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与设计的区别范文

时间:2023-10-17 17:37: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美术与设计的区别,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美术与设计的区别

篇1

【关键词】传统工艺美术 现代设计 区别 共性

传统工艺美术是我国劳动人民为了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用自身的工艺技术对各种不同物质材料进行加工,所创造出来的人工造物的统称。传统工艺是我国民族造型艺术史上重要一部分,不仅具有工艺美术的本质特征,还向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所具有的鲜明特色。工艺美术在形式和内涵上始终保持着审美价值和使用价值于一身,其高超的工艺技术、鲜明的特色风格、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为我国民族文化发展谱写了灿烂的徽章。

现代设计是指工业革命以后,具有审美性和功能性的设计活动。现代设计的最终目标就是设计出审美性与功能性于一身的设计作品。人类史上的设计发展可以追溯到制造出的第一件产品。但是现代设计真正开始是在工业革命之后,新文化、新思想的出现,推动着现代设计的蓬勃发展。荷兰风格派运动、构成主义运动以及包豪斯设计学院的设计运动等,都是推动现代设计产生的有利源泉。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之间既有区别又有共性。中国传统的工艺美术有着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吸收了传统文化中的内涵与精髓。而现代设计的产生更多地受到工业革命以后新思想和新文化的带动,体现的是新时代的精神与文化。现代设计离不开传统工艺文化,传统工艺文化业需要现代设计理论支撑。本文主要从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论述了二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

一、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之间的区别与共性

从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区别来看,首先,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注重的是功能美,而现代设计则注重技艺美;传统工艺美术主要针对的是手工艺制品,现代设计主要针对的是工艺产品;传统工艺美术体现的事人文思想,现代艺术设计体现的设计理念。如果说传统工艺美术是艺术与技术的融合,那么现代设计就是艺术与科学的结合。其次,传统工艺美术的内容囊括了服装、染织、装潢、陶艺等工艺,而现代设计囊括了工业设计、平面广告设计、室内设计、包装设计等。再次,传统工艺美术针对的是一些手工艺制品,而现代设计生产的是工业产品。前者传达的是人文思想,后者传达的是现代设计理念。

从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共性来看,首先,无论是传统工艺美术还是现代设计,二者在平面构成上有一致的形式法则。例如对比、夸张、象征等,这些都是二者平面构成上的基本理念。其次,二者在色彩构成方面也有着很大的相似,都遵循色调、透明度、纯度、色彩混合、色彩冷暖等用色规律进行,内容的研究和作品的用色都保持一致。再次,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中的技艺手法与现代设计中的立体构成设计手法,都是在研究三维空间中如何进行立体造型的。二者都是按照一定的造型原则赋予立体形态的美感,都是将一个形体分割成组合形体抑或将组合形体分割成单个形体。我们知道,任何一种物质形态都可以还原到点、线、面。相反,点、线、面又可以组合成任何形体。

二、如何处理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关系

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是相互存在、相互促进的,二者既有区别又有共性,正确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对我们发扬传统工艺美术以及当代设计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当代设计发展要立足于现代设计基础之上,同时更要加强对传统工艺美术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应将悠久的传统文化内涵与现代生活方式、审美观念融合起来,推陈出新、贯穿古今。传统的工艺美术史历史文化的积淀,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库,能够提高我们的修养开阔我们的视野,同时也为现代设计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创造源泉。

现代设计是工业革命之后产生的,带有浓厚的西方观念思想,这往往会对传统的工艺美术带来一种冲击。有人认为艺术设计就应该需要脱离传统的工艺美术,这是一种偏颇的观点和看法。现代设计在设计的过程中,会受到人为的思想和情感的影响,需要设计者运用一定的思维创造能力进行分析和设计,并将自身的设计理念和内心的情感驾驭到设计作品之上,体现现代设计的发展走向。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并不是对传统工艺美术的否定,而传统工艺美术的文化思想也不会因为现代设计的产生而消亡。相反,二者正在逐渐走向共同发展的道路。张道一先生就曾说过:“有人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对立起来,评定是非,我看是不必的。”当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之间的关系以后,我们自然而然就不会将二者进行对立,评定它们之间的是非,而是应该将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合理的融合起来。传统工艺美术需要现代设计带动,现代设计则需要吸收传统工艺美术的精髓,科学、合理的认清楚二者之间的区别于共性,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发扬传统工艺美术、发展现代设计。

结语

纵观所述,传统工艺美术需要现代设计理念的支撑,而现代设计业需要传统工艺美术文化的熏陶。当代设计应该充分体会到传统工艺美术以人为本的内涵,吸收5000多年传统文化的精髓,将传统文化中的功能美和装饰美融入到当代艺术设计中,使我们的设计作品更加能够突出文化艺术气息。

参考文献:

[1]陈熠.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之我见[J].大众文艺,2013(5).

[2]刘淑伟.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关系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2).

[3]毛旭林.论工艺美术和现代设计的异同[J].装饰,2006(10).

[4]李旭,黄蜜.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文化特征与现代设计的发展[J].包装工程,2010(10).

篇2

关键词:园林美术;建筑色彩

20世纪末,我国园林在高速发展以及扩容的过程之中,存在规划失控、不重视建筑色彩以及审美文化修养缺乏等问题,这就使得“摆阔、攀比”的文化或庸俗的美学趣味在园林建设中传播起来,把很多的园林涂成了“大花脸”,失去了园林应有的鲜明的个性,切断了历史文脉,造成了严重的视觉污染。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许多的园林设计人员开始关注园林美术中的建筑色彩。现代园林美术中最重要的设计原则就是要对色彩进行对比和调和,把园林美术中的建筑等物质载体进行设计,以得到最优的色彩配置方案。虽然,园林美术中的色彩设计很难把握,但其目的在于使园林的整体的色彩具有协调性和统一性,实现视觉美感,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1.园林美术中的色彩设计

1.1园林美术中色彩的搭配

现代园林美术的色彩搭配的主要目的是使园林的色调相一致,具有协调性和统一性。在园林美术的色彩搭配中,色彩具有主次之分,所以园林美术必须考虑主色与次色的搭配。次色有支配作用,必须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因此必须要综合考虑次色的色相、彩度和明度。例如在广场、公园等场所,整体上都是以不同深浅的绿色做次色的,其它景观色彩通常作为点缀的色彩穿插其中。但绿色作为次色也不是固定的,在某些场合,绿色也可以做点缀和背景。所以,在不同场景哪种颜色做次色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只要主色和次色搭配合理,那么这种色彩搭配是合理的。

1.2园林美术中景观色彩的组合

不管是主色还是次色,在进行组合时,都应尽量考虑大面积以及大单元。比如,当一块场地的基调色是绿色时,应优先考虑中间的道路的颜色,使其和基调色调和,然后再逐步考虑其它景观的色彩进行对比和调和。此外还要考虑深浅不同的绿色之间是否有对比,园林的整体色彩是否和谐,是否需要花卉颜色,铺地的色彩是不是丰富,园林整体是否有冷暖色的搭配,色彩的彩度和明度是否合适。总之,无论园林美术的色彩设计追求的风格如何,都要始终贯彻对比调和原则,要满足人眼的视觉平衡要求。当然,在整个过程中还要考虑光线、气候、材质、生理、心理、文化等因素的作用。

在色彩的设计过程中,如果发现色彩过于单调或对比太过强烈,可适当地加入其他颜色,使整体色彩更协调。一般,加入黑色、灰色、白色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

1.3现代园林美术中的色彩的协调

在园林美术中,我们可以对色彩的造型能力进行利用,使得一些景观或者建筑成为园林标识或视线焦点,但是无论这样的装饰色彩如何优美,都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这些装饰色彩必须要和周围的环境色彩相协调。但是经过观察发现,从整体色彩的调和来看这种装饰的色彩,通常都存在装饰过度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谨慎地对装饰色彩进行选择,既要在单体上得到协调的色彩效果,而且要与周围环境的色彩相协调。

