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美育教育范文

时间:2023-10-17 17:37: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孩子的美育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孩子的美育教育

篇1

在美国,餐桌教育是育儿内容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相比于中国人把喂饱孩子放在首位,他们更重视“吃饱”以外的其他事情。

大多数美国孩子从两岁起开始学习用餐礼仪:吃饭细嚼慢咽,不能发出声音,刀叉不能敲盘子,即使不小心发出声响,也必须跟在座的所有人说声“对不起”。在餐桌上照顾别人的感受,是美国孩子很重要的一课,除了不影响到他人就餐,还要考虑到他人的感受,因为喜欢某道菜而放肆吃,这是不被允许的。大一点的孩子还会帮助父母做一些餐前准备,餐后收拾,减轻父母负担的同时,也让孩子有一种家庭参与感,学到一些接待客人的餐桌礼仪。

这一点对于中国父母来说会觉得不可思议!几乎每个中国孩子都明白:“我现在不吃也不要紧,反正家里的厨房24小时为我开着,我饿了自然会有人给我东西吃。”他们没有主动进食的概念,也不会遵守严格的用餐时间,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父母常常抱怨孩子不爱吃饭的原因。

对于美国人来说,餐桌不仅仅是教育孩子的地方,更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的最温馨场所。美国父母非常重视与孩子的就餐时光,无论平常百姓还是国家总统,都会把和家人的团聚看得比任何事情都更重要。下班回家后,每个人都急匆匆地往家赶,为的就是一家人能围坐在餐桌旁,享受一顿愉快的晚餐。

可能我们很多父母都没有意识到,一家人一起准备、一起享用、一起交谈是多么幸福的事情。中国人的早餐内容丰富,却很少和家人一起享用。我们经常在早餐摊上吃,或者把早餐打包带走。即使在家里吃,也经常是孩子吃饭,妈妈忙着收拾书包。于是,美好的早餐时光就这样被匆忙消耗掉了。美国人的早餐很简单,各种麦片圈圈泡在牛奶里,就是一顿。但是,一家人一定要坐在一起,慢慢享用。尤其是周末的早上,爸爸坐在餐桌旁看报,妈妈给每个人的盘子里放入一个鸡蛋或几片培根,孩子们给每个人的杯子里倒上橙汁,这是很常见的场景。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家人在一起聊天、谈心、说笑,美好的一天就从那一刻开始。孩子从餐桌上学习到互相协作的精神,感受到彼此之间的默契,享受吃饭的乐趣。更重要的是,比起一顿美味精致的早餐,他们更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与父母的沟通和他们之间的那份亲密无间。

篇2

在美国,从能够拿起勺子起,孩子就开始自己吃饭了,尽管会弄得满身都是,父母也不在意。到孩子1岁左右时,父母喂饭的工作基本结束,孩子得自己把自己喂饱。这样的场景经常可见——父母把孩子放在餐椅里,拿来食物,然后就走开了。等到时间差不多的时候,父母再过来收拾,就算孩子没吃完也是如此。

很多孩子从1岁多开始上日托班,就得自己吃饭。十多个孩子坐在一起,统一开饭,等时间到了,东西就会被收走。孩子想不想吃,吃多还是吃少,都由自己决定,父母看不见也管不了,更不会因为他没吃好而回家后给他加餐。

我的邻居家有两个男孩,他们非常调皮,总在打打闹闹。但是,他们在吃饭时非常守规矩,即使玩得正起劲,只要妈妈说吃饭,他们就马上洗手吃饭。我很好奇,问邻居怎么做到的。她笑着说:“饿过几次之后就懂了。”当他们玩着玩着忘记吃晚饭时,她就问:“你们确定不吃晚饭吗?”他们抬起头来说:“是的。”她又说:“那从今天晚上到明天早晨都不能吃东西,同意吗?”他们坚定地回答:“同意。”等玩兴过后,他们开始饿起来,问妈妈能不能吃东西。她说:“我们已经商量好了,今天晚上不能吃东西。”他们央求道:“只吃一块奶酪,就一小块,也不行吗?”她说:“抱歉,不行。”于是,两个男孩就饿了一个晚上。经过几次之后,他们就懂了,吃饭时间不吃饭,过后就没有了,只能由自己来承担当时的决定所带来的后果。

中国家庭的厨房永远是忙碌的,孩子如果不吃,饭菜也会在那里随时准备着,还会有人催着去吃。像这样经常被迫进食的孩子,怎么会有饥饿感呢?

在中国家庭的餐桌上,总有人不停地给孩子夹菜,吃多少肉,吃多少蔬菜,就算不爱吃也得吃下去。美国的父母也注重孩子的饮食均衡,但是他们不会强迫孩子吃。如果孩子对某样菜非常爱吃,对其他菜却视而不见,父母就会把那样菜收起来,其他的菜由孩子自己决定吃还是不吃。如果孩子说吃饱了,他就可以马上放下刀叉,离开餐桌,父母绝对不会要求他再吃一口。

与“放手让孩子吃饭”相反的,是美国家庭严格的“餐桌礼仪教育”。从孩子上餐桌的第一天起,父母就开始帮助他学习良好的进餐礼仪,比如之前提到的“如果孩子只爱吃某样菜,父母就会把那样菜收起来”,一方面,这是因为偏食会让人营养不良,另一方面,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的吃法也是自私和缺乏礼貌的表现。

篇3

美国一家媒体总结了美国家庭中父母教育子女健康成长的12条基本法则。

归属法则:保证孩子在健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

希望法则:永远让孩子看到希望:

力量法则:永远不要与孩子斗强;

管理法则:在孩子成年以前,管束是父母的责任;

声音法则:尽管孩子在家里没有决定权,但是一定要倾听他们的声音;

榜样法则: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

惩罚法则:这一法则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和报复心理,慎用!

