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的历史范文

时间:2023-10-17 17:37: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艺术设计的历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艺术设计的历史

篇1

关键词:城市地铁;公共艺术;红色历史文化;相关性

所谓城市公共艺术是受城市互动与心灵对话的影响,联系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空间的艺术设计形式,其表现形式丰富,需要心理体验和情感互动,具有独特的传播能量.公共艺术的研究与应用涵盖了艺术符号、艺术设计、艺术活动等诸多方面的综合内容.

1城市地铁环境中的公共艺术设计

1.1城市地铁公共艺术的组成要素

城市地铁公共艺术包括艺术设计、和展示、符号标志、符号象征等元素,地铁公共艺术存在于城市地铁空间中,从艺术的公共工程功能上来说,公众参与的认知尤为重要.根据公共工程的信息,它可分为静态、动态、交互等.根据公共工程的现有形式,它可分为三种类型:平面、三维、虚拟,按区域可分为直接、间接和公共领域.在现代城市中,地铁正以它的快速、安全、污染低而成为城市交通的第一选择.城市地铁公共艺术的理想状态不只是纯粹的精神和艺术表现力,更是希望能够展现出文化内涵,特别是能够体现出红色历史文化,让城市地铁公共艺术变得更有“地方感”、“亲和力”、“历史感”.“在地铁站沉闷黑暗的公共空间,让快节奏的的城市人能够感受到红色历史文化的魅力.

1.2城市地铁公共艺术的发展与现状

随着地铁建设的发展,许多专家学者都对城市地铁公共艺术进行了全面的比较研究,北京、上海、天津、广州、长春、大连、重庆、武汉、深圳、南京等多个城市都建立了地铁站,都有其城市地铁公共艺术的表达特点.在国外的其他国家,城市地铁公共艺术也在弘扬与发展,形成了不同的特色.世界各地的城市在地铁公共艺术的表达上都做足了功课,并设计出了他们认为满意的作品.如上海地铁二号线的广告设计关注到地铁视觉环境的统一,装饰布局统一,运用了古典诗歌的中国元素,并巧妙的采用了中国英文对照形式,提高了地铁的环境和文化氛围.广州地铁的最大特点是根据不同风格的旅游景点,设计不同的风格,设计师充分考虑车站的地理位置和周边环境,将岭南文化融入设计中,风格古朴,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岭南文化融入到地铁空间设计中.南京地铁是充分利用装饰壁画和雕塑,展现了南京城市的特色,展现城市的风范.通过对以上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城市地铁公共艺术将城市文化科学合理的融入,并体现出艺术表达的特点,这已成为不可忽视的一个关键因素,在地铁交通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红色历史文化对地铁公共艺术的影响

2.1地铁公共艺术地域性风格的建立

城市地铁公共艺术的表达受众是过往的行人,因此城市地铁公共艺术表达风格的建立要与城市的发展相适应,要与受众的需求要一致.城市地铁行走的路人,与艺术馆欣赏艺术作品的人们有着不同的心理状态.首先从心灵上来看,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馆的人们是有着充分的鉴赏准备的,他们有其特有的心理预期,而在地铁环境中,路人对于地铁作品往往是没有心理预期的,可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其次,从心情的观点来看,艺术画廊往往孕育着一种轻松、无忧无虑的心情,展示厅可将设计做的意境悠远,但对于城市地铁公共艺术的表达的受众———地铁的行人而言,他们的脚步是常快,很少会有路人停下脚步慢慢欣赏,因此,城市地铁公共艺术的表达中要注重公共工程建设的针对性,公共艺术的风格表达方面应有其特点,要根据乘客的具体地点有针对性地创建一个特定的心理感受,能够快速的表达出艺术主张,能够让路人在第一时间看到并领会.

2.2地铁公共艺术生态建设

在城市地铁公共艺术表达中,公共艺术包括环境艺术氛围、空间设计和艺术设计、和展示等内容,城市地铁公共艺术要注重地铁公共艺术的表达,从艺术的公共工程功能上来说,公众参与的认知尤为重要,要注重城市地铁艺术的生态建设,让公共艺术的表达与地方文化紧密结合,满足受众的诉求.城市地铁公共艺术最高追求不是纯粹的艺术,而是公共场所中通过公共艺术的融合,将原本单调的公共区域建设的更具有艺术气息和人文气息,给人以亲切感,让人体会到文化遗产的影响力.由于地铁在地下,所以人们进入后会产生不适感,由于缺乏方向感,地铁站空间狭小、视野有限等,这就要求城市地铁公共艺术的设计要注重生态建设,能够让人们看到城市地铁公共艺术作品后有舒适的感觉,为车站创造更自然、轻松的环境.

2.3地铁公共艺术的表达形式

行为是人们出于对某种刺激的一种反应,而刺激可能来自内部,如心理、动机、需要,也可来自外界环境.人在地铁站地下空间中的反映是由通行、休息、社会交往、餐饮、信息交流等行为目的决定的.因而,人的行为活动会表现出轻松、欢快、仓促、紧张等情绪特点.由于人的行为、心理方面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加之行为与空间领域相依托的关系,从空间领域的角度去分析和研究人的行为特征与规律是必要的,需要把握地铁公共艺术表达的独有特点.

2.4对地铁公共艺术形态的影响

城市地铁公共艺术有其特殊性,这使得地铁空间的设计与其他公共艺术设计不同,城市地铁公共艺术要充分考虑公共空间的特殊性.首先,地下空间的主体与地面上的空间是不同的.地上的开放的空间,能够尽量多的引入自然光照射,大量的植物绿色,实现自然统一,它更是活生生的长期空间,给人们一个舒适、安全的感受.地铁埋在地下,没有自然光的照射,空间狭小,有限的视野会让人缺乏安全感,产生恐惧及不适应.因此在地铁空间,公共艺术设计应采取适当的措施来消除这些缺点.其次,地铁具有流量大、流动性高的特点,这也是城市地铁公共艺术设计空间与其他公共空间不同的特点.地铁已成为人们首选的理想交通工具,由于地铁是方便、快捷为人们所选择,但由于空间小,很多乘客拥在一起,快节奏的行走步伐,容易导致心理上产生不安和焦虑.因此,地铁空间设计要避免这些缺点,这是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虽然我们已经意识到地下空间环境给人造成的心理问题,许多学者都做了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工作,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但在实际的地铁空间公共艺术设计中,如何创造一个愉快、舒适、美观、安全的空间,打造人性化空间,满足人们生理、心理特点,以吸引更多人接受地下空间的环境,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关注和讨论.

2.5对地铁公共艺术结构的影响

城市地铁公共艺术的表达有其结构特点.地铁的空间环境会影响人们的行为模式,城市地铁公共艺术的表达让人们获得物质与精神的双重价值.分别观察车内乘客的行为,我们发现,大多数人都会使用通信工具打发时间.很多地铁车厢的广告没有创造力,无法吸引乘客的注意.一般乘客都会坐着发呆,等待到达目的地.因为地铁站通常的广告灯箱以商业目的存在,其形式和内容不能引起乘客的注意.连接所述平台层和上壁的两侧的电梯的地面空间公共领域几乎没有可观看性.因此城市地铁公共艺术的表达要体现出结构性,在多个方位进行城市地铁公共艺术的表达,能够吸引各个年龄层次人们的注意力,体现文化内涵,根据位置设计不同的结构,在城市地铁公共艺术的表达中体现出多层次、多方位的结构特点.

3地铁公共艺术设计对红色历史文化传播的意义

地铁公共艺术设计中突出地域文化,展现城市的特点,是地铁公共艺术空间的重要作用.在整个大都市的地铁,公共艺术空间设计的共同特征是根据区域、国家和国际标准,结合城市的地铁线路,形成一个多层次的艺术作品,展示和体现城市文化,展现城市活力和创新精神.地铁公共艺术设计中的红色历史和文化传播,利用壁画、雕塑、艺术设施及其他公共艺术的手段来设置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让人们感受到在地铁公共环境的舒适优美,并为公众所认知,对情感和行为进行积极的引导,充分展现红色历史文化的内涵,让人们在产生美的享受时,感知文化的特色.地铁公共艺术设计中的公共艺术墙主要是用于壁画的形式,使用不同的材质,展现不同的主题,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来表现不同的历史文化精神.能够体现当地地域文化与城市文化精神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精神文化的特色,在地铁空间中融入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强化了行人的视觉体验,在美学升值的过程中,激发人们的情感记忆,实现真实的景观的再现以产生共鸣.每个地铁公共艺术设计的景观,要能满足最恰当的要求,反映红色历史文化,要注重将现场周围的环境与自然景观的整合,地铁公共艺术设计表达要非常注重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在公共工程的建设中要发挥艺术作品的作用,在主要场所大量的展现人们使用的图像.让观众在欣赏的过程中,构成了心理的投射,接收的现实的实景感受,地铁公共艺术设计展现出红色历史文化,注重美学功能、红色文化教育普及意义与地铁的主要功能美的统一,实现传播的目标.地铁公共艺术设计要从审美角度作为服务的出发点,从进入地铁开始,就注重景观的设计定位,在各个地点,即展现出作品的特点,一步一景,充分发挥地铁公共艺术设计的作用,扩展了整个空间的主题.以简单直观的形式表现出地铁公共艺术设计的诉求,弘扬红色历史文化.强调地铁公共艺术设计的感受,给人以观赏的美感.

4基于红色历史文化的城市地铁公共艺术设计原则

城市地铁公共艺术要充分考虑公共工程及相关的环境因素的特点,要结合周边环境和地域文化的特点,来进行红色历史文化自然传播.城市地铁公共艺术专注于工作本身的完整性,同时也对整个系统及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地铁公共艺术需要结合区域特征,将地铁空间展现的更具有文化特点,表现出地铁公共艺术的文化主题,弘扬时代精神,城市地铁公共艺术的基本设计原则为:

4.1基于大美术观念的统筹规划

红色历史文化名城的地铁公共艺术设计应坚持大艺术的理念进行总体规划.大艺术理念包含了所有的艺术精品,这与传统观念不同.从深层面上,伟大的艺术内涵是一种艺术文化.这两种艺术创作,包括艺术教育和艺术展览等艺术活动都崇尚大艺术.事实上,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现代设计艺术,如雕刻、壁画、建筑、景观等,都放入艺术范畴.现代艺术的理念,对城市公共艺术的设计有直接的影响,城市地铁公共艺术运用大艺术的设计理念,创造出完整和谐、与现场景观元素相互呼应和的红色历史特色文化.

