好事物、厌憎丑恶事物,这实际上也就是在进行德育教育,因而,医学美育本身就包含医学德育的内容。我国正处在一个经济发展中时期,医务人员在市场经济的洪流中,价值取向很容易发生偏差,一些丑恶的东西不可避免的会侵蚀医务人员的良知。为社会培养大批医德医风高尚、心灵美好的医生是医学院校的责任。医学审美教育大大有助于医德教育的实现。因为抽象的法律、道德条纹往往只诉之于人的理智,一般并不诉之与人的情感,告诉人们举止、行动、思想必须符合社会道德行为标准和客观社会价值,毕竟太刻板太严肃。要让人们自觉地遵守这些道德条文,还必须诉诸情感。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是说让人懂得其道理不如让人爱好它,让人爱好它不如让人感动、快乐。因而医学审美教育对高尚道德情操的陶冶,对完美人格的确立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审美教育所培养的丰富想象力,也有助于情感的培养。因为丰富的想象力能使人产生设身处地的想象,从而使医务人员能忧病人之所忧,乐病人之所乐,急病人之所难,助病人以为需。

2 医学审美教育的功能

医学院校开设美育课程是帮助医学生正确认识美之所在,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审美的基本功能就是塑造完美的人格,发展完美的人格,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完美人格的塑造在于建构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这种心理结构的建造,从个人来说是经过教育的结果。我们所受的艺术熏陶越多,文化教养水平越高,那就会使心理结构越丰富。

2.1 医学审美教育具有陶养性情的功能

医学审美教育有助于帮助医学生形成健康、丰富的情感世界。医学教育离不开情感,要想使医学教育得到良好的效果,在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就必须以感情作为桥梁和纽带。医学审美教育的特点不仅仅以理服人,更重要的是以情感人,以情动人。美育是德国诗人和美学家席勒于18世纪末率先提出的,在他看来,美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的整体达到尽可能的和谐。所以加强医学审美教育,有利于医学生的个性和谐而自然的发展,塑造健全的人格。

2.2 医学审美教育具有益智功能

通过审美教育,使医学生的感情得到体验,形象思维得到补充,充分得到医学审美愉悦的闲适,使医学生的抽象思维得到了休养生息、思维更加活跃,进一步提高了医学生的思维品质。英国赫本・里德就主张:“艺术应为教育的基础”“教育唯有运用艺术才能解脱人类心灵所受的压制,才能达成民主社会的教育目标―― 自我实现。”审美的过程具有形象思维的特点,它需要想象和创造,这是审美思维过程最基本的品质。

医学审美感受力的培养有助于医学生的创造力的敏锐性和细致化;医学审美想象力的培养能激发医学生科学创造的灵感和超越、探索的精神;医学审美理解力的完善,能形成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医学生处于人生创造性思维和智能结构发展的最佳期,所以医学美育中内含的开发智力潜能、培养创造力的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3 医学审美教育具有伦理储备功能

医学审美教育是一种带着深切情感体验的艺术活动,极大优化了医学生的情感结构,使他们能够在这种潜移默化中得到教益,审美教育的特点就在于它不是强迫性的,而是通过渐进的审美活动调动医学生的兴趣爱好,打动他们的感情,使他们愉快地受到道德教育。医学审美教育有利于培养医学生高度的道德自觉性。医学院校就应该通过对医学生进行善与恶、美与丑、净化心灵、感悟人生的医学审美教育,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医学审美观念,提高他们的医学审美能力,激发他们对医学美的爱好与追求,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促使他们全面和谐的发展,以达到提高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心等全面素质的目的,这实际是对医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最佳途径。

2.4 医学审美教育具有体魄培育功能

在审美教育中引导医学生参与医学审美实践活动,促进对他们的健康教育、认识的教育、道德的教育,还有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在医学审美实践活动中,促使医学生形成一种自足自乐的人格和心灵境界。医学审美教育引导医学生进入医学审美经验状态,从而享受到情感愉悦。现代心理学和生理学研究表明,心情愉快,精神愉快,有助于身心健康,可以强健体魄。体质教育本来就是一种感性活动的教育,没有感性形式的教育,也就没有体质教育,如身体姿态、动作速度,必然要符合均衡、对称、整齐、和谐等形式美的法则,这就涉及医学审美教育的范畴。因此,医学审美教育是有助于健康的。