后果法则:让孩子了解其行为在现实社会中可能产生的后果;

结构法则:教孩子从小了解道德和法律的界线;

法则:尊重孩子对世界的看法,并尽量理解他们;

“20码”法则: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父母与其至少保持20码(1码等于0.9144米)的距离;

“四何”法则:任何情况下都要了解孩子跟何人在一起、在何地方、在干何事,以及何时回家。

孩子你慢慢来 龙应台

“阿婆,我要这一束!”

黑衫黑裤的老妇人把我要的二十几支桃红色的玫瑰从桶里取出,交给小孙儿,转身去找钱。

小孙儿大概只有五岁,清亮的眼睛,透红的脸颊,咧嘴笑着,露出几颗稀疏的牙齿。他很慎重、很欢喜地接过花束,抽出一根草绳绑花。花枝太多,他的手太小,草绳又长。小小的人儿又偏偏想打个蝴蝶结。手指绕来绕去,这个结还是打不起来。

“死孩子,这么慢!赶紧的,客人在等着呢!”老祖母粗声骂起来,还推了他一把。

“没关系,阿婆,我们时间很多,让他慢慢来。”

安抚了老祖母,我在石阶上坐下来,看着这个五岁的小男孩,还在很努力地打那个蝴蝶结。绳子穿来穿去,刚好可以拉的一刻,又松了开来,于是重新再来;小小的手捏着细细的草绳。

淡水的街头,阳光斜照着窄巷里这间零乱的花铺。

医院里,医生正在响亮的哭声中剪断血淋淋的脐带;鞭炮的烟火中。年轻的男女正在做永远的承诺;后山的相思林里,坟堆上的杂草在雨润的土地里正一寸一寸的往上抽长……

篇4

不知不觉来到了这所学校已经三年了,当初的新鲜感,早已被那大量的强化训练题所吞噬。虽然减负的声音已经响彻云霄,但他以名存实亡了。

爷爷奶奶们常说我们这一代是生活在糖水、蜜罐里,其实,我们每天都要承受着分数、名次的压力,每天都生活在“水深火热”的生活之中。我们不停的往书山上爬,在题海里游,当我们爬累了,又累了的时候,却找不到歇脚的地方。

我记得老舍下生说过“考而不死岂为神”,现在细细向来的确有道理。

但我们还在幼稚园时,就已经拿到“一只猫+一只猫=二只猫”这样的题目交给老师换分数额。当小学生告诉你,这次考试些什么样的开头和结尾可以拿到高分的时候;当中学生告诉你,这次考试写那些古文时;当高中生告诉你,要背多少万的复习提纲,你才可以挤过万人近军的独木桥,而顺利到达象牙塔时……中国的教育家,看看你们的学生不是已被考成“神”了吗?

最近,我经历了一次卷子的“覆盖式轰炸”之后,才发现觉得老师们用粉笔在黑板上发出的“吱吱呀呀”的声音,比舒伯特的小夜曲,更有催眠的作用。但是,下课后很多同学还是为在我班那个“标准答案”身边,你不能不说,这就是“考”出来的气势。

中国的教育家,您听见吾辈的“狂言”,应该不发现中国应试教育的弊端了吧。

当前,摆在莘莘学子面前的数、理、化大山仍在与日俱增,现代的学子们虽然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的人憔悴”的信念,但是现代的“愚公”们已不像当年的老愚公那样幸运了,老愚公至少有子孙后代的帮助,而现在的“愚公”们呢?

篇5

关键词 数字媒体艺术 课程改革 实践教学体系 跨界融合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2.044

The Research and Constructing of Teaching and Practice

System of Digital Media Art In Hoai University

MENG Xiangbin, LOU Lilv, ZHANG Heng

(School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Hohai University, Changzhou, Jiangsu 213022)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discipline of digital media art under the college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On the ground of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gital media art and the constructing system, we built the teaching and practice system of digital media art which is fit for the environment of college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actions and methods of training program of digital media art in Hohai University,in which we combine the preponderant subjects of Hohai University and reflect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ater conservancy.At the same time,the original training program is optimized in order to adapt the market demands for talents.

Key words digital media art; curriculum reform; teaching and practice system; discipline fusion

1 目前国内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发展现状

近几年随着国内互联网、电子商务、CG产业及移动游戏娱乐产业的快速发展,国内对相关领域的设计人才需求呈现出井喷的趋势,传统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行业的发展要求从业人员综合具备多种素质能力,培养具备良好科学素养及艺术审美能力,既懂技术又懂艺术的复合型创意人才,便成为了各设计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

从2000年开始截止到目前,全国共有253所高校设立和数字媒体相关的专业。这些专业在建立之初大多设立在计算机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或媒体与传播学院,但该专业的交叉性一度使数字媒体专业处在一种悬浮状态。2004年教育部在本科目录外新增“数字媒体技术”(080628S)和“数字媒体艺术”(080623W),从专业归属上来看两个专业均从属于电气信息类。①而在2012年教育部公布的本科专业目录中,又将“数字媒体艺术”与“数字媒体技术”两个专业严格分开,将数字媒体艺术划归到艺术学下面的设计学类,而数字媒体技术则保留在工学下的计算机类中。专业目录调整的情况反映出社会与高校对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认识上的混乱。从全国各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目前的办学情况来看,普遍出现的问题为专业办学时间短、课程设置结构混乱、师资队伍薄弱、办学无特色、同质化倾向严重等。