4.2坚持审美与功能相结合的整体谐调

基于红色历史文化设计的城市地铁公共艺术设计要坚持审美与功能相结合的整体谐调原则,对艺术概念进行总体规划,坚持整体和谐美观的功能,在传统的公共艺术基础上,进行地铁公共艺术设计,传播红色历史文化,坚持以功能和整体协调体现美观性.城市公共艺术需要结合工作和艺术设计美学的公共职能,并创造出更适合城市建设和生活需要的艺术产品.事实上,对于公共工程的艺术,美学、社会、生态三大方面缺一不可,要建立一个综合平衡的艺术创作体系.

4.3服务地域文化特色的艺术创新

基于红色历史文化设计的城市地铁公共艺术设计,要坚持服务地域文化特色的艺术创新原则,公共艺术设计的目的是满足审美需求.公共艺术设计如没有联系地域文化特色,模式化的现象会使区域特色消失,也会造成审美疲劳和厌倦心理.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要本着创新的原则,构建起新的方式、新的方向,在艺术表现方式上使用新视角.创新的技术往往会带来新的思维和理念,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地铁艺术设计是一个多元化和创新的概念.基于红色历史文化设计的城市地铁公共艺术设计造就了不同的地域特色,不同的文化属性,反映了不同的地理特征,将艺术创新和地域文化特色相结合,突出城市公共艺术的个性文化特色.

参考文献:

〔1〕张启泰.论公共艺术中的人文精神[J].艺术教育,2007(5):105.

〔2〕杨沤蔫.我国公共艺术城市纯进程昀探究[J].吉林:吉林大学,2007.4-5.

〔3〕陈继军.中小城市公共艺术建设的调查与思考[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07.5.

〔4〕孙伟.日本公共艺术的历史与现状[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07.9.

〔5〕杨酝蕊.我国公共艺术城市化进程的探究[D].吉林:吉林人学,2007.3.

〔6〕周丽霞.论地铁空间设计的入文关怀[J].装饰,2007,3(167):8-9.

篇2

关键词:玻璃艺术;环境设计;表现形式

1玻璃艺术的概念与应用历史

1.1玻璃艺术

从玻璃悠久的发展历史看,目前玻璃是一种重要的不可或缺并且广泛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材料。玻璃艺术是以玻璃材料为载体平台的一种古老而又具有现代化气息的艺术门类,在艺术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世界范围内都有玻璃艺术发展的历史痕迹。目前应用于各类设计中的玻璃艺术大体可以分为饰面玻璃、节能玻璃、结构玻璃和其他玻璃制品这四大类。饰面玻璃:指的是以玻璃为设计元素,在空间中进行设计。可以是以玻璃为视觉中心点的艺术形式,在环境空间中的表现。也可以是通过玻璃本身具有的颜色,质感,形状等因素,所表达出的美感,进而应用于环境空间之中。例如:哥特式建筑中的彩绘玻璃窗。通过不同颜色的摘要:玻璃具有悠久的生产历史,是较为久远的合成材料。本文首先,系统分析玻璃的分类,重点研究饰面玻璃与结构玻璃的种类与应用特点。其次,归纳并总结了,玻璃艺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作为结构材料的使用情况。最后,从艺术表现和使用功能两个方面,阐述了玻璃艺术的应用价值。从使用功能上看,玻璃的空间限定,纵向空间分区,横向空间分割,形成视觉焦点,空间延展性等,突出了独特的优势。玻璃以其材质本身优势,再加以艺术的表达,使得玻璃艺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所具有巨大的魅力,进而为环境艺术设计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玻璃进行组合后,形成五彩缤纷的玻璃窗。节能玻璃:指的是以玻璃为节能材料,通过玻璃自身组织结构的改变或外在的加入某种物质,进而达到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损耗。例如:位于沈阳建筑大学的中德被动式节能楼。此节能楼采用真空玻璃,使玻璃的传热系数达到或接近各种形式建筑墙体的传热系数。结构玻璃:指的是以玻璃材料,作为建筑中某一部分的结构材料出现。(图1)通过玻璃进而架构整个空间。玻璃材料以其通透性和可塑性,在建筑中作为结构材料的出现,替代了钢筋混凝土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传统建筑模式。例如:沈阳中街步行街中的,苹果大悦城店。其建筑整体外立面采用,整体玻璃结构,玻璃与玻璃之间无任何任何悬挂或支撑物结构进行交接。从整体外观上看,就像一个巨大的玻璃盒子。玻璃作为结构材料的使用,将建筑风格变得更加简约,将现代主义的建筑设计风格推向了极致。玻璃制品:指的是各种造型独特,颜色多变的玻璃材质的艺术品。早在春秋末年,越王勾剑的剑格处,就镶嵌玻璃材料。而如今玻璃材料更是应用广泛。例如喝茶所使用的隔热杯。其使用玻璃进行艺术的造型,在满足原来功能的前提下,进行艺术的造型,进而满足人们对艺术美的追求。

1.2玻璃艺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历史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有它的起源与发展,开拓与进取,更有它的应用历史。20世纪60年代国际工作室玻璃运动,掀开了现代玻璃艺术发展的新篇章。由于工作室玻璃的生产,成功地解决了玻璃用于个人创作所遇到的技术问题,使玻璃艺术成为表达设计师艺术观念的媒介。玻璃被用于艺术家的个人创作,表达情感、以及思想和各种各样社会所反映出的问题。玻璃艺术的形式、情感和意识成为玻璃作品的内涵。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设计并建造了著名的玻璃金字塔,(图2)贝聿铭借鉴了埃及金字塔的结构造型后,根据玻璃制品特有的属性,利用钢架结构为支撑,玻璃为主要填充材料,设计建造了玻璃金字塔,为地下展厅提供了良好的光源。从功能上看,采用玻璃材质建造博物馆,解决了展厅的采光问题,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从外在美观的角度看,采用玻璃材质创造性的打破了传统宫殿式的博物馆美术馆建筑形式,具有新意。

2玻璃艺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结构形式分析

2.1玻璃艺术应用于地面

基本的物质生活保障后,人们的精神层面需求越来越突出。玻璃地面具有简洁抢眼,形成空间领域的突出的视觉焦点,成为整个设计的亮点的作用。在一个日益拥挤的生活空间,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使空间的具有通透性。玻璃地面,尤其是在设计中,有很强的方向性,纵横交错的玻璃带,强调了设计空间划分。

2.2玻璃艺术应用于天棚

玻璃具有通透性好,耐压性高的特点。因此,玻璃常常用于天棚的制作。(图3)从整体上进行观赏,通过玻璃材质制作的天棚,简洁,美观。从功能上看,因为玻璃具有通透性,如果应用于地下停车场中,可以使室外的太阳光引入室内,使原本阴暗,潮湿的室内,变得明亮。减少室内灯光照明,进而起到节约能源的作用。从艺术角度上看,利用天棚的高度差,对环境空间进行分割。通过利用高度差的变化对空间进行分割,充分利用了光影所带来的艺术效果。如顶面采用玻璃材料,利用人工光线可设计不同的立体图案,不仅在视觉上将空间划分两个层次,扩大了实际使用空间面积,而且丰富了室内空间的造型效果。

2.3玻璃艺术应用于栏板与外立面

以前老旧居民楼的阳台或建筑外墙设计,都是使用钢筋混凝土制作而成。造成了室内采光不足,视野不开阔等弊端。而玻璃的应用解决了混凝土墙不透光,阻隔视线的情况。通体的玻璃幕墙,通透的玻璃栏板,使室内环境更加明亮。通过玻璃与钢结构的结合应用,使玻璃广泛应用于建筑的栏板与外立面。

3玻璃艺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功能形式分析

3.1玻璃艺术的空间限定

空间是由物体的限定而形成的,可以分为横向的空间分割和纵向的空间分割。前者是通过借助各种材料结构的平面进行空间限定的,而后者是通过地形的起伏和图案等表现手法进行空间组织。玻璃艺术的质感和肌理的不尽相同,营造出来的空间气氛,形成的空间风格也不尽相同。空间的分割有虚有实,玻璃以其独有的特性,可以使用分景,借景,漏等方法,使风景隐约可见,创造出虚实相生的空间。(图4)基于空间的安排组织,统一和变化的节奏和韵律,增加空间的层次感。

3.2玻璃艺术的纵向空间分隔

纵向分割也指的是围合,即是指立面。立面的物体会限制人的行动范围与活动空间。例如日本的北方公寓邻里花园。原本整体的空间形态,却通过玻璃形成了连续的长条空间。并且巧妙地通过玻璃艺术的创作手法,创造了以玻璃围合空间,这种艺术手段所形成的隔间花园。通过不同颜色的玻璃进行围合,形成一年四季之色。玻璃其隔而不断的艺术效果,使得四个独立的空间,都可以自由的延展,就如一年四季的变化。

3.3玻璃艺术的横向空间分隔

玻璃和其他材料一样,都具有横向分隔空间的功能,装饰功能等。但玻璃材料具有透光性,隔而不断成为玻璃与其他材料相区别的地方。用玻璃横向分隔空间,可以使空间有悬浮在空中的奇特感受,自在灵活多变。光影互动中,空中结构时而幻化为朦胧,时而有极具立体感。

3.4玻璃艺术在视觉中形成空间焦点

“点”是作为基本元素,存在于视觉感觉之中,是整个空间形态构成的基础。玻璃可以通过形状、颜色、纹理和周围的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形态。成为视觉环境的中心点等。玻璃具有色彩斑斓的特点,同时也具有变幻多端的造型。站在阳光下,随着时间的流逝,当人们在移动的过程中,呈现不同的风景和含义,吸引人们的视线,成为环境空间中的重点。

3.5玻璃艺术在空间中的延展性

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无形和有形相互结合在一起的。使用玻璃艺术是无形的静态表现方式和有形的动态表达方式,相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进而显示空间的虚实之感。通过玻璃材料的特殊性,以及光的透光性,表现出了玻璃无形虚幻的形式。玻璃的实体形态与玻璃材料本身形成一种虚实对比的形式。利用各种元素进行空间组合,形成的各式各样的造型设计。

