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劳务市场现状范文

时间:2023-10-17 17:37: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国劳务市场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国劳务市场现状

篇1

“你给多少钱?”

“每月35元。”

“不看。”

“你要多少?”

“40。”

“头一个月30元,干得好再加。行吗?”

“……”

“照这个样做个写字台多少钱?”

“50。”

“……”

“你给多少?”

“40。”

“好商量。你住哪?”

……

听到这样的谈话内容,人们自然会产生市场和买卖的联想。这确实是个市场,不过这里没有人们传统概念中的商品—物,代之而存在的只有人,而且绝大部分是20岁上下的青年人。他们为北京人提供保姆、杂务、建筑等方面劳动力的选择。这就是越来越多地被人们议论着的北京的劳务市场。

劳务市场的现状

建国门南路,劲松小区414号楼旁;和平里一带的保姆市场,早为北京市民所熟悉。这些地方每天都有自发形成的“集市”,星期天更是热闹非凡。

保姆市场上的“成交率”很低,这一方面是由于供需双方缺乏了解,互不摸底,彼此谨慎从事所至;另一方面,是保姆对佣金要求过高,不少已经超过城市人一般的生活水平;还有一个潜在的原因,它隐藏于一个怪现象的背后:那些在传统观念里被认为是伺候人的保姆们并没有低人一头的自卑感。在她们脸上,人们看到的是矜持和无忧无虑。相反那些本该趾高气扬的雇主们却显得焦虑、担忧和小心翼翼。保姆市场是保姆们的天下,在这里她们有着广泛的选择余地。雇主的家庭构成、经济收入、生活水平,都是她们挑剔的条件;看小孩、照顾病人,到个体户家去当帮手,谁给的钱多她们就跟谁走。雇主们只有不平和等待的权利。

在这些无忧无虑的保姆和无可奈何的雇主背后,存在着一个事实,这就是供需之间的巨大矛盾。据统计,北京市需要找保姆照顾老幼病残和管理家务的家庭有8万多户,

而可供选择的保姆只有4万多人。北京市家务服务总公司

的工作人员向心急火燎的顾客解释他们高挂“免战牌”的原因时说:“在我们这里登记的雇主有3800人,而服务人员只有1887人,我们无能为力。”正象人们说的,保姆市场是“卖方市场。”木匠和建筑业劳务市场供求方面的矛盾相对要缓和些。但它们的存在本身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改革后的城市与农村的现状。

木匠市场随地而设,遍布北京街头。那一排排人字形架起的锯子和展在路边的五颜六色的油漆样片是这一市场的标志。木匠中的一部分人是“候鸟型”的:农忙时回家种地,闲时又出来做工,其余大部分长年在外做活。问及原因,多是回答在家没事干,出来挣点钱。

这两年,北京各类家具展销会名目繁多,厂家竞相推出新样式新品种,怎么会有街头木匠的饭碗呢?走访一下木匠市场的顾客,你可以听到这样的回答:“展销的家具样是好,可价钱也贵啊,一件组合柜一千多块,买得起吗!”此外,北京居民的住房一般比较狭小,有的格局还很别扭,统一制做的家具不能满足人们的特殊需要。这样一来街头木匠就有了“用武之地”。一般地说,街头木匠每月平均能有20多天活干,收入在200元左右。

北京市对于劳务需求最多,而且使用量最大的,要算是建筑行业了。几乎所有大的建筑工程中都使用着农村来的闲散劳动力,有些工程干脆全部或部分地包给了农民建筑队。这些农村建筑工一般从事的是城里人不愿干的笨重的体力性劳动。据统计,单是有组织的来京搞建筑的劳动力就有12万人。

建筑劳务市场在街头并不常见,但在北京的几个火车站广场,却可以见到它的“影子”。那些身穿褪色的蓝绿裤褂、成群成伙地聚在一起仰靠在捆起的行李卷上养神的风尘仆仆的汉子们,就是往来于城乡的农村建筑工。

在北京搞建筑的农民可谓“饱经沧桑”。由于一些建筑队违法乱纪、工程粗糙、胡夯乱要,使他们屡遭牵连,许多人不知多少次被“清退”出京。但时至今日,他们在北京的人数也未见减少。一个基本原因,就是北京市确实需要他们。

王金铎是河北省香河县石虎乡蔡庄村一个由二百多名闲散劳动力组织起来的建筑队的队长,他介绍说,北京的建筑任务重,施工力量不足,有些规模小,施工条件不好的工程,国营建筑企业不愿干,也顾不过来,他们就专门干这样的活。北京的一些建设单位也反映,他们好不容易搞到指标、批了地皮,却找不到人施工,就只好去求民间建筑队。

国营建筑企业也离不开农民劳力。由于城乡差别的存在,城市人对职业选择性强,脏、累和服务性工作没人愿意干,农村剩余劳力趁机补了这个“缺”。北京建工局系统的10万职工中,就有两万多是农村来的临时工,这些农民已经融进城市建筑企业,成为企业职工的一部分。

劳务市场是改革的产物

在我们许多人的观念中,“劳务市场”的概念是不可接受的。“社会主义制度下,怎么会有劳务市场呢?”然而它确实在中国出现了,而且就出现在我们国家的首都。奇怪吗?让我们先看看它产生的原因再来回答这个问题。

我国农村实行承包责任制以后,旧体制下,农村潜在的劳动力过剩问题很快显现出来。在我国三亿五千万农业劳动力中,产生了30%的剩余,而乡镇企业和其它多种经营部门,又不可能很快安置吸收这样众多的人口,他们面临出路和就业问题。来北京当保姆人数较多的安徽省无为县,劳动力剩余达50%,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

另一方面,城市的改革增加了人们的责任心,改变了人们的时间观念,越来越多的城市职工希望从每天两三个小时的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但城市在社会服务方面却远远满足不了居民的需要。象入托难的问题就一比较突出。上有老或下有小的北京居民中,每100户就有4户要请人帮助解决后顾之忧。这种需求,使得劳务市场的出现带有定的必然性。

劳务市场得以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改革、思想解放的今天,从上到下多数人在观念上能接受它。这在改革之前是不可想象的。可以预料,只要农村剩余劳动力得不到妥善安置,城市的社会需求得不到满足,劳务市场就会继续存在下去。

如何看待劳务市场

劳务市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社会服务的不足,给人们带来了方便:同时也给农村带来了好处,剩余劳动力就业本身就可以创造价值,为农民带来收入。前面提到的蔡庄村的建筑队从1979年进京到现在,使得村里的人均收入由不足200元提高到了800元 他们还用创造的利润为村里兴建了学校、整修了水利设施。安徽省无为县赫店乡在外当保姆的妇女有750人,每年给乡里带来200万元的收入。

当然,劳务市场作为一个比较复杂的经济问题,象改革后出现的许多新事物一样,它的好处和弊端是“伴生”的。但仔细研究后可以发现,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加强管理得到解决。北京市实行的一整套对来京施工的外地建筑队的预算审查、质量验收等办法就是很好的探索。保姆市场存在的许多问题,在有组织的家务服务公司中大部分也可以避免。

篇2

1.发展国际劳务输出是缓解国内巨大的就业压力的需要

我国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但同时也是世界上就业压力最大的国家之一。

在国内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通过国际劳务输出向国外(境外)转移劳动力从而实现就业无疑是解决我国富余劳动力出路的重要途径之一。

2.增加务工人员的收入和赚取大量外汇促进经济发展

劳务输出是一项投资少、风险小、见效快的事业。

国际劳务人员的工资报酬往往高于国内水平,一般月薪在300-2000美元之间,有的甚至是国内的几十倍以上,从而可以明显的提高和改善务工人员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一人在外,全家小康”己成为劳务输出利益的真实写照。

另外,由于他们收入中的相当一部分被寄回国内,因此可以为国家积累宝贵的外汇,改善我国国际收支的平衡,缓解我国发展资金不足的矛盾,增加劳务输出地的地方收入,刺激当地的消费需求,拉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3.增进国际交流

劳务输出绝不仅仅是经济的交流,还包括文化的交流和科技的交流等许多方面。通过劳务输出人员,可以将我国的先进思想、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现代化建设的美好图景传播到世界各国,从而有利于世界了解中国,减少对中国的误解和不良印象,也有利于为我国的劳务输出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4.是借鉴国际经验接轨国际经济的需要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现代国际劳动力市场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变迁,己经相当成熟。发展境外就业,参与国际劳动力市场竞争,不仅有利于充分开发和利用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也有利于了解和借鉴国际劳动力市场的运行规则和运作规律,促进我国国内劳动力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同时,也可促进我国国内劳动力市场与国际劳务市场的接轨与融合。

二、我国发展劳务输出面临的问题与障碍

1.对劳务输出的重大意义认识不深重视不够

劳务贸易是国际贸易的重要分支。劳务输出同商品贸易、吸引外资一样,都是我国对外经贸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予以高度重视。但在改革开放以前,在“左”的思想指导下,我国基本上没有什么劳务输出。1979年以后,在思想认识方面虽然有所转变,但对劳务输出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还是很不够。各级政府对商品的出口都比较重视,却往往忽视劳务的输出。对商品出口规定了许多优惠措施,对劳务输出却常常加以限制,“重商品轻劳务”,直接影响和制约了我国劳务输出的迅速发展。

2.劳务输出人员素质不高培训不到位

随着当今国际劳务市场竞争的加剧,对劳务人员素质的要求也水涨船高。劳务人员素质的高低已成为决定一个国家能否在国际劳务市场激烈的竞争中取胜的关键。目前,我国劳务输出人员的总体素质还不高,与国际劳务市场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具体表现在外语能力差,存在语言障碍、劳务人员技能单一,综合素质低、劳务人员技术构成层次低,结构不合理等方面。