2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特点及构成体系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研究对象及时代背景决定了其所具备交叉性、融合性的专业特点。数字媒体艺术融合了美学、艺术设计理论、计算机与信息科学、社会学、认知心理学、工业设计、软件工程等多学科领域知识(见图1)。通过研究分析数字媒体艺术的内涵及交叉学科,可以为我们设定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了解数字媒体专业人才专业知识体系结构奠定基础。从数字媒体对象的表现形式来看,其表现形式超越了传统的报纸、杂志、电视等传播媒介,以互联网、移动设备、交互媒体为主要载体。传播内容突破了传统媒介以文字、图片为主的表现形式,而更多的是采用图像、动画、视频、游戏,这类传播内容相对于传统媒介而言体现出信息量大、互动性强、传播速度快等特性,其实现则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②因此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的技能要求与知识结构必须围绕上述分析来展开。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知识与能力体系应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艺术设计基础。学生应该具备采用新媒体形式进行艺术创意表现的能力与审美能力,具备数字内容艺术设计的基础。(2)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基础。掌握了解最新的信息技术及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数字媒体创作的能力,了解工程师的思维模式并能与之进行良好的沟通。具备整合多领域人才,进行项目设计管理的能力。(3)传播学及心理学等交叉学科知识基础。了解市场需求,熟悉数字媒体传播形式,能有针对性的应用相关知识进行推广传播。

图1 数字媒体艺术与其他学科的相互关系

3 河海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教学现状

河海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设立在河海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正式创办于2007年。河海大学的教授、专家和科研人员早在90年代后期就开始了水电站建设的多媒体演示动画研究、航道疏浚的虚拟仿真研究、三维动画软件插件关键技术研究,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科研和师资基础。经过七年的办学实践,在取得丰硕教学成果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1)由于在2012年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调整以前,“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在本科专业目录归属上属于电气信息大类,因此所招收的学生为理工科出身。大多数学生在刚入学时普遍对本专业理解错位、信心不足、内心茫然。(2)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学科建立之初课程体系相对独立,既无法借鉴利用河海大学优势学科的平台,又不能体现河海大学水利行业特色,因此需要进行课程改革。(3)从学生评价体系上来看,有些地方与理工科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相互冲突,需要在评价体系做出相应调整,以符合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学规律。

4 我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学实践体系的改革举措

从国内外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教育教学现状来看,未来的发展趋势必然是:(1)依托各校风格与优势学科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2)在教学模式上以项目案例为导向,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与创新精神;(3)在强调专业技能教育的同时,注重艺术基础理论、设计通识类课程的教育,在本科教学上实现厚基础、宽口径。(4)利用不同院系间的优势互补,实现兼容并蓄、跨界融合的创新教育思维。

因此,我们针对本专业的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等采取了以下改革措施:

(1)从研究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学科内涵、研究对象、与其他学科间的相互关系、知识范畴、能力要求等方面入手,理顺思路、明确定位,构建符合艺术教学规律体现河海大学自身办学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③通过教学改革,对原有的数字媒体艺术培养方案进行了重新的定位,结合河海大学的学科特点以及常州市地方产业特色,确立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今后的培养方向:以水利为特色,培养服务于信息及数字文化创意产业的交互设计、虚拟仿真方向的设计人才,引导学生进行与水相关的创新设计,实现数字媒体艺术与水文化的对接。

图2 校内外平台资源与重点研究方向

(2)分析可结合的校内外平台及教学团队资源,最大限度将身边的优势资源整合利用,重建与之相关的课程模块,强化相关研究方向,建立能够体现河海大学水文化特色的数字媒体艺术教育教学体系结构(见图2)。通过专业课程改革与实践教学,与校内优势资源平台建立联系,通过这种跨平台与跨专业间的交流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④目前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密切相关的平台资源有机电工程学院疏浚技术虚拟仿真实验室及其教学团队、物联网学院计算机图形学及虚拟现实科研团队。依托这些科研实力雄厚的平台与教学团队,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必能取得长足的进步与发展。从校外的平台资源来看,结合常州创意产业基地,以学生实践为核心,实现教学、科研、服务产业与社会三者的有机融合。⑤

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及转型需求,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培养方案将核心课程整合为两大模块:信息与交互设计(交互电影,交互APP,用户体验与交互设计,信息可视化设计,虚拟与仿真设计);影像与非线性编辑(动画与CG视效,水利工程仿真设计)。这种培养模块既体现了工科背景下的数字媒体专业特色,又突出了河海大学以“水利”为特征的办学特色。

(3)将工业设计、数字媒体艺术两个专业统筹考虑,在设计理论、基础专业技能、美学及艺术史、社会学研究方法与认知心理学等设计基础通识类课程模块上实现统一。目前现状是两个专业在基础专业技能方面的课程达到了较好的统一,但由于忽视基础艺术设计理论与设计史的教学、受本科教学职业化倾向思想的影响,相关的基础通识性课程开设得非常少,大量的软件技能教育充斥在三四年级的本科教学中。⑥即便是现在已经开出的设计理论基础课程,虽然授课内容一样,但由于课程名称、授课学期不一致而无法统一。我们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改革。

(4)强调基础教育、设计通识教育并不意味着不重视学生的专业就业方向。在解决上述三点问题的基础之上,我们调研分析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所面向的就业行业,根据行业要求调整三四年级专业课程。做到重点突出、特色鲜明,分出大概2~3个与具体的就业相一致的方向,去掉与之无关的专业课程,明确专业定位。

5 结束语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伴随着信息产业、创意产业发展而生,新媒体发展的趋势强调跨界融合,设计学科的发展离不开人文学科、自然学科及工程技术的支持。与此同时,数字媒体艺术教育也应紧随时代潮流发展变化。只有不断变化发展的学科才具备巨大的发展潜力与生命力。专业创办环境、学校自身优势特色、周边产业环境的不同,决定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不能是单一的、一元化的“一刀切”模式,各学校应该结合自己本学校的特点与优势,培养能适应时代需求的特色人才。本文作为河海大学的教改项目成果,在探索具有河海大学水利特色的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培养方案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同时也为与本校情况、环境相类似的院校创办培养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提供了参考经验。

项目基金:河海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艺术类(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学课程与实践体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XZX/13A001-O1)

注释

① 李四达.数字媒体艺术教学模式探索[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012(4):1-5.