1.4现代园林美术中不同空间色彩的融合

通常园林景观具有不同的空间,空间之间又具有不同的层次,需要有过渡。因此,在做色彩设计的时候,必须要注意不同的空间色彩之间的过渡,不仅要将将不同的空间色彩之间自然地联系起来,而且要园林美术色彩的局部与局部之间具有对比、差异和层次感。园林美术中的点、线、面已然使园林中不同的物体表现出了空间的质感,色彩却能使得空间景物具有动与静、强与弱、刚与柔等不同姿态的对比。这使得园林色彩在色相、彩度、明度上有所区别,组合成有节奏、有韵律的色彩空间,这样就能够取得良好的视觉效果。

2.园林美术中建筑色彩规划设计的意义

建筑色彩是园林美术中及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根据的观点,色彩是最大众化的一种美感形式。色彩也是园林美术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根据心理学的观点,色彩对人类的心理健康的影响极为重要,而建筑色彩对人们的心理健康的影响已经在很多案例中得到了证实。之前,日本东京就出现过一场“色彩骚动”,很多的市民面对高彩度的、艳丽的出租车、公交车,以及色彩斑斓的广告、刺眼的玻璃幕墙、色彩迷幻的霓虹灯,感到心绪烦躁、头晕目眩,为此,当地居民提出了严厉批评,这迫使东京市政当局不得不设法对色彩的偏差进行纠正,以消除市民的不安情绪和烦躁情绪。因此,我们必须对建筑色彩问题予以高度重视。

建筑的色彩是园林的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载体。有的建筑色彩是园林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比如北京皇城的屋顶采用金黄色,与普通百姓的屋顶的颜色进行对比,这就是对中国封建社会的皇权至上的历史文化的写照;有的是园林建筑自然选择的结果,比如我国江南园林建筑的灰瓦白墙就是园林传统的色彩。这些符合美学规律的色彩的搭配,不仅是不同的民族的审美趣味的结晶,同时也形成了不同民族间的不同文化传统。因此,对于历史文化名城,我们要把园林特色当做文化遗产一样来进行保护,以此来对其历史文脉进行延续。

3.园林美术中建筑色彩的原则

3.1突出园林中自然美、人类美的原则

人类色彩美感来自于大自然对人的陶冶。对于人来说,自然原生色是最美的。因此,园林的色彩永远不敌大自然的美,因此在园林美术中要尽量保护和突出自然美。苏州园林的人行道,使用黄褐色的原木进行架构,这既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尊重,又能使园林色彩很好地溶于自然色彩之中,是极为成功的案例。

3.2延续园林历史文脉的原则

建筑的色彩是园林文化的载体,表现了园林的历史文化。因此,为了延续园林文脉,在园林美术中应尽量保持园林的传统色调,以表现历史文化的真实性。在园林的原有的风貌已经遭受破坏的情况下,应使历史建筑或文化古迹周边建筑的色彩与古建筑的色调相协调、相统一。

3.3服从园林功能区分原则

就像人的服饰要跟人的身份相符合一样,建筑的色彩也要跟园林的功能相符合。这里园林的功能有两个层次的功能:其一指的是园林整体功能,另一层指的是园林的分区功能。商业园林与文化园林以及旅游园林的色彩理所当然地应该有所区别,大小不同的园林,其色彩也应有所区别。建筑的色彩首先要和自然环境的色彩相统一、相协调,地处绿色森林中的园林或被蓝色海洋包围的园林,它的色彩自然要跟内陆园林有所区别。如果一座小城被绿色所环绕,那么它的色彩运用大胆一点,也不会对环境色彩的和谐造成破坏。一座被海洋拥抱的园林,如果其色彩过于素淡,就会使园林失去生机。因此,威尼斯虽然以暖红为主色调,给人的感觉却不是色彩嘈杂而是有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

结束语:

目前,园林美术中的建筑色彩越来越受到重视,必须要注意两点:一是要反对建筑色彩的商业性倾向;一是尽量使建筑色彩延续园林原有的历史文化文脉。

参考文献:

[1]于坤.现代园林景观中的色彩设计分析[J].大舞台,2010(3):101.

篇3

随着经济的发展,艺术和艺术院校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研究高等美术院校专业教师(以下简称“专业教师”)的职业行为特征,是对高等美术院校的管理、教学、科研等的规律的一种个性化提炼,将促进高等美术院校进一步完善其管理激励机制,有较为重要的基础意义。

本研究以四川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等三所知名美术院校的专业教师为研究样本,对调查和访谈(共295人)数据进行了分析总结。

二、行为过程特征

1.强烈的示范性

高等美术院校的专业决定了其专业教师比其他一般高校教师的示范性要强得多:画画时的调色、作画的技巧、运笔的方法、方向、构图等等都必须由教师示范,在教学方式上与其他高校教师的教学形式有很大区别。

2.独特的创造性

专业教师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作和设计的独特表达,需要特殊的艺术灵感,创作的任何作品都是唯一的。一方面每一个专业教师都不一样,另一方面,其思想、观念是用艺术语言表达的。

(2)教学工作的创造性,更多体现在小班制、尊重学生个性,因材施教,不同学生用不同的方式,与其他高校“上大课”有很大区别。

3.工作对象个性突出

专业教师的工作对象主要是学生。由于学艺术的学生大多家境比较殷实,高等美术院校的学生追求自我,注重个性,情感丰富,自我意识强,追求新奇和怪异,缺乏集体主义观念和团队精神。

4.工作压力的主要来源

在问卷调查中发现,对艺术教育及艺术创作的责任感是给专业教师带来工作压力的最主要因素,占60.8%;其次是生活压力,占31.3%;再次是学生、规定、领导,分别占22.3%、18.9%、18.5%。

5.艺术灵感的主要来源

在问卷调查中发现,观察和思考是专业教师艺术灵感的最主要来源,占76.6%;其次是不断的学习,占51.3%;再次是休闲娱乐,占24.5%;工作和人际交往也是来源的主要因素之一,分别占23.4%和18.5%。值得一提的是,休闲娱乐和人际交往也是高等美术院校的专业教师艺术灵感的主要来源之一,这与其他高校教师的工作创造性有较大的区别。当然,其灵感是受多因素和周围环境的影响产生的,并非某一个因素单独作用的结果。

三、行为个性特征

通过文献分析和调查发现,专业教师都具有独特的专业素质,在社会群体中具有较强的精英意识,他们有着和普通生产者不同的个性特征:

1.较强的自主意识

与其他高校教师的自主意识相比,专业教师更加注重自我引导,不愿意受制度和环境的制约。正是因为他们鲜明的自主意识,才造就了他们在创作设计中不因循守旧,有自己的艺术风格和独特的人格,而这正是艺术活动最需要的。

2.独立的价值观

与其他高校教师相比,专业教师更有一种表现自己的强烈欲望。他们非常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他们工作不仅是为挣钱,更在意作品艺术价值的实现,并期望得到社会的认可。因此,他们热衷于创作和设计,因此,形成他们的价值观也是独特的。

3.蔑视权威

与其他高校教师相比,专业教师由于其独特的价值观和自主意识,使他们并不崇尚任何权威,不认同并不追求对行政级别和行政职务。如果将“官本位”和“行政”权威和管理理念应用到专业教师的管理中,将会对专业教师的创作科研和教学带来很大的负影响,或者,以行政级别和职务晋升作为一种重要的激励手段也是不可行的。

4.对行政工作很淡漠

有以下几点体现:

(1)对“参与决策且建议得到采纳”的需要程度是所有需要因素中最弱的。

(2)对担任行政职务冷漠。很多人认为担任行政职务后行政事务太多,浪费时间,影响其创作和设计。现实中会有少数人担任行政职务后不久便会辞去行政职务或者很少参与行政管理事务;

(3)若非晋升职称等原因,其往往不会主动去了解有关学校的规章制度以及有关行政程序。

四、行为成果特征

1.个性化的教学成果

专业教师的教学成果,是与他们同行的个性突出的艺术人才。这些艺术家师从于他们,但在艺术思想及表现、价值及艺术追求上又与他们不同,往往成为推动艺术向前发展的新生力量,而不是机械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重复劳动者。学生的创作作品在世界上唯一性,成为其他高校学生工作成果最大的区别。

2.个性化创作科研成果

一是成果形式个性化,其创作科研成果是将思想、语言、技巧等融为一体的视觉形式,并在世界上具有唯一性。。二是成果价值弹性大,其创作、设计的作品难以用客观的标准评价,主观性强,价值一时间难以工作成果难以衡量,与他高校教师的研究成果有着很大不同;三是成果转化渠道特殊,可以直接投入到个人、社会所需的应用当中。

五、结语

高等美术院校专业教师的职业有很多特征,其中一部分同其他高校教师相同,一部分呈现出其独特的个性话特征。这些个性化特征决定了其工作的特色,也决定了高等美术院校管理激励机制的特色。要充分展现这些特色,高等美术院校及有关政府部门,在管理与激励机制的设计和运行中,必须尊重这些个性化特征和其本身的规律。

参考文献:

[1]王军.基于高校教师职业特点的激励机制探析[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8,6(6):15-18.