4玻璃艺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艺术表现分析

4.1玻璃艺术的形与色

形状和颜色是材料来表达自然美丽表现手法,它决定物质的存在形式,影响着材料的组合规则,这也决定了材料的的表达方式。玻璃在融化和凝固的过程中,被塑造而成各种不同形状。玻璃总是不缺乏颜色的支持。玻璃通过本身的颜色形态也好,或是经过加工处理而形成的缤纷多彩的形态也罢,所有的方面都显示出色彩的的丰富表现力。(图5)

4.2玻璃艺术的光与影

室内空间设计是对空间界面进行划分、布局的过程。玻璃材料最早应用于建筑领域,既对室内空间的围合。在室内设计中,以玻璃为载体,对空间界面的重新划分。玻璃材质以其透明性在室内空间中进行应用。并且结合自然光线的反射,形成了丰富的室内空间效果。此外,玻璃自身色彩的变幻,促进了空间的整合性。使室内空间不再出现棱角分明的界限,使室内空间在玻璃及光线的结合中,极大提升了室内空间的氛围。影的出现,是光作用于具体物体而使之模糊化的展现。

4.3玻璃艺术的质感与肌理

质感是不同的表面纹理,是材料本身的特点。反映在人的感觉上,分为触觉的一部分,和感觉上的一部分。肌理是材料表面的组织结构的纹理,是材料的一种结构元素。按人的知觉感受,以及包括对材料表面特征认识,分为视觉肌理和触摸材料表面结构的触觉肌理;按材料表面形态的构造特征,分为自然肌理和再造肌理。第五章结论本文首先通过对玻璃艺术在室内空间中的应用现状,总结了玻璃艺术在室内空间中的各种应该方式。通过各种艺术设计手法,塑造出一个个具有内涵的空间设计。其次,从艺术的角度出发,深刻分析了玻璃艺术在室内空间中的各种形态变换方式。为玻璃艺术在室内空间中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参考。再次,从使用功能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玻璃艺术作为空间组织结构元素,其所具有的别具一格的特点。玻璃艺术所组织起的空间,时刻处于变换的状态,新颖独特,引人注目。还可以根据室内空间的不同要求,进行分割空间或连接空间。然后,根据玻璃艺术在不同的室内空间位置、作用,分析玻璃艺术在室内空间中的应用方式。通过对玻璃不同种类的基本性质的分析与归纳,根据使用的情况确定适用与室内空间的种类。

参考文献:

[1]孙珺.室内设计中玻璃艺术表现语言研究[D].苏州大学2008

[2]徐辰.室内空间界面的木质装饰表现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4

[3]胡道平.玻璃在建筑装饰领域的应用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2

篇3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理论;设计实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也在不断的转变,因此对于生活的艺术品质也有了更高的追求,在客观上推动了环境艺术设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因此环境艺术设计的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相结合的迫切性不断增强,因此探究两者有效的发展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环境艺术设计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的发展现状

环境艺术的发展是以人类的需求为指导的,随着人类需求的不断变化和增长也在不断的促进环境艺术设计水平的提升,同时使得理论研究的深度不断深化,也使得实践设计的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艺术设计理论以及设计实践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其理论已经在城市建设与规划的多个领域中得到应用,因此也迅速使其发展成为一门具有很强专业性的学科。

二、环境艺术设计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发展中的主要制约因素

目前在环境艺术设计的理论研究以及设计实践的发展中还面临着诸多的阻碍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理论研究中的主观性及区域性较强,虽然该学科近年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然而相关的研究成果并没有实现比较广泛的传播及交流,因此理论研究中的区域性及主观性较强;其次是理论研究和设计实践人才缺乏,相关教育机构未能按照市场需求进行人才培养,人才的知识结构与市场要求严重脱离,学科建设中的盲目性比较严重;最后是设计实践中知识结构不完善,主要是由于目前从事环境艺术设计的相关人员来自于艺术专业或建筑专业,而能够同时掌握两种知识的人才相对比较缺乏,因此知识结构的不完整性严重的阻碍了设计实践水平的提升。

三、环境艺术设计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接轨的优化策略分析

(一)在艺术设计中以完善的历史观为指导

通过以整体历史观作为指导,将有效的弥补环境艺术理论研究中存在的片面性,同时避免在设计实践当中存在狭隘思维。在对该领域的理论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文科专业人才应该发挥自身对于历史、经济和哲学方面的优势,将各学科的背景知识进行有效的整合和应用,在设计过程中以整体性的历史观作为指导,避免由于设计风格转变以及时代转变的影响而对设计进行单一、片面性的描述,将整体设计史观作为设计实践中的指导思想,把握历史文化脉络,将环境艺术设计的对象同历史的文脉进行有机的结合,避免设计中受到狭隘思想的影响。

(二)把握好艺术设计中现有历史框架

在研究和设计的过程中通过把握好当前的历史框架将有助于将设计内容置于现在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客观的评价,同时有助于更好的将环境艺术设计的理论同设计实践进行有机的结合。对于目前存在的历史框架要从整体上进行全面的俯视,这也是研究设计中最重要的部分。将现阶段存在的环境艺术理论框架纳入到研究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将有助于在研究中抓住理论中的逻辑性以及设计中的历史必然性,因此能够有效的避免理论研究中的片面性和设计实践中的单一性。

(三)人才培养中以市场需求为指导

近年来随着环境设计人才需求量的不断增长,因此高等院校及职业院校等对于该类型人才的培养力度也在不断加大,而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各类型教育机构应该以市场的需求为指导,针对性的进行人才培养,避免人才培养中的盲目性和片面性,在学科建设中要了解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就业中的主要特点及发展趋势,实现科学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的学科建设,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专业性。

(四)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相互依托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要求理论学习和实践设计两者相结合,缺乏其中任何一项都是不可取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特征,因此也决定了在专业人员培养中要将理论研究培养和实践设计培养两者进行有效的结合,使两者互为依托,全面提高专业人员的素质水平。

四、结语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理论研究和设计实践,两者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因此在研究和发展的过程中要将两者视作一个有机统一体,促进两者的融合与发展。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对于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人才需求量也在日益增多,因此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就应该有意识的将这两者进行结合,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在环境艺术理论研究中和设计实践中都能够发挥作用,并有能力将两者进行紧密的结合。

参考文献:

[1]罗中霞. 环境艺术设计理论研究与实践教学――评《环境艺术设计》[J]. 中国教育学刊,2016,01:116.

篇4

【关键词】:产品设计;以人为本;功能与形式;文化传统

“以人为本”是现代西方人本思潮的哲学思想。以实物形式体现“以人为本”先进理念的是来源于三千年前的西周。“以人为本”就是强调以人为设计的中心,从人的观点出发来思考一切事物,将“人”作为一切设计的本源与核心目的。如今“以人为本”的理念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在人们的物质生活得以满足的情况下,就开始追求精神满足。

1、传统设计艺术中产品设计“以人文本”的设计理念

“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自古以来就贯穿于设计师的思想之中。例如汉代在工艺美术设计上,就取得了功能和形式的统一。汉代的铜器多安置把手,既可美观又以便于使用者的安全提拿。铜灯既有良好的照明功能,又可拆卸,易清洗,消烟除尘保护环境,亦可作为装饰品。而漆器中的多子套盒,充分考虑节省空间容积。这些设计构思都是极为巧妙独特的,充分考虑了“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

汉代的青铜灯具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水平。例如:汉代的青铜灯具《长信宫灯》造型惟妙惟肖且做工精细优美。功能设计也十分巧妙,宫女右手宽大的衣袖与整个铜灯的灯顶相通,形成了一个烟道,达到消烟除尘的目的。其将人的使用放在首位,在具有审美价值的同时,并没有影响其实用功能。长信宫灯在考虑设计问题时,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并且在功能与形式的关系方面做到了很好的平衡。其所设计的一切都是为人服务体现出人文关怀的精神,通过设计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轻松和愉快。

2、现代设计艺术中产品设计“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同样适用于今天的设计生活之中。在北欧五国中,芬兰的工业设计深受世界各国好评,其设计发展与设计风格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有着很大的联系。因为气候寒冷,人们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家中度过,使用芬兰当地所生产的木材制作家具会给人一种亲和感与安全感。充分考虑使用者的感受是芬兰设计师最大的特点。在灯具的设计上,设计师们采用大直径的圆筒屋顶照明灯,大直径的圆筒灯即使在寒冷的深夜也可照亮整个房间。给人一种日不落的感受,给使用者带来温暖。

例如,著名的世界设计大师Aalto所设计的传奇湖泊花瓶。其在玻璃制品的设计上获得了很大的成就。尤其是其所设计的传奇湖泊花瓶,又称为“甘蓝叶”玻璃花瓶。其在造型上,最大的突破来自改变了传统的规规矩矩四方四正的产品外形,采用灵活多变的蜿蜒曲线。在材质上,采用最先进的玻璃成型技术,质地坚硬,材质透亮,透光度极好。使用绿色环保无污染的材料,不伤害使用者的身体也不污染环境,属于绿色设计。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

3、产品设计怎样才能达到“以人文本”的设计理念

首先,“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在产品设计中应体现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传统。在现代设计中许多产品的设计灵感和设计元素都来源于传统文化之中。例如剪纸艺术在现代产品设计中就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在当代的设计中,各个国家和民族的设计风格越来越相似,这使得各个设计师的设计风格变得大同小异,形成了一种模块化,机械化,批量化的设计风格。传统文化在产品设计中的加入,会使得整个作品更加贴近现实的生活。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可以为我们的设计生活提供许多的营养与灵感。中国想发展自己的设计,走出自己的创新之路,就一定要立足于传统文化,其体现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种体现了“以人文本”设计风格的设计会被全世界所接纳和喜爱。

其次,注重产品设计中产品的实用功能与其造型装饰方面的比重。在设计中要避免一味地追求功能而忽视形式的设计倾向,如德国的现代主义设计,其将产品的高质量,高性能和可靠性放在首位,缺乏将人的因素加入到设计考虑之中。虽然给人们带来了物质上的满足,但却忽略了精神上的享受。同时,设计中也要避免一味地追求形式而忽视功能的设计倾向。