② 李四达.数字媒体艺术教育探索[J].装饰,2008(11):100-101.

③ 候薇.基于SWOT分析的高校数字媒体教育研究[J].黑龙江高校研究,2011(2):150-153.

④ 胡杰,冉学平,秦明忠.构建数字媒体教育“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3):270-272.

篇6

[关键词]素质教育;音乐教育;音乐教育功能

音乐是表达情感的艺术,它可直击人的心灵,叩开人们心底的感想。音乐除了给人美的感受外,对学生良好道德风尚的培养还有很大的帮助,对儿童智力的开发具有很好的效果。因此,音乐在素质教育中就有了美育、德育、智育的功能。只有热爱音乐、懂音乐,并具有一定音乐素养的人,音乐对其而言才有存在的意义。在不懂音乐、不喜欢音乐的人们面前,再动听的旋律也是毫无意义、全无欣赏价值的。从审美角度来讲,即审美主体的音乐欣赏能力,对审美客体的价值有重要作用。当然,审美客体本身的价值也必须存在,否则,审美便无从谈起。音乐审美教育是提升审美主体的音乐欣赏能力,提升审美主体对音乐世界各种现象的感知与辨别能力。我们生命中总会有一些不受理性掌控的感性化因素存在,而音乐审美教育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因感性带来的弊端。通过一定的引导方式,引导审美主体向着积极、阳光的方向发展。拿幼儿音乐启蒙教育来说,学习音乐并不是理论知识的灌输,而是听、读、说、唱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儿童拥有一对善于聆听的耳朵、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以及一颗善于体察世界的心灵。音乐启蒙教育,是启蒙孩子学会发现、找寻世界的美,提升儿童的感知能力,进而在音乐教育中输入德育内容,教育孩子团结友爱、尊敬师长、团结互助;同时,音乐启蒙教育提倡在游戏中感受音乐,因此对于儿童智力的开发实有裨益。这也是幼儿教育机构在当下发展十分火热的原因之一。素质教育的实施可提升人们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对学生各方面能力均有一个全面的提升。从音乐对幼儿的功能作用来看,音乐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一、音乐在素质教育中的美育功能

美育即实施美的教育,个体的审美观点各异,美育要在宏观的整体上对个体审美进行调控,以保证个体审美观点在整体发展的大方向上保持基本的一致性。古希腊哲人十分重视音乐在美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西方音乐自产生之始就一直追寻着和谐的音响,伴随着西方历史文化的变迁,音乐对于和谐的认知也发生着很大的变化。而和谐在教育中又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故而音乐在素质教育中的美育功能在西方是有着悠久的历史的,且对人们性格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音乐是其中重要的一门课程。音乐的要求如果是尽善尽美,那么对人的要求也会十分严苛。音乐越是追求“和”,人们在对音乐的训练过程中也会体会到“和”的力量,长此以往,音乐的功能便会如“随风潜入夜”一般,“润物细无声”。这种影响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辨识的,也不是在短时间内就能够速成的,它需要在素质教育中长久的积累、渲染。音乐在素质教育中美育功能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其是通过听觉、视觉来辨别善恶,凭借的是感官去感知社会,是将理性因素贯穿于感性之中,通过感性化的方式让人们接受理性化的内容。理论性知识难免枯燥乏味,但在音乐美育的实施过程中,理论性知识点的纯叙述是十分少量的,大部分的音乐美育教育都是在聆听、演唱、游戏中完成。无论接受者是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年龄层次,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都是通用的,实施手段可能略有不同,但总体的中心思想不会变化。例如,幼儿音乐教育上就以游戏感知多一些,青年音乐教育会以欣赏感受多一些,老年人则是理论与实践并重,欣赏加上简单易学的游戏,美育的效果就会更好些。

二、音乐在素质教育中的德育功能

运用一些音乐手段进行引导式道德性教学,要比纯书本理论的叙述更容易为人接受。从素质教育的角度说,无论是学校还是校外的音乐教育机构中,音乐的训练都是以群体性教学为主,只有艺考生或者艺术特长生才会有一对一的针对性训练。“集体”意识的训练对孩子的成长尤为重要,在“集体”的生活中,孩子们会有意识地去了解自己在团队中的排名以及别的小朋友对自己的喜欢程度,孩子们会尝试在与别的孩子交往中衡量自己的影响力,并会在团队活动中缔结友谊;良好的集体的训练,会让孩子们形成一定的“归属感”,他们之间会经历矛盾并得以解决。通过一系列音乐方面的训练比如管弦乐、合唱等等,孩子们会体会到合作的好处,同时在集体式的训练中,孩子们在遭遇矛盾、化解矛盾的过程中,会接受别的孩子的优点和缺点,有意识地对优点进行模仿,对缺点进行谅解和接受,逐渐学会了宽容,并感受到了宽容的魅力。以管弦乐为例,无论是校内组织的管弦乐团,还是校外各种机构成立的管弦乐团体,孩子们在乐团中的需求都是一致的。孩子们会在乐团中寻求与其他孩子的联系和共同点,找寻自己的伙伴,这对儿童人际关系的培养有着很大的帮助,是帮助儿童树立自己的人格,形成良好形象的大好机会。孩子们渴望在集体的环境中表达自己的感受,并获得一定的认可,并会将自己在乐团中的经历讲给自己的父母、老师。在有的教育机构中,孩子们在进行乐队训练时,父母往往能够在教室门口或走廊或另外一个教室中看到自己孩子的身影,于父母而言,这是了解自己孩子优缺点的一次机会。更为重要的是,乐队的训练过程讲求的是纪律、节奏速度的统一、乐器间音色的配合,孩子们在这样的训练中逐渐会知道自己什么样的演奏能够获得指挥老师的表扬,什么样的演奏会让其他孩子对自己注意进而提升自己的影响力,自己什么样的行为会招致指挥老师的反感,什么样的行为是正确的,什么样的行为是不可取的。当然,这里有一个必要前提,即音乐机构或学校进行的乐队训练是健康积极向上的。在健康积极的乐队训练影响下,孩子们会逐渐学会倾听他人演奏的声音,进而在生活中会倾听他人的意见;会逐渐学会配合其他声部调整自己的演奏,让自己的演奏与集体融为一体,进而在生活中学会融入集体,在集体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因为音乐是时间性的艺术,对孩子形成良好的时间观念有一定的帮助;更因为乐团是集体训练,孩子们在集体演奏时会学着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自觉地向良好情绪靠拢。演奏乐观、活泼的管弦乐曲目,会培养孩子乐观向上的性格。当下,从素质教育中极力推广管弦乐来看,音乐在素质教育中的德育功能显而易见。在中西方音乐文化比例极其“不协调”的社会环境中,在素质教育中推广民族文化显得尤为迫切。我国的民族器乐、民间歌曲、民族舞蹈是有着很强的历史文化价值以及欣赏价值的,其与西方音乐完全是两种不同的体系,应该在音乐教学中得到平等对待,但当下似乎与此相反。音乐教学中过多深入西方音乐的概念,这样的教学会让孩子们在最初的教学中就开始忽略我国的民族艺术,照此发展是件非常危险的事情。故而,大部分的学校以及社会教育机构都在“重拾”我国本土的民族音乐,在本土民族音乐的渲染中,孩子们会在幼时对我国音乐文化形成一个更为全面的认知,提升民族文化自信。我国传统民族音乐中,“尊师重道”“和而不同”等传统道德理念与音乐旋律结合得十分巧妙贴合,在向学生教授传统民族音乐时,这些传统道德理念也会不自觉地对学生形成影响,对素质教育的实施也会有良好的作用。