3.劳务输出信息缺乏

在国际劳务输出过程中,能否及时有效的获取相关信息往往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目前,我国劳务输出信息缺乏,信息渠道不畅的问题非常突出。

我国对国际劳务市场的开发和研究还很不够,缺乏一个有效的信息交流渠道。目前国际劳务市场的供求信息变化很快,而我国的劳务输出机构和企业在获取相关的信息方面渠道不多,交流闭塞,大多依靠其自身在国外的办事机构了解市场需求信息,获取的信息量非常有限,从宏观到微观,从大的项目到零散的劳务需求信息均十分不足,难以抓住国际劳务市场稍纵即逝的机遇。

4.劳务输出经营主体单一输出渠道狭窄地区过分集中

国外各劳务输出大国的普遍做法是输出劳务的渠道和方式多种多样。如通过政府间的协议输出劳务,或是通过企业间的国际合作输出劳务,或是通过个人关系到海外就业等等。输出劳务的方法也很多,如工程承包带动劳务输出,直接与外国政府有关部门或雇主治谈输出劳务等等。同这些国家相比,我国劳务输出的渠道狭窄、经营方式单一,劳务输出工作受到了极大限制。

5.劳务输出行业经营秩序棍乱违规操作现象突出

由于我国劳务输出经营单位规模普遍较小,实力较弱,开拓新市场的能力不强,因此大量企业都挤在我国周边国家的普通劳务市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它们常常置国家规定、行业管理与合同约束于不顾,采用不正当手段竞争和低价竞争等现象十分普遍,行业秩序混乱不堪,严重影响了我国劳务输出行业的声誉和形象,不利于我国劳务输出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快我国劳务输出的对策

1.提高对劳务输出重要性的认识

劳务输出事业的兴衰成败,关键在于政府的态度与作用,这己被许多国家的实践所证明。劳务输出的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应该改变只注重商品出口和资金引进,不注重劳务输出的做法,将劳务输出作为一项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大事来抓,纳入其重要工作日程,并制定出发展劳务输出的战略指导思想。

2.加强劳务人员出国培训提升其综合素质和国际竞争力

当前,国际劳务市场对技术劳务特别是高级技术劳务的需求显著增加。我国要拓宽路子,占领国际劳务市场,就要改变以普通劳务输出为主的做法,有计划的建设一支懂技术、懂经济、懂外语、有经验的劳务队伍,提高外派劳务人员的档次,而这与完善的劳务输出培训是分不开的。

3.建立一个统一的劳务输出信息网络

在境内外设立一个或多个搜集、研究、整理和传递劳务信息的动态数据库或信息中心。并利用卫星通讯和电子计算机实现彼此的互联和资源的共享,组成一个全国性的乃至跨越国界的,连接我国劳务输出各级主管部门和国外有关机构、国际劳工组织,以及国内外就业介绍机构等单位在内的国际劳务市场信息网络。以便为各劳务输出经营主体及劳务输出人员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包括国际劳务市场发展趋势、相关国家的法律政策规定、工资变化状况以及劳动力需求预测、人才信息等在内的范围广泛的劳务信息。

4.为劳务输出人员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劳务输出是一项涉及范围广、政策性很强的事业,加之“境外工作”的性质,需要相关服务部门做大量工作。如为输出人员提供必要的劳务信息;提供培训条件,使其接受必要的训练;协助办理出国手续;核查境外雇主必备的文件资料;协助指导劳务人员同雇主签订聘用合同;出现劳动纠纷甚至发生工伤后介入调节,提供法律援助,代其向当地劳动仲裁机关或法院提起申诉,以维护其合法权益,等等。在最严重的情况下,还需要由我国驻外大使和领事机关出面与当地国政府直接交涉。

5.加强和完善劳务输出的法制与管理

篇3

关键词:对外劳务输出;菲律宾;经验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09)05-0029-04

伴随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与深化,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得到重新的优化配置和组合。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的不断扩张,为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进一步的自由流动提供了可能。作为六大生产要素和国际服务贸易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劳动力国际流动,对于促进中国人力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拓宽信息来源渠道,为国民经济创造外汇收入,促进国内劳动力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菲律宾是世界上劳动力国际流动比较频繁的国家,在这方面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学习和借鉴这些经验,对于缓解我国劳动力的供需矛盾等问题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我国对外劳务输出的现状与问题

(一)我国对外劳务输出的现状与特点

我国的对外劳务输出是建立在20世纪50、60年代向亚非等发展中国家提供经济援助的基础之上的。改革开放以后则是在对外经济合作框架之下,主要通过对外承包工程以及和国外雇主签订劳务合同,并直接派出劳务人员(包括对外设计咨询人员)这两个渠道进行的。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劳务合作渠道的不断拓展,我国的对外劳务合作事业蓬勃发展。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后,年均派出人数增长迅速,地区市场分布日趋多元化,行业领域越来越广,已经扩展到工业、农业、建筑、服务等多个领域。目前,我国对外劳务输出呈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业务总量保持增长。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08年底,我国对外劳务合作累计完成营业额达559亿美元,合同额达599亿美元,累计派出各类劳务人员462万人。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对外劳务合作年营业额增长近80倍,年末在外总人数(包括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和设计咨询)翻了几番。对外劳务合作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的高增长时期后,营业额增长率基本上保持在年均10%~15%的增速。年派出人数、年末在外人数等都保持了稳步增长。2002~2003年受某些国家暂停引进中国劳务政策和“非典”疫情的影响,我国对外劳务合作业务受到了一定影响,但2004年后恢复了良好的增长态势。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的金融海啸虽使外部宏观环境发生了剧烈变化,但我国劳务输出各项指标依然呈现增长趋势。

第二,传统行业增加较快,部分省市高级劳务派遣有所突破。目前,我国对外劳务合作的行业领域已日趋多样化,由最初的援外工程施工扩展到工业、农业、建筑、服务、环保和高科技等广阔领域,但我国外派劳务人员仍以非技术工人为主。统计数字显示,从事制造业、建筑业和农林牧渔业的外派劳务人员仍然占据劳工大军的绝大多数,约为75%,其中以制造业工人最多,占外派劳务总数的40%左右。与上述行业形成巨大反差的是,从事科教文卫、设计咨询和IT服务业的高级外派劳务人员所占比重均不足1%。不过,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收入和文化水平的日益提高,海外普通劳务工资吸引力降低,加之国外对高级劳务需求的不断增加,我国外派劳务的构成将会发生变化,高层次劳务输出会逐渐增加。近几年,高级劳务极少的外派格局在某些发达省市已经有所突破,上海、江苏等地的外派高级劳务业务发展较快,软件工程师、高级厨师、医师等“三师”在海外劳务市场十分走俏,高级劳务外派量已经超过上海市每年外派劳务总量的30%。

第三,亚洲市场份额最大,其他市场比重有所提高。在我国对外劳务合作不断扩大和发展过程中,我国外派劳务人员在世界各大洲的分布情况随着输入国的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也不断变化,总体来说,亚洲市场份额最大的格局会长期保持。据我国对外工程承包商会的2006~2007年发展报告显示:亚洲市场的地位不可撼动,占据55%左右的份额,欧洲市场的比重保持近两年的上升势头。从总体上看,我国对外劳务输出主要分布在日本、韩国、新加坡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对外劳务输出经过了30年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但是也应该看到,我国对外劳务输出业务总量与我国这样一个劳动力资源大国是很不相称的,与亚洲很多劳务输出大国,比如菲律宾、印度也有相当大的差距。行业中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这严重制约了我国对外劳务输出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当前,我国对外劳务输出发展主要面临以下瓶颈问题:

一是对外劳务输出面临各种市场准入限制和障碍。目前,劳务输入国出于保护国民就业和社会秩序等多方面考虑,均对普通劳务人员的引进在数量或行业上施加严格的限制,此种限制对以非技术工人为主体的我国劳务人员跨国流动形成了巨大障碍。同时,虽然劳务进口国都鼓励大量引进中高级技术人员,但是对引进人员的专业技术资质、学历文凭等认证方面的要求也甚为苛刻。此外,一些国家引进外国劳动力的政策也对我国劳务输出形成了隐性壁垒,比如美国法律规定,必须依次从本州、全美国以及北美自由贸易区范围内证明无法满足职位空缺,才能雇用其他国家的劳动力;欧美的部分国家至今尚未向我国开放劳务市场。

二是劳工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对外劳务输出立法滞后,多头管理体制极易引起混乱。目前,我国对外劳务输出还没有统一的立法。立法的严重滞后导致政府主管部门管理和调整对外劳务输出关系的法律依据不足,处理外派劳务法律纠纷时适用法律困难。对外劳务输出法律的缺位,还导致了政府各部门依据部门规章管理外派劳务业务,使多头管理问题日趋严重。一直以来,由商务部来负责对外劳务输出业务的管理,形成了以《对外劳务输出经营资格管理办法》为中心的管理体系。但近几年来,其他部委也开始进行外派劳务企业资格审批和市场管理工作,还有其他行业主管部门及其挂靠机构办理外派劳务工作。这种多头行政许可,多头对外的格局,造成了部门之间的矛盾,妨碍了政策贯彻的一致性和对海外劳务市场的统一管理,影响了市场秩序,浪费了资源,不利于我国对外劳务输出统筹规划,制约了我国“走出去”战略的有序推进。