最后,针对设计界已经提出的“绿色设计”“循环设计”“生态设计”“组合设计”的原则,要求设计师在设计中要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当今社会存在许多社会问题,如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加剧等。这些原则的提出是希望通过设计使这些问题得以解决。强调了设计的社会性,强调了设计要面向社会,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努力。为社会设计,归根到底还是为人的设计,是“以人为本”的设计。

4、正确认识“为人类的利益而设计”

“为人类的利益设计”就是要求设计师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现在设计理论界就有人提出“禄色设计”、“循环设计”、“健康设计”等原则。设计艺术的目的是满足大多数人的需要,设计不仅仅是为那些贵族或者是上层人士所服务,而一味的追求华丽繁琐,高贵奢华。更应该为广大的普遍老百姓所服务,设计出简洁实用,价廉物美的作品。甚至是一些被遗忘的大多数,如一些残障人士,特殊人群等,更应该得到设计师的关注。

如美国的“有计划的废止制度”,在这种制度下虽然使汽车外形设计日渐豪华,但是在汽车的功能、质量、安全性和合理性方面却长期得不到改进与提高。“有计划的废止制度”是样式追随市场的设计方式,在美国自身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造成了社会财富和自然资源的浪费以及环境的破坏。因此不断受到环保人士的抨击,也不被设计界的大部分设计师所推崇。设计不仅只为销售者创造巨大的利益,迎合市场的需要,扩大市场,获得经济效益。也要关注社会,和人们的真实需要,为人们提供更加便利与有趣的生活条件与方式。这就是所谓的“为人类的利益设计”。

总结

设计艺术史中产品设计“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的存在是判定此设计好坏的标准,只有将“以人为本”的思想作为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时,这样的设计才是有意义的,这样的设计才能体现设计师的价值。“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可以体现在在人们生活方方面面,不一定是一个大工程的设计,可能只是一个很小的改变。只要我们用心去发现,真心实意的为人们的利益而创造,设计出来的产品能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与愉悦,哪怕只是一个细微的改变也能改变世界。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生态伦理 现象学 环境艺术设计 设计原则

中图分类号:F407 文献标识码:A

Discussion on Environmental Art Design Principles in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Ethics and Phenomenology

LIANG Jun

(Art & Design School, Nanchang Hangkong University, Nanchang, Jiangxi 330063)

Abstract In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ethics, phenomenological point of view of environmental art and design principles were examined. Pointed out that the essence of ecological ethics value and dignity of respect for life, respect for the natural world as it is, the growth of freedom, environmental art design is a presentation, uncovering and growth, it is through symbiosis between man and nature based on the design principles , committed to the realization of people's "poetic dwelling".

Key words ecological ethics; phenomenology; environmental art design; design principle

生态伦理的核心理念是尊重生命的价值和尊严,尊重地球生物圈物种多样性的生存权利。这就要求改变之前盛行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树立起以生态共生为基础的新型价值理念,让人与自然回归其最真实的本性。在实践层面,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人类营造理想化家园的技艺,无疑又承担着表述人类生活状态的“言说”功能,在新的生态伦理时代,又必定被赋予了新的责任和主张。

1 生态伦理的实质

在现代社会,技术主义、欲望主义和虚无主义导致了人的危机。技术撕裂了人性,将人宰制成专业的用具;欲望使人为物所累,终日辛劳;信仰的解构,让人忘记了冥想,远离了大地。在异化了的人的眼中,自然被祛魅,成为工具理性的对象物,被占有、索取、奴役,被任意打造和定制。生态伦理则要求恢复自然作为万物起源及先验存在的神性,正如拉兹洛所言,“自然是终极因”,任何事物在作为一个独立完整的个体的同时,又存在于宇宙中,与宇宙中的万事万物相互依存,互有联系。①生态伦理的实质在于尊重世间万物一切源于自然,是其所是的自由。而现象学方法则帮人看清了这种自由。

2 生态伦理视阈中的环境艺术设计观

生态伦理视阈下,环境艺术设计不仅仅是人类的行为,也是地球生物圈内的行为。建成环境在本质上不再是将人与自然分开的屏障,而是人独立于自然,又与之息息相通的自在身份的表达方式。

2.1 设计是呈现与解蔽

传统设计观强调人的创造理念,正如黑格尔说,人的精神和意志具有无限自由,人类哪怕一个最无聊的念想也比自然物比如太阳要强。现象学角度的环境艺术设计则是对空间潜在结构的呈现和解蔽。例如,正是无垠的天和海,隐现出圣米歇尔山教堂的幻影;在熊跑溪的呜咽低吟中诞生了流水别墅的意念;而北美西部的印第安人择山谷而栖居,是因为感受到了那四面环抱的家园感。当一个建筑在环境中落成,它便矗立在大地之上,连接着天空,将历史和时间拉向自身。“天和地、神和人,四者中每一个都以自己的方式投射其他三者的在场,将他们恰当的在场纳入质朴的互相归属”。②设计的任务不是为了炫耀人类的理念,而是要以诗一般的形象语言去召唤,让空间里遮蔽着的一面敞开。

2.2 设计是生长

正如“自然”在古希腊语里最初的意思就是生长、生成、自我绽现,一个本真的设计不是僭越式的创造,而是基于形势,如其所是的生长。正如赖特在有机建筑理论中所阐述的,建筑的功能、结构和形式都有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建筑应当如同植物一般从其环境中,并按照其内在规律有机地生长出来。这种生长意味着整体的有机统一,即使每一局部看起来并不具备特殊的价值。

3 生态伦理视阈下的环境艺术设计原则

3.1 生态伦理与人性化原则

滥觞于古希腊的朴素人本主义经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的发酵,至20世纪,自我膨胀终于成为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体现在设计领域,则是技术主义和消费主义对自然的逼迫和压榨。这种设计最终导致的是人的自我否定。生态伦理关怀下的环境艺术设计则根植于人的自然天性,体现对万物的尊重和关怀。

3.1.1 情感原则

在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中,人既有吃、喝、拉、撒等基本生理需求,也有安全感、情感和爱的需求。设计中的情感原则与单纯功能主义设计观和奢侈消费主义设计观相对立。功能论将人类生活等同于效率,设计标准化、齐一化,没有看到人性中柔软与感性的一面。1972年,山崎实设计的美国圣路易斯市低收入住宅群“普鲁蒂——艾戈”(Pruitt Igoe)被政府拆毁,标志着纯粹功能化的现代主义建筑终结。奢侈主义则混淆了情感与欲望,产品成为欲望的符号,生活意味着占有,却失去了释然的自由。情感设计意味着回归人最根本的需求:一种精神上的家园感或归属感。正如科林·圣约翰·威尔逊指出,建筑“必须完成从它的实用功能到神圣意义的转变”。③在赖特的住宅设计中,火炉往往被置于核心位置,正是因为其在维系家庭成员亲密情感方面的意义。情感追求的极致体现于19世纪英国的浪漫主义思潮中,浪漫主义者欣赏如画风景中的建筑废墟,是因为其斑驳破旧的墙壁、四处重生的野草打破了乏味的现实感,让人在历史、自然、文化复合中找到了某种情感的寄托。

从现象学角度,一个渗透着情感的环境就是一个“场所”。“场所感”就是周遭一切旧有的地方性线索汇集成的真实,这些线索包括“稍早建造的房子、房子间的过道、树木、矮丛、昆虫、景观、雾、嗅觉、温度、名称,以及和那个地方相关的记忆”④“场所感”又可被理解为一个地方情景交融而生的意境或格调,它意味着天、地、人、神在一个地点的共同纳入。

3.1.2 尊重原则

生态伦理意味着对弱势者的关怀。在波尔多别墅中,库哈斯为残疾的男主人设计了从一楼直达顶楼的升降平台,平台的开放性使其与每一层的空间都能完美地融合;一些不同高度的圆形窗分别为这个家庭的儿童、女主人、坐在轮椅的男主人量身打造,于是,他们各自在最自然的生活状态中就能欣赏到窗外的美景。华兹华斯认为,自然界哪怕最微贱的生命也是充满神性的。尊重原则又意味着即使在人类的领地中,也要为其它生物预留生存的空间。在庭院设计中,往地砖之间缝隙中洒上诸如酸奶之类的营养物,可以加速地面的风化腐蚀,从而为地衣苔藓等植物的生长留有余地。基于同样的共生理念,在院墙砖砌的缝隙中,也要考虑种子、昆虫等的栖居空间。

3.1.3 人的自然化原则

康德认为自然的形式具有天生无利害的合目的性,自然美带给人领受恩惠般的愉悦,从而暗示出,自然是不可能不美的。吉尔伯特和库恩的《美学史》认为,自然就其本性而言,是符合人类本性的情感需要的。⑤因此,我们就能理解阿尔伯蒂所说,“最好要使人们有时候看到海,有时候看到山,有时候看到流动的湖水或泉水,有时看到不毛的山岩或平地,有时看到平原或山谷。”⑥

大自然作为一种家园意识的产生,是因为人感觉到自己与它分开了。于是,人们在巴比伦时期就做起了空中花园的迷梦;古罗马万神殿使人在神性肃穆中,透过屋顶圆窗静观蓝天流云之美;在柯布西耶的萨伏依别墅卫生间中,天光静静地从头顶天窗中流淌下来;赖特的流水别墅里,大片自然的岩石直接闯入了一楼的起居室;而在安藤忠雄的住吉长屋中,对外的封闭掩不住内部一方庭院的清秀空灵,当人们撑伞走过二层的栈桥,倾听雨滴密集滴落伞布的声音,想来内心中一定充满了欢喜。自然化原则意味着人向自然的回归,因此,一切自然元素的呈现,哪怕是室内一小段枯枝的造型、一方砂石、一小片水池,也都隐喻着那古老神秘、生生不息的先验存在,它的意义溢过了景观与装饰,成为照亮人性中天然一面的神性之光。今天的生态建筑中,绿色植物大面积、立体式地参与到空间的功能及形式构建,建筑可望成为人与自然共生的有机体和无障碍空间。