3 塑造医学生完美人格

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塑造医学生完美人格是医学美育的核心内容。完美人格是指人能得到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医学审美教育可以提高医学生的个体情感水平,开发他们的智力、技能,有效地建立医务人员、自然环境、患者三者间的和谐关系,使医学生在医疗实践工作中领略到人生的意义、情趣及职业的神圣,自觉地根据患者的需要来规范言行、发展个性,从而在思想、品德、智力、思维、生理、心理等都得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塑造现代医生完美的人格形象。医学生的审美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手段能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他们的精神境界,促使医学生人格完美,以美启真,以美储善。

3.1 提高医务人员的审美素质

一名优秀的医务工作者,不仅需要渊博的医学专业知识、精湛的医疗技术和良好的医德医风,而且还应具备较高的审美修养。尤其是现在的医学模式正由生物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时期,医学审美的作用和地位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医务人员必须加强自身审美修养,才能顺应时代的需要,满足患者对防病治病、抗衰健美的高层次要求,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需要。

3.2 培养医务人员高尚的美德

在现代医疗事业中必须提高医务人员的服务意识,树立“以患者利益为中心”的观点,加强医务工作者对医疗卫生事业中道德行为规范的认识,使医德观念和医学审美情感有机融合,将对美的认识、美的人格在医学实践中得到升华,使患者能在愉悦的氛围中接受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皇帝内经》指出:“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备急千斤要方》中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三国时期的董奉“居山不种田,日为人治病,亦不取钱。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数年,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奉每年货杏得谷,旋以赈灾贫乏,供给行旅不逮者,岁两万余人”,由此医界美称“杏林”。

良好的医德医风是医务人员之魂,时时指导各学科医疗实践,医学生必须认真学习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同时还应不断加强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继承和发扬先贤伦理学思想,促使医疗队伍整体素质和水平不断提高,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医学审美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必须注意美育与德育以及其他教育的相互之间的协调。医学审美教育是感想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有机结合,既从概念、推理、判断上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热爱医学事业,树立对医学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又以美的现象去感染学生,促使他们在心里树立起白衣天使的形象,引导学生自觉地按照美的规律去审视、评价、创造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而逐渐形成他们的审美能力,体现出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1] .美学文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2] .美学全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3] 王德峰.艺术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篇9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落实,中小学的美术教育逐渐得到完善,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上发挥着巨大作用。但在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审美教育中,还存在种种误区,需要教师正视美术教育中审美教育的作用,协调美育、智育、德育三者的关系,并在实际的美术审美教育中突出与其他美学领域审美范畴的不同。这样才能在美术教学中更好的发挥审美教育的作用,提升学生的审美素质,实现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以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审美误区与改正策略为主题,展开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与分析,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键词:

中小学;美术教育;审美误区;改正策略

素质教育下的中小学美术教育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美术教育不仅能够交给学生美术知识技能,还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因此,美术教育中的审美教学具备一定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相关美术教师不断针对审美教学存在的误区进行改正,逐步实现审美教学的高效率完成,最大程度上发挥其应有的效应。

1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审美误区

第一,将审美教育看做单纯的教学手段,忽视了审美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在我国现阶段的中小学美术教育中,普遍将审美教育看做一种教学手段,特别是存在于素质教育改革下的教学手段。许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会单纯的将美术作品归类为一种艺术形式的存在,而不是将美作为美术作品的内涵。这样教师在进行审美教育时往往无法抓住其中的中心,是的审美教育沦为美术教育的手段,而无法实现其对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应当起到的作用。可以说,这样的审美误区时片面看待审美教育的结果。第二,割裂了美术教育中审美教育与其他教育的关系,缺少与德育、智育的有机联系。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实施审美教育必然会涉及到其他教育方式,特别是在素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德育与智育是与美育密切联系的。但在我国现阶段的美术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都无法正确认识到三者之间的密切联系,往往盲目的割裂三者之间的联系,使得美育的作用无法在实际教学中得以发挥,也无法真正的做到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当学生不具备正确的道德观念时,也就无所谓审美水平。教师在教学中应当认识到德育才是所有教育的基础,美育和智育时对其的升华。因此,教师一旦在美术教学中割裂美育与德育、智育的关系,容易造成审美教育的扭曲,是美术教学成为一种单纯的审美教学,起步到其他的作用。第三,在中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将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与其它学科的审美教育等同起来,缺少学科的独特性。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学具有美术学科独特的特征。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美术教师大多无法正确理解美术教学的审美教育,将在语文、音乐等学科中对审美的理解强加到美术之上,使得美术中存在的审美范畴成为形式。这样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对美术学科的审美教学理解不够透彻,无法深入的教授给学生,学生也就不能做到真正领会美术学科之中存在的审美意味。