三是我国外派劳务结构不合理,高级劳务人才储备不足。从结构上看,在我国潜在劳务输出人员中,主要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镇下岗工人,技术含量低,外语水平低,对外交往能力差,绝大多数人只能从事非技术性工作,而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比例很低。从国际比较来看,这种情况更加严重,比如在计算机软件服务领域,我国所占市场份额仅为世界市场的1%。此外,我国的设计监理、经营管理、高级海员等行业的人才储备严重不足,对外劳务输出基地的建设亟待完善和提高。

四是对外劳务输出支持体系不完善。虽然我国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都积极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来支持对外劳务输出,积极推动与有关国家签署劳务合作协议、简化出国审批程序、建立劳务人员履约保险制度,并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和优惠政策,比如提供优惠贷款、减免费用等。但总体来看,支持对外劳务输出行业发展的力度仍然不够,支持体系不完善。企业管理人员和外派劳务出入境手续可以进一步简化,周期仍然可以缩短。政府有关部门在维护市场经营秩序、维护经营公司合法利益方面缺乏有效的支持手段,对外交涉力度不够。至今,我国尚未建立起一个能够搜集并及时传递国际劳务市场信息的专业化网络,经营公司和劳务人员得到的劳务信息极为匮乏,对国别市场政策法律环境不够熟悉。我国对对外劳务输出的法律支持也不足,对在国外发生的各种法律纠纷,也缺少相应的法律援助和支持。

二、菲律宾对外劳务输出的现状与经验

拥有8000万人口的菲律宾,是亚洲最大的劳务输出国,是仅次于墨西哥的世界第二大劳务输出国。从最初的因国内经济不景气而外出务工,到今天“菲佣”品牌的建立,菲律宾只用了20多年的时间。根据菲律宾海外就业管理局公布的数字,2008年菲海外就业人数达到137.68万,超过2007年的107.76万,创历史新高。作为国家的主要外汇来源之一的对外劳务输出,极大地推动了菲律宾的经济发展。尽管对外劳务输出可能会给劳务输出国带来一些政治、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政策风险,但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积极促进对外劳务输出健康可持续地发展,能够有效地解决发展中国家劳动力过剩的问题。菲律宾对外劳务输出中的许多经验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是政府积极的支持与参与。菲律宾将对外劳务合作定位为一个产业,在劳务输出的组织和管理等方面制定了完备的政策,从中央到地方统一协调,体系相对完善。同时,菲律宾政府还积极主动地进行劳务市场开发、与对应输入国进行多边与双边劳务合作谈判,有效地消除了他国对本国劳务输出的限制及显性和隐性的壁垒,此举极大地增加和扩大了菲律宾劳务输出的海外市场份额。

二是信息供给相对充分,服务保障体系较为健全。菲律宾有专门提供对外劳务输出信息的网站和合法规范的公司,政府在对外劳务输出较为集中的国家的大使馆专门设立了劳工事务参赞和秘书,及时提供所在国的劳务合作信息,同时帮助劳工处理纠纷、解决难题。此外,政府在财政方面也予以适度倾斜。比如,设立了紧急返遣基金、海外移民工人贷款担保基金、法律援助基金等海外劳工基金。

三是对外输出的劳务人员素质具有比较优势。对外劳务输出从劳务性质上看分为技术劳务输出和普通劳务输出,而菲律宾的劳务输出人员以前者居多。在菲律宾,90%的居民可以熟练使用英语,这为其居民进行海外劳务提供了天然的优势条件。同时,菲劳务输出人员在受教育程度上也存在比较优势。据调查统计,在菲律宾海外劳务人员中,接受过初等教育的占19.2%、中等教育的占29.3%、高等教育的占19%;取得学士学位的占12.28%,学士以上学位的占0.88%。菲律宾女佣受教育的程度更高。在菲律宾女佣中,具有初级以上教育水平的人占近95%,很多是大学毕业生,有的甚至是教师。良好的教育,进一步增加了菲律宾海外劳务人员的竞争力。此外,菲律宾劳务人员素质也与其高水平、严格的海外劳务人员培训是分不开的。值得注意的是,菲律宾人的文化背景和民族性格也增加了其劳务输出人员的对外适应能力。随着外出劳务人员素质的进一步提升,菲佣正逐步从“佣家型”向“智家型”转变,这为其赢得了更广阔的市场。目前,“菲佣”几乎占据了我国香港地区家政服务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人数超过20万。

三、进一步加快我国对外劳务输出的政策建议

结合现阶段我国对外劳务输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劳务输出大国菲律宾的发展经验,我们提出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加快我国的对外劳务输出。

(一)加强双边及多边经济合作,进一步发挥政府涉外职能

菲律宾的经验告诉我们,政府对劳务输出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国家劳务输出事业的发展,在劳务输出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政府职能。菲律宾之所以能够在海外劳务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是同政府的组织、管理、协调以及对海外劳工实施种种鼓励政策分不开的。因此,政府应加强与劳务输入国政府的多边、双边劳务合作协议的签署工作,建立长期的劳务合作机制,积极参与国际服务贸易规则的制订,加强同劳务输入国政府的协调,督促发达国家逐步放开对劳务输入的限制,消除劳务壁垒,为我国争取劳务输出自由化的利益,进一步开拓海外劳务市场。

(二)完善劳务输出立法体系,改革劳务输出管理体系

当前,我国缺乏统一完整的对外劳务输出立法,存在劳务输出“多头管理”的问题。为避免此类问题,菲律宾早于1985年即颁布了《海外就业规则与条例》。借鉴其经验,在立法和管理过程中可以进一步完善有关的政策制度:第一,由国家专门立法机构根据我国国情建立一套完整的法律规章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实行,地方各级部门只能依据国家统一的法律法规来建立自己的规章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我国劳务输出行业的统一和规范管理,才能消除各级部门的“多头管理”现象。第二,设立一个全国统一的协调机构来专门负责中央与地方在劳务输出方面的监督、管理和协调等工作。这样,可以防止地方政府“各自为政”、“政令不一”等现象的发生。第三,弱化政府的行政职能,强化管理职能。我国政府在劳务输出方面对劳务输出经营主体干预过多,承担了较多不合理的负担。政府各主管部门应转换职能,把握其宏观管理,弱化其微观管理,给经营主体自主经营权,使劳务公司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在宏观方面对劳务输出主体进行监管,加强劳务输出行业自律作用。只有这样,才能规范我国劳务输出行业有序发展。

(三)提高对外劳务人员素质,加强对外劳务人员培训

如前所述,菲律宾对外劳务输出人员比较优势的获得离不开系统、严格的培训。菲政府规定每个出国人员,无论是第一次,还是再次出国,都要参加由招募机构或劳务人员所在实体单位举办的免费出国前定向学习班,基本做到输出劳务的全员培训,使受过培训的劳工在国外基本上都能找到工作并很快适应环境。针对我国外派劳务人员结构不合理,高级劳务人才储备不足的问题,应当采取以下措施来加以改善:一方面,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一个统一的培训机构,对培训机构进行统一管理,扎扎实实做好劳动力培训工作,提高务工人员素质。将每一个劳务人员都当成一个“产品”来经营,多形式、多层次地开展引导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务工者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促使劳务输出向技能型转变是形成劳务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只有经过严格的培训,才能实现劳务品牌所要求的劳动力质量优质化、数量规模化、组织有序化和竞争特色化。另一方面,加强对劳务人员培训的管理,使劳务培训不再流于形式。设置一个专门机构对劳务培训的内容、时间、效果等进行严格考核,对合格者才给予派遣。只有这样,才能改变我国劳务培训流于形式的现状,才能真正提高我国劳务人员的素质。

(四)建立起统一的、实时的劳务输出网络

互联网的出现为信息的与搜寻提供了便捷条件。一种不完善和时滞的信息,不仅不会有助于决策的判断,往往还会引入误区。因此,我国政府不仅要由专门机构建立起一个对外劳务输出网络,将政府主管部门与有关部门以及国际劳务公司或境外就业服务机构等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汇总,还应做好分析筛选,确保其真实性后,在网站上及时公开,以便劳务输出单位及时掌握国际劳务输出的最新动态,做到有的放矢,更多地争取到劳务输出机会。另外,要尽快建立有关技术、服务出口的科学统计系统,以便对劳动力的供求状况进行预测和统计分析,包括跟踪、分析、引导、扶持技术、服务出口。同时,建立国内劳务输出后备人员的人才库,必要时由国家统一调用。

参考文献:

[1] 郝冰.中国对外劳务输出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2] 周凌峰.我国劳务输出现状及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08.

[3] 尹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劳务输出发展综述[J].人口学刊,2002,(06).