3.1.4 美的原则

康德认为美是无关功利和目的,无所欲求的自由和愉快;生态伦理、现象学认为美是让其自由生长或呈现,二者并不矛盾。环境艺术设计中,美不仅仅是指形式的好看,还在于事物符合其本性。因此,设计风格可以有千百种,产生了意境就是美;适合自己的风格是美的,反之则不美。一段时期流行的新古典主义,新中式风格,当它跟人特定的素养、阅历、背景结合在一起时,它是美的。当它疏离于人的生活实际和情感体验时,不但不能产生美,反会因不协调走向美的反面。

3.2 生态伦理与环境看护原则

海德格尔认为,人是天地人神四方游戏的看护者。这种责任要求人的自律,环境艺术设计应将对自然的破坏和干扰降到最低,让自然成为自然,让人的发展可持续。

3.2.1 适度原则

适度意味着人为自己的欲望设立边界。无止境的欲望在把人变成物的奴隶的同时,又把物当作自身的奴隶,结果是人和物各自异化,丧失本性。孔子说,“过犹不及”。环境艺术中,适度意味着避免过度设计与改造。例如,传统建筑更新中,在充满历史积淀的旧砖墙上生出的玻璃盒子,要比全新与全旧两个极端更趋于美的真谛。美国西雅图煤气厂公园、德国萨尔布吕肯港口岛公园等一批后工业遗址的景观设计,就在这种新与旧的平衡中找到了“度”。适度又意味着节约,新艺术运动时期,路斯说“装饰就是罪恶”,直指人世间资源分配的不公。今天,我们仍然要从生态伦理的角度思考,什么是我们真正需要的装饰。功能、形式、结构三者相统一,是现代主义建筑践行适度原则给我们留下的理论财富,它意味着高效的资源整合。今天,人们更要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础上,通过节能、集成、智能等高新技术将这种整合优化推向新的层次。

3.2.2 适应性原则

适应,是生物应对环境发展变化的本能策略。建筑环境之于自然,也应该做到适应性而非特异性的存在,即充分考虑自然的方位、地形、风向、日照、土壤等条件,让建筑的功能和形式向自然生成,而不是通过人工技术强势地改变自然。印度建筑师柯里亚设计的“管式住宅”,针对印度当地炎热的气候现状,利用“烟囱拔风”的朴素原理,通过设置室内庭园、在侧墙和屋脊开风口等方法,合理组织了水平和垂直空气对流,让住宅成为了自然的“拔风管”。皮亚诺工作室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实验室则依山而建,各功能空间随山势层层跌落,实现了与环境的完美整合。位于法国巴黎的阿拉伯世界研究院则采用主动适应的方法,通过建筑外表皮上两万七千多个印有伊斯兰图案的感光“快门”装置,对建筑的进光量进行精密调节。

3.2.3 可循环原则

长谷川逸子说,“建筑也和我们人类一样是大自然的产物,源于自然,也以死亡和毁灭回归给自然以更具深远意义的生命形式”。⑦约翰·莱尔等认为,地球生态系统是一个流动循环的体系,而工业化系统却是单向的线性流。他们提出了再生设计理论(Regenerative Design),即用“源—消费中心—汇”循环取代当前的线性系统,让前一流程的汇成为下一流程的源。⑧在上述工业废弃地景观公园中,荒置的码头、采石场、铁轨、矿渣、锈迹斑斑的设备,实际上都成为了循环利用的资源;在污染后的土壤中加入腐殖质和草籽,也能加速环境净化循环的过程;而在新建环境中对可再生能源、材料的大力推广应用,更使得建筑的部分或整体直接进入到这种循环,成为生态系统的有机部分。

4 结语

在海德格尔看来,人作为终有一死者被无端抛掷于这个世界,在生死两极之间孤独漂泊,正是建筑成为人的慰藉,它使人在世界定居、安顿下来。人只有珍视生命,善待万物,看护大地,让栖居之处如同诗歌般“在其恰恰经由自我显露而造成的外观中,召唤那自我遮蔽的东西”,⑨才能如荷尔德林诗句中所说,即使“充满劳绩”,但依旧“诗意地栖居于此大地上”。

基金项目:本文为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生态文化在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实践研究——以环境艺术设计为例》成果之一,课题编号:11YB364

注释

① 张楠,卿小英.简析生态美学视角下的环境艺术设计[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0(5).

②⑨白云.浅析建筑现象学原理及其在实践领域的应用[J].山西建筑,2008(3).

③⑦朱谨.建筑设计原理与方法[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9.

④ Stanley Abercrombie著.建筑的艺术观[M].吴玉成,译.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

⑤ 彭锋.自然全美:一个古老而全新的观念[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

篇6

论文关键词:装潢艺术 理念 中国文化

一、装潢艺术的设计理念

(一)实用性

装潢设计属于现代设计范畴。据有关专家研究,将现代设计划分为产品设计、环境设计和视觉设计。而装潢设计在这三大类设计中均有其重要的位置。现代设计又与建筑艺术、园林艺术、工艺美术等,共同构成实用艺术。因此,实用性乃是其题中应有之义。这就要求装潢设计首先要充分注意到不同人对不同被装潢物的不同实际需求。从总体上说,建筑艺术的主要-功能是避雨遮风,为人们提供舒适方便的室内空间场所。但不同的建筑类型,具有各自不同的使用目的,因而其具体实用性也就各不相同。例如,住宅楼的实用性主要是适宜人们日常的起居生活;剧院的实用性主要是保证观众充分欣赏演出;陵墓、纪念堂的实用性则主要是创造庄严肃穆的气氛。为了充分体现出装潢设计的实用性,就要力戒单纯片面地追险猎奇,防止浮华不实与奢侈浪费。

(二)美观性

装潢设计之所以被称作“装饰艺术”,顾名思义,是以美观性作为重要审美特征的。但是,作为一条设计原则,美观性要服从、服务于实用性,要做到实用性与美观性的完美结合,以实用性作为美观性的前提与基础,而美观性反过来又增强实用性。例如室内装饰布置就愈来愈引起人们的关注,从地面装饰、墙壁装饰,到花样繁多的灯具、琳琅满目的床上用品,乃至窗帘、家具、摆设的壁挂、观赏工艺品等等,都日益普及,进入千家万户,紧连你我他。Www.133229.cOm而且可以预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一趋势会更加明显。

装潢设计的美观性作为表现性空间艺术的重要审美特征,并不注重模仿客观事物的再现性,而是注重某种朦胧抽象的情调和意味,正如英国现代著名美学家克莱夫·贝尔所说:“这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也就是用色彩、线条、造型、图案等外部形式,来表达体现出一定的情绪、气氛、格调、意味。所谓“意味”,实际上就是一种朦胧宽泛的情绪或情感,也就是要表现出设计者的情感、风格和美学追求。

作为形式美,装潢设计的美观性,既包括色彩、线条、造型、图案等因素,又包括对称均衡、多样统一等形式法则。美观性既产生于形式美本身,又产生于形式美整体和各个部分之间的协调。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美观性的追求应与安全环保性相统一,绝不可以单纯为了美而危及到安全与环保。因此装潢设计者一是要牢固树立“安全与环保第一”的设计理念。

(三)民族性

世界上一切国家、一切民族的一切艺术,都以本民族的民族性作为生命与灵魂。装潢设计作为一种艺术设计,当然也必须以民族性作为一条重要的设计原则。仅以园林设计为例,我国的园林就与西方园林和阿拉伯园林迥然不同。我国园林与文化传统密切相关,许多园林都取材于古代文化、引用神话传说、借鉴文化典故、诗化自然风光,追求“诗情画意”。例如杭州西湖风景区中,就有大型的亭榭、楼阁、寺庙、园林等30余处,为风景如画的自然风光增光添彩。而其内部与外部的装潢设计,或楹联相对,或壁画相称,在色彩、布局诸方面,均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点。装潢设计的民族性,不是“为古而古”,而是“古为今用”。在这方面,有许多成功的典范,例如北京奥运会的“中国印”的图案设计,就是民族化的经典,也为装潢设计如何“古为今用”做出了表率。其中的篆刻艺术,为中国所独有,民族特色十分鲜明。而文字的人形的象形意义,又充满体育运动的特色。

二、中国文化对装潢艺术的影晌

设计离不开庞大的哲学思想,离不开悠远的民族传统,离不开当今文化的发展。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要素,每一个中国人所受的教育均以这三大要素为基础。倘若对这些基本思想缺乏深入了解,却试图透过设计来传递这种思想,那么这类设计作品将无任何价值可言。如香港著名设计师靳埭强的作品就具有庞大的东方哲学思想和浓厚的东方文化色彩。他的构图结构稳健、画面清丽,对于留白处理及和谐比例有着很深的造诣。作品色泽时而欢悦、时而雅致。立意隽永丽充满禅机。

中国联通公司的标志设计,符合人们对吉祥如意的心理期待。标志中的“中国红”是蕴含着中国人几千年情结的颜色。无形中又增加了企业形象的亲和力,进一步拉近了与观者的距离;“同心结”图案中的四个方形有四通八达、事事如意之意,六个圆形有路路相通、处处顺畅之意;标志中的十个空穴则有圆圆满满、十全十美之意。无论从对称性还是偶数的讲究来说,该图案都洋溢着古老东方民族流传已久的吉祥气息。

篇7

[关键词]绿色;设计理念;室内艺术设计

1绿色设计理念下的艺术设计

(1)循环利用原则。现阶段的室内设计摒弃了传统室内设计中追求中规中矩的设计样式,更多是在设计风格上追求现代化的理念和模式,打造出符合现代人审美标准和生活趣味的室内设计。在具体的设计中,为了确保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在设计过程中,强调装饰材料的分类放置和使用,通常将其分成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两种,对可再生资源进行循环往复的运用,在室内设计时始终贯穿和铭记绿色设计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促进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2)适度消费原则。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当今社会,室内设计成为了多数人不断消费的一种方式,许多人长时间居住在一种环境中,会缺乏新鲜感,他们不会通过购买新房来满足自己对全新的室内环境的需求,而往往会通过专修已有的房间,给自己的生活换一种情调,从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去变革室内设计。与传统的室内设计相比,室内设计中的绿色设计理念符合“以人为本”的设计要求,为居住者打造健康、舒适且安全的居住环境,从消费的角度来考虑,室内设计强调避免过度浪费,提倡适度消费,在节约开支的基础上尽量做到美观大方,符合不同居住者的个性需求。(3)生态美学原则。生态美学就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加入中国传统美学理念,从而使室内设计达到和谐、美观的效果。绿色设计理念并不是要将室内设计当成艺术品去呈现,而是尽量体现室内环境的简洁、大方、质朴及美观,保持自然设计之美,并实现设计与自然的结合,使居住者能在自己的家中感受到生态环境的魅力。