[2]赖琳.当代艺术市场对高校绘画教学的影响透视[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2009,19(4):116

篇4

【关键词】 标志 标识 辨析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模糊的概念,或概念与概念之间含混不清。如七年级义务教材(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现代生活的视觉语言》和《校园环境标识》两篇课文中的“标志”与“标识”。

什么是标志?教材中如是描述:“标志是现代生活中被广泛应用,具有象征意义的视觉符号。它的特点是直观生动,易于识别和记忆。”什么是标识?教材没有定义。只说它的功能是用于提示和导向,是属于视觉识别系统

在现实生活中标志与标识有何区别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信息传递上的区别

标识是属于视觉识别符号。它在信息传递上是非常直白的,没有隐晦的意思。如指示导向标识,它就告诉你目标的方位(如图一);识别标识,就告诉你这里是什么(如图二);警示标识,它就告诉你要怎么样或不要怎么样(如图三)。它是语言性的。它直接诉诸人的视觉,意思简单明了。它的意义具有单向指示性。因为理解是表象性的,所以读者一看就明白,不需要曲折的理解,具有确定性。而有好多标志具有丰富的内涵。读者需要借助于联想和想象才能理解。它的意义不是平白直言的,具有不明确性。对于具体的一个标志(如图四),如果没有创意说明,那么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理解。或者理解会有偏差或不全面。

二、形式上的区别

标志多为平面设计,大多依附于平面载体。它可以转载于不同的报刊杂志等不同的媒体中(如图五)。它可以标在商品上,可以印在说明书上,也可以画在本企业建筑的墙面上等等。而标识却是安装在确定的地点,具有固定性。标识多为立体设计,以实物的形式出现(如图六)。

三、内容上的区别

标志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接触最多的莫过于商品标志。它在内容上多与产品和企业有关。商标成为辨别商品的一个依据。有很多的标志具有行业性。如运动会标志、社团标志、展览会标志等都有具体的内容。它们都有丰富的内涵,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包含一定的思想意识、文化传统等。有很多的内在的审美因素。因此,标志的内容具有多元性。如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标志就有四个内容:①五环象征奥运会;②五星象征中国;③中国传统的“盘长”图案象征吉祥;太极拳动作人形象征中国传统体育。标识的内容,或指示导向,或帮助你识别,或对你予以警示 ,或美化环境,别无它意。内容具有单一性。

四、意义上的区别

标识就象是无声的语言。它与人们交流后,立即使人明白或觉悟,直接影响人们行为。它是实用性的。它与人们的生活有直接的关系(如图七、图八)。而很多标志具有丰富的内涵。它包含一定的文化价值、思想价值、情感价值或经济价值。如奥运会标志中,五环代表五大洲;五色象征不同肤色的不同民族,代表不同地域风貌的不同国家和地区;五环相扣,表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意味着全世界人民团结友爱,共同进步。再如中国联通公司的标志,其形如“中国结”,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它用粗线条的形式构成一个网络形状,象征中国联通可以把不同方位的信息都联系起来进行交流,显示了公司的作用和能力。而商品标志都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商品的知名度越高,销售量越大,那么它的隐形价值就越高。所以商标一旦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就具有所有权,不能挪用。而标识服务于大众,即使有盗版或雷同,常无人计较。相同意义的标识可以用不同的形式,也就是有意义的普遍性和形式的特殊性。

五、形象构成的区别

无论标志或标识构成的元素都是图形、文字、数字。在标志设计中要么以图形为主,要么图形加数字,要么图形加文字加数字。而图形是不可缺的。有些标志就是一个图形(如清韵家纺标志)。而在标识设计中,文字元素最重要。有很多标识就由文字依附于载体构成(如图九)。标识的图形以具象性居多,体现标识的直观和通俗。而标志的图形,有抽象,也有具象。 (图九)

六、设计和制作上的区别

标志多为平面设计。主要是图案设计。形式和内容都要优美。形象和意义要一致。设计好了就可应用(如图十)。而标识要设计,还要制作和安装。制作也是很重要的一环。它讲究材料和工艺手段。放置室外或野外的标识,材料要经久牢固,经得起风吹雨打日晒冰冻。制作时需要系列工具和操作技术。标识的设计和制作也要和环境相协调。标识是根据环境需要来设计和制作的。所以主观要适应客观。相同意义的标识,无论在形式和材料上都可以不同,可以有自己的个性,给人以独特的印象。形式和内容都要符合实际的需要,具有实用性或装饰性。标识的设计和制作是艺术性和科学性的结合。标识传递信息的形式和手段要科学;制作过程也需要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持(如图十一)。

七、审美上的区别

标志的设计要追求形式美,也要追求内在美。既要有优美的表象,也要有优美的内涵。如新华航空公司的标志。“白鸽象征着和平吉祥、美好向上,以示蒸蒸日上的航空事业;旭日表示生命、希望、温暖、热情,意为航空公司为公众服务的爱心。标志的圆形,有美满、圆满、周到的含义。手形体现服务,具有欢迎、再会之意。整个标志形象犹如一只白鸽迎着东升的旭日,搏击长空,象征航空公司的事业永远生机勃勃,健康向上。”而标识的审美侧重于外在形式。如造型的优美。制作的精致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着重要向学生辨析的是以下四点。

一、标志和标识都有识别作用。如运动会标志,它帮助人们认识本次集会的内容性质和意义;社团标志,帮助人们区别不同的团体或部门;商品标志帮助人们识别不同品牌的商品。一些公共标志帮助你认识行为的准则。而标识则帮助你识别方向、目标、场所,那些表示警示规则的标识可谓是帮助你识别行为的正误。

二、纯粹是属于视觉识别系统的或者表示警示规则的公共标志和标识,在本质意义上讲没什么区别。如标志“安全楼梯”、“电梯”,它们和餐厅标识、音乐室标识相比;如标识“禁止左转弯”和标志“禁止游泳”相比,从形式到本质意义都没有区别。

三、商品标志、社团标志、运动会标志、展览会标志等那些具有深刻内涵的标志是和标识有很大区别的。(本文已从七个方面作解析)。

篇5

关键词:现代中国平面设计民间美术元素

中国民间美术是我国历史文化艺术以及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包含着丰富的民族审美精神以及民族创造力。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民间美术传承了我国原始艺术的实用性和审美性,文化内涵深厚。民间美术源于自然融于自然,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物质与精神完美契合的哲学思想。将民间美术元素合理融入平面设计,能够借鉴民间美术元素的特色提升平面设计的活力,丰富平面设计的语言,使平面设计拥有更为深刻的内涵,更具特色的审美形式,有利于推动平面设计发展、创新。