三、音乐在素质教育中的智育功能

智育,就是培养学生对客观事物的反应能力,以及对问题的处理能力。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评价是否准确,对问题的认知是否完善,处理是否得当,都体现着智育的作用。音乐是听觉艺术,早期的音乐启蒙训练中,都会训练孩子对音符的反应速度以及准确率。音乐的众多科目中,不同的科目训练着孩子不同的能力,从整体上,无论训练哪个科目,对孩子智力的提升都有很大帮助。视唱练耳是音乐的基础性学科,可以说,是音乐入门必学的科目。视唱练耳训练的是孩子们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判断能力,在后期掌握良好的情况下还会训练孩子节奏、旋律的创编能力,培养创造力。声乐是训练孩子唱的技术,锻炼的是孩子表达情感的能力。器乐是锻炼孩子手指的技术,管乐还增加了气息的技术,锻炼的是孩子肢体协调性,引导孩子学会用肢体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无论是视唱练耳、声乐,还是器乐,在最初锻炼的都是孩子的反应能力,锻炼孩子在看到乐谱的时候能第一时间反应出音高、时值,能够用适当的音色音量来演唱,能用准确的手指技巧来演奏,孩子的眼睛与声带、气息、手指在训练中能够达到统一一致。这样一套训练下来,孩子的反应能力会得到很大的提升,智育也就不言而喻了。拿创编节奏、旋律这一教学环节来说,视唱练耳课可以教学,声乐课可以引导孩子自主创作旋律演唱,钢琴课可以引导孩子自己创造旋律来演奏。无论是什么音乐科目的教学,都会在一定程度上训练孩子的记忆和思维能力、想象和创造能力。拿视唱练耳课来说,一定程度的教学过后,教师会引导学生进行节奏和旋律创编。时间一长,孩子们对这样的教学训练非常熟悉之后,老师又会引导学生进行旋律记忆并背唱、默写下来,这间接锻炼了孩子的记忆能力;当孩子再次接触到节奏、旋律创编的时候,教师会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创编上的规律性,并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规范创作的一些基本原则。这样的教学方法,从实践的角度来看,是收到过良好的效果的。因为,孩子的想象天地非常丰富,他们需要将自己的想象通过一定的手段释放出来,并加以提升。声乐演唱要求孩子背谱,钢琴演奏更需要孩子脱谱演奏,甚至于学会即兴伴奏的能力。因此,音乐的非语义性、听觉性,以及时间性特征,对于孩子记忆和思维能力、想象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有着其他学科做不到的功能和效果。综上所述,学生在音乐中感受美,提升自己对环境美好因素的感知能力;在音乐中锻炼自己的身体协调能力,增强记忆力,听、说、读、写、唱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因而,音乐在素质教育中的美育、德育、智育功能不可小觑。当下我们音乐教师需要做的是充分挖掘我国民族音乐中的美育、德育、智育因素,体察传统音乐中的意境美、韵味美等等,并将这些因素通过恰当的教学手法,传达给我们的孩子们。

[参考文献]

[1]杨立岗.论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J].中国音乐,2001(03).

[2]陆小玲.董焰.音乐审美素质教育[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9(01).