2绿色设计理念在室内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1)室内家具的设计理念。在室内设计中,家具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家具的整体风格决定着室内设计的档次,如有的人喜欢欧式风格,家具往往是欧美皇室家庭的家具样式,体现的是高贵典雅的气质;而对于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来说,室内设计往往采用木质的家具,可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了人们的健康考虑,通常家具应选择竹制品、藤制品等家具类型,因为此类家具的原材料不含有大量的化学成分,纯天然的绿色材料,对居住者的身体健康有着极大的帮助。同时,当今时代背景下,也有部分家庭选择纸家具,这类家具不仅环保,利于回收,同时具有较好的承载能力,可以满足人们的环保意识以及唤起人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2)室内空间布局的设计理念。在室内的空间设计中,一定要让居住者感受到一望无际、心旷神怡的感觉,因此现如今的设计中,大多都采用明亮的落地窗,尽可能的让居住者清早打开窗帘,能够感受到室外温暖的阳关和美好的景致,这不仅会影响居住者一天的心情,同时还能够提升室内环保的功效,展现出居住者的个性。如:在室内设计中,干湿的区域要明显分开,动静区域也要有所分离,避免家庭成员间的相互干扰,就好比书房不能紧挨着客厅,厕所不能挨着厨房等。另外,在坐北朝南的空间设计中,要运用物理学的知识去考虑空气动力学的原理,适当的降低南部室内的窗台高度,从而促进室内外的空气流通,提升室内环境的空气感,并有效的改善室内的空气,也是为了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有效提升居住者的体感舒适度,进而让居住者感到身心愉悦,心情舒畅。

篇8

[关键词]通识教育 艺术设计 基础教育

[作者简介]洪缨(1970— ),女,福建南安人,中国矿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设计教学中心主任,教授,研究方向为造型基础与平面设计;罗萍嘉(1977—),女,四川乐山人,中国矿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艺术设计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空间造型与景观设计;宁芳(1981— ),女,江苏沛县人,中国矿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工业设计系,讲师,研究方向为造型基础与工业设计。(江苏 徐州 221116)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立项研究课题“观念与创新:艺术设计造型基础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1JSJG275)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9—0181—02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科学技术、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精神品质的追求不断提升,艺术设计几乎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艺术设计专业的开设在各类专业院校和综合院校的本科教学中掀起了热潮。一方面,很多经过对专业长期不断积累和沉淀、基础扎实但专业结构却被自我定位的人达到了高等学校入学的必备条件;另一方面,又有一些人将此看做另辟蹊径的踏板,出发点呈现出非理性状态,学习不是出于对艺术的真正兴趣,通过短时间的突击训练考入大学,基础不牢固,入学后学习方向迷茫。从大局考虑,面对如此情况下急剧增加的各类学生人数,叫板上阵的教学目标如何实现,如何输送合格的毕业生满足社会实际需求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从具体实施情况分析,现代社会对人才教育的宽泛性要求不断加强,除了必备的专业知识的掌握,如何让学生有选择地汲取多种信息作为知识储备和能量转换源,在学习中搭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为将来超越本专业知识层面、拓宽就业范围做好必要的准备,这些都需要有科学的机制体系作为支撑。

一、通识教育对专业教育的实践意义

一是构建创新的教学体系。通过实践深化学生对基础造型理论的再认识,将实践和创新意识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培养高度个性化的、具有原创性的创新思维方式,进而使其由技能型向知识型发展。

二是构建创新的教学队伍。通过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探索切实可行的、可以激发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规律,在教学中建设一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的师资团队。

三是构建多元的教学模式。把传统的单纯局限在实践领域的教学内容,朝向重视对学生思想和观念的培养方向发展,以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设计实践与理论研究共同进步,为研究型人才的转化做好准备。

二、艺术设计基础教育中的泛化“通识教育”

曾任美国康奈尔大学校长18年之久的弗兰克·H.T.罗德斯认为,本科教育要提供通识性的入门知识,培养一种批判性思考能力和经过训练的好奇心以及一些特殊的技能。本科教育的目的是发展学生在一个选定的专业中判断、区分、参与和比较衡量的能力。因此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显得同等重要,也只有如此,教学工作才能得以正常进行,并为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和学有所成提供最基本的保障。

作为人文和科学教育结合的通识教育来源于古希腊的自由教育,19世纪著名的教育家约翰·亨利·纽曼认为,通识教育应该包括知识的整体概括、知识所依赖的种种原则、知识的范畴、知识的光明面和阴暗面、知识的优点和不足,以至于这种教育可以产生一种内在的价值,一种自由、平等、冷静、谦逊和聪慧的心智习惯。从表面看,这似乎是在进行一种道德教育,事实上,我们应该认识到,通识教育并不是反对专业教育,而是强调一种全面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还是见地的增长;不仅是品质的塑造,还是广泛的学科领域的信息接收,以及特定专业领域知识的提炼。通识教育的目的是融会贯通各个学科的知识底蕴之后对本专业领域的知识掌握及结构拓宽更加容易,这是一种全面的素质教育。

大部分艺术设计专业本科教学的课程体系表面上仍旧沿袭了前苏联模式,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组成,但是多年来内涵不断随各种情况而发生变化。今天,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学生必须在掌握本专业最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具有较强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强,不断追求新知,突破知识面过于狭窄的局面,充分思考与反思,汲取各学科领域中的多种知识养分,开阔思路,以广博的创意来源便于走出校门后有较强的生存技能。这就对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心智培育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艺术设计基础教育中的造型“通识教育”

艺术设计本就是造型的过程,是一个实验和实践的过程。包豪斯在教育的实践中就曾经强调教育的主体(即学生)要培养实际动手能力,解决实践能力强弱的问题,将动手和动脑的训练贯穿于设计的全过程。这一过程中,必须做到的是模糊专业壁垒的界限,突破狭隘的专业技能认知,使造型教育成为引导学生认识、学习、掌握和运用设计语言,培养设计意识和设计思维的重要通识教育课程。这不仅是对学生视觉商数的培养,更是智能商数的提高;不仅是造型意识的培养,还是科学训练方法的形成;不仅是单纯的造型基础训练,更为重要的是契合地切入将来的各个专业设计环节中。在造型教学实践中,强调适应泛化设计的基本造型能力训练,通过实践深化学生对基础造型理论的再认识,做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从而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将实践和创新意识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除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对造型元素和造型手段以及造型材料的主观表现训练之外,还要特别注重对学生创造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使其能够顺利转入各个专业的学习。

(一)造型通识教育的实际意义

造型能力培养是所有设计门类教学的基础,有关设计的形式美法则和创造性思维都是在造型实践活动中形成和丰富的,现代意义上的造型基础课程是从“包豪斯”的基础设计课程发展演变而来的。这门先后由很多著名现代艺术家参与的视觉研究课程,建立了以感知训练为核心、强化抽象思维活动和对空间的知觉性等新的训练模式。

当前,从社会生活方式到设计的内外条件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造型基础教育的总体趋势是建立培养学生高度个性化和原创性的课程体系,通过特别设计的课程,把不可能直接传授的设计感觉变成可教的实际内容。同时,当代对形式问题的研究已经拓展到与人类生存状况相关的多种经验领域和知识领域,基础造型课程也把学生的视线引向当代艺术的发展,以及诸多新出现的哲学思想和文化理论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已经成为刺激形式发展的非传统的崭新来源。以当下欧美流行的、全世界每年发行量超过700万册的立体出版物为例,这是一种从二维平面到三维空间,甚至语音、气味等多平台跨媒体结合的印刷出版模式,是整合了平板印刷术、机械装置、存贮卡和袖珍扬声器等因素,同时结合纸张工程学、机械力学等技术多平台跨媒体结合的特殊的艺术形式,简单地说,立体出版物是传统出版物视觉形态、表现媒介和创意思维的延伸与拓展,其多元空间理论涉及出版物设计基本理论、审美价值理论、纸张工程学、机械力学、多媒体技术、透视学等多方面,并受到社会经济发展因素的影响,从而决定了其跨学科、多视角的系统规划思想,呈现多样性与交叉性的特征。但我国的现状就是只有南方技术劳动力密集地区在为国外出版商做最底层的加工和印刷服务,创意、设计和结构的主动权都掌握在欧美设计师手中,而专业教育结构的狭窄造成的此类设计师的匮乏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立体出版物发行的最大瓶颈。这样架构在多学科交叉基础之上同时有着明显实践特征的设计行为过程,不是具备单纯造型功底和创意精神就可以实现的,必须本着多元、综合、深入、系统的出发点,从学科交叉的多维视角奠定造型教育的理论知识体系,拓展专业方向的外延范畴,

(二)造型通识教育的重点

一是标准化到个性化的转变。掌握造型基础课程的基本规律,界定研究对象,明确研究领域和研究存在的实际价值。从教学指导思想出发,通过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探索切实可行的、可以激发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教学模式;通过采用启发式、探究式的教学形式以及研究型、案例式、发现式、资源型、协作型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课题的个人能力。

二是主观性到客观性的转变。通过造型基础课程的改革,探讨如何把设计这一看似主观的自发过程,转变为一种可教的、可以被客观分析的内容。如何把个人对某一事物的感知用形式创作的方式表现出来并传递给受众相应的信息。

三是实践核心到学术主体的升华。注重对学生思想和观念的培养,把与人类生存状况相关的多种经验领域、知识领域以及诸多新出现的哲学思想和文化理论的研究成果,融入教学活动中,从而把传统的单纯局限在实践领域的教学内容,朝向重视对学生思想和观念的培养方向发展。

(三)造型通识教育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是突破封闭式教学形式,一生多师,多生多师,不同学科背景互动,师生交叉互动,构建开放的教学沟通平台,激发师生的创新思维,体现教学的艺术性;突破教师一言堂,组织学生进行课题对话和讨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探索过程,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以“学”为主,以“教”为辅,开展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变“指导”为“引导”,提高学生的自主实践和创新能力。通过实践深化学生对基础造型理论的再认识,将创新意识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培养高度个性化的、具有原创性的创新思维方式,进而使学生由技能型向知识型发展。

二是打破一般训练先简单后复杂、先技能后应用、先基础后综合以及分门别类的单一僵化的造型训练教学方法,转向以确立思想和观念的高度个性化的研究型教学方式,建构一种从创新思维整体性出发、集成式的训练模式。

三是教学中始终贯彻“学会合作,学会沟通,学会展现”这一思想,鼓励每一个学生参与到展示自己优势的教学环节中,互促互进,优势互补,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还学会了与人沟通、合作的技巧和方法。在这一过程中,除了强调个性的培养和发展之外,着重提出四点要求,即自我超越、系统思考、集体学习、彼此沟通,这样的团队协作互补形成合力、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各自优势。

四是引导学生对设计方法的自我反省,或对特定设计态度和方法的敏感性以及将特定设计态度和方法转换成课题设计的能力,为研究型人才的培育和成长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美)罗德斯.创造未来:美国大学的作用[M].王晓阳,蓝劲松,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2](英)约翰·亨利·纽曼.大学的理念[M].高师宁,何克勇,何可人,等,译.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06.