一、概述中国民间美术及现代平面设计

(一)中国民间美术

中国民间美术兼具观赏性和实用性,是一种以满足人们社会生活需要创造的造型艺术和实用美术的优秀的视觉形象艺术,被学者们誉为中华民族文化艺术母体。中国民间美术具备五大基本特征,分别是集审美性与实用性为一体,面向人民社会,具备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形式,具备鲜明的民族特色,具备传承属性。集审美性与实用性为一体指中国民间美术继承了人类文化的原始形态,为人类生活而创造新的艺术形式,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同时具备了原始艺术的审美共性特征以及人类物质追求所需的物质文化形态。面向人民社会指中国民间美术源于人民生活,囊括了人们劳动、衣食、住行、民俗、禁忌等的方方面面,欣赏民间美术没有较高的门槛,社会中的任何一员都可以很好地欣赏民间美术这种优秀的艺术形式。具备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形式指中国民间美术饱含了民族特有的价值观念,是民族精神的代表,是中华原始文化的哲学体系、审美体系融合而构建出的新的艺术形式。具备鲜明的民族特色指不同地域的中国民间美术因区域生活习俗、文化理念等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艺术形态,有效地丰富了民间美术的形式以及内涵。具备传承属性指中国民间美术是中国人民在物质生活发展、精神生活追求过程中日积月累而形成的艺术,延续和承载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饱含了中国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理念的延续和反思。

(二)现代平面设计

现代平面设计是现代人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现代平面设计随处可见,分布极广,最常见的包括各种标识、户外海报、广告、商品包装等。平面设计借助二维空间元素进行创作重组、布局设计等,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借助视觉冲击而实现的信息传达手段。平面设计可以借助个性的艺术表现形式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并借助设计内容向观看者传达相关的资讯信息。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平面设计的内涵不断丰富,平面设计追求不断多元化,借助平面设计展现国家和区域文化形象、打造具备特色属性的平面设计是未来平面设计发展的新方向。为了使得平面设计“标新立异”,设计者必须努力打造出具备特色的平面设计风格,要借鉴和吸收我国独特的传统民族文化,如此才能够使我国的现代平面设计区别于其他国家的平面设计,在平面设计之林崭露头角。

(三)中国民间美术与现代平面设计的共通性

从艺术表现形式及创作理念看来,中国民间美术与现代平面设计具备共通性,即都延续并传承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众所周知,中国民间美术是中华民族文化历史的重要组成,其中包含了很多民族原始思维认识及文化形态,基于中国民间美术发展的艺术作品在造型和形态上往往富含丰富的原始艺术特色,包含了中国人愿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造物学理念。平面设计需要借助各种艺术元素,民间美术元素恰好能够为平面设计带来新的思路,融合了人性情感关怀和深厚民族文化底蕴的平面设计能够使得我国的平面设计具备区别于其他国家平面设计的独特魅力,平面设计因此获得了新的思维方向,平面设计的空间得以扩展,有利于平面设计创新。

二、现代中国平面设计发展现状

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思想认识,这为艺术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与此同时,中外艺术交往日益频繁,平面设计因此获得了来自于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良好的社会背景之下,平面设计产业蓬勃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和进步。然而通过分析平面设计现状,我们不难发现,我国的平面设计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如,平面设计人员过分拘泥于西方的艺术概念,盲目模仿西方设计者的平面设计思想,导致平面设计陷入固有形式而缺乏中国元素,平面设计之中包含的内容有失平衡,不能与设计整体和谐共存,严重缺乏文化深度等。诸如上述问题的存在,一方面严重影响了中国平面设计的发展和创新,另一方面也使得优秀的、具有民族风格及民族文化底蕴的中国民间艺术传承遭遇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

三、现代中国平面设计中的民间美术元素实践

中国平面设计是一种借助形象化语言传递情感、信息的艺术形式,旨在借助视觉冲击加深观看者的印象,使观看者能够快速捕获相关信息。虽然从文化角度看来,中国平面设计与民间美术元素属于不同范畴,但这两者均属于艺术形式,都包含了色彩、造型等元素,具备十分稳定的融合立足点。因此,在现代中国平面设计中实践民间美术元素具备可行性,是现代中国平面设计发展的一种新思路。

(一)民间美术造型方面的实践

民间美术造型十分的灵活,美术艺术家在进行创作时,可以不受事物外形束缚,能够在二维空间中对艺术作品的轮廓进行夸张、概括、延伸或是想象,此举能够有效升华艺术作品的形象,使人感受到强烈的视觉张力。例如,戈射收割图借助剪影概括拙朴之美、力度之美,利用情态、动势配合作品轮廓彰显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此同时,中国民间美术造型还包括皮影、剪纸、年画等,上述艺术形式均于二维空间创作,不仅能够很好地表现事物特征,还能够赋予事物特殊的寓意,进而丰富艺术内涵。艺术内涵不够深刻是当前我国平面设计过程中存在的一大问题,民间美术造型的应用可以很好地弥补上述不足。具体来说,现代平面艺术可以借鉴民间美术造型的高度概括能力以及典型的动态表现,使得平面设计作品具备强烈的视觉张力,并在其中融入特殊寓意,以丰富平面设计的内容和内涵。在平面设计中实践民间美术造型的成功案例较多,如“中华民族共和国成立60周年的公益海报”以剪纸为主要设计元素,将英语“China”与牛的形象有机融合,既表现了蓬勃发展的中国形象,也寄托了中华儿女对中国繁荣发展的向往。

(二)民间美术色彩方面的实践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人民构建了区别于其他国家的自己的宇宙观,即阴阳五行法则。人们对阴阳五行的崇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思想,也影响了美术的发展,进而诱发“五色观”出现。我国古代视五色(青、赤、黄、白、黑)为正色,将其他颜色称之为间色。正色之中青色是希望、是和平、是万物生长;赤是温暖、吉祥、热情;黄代表权力和地位;黑色是神秘、严肃和沉默;白色是朴素、淡雅。正色具备极强的视觉冲击力,而以色彩为主体的民间美术也因此获得了强大的生命力以及鲜明的色彩震撼力。平面设计不可能缺少色彩,而民间美术色彩恰可以被实践于平面设计过程,设计师可以借助正色提高平面设计的冲击力,将观看者的注意力有效集中于自身想要表达的信息所在处,以实现快速传递平面设计信息的目标。例如,在进行白酒包装设计时,设计师可以选择正色中的白色,并借助月下独斟的情境衬托白酒的颜色,帮助人感受白酒的品质和口感。再例如,可乐公司的新年广告素来以中国红为主色调彰显吉祥、喜庆、财富、繁荣,广告设计中还融合了中国福娃,一方面契合了新年氛围,一方面满足了人们的喜庆心情,迎合了消费者的心理需求。

(三)民间美术图案方面的实践

由于民间美术设计比较灵活,美术图案并不拘泥于固定的形式,设计者可以在自身想象基础上设计图案,因而民间美术图案之中包含很多超自然的装饰性图案,具备极强的寓意和象征意味,体现了人们对艺术美形式的追求,表达了人们对超脱自然的渴望。例如,龙、凤、麒麟等都属于超自然的形态模式,是超自然的装饰性吉祥图案,可以与很多其他元素融洽共存,并构建新的艺术图案表达新的艺术内涵。平面设计过程中可以对诸如上述的美术图案加以运用,如靳棣强设计的“汉字”系列作品将民间美术拼接图案与云纹砚台的写意水墨纹组合起来,在对比之下,不仅形成了视觉冲击,体现了设计的平面、立体结合特色,还使得整个平面设计具备了极强的现代感及浓郁的中华文化气息;再如靳棣强设计的太极图案招贴,将太极图案简化后融入平面设计,将水墨与蜡笔质感有机融合,红与黑的对比既表现了现代与传统的对比,也借助太极动静阴阳凸显了中西文化交融互生的深刻哲理。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人们思想认识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日益迫切。人们崇尚传统,人们期待在生活中复归传统,对民间美术元素的关注度也随之不断增长。众所周知,我国拥有上千年的历史,民间美术是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艺术沉淀,具备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将民间美术元素合理应用于中国平面设计,一方面有利于中国民间美术的传承弘扬,另一方面有利于平面设计丰富文化底蕴,丰富艺术内涵,并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平面设计相关人员需要重视对民间美术元素的挖掘,要探索其中包含的民族特色,要善用民间美术中包含的美术造型、美术图形以及美术色彩元素实践平面设计,促使平面设计与民间美术元素科学融合,以开拓平面设计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篇6