篇4

中国农村劳动力跨国“打洋工”的实践尝试

中国农村劳动力国际转移,从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就有不少地方在进行有益的尝试,并且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创造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国际转移模式。

吉林延边地区模式。吉林延边地区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发展出国劳务,成功进行国际转移,从1989年到2003年,延边可以统计的出国劳务就有114517人次,分布在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所涉及的行业有渔业捕捞、建筑、机械加工、运输、服装加工、海上运输、农业、林业等10余种。出国劳务的总收入约为40亿美元。延边地区外派劳务的特点有三个:一是劳务管理逐步规范化。延边朝鲜族自治政府出台了多项规定,加强了对外劳务合作的统一管理和规范要求。在政府重视和支持下,延边地区有12家经国家商务部批准、具有对外承包劳务经营权的窗口公司,有30家从事外派劳务的外经窗口公司和中介机构,还有专门负责外派劳务出国前教育的相关学校,使全州外派劳务的管理和教育一体化,有力地促进了外派劳务的发展。二是劳务市场多元化。延边地区最初的对外劳务市场主要是俄罗斯、韩国、西班牙,后来拓展到日本、美国、中东以及非洲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三是出国途经多元化。延边地区许多朝鲜族家庭有海外关系,给他们带来了新的就业途经。除了政府和中介机构组织之外,有海外关系的居民通过走亲访友的方式,纷纷到国外打工。有的靠探亲出国,有的采取商务途径,还有的以结婚等名义出国,而且以民间方式出国的人次,比正规途经出国的人次还多。

江苏模式。据商务部2006年4月22日公布的统计数据,2005年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设计咨询业务完成营业额分省市区排序,江苏省排第一位,完成营业额319738万美元,新签合同额330973万美元,派出人数44163人,期末在外人数100280人。江苏省外经企业向全球105个国家和地区外派建筑、制衣、电子、机械、翻译、医护等各类劳务人员,尤其以工程承包下的劳务为特色。江苏省的外经企业在海外坚持以优质、高效和诚信赢得市场。外经企业十分重视把好“两个关口”,一是选送关、一是培训关;坚持“思想好、技术好、身体好、本人志愿、家属志愿”的选人标准;进行思想教育、政策教育、法制教育、外事纪律教育,参建国国情、风土人情、方面的知识培训,使外派人员在海外时刻注意维护祖国形象,受到所在国的欢迎。

山东威海模式。威海地处我国东部沿海,与韩国、日本一水之隔,出国劳务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威海地区组建国际劳务合作公司,专门负责对外劳务业务。该公司统计,从1995年以来,威海累计派出国外的劳务人员2.1万人次。威海地区出国劳务人员多数去韩国和日本。威海模式的特点有二:其一,政府重视创造出国务工条件。为了开拓业务市场,威海国际劳务公司2004年一年就花掉国际国内通讯费80.5万元,专门为民众联系海外业务,而且开通威海至韩国仁川的客轮“金桥”号,每周三班,往返不断。其二,外派劳务以各类职业学校的毕业生为主体。

经济全球化时代劳动力国际转移是必然趋势

国际转移主要是国际工程和劳务合作,是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组成部分,它是作为生产要素的劳动力在国际间的流动,是指劳动力在境外短期居住且有偿提供劳动和服务的一种商业行为,国际上通常称为“劳务输出”。国际转移是当今世界的重要就业渠道,是经济国际化、科技国际化、人力资源国际化的具体体现,是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走势与客观要求。

1.经济全球化加速了国际劳务合作。国际贸易剧增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标志之一。20世纪末期以来,国际贸易的增长率高于生产的增长速度,世界经济的发展对世界市场的依存度日益增高,世界各国的生产和消费,越来越紧密地相互联系、渗透和融和,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链条上的一个环节。国际贸易的发展必然带动和促进劳动力的国际流动。跨国公司的发展也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标志之一。目前,跨国公司已经发展到6万家,拥有50余万家分支机构,控制了全球1/3的生产、2/3的贸易、70%的对外投资、70%的专利和技术转让。跨国公司的发展是促进劳动力国际转移的重要因素。国外直接投资的增加也是经济全球化的标志之一。对外的直接投资,必然伴随着一揽子生产要素的移动,这也是促进当代劳动力国际流动和国际转移的直接动因。

2.加入WTO为我国劳动力国际转移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和条件。中国加入WTO,融入经济国际化潮流,这是推进中国劳动力国际转移的极好机遇和条件。WTO的《服务贸易总协定》规定,国际服务贸易是指一国劳动者向另一国或多国消费者提供服务并获得外汇的交易过程,它既包括有形的劳动力的输入输出,又包括提供者与被提供者未进行实体接触情况下服务的国际间的有偿输入输出。具体有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过境交付,指一成员国境内的服务提供地向另一成员国的消费者提供服务,如金融服务、网上交易等。二是境内消费,指一成员国的消费者到另一成员国境内消费服务,如旅游、留学等。三是商业存在,指一成员国允许任何其他成员国的经济实体到本国来开业、提供服务,包括投资设立“三资”企业,或工程承包或设立分支机构等。四是自然人流动,指一成员国的自然人在其他国境内提供服务。加入WTO,使我国能够享受发展中国家的正常待遇,使劳动力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以前,我国劳动力国际转移受到诸多限制,尤其是贸易保护主义和政治因素的干扰,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海外投资、移民和留学等涉及劳动力空间转移问题时,受到严重的制约。加入WTO之后,按照有关原则,我国可以得到一些相应的权利和特殊的条件,要求发达国家进一步对我国开放劳务市场、工程承包市场、国际教育市场和无歧视的移民条款,进而畅通劳动力国际转移渠道。同时,入世之后,国内市场逐步国际化,外国资本、劳务和技术不断地涌入国内,增加劳动力就业的竞争压力,也迫使国内劳动力提高自身素质,提高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及主动意识,迫使国内管理部门加强对外劳务合作的管理,建立运作灵活、管理有序、上下联动的劳动力国际转移新机制。

我国推进剩余劳动力国际转移的战略

1.确立农村劳动力国际转移新理念。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必须面向世界,走出国门,确立国际转移新理念。一是要认识农村劳动力国际转移的必然性;二是要明确农村劳动力国际转移的可行性。其实农村劳动力国际转移,不仅仅是理论探讨、战略构想,而且是实实在在的运作方式和途经的优化。有些地方的做法很值得推广。黑龙江在俄罗斯进行农业综合开发。俄远东犹太自治州,将2500公顷土地租赁给中国农民种黄豆,400多公顷土地种瓜果蔬菜。目前,黑龙江农业境外开发项目遍布远东地区6个州27个区,农业综合开发面积达210万亩,输出劳务累计3.5万人次。2005年6月,在俄罗斯圣彼得堡举行的“第二届中俄投资促进会”上,浙江新洲集团签下了“森林砍伐及木材加工项目”,新洲集团获得俄罗斯一林场的采伐权,采伐期限为25年。该林场面积24万公顷,经营区面积16.4万公顷,可采蓄积总量为1784万立方米。不仅是俄罗斯,就连一些非洲国家,也存在大量劳动力转移机会。非洲很多地方还停留在刀耕火种状态。而非洲大部分地区土地肥沃,热量充足,可以一年收获3季,只是生产水平低下。

江苏农垦集团从20世纪90年代初在赞比亚累计投资90万美元办农场,如今成本早已收回,仅2002年就盈利54万美元。现在已发展到4家农场,累计拥有2000公顷土地的永久性产权。如果能够在非洲建立几百个几千个农场,对于缓解国内就业压力和人口拥挤,可谓上好的出路。三是要看到国外对农业劳动力的潜在需求,即看到我国农村劳动力国际转移的良好前景。比如,日本有544万公顷的可耕土地,而农业人口只有882万人,日本2002年就已经使用外国劳动力76万人。可以预计,未来的日本将会继续雇佣外国劳动力。韩国也是如此,在未来20年,韩国也将出现人口减少,而且韩国这几年已经开始雇佣外国劳动力。日、韩如此,美国、欧洲国家更是这样,俄罗斯也是外籍劳动力需求大国,这就说明,农业劳动力国际转移是大有可为的途径。

2.健全农村劳动力国际转移管理体系。引导和鼓励农村劳动力国际转移,散兵游勇不行,必须有组织、有计划、有规范地进行,这就需要建立起农村劳动力国际转移管理体系。一是建立自上而下的国际转移领导机构,从中央到地方,都要明确具体管理部门,而且必须统一归口,不能多头管理,以免造成政出多门,形成管理混乱。二是建立农村劳动力国际转移国际信息网络,及时了解和国外劳动力需求信息,引导各地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三是建立农村劳动力国际转移培训机构和输送基地,根据国际劳动力需求走势,结合国内剩余劳动力现状,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国际转移劳动力技能培训,以此提高国际转移劳动力的国际竞争实力,有效地占领国际劳务市场。四是建立国际转移劳务中介机构,规范中介机构的职能、范围、纪律和违规经营的处罚条款,提高中介机构的信誉度和中介能力,为国际转移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和外部条件。五是建立国际市场开拓机构,专门负责对外联系和开拓国际劳动力就业市场,形成信息、技能培训、中介引领、后期服务一条龙,使农村劳动力国际转移真正成为一条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的黄金渠道。

篇5

Abstract: Construction labor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project management, however,the current status of construction labor management is worrying, a large number of low quality, the paper analyzes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setting up their own relatively stable labor force or labor service companies; on government policies and financial support, the professional training institutions for vocational skills and safety training for construction workers, the use of 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y to enhance training effectiveness, and promoting construction migrant workers to form labor unions etc. are also advices.