篇7

关键词:美育教育;舞蹈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3-0270-01

1.舞蹈有利于美育的教育

美育教育的实践及基本功能包括审美价值取向的建立和审美能力的培养。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爱美是人的天性,少儿也不例外。少儿在舞蹈学习过程中,从舞蹈表现的精神理解美、认识美;从舞蹈动作和舞蹈音乐中感受美、欣赏美;利用舞蹈动作表现美、展示美;通过大胆想象构建美、创造美。由此可见舞蹈是对少儿进行美育教育的一种良好形式。

我国教育培养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一代创新人才。最好的培养方式就是应该从少儿抓起,长抓不懈。作为少儿舞蹈教师,应该肩负起历史重任,在选择和编排舞蹈教学中注意加强对少儿的素质教育,使舞蹈教学真正发挥其独有的育人功能。

2.舞蹈能帮助少年儿童建立美感

对少年儿童进行审美教育,其手段主要是通过艺术手段,借助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对孩子们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对少年儿童的美感教育,是不能一蹴而就的,家长和教师必须身体力行,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做有心人。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长和教师也要逐步扩大美的内容,帮助他们在艺术中感受美。这样既能丰富孩子的精神生活,陶冶情操,又能起到发展孩子智力的作用。当然舞蹈老师在这其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舞蹈教学活动不应该单纯以传授舞蹈技能为主,而应该以素质教育和审美教育为核心。所以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舞蹈教育绝不是纯粹的技能教育,绝不是针对个别孩子的培训和教育,而应该是面向全体学龄前儿童的舞蹈艺术素质教育和美育活动。

3.舞蹈能锻炼少年儿童的模仿能力和基础运动能力

据专家分析,孩子在8岁前主要是通过模仿来进行学习的,少年儿童的模仿力极强,对感情表达最纯真,舞蹈可以帮助少年儿童锻炼他们的模仿能力。在舞蹈教学中根据少年儿童的年龄特点,设计出让他们在音乐中去模仿、去表演的舞蹈小组合。这种小组合可以实现三种模仿:一是动物的动作模仿,二是有节奏的日常生活、学习、行为的律动模仿,三是生活中的音响节奏动作模仿。此外,基础运动能力是人们生活所需要的跑、跳、投等各种动作技能。基础运动能力追求的是行动灵活、迅速、有力,舞蹈专家们针对不同年龄的少年儿童的形态、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和学习的坚持性情况的不同,结合生理和心理特点为培养孩子基础运动能力选择了不同的舞蹈教学内容和方法,并经实验证明可以促进孩子身体发育和提高少年儿童的运动能力并增强体质。

4.舞蹈能促进少年儿童智力与创造力的开发,点燃孩子想象的"灵气",起到"健全其体魄,完善其心智"的作用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音乐和舞蹈恰好符合了孩子们的这种天性。让孩子们自己动口、动手、动脚,全身心地去唱、跳,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使其从小在音乐舞蹈方面得到比较全面的教育是非常有益的。

从模仿动作开始,发展到用舞蹈讲故事、给故事编舞蹈,或者自创动作等,激励少年儿童从自身实际出发,通过努力充分展示自己的创造力。舞蹈还能培养少年儿童形象思维能力,有利于孩子的形象思维和左右脑的协调。人的右脑在运动中细胞激发比静止时更快更多,由于右脑的活动,左半球的活动受到某种抑制,人的思想或多或少地摆脱了现成的逻辑思维方法,能促进孩子们智力和创造力的开发,点燃他

5.在舞蹈教育活动中创造美

篇8

商品经济时代的物欲横流,网络时代的信息泛滥,宁静乡村的审美情趣遭受冲击。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留守儿童数量不断增多,他们缺乏关爱,审美诉求不易实现。部分农村语文教师审美理念缺失,语文审美教育实施步履维艰。然而,语文审美教育的实施意义非凡:一方面审美教育有利于实现高质量而有生命力的教学,另一方面通过以美激趣、以美启真、以美育人,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农村学校有着丰富的语文审美教育资源。首先,多姿多彩的自然美。现实生活中自然事物有着赏心悦目的审美特征,教材里落日孤烟,浩瀚星辰,小桥流水,枯藤老树等景象写照着农村孩子的生活,编织着“美的艺术境界”,自然美丰富着孩子的体验,倾注着孩子内在的感情,触发着独特的感悟。其次,丰富多样的社会美。现实生活中人与人或个人身上所表现的生活情趣、人格品质、风俗风尚等都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忙于农耕的劳作美充满着诗意,邻里互助的人情美流露着温情,仁义礼智的风尚美感化着心灵。最后,得天独厚的生态美。农村孩子的成长中,会与鸡鸭牛羊共处一院,见证它们繁育生长;会与鸟木虫鱼共同嬉戏,感受它们的喜怒哀乐。广阔的生态环境,开阔视野,丰富表象,为他们提供无限想象的天地和自由创造的动力。

农村学校语文审美教育的实施应充分关注上述美育资源,将语文教育规律和审美教育规律结合,并按照审美过程,设计教学,挖掘语文学科的美感因素,唤起学生美感情绪,获得美感体验,使语文审美教育得到完满实施。首先,感受美。要开发美育资源,营造美的氛围;要发掘文本深层美并与美育资源融合。其次,鉴赏美。借助文本形象,结合日常生活,启发审美想象;设计文本与资源契合的审美议题,加强审美体验;选定教材与经验融合的审美目标,展开审美鉴赏。最后,创造美。结合日常经验,认识美的创造规律;积极参与,提供美的实践平台;合理引导,指导审美创造实践。

篇9

一、调查的对象与方法

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结合相关文献,以及对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的初步情况,设计和编制问卷。问卷内容主要涉及: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的背景、农村小学生家庭中对孩子的教育情况、家庭氛围三个部分。于2012年4月对临泽县农村小学生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发出问卷120份,收回问卷113份,有效问卷100份,统计数据由人工统计。其间与家长面对面访谈8次,接受个别访谈的家长共计30人。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 农村小学生家庭背景情况

(二)农村小学生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情况

1.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

据调查,大部分家长都很重视家庭教育,其中有82%的家长常将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攀比,对孩子的学习成绩进行攀比的占73%,有4%的家长认为任其自然发展;也有13%的家长认为教育只是学校的事情与自己无关。

2.家庭教育内容方面

据调查,被调查的家长在家庭教育的内容方面侧重点不同。

(1)家庭智育方面,家长对子女的学习成绩的要求在80分以上的分别高达85%,其中分别有45%的农村小学生父母要求子女的学习成绩在90分以上。

(2)家庭劳动教育方面,有20%的家长经常让孩子做家务活或是其他的劳动;有34%的家长偶尔让孩子做家务活或是其他的劳动;有46%的家长不会让孩子做家务活或是其他的劳动。