一、立足地域传统文化之本,构建特色人文教育环境

卡尔?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依赖于精神世界的原初生活,教育不能独立,它要服务于精神生活的传承,这种生活在人们的行为举止中直接表现出来,然后成为他对存在的关注和国家的现实态度,并在掌握创造性的精神作品中得到高扬。在我们的时代里,精神命运必然决定着教育的内涵。”[2]因此,传统文化精髓应该成为高等教育的精神内涵。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域有着独特的地域文化,它们是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生生不息之本。以广府文化为核心的岭南文化具有浓郁的南国特色,其中“工艺美术不只是一种美术活动,而应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反映社会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多方面的内涵”。[3]

广州民间工艺和绘画以及广州特有的建筑艺术是岭南文化的典型代表,在我国都享有盛名。同样,外来艺术在广东的传播与发展更是得到世人的首肯。立于这样丰厚的传统文化沃土上,在探索特色化办学时,我院把挖掘、研究岭南传统民间工艺作为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的重要支撑。在广州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的领导下,我们组建了广州市岭南艺术重点研究基地,下设岭南美术研究所、岭南工艺美术研究所、廖冰兄漫画研究所、岭南音乐研究所、岭南戏曲研究所、岭南舞蹈研究所、岭南艺术名人名家研究所等。承担了二十多项国家、省市级岭南文化艺术研究项目,发表了《20世纪岭南水彩画》、《岭南画派高剑父》等多部学术专著和数十篇有较高水平的科研论文;在艺术设计的各个领域吸收和运用岭南造型元素,完成多项设计项目,特别是在广州亚运会期间,参与了广州市政改造等设计项目,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通过这些学术研究,我们打造了学术团队,也构建了教学平台,不断把相关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在美术、设计类的课程教育中有针对性地加大岭南文化和广东民间艺术的学习内容,先后开设了《岭南建筑史》、《岭南造型艺术语言》、《岭南民间工艺美术欣赏》、《广绣艺术与欣赏》、《端砚艺术与欣赏》等选修课,在学生课程作业、毕业设计与创作,以及各种参赛中导入岭南艺术符号运用,让学生们学习、理解、亲近岭南传统文化艺术,激发学生对地域文化艺术的认同感,加强地域艺术对学生专业素养的熏陶,不仅帮助学生们找到专业学习的“基座”,使他们不致迷失在时尚文化的浮华中,还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塑造学生乐观人格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以地方特色为目标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形成我校独特的学科教学特色。

二、依托综合性大学学科交叉之优势,打造素质教育新模式

传统观念认为,置于综合大学中的艺术教育存在诸多劣势,例如学校为了统一管理和资源共享,在教学计划制定时往往要求各个专业的学时比例保持一致,而无法顾及美术与设计专业有着技能要求较高、师资和教学的专业性较强的特殊性,导致学生专业学习课时减少,专业能力不足。我们经过认真分析研究,认为任何矛盾都可以向相反的方向转化,以避短扬长的思路,发挥综合性大学多学科之优势,构建多学科渗透交叉培养美术设计人才模式。首先,我们采用了精选必修课、加大选修课、提高实践课比例、组建各种校内外实践基地、延伸课堂教学等措施,通过院内跨专业选修,院际间合作参赛等手段提高实际教学效果,极大地提升了学生整体素质,我院学生与新闻学院、土木学院、建筑学院、机械学院、人文学院、旅游学院等学生多次同台竞技,互相学习,实现了不同学科的融合。

我们还搭建了多个跨学科教育平台,其中广州大学美术专业和音乐专业合作成为教育部“艺术主辅修”人才培养的示范和试点单位,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受到教育部体卫艺司的好评;美术教育专业提供的有关课程在学校教师教育类课程平台上占有不可缺少的席位。通识艺术教育是面向学校全体学生的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的艺术教育,我校自2000年普遍开设艺术类选修课程,并逐步纳入教学计划,计入学分。在学校通识教学中,我院多门课程受到全校学生的喜爱。我们开设了美术鉴赏、岭南民间美术、中国画、书法、陶艺、雕塑、影视艺术、时装欣赏、动漫欣赏等各种艺术类选修和限定性选修课程,拥有美术鉴赏、世界经典电影导读、中国园林艺术等一批质量较高、特色鲜明的艺术类精品通识课程。不仅为学校素质教育作出了贡献,也提高了教师队伍在专业之上的人文素养,又进一步推进了专业教学。在与其他不同专业类型的学科交流中,我们也注意吸收他者之长。例如在实验教学中,实验室建设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而我国文科类实验室建设起步晚、基础差,为此我院在实验室建设之初就注意学习校内理科实验室建设经验,从硬件和内涵方面展开扎实的工作,一举成为省级美术与设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我们编写了国内美术与设计教育首套系列化实验教材,标志着美术实验教学由依靠感性经验向理性规范转变,是提升实验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三、多层次、多元化培养满足地域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美术设计人才

多年来根据珠三角社会发展与产业结构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尤其是广东省建立文化大省的迫切需求,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多元化发展与各种层次人才的需求,我院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研究生教育为先导、专业培训为补充的三层次培养人才体系。贯彻“以用为本”的理念,将这三个层次培养目标分别定位为实践性美术设计人才、高层次创新性应用型美术设计人才和实用性美术设计人才。

1.在本科教育中重视“以学生为本”,推行“综合素质+个性发展”的教育理念,提出了“三?三”制教育模式

“三?三”制模式是指人才培养过程的“三个培养阶段”和“三条发展路径”。“三个培养阶段”是指本科生在四年学习当中实行大平台基础教学、专业教学和跨专业自选学习三个阶段;“三条发展路径”是指学生在完成专业教育阶段规定的学分之后,可以在“本专业、跨专业、创业”三条发展路径中自由选择,实施个性化的课程计划。即除通识课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三大核心模块之外,再设立个性化课程的内容,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在完善具有传统意义上的课程体系的同时,重构具有一定特色、特长方向的课程。为此,在本科生培养阶段还设立了创新学分,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学分,是为学生在学术论文、艺术竞赛、科技发明、专利成果和文艺创作等方面取得高水平的成绩而设立的一种特别学分。它区别于学生在人才培养方案内(课内)学习而取得的学分,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强有力的措施。形成以技能训练、科学研究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核心,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相融合,多个环节相互补充的实践教学体系。

2.在研究生教育领域重视对学员创造力的培养,创建“H”型培养体系

“H”型培养体系是指学术型和专业型两种研究生培养体系齐头并举,并在严格考核和审查的基础上,允许学员根据自身特长选择转型,使学术型和专业型人才培养体系能够相互融通、相辅相成。利用全国艺术硕士(MFA)改革试点单位的条件优势及诸多的实践基地,加强产学研合作,探索文化机构、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形成社会上知名专家学者、艺术家、设计师与本学科教师联合的教学团队,使学生能跳出学校单一课程学习所形成的禁锢,结合社会的需求,综合性地思考艺术所涉及的诸多问题,拓宽应用型人才的发展空间。

3.专业培训注重培养社会发展急需的实用专业人才

篇7

一、高师美术教学的现状

从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学现状可以发现,现在的课程体系基本沿袭了美术学院的模式,而偏离了高师的办学宗旨,特别注重美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各种传统写实性绘画为主,忽视雕塑、版画、现代设计、电脑美术、传统民间艺术等内容,尚未形成“大美术”的观念,也严重脱离基础教育的发展需要,课程设置狭隘、陈旧。尤其是三、四年级长达二学年的国画、油画等专业课程和毕业创作,并以此作为最重要的学业评价标准等。而相关教学课程,尤其是人文学科的课程明显不足,这对综合素质的培养影响很大。学生学不到足够的教学理论和方法,很难使他们的美术教学达到严密性、科学性和合理性,更不可能成为“反思性实践者”。究其实质,皆源自于“名师出高徒”,“画得好就能教好”等农业时代的教学观念。