关键词:劳务管理;农民工;职业培训;虚拟现实技术

Key words: labor management;migrant workers;vocational training;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TU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9-0098-02

0引言

近几年随着我国中央政府投资4万亿拉动内需,地方政府提出10多万亿投资跟进;同时推出各项经济刺激措施,推动了房地产热,也形成了中国大规模基础设施和房地产投资建设的。大规模现代化的工程建设有赖于大量高素质和稳定的劳动力,但目前建筑劳务的现状令人堪忧,以笔者亲身经历的许多广东地区大型重点工程项目为例,就存在不少工程转包、挂靠、层层分包等现象;大量农民工是由大大小小的包工头来组织和控制,许多包工头用工管理混乱,偷工减料、唯利是图,劳资纠纷不断,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也得不到保障;许多施工单位又以包代管,对农民工队伍缺乏必要的职业技能和安全培训;农民工队伍组织松散,无序流动,从业人员素质较低,给工程质量和安全带来许多隐患;在一些大型重点工程还出现了“民工荒”。凡此种种,说明目前这种建筑劳务管理状况是与大规模现代化的工程建设不相适应的,已严重阻碍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本文试图探讨建筑劳务管理当前的困境与形成原因,并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

1建筑劳务管理现状的成因分析

自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开始推行项目法施工和项目承包,实行决策层和管理层、管理层和劳务作业层两层分离,明确了项目管理班子的责、权、利,建立企业内部市场机制,加强了经济核算,最初也是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解决了企业办社会、打破大锅饭,使企业能卸下包袱、轻装上阵,并取得一定的效益。此时的劳务作业层是由企业内部的劳动管理处或劳务分公司来具体管理和统筹安排,工人在企业的各项目间被有序的组织施工和流动。同时大量的农民工进城务工,又为施工企业补充了了源源不断的劳动力,形成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劳动力的蓄水池。

但随着原建筑企业施工作业人员的老化,大量现场作业工人大都换成了是洗脚上田的农民工;同时在乡镇建筑企业的夹击下,原国有建筑企业竞争力大大减弱;项目承包也开始异化,变成了个人承包,后来发展成包工头承包;政府又大力推行建立工程总承包企业,设计了工程总承包企业为龙头,施工承包为主体,专业分包和劳务企业为依托的多层次的企业结构。最终导致大部分施工企业成为无自己施工劳务队的所谓工程总承包、施工总承包或专业分包资质的企业,而总承包企业实力并不强,劳务企业又不成气候,使得施工劳务队伍稳定性彻底瓦解,管理层和作业层的许多长期默契配合消失。这既有企业自身未能及时调整适应带来的结果,又有政府过分行政干预带来的问题。

2对如何规范劳务市场的思考

根据我国建设部的总体工作目标:从2005年7月1日起,用三年的时间,在全国建立基本规范的建筑劳务分包制度,农民工基本被劳务企业或其他用工企业直接吸纳,“包工头”承揽分包业务基本被禁止。但三年过去了,现实情况与上述目标仍相差甚远,占据劳务市场大半江山的仍然是包工头控制的包工队。这使得我们不得不反思,这种主要靠政府的行政手段来解决市场问题是否又会重蹈过去的覆辙,劳务市场的完全规范化会否使劳务市场失去弹性。

2.1 劳务公司的困境目前独立的成建制劳务企业难以为继:一种是由原国有施工企业分流富余人员组建的,另一种是自行组建的建筑劳务企业,随着原企业作业人员的老化,新员工招募困难,同时由于劳务企业承担较重的劳动培训管理、社保规费及各种税费,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更多的是承接不到业务。相当多的用工企业宁愿去直接找人工费更低的包工头组织的施工队,因这些施工队不交税、不缴纳社保养老金和工伤保险金。如在广州地区逾1000家建筑企业中,具有劳务资质的企业仅有30家,而这30家劳务企业大部分是靠出卖资质收取包工头挂靠费来维持,长期处于亏本经营状态。迫使很多劳务公司也不养工人,或降低工人待遇,减少工人的培训甚至不培训,变得与包工头无二致。

2.2 包工头仍会长期存在建筑业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又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就业容量巨大,吸纳的农民工已占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总数的三分之一,建筑农民工总人数目前已达三千多万人。这么多的农民工都要靠正规渠道就业是不现实的,许多农民工受所处的环境与掌握的信息所限,独自出门谋生面临很多困难,而包工头正好适应了这一需要,包工头通过他们所掌握的信息和关系,在劳务输出和施工企业之间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成为农民工的经纪人。同时包工头与其所辖包工队的农民工许多是同乡人,使得农民工更愿意相信同乡人,包工头则成了农民工的领路人和管理者。

同时建筑公司也需要包工头,因为大部分的建筑公司目前已没有了自己的劳务队,而目前劳务公司数量有限且要价也高,大量的用工缺口只能由包工队来填补。同时包工头熟悉农民工的情况,建筑公司也需要通过包工头来具体对农民工进行管理。甚至建筑公司把工程包工包料转包给包工头去干也降低了公司的成本,转嫁了公司经营风险。更为突出的是许多建筑公司由于机制不灵活接不到工程,要靠包工头接工程挂靠收管理费来维持。

由于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还达不到劳务管理全面正规化的条件,如果非要用行政的手段强制要求劳务管理立即全面正规化,那样可能会欲速则不达,甚至起到负面效果。政府应当只是加强引导和服务,市场的东西应由其自身的规律来发展调节。

3规范劳务用工管理的途径

毕竟包工队式的劳动用工管理是混乱的,农民工无序流动也带来行业管理困难,农民工在无组织状态下得不到必要的职业技能和安全培训,给工程建设的质量和安全带来隐患;同时从开发商到施工单位、再到包工头,层层拖欠工程款,最终导致拖欠农民工工资,造成劳资纠纷,引起社会不安定。因此必须面对这些问题,探讨解决的途径。

另一方面建筑公司选用独立的外部劳务公司有利于专业化分工,政府也可通过降低劳务公司的税费来扶持其发展,但施工企业过分依赖外部劳务队伍易导致受制于他人,若外部劳务队伍的管理水平较差,易产生各种问题或事故,甚至导致经济和法律纠纷,最终损害施工企业的利益和形象;外部劳务队伍为谋取利益偷工减料的现象较为普遍,加上施工总包单位以包代管,粗放型经营,外部劳务队伍又素质不稳定,使施工企业制定的目标得不到很好地贯彻执行;如果对外部劳务队伍要求严了,一些“包工头”则会在一些关键时刻坐地起价,从而导致建筑公司成本的增加;施工企业或转而选择要价低的包工队,致使建筑安全质量隐患不断。

因此,施工企业拥有自己的施工队或劳务公司是市场提出的需要,可有如下几种形式:

3.1 施工企业拥有部分自己的劳务施工队企业内部拥有自己的相对稳定的部分主要的劳务施工队,每个工人班组中甚至有若干名相对固定的骨干工人和班组长,骨干工人享受企业员工的同等待遇,其余人员也与公司签订较长时间的合同,享受各种培训、保险等待遇。内部劳务施工队可起到表帅作用,当其无法满足项目劳务需求时可择优引进外部劳务队来施工;而当公司工程量不足时,也可将内部劳务队伍外包。

由于有了施工企业内部部分劳务人员的相对稳定,才能保证这些劳务工人得到有效的培训,逐步培养成熟练的作业工人;由于有了相对稳定、相互信任的组织关系,这些劳务工人才会有归属感、责任心和劳动积极性;同时减少了管理层次,避免了层层分包、层层盘剥,降低了中间成本,也减少了内耗,改善了劳资关系,加强了企业对一线作业的控制力和精细化管理,使项目目标能顺利实现,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同时随着第一代建筑农民工的老化,第二代年轻的农民工有文化、有理想、有追求,如果没有相对稳定的工作、相对良好的待遇、有一定吸引力的企业文化,第二代农民工不会去从事又苦又脏又累的地盘施工,就会进一步加剧 “建筑民工荒”。

上述形式目前在我国部分施工企业,特别是一些专业性强的公司中已经存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当然要走的路还很长,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完善。

3.2 建筑集团公司拥有内部劳务公司独立的劳务公司较难生存,而依附于大型建筑集团公司的劳务公司,由于大型建筑集团公司有较多的工程业务,可以保证劳务人员有饱满的工作量,从而保证劳务人员的稳定和收入待遇。劳务公司负责对工人进行具体的培训和管理,但大型建筑集团公司要提供技术、财力等方面的支持。

4几点讨论

4.1 政府应扮演的角色政府应加强对建筑劳务管理的引导、服务和监管,而不是直接去干预管理模式问题;政府应通过减少有关税费、降低门槛及各项优惠措施来扶持劳务公司、劳务培训基地和建筑农民工工会的发展;政府应加强劳务输出地和劳务输入地的协调,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输入(出)劳务工人;政府相关部门应拿出专项资金,给农民工发放培训,依靠并扩充劳务培训基地和各专业的培训机构,来组织对农民工进行职业技能和安全培训;逐步实施地区技能认证制度,最后过渡到建筑工大部分持证上岗。

4.2 应扶持建筑农民工工会的发展目前建筑农民工大多是“散兵游勇”式的,在与资方的博弈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一旦讨不到薪,往往会采取过激行动,甚至上演所谓“跳桥(楼)秀”,不利于社会的和谐。而仅依靠政府限于政府的人力和精力也顾不过来,农民工只有靠自己组织起来帮自己。因此应扶持建筑农民工工会的发展,并最大限度地把建筑农民工纳入到工会组织中来,帮助农民工就业并维护其权益,同时组织对农民工进行教育培训。建筑农民工工会组织不可或缺。

4.3 如何搞好对建筑农民工的培训目前农民工的高流动性导致用工单位都不愿投入对其进行培训;大多数农民工也不愿自己交费去培训取得“上岗证”;政府的许多培训如广东地区的“平安卡”学习仅有一天流于形式;许多专业的培训单位数量少、水平低且培训手段落后。

要解决上述问题,首先对农民工要归属一个稳定的组织,这在前已述及。其次政府要投入专项资金。再次是要采用先进的手段来提高培训的水平,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中来详细表现土木工程主要施工过程、操作技能和安全技术,用3D studio max制作的三维动画课件能真实模拟土木工程施工实际情况,能够把培训教学中抽象的概念原理、真实的生产过程等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给受训施工人员创造真实的学习情境,帮助他们“身临其境”全方位地、直观地获取知识;而丰富的图形界面、逼真的视频动画、生动的音响效果,增强了工程建设的立体感、动态性和表现力,能极大地调动了受训施工人员的好奇心、求知欲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培训质量和培训效率,节约培训成本。笔者领导了一个团队在这方面已开展研制工作多年,部分施工动画视频截图见图1~图3。