2改正中小学美术教育审美误区的策略

第一,正视中小学美术教学中审美教育的作用,采取多种手段使其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力量。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确实是一种提升学生美术水平的教学手段,但不能单纯的将其视作教学手段,而是需要将美育作为美术教学中的一项任务,一个教学中的重点。教师应该认识到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教授给学生有关美术的知识技能,还需要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开拓学生的创作视野。这样看来,教师应当对教材进行深入研读,从中挖掘出美术作品中存在的美,并按照美的发展规律向学生教授。例如在进行有关剪纸艺术的学习时,教师不仅要交给学生剪纸的技巧,还应该引导学生发现剪纸过程的趣味性以及剪成之后作品的美感,让学生感受到剪纸艺术蕴含的魅力。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美术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际作用。第二,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适当加入德育、智育,使美育能够与其他教育相协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适当加入德育与智育的教学。德育是所有教学的基础,学生只有在真正学会做人,树立好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之后再进行智育与美育的教学。美术教学中进行智育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美术教学中相关的知识技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美术作品中存在的美感。尤其是中小学生在智力发育和人格建立上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教师应当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德育、智育与美育相结合,这样才能利用好三者,相辅相成的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第三,对美术教育中的审美教育进行深入的研究,使其具备美术教育的特色,与美学中的一般审美范畴进行区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明确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与美学中审美范畴的不同,进行审美教育时注意美术的特点,与其他学科进行区分。美术之中的审美是构图、色彩搭配、形状等带来的美感,语文中存在的美是文字、语言的美,音乐中的美是节奏、音律等的美,在教学过程中应予以区分。教师可以针对每节课所涉及的不同的作品进行分析,这样才能保证美术审美教学与美术作品的密切相关,使学生更为深入的理解美术作品。

3结语

综上所述,中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学存在一定的误区,需要教师在正视中小学美术教学中审美教育的作用,适当加入德育、智育,使美育能够与其他教育相协调,对美术教育中的审美教育进行深入的研究,使其具备美术教育的特色,与美学中的一般审美范畴进行区分。采取多种手段使其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力量。从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陈建华.中小学工艺美术类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误区与对策[J].课程.教材.教法,2015,06:92-97.

[2]潘公凯.探索中国特色的现代美术教育之路———就中央美术学院的改革与发展答本刊记者问[J].美术研究,2003,01:4-13.

[3]李庆云.试论中小学美术教学法中的几种非审美性趋向[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3,02:56-59.

[4]李世菊.高师美术教育的定位与特色[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12:89-91.

篇10

关键词: 初中美术课堂 审美素养 审美教育

美术新课标要求对学生健康的审美素养与审美观进行培养,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确保学生能够形成对科学美、社会美、艺术美和自然美的鉴赏力、想象力与感受力,使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文化艺术活动,进行创造与表现美的实践行动。在初中教育中,一定要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培养符合我国社会发展要求,而且具有综合能力的现代化人才。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并对其进行美的熏陶,另一方面能提高学生的美术技能水平和审美能力。