(3)家庭美育方面,教孩子孝敬长辈,关心长辈的占12%;时常教孩子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的占24%;有64%的家长不注重这方面的教育。

以上可以看出,对农村小学生的家庭美育和家庭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远没达到家庭智育这样的高。

3.家庭教育态度与家庭教育方式方面

调查显示,家长对孩子提出的要求,合理就满足,不合理就不满足占50%,与孩子先分析要求的合理性、再决定是否满足的占49%,无条件满足的只占1%;有25%的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坚持以身作则;当孩子犯了错时,只有25%的家长与孩子分析原因,找自身不足。

(三)农村小学生家庭氛围的情况

调查显示,有56%的家长认为父母和孩子之间缺少共同语言,缺乏沟通;有78%的家长认为孩子自私,什么事都以自我为中心;认为家庭人际关系情况是相处愉快,互相关心的仅占30%。农村小学合校后大多数都有寄宿部,85%的农村小学生都寄宿,在家的时间仅仅为周五晚上至周日下午和寒暑假。

三、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通过对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的调查结果分析,发现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存在以下问题:

(一)家庭教育期望过高

据调查结果得知,农村小学生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很高,常将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攀比。一般情况下,家长的教育期望的强弱,与子女学业和品德发展水平呈正比例关系。但是,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偏高,这样在教育孩子上可能会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忽略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培训出来的孩子可能会出现高分低能,或缺乏创造性。

(二)家庭教育内容偏重家庭智育,忽视家庭美育、家庭劳动教育

由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小学生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成绩要求很高,家庭教育的内容侧重家庭智育。家庭教育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家庭德育、家庭智育、家庭体育、家庭美育和家庭劳动教育。这几方面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但是,对农村小学生的家庭美育、家庭劳动教育和其他方面的重视程度远没达到家庭智育这样高,在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中,这几个方面不是全面发展的。

(三)家庭教育态度与家庭教育方式存在偏差

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所持的态度与教育方式很不科学,存在偏差。家庭教育是在家庭里、在父母子女之间进行的一种教育工作。家庭教育中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存在着特殊的血缘关系,家庭不是专门的机构,家长也不是专门的教育工作者,家长在教养方式和行为上存在的一些偏差,会背离正确的教育原则,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甚至违背家庭教育的初衷而彻底失败。

(四)亲子沟通时间少,家庭氛围不和谐

由调查结果可知,农村小学生家庭中亲子关系不融洽,亲子沟通时间少,家庭氛围不和谐。亲子沟通是维持健康的亲子关系,营造良好的家庭内部氛围的必要保障。但是,农村小学生家庭中亲子沟通出现了重重障碍,严重影响家庭氛围。

四、应对当前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问题的建议

针对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和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解决这些问题。

(一)积极举办家长学校,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成才观

家长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科学、系统的教育好孩子,应该积极参加家教方面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了解少年儿童心理发育特点和教育规律,树立正确的成才观,老师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对农村小学生家庭进行家访,了解小学生家庭教育的基本情况,向农村小学生家长宣传最新的家庭教育资讯,并适时地帮助他们解决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的困惑。老师与家长要保持经常性联系,及时对家长进行科学家教主题培训活动,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成才观,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二)树立全面发展的家庭教育观,加强家庭美育、家庭劳动教育

家庭教育目的是进行家庭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家庭教育期望则是家庭教育目的的反映。只有家长拥有正确的家庭教育目的观,在家庭教育内容、方法等方面才有可能合理。前面提到,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家庭教育内容偏重家庭智育,忽视家庭美育、家庭劳动教育。以目前临泽县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树立全面发展的家庭教育目的观还是可行的。

(三)运用科学的家庭教育态度与教育方式

上文提到,农村小学生家长在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时家庭教育态度与家庭教育方式存在偏差。我们知道家长家庭教育的过程中,专制型、放任型的教养方式是行不通的,这样只会导致亲子间发生冲突。因此,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要获得成功,就必须采用科学的、民主的家庭教养方式、方法。[5]

篇10

一、广西壮族自治区家庭美术教育现状和问题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祖国南疆,是中国西部资源型经济与东南开放型经济的结合部,在中国与东南亚的经济交往中占有重要地位。全自治区有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民族。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植根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家庭和社会在给儿童带来了丰富的优秀文化的同时,也给家庭美术教育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

1.民族众多、美术教育资源丰富

广西地处云贵高原东南,两广丘陵西部,南临北部湾及越南。区内民族文化、生活方式各具特色,民族、民间美术文化及活动繁多,美术乡土教育资源丰富。丰富的旅游资源、自然环境和多样的少数民族文化为美术教育研究和创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民间活动和民间美术作品种类繁多,诸如阳朔漓江渔火节、对山歌等祭祀、祈福活动,民族服饰花纹、绣球、民间扎染、刺绣等,都具有极强的教育、审美功能,都有着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这些不胜枚举的优秀文化资源对儿童进行民族、民间的美术教育,培养儿童广泛的兴趣、审美能力和健全的人格提供了重要条件。

2.广西地区发展不平衡,地区间经济、文化条件差异较大

广西地处祖国西南边疆,经济发展较发达地区滞后。迫于生活压力,多数家庭对中小学生的美术教育关注度不高,影响儿童审美能力的培养。很多家庭,尤其偏远农村地区的家庭,忽视家庭美术教育,认为美育可有可无,是多此一举。不少家长“重技能、轻素质”,过于重视数理化等学科的学习,无视儿童美育培养,这对孩子成长不利。更有的家长以工作繁忙为由,推脱教育责任。这种偏见和态度,让一部分儿童从小就想着如何像家长一样挣钱发财,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3.地区、民族之间受教育程度、文化差异较大