[3]顾大庆.设计与视知觉[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4]贾倍思.型和现代主义[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篇9

关键词: 剩余定理; 数字干涉仪; 解模糊; 测向精度

中图分类号: TN710?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373X(2014)15?0023?05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digital interferometer based on remainder theorem

LUO Bing, LIU He?zhou, LUO Jin?chuan

(East China Research Institute of Electronic Engineering, CETC, Hefei 230031, China)

Abstract: The system design, simulation, implementation and experiment conclusion of a multiple baseline digital interfero?meter which is under the condition of outside application are introduced to illustrate that the remainder theorem has a relatively rigid logic and accuracy for the application in interferometer design. To introduce the digital receiving technology into interfero?meter system to ensure the high performance is rational and feasible, and is in line with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electronic countermeasures, which makes the system design method is more significance. The ultra wideband digital technology is adopted to implement the interferometer with digital IF bandwidth of 400 MHz. It has been applied to a single station positioning experiment system, and its application effect is good.

Keywords: remainder theorem; digital interferometer; ambiguity resolution; direction?finding accuracy

0 引 言

测向(DF)系统在现代EW系统中主要完成辐射源到达方位(AOA)测量。在辅助分选捷变频雷达信号、区分位置靠近的通信辐射源时,AOA是一个不容易瞬变的分选参数,地位和作用度非常突出。常见的DF系统从技术实现上分,主要有比幅、比相(干涉仪)、时差、多普勒等几类。综合体积、重量、测向精度、检测能力要求、技术成熟度、适应面等诸多因素,干涉仪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测向系统。

干涉仪DF精度由最长基线对决定,同时受到相位差的量化误差、器件一致性不好引起的相位偏差、不完全的频率校正、接收机热相位噪声等因素的限制。传统的干涉仪采用模拟方式实现,也就是相位检测主要在模拟通道部分完成,仅就相关接收机部分带来的不一致性误差就可能达到9°左右[1]。这会对高精度干涉仪的设计在体积、重量、精度、方位频率覆盖范围方面的平衡带来较大的挑战。

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子系统的数字化已是大势所趋。为尽量避免模拟通道的弱点,接收通道目前的实现趋势是将数字部分尽量前移,以致在较高的频率和较大的带宽上替代传统的模拟变频器,这就是数字(或软件)收发技术。通道采用数字技术实现带来的一个便利就是可以较为精确的测量、控制和补偿模拟通道带来的许多不平衡误差,而且每个通道均可以成为独立有效的多用途通道,因为信号在数字部分实行分流不会对信号保真度产生影响。干涉仪采用数字接收技术实现无疑会大大提高通道的相位检测精度及补偿能力,极大地缓解剩余相位误差对干涉仪系统体积、重量、精度方面的限制,为高精度干涉仪小型化奠定基础。

为此,特介绍一个数字多基线干涉仪设计实现以及实际使用效果。

1 多基线干涉仪原理与设计

众所周知,干涉仪是基于相位的处理系统,存在一个频率、方位、基线长度变化条件下的相位与方位关联引起的360°模糊周问题并引起测向错误,需要采用多基线来解相位模糊,从而准确和最大限度地保障测向精度。

解模糊的基本技术手段主要有:整数倍多基线法、虚拟基线法、剩余定理等,扩展的方法则有立体基线,多体制辅助等[2-3]。其中剩余定理法算法支撑度稍高,设计技巧依存度就低,容易快速进入干涉仪原理设计阶段[4]。

如图1所示,干涉仪基线分别为[Dn(n=1,2,…,N),]波长为[λ]的信号对应基线[Dn]的最大不模糊视角为[arcsin(λ(2Dn))],基线[Dn]对应的解模糊相位差为:

[?n=2πDnsinθλ(mod2π)] (1)

图1 多基线干涉仪天线阵示意图

引入基线对应模糊数[ki,]则存在模糊的方位角表达式为:

[sinθ=knλDn+?nλ(2πDn)] (2)

当求解出模糊数[ki,]则[θ]就存在惟一正确的解,并可以用剩余定理求出。

实际情况在于存在噪声和误差,无法满足整数剩余条件,不妨引入:

[φn=?n+2πkn, n=1,2,…,N] (3)

假如[φ1∶φ2∶ … ∶φn=P1∶P2∶ … ∶Pn,P1,P2,…,Pn]为互质整数,则可求出理想解;噪扰条件下,可以求出一组比值为[k1∶k2∶…∶kn]的整数,与[P1∶P2∶…∶Pn]最接近,从而求出方位角[θ。]求解基本原理如下:

对于第[n]和第[m]个干涉仪有[(n,m=1,2,…,N):]

[Lmn=Pm(?n+2πkn)Lnm=Pn(?m+2πkm)] (4)

无噪扰条件下,任意[m,n]都有[Lmn=Lnm]成立。噪扰条件下,使得[Lmn-Lnm2]最小的[k1,k2,…,kn]则是正确解。解模糊的公式是:

[k1,k2,…,kN=argmink1,k2,…,kNn=2Nm=1n-1Lmn-Lnm2] (5)

通过搜索法得出方位角的最小二乘估计:

[θ=arcsinn=1N2πDnφnλn=1N2πDnλ2] (6)

引入相位干涉仪噪扰因子[vn,]角度估计误差则为:

[δθ=θ-θ=n=1N2πDnvnλcos θn=1N2πDnλ2] (7)

如果[vn]为独立同分布的,且方差为[σ2v,]则角度估计方差为:

[Var(θ)=E(θ-θ)2=σ2vn=1N2πDnλ2?cos2θ] (8)

如果相位差噪声[vn]的限制为[[-q,q],]为便于分析,进一步假设是一个0均值高斯过程且方差为[σv,]则正确解模糊的基本要求为:

[q

式中:[ξ]为概率调节常系数,取3可以得到较高的解模糊概率(99%以上)。如果希望正确率更高,可以取更大值,设计实践中需要均衡考虑。

噪扰条件下,[N]基线干涉仪测向的最大不模糊方位角需要[sinθ]的绝对数值控制范围为:

[qλDnPn,4q?i=1NPi-q?λDnPn] (10)

综上所述,拥有一套较为完整的多基线干涉仪设计控制手段。

为此,不妨设计一个三基线干涉仪。条件如下:频率覆盖2~8 GHz,测向精度1°(rms),方位覆盖大于60°,最短基线不能小于200 mm,假设噪声最大扰动10°,解模糊概率优于90%。

据上条件,定基线为(0.67∶0.5∶0.29)=(3∶4∶7)。

参考式(9),验证本设计可以满足解模糊条件,如果噪声扰动规律符合正态分布律,将获得超过90%解模糊概率。

参考式(7),基线确定的干涉仪最低精度和最高精度分别由最低频率和最高频率决定,选2 GHz和8 GHz代入公式得出两个频率点的最大测向误差(偏离法向30°处)分别为0.5°和0.1°,满足设计要求。

参考式(10),认为最高频率模糊周最大,通过核算发现在8 GHz条件下,相应的数字范围可以涵盖[sinθ]的值域。

进一步通过频率方位仿真验证以上结论,仿真图如图2,图3所示。

从仿真图可以看出干涉仪基线设计满足要求,并且呈现与理论分析相关联的特性:测向精度基本与相位扰动成反比,关系呈线性;解模糊能力也与相位扰动成反比例关系,但当相位扰动小于一定数值时,性能将呈现一个阶跃性提高,比如:相位扰动小于5°, 一定的设计条件下,解模糊性也会出现跳跃性的恶化,比如:本设计中相位扰动超过15°。

相关文献指出,相位扰动与系统的信噪比对应,一般说来满足SNR优于20 dB以上,系统精度和解模糊性能不容易恶化,仿真支持这个判断。

2 数字干涉仪系统实现简介

侦察系统拥有较高的精度和灵敏度在信息收集上往往处于有利地位。对于电子战侦察系统,则需要覆盖更多频段和大瞬时带宽,这就需要在高灵敏度和宽覆盖上折衷。为此往往引入超外差接收和信道化技术,数字接收机技术则是面向未来的电子战接收机[5]。

本系统天线采用平面螺旋天线,工作频段2~8 GHz;通道则采用超外差技术实现频段覆盖,采用数字中频率接收和数字信道化技术达到兼顾宽瞬时带宽和提高灵敏度、分流多信号的目的。系统实现原理框图如图4所示。

测向系统几个关键环节简要介绍如下:

天线阵由几个平面螺旋单元组成,平面螺旋天线是成熟技术,一般覆盖2~18 GHz,本系统根据要求定向开发2~8 GHz频段设计应用;射频(RF)通道分前端和变频两大部分组成,前端包括低噪声放大、开关选通、AGC等功能子构成,变频部分采用外差式接收技术实现便于频段扩展,射频通道的设计也具备2~18 GHz的频段扩展能力,输出中频(IF)根据ADC的能力选定为900 MHz。