而发达国家的课程结构中则有更多教育理论课程和学科教学法课程,较好地体现出PCK理论而有利于毕业生成为“反思性实践者”。而对我国高师最看重的美术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课程约三分之一,甚至更少,这是因为高师的培养目标并不是“画家”,而且“大学阶段的教育,不是作为一名教师的完成教育,而是旨在为日后的在职进修提供的基础教育”。所以,无论是教育论和经验,还是美术知识、技能,都只是基础性的教育,而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当有能力按教学发展的需要不断地去深造,发展和创造,这才是面向21世纪所需要的“可持续发展”的教师。因此,培养美术教学的人才,必须探索新的教学体系,培养综合素质的人才,显得非常重要。

二、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与非师范院校美术教育的区别

作为师范院校教育的方向、目的和教学模式,与非师范院校美术教育有着明显的区别。目前学校美术教育体系中有三种类型:一是专业院校美术教育,又被称为“纯艺术”,以培养纯艺术家或设计师为目标,目前在专业院校中还涵盖着各类有专业设计美术教育;二是师范美术教育,这在美术教育中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即以什么人来教授美术;三是普通美术教育,这包括从幼儿园,中小学到高等院校所有非专业美术教育。这三种教育类型的目标定位,课程设置实际上是不清晰的,专业院校与师范美术教育的课程设置上有很多的内容是雷同的,用培养“纯艺术家”底子的专业美术人才的教学内容,课程结构模式,教学方法和评估标准来培养师范院校美术教育的师资力量,艺术实践和技法课程比重过大,而艺术史、艺术理论等文化课程比重不足,使学生所学内容与中小学艺术的教学要求不相适应,将师范类型办成“小美院”的形式,而没有体现出师范美术教育教学学科的特点。因此,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人才培养的方向、目的、教学模式是有区别的。这必须从学科体系进行调整。

三、建立新的高等师范美术教学体系

首先,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应着眼于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思想理论素养和美术创造、研究的能力,不但要成为在文化艺术领域工作岗位上的创造者,更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其次,要有相应的方法步骤,应该运用多种途径、手段和方法去完成教学任务。不少院校开始突破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教与学相统一,学与做相统一,吸取现代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丰富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如何安排,教学课程如何设计,体现了美术教育中指导思想与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是教学模式中的核心因素。现代美术教学在强调专业教育的同时应更多地融入了“素质教育”的思想。美术教学已越来越重视造型艺术教育本身的规律和社会的需要。学科的相互渗透、交叉、结合、核心课程等基础调和的互动;课程设置涵盖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三大领域,使美术教学内容更为全面,均衡,拓展了美术发展的文化空间和切入现代文化的张力。现代系统论的发展对美术教学理论的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教学活动进行整体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按照系统论的观点,教学方法是现代教学系统的重要要素。依据系统理念研究教学方法体系,必须通过构成教学体系的各个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的视野,去研究和考察教学方法的功能、作用与效果;并从教学方法在教学整体结构中的功能定位,研究如何使它与其他构成要素有机结合,发挥教学方法的最佳作用。将各种现代教学方法及其作用建成教学方法体系,教学方法体系有着自身的特点,使用范围和条件,对其他教学方法之间存在有机的联系。从一定的意义上来说,现代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是实现教学方法综合化,系统化的前提。可以说,现代教学方法研究重点在于创建新的师范院校美术教育教学方法体系。

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

高等师范院校的美术教学作为一种创造性教育,是提高学生个人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过程,是使知识转化为技能的过程。依靠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艺术人才的教育观念,进行指导,并从美术学科的客观规律出发,兼收并蓄东西方教育中的优秀成果,努力建立多元化的现代美术教学模式,使美术教学过程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但直接关系到美术教学目标的实现,也影响着美术本身的长久发展。

而现状是专业化越来越强,而综合性越来越差,技术越来越好,人文素养越来越低,这种重技术轻人文的思想很明显的体现在当今的师范美术教育中。另外,现代中国美术教育与社会需求是脱节的。一方面,当代艺术中最新鲜的艺术元素无法进入高校;另一方面学生对传统文化了解非常肤浅,在我们的教育理念中,要进入教育体系的学科必须是一个成熟的学科即以多方面学科知识为基础的艺术教育。

篇8

关键词:新疆高校 艺术设计专业 发展现状 对策建议

我国的艺术艺术设计教育事业是由美术教育、工艺美术和部分工科院校的建筑学、城市规划、园林设计、机械设计专业延伸而成的。当前全国正处于经济大发展、大繁荣时期,我国的艺术设计专业还未来得及梳理、整合和构建,有些理论直接就是照搬国外的。由于艺术设计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这就决定了艺术设计教育必须符合国情,而新疆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必须符合新疆的区情。近年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高等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特别是一般本科院校依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资源优势和历史文化特点,不断完善办学条件,明确办学定位,基本上可以概括为:以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为目标。如昌吉学院以“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

一、新疆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简况

近年来,疆内各高校相继开办了艺术设计专业,通过近十年的建设和发展,这些院校艺术设计教育事业为自治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设计师要求的逐步提高,传统“专才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毕业生难以适应当前的竞争要求,大部分学生毕业后选择了改行,据统计毕业五年后还从事本专业的学生不到30%。从对昌吉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往届毕业生跟踪调查问卷调查表统计结果显示如下表:

二、新疆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现状调研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内外因皆有。本文主要从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调研分析,这是主要内因,同时也是提高学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1、专业方向设置分析

疆内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办学模式是有章可循的,本科院校基本上都是从美术教育专业的工艺美术教研室发展起来的。比如新疆师范大学艺术设计系的前身为新疆师范大学工艺美术教研室,新疆艺术学院、石河子大学、伊犁师范学院、昌吉学院也是如此。而高职院校基本上是2003年以后直接开办的,没有太多的根基和美术教育办学历史。具体情况如下:

从专业方向设置上看,大部分院校都基本是一致的,新疆艺术学院是专门的艺术院校,在专业方向上设置的要充分和全面一些。新疆艺术学院和新疆师范大学开办有动漫设计方向,这与他们所处的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与新疆电视台的校企合作平台也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办学条件。一般院校主要以相对传统和比较成熟的平面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为主,相对比较概括化,各院校没有明显的区别。而这些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基本上都设在美术学院(系)下,与学校其它专业的交叉比较少,而与工科专业的融合就更少,与内地院校相比存在太大差距。内地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一般都是单独成立的设计学院或在工科学院之下,仅有部分具有师范教育背景的设在美术学院,比如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设计专业的环境艺术设计方向设在建筑学院,平面设计设在艺术学院;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专业设在木材科学与制造学院;同济大学艺术设计专业设在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下。疆内高职院校的专业方向设置却又大胆的创新,能够摆脱美术教育或绘画专业出身的所谓培养教育家和画家思想的束缚,以市场需求、资源优势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方向,通过几年的努力建设,取得了良好的办学业绩和社会声誉。比如乌鲁木齐职业大学艺术设计专业下的珠宝设计与加工,能够更好地将地域文化、资源优势和经济社会发展建设需求相结合,从而牢固地树立了自己的专业品牌地位。

2、课程设置及比重分析

本专科院校课程设置培养方案逐年都在变化,总体趋势是向宽口径、厚基础、强素质、重技能方面发展。如昌吉学院2012级培养方案依据国家教育部和自治区教育厅相关文件政策要求进行调整,压缩精简公共基础理论课程,重视专业必修课程,强化实训实践课程,旨在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各大院校的课程设置基本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实习实训课程几大模块。几所本科高校的基础课程设置基本一致,专业技能必修课有所区别,各自的培养目标和侧重点不同。如新疆师范大学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侧重于系统设计能力培养;新疆艺术学院重视环境景观方面和包装设计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昌吉学院平面设计方向重视招贴、VI、包装设计的训练,环境艺术设计方向重视学生对居住空间的综合把握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训练,中小空间设计实践能力培养。