许多发达国家都有完善和严格的职业培训和持证上岗制度,如澳大利亚的大多数州要求包括木工、砌砖工等44种工种必须取得Certificate Ⅲ License才能上岗,不然就会受到处罚;而要取得三级证书,一般要经过相当于大专的二年职业培训教育并经考试才能获得。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做法,同时也是恢复中国传统的做法,中国应进一步强化施工人员的职业培训及持证上岗制度。逐步扩大持证上岗人员的比例,最终实现绝大多数施工人员能持证上岗并达到三级工及以上水平。这是一项长期、庞大而艰巨的基础工作,但只有这项基础工作做好了,工程质量、安全等才有了根本保障,广大建筑农民工的素质和就业竞争力才会提高,施工专业化分包队伍才能够真正发展。

5结语

对于目前建筑劳务管理的困境,既要勇于面对,探索解决的途径;又要尊重市场经济自身的发展规律,加强政府的正确引导。中国的古训:“上阵父子兵”、“打虎还靠亲兄弟”也反映了在新形势下,建筑施工企业应拥有“子弟兵”――自己的劳务施工队,部分劳资双方已认识到这点。论文也指出农民工工会不可或缺;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来提高施工人员的培训水平和效果在文中也被涉及。

参考文献:

篇6

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 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年青外转。即农村年青女劳动力离开家乡,外出谋求发展。这些大多是未婚女青年, 主要从事服务业, 或者到外企、工厂打工。二是举家外出。即夫妻或全家共同外出创业。他们以依托传统血缘、地缘、人际关系网络为主, 一般是沾点亲、带点故,至少也是邻居, 自发地结伴外出。三是就地转移。即离土不离乡, 就地转移, 在本地从事非农产业, 土地出租或者转让给他人经营,吸纳了一部分的农村女劳动力,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1、多数农村妇女劳动力文化程度低、综合能力差,造成了转移过程中择业面窄的问题, 只能从事一些简单的体力劳动。由于文化程度低, 又没有专业技能, 选择的就业转移机会十分有限,严重缺乏竞争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因此, 只能从事脏、苦、累的简单劳动, 劳务报酬少, 劳动强度大。

2、 多数农村妇女还存在思想观念陈旧、保守的问题。一是不愿在本地打工,怕所谓的丢面子。二是好高骛远, 高不成, 低不就, 不愿做一个普通打工者。三是目光短浅, 不愿接受新生事物,大多数的妇女在没有什么文化和技能, 年龄又大的情况下,仍然要求到工厂上班,而不愿意从事简单、工资又不算低的家政服务。

3、 中介服务组织不健全,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没保障, 造成了转移大军的盲目流动。目前, 虽然有一些中介服务组织,但在提供信息、就业培训、权益保障等方面, 服务方式及手段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村妇女劳动力的择业需求, 真正通过中介服务组织找到工作的很少。在就业中,农村妇女的权益受到侵犯、人身财产无保障的现象屡见不鲜。

4、 乡镇企业举步维艰,吸纳农村女劳动力的能力弱化。 近年来乡镇企业由于受市场、体制、资金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 优胜劣汰,乡镇企业处于不利地位。同时, 随着乡镇企业的结构升级和调整, 高新技术的应用将更加广泛, 吸纳农村妇女劳动力的能力逐步减弱, 原来从事乡镇企业的农村妇女劳动力就业岗位也将同时减少。

1、不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努力为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主要是抓好土地流转制度改革,要把加快建立和健全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作为农业推广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和促进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的主要环节来抓。同时, 要不断加大农业招商的工作力度,通过积极引进项目, 加大各项优惠政策和激励机制的力度,促进农业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的培育,以此拉动农业发展项目对土地的需求。

2、 加强对农村妇女劳动力的技术培训和意识培训, 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要加强农村基础教育,真正普及农村九年义务教育,为提高劳动力素质奠定基础。在此基础上, 积极发挥职业技术教育在培训高素质劳动力中的主导作用, 培养具有中、高级专业技术的高素质劳动力和实用人才, 切实提高农村妇女劳动力在劳务市场中的竞争能力。要面向外界的劳务市场,有针对性地对农村妇女劳动力进行技能培训, 提高她们外出闯市场的信心、勇气和应对挑战的能力。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念, 要把发展的目光投向市场, 鼓励她们走出去,去认识世界、发展自我。

篇7

[关键词] 陕西延川;劳务输出;问题与不足;思路与对策

近年来,随着国家退耕还林和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以及新的土地流转制度运行和人口城镇进程的加快,地处西北的陕西省延川县农业劳动力出现了大量的剩余。由于当地工业化程度低、乡镇企业少,就地吸收富余劳动力能力有限。因此合理引导本地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就业,发展劳务经济不仅是一项促进农民增收的投资少,见效快的富民工程,而且也是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加快农村发展,推动城乡建设,实现城乡互动,统筹发展的利民工程。因此,探求农村劳务输出,发展劳务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延川县劳务输出的基本情况、特征及产生的积极作用

1.延川县农村基本现状

在目前退耕还林还草政策下,在国家“一退一补”的惠民政策下,陕北山区的广大农户积极地出让了赖以生存的土地。退耕还林(草)实施以来,山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有所缓解,风沙灾害减少,生态效益异常明显。但与此同时,退耕还林(草)的实施也使耕地不断地减少,进一步弱化了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使大量的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形成政策引导下的剩余劳动力。目前全县有8镇6乡346个行政村,705个自然村。总户数4.4万户,总人口18.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4.5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80%左右,全县共有劳动力5.5万人,富余劳动力3.5万人占总劳动力85%。本地近几年红枣产业发展迅速,可以转化部分富余劳动力,但是由于目前工业化程度低乡镇企业发展薄弱,就地转化富余劳动力能力还是很有限。而中国东南部以及沿海各开放城市经济发展很快大多数劳动密集型产业缺少大量劳动力,因此本县劳务输出不仅解决了本地区劳动力剩余问题,也使那些劳动力缺乏地用工得到缓解。据统计2004年到20010年全县累计输出富余劳动力7.5万余人,其中的有组织输出4.3万人,创收近4亿元人民币。

2.本县劳务输出的基本特征

(1)外出劳务者以中青年为主并男性多于女性。中国农民自古以来就有“好出门不如赖在家”、“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的观念以及陕北重男轻女的思想观念作怪,男孩子外出阻力较小,女孩子普遍被认为是“一门亲”早婚现象严重,所以外出务工以中青年男性为主。全县外出劳务中,30岁以下占的47.67﹪,31—45岁占43.76﹪。男劳动力占74.73﹪。

(2)外出劳务者文化程度相对较高。中国长达几十年的二元经济造成了城乡巨大差别,这种差别不仅反应在经济方面,也存在于文化素质方面。这在陕北农村更加普遍,在二十年前好多农村整个村找不到识字的人,村干部记工分要靠数“豆豆”。目前农村文盲半文盲人数还很多,文化素质普遍不高,使得很多农村人安于现状,把外出务工看的很艰难,故步自封。故外出劳务者一般是农村中文化程度较高,或者不安于现状敢于闯荡的年轻人较多,其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的29.6﹪,初中占58.9﹪。

(3)外出劳务者分布面广,但以省内发达地区劳动密集产业区为转移重点。全县外劳务人员3.5万人中,省外的占36.85%,主要分布在广东、深圳、浙江、江苏、山东等,几乎各省都有。省内占63.15﹪,主要在西安、咸阳、宝鸡、延安、榆林等大中城市。

(4)外出劳务者主要分布在劳动密集型行业。由于外出劳务人员自身素质不是很高,又缺乏专业技能培训,外出务工只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其中建筑行业占31.17﹪,制造加工业占14﹪,餐饮业占12.21﹪,运输业占8.14﹪,商贸业占6.4﹪。其它占27%。

(5)外出劳务者主要靠“三缘关系”。调查现有劳务者,亲朋带动介绍的占34.7﹪,自发出去的占24﹪,社会中介机构占6.8﹪,政府组织外出的占30.3﹪,还有其他方式的占4.2﹪。

(6)外出劳务以短期流动职业为主。在外务工5年以上的占12.25﹪,3—5年的占13.26﹪,1—3年占33.09﹪,其余在一年以内。而且专业水平不高,职业相对不稳定。

(7)举家外出劳务已比较普遍。全县举家外出务工的农民有5000余户,占全县农村户数的11.4﹪,并且呈不断扩大之势。

3.劳务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1)劳务经济的发展成为农民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延川县劳务收入在农民纯收入中的比重逐年增长,2010年将比2007年提高约3.9个百分点。以延川县贺家湾乡为例,2010年仅劳务输出一项就占到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5%以上。劳务输出成了全县农民致富增收的主要途径之一。

(2)劳务经济发展有效缓解了劳动力就业压力。通过大力发展劳务经济,解决了80%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出路,有效缓解了广大农村劳动力就业压力。

(3)劳务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大量的农民外出务工,有利于土地流转机制的形成,使得一部分土地能集中到种养能手手中,为集约经营、规模经营、产业化发展,增强农业竞争力创造了条件。

(4)劳务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发展劳务经济,首先改善了流入地劳动力紧缺的局面,其次,外出劳动力带回的资金在改善农民生活质量的基础上,使当地农业和二、三产业有较快发展。