一、初中美术课堂审美教育现状

新课标对素质教育更加重视,提出了更多审美要求,然而,并未明确指出初中学生审美教育所处的地位,而且存在欣赏教育与审美教育课缺乏的现状。新时期初中一定要进一步确立以教育为目标,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指导思想,面向市场和社会办学,更新观念,解放思想,同时改革与创新办学机制与办学模式。初中教育生存基础是社会的需要。作为初中教育的一门必学科目,美术教育必须占据重要地位,而且初中教育首先一定要促进人的个性良性发展,其次是培养人的能力。初中教育必须始于对学生的谋生关怀,并逐步迈向人生关怀。德国哲学家贝尔斯曾说:“现在,我国注重培养科技人才,但我们一定要小心行事,我们所培养的科技人才,他们仅仅是专业工人,却并未受到真正的教育。”不能笼统地培养学生,而必须全方面、多层次地培养美术人才,进一步加强学生审美教育,充分发挥美术教育的作用,除了保证学生能够掌握专业美术技能外,还必须使学生的审美修养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审美教育在初中美术教育中的作用和意义

每个人的审美素养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漫长的人类演变发展过程中逐渐提升与总结出来的,而且这种审美素养还会对人类形成一定的反作用,进一步推动社会发展,帮助人类走出无知、愚昧与贫困,并创造更多奇迹。从原始时期打造的石斧,发展到后来三星堆青铜器,从远古时期的金字塔,发展到后来的埃菲尔铁塔,这些事实充分证明,在社会演变与发展过程中,人类审美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所以,培养学生审美素养尤为重要。

审美能力属于一种判断美好事物的能力,而且是感知理解美的能力。多种层面共同构成审美能力,其中包括审美想象力、审美感知力、审美评价力和审美理解力等。其中审美过程是通过调用知识、记忆和经验体验、感受和分析、判断审美对象的过程。此过程具有极丰富的心理学背景与个性特点,而且深受美术与学校教育的影响,初中生必须拥有较高的美术素养与稳定健全的审美心理,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并不只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也是学生专业素养得以形成的基础与前提[1]。通过美术教育所培养的高尚情操,是提升学生人格与道德的必备条件。所以,审美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初中生健康成长。

初中美术教师必须将以美育人、以美感人作为开展艺术教育活动与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初中美术教育中,学生学习的过程、环节与内容等其实也属于审美过程,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提高学生的素质,塑造人格,而且能培养学生发现美、懂得美和欣赏美的能力,使其创造美的能力得到提高。

三、初中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方法与途径

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

在生活中,我们随处都能感受到美的存在,因此审美教育中,师生必须注入情感,缺乏情感的审美根本不存在。在审美活动中,情感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因此,一定要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用心鉴赏美与感受美。

著名文学家陶行知曾说:“教育中,首先要重视艺术化校容。”由此可见校园设计不仅要审美化,还必须做到人际关系审美化[2]。所以,校园必须力求绿化、净化、美化和师生和谐化。校园环境对学生审美视觉造成直接性刺激,外在环境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在建设校园环境时,可适当鼓励学生参与设计,为校园美化献一份力量。从根本上说,校园环境是对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具有潜移默化作用的独特空间。因此,校园审美设计的合理性能够直接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与水平。

2.亲近自然,领悟生活美。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艺术家的灵感通常都是日常生活积累所得的。之所以存在美,主要是因为存在美好的事物。优秀的自然风景是学生培养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初中美术课堂并非在画室中让学生如同机器一般埋头苦画,而是需要将学生培养成为多层次、有个性,而且多方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3]。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走进自然写生,这样一方面能够使学生的审美情感得以激发,学会辨别真善美与假丑恶,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感受祖国的壮美,进而对学生审美情趣进行培养。

3.结合现实生活,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审美教育的最高阶段与归宿是创造美,创造美不仅能够使学生的聪明才智与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而且能够保证学生进行自我完善与教育。

生活中创造美,生活中处处存在美,美离不开生活,积极引导学生成为生活美的创造者,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运用审美能力,比如,很多初中女生都爱美,可以在此环节对其进行引导,如美化教室、穿衣打扮、文艺演出和布置寝室等,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得以激发。

四、结语

初中美术课堂中的审美素养教育属于一种全方位的美学素质教育,和学生的德智体进行有机结合,重视学生生存质量的提高,使学生能够自我优化与完善。对学校优秀美术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在初中美术教育中能够意识到美育的重要作用,最终保证学生审美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郑梅.多形式 促提高——谈在美术教学中提高学生审美素养的途径[J].小学数学参考,2013:154-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