系统采用“全数字”方式实现,中频(IF)带宽400 MHz,可以覆盖一部常规监视雷达工作带宽,具备较快的反应速度; IF选900 MHz,带宽400 MHz对ADC是个较大挑战,采样频率选1.2 GHz可以满足带通采样律和数字下变频(DDC)需求。

数字下变频(DDC)往往输出两路正交信号(I/Q),是零中频处理的数字实现方式,也是基带信号正交复处理的前提,在雷达通信领域广泛应用而成为通用技术。DDC常见实现方式主要有Hilbert数字正交变换、多相滤波正交变换、数字混频正交变换,由于实现原理上更加简洁明了,目前基本上采用数字混频正交变换实现,主流FPGA、DSP厂商均有标准模块调用。DDC的使用保留了模拟正交零中频处理的优点,避免了模拟电路在稳定性、对称性上的不足,特别是对于干涉仪这类对相位特性有较高要求的系统更有突出优势,不足之处在于对ADC和DDC的带宽和速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图4 干涉仪系统实现原理框图

信道化技术是电子战应用中比较常用的技术,可以兼顾侦收系统截获带宽和灵敏度要求,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规避多信号侦收处理上的难度。信道化带宽的确定则由常规侦察处理参数测量要求确定,经验值在20 MHz左右比较合理。典型的数字信道化结构如图5所示[6]。

图5 数字信道化信号流程框图

信道化信号流程图中[M]代表中频带宽内所分的信道化数目,加窗滤波是为优化子信道频率幅度响应和满足合理的带外抑制要求,加窗滤波实现的级数越多,则带外抑制和频率特性有可能做得更加理想,但级数过多将会消耗太多硬件资源,系统实现将会显得困难。根据IF实采数据带宽600 MHz,进行32信道化,则单信道带宽为18.75 MHz;采用4级加窗滤波,带外抑制可以达到52 dB以上,信道化滤波特性如图6所示。

3 外场实验结论

针对以上原理设计的系统,进行了全外场测向与定位实验,测向统计结果如图7所示。

选-30°~+30°每10°为间隔共7个方位进行抽样测向实验,保证SNR≥15 dB,每个方位进行全信道频点统计,测试结果得出如下结论:

测向精度:≤0.7°(RMS);测向模糊:≤6%(解模糊概率≥94%)。

图6 四阶滤波32信道的输出频响曲线(及其局部放大)

4 结 语

通过设计与实验,可看出干涉仪是一种几何结构比较紧凑的高精度测向定位体制,剩余定理能够解决干涉仪解模糊问题,其理论界定比较清晰合理,准确程度比较好。

采用全数字实现方式不但避免了在模拟通道进行相位检测带来的原始误差,而且最大程度上降低模拟电路带来的不稳定性、不对称性。系统对相位的检测精度基本上只受到数字处理位数和SNR比限制。数字实现方式可以轻易地进行数据分流,将测向和参数测量同时进行和综合,而无任何处理损失,也无须单独建立参数测量支路,既降低了系统复杂度也保证了处理增益。文献[1]中谈到的相位检测误差在全数字系统中将会降低至少几分贝,理想情况是接近无误差。

干涉仪精度和解模糊方面,从理论设计、仿真、实验均存在一定差距。从其理论分析可以看出,相关公式仍然存在不少的设计前提限制,某种意义上仍然是设计范围的一种界定和解决途径,这与干涉仪设计本身是一个优化问题有关。实验结论与仿真结论也有一定误差,SNR优于15 dB条件下,仿真测向精度优于0.4°,解模糊概率接近99%左右;实际水平测向精度只能达到优于0.7°,解模糊概率≥94%,均存在一定的损失。

实验存在的损失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解释:系统几何标校存在的误差有0.1°,干涉仪基线标定也存在一定的误差,最后,外场环境很难排除干扰和反射,SNR也有损失,而且经常会出现较大的干扰。干扰和反射条件下的系统运用是电子战领域需要认真面对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 D C 施莱赫.信息时代的电子战[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0.

[2] 毛虎,杨建波,刘鹏.干涉仪测向技术现状与发展研究[J].电子信息对抗技术,2010(6):1?6.

[3] LINPSKY S E. Microwave passive direction finding [M]. USA: John Wiley & Sons, 1987.

[4] 龚享铱.基于相位干涉仪阵列多组解模糊的波达角估计算法研究[J].电子与信息学报,2006(1):55?58.

篇10

【关键词】:机械设备,施工,劳动生产率,作用 ,思路,建议

中图分类号: TU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施工技术的不断进步,对施工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让施工企业在严峻的市场中生存,对机械设备的管理及使用也提出更高的要求。机械设备是企业进行各类施工生产必不可少的技术物质基础,是构成生产力的重要因素,是实现生产施工工业化的重要环节,要充分发挥机械设备的作用和机械设备在生产中的优越性,就必须加强机械设备的管理。机械施工作业质量的好坏,可以反映出这套设备性能的优劣,要想确保施工作业质量优良、可靠,就必须有优良的设备。高质量、高速度、高效益的机械设备,在生产过程中的成功管理,无疑将会有力地推动机械设备管理的水平和层次。在生施工产中如何才能提高生产中的机械设备管理水平,我想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科学调配,严格管理,提高管理水平;

严格管理,是提高机械操作人员的素质,加强机械设备的管理,建立健全机械设备的保养和维修及用工制度。操作人员每天跟机械设备打交道,他们是否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尽心维护保养,对设备状况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要求专职修理部门和修理人员,必须严格按规程对设备进行保修和维护。机械设备的管理应贯彻预防为主、修养并重的原则,机械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尽量避免发生机械故障,以免影响生产和危害操作人员人身安全。因此,机械设备应遵循先维修后生产的原则,不断完善管理制度,挖掘内部潜力,充分调动操作人员的积极性。为了提高管理水平,首先,采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制定科学的管理措施,并配套相应的规章制度。其次,严格执行分配制度,在工作中引入竞争机制,建立设备保养奖惩机制,多劳多得使人心安定,工作积极,同时对涌现出的先进生产者、技术革新者大力宣传,并给与一定的物质奖励,使人们形成一种争先进、当能手、爱企业、愿给企业献计献策、为企业争光的好风气。

二、强化管理制度,努力提高机械设备的管理水平;

高效机械设备的管理就是在全体企业干部职工共同努力下,通过对生产目标的管理、生产要素的管理、生产程序的管理,使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充分发挥各个部分的作用,并及时处理好生产过程中的各种矛盾,达到高效、优质、文明、安全的生产。施工生产中,周密的组织计划,配套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机构是进行高效管理的重要条件。对机械设备,我们通过经常性的检查,可以全面掌握机械设备的使用状况和磨损情况,及时发现和消除设备隐患,针对检查所发现的问题,提出设备的改进和维修工作措施,有目的地做好修理的各项准备工作,提高修理质量和缩短修理时间。

在施工生产中,按检查时间间隔的不同又可分为:

(1)、每日检查,通常在施工作业前,机械设备没有运转起来之前由操作人员进行检查;

(2)、定期检查,按照使用和保养所制定的检查计划,定期由专职维护人员会同操作人员进行检查;

(3)、年终检查,经过一个使用周期,设备的许多零部件必须拆解检查和维修。要想提高机械设备的管理水平,首先让大家明白设备的工作原理和正确操作使用方法,然后让工作人员明确自己的目标责任及奖惩办法,因为机械设备的保养是机械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是一项预防性工作,让其明白保持良好的技术状况的机械设备,有利于机械设备的正常生产,能够提高机械设备运转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可以大大减少机械故障,避免出现机械事故,减少零件的磨损,并可以延长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节约零部件消耗,降低设备成本。有些机械零部件磨损较快,除了要求操作人员每天开机前的例行检查外,还需要加强对设备定期不定期的保养和维护。

三、 增强和完善业务能力,充分调动设备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在管理机械设备的时候,不能在企业生产中只讲效益,只抓质量,忽视了安全生产,这样做势必会给企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强化质量,重视和加强安全施工生产也是我们生产企业势在必行的重要趋势。作为机械设备管理人员,不能忽视安全检查,要把责任事故由事后处理变为事先预防,把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在设备的维修和使用过程中,我们都应主张降低损耗、节约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不管怎样的制度和措施,管理过程中都需强化我们的管理,充分发挥各部门的作用,使各部门相互协调相互合作,提升整体设备管理水平。

四、不断学习新技术,努力完善设备保养和维修制度。

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新技术不断出现,设备也在不断的更新,这就要求我们管理机械设备的同时也要不断的学习先进的管理手段。设备维护和维修是相辅相成的,机械设备良好的保养维护,能防止设备过早磨损和遭受意外的损坏,但不能阻止设备正常的磨损和损坏,因此对机械设备不但要做好经常性的保养维护,还必须进行及时修理。机械设备的修理一般分为小修、中修、大修。小修一般是无计划地临时安排的修理,其目的是消除操作人员无力排除的突然故障,或是个别零件的损坏,或一般事故性损坏的问题。保养是预防机械设备故障和损坏,而小修是排除机械故障和修理损坏件,它们之间有内在联系,互相影响。保养不好,小修就会增多,小修作业中必须要做好有关保养工作,中修是更换与修复设备的主要零件和数量较多的其他磨损零件,其目的就是对不能继续使用的部分总成进行大修,使整机状况达到平衡,以延长机械设备进行全面的解体检查修理,保证各零件的质量和配合要求,使其达到良好的技术状态,恢复动力性、经济性、可靠性和精度等工作性能,以延长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

现代企业中的设备管理要大力推行先进的现代管理手段,不断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不断的积累先进的管理经验,从而建立健全相关配套的各种规章制度,完善管理机制。随着我国市场的逐渐开放,国外的新技术,新装备的出现,我们的管理模式必然会发生变化,我们必须不断地总结经验,探索、创新出新的管理模式,这是我们的设备使用企业在市场上有立足之地的必由之路。完善机械设备的管理体制及企业良好的工作环境,能使我们的企业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推动我们企业朝着更高、更好的方向发展,这是我们设备管理者面临的又一个新课题。

【参考文献】

沈永刚. 现代设备管理 .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