(5)发展劳务经济有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延川县2008年城镇化率为53.4%,高于全市平均水平,除政策性因素外,主要源于劳务经济发展,加快了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速度。延川县18.7万人口中,仅延川和永坪两镇人口集中就达10万余人。

(6)发展劳务经济带来了农民素质提高和观念更新。劳务输出的过程,是小农思想与市场经济大碰撞的过程,也是农民思想大解放、观念大转变的过程。很大部分农村劳动力通过在经济发达地区“自费留学” ,锻炼了能力,掌握了技术,学到了先进的管理经验。

(7)劳务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稳定。通过劳务输出,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从无事可干的农民成了按时上下班的工人,人人有活干,天天有事做,社会就安宁、和谐。

二、延川县劳务输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劳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随着科技的进步,产业加快升级调整,用工单位对员工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完全劳动体力型劳动力市场越来越小。目前,我县大部分农村劳务人员文化水平低、专业技能比较缺乏,不少劳务人员外出务工无一技之长,没有经过正规的专业劳动技能培训,从业水平不高。导致外出后工作难找,而且找到工作的薪水也不高,真正成了廉价的劳动力。

2.劳动力市场信息供求渠道不畅通

目前延川县的劳动力市场培育乏力,就业服务体系不完善,仅有的几家职业中介机构也只能停留在小打小闹的水平上,难以形成规模。信息的上传下达没有形成一个可以全面覆盖的网络,特别是沟道区农村,通讯信息不畅,看不到县区各部门的用工招工信息。

3.劳务产业的组织化程度低劳务输出无序混乱

一直以来,全县的对外劳务输出一半以上依靠民间的自由流动,采取的是亲戚带动、朋友介绍等择业方式,务工人员对专业的选择性不强。虽然县劳动就业局在县城中心街,建成了专门的劳务市场大厅,但很少有人去那里咨询就业信息。不少外出务工人员就不知道有这么一个机构,只是依托熟人的帮助才能踏上对外劳务的行程。

4.务工农民兼业性和季节性强

外出务工人员大都保留着土地承包权,相当一部分打工者心系两头,“身兼数职”,农忙时在家种地,农闲时外出务工,具有兼业性和季节性的特点。一般来说,家庭劳动力较多、工种较好、收入较高的,在外务工时间较长,反之则短。这种亦工亦农、往返奔波式的打工,工作往往不稳定,工资收入相对较低。

5.劳动力要素市场发展滞后

从总体上讲,全县劳动力市场仍处于培育发展的初级阶段。社会中介推荐外地就业的少,比如说:延川县城和永坪镇人口,本地就业的多,而本地岗位有限。聚集高达10万多人,给当地就业造成很大的压力,尽管政府每年增加上百个公益性岗位,但是面对庞大的就业队伍,仍是杯水车薪,效果不佳。

6.配套政策和管理措施不够完善

目前全国部分地区对外地民工在户籍登记、居住、招工、子女入学等方面存在歧视性政策,影响了农民进城打工的积极性。同时,由于民工文化水平低,缺乏法律保护意识,加之,有相当多的农民务工,外出前,不告知村委会,自己去哪里、干什么,出去后和村组织不联系,造成县、乡、村对其管理和服务的盲区,加之劳动部门对输出劳务缺乏应有的法律援助、跟踪管理和服务,更有部分企业存在用工不签协议、工作超时超强度、拖欠工资、安全防护不力等现象层层不穷。有的民工连签合同的意识也没有,即使签了,也不懂如何来维权,一旦出事故,只能自认倒霉,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障。

三、对延川县扩大劳务输出的思路和对策

劳务输出从表层看只是打工挣钱,深究其则是一项经济,是一项富民产业,是劳动力资源在市场的合理流转和有效配置。延川县作为一个国定贫困县,要加快人口城镇化进程,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扩大劳务输出是一条必由之路。扩大劳务输出,对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结合素质具有积极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要搞好这项工作,我认为应该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府主导作用

首先,各级党政领导应以保就业就是保增长的高度,保就业就是保稳定和保和谐大局着眼,要认识到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形势下就业工作的重要性、艰巨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和忧患意识。其次,围绕“政府促进就业、市场调节就业、劳动者自主择业”的方针,加强全县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单位之间的联系,及时协调解决相关问题,形成政府主管部门协作,各方配合社会参与的新型就业工作格局。

2.加强宣传,促进观念转变

要通过层层宣传,户户动员的形式,形成“老人动员子女,妻子动员丈夫,夫妻相互动员”的局面。要利用广播、电视、报纸、街头广告等多种形式和农闲、赶集等时机,深入乡村进行宣传发动,大力宣传劳务输出的好处、意义以及政府对劳务输出的优惠政策措施,让“要想富,出门打工是条路”深入农民心中。要利用民工返乡过节的时机,召开民工座谈会,了解他们的收入和生活情况,鼓励他们回乡就业、创业,并带动更多的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

3.加强引导,促进流动有序

要充分认识劳动力作为商品的特殊性,在有序输出上狠下功夫,要坚持政府引导为主与能人带动为辅相结合,努力开发和培育劳务市场,引导外出务工人员有序流动。首先是要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扩大县内就业安置容量。各乡镇、各单位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努力激活民间资本,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加速推进工业化进程;要优化工业布局,尽快形成产业集聚、企业集群、就业集中的新型工业化发展格局;要着力发展商贸物流、文化娱乐、信息咨询、社区服务、饮食旅游等第三产业,扩大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容量。其次是要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增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规模集聚能力。再次是要多方联系广泛收集、捕捉各种外地用工信息,寻求对外劳务输出合作伙伴,为组织有序流动提供科学、合理、可靠的信息和依据。

4.加强培训,素质提高

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是劳务产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要坚持农村劳动力“先培训,后输出”的原则,按照“规范化、职业化、专业化、标准化”的要求,强化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建设,积极开展岗前技能培训。在现有的县广校和永坪北方精英驾校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培育各类如电焊、缝纫、爆破、家政、电子等培训基地,打响“陕北娃”劳务品牌,以劳务品牌促进培训基地、名校品牌建设,形成双赢的格局。同时有针对性地开展“订单培训”和“自主培训”多样形式,确保培训的质量和效果,使劳务输出逐步实现由体力型、数量型向技能型、素质型转变。

5.加强信息保障,健全服务体系

要加强劳动力市场的规划,建立外出务工需求的信息网络和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特别是要健全村级的信息服务网络。使用工需求信息能上下畅通。要大力培育和发展中介机构,建立健全制度,规范运作机制,增强服务功能,构建中介服务平台。

篇8

关键词:施工企业;分包管理;现状;对策

Abstract: Large and medium-sized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cost management is to represent the general trend, the subcontract management of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have become the main mode of management,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labor subcontract management in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from the subcontractor selection, subcontract subcontract management and process management aspects of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Keywords: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subcontract management present situation; countermeasure;

中图分类号: F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正文:

近年来,我国大型施工企业逐渐向技术型、管理型转变,施工企业总承包的管控能力决定了工程项目经验的成效,二施工总承包企业合理利用社会资源是分散风险、优势互补的有效途径,工程分包就在这种经营理念下不断普及。但市场上分包企业鱼龙混杂,劳务发包方和分包方合同纠纷司空见惯,分包方施工过程中能力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建筑业向管理型、技术型、专业型合理布局方向发展。笔者认为,从分包方选择、分包合同签订以及分包过程管理的哥哥环节加以规范,并狠抓落实,可以较好地解决施工过程中的分包管理问题。

1、 施工企业劳务分包现状

(1) 劳务分包企业良莠不齐。

中国建筑市场经过多年的发展,部分劳务分包企业在组织管理模式、抗风险能力等方面,形成较为有效额运行机制。作业人员和管理人言较为稳定,具备一定规模和发展潜力,能够满足市场的需要。但是因历史原因,建筑业从业人员以农民工为主,劳动技术差、基层组织宋丹、行业准入门槛低,部分分包队伍实力不强,往往以挂靠的方式取得分包资格。其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粗放,多以几人股份经营为主,靠感情、关系来维系各参与方的利益,投机趋利性强,一旦出现利益分配不均,导致合作解散。尤其是内部人员的管理缺乏凝聚力,人员流动性大,履约能力不稳定,抗经济风险能力差。因此总包企业在分包队选择时风险较大,轻则影响生产计划,甚至造成经济损失,重则严重影响总包企业对业主履约,损害总包企业形象。

(2) 劳务发包人与分包人的合同纠纷频繁。

由于目前工程劳务分包在实际操作中,工作 内容和计量变数较大,合约中存在变量内容,致使劳动关系处于一种不明朗的状态,合同纠纷频繁,导致纠纷的主要原因有:

1) 目前市场竞争激烈,劳务分包企业非常多,分包人在与劳务发包人签订合同时处于弱势地位,合同中存在一些不明确、不公平的条款,导致合同在执行过程中容易产生纠纷。

2) 合同签订不及时。一旦劳务发包人中标后,为抢工程进度和工期,立即组织劳务分包人进场,先进行施工,再慢慢协商单价、签订合同等,这种情况存在产生纠纷的可能。

3) 目前建筑工程市场的劳务分包利润空间很低,若劳务分包人管理不善,不能得到理想的经济效益,加上经济风险承受能力低,也会以各种理由提出异议,导致合同难以继续履行。