不同家庭之间因教育观念、受教育程度及民族文化的差异,导致美术认知水平不同,对家庭美术教育的认知度不够,艺术教育活动与审美教育脱离。家长在对儿童进行美术教育时,往往急于求成,专注于成效而导致以下几种现象的产生:第一,过分专注学到了什么,单纯为训练而训练,将儿童美育与美术考级培训混为一谈。很多家长把美育等同于技能的训练,以致“升学加分”成为了美术培训的唯一目的。这种所谓的“美育”,使得学生“喜欢美术,但讨厌美术课”,反而成为真正的美育的“绊脚石”。第二,过分强调儿童美术创作的自发性,任其涂鸦。家长不注重对儿童美术教育科学的引导和把握,缺乏有利、合理的发展方向,导致学生“学无所成”。第三,在美育过程中总想按照成人的标准去衡量儿童,以成人的价值观去引导儿童创作,在不了解儿童心理发育特征的情况下对其作品和行为妄加评论,忽略儿童的认知特点,致使“小大人”的儿童认识观的出现。

4.不同地区学校美术教育资源分布

不均衡,偏远地区师资匮乏广西众多少数民族分布于崇山峻岭之间,教育资源匮乏,教师队伍基础差,硬件设施落后,美术教育发展严重滞后,不少地区连教学课本都难以人手一本,严重地限制了当地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发展。面对这种问题,除了国家、当地政府对贫困地区的各种扶植政策和学校努力地开展素质教育外,以家庭为中心的美术教育也是弥补和改善中小学生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如何利用社区、家庭的独特地位,在区别于学校环境之外进行美术教育,成为了弥补学校教育资源不足的新渠道。

二、开展家庭美术教育的几个方面

1.在自然、劳动中培育儿童对美的体验

利用广西丰富的旅游资源,带领儿童融入大自然中,领略自然之美、风土人情,培养儿童对自然的热爱;利用当地的民间、民族资源,培养儿童从小热爱自身文化传统、尊重优秀文化的情操;留意身边随处可见的民族服饰、纹样、民间手工艺品和美丽动人的神话故事,引导孩子去发现、了解民俗文化、传统活动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含义,从而启发儿童树立家乡美、劳动美的审美观念。家长还可以带孩子到动物园、植物园或自然景区,让他们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感受自然界的丰富多彩。在日常的生活和劳动中,鼓励儿童了解动植物的生活习性,关注庄稼的生长状况或者生活中一些易被忽略的点滴。

2.体验创造美、学会欣赏美

有条件的家庭要经常带孩子去看画展、雕塑展、文物展,培养孩子从小对人类艺术有浓厚的兴趣。生活在城市的家庭可以定期带孩子去参观科技馆、美术馆、博物馆等,并根据美术馆里某一幅作品和孩子一起探讨作品之美、画家的意图,一起重新创作一张相同题材的作品,等等。家长应通过各种手段调动孩子的观察力和创作意识。农村的家庭可以带孩子到附近有地方特色的建筑或手工艺聚集处,让他们了解建筑的结构、成因等,如三江地区的风雨桥、农民画和刺绣等独具特色的民俗活动。

3.体验生活美,创建和谐共生的环境

美国教育认知学家杜威说:“模仿是儿童的天性之一。”儿童善于捕捉模仿,对身边发生的新奇事物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家长的言传身教、做人做事的态度往往极大地关系到儿童今后的健康发展。家庭式的美术教育就是要家长成为儿童美育的引导者和参与者,通过自身的态度和行动告诉儿童什么是健康的、和谐的、共生的社会生活,并从中感受到人与人之间和谐共生的愉悦体验。

三、家庭美术教育的具体做法

1.创设良好的家庭美术环境

家庭是儿童最早能够接触的美术环境之一。家长要和孩子一起来创设温馨的、优美的家庭环境。例如,有的家庭在墙壁上悬挂一些装饰品、绘画作品,本民族的头饰、服装、乐器等,在博物架上陈列一些工艺品等,这样能使孩子们在具有造型美、色彩美的氛围中受到美的熏陶。家长还可以在家中饲养一些小动物,如小猫、小狗等,种植一些植物,让孩子学着照顾、观察动物和植物,通过这些活动使孩子了解和掌握相关的动植物知识,并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2.初步感知美术的基本要素

为了提高中小学生的审美能力,除了学校的课堂教育以外,还需要在家庭环境中加以培养。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参加一些亲子美术活动,在活动中认识一些美术要素,如形状、色彩、造型等。例如,家长和孩子一起收集一些壮锦、刺绣、绣球等具有民族纹样的工艺品,让儿童了解二方连续、四方连续等有规律的造型纹样,和孩子共同设计出新式的纹样并刺绣出来;陪孩子一同欣赏名画作品中的线条和色彩,找一找不同画家笔下的线条和色彩有何不同,给人以什么样的感觉,等等。家长通过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培养儿童感知美、发现美的规律和要素。

3.鼓励儿童多欣赏美的事物

艺术家罗丹曾说过:“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自然的美存在于生活、环境中。美好的事物无处不在。因此,家长为孩子选择欣赏内容时,要着眼于孩子的生活,善于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善于利用居住地的各种自然条件和物质资源。例如,在城市,可以带孩子欣赏马路上来来往往的车辆,看警察叔叔指挥交通;带孩子逛街时,可欣赏各家商场的橱窗布置、物品的摆设;在公园游玩时,可让孩子观察各种树木、花朵。在农村,家长可以带孩子走近传统老艺人,观看、学习传统手工艺的制作;听老人讲故事,了解动人的神话传说和历史典故;在田野里散步,观察田里的农作物,欣赏点缀在农田里的乡村住宅;等等。

4.以正确的方式对待儿童的美术学习