3、师资队伍分析

由于当前教育体制僵化,使得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师资枯竭,课程老化、僵化。当前疆内院校也存在着根据现有教师的能力而开设课程的,也有“跨专业(方向)”临阵磨枪的授课教师。本科毕业生留校,“近亲繁殖”现象普遍存在,导致教师师资水平因近亲繁殖而退化,与外部交流甚少,没有生气,缺少创新思维。现在普遍存在的本科教育大中专化,研究生教育本科化的情况,也和师资队伍密切相关。近年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很多高职院校从招生难、办学难、就业难,濒临倒闭的边缘而杀出一条血路,而今已生机盎然。主要是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大胆启动人事制度改革,打破铁饭碗,聘任上岗,多采用大量兼职,少数全职教师的方法,从企业一线聘请实践经验十足的企业专家到学校任教。把最新的设备、技术和观点带入课堂,引导学生,同时还要求专职教师不定期到企业一线参与锻炼。使教师能够将理论知识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知识,将艺术设计专业前沿知识引入课堂,这种“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建设模式在部分本科院校中得到推广。如广州美术学院、内蒙古师范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等都是很好的例子。

从对疆内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师资队伍调研分析来看,主要存在年龄结构、职称比例、学历层次、学缘背景几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很多院校都是以青年教师为主,大部分专业课程任课教师都在35岁以下,社会阅历和设计教育资历都比较浅,基本上都是出了校园又进校园,设计实践能力较弱。职称结构不合理,主讲教师主要以讲师和助教为主,甚至好几所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连一个副教授都没有,为数不多的院校有几个副教授,他们基本上都是从以前的美术教育、绘画、工艺美术领域转过来的,艺术设计专业的各个方向缺乏领军人物。学历层次不合理,大部分教师的第一学历为本科及以下层次,当然这与国家对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学历层次限定有关,比如疆内高校教师至今还没有获得设计学博士学位的,这与国内设计学博士授权点数量有一定关系,各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师本硕专业均为设计学的也比较少。艺术设计专业教师80%都毕业于疆内高校,主要学缘为新疆师范大学、新疆艺术学院和本校毕业留校。而新疆师范大学和新疆艺术学院教师主要以留校毕业生为主。内地高校毕业教师比例较低,后来逐年有所提高。2004年以来,疆内各高校均意识到学缘结构对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影响,几年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武汉理工大学、云南大学、山西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的毕业生充实到了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师队伍中,为新疆艺术设计专业师资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也有力地推动了新疆艺术设计教育事业的发展。

4、教学基本模式分析

国内设计教育落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设计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沿用七十年代的传统美术教育培养模式,连学科专业名称都滞后于国际水平。比如将“平面设计”叫装潢设计,把“环艺设计”叫装饰设计。中国经济的腾飞得益于引入了市场机制,而中国的教育体制却依然属于计划经济模式。在这种前提下培养的学生质量与经济社会生产实践要求会逐年拉大差距,学校的教育水平每况愈下,但是社会对设计教育的要求却越来越高。在现行体制与教育模式下,艺术设计教育与产业发展基本脱节,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远远滞后于产业,学生设计水平低下,很多人无法胜任设计工作,逼不得已只有改行从事其它工作。新疆各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模式也近乎传统美术教育模式,各院校因所处地域、办学硬件设施、师资队伍等多方面因素,培养模式上略微有所区别。高职院校比本科院校更加重视实习实训教学,对“双师型”教师培养,高年级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一年,大力倡导“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成效,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

篇9

关键词:装饰画;特殊性;综合材料;差异性

综合材料绘画,是区别现代绘画的,带有多样化的材料的一种绘画形式。比如创作者们将废弃的报纸、麻袋、金属、马赛克、丙烯、扣子、木屑黏贴在画面作品上来作画等等,没有固定的传统和方法体系,大多都是随机在画面加以色彩,想要找一个比较肯定比较全面的论述,还是是比较难的。比如油画呈现出纹理效果。主要是水和油的运用。是做油底。要用丙烯和油画,那么在做底的时候,就先用丙烯做出你要的肌理,不可以把丙烯和油画颜料一起用,而用丙烯做底也干的快,等干后才能用油画颜料画,或者也可以直接用丙烯画水和油不相溶,画油画是不能用水的。用宣纸表也是可以的,关键是你要表现什么样的效果,综合绘画是用材料媒介通过剪切、拼贴等方式来制作作品的过程。这些材料比如报纸,卡纸,铁线,塑料瓶等等。综合绘画主要是学如何将你的想法通过材料媒介来表现出来,还有就是一幅作品当中一般需要三种不同性质的材料。综合材料就是讲究随机性、多样性和差异性,无论用什么。比如,在90年代初的美术,艺术家们都喜欢在画面里面掺合丙稀,而到了现在就更加没有丝毫的限制,针线、麻布、塑料、陶罐瓷器等,都能够作为我们创作的材料。

一、综合材料在史前画中的表现

我们追溯装饰画的起源可以直追至史前文明时代的彩陶器身上的一些装饰性纹样,如动物毛皮花纹、人的指纹或者毛发或者遗留下来的足迹,都是经过当时刻意的夸张变形后的得到具有形式感美感的图形。史前装饰画一般在动物的毛皮或者木头上刻一些简单的符号和图形,区别于后来装饰画在纸张、布上面的创作,在动物毛皮和树木上的简单创作已经是综合材料在史前艺术创作中的体现。

二、综合材料在古代画中的画面表现

而有一种说法是说装饰画是起源于战国时期的帛画艺术。而与此同时的还有洞窟壁画和墓室壁画以及宫殿装饰壁画艺术。帛是古代一种白色的丝织品,古代的艺术创作者们在帛上面用笔墨来描绘人物、飞禽走兽及神灵、异兽等形象的图画。帛其实和现在用的纸张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区别于纸张,帛是一种丝织品算是材料的一种,这也是综合材料在古代艺术中的体现;古代艺术创作的集中体现在洞窟、墓室、宫殿装饰这些方面,古人的艺术创作主要用于洞窟的墙壁或是自然形成的随机美感,亦或者墓室的雕刻壁画,宫殿装饰也是同样的道理,区别于现在纸张上笔画的不同,综合材料在古代艺术的创作集中体现在帛、墙壁、宫殿装饰灯方面。

三、综合材料的在近现代的表现与运用

到了近现代,艺术发展进程加快,艺术多样化,特殊化明显,如油画、国画、版画等一些绘画,虽然他们的材料有限,但是综合材料却把这一问题很好的解决了,在我们平时看到的很多没有注意到的物品都可以用来创作,较为正常的有玻璃马赛克、丙烯沥粉、豆子谷物等等,平时我们没有注意到有用过的废纸,木屑,碎布,扣子,沙子,树枝等等,很多我们平时认为不可以用的东西都可以成为综合绘画的主要材料。近现代综合材料的运用是目前众多艺术家的关注焦点,他们用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且在形式方法上面快速的发展和创新,而具有不同艺术风格的创作者们也开始纷纷把材料这一观念加入到自己的创作之中,从而使得作品的形式更加丰富多样,也大大提高了画面的表现力。创作者出于自己的艺术创作的需要,挖掘深层次意识中画面的表现力,表现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由此综合材料在美术创作中得到真正的运用。

四、综合材料艺术在现代装饰画中运用的趋势

首先反映的是综合材料绘画的时代特征,也就是当代性;然后是平面与空间装饰的结合;最后是综合材料与其他近似学科艺术和交叉学科的融合。而就现在艺术教育和创作的发展现状来看,已经开始把多种其他的学科融合了进视觉艺术里面,交叉进行融会贯通,而且现在的艺术创作呈现越来越多样化的趋势,而与此同时,艺术还在与科技进行融合,比如艺术与物理、化学、工程学等科学学科的融合吸收。艺术与其他学科的融合的现象,不仅仅是丰富了艺术创作的形式面貌,同时也快速提高了艺术的表现力。

五、结语

综合材料发展到今天已经可以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并且已经成为众多艺术创作者们进行创作的主要材料,从最开始的动物毛皮到帛画、纸浆到水墨、从银树叶到照片、从以前的洞窟壁画到现在的油画装饰画动感画等、从油彩到蜡、从丙烯到铁锈,这些都是艺术创作者们进行艺术创作的材料和方法。不仅如此,还使得很多传统材料也有了现当代的感觉。由于所使用的材料和技术不同,而具有独特的效果。综合材料在美术装饰画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使得画面的视觉冲击力更大,内容的感染力也更强,正逐步在美术创作中成为创作的主要材料。

作者:李鸿卫 单位:湖北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王珠珍,陈耀明.综合材料的艺术表现[M].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

[2]车健全.现代绘画材料研究[M].江西美术出版社,2003.