4) 劳务分包人利用分包合同本身违法,发包人的管理漏洞、发包人怕打官司的心理等因素进行不合理索赔。

5) 从业人员就业观念的转变,公民维权意识的增强,政府监管不力,企业行为有待进一步规范,也会引发不必要的纠纷。

(3) 资源配置满足不了施工生产的需要。

因建筑业合同任务的不确定性,加上以农民工为主的从业人员,决定了大多数分包企业只有少数骨干人员,在承揽了施工任务后临时组建施工队伍,人员构成参差不齐。具体表现在:文化程度低,技能不强,工作计划性差,攻坚能力不足。安全质量意识淡漠,工作质量不高,分包企业多数实行家族式管理,制度体系不健全,造成劳务人员组织纪律性不强;劳务人员由于工资福利待遇低,工作地点远离家人,工作环境相对较差、流动性较大,队伍稳定性差。

(4) 施工生产协调差。

劳务分包人受利益因素影响,全局观念淡薄,忽视项目管理的系统性,过于专注个体成本,逃避生产质量和文明施工责任,常加大了工具和材料、工作面的占用量和时间,增加了发包人的项目协调及组织困难。而且由于分包人的相互推诿,不仅增加项目成本,而且降低项目整体效率。

(5) 劳务发包企业以包代管,失去对劳务分包人的控制力。主要表现在:

1) 由于在建工程规模的迅速扩张,发包企业管理人员严重不足,关键岗位人员不

到位,过程控制能力不足;

2) 在工程分包合同占承包合同份额较大时,特备当大部分施工设备或施工材料由分包方分担时,弱化了发包企业的在项目上的经济主导地位;

3) 对分包工程的进度、质量、安全、成本管理等缺乏必要的指导和监管手段;

4) 分包方工期拖延、严重影响丝攻进度时,发包企业制约手段不力;

5) 对违约或履约能力差的分包方予以清退的成本过高,同事对进度的影响也难以消除,发包企业制定的风险防范措施的启动受决策层影响。这类不规范现象往往造成项目履约不力,产生发包企业制定的风险防范措施的启动受决策层影响。这类不规范现象往往造成项目履约不力,产生发包企业被分包方牵着鼻子走的现象。

2、 加强工程劳务分包管理的对策

篇9

[论文摘要]2008年奥运会将在北京举办,2010年亚运会将在广州召开,这给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带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同时,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我国体育产业的现状,和国外体育产业发达国家进行比较,从而找出我国体育产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提出对策。

体育产业是指生产体育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提供体育服务的各行业的总和。体育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部门,具有与其他产业相同的共性,即注重市场效益、讲求经济效益,同时又具有不同于其他产业部门的特性。

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是我国一件大事,是世界瞩目的重大商机,奥运不仅是体育盛会,也是经济大舞台。当前,北京正以“新北京、新奥运”为目标,本着“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理念,全力筹办奥运会,并紧紧抓住最后时期,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全面实施奥运经济战略,推动北京和全国的体育产业快速发展。

一、体育产业的国内外发展状况

1.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状况

我国现阶段体育产业存在规模小、结构和体制不完善、体育企业市场化程度较低等问题。缺少国际竞争力的体育企业或企业集团;体育产业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体育本体产业所占比重小于相关产业尤其是体育用品产业;市场体系不健全,体育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整体上仍然是行政集权,高度封闭的部门管理模式,体育产业的行业管理体制没有形成。奥运经济给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带来了许多机遇和挑战,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市场运作技巧,有助于提高中国体育产业的整体商业化运作水平和市场规范化程度,加快体育产业化进程。

2.国外体育产业的发展状况

世界体育产业最发达的国家是美国,上世纪80年代,美国体育产业的总产值大约占其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在各大行业总产值的排名中居第22位;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体育产业的总产值已经超过了3000亿美元。在体育产业发达的北美、西欧和日本,体育产业的年产值已经进入了国内十大支柱产业之列。早在2000年,全球体育产业的总产值就高达4000亿美元,并以平均每年20%的速度增长着。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英国、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等发达国家的体育产业,总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1.5%。

二、我国体育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发展体育产业的政策不稳定

体育产业属于第三产业,体育消费属于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文化身体素质的最终消费。但是,如何引导、扩大体育消费,运用什么政策手段鼓励社会兴办体育产业,尚无明确政策可循。西方各国在体育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都在政策方面给以优先、加以扶持。另一方面,如何建立有效的投融资配套体制,拓宽体育产业投融资渠道,也是一个十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体育产业结构存在缺陷,产业质量应大幅提高

体育产业结构的缺陷主要表现在本体产业发展还不够大,没有形成支柱性优势。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体育的支柱性本体产业应该定位于竞赛表演、健身娱乐业和无形资产开发经营。三大支柱性本体产业的定位主要是三大产业的巨大潜力所决定的。但是现在还有缺位的本体产业市场,如体育劳务市场和体育技术市场,虽然目前也存在一些交换交易。但真正意义上的体育劳务市场和体育技术市场并未形成,少有的一些市场行为,如运动员转会也不够规范。

3.体育产业发展区域不平衡

首先是地域间的不平衡。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各地区的产业发展规模和水平有很大差距,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省发展迅猛并达到一定的质量,西部地区发展则比较滞后,个别地区的绝对差距甚至在扩大。比如从我国发行体育彩票情况来看就极其不平衡:1998年度全国共发行25亿大额度,广东一个省就销售了49090万元,占全国总额度的近20%。

三、对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提出的对策

1.制定完善扶持体育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

体育有了群众的广泛参与,才能加快体育产业的社会化、产业化。要通过财政税收政策,促进群众体育与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建议通过制定差别税率和减免税政策,鼓励社会投资体育休闲项目的经营活动。

2.加快体育产业主要经营领域的开发

体育产业是一个社会性产业,从目前发展趋势来看,它有以下三个主要经营领域:其一体育竞赛,一些观赏性强、为观众所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通过有组织的联赛为观众奉献高水平的比赛,是体育产业的一个重要经营领域。其二提供有偿的娱乐健身与体育技能培训服务。这是基于广大消费者花钱买健康、学技能的需要而经营的领域。其三从事体育推广或经纪人业务。

3.构建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促进不同地区体育产业协调发展

首先,大型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体育产业应当向规模化的方向快速发展。北京、上海等大型中心城市及沿海城市,应当建立国家级体育产业发展基地,使体育产业迅速发展。其次,内陆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应当根据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依托当地的体育资源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体育产业,使体育产业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4.鼓励我国体育企业品牌化、规模化发展,提高我国体育产业的竞争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产业总体上处于行业集中度低、经营方式落后、整体竞争力低的状况。改变这一状态,必须努力培育一批具备一定规模的大型体育企业,全面提高我国体育产业的整体规模和竞争力,形成以若干大型体育产业集团为核心、以中、小企业为基础、经营项目相对完整的体育产业体系,提高我国体育产业整体运作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四、结束语

总之,体育产业是一个蕴藏着巨大商机的新兴产业,中国体育产业应借助奥运经济加快发展,使我国的体育产业市场朝着多元化,国际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过去30年,中国经济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与其相伴随的,是低消费、高储蓄、高投资、高出口。中国经济高出口有一定的合理性。中国社会处在人口红利期,必须储蓄。储蓄,是为了将来老龄化时养老之用。作为国家整体,高储蓄必然要表现为高贸易顺差。

但是中国的低消费、高储蓄、高投资、高出口又有很大的不合理成分。由于国有经济比重高、政府介入具体经济活动深、产权保护弱、法律执行情况差等方面的原因,经济软预算约束严重,加之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因此经济呈现出投资冲动、消费压抑和产能过剩。这也正是中国经济结构失衡之所在。假如没有国外的强大吸收,那么一个投资冲动、消费压抑的人口红利社会,总供求平衡是不可能实现的,高增长就不可能维持。

不过这在过去不是问题。中国低消费、高储蓄,可是美国高消费、低储蓄。中国的高储蓄正好被美国的高消费吸收,总供求平衡得以实现。可以这样说,正是中美两个国家一阴一阳、一男一女美丽的双人舞,弥补了各自经济的结构失衡,成就了世界经济的均衡高增长。

可现在情况起了变化。金融危机表明美国借钱消费、提前消费的生活方式不可持续。柏林墙倒塌,近20亿廉价劳动力融入世界市场,按说西方国家的高福利、高工资不能维持了。然而过去20年,由于来自新兴国家廉价制造品对于物价的抑制,西方国家的实际工资不但没有作向下调整,反而上升了。而扩张货币政策和赤字财政政策,则进一步强化和维持了这种本不可维持的高福利、高工资。这正是西方国家结构失衡之真正所在。这个结构问题不解决,西方国家不可能重回高增长轨道的。

外需对于中国经济至关重要,然而西方国家短期难以恢复正常增长。不仅如此,西方国家不能恢复正常增长,政客们势必要转移矛盾,嫁祸于人。美、日等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对于中国的指责,就是典型的转移矛盾,嫁祸于人。而且今天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这使得遏制中国重新成为美国的利益取向。因此,人民币升值将是长期趋势。

中国经济还将面临世界性超发货币的难题。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下,热钱会大量流入中国,从而造成中国流动性过剩、资产泡沫和通货膨胀。控通胀,抑制以房地产为主的资产泡沫已成中国经济面临的重大挑战。通胀的坏处不需多说。房地产泡沫则不仅剥夺穷人,补贴富人,造成两极分化,而且会增加制造业的成本。房地产泡沫还可能给银行体系造成潜在风险。

控通胀、抑资产泡沫,治本之策,还是釜底抽薪,收紧货币。不过当今中国,控制资产价格,特别是房地产价格,本身又是货币紧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因为热钱流入并不仅仅是来套汇的,更多地其实是来分享资产盛宴的。抑制房价,短期可能挤出一部分货币流入到商品和劳务市场,导致CPI走高,但是长期看却是有利于治理通货膨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