[3]李冰.艺术设计中的材料美学[J].艺术空间,2010(10).

篇10

本次课程改革,要改变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和方法,从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角度,结合美术学科的特点来划分学习领域。因此,本课程标准从美术学习方式出发,划分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

美术学习方式依其特点,大致可分为创作与欣赏两类。尽管创作和欣赏都具有外化和内化两种活动的特征,但创作更倾向于外化,欣赏更倾向于内化。由于美术学习具有实践性和操作性的特点,所以创作活动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为了便于学习,标准将创作活动再具体划分为“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两个学习领域。“造型·表现”是美术学习的基础,这一学习领域的活动方式更强调自由表现,大胆创造,外化自己的情感和认识。“设计·应用”这一学习领域的活动方式既强调创意的形成,又注意活动的功能目的。因此,以外化为主,是上述两个学习领域的相同点,而主要区别则是一个更注重自由性,一个更注重功能性。“欣赏·评述”这一学习领域则注重通过感受、欣赏、领悟、理解和表达等活动方式,内化知识,形成审美心理结构。

综合性学习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特点,也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突破的一个难点。为些,本课程标准特别设置了“综合·探索”这一全新的学习领域。

“综合·探索”领域是指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美术学习领域。它分为三个层次:(1)融美术各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和“欣赏·评述”)为一体;(2)美术与其他学科相综合;(3)美术与现实社会相联系。三个层次之间又有着不同程度的交叉或重叠。

“综合·探索”学习领域要求美术教师在教学时,寻找美术各门类、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现实社会之间的连结点,设计出丰富多彩的“综合·探索”领域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研讨和探索,要求学生灵活运用各学科的知识设计探究性活动的方案,进行制作、表现和展示,唤起对未知领域的探究欲望,并体验愉悦和成就感。

但这一领域的学习,要与综合艺术课程的学习相区别,注意可行性和保持美术自身的特色。

如5-6年级的“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标准是:

结合学校和社区的活动,运用科学课程和其他课程的知识、技能,进行策划、制作、表演与展示,体会美术与环境的关系。

提出了如下的教学活动建议指向上述标准:

结合传统节日,创作、设计和制作平面或立体的美术作品,体会美术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配合班队活动以及学校的艺术节、运动会等活动进行策划、制作与展示。

编写自己喜爱的剧本,设计、制作木偶、服饰、皮影以及相应的布景或道具,进行表演。

调查、了解社区或村庄的历史,从美术设计的角度,为自己所在的社区或村庄的未来发展作规划,设计并制作模型。

运用平衡、运动、光、电等科学常识,用生活中的废旧材料,设计并制作出简单而有创意的立体造型或生活用品。

使用摄影、录像收集素材,利用计算机等手段来进行美术创作和展示活动。

与原教学大纲的比较:原教学大纲基本上是按学科知识体系划分课业形式,大体是绘画、工艺和欣赏,极少涉及综合学习的内容。

二、强调课程标准的导向性、选择性

从教育的角度看,美术课程是一门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的课程。然而由于各种原因,目前人们对美术课程的重视还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程度。美术课在中小学课程中,依然处于弱势地位。认清这一点,有助于我们制定切合实际的美术课程标准。理想的美术课程应该尽量使每个学生积极参与美术学习,并且促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而不是制定一个所有学生必须达到的硬性标准,并用一种统一的尺度来衡量学生的发展水平。正是基于这一认识,本课程标准特别注重导向性和选择性。

本课程标准没有采取列出具体的知识点(在低年级更是如此)的方式,而是提出具有一定概括性和导向性的内容标准,并提供指向这些标准的教学活动方式建议。这些教学活动方式建议也是选择性的。例如,7-9年级的“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内容标准是:

了解主要的设计类别、功能,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多样与统一等组合原理,利用媒体特性,进行创意和设计,美化生活,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

上述内容标准非常概括,体现大的导向性。为了指向上述标准,有下面的教学活动建议可供选择:

教学活动建议:

学习设计基础知识,做色彩的对比、调和及联想等练习。

为自己喜爱的书籍、影集、纪念册等设计封面。

为校运动会或文艺活动设计招贴画。

为商品做包装装潢设计。

了解钟表、汽车、计算机等工业产品的造型设计知识,并练习绘制简单的效果图。

用计算机或其他手段进行图案的制作练习,为家长会设计制作请柬,并对会场进行装饰美化设计。

用计算机或其他手段进行童装、学生装或校服绘制设计效果图。

学习立体构成知识,用各种线材、面材、块材进行立体构成制作练习。

对竹木、废导线、废金属箔(如易拉罐)等材料进行加工,设计制作小装饰品和实用工艺品,装饰自己的学习、生活空间或馈赠他人。

集体讨论校园或附近社区的环境美化方案,并进行设计练习。

练习制作陶艺小品。

既然标明是“建议”,就不具备强制性,编写教材或教师教学时,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加以选择。例如,虽然其中有“用计算机或其他手段进行图案和童装、学生服等设计”以及“练习制作陶艺小品”等建议,如果条件不允许,可以不采纳,甚至还可以自己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这样,标准就具有了弹性,给予课本的编写和教师的教学以更大的发挥空间。

与原教学大纲(指试用修订版,以下均为与此版的比较)的比较:原大纲基本上以开列知识点的方式构筑教学内容体系,而且知识点的规定比较具体、严格,具有较强的限制性。现列出初中一年级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部分作为比较:

1.欣赏中国优秀美术作品。

2.初步了解美术分类的知识。

3.学习平行、成角透视知识,用线条表现物体的结构,做简单的写生练习。

4.了解人体比例、结构知识,进行铅笔人物速写练习。

5.初步了解中国写意花鸟画的知识,进行花鸟小品临摹。

6.学习图案、平面构成知识,并进行练习。

7.利用黏土、石膏等材料进行小型雕塑制作。

三、注意标准实施的可行性

本课程标准首次明确了广大中小学美术教师是最重要的阅读者和使用者。为了帮助教师领会此次美术课程改革的精神,本课程标准对一些新的观念和方法,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案例(包括各学习领域案例25个,其他案例12个),以便教师能举一反三,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与原教学大纲的比较:原大纲虽在“教学要求”、“选择教学内容的原则”、“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和“积极改善美术教学条件”中涉及了一些指导性意见,但不及本标准具体,而且未提供具体的案例。

四、强调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兴趣是美术学习的基本动力之一。本课程标准力求从这么几个方面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第一,降低学科知识和技能的难度和要求,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情感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标准中提到的“在美术造型游戏中体验各种绘画工具和不同材料的使用效果,熟悉常用颜色和工具。”(1-2年级“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以游戏的方式,观察和触摸各种实物,进行感官体验,并作简单组合造型。”(1-2年级“设计·应用”学习领域)“走出教室,观赏校园和所在地区的景色。”(1-2年级“欣赏·评述”)“创造学生自己喜欢的漫画和卡通形象,用来表达观念、情感和思想”(7-9年级“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